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山野长恨歌by山蓝紫姬子子文集,麻烦了

查看: 25719|回复: 117
【山野随笔】& && && && && && && && && && && && && && && & 摸&&山蟹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暖热的天气让俺老家这个鲁东南小山村变得分外灵动和秀美,孩时的我最喜欢这个时节亲近它。记得一年夏日,妈妈架不住我缠磨加任性,最终应允我回老家小住几日,小时候的我回老家可上瘾哩。
& && & 正午热辣辣的小南风才把我吹进爷爷家的院子,奶奶熬制的一碗甘凉的山枣绿豆汤尚未润湿一路的口干舌燥,就有一股诱人的烧烤鲜香把我的眼球抛向了院南头儿开敞着的大门口,勾起了饥肠辘辘肚子里的馋虫;黢黑的门框内正晃动着一个小黑影儿,定下神儿一瞅,嘿嘿,黑铁蛋儿呀——我老家的一个小玩伴儿。那家伙儿黑的哎,浑身上下,除了牙齿和眼白外,找不出个白地儿,黑得如同非洲人进了村;小木墩儿状的小身板儿,壮得像头水牛犊子。此刻,他正摇头晃脑地像个遛鸟的小老头似的手里提留着两只烧烤过的山蟹子,跳过高门槛儿,龇牙咧嘴地似山兔般呲溜一下窜进院子。我凸起的眼珠却黏住了那两只山蟹子,生怕它们飞了似的;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山蟹眼看着快被投送到跟前儿时,我二话没说,抢前一步,还没等小伙伴儿反应过来,就好不客气地一把从他半举着的手中将山蟹给抢夺了过来,据为己有,呵呵,手感还热乎着呢;我先双手捧起两只蟹子贴住鼻子贪婪地对其深嗅了几下,——啊,久违的蟹香!随后一手一只山蟹,一块儿掂量了一下,每只有二两多重,个头儿不算小了;蟹子被烟熏火燎得黑里透红,灰头土脸的,这形象与红艳而高贵的海螃蟹简直没法比,等同于丑小鸭了,不过那刺鼻诱人的焦香野味权且让人忽略了其貌不扬。异曲同工,照着海螃蟹的吃法,我轻车熟路地将其大卸八块,旁若无人地分而食之,赶上也饿了,那贪吃的囧相可想而知。一个蟹子才吃了半边,“嘻嘻——咯咯”隐隐约约有点儿含蓄的嬉笑声便开始在耳边响起;在我开吃第二个蟹子时,感觉笑声已不再有所顾忌,几乎放开了,就差开怀大笑了;开头我并未在意,或许是乡亲们对于我这个来自城里的小老乡抑制不住比较露一点儿的情感吧,山里人见人本来就热气嘛,亲热不过老乡嘛,回家的感觉真好!可当两个山蟹被饱食落肚,我腾出适才忙碌的双手,左右开弓抿了两下嘴巴,顺手擦了两把脸上吃出来的汗水,扬起适才闷吃的头颅来,心满意足地直面大家时,&哈哈!——哈哈哈......&大家顿时哄堂大笑,笑翻了天,弄得我也茫然地跟着傻笑了起来,甚然仿佛听到长满院子的那棵老榆树叶子都被这突起的狂声笑浪震得窸窣作响,以及声声雀鸟儿惊飞的鸣叫。我猛然察觉到,爷爷、叔婶、堂弟妹们和几个来串门的乡亲,所有人都在盯着我笑呢,尤其是黑铁蛋儿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幸灾乐祸的傻样儿,两挂吐露着的雪白的兔子牙异常晃眼,便顿感有点不对劲儿......“俺大孙子哎,看看你吃的满脸都是吆,嘿嘿......赶紧儿的洗洗去吧。”这时,在厨房里刚忙活完午饭,聋得像堵墙似的奶奶颠着一双裹脚儿笑呵呵地忽然来到了眼前,我才反应过来,赶紧跑进屋子一照镜子,不禁哑言失笑。都怪自己吃蟹子时太投入,都差点儿将自己吃成了灰头土脸的山蟹子啦。
& && & 第二天早饭后,嚼着满嘴烤山蟹子的余香,拥抱着自村东东山上送下来的掺拌着松柏树香时断时续温爽的东南风,在蒙着云翳的阳光下,我和村里包括黑铁蛋儿在内的4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小玩伴儿,人手拿着一根筷子粗半米多长亮锃锃的铁条勾子,肩上挎着腥味不绝的葫芦状竹编背篓,其中,我和另外一个伙伴的背篓内各窝藏着一件秘密武器,到底啥东东呢?稍后便会派上用场;我们一行五人像才出笼的鸟儿,呼天吼地,在山雀的陪伴下,欢蹦乱跳地赤脚趟过村前那纠缠于老杨树林里清粼粼,爽爽凉,数不清分散了几道岔儿弯弯曲曲的小沙河;大家稀里哗啦踩着软软的沙河水,一路向东,盘坡而上,不到一袋烟的功夫,我们便来到了挂在村东南角处的青石崖。
& && & 石崖并不高大险峻,宽不过两丈,高六七仗的样子。它如同一道门槛儿,爬过此处便进入到村东的东山脚下向西缓缓延伸的山谷中,因谷间主要由藏青色的石岩构成,蜿蜒三四百米,站在山顶俯瞰,山谷宛如一条匍匐在地的青龙,故名曰青龙谷;一条常年不断山泉涌成的溪流嵌藏于谷底,让青龙谷平添了几分水灵;溪水漫过青石崖便汇入刚才趟过的小沙河,溪水在青石崖顶层宽大的平台上被一分为三,三股粗过胳膊的水柱像三把亮晃晃的银剑从青石崖上朝下径直捅进崖下蓝绿色相间的水潭中,水潭随青龙谷名作青龙潭,潭水到底有多深,无人能说出个子午来,反正一个猛子扎下去都够不着底儿,水柱穿插水面常年爆发出咚——咚——咚如擂战鼓的声响至少能传出百米以外。
& && & 大家手脚并用,攀上青石崖踏进青龙谷。谷壁青石峭立,高达几米、十几米,几十米不等,石壁上不时顽强地探出些许有名或无名的山野碎花,红的、粉的、蓝的、紫的、黄的等等像是为单一青色打底的岩壁穿上了五彩缤纷的花衣,点缀得生机勃然,使得岩壁少了些冷峻与呆滞,添加了些温丽与明快;偶尔,幽静的谷间吹奏来一阵儿略带草药味道的山花香风抹过脸面,爽爽的,滑滑的,提神儿醒目儿,乐逍遥;谷底怪石嶙峋,跌宕起伏,将山溪扭曲变形,横切竖劈,左挡右拦,就是不让溪水顺畅流过,好像那些怪异生硬的石岩故意跟欢快绵软的山溪过不去似的,但山溪却并不甘心为其所困,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动态,哼唱着甜甜的歌儿,挥舞着白净的水花儿,扭动着曼妙的舞姿,一往无前地奔腾着......柔能克刚,历经亿万年的矜持与韧性,溪水用自己柔和的水体硬生生地将顽石坚壁打磨切割,凿刨出一处处山石缝隙或岩底洞穴,无意中为生活于谷间的山蟹子们挖出了众多赖以藏身寄居的安乐窝,也给我们一行五个小玩伴儿提供了此次寻谷探幽抓摸山蟹的机会。
& && & 再次见到青龙谷,我的心儿就像穿梭在谷间、山林里的鸟儿般飞扬起来,尽管来过无数次,可感觉一次比一次新鲜,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每次回老家的我均无一例外地吸了进来,无论啥季节。那山谷中回荡着我酣畅淋漓的笑闹,山溪里流淌着我放纵滑稽的身影,而那谷底的岩缝石穴里至今依旧潜藏着我童年稚嫩的故事和荒唐的趣闻轶事......
