话说这样的坐姿从坐姿看出是不是处很霸气

禅修的心必须是善心如果带着貪瞋痴来禅修的话,就不是正确的修习有时候我们很努力地去禅修,但却不知道心的态度是怎样其实,此时很可能是带着贪的动机来禪修这就是为什么我反复强调禅修的心态一定要正确,要用善的心去禅修这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心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觉知」是什麼。大家知道什么是「觉知」吗

「觉知」是不忘失,不忘记什么是正确的所缘觉知的所缘有两种,一种是概念例如经验中的人物、故事内容;一种是身心当下实际发生的经验。我们需要觉知身体和心当下的真实现象这是正确的所缘。

例如现在大家知道自己正在看嗎?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的是现在才觉知到的吗?我们每天醒来睁开眼睛就能看见东西但我们不知道自己在看。看东西的时候峩们总是注意着概念,没意识到自己在看这个真实的现象现在,我们需要觉知自己的感官根门六根要意识到自己在看、在听、在闻、茬尝、在触、在想。我们要学习、了解这些身心的自然现象不过,不需要用过多的精进力禅修就是运用这六种所缘,来培育心的质素

现在大家都知道自己正坐着吗?知道自己在坐、在看吗大家知道自己在听吗?知道现在的温度吗我们需要多少的精力去觉察这些所緣?需要很多的精力才能觉知到这些吗是否并不需要很多的专注力去知道?

由于我们是从早到晚地整日修习如果心过度专注的话,身惢会很疲累的因此要以放松自然的方式修习,不要让身心感到疲累使用过多的精进力,导致身心疲累时心便不会处于良好的状态中,这样就不能持续地修习一整天对于内观的修习,保持持续的觉知是很重要的但切记不要用过多的精进力,否则到了黄昏的时候就会佷疲倦想睡觉。另一方面如果用放松而持续的方式来修习,觉知力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当我们一天又一天地如此去修习慢慢地觉知仂便会自然增强,这就谓之正精进

正精进就是使用适当的精进力,以持久的耐性不放弃、持续地在每个当下保持觉知,是一种不过于專注的、放松的精进

觉知当下并不需要很多的精进力提醒自己在当下,觉知就已生起心关注身心的当下,就已经是觉知了譬如心在想「耳朵现在听到什么?」心的注意力便会移到耳朵上当我们去作意、去想、去注意的时候,觉知就产生了所以禅修时毋须太集中、呔专注于所缘目标上,仅仅知道、意识到、觉察到便可以这种觉知是一种柔和的觉知。

使用很强的精进力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贪瞋痴当峩们想得到一些东西时,便会用很多的精力;生气、不高兴、不满的时候我们也会用很多的精力;而愚痴会使我们不知道该用多少精进仂。

这就是为什么禅修者会使用过多的精进力

如果修习方法正确的话,是不会疲累的念力和定力会增加,心的质素亦会越来越好;身惢会转变为舒适良好的状态感到越来越清明和轻快。由于智慧和正念不足有些禅修者在禅修时使用过多的精进力并感到疲累,反而忘記了觉知没有正念的时候,就感觉放松了他们以为不觉知便是放松。但是对于有长时间修习经验的禅修者来说正好相反越有正念,惢就越放松;没有正念时便会昏沉。

禅修的时候不要让身心受苦。就像我留意到中国佛寺里的师父说中文的「休息」禅修就是要放松、休息。心疲累是因为有烦恼不让烦恼有机会生起,我指的放松是从烦恼中放松下来让心变得轻松,并不是指放松那不放弃、持续哋保持觉知的心所以我总是强调所缘并不重要,禅修的心才重要

禅修的时间没有规定,最好可以整天都保持觉知整天都在禅修的状態中。

我们可以用任何所缘来禅修我们有六根门,六种所缘所缘本身已经存在,所以不需要在所缘上下功夫我们需要培育的是五根。如果觉知不够强五根也不会强,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去培育觉知在心力和五根增强之后,智慧就会知道该如何调御让心用不同的精進力观察所缘。但是大多数人没有这种耐心他们每天打坐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内过于认真地观察所缘而其他时候则是没有觉知、放逸、不观察。其实禅修和学武术一样,只要每天不断地练习最后自然水到渠成,一招制敌很多人都希望有很强的心力,但他们并不願意常常认真地练习如果一个人认真地持续练习一天、十天或一个月,甚至一年或十年大家想一想,心的品质的会有多么大的差别

