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古汉语中其的意思春利的意思

古汉语中乃都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古汉语中乃都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 乃nǎiㄋㄞˇ◎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是,为:~大丈夫也。◎ 竟:~至如此。◎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详细字义乃〈代〉廼、乃 nǎi本义为:“再度”、“重复”。引申为:“一系列”。《尔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语。”案,“因上起下”即“承上启下”或“承前启后”。如乙上承甲而启于丙,丙上承乙而启于丁……,这就有了“一系列”的意思。特指“你”。因为“我”承于“他”而启于“你”。(1) 你,你的 [your]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2) 他的 [his]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3) 此,这个 [this]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4) 这样,如此 [so]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乃〈动〉nǎi(1) 是,就是 [be]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袁可立)乃少年盛气,以厘奸为己任。――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袁可立子袁枢)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明 王时敏在《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乃〈副〉nǎi(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just now]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2) 只,仅仅 [only then]。如:唯虚心乃能进步(3) 竟,竟然 [actually]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邪。——明·宋濂《看松庵记》(4) 却 [at the same time](袁可立)以平莲妖功晋秩少司马,荣宠甚盛,乃七疏自勉归。——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刘向《列女传》(5) 于是;就 [whereupon]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北史.傅永列传》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公(袁可立)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6)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乃〈连〉nǎi可是,然而 [however]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笔顺是:横折折折勾,撇
采纳率:74%
来自团队:
①&代&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②&代&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③&动&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④&副&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⑤&副&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⑥&副&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⑦&副&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⑧&副&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⑨&连&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幸在古汉语中的意思_百度知道
幸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一定要是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里的词条 在线等
我有更好的答案
  幸 xìng(1) 通“幸”。侥幸 [luckily]非分而得谓之幸。——《小尔雅》朝无幸位。——《荀子·富国》。注:“无德而禄谓之幸位。”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侥幸也。”幸得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幸皆杀之。——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三国演义》(2) 又如:幸心(侥幸心理);幸生(侥幸偷生);幸民(侥幸于万一之民);幸位(侥幸得位);幸得(幸而);幸诡(侥幸和诡诈);幸赏(侥幸得赏)(3) 幸亏 [fortunately]幸大雪逾岭。——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幸诚门未有烧。——《广东军务记》幸彼苍默佦(4) 又如:幸为(幸而);幸然(幸亏);幸赖(幸亏依靠);幸得(幸亏);幸偶(幸运而偶然遇合)(5) 表敬,副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 [be lucky]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幸见取。——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幸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官入幸顾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6) 又如:幸叨(有幸得到他人的好处);幸蒙(有幸承蒙);请不吝赐教为幸◎ 幸 xìng〈动〉.(1) 使…欢乐、愉快或欣喜;庆幸 [rejoice over one’s happiness or good fortune]愿大王以幸天下。——《汉书·高帝纪下》(2) 宠爱 [favor]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你瞧瞧,把他幸的这个样儿,我劝你收着些儿好。——《红楼梦》(3) 又如:幸私(古谓帝王对人宠爱);幸昵(宠爱亲近);幸待(宠爱优待);幸媚(亲近宠幸);幸近(宠幸亲近);幸嬖(宠爱狎昵)(4) 感受到怜悯之心 [sympathize]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吕氏春秋·至忠》(5) 希望 [II trust]幸可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子幸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幸蒙其赏。——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幸宁吾心。——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6) 又如:幸为(希望);幸存照鉴(希望留存查照);幸来(希望前来);幸愿(希望);幸勉(望其勉力);幸望,幸翼(希望)(7) 旧指皇帝亲临,后也泛指皇族亲临 [(of emperor)visit]会幸苑中。——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忽然有个诏书下来,说御驾亲幸泰山,要修 汉武帝封禅的故事。——《醒世恒言》(8) 又如:幸顾(帝王临幸垂顾);幸听(皇帝亲临听讲);幸学(皇帝巡视学校);幸御(帝王巡游时驻跸)(9) 特指帝王与女子同房 [(of emperor’) sexual intercourse]妇女无所幸。——《史记·项羽本纪》(10) 又如:得幸;御幸;王因幸之(11) 遇 [meet]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2) 使…活命 [save sb.’s life]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吕氏春秋》◎ 幸 xìng〈名〉(1) 幸福 [happiness]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三国演义》(2) 受宠的人 [favourite]妾媵盈宫,非无爱幸也。——《申鉴》(3) 姓
采纳率:86%
来自团队: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古汉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热门关键字:
( 8:10:10)
( 16:04:06)
( 21:42:19)
( 14:58:30)
( 14:58:18)
( 8:17:23)
( 8:44:40)
( 8:45:07)
( 11:07:28)
( 8:55:47)
( 9:48:09)
( 14:36:16)
( 18:15:31)
( 10:50:40)
( 10:53:25)
( 11:06:15)
( 16:40:20)
( 8:51:19)
( 8:29:26)
( 16:03:05)
如果您有任何相关工作总结,年终总结以及的相关文章,您可以及时提交稿件给我们,一经采纳您的材料,您将获得我们网站所需要的文档!