& && & 爬过了青石崖,翻过了一道坡,我们便聚拢在谷间的一块青色的巨石上,巨石状若大床,名曰床石,大家争先恐后地爬到上面,伸腿扬胳膊的仰卧其上,这儿貌似成了我们几乎每次光顾山谷暂且放松休整的一个驿站了呢。由于山蟹多喜欢栖息或活动于水边岩石的穴缝内,生性怕人,机敏诡异,其逃避的方式或路径大多使人难以捉摸、追赶,不能轻易将其逮住。因而,要想捕拿山蟹,则要求人们的动作麻利,眼明手快,或蹲或跪,或趴或卧,攀岩走壁,趟水踏浪,勤跑快追,活动范围大,动作幅度也大,这样不单劳神费力,跌打损伤忍受皮肉之苦也在所难免,至于像落汤鸡似得浑身被溪水湿透那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总之,摸山蟹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呀,并且只有勇于和善于与山蟹斗智斗勇,才能笑到最后,饱享蟹香。总之,再懒惰的孩子,到了这里自然就变得手脚勤快了。于是,大家行动前,干脆先将因一路水中走来,被水弄得半湿的衣服全脱,来个赤条条一丝不挂,山谷平时难见人影,也无羞涩之忧。这时,表现最突出自然非我莫属了,因我平常根本没机会像他们山里孩子一样,整天裸着身子“享受日光浴”,我那白嫩嫩的小身条儿在一堆黝黑的小鲜肉衬托下,自然就显得格外醒目,叫人众目睽睽了,尽管我身上所聚焦的目光中闪现出的多是他们的惊羡,但我却感到不怎么自在,还有点儿的自卑,反而羡慕他们那种康键、俊朗的太阳肤色。玩伴们将脱掉的衣服晾晒在身旁的岩石上面,然后找寻些石块压住。省却衣物的羁绊,赤裸裸地体贴山谷,直面山蟹,完全将自身融于了大自然,契合了造化。
& && & 大家重新拾起背篓,拿起铁条钩子,分头行动,且保持着视距,以便相互及时有个照应。恰在此时,约十米开外,水边石头上的一个“猎物”无意中跌进了我的视野,一只个头儿比我昨天享用的还要大一圈儿的山蟹子,正眯着眼睛,放松地趴卧在一个距橄榄球大小椭圆形的岩石穴口咫尺的青石板上闭目养神呢,嘴上挂着一撮白沫,身穿着一身青褐色的甲壳,甲壳在谷底暗淡的光线中泛着簇新的墨绿色泽;或许是困乏反应迟钝,对面临的跃跃欲试之敌情尚无察觉。当我先放下背篓,手持着铁条钩子,小心翼翼地迫近之仅三两步之遥时,它依然很淡定,无动于衷,兴奋的我,屏息静气,借着赤脚悄无声息地缓步前移,同时猫着身子,卯足劲儿准备着对之发起“老虎扑食”之偷袭;然而,就在我几近手到擒来的一刹那,只见它,敏感地弹起绿豆粒般的眼珠儿,斜视了一下,并力支撑起“底盘”所有的钳爪,悬空蟹壳一扭身,跐溜一下快闪洞中;它这分明是在逗我玩儿,故意戏谑羞辱我呀,我岂能甘心作罢,随即噗通一下扑倒在洞前的溪水中,仅露出上半个身子,紧接着撅起屁股爬上约半米高的青石板,俯卧在洞口前,迅即将脑袋塞向洞口,由于洞口过于低矮狭小,脑袋只能挤进去一半儿,便被卡住了,只能这样向里窥视;可问题又来了,本来和脑袋差不多大的洞口,被头这么一堵,结果就空不出多点儿为洞内采光的缝隙,再加上老天一时间阴沉个脸,使得本来幽深暗淡的谷底光线更弱,眼前混沌模糊,几乎看不清里面的状况。我只能撤出头部,右侧着身子尽力向洞内伸长胳膊,几乎将整个右肩都嵌进去了,侧脸朝洞里看了下,里面依然模糊不清,我就用右手在里面乱摸了一气,手都感觉被尖石划破了,结果除了坚硬凉飕飕的石壁,啥也没摸着,而且得知洞深触不着底儿;也许当时太着急捉住蟹子了,从而一时乱了阵脚,不过也正是洞穴的黑暗让我很快就想到了背篓中的那件秘密武器,我再次撤出洞口,伸展了一下憋屈的身子,笑嘻嘻地走到放在洞旁石板上的背篓旁,慢慢地从里面掏出了我的那件“雪藏”着的秘密武器——一个装有两节一号电池的白铁皮手电筒,这可是那时乡下比较稀罕的一件家用电器呢,这玩意儿可是制服蟹子的天敌和利器,有了它,抓蟹子可就事半功倍了,因为蟹子趋光,不止人类,人家也向往光明呀,就是说它喜欢往光亮的地方去或是待在光亮处,并且光线越强越能够吸引它,只要黑暗中人们拿手电筒朝它身上一照,它多数情况下都会乖乖地呆在投下的光圈里动也不动,如此一来,即被画圈为牢,束手就擒了;同样,你把手电光圈投到哪儿,周边的蟹子大都也会奔着光圈而去,中了圈套,就成了瓮中之蟹,轻易便可将之手到擒来。有了手电筒这个制胜法宝,我信心大增,忘却了刚才的一切困惑,我左手握紧手电筒,右手攥住铁条钩子,准备重新对洞穴发起攻击,来个双管齐下,直捣黄龙。我再次趴卧于那个洞穴前,笑看着黑咕隆咚的洞穴,先用手电筒对着洞中“扫射”了一番,这下洞内可一目了然了,里面全部为淡青色的岩石结构,里面还真不小来,大体成不规则的正方形,深宽皆超过一米,然而并未发现有蟹子,难道蟹子溜走了不成?我不甘心,继续在里面仔细搜寻,特别是被洞壁凸起的石块避光的犄角旮旯,不放过一个死角,我将几乎贴地的脑袋完全放在洞口石板上,把视线压得最低,确保能够看清低矮的洞穴顶部,终于在洞的根部靠近洞顶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约有手掌宽,三指厚的石缝,但光线照不清楚里面更狭小的空间,但我感觉这个缝隙中应该窝藏着蟹子,这个缝隙距离洞口有一米多,用手够不着它,即使能够着,也不敢冒然行事,蟹子可不是吃素的呀,人家手里也有武器的,两只有力的大硬钳可比你的肉手强劲的多呢。借力于铁条钩子,我开始用其轻柔地往缝隙里戳弄了几下,果然,经验告诉我里面还真有“货(蟹子)”呢,我激动的心儿即刻加速跳动了起来,铁条钩子也随之快速在里面拨动了起来,但我并非盲目硬来,我在极力把握着铁条钩子搅动的力度,以防破伤了蟹子,争取将其完整活擒。我耐心用铁条钩子在里面捅咕了一会儿后,感里面起码窝着四五只,或是更多的蟹子,且个头儿大小都差不多,太难得了,令我不禁大喜过望。
& && & 铁条钩子延长了我的手臂,给了我勇气和技巧。我耐心地用其频繁地在里面“扫荡”着,想快点把受惊吓懒在里面的山蟹逼出来,铁条不断触碰着狭小空间内一个个活动着的颇有点份量和硬度的躯体,铁条的擦碰声糅杂着蟹子急忙爬动摩擦石头或其相互间磨蹭弄出的微弱动静,在静谧而耀眼的巴掌大的石穴中听起来就显得特别清晰和紧凑,亦或是渲染了一点儿激烈的气氛,这甚至使得我仿佛感觉到了此时此刻其内正在进行着一场“刀光剑影”的搏杀打斗场景......我的努力终于见效了,不一会儿,一只跟我的小拳头般儿大的蟹子被我用铁条钩子钩出小石缝跌落在洞底,还没等它反应过来,我趁机抛开铁条钩子,迅疾用手指先按住了蟹背,接着张开手指捏住了蟹壳的两侧,接着将手臂撤出洞口,把首获的这个“战利品”轻柔地投进背篓内,也算是旗开得胜吧。
& && & 随后如法炮制,我又接连活捉了5个蟹子,且个头儿都差不多大。感觉石缝中再没了蟹子,其内应该被我掏空了,我决定撤离并转移目标。背篓内鲜活热闹的蟹子不停地抓弄着篓边儿,表现出冲破“牢笼”的渴望,但均告失败。我喜滋滋地盖好背篓,转身准备拿走一直在洞内“坚守岗位”的手电筒,正当我卧倒身子,刚要伸手从洞中取走手电筒之时,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一只明显大过所有适才捕获的蟹壳泛着墨绿色的青蟹子正趴卧在洞底中央,嘴边抿着一撮白沫,竖起两只绿豆般的眼珠四处张望呢;我不禁眼前一亮,好面熟呀,猛然回想起最初在洞口石板上发现的那只曾戏弄过我硕大的山蟹子,想不到又见面了,太刺激了,再次遇见我算你倒霉,最终你也逃不出我的手掌,不容我多想,我瞬即再次对其来了个“猛虎扑食”,将刚撑起蟹壳准备再次逃跑的它逮了个正着,右手捏着它肥厚的蟹壳边缘,将其缉拿洞外,举到眼前,大眼对小眼地将其打量了一番,其憨憨、胖嘟嘟的模样儿,煞是可爱;我将其掂了两下,重重的,足有4两重,好过瘾,算是我捉过的最大个儿的山蟹;同时我左手也没闲着,不停地用手指逗弄它始终萎缩似乎睡着了的眼珠,或许,此时此刻的它也只能这样眼不见心不烦,闭目任人宰割了吧。一个地点一下子居然捉了7只大山蟹,这在我还是头一回,收获大大的,笑口更是大大的......
