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用计杀二吕给曹操献过计吗???

查看: 7706|回复: 11
徐庶到曹操那边,却不向曹操献一计,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杀了他?
徐庶到曹操那边,却不向曹操献一计,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杀了他?
不杀的话,或许他会回心转意帮助曹操,把他关起来又不会对自己不利,曹操向来喜欢人才。杀了的话,连徐庶想回心转意也没门了,曹操虽奸,仍显仁义。[此对策已经被燕人张翼徳于8:47:31编辑过]
不杀的话,或许他会回心转意帮助曹操,把他关起来又不会对自己不利,曹操向来喜欢人才。杀了的话,连徐庶想回心转意也没门了,曹操虽奸,仍显仁义。[此对策已经被燕人张翼徳于8:47:31编辑过]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哎楼下的说的有点道理,但徐庶计谋那么强的人却不为曹操献一谋一计这不明摆着是看不上曹操吗曹操不生气吗?而且徐庶那么有才的人却不得发挥啊
曹操主要目的已经达到就是把徐庶从刘备那里弄走!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曹操没理由杀他
徐庶是何等样人?自从投降了曹操之后,发誓不设一谋,当然不管这条历史是真是假。最起码我是真没看到徐庶的献计。个中原因也很简单。一个是徐庶已经没必要献计了。献什么计?曹操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人。之前荀氏兄弟和郭嘉把该献的计都献的差不多了。后期主要有贾诩献计。徐庶何必费劲挨累呢?另一个,曹操对徐庶是否真信任还难说,虽然从后期看到徐庶官职做的不小。但是前期曹操能否信任一个从敌营被迫投降而来的谋士,尚未可知。万一徐庶真恨曹操,献了个奸计把曹操害了呢?曹操又不傻。所以徐庶也可能没机会献计。徐庶刚被迫投降,曹操就能达到推心置腹的信任?恐怕是扯淡。徐庶又和许攸不同,许攸是主动来降,徐庶是被迫来降。本身主观意愿上就差别很大,曹操能真信任吗?看看贾诩就知道,贾诩始终对曹操不信任,他知道曹操的信任无非是因为缺人,所以贾诩明哲保身。曹操问他他才说,不问他,从来不主动上杆子贴曹操。贾诩就是拿自己当顾问,所以他活得最长。这点倒是类似东吴的顾雍。所以说徐庶应该也是明哲保身。既不得罪曹操,又能活的滋润。而曹操呢,也不会杀他,反正他不会回到刘备阵营,每年给点俸禄,就当养大爷了。外界一看,曹操真是爱惜人才,不给他献计的人才,他都养着。那其他人至少今后没饭吃的时候,可以找曹操了。曹操就当养门客了。如果杀了徐庶,那一连串后果可就对曹操不利了。建议读三国的人,别没事就动不动杀啊杀的。自己多想想,为什么要杀,为什么不杀。杀了会有什么影响,什么后果。为什么当时的人不这么做。不就明白了么。
杀不杀都一样
Powered by历史上,徐庶投曹后真的不再献一计了吗?历史上,徐庶投曹后真的不再献一计了吗?史学异闻百家号小说《三国演义》里,徐庶化名单福,本来想去投靠荆州刘表,但是见到刘表后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司马徽那里倾诉,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刘备跃马檀溪回新野之后,徐庶在司马徽的指引下,于市井上刘备的回城路上放声长歌,表达自己想要择明主而仕的意愿。刘备听到歌声后前往接见徐庶,并拜徐庶为军师。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吕旷、吕翔斩杀。后曹仁亲自点兵前来,李典又被赵云杀败,曹仁于是摆八门金锁阵,但是徐庶很快识破阵中破绽,派遣赵云率领五百军士将前往破阵,杀败曹仁。曹仁不甘失败,决定晚上前来劫寨,但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大败而归,徐庶又设计夺取了樊城。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之后自杀,徐庶也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那么徐庶到了曹操处,就真的没有献一计吗?徐庶,字元直,原颍川郡长社县人。三国时蜀汉人物,后归曹魏。徐庶本名福,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进入曹营后,就没有徐庶什么消息了。直到公元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所以徐庶投降曹营之后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高层,献上什么计策。当个普通的官职过完这一生,可惜了满腹的才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史学异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都是镜中人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归降曹操后,徐庶真没有献过计?错,但他的做法仍令人佩服归降曹操后,徐庶真没有献过计?错,但他的做法仍令人佩服小小历史迷百家号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一歇后语不但展现了刘备的宽厚还把徐庶正直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正史中,徐庶并非允诺过他不为曹操献计,也没有做到完全的沉默。徐庶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孝敬父母,爱惜忠良,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徐庶也是这样,甚至自私了点。