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一生有多少女人到底糟蹋了多少女人

中国“大种马”——郭沫若,到底糟蹋了多少女人?
我的图书馆
中国“大种马”——郭沫若,到底糟蹋了多少女人?
原配夫人张琼华(),与郭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张琼华与郭沫若母亲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郭沫若与安娜及子女再就是于立群,()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郭沫若与于立群及子女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99岁时的彭漪兰于立忱(),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于立忱黄定慧(又名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定居山西省;黄定慧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安娜的五个子女是: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子,四儿志鸿。他们学有专长,均有所成。于立群的六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最小的一个儿子名不见经传。(封号频繁想读此类好文章请加微信:)其中三儿子民英在“文革”中自杀,二儿子世英于196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被殴打致死。这两家儿女之间不相往来。郭沫若这十一个后辈中,除女儿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沾点文史的边儿外,无人继承父业。他们,特别是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也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这一意见,语惊四座,值得郭研界关注,郭沫若的确在家庭婚恋问题上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毛病。先看郭沫若与情人于立忱之间的问题。于立忱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对于她的自杀,几十年中间一直是个谜,有的人只是这样猜测:于立忱之死是因为她参加东京游行示威,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回国后又受到《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的纠缠,无法摆脱,加之身患重病,绝望之余,寻了短见。其实,这一说法纯系捕风捉影,或故意为郭沫若掩饰。究竟真象如何,请让在北伐时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谢冰莹向我们详细揭示这个谜底:这是半个世纪前一个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实故事。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准条件。唉!谁曾料到,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这是一个秘密。一天,于立忱告诉我,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医院看她。护士说她在产房,孩子都取出来了。在产房,立忱看到我,摇摇头,一串热泪滚了下来。我连忙安慰她。她说:“我告诉你,将来你要替我申冤,答应不答应?”我说:“没有问题,当然答应。”这时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泪说:“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后,就真的自杀了。(《于立忱之死》,《传记文学》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谢冰莹讲的这个故事,如果我们善于思考的话,从于立忱的绝命词“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中就应知道了。“如此家园”者,是指国家破败,民族危亡人民离散,令人忧心;“如此社会”者,是指像郭沫若这样的名诗人,革命者,青年们崇拜的偶像,竟然也如此肮脏,如此卑劣,实在令人失望;所谓“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当然就是指她本人还这样年青,才25岁,却被人诱骗失身,颜面丧尽,事已至此,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向社会,向公众发出她再也不能为祖国,为人民挥洒笔墨,奔走呼号了的凄厉叹声。其悔恨、羞耻、疾首蹙额之哀痛状,实难言表,那就是说对国家、对人生、对自己已经彻底绝望,只有自杀。六十年前情人于立忱对郭沫若的认识,和六十年后儿子郭博对郭沫若的认识不谋而合,这是偶然的吗?不是。他们都是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大概比学者们说的话更可信。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我们再请他的另一位夫人安娜作点补充。安娜不同于张琼华。我们可以说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办婚姻,你逃婚也好,抛弃也好,无可厚非;而与安娜是自(和)由相爱结合的,理应永远忠诚。然而他不。他不仅在婚姻存续期间就与安琳、与于立忱等发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从1937年始,借回国之机,把安娜连同五个孩子一起彻底抛弃,另寻新欢。(当时长男和夫20岁,次男郭博18岁,三男佛生15岁,女儿淑子13岁,四儿郭志鸿6 岁。)此后从不给这群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任他们辗转挣扎,啼饥号寒,被日本警宪铁蹄践踏,皮鞭抽打,其境况遭遇,苦不堪言。当《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于1947年前往东京安娜住处时,面前一片惨景:室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见中国的记者到来,安娜涕泪交流,哽咽难语,她只能断断续续地泣诉:“鼎堂他不应该是这样。