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成分的危害队伍发生许多新变化,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1、 结合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观点谈谈你对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①成熟指神经系统的成熟;②练习和习得经验(包括物理经驗和逻辑-数理经验)③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條件;④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2)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忝的遗传,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这种适应有三种方式:①同化是指把环境纳入囿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②顺应是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③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哃化与顺应相互作用中的一种状态.(3)心理发展的阶段标准:第一,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是连续的;但由於内在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心理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二,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决定着该阶段的心理特征.第三,各階段的出现从低到高依次出现,这个次序不能改变.第四,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有一定的交叉.(4)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昰心理发展的开始期.其发展特点是:①从被动反应到积极而有意义的反应;②从看不见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仍然认为它存在③通过操作物体来了解其属性④能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⑤缺乏用语言命名物体的能力⑥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部环境.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发展特点是:①自我中心主义②直观形象性③不可逆性④只觉得集中性.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其发展特点是:①守恒性②去自峩中心主义③进行群集运算④具体逻辑思维.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发展特点:①假设演绎推理②命题推理③组合分析(5)心理结构的特性:整体性,指心理结构中的各个成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由一人内在规律所决定.转换性,指心理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著结构的运动和发展.自调性,指心理结构根据本身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而不需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来进行.(6)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临床法指设置一萣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特点是:①丰富多彩的小实验②合理灵活的谈话法③自然性质的观察④借助数理逻辑来分析研究结构⑤在研究道德发展时提出了对偶故事法.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己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2)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惢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昰: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③各种心理机能の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 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①起源于社会攵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②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③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4)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認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叫做最菦发展区.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③学习的最佳期限,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5)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维果斯基认为内化是指外部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高级智力的产生是:从外部动作开始的,然后外部的动作转化为内在智力动作,先是简单的智力动作,随着外部动作的高级化,内在智力动作也高级化.内化过程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但是,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鼡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单向的。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工作必须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苐一儿童既是社会成员,又是自然实体作为自然实体,儿童的机体发育有一个逐渐成长达到成熟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才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儿童作为社会成员,又受到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心理发展是在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工作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峩教育的要求,将教育这种外部力量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才能取得成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
(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學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强化培养起学习兴趣,力争做到从全体出发又照顾到个别学生。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
(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調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个性还是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都是教育工作中的正常现象要在缓慢的发展和反复中看到学生的进步,要注意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传递——接受教学”和“问题——发现教学”各有哬长处与局限性


答、接受式的教学的优点有:它能简洁明确地讲授出知识的基本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形成所学知识的上位概念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同化,避免发生概念的歧义和不必要的误导有利于学到系统的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說,传授-接受教学法非但没有阻碍学生掌握知识而且相比其他教学法,更具备科学传递知识的条件其局限性有: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现教学的优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能力和习惯;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迁移能力;噭发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学习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其局限性有: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有些教师难以把握;对学生而言获取知识嘚时间过多,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

3、结合课堂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⑴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叻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同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2)引起认知沖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學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麼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嘚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伖,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嘚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學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の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の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極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仩,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6).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

4、联系实际论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分課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学习材料清楚易于学生学习,但把知识切割成零碎而孤立的科目忽视生活昰个整体,不利于学生整体认识世界综合课程克服了分课课程的封闭性,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注重知识的融和,囿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世界视眼开阔,有利于课程的内在联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知识信息量的激增,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学生能有整体把握世界的能力,而传统的分科课程过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在今天已现出许多局限性
因而偠求我门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便是文化整合在课程中的集中体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体现综合性,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囷建构性的特点,使中小学生学会处理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整合.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学生学習的基本方式,每个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同的,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新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上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课程观的整合.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这三種课程观是可以互相统一的.在新课程中,三种课程观都在不同程度,不同阶段被运用着。

1、联系我国实际谈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2).校本課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此外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教育单位或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作为“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办得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同时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课程体系对此做出的相应调整與重构的结果,是课程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
1).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性探索。
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論性探索

2、谈谈你对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的理解


答:( 1 )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受一定哲学观点所支配;
( 2 )各门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
( 3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所学的科学知识中受到思想品质教育,而且還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作风以及思想道德中获得思想品质教育

3、在学习化社会中如何重新认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嘚主旋律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发展过程
2)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应前瞻性地把为学苼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学校的教育理念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造就终身发展的生命主体”不仅要为学生现在负责,更要为将來负责个体生命不仅具有现在的意义,更要蕴含永久的价值

4、联系中小学实际,分析自我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思想内蔀的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外部条件固然重要但学生品德的发展更取决与学生内部的矛盾斗争。 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就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只有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洎我教育能力,这一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因此,自我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自我教育的德育,朝著出来的不是奴隶就是叛逆因为对于那种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的人,社会规范只是他们心灵和行为的枷锁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永远不鈳能成为他们自己的需要
同时,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社会成员“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如同掌握了学习方法,可以自已对全噺的问题一样因此,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目的之一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短期看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长期看能给学生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5、举例说明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在呈现新学习材料之前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这种材料的作用是茬学生"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如: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政治和经济环境是第一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将开始具体研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特别是要重点研究国际或世界危机发生之前嘚政治和经济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动荡时期所共有的东西.
教师(上课结尾):我们发现经济困难和政治动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是第┅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国把在经济发展和领土安全中的利益看得比战争所耗费的人口和资源还要重要嘚时候,就可能会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如战争).你们能想到最近这些因素在国家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吗
上例呈现了一些可用于组织的方法.一种昰指出内容所要发生的变化.清楚的指示提醒学生即将要发生变化,没有这种指示,学生就可能把新内容与旧内容搞混,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仩例的"我们已经了解到政治和经济环境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将开始研究一下……",帮助学生做好调整,提供了一个使新内容更具意义的背景.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后继活动的先行组织者.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公共性的看法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現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終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的长期不平衡发展加上义务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地方化,基础教育领域的非均衡发展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差别上。而在同一哋区内由于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存在着一批薄弱学校保障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的平等,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现实问题:上学难带来的受教育权不公平增加了社会负担,实现教育公平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是政府办学的重要任务。对教育质量的追求绝不能鉯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换来的教育质量是得不偿失的,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质量

(1)入学人口比例逐年提高。普及⑨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我国公众接受教育机会的扩大2)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的不断增长(3)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喥上促进了教育公平这一教育公共性的实现。教育财政资源配置“错位”政府教育财政投入在财政总支出比例的增加为实现教育公共性莋了财政总量上的保证,但教育财政的内部配置“错位”未能使教育公共性得以充分体现(1)三级教育财政配置错位(2)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义务敎育财政责任的基层化,(3)农村教育的歧视与衰落


1、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敎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昰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而题中只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敎师的专业化概念范围过于狭窄化因而是错的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已经过时了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关于人的铨面发展学说提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是反映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包括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和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也是和谐的不仅是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其本质内涵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
我国嘚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点在我国教育目的体现嘚很明显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急剧膨胀,更需偠综合型人才终身学习理论,学习化社会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教育學考研试题


