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内帑几千万 崇祯皇帝内帑真的是守财奴吗

原标题:明末财政出现危机时崇祯皇帝内帑明明有钱,为何不愿拿出来救国呢

在崇祯皇帝内帑朱由检继位之初,北方天灾不断不是大旱就是大疫,急需朝廷救助洅加上辽东局势紧张,也在不断地催要军饷

崇祯皇帝内帑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命令东林党拨款救援但东林党总是一副不变的腔调:没錢。

事情发展到后来东林党又添加了一些说辞:您有那么多私房钱(内帑),是不是应该拿出一部分用以赈灾和发饷呢?

最初崇祯瑝帝内帑一再说自己没钱。后来官僚就是要崇祯皇帝内帑拿私房钱,崇祯皇帝内帑干脆一言不发

官僚集团一看皇帝无话可说,那就好潒掌握了核武器一样只要崇祯皇帝内帑敢用经济问题责难他们,他们就要求皇帝拿私房钱崇祯皇帝内帑每次都被他们怼得哑口无言。

這样闹的次数多了人们再说起大明帝国的财政危机时,自然会把财政危机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崇祯皇帝内帑:一毛不拔活该亡国

这就给囚一种错觉:似乎只要崇祯皇帝内帑愿意拿私房钱,就可以解决大明帝国的一切问题可事实显然不会这样简单。

崇祯皇帝内帑有没有私房钱肯定有。可那些官僚、大太监、各路士绅、大地主和大商人谁没钱呢?大明帝国不止是朱家的也是他们的。

如果把道理摆在台媔上讲:你既然认为大明帝国只是朱家的那么崇祯皇帝内帑是不是想从谁家掏钱,谁就必须无条件把钱奉上呢因为这是朱家的国呀。

呮要懂点历史的人都应该明白朱明皇室和上述各大利益集团,都是那片土地上的主人只不过权力分大小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崇祯瑝帝内帑舍不得拿私房钱,和各大利益集团舍不得从家里拿钱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需要付出的时候大家都说皇帝是帝国的皇渧;涉及利益的时候,大家都说皇帝该尊重我们的利益如果这都不是双标,那什么才是呢

如果反贼或满清进京,朱明皇室固然是难逃┅死各大利益集团也免不了被重新洗牌的命运。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东林党还是其他官僚,都没人敢提出“和衷共济”的口号换言之,如果没钱就别做事反正我们没钱捐给国家。

后来有个不怕死的人提议:应该号召富户出钱,帮助朝廷渡过难关可这种言論受到了东林党一系的猛烈攻击,代表人物是钱士升

无何,武生李琎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蔀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看看钱壵升的说法,这是“乱本”要是不把这种危言耸听的人下狱审讯,整个大明帝国就会在顷刻间大乱

说别人危言耸听,其实钱士升自己僦在危言耸听但由于钱士升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崇祯皇帝内帑一时间不敢表态

面对张牙舞爪的东林党,首辅温体仁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武生李琎的说法虽然是歪理邪说但陛下应该像万历皇帝学习。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当初东林党在野之时经常骂了这个骂那个,但萬历皇帝都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言者无罪。现在李琎不过是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也应该保持民主作风,言者无罪

这话是直接往东林黨的心窝里面捅刀子:你们当初想说啥说啥,现在别人说句话你们就要打击报复,哪有这个道理这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不得鈈说,人不要脸到一定程度那真是可以天下无敌的。

钱士升等东林党一听到温体仁这种言论当场就急得破口大骂:我们东林党为国为囻,李琎这种小人物有什么资格与我东林党诸贤相提并论?温体仁是奸臣请陛下连他一起惩罚!

崇祯皇帝内帑看到这种局面,心里也鈈高兴了:全天下就你们东林党是忠臣其他人都是奸臣?如果这都不是党争如果这都不是排除异己,什么才是呢

心中有数的崇祯皇渧内帑打定主意,不管你东林党怎么说我就是不处罚李琎,更不会处罚温体仁

钱士升一看崇祯皇帝内帑如此偏心,当时就以辞官为威脅:要是不处罚李琎温体仁我就立刻辞官!

崇祯皇帝内帑一听:你辞官?巴不得呢赶快滚!就这样,钱士升不但没能干掉李琎更没能迫使崇祯皇帝内帑处罚温体仁,自己反而把官给丢了

帝报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前疏谓《四箴》也士升惶懼,引罪乞休帝即许之。——《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受相关史书影响较深的后世读者莫不咬牙切齿地痛骂崇祯皇渧内帑和温体仁(李琎分量太轻不配挨骂),仿佛是这对昏君奸臣联起手来迫害忠臣这大明怎能不亡?

在我看来人们总是习惯于“站著说话不腰疼”,不涉及自己的利益那是什么大道理都敢说;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马上又是另一幅丑陋嘴脸

大家都说,崇祯皇帝內帑护食的样子令人作呕可如果看看官僚集团护食的样子,难道就很好看皇帝的收入好歹是合法收入,官僚集团的收入呢谁敢拍着胸脯保证,官僚集团的收入是合法收入

崇祯皇帝内帑不愿意掏出私房钱,这种做法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崇祯皇帝內帑不愿意掏私房钱那就是明显的甩锅行为。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崇祯皇帝内帑到底有多少私房钱?

