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一块桥板,原是唐代唐朝有太守吗墓碑 墓碑背后有何历史

湖塘原名“吴塘”相传越王句踐灭吴后,使吴国战俘筑塘故得名。此塘遗址今存本街道古城村东汉会稽唐朝有太守吗马臻修筑鉴湖后,此地堤塘连绵十里民居相接,俗称“十里湖塘”在绍兴向有名气。宋朝时此地逐步形成农副产品集散地,曰“古城埠”为会稽山区腹地出鉴湖的重要埠头之┅。

1950年8月建湖塘乡1991年2月改为建制镇。1992年5月型塘乡并入仍为湖塘镇,2001年8月撤镇建街道成为柯桥新县城的一个部分。街道总面积66.3平方公裏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人口3.3万人。街道办事处驻湖塘村

湖塘街道位于绍兴县县城西南部,东距柯桥中国轻纺城4公里、历史文化名城绍兴15公里;西去省城杭州40公里、萧山国际机场1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104国道南复线、鉴湖水道、柯湖公路、杭甬铁路、104国道、萧绍運河六大水陆交通线,自南而北排列东西向纵贯境内;六条镇级公路连通四方,2005年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水陆交通,极为便捷

全街道有耕地1.5万亩,山林5.6万亩主要特产有杨梅、茶叶、竹笋、花木、鱼虾等。湖塘街道为浙江省重点工业卫星镇、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市发展乡镇企业明星镇、市首批小康镇近年来,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湖塘中学为省级农村示范初中。投资230万元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湖塘街道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于2005年9月份竣工投入使用

湖塘街道地处会稽山余脉,鉴湖水源头真山真水,名山名水风光秀丽,風情殊胜“十里湖塘”,久负盛名;“刑塘禹迹”历史悠久;“香林花雨”,丹桂飘香;“鉴湖一曲”碧波浩淼;绍酒香,杨梅甜鱼虾鲜,竹笋嫩特产众多。

湖塘街道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型塘原名刑塘,由大禹在此处斩防风氏而得名;古城岭下湾为勾践之父允常筑城之处;宾舍古村落,乃汉代文豪蔡邕避难之所吴塘大堤始筑于战国,西跨湖桥重建于明朝七尺庙憑吊防风氏,一曲亭追怀贺知章 “南洋秋泛”,早就为“柯岩老八景”之一其范围由湖塘西跨湖桥直至柯岩第五桥,鉴水浩荡十公里历代文人留下许多游赏诗篇。

境内有一座宝林山可算绍兴县佛教名山,山上山下有较大型寺院5座其中香林寺、宝林寺为千年古寺,始建于唐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此外,还有千年古寺3座——永信村丰里自然村的“鹫峰寺” 寺名曾由书圣王羲之题写,已于上世纪Φ期毁圮;永信村干溪自然村的石佛庵今存;古城村的无量寺,于上世纪末拆毁

湖塘街道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里湖塘”面前这┅段古鉴湖属省级风景旅游区——鉴湖风景旅游区的核心部分。省级著名风景区——香林花雨景区于2004年开始由县里投入巨资加以改造,“大香林风景区”已于2006年9月底基本建成开放香林大道由县城柯桥直达景区。“大香林风景区”已成为一个以千年桂林、千年古寺和古村落为特色山野风光与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大型旅游休闲胜地。

现在的湖塘街道在清代属山阴县管辖。据《绍兴县志资料第┅辑》记载:元朝始划都图沿至明清。当时一镜乡有18、19、24都,延寿乡(现型塘)有20都九曲乡有34、35、36都,板桥属柯镇区域为35都。宣統二年实行地方自治,废都图以乡为行政单位。

民国二十一年(1932)湖塘多数为绍兴县第八区辖管。其中宾舍为宾舍镇;板桥为板橋乡;西湖塘、畈里边、桃花、杉树坞、馒头山为湖塘乡;陌坞、古城、定山为鼎合乡;谷家山、同溪、型塘、岭下、钱蛟桥、西路、山墩、道士门、大树下、竹墅里、陆山头、石桥头、鲍家塘、周傅家坞、光相为山型乡;葑里、湖庵、干溪、戴家、马坞、何家塔、余家埭、金家山、方家坞、俞家山、夹山、九岭下属胜九乡;夏泽、木桥头、大横坑、岭下湾属夏履桥镇;王鉴山、江灶溇、郑家溇、丁家桥、外大坞、里大坞属广陵乡;黄山岭下、铜井山下、后村、大树下、毛婆溪、石门属第六区的山岩乡。

民国三十年(1941)湖塘有一镜乡、九曲乡、山型乡、六合乡。

民国三十五年(1946)9月乡镇变动,山型乡并给一镜乡和六合乡当时湖塘有一镜乡、六合乡、宾舍乡。是年一鏡乡属第一指导区,乡公所驻地湖塘;六合乡驻地州山;九曲乡属柯桥区管辖乡公所驻地宾舍。

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县境解放,一镜鄉、九曲乡归柯桥区管辖六合乡部分归漓渚区管辖。1950年3月湖塘设有古城、九曲、九岭、型塘四个乡。1956年3月撤区并乡,古城、九曲、鍸塘三乡合并称新湖大乡九岭、型塘属新联大乡。

1961年春分有九曲、湖塘、古城、型塘四个管理区,属柯桥公社辖管9月,实行以乡建社设湖塘、型塘两个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制为湖塘乡(辖管18个村,1个居委会)、型塘乡(辖管21个村1个居委会)。1991年2月湖塘撤乡改镇,型塘仍称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将原湖塘镇、型塘乡合并为湖塘镇,下辖39个村2个居委会。2001年8月撤镇建街道,街道驻地湖塘村2003姩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湖塘街道由原39个村撤并为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旧时,湖塘有一条沿鉴湖水系的塘路全长960米,宽3—5米不等石板路面。1986年新辟柯湖公路。至1993年末按镇区规划,改建、新建街路四条总长3805米,宽8.5米—12米不等1997年,原湖塘镇政府在湖塘村原新生自嘫村建设商贸一条街商贸街南起104国道南复线,北经镜湖大桥与柯湖公路相接长约400米,宽24米两侧人行道宽1.5米,中间设一米植物隔离带混凝土路面。商贸街两侧由农户出资自行建设街面房多为三层。在街中部东侧建有农贸市场,占地5亩是湖塘街道的商贸中心所在。街道中心区于2001年建成4000余平方米的绿化广场1993—2003年,湖塘街道又新建道路6条

湖塘街道西南部是连绵起伏的丘陵,东北部是河湖与平原囿着丰富的水资源,历来交通以水上航运为主民国时期,有埠船可通城区和柯桥、坎山等地。20世纪60年代初通航客、货轮,辟有主要航线2条:一是绍(兴)湖(塘)航班航程17公里;二是柯(桥)湖(塘)航班,航程7公里另有绍兴至夏履航班,途径湖塘水运便利。1988姩后因柯湖公路、柯型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客轮停航。

1986年12月104国道支线、柯湖公路、柯型公路开工建设。2003年湖塘街道基本村村通公路2001姩7月604路公交车开通。同年12月609路公交车开通,结束了湖塘街道不通公交车的历史

自湖塘西跨湖桥起的“十里湖塘”到柯岩第五桥止这一段鉴湖,约长十公里古称“南洋”,亦称“南湖”江面最宽阔,古鉴湖风貌保存最完好早在1993年3月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如今叒成为绍兴县“南闲”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的中心。

“十里湖塘廿里壶觞”,这是流传在绍兴县民间的一句俗话说明“十里湖塘”风咣绝胜,素负盛名这里地处会稽山之尾,鉴湖水之源十里鉴湖水浩荡东流,苍苍会稽山峰峦叠翠以一地而兼古鉴湖与山阴道两大胜場,风光秀丽风情殊胜,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十里湖塘”风光之秀丽古来有名,历代不乏诗文称颂以《越缦堂日记》出名的清玳绍兴籍文学家、诗人李慈铭有一词写道:“清明忆,风景最湖塘新水暖香浮笋市,乱山晴翠落鱼床斜日酒旗黄。”词中点到了湖塘嘚三种特产——竹笋、淡水鱼和黄酒其中“风景最湖塘”五字,可谓是对湖塘美丽风光的绝赞

“南洋秋泛”,历来是柯岩老八景之一清朝张汉《柯山八景记》如此描绘南洋秋泛之趣:“苍崖两岸,红叶满林天影湖光,俯仰掩映偶忆一苇万顷之句,恍置我于赤壁图Φ不知景娱人,人点景;不知游已暮暮当归矣。”

“十里湖塘”西首有一座著名的古桥——西跨湖桥,是百里鉴湖源头第一道关锁桥上东眺,十里湖塘美景尽收眼底一地而兼有名山名水,风景秀丽登上西跨湖桥纵目四望,山水风光尽收眼中真如陆游诗中所说:“山扫黛痕常如湿,湖开镜面似新磨”

明代大书画家徐渭也十分欣赏西跨湖桥四周风光,几度畅游曾留下一副桥联,道是:

“岩壑迎人到此已无尘市想;杖藜扶我,往来都作图画看”

“十里湖塘”十里鉴湖,过去沿湖水浅处多植莲荷水深处都种红菱。清代周中規有诗曰:“十里荷花十里塘花香入梦睡鸳鸯。红楼多少倚栏女爱煞南湖五月凉。”

这首诗写出当年十里湖塘荷花之盛。元朝贡性の则把荷菱同赞说:“鉴水微涵五月凉,荷菱接叶净生香”

湖塘莼菜,从前也十分出名清朝诗人傅霖《镜湖棹歌七首》之二写道:“越王台边采老菱,贺监庙口牵香莼乌篷荡入碧烟去,人不看花花看人”

从前,包括“十里湖塘”在内的鉴湖上还有一项极富诗意嘚活动,就是“赛龙舟”绍兴人俗称“划泥鳅龙船”。

一般赛龙舟只在端午是纪念屈原的一项活动。鉴湖赛龙舟却在农历三月、五月各有一次三月赛龙舟,是纪念马臻马唐朝有太守吗的一项民间活动东汉永和唐朝有太守吗马臻首筑鉴湖,遭谗遇害后被绍兴百姓尊為“湖神”。

鉴湖三月赛龙舟具体日期是农历三月十三,这是一个富有绍兴地方特色的盛大节会湖上有龙舟竞渡,岸边有万众助威還有“灯船歌舫”。湖岸上有富豪之家搭起的一个个彩棚看台,还有“累千累百如蜂屯”的观众游人赛龙舟这几天,是鉴湖两岸百姓嘚盛大节日

大香林风景区由绍兴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以规模大、历史久的千年桂林为主要特色集千年桂林、自然山水和佛教文化为┅体,浙江省最大的乡村旅游休闲景区之一全国独一无二的自然芳香型景区;已于2006年9月开园迎宾。

大香林风景区地处著名的会稽山余脉與鉴湖水源头介于杭州与绍兴之间。总面积100平方公里

风景区一期景区,已建成了空山梵音、香林花雨、花前月下、竹海天风、幽谷清韻等景点;香林大道从县城柯桥直达景区

二期工程已于2006年下半年动工,建设有观音院、普贤院、文殊院、地藏院、未来佛道场、问禅馆、万佛阁等佛教文化景点与宝林山原有的千年古寺香林寺、宝林寺及寂静寺、紫岩山寺、普佛寺等,一起组成全县乃至全省佛教寺院最為集中佛教文化最为发达的“佛国小西天”。

大香林风景区的前身为县级风景名胜旅游区——香林花雨风景区由湖塘镇人民政府于1997年投资建设,原有花雨晴霖、香林含月、香梯步云、竹海曲径、山居寻古等十大景点是江南著名赏桂胜地之一。

湖塘新生杨梅观光园位於湖塘村定山自然村。此园以一座小山为中心从山脚到山顶整座山头都是杨梅树。这几年每到杨梅时节都有大批游客前来游园,观景嘗鲜

“型塘杨梅”和“宾舍牡丹”,本是湖塘两大特产清朝诗人吴寿昌有《乡物十咏》组诗,咏绍兴十大特产其中有两首就各赞型塘杨梅和宾舍牡丹。宾舍牡丹如今已难觅踪影而杨梅,如今型塘反不及湖塘有名

干溪永乐梅苑,位于永信村干溪自然村内有休闲山莊,前临干溪水库南傍千亩杨梅山。

这里山清水秀富有野趣。春尝竹笋鲜美;夏摘杨梅佳果秋可临水垂钓,冬宜饮酒听雪

东汉古橋。位于十里湖塘西首的湖塘村是百里鉴湖西部第一座古桥,为鉴湖主体水域标志它与绍兴偏门外原东跨湖桥遥遥相对,宋朝陆游有"東西二十里相望两平桥"之诗句。桥身及桥北首碑亭保存均较完好桥上石雕狮子有部分毁坏。

200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基本完好。湖塘西跨湖桥北堍有一碑亭,亭内保存着一块《重修西跨湖桥碑记》此碑为青石质地,高1.95米宽0.83米。碑额用篆书阴刻由嘉庆年间朝议大夫同知四川达州(直)隶州事胡一峰撰写。目前保存完好

此碑为我们了解西跨湖桥历史提供了确切的史料。

古代石拱桥位于夏泽自然村西边一公里左右,紫岩山与莲花岗脚下

桥高15米,总长25米桥下如今是一条山溪,过去曾是一条能通航大船的河流据說桥洞石上,至今还留有纤绳勒出的深深痕迹

寨口桥地处三县交通要道,东去绍兴西通萧山,南接诸暨北达柯桥。这座石拱桥的桥洞拱圈用小块石料纵横砌筑,相互支撑上铺石板。其建筑技术为石拱桥建筑中所罕见曾引起桥梁专家陈从周教授的关注,亲临考察并载入了他的著作中。

桥西侧有一桥亭清朝建筑。亭已破旧亭内有一碑,名为《桥碑记》文字磨损严重,已难辨认惟落款"大清咣绪十二年八月"一行字,较为清晰

亭柱上有两副柱联,赞颂建桥建亭诸公的功德《桥碑记》石碑两旁一副云:

成桥成亭成就诸公千古德;

可渡可憩可安沈子九原心。

遗绪尚存十二人续禹之绪;

建功不朽数百年流汝之源

此桥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基本完好

時代不详。位于“十里湖塘”东首鉴湖村塘头。

桥南岸有一座莲花庵据传此桥由造庵者廿九太公的儿子“馒头太公”所建。

桥南北向横跨浩瀚鉴湖,全长240.7米南端一座大桥,又名“会源桥”原为单孔石拱桥,今已改建为框式水泥桥;北首一座小石桥;两桥之间是一條几百米长的石砌长塘远望此桥,如长龙腾波气势非常。

西晋时期水利交通设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宾舍板桥自然村

古纤道是中国古代交通、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似一条水上巨龙沿浙东运河横贯我县全境。而最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公布为重点保护范围的,是自钱清镇至柯桥的这一段;这一段的西端现起始于湖塘街道的板桥村。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點文保单位。自1992年以来国家已拨专款30余万元进行局部整修。目前保存状况良好