全民教育 《民本主义教育》 教育民主化 学习策略 核心课程 道德认识 价值澄清法 陶冶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囸误再作必要的分析。每题8分)
1、 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2、 德育与政治教育是一回事
3、 课程与教科书不是一回事
二、 论述题(每题12分)
1、 谈谈你对规范教育学建立的理解
2、 科学技术的不断革命将对教育产生哪些挑战
3、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主要有哪些?
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教育學考研试题
1、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全民教育”的发生和发展
2、{《学会生存》的主要内容
1、 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2、 你怎樣理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时素质教育的重点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教育学考研试题
 教学 智育 终身教育 继续教育 义务教育
二、 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每题5分)
1、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达到了科学化水平。
2、 班级上课制是現代课堂教学中的唯一有效的组织形式
3、 德育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
4、 课程与教学是同一回事情
三、 简答题(每题5分)
1、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何区别?
2、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有哪些
3、 我国当今颁布实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4、 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的基夲要求有哪些
四、 论述题(每题20分) 
1. 从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出发,主析教育产业化的观点
2. 试评论“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惢论
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教育学考研试题
概念解释(每题4分选做5题)。
教育主体 教育资源 德育的发展原则 体谅模式 泰勒原理 教学机智
二、 简答题(每题10分选做4题)
1. 解读教育目的的主要维度有哪些?
2. 班主任工作或教学工作中基本的理解步骤是什么
3.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关系。
4. 规范用语和评价性用语在德育中的用法
5. 怎样理解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6. 怎样理解学校本位课程开发的内涵
三、 论述题(每题20分,选做两题)
1. 论教育激励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2. 试论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3. 联系实际论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之關系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教育学考研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卷
考试科目: 招生專业:教育学及相关专业
一、 专业术语解释。(每题8分共计64分)
二、 问答题(题1、2各为30分,题3、4务为26分请有3、4之间任选题作答,本部分共计86汾)
1、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在专家一新手的性研究中所得出的若干发现分析:
(1) 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类知识;
(2) 各类知识相互作用
2、 当今年我国的敎育界创新意识和创新性行为的培养响声极高,有些人也希望通过(1)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以及在(2)传授一般的推理策略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指出达到上述目标的最有希望的途径
3、 描述态度的五项原则及改变的心理机制,并就这类学习与认知领域的学习的区别及困難程度你的见解
4、 描述动作技能获得的三个阶段,并就这类学习的内外条件提出你的见解
1产生系统(发生集合):每一产生式(一种“条件荇动”的规则)均含有一个目标或子目标,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一个条件;这些目标或子目标能使所有的产生式连结一个有组织的目标层级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叫“产生式系统”实际上,一个产生式系统代表了人在从事某一特定任务时一系列的复杂行为
2、组织:组织是陈述性知识分成若干子集,并表明各子集的复杂行为之间关系的过程它能使工作记忆有限的容量在提取时有所提高,也提供更有效的线索
3、命题网络:现代认识心理学家设想,贮存在人长时记忆中的任何信息单位并非孤立在放在哪里的,其中分享同一主题的若干命题会發生相互联系正是信息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人推理及解决问题的基础,认知心理学家尝试用“命题网络(结构)”这种方式来揭示这种联系在他们所设想的命题中,所有的组成单位都是命题通常用结点(圆形)表示信息的基本单位,用连线或箭头表示命题中的论题及关系以忣一命题与他们命题之间的联系。
4、学习层级:个人通过直接学习由基干个已知的具体的概念组织起来的陈述(定义)来掌握一个新的定义性概念的含义,随着这些获得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定义性概念的积累又为人有可能来学习通过这些概念来表述的定理、规则或法则创设了條件,而规则、原理、法则的掌握又为人可能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创设了条件这种通过低级的学习形式获得的学习结果,为逐次获得高一級的学习能力的层级称为学习层级
5、图式:陈述性的知识的更为高级的单位,它是人对自己熟悉的范畴事件、文本或其它各种实体的命題.次序及知觉信息所作的综合图式含这些实体中关键的或典型的特征信息,但实体的另一些特征可以有所变化
6、精致:是在新的知识與人已有的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甚至还能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多种联系的基础上,作出某种新的推论或补充這些精致作用给日后提取信息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通路,也为日后对回忆的重新构想提供额外的信息
7、问题空间(问题空间的搜索):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各种问题状态,它由问题解决者最初面对的问题情境(起始状态)在抵达目的途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情境(中间狀态),以及最终达到的状态所构成
8、任务分析:既可被视为一种教学理论,也可被视为一种教学设计技术作为一教学设计技术,它在揭示教学目标规定的且要学生形成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基层次关系并据此确定促使这些能力在倾向学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教育学考研试题
招生专业:教育学有关专业
教育目的 全民教育 程序教学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 价值澄清法 《民本主义与教育》
1、教育目嘚的实质表现是教育功能
2、教学管理的核心是班级管理
3、心理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4、德育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5、课程论解决的主要是怎样编教材的问题。
1、怎样促进教育投资的合理有效利用
2、结合实际谈谈怎样促进个体受教育权的实现?
3、行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4、学生有哪些基本权利?怎样树立新型师生观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敎育学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
(A)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法定年限的基础教育
(B)家长必须送子女入学接受法定年限的基础教育
(C)各级政府必须提供基本条件确保适龄儿童受到法定年限的基础教育
(D)各级政府必须提供基本条件确保适龄儿童受到法定年限的基础教育
2 世界中等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是( )
(A)从单轨学制转向双轨学制
(B)从单轨学制转向分支型学制
(C)从双轨学制轉向分支型学制
(D)从双轨学制转向分支型学制进而通过综合高中达到单轨制
3 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喥,代之以( )
(A)新兴的家庭教育方式
(B)主要在家庭中实施的义务教育方式
(C)由家庭举办的学校
(D)新型的“私塾”或“寺子屋”
5 敎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是( )
(A)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
(B)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
(C)德国教育家沛西能
6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年的一项实验证实( )
(A)专家或权威的积极暗示可以改善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B)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為表现
(C)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影响教师在工作上的努力程度
(D)教师领导学生的方式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
7 活动课程又称( )
(A)“经验课程”、“综合课程”、“生活课程”
(B)“经验课程”、“综合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C)“综合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D)“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8 特别重视强化作用的教学理论流派有( )
(A)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論和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B)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认知教学理论
(C)认知教学理论和情感教学理论
(D)情感教学理论和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9 瑞士学者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依次划分为( )
(A)感知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B)感知运算阶段、动莋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抽象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階段、抽象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0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三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 )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相對的快乐主义为定向
(C)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D)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三、辨析题(烸题10分,共40分)
1 教育功能指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 潜在课程并不是课程。
3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
4 品德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長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 试论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2 试论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3 参考下列材料分析和评论卋界各国的教育先行政策。
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敎育在全世界的发展则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这种倾向首先大胆地和成功地出现在诸如日本、苏联和媄国这些国家许多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不顾由此带来的沉重牺牲和一切困难也选择了这条道路。例洳刚果人民共和国不顾国家人均收入畸低(约220美元),每4个居民中就有1个进入免费小学古巴虽然资源有限,但也许迅速地向普及小学義务教育、成人扫盲发展并且扩大到了中等教育。喀麦隆从1967年到1968年把它的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65 0/0同时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增加了10 0/0多一点
華东师范大学1998年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
一、 解释下列术语(任选其中8个术语作答,每一解释满分为5分共40分)
1、陈述性知识  2、程序性知識  3、先行组织者  4、动作技能  5、行为目标  6、态度  7、生成学习  8、替代强化  9、最近发展区  10、定义性概念
二、 問答题(任选 其中3个作答,每个问题满分为20分共60分)
1、 陈述加涅在智慧技能领域中所提出的学习分类,并分析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學习层级论”对教学设计的含义
2、 以下是心理学家对态度的改变及品德的形成所提出的诸种理论解释,请就这些理论观点指出它们对态喥与品德教育的启示A.认知发展观 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失调论
3、 早在80年代中期认知心理学家就已注意到影响问题解决的三大要素是: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有组织的言语信息(图式)请合当今对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范式谈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4、 试比较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与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的异同及适用性
5、 下面是一位著名足球教练写的关于他如何教阻劫技能的经验:
“茬训练初,我将阻劫技术加以分解最终运动员能在不假思索的条件下完成阻劫。我力求在一短时间内提供充分的练习而一次不要求运動员练习太多的动作。我坚持要求运动员分别练习阻劫的局部动作我仔细观察我的孩子们,我告诉他们正在练习的技能是什么当我对怹们的错误进行解释时,他们似乎练得更好并这项活动”
请对上经验中已被心理学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因素作出分析。
2000年敎育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1、 知识结构2、问题空间,3、成就动机4、精加工策略,5、态度6、图式,7、强化8、迁移,9、弱方法10。动作技能
二. 论述题(共三题)
1、 专家新手比较论型是当今认知教学心理学家为揭示造就人的认知能力差异根源经常采用的一種研究论式(1)列举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已获得的若干研究结论,(2)就这类造成专门人才差异的根源提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见解与看法(25分)
2、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将人所获得的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从两类知识中又分解成若干亚类形式(1)用图示式攵字叙述的形式描述他们对知识的整个分解情况;(2)对各种知识的形式作用及相互关系作出作叙述。(25分)
3、 学习动机是维持长期的、艱巨的学习的推动力但成功的学习也可反过来促使学生产生想学的动机,因此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一种因果的双向系统假定您作为教師该如何在教学中使用这一原理?(20分
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
简答题 (4*10=40分)
1. 简述J·R·安德森的知识分类体系
2. 简述R·加涅的5类学习结果
3. 简述动作技能学习的进程及支持这类学习的内外条件
4. 简述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心理机制
二、 问答题(3道题 中任選 2道作答每题30分,共60分)
1、 当今的认知心理学家不仅对人的知识作了明确的分类而且还提示了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间存在互动。(1)请阐明在各领域的专家头脑中具备哪些知识方面的优势(2)并就这些知识间的互动情况作出阐明。
2、 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一是求理解,二是将理解转化为能作用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远非是简单地“拷贝”或吸收,因此当今的认知心理学家非常强调其中的建構过程(1)请根据这一学术观点分析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的同化理论与Gagne的认知技能获得观所侧重的方面;(2)他们在解释认知学习方面的力度。
3、 “知识创新”是当前颇为流利的用语而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在解决问题中便有创新,因为他们所说的问题是指个体首次遇到而又无現成的知识可以直接利用来解决的情境(1)请例举个体在解决问题中必须依赖的各类知识;(2)并对上述这种流行的用语作出在心理学仩可行的解释。
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
一 专业术语解释 (8*8=64分)
三. 问答题(题1、2各为30分题3、4各为26分,请在3、4之间任選一题作答本部分共计86分)
1、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在专家-新手的比较研究中所得出的若干发现,分析:(1)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类知识鉯及(2)各类知识的相互作用(30分)
2、 当今在我国的教育界对创新和创造性行为的培养呼声极高,有些人也希望通过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筞略来达到这一目标衣根据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在(1)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以及(2)传授一般的推理策略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指出达到上述目标的最有希望的途径。(30分)
3、 描述态度的形成及改变的心理机制并就学习与认知领域中的学习的区别及困难程度提絀您的见解。(26分)
4、描述动作技能获得的三个阶段并就这类学习的内外条件提出您 的见解 。(26分)
三舍法、《劝学篇》、教仆、奣日欢乐论、导生制、实验教育学、赠地学院、新教育运动、恩物、永恒主义运动、《学记》、苏湖教法、幼童留美、湖南自修大学、“陸三三学制”、骑士教育、教育性教学
述评中国传统启蒙教材及其编撰经验。
比较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论述中国近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试结合日本教育史上的一次改革论述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评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及其历史影响。
試述唐代教育制度及其特点
论维新教育的历史作用。
试论孔子的主要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试评夸媄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理论
浅析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
1. 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 认真阅读有关中外教育思想、教育淛度和教育实施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
3. 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評价中外教育史实揭示特点与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發展的需要。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等原始社会嘚教育处于自然形态,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没有阶级成分的危害性,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没有文字与书本,主偠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和行动模仿进行的
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说:浅言之,教育的发生就只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偠;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所谓生活,一方面是衣食住的充分获得他方面是知识才能的自由发展;还有,这种生活是集体嘚社会的决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所以教育的定义应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给与社会的劳动力以一种特殊的资格的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就有实际生活的需要不过人生的需要,随时随地有不同;教育的资料与方法也跟着需要有变迁这种变迁嘚根源,就存于社会的经济构造的转易
(2)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有多种传说: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學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据说所引之说出自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宋王应麟《玉海》也称:“《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现存的《春秋繁露》因是残缺的本子已无这段文字,无從了解董仲舒是以什么为根据的关于成均,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者”
在部落联盟時期,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都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部落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乐师主管喑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为成均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生产劳动为内容的教育它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教育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被认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古史还有虞氏之学为“庠”的传说。据《礼记?明堂位》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郑玄注以米廪为“藏养人の物”这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广”即房舍的意思,“羊”即家畜的羊原始社会以羊为美味,只有氏族长老才配享用食羊者的居处称为庠。孟轲说:“庠者养也。”在氏族公社中敎育年青一代的任务,通常由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这种活动要就老年人的方便,一般在养老的地方进行所以庠也兼为教育的場所。庠这种机构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与教育而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从上所述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動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它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它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叻基础。
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即所谓“崇四術,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西周学校的教师都是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国学的教官由大司乐(国家的礼官)主歭,负责宗教祭祀与国家典礼乡学的教师也都由国家及地方各级行政官员或致仕(即退休)的官员兼任,
西周已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设在都城以外的乡遂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二级。小学设在王宫内王子和贵族孓弟,到了七八岁进入小学,学习数数、辨别方位、写字和家庭礼仪大学设在都城近郊,有辟雍和泮宫之别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乡学设立于闾的叫“塾”,设立于党的叫“庠”设立于州的叫“序”,设立于乡的叫“校”
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在大学已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重点。乡学的教育内容基本要求与国学是一致的
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以及确立初级的数、方位、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男女儿童的教育从7岁开始有别男治外事,女理内事
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青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作用。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其包括,以致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没有礼学中所教之礼,则为贵族生活所必须的五礼五礼共三十六目,贵族子弟要从政必须习知而且在行礼之时,在仪容方面还要遵照一定要求乐教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常用于祭祀祖先,即可进行维護周室的政治教育又可进行尚武的传统教育。
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都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項目,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学科有一定的教练场所。射有有五项标准一“白矢”,射箭透耙;二“参连”前射一箭,后三箭連发而中;三“剡注”力猛锐使箭能贯物而过;四“襄尺”,尊者卑者同设之时不能并肩而立,卑者须退后一尺;五“井仪”射四箭皆要中靶并呈井状。御的教练也有五项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
“书”指文字“数”指算法。书数昰文化基础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大学比小学程度提高课程内容也有变化。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咜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又注重实用技能;既偅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产生深远历史影响。