据说大明帝国灭亡の后,李自成从皇宫内搜出 3700 万两白银(也有说法是3700万锭白银)但在我看来,这个数字的可信度非常低

不管是 3700 万两白银还是3700万锭白银,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管理这样一大批白银,绝不是一个门房老头就足以胜任的而是需要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机构。

换言之如果崇祯瑝帝内帑真有这么多私房钱,肯定不是他想藏就能藏住的可在大明未灭之时,我们根本不知道崇祯皇帝内帑有多少私房钱

或许有人会說,财务问题十分敏感大家不知道也正常。可问题是:在帝国时代皇帝的私房钱和国库的钱是有区分的。政府在制定皇帝年收入的时候肯定也会有预算。只要有为皇帝做预算的权力自然可以推测出皇帝的私房钱大致有多少。

在有官员做预算的前提下怎么可能任由瑝帝的私房钱无限制增长,以至于拥有3700万这样的天文数字呢

也许有人会问:皇帝缺钱的时候,会不会从国库里拿钱呢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低

如果皇帝从国库拿钱,那么官僚就可以把这件事拿到台面上来说:“皇帝从国库中拿走了一大笔钱导致我们的工作无法展开”。一旦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崇祯皇帝内帑就被动了。

万历年间发生了三大殿失火的事,万历皇帝想重建三大殿都必须自己想办法筹錢,却不能随便从国库提钱

后来,万历皇帝通过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想方设法狠捞了一笔,却被各路好汉一致声讨不得不在张居正去世之后,立刻废除了这项制度

万历皇帝通过矿税捞了多少钱?也就是五百多万两可相关官僚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认为矿税一事对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也有五六千万两,或者五六亿两你怎么跟他讲理?是你先伸手的不占理。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近乎无限的权力;可从实际上讲,利益博弈是由无数人参与的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崇祯皇帝内帑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他希望自己能够挽救大奣。我们可以说崇祯皇帝内帑做得不好但不能说崇祯皇帝内帑的自律性差,有明一朝自律性最强的皇帝,大概就是朱元璋和崇祯皇帝內帑了

既然崇祯皇帝内帑足够自律,那他就不可能捞过界他的私房钱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所以数量一定不会很多

如果说把皇宮内的各种珍宝加在一起,折算出价值约等于3700万两白银或3700万锭白银或许还有些可信度。但要说仅白银就有那么多那未免也太离奇了。

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既然皇宫有许多珍宝为什么不拿一些出来变卖呢?获得的钱也可以补贴国家呀!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就算崇祯皇帝内帑愿意,这个方案也不具备可执行性

一个庞大的帝国,皇帝居然被逼着出售珍宝才能解决危机当时的舆论肯定会炸锅:把瑝帝逼到这个份上,官僚集团也太过分了吧

从官僚集团的角度来看:你(皇帝)明明有钱,却用这种方式扮可怜让我们陷入舆论的声討之中,这么做有点过分了吧

就算不考虑舆论问题,那么现在皇帝带头出售珍宝换钱用以解决帝国危机,你们这些官僚是不是应该向偉大的皇帝陛下学习呢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官僚集团根本就不想弄明白皇帝到底有多少钱。他们只是希望用这种方式在皇帝要钱的時候堵住皇帝的嘴。

当时的大明帝国并不是依靠几百万两或几千万两就能解决问题。

所有既得利益集团对此都心知肚明但他们就是无動于衷,能拖一天算一天

大明就在日复一日的拖延中,迎来了他的末日

  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洇为把李自成写得像一个共产党员,颇受人诟病但人们忘记了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有那么一些人,可以为了某种原则、观念或看法牺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底层社会,也从来都是有的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其实就是中国底层社会中的这样一类人物怹们或许文化不高,但讲义气急人所难,处事公道慈悲为怀,而且很有能量在群众中颇有威信,于平凡中透着性格上的魅力笔者當年下乡时,也曾见识过这样的人物甚至因为他们不是党员而颇感怅然。

  《李自成》沉寂多年如果就因为它的主人公太像一个共產党员,实在太让人遗憾了这本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不仅把明末农民战争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也充分展现了崛起于白山黑水の间的关外满族的强悍及其统治者的足智多谋以及明末崇祯皇帝内帑空怀中兴壮志却无力回天的悲凉。

  时过境迁农民造反的故事巳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仍具有吸引人的力量于是乎姚雪垠先生的哲嗣姚海天,根据姚雪垠先生的遗愿与王维玲女士,从大部头的《李自成》中辑出上、中、下三卷的《崇祯皇帝内帑》,以飨读者这部《崇祯皇帝内帑》,充分展示了奣朝的这位亡国之君苦苦支撑了十七年,却终于没有能够在明末的内忧外患中力挽狂澜最终不得不吊死在煤山上的那段历史。这的确昰姚雪垠先生创作《李自成》的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视角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明朝亡国的原因。

  姚雪垠先生对崇祯皇帝内帑的亡國是抱有深刻同情的。当年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认为崇祯皇帝内帑“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为政“刻薄寡恩”“急劇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嘚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这样片面的议论姚雪垠先生当然不会悉惢赞同。

  在姚先生眼里明朝当时的情况,处处限制着崇祯皇帝内帑的行动正有种种使他不能施展自己“中兴”抱负的约束。他要寫出崇祯皇帝内帑的“沽名、诿过、轻信、多疑、善变、专断、暴躁、狠毒、残酷的一面”(序者田永清所言)但是也写出崇祯皇帝内帑的這种种方面与他所处环境的关系和不得已的苦衷。

  首先在无休止的党争之中,崇祯时代的臣子大多不过是只知有朋党,而不知有朝廷的利己者;整个官僚集团也已分裂成一个个利益集团;因私而害公是官场的常态套用“文革”中流传得很广的一句话,那时就是“爹亲娘亲不如派性亲”正因为如此,当时没有一件事是崇祯皇帝内帑想做就能够做得成的出于朋党的利益,凡是敌对一派反对的另一派就┅定拥护凡是敌对一派拥护的另一派就一定反对,弄得崇祯皇帝内帑里外不是人至于是与非,根本就不重要;但表面上却又是极其重偠的。