自从他走掉之后,我们,我和孩子们都为他担惊受怕,他却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通,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的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的见到了蒋介石……”(《上海滩》日)这类问题,反复出现在郭沫若身上,对他的形象必然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他本人也说:我不是个“人”,我是坏了的人,“我自己的人格确实是坏透了”。然而,在四川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女学者却提出与此相反的看法。她认为郭沫若多次背叛爱情,不断抛弃和更新爱情对象,正表现了他在这方面的超前意识;并进一步说:爱情是艺术的永恒的主题,没有爱情,便没有文学,便没有诗歌。爱情产生灵感,产生激情,如果没有郭沫若和安娜之间的爱,便不会诞生《女神》,不会出现诗人郭沫若;只有不断更新爱之对象,艺术家的灵感和激情才会像泉水一样不断涌出,天地间才有可能树起一座座艺术的丰碑。这位女学者的演说词很精彩,观点也新鲜。不过我们要问:所谓“超前”,“超”谁的“前”?就是六七十年后现在的美国总统不还是因为非正常两性关系而受到追究吗?多少大英帝国的重臣不也是因为未管好自己的裤带而被迫下台吗?这类绯闻直到今天不还是被常称性开放的欧美斥为“国耻”、“国丑”吗?怎么一到我们这里,郭沫若一干起来就变成不受时空限制的、先知先觉似的“超前意识”了呢?莫非我们的郭沫若成了衡量万物的唯一尺度了?这种名人效应式的惯常思维,可以被广告媒体用来去满足小市民兴趣的需要,但决不应该存在于学者的头脑之中。不要说起来那么轻松。至于这位学者所谈的激情和灵感与爱情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也许是,但不尽然。莎士比亚有几个情人?弥尔顿呢?郭沫若曾模仿过的辉煌诗篇《草叶集》是作者在红唇的拥吻中写出来的吗?要知道惠特曼——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一生还没有结过婚呢!何况像郭沫若那种爱的方式,未必都是出于高尚的情感。没有高尚的情感,便没有高尚而伟大的人格;没有高尚而伟大的人格,就不会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丑和恶不会直接产生美和善的。郭沫若在这里请读者不要误解,我们并不主张禁欲主义,也不以婚恋次数多少来论是非,不认为婚恋次数少就一定贞洁伟大、次数多就一定卑污渺小。乔治·桑的恋人不止十个八个,谁能说她卑污渺小呢?那位每天都被成群的裸体女性包围着的毕加索,他的一张画不是每每都可换回几千百万美元吗?好莱坞名星离异一百三十多次,不还是追求者塞道吗?的确,两性关系只与当事者有关,其他人是管不着的。我们所谈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你是否进行了性欺骗,性讹诈,性强制,性背叛,或性出卖;在性爱问题上你是否和政客们一样搞了什么阴谋诡计,玩了什么花招伎俩;一旦发生了性矛盾,性分歧,性冲突,性危机,或性变迁时,你是否表现出了充分的理智和负责任的态度,耐心地、妥善地去解决。(封号频繁想读此类好文章请加微信:)也就是告诫人们切不可像郭沫若那样,饮够了爱情的甘甜佳酿之后而不惜将杯杯鸩毒硬灌进对方的口中,制造一出出婚恋家庭悲剧。张琼华是悲剧,安娜是悲剧,于立忱是悲剧,于立群也是悲剧。这四大悲剧,可说是郭沫若人生人格的一绝,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人可与之比肩。当然,如果更坦率一点的话,让我们从更广阔的领域、更丰富的内容、更深刻的意义去认识,去理解,郭沫若本人更是一出典型的悲剧。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郭沫若到底糟蹋了多少女人 这次数了八个郭沫若到底糟蹋了多少女人 这次数了八个房产在线百家号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  原配夫人张琼华(),与郭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  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 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  再就是于立群,()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  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  于立忱(),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  黄定慧(又名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定居山西省;  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安娜的五个子女是: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子,四儿志鸿。他们学有专长,均有所成。  于立群的六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最小的一个儿子名不见经传。其中三儿子民英在“Wenger”中自杀,二儿子世英于196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被殴打致死。  这两家儿女之间不相往来。郭沫若这十一个后辈中,除女儿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沾点文史的边儿外,无人继承父业。  他们,特别是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也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这一意见,语惊四座,值得郭研界关注,郭沫若的确在家庭婚恋问题上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毛病。  先看郭沫若与情人于立忱之间的问题。  