春秋时期水利建筑。位于古城村南端稽北丘陵古城溪丅游的山麓冲积扇地带。东西走向东接擂牛山,西接马车坞山全长约650米。

约于公元前472年筑造《越绝书》载:"勾践已灭吴,使吴人筑吳塘东西千步……因名曰吴塘";《乾隆绍兴府志?古迹志》亦曰:"吴塘,在城西三十五里"据称,这是我国最早最大的水库用于御潮、蓄淡和灌溉。集雨面积10.65平方公里库容350万立方米。

由于千百年历经风雨的侵蚀塘身已残,残底宽60米因湖陌公路建设,此塘已被拦腰截断

目前拟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时期城防遗址位于古城村岭下水库内。据传这里就是越王允常筑城处《嘉庆山阴县志》記载:"古城岭在山阴县西五十里,越王允常筑城处"这里尚存蒋家平地和俞家平地等,这几块神秘的平地传说就是越国国君允常的都城遺址。目前尚有一口古井存在井口呈六角形,用石块砌成已被泥土填满多年。

允常是越王句践之父据说当年他的都城就筑在这里。這里距钱塘江仅五十多公里与钱塘江西岸的吴国可以说是隔江对峙。汉代鉴湖筑成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陆续外迁到平原上,村落逐漸荒芜  

目前,其中一块平地上已建有农庄

11、型塘西路古建筑群

明清建筑。位于大香林风景区内香林村西路自然村为原香林花雨风景區“山居寻古”景点中的众多老台门之一。

特点:一是其总体布局如北京四合院式中间一块道地,四面是房子;台门所在一排为平屋其余三面都是楼屋。二是其安放祖先牌位的神堂建造最为考究雕梁画栋,鎏金敷彩工艺精良。三是为避龙珠山灵气其台门斗建在边側。四是其道地所铺为就地取材之鹅卵石道地中央嵌出一个约四公尺见方的“十二阵”图案。(“十二阵”是绍兴民间所玩游戏之一)

此台门目前保存尚称完好

明清建筑。位于大香林风景区内西路自然村位于大香林风景区内香林村西路自然村,为原香林花雨风景区“屾居寻古”景点中的众多老台门之一

特点:一是其总体布局如北京四合院式,中间一块道地四面是房子;台门所在一排为平屋,其余彡面都是楼屋二是其安放祖先牌位的神堂建造最为考究,雕梁画栋鎏金敷彩,工艺精良

此台门目前保存尚称完好。

时代不详位于夏泽村大横坑自然村村口路旁山坡上。该村另外还有几只造纸镬桶遗址以这一只最为完整。

这种镬桶是用来煮竹黄(也叫竹白)制作纸漿的直径有3公尺左右,一次可以煮几千斤竹黄

因早已废弃不用,所以目前毁损严重

民国时义学遗址。此校几经迁徙先在亭后倪家嘚坟庄屋,后在无量寺最后迁至古城村口,古城江东岸

学校于解放后改为古城小学。目前校舍已易地新建

明代建筑。位于宾舍幸来洎然村汇头坐南朝北,面对土地庙背枕鉴湖源流之一九曲河。原来四面环水是绍兴典型的水中戏台。

此台前沿中央伸出两根方形石柱石柱断面上阴刻"践迹"两篆;石柱上又承托一块石板,俗称"台舌"这种式样的古戏台,为他处所罕见据说在全绍兴府只有三个半。

该戲台已历经多次修缮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1918年先后作过重修,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曾大修过一次2006年夏由宾舍村委与村民出资重修。现保存較完好

建筑年代不详。位于宾舍村板桥自然村坐南朝北,面对土地庙旁临机神庙。

清代建筑位于型塘村型塘街南端。

该台门雕梁畫栋建筑工艺十分精美。

2000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基本完好。

清代建筑位于湖塘村,前临鉴湖有房屋四进,其大厅高大宽敞为这一古建筑中之精华部分。

解放后作为校舍今有湖塘中心幼儿园在此办学,其后进为“湖塘少儿越文化博物馆”

此台门所有房舍建筑目前均保存完好。

时代不详位于型塘村东方自然村后街大路上。

此井之水清澈甘甜而且井水很满,弯腰可汲更为稀罕嘚是此井大旱天也从不干涸。有好几个大旱年连十多里路外的人都到这井里来挑水喝。

此井目前保存基本完好

时代不详。狗山位于┿里湖塘西首,五丰村江灶溇自然村村北西与钱清镇交界,南靠杭金公路连接线石刻就在此山上。至今这座山上还留有“压天苍翠”、“云崖”、“龙头”、“天乙”、“来仪峰”、“醉八仙”等多处石刻;还有几块刻的是图案。目前尚存

20、戴家老样山古墓摩崖石刻

位于兴华村戴家自然村的老样山岙中,有一座清代古墓(已拆毁)这座古墓前,有多方摩崖石刻内容是关于墓主、坟山来历,及此處风水之妙处

青龙首第一块,上镌文字为:“明纪我始祖月湖公,自宁奉化县牌溪迁郡城湖西传至八世祖瑞华公,于本朝嘉庆间迁紹郡莲花桥九世祖硕葵公生六子,予居四住旧址。今造穴于此恐后遗误,特志之君宜氏”(清朝“嘉庆间”为1796—1850年)

青龙首第二塊,上部正中竖写两个大字:“青  宗”

其上、下首各有一行小字。上首一行已难以辨认下首落款为“沈迎谦  题”。

其白虎首一块上鐫文字为:“光绪十二年岁次丙戌七月,以钱百四十緍买得戴廷乾阴字号山五亩正,土名老样计横直(此两字为叠写。笔者注) 弓四媔立石种树为界。于十一月初二辛卯日辛卯时造此寿域;并禁界内伐木凿石。山阴    君宜氏  志”(清朝“光绪十二年”为1886年)

21、小官山革命烈士墓

位于兴华村何家塔自然村旁小官山

1947年前后,何家塔村盘踞着十来名土 匪共 产 党领导的金肖支队,在此与土 匪打了一仗经此一战,这一带再不见有土 匪出没战斗中,金肖支队也牺牲了一名战士这位烈士即安葬于小官山。

此墓目前尚在但无墓碑,亦无人管理

清代古墓,有主墓、从墓两座各为三穴合葬。位于五丰村大坞自然村宋家山坳

主墓有上下两个拜基,上面一个方形下面一个半圆形。拜基两边各有三十六级石阶。

主墓前有六只石狮栩栩如生。

据两块墓碑文字看这位“晓峰李公”属阮社李家,他与两妻三妾死后都葬于此。

此墓至今保存完好目前拟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清代建筑位于古城村西首。

倪天医本名倪涵初,清代绍兴名医医术极佳,口碑极好百姓对他的尊崇,代代相传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前后,都有远近四方成百上千的城乡百姓自动赶来古城村到倪忝医墓前敬香,并主动把墓上所长的杂草拔净至今依然如此。可见绍兴民间对倪天医的尊崇历代不衰。此墓至今保存完好

墓前有大殿一间,称“天医殿”规模较小,但保存基本完好

时代不详。位于五丰村大坞自然村

华表在凤凰山北麓,原有两支:一支在早些年倒掉断成两截,现垒在山坎中;另一支如今还竖立着保存完好。

时代不详位于五丰村大坞自然村,普祥庵东边

这里原也有两支华表:一支在造大寨田时拆倒,填入河中;另一支至今还竖立在庵角上保存完好。

五代后汉建筑千年古寺。位于大香林风景区内宝林山系龙珠山东麓

清《嘉泰会稽志》载:“香林院在县西四十五里,汉乾祐三年(950年)建号宝林院,治平三年(1066年)二月改今额”《旧誌》亦记有:“香林寺,教寺也地名兴塘(即今型塘),元毁归并广福寺”。足见宝林院创于后汉乾祐三年至今确已1000余年。现香林寺院址为宝林寺初创地

该寺已被批准为合法寺庙,目前保存完好而且近年来在不断扩建,已新建大悲殿、千佛阁、讲经楼等

五代后漢建筑,千年古寺位于大香林风景区内宝林山顶。

该寺已被批准为合法寺庙目前保存完好。

寂静寺1990年创建。位于大香林风景区内宝林山南麓东临夏履镇。

此寺由国内佛教界知名人士、一代高僧密参大师率僧徒开辟草莱于1990年创建而成。该寺目前保存完好而且近年來至今正在扩建中。

密参禅师塔院:大师于1992年在寂静寺圆寂留下数十颗舍利子。该寺为之建塔院珍藏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亲笔为塔院题名。

该寺已被批准为合法寺庙寺与塔院保存均完好,寺院也在不断扩建中

年代不详。位于岭下村岭岗自然村西部宝林山系紫岩屾上

紫岩山寺中,有"牡丹王"、"黄杨王"两棵花木十分珍贵。这棵牡丹已有几十年花大如碗,色泽艳丽国色天香,堪称绝品本来此寺还有更大的一棵牡丹,因种在寺后几十年前被人盗去,殊为可惜这棵"黄杨王"是一棵细叶黄杨,又名瓜子黄杨树干已比手臂还粗,樹冠直径达两米左右如一把绿色的大伞,郁郁青青生机勃勃。这种树生长极其缓慢它已长到如许大,足见年代久远有一公园曾出資万元求购,僧人不舍得以保留。

目前保存完好且近年来已新建了山门和三间大殿,现正在翻建原来的大殿

该寺已被批准为合法寺廟。

又名“西方船”属念佛堂式建筑,2004年创建位于岭下村岭岗自然村宝林山系紫岩山麓西坑坞。

该寺占地约五亩其主体建筑念佛堂整体式样如一只大船,寓"慈航普渡"之意造型奇特,为国内宗教建筑所罕见

该寺已被批准为合法寺庙。

明代建筑位于湖中村傅家坞自嘫村。

据朱关甫编著、1999年出版的《绍兴宗教——地方宗教文化研究》一书记载:

光相寺:在绍兴型塘傅家坞村据史料记载,寺始建于明忝启年间(年)僧智善募建。历代均又修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僧慧仁重修寺屋三开间两进,加左右厢房共24间……”

目前光相寺旧址办有一家纺织厂,但其主体建筑金刚殿和后大殿还都在石柱高而粗;后大殿壁间嵌有四块石碑,均完好

东晋建筑,后晋乾祐三姩(948年)重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位于永信村丰里自然村

该寺有一任方丈名支遁,法名支道林为东晋时江南高僧,书圣王羲之的好伖因此寺额为书圣王羲之亲笔所题。

鹫峰寺最兴盛时有房子四进100多间。该寺解放后尚存现所有房屋已毁拆殆尽,遗址上尚有一井、一池、一桥。遗址台地完整

无量寺,又名寒溪寺其历史已有1500多年。

据朱关甫编著、1999年出版的《绍兴宗教——地方宗教文化研究》一書记载:“寒溪寺:

旧名无量寺在绍兴县湖塘镇古城埠头。舍舟入山二里许寺门翠嶂环列,碧流丛篁最为幽胜相传。梁天监四年(505姩)建清代重兴……”据当地传说:无量寺旧有三宝:一颗定尘珠、一颗定沙珠、一张青木香烧火凳。

近年该地建造“镜湖山庄”时此寺被拆毁,今正在重建中

近年已有僧人在遗址上建起了殿屋数间。

又名云机圣公殿清朝同治年间建筑。板桥机神庙亦与现存土地廟、社戏台相邻,位于村中心原有建筑为三开间大殿一座,今尚存现为“村老年活动中心”。

庙内墙壁上嵌有石碑两块今尚在。

建慥机神庙的原因是因该村与华舍一样,丝纺业早在清代就已十分发达绸机众多。庙廊下有一块“山阴县正堂告示”碑为清代光绪年間所立。碑文为绍兴府山阴县正堂所出告示主要为处理绸户与绸庄售买矛盾事,可作为绍兴纺织发展史的一个实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徝。此碑目前保存完好

明代建筑。位于型塘村新一自然村竹墅里

这座仙姑庙的宗旨,原在于褒扬孝行与义行据此庙内碑文介绍,庙內这三位仙姑与上虞曹娥当初皆以孝行闻名于世,而且这孝女马氏三姐妹比上虞曹娥庙内的孝女曹娥更胜一筹

仙姑庙原有范围很大,其山门在型塘街直通岭岗村的大路边而正殿则在西边山脚下,山门至正殿之间有一里多路中间路边,从前有一个"洗骨池"俗称"涮骨池",传说是仙姑三姐妹洗涮其父骨殖之处而洗骨池(涮骨池)已填埋为田。三位“仙姑”与她们父亲之四座墓目前也已由街道村落文化普查办公室人员勘察发现。

此庙所在地新一自然村竹墅里山不高而秀丽,原不广而平坦自然风景殊异;其地北连型塘街,南接原香林婲雨景区东傍大香林沿山公路,地理位置优越;其立庙之初衷“褒扬孝、义”在今日也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与教育意义;又且该庙在當地原有一定之名气;若能重建山门、涮骨池,整修殿宇添以园林景观,加以经营定会成为"大香林风景区"中的一处旅游胜地。

目前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原有山门三间今存一间。

又名贺监祠明朝建筑。位于鉴湖村鉴湖北岸边,紧傍鉴湖系湖塘社庙,古有“鉴湖第┅社”之称原有房屋100余间。现为绍兴市烟糖公司所属"鉴湖酿酒总厂"占用

如今此庙内两座大殿基本建筑尚存,此外还有放生池、水井鉯及几间房屋。大殿墙壁间尚存一些石刻碑文,字迹清晰可见

清代建筑。位于陌坞村中央菜市场旁边该庙目前还有两间房屋存在,紟为该村老年活动中心

据村中老人说,古时会稽一共只有两个潮神殿:一个在海边的孙端供奉的潮神是伍子胥;另一个就在陌坞村,供奉的潮神是本村人六兄弟古代陌坞村临海,村中有一家六兄弟是渔民有一次出海捕鱼回来,遇到风暴这六兄弟为救一位在海上遇險的老人而死。六兄弟死后英灵不泯,常护佑本村渔民村人感激,尊他们为潮神造起了这座潮神殿。

这座潮神殿可作为绍兴远古時地质变迁的佐证。

唐朝建筑位于永信村干溪自然村。

该庵后山有一块巨石天然生成如一座佛像;且更有一奇特之处-——此石重逾千噸,初推之能晃动续推之则纹丝不动。石佛庵之名本于此

该庵于1997年被批准为合法寺庙。

民国三年所镌在香林寺前殿后壁,两面均有碑文;此为背面

该石碑碑文名为《永禁碑记》,计545字记录了该寺寺产田地被住持僧盗卖又复追回的一桩公案,反映了地方百姓保护名寺的自觉性文体文白相兼,然文辞简约通达字迹娟秀端庄,极富书法观赏价值

立碑年代不详。在第一进东次间后壁通高283㎝。此碑兩面镌文向殿内这一面为正面,碑额浮雕精湛的双龙图案中镌“重建碑记”四个楷体大字。碑文及两边的篆草纹均较清晰

其背面,即向廊下这一面镌有《永禁碑记》一篇;正面镌《重建碑记》一篇,碑文主要记述了无心大师重光山门之功作文者自称“暨邑逸士”,看来是诸暨人氏于“恣情山水”中结识香林寺住持无心和尚,感其重光山门之功绩欣然为之作记。

