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练贤梁世奎的感人故事事

403 - 禁止访问: 访问被拒绝。
403 - 禁止访问: 访问被拒绝。
您无权使用所提供的凭据查看此目录或页面。邓练贤、叶欣、王晶、丁秀兰、李晓红感人故事简介
文章摘要:010-04-26 20:12 | 二级
3月21日,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省委九届五次会议决定,在全省共产党员中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文学与艺术学院组织全体党员观看……
3月21日,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省委九届五次会议决定,在全省共产党员中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文学与艺术学院组织全体党员观看钟南山先进性事迹报告会.钟南山的事迹报告,在全休学生党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非典&以前,钟南山,对大多人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一个年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在这场和疫病的鏖战中,他用什么来实践,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事实胜于万语千言.寻踏他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不难找出答案. 理想就是方向,理想就是动力.日钟南山出生于南京中央医院.受父母的影响,小南山很早就立下了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的理想.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今的人们似乎显得有些浮躁与喧嚣,更多地是在... 3月21日,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省委九届五次会议决定,在全省共产党员中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文学与艺术学院组织全体党员观看钟南山先进性事迹报告会.钟南山的事迹报告,在全休学生党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非典&以前,钟南山,对大多人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一个年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在这场和疫病的鏖战中,他用什么来实践,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事实胜于万语千言.寻踏他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不难找出答案.
理想就是方向,理想就是动力.日钟南山出生于南京中央医院.受父母的影响,小南山很早就立下了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的理想.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今的人们似乎显得有些浮躁与喧嚣,更多地是在追逐物质丰富与享受,穿梭周旋于各大名利场;抑或随波逐流,在无聊或无奈中打发时光.不知不觉理想已成为一个令人陌生的词汇.然而钟南山先生却不是这样.&我中学老师告诉我:&人不应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钟先生在报告中说.面对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和全社会的普遍恐惧心理,钟先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和动力,认为自己有能力、潜力去攻克难题.他从小到大,一直认识到,有些事情,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关键是努力.作为一名党员,钟南山讲政治,他的最大的政治就是,&搞好我们的业务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其对自己强烈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使他超越了世俗功利的计较,心无旁骛,毫不畏惧地追求着人类的未知.
而且在这追求未知的过程中,钟先生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盲从权威关于病原的判断,而是尊重事实讲出不同意见.不怕非议和政治压力,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国际合作协议.钟先生说:&这不是一般的学术争论,这是救命的问题.&&与党保持一致是思想方针的一致,而不是在学术、处理上盲从,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而不是盲从于条框& &在我接触过许多搞学术的人士,真正有学问的人.我感到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性:他敢于肯定自己,也敢于否定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他有自己的探索和追求,在实践中发现是对的东西,他敢于坚持,但是,经过实践发现是错的东西,他也敢于否定.否定自己有时比肯定自己还要难.我这么多年一直跟学术界很好相处,就是说我要按照事实来说话.有时候大家观点不一样,争论得很厉害,一旦事实证明(我错了),他们就可以说服我.我可以纠正过来.在学术界,大家都很强,压服是不行的,只能靠事实去说服.&这让我想起茨威格大师的一句名言:多年以来,这谦逊崇高的学者,生活在迫害和贫困的双重阴影下,经常面临着可怜的窘境.然而他的心灵却一派自由,因他不受制于宗派的羁绊,也不听凭自己受任何流行狂热的奴役.这不正是钟先生的真实写照吗?
责任就是使命,责任就是奉献.&医院是战场,既然是肺炎,就是我们搞呼吸的、胸肺科医生的首要责任.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这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这位在天冷时要把听诊器焐热了才给 病人诊听的仁爱长者,当病魔袭来时,他毅然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冲锋在前.&我们就像是一个扫雷班,现在要解决地雷问题,你扫雷班不干谁去干?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他果断地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控制疫病打下了基础;他奔忙于各家医院之间,抢救危重病人;他带头组织多方协作,努力探寻发病源头;当流言四起时,他亮相于媒体,讲解疫病,安定人心;当自己也染上疾病时,他以家为病房,悄悄自我治疗&&正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钟先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医生的天职.救死扶伤,身先士卒,有责无旁贷之念,而无居功自傲之心,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钟先生不仅始终不渝地为白衣天使操守着职业道德底线,一如世界著名医学家、希腊人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尽我力所能与判断力所及,无论何处,遇男遇女,贵人或奴婢,我之惟一目的,为病人谋幸福.& 人民日报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
追授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日前作出决定,追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决定指出,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卫生人员日夜战斗在第一线,把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私无畏、竭诚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行为感人肺腑,事迹催人奋进,不愧为人民英雄.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视病人为亲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学习他们把安全让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格;学习他们坦然面对危难、乐观坚强的革命精神.要以他们为榜样,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奋勇拼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有一种倒下叫站起--邓练贤
名为非典型肺炎的疾患突如其来,在迎击这场天灾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冲锋在前,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他们用自己不计利害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悲天悯人的大爱,保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然而,在一个个病人健康地重新站起来时,有的医务人员却病倒了,更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都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胡锦涛总书记最近亲临广东视察,慰问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近日又作出重要批示,对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过程中以身殉职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家属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坚信有广大医护工作者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疫病.今天,我们把在羊城人民中间传扬的英雄故事、英雄精神讲述出来,我们相信,英雄的事迹和高尚精神一定会激励广大医护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最终战胜疫病.