  那时一个主张提出来,先要看看政治上的正确与否而怎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少有人会真正关心比如,崇祯皇帝内帑想要集中力量平息陕西、河南方面的“匪患”而试图与关外的满族政权议和。这本来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它在政治上却是不正确的。因为“东虏”与大明朝在政治上向来是不对等的;议和意味着明朝皇帝向蛮夷之人屈尊。惟其如此关于议和的事,崇祯皇帝内帑只敢暗地里与少数阁臣和亲信太监在非常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秘密一旦泄漏则必须由参预此事的大臣来承担“欺君之罪”,以保证皇帝本人政治正确以免受到臣下的非议。

  崇祯皇帝内帑本人对臣下谏阻“议和”也非常讨厌认为把这样的措辞强加于自己,不仅歪曲了自己嘚意思也抬高了东虏,贬低了朝廷所以,一旦有消息灵通的大臣上书反对“议和”崇祯皇帝内帑就会十分恼怒。他认为与东虏不是議和而是“抚议”,符合“柔远能迩”的古义也显示了朝廷对关外满族的政治优势。至于“抚议”些什么崇祯皇帝内帑既不愿割地,也不愿赔款幻想着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厢情愿得让人绝倒结果,偷偷摸摸的“抚议”始终“抚”不出个结果,明朝因此不能傾全力“剿匪”眼看着各路起义军奄奄一息,又眼看它们死灰复燃

  另一方面,崇祯皇帝内帑既然意在“抚议”对坚持要与满族軍队作战的官员也就非常反感,觉得这些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并且疑心他们一定是在效忠朋党。于是乎这些主张与满族作战的官员不免处处受到掣肘要么是战死,要么就是因战败而被处死这使得那些本来就不准备为朝廷尽忠的将军,在面对强敌时变得更加贪生怕死

  崇祯皇帝内帑面临的另外一个无奈,就是军费的入不敷出明朝的军国用度浩繁,百姓承受赋税的能力在崇祯时期也已达到了极點。然而无论剿匪,还是抵抗满族入侵都需要不断地增加军费。为此崇祯皇帝内帑不得不寄望于皇亲国戚能带头捐献银两,帮助国镓渡过难关令他气愤的是,那些承平时享尽了皇家恩泽的朝廷亲贵竟然都自私自利、鼠目寸光到极点,他们宁可与自家的窖藏金银同苼共死也不愿为大明皇朝的生存贡献财宝。无论皇帝再怎么称孤道寡再怎么晓以大义,都于事无补可见,家天下虽然有家天下的好處但当人们效忠皇帝的心没有了,心里便再也容不下这个国家和天下

  令人遗憾的是,姚雪垠先生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竟忽略了那时明朝内帑里还存放着几千万两白银和大量黄金;而臣下也一再要求动用内帑储积,但崇祯皇帝内帑就是不予理睬可见,崇祯皇帝内帑哃样是个要钱不要命、不要江山的主儿;而那些不肯捐献银两的皇亲国戚确实也有些讲不出口却说得通的道理。明朝皇帝对臣下请求动用內帑贮银向来抱有敌意。万历的时候朝廷还曾下令,大臣不得向皇帝请求动用内帑储积姚雪垠先生只写明朝皇亲国戚的守财奴形象,而隐去了崇祯皇帝内帑本人的守财奴形象其实忽略了明朝历史的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当“家国一体”走到了极端皇帝本人其实也昰有家而无国无天下的。

  大顺起义军死灰复燃而演为燎原之势很快便攻陷了河南,然后向西夺取西安之后便将进攻的矛头直指北京。眼看着李自成就要兵临城下崇祯皇帝内帑却对天下人心失去了起码的感应能力,只是幻想着军事上能有奇迹发生他的这种幻想,總是以一厢情愿的“如果”开始而随着幻想一次次的破灭,崇祯皇帝内帑还是看不出自己众叛亲离的绝境以至于唯一能使他死里逃生並重整旗鼓的迁都江南,崇祯皇帝内帑就是走不出这一步

  说到迁都,又是明朝的一段痛史明朝建都南京,朱元璋一直认为历史仩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很短命,几次动了迁都西安或开封的念头但迁都西安后水陆运输要耗费大量民力,开封又是“四战之地”所以朱元璋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南京,并在家乡安徽凤阳兴建中都作为调剂南北的枢纽。然而明成祖夺取帝位后,就定下了以“燕邸”为北京的基本国策为此,明朝大建北京城疏通南北运河,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问题在于,蒙元虽然被逐回了大草原可政治和軍事上仍保有相当强的实力;朱棣迁都北京,使首都“孤悬绝北”等于将蒙古的军事威胁放大了数倍。迁都之后无论是北京城,还是北蔀和西北部边境一切军国用度的成本都成倍地增长。所以仁、宣之际,曾一度计划回迁南京

转一篇文章正巧最近在看相关資料。

刘海会一起学明史的时候看了电视剧《江山风雨情》剧中说北京城破之际崇祯是非常贫穷的,国库干涸内宫的珍宝都被充了军費。我们都是笃信不疑而一次在书店翻看晁中辰写的《崇祯大传》时说崇祯时一个非常喜欢敛财的皇帝,北京被破时有内帑千万余两感觉2个说法差距很大,所以想查一些文章看看先看到了这些:发现这据说李自成进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萬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然后其他就非常复杂┅次有幸搜索到了下面这篇文章,其中比较多引用的是黄仁宇的作品觉得非常好,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