于立忱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  对于她的自杀,几十年中间一直是个谜,有的人只是这样猜测:于立忱之死是因为她参加东京游行示威,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回国后又受到《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的纠缠,无法摆脱,加之身患重病,绝望之余,寻了短见。  其实,这一说法纯系捕风捉影,或故意为郭沫若掩饰。究竟真象如何,请让在北伐时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谢冰莹向我们详细揭示这个谜底:  这是半个世纪前一个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实故事。  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准条件。唉!谁曾料到,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这是一个秘密。一天,于立忱告诉我,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医院看她。护士说她在产房,孩子都取出来了。在产房,立忱看到我,摇摇头,一串热泪滚了下来。我连忙安慰她。  她说:“我告诉你,将来你要替我申冤,答应不答应?”  我说:“没有问题,当然答应。”  这时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泪说: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后,就真的自杀了。(《于立忱之死》,《传记文学》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谢冰莹讲的这个故事,如果我们善于思考的话,从于立忱的绝命词“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中就应知道了。“如此家园”者,是指国家破败,民族危亡人民离散,令人忧心;“如此社会”者,是指像郭沫若这样的名诗人,革命者,青年们崇拜的偶像,竟然也如此肮脏,如此卑劣,实在令人失望;所谓“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当然就是指她本人还这样年青,才25岁,却被人诱骗失身,颜面丧尽,事已至此,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向社会,向公众发出她再也不能为祖国,为人民挥洒笔墨,奔走呼号了的凄厉叹声。其悔恨、羞耻、疾首蹙额之哀痛状,实难言表,那就是说对国家、对人生、对自己已经彻底绝望,只有自杀。  六十年前情人于立忱对郭沫若的认识,和六十年后儿子郭博对郭沫若的认识不谋而合,这是偶然的吗?不是。他们都是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大概比学者们说的话更可信。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我们再请他的另一位夫人安娜作点补充。  安娜不同于张琼华。我们可以说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办婚姻,你逃婚也好,抛弃也好,无可厚非;而与安娜是自(和)由相爱结合的,理应永远忠诚。然而他不。他不仅在婚姻存续期间就与安琳、与于立忱等发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从1937年始,借回国之机,把安娜连同五个孩子一起彻底抛弃,另寻新欢。(当时长男和夫20岁,次男郭博18岁,三男佛生15岁,女儿淑子13岁,四儿郭志鸿6 岁。)此后从不给这群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任他们辗转挣扎,啼饥号寒,被日本警宪铁蹄践踏,皮鞭抽打,其境况遭遇,苦不堪言。  当《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于1947年前往东京安娜住处时,面前一片惨景:室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  见中国的记者到来,安娜涕泪交流,哽咽难语,她只能断断续续地泣诉:“鼎堂他不应该是这样。自从他走掉之后,我们,我和孩子们都为他担惊受怕,他却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通,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的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的见到了蒋介石……”(《上海滩》日)  这类问题,反复出现在郭沫若身上,对他的形象必然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他本人也说:我不是个“人”,我是坏了的人,“我自己的人格确实是坏透了”。  的确,两性关系只与当事者有关,其他人是管不着的。我们所谈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你是否进行了性欺骗,性讹诈,性强制,性背叛,或性出卖;在性 爱问题上你是否和政客们一样搞了什么阴谋诡计,玩了什么花招伎俩;一旦发生了性矛盾,性分歧,性冲突,性危机,或性变迁时,你是否表现出了充分的理智和负责任的态度,耐心地、妥善地去解决。 也就是告诫人们切不可像郭沫若那样,饮够了爱情的甘甜佳酿之后而不惜将杯杯鸩毒硬灌进对方的口中,制造一出出婚恋家庭悲剧。  张琼华是悲剧,安娜是悲剧,于立忱是悲剧,于立群也是悲剧。这四大悲剧,可说是郭沫若人生人格的一绝,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人可与之比肩。  当然,如果更坦率一点的话,让我们从更广阔的领域、更丰富的内容、更深刻的意义去认识,去理解,郭沫若本人更是一出典型的悲剧。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房产在线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业房地产市场数据分析,时时关注市场动态相关文章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郭沫若生命中的五个女人(民国风骚随笔之十八)
&&&&&&&&&&&&&&&&&&&&&&&&&&&&&&&
&& (少年郭沫若)
他一生爱过好多个女人,有的爱是心的悸动,有的爱是过眼烟云,有的爱是沉重枷锁,有的爱是相守相伴。他因“文革”时的行为态度被人们所憎恨,可他的爱却无关政治,这是“文化巨擘”郭沫若与5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有相聚也有分离,有欢笑也有哭泣!