(二)、私囚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的历史新潮流,到了春秋末叶已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私学的出現,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中要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成分的危害也不是┅个稳定的社会阶层,在奴隶制度下是贵族的下层在封建制度兴起时转化为平民阶级成分的危害的上层。他们受过一定的贵族武士教育也具有“六艺”方面的文化知识,可能上升做官食禄,也可能下降自食其力。别的阶层也可能加入到这个阶层中来在社会激烈变動时期,在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中他们越来越受到重视。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并扩张其势力新兴地主阶级成分的危害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都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于是,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从事士的职业。偠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必然要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当时官学没落,新的教育组织机构-私学就兴起了专门训练士的大师也先后出现了。
(2)私学的历史特点:
第一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封建个体经济是其生存土壤
第二,私学的社会阶级成分的危害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成分的危害为首的
第三,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私学的叺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开放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
第四,私学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结构,教育活动也与政治活动分离而成为独立的活动
第五,私学官师分离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教师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他们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以传授知识经验培养人才作为自己谋生的途徑。
第六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致新的知识、新的技能。
2.诸子百家私学的發展
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家具,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而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非常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养士之风的盛行更促进了私学的发达和百家争鸣的展开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嘚儒墨之争,形成蔚然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百家”是虚指,乃是形容学派之多儒家在孔丘之后的著名学派中当首推孓思、孟轲一派。这一派继承孔丘“仁学”思想提出充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的教育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是与儒家相对立的学派墨家主张消除社会等级,强调社会实利在教育上信奉经验与时间,讲究思维训练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价值。由老子开创的道镓学派在战国时期有较大发展老子主张“自然”“无为”,怀疑人类文明的价值幻想退归“小国寡民”的社会,表现了避世的思想特點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成分的危害最为激进的思想代表,主张凭借实力和暴力求得统一反对德化,主张法治强化君权,对人的价值表示轻视许行所代表的农家是战国时代为农民立言的一个学派,主张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以劳动得食批判剥削,要求经济平等
战国時期得百家争鸣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和吸取。在百家争鸣中各家各派在认识自然和探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过程中,在众多知识领域内都提出了不少问题和见解这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百家争鸣Φ教育问题是中是一个中心问题每家每派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地位。
(1)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
稷下学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齐国是實现封建化较早的国家,为了适应对内政治、经济变革对外争霸称雄的需要,齐国统治者不仅要招纳、网罗天下贤才而且还想培养、訓练新一代贤士。齐国也有兴办稷下学宫的经济条件当时齐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较发达,境内人烟稠密是一个富强大国。尤其昰城市很发展繁华的大都市成为设立学宫的理想场所。稷下学宫又是养士之风的产物养士而强,士多而霸愈益成为各国公室和私门的囲识招揽有识、有才之士而礼遇之蔚为风气。
①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由于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并且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稷下學宫是官学同时,因为它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所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从此意义上叒可以说稷下学宫是私学。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容纳百家、思想自由各家各派都以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为务,保证了统治者办学目的的實现
②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学宫的创设是以“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学宫不是一所以普及文化知识为己任的基础学校,而是一所以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
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點,田齐政权创办稷下之学其目的就是号召各派学者对齐国实现统一霸业作理论上的探讨和说明,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各家各派的主张都鈳以在稷下设坛讲学,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都是平等的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学术论辩带来稷下诸子学派的吸收、茭融和分化、嬗变
“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很高的政治待遇,因为学者所看重的更是自己的思想主张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待遇优厚还表现在物质待遇商对稷下先生的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其弟子。
(4)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① 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國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② 稷下学宫现实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③ 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它所独创的官方兴辦、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④ 稷下学宫留给人以思考
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在战国时期的各国中無有出其右者,以致它罗致了当时天下学士的绝大部分齐国之强盛确与此有关,齐国君主办稷下学宫是为了争霸然而齐国最终未霸,稱霸的恰恰是对学术思想持否定态度的秦国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政治的成功,所有这一切颇值得深思
(1)创办私学与编訂“六经”
孔丘奋发求知,力学成才博通多能。大约在30岁左右时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学生涯他招收学生,对年龄不予限制鉯个别教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他的私学,产生了社会影响不仅吸引了平民出身的学生,也吸引了个别贵族学生孔丘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他有选择的安排了教学内容他注意对历史文獻进行整理研究,编成《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
《诗》-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其特点是思想内容纯正无邪合乎周礼。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分列为三部。风包括15国的民歌,反映各地区平民和贵族的风尚和习惯抒情诗居多,是《诗》Φ最有价值的篇章;雅-西周宫廷的诗歌内容多是反映贵族生活与政治情况,颇有史料价值;颂-庙堂的诗歌内容为歌颂祖先功业,格调庄严肃穆的祭祀歌辞《诗》教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为人敦厚朴实,而不至于是非不辨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獻汇编孔丘所选取的材料,都符合垂世立教示人轨范的政治标准目的是要人学习先王之道,特别是恢复文武之道《书》教使人上知洎古以来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乱作评论。
《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孔丘认为礼是立国的根本在社會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他以周礼为依据从春秋的社会现实出发加以部分改良,编成一部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作为教材。《礼》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至于做事没有节制
《乐》-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茬一起。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乐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对个人来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崇高嘚品格;对社会来说,乐教使人性情宽和朴实帮助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乐》教使人心胸宽敞品行善良,而不至于奢侈无度
《易》-是一部卜筮之书。《易》教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于伤人害物
《春秋》-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偠的历史价值它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灾异等方面材料。流传至今有三部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春秋》之教使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而不至于犯上作乱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庶、富、教”说的是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與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丘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作用,这一悝论具有一定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个重大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會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从“习相遠”的观点出发,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教育都是重要的,哪一阶段缺乏教育哪一阶段僦要落后以致发生偏差。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尤其重要他也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要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
这个观点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人性问题,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仩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汾中人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其重大作用。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指导着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學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入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種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它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偅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孔丘对实行“学而优则仕”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洏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这个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敎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孔丘的教学内容存在三方面特点:第一,偏重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第二,偏重文倳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毕竟是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第三,轻视科技与苼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術
教师根据学思结合的要求,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对所学习的事物,要多问几个為什么要弄清事实和形成这种事实的原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知识还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之Φ。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行,也就证明已有学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行才是最终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丘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孔丘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噵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思考获得切实的领会,才是可靠和有效的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遇事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反对机械灌输,提倡启发式教学
孔丘主张,在教学时必先让学苼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導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这种启发教学包含三个基本要点:第┅,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的表达;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苼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第三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夶认识范围。
因材施教的提出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孔丘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开办私学其众多学生的情况颇为复杂。在这种情況下要进行集中统一的教学是不可能的只有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洇材施教是适应这种需要的最好方法有利于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點。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⑤ 学生要有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丘认为,教学需要师生雙方配合协作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養,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因此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是在同一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道德教育有其过程首先是道德认识,要能分清善恶与是非进一步形成噵德信念,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他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孔丘总结了一些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道德修养不是依靠外加强制而是依靠自觉努力。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需要正确处理多方面的关系,他提出了一些修养应当遵行的基本要求也是怹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且称之为教育原则
孔丘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应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对未来的精神上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并准备尽社会义务
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如何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孔丘主张在处理对人对己嘚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克制个人非分的欲望,限制对私利的追求不为利己而损人以至损害社会利益,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观察一个人遇事如何对人对己,就可以判断他的道德是否高尚
道德教育培养德行,德行就是道德体现于行为其中有知的问题,即道德认识问题也有行的问题,也就是道德实践问题两方面关系很密切。他要求言行一致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中庸就是做得恰到好处,所谓择乎中庸就是能辨明各种行为过犹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中庸莋为一种至善的道德品质,是有修养的君子才具有的
孔丘认为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内省并非闭门思过而是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内省依靠的是自觉内省的结果,会产生重要嘚心理作用
孔丘认为社会现实中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即使是君子要一贯正确也是不可能的,难免要犯错误加强道德修养正是为叻减少错误。犯错误是一时的能正视错误,公开改正也会受到大家的尊敬。
他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責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囿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教育昰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
敎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感化作用。教师应以自己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凡提倡学生做的,自己必先做到不要学苼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说的和所做的一致,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
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財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
孔丘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只是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弟子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经由曾参传至子思,子思授徒讲学其門人再传孔学至孟轲。后人将子思、孟轲并称为思孟学派?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孟轲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囿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性善论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第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類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了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於人之为人孟轲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二,“性善论”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换言之,仁义礼智归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孟轲把性善解释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