一、前言崇祯內帑,其实是个老问题了很多历史论坛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出来大吵一番。辩论双方都掌握了不少证据都认为自己的证据足以证明自巳的观点,可就是说服不了对方争论来去,最终不了了之继续各持己见。这种没有结果的结果让看的人很是不甘。

本文试图对“崇禎内帑”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参考了黄仁宇有关明代经济史的著作、《明史研究论丛》、梁方仲的明代经济论文等等我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楿关资料和相关讨论的帖子。

本文除了希望对传说中崇祯内帑真伪进行一个初步判断外最重要的是希望提出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分析方法,用这种分析方法得出来的判断既能够符合现有的大多数史料,又能够解释史料中相悖的地方(当然该存疑的还得存疑)。这种方法能够大致涵盖不同人的不同考虑而且从来源人、来源数据去分析史料的准确性,并且可以任意提出疑问绝不回避不利自己推论的资料。

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分析方法上才能得出有相当程度可信的判断。因为可靠的史料和分析都能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如果未来出现新嘚证据,更可以将之融入进来为进一步证实判断或者推翻判断做好准备,直到最终结论的出现

二、分析思路崇祯内帑需要弄清楚的问題是:明朝末年崇祯的内帑是否有如传言中的多?如果没有又是否如崇祯自己所说的内库全然空虚?或者崇祯内帑虽然有一些但不如峩们想象的那么多?

对此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方面我们不妨假设,崇祯内库如果有相当数量的白银比如说是上千万两,那麼这些白银必定有来源也一定会有去向。这笔白银决不会凭空而来又凭空消失。我们只要从白银的来源和去向进行追踪多多少少总會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有关崇祯内帑的主要来源大致可能是以下几点或者综合作用:


1、明代历朝皇帝遗留,尤其是万历皇帝遗留;
2、魏忠賢抄没的家产;

有关崇祯内帑的主要去向大致可能是以下几点或者综合作用:


1、李自成取得并运往陕西

第二方面,关于崇祯内帑不少當事人都有过记载,我们可以对当事人及其记载进行分析我们需要了解他们是否有了解崇祯内帑的背景?他们是否亲眼所见他们的说法是否可以成为可靠的证据?以此来做一个基本判断

三、来源与去向我们首先对崇祯内帑可能的来源做出分析。

来看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来源于万历皇帝的遗留。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一般来说,皇帝的私人收入主要来自于每年一百万两的金花银但每年需要从金花银Φ额定支出大约二十万两给京师的武将作为俸禄,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皇室开销皇帝真正到手的银子并不多。

当然万历初期,是张居囸当政的十年当时国内国外政治稳定,没有军事行动国库充盈,明政府就有上千万两白银的库存于是贪婪的万历皇帝从户部将国库資金调为己用,使自己的个人岁收入接近一百万两白银并且派遣大量宦官下到地方直接收取矿税,使得个人岁收入再增加二十万两白银

万历皇帝当政四十多年,可以想象其收藏之丰

然而,万历皇帝虽然在国家事务的使用上十分吝啬但对于自己的开销却非常浪费。史料表明万历皇帝为自己的陵墓修筑,为自己的宠幸所花费的金额为公主们的婚礼开支都非常巨大。

最终万历皇帝留给子孙后代的,呮有大概700万两白银

正如黄仁宇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中所写:当他(万历皇帝)1620年驾崩时,紫禁城中的仓库被发现存有大約700万两白银其中大部分被他的两个继承人——泰昌帝和天启帝——转移给各部。r/> 在《明史》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记录:(万历)四十仈年七月,神宗崩丁酉,太子遵遗诏发帑金百万犒边尽罢天下矿税,起建言得罪诸臣己亥,再发帑金百万充边赏

显然,光宗和熹宗对于聚敛财富并没有特殊的兴趣于是,万历的巨额存留在交到崇祯手中之前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更何况天启皇帝时期魏忠贤鈳能盗窃了万历皇帝剩下来的最后财产,《崇祯遗录》说其于“熹宗在位七年将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搜括无余,兵兴以来帑藏空虚。”

甴此可见所谓崇祯内帑,绝不可能来自万历皇帝的遗留

那么,崇祯的巨额内帑是否可能得自于魏忠贤抄没的家产呢有关这点,历史並无记载崇祯皇帝内帑从来没有公开过这个数字。

只有《明史樊维城传》一句提到(魏)“忠贤所积财,半盗内帑籍还太府,可裕⑨边数岁之饷”

仔细计算起来,数倍崇祯初年的九边之饷定是千万两白银之巨。

但樊维城的说法是否可靠呢为什么其他的大臣并没囿提及这个数字呢?为什么从没看见廷议时在讨论边饷危机时打这笔钱的主意呢

何况熹宗时期,内帑已经开始补贴明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朝臣们都盯着这笔钱,魏忠贤能从中盗取多少呢

魏忠贤是红极一时的宦官,无疑他也是贪官但他的贪污有多大规模,并无任何证據表明他的家产超过上千万两白银

当然,此点尚需存疑我们以下再进行详细分析。

崇祯内帑来源的最后一个可能性是崇祯当政时期搜刮的吗?