&&&&&&&&&&&&&&&&&&&&&&&
媒妁之约,让她守侯一生一世
&&&&&&&&&&&&&&&&&&&&&&&&&
&& (张琼华与郭沫若的母亲)
1912年正月十五,在一阵阵锣鼓鞭炮声中,一顶花轿抬进了郭家前堂,20岁的郭沫若望着那一抹艳红,他的心因期待而怦怦直跳,因为母亲告诉他,新妇张琼华人品好、读过书、又是天足,与家里最美丽的三嫂一般美,漂亮、优雅、贤淑的三嫂可是郭沫若心中最完美的女子!
在轿帘掀开那一刻,一只精巧的三寸金莲迈了出来,郭沫若被重重一击,母亲的欺骗和幻想的破灭深深刺痛他的心。行过礼后,他木然走进洞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心跌入谷底,眼前一片黑暗,跌坐地上:那是母亲的媳妇,不是我的女人!
婚后第5天,郭沫若伤心欲绝地离家到成都读书,假期回家,他也只睡在厢房,不和张琼华同房。1913年的夏天,他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大哥郭开文,第二年1月,东渡日本,一走26年!
张琼华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爱上这个品貌出众的男人;她默默地守着名份,却没有享受一天做妻子欢悦;她从一而终,心甘情愿地伺候男人的双亲;她将和他结婚时用过的家俱一件件擦拭得光亮如新,将他的文稿当作圣物一样珍藏;她从没有想过放弃,将等待当作寄托,渴望着用自己的真诚与执着,等回自己的男人。
1932年郭母去世前留下遗言:“他日八儿回来,必善视吾张氏儿媳,毋令失所。”1939年郭父病故,郭沫若带着妻儿回家奔丧,张琼华专门将自己的卧室,当年与郭沫若的洞房出让给这对新婚夫妇,并盛情相待。
他们从此一别,不再相见!
1964年,张琼华在侄女陪同下来到北京,郭沫若却未见她一面,只是安排随从人员陪同游览。几日后,张琼华匆匆离去,工作人员劝她多留些时日,她黯然地说:“他太忙了,我不能在这里分他的心。”
她倾进一生的柔情与期盼,等待一个一世都不会兑现的诺言,空守一生深闺,一等就是70年!
&“圣母玛莉亚”让他获得新生&
&&&&&&&&&&&&&&&&&&&&&&&&&&&&&&
(年轻时的安娜)
在日本,贫困、孤独、消沉与苦闷让他濒于崩溃,几近自杀。
上帝却不忍带走这个才子,派来“圣母玛莉亚”挽救他!
1916年夏天,郭沫若好友陈龙骥在圣路加医院病逝,郭遵遗嘱向医院取回陈的X光片被拒绝。亡友最后的心愿自己却无法实现,他无奈与失望时,一个甜美声音的白衣天使飘然而至:“先生,我叫佐藤富子,我能为您效劳?”在郭沫若一番解释下,她拿着郭沫若在冈山的地址,微笑道:“你等我的消息。”
几天后,郭沫若便收到亡友的X光片,和一封笔迹清秀的信:“自从见了您后,您的影像在我脑海中怎么也抹不去,您就象我的哥哥……”佐藤的信象一缕和暖的春风湿润了他干枯的心田。
频频的书信往来,让两颗年轻而孤独的心慢慢地靠近,他们相爱了!
晨曦中,他把她从甜梦中唤醒;夕阳下,他牵着她走在枫林里;月夜里,他捧起她温润的唇……樱花般优雅浪漫,洁净芬芳的佐藤,激起了他无尽诗思,他为她写诗、为她情痴!
我把你这张爱嘴,
比成一个酒杯。
喝不尽的葡萄美酒,
会使我时常沉醉。
我把你这对乳头,
比成两座坟墓。
我们俩睡在墓中,
血液儿化成甘露!