& && & &——哎——哎!大伙儿快过来看哪!&忽然听到几十米开外上方的山谷中的喊叫声,我赶紧挎起背篓跑了过去。谷间一块少见的黄褐色的大石头上面南站着一个小玩伴,正用右手指向对面七八米远处高达十米来的青石壁,左手使劲地招呼着,左顾右盼地一个劲儿地叫唤着,满脸汗淋淋的,样子不是一般的兴奋。我想肯定有了重大发现,便快步向前,爬上他站立的大石头,顺着他指引的方位昂首看去,瞅见了兴奋点,不禁跟着他一起呼喊了起来,山谷中顷刻间回荡起清脆悦耳的两重童声,很快,黑铁蛋儿与另外两个玩伴几乎同时应声赶到。大家一起挤在那块黄褐色的大石头上,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刀劈斧砍般峭立的青褐色石壁像整块的一堵墙壁微微倾向谷中,差不多有三层楼高,七八米宽,石壁中部拦腰横嵌着一道能捅进去差不多一个拳头的岩缝,岩缝下的石壁布满水渍渍翠绿色的青苔,其上不时地有渗出的水滴跌落于谷底清澈见底静静的水汪中,叮——咚......叮——咚......敲出柔长的轻音乐,但凭这时断时续悠扬的滴答声,就能将人留住,倾心侧耳于冥冥中之天籁之音;但对我们这群孩童来讲,更美妙的恰在那个岩缝之处,那里居然密密麻麻一字排列着十几只山蟹,那阵势好似一队“飞檐走壁的铁甲斗士”;有趣的是,“队伍”的两头各有一只拳头般大的蟹子,其余均比他俩小一半儿,齐刷刷地被夹在中间,这指定是一大家子,呵呵。
& && & 可兴奋过后,大家却邹起了眉头,一时间望岩兴叹起来。那些蟹子待的可不是地方呀,岩壁高而陡峭,别说难爬,根本就够不着呀。“哎吆!”正当大家茫然无措之时,谷顶飞落在左肩膀上的一根枯黄的竹节倒是一下子砸醒了我,我用手抚摸着肩膀上被划出的一道隐隐作疼的红印子,忽然想起山谷上面周边的山坡上生长着大片多年前“南竹北引”长势挺拔而茂密的毛竹林。得!有办法了,可以用长竹竿捣鼓岩缝间的蟹子呀,另外,因窝藏蟹子的岩缝太高,尚需选择好一个与之对应的角度,找到一合适的操作站位,竹竿才能更好地被派上用场的。于是我们就先是在与蟹子所在岩壁对面相对不太陡峭石壁之上,目测好了两个分别只能勉强呆住一个人的落脚点,两点相隔三米左右,但基本平行,距谷底约三个成年人高,几乎与对面岩壁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算是别无选择的绝佳位置了,只要能找到10米长的竹竿就能将对面岩壁上的蟹子戳弄下来,甚至全部将其俘获。
& && & 没多会儿,大家便从竹林中偷伐并弄好了两根超过10米的竹竿。我与黑铁蛋儿自告奋勇,艰险地攀上“作业”岩壁,找好落脚点。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相对还是很超前的呢,因为那时我们就开始不自觉地率先尝试了当今时代实兴并不太久的时髦极限运动——攀岩,但我们却是在完全徒手,不借助任何辅助器械之外力,毫无安全保障措施的情形下所从事的货真价实的野外攀岩,可谓人小胆大。为了稳定身体重心,我俩小心翼翼地背靠在近乎直立的岩壁上,不可随意动弹身体,动作幅度要小,否则就有跌入尖石散落将近两层楼高谷底的风险,后果可想而知,要知道,当时我们身上可没着一点儿保护肉体的皮毛。待站稳固定好身子后,才开始感觉到双手火辣辣地钻心疼,翻手一看,手面现出了几道殷红的血杠子,但我们还是痛苦地笑了,因为胜利在望呀。每人接过了岩下伙伴们递上来的竹竿后,我们5个人便开始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着挑战高高在上对面岩壁缝隙间的山蟹子了。
& && & 我观察了一下将近10米开外对面岩壁石缝里的蟹子,但见它们几乎没什么异动,基本保持着先前儿的队形和姿态,够乖的呢,只是个别蟹子偶尔朝向谷底探头探脑的,似乎发现并好奇于我们的举动,其余大都面向谷间,眼珠或树立或放平,嘴上多多少少都挂着些白沫儿,全部身披着清一色的青褐色甲壳,与其身旁的青石岩混为一色,天然的保护色,据说淡水蟹子的体色大致与其生存环境的色调相仿。所以,那些眼水头儿不太好,捉摸山蟹子的捕食者,有时候,易被处在野外中的蟹子糊弄而导致错觉,错失捕捉其良机。
& && & 一切准备妥当,我与黑铁蛋儿便立即扬起竹竿,沉着冷静地将竹竿缓慢地伸向对面的岩壁目标,我负责控制其左边,黑铁蛋儿负责右边,准备先用竹竿堵住并切断那排蟹子两头的退路,然后开始从其左右进行侧面包抄合击,朝里收缩战线,逐个击破,将蟹子全部赶进岩壁下的水汪并将其一网打尽。另外三个小玩伴分立在谷底岩壁下的水汪左中右三处严防死守,一旦察觉蟹子落水,就必须于第一时间,趁蟹子从高高的岩缝间重重地跌落水中,一时找不着北,来不及潜逃的刹那间,即速扑向目标,稳准狠地将其捕捉。
& && & 结果我们的这套捉拿石壁蟹子的技法实施之后,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省却了好些麻烦,效果相当的好,总共逮住了19只山蟹子,无一漏网。经过半天的努力,算上他处的猎获,最终大家的背篓几乎都被活蹦乱跳的山蟹子给塞满了。
& && & 一阵阵山风呼啦啦拂过青龙谷,吹开一张张欢实的笑脸,嗖嗖的风声却是天下最好听的歌儿;一朵朵白云像一群群奔跑着的洁白绵羊,匆匆赶往天边的葱绿;太阳终于掀掉了蒙挡了大半天儿的云裳雾纱,再次欢笑起来,将挚爱的热情送下;山花将点点的绚烂尽情挥洒,浸染在每一个人的心境,画出了最朴实的欢畅!
& && & 背着窸窸窣窣沉甸甸腥味不绝的背篓,怀抱着难得的收获和鲜美的诱惑,在山风松香的簇拥下,在山村乡亲们的期盼中,我们一行五人一路向西,听着山风,哼唱着自己的山歌,趟出幸福的谷底山涧,蹦蹦哒哒踩着太阳奖励给我们每个人秀灵而紧凑的身影,拨动着沙河流畅的涟漪,在杨树叶子瑟瑟作响的掌声里,又一次快快将身心贴向旁边那炊烟袅袅的小山村......
深度好文,欣赏了
多谢----过奖----共勉&
不错,就是随笔太长。
不错----在论坛上发这样的随笔是有点长,,,有点控制不了----多谢&
来自手机客户端
山蟹好吃,有保健作用!好!
表情相当丰富
梭子蟹排行老六,山蟹子排前几位,&
深度好文,欣赏了
多谢----过奖----共勉
童年的生活其乐无穷
[color=Magenta]那是一就(日照话,你应该知道啥意思吧)&
什么是山蟹子?和螃蟹一样吗?
螃蟹是个总称---有两类---海蟹与河蟹(淡水蟹)---山蟹子属于河蟹类---咱们日照平常说的螃蟹主要指海蟹&
来自手机客户端
该好好保护
来自手机客户端
该好好保护
来自手机客户端
给子孙留点
来自手机客户端
描写细致,活泼生动,如身临其境!好文!
多谢兄弟---共勉&
少时难忘的记忆,一幕幕出现于望海的美文中。许多时候,人在不经意间,就可以随心想到一些人与事。所有值得记忆的东西,在岁月的长河里,如一粒粒明珠熠熠闪光。
孩时记忆最美妙!时不时地出来倒弄你一下,叫你不得安宁,非得用笔墨迁就一下了,献丑了,见笑了,不管咋样,你能分享一下我的童真意趣,就好 &
不错,就是随笔太长。
----在论坛上发这样的随笔是有点长,,,有点控制不了----多谢
山蟹好吃,有保健作用!好!
不是一般的好吃,看来你吃的不少
山上还有蟹子????????????????