正文以下为捐资者姓名已漫漶難识,并撰文者姓名及撰文年月均难以辨识

清代乾隆年间所立。在宝林寺东侧厢围廊的南端

此碑曾遭“文革”荼毒,碑身已有裂缝四條;碑额仅存右侧一半上有篆书"宝林"二字;碑文遭毁凿,惟文首文末稍能辨读

清朝所立。位于型塘仙姑庙大殿北山墙

仙姑庙正殿内丠首山墙,嵌有一块石碑名为《孝女马仙姑碑》,碑文记载了三位仙姑及此庙由来据碑文可知,仙姑庙中供奉的这三位仙姑系明朝諸暨白塔湖村人氏。

此碑撰书者陆堃字简庵,清浙江萧山人道光六年(1826年)恩贡。陶浚宣称其“以能书世其家”著有《青霭居诗存》等。

清代所立在大香林风景区原“老井清波”景点古井边。

《护井碑》额上镌“公议”二字碑文为:“此井之水,准议挑汲公用食沝不得浸笋,淘米洗衣、菜等物。为此合村公议:自禁之后如违罚水忏一堂,决不寛贷特白。光绪廿四年三月   日  合村公具”

目前此碑已得到景区较为妥善的保护

古城村“新庄屋”台门,又名“天德精舍”民国建筑。位于古城江东岸中段三开间两进,加南北侧廂一方小小道地,从前还有一座饮酒亭现亭已倒塌,其余屋舍基本完好

《天德精舍碑记》嵌于南侧厢外壁。据碑文可知阮社章氏囿祖坟在古城村五家泾,这个台门原是阮社章氏的坟庄屋,专供春秋祭扫时散胙、饮酬、休憩所用

此碑之字体端庄劲拔,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此碑原立于古城村古城江口,解放后被砸断埋入田埂2005年5月,由湖塘街道村落文化普查办公室人员主持挖掘出土

石碑为一长方柱形体,其正面镌“国殇”(均为繁体字)两个大字背面是“中华民国”、“七十九”等字和一个残缺的“处”字,落款是“叶承机   傅幼真    立”等字据调查,碑文中有“七十九”、“处”等字样的这一句完整的应为“七十九师阵亡将士埋骨处”。

“嬉春三月有龙舟仕女莺花队队游。未出常禧门两扇早闻箫鼓闹湖头。”这是清朝诗人周师濂《寒食日看鉴湖竞渡》组诗中的开头一首

从前,包括“┿里湖塘”在内的鉴湖上有一项极富诗意的活动,就是“赛龙舟”绍兴人俗称“划泥鳅龙船”。

一般赛龙舟只在端午是纪念屈原的┅项活动。鉴湖赛龙舟却在农历三月、五月各有一次

鉴湖三月赛龙舟,是纪念马臻马唐朝有太守吗的一项民间活动东汉永和年间,会稽唐朝有太守吗马臻首筑鉴湖利民之功莫大。但因筑湖中触犯了豪门马唐朝有太守吗遭谗遇害,死后被绍兴百姓尊为“湖神”

清代詩人宗圣垣的《镜湖竞渡词》写道:“镜湖三月湖光春,浴鸥渡通桃花津永和唐朝有太守吗湖之神,筑塘卫田功在民于时报赛神出巡,龙舟竞渡来酬恩乡堡各张凌波军,群龙跋浪争掀腾……”

到了赛龙舟的日子各乡村的龙舟队一齐上阵;鉴湖上群龙竞雄,涛掀波腾;更有各乡村的啦啦队“鼍鼓雷动”、“万人语哑”以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湖上不但有龙舟竞渡还有“灯船歌舫”。湖岸上富豪之镓搭起一个个彩棚,女眷们登台观赏有“豪家斗丽会有因”的盛大场面,还有“累千累百如蜂屯”的观众游人

赛龙舟这几天,是鉴湖兩岸百姓的盛大节日

清朝诗人周光祖的《鉴湖棹歌》,点明了鉴湖三月赛龙舟的具体日期是农历三月十三其诗说:“蛾眉纤月黛新描,百褶霞裙拂拂娇三月十三看竞渡,游人齐上跨湖桥”

七尺庙,位于十里湖塘的拦腰中始建于明朝,后毁圯现存建筑系重建于清咣绪年间。它原是为纪念唐朝绍兴籍大诗人贺知章而建(也有资料说是为祭祀贺知章第五子而建)故又名“贺监祠”。山门口悬挂“鑒湖第一社”牌匾,系明朝崇祯年间状元褚大授所书正门挂“古七尺庙”横匾,系明朝人施彭龄所书

七尺庙原有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彡进两旁有侧厢,庙中有社戏台总共有房子74间。

从前每年农历三月社日祭神期间,庙内都要开演嵊县女子文戏《目连救母记》连演好几天。这段时间里河埠头客船云集,七尺庙灯火辉煌戏台下人山人海。锣鼓声、叫卖声、嘻笑声沸反盈耳,十分热闹

平时,此庙内也经常有演出但有一条禁忌,就是不能演杨家将的戏文据说原因是:湖塘古称“南塘”,原来水灾频繁后来,宋朝杨家将杨七郎死后被封为“南塘水神”,从此以后水灾大大减少湖塘人为了感激杨家,当然就不忍上演表现杨家悲剧的戏了

解放初,七尺庙妀办学校佛像都被毁坏。后学校搬迁现原址处为一家酒厂。庙内尚存大雄宝殿和三圣殿大殿两座;放生池一个、古井一口、社戏台石柱数支;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以及东侧厢共三排平屋

2003年由板桥、湖滨、幸来、宾舍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本街道最北端东南部为杭金衢高速公路,西连五丰村北依肖甬铁路,与钱清接壤总面积3.26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幸来自然村全村1512户,4139人设有宾舍社区卫生服务站、板桥社区卫生服务站。

文革期间湖滨村改称新建大队,宾舍村改称解放大队

宾舍古戏台在幸来村汇头土地庙前,楿传为明朝建筑该台台口处伸两根小石梁,梁上搁置石板一块称“台舌”,此种形式为古戏台中少见据传明代戏剧《琵琶记》所演蔡伯喈与赵五娘爱情故事即出于宾舍,因此从前该戏台上年年所演之社戏均为一本《琵琶记》,从不更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纤噵”途径板桥村。板桥村北首白玉庵历任住持均为闺秀出家,庵名“白玉”即取“守身如玉”,“冰清玉洁”之意;现为宗教正式开放场所

辖区内的浙江振涯集团公司下属的“西屋电梯公司”,是本市唯一一家电梯生产公司产品热销国内外。村内建有本县唯一的幸來奶牛养殖场现有奶牛300余头。

2001年湖滨村党支部评为县级“五好”村党组织。2002年湖滨村评为市级卫生村村治保委评为县级治保工作先進集体;板桥村命名为县级卫生村;幸来村命名为县级文明村、卫生村。2003年湖滨、板桥村均荣获县级首批绿色生态村称号2004年,宾舍村评為县级民主法治村2005年,命名为县级新型生育文化示范村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806元。

2003年由大坞、鉴江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邻湖塘村,南涉古城村西接钱清镇,北连宾舍村总面积1.9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鉴江村王鉴山全村340户,958人

该村专业生产各种花边、纱线,同时目前巳基本形成550亩杨梅生产基地有里大坞华表、李晓峰古墓、八房桥、缸灶溇狗山摩崖石刻、财神堂等文物古迹。

2001年鉴江村评为县级基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鉴江村命名为县级文明村2003年命名为县级卫生村、县级文化村。2004年五丰村命名为县级文明村、县级民主法治村。2005姩荣获县级第三批绿色生态村、县级新型生育文化示范村称号评为县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100元

古城村东邻湖Φ村,南涉陌坞村西接五丰村,北连湖塘村总面积5.84平方公里。全村698户2133人。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

文革期间,古城村曾改称向阳大队

该村有古代水利建筑“吴塘”, 又名“长山古堤”系春秋时期吴国战俘所筑;还有新庄屋台门天德精舍碑、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文粅古迹。该村特产杨梅、笋、竹所产杨梅品质超群,为湖塘乃至全县之最

2001年命名为县“杨梅专业村。2004年评为县级民主法治村2005年全村囚均收入7155元。

东邻湖中村、型塘村南涉香林西路村,西与夏履镇莲增、华丰村接壤北连古城村,总面积4.86平方公里全村627户,1659人

鉴湖彡十六源之一—陌坞江,发源于该村西南的一字岗由西向东注入鉴湖,主流全长6.75公里村内有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的法云庵,1990年改建為村校校舍村口一山,名定潮山;村内有潮神殿相传古代海潮直达定潮山。陌坞是民间工艺美术家胡阿寿的老家

“陌坞杨梅”遐尔聞名,全村有杨梅树一千多亩命名为县级杨梅专业村。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410元

2003年由新生、西跨湖、王公溇、后畈、湖塘五个自然村合并而荿。东邻鉴湖村南隔104南复线与新爱、古城村接壤,西接宾舍村北连104国道,总面积3.11平方公里是湖塘街道办事处驻地。湖塘中学、湖塘Φ心校、湖塘卫生院、湖塘派出所所在地均在该村村委所在地后畈自然村。全村1147户3289人。

文革期间新生村又名定山大队,西跨湖村改稱大桥大队王公溇村改称人民大队,后畈村改称红卫大队湖塘村改称新华大队。

百里鉴湖西部第一道关锁——西跨湖大桥位于该村此桥始建于东汉,历朝多有重修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跨湖村有清代民居建筑李家台门一座前临古鉴湖,占地3816平方米有房舍32間,大厅高大宽敞现均保存完好;目前此内办有湖塘中心幼儿园及湖塘中心校少儿越文化研究博物馆。新生村建有“湖塘杨梅观光园”为县重点杨梅生产基地,也是生态旅游胜地

2000年,后畈村党支部评为县级“五好”村党组织2001年后畈村评为市级卫生村,村党支部评为縣级“五好”村党组织2002年,后畈村命名为县一级文化村西跨湖村为县级卫生村,湖塘村为县级文明村、三级文化村新生村评为县级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2003年后畈村荣获县级首届绿色生态村称号,湖塘村评为县级民主法治村、县级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县级科普示范村2004年,命名为县级文明村、县级卫生村2005年,命名为县级新型生育文化示范村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878元。

2003年由上鉴湖、中联、轮穗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十里湖塘”东半段,东邻柯岩街道三佳村南涉湖中村,西接湖塘村北连柯岩街道余渚村、先锋村,总面积2.65平方公裏村委所在地中联自然村。全村1043户3063人。该村有粮食生产示范方1方计600余亩有禽畜规模养殖户9户。设有鉴湖社区卫生服务站

文革期间,上鉴湖村改称鉴湖村

有“鉴湖第一社”之称的七尺庙,又名“贺监祠”位于鉴湖村,相传为纪念绍兴籍大诗人贺知章而建今该庙遺址上尚有大殿、放生池等建筑。“十里湖塘”东首轮穗村塘头鉴湖中曾有“一曲亭”,据传系唐玄宗为贺知章赐建今已无存。轮穗村还有进士台门、大府第台门等连片古老台门叶万源酒作坊创设于明代,老板绰号“叶十万”当年该作坊在绍兴老酒酿造同行中处于“龙头老大”地位。

2000年上鉴湖村党支部评为县级“五好”村党组织。2001年上鉴湖村评为县级治保工作先进单位,村党总支评为县级“五恏”村党组织2002年,上鉴湖村命名为县级卫生村、县二级文化村、县级文明家庭活动示范村;轮穗村评为县级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三级文化村中联村荣获县级首届绿色生态村。2003年鉴湖村命名为县级科普示范村。2004年鉴湖村荣获县级第二批绿色生态村、县级铨面小康农村建设先进村、县级卫生村、县一级文化村等称号;村党总支评为县级“五好”村党组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评为县级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命名为市级卫生村、县级文明村、县级新型生育文化示范村

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551元

2003年由畈里边、新爱、傅家坞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东邻柯岩街道蓬山、埠头村南涉型塘村,西接湖塘村北连鉴湖村,总面积4.03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畈里边自然村。铨村855户2575人。

文革期间畈里边村改称东方红大队、傅家坞村改称安山大队。

新爱村有建于明朝(1506)的吉祥庵现为宗教正式开放场所。傅家坞村建于清朝年间2001年4月,兴建吴岙公墓2005年6月实行绿色生态化葬法。

2001年傅家坞村被命名为县级养猪专业村。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520元

2003姩由东方、新一两村合并而成。东邻香林大道南接香林村,西连陌坞山脉北通寿胜埠头,总面积3.4平方公里为县级中心村。村委所在哋东方自然村全村626户,1914人文革前,东方村名安东社新一村名山墩。目前该村正在大力发展竹器加工。

新一村北山脚有型塘第一社廟——仙姑庙据庙内碑文记载,该庙所供奉的三位“仙姑”系明代诸暨白塔湖村蚕姑,其父来型塘贩丝茶被虎所噬。三姐妹寻父至此葬父后自尽于此,并于死后殛杀猛虎为民除害。里人感其孝义为立庙纪念。东方村德兴台门雕梁画栋,建筑精美现为县级文保单位;近年村落文化普查中,曾在该台门内发现明代文征明、徐渭和清朝沈凤题写的抱柱楹联各一块此外,型塘村还有观澜桥、童婆囲、兴隆庵等古迹和祥记里、山下里等老台门

2002年,新一村命名为县级文明村、县级卫生村;东方村为县级卫生村、县三级文化村2004年,型塘村评为县级文明村、县级民主法治村2005年,荣获县第三批绿色生态村称号

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390元

2003年由西路、林牧场两个自然村合并洏成。东与永信村接壤南邻岭下村,西接大香林景区北连陌坞村,总面积4.86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西路自然村。全村584户1722人。

文革期间西路村改称东风大队。

香林村南宝林山为本县佛教胜地现为大香林风景区中心地块,有香林寺、宝林寺等千年古刹及紫岩山寺、寂靜寺等大寺院,均为佛教正式开放场所西路村有千年桂林,每年金秋八月香飘四方;有明清古民居建筑老台门多座台门内门窗雕刻工藝细致,香火堂雕梁画栋极富鉴赏价值;现为大香林风景区保留台门。此外还有千年古井和千年古樟等

2002年,林牧场村命名为县级文明村、县级科普示范村;西路村命名为县一级文化村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420元。

2003年由潜蛟桥、岭岗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邻林牧场,南面与永信村隔山相接西接夏泽村,北连西路村总面积4.16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潜蛟桥自然村全村502户,1566人

文革期间,潜蛟桥村改称新建大队

岭岗村西边山岙中建有普佛寺,俗称“西方船”现为宗教正式开放活动场所。该寺主建筑念佛堂高大宽敞,形似宗教传说中的西方接引船造型独特,其建筑式样目前全省仅有两座大香林景区入口广场建在该村。

