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象,害了多少一代人

我的位置:
连95后都毕业了!对他们了解多少?这是怎样一代人?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夏斌
摘要:中国的95后大多思想活跃,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怀疑精神和创造能力,绝非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一代
今年,最后一批95后正式成年。
有人说,他们是第二代“小皇帝”,集家庭的万千宠爱和国家的荣华富贵于一身;有人认为,他们的第一个伙伴是平板电脑,分不清现实和虚拟的区别;还有人提出,95后躲避崇高也躲避荒诞,看似特立独行、随心所欲,实则比想象中的更理智。
95后有没有一个“标准像”?他们的喜怒哀乐,跟80后、90后有什么同与不同?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苏令银就相关话题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互联网“风口”的制造者
解放日报·上观:有人说,95后是90后的升级版;有人却认为,95后不是“另一代人”,而是“另一种人”。请问,如何定义95后?
苏令银:两三年前,漫画绘本《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横空出世。这个书名被不少95后引为座右铭,是他们初登成人世界时的“自带效果”。
就我的观察来看,95后相对早熟,突出的特点是开放性和互动性。他们更加乐观、自信,对现实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田丰:95后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短缺经济,而且从小就见证国家的快速发展,因此可被称为“崛起的一代”。
我所在的研究机构刚刚完成了一项有关95后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显示,95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不媚外不狭隘,不苟且不将就。虽然有一点点“小确幸(微小且确定的幸福)”,但总体上具备宽广的心态和冒险的精神。
解放日报·上观: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田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95后已经成为互联网“风口”的主要制造者。从“弹幕”的流行,到各种手游的火爆,95后正在引领新经济、新现象。
在互联网时代,95后更敢于表达自己。他们之所以不再“沉默”,为的是找出现实问题、分析真实情况、探寻多种可能。这体现了一种寻找共识的积极心态。
除了表达自我之外,95后对新鲜事物也抱有开放的心态。调查显示,38.2%的人关注“网红”,59.8%的人玩网络游戏,57.2%的人看“快手”“火山”等网络直播。
苏令银:95后不仅是“互联网原住民”,而且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网络社交和互动塑造性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有鉴于此,政府和社会在尊重个体选择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网络生态环境治理。尤为要注意防止“亚文化”误入歧途,沦为“腐文化”乃至“毒文化”。
解放日报·上观:一些95后对“二次元”的痴迷、对娱乐明星的“无脑式追捧”,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乃至否定性意见。
苏令银:仅就“二次元”来看,本质上是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造就的新文化、新审美。近年来,它正由一个内容产业转变为一种价值观。对此,我们应当予以正视,而不应该继续“视而不见”。
年轻人追星,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同的是,95后在追星路上,一路狂奔,我行我素,显得特别自信。他们相信,自家“欧巴”(朝鲜语中女性对年长男性的称呼,泛指明星)的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并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这是因为,他们总能通过互联网找到和自己一类的人。因此,他们只在意自己这个圈子给出的评价。
勿形成群体性刻板印象
解放日报·上观: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比我早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老顽固”,比我晚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垮掉的一代”。不管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似乎都挨了骂?
苏令银:这句话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不同代际话语权的争夺和价值观的矛盾。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代人都会认为自己这一代才是“黄金一代”,上一代人太过古板,下一代人太过轻浮。但是,代际“歧视”并不会真正影响群体性合作。人类文明的演化,是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得以深化的。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
田丰:对青年人的污名化,是社会舆情中经常发生的。除了“垮掉的一代”这个称呼,现在听说还出现了“丧一代”的名号。
其实,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95后,他们的“标准像”是负责任的形象,绝非什么垮掉或沦丧。类似污名化的做法,只会催生带有抗拒心理的群体情绪,要么使人产生负面的自我认同,要么使人离“主流”越来越远。
总的来看,对待95后的特点,我们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时代背景和代际特色。一个基本原则是,不能以古板、僵化、陈旧的眼光,以污名化的思维来考量95后,更不能用戴帽子的方式来形成群体性刻板印象。
解放日报·上观:接受采访的两名95后,看上去很懂事、很乖巧。这是不是95后的共同特征?