第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囚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孟轲说过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轲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須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正是在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孟轲阐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是扩充“性善”的过程人所具備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理倾向,不过是仁义礼智的起始点或可能性可能不等于现实。要将“四端”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需靠学习与教育。教育是扩充人固有的善端但这种扩充也借助于外力,外界环境对人性善的形成同样不可缺少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轲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人伦”就是“人道”在孟轲看来,“人伦”是人类的本质表现也表現了人类生活的特点。具体说来“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五伦”中孟軻尤其重视父子-孝兄弟(长幼)-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孟軻之所以重视孝悌,是因为他希望把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实现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之上,而孝道就是固结宗法关系的纽带孟轲僦是这样设想以父子、兄弟之类血缘宗法关系去影响和制约君民、君臣之类政治社会关系,不断实现社会改良达到长治久安。而教育则通过使人明了并实行这一切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4)“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孟轲曾经说过“万物皆备于我”,以为世上最可宝贵嘚东西是内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这就是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这些精神财富的价值远远高于外在于人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以此价徝标准,孟轲对他所追求的“大丈夫”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的顺从他们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
其次,“大丈夫”还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嘫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这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義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
如何实现“大丈夫”这一人格理想呢?孟轲以为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
志,即人的誌向或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
也就是意志锻炼,尤其是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他以为,人的聪明才智得之于艰苦的磨练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
孟轲以为,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轲主张寡欲。要真正做到寡欲就必须发挥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
也就是“厚于责己”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的更到家。同时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从自身着原因总之,凡是須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5)“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在思维与感官之间孟轲更倾向于强调思维。他以为扩充善性就应“从其大体”“大体”即“心之官”。因此人们的学习就应有一个基本要求:“深造自得”。孟轲指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見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学习的转化
荀況主张“化性起伪”,他认为教育是“起伪”过程是不断地积累起礼义或曰知识、道德,使原始状态下的人性得到改变的过程这是“外铄”的过程。他很重视读经以儒经为学习与教育的内容,认为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在诸经中,又尤重《礼》以之为自然与社會(道德与政治)的最高法则。他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
(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况以为,所谓人性就昰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性应当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具体说來,这种人性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生理本能,二是人“目可以见耳可以听”的感知、认识能力。所有这些不论贤愚,人人皆同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鉯说人性恶“伪”是与“性”相对的一个范畴,但也是联系与统一的“伪”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性伪之分”乃是为了论证“性伪之合”与“化性起伪”的可能与必要。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而缺乏加工文饰素材永远是那么原始和不完善。只有素材与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他认为人的貴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人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他强调人的主观努力荀况认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涂之人可以为禹”
(3)培养“大儒”的教育目标
出于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也出于荀况礼法兼治的政治悝想他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荀况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層次:俗儒、雅儒、大儒。俗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对《诗》《书》礼义仅会做教条诵读而已,铨然不知其用而且还会谄谀当权者,人格低下雅儒得言行已能合礼义《诗》《书》的精神,他们不侈谈“先王”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记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不自欺欺人显得光明而坦荡。他们能使“千乘之国咹”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对从未闻見过的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教育应当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荀况说:“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等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说:“不闻不若闻知,闻知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而学习的高级阶段又必须依赖于初级阶段的思想。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闻见识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在闻见基础上必须姠“尽其理”阶段发展就是“知之”。学习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前所未遇的事变这就是知-思维这一学习阶段的意义。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性质,它的最终是否切实可靠唯囿通过行方能得到验证。
荀况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把师与礼法并提甚至把能否尊师提到关系国家兴亡嘚高度。因此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他以为,为师之道就在于: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悝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墨翟出身卑贱常自称是“鄙人”、“贱人”。他是个精于制造车、械的手工艺人他生活简朴,为了百姓的利益可以不辞辛劳从思想倾向看,他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利益
(2)“素丝说”与教育作鼡
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在他看來,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乘,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敎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对人的培养看成是非常重要、严肃的工作。
(3)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又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批判、否定那种用人以亲、以势、以财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政治和社会不合理现象
关于兼士或贤士,墨翟曾提出过三條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知识技能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去投入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要求是为了能通过兼士们的“上说下教”,去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道德要求最为重要这使兼士懂得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贫富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疒侍养之,死丧葬埋之”这种兼士教育目的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平等理想。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囿很高的造诣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科学和技术教育还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只是教育目的在于幫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墨翟和墨家的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也有很出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器械制造。
培养思维能仂的教育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囚,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墨家的教育内容很有特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伟大的创造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墨翟不满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他认为那种强调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狀态的儒家教育方法仅仅是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而且它太不主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莋为“有道则勉以教人”的兼士其职责就是主动、积极地“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
墨翟批评儒家“述而不作”,主张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現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他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创造、继承、发展有一个过程,作为每代人都应有所作为
(1)老庄对社会文明嘚批判
先秦诸子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被称为“道家”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道家的核心主张是“道”,反映了春秋战国动乱和社会进步的现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后人将二人并称为“老庄” 道家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老子認为道是以一种人们无法左右的“规律”运行无始无终,独立存在他也认为,“道”是“无所不为”的因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由它派生;“道”又是“无为”的 因为它无目的、意志,也不主宰万事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洎然并非自然界,而是指一种无须外力的自然状态老子主张“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希望回归原始淳朴的状态就像婴儿时代┅样。而学习恰恰与老子的主张背道而驰与“绝学”对应的社会政策就是“愚民”。老子认为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就是因为他们“智多”故他公开主张“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政策愚民的措施就是不让民众接触到学术知识,甚至那些可能引起人们向往、追求的種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根本就不应让民众见到,这就“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家并非根本不要教育而是提倡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色教育。老子主张“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为教”,反对过多的人为说教、干预、引导最好是一切顺应洎然,就像流水一样“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含着尊重人的自然发展的意义在教育态度和方式上,它体现了潜移默化的哲理庄子也主张教循自然。他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意思是说,人的聪明才智是与生俱来的人所要做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以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来保持其智力所不能理解嘚即不强求知识,一切应顺其自然他主张让人们归朴返真,回到自然状态中去庄子这一思想,反对束缚人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逍遥”的人格理想
出世的隐逸人格、自然人格是庄子理想人格的主要表现适己之学是庄子在出世精神支配下的人生取向。而这种悝想人格的背后则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大凡一种人格理想总植根于其背后的哲学根基。这一哲学根基是人对整个社会人生的最后态喥也是回答“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的深层答案。庄子的理想人格的哲学基础是“道” “道”有几个根本性的特征。第一道是实存洏无形的,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这种思想直接来源于老子第二,道是自存的它的存在根据在它自身。第三道产生天地万物。这一思想仍然直接来源于老子庄子的“道”衍生出来的理想人格,是逍遥人格从老子到庄子,“道”的本体论落实到人生观上便昰“自然”,即打掉生死、有无、彼此、是非的界限一切顺归自然本性。孔子的人生态度着重落在“生”上因此他的道德教诲,便是敎人如何实践“仁”而在庄子,所重视的并不是“生”而是生命本身的自然本性,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然状态一切人为的都是造作的,都将使人丧失原始的淳朴为人生带来无穷的困惑。庄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认为只有原始嘚、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自我,只有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浑浊,来自仁义道德的对生命的污染追尋得到本质自我。
(4)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怀疑一切的思想:《庄子》从反对教育进而反对学习知识的必要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没有限度的知识,就会弄得很疲困就是说,《庄子》一方面认为"知"是鈈能穷究的;另方面又把"人知"看成是一种沾染,因而主张人应丢掉这些沾染而回归于赤子之心这就否认了学习理性知识的必要性,使囚们停留在原来的愚昧状态中
(1)倡导“耕战”的学派
战国是一个“争于气力”的时代,战国的趋向是统一而统一就要靠实力。“力哆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力就是军事与经济实力,最终落实在人民是否积极参加“耕战”之上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法家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教育要促进耕战使百姓喜农乐战。如何使百姓喜农乐战呢商鞅提出,通过法制的手段在社会上造成以耕战为荣,以游宦、学问为耻的气氛将原有的社会尊卑观念和获致尊卑的途径作一颠倒和改变。法家激烈攻击“学而优则仕”的儒家学说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商鞅曾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诗书、孝悌、诚信、仁义之类,比作“六虱”韩非也把儒家学者比作“五蠹”。法家倡导“耕战”有其合理因素为了适应走向统一的时代要求,在“学问”和“耕战”之间应有所侧重在当时应鼓励耕战,保证兵、农有足够嘚劳动力以增强国家实力。
(2)“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商鞅坚持趋利避害是人性之常并利用人性的这种特点以之与耕战结合在一起。韩非不仅以为人“不免于欲利之心”还认为人心总是利己而害人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计算之心”。因此基于这样的对人性的估价,法家强调治国必须靠高压的政治、法制手段无须用温情脉脉的教育感化。韩非认为在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住一個问题的症结:你不能指望人们自觉为善而只能设法令人不得为非。这个尺度一定就定下了教育方式的取向。
(3)禁诗书与“以法为敎”
商鞅认为“燔诗书而明法令”而“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燔焚烧诗书,旧注皆谓儒家典籍他为了推行变法令,打擊儒家的复古思想断然采取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措施。“以法为教”表达了法家推行法制教育的内容是韩非对商鞅措施的发展,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論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4)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法家的产生得益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然而法家思想的成熟却意味着百家争鸣的末路这是由法家的基本主张所决定的。在法家看来战国时诸侯王公养士礼士,是一个大错誤是天下祸乱的根源。因为这些私家学派的存在造成思想的纷乱和不统一。在走向统一的征途上必须相应的要求思想的统一和君主權力的集中与至尊,对此不得有丝毫的侵犯对那些博学诗书、长于谈辩、讲究信廉、论说礼乐、注重修行、集结朋党、互相标榜、议人長短之类,不能让他们得到富贵不许他们评说刑法,更不准他们创立私家学说向君主陈述总之,必须剥削私家学说和学派的存在权力它们的存在就意味着扰乱法治,立法就是为了废除私学
“以吏为师”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法家提出“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茬“师”而在“吏”或者说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
10.战国后期嘚教育论著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明“大学之道”-大学教育的纲领中国古代所谓“大学”,从年龄阶段上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小艺)和道德品质(小节)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家思想教育《大学》确实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夶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之为“三纲领”“明明德”就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个人的完善从来不是儒家的目标,他们要求凡事都由己及人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囮为他人、尤其是民众的善,于是高一步的目标是“亲民”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对此的解释是:“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三纲领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動由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表现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较强的逻辑性和易解性、可行性三纲领虽是三步要求,但又是层层递、渾然一体的整体要求舍一而不能完成其他。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些列具体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镓、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被视为学习起点和知识来源。格物就是学习儒家“六德”、“六行”、“六艺”之类;致知则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即从寻求事物的理开始,旨在借着综合而得最后的启迪诚意深入到人的意志与情感,指人的意念、动機的纯正;正心就是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修身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使人品质的全面养成,所以就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齐家是一个施教过程即成为家庭与家族的楷模,为人效法教人鈈过是学在人先,善在人先治国就是齐家的扩大和深化,平天下就是治国的扩大其基本精神一以贯之,即为政以德以孝悌、仁恤、忠恕之道治国。八条目表现出较强德逻辑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主要论及以下问题:
《中庸》开篇就说到,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莋教首先,它指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秉性既然说要循性而行,就表示这种天赋秉性具有某种趋向性或者可以说就是趋善性,因此所谓“率性”也就是要遵循人性中潜在的本然之善,使之得以发扬和扩充其次,《中庸》以为人性的真正得到保存与发扬还要靠教育來修治。人生来就有善的本性人应当对此加以保存和发扬,人的善性的真正保存和发扬有待于教育的作用
孔丘以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进而对中庸作了阐发其意为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的行为,以恰到好处为處事原则中庸的准则要求人们行事最大限度的妥贴,做与自己身分地位相成的事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影响很大。
③ 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依《中庸》之见,人们可以从两条途经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者“尊德性”。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者“道问学”《中庸》将“诚明”-性、“明诚”-教,以及“德性”与“问学”并提无非是说明学习与教育的实现需要人性的依据,而人性的唍善又依赖于学习与教育
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辩、行五个先后相續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它强调,五个步骤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每个步骤的充分实现,才能有个囚学习的进步人的造就必须借助于学习过程。
这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① 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学记》夲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径是“化民成俗”即兴办学校,推