编辑:往前一步&开通QQ:
更多的相关信息。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
我的图书馆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国有句古话:“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不是平庸之道呢?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却有另一番含义呢。
中庸之道之所以被奉为“极高明”,说明不是一般的高明,那它高明在哪里呢?原来中庸之道是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办法,坚持中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这并非是说不讲原则,而是要讲究时机,讲究涵养,在传统的“四书五经”里,专门有一部讲中庸的经典《中庸》。
其中有一段话孔子的话: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这句话很有意味,他认为聪明人和愚蠢人都偏离了中庸之道,生活中多数人追求聪明,聪明有什么不好吗?孔子认为太过了,太过了当然不好,那么,愚蠢呢?愚蠢当然也是不好的,可是,生活中有人往往走向反面,认为聪明不好,就故意装得愚钝起来,甚至故意愚钝起来,还认为那是大智若愚,其实,聪明和愚钝都没有体味中庸之道的内涵。
还有啊,就是贤能与不贤,这两者都违背了中庸原则,有些人确实是贤能的,但是呢,什么事都做,什么话都说,似乎别人都不懂似的,这类人确实比一般人高明一些,但是往往做过了头。
生活中有一些道理,如果强调得过了头,就会过犹不及,比如说,如何对待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仅仅懂得道理是没用的,但是必须明白“做出来”这个道理,才能够更好地去做啊,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够主动地去做,有意识地去做,不能够只执其一端,而不及其余。
仅仅强调“知”,或仅仅强调“行”,都是片面的,正确的做法是做到知行合一。
再比如,有些人认为想学好佛,就要出家,要出世,另一些人则强烈反对,认为修行离不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修行,必须入世,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大隐隐于市,这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两方面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固执于任何一个方面,都违背了中庸之道,都并非是极高明的,极高明的做法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或出世,或入世,而不是讨论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
再比如,如何对待烦恼问题,有人尽力驱除烦恼,认为烦恼不利于静心,有人反过来,认为烦恼不是坏事,修行的人还要借助于烦恼,烦恼即菩提,于是乎,甚至有些人开始追求“烦恼”了,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躲避烦恼,是逃避现实,是“弃缘”行为,追求“烦恼”,是一种“攀缘”行为,都是违背中庸之道的,正确的做法是随缘,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坦荡荡,这样心情就平静了。
动静问题。运动与休息都是很重要的,张弛有度,禅定也不是一潭死水,静中有动,运动并不是心浮气躁,而是动中有静,以静制动,动中禅,就是在运动中达到禅定与静心的目的。
劝人问题。面对一个极其痛苦的人,劝了不对,不劝也不对,一切都要根据时机,根据不同场合,巧妙地规劝或者奉劝。
高境界与低境界。高境界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高境界用不对了地方,就还不如低境界。
好境界与坏境界。不管是好境界还是坏境界,都应区别对待,都要以中庸之道对待之。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中庸》书前部分阐明中庸之道,后大部分则论述治国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名言来自《中庸》,意思是圣人之道,虽然高明远大,但实践起来却不离乎百姓日用,也就是“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2章)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
冯友兰先生著有《中国哲学之精神》,认为我国的哲学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最高境界,书中叙述了其发展之历程,而以宋明理学的形成,为这一哲学追求的结果。并且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还是必须循着理学的路子下去才好。
梁漱溟认为,西方哲学偏重于向外求,印度哲学偏重于向内求,唯有中国哲学,不内不外,不偏不倚,极高明而道中庸。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古代汉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