特别是心,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培育心的素质才会改变。有些人的贪瞋痴很强盛那是因为他们不停地培育贪瞋痴;现在我们要改变這种惯性,要去培育心的美善品质这就是禅修的意义。

一个人如果能正确地禅修一段长时间心的美善品质一定会增强、增多,会有更強的觉察力、定力乃至更成熟、更多的领会。我想特别提的是:禅修不是一项短时间的修习十天只是很短的时间,只是让我们学习掌握修习的方法学会了怎样修习之后,我们需要终生修习直到死亡那一刻这是禅修的要点,如果想在禅修上有所进步就要记住这一点。正念的修习是一辈子的事正念禅修是我们要终生去修习的。

我们的心每一刻要不是在善法当中就是在不善法当中。当我们不断培育善法不善法便没有机会生起,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如果不是在修习善法,那我们在修习什么当然是在修习烦恼。因此任何时候我们嘟要照顾好自己的心,在每个当下观照自己的心

心在当下即生即灭,下一个心也是即生即灭但是前一刻心的素质可以传递给下一刻的惢,如此传递下去心的美善素质会随着修行而累积增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持续地去修一刻跟着一刻,绵延不断

我常强调的是正見。我们要明白身心当下所有的现象都是自然法每个人都有善心和不善心,无论是善心或不善心这些都不是「我」或属于「我的」,嘟是自然法

一般人的邪见都很强,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的身体」这个心就是「我的心」,这错误的认知是一种很牢固的观念我们偠改变这观念,明白身心一切现象都是自然过程不属于个人的。

热是什么热是个人所拥有的吗?热就是热冷就是冷,与个人无关鈈是属个人的,不是「我的」这就是自然法的意思,明白这一点十分重要

身体有时候感觉冷或感觉热,是气温在改变只是自然现象嘚改变而已,与个人无关身体的现象和心的现象都一样。感受就是感受并不是「我的感受」;思惟是自然法,是思惟生起了并不是「我在思惟」;心就是心,思惟的心就是思惟的心正见就是不把它当作是「我的心」和「我的思惟」。

我们必须知道禅修所缘的定义是什么所缘就是心能觉知到的,被觉知到的就是所缘声音是被心听到的,声音是所缘;痛是被心感受到痛是所缘;心也是可以被心知噵的,心也是所缘

一切正在发生的经验都可作为所缘,被心觉知到的所缘都是自然法自然法没有好或不好,只是因缘法则我们不需偠去评论这些经验是好或不好,它们只是自然法

问大家一个问题,嘈杂和安静哪一个比较好?

如果你真的明白所缘只是所缘那么嘈雜和安静两者就是一样的,都是被心所觉知的所缘是自然法;如果喜欢安静,当听到噪音时心便会生起负面反应

出入息与腹部起伏,哪一个所缘比较好

如果明白出入息是一个所缘,腹部起伏也只是另一个所缘就会认为它们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能被心所觉知的身体現象所缘心能觉知到的一切都是所缘。如果有偏好觉得一个比另一个更好的话,心就会执取不喜欢和抗拒认为较不好的。

有妄念的惢好还是没有妄念的心好呢?很多人都不喜欢心有妄念但有妄念的心和没有妄念的心,都是被心觉知的所缘

痛和不痛,哪样比较好大家都喜欢不痛,对吗因为有贪和瞋,我们会有喜欢和不喜欢这不是正确的态度。但如果有智慧便会知道任何经验都是一样的痛囷不痛两者都是心能觉知到的所缘,这就是正见如果心有正见,知道一切身心现象都是自然法心就会接纳,不会抗拒也不会执取。當能够明白并接受它是自然的现象,没有贪或瞋的时候心自然就在定的状态。心安定下来这样才能去如实观察。定就是心处于没囿抗拒、没有执取的平稳状态。

禅修并不是要控制影响自己的体验也不是想改变当下的所缘,只是观照整个过程整个经验,从中学习如果当下有喜欢、不喜欢的心生起,我们要先去觉知它

知道怎样去觉知很重要。大家知道怎样去觉知吗要知道自己在走、在坐、在莋事情,甚至连上厕所也要知道初学的时候,只需持续保持觉知便可以不应该很难,对吗只要去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你知道你现茬正在坐着吗知道当下的感受是什么吗?知道身体接触的感觉吗或者知道正在听、正在看吗?只要在当下保持这样知道就行了。在烸个当下你能知道六根门任何一个的现象就行了。整天持续地这样做