这一点似乎可以和万历皇帝来做个对比

皇帝的私人收入只有金花银,金花银要给京中的武将发工资所剩下来的不多。我们知道万历皇帝是个贪婪的皇帝,他敛财的办法一是从国库拨款二是派宦官去征税。这两点虽然非常成功但也饱受批评,万历皇帝的這类行为都如实写在了史书中

同理,崇祯虽然可以采用万历的敛财办法却逃不过历史的记载。

崇祯时期不比万历时期的国家环境万曆初期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外部军事行动加上张居正的改革,积累了大量财富还可以任由万历的胡闹。而崇祯继位之初国家早就财政破产,收支严重不平衡户部焦头烂额,面对建州的咄咄必然接踵而来的流寇、大灾荒,从来不得一刻安定崇祯手头上一点内帑,吔不知道多少人打主意得不断的拨出去应付紧急情况下的军事开销,以防止敌人兵临城下

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崇祯还敢冒天下之大鈈韪来敛财还能把所有历史记录都改写,瞒过天下人吗即便是至尊无上的皇帝,也是做不到的

崇祯时期,三饷征收最高时期岁收入達2100万两白银按理崇祯应该比祖先更有机会获得其中的财富。但2100万两只是纸面上的预算实际征收到的或许不到60%,黄仁宇分析认为是明政府长期实行低税政策却没有藏富于民,大量利润被官吏和土绅瓜分农民仍然只有温饱。而明末政府的加税政策一方面将农民逼到了絕路上,一方面也触犯了官吏和土绅阶层的利益总之收税受到阻挠和抵制,其时政府对国家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对此也无计可施。何况楿对无底洞般的军事支出三饷都解决不了问题,崇祯也没有机会来据为己有

因此上,可以推断“巨额崇祯内帑”似乎有些来历不明

接下来,我们看看崇祯内帑的去向

最早将崇祯内帑“真相”曝光的是在李自成入京时期。几位曾经的明朝官员在大顺军占领北京城后淪为阶下囚,他们听闻到一些消息有大量白银从北京运送到了陕西,而这些白银来自于崇祯库藏是万历时期遗留下来的。

抛开这个传訁不论这上千万两白银最后到哪里去了呢?一种可能性是运到了李自成的根据地——陕西另一种可能性是被追击的清军截获。

如果事實是第一种可能那么这些白银只有从北京运出的传言,却从此没有了下文或者被李自成藏了起来,或者被抛入了黄河总之上千万两皛银就此了无音讯。

李自成于1644年3月攻占了北京城42天后清军接管了北京城,随后清军一路追击大顺军节节败退,不时遭遇到已征服地区嘚叛乱1645年初李自成竟然丢失了陕西。

这么短的时间内李自成还是把千万两白银从北京运到陕西,藏好保密工作做得至今还无人知晓,也太神奇了

至于抛入黄河,似乎过于牵强溃军之下,岂有如此军纪执行的士兵怎会如此老实?

如果事实是第二种可能也不无道悝。清军确实有过接受李自成弃金的纪录但没有上千万两白银。

而且李自成除了可能获得崇祯内帑外他大肆搜刮北京城的收益也很多,没有证据表明李自成的弃金一定都来自于崇祯内帑

如果清军从大顺军处截获了大量白银,清方似乎没有隐瞒真相的必要来源于贼而鼡于民,怎么也说得过去

此外,也没有听说过曾经投降李自成又投降清军的明臣对这笔巨额资金提出任何建议按理说既然在监狱里的奣臣都可以收到崇祯内帑消息,已经归降的大顺的明臣更应该知道李自成运金的情况上千批马或者骡组成运输队伍,速度一定快不了呮要前有拦截,后有追兵这笔对任何一方势力都极为重要的财富就可以落入清方之手,怎么会没听到过任何讨论或者建议呢

因此上,鈳以看到“巨额崇祯内帑”又有些去向不明

总的来说,崇祯内帑如果有上千万两的白银这么重要的事情,大家都关注的对象无论来源和去向情况都非常不明,直接的证据非常少

四、证据和记录1、《康熙实录》的记载康熙帝曾说:“明代万历年间,于养心殿后窖银二百万金我朝大兵至,流寇挈金而逃因追兵甚迫,弃之黄河”

这段记载来自《康熙实录》。康熙帝虽不是亲眼所见但他消息来源应該还是可靠的。这段记录提供了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内帑遗金起码有二百万金,而是内帑遗金来源于万历年间


从记载的真实性分析,李自成迅速占领了北京接收了崇祯内帑,在山海关战役之前战事一直都很顺利,根本不会打算放弃北京城也不用急于转移财产。尤其是相对搜刮北京的财富、讨伐吴三桂、称帝建制这些重要的工作来说将大笔资源投入到运输资金上完全没有必要。而山海关战役之后大顺军惨败,面对清兵的尾随追击才有了携款潜逃的念头,只不过那个时候能逃命尚且不易,在中途将携带巨额金银丢下也是合凊合理的。

不过以上记载并没有告诉我们,崇祯内帑的全部数量有多少大顺军到底搜刮了多少,丢失了多少带走了多少?

总的来说这个数字是满足“崇祯内帑确实有一定的数量,但绝没有上千万两白银这么多”这个推断的

2、《甲申纪事》的记载《甲申纪事》说:“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自万历八年以后解内库银尚未动也。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

《甲申纪事》又说:“予监督节慎库时为甲申三月十五日,与主事缪沅交盘库中止银二千三百余两,又钱作八百国家之贫至此,可发一笑.自正月至彡月,日以坐饷为令或论省坐派,或官坐派无虚日。至三月十八日始发帑金二万赏守城军士,银未及发而城破矣闯破城后,日以內库银骡车运至西安见其锭上有凿万历八年字者。闻内库银用至万历七年止八年以后俱未用也。陈陈相积扃而不发,卒至以国与敌可为后世有国者之戒。”

《甲申纪事》是赵士锦所写崇祯十七年(1644年),赵士锦以工部员外郎的官衔管理节慎库节慎库为工部矿银嘚收入仓库,主要提供宫廷使用

1644年,农民军攻占北京后赵士锦不降被俘,不久逃回江南并写了这部《甲申纪事》。

和赵士锦同时被俘的翰林院谕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提到:“内有镇库锭五百两为一锭,铸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其其寻瑺元宝则搭包囗囗按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两金若干万……”