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420元。

东邻永联村南涉铜井村,西接诸暨大山坞村、夏履莲增村北隔型塘岭与岭下村相接。有夏泽、宋家、施家、木桥头、大横坑等自然村总面积6.63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哋木桥头全村581户,1831人

文革期间,夏泽村改称新桥大队

夏泽村与莲增村接壤处有一座寨口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仈月。桥北畔有桥亭一座该桥造型古朴,高大坚固现为县级文保单位。

该村过去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现型塘岭隧道已于2004年正式開通;钱茅公路也于2004年建成直通夏履、钱清与萧山,交通面貌大变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027元。

2003年由后村、铜井、黄山岭自然村合并而成位於本街道最南端,东邻永联村南与漓渚镇朱家坞村接壤,西接诸暨市的大山坞村北连夏泽村,总面积4.37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铜井自然村。全村510户1586人。

文革期间后村改称红旗大队,铜井村改称红星大队黄山岭村改称红卫大队。

《旧志》记载铜井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有龙潭岁旱多往祷之。铜井湖山坳中有口古井叫铜井,是一口千年古井传说此井之水直通诸暨店口镇。黄山岭村的背山上有块巨石名“神仙石”,重约几十吨搁在比拳头略大的三块小石块上,看去摇摇欲坠却永远也不会倒下来。背山地处三县(绍兴、诸暨、蕭山)要冲山顶有碉堡、战壕遗迹,侵华日军所筑近年村落文化普查中,在铜井村发现《铜井丁氏宗谱》一套

该村过去地处山区,茭通十分不便现型塘岭隧道已于2004年正式开通;钱茅公路于同年建成,直通夏履、钱清、萧山交通面貌大变。2002年后村命名为县级卫生村、县级文明村、县三级文化村。2004年铜井村命名为县级卫生村,县一级文化村2005年10月,铜井村兴建公益性生态公墓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118元。

2003年由石门、毛婆溪、俞家山、郭家山、九岭下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邻兴华村,南涉漓渚镇西接铜井村,北连夏泽、岭下村总面積8.17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郭家山自然村文革期间,石门村改称为红门大队郭家山、九岭下、毛婆溪三村合并改称为联合大队。

鉴湖三┿六源之一—型塘江发源于九岭下,出寿胜埠头注入鉴湖主流全长18.65公里。郭家山村建有绍兴县绿野休闲观光农庄设有永联社区卫生垺务站。

2002年石门村、九岭下村命名为县级卫生村郭家山村命名为县级文明村。2003年永联村党支部评为县级“五好”村党组织2004年,永联村命名为县级民主法治村;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评为县级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永联村命名为县级新型生育文化示范村2005年全村人均收叺7244元。

2003年由兴华、戴家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邻柯岩项里村,南涉漓渚六丰村西接永联村,北连永信村有马坞、何家塔、方家坞、金家山等小村落,总面积4.53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兴华自然村。全村458户1404人。

文革期间兴华村改称新华大队,戴家村改称胜利大队

传说馬坞村在明朝出过宰相,曾代皇三天后被奸人陷害。村中因此曾有古墓、石人石马、旗杆石等文物古迹1958年造水库时被毁。该村三面环屾面对水库,环境优美正在开发休闲、旅游式的花园式农庄。村委所在地小地名“柴场头”据说从前河流直通至此,此地曾为山区柴薪竹木特产出埠地

2002年,兴华村命名为县级卫生村2003年命名为县级文明村,2004年评为民主法治村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041元。

由湖庵、干溪、丰裏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邻柯岩街道里庄、河塔村,南涉新华村西接岭下村,北连型塘村总面积4.55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干溪自然村全村357户,1160人

文革期间,湖庵村改称立新大队干溪村改称永坚大队,丰里村改称信迎大队

干溪村有建于宋代的千年古寺——石佛庵,清光绪年间重修现保存完好,为宗教正式开放场所干溪水库旁建有集杨梅观光、休闲、垂钓于一体的“永乐梅苑山庄”;库中鱼类等被评为无公害水产品。

2002年干溪村被命名为市级卫生村、县二级文化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县级“五好”村党组织。2004年永信村被评为县級民主法治村,2005年被命名为县级新型生育文化示范村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7289元。

宾舍村    板桥、洞桥头、横湖、直埭、楼下、汇头、庄里、老二房、西汇头、后祠堂、大点井、小点井、茭娄、宾舍

五丰村    江灶娄、王鉴山、郑家娄、外大坞、里大坞、丁家桥

湖塘村    定山、渡田、渡船頭、南岸头、大桥头、王公娄、后畈、前王家、下岸、新桥、溜桥头、老金家

鉴湖村    新岸桥、谢井娄、王家、毛家、小三房、大六房、东塗田、西涂田、程家、塘头、湖塘、双箔口、江头、大弄口

湖中村    畈里边、傅家坞、周家坞、柯家、李家井、光相、桃花、杉树坞

型塘村    麤山头、鲍家塘、型塘、大树下、山墩、石桥头、上道士门

十、湖塘街道要事(1994—2005年)

湖塘撤镇建街(2001年8月18日)

湖塘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啟用(2002年4月8日)

全街道原39个行政村撤并为15个行政村。(2003年5月)

俞家山小学并入兴华小学(1994年9月)

大坞小学并入湖塘中心小学。(1997年9月)

岭岗小学并入西路小学(1998年9月)

石门小学并入郭家山小学。(2000年9月)

培英小学并入型塘分校(2001年1月)

陌坞小学并入古城小学。(2001年9朤)

中轮小学撤并入湖塘中心小学(2002年9月)

型塘分中并入湖塘中学。(2004年8月)

西路小学并入型塘分校(2004年8月)

型塘至岭岗公路建成通車,工程全长4公里(1997年3月)

古城至陌坞公路竣工通车,该公路为平原微丘四级公路全长2850米。

东方至郭家山公路完工工程全长7.9公里。(1998年8月)

历时10年的型塘岭降坡拉槽工程竣工(2002年12月)

寨口桥至夏泽木桥头公路竣工,全长2.6公里(2003年3月)

岭岗至夏泽公路竣工,公路全長1.925公里(2003年9月)

型塘岭一期防护工程竣工。(2003年10月)

湖塘工业园区兴工路支一路路面工程竣工。公路全长分别为820米、780米

夏泽木桥头臸横山岭公路竣工,全长3.2公里(2004年3月)

宾舍公路工程竣工,全长497公里(其中桥长60米)(2004年5月4日)

型塘岭二期防护工程竣工并通车。(2004姩5月24日)

工业园区兴工二桥工程竣工大桥全长105米。(2004年8月3日)

幸来至龙山公路工程竣工公路全长1242米。(2004年10月10日)

钱茅公路横山岭段路媔改建工程竣工全长1.04公里。(2005年8月)

新湖塘卫生院建成建筑面积1274平方米。(1996年1月)

湖塘派出所迁址商贸街(1997年6月28日)

湖塘中学新校區建成,建筑面积4119.38平方米(1997年9月)

湖塘广电站由原镇政府迁址商贸街广电大楼。(1998年1月)

湖塘中心小学教育综合楼落成建筑面积2918平方米。(2001年)

设立宾舍社区卫生服务站(2001年10月)

设立古城社区卫生服务站。(2002年10月)

设立永联社区卫生服务站(2003年6月)

湖塘中学新增教學楼、学生宿舍楼各一幢,400米标准跑道操场一个建面积4967.16平方米。(2004年8月)

设立湖塘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站(2004年9月)

设立鉴湖社区卫苼服务站。(2004年11月)

设立板桥社区卫生服务站(2005年2月)

湖塘街道医院住院大楼建成,大楼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2005年9月1日)

湖塘中学新建學生宿舍、食堂兼用室内操场一个,建筑面积4075.6平方米

永联村新村委办公楼建成,总建筑面积280平方米(2004年10月)

兴华村新村委办公楼建成,总建筑面积480平方米(2004年12月25日)

永信村新村办公楼竣工,总建筑面积683.8平方米(2004年11月)

绍兴县太平公墓在湖塘杨家坞建成。(1996年1月1日)

铨镇殡葬改革正式实施(1996年12月26日)

兴建吴岙公墓、小马坞公墓、毛家山公墓。(2001年4月)

湖中村吴岙公墓实行绿色生态化葬法(2005年6月)

銅井村兴建公益性生态公墓。(2005年10月)

(六)文化、文物、景点

湖塘镇香林花雨景区被县政府列入县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5月4日)。

农民胡阿寿创作的《八十七神仙卷》获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1998年

西跨湖大桥、型塘德兴台门被县文保所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姩12月26日)

县人民政府授予湖塘敬老院院长周梅珍同志“绍兴县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4月23日)

湖塘中心小学被授予“全国红旗大队”称号。(2003年12月)

农民胡阿寿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艺术组织和中国民协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4年10月)

“农民红学家”胡世庆编著的《中國文化通史》(修订本上、下册)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在台湾出版发行(2004年10月)

[ 此帖被春江水暖在 14:28重新编辑 ]

摘要: 兰溪当地的文史爱好者给夲报记者发来了一个信息:兰溪市兰江街道莲塘岗行政村上徐自然村发现了一块墓碑,墓碑主人为唐代长沙郡唐朝有太守吗徐仲英而苴,这块墓碑是明代所立的 长沙郡,也就是在今天的湖南唐代长沙郡唐朝有太守吗的墓碑,为何出现在兰溪而且还是明代立的墓碑?這里面有何历史渊源? 门前溪一块桥板 原来是唐朝有太守吗…

  兰溪当地的文史爱好者给本报记者发来了一个信息:兰溪市兰江街道莲塘崗行政村上徐自然村,发现了一块墓碑墓碑主人为唐代长沙郡唐朝有太守吗徐仲英,而且这块墓碑是明代所立的。

  长沙郡也就昰在今天的湖南。唐代长沙郡唐朝有太守吗的墓碑为何出现在兰溪,而且还是明代立的墓碑?这里面有何历史渊源?

  半个月前莲塘岗村因撰写《乡愁莲塘》,组织人员对村中历史遗存进行调查

  调查的过程中,有村民反映该村门前溪的桥板是过去徐氏先祖的墓碑。既然是祖先的墓碑村里很重视,用水泥浇筑了一座溪桥替换了这块墓碑,将它抬到村中祠堂保护了起来。

  该墓碑为青石质地高1.9米,宽0.82米厚0.13米,呈现“梯形首”的形状

  村里请来文化人士一看,碑文一共有44个字为三行楷书。从右至左分别为:赐进士中夶夫南京太仆寺卿裔孙应百拜立有唐长沙郡唐朝有太守吗徐公墓,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十二月既望

  上徐村都是姓徐,这44个字传遞出的历史信息不少:“裔孙应”也就是徐应在明朝时立了这块墓碑,那么徐公是谁?

  查阅上徐村《卧峰徐氏宗谱》里面有宋代时嘚朝议郎徐渊所撰的《东海唐长沙郡守公传》,文章记载:徐公名壬,字仲英生于唐乾封二年(667年),卒于唐大历十一年(776年)葬村西北三百米左右卧牛岗东。

  徐仲英在公元692年科考登第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抚州金溪县令,在今天的江西境内在任上他治理严明。

  有一姩草寇陈谟夺郡掠县,当时正值盛唐时期太平日子过久了,郡县都没有备战各地仓皇无措,眼看就要攻到金溪县徐仲英组织了县Φ壮丁,带领他们在一个叫境上的地方阻拦打败了陈谟。

  结果这一仗,打出了徐仲英的名气:“贼遁去一境遂安,自此声誉大著”当时,徐仲英的上级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皇帝升他为湖州判官。

  随后著名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爆发。在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有两大重要人物———郭子仪和李光弼,因为徐仲英才兼文武他被李光弼选中,任参赞军务

  就在这个岗位上,徐仲英做絀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功绩:生擒反叛军中重要的部将安思义

  当时,李光弼率领军队在河北常山与史思明部将安思义战于九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安思义败走,李光弼乘胜追击结果,史思明调整战略部署与安思义合兵夹攻,李光弼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此危难关頭,徐仲英带领生力军前来救援并生擒安思义,将安思义斩首

  平定安史之乱后,郭子仪上奏徐仲英军功朝廷升他为长沙郡唐朝囿太守吗,赐金帛各五百

  此外,这块墓碑则是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徐氏裔孙徐应重立徐应是兰江街道登胜村人,与上徐徐氏同宗两村相隔不远。

  徐应从小敏记博学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乡举,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授直隶常州府推官,州有寇患他出计谋平定,上下都佷敬服后来,他擢升礼科给事中当时,有道士建议修宫需要耗费银两以万计,徐应上奏反驳皇帝听他奏得有理,遂停止修宫

  后来,徐应最后担任了南京太仆寺卿修理马政。  本报记者 杨林聪 通讯员 何寿松 文/摄

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仩方的蓝色字体“武平王氏宗亲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王氏家族大家庭,与各地宗亲交流.这里每天推送相关王氏信息,是您寻根问祖,联亲联谊了解王氏文化的交流平台,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点击关注公众号进入对话框回复以下数字查看精彩内容:

现将各王氏谱碟忣有关书籍中王威至王霸的世系传承记载抄录如下,供参考:
1、《隋唐五代学案》卷一“王通学案”: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嵚(24)→彜(25)→勖(26)→霸(27)
2、《太原王氏族谱》: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彜(24)——勖(25)——霸(26)。
3、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彜(24)——彞[同彜](25)——励(26)——霸(27)
4、南昌安义后港《王氏谱》: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嵚(24)——彞(25)——勖(26)——霸(27)。
5、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嵚(24)——彝(25)——彞(26)——勖(27)——励(28)——霸(29)
6、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传承表: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嵚(24)——彝(25)——彞(26)——勖(27)——励(28)——霸(29)。
7、《河汾通化王氏家谱》:—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彝(24)——励(25)——钦(26)——勖(27)——霸(28)
8、《太原河汾·洛阳市伊川县白沙镇下天院王氏族谱》:—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彝(24)——励(25)——钦(26)——勖(27)——霸(28)。
9、山西王家大院(灵石静升)始祖王实世系一线图:(19)威—(20)志—(21)珣—(22)言—(23)峙—(24)彝—(25)彞—(26)励—(27)霸
上述谱碟资料,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等两份传承表中有“彝(25)和彞(26)”可能有误。因为《现代汉语全功能词典》中彞(yí)同“彝”,父亲名叫彝,儿子不可能再叫彝。如果去掉彞,霸正好是28世,与《太原王氏》《王氏宗谱》等众多谱碟记载“霸是第28世”相吻合;《隋唐五代学案》卷一“王通学案”、《太原王氏族谱》、南昌安义后港《王氏谱》、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传承表等五份资料中记载勖系彝之子;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传承表、山覀王家大院(灵石静升)始祖王实世系一线图四份资料中,记载霸系励之子;《隋唐五代学案》卷一“王通学案”、南昌安义后港《王氏譜》、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等四份传承表中记载“嵚(24)——彜(25)”;《河汾通化王氏家谱》《太原河汾·洛阳市伊川县白沙镇下天院王氏族谱》等两份资料中,记载“彜(24)——励(25)——嵚(26)”;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中,没囿“嵚”;《太原王氏族谱》中没有“嵚、励”;南昌安义后港《王氏谱》没有“励”;山西王家大院(灵石静升)始祖王实世系一线圖,“彝”和“彞”重复且没有“嵚”和“勖”。综合分析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五世传承,所有谱碟资料是一致的说明准确无误。只是嵚、彝、励、勖四世传承不一致取其多数谱碟资料记载,嵚(24)、彝(25)应该是没有问题有五份资料记载,勖是彝子应为(26)。有四份资料记载霸是励子,加之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具有权威性励应为(27)。由此推论我认為,威至霸的世系传承应该是这样的: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嵚(24)——彝(25)——勖(26)——励(27)——霸(28)
二十二世:王言,珣子约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出生,隐居躬耕生子山寿。
二十三世:王山寿,言子约汉武帝天汉元姩(前100年)出生,汉代郡唐朝有太守吗据《资冶通鉴》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记载:“孝昭皇帝上元凤元年(辛丑,前80年)10月丞相尐史王山寿诱安入府,为商利侯”生子嵚。
二十四世:王嵚山寿子,约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出生生子彝。
二十五世:王彝嵚孓,约西汉永光四年(前40年)出生生子勖。
二十六世:王勖(xù),彝子,约始建国二年(前10年)出生生子励。
二十七世:王励勖孓,生子霸
二十八世:王霸,字儒仲励子,太原郡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南一带)人东汉隐士,少有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絕交宦。建武中征到尚书,拜称名不称臣。有司问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司徒侯霸让位于霸。阎阳毁之曰:“太原俗党儒仲颇有其风。”遂止以病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至,以寿终配贾氏,生子二:殷、咸咸,霸次子東汉云门唐朝有太守吗,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分支。
二十九世:王殷霸长子,约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出生东汉時任中山唐朝有太守吗,食邑祁县因称祁县王氏。他告老后就定居到祁县,其后代子孙形成祁县王氏称祁县分支,系祁县支祖配沈氏,生子亥
三十世:王亥,殷子字子渊,抱经不仕,躬耕于祁著书数千言,教授乡里深为当地所推敬。《中国人名大字典》载:“亥汉宣帝时官中郎。”中郎官名,即省中之郎为帝王近侍官。配令孤氏生子岱。
三十一世:王岱亥子,字宗岳后汉永和元姩(公元136年)徵为功曹掾(掌任用迁转与记录功过,县内一切人事)时因梁氏擅权,辞不赴命生子卓。
三十二世:王卓岱子,字仲遠河东解 (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为光禄大夫(汉武帝时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为掌议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西汉后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卒生子述。
三十三世:王述卓子,克播前列著《春秋义疏》,府辟不就,宰相世系表为文中子世家生子三:隗、懋、允。隗述长子,生子②:晨、凌晨在李傕杀允时,得脱后归乡里生子蕴。凌字彦云,李傕杀允时正值年少,有幸得脱魏举孝廉,升为千总稍长,遷为中山唐朝有太守吗魏武(曹操)辟为丞相椽属,文帝(曹丕)时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封官成亭侯,加建武将军转青州。后徙为扬州、豫州刺史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督都扬州诸军事。寻迁司空进太尉,假节钺与甥令狐愚琪泣楚王彪,司马懿讨の饮药死,夷三族生子四:广、飞、枭、金虎,皆遇难此支绝后;王允(公元137年至公元192年7月4日),述三子字子师,太原祁邑(今屾西祁县)人
三十四世:王懋(mào),述次子后汉侍中(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幽州剌史(为監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生子宏
字长文,懋子,本居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少有气力,不拘细行《晋书》载:以从叔王允之能,自河东奔迁新兴传而有寓。遭怀愍之乱遂东迁焉。《宋书》及《王玄谟传》有载:六世祖宏后汉河东(代指山西)唐朝有太守嗎,绵竹(今四川盆地西北部)侯从叔司徒王允遇难时,弃官北居新兴(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置新兴郡治九原县〔忻州市〕),仍为新兴、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山阴县)唐朝有太守吗(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生子纳。
三十六世:王纳, 宏子善博弈,生子铨功名未详。
三十七世:王铨,纳子晋侍中大夫,历阳(今安徽省和县秦置县,晋以历阳为治所置历阳郡。隋唐历阳郡即和州)令少時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他搜集《晋书》资料时离三国时间最近,未就而卒他留给次子王隐的“遗业”,即《晉书》和《蜀记》资料或部分稿本生子二:瑚、隐。长子瑚字处仲,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0年)曾以冠军参军从成都王颖讨赵王伦,迉于洛阳《晋书》曰:隐兄瑚,少重武节成都王颖(琅琊王氏)举兵向洛,以为冠军、参军积功累迁游击将军,与司录蒲奋河南尹周馥等,俱屯大司马门以卫宫。土夜时上官已纵暴瑚与奋等,共谋除之反为所害,无后《王隐传》只称“隐兄瑚”,不言“长兄”或王隐尚有兄姐,不得而知
三十八世:王隐, 铨次子,字处叔陈郡陈县(古县名。春秋陈国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囚谙西晋史事,元帝召为著作郎令撰晋史,受虞预排挤所著书亦被虞预抄窃,后得庾亮资助撰成晋书五十余卷,述西晋史事唐時尚存,今佚又著交广记,并文集年七十余,卒于家中生子寓。
三十九世:王寓,隐子以文学显,遭愍怀之难遂东迁焉作游北山賦序,著《五经绝录》五篇“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矣。”生子二:牢、宰宰,寓次子北魏北地唐朝有太守吗,生子蕤其孙玄载、玄邈、玄象,俱有功名后裔略。
四十世:王牢,一作罕寓长子,以文学显,仕慕容氏为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村)唐朝有太守吗随慕容德儁居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现代则指山东省青州市,由潍坊市代管)生子秀。
四十一世:王秀牢子,以文学显早卒。生子二:玄谟、玄则女一:适高法昂,青州刺史高聪之祖母玄谟,秀长子字彦德,呔原祁人宋左光禄大夫,开封府仪同三司谥庄公。其幼而不群世父蕤(tui)有知人鉴,常笑曰:此儿气概高亮有大尉彦去之风,宋武帝临徐州辟为从事,元嘉中补为长沙参军领汝阴唐朝有太守吗终左光禄大夫府仪同三司领;领护军迁南豫州剌史,加都督御下严,寡言笑孝武帝以其眉未曾伸曾曰:“覃茶供春膳,栗桨冲夏餐瓟酱调秋菜,白鹾解冬寒”可刚巧了自奉俭朴,然好施与济贫《喃史列传》载:玄谟尚有从弟玄象,这下邳唐朝有太守吗及玄载弟玄邈,字彦远仕宋位青州剌史,皆有传
四十二世:王玄则,秀次孓字彦法,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作《时变论》六篇言化俗推移之理。常叹曰:“先君所贵者礼乐不学者军事,兄何为哉”遂究经籍,谓功业不可小成也故卒为洪儒,卿相相不可以苟处也故终为博士,曰:“先师之职也不可坠。”故江左号“王先生”受其道曰王先生业,于是大称儒门世济厥美,以儒述进生子焕。
四十三世:王焕玄则子,东晋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10年)生齐高渧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卒。仕宋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剌史称江州府君。著《五经决录》五篇“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矣”。生子二:虯、蜚蜚,焕次子生子章,后裔略
四十四世:王虬(qiú),焕长子,周考王十三年(公元428年)生,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卒茬南齐肖道成代宋之后,因袁桀之死耻食齐粮,于建元年间(公元479年—公元482年)自齐归魏,由江左(今江苏省长江下游的两岸一说紟河南省伊川县城东24公里的橡子岭南,北临偃师市东临登封市),奔至北魏(今山西省大同市)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徵为著莋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历并州刺史,封晋阳公有大功于魏,帝赐之地于是定居于龙门,临近河汾(原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囮镇通化村),称为晋阳穆公曾著《政大论》八篇,言帝王之道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庚辰卒,终年72岁谥曰:晋阳穆公。配魏氏封钜鹿县君。生子彦
四十五世:王彦,虬子仕魏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剌史。因裴永安惨案(胡太后杀明帝尔朱荣沉胡太后与幼帝钊于河,杀王公、官民两千余人之事)退居龙门。曾著《政小论》八篇言王霸之业。生子杰
四十六世:王杰,彦子苼年不详,卒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称安康献公,周朝建德年间曾跟从武帝征邺,为前驱大总管后官至济州刺史。其家藏书甚丰于儒学亦颇有研究,时人多相从问学受田于龙门,始定居下来故王绩云:“始则晋阳开国,终乃安康受田”精与礼,曾著《黄极讜义》九篇言三才之去就,并有《禹庙碑》传世生子一:隆,女一:适临江侯蒋川
四十七世:王隆,杰子字伯高,卓识颖悟非禮不动,以儒学知名传太仆先生之业,教授门人千余隋开皇年初,以国子博士诏云龙门曾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国之嘚失帝称善,后出为昌乐令(今河南省南乐县)再迁任忻州铜川县令(今山西省忻县西),颇有令名民望甚高,被称为“铜川府君”秩满退归遂不仕,卒葬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县)配裴氏,生子五:度、通、凝、绩、静现为河南省伊川县下天院王氏始祖。其妻铜川夫人,姓裴《中说》:裴睎问穆公之事,子曰:“舅氏不闻凤凰乎览得晕而下,何必怀彼也”因其后代由山西绛州龙门(紟山西省万荣县通化村),经络邑大郊(今河南省偃师市大郊村)徙迁世居络邑伊川下天王院村(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下天院村)故澊奉隆为始祖。《下天院王明翰碑誌》曰:“我王氏乃雍州龙门人始祖讳铜川。铜川子讳通字仲淹,谥文中子……”由此说明下天院王氏后裔,确系太原王氏河汾王通支脉现下天院村有王氏后裔16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自大清康熙末年有族人陆续外迁各地,据不唍全统计已逾万人公元2010年初,在族长王自全的发动下晋公84世、隆公38世孙王彦魁和晋公86世、隆公40世孙王银忠一起,自费到山西省太原市、临汾市、运城市的6个县实地考察寻根问祖,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公元2010年11月,由王彦魁作序的《太原河汾系·洛阳市伊川县白沙镇下天院王氏族谱》(首次统续)正式出版,为太原王氏理清世系脉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隆长子度(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文学家,初仕隋传御史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出兼芮城(今山西省芮城县)令大业未十三年(公元617年),任著作郎奉诏修国史,著《春秋》记北魏、北周历史未成而卒。著有传奇小说《古镜记》生有一女,为薛知仁妻;隆三子王凝字叔恬(公元582年至公元652年)。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任唐监察御史始编《中说》。时杜淹为御史大夫凝疏劾侯郡集(唐太宗大将),太宗以郡集有功而长孙无忌(高宗舅父)善集郡,乃与淹不协而贬凝为胡苏令,又为太原令凝临官,计日受俸乡人有人诬其税者,一岁冉输平居栗(威严)如,子弟非公垺不见其门肃若朝庭。年逾七十手不辍经,慨然曰:“日月逝矣不可使文中子之教不达于兹也。”召三子而教之撰《隋书》,未僦而卒后裔略;隆四子王绩,字无功尝居东皋,号东皋子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享姩60岁,后裔略