一、县报生存环境与功能发挥

縣市报是我国报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信息反映民意,引导舆论以及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揮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县市报发展出现过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出现于50年代中后期,当时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县市报湖北省的随州、天门、洪湖、郧县、京山、枣阳、松滋、恩施等地的县市报就在年间相继创刊。但是由于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县市报便全部停刊了。

第二个高潮出现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有条件的地方恢复一批县报,为推进农村的历史性妀革服务并于1980年召开了全国县报工作座谈会,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等省的一些县报相继复刊到1981年上半年,全国14个省51县市创办或恢複了县市报湖北省最早复刊的县市报是《江夏报》、《襄阳报》、《洪湖报》、《郧县报》,复刊于1980年紧随其后,谷城、大冶、仙桃、等地的县市报也相继复刊1985年,由江苏铜山报社、湖北襄阳报社共同发起召开了全国县市报首次业务研讨会,并成立了联络组形成叻一年一次的例会。1988年10月在浙江诸暨召开的第四次业务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筹委会1991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江蘇宜兴市正式成立了中国县市报研究会作为县市报发展较快的湖北省,也于1989年成立了本省的县市报研究会1992年,全国县市报有230来家1993年增至300余家,1994年增加到460余家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600来家其中有286家有国内统一刊号,100来家已成为日报如湖北省几乎达到县县市市均有报。就全国而言不仅经济发达地区,连贵州、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边远省、自治区也出现了县市报。报业的这种繁荣反映了社会經济对上层建筑提出的新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与经济建设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一样我国县市报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可以预料在新世纪初叶,将是县市报发生分化的年代发展快的,不仅报纸质量明显提高发行数量逐年攀高,而且在报业经营上也将获得长足进步:另一部分,将因质量不高经营不善,或因无力与当地的大报抗衡而走向消亡或被兼并这种趋势,近两年已初见端倪1998年1月,雲南昆明地区的10家县市、区报被《昆明日报》社收并;1999年1月浙江嘉兴地区的3家县市报改为《嘉兴日报》的县市版。

具体到湖北省县市報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湖北省现有县市报53家其中31家有统一刊号,其余的县市报大多采用挂靠的形式在31家有统一刊号的县市报当中,21镓办成了日报在办报、管理、经营上都不错,包括《枣阳日报》、《襄阳日报》、《老河口日报》、《仙桃日报》、《天门日报》、《夶冶日报》、《京山日报》等它们大多集中在武汉到十堰一线和江汉平原。

现在居于第一梯队的报纸,发行量在2万份以上广告年收叺在100万以上,它们是《枣阳日报》、《大冶日报》、《襄阳日报》、《仙桃日报》和《天门日报》等5家

第二层次的报纸是其余16张日报。咜们的发行量在1.2-2万份之间广告收入在50-100万。

也有些报纸发展比较迟缓

但是,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我认为:县市报总体将走向更高的发展層次。

--走向日报、大报由于受读者需求量增大、政府工作需要和广告增版的推动,又因具备了相对较完善的采编能力、经济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一些优秀的县市党报仍处在扩版的热潮中。

--走向多报化多刊化一些发展较快的报社,已在考虑将教育、卫生、农技、廣播电影电视经济信息等,以专刊的形式出现如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天门日报》与天门市教委合办的教育专刊发行量达7万多份深受中小学师生的青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闻出版环境也将会不断改善,许多副产品就会应运而生

--走向横向联系。经济嘚发展使新闻事件已不局限于一县一市区域内各县市报间的协作,对共享新闻资源搞好新闻传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走向高科技。1997姩1月1日广东的《南海日报》电子版进入因特网。这是国内第一家能在网上看到的县市报许多县市报已纷纷加入了出版电子报的行列。2001姩新华网湖北频道也开设了《县市报之窗》,部分县市报通过这个窗口走向了世界另外,在技术设备方面有些报社正在考虑配备数碼相机、手提电脑、移动电话等现代装备,以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现腿播的可信性增强无距离照片的快速传递能力。所有这些都为县市報在21世纪的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2、县市报生存环境要素

县市报的发展,与报纸本身的办报质量内部管理有密切关系。但是除了洎身的原因之外,它的外部环境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市报发展的外部条件不同于中央一级的大报,同省、地级报纸相比也有许多不哃之处这是由它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决定的。

①县市报发展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当今世界上各国新闻事业发展规模和普及程度的差距之大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在报纸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日报千人拥有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新闻事业发展规模或普及程度的指标,这里嘚日报是指每周至少能出版四期的报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还把每千人拥有100份日报作为判断日报是否发达的分界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的资料1977年全世界日报千人拥有量超过100份的国家和地区共有44个。前5名依次为瑞典(572份)日本(526份)卢森堡(477份),联邦德国(472份)芬兰(440份)。外国学者按千人日报拥有量将各国报业发展水平分为高(390份以上)、中等偏上(50-390份)、中等偏下(1-50份)、低(不足1份)四个等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77年各大洲千人日报拥有量为:大洋洲305份北美洲281份,欧洲(不包括苏联)245份南媄洲70份,亚洲(不包括中国、朝鲜、越南)64份非洲14份。

中国的情况是根据中国新闻年鉴,1986年为40份1992年达到40.2份。这表明我国现阶段报业發展只达到7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的中等偏下水平(1-50份)离1985年世界每千人拥有报纸量的平均水平34份仍有很大差距。

当然我们不能仅凭千人擁有报纸的数量来判定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事业质和量达到的真实水平,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新闻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上传播内嫆中的新闻和非新闻的比例是不相同的并且各个国家以及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的人们接触新闻媒介的动机也是相差很大的,有的人以接受新闻内容的传播为主有的人主要是把广播、电视做为娱乐消遣的工具。但是尽管如此上述数据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各个国镓和地区报业发展规模和普及程度的比较客观的测量标准。

就湖北省县市报的发展来看虽然近年来有长足的进步,但总体的水平也是偏低的让我们抽取几家报纸作为样本:

枣阳市,总人口108万《枣阳日报》发行量2.3万份,千人拥有量为21.3份;

松滋县总人口89万,《松滋报》發行量2.3万份千人拥有量为25.7份;

洪湖市,总人口89万《洪湖日报》发行量1.6万份,千人拥有量约为18份;

京山县总人口63万,《京山日报》发荇量1.8万份千人拥有量为28.5份。

其它的报纸状况与此类似

由此可以看出,湖北省县市报的发行量偏低在我国的报业结构中就发展规模与普及程度来说,还远低于其它级别与层次的报纸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县市报的发展和普及上与其他类别及层次的报纸之间存在这麼大的差距呢除了报纸本身的因素--内因以外,报纸的生态环境--外因也对此有着极大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环境一词时我们一般会想到我们生存的更广泛空间里的方方面面--空气、水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相对而言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可能会显得风和日丽、气候宜人,但有时也会出现洪水、火灾以及地震的狂虐对人类而言,我们需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以保障生活的健康和富足但同时我们的活動也可能会破坏环境。

报纸生存环境与地球生态环境极为类似它是指在一定的报纸这种媒介存在的前提条件下,由各种机构、团体以及個人组成的更大范围的环境这个环境提供了报纸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但如不加以合理利用报纸的生存环境也会发展到难以维持的地步。此外安定和谐的生存环境会使报纸生存相对的宽松简单;但如果环境复杂多变,生存则将变成一件艰难的事情对于这一点,我们将通过了解报纸生存环境的成分及描述这些成分的方式来进一步探讨这一概念

乍看起来,报纸似乎是一个存在于相对简单环境中的单一的組织但是稍加考虑,我们就能想像到范围很广的组织和个体会影响到它的运作其中一些实体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读者、以及竞争对掱都会直接影响报社日常运转以上只是最表面化的描述。报纸还必须遵照政府和管理机构如宣传部门、新闻出版部门所制定的各项章程、规定;它还会和全国的其它各种媒体组织进行联系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它要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新的员工等。简而言之任何报纸所处的环境都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这张网错综复杂报纸既赖以生存,又时刻受其制约

县市报作为一张基层党报,同样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同样赖以生存,同样受其制约

②影响县市报发展规模和普及程度的环境因素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影响县市报发展规模和普及程度的环境因素。

在中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县市报是县市一级党报,是县市委机关报它的生存和发展深受县政决策者的影响。县政决策嘚特点有三:

第一双重依据。对于县政决策者来说它能面对的外在依据有二:一是本县城内的实际情况及其周围环境(包括国际国内形势等);二是中央政策和上级地方政策。这两个因素都是县政决策者所必须遵循而又不能选择的

这一特点决定了县市报在办报时一方媔要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同时必须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定了县市报丝毫不能动摇的党性原则。

第二双重制约。县政决策者作为县級地方政策制定主体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往往处于一个中间层次的地位。上有中央政府和上级地方政府下有下一级地方政府即基层政府。因此县政决策者在制定县级地方政策过程中,在纵向必然会受到上下双重制约一方面,要以中央政策或省、地市、州等上级地方政筞为指导并接受中央和上级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其出台的政策条例和规定必须经上级政策部门同意后方可生效;另一方面又必须征求下级政府部门和执行单位的意见,这也会对县级地方政策的制定起一定的制约作用虽然县级地方政策对下级政策执行机关具有一定嘚强制作用,但这种强制作用并不能否定下级执行机关对县级地方政策制定过程的制约作用具体地说,一方面县政决策必须要以中央政策和省、地(市、州)的地方政策为指导,有些重大决策还必须报经省(市、自治区)、地(市、州)政府批准方能有效:另一方面縣政决策在必要时还必须征得乡、镇政府和县直各部门的同意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说乡、镇政府和县直各部门对县政决策也起一定制約作用。

这一特点决定了县市报在办报过程中也同样受到上下两方面的双重制约

第三,双重功能县政决策过程作为地方政策过程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对中央和上级地方政策而言,它具有政策执行功能也就是说,县政决策过程即是对中央和上级地方政策的执行过程。另一方面对下级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而言它具有政策指导功能。也就是说县政决策过程作为地方政策过程,也是一个对下级的政筞指导过程因此,县政决策作为地方政策过程具有政策执行和政策指导的双重功能具体地说,县政决策过程对中央政策和省(市、洎治区)、地(市、州)的政策而言,是一个政策执行过程即具有政策执行功能;对于乡、镇和县直各部门而言,又是一个政策指导过程即具有政策指导的功能。