面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突袭,邓练贤以传染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挑起了组织协调的担子,并冲在最前面
羊年春节,让邓练贤的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因为难得没有安排节日值班的丈夫对她许了个愿&这个年可以陪你了,你说去哪我们就去哪.&然而,刚刚吃罢年夜饭,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还没看上两个,电话就响了:医院来了特殊肺炎病人,马上回院准备抢救&&
&来得这么快!&邓练贤放下电话就往医院赶.就在这天下午,中山三院接到通知:广东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该院是指定的四家接收病人的医院之一.在医院的布置下,邓练贤以传染病科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主动挑起人员调配、组织协调和物品落实的担子.一方面要保证救治小组的力量,又要确保原来近百名病人的治疗不受影响.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所有工作人员都主动放弃休假,各就各位坚守岗位.他知道这项工作危险很大,让别人去承担风险,以年龄已届50多为借口推脱,不是他的作风.他一马当先,带领科室医务人员,投入这场&遭遇战&.
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家一起对病人进行紧急会诊,做各项检查,确定治疗方案.这个除夕之夜,中山三院传染科灯火通明.对这种突如其来、预防治疗都处于摸索阶段的疾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邓练贤凭直觉意识到其极强的危险性,他亲自安排病房,交待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抢救紧张有序地展开.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这时,邓练贤的手机不断收到拜年短信,但他来不及看,一直忙到初一凌晨3时.一切就绪后,邓练贤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他对爱人说:&我太累了.&说完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就这样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邓练贤一大早就赶往医院查房.上午11时30分左右,一位姓周的危重病人被送到医院.这位被称为&毒王&的病人使一个又一个的医务人员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亲戚朋友也先后染病.当时病人发高热,烦躁不安,频繁而剧烈地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神志也模糊不清,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
情况危急,刻不容缓.邓练贤和同事们马上投入紧张的抢救中,抗炎、吸氧、镇静、激素应用,但病人病情仍在不断加重.专家小组迅速作出决定,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这个病人身体强壮,体重足有80公斤,因为极度缺氧,情绪极度不稳,在作气管插管时更是烦躁不安,极不合作,要&奈何&他绝非易事.
&快,快!&此时,病人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间,邓练贤想都顾不上多想,用力地按住病人身体,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都纷纷上前,有的扶住患者的头,有的按手,有的按脚,让麻醉师尽快将导管插入.这一过程中,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腥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而空气中也充满了病毒.
与传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邓练贤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在危险中,但此时此刻,又怎能放下病人,中途退缩?他和同事们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抢救.病人呼吸不畅,要不断地拔下插管吸痰.在现场3个小时的抢救中,光给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换了好几个.邓练贤和专家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各种参数,病人的病情终于慢慢稳定,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时间,在抢救病人时以分秒计算,而对于邓练贤自己,时间的概念在这些天已显得模糊不清,何时用餐,何时休息,都取决于病人的病情.他有严重胃溃疡,曾经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在这羊年春节,却只能在办公室吃几口凉透的盒饭.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邓练贤都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及大量的体力消耗,即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难以支撑.回到家中,抢救病人的过程又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使他难以入睡: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邓练贤突然感觉不行了,全身肌痛、乏力、头痛、高热,他染上了病毒,肺部出现炎症阴影,住进自己工作的医院.
就像一场战争,谁冲锋在前谁就可能先倒下.在邓练贤之后,医院相继有20名一线医护人员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诊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极重、传染性极强的危重病例,而当时对这个病的认识还非常模糊,面对一个未知的巨大危险,邓练贤和他的同事们成为第一批&扫雷者&.