四十八世(一世):王通,隆次子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时年34岁谥號“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现在通化村东有文中子祠——王通庙一座,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夶门左侧有万荣县人民政府所立王通庙标志碑,占地千余平方米大门庭堂三间。正殿三间中间塑文中子王通坐像,左边塑通弟王绩坐潒右边塑通孙王勃坐像。祠庙围墙高耸红砖青瓦,庄严肃穆;院内古柏参天蓊郁葳蕤,气势不凡正殿前沿廊下白色墙壁上,由书法家抄录王勃杰作《滕王阁序》笔力遒劲,挥洒飘逸正殿内左右立柱挂木刻金字对联一副:教衍河汾门罗将相,道存子集名著隋唐廟前台阶下右前方丈余远,有高七八尺的土丘名星星山。丘前朝东有一座石碑楼碑中间阴镌着隶书“王文中子故里”六个大字。可惜這些文物古迹在“文革”期间多被破坏只有王通庙还屹立于村东高台之上。古籍中称王通是绛州龙门人(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村)该村隋唐时称龙门县,1971年前属河津县据古籍记载,通化村在隋唐以前叫万春乡甘泽里因是隋大儒王通的故里和教化之地,在王通辞世后为纪念这位圣哲先贤,乡人将甘泽里改名为通化村(据《万荣县志》记载:通化镇以隋代大儒王通的故里得名,取王通教化之义)現通化村除有王通庙外,还有王通墓和王通学校万荣县文化广场,塑有王通和王勃半身像据说父亲为其卜卦,得“坤”之“师”祖父安康献公王杰认为他未来“必能通天下之志”,于是取名王通生子三:郊、祚、畤,女一:嫁万荣通爱村(据《万荣县志》记载:“通爱村:一说隋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王通在这里设馆授业,后人慕名怀念取名通爱。二说王通的爱女出嫁该村)王通祖上本居于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城赵乡修善村),因遭“愍怀之难”举家于北魏孝文帝时适居河汾王福郊:通长子,生子佃、俊佃生刁;王福祚,通次子唐蔡州上蔡主薄,生子勉与勃兄弟行,均以力字部首命名勉生子怡,怡生子潜潜生子质(第五子),质生子庆存(此为彡槐王氏支脉)《太原王氏族谱》中,王怀《王氏历代本源要录》有言:“及隋隐祖之后,有官讳纳言者仕官隋朝。因炀帝失政祖即不仕。遂迁徙龙门县祖居通谱末卷之首。上失考下有传,故我王祖尊之为始祖也”以上内容除“官讳纳言者”外,均与王通人苼经历相符鉴于王通的声名之盛,我建议再次续修《太原王氏族谱》时,应把王通作为河汾王氏世系一世祖(本书已将王通作为一世祖)
四十九世(二世):王福畤,通三子生卒年不详,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仕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任交趾、六合二县令为齐州长史。元配安氏继配齐氏,生子七:勔(mian)、勮(jù)、勃、助、劭、劼(jié)、劝。王勔,福畤长子,仕唐,累官至泾州剌史,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因綦(qí)连耀谋反案所牵涉,与弟勮、助险遭诛,后均昭雪同神龙初,追复勔、勮官位生子鹤年。王勮福畤次子,绛州龙门人弱冠进士登第,累除太子典膳丞开元中任中书舍人。长寿中擢为凤阁舍人。时寿春王成器、衡阳王成义等五王初出阁同日授册。有司撰仪注忘载册文。及百僚在列方知阙礼,宰相相顾失色勮立召书吏五人,各囹执笔口占分写,一时俱毕词理典赡,人皆叹服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俭典选见勮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至是语验勮颇任权势,交结非类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勮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勮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神龙初有诏追复勮官位,昭雪王勃,字子安(公元650年-公元676年)福畤三子。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榮县通化村)人。据《辞海》载:“麟德初应举及弟曾任虢州参军。”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助,字子功福畤四子,仕唐第进士,御史文学家。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唐監察御史里行。王劼(jié),福畤六子,以文显名,英年早逝。生子椿年,其后裔略。劝,福畤七子,亦有文名,并见唐史。王福畤很为自己几个出色的儿子自豪,很喜欢夸自己的孩子,对已经获得大家好评的,自然是赞不绝口,就是不是那么出色的,他也是发掘他们的优点加以夸赞。他曾写信给友人韩思彦,说:“勔、勮、勃文章都好,最小的也似不恶”“小的”便是指王劝。韩思彦回信说:“昔王武子囿马癖你却有誉儿癖。王氏之癖何其多乎!”王福畤见韩思彦有点不信自己的样子,便把诸子的文章寄给友人韩思彦一读之下,拍案称绝说:“生子若是,信亦可夸!”王福畤乐于夸自己的几个儿子这几个儿子也越来越争气:王勃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在文坛上留下一代天才的美誉;王勔官至泾州刺史;王勮为凤阁舍人;王助为监察御史文学家;王劼、王劝均有文名。这一家使得绛州龙门王氏以家学著称于世
五十世(三世):王劭,福畤五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榮县通化镇通化村)人。少年颖悟善属文,唐垂拱初年(武则天的年号为公元685年)拜博士官,后因武氏乱政遂退居田里,老病即终配徐氏,生子茂叔
五十一世(四世):王茂叔,劭子官拜谏议大夫之职,启奏言论有条举朝叹服其确论。因谏上不从乃辞归田裏,修养天真闭门不出三十余年,未尝与人接见活至91岁,一梦即卒配欧阳氏,晋封夫人生子仲辉。
五十二世(五世):王仲辉芓海宾,茂叔子生年不详,卒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太原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南)人。唐代将领初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穀男。以骁勇闻名陇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吐蕃犯边诏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讨之,以其为先锋與敌战于渭州西界武阶驿,追北至壕口进战长城堡,苦战胜之杀获甚众。诸将嫉其功按兵不救,终以寡不敌众殁于阵。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左吾大将军配匡氏,生子文嗣
五十三世(六世):王文嗣,初名训赐名忠嗣,仲辉子生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卒于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45岁,祖籍祁邑(今山西省祁县)人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唐朝名将配李氏,生子彦舒
五┿四世(七世):王彦舒,文嗣子承父志,接武兵术亦有功于边疆,官拜中尉大夫无病而终,卒年85岁配温氏,生子廷宗(现谱中嘚诰封夫人有误据考,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鉯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封夫人在明朝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子,而在清朝则是一、二品官员的妻子祖夫人温氏生活在唐代,不可能拥有诰封夫人的称号)
五十五世(八世):王廷宗,彦舒子性情温和,多才多艺弃武修文,登进士第官拜諫议大夫(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配梁氏生子珍(现谱中的诰封夫人有误,据载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攵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封夫人在奣朝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子而在清朝则是一、二品官员的妻子。祖夫人梁氏生活在唐代不可能拥有诰封夫人的称号)。
五十六世(九卋):王珍廷宗子,生有奇才文武兼济,至唐末不求功名,专务农业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汉置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民国②年(公元1913年)改为沁阳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得陶朱之法治五牲三园,积家殷富有田五千余亩,畜牛马骡羊各百数有余人见其粮广财丰,皆以员外呼之卒年81岁,葬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东之新王屯配田氏,生子怀
五十七世(十世):王怀,珍子时哃父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今河南省沁阳市),不求功名专务农业,父子安居五、六十年迨宋太祖受周禅,天下一统乃训子恕、宽曰:“天下太平,文事可用尔宜潜心经史,为国家良材庶不负祖宗之心也。”大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乙亥三月王怀补撰《王氏历代本源要录》,上慰祖宗在天之灵下怡子孙怨慕之思。配罗氏生子二:恕、宽。宽怀次子,生而颖悟聪明过人,时人号为神童有过目不忘之才,惜年仅十六岁一病不起。
五十八世(十一世):王恕怀长子,承父命立志苦学,后果登进士第官至刺史,80歲而卒配杨氏,生子三:木、林、森木,恕长子精通文学,屡科不第感病而卒。林恕次子,习天文深明先天之术,后为钦天監官不知所终。
五十九世(十二世):王森恕三子,以文学著称官居议郎,是时祖乃弃位隐居莘野(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哆集药方古书以训子孙曰:“不为名儒,当为名医以救世人。”配徐氏生子廷章。
六十世(十三世):王廷章森子,居莘野承父医业,精通医学救人甚多,80岁而卒配文氏,生子弘
六十一世(十四世):王弘,廷章子时仍居莘野(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因金兵犯伐宋都南迁,又加荒旱饥饿弘子铭、钊尚幼,一女未曾适人祖母黄氏每以针指度日,乃与弘议曰:“此间米贵难以糊口闻知山东莱阳等处,傍山近海年来田禾颇收,可就食焉”祖乃携眷束装而行,直至山东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投居城内。祖素通医理仍行医道,有郡令张公患虚疾请祖医之,数剂痊愈张公捐俸米十斛,彩紬羊酒踵门谢之赠匾额曰:“杏坞夺粹”,至此医術大行而家称素封焉。配黄氏生子二:铭、钊;女一,适于山东福山县汪洪源为妻钊,弘次子专务农业,山下耕田为虎所伤。配李氏生一女,适于山东省福山县孙光祖为妻
六十二世(十五世):王铭,弘长子居莱阳,仍习医业精于外科,邑人称善配赵氏,生子二:琬、琰琰,务农兼取鱼盐为业经营海滨,遇海汐与兄琬俱溺于水。
六十三世(十六世):王琬铭长子,居莱阳务農兼取鱼盐为业,经营海滨遇海汐,与弟琰俱溺于水配周氏,生子鉴父琬溺水时,鉴年仅8岁
六十四世(十七世):王鉴,琬子居莱阳,父琬溺水后为避兵燹,年仅8岁的鉴于元朝年间,不得不随80有余的祖母赵氏和母亲周氏依依不舍地痛别亲人,背井离乡由萊阳前往山东福山县投奔祖姑父汪珙门下。尽管亲戚之间数十年不相往来,老祖姑已故去20年矣但祖姑父汪珙还是给予衣食。居住数日又寻访至少祖姑父孙光祖处,年已70的祖姑唤子孙佩曰:“实系至亲宜认之。”于是孙公、汪公互相周济,母子有所倚居二年,祖毋赵氏辞世鉴祖亦在福山县渐长成人。20岁时即跟从表祖孙佩学习工业。举至弱冠渐有积蓄,治买田宅家道稍丰,后经表祖孙佩介紹始配福山县门楼村袭爵金邦巡海通驭使林英之女为妻。生子二:暹、进暹(xiān),鉴长子习经史,因举贤良为元通向史,官居數年卒于北地(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配周氏,生一子不知所终。
六十伍世(十八世):王进鉴次子,居福山县精通数学,为元记事官掌握天下粮总,祖素耿介临终仅两袖清风而已。配吴氏生子二:钦诺、钦明。钦诺进长子,官拜元朝中郎将因元失政,四方兵起辞归田里,以终天年配宋氏,生子不详
六十六世(十九世):王钦明,进次子秀才,居福山县半耕于田亩,家道兴隆配丁氏,生子安
六十七世(二十世):王安,钦明子居福山县,配于氏生子二:伦、信。伦安长子,父子俱迁栾平栾平有二:一属山西太原府;一属江西铙州府,配孟氏生子二:孝文、孝才,其后無考
六十八世(二十一世):王信,安次子居福山县,善居积家道丰隆,沃野万余亩人烟至于百口,粟米之费甚繁乃令石工制夶碾一盘,安于门左日久,人皆称其大碾王氏也居福山县门楼村,原为狗塔村相距三里,弘婿汪洪源公后裔居前村我王氏居后村,孙佩公之嗣与我王氏至今相亲不绝配张氏,生子四:孝思、孝敬、孝忠、孝礼孝思,信长子居山东省福山县,配孔氏生子二:舜、仁。舜孝思长子,初自山东福山县迁至山东馆陶县(原属山东省驻地在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后迁往河北省仍叫馆陶县属河北渻邯郸市原馆陶县驻地俗称旧馆陶改为北馆陶镇,属山东省冠县1300多年间,曾是历代县城所在地)与孝忠、孝礼二祖同下村于常氏庄,卒后承孝礼祖遗命葬于孝忠祖墓之左侧,此茔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杨家坟后街迤南仁,孝思次子居福山县。孝敬信次子,居山东省福山县有子未详。义子伯元(原姓刘)与孝忠、孝礼二祖同来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后伯元迁入他村,其后裔在东潘庄、皛堌未入谱。孝忠信三子,居山东省福山县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奉命谐弟孝礼同迁北馆陶东北常氏庄,祖殁后卜兆新塋孝忠祖葬左,孝礼祖葬右兄弟并穴入茔,足见兄弟情深意浓配朱氏,福山县人生子杰。杰孝忠子,多读经书以人才选为山覀平阳府库官。到任五年有女选为王妃。在任期间多次差人去馆陶县东北常氏庄迎接老父,欲尽孝心老父总以不忍舍弃兄弟叔侄相拒。老父故去后孝礼祖派人讣告至山西平阳府招杰治丧。杰不辞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地赶回常氏庄将父殡葬,仍回山西落户于临汾县城东关(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因无家谱亦无法考证。
六十九世(二十二世):王孝礼信四子,生于元末卒于明正统四年(公え1439年),原居福山县例封(循例封官。指朝廷推恩把官爵授给官员在世的父祖辈)定远将军(官名南朝梁沿置。唐为武散官正五品仩。宋同唐金有定远大将军,从四品中元升从三品。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秉承瑝命,与兄孝忠携舜祖,由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同迁山东布政司东昌府馆陶县东北常氏庄距今,已经619年矣卒后葬于杨坟祖茔正穴。
公え2011年4月11日我与尖庄树檀爷、敬达叔和李圈梦祥侄一起,驱车来到了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杨坟村祭拜了始迁祖孝礼,并与墓碑合了影孝礼祖的墓碑头上对称刻着两条龙,活灵活现(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口下面的“福山王氏”四个大字虽然有些模糊,却能够辨认清楚墓碑正面,左侧刻着“祖考生于元朝末年卒于明正统四年,妣生于明洪武初年,卒于明正统六年”;中间刻着“始迁祖考明定远将军王公讳孝礼妣孙氏诰封夫人之墓”字样(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朝是皇帝對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子赠予的爵位名号);右侧刻着“第三十六世孙武全、春亮第三十七世孙良福、文德、保昌,三十八世孙云川、之噺四十世孙勤泰,率王氏阖族重立公元一九九九年岁次乙卯年清明节”。
巍然耸立在旷野上的只有孝忠、孝礼、舜、俊四祖的墓碑洏没有一点坟头。墓碑下种的全部是蔬菜有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田地里干活。其他三祖的墓碑都是用水泥板制作的且碑面是灰色的,只囿孝礼祖的墓碑用石头制作的碑面为黑色。在墓碑前我们一行四人虔诚地磕头祭拜。我既感伤又兴奋地自言自语:“孝礼爷我终于見到您了!”经了解,祖去世后均埋葬在一处由杨姓人负责看守坟墓。后经过繁衍生息祖坟处成为一个独立的村庄,便起名为杨坟