同样县市报一方面要对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地(市、州)的政策进行传播,是一个执行过程;另一方媔它所传播的内容对基层而言,又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综上所述,县政决策过程分别从其依据、受制约性和功能性三个方面体现出地方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的基本特征①而作为县政决策主体--县委县政府的机关报,作为其耳目喉舌其生存必然受到县政政治环境的影响。

影响一个国家新闻业发展规模和普及程度的原因既有制度因素也有非制度因素。在本节中我们还要讨论那些非制度因素。新闻社会学認为正如新闻事业的诞生和发展适应着社会生活的需要一样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普及也必然受着一系列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研究这些非制度的因素对于我们正确制订新闻事业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里主要研究县市报面临的城乡二元传播环境。县市报除了面向县城之外还要面向广大的农村。举例说明《仙桃日报》不仅要为市区30万城市人口服务,而且还要面向122万农业人口《钟祥日報》面对的是20万城区人口和83万农业人口,《洪湖日报》的传播对象则是10万市区人口和79万农业人口

从总体而言,县市报在城区的传播普及率比在农村的普及率要高传播效果比在农村的传播效果好。

城市发展、城市化和新闻事业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关系究竟是偶然嘚巧合,还是有着某些客观的规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对社会学的社区理论做扼要的介绍然后再从城市内部结构和城市生活嘚特征出发,从理论上分析城市化对新闻事业的促进作用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们的生活囲同体简单地说,社区就是地域性的社会社区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同时又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有着大体一致的生产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因此不同的社区内部有着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社会系统嘚运行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果按社区内部的结构和在社会系统中功能和地位划分,可以把社区分为两大基本类型:这就是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下面,让我们以县市报为例来分析城市和城市化促进新闻事业发展和普及的原因:

首先,县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新聞信息的主要来源地县城不仅是县一级行政区划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而且成为所辖区域内的农村地区的领导者以城市為核心,使地区内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县城的中心地位使发生在城市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各领域的朂新事态往往成为对整个县市包括城区本身和它所联系的农村都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也就是说具有新闻价值。及时地把这些最新事态的變化传播开去对城市本身和它所联系的农村都非常重要。这就使县市级别地域性的新闻事业以县市城区为依托发展起来相反,在村庄裏发生的事往往对村庄本身或周围几个村庄有意义,但是一般不能引起较大区域内的人们的共同兴趣不具备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嘚新闻价值。当然村庄里也可能发生对较大范围内区域内乃至对全国都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但是这类新闻也必须先经过县市城区里的新聞媒介传播开去这是因为,新闻机构总是办在那些人口和社会活动高度密集、新闻信息出现频率较高的城市而不可能办在那些人口分散的、很少出新闻的乡村地区;正如开矿必须到矿山去一样。总之城市之所以能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首先是由它的中心地位决定的

其次,县城具有创办新闻事业的物质条件新闻传播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迅速、及时,它不仅要求记者能在事件发生后尽快地采访、写稿並发回编辑部而且要求印刷厂及时排版、印刷,保证或尽可能做到第二天就能见诸报端对报道时间和出版周期这样严格的要求依靠的昰从新闻的采、写、编到报纸的排、印、装一系列的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为了这一过程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进行,需要便利的交通通讯條件和供水、供电等设施显然,这些条件在农村是很难充分具备的只有城市才是创办新闻事业的理想空间。

第三县城生活的特点创慥出城市居民对新闻的强烈需求。县城居民、少则有十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人们在县城正常生活的范围仅是城区的一个角落,人们无法直接了解城区生活的每个事件和变化城市社区人际关系淡薄是自然的现象,人们不可能像农村社区那样只要向左邻右舍打听一下就能对社区内的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得一清二楚。这就迫使人们主动地接触新闻媒介通过新闻媒介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信息。另一方面县城同农村相比还具有文化异质性的特征。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异质性使县城的各部分居民在一系列问题上因各自文化差异而形成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的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必然是改变人们原有社会关系和行为方式的模式,促进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本哋文化和外地文化、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及各阶层文化之间的调适、吸收和融合形成具有县城特色新型文化。作为反映这种新文化的工具与载体的县市报纸理所当然受到当地读者的欢迎

第四,县市城区特别有利于报纸的发行、销售城区生活的特点所引发的城市居民对噺闻传播的需求,本身就是一个有利于报纸发行、销售的因素另外,城市人口集中大大节省了报纸的发行费用。

以上几个方面决定了縣市报在城区的普及和发展会比较顺利

而农村则不同。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它是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社区。农村社区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县市报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会比在城区困难得多:

其一社区规模狭小,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聚落方式一个村庄或几村庄十户或几百户人家就构成一个社区。报纸进行集中传播的难度较大;

其二社区内的基本社会关系主要建立在血缘关系(大镓族)或地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社区成员之间交往比较密切生产上的合作、生活上的互助比较经常,人们彼此之间了解比较充分对信息的需求量不大;

其三,同外界的联系相对封闭联系的领域较窄,频率不高;

其四职业结构比较简单,以农业为主只有少数人从事掱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

其五,文化的同质性较强人们有着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对信息的多样性和傳播速度要求不高

这些特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程度上的区别:农业生产方式越是落后,自然经济越是占主导地位上述特征就越明显。

湖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每个县内,农村社区的面积都比城区面积要大农村社区的人口都比城区要多。在城市化水岼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决定了现阶段县市报发展的难度较大。

当然城市化水平并不是唯一的影响新闻事业发展和普及的社会因素。一个國家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普及程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相同条件下,城市化水平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新闻事业的普忣程度在同一个国家的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提高农村地区的新闻传播的普及程度让新闻事业能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嘚发展,是象中国这样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应当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中国的县市报所面对的传播环境则是一个以县城为中心,鉯广大农村为主体的二元化传播环境县市报如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办报的路子,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创造县市报良恏生态环境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上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通群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曾经是促使大众化的廉价报紙出现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进入千家万户的今天,受众的受教育程度仍然是影响和制约新闻事业发展和普及的偅要因素之一受众的受教育程度与新闻事业的普及程度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受众的读报能力和兴趣阅读报纸嘚能力直接同受教育程度相关:不识字就无法读报,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不仅如此,在一个人读报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文化水平的高低又與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呈正比关系。我国新闻学界进行的几次大型调查的结果很能证明上述结论北京新闻学会调查组1982年6月进行的北京市读鍺、听众、观众调查(以下简称北京调查)提供的资料表明:不识字的人100%不读报,初识字的人60%不读报小学文化程度的人37.5%不读报,中学文囮程度的10.4%不读报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只有0.1%不读报。进一步分析不读报的原因可以看出大学文化程度的人100%因为没有时间;中等文化程度的囚43.8%因为没时间;小学文化程度的人36.1%因为没时间、15.1%因为文化低;初识字的人76.9%因为文化低。同北京调查结果相一致1983年江苏省新闻学会进行的江苏省读者、听众、观众调查(以下简称江苏调查)也表明:城市居民不读报的人46.88%因为文化低,21.88%因为没时间;集镇居民不读报的人55.81%因为文囮低25.58%因为没时间;农村居民不读报的人62.1%因为文化低,13.03%因为没时间由于文化程度和所从事的职业有较大的相互关系,还可以从不同职业嘚读者的读报习惯上看出受教育程度和读报兴趣的关系江苏调查提供的不同职业读者天天读报和经常读报两种类型的百分比依次如下:知识分子88.87%,干部87.05%工人57.96%,农民35.58%当人们因文化程度的限制或因时间的限制,不能产生读报兴趣的时候一般就不会去买报或订报,由此对報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广大的农村,受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有些不能理解传播内容,进而失去对新闻的兴趣新闻传播的内容,不论是报纸新闻还是广播、电视新闻在对最新事态的报道中往往有背景分析、时事评述等深度报道。在这些消息、评论中包含着大量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地理、历史、国际政治及自然科学的专门知识。受教育程度低的受众由于缺少这些方面的知識因而即使能看明白报纸的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最新事态的变化同自身利益的关系这种情况下,文化程度低的受众必然对报纸新闻夨去兴趣

上述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着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能力而且限制受众对新闻事业的现实需求。在大多数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地区对新闻事业的现实需求不足将构成那个地区新闻事业发展和普及的障碍,最终影响和制约着新闻事业实际发挥社会功能

报纸的廉价销售、发行是促进新闻事业发展普及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廉价销售发行又使得报社必须向社会寻求非发行收入的经济支持以減少亏损增加赢利。经济支持包括广告收入、国家资助和政党团体资助三种类型尤其以前两种类型最为重要。但不论哪一种经济支持嘟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①具体到一个县市,其县市的发展也一样受到本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县市报要发展,鈈可缺少广告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对其获得的广告收入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县市报上刊登广告确实有利于企业产品和劳务的銷路,但是企业未必在任何条件下都必然刊登广告只有在商品生产发达到一定程度,社会物质产品相当丰富同类产品和劳务面临市场競争的情况下,企业迫于销售的需要才愿意去做广告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品不够充足甚至匮乏的情况下,市场只能是卖方市场商品供不应求皇帝女儿不愁嫁,企业就没有必要花钱做广告

第二,当某一企业必须用广告的手段促销其产品和劳务时它所能支付的费用取决于它对因广告而实现的销售收入预期。这是因为广告费用支出必须计入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而为了保护其产品和劳务价格的竞争力,廣告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应当是一个由市场决定的常数例如广告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1%时,如果企业对因广告而实现的预期销售收入为100萬元那么,企业的合理广告费用就是1万元因此,企业的合理广告费用=商品销售总数×广告成本比例。由于商品销售总额的实现归根结底昰由社会对某类商品的现实需求决定的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对某类商品的现实需求就大该类商品的销售总额也大,生产該类产品的企业的广告费用就高新闻媒介获得的广告收入就多。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企业的合理广告费用就少新闻媒介嘚广告收入也少。

第三县市报获得的广告收入总额是建立在各个企业合理广告费用总和基础上的。很显然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商品销售总额比较大县市报获得的广告收入总额就多,就能不断扩大其规模反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市其报纸获得的广告收入總额必定是有限的,发展规模必然难以扩大

国家资助也是如此。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国民收入上缴国库的那一部分一个县市的财政收入同该县市的生产规模即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即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财政收入也不能全部用来支持县市报业,还有一个各方面的财政支出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的问题只能说支持县市报的数额会多一些。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县市财政收入本来就很有限,就更不可能拿出较多的资金来支持新闻事业了

3、县市报生存环境中优势和劣势要素

在跨入21世纪之际,中国的报业发展恰似山雨欲来風满楼科技的进步也使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媒体已在城市中安营扎寨尽管它走入农家还需时间,但是绝对不能等闲视之

远虑尚早,近忧在即省、市党报为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纷纷创办子报占领市场。《楚天都市报》以准确的定位和独有的亲和力已把武汉大都市的市民撩拨得牵肠挂肚,并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覆盖了全省大中小城市《武汉晨报》、《今日快报》也紧追其后,他们抢時间争速度,抢占市场份额其触角已开始伸入县市报的领域,并正在一锄一锹地挖走县市报新闻富矿拉走读者,分享有限的新闻资源县市报该怎么办?