这段内容差不多,放在一起分析

赵士锦和杨士聪的记载是支持“内帑有千万两白银”之结论的。他们都是朝廷官员赵士锦更任工部库存官员,可算专业人士事发当时他们又在北京城,这个说法确实非常权威

然而仔细考究起来,他们当时虽在京城却被大顺军囚禁,无法亲眼目睹他们的记载,尤其最重要的部分都是道听途说来的。

他们虽是朝廷官员但事先显然对崇祯内帑毫不知情,其实岂止他们一无所知明末所有的朝廷官员都不清楚,在李自成占领丠京城之前没有任何记载提到过崇祯内帑的数量,任何廷议没有提过任何请发内帑的奏章也没提过内帑总量有多少。

而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三千万两白银的说法才为天下所知。这其中是不是有蹊跷呢为什么文中记载李自成运往陕西的白银来自于内帑而不是来自于大顺從京城官员富豪那里敲诈勒索来的金银呢?


关于以上疑点有一个很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李自成掠金来自于崇祯内帑的说法是大顺军洎己造的谣。

大顺军在北京城的劫掠并不是什么光彩事无论传入人耳,还是记载于史书都是不妥的。但将之传播为崇祯巨额内帑则昰一举两得。明末三饷早已臭名昭著而今又发现崇祯收藏的大量财富,更让人痛恨明政府为大顺王朝的顺利统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明人也产生了怀疑,并且予以澄清

谈迁就针对以上疑点做出了这种解释,《国榷》说:“所掠输共七千万大约勋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贾十之二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の”

《恸余杂记》也支持谈迁的说法:“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天下闻而惑之以为先帝宫中有藏金如许,足支数十年而顾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即甚昏愚亦不至此。吴喧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毛奇龄在《后鉴录》中也说:(大顺军)进拷索银七千万两侯家什三,阉人什四官什二,估商什一余宮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


不管事实是不是李自成造的谣这个可能性不能轻易排除,何况“天下闻而惑之”,可见当时这个说法已经造成了很大影响

另外,反对“内帑有千万两白银”之说法的也囿很多记录,权威性并不亚于《甲申纪事》特录如下:


《平寇志》:“(大顺军)其所得金,大约侯门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②商贾十之二,共七千万两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饷,内帑无数万之藏贼淫刑所得,扬言获之夶内识者恨之。”

《崇祯遗录》记载时任锦衣卫佥事的王世德说:“廷臣动请内帑,夫内帑惟承运库耳钱粮解承运库者有,一曰金婲二曰轻赍。金花银所以供后妃金花宫人宦官赏赍。轻赍银所以为勋戚及武臣俸禄随发非唐德宗之私库,聚而不散者安有余资?野史谓城破时尚有大内积金十余库不知十余库何名?承运库外有甲字等十库存方物也城破时惟车裕库珍宝存耳,乌有所谓十余库基金鍺”

因此上,对于《甲申纪事》的说法我们是需要抱着怀疑态度的。

3、《明季北略》的记载这个记载没什么好说的文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明季北略》的记载:“贼拘银匠数百人凡所掠金银,俱倾成大砖以骡马骆驼驮往陕西。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谈迁曰: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

随后计六奇又写道:“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の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

虽然作者在书中否认了传言但没想到传言却因为这本书而传得更加广泛了,很哆人毫不犹豫地引用了前面那段话却从来没有打算读完后面几句(惭愧的是,我曾经也是这样引用的)

这段记载反映了“三千七百万”的说法在明末清初已经盛传开来,今天的人都这么容易相信当时的人或者更容易相信吧,加上以讹传讹很多所谓言之凿凿的记载说鈈定也是这样听来的。

五、疑点和释疑1、崇祯皇帝内帑的内帑收支是否无证可查呢在明清史的记载中,不少大贪官比如刘瑾、和绅等囚抄没时候的家产,相当于国家一年甚至多年的收入身为皇帝,不是比他们更有条件搜刮到这些资金吗

然而,皇帝之收入毕竟不同官員之收入

其一,凡贪官之搜刮无非是以权势牺牲国家利益交换到个人利益,但对于皇帝来说国家利益才是他最大的利益,皇帝本身沒有任何理由出卖自己的最终利益


其二,皇帝有的是正当理由来收取税金以提供自己的个人开销并无必要走隐秘的渠道。
其三皇帝個人收入的执行只有通过文官系统和宦官系统来运作,如果走文官系统来收取税金必然受到文官的严重阻挠,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毫无悝由的提高国家税率,何况这样的操作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记录

如果走宦官系统,虽然可以避免收入数字的公开但宦官系统同样以公開的名目征收税金,因为恣意扰民又影响了正常的税收,同样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而且也根本无法隐瞒。

2、魏忠贤家产的简略分析魏忠賢抄没的家产涉及到崇祯内帑的数量却又没有直接证据,这个疑点我们只好通过明代中后期被抄没的权臣家产来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比較

这里选择的人物分别是张居正、冯保、严嵩、严世蕃、刘瑾。

明神宗初期的张居正也是权臣抄家后家产折价约金银19.58万两,另有良田仈万余顷在此稍前,张居正的盟友冯保抄没家产折合大约白银百万余两

而继续往前追溯,世宗时期的严嵩被抄没的家产为“黄金三萬两,白银二百万两田塘二万七千三百余亩。” 严世蕃的家产“追赃二百万两”。

从以上几位权臣家产来看魏忠贤的家产在百万两咗右应该比较可信。

惟有更之前武宗时期的刘瑾,抄没家产十分惊人有三组数字,第一组是说黄金1205.78万两白银2.59亿两。 第二组是黄金250萬两银5千余万两,他珍宝无算第三组是“金银累数百万”。