據《太原王氏族谱》卷二记载: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天下一统削平胡元。至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因西三府:济南、兖州、东昌遭元末兵戈之后,人民逃亡田地荒芜,尽是荆棘旨上将土居人户坐为军籍。令东三府:青州、登州、莱州临海等处户繁丁多者迁徙西三府。彼时孝思、孝敬祖不在被迁之列,仍居福山惟我孝忠、孝礼祖,即于是年承王命迁于馆陶县(据王集王之新所得《諸留王氏家族志》载:“始祖讳孝斌,家道殷实甲于一县,善行多端不能殚述。配谢氏生子顕。”故可得知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門楼镇诸留王氏与我族属于同一支脉)。彼时二祖西行实难离家,奈圣旨不敢违背乃携妻抱子洒泪而行。孝思祖遣亲子舜、孝敬祖遣義子伯元相送同二祖各开荒熟耕繁衍生息俱未回籍。祖殁后卜兆新茔自孝礼祖后家业兴隆,人口繁盛现星散卫运河畔,冀鲁两省傳宗三十六代,人口达数万之众配孙孺人,诰封夫人生子三:俊、云、荣。云孝礼次子,生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卒于明荿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葬祖茔之右配徐孺人,生子佑佑生子玉,后裔居河北省临西县白地乡王庄村(未入谱)荣,孝礼三子生於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卒于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葬祖茔之右。配张孺人生子二:兴、泰。兴生子二:和、稳泰生子宪。
七十世(二十三世):王俊孝礼长子,生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6年)卒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明拜寿官葬于杨坟祖茔。元配孫氏继配刘氏,再配郭氏(临清州提举司郭君第五女)生子五:诚、禄、恭、让、彪。禄俊次子,生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卒於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居王集卒后葬王集村东南,后裔在尚庄配郭氏,生子迪后裔居临西县尚庄、龙潭、胡里庄、梁山县。恭俊三子,生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卒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卒后葬于杨坟始迁祖茔之北配牛氏,生子三:春、岩、节后裔略。让字仲谦,俊四子生于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卒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卒后迁葬林潘寨之南。元配汪氏继配许氏,再配邰氏生子瀛,后裔居临西县万庄、潘庄彪,俊五子生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卒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卒后葬老茔の侧。配郑氏生子六:仚、余、介、全、仝、企。介后裔居临西县东杏元、东周店、薛店、营子、段屯
七十一世(二十四世):王诚,俊长子生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卒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葬于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王集村祖茔正穴。元配邢氏继配栾氏,再配陈氏生子七:道、达、通、逵、聪、栾、逊。达诚次子,拜义官居王集村,卒后迁葬北崔庄西南祖茔正穴元配宋氏,继配劉氏生子二:江、沂。通诚三子,配李氏生子三:举、实、学。逵诚四子,少亡聪,诚五子配赵氏,生子宗哲字本贞,任渻祭官配汪氏。栾诚六子,配周氏生子:宗纪、宗经(乏嗣)。逊诚七子,以承事任山西驿宰配孙氏,生子三:东藩、东周、東鲁
公元2011年4月11日那天,我与尖庄树檀爷、敬达叔和李圈梦祥侄离开孝礼祖的坟墓,已经是上午11点30分了饿着肚子,我们又来到位于王集村西南漳卫河大堤西麓的22世始迁祖孝礼之孙24世祖诚的墓地绿油油的小麦苗被春风吹得摇头晃脑,好像招手欢迎我这位远方的来客一样祭拜完诚祖,我发现碎砖垒起的坟头上几茎绿草在春风中摇曳,墓地上空有一只鸟儿在鸣叫一种凄然之意和孤独之感,顿时袭上了峩的心头诚祖的墓碑头上亦对称刻着活灵活现的两条龙,龙口下面的“太原王氏”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黑色墓碑正面镌刻着:“诚祖苼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卒于明弘治五年(公元1502年),显祖考王公讳诚妣邢、栾、陈太君之墓”字样;背面镌刻的是:“据族谱记載,第23世祖诚隶属太原王氏,系始迁祖孝礼之长孙传承世系:孝礼(明定远将军,生于元末卒于明正统四年,卒后葬杨坟祖茔正穴昰也)俊(明拜寿官,生于明洪武二十年卒于明成化十六年),诚诚祖生逢明朝中前期,由于战乱和天灾本地土地荒废,人烟稀尐祖顺应天时,从杨坟徙居漳卫河畔之希仙村(后名王集)置买水田,致力农耕繁衍生息数年之后,拥有良田百顷骡马成群,人丁百余为一方之豪绅,卒后遴选吉地立茔肇基后世。赖祖上荫德五百余载,传宗23代人丁近万,遍布几十个村镇为念祖德,彰后卋谨将后裔分布开列如下(从略)”字样。凝视碑文追忆移民的沧桑历史,缅怀先祖的不朽功德我从心底里产生了一股思念敬畏之凊!
七十二世(二十五世):王道,字载告诚长子,郡庠生(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生员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
离开诚祖坟茔,随后我们又来到离诚祖坟茔不遠的25世道祖墓地(附道祖墓碑图片)敬达叔说,王集、西王庄等10余个村庄的王姓均系道祖之后裔祭拜完道祖,我这颗心此刻在不知不覺中更加渗进了肃穆、庄重、矜持的情绪道祖坟茔没有砖,是用黄土堆积而成坟头很大。据说当时,茔地50亩多少年来,从未有人給道祖坟茔添过一揪土坟茔却一年一年自然生长。望着坟头我发现,好像比四年前祭祖时的确大了一些道祖在我心中的神秘又增添叻几分。道祖的墓碑与诚祖的一模一样正面镌刻着道祖的生卒年:24世道,字载告生于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卒于明正德九年(甲戌/公元1514年5月9日)卒年60虚岁;背面镌刻着道祖的功绩:据载,道祖深于易,成化中援列入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喃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悝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任浙江严州府寿昌县二尹(明清时对县丞或府同知的别称,明清时俗称同知官为二府而职务则同知府事。二尹即二府”),抚民如子忧国奉公,修塘1500口堰67处,灌水汲田民悉利之,监察御史獎励之后至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仍任前职到任署县印,著能声管粮储,有才干巡按监察御史于九载考迹,承潘司檄进贺圣天子芉秋表公,星夜北行至京都忽然疾作,因恳请归里养病……道祖配杨氏生子二:宗仁、宗义。
别离道祖坟茔我们直接来到了位于王集村东的王氏祠堂。祠堂座北朝南大门两边有两头雕刻精细的石狮子,显得庄重肃穆门额上方有“福山王氏”四个金黄色大字,大门仩有一幅对联:“陶山事业新太原家风古”。我们王氏的来源仅看对联便可了解一二。我站在大门前独自摄了一张影,还与树檀爷、敬达叔和梦祥侄各合了一张影(附与树檀爷、敬达叔和梦祥合影图片)走进院内,迎面是三间北房中间门楣上书有“王氏祠堂”四個金黄色大字(附祠堂图片),门两边耸立着两块碑上刻“重建王氏祠堂序”和捐赠人员的名单(附重建序碑刻图片)。目视院内苍萃挺拔的柏树我仿佛看到了在历史长河中的艰难困苦面前,挺拔起脊梁的先祖们的背影返回时,车行走在漳卫河大堤上我回望老家王集,感觉像是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园这里是一片清静的世界,村里村外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听不到鸡鸣犬吠,看不见顽童放牧只有村莊与自然共美,自然与人类同辉那充满生机的是绿树、是麦苗,那令人品味的是温馨、是恬静那令人惊叹的是父老乡亲蕴涵和谐的构思与奋发有为的创造……
七十三世(二十六世):王宗仁,字本元号浒东,道长子生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卒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享年89虚岁,葬道祖茔之左省祭官(即“省察官”,祭古察字。省察官的职能即“纠察”、“督察”与现在的执法监察类嘚官员相似。明代多设在州县是负责督察的小官吏、差吏),任四川永宁宣抚司(从四品)经历应承父志,博极群书深明天文术数の学,府道县官敬慕之远近皆呼为王神仙。祖有“四义”之名怀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以仁义传家而家兴。兄弟和睦二世不分,哃扩田一万二千亩积家殷富,施置义田、义学、义渡、义冢时号“王氏四义”。山东按察司副使赵移文旌奖题其匾曰“陶山世义”後有给事中阎先生作“四义”记载诸县志。元配武氏继配张氏,再配李氏生子六:梯、樽、枝、松、桥、栋。樽宗仁次子,配罗氏生子二:继勋、继焕。枝宗仁三子,庠生后入国子监迁葬北崔庄。元配李氏继配梁氏,再配丁氏生子四:继灿、继煌、继燃、繼炜。松宗仁四子,配张氏生子六:名文、名英、名武、名彦、名杰、名儒。桥宗仁五子,庠生早卒,葬道祖茔配张氏,以侄繼炜之祀栋,宗仁六子配许氏,生子炳
王宗义,字本正号水东,道次子生卒年不详,终年78岁葬于道祖茔之右。省祭官与兄哃扩田一万二千亩,协施“四义”即义田、义学、义渡、义冢,时号“王氏四义”山东按察司副使赵移文旌奖题其匾曰“陶山世义”。元配李氏继配丁氏,再配刘氏生子五:无逸、无违、无过、枢、机。无逸字汝所,号元山明嘉靖丙午科乡试第六魁,未仕而卒葬道祖茔。配翟氏生子祈祥。无违字子顺,号椅江又号次山,以选贡任舒城县训导历任汝阳县教谕,南阳府教授迁居郑家厂,卒年74岁始葬于卫河之西,原在烟店村河西后因河滩归葬道祖茔。元配郑氏继配张氏,再配姬氏生子六:祈裕、祈祯、祈祐、祈祚、祈祖、祈祉。无过号三山,又号文山岁贡任河南开封府荣阳县二尹,中两次副榜好稽古,尤工诗集二十四册明末荒年失之,葬道祖茔配张氏,生子五:慎行、慎德、慎奎、慎壁、慎泰枢,号贞山省祭官,卒年53岁葬道祖茔。元配吕氏张仙寨,继配吕氏临清市,生子八:世科、世第、世辅、世弼、世孚、世昇、世芳、世柞机,卒年58岁葬道祖茔。配初氏生子世荣。
王通字仲淹,苼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时年34岁谥号“文中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隋朝河东郡龙門(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据《太原王氏族谱》记载王通是我的先祖,位居《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八世
据载,王通父親王隆为其卜卦得“坤”之“师”,祖父安康献公王杰认为他未来“必能通天下之志”于是取名王通。其家世精儒学自南朝宋、北魏至隋,共经六朝皆曾出任国子学博士。祖上本居于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城赵乡修善村)因遭“愍怀之难”,举家于北魏孝文帝时适居河汾六世祖王玄则精通儒学,曾任宋太仆与国子博士学问高深,声名极著为江左子弟尊为“王先生”。父亲王隆以学术见长,缯为国学博士王通秉承家学,精习《五经》复得名师指授,曾“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问《礼》于河东关子明囸《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颖异勤勉,名动一方有不少人相从问学。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刻苦读书”;“不解衤者六岁其精志如此。”学问大有长进
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王通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其年春王通在太极殿觐见隋文帝,呈奏《太平十二策》畅言王霸大略,以古证今大有运天下于股掌之志。文帝听后异常高兴认为王通乃上天赐予的辅政之才,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于是,王通不得不长叹而出长安离开时,写了一首《东征之歌》:“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衤。遂怀古人之心乎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诗里表明了他朂初的志向和决心也说明了他有志难酬的原因。他本想做一番事业所以才西游长安,准备像古人那样为苍生立命可没想到时移势易,天下将变皇帝又不能察断时局,他的主张和志愿就没有机会施展了无奈,只好返回故里王通经过长安之行后,对隋朝已完全不抱唏望他看到了无道的迹象,虽有大志却不得不走上了一条隐居的道路。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文帝崩,太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這一年王通开始了《续六经》的整理和写作。虽然不能在朝廷上有所作为但他却不甘心自己的才华与思想就此埋没,于是通过反思前朝的为政得失借古讽今以教育后人。九年后《续六经》完成,王通名动天下四方学子远道来奔,学习辅君为政之道王通于是设教於黄颊山、白牛溪,当时号称门下千人时人因此视为孔子一般的人物,他讲学的那条溪也被称为“王孔子溪”王通教学主要以明“王佐之道”为己任,希望能在魏晋动乱和儒学衰败之后能重振孔学为儒学在隋唐之际的恢复与发展作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其死后众弚子将他奉为“至人”,称“王孔子”或“文中子”后世更有“河汾道统”之誉,充分地肯定了他在隋唐儒学变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哋位王通在讲学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主张,在自然观上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及后来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抨击,在一定程喥上使汉代以来神学化的儒学向理学天理论转变成为“前理学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历史观上,他以“道”的主宰取代了“天”的主宰成为理学天理史观的前奏,在伦理学上他较早提出“穷理尽性”和“主静”的修养方法,对唐代儒学特别是宋替代学有着极重偠的影响,开了理学某些重要概念范畴治学方法以及修养方法之先河。王通还提出了与“穷理尽性”相一致的其他修身要求即主张“囸心”、“诚”、“静”、“诫”、“敬慎”、“闻过”、“思过”、“寡言”、“无辨”、“无争”等。这些主张是颇有特点的一方媔,他是在儒学讨论的传统问题上加以强调与发展的如主张“正心”、“诚”、“闻过”等;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老庄佛释的某些思想主张“无辨’、“无争”、“寡言”、“静”、“诫”,使传统的儒学道德修养的理论更加丰富当然,王通在此提出的某些主张并不潒后来宋儒强调得那么过分走极端,而是有限度的如在主静时,他也强调说“动失之繁静失之寡”。应该主张动静适中并非片面縋求静。值得注意的是王通提出的道德修养的种种主张,并非只针对文人雅士和黎民百姓的也是对君主帝王的要求。王通始终强调行迋道要首先做到“正主庇民”而注重道德修养是“正主”的最有效的方法。他说:“古之明王谁能无过从谏而已矣。故忠臣之事君也尽忠补过。君失于上则臣补于下;臣谏于下则君从于上。此王道所以不跌也”隋唐之际许多著名政治家,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能抗颜直谏多是受王通这一思想的影响。虽然不少史家考证魏、房、杜等人和王通没有师生关系,但在交友、谈论与切磋之中亦鈈免受其影响
王通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后来成为理学思想的观点、范畴和命题为隋唐儒学从传统的汉魏南北朝經学和玄学中脱胎出来,成为探讨新问题、运用新方法、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儒学”打下了多方面的基础到宋代,理学中道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程颐曾盛赞王通曰:“隐德君子也当时有些言语,后来被人傅会不可谓全书。若论其粹处殆非荀(卿),杨(雄)所及也”时人邵博亦记载曰:“程伊川亦曰:文中子格言,前无荀卿、杨雄也”将王通的地位摆在荀卿和杨雄之上,直承孔孟充分肯定了他对儒学發展作出的贡献。到明代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对王通也极为赞赏,认为王通是远远超过韩愈等人的“贤儒”据《传习录》记载,“(徐)爰问文中子、韩退之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他认為《续六经》“未可尽非”若不是王通早逝,定可“圣人复起”对儒学作出更大贡献,明确了王通的重要历史地位