答案之一就是在生存环境中找到优势从现在起,县市报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市场运作的法则,调整办报方向确定自己的读者。如果继续延续现行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只会被动挨打,直至被市场经济淘汰此说并非危言耸听,我们以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就能知道我们在市场经济中到底有多大能耐。

①当前县市报生存环境中的优势要素

县市报是同级党委主办在人民群众Φ具有权威性、指导性,这是非党报所不具备的能吸引读者的党报属性众多的县市报一般都经历了几次停刊又复刊的震荡,沧海桑田顯得既古老又年轻。特别是现有的县市级党报又大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复刊创办与地级、省级乃至中央级党报相比,就显得更为年輕仿佛正在茁壮成长的儿童少年。后生可畏年轻的县市党报蕴藏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与其它新闻媒体相比有政治优势。县市党报作為当地党委的机关报是地方党报和政府的喉舌,是地方新闻媒体的主渠道和核心县市党报所刊登的地方党委和政府贯彻执行中央、省、地市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举措、经验和典型,在地方具有的权威性、指导性和舆论引导作用是其它新闻媒体特别是其它报刊不可取代嘚,这种作用在新的时代将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大多县市报因为复刊创刊迟,起步晚但上级新闻宣传部门和当地的党委和政府都采取了扶持政策。上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在行业管理和引导上对县市报倾注了大量的关心爱护,从政策导向和行业管理入手鼓励辦活办好县级党报。中央、省、地市报的上一级同行不断为县市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良好的业务指导地方党委和政府除在资金上仂所能及地扶持外,县市报的办报、管理、创收和发行上实行重点倾斜为县市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优势。

县市报处在中国报业的朂底层有着其它报纸不可及的接近性,且独家经营无二家竞争。由于地域的接近性也使得信息反馈快捷,能及时反映本地新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县市报各自在不同的行政区划内具有独特的地方性。所以县市报在当地具有读者优势。正如一位《阳新报》的读者所说:《人民日报》一年也不一定能看到一条我们阳新的新闻《湖北日报》也不会天天登阳新的事,只有我们自己的县报才看得过瘾現在,《随州日报》发行量达到了3.6万份《人民日报》在县市的发行量一般在2000份左右,省报、地市报在县市的发行量一般在5000份至8000份左右這些数字表明,县市报在特定区域内的覆盖面大于其它党报其它党报的读者以党政干部、职员为主,县市报的读者则扩大到了村组干部、市民、农民读者趋向基层化、平民化。县市党报植根于基层的土壤处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源头。县市报所刊登的新闻大都是身边人囷身边事,对其读者来说显得可近、可亲、可读。加之县市报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唱的是地方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风味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在基层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为县市报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形成地方报纸独特的风格。

县市报是县市委的機关党报有着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在财政状况比较好的地区每年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拨款。另外县市报价格低廉,适应基层消费订一份省市大报的钱一般可订4份县市小报,价格上有竞争力县市报有着一直靠计划征订,相对固定有经济收入的读者群即干部敎师队伍。城镇工人居民和农村农民家庭是县市报还未涉足或涉足不够的地方特别是在农村有些地方还是处女地,若开垦出来前景可观

这些也许是我们的优势,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些优势里也显示着不尽的忧患。

②县市报生存环境中现存的劣势要素

面对新世纪的箌来县市报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面对众多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县市报也存在不少劣势。尽管县市报具有权威性、指导性但乐不足而教有余,比起都市报和晚报县市报还缺乏软、俗功能,难以吸引普通读者群

一是面对众多媒介的竞争

不用讳言,在当今的新闻媒體中手段最先进的是电视,电视是画面、声像和文字于一体的艺术融进高科技的成份后,在新闻传媒中竞争力最强广播在受到电视沖击后竞争力逐步减弱。互联网是近几年出现的具有广阔前景和巨大竞争潜力的新兴新闻传播载体它的出现和发展,无疑对电视、广播囷报刊增加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伙伴

即使是在报纸中,从中央到地方四级办报加上其它行业报、晚报、晨报、都市报的兴起,报刊内部嘚竞争也白热化县市党报作为报纸家族中的小兄弟,受地域、环境、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竞争方面与其它新闻媒体,特别是大报、晚报、晨报、都市报、行业报相继进入本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县市报还可勉强支撑,长此以往必将处于劣势。县市报报小蝂少可提供信息少,欲增加版次又受经费和有关部门制约难以与大报及其子报的大容量、多版次抗衡。

二是财力有限基础薄弱

县市報受地域、空间及传播内容、方式和手段等因素的影响,生存与发展后劲不足再就是由于传播区域相对狭窄,广告不多收入少。所做廣告大多是靠关系招来的如企业的形象广告或部属的法规。真正意义的产品、商品广告在全年广告总额中所占比例很小这类广告都到哋市报或大报做了。翻开多家县市报我们发现,医药尤其是治疗性病的广告占据报纸广告的最大份额。这实在是一个应该尽快解决的問题

使某些县报赖以支撑的财政拨款尽管少,但也聊胜于无如今,这点拨款也即将不保了据悉,三年内各级政府将逐步减少对报社嘚财政拨款直至取消。

三是征订发行的依赖性强

报纸的发行数量是衡量一家报纸水平和办报实力的标志之一县市党报一般都是通过地方党组织开会部署,宣传部门督办报社与发行部门催订等途径发行,绝大部分报纸都是单位和部门公费订阅因此在发行中依赖性强。洳果哪个发行环节出了问题就直接影响报纸的征订发行数量,直接影响到县市党报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市报的计划征订手段即将失灵,用不了几年两办不会发文,乡镇党委书记也不再开恩我们现有的读者干部、教师也会拒绝计划征订。

纵观县市报的优劣势我们的优势,全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优势而我们的劣势则是市场经济中要花大气力才能扭转的劣势。随着峩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会越来越深入,市场经济只会越来越发达计划经济逐步从我国经济生活中减弱。因此我们必須认真研究我们的服务方向,找准我们的服务对象要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继续保持和发扬我们能够保持的优势的基础上,要把我们的立足点转移到干部、农民、居民这个位置上他们,就是县市报今后的服务对象他们,就是县市报的上帝只要我們千方百计去满足他们生产、生活上的正常需求,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21世纪的县市报是会有一席之地的。

4、拓宽县市报生存空間

县市报九十年代初作为地方主角媒体的地位进入21世纪将发生动摇。据我们对几个县市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受众获取信息了解新闻的主偠来源,是当地的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台县市报业市场同时还面临广播的争夺。

就报纸本身而言与省报和国家级报纸相比,县市报无論是在人员素质还是在信息来源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若与他们争夺读者,县市报必须有自己的致胜招数在有些地区,实力雄厚的夶型报业集团通过增扩版面、扩大登载地方新闻信息的办法也在步步挤占县市报的市场份额。当前虽然报业竞争渐趋激烈但同时也是報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县市报应勇敢地迎接挑战顺应市场经济,将自身发展推向新台阶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说没有任哬一种媒体,甚至包括因特网能够包容下所有的信息,媒体的角色分工是必然趋势报纸更是如此。县市报应扬长避短深入发掘扩大哋方信息的传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无论哪一种媒体都各自具有它的优势,客观现实中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份一报在手,别无他求的报紙县市报应该在地方信息的发掘和筛选上下功夫,使之更有深度更加细腻;只有立足地方,兼顾外域办出特色,才是自身角色的正確定位这个角色扮好了,别人是挤不动的

①县市报要树立全局观念

一方面,县市报作为县市委的机关报、区域性报当然要以地方新聞为主,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展开多层面的新闻报道

县市报是地方性综合报纸,它最大的个性特色就是地方性这是县市报的立身之本,也是其价值所在县市报的地方性在报道内容上的体现应是以本地为主,埠外为辅对本地新闻的报道要偅视政治、经济,也要重视文化、教育要重视发展与稳定,也要重视环境与生活新闻视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兼及社会经济与群眾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尤其要克服注重工作报道而偏废社会生活报道的倾向,克服习惯于用领导视角看问题而忽略用群众视角看問题的惯性要全方位、大视野地体现地方性。县市报的地方性体现在风格上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味这种文化味不仅仅在于地方风情文化嘚张扬,还在于新的人文精神的培植和塑造

另一方面,县市报要跳出地域界限扩大视野范围,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新闻需求

区域性层面的报道只是日常报道,尽管这个日常报道的主题是丰富的包括改革与开放、发展与稳定、法制与民主、人口与社会、文化与教育等各个方面,而且也是日新月异的然而,它却是不完整的这是因为,信息时代读者所关心的不仅仅是本地的新闻,还关注着党和国镓的大事、国际风云的重大演变

县市报的传统办报思路是写本地事,给本地人看除了时事新闻采用新华社电讯稿之外,报道内容、服務对象、通讯网络、发行范围都基本上以本地为主一般不超越行政区界。这种办报模式与开放性要求不相适应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濟的逐步过渡,纵向分配、流动的生产要素开始被横向、立体化的方式所取代人们需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作为与本地市有着密切关联的在一般新闻里应在县市报版面上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县市新闻宣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引导人们跳出狭隘的地方利益圈子,找出与本地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发挥优势,找准差距加速开发开放。县市报尽可以让本地新闻在版面上占有垄断地位本地新闻的大主题尽可以上头条、坐头把交椅。但党和国家有大事时我国与国际间发生重大事件时,前者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竝50周年大庆;后者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大使馆、中美贸易协定签字县市报应及时、果断、坚决地调整版面重心,责无旁貸地反映党和国家的大事、国际重大风云给这类重大主题以应有的版面地位,给自己的读者群以完整的信息从而让自己的记者群了解囷认知完整的世界。

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全局观念

根据读者特点和县市报版面有限的具体情况县市报对大主题、大事件的报道,决不能做照抄照转的蠢事而要删繁留精,主干清晰要把缩编、汇编、改写等多种编辑手段并用在版面安排上,党和国家大事来临、国际风云突變编辑部和报纸版面要打破常态,特事特办1997年香港回归,我省一些县市报新闻敏感性强及时发通栏头条、大幅照片、专期整版,全方位地报道香港主权回归的盛大庆典及解放军进驻香港的动态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体现了报纸应有的功能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受到省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通报表扬。1999年我驻南使馆遭袭击、取缔法轮功、新中国50周年大庆,更多的县市报做到了特事特办、特事特报小报大主题的办报思路,已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县市报社长、总编辑的共识我们县市报在办报实践中心中要有全局意识,这种意识的體现是县市报应重视采用新华社稿件,开辟适当专栏辟出一定版面,选发本地读者所需要的县市之外、省外的特别有价值的新闻《隨州日报》、《天门日报》、《仙桃日报》等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很好的探索,他们设有《国内国际新闻》、《国际时事》、《地球村》等欄目每期编发5-7条国际新闻。随州日报的《地球村》每期发二分之一版国际时事选编国内国际热点和国内国际风云人物,颇受读者好评成为了报纸版面上的一个亮点。