我说的是以前---现在少多了---水几乎断流了----没办法&
童年的生活其乐无穷
那是一就(日照话,你应该知道啥意思吧)
什么是山蟹子?和螃蟹一样吗?
螃蟹是个总称---有两类---海蟹与河蟹(淡水蟹)---山蟹子属于河蟹类---咱们日照平常说的螃蟹主要指海蟹
什么是山蟹子?和螃蟹一样吗?
螃蟹是个总称---有两类---海蟹与河蟹(淡水蟹)---山蟹子属于河蟹类---咱们日照平常说的螃蟹主要指海蟹&黄晓刚文集:《太阳岭古驿道一带史迹考》
版权归黄晓刚的博客独家所有&&援引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原始出处:金華地方文化研究——黃曉剛的博客&&&&
作者:黄晓刚(浙江金华)
摘要:太阳岭古驿道,从今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开始算起,经阳郑村,沿青石磴道一直通到岭背,过界云亭、飞云亭、平头桥,一直到今兰溪市白沙乡岭脚(中官钱)村为止,自古就是一条交通要道,所以历代官员和民间百姓都会踊跃捐输修此驿道,至今,太阳岭古驿道上还保留着平头桥、飞云亭、驿路磴道、界云亭、金浦庵基址、永济桥等众多历史遗迹。在这条绵延数里的古驿道上,竟具备了幽洞、古井、厅堂、民居、老街、店铺、寺庙、庵堂、牌坊、古树、拱桥、清泉、小溪、驿道、关隘、路亭、崖石、山林、古墓、梯田等十多种建筑门类以及自然、人文景观,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旅游风景线。
金浦古驿道:从金华府城东出旌孝门(义乌门)——东关——下于——廊下(下于的自然村)——水角——黄泥垄——二仙桥——新屋头——牌塘——潘村——石牌——上目宋——小黄村——滕家岭——大黄村——曹宅——春塘——杜店——鲍溪铺——路亭——唐家(分水冈长风龙的自然村)——洞井——阳郑——太阳岭——浦江公馆钱(有路亭名曰公馆亭)——王沙溪——宫岩亭——通津桥——分路碑(在横溪村南)——横溪——陈派宅——五路岭——越小岭——南江木桥——由大南门入浦江县城。
金浦古驿道铺司:金华府城(总铺在谯楼南)——二仙桥铺(旌孝门外东北十里)——上目铺(二十里)——拱坦铺(三十里五都曹宅)——鲍溪铺(四十里)——太阳铺(五十里)——浦江岭脚铺(又叫太阳岭公馆铺,五十七里)——沙溪铺(六十七里)——白棗铺(七十七里)——横溪铺(八十七里)——五路岭铺(九十七里)——浦江县城(距金华府城一百十里),以上各铺大致以“五里一亭,十里一铺”设置,诸铺设兵三名,民国三年,驿、铺尽撤。
太阳岭名称由来及地理位置
太阳岭,在金华县东五十五里,金华达浦江要道,俗传“岭与太阳齐”,因名。岭顶有亭,名曰“界云亭”,为清乾隆四十一年浦江知县薛鼎铭重建。太阳岭不仅是原金华县与浦江县的分界岭,更是金华府城与浦江县城的中点,该岭距金华府城五十五里,距浦江县城亦为五十五里。明清时期,洞井、阳郑、太阳岭南侧皆属于金华府金华县金华乡孝善里九都一图,而太阳岭北侧则属于金华府浦江县通化乡湖塘里十一都二图地界。
&太阳岭上看日出
&光绪《浦江县志》中有关“界云亭”的记载
太阳岭系浙江省金华北山之余脉,岭高数十丈(太阳岭海拔323米,大坟头海拔325米),磴道盘空,约有5里长,共计487步台阶,皆以青石凿铺,太阳岭以高、险、峻而著称。据明嘉靖《浦江县志略》载:“南五十里回太阳岭,高险与太阳齐,浦江金华之界路也。”元人柳贯亦有诗云“人影翔天云在下,怪石特疑神所刳”,足见太阳岭之高险。“太阳岭古为桐庐、建德、浦江等县南辕所经,又为金华及温处二府陆路抵省之便道。”
&太阳岭云雾
&太阳岭上看云海
&太阳岭云海
太阳岭顶俯瞰云海
太阳岭古驿道,从今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开始算起,经阳郑村,沿磴道一直通到岭背,过界云亭、飞云亭、平头桥,一直到今兰溪市白沙乡岭脚(中官钱)村为止,自古就是一条交通要道,所以历代官员和民间百姓都会踊跃捐输修此驿道,至今,太阳岭古驿道上还保留着平头桥、飞云亭、驿路磴道、界云亭、金浦庵基址、永济桥等众多历史遗迹。在这条绵延数里的古驿道上,竟具备了幽洞、古井、厅堂、民居、老街、店铺、寺庙、庵堂、牌坊、古树、拱桥、清泉、小溪、驿道、关隘、路亭、崖石、山林、古墓、梯田等十多种建筑门类以及自然、人文景观,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旅游风景线。
&太阳岭卫星地图
太阳岭复杂的历史沿革
关于太阳岭的历史沿革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太阳岭南侧自隋开皇十八年(598)至公元2000年一直都归金华县管辖,日设立金华市金东区后,则属于金东区境内。而太阳岭北侧的归属问题,我们不得不先说说白沙乡。白沙乡于唐咸亨五年至天宝十二年(674~753)属兰溪县辖,天宝十三年(753)划归浦江县辖;明崇祯元年(1628)设白沙陈集市,是一个古老的集镇;1959年12月,仍划归兰溪县辖,驻地在白沙村。换句话说,太阳岭北侧自唐天宝十三年(753)至1959年一直都是浦江县管辖的,直到1959年12月才划归兰溪县,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有关太阳岭的相关文献多出于明清时期的《浦江县志》,而在光绪《兰溪县志》中找不到相关记载的原因。
&民国地图上标有“太阳岭”字样
太阳岭古驿道的建置与价值
太阳岭古驿道不仅是金东区境内现存最完好的古驿道之一,而且也是原浦江县境内最早的古驿道,号称千年古道,据《浦江县志》载,该古道“建县就有”,经查证,浦江是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建县的,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而据笔者分析,此种说法是可信的:1973年,太阳岭出土了一面三国半圆方枚神兽镜,镜径11.9厘米,钮径2.3厘米,缘厚0.4厘米,重265克,青铜。扁圆钮,钮座周饰一圈细微的月牙纹。内区周向式列坐高浮雕神人,或作独坐状,或作两人对坐晤谈状。间以龙虎鸾凤等禽兽。外区饰十三半圆纹,间以方枚,方枚内有“回、子、师”等字。外区饰连珠、锯齿纹各一周,缘饰凸字形纹。有铭文一圈,笔画多减省难识。
明嘉靖《浦江志略》载:“宋绍定三年(1239)设浦阳驿,驿址城东北二十步(注)。”明代浦江县境设冲要六铺:县前总铺(地址在今老浦江剧院南侧)、五路(六)岭铺、洪溪铺、白枣铺、沙溪铺和太阳岭铺。太阳岭设石关1座。设邮亭13座。每铺间隔10里。光绪《浦江县志稿》则记载:“明正德十五年各铺司兵共33名。嘉靖二年设六铺,铺兵共24名。清仍明制。清嘉庆年间,设六铺,每铺铺兵3名,与金华抱溪铺相接。”另据文献记载:“明代,太阳岭铺为急递铺(清代改称铺递),置邮亭,派铺司一名及铺卒两名传递文书,经太阳岭铺与金华抱溪铺(也作鲍溪铺)相接,为沟通浦江县与金华府的官办邮递路线。明崇祯十一年(1638)浦江知县吴应台在太阳岭设石关一座。”
&光绪《浦江县志》中的浦江县都图总图
科举时代浦江县的童生赴金华府考取生员(俗称“考秀才”),浦江知县到金华府商谈公事,以及来往公文私信传递等,都必经此道,至于民间百姓之间的往来,那就更不必多说了,所以,我们不难想见,当年太阳岭古驿道是何等地繁华。
民国时期的太阳岭古驿道,繁华依旧,只不过在这些熙熙攘攘的人群背后,也传来了一阵阵枪炮的轰鸣,“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冲”的双重内涵都在太阳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民国三十一年(日,日军占领浦江县城浦阳镇,次日离城进犯金华,在太阳岭一带为陆军四十九军一〇五师堵击,一部分日军趋马涧犯兰溪城,一部分则退回浦阳镇。因此,太阳岭一役,有效阻止并拖延了日军进犯金华城的步伐,这是太阳岭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页,我们要铭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解放初期,太阳岭背上还开着馄饨摊、面摊、茶店等四五家店面,供过往的行人、挑夫落脚、憩息,来来往往,时有数百人。特别是在白沙的“三、六、九”和墩头“一、四、七”市日,从义乌、金华等地到梅江做生意的人颇多,而这些生意人,是必须翻越太阳岭的,因为没有其他近路可走。