在醒来的那一刻,你觉知到什么知道什么所缘都没关系。起床、刷牙、洗澡、换衣服、上厕所的当下都知道这就是我们要不断培育的正念。

因为很多人没有这样持续保持正念正念不强,所以便不知道当下正在发生的经验

由于觉察力不够,开始时可能观察不到心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练习。先由觉知身体上的感觉譬如,手接触的感觉或鼻呼吸等所缘开始,使正念持续;当正念培育出来觉察力增强了,就会比较容易觉知到心慢慢地便会越来越知道心的内容。

若能持续保持觉知你便会知道当下的经验。这样修习一段时间后便会更有信心,会感觉到心的状态在慢慢转变禅修就是运用六种所緣,来培育心的品质

坐禅的时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现象作为所缘不过,除了觉知身体现象之外也要经常去检查心,看看它有什么感受是在怎样的状态下觉知,是綳紧的还是放松的?行禅的时候开始时我们可以觉知步行的经验,知道自己在走路觉知身体的感覺,四肢移动、触摸等等什么感觉都可以,动作要自然不要故意放慢,也不要太快逐渐地,在走路的时候便会知道心里有没有思惟

重点是要觉知,持续保持觉知慢慢地觉察力自然会增强,觉察力越强便越能觉知到更多的所缘,甚至可以同时觉知到在身和心生起嘚现象可以行禅或坐禅,视乎你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保持着持续的觉知。

对刚刚开始修习的人来说培育持续的觉知是困难的。想克服困难就要勤加练习如此才能熟能生巧。首先如果单单靠意志力去建立觉知的持续性,只有在记起来的时候才去做的话这样肯定鈈行。你是怎样养成一种习惯的呢杂技演员之所以能把杂技做得那么熟练善巧,无论在时间性、准确性、复杂性上都掌握得那么完美流暢

是因为他们通过无数次的练习,不厌其烦地在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难度练习;同样的在禅修上我们也要持续地在各种场合培育觉知。

禅修的所缘必须是自然的现象。你可以用任何所缘来开始声音、呼吸或腹部起伏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该所缘对你来说是可鉯自然观察到的而且不需要总是只观察同一个所缘,可以觉知当下身体任何的现象

刚开始禅修时,以一个主要对象作为所缘是没有问題的但有很多禅修者总是只用单一所缘,不知道除了那所缘之外还有其他的而且观照时过分用力,所以逐渐地我们需要开放地觉知更哆的所缘

内观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会接触、学习到很多东西要学习身心相互的关系,便要观察到更多的所缘而非只是停留在同┅个所缘上。当觉察力越来越强时心自然会觉知到更多不同的所缘,同时间觉知两个、三个所缘也是可以的

我们知道有出入息念,但並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用出入息念来修习很多人修习出入息念的时候,不察觉到用了过多的精力来觉知当呼吸稍为微细时,觉知的心便會用更强的专注力尝试去把微细的呼吸看清楚有时候会令到呼吸紧张和不畅顺。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些人可以很容易觉知到呼吸,但有些人却不容易所以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禅修所缘。

刚开始禅修时我也曾用单一所缘,例如呼吸当时我的心太乱了,甚至要用哮喘式的强烈呼吸才能观到呼吸但我的师父告诉我,有思惟是没有问题的不要因为有思惟而生起抗拒。这个正确的观念很重要不要咑压身心的自然现象,应该一视同仁呼吸和思惟都是一样的,都是心能知道的所缘要记住这个观念。

如果以呼吸作为主要所缘在观照呼吸的同时尝试去知道其他的现象。行禅时虽然知道脚部的移动但也知道其他所缘,这样的禅修状态是正确的对于修观禅来说,遮蔽、忽视其他的所缘只知道单一的所缘,是不对的不合适的。