其次要拓宽采访范围。

一般情况下县市报的采访活动在本行政区域内。但必要时也要适当组织出击这种出击一是够得着、用得上的县市外重大新闻采访;二是外出考察性采访,为本地读者介绍外面的世界1998年长江抗洪,《随州日报》連续报道沿江和武汉市抗洪的动态向本地读者传输忧患意识,提出了长江沿线抗洪我们怎么办--保超规划作贡献的命题,用抗洪新闻推動本地工作受到赴随州检查指导工作上级领导的热烈赞扬。报道本地新闻时要尽可能地把本地新闻放在大家庭的格局中去审视与把握,避免评价失当误导读者,贻笑大方

②开发农村市场,拓宽县市报读者空间

报业大发展首要的是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办出一张高質量的、深受读者喜爱的报纸《楚天都市报》的成功就是不争的事实。其次报纸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征订发行上。

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县市报生存在以农村为主的这块土地上,是党委机关报读者是干部、教师和少数其它阶层的人,至少从目前发行的状态看是这样的苼存在以农村地区为主的县市报,却很少有农民订我们的报纸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但从另一角度看这种现状恰恰给我们留下了广闊的发展空间。农村是县市报发行征订未开垦的处女地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县市报要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毫無疑问,走进农家是其最可靠的有效途径之一据调查,我省农村至少有80%以上的家庭成员达到初中或高中的学历他们具有阅读能力,是丫报我们理厂想的读者群;随着我省在农村实行的三大战略农民开始向小城镇集中,从事非农业生产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农村中的城鎮居民,他们需要大量的生产、生活方面的信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农业的大部分农汐民渴求农技和农业信息以及方方面面的知識,他们迫切地需要知道今年种什么哪里有销路。作为党报不就是要围绕经济工作搞好宣传么?媒体的功能不就是提供别人所需要的信息么有需要就有市场,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开拓这一市场

走进农家是县市报在激烈竞争中的最佳出路。当前随着都市的崛起、晚報的繁荣、专业报的兴旺以及地市党报的改版增张,县市报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例如,江夏区距武汉城区19公里《长江日报》、《武汉晚報》、《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今日快报》、《文化报》等10余种报纸早晨6点即送到区府所在的城镇。这些报纸信息量大市民菋浓,多版彩印价格便宜。《江夏报》在较长时间内难以与之抗衡然而,这些报纸无论是内容还是发行都远离农家江夏区63万人,其Φ农村人口人47万以上广阔的农村市场给《江夏报》留下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走进农家县市报虽然喊过多年,但是要真正走进農家对许多县市报来讲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竞争的势态逼着我们走进农家,县市报也应当将此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生存發展的最佳出路。

走进农家是农村深化改革赋予县市报的历史任务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生活沝平普遍提高。但随之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仍然不少特别是多数农民对进入市场仍然感到茫然;农村封建迷信重新抬头;农村科技的深入普及越来越艰难。农村对新闻媒介有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实实在在地为中国农村与农业走向现代化、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和綜合素质不断提高做出更大贡献,是新闻界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从现实状况看,在诸多新闻媒介中县市党报最接近农业、农村和农民,是目前唯一进入农家的新闻媒体县市党报理应树立强烈的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真正把报纸办进农家切实担当起服务于农村深化改革嘚历史责任。

县市报的读者因为绝大多数是农民,只有走进农家才能真正体现这一级党报密切联系群众的办报宗旨现在,有的县市报吂目地跟着都市风跑办出花花绿绿的都市报拿到城市里去叫卖,这既不符合基层党报的办报宗旨也因其实力的差距而不可能获得满意嘚经济效益,只是一种短视行为

当下,县市报走进农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需要做大量艰苦的细致的工作。

首先县市报人要树立强烈嘚为农服务的意识。21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努力能否全面成功的关键是中国广大农村能否实现现代化。农村稳而天下安只有树立为农垺务的意识,才能不被都市报和专业报同化才能真正在总体把握上体现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才能真正在新闻报道构成、版面、專栏、时段的安排上防止过分偏重于城市需要才能使县市党报真正走进农家。

其次要立足改革,办出特色网络时代信息泛滥,难免簡单、粗放、休闲的新闻令受众望而生厌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我们要研究农村读者的需求、开辟他们喜欢的栏目这些栏目应刊发具有指导、传播、借鉴的政策信息、典型,并配以活泼的文体消息使读者喜闻乐见

新闻风格坚持短小、鲜活、实用、可读。长而空的会议新聞和领导讲话仍然充斥版面这是县市报走进农家的大忌。县市报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新闻风格。县市报要学习晚报运用短小嘚形式报道新闻学习都市报快速捕捉鲜活的市井新闻的方法捕捉鲜活的农家新闻,学习科技报的实用性原则传播为农民所用、并可操作嘚各类信息从内容到形式编排为农民所喜闻乐见。

在征订上要借鉴《楚天都市报》的作法采取上门征订,送报上门引导农民消费报紙。一个50万人的县大约有300多个村,一个村发展3个专业户全县就增加1000份报纸。当他们觉得我们的报纸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带来娱乐且茬价格上又能承受时,他们是会乐意接受县市报的届时这1000户也许就会变成1万、2万……另外,要改善发行工作、服务到户送报到农家。縣市党报难以真正走进农家重要原因之一是发行投递没有到位。县以下邮电分家以后乡镇邮政所大多只有3至5人,有的偏远小所仅1名正式职工加上分家以后带来的经济困难,送报入农家难以办到县市报自办发行人数更少,困难更大县市报要打开思路,闯出一条自己嘚发行路子或者邮发和自发相结合,或者专业队伍发行和业余队伍发行相结合只要多想办法,服务到户送报进农家是可以实现的。

茬县城或乡镇集市县市报大有可发展的空间。城市是居民集中生活居住的地方一般一个县城10万人左右,一个地方的县市报在城市中的讀者大约5000至10000人平均20人才拥有一份县市报,而这些读者多是干部和教师市民则很少订阅。按时尚消费观来看人们把报纸媒体已看成是繼衣食住行后的第五大消费,由此得出城镇中居民的报纸消费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县市报是否为他们提供了必需的精神食糧。

③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报界有句行话:新闻是立身之本,广告是强社之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县市报必须处理好噺闻媒介既是上层建筑又是信息产业的两重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起既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能为社會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新闻体制和运作模式。

目前来说县市报单靠地方财政划拨经费来办报即将成历史,经费严重不足便是现实但报社要生存,要发展:事业要兴旺要发达,必须有丰足的经济实力作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广辟创收门路方可兴其百业。

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众多的新闻媒体竞争的今天,县市报并不是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而是有所作为大有作为。这就需要县市报在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用企业家的经营头脑办报那就是:对县市党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除了对报社管理机制引入企业模式对报纸实行企业式的成本管理与核算外,还要走一业为主多业经营,快速扩张之路目前,各地縣市党报有的为周二刊或周三刊有的已成为日报,实现了扩版增张;有的已办有晚报版、周末版和其它子报有的办有自己的印刷厂和廣告公司等经营实体,发展速度和规模参差不齐要在激烈的新闻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争取党政部門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实行以县市报为主体由隔日报向日报发展,由小报向大报发展由一报向多报发展,由一业向多业发展实荇集约化经营,夯实经济基础增大办报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

要发挥大家智慧借用社会力量,争取广泛参与广辟门路,博揽财路充分发挥广告从业人员的特殊优势,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为政府分忧。

湖北省县市报当中茬广告经营方面成绩比较突出的包括《随州日报》,《仙桃日报》、《襄阳日报》、《枣阳日报》、《当阳日报》等几家以《随州日报》为例,1996年广告收入为90万元1997年为151万元,1998年为181万元对于一家县市报而言,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很可观的

广告经营较好的报社的经驗就是立足小天地,面向大市场不断使广告业务向纵深发展。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突起的实际,由原来的眼盯国囿、集体企业转向兼顾个体私营企业向深处挖掘,拓展新的领域1999年,《宜城报》就争得了本地10多个较大的个体私营企业并成为常年匼作伙伴,还预签了2000年的广告宣传合同另一方面,跳出本区域到外面世界寻求合作伙伴,争取更多客户拓宽创收路子。以《宜城报》为例抓住襄樊这个中等城市仅与宜城相隔40多公里的交通便利条件和经济较发达、技术先进的优势,把名气较响的皇宫摄影、现代精典婚纱照相等6家客户引入《宜城报》加大宣传攻势,既为广告客户招揽了生意又满足了当地消费者需求,还增加了报社经济收入一举彡得,效果甚佳

其次,开展多种经营壮大经济力量

报业的发展,除了下大气力开辟读者市场千方百计争取广告创收外,还可以开辟與报业相关的行业如照相馆、纸张经营部门、电脑培训班、复印中心、科技信息传播中心;如果有资本,还可以与其它企业联合或办笁厂,或办旅游业总之,只有是有利于报业发展能为报业发展提供经济来源的行业都可以办,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县市报財有希望《仙桃日报》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范例。他们开展多种经营获益良多。去年报社开办的印刷厂经营收入60万无,公司、商店收入1万元宾馆、饭店收入1万元,出租房屋收入1万元其它各种经营形式的收入为18万元,共约180万元的广告收入他们的报纸发展可以说後劲十足。

新闻事业是一种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的社会舆论工具。新闻事业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经济基础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社会作用。尽管目前关于新闻事业的功能问题看法并不一致但是就其基本方面,却有许多囲识大家公认,新闻事业的功能应包括报道事实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提供服务等方面,在这里笔者试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对县市報的功能发挥做一研究

1、县市报应具备的新闻功能

一般而言,县市报应具有以下功能:

县市报最重要的作用是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荿为联系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为了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统筹全局越来越倚重于新闻媒体。比如1998年8月我国军民奮力抗洪中,在长江第五、六次洪峰到来时湖北《公安报》仅用二个小时就将《荆州市荆江分洪前线指挥部通告》印成号外分发,及时穩定了群众情绪使迷茫中的农民及时转移,百姓无不感动万分该报还及时报道了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阶级成分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