或许,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太阳岭还蕴藏着煤矿,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这是真的。太阳岭煤矿,从1970年至1971年共产煤3107吨,煤层夹于黄绿色泥质粉砂岩中,含煤带走向为北东至南西,倾向北西,一般厚0.4米,厚者1米以上,连续性差,煤质差,发热量大卡/千克,煤层变质程度较高,有石黑化现象。
1970年1月,经太阳岭的潘石线汽车公路破土动工,当地群众劈山筑路,地方财政补助11万元,于1971年5月竣工,是浦江到金华距离最近的公路,1973年7月,浦江至金华(经太阳岭)通客车。从此,太阳岭古驿道结束了它一千八百多年的繁华,日渐荒芜,如今,我们走在杂草丛生的青石磴道上,一路沉寂,一路沧桑。
太阳岭上的名人及其诗文故事
录自光绪《金华县志》
健步升霄汉,草披纖路分。一笻支落日,两屐踏层云。
鸟影空中度,雷声涧底闻。凭高窥下界,锦绣绚晴雯。
度太阳岭(节录)
南北两岭我中居,出入堡塞险且遇。
方州治县能佛往,往则盘辟徒舍车。
太阳岭净刹庵
林绿生昼寒,萧然水晶域。今日复重来,青苔见行迹。
云生身上衣,月照松下石。坐久闻疏钟,空山未眠夕。
太阳岭界云亭
清乾隆四十一年,浦江知县薛鼎铭作
亭翼然兮山峩峩,男儿壮志空蹉跎。
悠悠万古白云在,片石尘埃可奈何。
雨中过太阳岭
宿云欲归山,雨足尚未住。标峰插元昊,猿乌愁难度。
我憩半山亭,我伴已前路。拾级百丈峻,不觉入云雾。
石磴写流泉,界道悬瀑布。山巅梵宇壮,旅行未逞顾。
途逢馌饷者,冉冉来何暮。问将何所之,云为征人哺。
嗟我昌亭客,一饭凭谁■。虞卿日担簦,相如枉徒步。
且耐山中行,亦得山中趣。
元至顺元年(1330),年方二十的宋濂,因在家乡金华潜溪“遍观群书”和“乡里教师因其才智奇迈过人”而不敢接收他为徒,一袭青衫,衣袂翩翩,涉太阳岭去拜谒一代名儒——浦江人吴莱,向其学习古文辞。
曹聚仁在《金华另一半》中写道:“南行金华,我总坐在太阳岭背上,望最后一眼,从金华回来,一爬到岭背,就伸着头来找寻我们故乡。”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一书中写道:“我们姓曹的这一脉,明代中叶,从金华东乡洞井,由仁一公带着一个孩子,迁居到浦江南乡蒋畈这一小村落中,到了清光绪年间,快要三百年了。”曹聚仁父亲曹梦歧当年“去浦江县学应考,才进考场就被童生轰出门,说他是‘冒籍’(他是金华人,冒充浦江人),拒绝其参加考试。”曹梦歧后成著名乡村教育家,培养出曹聚仁、曹艺、洪汛涛等诸多文化名人。太阳岭离蒋畈7.5公里,1913年开春时节,曹聚仁终于登上了太阳岭,之前他收到了金华七中的录取通知书。他和表兄汪澜、胞兄曹聚德一起到金华求学。三人挑了两只樟木箱,箱里装满了被褥、衣服及其他生活用品。
太阳岭古驿道沿途村史
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辖洞井、汤山两个自然村,位于太阳岭南侧山脚,为半山区村。汤山村与兰溪市接壤。据传,洞井村村祖姓曹,从金东区塘雅镇含香村迁居于此。因村后有石灰岩大洞,村中有泉井,故村名称洞井村。清光绪《金华县志》载:“洞井泉水清冽,县境内独具”。清道光、光绪年间均称洞井曹村,后复旧名称洞井村。汤山村以村庄座落在汤山上,村以山名,称汤山村。2001年,洞井村人口共计有430户,1191人。
金东区源东乡大塘村辖大塘、后曹两个自然村,位于洞井村西侧,为半山区村。曹姓村祖从金东区塘雅镇含香村析出,定居于此建村发族。因村中有大塘,村以塘名,称大塘村。清道光、光绪年间均称大塘村,村名一直未改。郑氏后裔从阳郑迁居后曹定居。2001年,大塘村人口共计有113户,303人。
金东区源东乡阳郑村位于太阳岭南侧山脚,为山区村。据传,建村时为一对杨姓和郑姓的夫妇定居于此,村名以夫姓和妻姓组合而成,称杨郑村。后演写为阳郑村。清朝光绪年间又写成阳城村,村名城市化,不知情者为山中之城,实为金华县与浦江县分界的太阳岭南面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2001年,阳郑村人口共计有182户,444人;耕地238亩,山林2576亩。
&阳郑村俯瞰
兰溪市白沙乡岭脚村位于太阳岭北侧山脚,为半山区村。世居陈姓,宋代自龙城衍分迁入,定居于太阳岭下,取村名为岭脚。有村民小组1个,60户,180人,耕地9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茶叶和水果为业,白桃是其特产。
兰溪市白沙乡中官钱村位于太阳岭北侧山脚,为半山区村。世居钱姓,宋代由迪塘钱钱逵一支衍分至此定居。古代官府在此兴建有馆舍亭阁,称公馆铺,因钱姓村祖建村于公馆铺前,故称公馆前,后因“钱”与“前”同音,故衍化为公馆钱,后人讹称为中官钱。有村民小组2个,102户,280人,耕地145亩。村民以种植水稻、水果和茶叶为主,茶叶和白桃是其特产。
兰溪市白沙乡太阳村位于太阳岭北侧山脚,村民委员会驻上徐自然村,村以境内太阳岭得名。太阳岭海拔326米,旧志载:“高与太阳齐,故名。”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4亩、山地2602亩。下辖上徐、外樟坞和王源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59户,772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水果为业,白桃为其特产。
太阳岭古驿道沿途文物古迹
惟一洞是一个天然岩洞,位于金东区源东乡大塘村西南1.5公里处的半山腰。该洞有一个凄婉动人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三太子因思凡已久,偷偷离开了龙宫,他变成了一位英俊少年来到了人间,却被东海之滨的美景迷住了,于是他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马在海边飞奔,在东海之滨他遇上了貌若天仙的鱼姑,两人一见钟情,龙王三太子也不想再回龙宫了。后来三太子干脆毫不隐瞒,与鱼姑道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鱼姑也丝毫不惧怕,并以身相许。龙王三太子一心想与鱼姑白头偕老,但又怕父王知道而触犯天条,于是,就与鱼姑商量远离东海到深山老林去隐居,鱼姑说服了双亲随着三太子飞了很久,终于来到了西边的一个山岗上停了下来,寻找他们的落脚之处。突然,鱼姑兴奋地说:“夫君,你看山脚下有个山洞。”于是他俩纵身一跃来到了山洞前。三太子惊叹地说:“诶!这里可能就是我们的藏身之处了。”土地公婆一见龙王三太子驾到慌忙出来迎接,并安排他俩吃住,三太子摇手一变,洞内立刻变幻成了新房,各种陈设一应俱全。鱼姑也非常高兴,这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廿九日,三太子就请土地公婆做媒,打算与鱼姑在洞内拜堂成亲。于是,三太子挥手就在洞的靠东上方写了“惟一洞”三个大字,并邀请山神菩萨也来参加宴席,并登记造册。婚礼由地藏王菩萨和平等王作为主婚人。洞内没有什么乐器,土地公指着东边小洞窟说:“你们看,那里有个石鼓。”果然,用槌一敲就发出了咚咚的鼓响声,于是,他们的婚礼就在这样的鼓乐声中开始了。
东海龙王不见了三太子,到处差人寻找,不见踪影,于是龙王就上天禀报玉皇大帝,玉帝令二郎神和哪吒前去查探,不一会,二位天神回天宫禀报道:“启奏玉帝,龙王三太子在太阳岭下的一个小山洞内正与一美貌女子拜堂成亲。”东海龙王一听,大怒,认为儿子大逆不道,马上启奏玉帝派二郎神和哪吒率十万天兵天将压境惟一洞,前去缉拿,玉帝准奏。