这时,人们发现,邓练贤所在的早期救治病人的4人专家组中,有3人是来自各科室的党支部书记,4位专家后来全部染上&非典&;在参加抢救&毒王&的9名医护人员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
平时习以为常的&邓书记&的称谓,如今变成了带泪的述说和无限的敬意,尽管在人们的口里讲述的是一件件琐事
中山三院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经过救治,已陆续痊愈出院,而最早病倒、带领战友冲锋陷阵的邓练贤,却再也没有回来&&
4月21日下午5时45分,邓练贤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永远闭上了双眼.
从皓首白发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我们采访的每一个认识邓练贤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好医生、好支书.在一件件平凡而又不易的琐事中,邓练贤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亲切地站到了我们面前.
&邓书记&,同事们总是这样亲切地称呼邓练贤.在传染病科,大事小事大家都习惯找&邓书记&,不仅仅因为他是支部书记,更因为他为人特别有耐心,不怕麻烦.
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姚集鲁教授是个坚强达观的人,说起邓练贤的离去也不禁流泪了.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是个老实人.论起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两条,他在我的学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
就在邓练贤病倒的前一天,同事们还看见他在给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属做工作.实际上,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属闹情绪有意见,大家都会说找邓书记来,过不了一会就会看到邓书记笑眯眯地出来说声&搞定了.&为什么病人、家属都这么听邓书记的话,因为邓书记心里总有病人,病人想什么,家属想什么,他都能体会到.他的话往往句句都说到别人心里去了,听了特别贴心,当然也就没气了.这么多年来,传染病科医患关系一直比较融洽,没有一例向医院的投诉.
大年初一中午抢救完一个11岁病孩出来,细心的邓书记已经给医生护士们订好了盒饭.护士长王乔凤说起这些事,眼泪直流:按理说这些并不该是一个老领导、老专家做的事,而更让王乔凤唏嘘的,是身心俱疲的邓书记还给病孩的父母都买了盒饭.
善待病人,是在邓练贤身边工作的医生护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记忆中,邓练贤一直平等待人,在他眼里病人既是病人也是亲人,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亲疏之分.以前大家经济都还不宽裕,有些病人没钱吃饭,邓练贤常常自己掏钱给病人买饭.看到邓书记这样做,他身边的很多年轻医生护士也都慢慢养成了这种帮助困难病人的习惯.有一阵医院病人走账的情况多了,有的同志收病人时会有些犯嘀咕,每当这时邓练贤总是一?先抢救&,从无二话.
邓练贤对人好,但也很有原则,讲究方法.医院曾经有一位年龄较大的进修医生,个人毛病比较多,在其他科室很难呆下去.邓练贤主动提出:到我这里来.为了帮他,邓练贤和病区负责人商量了一个&帮教&妙计,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邓练贤找来进修医生,连续问了许多问题,进修医生答不出来.邓书记把他批评一通,然后让其他人去安慰他、帮助他.不久,这位进修医生工作态度好了,医疗水平也有了提高,邓练贤由此真成了医生?医生&.
任劳任怨、勤恳豁达的性格,是邓练贤26年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形成的.从1977年担任传染病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他就从未忘记一个基层党的工作者的责任.在他的用心带领下,传染病院这个党支部,成为院里最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在邓书记的亲身示范下,支部连续13年获得医院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则连续13年被授予先进共产党员的称号.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邓练贤在这个全院最大的科里默默地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工作.同事遇到业务上的难题,找他;年轻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闹离婚,找他.他总是鼓励年轻同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科里搞装修,他比自己家装修还上心,样样考虑周全.多少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要巡视重诊患者病房?婆婆妈妈&得连水电安全都要仔细查看.他还牵头,以传染科支部名义在韶关仁化资助了14名贫困孩子的学业&
邓练贤倒下了,但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却竖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奋斗和牺牲成为战友们前进和避免更大牺牲的指路牌 展开
20:00 热心网友
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 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
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丁秀兰.
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丁秀兰病逝的噩耗传来,北大人民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院长吕厚山询问救治丁秀兰的医护人员:&丁大夫有没有留下遗言,有什么未竟的心愿?&医护人员摇头无语.听说朝思暮想的妈妈离她而去,远在国外求学的女儿申洁悲痛欲绝.她打电话问爸爸:&妈妈走时,可有什么嘱咐的话?&父亲申业桐无言以对.