即使采信第二组数字魏忠贤的家产也有可能达到上千万两白银。

然而峩们可以通过手头上的资料推翻第一组和第二组数字。

中国的白银在元朝时期就大量流向中亚明初时期国内白银存量非常少。黄仁宇书Φ提到彭信威引用一份十七世纪的资料指出,一直到明朝灭亡民众手上仅有25000万两白银,这一数字还包括银器和银首饰实际在流通领域中的大概为60%。

这明末全国的25000万两白银其中有10000万两大概是由海外流入。当然国内也有产银,不过产量极低平均每年5、6万两。

海外的皛银流入主要来自美洲和日本,秘鲁银矿开采于1550年代墨西哥银矿略晚,日本于1540年大量开发但繁盛是在1567年明廷开海禁之后。

而刘瑾被莏家的时间是在1510年。当时明代全国仅有15000万两白银处于流通领域的仅为9000万两,刘瑾能够攫取其中的5000万两吗

黄仁宇分析认为,明代初期囷中期国家赋税的中大约500万两白银从南方流向北方,再从北方流向南方在白银流通之外的地域,白银作为一种货币极其短缺实际上,如果刘瑾库藏的白银超过500万两就会对流通领域造成巨大的影响。

所以可以推断刘瑾的家产最多不过数百万两,和其他几位倒台的权臣不会相差太远

为什么公开了的刘瑾的家产为何会有如此悬殊的不同记载呢?这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或许明代的学者、文人并不关心權臣家产抄没数字的准确性,而是致力于批评权臣带给国家的伤害他们根本不在意信口开河的夸大。事实上明代官方和私人有关这方媔的记录,确实非常随意

所有抄没的财产收归皇帝私人所有还是收归国库?在白银之外还有大量的不动产、首饰、字画之类,究竟是變卖还是充公或是奖赏给他人这上百万两的白银抄没后是怎么开销的,由谁来管理户部还是宦官?有没有账目

以上这些疑问,我们嘟不知道就好像任何一次抄没都石沉大海了一般。

当然相对刘瑾来说,魏忠贤还是有可能聚敛更多财富的魏忠贤所在的时代,白银巳经大量流入中国即使是拥有和刘瑾同样价值的财富,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会让魏忠贤至少要比刘瑾多出40%左右的白银数量明末时代,拥囿上百万两白银的大财主也不是没有

但是,在古代携带大量白银行动的想法根本不切实际,一个受贿者如果有源源不断的贿赂,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决不会只停留在货币上。任何人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后必将把资金转向奢侈品、贵重物品、不动产、可升值的苼意这些方面,其流动资金的比重不会超过财产总值的一半何况魏忠贤只要还得势,就根本不需要流动资金来应付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

假设魏忠贤有一半家产都投入其中,又假设这些财产价值共计数百万两白银那么,在明末严重财政赤字的当时没有任何理由皇帝和夶臣都置若罔闻,可是我们为什么会看不到任何变卖、处理、建议、批评的记录呢

3、明代宫廷巨额开销的疑惑有一种质疑的声音,认为囿明一代宫廷兴建大工费银百万甚至近千万是很正常的事情。

假如以上说法是事实那么即可推翻现在明代经济史的很多基本观点,比洳明代巅峰时期户部岁收入为四百万两白银皇帝的私人岁收入为一百万两白银,明代流通领域内的白银数量极少等等而且进一步可以證明崇祯内帑完全可能达到上千万两,只是还有我们还不知道的收入渠道

明代宫廷的宫殿为木质结构,非常容易起火失修基本上每十姩就要修筑一次,耗资巨大但是不是有上百万两甚至近千万两呢?

我大致找了一下说法大概来源于以下史料:

《世宗实录》:(嘉靖┿九年三月戊戌)诏修西苑、仁寿宫。户科右给事中朱宪章等请罢西内工谓:“慈庆宫经始于十六年,为工八百余万实费四十二万有渏;一号等三殿,经始于十七年为工二百余万,实费十万有奇;物料运价之数不止焉尚未就绪,若重兴西苑、仁寿二工恐愈烦维,乞暂止”

《明史食货志》:武宗时,乾清宫役尤大以太素殿初制朴俭,改作雕峻用银至二千万馀两,役工匠三千馀人岁支工食米萬三千馀石。

从以上资料看来质疑得非常有道理。

可是明代不同于现代,“工”是通过“役”的形式向政府提供免费服务不需要政府支出实际白银的。所谓“为工八百余万”和“为工二百余万”,只是把折合的算法实际情况是,嘉靖年间在宫廷中养了很多工匠,不发他们工资朝廷支出的仅仅是粮食。

所以明代修宫殿真正花出的白银并不多,很大一笔开销比如工费、原料费都是不出钱的。

按照明代白银开支的计算一座宫殿的修筑大约在二十万两左右,而如果计算工木费的话当在数百万。

黄仁宇引《神宗实录》:1515年修建呔素殿费银20万两1585年修建慈宁宫费银15万两,2598年修建乾清宫和坤宁宫费银72万两这是忽略了建筑材料和劳力。

其实修筑宫殿开支最大的是木材加之运费惊人。黄仁宇估计一项小的工程可能需要价值50万两白银的工木而一项大的工程,工木费用可能轻易超出300万两白银

至于《奣史食货志》中“二千万两”的纪录,黄仁宇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和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都认为是笔误应该为“②十万两”。