惟一洞内的三太子正与山神菩萨推杯移盏,这时灵公佛慌慌张张地跑进洞来禀报说:“太子,大事不好啦,天兵天将已把惟一洞团团包围了。”三太子见势不妙,忙把各路神仙菩萨的花名册和一支神笔塞到了鱼姑的手中,自己化为原形夺路而去,三太子想冲出天兵的包围,不料对面又有天兵堵截,无奈之下,一头撞进了北边的一个山洞里,只听一声巨响,从此三太子再也没有出来,东海龙王在此大哭一场,挥泪回东海去了。
鱼姑失去了三太子,痛不欲生,抱头大哭,为了不忘三太子的身影,她用神笔在洞内的石壁上画出三太子的龙体,因三太子离开时鱼姑只看见他的后半身,看不清龙头,所以她怎么画也画不好龙头,她边哭边画,眼睛哭肿了还在画,画到最后一条龙的双眼时,突然从龙眼里流出了泪一般的清水,渔姑忙用双手接水擦眼睛,奇怪,一下子眼睛不红也不肿了,突然还能看到千米之外的一切,她忙爬上惟一洞靠西的石崖上大声哭喊自己的丈夫,她终于看到了对面洞内的龙体,但始终看不见龙头,她哭得更伤心,哭声感动了神仙吕洞宾,便把鱼姑带回原籍东海之滨去了。传说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石崖叫做“望夫崖”,此洞就叫做“惟一洞”。渔姑留下的神仙菩萨花名册由土地公婆保管,据说洞内的佛像就是根据花名册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洞内的石鼓和龙眼泪是怎样形成的,花名册又到哪里去了呢?恐怕早已是一个千古之谜了。
&惟一洞洞口
大塘古树其实是一棵树龄500年的古樟,位于大塘村中的池塘边,树冠非常茂盛,且树上寄生了很多猢狲姜,非常罕见,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
仙洞位于洞井村北两里外的山上,也是一个天然溶洞,抗日战争时期,曾为“逃日本佬”躲过两百多村民,现洞内已局部坍塌,不可入。据说,洞井村明代古井之泉水,便是从该洞渗过去的,故名“洞泉井”。洞井村即以一洞一井取村名。又传,将砻糠倒进仙洞,砻糠随洞泉流走,很快就会出现在兰江之上,可见洞之深远。另外,该洞与惟一洞也有关联,相传,龙王三太子就撞在此洞内,还有人在洞中捡到过龙骨。关于仙洞,也有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洞井村有个身强力壮的村民也去仙洞探奇。点上火把,沿着漆黑潮湿的洞壁摸索前行,走了一天一夜,人困马乏之际,忽见不远处有一缕微弱光亮。走近细看,一位白发老妪微笑地对他说:“饿了吧?”老妪一会儿工夫就烧了一碗面条。男子两三口就把面条吃下了肚,道谢后正要继续往前走。这时,老妪说:“前面凶多吉少,还是回头吧!”说完,便不见了。男子见此情景,心中十分害怕,回头就走。走出洞口突然想起老妪的面条,心中突然一阵恶心,“哇”的一声吃下的东西全吐了出来。定睛一看,吐出来的不是面条,而是来回蠕动的鳝面(金华方言,指蚯蚓)。后来,有人说这个村民如不吐出面条,就会成仙,洞中的老妪无疑就是神仙,从此,该洞被称为“仙洞”。
&仙洞洞壁上所谓的“鳝面(蚯蚓)”,其实是溶洞的自然现象。
洞井曹氏宗祠遗址
洞井曹氏宗祠遗址位于洞井老街的西头,现在只剩下一对抱鼓石是旧物,遗址上的学校现已闲置。
&洞井曹氏宗祠残存的抱鼓石
&洞井老街店铺
&洞井老街店铺花格门
洞井曹元种民居
&曹元种民居明间梁架
&曹元种民居精美花窗
洞井“风和日丽”民居
“风和日丽”民居内的精美壁画
“风和日丽”民居内的明间前檐过步梁架
洞井“溪峦环秀”民居
“溪峦环秀”民居门面
洞井六顺堂
&洞井六顺堂外景
洞井中央厅
&中央厅内景
&中央厅内部梁架
洞井洞泉井
洞泉井位于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南部,始建年代不详,明天啓三年季夏重修,1979年和2006年多次修缮。从北往南依次为井碑、井台、井池,占地24.8平方米。井碑立于井口北部口沿上,长1.15米、高0.80米,两侧立石柱,柱头上雕刻狮子,中间碑额勾边阴刻“洞泉”两个大字,落款为“天启三年季夏,曹氏重整修造”字样。往下设井台,井口呈方形(原为圆形),现方口长0.90米、宽0.55米,井台用青石覆盖。水池井壁用溪中卵石叠砌,深1.50米,水清而甘,终年不枯,水中有鱼来回游动。洞井村依山而建,井水就是来自于山上的岩石渗水,该井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井台上口用于村民取水饮用,下口为井池,方便村民日常洗涤菜蔬,充分体现了古人高明的智慧。因此,该井对研究明清时期金东一带百姓的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参考价值。日,原金华市文化体育局将其公布为金华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洞泉井明“天启”款井碑
&洞泉井石狮柱头
&洞泉井整体照片
洞井大礼堂
洞井大礼堂位于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东南部,1978年5月开工,10月竣工。坐东朝西,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占地575平方米,为单体建筑,砖混结构,梁架矩齿形,硬山两坡顶。山面青砖错缝叠砌,六柱外凸,从中间往两侧依次降低,正中辟正门设半圆形阶梯式礓石察。内部前台正中外缘呈弧形,上方立架绘红漆。当时建成后曾一度成为本村村民集体议事讨论之所,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大礼堂外景
&大礼堂内景
洞井关帝庙
关帝庙又叫红殿,位于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北,原金华府城至浦江县城的古驿道旁,因洞井村地处原金华县与浦江县(现在属兰溪)交界处的太阳岭下,太阳岭地势险要,盗匪时有出没,往来商贾却多,为祈求平安建造此庙。相传为明代始建,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嘉庆十五年庚午、咸丰七年丁巳、光绪十九年癸巳、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98年多次重建或修缮,现已基本恢复原貌,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有相关庙会活动,称这一天为“关老爷磨刀”,一般情况下还会降点雨。坐东朝西,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占地266.4平方米,一进门楼、二进正殿、左右过廊,硬山两坡顶,山面马头墙。一进前殿面阔三开间,明间前檐门墙辟八字正门,设单间二柱三楼牌坊式门楼;梁架五架抬梁带前后双步,四柱九檩,前金柱间置正门,次间穿斗式结构用中柱。二进正殿面阔三开间,明间梁架五架抬梁带前后双步,四柱九檩,次间混合式用中柱,柱础呈鼓形,明间后壁台基上供奉关帝神像。一二进中间设天井,左右过廊二开间。格局完整,做工考究,且采用青石方柱做法,有金字手书楹联十二副、重修碑记五通以及青石供桌、香炉等附属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日,原金华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金华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井关帝庙外景
&洞井关帝庙“金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关帝庙内景
&关帝庙第二进内景
&关帝庙第二进内部梁架
&关帝庙内历代石碑
附:关帝庙青石方柱金字手书楹联十二副
福蘊洞井物華天寶地;
水秀財源人傑地靈山。
天上四時春作首;
人間五祀祭為先。
正直為神視民有赫;
平安賜福惠我無疆。
孔門未見之劉者;
孟氏難言此浩然。
漢家宮闕疑天賦;
武帝旌旗在眼中。
志春秋提綱扶正;
伐吳魏驅凶衛良。
英雄蓋世震華夏;
桃園大義本無雙。
義結千秋傳佳話;
英名百代羨桃園。
鐘靈自是由先澤;
明德從來有遠人。
義存漢室三分鼎;
志在春秋一部書。
忠義厚德威行閃躍地;
春秋尊正統峻節參天。