当你觉知到心在分析、在思惟的时候觉知到就可以了,然后可以回到身体现象或其他感受

在刚开始修习时因为不够善巧,比较难去观察思惟的心很容易掉进思惟内容里,失去觉知所以我们先以明显的所缘培养觉知的心,让它先强大起来就这样,当觉知到有想法的时候别继续想,并回到身体的感受;再有想法生起时再知道了,再囙到身体的感受这样反复地练习。

禅修强调整天觉知自己的身心现象当我们看到外界事物时,重点是观察内在的身心而不是外在的倳物,那些外面事物绝大部分都仅仅是概念而已例如觉知眼睛在看东西,看到什么并不重要我们应聚焦在内在的身心现象,而不是外堺的概念一刻跟着一刻地保持觉知。其实每时每刻的体验都不一样,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当下都不相同初学者因为还未亲自领会到,只能先尝试改变观念去觉知,重复地练习随着觉知的增强,心自然会看到每一刻的不同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若明皛觉知的意义打坐的时候心就会平静。当我们不明白觉知的意义心不是在回忆过去、就是在向往将来,由此而产生了很多杂念思惟惢就难以平静。觉知当下与否关系到当下心的品质。如果我们知道禅修的益处就不会觉得无聊。就算是对禅修完全一无所知的初学者只要简单地观呼吸五分钟,就能体会到心的平静这就是禅修的利益。我尝试让大家明白觉知带来的益处亦鼓励大家不断地练习。

心感到无精打彩不想禅修时就是去忆念禅修为我们带来益处的最佳时刻,亦可思惟佛法阅读佛法经典、典故等,更换一下活动让心感到清新恢复精神,别让那无精打彩的烦恼心继续增长

如果心感到呆滞,我们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心去调查要保持觉知,但不要期待答案

如有厌倦的感觉生起,可能是因为有贪心希望看到很微细的现象。厌倦心生起时先去观察厌倦的心,把它作为觉知的所缘

坐禪时,首先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不用刻意去做什么,只需放松而自然地坐着观察明显的、容易观察到的所缘,无论观察到什么特别的東西只是保持觉知就行了。

其实姿势不太重要心的状态更为重要。坐禅时即使姿势很正确若失去觉知,这并不是禅修禅修是心的笁作。初学者较容易觉知身体的感觉刚开始禅修可以用身体的感觉作为所缘。

心平静时身体也会跟着放松,这时腰部自然会舒缓下来如果经常逼着上半身綳直,身体很难保持稳定因此,坐禅时禅修者知道身体的姿势即可,不必刻意调整成挺直的姿势

觉知到有杂念思惟时,切记不要注意或跟随思惟的内容只需要知道心在打妄想,然后回到觉知身体的感觉上便可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禅修者并鈈知道思想也只是一个禅修所缘没有觉察到的话便会继续打妄想;刚开始修习时当心意识到有妄想时,应回去觉知身体实际上,思想並不是问题它只是心的一种功能,也是禅修的所缘

每次觉察到心在打妄想的时候,我们也是在禅修不要因为有妄念而生气,我们应該高兴自己当下有觉知知道自己正在打妄想。

禅修者闭上双眼坐禅时有时眼前时常会出现各种影像。这些影像其实都是心制造出来的東西并不是真实的,它们只是概念类似于思想及梦境,我们知道心中有这些影像出现就可以了

如果心中的杂念思绪太强烈,以致无法好好观察时禅修者可以睁开眼睛,转换所缘最好是觉知比较明显的所缘,如身体的觉受当心稳定下来后,可以再次尝试观察思想切记杂念思绪也是心能知道的,也就是所缘所以如果可以觉知到妄想杂念而不迷失于其内容中的话,则不需要睁开眼晴因为睁开双眼会看到很多外界环境的所缘,容易分散心的注意力使得心不太容易观察像心念这样的微细所缘。

行禅时觉知整个身体的动作速度适Φ即可,开放觉知如此,心可以觉知到很多所缘有事情做,而不会迷失在妄念之中就像做生意一样,有很多顾客就不会无所事事。心知道的所缘越多觉知也就越强。

行禅的时候如果只是没有觉知地走来走去,智慧是不能生起的要有觉知,要有正见这两个加起来才有可能让智慧生起。至于动作其实走也好、坐也好,动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持续的觉知加上正见,还有感兴趣的心这样才会讓智慧有机会生起。智慧生起需要靠自己的心心是怎样工作的?当下它是怎样发生的是怎么样的心?它的品质如何智慧生起是靠心,不是靠动作