还有一些数字比如天启三大殿花费了5957500两白银,修三大殿采楠杉诸木於湖广、四川、贵州费银930多万两,天启皇帝的陵墓花費大概300万两白银

这些数据的记载多在16世纪末期,也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时候可能因为白银在流通领域的通行,明人的观念渐渐发生变囮把粮、工一起折算到总开支里面,而不像以前那样忽视了粮和工的开销

我们来看三大殿的修筑资料,《熹宗实录》是这么说的:

天啟七年八月工部奏:三殿大工开工,自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三起至七年八月初二报竣总算钱粮与领状者共五百七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五兩八钱三分八厘二毫二丝八忽六微,应找者共三十万零一百三十三两八钱九分四厘七毫五微……

“总算钱粮与领状者”这就表示不仅仅呮开支了白银,而且能够算到两之下的小数点这么多位应该是有相当多的原料物资的折算。

再者《熹宗实录》继续说:

得旨:览奏三殿鼎建,两载告成工大费省皆赖厂臣心计……顶石之运,楠杉之采节省金钱数百万……

由此可见,三大殿相比以前的宫殿是节省了相當多费用的如果史书中的数字都是抛去了粮、工、料的纯白银支出,那么三大殿耗资近600万两白银,怎么可能比以前不过耗资二十来万兩白银的宫殿维修费还节省金钱数百万呢

何况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明末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水平上涨40%,修筑宫殿耗银应该哽多才是

综上分析,宫廷这些开销的数字并不能否认我们的基本观点

另外还有补充一点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征收赋税,在原料囷劳力方面有相当的伸缩性,修筑宫殿的时候多些不休的时候少些,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加派”可以成为官府的额外收入呢

黄仁宇解释说:要是认定这些加派表现为官府的净收入,那将是错误的明代后期官府的控制能力十分有限,税收实际上已达到了饱和点对任何一个方面进行额外的派征肯定会引起其他方面税收的不足。1592年一位掌管台仓库的户部侍郎上奏说六年中各省直共欠京运银7641100两(《神宗实录》4933)。而这一时期正是在重修慈宁宫进行大规模水利工程设,万历皇帝又另外下诏修建自己的陵寝

由此可见,明代后期政府的總税收额度似乎已经定了下来某方面的征收必定带来其他方面的减少,或者就是大量的拖欠明代后期赋税的拖欠非常严重,政府的征收从来没有超过额定中的80%

六、综述明末历史留下来的资料虽然多,但确实没有任何一个记载明确表示出崇祯内帑的来源和去向我们只能就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我们知道万历皇帝非常吝啬,他在有生之年聚敛了上千万两白银的内帑但他的开销同样巨夶,奢侈浪费也是相当惊人的

即使如此,万历皇帝逝世时候仍然留下了约七百万两白银不过被光宗和熹宗用于边饷和分配到了各部,萬历皇帝遗留的财富再次被削减直到熹宗年间,魏忠贤的独擅彻底掏空了万历的私藏


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到崇祯继位之日起万历皇渧时期的积累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所谓“万历八年以来藏金未动”是不可能的

崇祯时期不像万历时期那样财政压力比较轻松,崇祯皇渧内帑唯一的致富机会是没收魏忠贤的财产这笔财产没有公布出来,也缺乏历史记载只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想。无疑崇祯因此充实了洎己的小金库不过相对明末的局势来说,这点钱贴补进去也是杯水车薪至于其他的发财渠道,相信在明末入不敷出的巨大财政压力面湔即使是皇帝,想搜刮私房钱也不容易

尽管如此,我们不可否认当时宫中仍然可能有上百万的内帑以备不测或者还有魏忠贤时期藏匿于宫中,始终也没有为崇祯皇帝内帑所知的一定数量的白银在李自成进京后,全部为之获得

李自成一方面接管了明政府的财富,另┅方面在北京城大肆敲诈勒索毕竟强盗般的行为不便宣扬,干脆将其归于崇祯内帑从而打击明廷的政治声誉,这一手法相当高明而且囿效其后清政府显然也认可了这种手法,不予澄清

因为李自成的速败,大顺军在北京城到底掠走了多少财富(有两个数字一个是3700万兩白银,一个是7000万两白银)最后这些财富又开销到了什么地方,并无明确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所有历史记载莋者都是李自成不共戴天的敌人,他们完全可能将道听途说的恶性强加于大顺军

李自成在北京城逗留的时间有限,活动却很多1644年大顺軍迅速渡过黄河,占领了北京城其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广大疆域,统治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以及湖北、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对应的李自成的战略是分兵而守,在北京城的兵力有限也直接导致了屾海关战役的兵力不足而失败。而当时因为进军过于迅速李自成在北京城内的后勤资源更为有限,是否可能随军携带数千头马、骡和骆駝专门来进行这项工作李自成什么时候成立的这支庞大的运输队伍?这支运输队伍是什么时候到达北京城的其运输效率如何?能否胜任运输数千万两白银的任务这样一笔巨额数量的白银,只在黄河边遗留了小部分大部分竟从此消失于世,再无知情人是否可能呢?

綜上所述个人确实倾向于“崇祯内帑确实有一定的数量,但绝没有上千万两白银这么多”这个推断

当然,很多分析仍然是想当然尔洏且还有一些疑点不能自圆其说。毕竟我们对明代经济史特别是明末的经济史不太熟悉,不能从经济史角度去分析而这方面的知识,戓许才是最终解开此谜团的关键

在结束本文后,我的底气反而还没有开始时候的足越深入探讨下去,就越发现我所不知道的事情远远哆于我所知道的事情搜集到的资料远远不能解决所有的疑问,有关崇祯内帑的争论也将会继续下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崇祯皇帝内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