丁秀兰病危时,病魔已经将她折磨得精疲力竭.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采访北大人民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吉善时,他开口就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秀兰的名字,提起来我就掉眼泪&&&
听说丁秀兰去世了,刚刚从一线撤下来的医生、护士们牺牲宝贵的轮休时间,自发聚在北大人民医院门口悼念丁秀兰.望着丁秀兰办公室的窗口,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这些天来,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到北大人民医院的门口.人们或无语伫立,默默哀悼,或将一束束白的菊花、红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有的还附上一段留言寄托哀思.一位丁秀兰救治过的患者在留言中说:&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兰指导下在医院实习过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在留言中深情写道:&雨丝中,曾朝夕相处的您含笑走来,还是那份慈爱的目光;花丛里,又飘来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样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泪水,只能用泪水向您挥别!泪水,多想用泪水把您挽留!&
为纪念丁秀兰,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北大人民医院和中青网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秀兰纪念馆&于5月14日开通.短短3天时间,超过5000人次登录纪念馆留言.
在众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别引人注目.舒老说:&我于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医院看急诊,留住医院,4月11日病愈出院回家.看急诊时,曾接触过丁秀兰大夫.现在对于她的殉职,怀着特别的敬意.这里,借用老友黄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中写道:
壮哉医药师,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线,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时,无休亦无寐;
问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气,问女何所忆?病床与轮椅;
非典渐得控,医护皆勇义,事迹太感人,观之频掩涕.
&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里,丁秀兰非常热爱生活.每逢节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约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医院院子里鲜花盛开,她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品生命的芬芳,那细致的动作充满欣喜和怜爱.住院期间,当病情一度好转,她便打电话让丈夫送件毛衣过来:&记住,拿件颜色鲜艳一点的.&弥留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已经浮肿的手,使出全部力气抓住身旁的医护人员,那样子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女人味儿、人情味儿十足的丁秀兰,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向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呢?她有没有怕过?
丁秀兰的爱人说:&离家去医院时,她像每次加班一样,平静地告诉我:&医院有病人,我得赶过去.&&
陪伴丁秀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她有过担心,但她绝不害怕,更不会退缩.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选择做医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丁秀兰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平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面对病人,丁秀兰总是那样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体、安排就诊.遇到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她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像平时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面前,奔波于患者的床前,为他们问诊、查体,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
终于有一天,当丁秀兰开完院里的一个防治非典的会议回来时,对护士长说了句:&我感觉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仍然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并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
丁秀兰的爱人说:&我敢断定,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一提起丁秀兰,所有人的眼圈都红红的.科主任朱继红说,在急诊科,丁秀兰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大姐.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为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赶到医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医院.许多个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值三班.大家劝她休息,她只说一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每当遇到难处,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丁秀兰倾诉,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急诊科的进修医生多,一些医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他们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
作为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关心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党员说:&你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好工作.&为普及急救常识,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淀区为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搞培训.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兰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她举着输液瓶挨到他们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却不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她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兰被转到地坛医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在地坛医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在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让医护人员转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
丁秀兰虽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迹却在广为传扬.在网上纪念馆,一位网友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丁秀兰:
群芳谱中一秀兰,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无憾意,
清香长留天地间. 展开
中山三院传染病科书记邓练贤是广东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 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被传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邓练贤生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凌晨3点回家7点又到了医院 除夕晚上9点钟,邓练贤在家接到医院电话,称由外院转入两个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大多数人员已回家探亲或外出旅游度假,发生突发事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各辅助科室也人员匮乏,给事件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邓练贤以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和物品落实等担子.作为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的... 中山三院传染病科书记邓练贤是广东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
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被传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邓练贤生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凌晨3点回家7点又到了医院
除夕晚上9点钟,邓练贤在家接到医院电话,称由外院转入两个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大多数人员已回家探亲或外出旅游度假,发生突发事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各辅助科室也人员匮乏,给事件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邓练贤以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和物品落实等担子.作为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这个工作的风险性,但他没有推脱,而是一马当先,每一个病人他都亲自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每一个救治过程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与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战斗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突然间失去丈夫的朱女士是医院的护士,在悲痛之余她还清楚地记得丈夫为了救治病人而忘我工作的过程:1月31日晚9点接到电话便立即赶到医院抢救病人,直到2月1日凌晨3点才回到家;睡不到4个小时,早上7点又接到电话,他二话不说又赶到医院,直到下午3点才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家吃中午饭;刚想多休息一下,晚上8点电话又来了,他又工作到深夜12点才回到家.2月2日早上8点,他又准时来到了病房,此时,战斗已进入了第三天,2月3日晚上7点,他感觉到全身酸痛、乏力、头痛,发烧至38℃,但他仍坚持工作,不言休息,2月5日下午,他高热不退,肺部出现炎症阴影,证明他确实病了,这才住进了医院.邓练贤的好友告诉记者,他常说: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身上沾满&毒王&带着血的痰液
2月1日救治被称为&毒王&的患者,可谓惊心动魄.病人周先生进院时剧烈咳嗽,咯血丝痰,呼吸困难,高热,烦躁,神志模糊,大部分肺野被炎症浸润.邓书记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难治的高危病人,大量带血的痰液排出意味着他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确定病人病情之后,他和同事们进行了积极的处理,短时间内,各种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措施相继到位,吸氧、抗炎、建立静脉通道、镇静、止咳&&但是,常规治疗不足以维持病人的生命,症状未改善,血氧饱和度继续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至此,他和专家们决定对该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严重的缺氧使病人明显烦躁,插管过程极度不合作,为了配合麻醉师的工作,邓书记只好与其他医生一起按住病人的头和四肢,管被插入又脱出,脱出了再插入,终于使这位病人插管成功.这过程中,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病房中刹时充满病菌,邓练贤和同事们都清楚,自己正处在危险之中.他们没有中途退缩,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直至病人情况终于稳定下来,而时间已过去了几个小时.