田丰:我们的调查显示,在95后群体中,“小确幸”是一个受到高度认同的流行语。近九成的95后非常同意或者同意“小而确定的幸福对我来讲很重要,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但同时,95后也有不苟且的生活态度。94.8%的95后非常同意或者同意“生活和做事有创造性、能够依照自己的想法很重要”的说法。从中可见,95后坚守以个人为中心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退一步讲是一种小确幸,进一步讲就是回报社会。
“乖巧”的另一面,95后还很勇敢。一般认为,就业是追求稳定的生活,创业则是具有风险精神的体现。我们的调查显示,接近四分之三的95后思考过创业的问题。这说明,这一代年轻人具备较强的冒险精神,有一定承受失败的勇气。
苏令银:95后的这种“安分”特点,实际上是受到了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生活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大体有着比较殷实的家境。与“愤怒”的80后、“叛逆”的90后不同,不少95后选择了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与父辈之间保持必要的距离。他们宁愿生活在更加自我的世界里,而不是选择与长辈直接对抗。
解放日报·上观:95后还有个绰号叫“小粉红(泛指爱国网民)”。听说,他们还挺喜欢这个标签。
苏令银:确实,在网络上挥洒理性、真实的爱国热情,已经成为95后的群体自发行为。据我所知,在95后常去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排名前十的国产动漫中大部分“打爱国牌”。其中,动漫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火爆,让“我兔”一词成了95后对中国的一种昵称。
田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崇洋媚外”的物质基础正在不断被削弱,哈日、哈韩之后,应该不会再有“媚外的一代”。
事实上,作为“全球化一代”的95后具有与生俱来的开放视野。调查显示,接近四分之三的95后非常同意或者同意“在中国,照搬西方式的言论自由会导致社会混乱”的观点。这意味着,某些西方国家试图分化中国人的尝试,在95后群体中并没有什么市场。
“不成熟”只是暂时现象
解放日报·上观:有人总结,70后、80后在一起有不少共同话题可以聊;90后、95后能聊起来的,可能只剩下《王者荣耀》了。都是9字头的,为何95后、90后看上去不像同一代人?
苏令银:95后、90后的差异,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研究认为,每一代人(大约30年)会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同代单位。在中国,由于经济增长、社会转型、文化更替、心理变化的节律不断加快,形成一代人的时间跨度正变得越来越短。但由此认定每5年就存在不同甚至代沟,可能只是一种概括性描述,而非严谨的论证。
类似这种“相对无言”的状况,更多反映了心理代沟和行为代沟,而不应归咎于简单的年龄差异。例如,心理上,老人通常认为“平安是福”,但一些年轻人觉得“物质生活丰富才是幸福”。又如,行动上,不少父母认为女生的穿着应该朴素大方,可实际上95后女生爱美之心、“淘宝”之心几乎是挡不住的。
本质上看,代际差异主要源于缺乏长幼传承、缺乏观念更新、缺乏换位交流或者说交流滞后,以及缺乏共同认可的交往规则。同时,社会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大的影响因子。我们知道,现代生活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容易导致父母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会不自觉地释放到子女教养之中。由此,亲子互动过于强调“管束”而无暇“沟通”。这是一个值得警醒的现象。
解放日报·上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不成熟之处。请问,95后身上有哪些不足?
苏令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中国的95后大多思想活跃,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怀疑精神和创造能力,绝非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一代。不足之处则在于,一些人在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过于注重实惠,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道德边界;过于注重自我,缺乏对他人乃至家人的关心和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揭示95后身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并非是为了说教和批评,而是希望寻求理解、减少焦虑并更好地融入他们、帮助他们。事实上,95后的不成熟之处,正是每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经环节。这些不成熟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经历的丰富,将逐渐趋于完善。
解放日报·上观:一些95后大学毕业后,选择“慢就业”甚至“不就业”。对此,该怎么办?