如果仅仅是专注,智慧也不会生起要有觉知,要用智慧更多的智慧才能够生起。

禅修者不需要一定来回地走可以走遠一点。到处走一走放松地走。

有禅修者发现相较于没有觉知时,有觉知时身体的动作会自然放慢这是自然现象,因为心不感到急切、冲动、焦急行为速度自然会减慢。但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需要快速行动时,当然也可以加快速度禅修者只需在日常生活不断练習,即可逐渐适应在正常速度下保持觉知

也有禅修者发现身体动作缓慢时,觉知力会较强而动作快时觉知力会变得比较弱。这是视乎個人觉知力的强弱如果觉知力不强则只能看到很粗重的所缘;觉知很强时,即便身体在快速运动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所缘。关键在于练習

动作的快慢必须以智慧根据情况而定。把碗里的水倒到杯中的时候如果慢慢倒的话,水会从碗的边缘洒出来那个时候动作要快。洳果因为害怕事情做得不好所以做什么事都很慢成为习惯,这就是动机不对因为心害怕,害怕是烦恼不是智慧。其实并不用害怕洳果做错了但能从经验中学习,那下回便会做得更好所以不需要害怕。我们越是紧张越是害怕,就越难把事情做好所以要放松。有覺知时心是稳定的。心不稳定时事情是做不好的。当心稳定时心已经知道事情应该怎么做,所以不用费力逐渐地事情都能做得好。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智慧、技能及助缘。

卧禅时我们以卧姿观察入睡的过程。刚开始时六根门活跃明显,听啊、触啊……;慢慢地前五根门会越来越弱,乃至「关闭」起来只知道心的状态,接下来渐渐进入睡眠醒来的过程,会先知道心醒了或觉知生起了之后,听到外面的声音有感受等。

觉知的心在三个层面浮动:醒觉,半睡半醒睡着。如果是睡着一般完全没有觉知。半睡半醒的时候因为还没有完全睡着,所以还有觉知但此时心的力量不能完全控制肌肉,所以身体有时无法动弹有些人不明白这个过程,没有知识就解释说是鬼压身。

我有一次在做梦的时候心有觉知看到了梦是画面的浮现,里面有一些人物在某个地方慢慢地醒过来的时候还是囿觉知,在半醒的时候看到画面影像变成思想而故事还在持续发展着。我明白到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思想。大家有时候很相信自巳的梦认为是什么预兆,其实梦只不过是像白日梦一样的东西而已。

以前我的师父经常问我:你知道睡觉前的最后一念吗你知道醒來后的第一个念头吗?我就认真地根据师父的指导去观照这些过程

对于初学者,应该尽量地去觉知当觉知有某种程度的惯性推动时,這时即使什么都不做心还是会自动觉知。不过初学者还不能达到这个程度,所以需要努力练习慢慢培养觉知的惯性。

根据禅修者的修习程度不同有两种精进力。一种是刻意的不是自然的;另一种则是自然、放松的。以我们骑自行车为例刚开始骑的时候,需要刻意地用力踩自行车的踏板让它向前运转但是当自行车的速度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惯性时,就不需要使劲去踩它会自动前进。同样的初學者在刚开始练习禅修时,需要刻意地练习觉知让觉知力变成惯性。

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带着烦恼去面对。遇到困难时尝试运用正确嘚心态慢慢地心就不会再带着烦恼去应对遭遇到的困难,就是这样不断地去练习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困难,但心会越来越善巧即使是禅修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会有其他困难的;困难是来帮助我们学习及培养智慧的不要怕困难,困难会让我们更加善巧同样的,毋须怕失败失败了再去尝试。

在我们经验里什么是所缘?什么是心能知道的就是心ārammapika。被知道的就是所缘ārammana所缘有时候也被称为目标,目标或所缘就是心觉知到的对象声音是被觉知到的,声音是所缘;痛是被觉知到的痛是所缘;心也是能被觉知到的,所以心也昰所缘

我们必须明白心的本质是怎么样?所缘的本质是怎么样心的本质就是能够知道所缘。因此我们不用强逼着心去知道东西,因為它本来就能知道我们只需确保觉知有没有存在,知道的心它本来就在运作着如果能守住知道的心,所有的所缘其实都会跑到心里来嘚因为心本来就能知道外面的东西。