在抢救一位11岁呼吸衰竭并心力衰竭的儿童过程中,他和其他4位专家轮流上阵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长达4小时,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脏三次恢复跳动.全国著名病毒性肝炎专家姚集鲁激动地说:&他不是惊天动地的大英雄,但绝对是一名踏实的好医生,一名无私的好党员.&
&我的丈夫是我心中的英雄&
一个个病人救活了,可一个个医护人员却倒下了,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无一幸免地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病得最重的邓练贤在与病魔坚强战斗了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
&我的丈夫是我心中的英雄!&朱女士流着眼泪说.&他是为了抢救病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我为他感到骄傲!&朱女士告诉记者,2月18日丈夫因病情严重而转到广州呼吸研究所的重症监护室抢救,后来病情一度好得很快,他们家人已经准备接他回家了,不想前几天病情突然恶化,到4月21日中午病情已十分严重.&我每天坚持去看他,他不能说话,我们就写纸条,可能他已经感到自己不行了,那天他什么也没写,我看见他流泪了&&我真有一种想随他而去的感觉&&&
1973年,邓练贤投身中山三院传染病科,一干就是30年.1990年起,他出任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至此他领导的党支部连续13年获得先进党支部称号,他本人则连续13年被选为先进共产党员.邓练贤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邓书记是个好人,传染病科经常有穷得连饭都吃不起的病人,他就自己掏钱买饭给他们吃.而他那种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让全科室的人十分服他.在去邓练贤家里慰问时,医院的王院长禁不住流泪了,&他是我们医院管理和专业人才中的中坚分子,他的去世是我们医院的重大损失,我真的很悲痛!本报记者曾文琼/通讯员许平鸽
一份时间表
1月31日晚上9点:邓练贤接到电话立即赶到医院抢救&非典&病人
2月1日凌晨3点:回到家
2月1日早上7点:又接到电话赶到医院
2月1日下午3点:回家吃中午饭
2月1日晚上8点:接到电话赶到医院
2月1日晚上12点:回到家.
2月2日早上8点:准时来到病房
2月3日晚上7点:感觉到全身酸痛、乏力、头痛,发烧至38度,仍坚持工作
2月5日下午:高热不退,肺部出现阴影,住进医院
4月21日下午5时40分:不幸逝世,终年53岁
2003年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命运,曾经牵动过很多人的心,这个人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护士王晶.王晶护理了当时北京市第一批非典患者,可当患者纷纷康复出院的时候,王晶却倒下了,被非典病毒夺去了生命.情况回忆
奶奶说的那事发生在2003年的4月,当时佟艺的妈妈王晶正在休假,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奶奶至今仍然觉得历历在目.当时王晶只说单位正缺人手,拿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就走了,家里人没有料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见到王晶的面.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名急诊科的护士,王晶因为在工作中因感染非典而病倒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王晶的病情会进展的这么快.在被隔离的病房里,妈妈王晶还一直用手机给小佟艺发去短信:
4月29日 王晶给佟艺发来第一条短信:
窗外的花开了,今天阳光真好,我要快点好,回家把你找,你可不能跑.我肺活量小
接到短信的佟艺此时还在学校上课,她对妈妈的病情并不知情.7岁的佟艺天真地相信王晶对她说的,妈妈得了重感冒,暂时还不能回家.