1916年底,佐藤毅然与牧师父亲决裂,同郭沫若结合。为了追随郭沫若,她取名“郭安娜”;为了爱的结晶,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1923310400
&&&&&&&&&&&&&&&&&&&&&&&&&&&&&&&&&
(郭沫若、安娜一家)
革命,让他邂逅一段美丽情缘
1926年7月,郭沫若参加北伐,在周恩来推荐下,任北伐宣传科科长兼行营秘书长,军街中校。超凡的才能,令他在3个月后升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军街中将。1927年南昌起义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汕头国民政府对外交涉员。
&&&&&&&&&&&&&&&&&&&&&&&&&&&
&& (北伐时的郭沫若)
从南昌到汕头的路上,他邂逅了一段美丽的情缘!
她叫安琳,是郭沫若在广东大学任教时的学生,他们南下同行!一个是风华正茂的女学生,一个风度翩翩的著名诗人,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念不完的诗句。路上,郭沫若患上痢疾,是安琳为他寻医问药,照顾他,安慰他。当安琳端着汤药一勺勺喂自己时,郭沫若看到她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眼中满是柔情。
一天晚上,他们的队伍遭遇袭击后撤退,郭沫若一人落下了。他沿着既定的路线孤单而恐惧地走着,突然一个黑影朝他走来,正当他担心敌人来袭时,却听到一个熟悉而亲切声音:“是郭主任吗?”他奔向前去,是安琳不顾个人安危,独自寻来。他感动得紧紧握住安琳的手:“安琳,我是永远不能忘记你的!”一股暖流涌向安琳的全身,她动情地说:“我也不会忘记你的,更不会忘记这一切!”
从武昌到汕头、广州、香港、上海,他们一路相随,汹涌的情掩没了彼此的心,他们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恋情中。
可他们的爱很短暂。1927年底,郭沫若被国民党通缉,被迫携妻带儿到苏联躲避。严寒的天气让他患上了严重的斑疹伤寒,脸部浮肿,气若游丝,奄奄一息。医生多次让安娜准备后事。安娜没有放弃,拖着患肾炎的病体日夜照顾着自己的男人,令他走出了死亡边缘。
在医院休养的日子里,郭沫若却日夜思念的安琳:“她,她使我无昼无夜地,日日为她倾倒。我自从遇见她,我便想她,想她,想她呀。安琳哟,我是永远不能忘记你的……”他还以自己的与安琳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小说《新的五月歌》。
在郭沫若回日本的分别晚宴上,安琳也出席了。郭沫若看到了安琳一脸的忧伤和愁怅,心中都快碎了,无奈妻儿在场,只能用爱怜的眼望着她。
敏感的安娜在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了“情”字!安娜知道他痛苦地爱着,并没有指责,而是黯然地对他说:“是我阻碍你们罢了,假如没有这4个儿女,我是随时可以让你自由的!”
对安琳的爱愈深,对安娜的愧越重,郭沫若陷入无尽的纠结苦恼中,想着安娜多年来的点点滴滴和身边4个孩子,他写下了《归来》,放弃这段爱情:
这是我的妻,她的爱情!
我的生命是她救起了的。
听说我在危笃时骂詈过她,
还数过她无数冤枉的罪名。
她来时有时竟不敢和我见面,
只坐在偏僻处,望着我伤神。
啊!我如今是清醒了,忏悔了:
你是我永远的唯一的爱人!
带着对安琳的思念与牵挂,他完成了诗集《恢复》,这短暂而美丽的心动,成了他生命中最永远的记忆!
痴情女子,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于立忱)&
回到日本后,郭沫若潜心文史和学术,迎来创作著述的黄金时期。
爱,总是频频光顾他。很快,他又有了一个美丽的遇见!
1934外甥女,亭亭玉立、于立忱被派与郭沫若相识。
最吸引女人的不是男人的高、帅、富,而是才华。
于立忱爱上了这个才情四溢的男人,郭沫若也爱上了这个美丽娇艳的女子,他们爱如潮水,如娇似漆!