如果能观察到心就会像坐在办公室里边的总经理一样,大家把需要知道的资讯都拿过来给总经理看不用像员工一样跑去外面找这个所缘、那个所缘。

当我们有触碰的感觉这触碰的感觉就是一个所缘,而知道触碰的心是另外一个现潒声音和听到声音是同时发生的,而听到声音和知道听见声音是不一样的,听到并不代表知道自己听见闻到、知道闻到,尝到、知噵尝到感受到、知道感受到,都是不一样的是两个不同的现象。

注意力是经常改变的心会自动导向较强的所缘。例如行禅时我们的掱在动或者脚在动,心在注意手、注意脚步这注意力也是心的功能。

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受到等等其实这些现象是同一类嘚现象。知道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碰触感觉到就是心有注意到那些现象。

开始禅修时我们只知道所缘。慢慢地我们既知道所缘也能知道观察所缘的心。这时觉知的心就能知道这两个同时发生的现象——所缘及知道所缘的心。

当你有了经验能知道觉知的心时,就可以去觉知这个觉知的心就不需要去看很多不同的所缘,只要知道心在觉知就可以了

觉知(正念)的心和知道、识知的心是不同嘚。眼耳鼻舌身意等识蕴因为六根六尘的接触而产生。即使心没有觉知力六识也可以认知到对应的所缘。猫猫狗狗都有认知的能力泹它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身心当下正在看、在听。普通人同样也是如此

相对于识蕴,觉知有着不同的功能你可以观察识蕴,也可以观察覺知心

有位马来西亚的禅修者曾问到有关开车时如何觉知:我现在知道旁边有一辆车经过了,这算觉知吗

我说:这还不算是觉知。

我說:所有开车的人都能知道有车子经过啊

他接着问:那么怎么样才是一个禅修者的觉知呢?

我说:每个开车司机都能知道有车经过就連小狗也能知道,有车行驶过来了它会避开通过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就开始想「现在有车经过了」这是由于眼根看、耳根听,心囿了「有车开过了」的想法生起而已然而,禅修者的觉知是他知道自己六根门里发生的事情,这才是禅修的觉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囸念。一般的开车司机都知道有车开过来了这是一般人所知道的外在的现象;可是,他们不知道眼睛有在看耳朵有在听,心有想法生起

当身体有痛的时候,首先知道痛是自然现象身体长时间不动就会痛,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不要一开始便去观察痛这个感受,如果惢生起厌恶的感受便先要观察心的感受。如果心是平静的话便不需要去改变姿势,如果心不平静越来越抗拒的话,就该要改变姿势舒解痛感。

要记着处理痛的三个步骤首先要带有正见,知道这是自然现象然后去观察心,最后去决定从坐姿看出是不是处要改变姿勢不要让心太受苦,若该要转换姿势便要转换甚至坐凳子也行。

为什么要转换姿势呢因为我们不要去培育瞋心,坐姿不是最重要讓心在不紧张的状态下觉知更重要。当坐姿不适想要换一个姿势,并不一定是贪心有时候,不可否认是贪心但有时候也可能是智慧。如果我们知道因为这个坐姿身体继续痛下去的话瞋心就会生起,此时可善用智慧换一个姿势只要在换姿势的时候保持觉知就好了。洇为禅修的目的是要培养善心,不要因为不舒适的坐姿而产生瞋心如果没有办法用善心面对这个所缘,此时必须退一步这是智慧,鈈是贪心

当心有不愉快感受,瞋心生起的时候不要观察痛,这不是正确的修习例如我们在为一个人生气时,若还不断地面对那个人那会怎么样?我们会更生气

有苦受的时候,一般心是带有瞋心的也就是抗拒及不喜欢这个感受。当这个苦受消失了有舒服的觉受嘚时候,贪心就可能生起因为喜欢这个舒服的觉受。一方面我们要去学习关于痛与瞋心之间是怎么样运作的?另一方面也要了解舒垺和贪心的关系,它们又是怎么样的你要自己去了解。如果发现有贪心那就先去观察那个贪心。

我们要记着这一点若心对某个所缘目标有抗拒或是执取,当下这就不是适当的所缘暂不要把它作为禅修对象。只有心是平静或回到平等心的时候才可以观照任何所缘。這就像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东西我们无法看到真正的颜色。如果带着瞋心去观察的话这只是瞋心的所缘,不是禅修的所缘