在发出那个短信后不到一个星期,王晶的病情急剧恶化.下面这段画面是记者在王晶去世前几天拍摄到的.因为病情严重,王晶从住院后,30多天没吃一口东西.
因为上了呼吸机,王晶想说的每句话都只能靠写,这是医生们在一起猜测着虚弱的王晶写出来的字.
护士问她:西红柿,是吗?
西红柿怎么吃啊,
看来得打番茄酱.
行 行 我跟你说啊,
那就得把这个打成汁.
然后往里打, 行吗?
咱得先打汁, 行吗?
西红柿, 是吧.
想吃西红柿,
明白了, 啊.
就得等一等啊.
每次看到这一段画面的时候,我都忍不住会心酸.王晶在已经一个月滴水不进的情况下,手里仍然在给佟艺发短信.我想,唯一的女儿可能就是这个母亲在生死边缘徘徊时最牵挂的人.
5月12日 19:45 王晶给佟艺发短信
我最亲爱的宝宝,妈妈把你发来的信看了好几遍,你们是我一生的依靠,我要为了你们好起来.平安回家和你们在一起,你要乖,好吗?
了解王晶故事的人们在他病重期间,自动组织起来为她寻找治疗用的血清,短短一个星期就有十几名康复后的非典病愈者捐献了血液,希望他们的抗体能够帮助王晶挺过这一难关.然而人们的爱心和努力却没能唤回她时年仅仅32岁的生命.
5月13日 时间:11:47 王晶发出生命中最后一条短信
你穿红内衣,为我保平安.
短信的字数越来越少.我看了王晶临终前发来的所有短信,其中没有一条透露过她在病中所受的痛苦.事后,佟艺在自己的一篇缅怀母亲的作文里写道:我很爱我的妈妈,因为她是一个坚强的人
小佟艺说:到这时,我妈妈再也不能给别人打针吃药了,妈妈知道自己不行了,不过她就是不说,老说我很好,没事,可她知道没法再让自己好,就用手表示出,还能打倒非典的决心.
王晶的事迹以及她家人对她的关切,很快被媒体报道,我到现在仍然记得,人们在关注王晶病情的同时,自发为佟艺以及和佟艺一样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子女进行捐助.人们都怀着善良的愿望:王晶有这么爱她的家人,有社会上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奇迹也许就会发生在她的身上.然而人们的善意没能换回他的生命.5月27日,王晶去世.我找到了当时的报纸,当天新闻的头条是:今天,解放军小汤山医院又有42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这也是近期出院患者中人数最多的一批.
妈妈临走的时候,小佟艺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也没能听到妈妈临终的话,只有这几条短信,留在了佟艺的电脑里.但我相信,这些带着母爱的短信,会伴随孩子一生,它们会给佟艺带来勇气,支撑她面对未来的任何困难.妈妈走了,但小佟艺的生活还要继续.
非典期间,王晶所在的北大人民医院,一共有93名医护人员相继病倒,其中91人在日后的治疗中陆续康复.全院有654名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与非典患者面对面接触.正是这些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使人们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最终取得胜利.始终让我牵挂的是:王晶去世以后,留下了年幼的佟艺,在这个最需要母亲的年龄却不得不独自去面对生活.她能应付吗?
这里是5月15日的人民医院,现在,这道黄色的警戒线已经解除了.可是,无情的sars病毒却让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副主任丁秀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在这家医院已经工作了整整16个年头.非典终将成为过去,封闭着的医院恢复了往日的忙碌.在急诊科里,人们再也见不到丁大夫的身影了.
上午十点半,急诊科刚刚解除隔离,从郊区返回的医务人员没有回家,直接来到医院门口,为两天前刚刚离去的丁主任送行.
护士长徐国英:人民医院急诊的状态是紧张、繁忙.因为我们的急诊量在北京市是数一数二的,而且来的人都是因为比较危重才到我们这里来的,所以我们的工作量就非常大,急诊的医生和护士就一直承担着很重的工作量.
医生刘小原:可能对于有的人来说,去sars病房就是一线,但是实际上在我们急诊比sars病房还危险.因为急诊来的都是急的、重的,有很多病人不容分诊就收进来了.当时你还来不及鉴别,他到底是不是sars病人,或者说有没有合并sars的时候,你还必须要给他治.
徐国英:当时我们的丁主任,因为她是我们医院四个主检医生,主检sars病人的医生,就她一个人在急诊科,所以基本上一般比较疑难、不能确诊的或者是发烧的,胸片有问题的,都得要叫她定.