苏令银:对部分95后不着急就业的现象,要注意合理引导。一方面,引导他们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深入了解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引导他们脚踏实地,既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将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好高骛远和“三分钟热度”。
解放日报·上观: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苏令银:一代人会是“辉煌的一代”还是“颓废的一代”,关键要看社会的支持程度。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95后群体的特殊性,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予充分的信任。要重视培训他们的政治意识、权利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要为他们了解国情、接触社会提供机会。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懂得人生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养成正确处世的能力,帮助他们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栋梁。
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95后的问题,要给他们的成长提供空间和条件。95后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是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个体的问题与社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构的,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依赖于个人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田丰:95后作为“全球化一代”和“崛起一代”,其人生视野和价值取向具有很多的时空特性。因此,有必要加强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例如,可有针对性地打造年轻人喜爱的典型,强化正面的、鲜活的人物和事例宣传,减少“假大空”的形式主义教育。
尽管95后的群体思想和价值观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情绪引爆点。比如,爱国主义和民粹主义很容易混为一谈,进而在国外干扰和内部社会压力下引发社会风险。为此,有必要通畅意见表达渠道。当前,大学校园管理仍以堵、禁、防为主。一方面,要加强95后大学生表达意见的组织化;另一方面,应在学校和社会中形成包容性的舆论场域,让青年人可以积极参与社会议题讨论。
95后有什么“小秘密”“小目标”
95后被称为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有什么“小癖好”“小秘密”和“小目标”?供职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上海分公司的职场新人小洵(化名)、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大一新生高尚,跟本报记者来了场“快问快答”。
长时间“掉线”浑身会觉得别扭
解放日报·上观:一天花多少时间玩手机?
小洵:起床第一件事是用手机放音乐,睡前最后一件事是用手机刷新闻。
高尚:在学校的话,玩手机的时间比较少。
解放日报·上观:必点哪些APP(手机应用软件)?
高尚:除了QQ等社交软件外,常用的包括有道词典、网易云音乐、爱奇艺、今日头条等。
小洵:微信、微博用得比较多。还定期会在“知鸟”上学习新知识,与专业人士交流。
解放日报·上观:听说很多95后在玩“王者荣耀”“旅行青蛙”?
高尚:这两款游戏在同龄人中确实很流行,但不怎么吸引我。
小洵:我不打“农药”(“王者荣耀”的谐音)。自控力较弱,容易入坑类的游戏一律拒绝。“旅行青蛙”会玩,因为漂亮的小姐姐都在玩。
解放日报·上观:可以忍受多长时间“掉线”?
小洵:无纸化办公时代,没有网络的话,浑身都会觉得别扭。
高尚:一分钟都不能忍受……好吧,最长一天。
“和朋友聊不完,望父母更懂我”
解放日报·上观:下班后或者周末一般干啥?
小洵:下班后会找饭搭子吃饭,感觉人多促进食欲,然后回家看剧。
高尚:周末一般会睡个长觉。有时会和朋友、同学约场篮球。
解放日报·上观:聚会的时候,都是“低头族”吗?
高尚:不是。和朋友、同学聚会的时候有聊不完的话题。
小洵:闺蜜之间的相处方式会随意点。一般聚会不会一直玩手机,毕竟上海太大了,见面不易。
解放日报·上观:喜欢发朋友圈么?
小洵:巨蟹座女生,发不发看心情。
高尚:只发一些很新鲜、很有趣的事情。
解放日报·上观:会屏蔽父母吗?
小洵:不会。希望他们通过朋友圈更了解我们年轻人,免得每晚的聊天局限于“加班了吗”“吃饭了吗”。
解放日报·上观:怎么看90后、80后?
小洵:身边的一些80后喜欢王菲的歌,我没啥感觉。
高尚:80后正处于工作发力期,看上去过得很充实。90后正在不断完善自己。我觉得自己跟他们没什么不一样。
活在当下未来才有惊喜感
解放日报·上观:对工作有啥期待?
小洵:喜欢简单务实、强调执行力的企业文化。
解放日报·上观:收入未达到理想目标,会怎么办?
小洵:收入多少无所谓,更看重岗位的发展潜力。
解放日报·上观:有什么梦想?
高尚:想成为演员。平时会钻研写剧本,也尽量争取演出机会。
解放日报·上观:有喜欢的明星么?
小洵:高中的时候比较哈韩,一开始纯看颜值。现在,看着00后的明星,会觉得自己是个“阿姨粉”。
高尚:我不追星。
解放日报·上观:未来有什么规划?