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关帝庙内的关帝、关平、周仓塑像
洞井邵氏旌节坊
邵氏旌节坊位于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北,关帝庙南侧,原金华府城至浦江县城的古驿道旁,清道光五年乙酉四月为故儒童曹奇孝之妻邵氏立,坐东朝西,单间二柱三楼,青石质,面阔一间3.1米,高7.5米,占地5.1平方米,二柱用夹柱石稳固,石雕仿木斗拱承托石构坊顶,饰吻兽。主楼葫芦宝顶,正面悬挂有“圣旨”青石陡匾,边框为海水云龙纹,明间平板枋下雕刻草龙等纹饰,大额枋正面刻“旌节”两个大字以及“道光五年四月给”等数行小字,背面刻“心同金石”字样,均为楷书;小额枋正面刻有“为故儒童曹奇孝之妻邵氏立”,背面则无字。据传,邵氏早年丧夫,靠编草鞋换钱度日,洁身守节,终获朝廷批准,钦赐建坊。该牌坊整体保存完好,造型美观,雕刻精致,建造年代确凿,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日,原金华市文化体育局将其公布为金华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邵氏旌节坊
&邵氏旌节坊细部
&邵氏旌节坊“金华市文物保护点”标志碑
洞井珏湾桥
珏湾桥位于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中,据光绪《金华县志》载:珏湾桥在洞井曹村,曹公禧、曹奇寿等捐建(道光志)。
洞井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中,清嘉庆元年丙辰造,有桥额。为单孔拱券青砖拱桥,由南往北跨村前小溪。桥面外圈用青石板,内铺鹅卵小石。桥全长4.6米,桥面长2米,宽2.2米,矢高2.3米,东侧拱券石刻有“太平桥”字样。桥穹用青砖穹砌,三合土胶缝,穹宽0.7米,高1.7米,构造牢固,保存基本完整,至今仍是当地村民田间劳作的要道,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日,原金华市文化体育局将其公布为金华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洞井太平桥原始照片
&太平桥“金华市文物保护点”标志碑
洞井石拱桥
石拱桥位于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中,清代建造,为单孔石拱桥,横跨洞井溪。全长7.4米,宽1.9米,桥端设踏跺五级。拱券矢高1.8米,跨度4米。按青岩石自然形状砌筑。墩基用石块砌置。
&洞井石拱桥
洞井鹅卵石桥
鹅卵石桥位于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中,清代建造,为单孔石拱桥,横跨洞井溪,全长13.2米,宽1.8米,拱券矢高1.8米,跨度1.8米,用青石砌筑,桥面用鹅卵石铺就。
&洞井鹅卵石桥
洞井山野桥
山野桥位于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北田野中的洞井溪上,清代建造,为单孔石拱桥,两侧八字外撇,桥体用青石块砌筑,三合土揩缝。
&洞井山野桥
永济桥位于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东北约1.5公里东畈田野中,明崇祯年间曹公禧建,有桥额。为单孔拱券纵联石拱桥,石料为就地取材,石灰石质,南北跨向,桥底部两溪交汇。桥全长11米,宽2.2米,矢高3.8米,东侧拱券石阴刻“永济桥”三个大字,落款为“明崇祯……”字样,字迹风化难辨,北侧有落坡长约3米,桥面铺鹅卵石。据道光《金华县志》载:“永济桥在阳城村(今阳郑村),曹公禧建。”该桥整体用三合土胶缝,构造牢固,保存完好,且是金华至浦江之间太阳岭古道上的驿道桥,至今仍是当地村民田间劳作的要道,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永济桥全景
&永济桥桥额
&永济桥拱券
&永济桥立面
阳郑村祠堂碑
阳郑村祠堂碑位于金东区源东乡阳郑村中花坛内,为天圆地方形制,落款为“大清道光十八年仲春月”,碑文内容为祀产之类,品相完整。
阳郑村祠堂碑
阳郑村“祥开吉第”民居
阳郑村临水建筑
&阳郑村临水建筑
青石磴道位于太阳岭南北两侧,直通太阳岭背,绵延数里,是太阳岭上最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全部用青石板和红石板铺就,是古驿道的直接证据,青石板最宽处为1.50m&0.45m,至岭顶与潘石线公路相交,阳郑村到太阳岭顶全用青石板,由当时的金华县官民负责修筑,岭顶至飞云亭以下部分亦用青石板,飞云亭至平头桥路段局部用红石板铺就,这一段则由当时的浦江县官民负责修筑。驿道两边林木茂密,人行其间,犹如走在绿树合抱的山洞里,神秘而幽深。据兰溪《白沙乡文化志》记载:“该古驿道最后一次大修约在清光绪初,由白沙村的陈周学(义泰号掌柜)、上徐村的徐大典、下徐村的徐光球、西岩下村的陈志贤等四位颇有名望的乡绅发起修筑的。”此驿道不仅是一条官道,更是一条重要的商道,兰溪的木炭,义乌的红糖、金华的石灰等都是通过它进行买卖的。可惜的是,1970年代初建造潘石线公路时,太阳岭顶的界云亭以及与之相连的五六十米长古驿道被毁,由界云亭往下走,在五六十米长的路段上,现已看不出古驿道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丘丘稻田,不过,散落在田间那些残缺的青石板倒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这段古驿道的沧桑印记。
&&&&&&阳郑村北古驿道上的砍柴人,据说这段驿道上的青石板早年已被阳郑村民拿去建房。
&太阳岭南侧青石磴道
&太阳岭南侧青石磴道
太阳岭南侧山林深处的青石磴道
&&&&&&&&太阳岭北侧,位于岭顶至飞云亭路段灌木丛中的青石磴道
太阳岭北侧青石磴道
太阳岭北侧红石磴道
薄刀岗,古地名,位于太阳岭顶西侧,因其山势陡险,犹如薄刀而著名,是太阳岭地势最险要的地方。
竹园下,古地名,位于太阳岭顶靠南侧,大坟头绝顶东南,因地处竹园下首而得名。
大坟头,古地名,位于太阳岭顶,竹园下西北,海拔325米,是太阳岭的最高处,因其山头形状酷似坟头而得名,也有人说此地有沙溪王氏始祖墓,故名“大坟头”。南麓有一幢夯土建筑,是两位老人的守山屋,村里每年有补助给他们。老人说,他们上山已经30年了,儿女都在山下白沙村生活。房子是泥土夯成,屋内没有隔断,一张床、一张简易的桌子、两把靠背椅、一根四尺凳、一个碗柜、一个灶台,角落里堆着一些杂物,这里没有通电,照明则是点蜡烛或油灯,想要返璞归真的朋友可以在此借宿一夜。穿过一条田埂,一条长长的青石板驿道便呈现在面前了,两边杂草丛生,见证了此道荒芜已久。对面的山坡上还有界碑,看上去还很新,一九九七年立,上面赫然刻有国务院兰溪及国务院金华字样。老人说他们这边属兰溪,可他却是一口金华口音,这交界之处,口音已经模糊了区域的概念。离界碑不远便有个水泥墩子,老人说这是以前设的界碑,没有那块正式的界碑之前,这里以这块水泥墩为界。
&大坟头夯土建筑远眺
&大坟头夯土建筑
&大坟头夯土建筑前的苍松
&大坟头夯土建筑内的传统灶台
&太阳岭顶界碑
沙溪王氏祖墓
王氏祖墓位于太阳岭顶大坟头,共有三座,均坐北朝南,其中一座为重建新墓,规模较大,另外两座分别是清乾隆和道光时期的墓葬。重建新墓落款为“太原郡峻岭沙溪王氏第一始祖行百二讳起字作为公偕陈氏安人之墓;行亿廿七讳庆字德远公偕顾氏安人之墓;讳裕字尚饶公偕朱氏安人之墓。”乾隆墓的落款为“大清乾隆三十六年春正月吉旦立太原郡祥十六府君偕陶氏之墓。”道光墓的落款为“昌后&
大清道光元年春月太原郡伯廿三府君安人之墓&
太原郡服三十二府君安人之墓。”这三座墓葬皆是今兰溪市白沙乡王沙溪村王氏家族的祖墓。
&位于大坟头的沙溪王氏祖墓之一——重建后的始祖墓
&位于大坟头的沙溪王氏祖墓之二——乾隆古墓
&位于大坟头的沙溪王氏祖墓之三——道光古墓
道光古墓墓碑
大坟头炮台
炮台位于太阳岭顶大坟头,至今依然可以看出历史的印记。
太阳岭顶池塘