刘小原: 她白天把发烧的病人需要她看的看了,有会诊的让她会诊了,还要找院领导联系各方面的事,这些都需要跑.还跟上上下下联系我们的防护眼镜啊,裤子啊这些东西,还有各个方面病房什么的.
徐国英:大家都特别紧张,一看这么多发烧病人,而且这么多的肺片都有问题的,然后我们护士也很紧张,医生也很紧张.
刘小原: 因为她是领导,大家的怨言或者说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肯定都先跟她说.我们急诊科说话都特别快,就跟吵架一样,说完了她肯定特别特别着急,她要去找院领导,还要去说这些事,有的时候能解决,有的时候解决不了,她肯定精神上的压力特别大,又特别累.
3月底,sars病毒开始在北京肆虐.在丁秀兰的带领下,人民医院急诊科日夜忙碌收治非典病人.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一名又一名医护人员遭到感染,陆续倒下.
徐国英:当时我也看出她有点紧张了,但是她说咱们都是共产党员,就得这么做,说心里话当时谁都害怕.
刘小原:我觉得她那种恐惧,对这个病的恐惧,反正从我自己来说,不是说害怕自己染上病或者什么的.我是觉得我每天受不了的是,我第二天再上班的时候,我就知道前一天跟我一块儿吃饭,一块儿上班的又有两个护士病了.跟我坐在一起吃饭的大夫,他跟我说刘老师我发烧了,我头疼,一量体温38度多,我觉得我是受不了这个.
那段时间里,病人蜂拥而至,身边的姐妹又陆续倒下,作为当时坐镇急诊科的唯一领导,丁秀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每天既要考虑如何救治病人,又要想方设法保护好身边的医护人员,工作量越来越大,可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从未改变.
徐国英:那天当时我觉得快五点了,查了房,她就一个一个非常非常认真地查.她从头查到脚,口腔什么都查.因为查口腔是最危险的,所以她查完了以后,可能都快七点半了.
护士长回忆说,那一晚丁大夫给病人做完检查,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急诊科的临时隔离区为病人写病例,一直写到深夜.大概就是在那一夜,sars病毒侵入了丁大夫的身体.
徐国英:她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是个感冒,因为她发烧到37度8,没有到高烧嘛,她觉得是个感冒,所以她就说没事.她说护士长我没事,我感冒退了烧输上液就好了,咱们还得干啊.
刘小原:然后等到星期三,我再去看她的时候是星期二晚上,她体温就上来了,39度了.星期三我和马主任进去看她的时候,她就说了,说我就是,看来我就是了,但她非常平静.
丁秀兰病倒了,可急诊科的工作还在继续,作为急诊科主任,即使躺在隔离区里,她仍然履行着一个医生的责任,仍然惦记着那些她医治的病人.
徐国英:她在病当特别关心我们的sars病人,因为这几个病人,尤其第一批的,都是经过她看过的,所以她老是关心他们.经常老远就问我们,护士长,他们怎么样了?我们就把情况告诉她,然后她就把她的医嘱都开出来.
作为人民医院的四名sars主检医生之一,为了给危重病人以最有效的治疗,在病床上她经常和有关专家进行电话会诊.
朝阳医院院长王辰:有一天丁老师给我打电话,我听到她病得已经很厉害了,她告诉我急诊科的很多人的处方都是她在提供治疗.她在那里面绝不仅仅是个病人的身份,她根本就是日夜住在病房里的一个医生,一个自己身为病人,又在照顾其他病人的医生.
可能就是因为在病床上仍未停止忙碌,丁秀兰的病情恶化了,医院决定将她和几个危重病人转往地坛医院继续治疗.
徐国英:22号给她送到地坛医院去,后来我就把担架给她拖到她床边,她说护士长你不要拿担架,我自己会走,你们躲我远一点.后来我说不行你肯定走不了,因为确实还有五十米呢,因为这样的病人在那个时候真的,走一步都是很艰难的,都要咳嗽,都要气喘,非常虚弱.我说你不行,你必须得坐到担架上面.后来她就是怕我们跟她离得太近,后来我们把她压在担架上,再推到救护车上.到救护车上以后,不是她戴着口罩吗,她用被子把头都蒙上,她怕自己的呼吸呼出来的传染给我们.因为当时我们都坐在上面,所以我们的好多护士都哭了,当时都哭了,所以我觉得那天就是我们最后一次讲话了.
4月22日,丁秀兰从人民医院转至地坛医院接受救治,《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贺延光那段时间正在地坛医院采访,她用镜头记录了丁大夫最后的日子.