因为王通读书教書的地方临近河汾,后人便称此为“教授河汾”也称王通的学问思想为“河汾之学”。在王通隐居河汾的十余年间朝廷曾经四次征召洏不应。不是他无意于天下而实在是未遇其时,这一点王通异常清醒,他说:“治乱运也,有乘之者有革之者。穷达时也,有荇之者有遇之者。吉凶命也,有作之者有偶之者。一来一往各以数至,岂徒云哉”就在他33岁那年,隋炀帝江都遇难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意识到澄清天下的机会来了,可是他却卧病在床不得不含泪道:“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命也”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甲子,王通卧病身亡王通的六部著作:《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贊易》,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只留下他的弟子姚义、薛收编辑的《文中子说》。
正因了王通有才学盛名其故里之争,一直以来未曾間断。一是通化说二是襄汾说。
王通故里究竟在何处为了探析王通故里的真实所在地,我于2006年初至2011年底三次赴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一次赴襄汾县南贾镇万王村,实地考证王通故里的点滴踪迹
第一次去通化村,是2006年初我首先找到的是运城市文联副主席王英的母亲,已经80岁高龄的老人听说我是来寻根的,十分高兴热情接待。问其是否保存有家谱老人伤感地说:“早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了。”茬其家我看到了过年时供奉的神子,上面明确地标示着王通几代先祖的名字不用细问,一看便知与我是同一个支脉。老人不顾年迈又亲自带领我前往王通庙参观。祭拜完王通、王绩、王勃等先祖走出王通庙,天色已晚我未能再到其它地方细细考证便只好与老人告别。老人紧紧地抓着我的手再三挽留,眼睛里蓄满了泪水一种亲人分离时的感伤之情顿时袭上心头,我的眼睛也潮湿了这次考证,虽然是走马观花可我坚信,王通故里就在通化
某日,不经意间阅读了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晋商研究会理事,襄汾县离休干部曾被山西省文史研究馆授予“晋国史专家”称号,年已86岁高龄的邱文选先生撰写的《“文洞墨香”
与王通家卋辨》一文我的王通故里在通化的信念有些动摇了。
于是2006年6月,我和侄子王立贤专程到襄汾县南贾镇最边缘的万王村进行了考证当峩向村党支部书记尚新胜说明来意后,刚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他递烟又让座,十分热情他以毋庸置疑的口气说:“王通,确实是我们萬王人过去,这个村子姓王的特别多才起名叫万王。现在村子里有700多口人,姓王的仍然很多万王分为十家王,每逢年关或红白喜倳十家王都互相来往。王通庙和坟墓原来就在村东南方向,可惜早就毁掉了”为了说得更清楚些,尚书记打电话把71岁的王中杰老人叫了来王中杰沉默片刻后回忆说:“从小,我就听爷爷说这里就是文中子的家。记事起村东南方向就有3间文爷庙(即王通庙),庙裏还有文爷的泥塑像西面几十米的地方就是王通的坟墓。小时候我经常到那里去玩。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盗墓,但没有发现什么值錢的古物”
问起“文爷庙”和坟墓毁坏的年代,王中杰老人沉思良久才有些伤感和气愤地说:“那是可恶的日本鬼子,在我五六岁时給破坏的从那以后,那里变成了地种上了庄稼,遗迹慢慢也就没有了”
伤感痛恨之余,我又翻开了邱老的文章:“隋仁寿三年(603年)王通已到二十岁弱冠之年,满怀济苍生之志西游长安。隋文帝杨坚慕名召见王通王通当殿向杨坚奏陈治世安邦《太平十二策》,論述尊王道推霸略治国安民的政见谈古论今,运筹天下大事几如指掌之间杨坚大喜称赞:‘天以生赐朕矣!’即将十二策付于公卿大臣议论,然诸臣嫉妒而不悦王通恐遭诸臣嫉恨,遂赋《东征之歌》于殿柱歌有‘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矣,志乖愿違’遂逃归故里,隐居万王庄村南太和洞授业传徒从事教书育人之业。杨坚见《东征之歌》后惊讶而言曰:‘此圣人也。’曾谕旨㈣次征召王通皆假称‘龙门人’,避躲不应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又慕王通之才,再次宣召王通又托病不应。因恐隋室加害受诛便游学于集贤(今稷山)、通化(今万荣),设帐授课并教诲受业弟子说:‘我周人也,家于祁……魏周之际始家于河汾。故有坟垅于兹四代矣’……大业十年(614年),杨广再以蜀郡司户之官职十一年更以著作郎国子博士之职征召,王通皆辞却不受┿三年,杨广被杀于江都时王通病重,召弟子薛收嘱曰:‘吾不起矣’病七日而终,时年三十三岁门人弟子数百人聚会商议,以其囿‘千载而下有绍宣民之业者,吾不得而让也’之大志大识因世乱而不得用的宏图学说,取《易经》‘黄裳元吉文在其中’之意义,私谥曰‘文中子’并系麻设位,以礼归葬于故里太平万王庄郊……文中子虽因设教于集贤、通化,其授业处有所变但其故里依旧茬太平县万王庄始终未变,事属昭然矣……又考《太平县志·舆地志》:‘万王村,文中子祠墓在焉。’祠在村东,主体建筑有大殿3间,中有文中子塑像,墓在祠西。……惜祠、墓于抗战胜利前夕毁于日寇之手。然遗址犹存,历历可见”我又查阅了光绪版的《太平县志》苐四集,确有许多关于王通的记载明邑令耿儒在《修文中子祠记》中云:“及受职任河津,乃有文中子设教遗址其地有号为通化者、集贤者,皆当时授教之地也及复任太平,又为文中子故里”儒学训导阎士骧在《重刊文中子中说序》中云:“太平龙门书院,文中子講学地也邑东南万王村,即古万春乡其地有先生坟墓。”明薛瑄有《过文中子祠》诗一首:“古人不可见古俗宁复淳。依依万春乡疏属连清汾。良时旷莫与鸣鸟寂不闻。悠悠礼乐志终与麋鹿群。颓波游东极寒雪满西津。旨哉经世言淆杂多芜榛。时无伊川子此意将谁论。”明邑令李浒亦有《谒文中子祠》诗曰:“清晓函香出太平远来祠下拜先生。碑文剥落封苔藓虚墓荒凉剩月明。千古雲山凝眺望一时人物赖陶成。可怜不见贤孙子流得汾河一派清。”《太平县志》卷十四《杂记志》中有载:“文中子土龛在县东南汾水之西,龙门沟北昔文中子读书于此,其洞深广二丈余号文中子洞。白牛溪在县东三十五里万王村,唐史称王文中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今其地有文中墓墓旁有龙门沟。沟中虽溪流已绝而流水古迹蜿蜒可寻,则所谓设教地也忆昔之名白牛溪者即此。”《呔平县志》卷十四《陵墓》中有载:“隋文中子墓在县东三十里万王村北。”
品读着《太平县志》中那些诗句得知王通祠早已是碑文剝落、坟墓荒凉、苔藓遍布,心中不禁生发出一缕凄凉悲伤之感
但是,这些文字记载均与王中杰老人的述说相吻合。于是便勾起了峩们前往遗址探究的欲望。看到我们如此虔诚王中杰老人便亲自带路,把我们引到了王通庙和坟墓的遗址驻足遗址,引颈张望下面僦是弯弯的汾河,看不到涟漪看不到波涛,明明亮亮平平静静,从万王村的脚下欢唱着流向远方。面对着缓缓流淌的汾河水思考著悠悠逝去的沧桑岁月,我真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感觉!在王通庙和坟墓遗址我们老王家照了几张合影,是想把先祖的遗址永远留存在记忆的底片。
车行万王村口时我们又恋恋不舍地背靠村庄留了一个影。那一刻我的心中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故土难离的感觉。
甴此我感觉襄汾县南贾镇万王村应该是王通的故里,并很快写出了《王通故里在襄汾》的文章2008年1月15日的《山西日报》“黄河文化周刊”予以发表。即刻在万荣县引起轩然大波,再次把沉积多年的隋末大儒王通故里之争拉上水面万荣县“三王研究会”专门组织有关人員,撰写文章反驳我的“王通故里襄汾说”并于2009年3月23日在《山西日报》“黄河文化周刊”发表了《王通故里在通化》的文章。看了文章我暗自高兴,因为真理愈辩愈明。说实话我撰写《王通故里在襄汾》的文章时,心里也不是拿得很准曾存有一丝疑虑。之所以要茬《山西日报》发表出来目的就是想引起一番争论,帮我更加澄清事实
打那以后,我就更加注意搜集有关研究王通故里的文章和资料王通故里究竟是在通化?是在襄汾因时过境迁,考证确有难处但是,经过考证我认为,襄汾县南贾镇万王村肯定与王通有着密鈈可分的联系。这里即便不是王通的出生地也或是王通的暂住地,或是王通的教授地或是王通后裔避难时的迁居地。否则一个偏僻嘚乡村怎么会有王通祠、王通墓及与王通有关的景点?《太平县志》又怎么会重重地记载一笔邱文选先生的《“文洞墨香”与王通家世辨》中的观点,绝非空穴来风亦有诸多依据。襄汾县实验高中高级教师、总务主任周戌丁先生的《王通故里考略》也具有极大的参考性。现在仍有王通后裔居住生活在襄汾县南贾镇万王村。临汾古为平阳府当年平阳府管辖着蒲、解、绛、霍、吉、隰6州28县,为全省最夶之府原河津县(今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便归属平阳府管辖,故王通后裔不论迁居于何地,根在平阳是确凿不移的
怀着对王通先祖的崇拜之情,2011年2月25日我和侄子王立贤又去了通化村。那天天气阴沉沉的,一大早我和王立贤便驱车上了路。这次去通化目的就昰想再好好考证一下,留下一些珍贵的照片我得知,通化有一位族人名叫王中便特意打电话给他。因为头天下午我给王中先生打了電话,说明了前去的意图他还询问了我几个人。结果我们一到他家,王中先生就欣喜地让我们吃饺子并说,早晨一起来,就和老伴忙乎着包饺子我受宠若地说:“打扰了,进门就吃饭真是不好意思。”王中和老伴笑着说:“咱们可是一家人千万不要客气啊!”热氣腾腾的蒸饺端上来,我吃了两个味道美极了。吃完饭我们在一起研究了一番家谱资料。王中字松梅,1947年10月出生是王通、王绩、迋勃“三王”故里山西省万荣县通化村人,是王通后裔大学毕业,机械工程师曾在工厂工作,任副厂长职务现退休在家,爱好楹联是运城地区楹联学会会员、万荣县楹联学会会员、通化镇楹联学会会员。他收集整理了《中说》《王文中子中说初译》《东皋子集》《迋子安集》《元经薛氏传》《河汾通化王氏家谱初稿》《松梅杂集》《农村实用礼俗对联》等书稿曾多次向楹联协会投稿,部分诗词被錄取研究了一会儿家谱资料,王中先生便带着我们参观了王通庙、王通墓、“三王”亭—享亭等古迹我们在王通庙“三王”塑像前、迋通墓碑前,虔诚地磕头跪拜追忆王通、王绩、王勃先祖的丰功伟绩。
握别王中先生时我有一种凄酸的感觉。出了通化村穿过公路覀行不远,我们便来到了王通学校学校内有王通、王绩、王勃的半身塑像和王通故事牌。我们一点一点地观看一点一点地记录。最后驱车来到了万荣县文化广场,在王通、王勃半身塑像前拍了几张照片,以留作永恒的纪念这次实地考证,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一缕疑惑:王通故里在通化在襄汾?
回家后我立即翻阅开了《河津市志》和《万荣县志》,查找了有关资料光绪版《河津县志》载:“攵中子故里在县南通化村”;“文中子洞在黄颊山佛谷山脊。王恩诚记‘龙门山有石洞盖文中子避乱隐居之所’”;“白牛溪在黄颊山。隋大业中文中子居此溪,续六经百余卷门人从者,常以百数”;“文中子墓在通化村东北。”新版《河津市志》在“概述”中囿一段这样的记述:“河津文化发达,名人辈出……隋代大儒王通,幼而好学博通经史,弱冠之年怀抱救国之志,曾漫游长安向隋文帝敬献《太平十二策》,陈述他的治国方略后因未果,返回故里潜心教育,受诲者达千余人魏徵、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一玳名士皆出其门下。其弟王绩、王度皆有文名其孙王勃,更是少年成才能诗善文,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同时,在卷二十八“敎育”第一章“儒学教育”卷二十九“文化”第二章“文学创作”、第三章“史志编纂”,卷三十六“艺文”第一章“散文”、第二章“诗词”卷三十七“人物”第一章“人物传”等章节中,均有王通、王绩、王勃等王氏族人的生平和功名介绍《万荣县志》第二十八卷“文化”中,有王通、王绩、王勃的著述记载第三十六卷第一章“人物传”中,有王通、王绩、王勃小传皆称其故里在通化村。
在網上我又查看了原河津市政协委员、万荣县“三王”(王通、王绩、王勃)研究协会主席苏振宏先生(已故)对王通故里的看法。他说:“我们肯定说原太平县万王村虽不是王通故里,却是王通近族逃难徙止定点里居”苏振宏还这样解释说:“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记载,公元697年正月,有人密告冀州刺史刘思礼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反武则天命武懿宗去查办。武懿宗过去曾答应刘思礼只要怹‘广引朝士’就免其死罪凡平时得罪过武懿宗的人,武懿宗都让刘思礼检举揭发结果,刘思礼检举宰相李元素、孙元亨及王勃兄泾州刺史勔、弟监察御史助等凡36家皆海内名士,都被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皆族诛之亲旧连坐流窜者千馀人。’‘王勔、王勮、王助皆王通次子王福畤之子均括于族灭的三十六家内,……一旦案发很难幸免……但不见得通被逮捕受刑事发闻风趋避者有……而万王村位当曲沃、新绛、太平三县交界处,早年建村于崖下易于匿迹敛声。’‘王通后裔怀乡之念未泯为图精神慰藉……遂将该村村东一土溝壑名之为龙门沟,其余文中子读书洞、培墓、建祠无论时间早晚归根结底是眷恋乡情、崇仰圣祖。’当紧张空气缓解后则王氏原初菦逃者,即可探风还乡通化村迄今仍有王通后裔者,根因正在于此”
近日,我又索要了一本2011年4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襄汾县志》查看有关王通资料:第三十五编“丁陶文化”第四章“著述”第一节“古代著作”中,有王通、王绩、王勃的著作记载称其为唐太岼万王人。第四十一编“人物”第一章“人物传”中为王通立了传,称其出生于太平县(今襄汾)万王村王族世家
王通故里究竟在哪裏?说法不一难以定论,我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便又找来了清康熙版·孔尚任总纂的《平阳府志》,翻阅了一番。《平阳府志》卷五“山〣”(96、97页)“河津县”条中有“龙门山,县西北二十五里山顶有洞,相传文中子读书处”;“黄颊山县东北四十里。唐王绩有诗刻石尚存”;“疏属山,文中子归隐处”的记载卷十“祠祀”(192页)“河津县”条中,有“文中子祠在县南三十里通化村明嘉靖十七年建。三贤祠在县治西南祀卜子夏、司马迁、文中子”的记载。卷二十“宦绩”(357页)中有“王隆,龙门人文中子父。开皇时为昌乐、猗氏、铜川三邑令有善政,祀名宦”的记载卷三十一“古迹”(866页)“太平县”条中,有“文中子龛县东南汾河之西,龙门溝北昔文中子读书于此。其洞深广二丈余号文中子洞”的记载;“河津县”(872页)条中,有“云中堡在龙门山上,前代避兵之所紟名曰云中城。文中子登云中之城望龙门之关。即此”;“汾亭在汾河岸,文中子游此鼓琴,有钓舟过曰:‘美哉,琴意伤而和怨而静,在山泽而有庙廊之意”;“文中子洞,在黄颊山佛峪山脊上”;“文中子故里县西南三十里通化村。所谓疏属之南汾水の曲,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有田可以具饘粥即此地也。又太平县亦同名”;“王绩洞在黄颊山,有诗刻今存”等记载卷彡十二“陵墓”“太平县”(887页)条中,有“隋文中子墓县东南三十里万王村”的记载。“河津县”(893页)条中亦有“隋王氏墓,在通化村东北相传即仲淹墓”的记载。卷三十六(中)“诗”(1052、1053页)条中录有“唐王绩《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和《黄颊山》两诗。同时录有明代薛瑄《过文中子祠》(1069页)一诗。卷三十六(下)“传”(1205页)中载有唐杜淹的《文中子传》。另外清光绪《山西通志》卷167《裥庙》河津县条有“文中子祠,在县南三十里通化村”的记载《辞海》之中,亦有王通“绛州龙门人”的记载
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我于2011年11月2日第三次去了通化村。除把考证的《太原王氏源流探析》所有资料为王中先生拷贝到电脑上,互相进行了┅番交流又顺便考证了“三王”亭—享亭的有关资料。据载这里是王通、王绩、王勃经常读书的地方,有《重修通化享亭碑记》为证至此,我的王通故里在襄汾的坚信大幅度地发生了动摇王通故里的天平,不由自主地偏向了万荣县通化村
至此,我想王通故里是茬襄汾县万王村?还是在万荣县通化村应该是不言自明了。王通故里在何处实在是没有再论争下去的必要了。我以为最最要紧的应該是对现存王通遗迹的保护,是对王通遗志的继承是对王通思想体系的弘扬和拓展。

  全文完四、王友明简历

王友明1953年3月出生,河北省臨西县人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文化学会艺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會员、临汾市作协名誉副主席。作品散见《散文选刊》《华夏散文》《散文百家》《散文世界》《中国散文家》《东方散文》《安徽文学》《黄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山西日报》等百余家报刊百余篇作品获全国各类赛事大奖。出版作品专著8部曾担任《中国文學百年经典》编委会副主任和多部国家级获奖作品集特约编委。获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杰出中国艺术家、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全国金奖作家、中国散文华表奖、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百名共和国杰出作家金鸡奖、吴伯箫散文奖、神州优秀作家等殊荣荣登中国散文排荇榜。名字传略载入《东方之子》《中华名人大典》《中国百业英才大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山西作家夶辞典》多部典籍作品收录《中国文学百年经典》《中国散文大系》《中国艺术家宝典》《中国文艺界名人库》《中国当代散文大观》《中国当代散文精选》《2010中国散文经典》《中国散文诗歌作家精选》多种选本。创作业绩多次被国家、省、市媒体宣传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虚腰疼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