在太阳岭顶有三口池塘,两口在竹园下西南方,一口在大坟头东南麓,无疑成为当时金浦庵尼姑生活浣衣的水源。
&竹园下西南方的池塘之一&
&大坟头东南麓池塘
金浦庵,旧名金浦寺,位于太阳岭顶,今重建后的界云亭位置,原本地基较现在高,因公路建设需要开掉一部分山体,原太阳岭古驿道两侧各有庵堂三开间,岭顶另有三开间,至今基址尚存。明万历十八年,由金华县同知周尚礼捐建。据光绪《金华县志》卷五之寺观记载:“金浦庵,在太阳岭,明万历十八年,金华县同知周尚礼捐建,为金浦二县界亭。皇朝(清朝)浦江知县薛鼎铭有记(道光志)。”光绪《浦江县志略》载:“太阳岭顶有金浦庵,庵边有亭称界云亭,亭联有句‘欲界两边邑,长留一片云’。”金浦庵现已难觅踪迹,仅留残存的基址依稀可辨,当年为防火养鱼用的花缸也已不在,但放置花缸用的青石花缸垫则被移到大坟头夯土建筑前做了台阶,至今健在。据传,金浦庵香火旺时有500多信徒同时前来进香。
&金浦庵遗址上的墙基及残砖
&金浦庵花缸垫
太阳岭顶池泉
池泉位于太阳岭顶北坡,距离重建的界云亭20米左右,池泉边茂林修竹,是一泓常年不涸的山泉,当年金浦庵的尼姑饮用之水便来源于此。
&太阳岭顶池泉,当地人也叫井,是当时金浦庵尼姑的饮用水源。
界云亭位于太阳岭顶,系清乾隆四十一年浦江知县薛鼎铭重建,毁于1970年代初,后异地重建,沿用“界云亭”旧名,现已属“路边亭”范畴,亭边的岔路过去就可见太阳岭古道。据清光绪《金华县志》卷五之寺观记载:“界云亭为金浦二县界亭。皇朝(清朝)浦江知县薛鼎铭有记(道光志)。”《浦江县志》亦载:“岭顶有金浦庵,庵边有亭称界云亭,亭联有句‘欲界两边邑,长留一片云’。后人在太阳岭半山腰造亭子,移用了此句意,称飞云亭。”据光绪《浦江县志》卷之一疆域记载:“界云亭,十一都太阳岭,离城五十五里,乾隆四十一年,邑令薛鼎铭重建。记云:界云亭何以名?以吾诗之勒此亭者,有‘欲界两边邑,长留一片云’之句,而绅士遂请而名之也。两邑者何?金华与吾所宰之浦江也。浦邑虽弹丸,界连四府七县,其西南境毗连同属之金华县,以太阳岭绝顶为界,其处旧有金浦寺,为其兼金浦二邑地而基之也,寺之旁有路,路之旁有亭,从未系以名,名之自今始,金华山少,于浦修眉婵娟,若断若连,北至岭而诸峰相迎合,屹然一关键,洵天设之,险也。岭高数十丈,磴道盘空,广容一轨,长十里,登陟间,但见奇峰怪石,古木苍藤,左右应接不暇,而不知己身在白云中矣。立乎岭之巅,以望境之北,则重峦叠嶂,萦青缭白,不可胜状者,皆浦阳地也。然虽有济胜具者,至是则憊憇息之所,实赖此亭云。嗟夫!余之行役于此,憇斯亭者有年矣,此地为桐庐、建德、浦江等县南辕之所经,又为郡城及温处二府陆路抵省之便道,故山虽高而俨为四达之衢,每见裹粮担囊者,以恬以熙,未尝不念圣天子锡福海内。路无宵小之警,山无虎豹之暴,使往来在袵席间,而官斯土者,亦得优游俯仰以藏其拙,既以自幸,然又窃念少不自揆,冀得竭其驽骀,稍稍表见于世,何图白驹过隙,蕞尔烹鲜,犹复治声寂寞,自知转瞬之间,草木同腐,是以每当燎火在塗,霜浓马滑,顾影徘徊,淒其欲绝,于其亭之新也,而书之且为之歌,曰‘亭翼然兮山峩峩,男儿壮志空蹉跎。悠悠万古白云在,片石尘埃可奈何。’后之览者可以悲其志矣。”
&重建后的界云亭&
&界云亭门额
净刹庵确切地址待考,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元末明初人金信有题诗,光绪《浦江县志》有记载。金信为元末明初人,杨维祯的弟子,金信所作《太阳岭净刹庵》诗:“林绿生昼寒,萧然水晶域。今日复重来,青苔见行迹。云生身上衣,月照松下石。坐久闻疏钟,空山未眠夕。”
石关位于太阳岭顶,明崇祯十一年(1638),由浦江知县吴应台设建。据《浦江县志》记载:“明崇祯十一年(1638)浦江知县吴应台在太阳岭设石关一座。”清咸丰年间,为防太平军从金华经太阳岭转道浦江、兰溪,清军重修此石关(见光绪《浦江县志》卷五)。
牛脚印位于太阳岭北侧半山腰,今属兰溪地界,在飞云亭上方数十米处的巨石之上,像是被牛踩过留下的印痕,故民间称其为“牛脚印”。关于“牛脚印”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早年的太阳岭又陡又险,给岭两边的老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玉皇大帝从东海嬉嬉归来,路过这里,望着这片山黑漆漆的,都是些高高的崖头,笔直的石壁,密密麻麻的杉树,危险光人相(金华方言,意思是非常吓人),心头忖,这里的老百姓的日子肯定弗好过。回到皇宫,就派了一个力气顶大的神仙———大力神仙下凡,叫他在岭上开出一条路来方便百姓。神仙于是下凡变成一老农,牵着牛在岭半腰的山地上耕田。此时有一当地老农挑着一担货物,晃晃悠悠地担上山来,神仙便问担货的老农吃力否,一向弗怕苦的梅溪老农有着视苦为乐的精神,他笑着讲了句:“扁担闹一闹,三步岭尖到。”就是说,扁担摇一摇就翻过岭了,意为轻松。神仙听后,觉得并无犁平岭的必要,于是牵着牛化羽驾云而去,只留下牛用力飞天离地时留下的脚印,深深地陷进岩石中,该牛脚印至今尚存。
飞云亭位于太阳岭北侧半山腰,今属兰溪地界,在“牛脚印”下方数十米处,始建年代不详,毁于1970年代,1982年重建,太阳岭古道穿亭而过,为骑路亭,该亭与太阳岭顶的“界云亭”遥相呼应。据《浦江县志》载:“岭顶有金浦庵,庵边有亭称界云亭,亭联有句‘欲界两边邑,长留一片云’。后人在太阳岭半山腰造亭子,移用了此句意,称飞云亭。”重建后的飞云亭大致保留了原始风貌,设半圆形月洞门,四壁上多处墙面已经剥落,露出了砖石。墙面上涂着一些文字,比如“&&到此一游”等,大多没有主题,但也有几首无题的打油诗,比较有意思,如“兰溪探亲返回,步行必经此高,虽已初冬,但已气喘汗淋淋,飞云亭边坐片刻……继而登高不费力,表心感谢建亭人……”据传,原先亭子里还有柳贯等名人的题壁,可惜,旧亭早年已毁,徒留一座新亭,倒也还可慰藉我等怀古之辈。
&飞云亭俯瞰
&飞云亭近景
&飞云亭近景
&飞云亭亭额
羊坞园,古地名,位于太阳岭北侧半山腰,飞云亭西侧一带。
平头桥位于太阳岭北侧岭脚,地处今兰溪地界,由乱石垒砌而成,石料就地取材,为单孔石拱桥,是从兰溪白沙乡上太阳岭的起点处。该桥整体保存完好,构造牢固,是金华至浦江之间太阳岭古道上的驿道桥,至今仍是当地村民田间劳作的要道,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平头桥俯视
&平头桥以北的古驿道则开始用鹅卵石铺设
马坵位于中官钱村东南,太阳岭古驿道西南小溪对岸,是驿站公差种植马料、饲养马匹的地方。
&中官钱村民所指的地方为马坵的所在位置
&照片中,小溪左边为驿道,小溪右边的田地即是马坵
公馆铺位于中官钱村东北小溪对岸,太阳岭古驿道从铺前经过,现遗址上已建造新房。
&公馆铺遗址
作述堂位于中官钱村中,现存为三开间,明间后侧有独立间,整体呈“凸”字形,是钱氏家族的厅堂,属公共建筑。
&作述堂远景
&作述堂近景
&作述堂内景
&作述堂明间附属“凸”字间&
&作述堂匾额
太阳岭上感怀
太阳岭南北的先民不但有着密切的商业往来,频繁的交流使得金华与白沙的民俗民风有着惊人的相似,如白沙的斗牛和金华斗牛一脉相承,而最代表白沙文化精髓的白沙灯,在上世纪50年代,精美绝伦的花灯浩浩荡荡跨越太阳岭在金华东乡潘村、鞋塘等地游行,吸引了金华八县十万群众前来观看,当时在民间引起轰动。
太阳岭古驿道,在商人眼里是一条经商之道,在文人眼里是一条科举之道,在军人眼里是一条战略要道,太阳岭其实就是一座天然的屏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为抵御日寇入侵,迎来金华解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岁月留痕的古炮台遗址上,我们依稀还能感觉到战火和硝烟,夜袭太阳岭有效阻止并拖延了日寇进犯金华城的步伐。现在,被冷落了近半个世纪的太阳岭古驿道,就像个半老徐娘,但她身上所散发出酽酽的文化气息和历史余蕴仍被文史爱好者惊叹不已。质朴的石拱桥,通天的古驿道,残存的金浦庵,惟妙惟肖的牛脚印,还有那重建后的界云、飞云亭,它们必将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恨歌 山蓝紫姬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