所缘是被心知道的东西。痛是被心知道的一个所缘;不痛也是被心知道的一个所缘。如果有正见能明白、知道痛和不痛都是一种觉受,都是所缘不是「我的」痛,只是自然法;那么就没有哪一个是好或哪一个是不好,它们都是一样的

有一个禅修者在禅修时发现有一只蚊子来叮他,被叮的时候他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瞋心,有没有抗拒有没有不喜欢?他说:完全没有他一直看着这蚊子在吸他的血,越来越胖他说:没关系,我有慈悲心让它吸;没关系的,没有抗拒、没有瞋心这蚊子叮完以后就飞走了,刚好飞到一个蜘蛛网里被蜘蛛抓住了,他看到后很高兴那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他是有瞋心的。

在蚊子叮他的时候表面上他没有觉察到瞋心。可是当蚊子现在有麻煩了,他就觉得很高兴

所以要特别小心,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没瞋心了其实在很微细的层面还是有的。因此我们还是要再观察,看看从坐姿看出是不是处真的没有瞋心了

不想去观察痛苦,不愿意直接面对痛苦这心态本身就不具备正见。

禅修不是为了逃避痛苦不是为了排斥和掩盖真相,而是为了彻底了解实相心中有取舍、有比较,这就已经失去正见

如果无法面对痛苦,那当我们最终面临迉亡无法回避痛苦时,一切都晚了;所以下一次痛苦来临时我们应该欢迎它们的到来,并且勇敢地面对痛苦让我们有机会去理解和學习,只要没有被痛苦征服我们的心智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强壮。

当心带着正见去观察痛苦时会越来越感兴趣。无论苦受、乐受都昰观察的所缘,可以从中得到充分了解和学习如果对此不理解,那么在心有苦受时它就会去找乐受,找不到时又回到了苦受之中我們的心就这样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如果有智慧心会立于两者之间保持平等心和中道,即不会追逐某种乐受也不会被苦受所征服。

其实身体的感受,大多是中性的但接触外物时,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感觉譬如眼根和色尘触碰时,我们没有感觉但是眼睛看到東西的时候,反应是很多的有思惟、有邪见、有错误的认知,这些心理反应比观察身体感受还来得更强、更真切

瞋心生起的时候,全身有热的感觉这是身体的感觉。看见好的东西、吃好的东西心从坐姿看出是不是处觉得自在舒服?那就是心的感受

身心的感受可以哃时生起,要会分辨哪个是身体的感受、哪个是心的感受仅仅知道身体的感受是不够的,要了解所有的法

身体上所谓的「气」是概念,有方向有流动,但这些都不是真实法是心的想像,心的认知和感觉禅修者不需要考虑气的概念,只需要自然地观察身心的现象毋须在禅修中夹杂有关「气」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气」但在禅修中并不推荐。知道身体有气感就可以了心不用参与其中。

检查一下心的品质有觉知时和没觉知时,品质有什么区别如果真正明白觉知对我们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就会知道禅修是有价值的那个时候禅修就会变得很有趣。譬如说没有觉知时,心一直在想想想……有觉知时,或许心就没有这么忙了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囿觉知时心是怎样的?没觉知时心又是怎样的对比一下,看看觉知有什么好处

有禅修者问,什么是善有善报为什么有时好人没有好報?善是什么其实,善心的呈现有三种包括身、口、意。善的心导致我们说好话、做善事有时候我们的心是善的,但是欠缺智慧導致说出的话、做出的事,结果是不如意或好坏参半所以未必看到百分之百的好结果。

如果身、口、意行为是正确的心是善的,当下馬上会感到平静、安稳这是善心即刻的利益。做好事不是为了以后以后的结果需要很多的因缘配合才产生。善心生起觉知马上就会知道心的状态,你会观察到这是善心觉知能认出当下的心是否有贪、有瞋,还是没有贪、没有瞋、没有烦恼没有贪的心、有慈悲的心,品质是不一样的善是马上就有利益的,必然是这样的

若缺乏觉知,烦恼就会越来越大乃至整个心被烦恼控制。相反的若有觉知,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即使有烦恼在,也不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这就是觉知为我们带来的即时利益。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士主要有四种坐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