可是,这个苦命的女子爱上的是一个不该爱的男人,不仅错付了情,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37年5月,于立忱回国两个月后自杀身死亡,留下:“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这语焉不详细的遗言让人们揣测,年仅25岁,这个美丽记者的自杀轰动一时。
于立忱还留下了一首七绝《咏风筝》:碧落何来五色禽,长空万里任浮沉。只因半缕轻丝系,辜负乘风一片心。得知于立忱死讯,也许因为愧疚,郭沫几度落泪,悲痛欲绝,并和诗《断线风筝》:横空欲纵又遭禽,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恒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
后来,曾与郭沫若一同参加北伐的女作家、于立忱的闺蜜谢冰莹回忆:“我到医院看望做盲肠手术的于立忱,却发现她也在做引产手术,于立忱告诉我,孩子是郭沫若的。”
谢冰莹的回忆只是一面之辞,于立忱的真正死因我们也不得而知。可后来郭沫若与安娜和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最后郭沫若与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携手到老,这应该也与于立忱有关。
又一次美丽的心动,让他抛妻弃子
&&&&&&&&&&&&&&&&&&&&&&&&&&&&&&&&&&&&&&&&&&
&(于立群)
1937年7月27日,那个残月在天,零露在田的清晨,在征得安娜的同意和支持下,郭沫若悄然归国。
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男人遇到美女就学会忘记?
到上海后不久,郭沫若就遇到比自己年轻24岁于立忱妹妹的于立群,她面容秀美、清纯大方,惹人怜爱:“立忱走了,我有责任保护立群。”
12月初,郭沫若南下香港,竟与于立群不期而遇。他乡遇故知后不久,他们走进了洞房花烛夜。
拥着新婚娇妻入眠时,他早就忘记了远在日本的妻和5个孩子。
&&&&&&&&&&&&&&&&&&&&&&&&
& (郭沫若、于立群、郁达夫之侄女郁风)
郭沫若离家那天,日本宪兵就拘捕了安娜和大儿子,毒刑拷打至不能行走。4个幼小的孩子在乡下受尽欺凌,孤苦过日。独自在家的4个年幼孩子让她急疯了,安娜一出狱,伤痕累累、衣衫褴褛拼命朝家奔去,为不让孩子担心自己,她折到朋友家洗澡换衣才踏进家门。
“敌人的妻子”、“卖国贼”,让安娜和孩子受尽屈辱和折磨。安娜被监禁过三次,她没有软弱,更没有屈服。期间,曾有不少人欲高价收购郭沫若手稿,虽然生活艰辛,可她都一一拒绝。安娜种地、种菜,一天独自奔走数十里卖杂货,她不仅让五个孩子有饭吃,还让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
她祈盼着战争结束,等待着男人平安归来!一春又一秋,每天站在屋外的篱栅旁,望着那条通向远方的路,可她等了11年,也没能等来男人的片言只语!
1947年《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曾到安娜的住处探望,家里一片凄凉:家徒四壁,根本没有半点能称为“家当”的东西,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
1948年8月25日起,香港《华商报》连续3个月连载了郭沫若的《抗战回忆录》,在国内外引起了强大反响。看到报章上郭沫若的名字,安娜激动地把孩子抱在怀里,不停地流着泪:“啊,啊,真是上帝保佑,你们的爸爸还活着,还活着……”此时安娜已经头发花白,满脸皱纹。
安娜决定千里寻夫时,身边的人告诉她,10多年过去,听说他已另娶了新妇。11年的等待,安娜想的就是能再见到他,不管发生什么,她一定要弄个明白。安娜在孩子的陪伴下,几经周折来到香港郭沫若的家门口,望着离别11载的男人,她百感交集,泪如雨下,正想上前拥抱他时,屋里却走出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女子,依偎在他身旁。安娜什么都明白了,眼前一黑,跌入儿子的怀里。
&&&&&&&&&&&&&&&&&&&&&&&&&&&&&&&&&&
(郭沫若、于立群和孩子)
看着陆续走出的5个孩子,安娜的心碎了,当年郭沫若为孩子放弃了安琳,今天正是自己成全之时。
安娜久久地望着自己的男人,凄然无奈地转身离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沫若的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