小洵:不会去做特别长远的规划。活在当下,未来才可能有惊喜感。
高尚:有点担心买房子的事情。困难和挑战一定会有,希望自己越来越成熟,一步步接近梦想。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网络转载来源:
中新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闫晓虹)2017年是中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此大背景下,备受业内关注的第一届中国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将于5月11日-12日在珠海召开,旨在有效拉动社会资本投入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促进中国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提高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记者13日获悉,中国当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关键时期,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已引起业界高度重视。中国出台一系列文件,要求统筹城市各类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截至2016年12月全国147个城市28个县已累计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5公里,这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已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等主办的本届中国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与管理大会,将重点围绕城市综合管廊规划,新旧城区管廊同步建设,燃气、排水专项管线入廊,管廊监管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进行研讨。研讨议题包括: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与设计;燃气、排水、供水、热力、通信、电力等专项管线入廊经验交流;地下综合管廊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关系;城市地下空间及地下综合管廊监管信息平台介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思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行业政府监管经验与教训交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及经验交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融资模式(PPP)及案例交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相关政策、标准解读;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国建设现状介绍;国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情况及经验教训交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建设与管理经验分享。届时相关行业主管单位领导、专家,综合管廊试点单位负责人,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与管理单位负责人,以及设备物资材料供应商等行业人士将济济一堂,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主办方称,期望通过本届大会的召开,传递先进理念,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完)
转载网上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蛛丝马迹网立场,本站并未对此文入库,源站删除本站自动同步删除!
/*ksks336*280*/
本站非营利性质网站,内容来自网上收集转载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点此 5分钟后自动删稿或者发邮件#qq.com 48小时内删稿
Copyright (C) 2016 ksks0001,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人之于西方刻板印象——在沪、津两地一项调查.pdf 4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The Chinese have known the west for more than 1 60 years.During the past
one and a half centuries.there appeared variou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he west.This pape5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a survey conduced in
Shanghai and-rianjin,tries to find out how today’S Chinese people understand
the west.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the concept of‘~vesrI has at least three meanings in
the average residents’understanding:a country which is(1)located in Europe
or the Nodh America,(2)with a high-developed economy’and(3)has never
been a socialist regime.In the eye of people in the mainland。only a country
that meets all the three criteria can be seen as an indisputable western
We also find that the most respondents consider the western society as having
higher standard of living,more advanced scientific technology’more equ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and richer spiritual life.But on the other hand,they
also think it to be with more dista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more willing to
use military forces,more seriousness of violent crime.and more open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es.As for the western people,the respondents tend
to describe them as honeSt.civilized and enthusiastic,but at the same time
highly self-aware and creature-comfort·seeking.
At last.there i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indings from the mainland and that
frOm Taiwan.It shows that the Taiwanese have a considerably different idea of
the west frOm the mainland.
Key words:stereotype,west,western society,western people
中国人之于两方的刻板印象:在沪、津两市的一项调查 1
高中毕业之前,我曾在一个被江南丘陵包绕的城市中生活了12年。在这12
年中,就因为来自于一个上海人家庭,只要稍有不慎,我就会招来类似于此的评
论:精明、气量狭小、崇尚物质享受、看不起外地人,而实际上,我的行为举止
与那个城市中的多数人并没有太多的分别。
lO年前我回到了眼下这座城市。由于专业的关系,不久我就知道了此前遭
遇的是什么:刻板印象——任何一个群体都无法避免的对于异己群体的笼统而顽
固的看法。同时,因为12年的外地生活经历,我得以进一步领受另一种刻板印
象:老土、笨拙、贫穷以及主要以自惭形秽表现的不自信。这种刻板印象究竟是
限定式的指向我曾经生活过的那座城市中的居民,还是宽泛到可以用来作为对任
何外地人的印象概述,我不得而知。我只是渐渐对此安之若素,作为一个受过社
会学训练的个人,我懂得这种难以改变的印象对于当地人群维护自我认同的意
义。我很高兴我对于上海的贡献是从上海人的皮囊以下开始的。
或许正是这份与刻板印象的不解之缘,使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做一次关于刻
板印象的经验研究。之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刻板印象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