徐庶原名徐福,年少时嫉恶如仇为友报仇,后因避祸而改名,弃武从文师从司马徽,他和诸葛亮庞统等人起初还是同学和朋友,他们还在从师学习的时候,诸葛亮就自比管仲乐毅,其他人则不然,那时候亮心志高洁,徐庶等人虽有才能,但被亮的光环压制不少。徐庶是一个懂得毛遂自荐之人。在刘备驻守新野时,徐庶佯装街头卖艺歌咏自己缺一个好主公天下缺一个好英主,也引得刘备看上了他。初次见面,徐庶告之的卢妨主,劝刘备送人,刘备自然很生气,徐庶只好改口。在他试探了刘备为人后,二人英雄相惜,成了君臣。做了刘备的军师,徐庶大展才华,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樊城败曹仁,很快就在军中树起威信。直到刘备南逃之中曹操掳走徐庶母亲,徐庶只能为了母亲进了曹营,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在演义中徐庶说道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既然徐庶知道诸葛亮的能力,为什么不早早地告诉刘备呢,自己要走了才直言相告,这也说明了徐庶本人还是想成就一番功名的。之后,北上侍曹,和母亲团聚的徐庶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下了,但就是不给曹操计谋。但也并非如此,没有献计,但也出了谏言,在夏侯惇攻打刘备时,徐庶曾劝他,如今的刘备有了诸葛亮,早已和往日不同,不可轻视。这夏侯惇却视诸葛亮为草芥,结果大败,只能灰溜溜地回来见曹操。由此可见,谏言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谋略,徐庶善意的提醒被忽视也是夏侯惇打败的主要原因。在后来的很长时间,徐庶没有露面,直到赤壁之战,庞统巧献连环计,告知徐庶大火之灾,因而徐庶在军中散播谣言说西凉马超等人整军攻打曹公,在军中防备外敌之时,徐庶就外逃了。在后来的传说中,徐庶在山中遇到一具被狼啃得面目全非的尸体,他将自己的衣物饰物给尸体换上,从而金蝉脱壳。曹操得知徐庶之死,生气同情加惋惜,自此也善待徐庶的剩余家属。而后,传说徐庶去了帽子峰隐居,胶南地区也有不同说法,还有将其羽化成仙的。不管最终徐庶去了哪里,在他为刘备效力的短短数月就频频建功,也说明了此人的智慧,与其说他自私,不如说他和诸葛一般只求明主,运筹帷幄以安天下。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小小历史迷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小小历史爱好者,与您分享不一样的历史故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历史上,徐庶投曹后真的不再献一计了吗? - 知乎12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9分享邀请回答24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历史上的徐庶才华出众,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 人生不易,且行且惜历史上的徐庶才华出众,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 人生不易,且行且惜猫姐侃史百家号 《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徐庶的归宿,徐庶之后再也没有进入政治舞台,留给了读者悬念。  我们先来看看,庞统刚刚骗得曹操把战船连锁起来,徐庶就立即来揭穿庞统的把戏,徐庶都看得穿的把戏,曹操就更能看得穿,曹操的用兵经验和对人情世故的熟谙远非徐庶可比。诸葛亮舌战群儒后,黄盖就说这是无用功;草船借箭刚回来,就立即要火烧战船。徐庶巴巴地跑到江边来见庞统,主要目的想表现一下自己的不凡。  徐庶以为自己能够发现庞统的诡计,是一个了不得的高明见识,这样高明的见识又偏偏在曹营里不能对任何人讲。不能听到赞美,不能表现自己,会让徐庶郁闷死的,所以徐庶一定要找一个人来证明自己的高明。  当庞统讲出脱身之计后,二人大笑。二人之所以大笑,是认为这脱身之计太高明了,高明得人皆莫及,表现的是自命不凡后的得意。关键是二人自命不凡的计策,其实愚蠢透顶。曹操已经明白庞统是骗子,肯定要暗中派人监视庞统;既使曹操真的相信了庞统,以曹操的多疑性格,也一定会派人监视庞统。曹操自己尚派蔡中、蔡和到江东卧底,自己怎么可能不做防范。  “(徐)庶大笑而拜曰:‘吾命全矣!……’”徐庶的小命难保了。曹操虽然可能知道徐庶曾去江边和庞统见面,但不一定知道二人的谈话内容,也不一定知道徐庶派人散播谣言。所以,当听到“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的消息时,曹操“大惊”,曹操是真的担心韩遂、马腾谋反。  曹操急聚众谋士商议,曹操的话还没说完,徐庶就急忙抢先发言,生怕差事派给了别人。以曹操的机敏,立即就明白了“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的消息是假,曹操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曹操怎能不“大喜”。庞统为徐庶设计的脱身之计,其愚蠢之处就在于抢差事这个环节。接下来,曹操派臧霸与徐庶同去。后来曹操征讨马超和汉中时,所带的众多将领中,独独没有臧霸。如果臧霸真的去镇守散关了,就不会没有臧霸。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徐庶事魏国,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数年,病卒。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猫姐侃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计后发现徐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