记者贺延光:我是慢慢地熟悉了她,丁医生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我从来也没有跟她说过一句话,所有我了解她的东西,都是别的医生,别的护士跟我讲的.甚至地坛医院的医生讲,他们现在在治的这些非典病人,许多病例都是丁医生写的,包括转来的人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包括人民医院转来的其他非典病人.所以在她倒下之前,她实际上一直在救人,我拍她的照片的时候,有一张照片我是拍她的手的特写.我的想法也是想用一种象征意义.因为丁医生的手,是一双救人的手,她的手,她的血液应该是永远流动的,但是有时候事实就是非常的残酷.到13号的凌晨4点15分,丁医生去世了,我觉得平常我还算坚强.但是,(在场)没有记者不掉眼泪的,没有医生护士不掉眼泪的,我们都觉得她应该能活过来,因为大家都觉得,她是一个医生,她是一个救人的人,不应该这么就走了,所以没有想到她真的就这么走了.
从医33年,丁秀兰亲手救治过大量的危重病人.作为一个医生,她所具有的那种珍贵品质,无声地感染着身边的人.
王辰:我的第二个代教老师,就是丁秀兰老师,她带我实习,当时她是住院医师,我是实习大夫.我是刚进临床一个月的实习大夫,丁大夫给我的很多印象,就是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医生本来就是一个特别需要善良的本色来发挥的这样一个职业.她本性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人骨子里面特别善良,她在做医生这个职业的时候,尤其把这个善良的天性,体现得特别充分.比如说她对病人,总是最早来查房,然后随时病人有问题,她随时解决.所以我也很庆幸,在我刚刚接触医学的时候,就碰到了像丁秀兰这样的一个好老师,她的当时那种临床的精神,那种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和她对我们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真正对我们以后的从医过程,产生了一个非常深远的影响.
丁秀兰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去年10月底,十八岁的女儿远赴加拿大留学.因为事情发生的突然,丁秀兰和她的女儿甚至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丈夫申业桐:我是从1988年到我们医院的海南分医院去出差,我前后在海南分医院,差不多工作了十个年头.这样家里都是靠她一个人带孩子,她上夜班的时候,就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她在那边上班.所以我们两个人一直都感到心里很内疚,对孩子来讲.
王辰:她把太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面,她对自己的孩子照顾得应该说不是很周到的.她很爱孩子,她心里最大的一个事,就是这个孩子.医生里面高智商的人物极多,但医生里面对自己的孩子疏于管教、疏于教育的人也极多,丁老师就是这样的,对孩子很爱,但是实在是无暇去更多地照顾孩子.我想跟她说的就是,请她放心走好,我会照顾好孩子的.
徐国英:丁大夫去世了,我们都特别悲痛,所以现在在外面的准备上一线的同志都给我们写请战书.真的,好多人都跟我说,徐老师你用我的时候,要叫我们进去的时候一定进去,所以我觉得丁大夫去世了以后,更给我们增加了勇气.
刘小原:我觉得好像,就是说它虽然是个事实,但是我觉得她还是活着,她说话的样子,她那些动作好像就在你眼前.
王辰:所以丁老师这个事情对我影响非常深.她的去世,更使我们把她过去的一系列的为人为医的风范,烙在我们心里面.我们在做医生的时候会做得更好一些.
就在李晓红殉职20天前的那个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诊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同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的丈夫考虑近来妻子很疲劳,劝她休息几天.李晓红
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学.由于工作突出,她入了党、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去年的职称考核中,她以两轮均为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微笑着走进一间间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医务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非典的资料,采取救治措施,并亲自为那位非典病人体检、诊治.一整天,她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然而,人们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尽管科里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由于人们对非典认识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天后,过度疲劳的李晓红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 展开
10:06 热心网友
就在李晓红殉职20天前的那个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诊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同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的丈夫考虑近来妻子很疲劳,劝她休息几天.李晓红说:&我是一名军医,怎能临阵逃脱呢?!& 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学.由于工作突出,她入了党、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去年的职称考核中,她以两轮均为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微笑着走进一间间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医务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非典的... 就在李晓红殉职20天前的那个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诊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同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的丈夫考虑近来妻子很疲劳,劝她休息几天.李晓红说:&我是一名军医,怎能临阵逃脱呢?!&
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学.由于工作突出,她入了党、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去年的职称考核中,她以两轮均为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微笑着走进一间间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医务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非典的资料,采取救治措施,并亲自为那位非典病人体检、诊治.一整天,她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然而,人们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尽管科里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由于人们对非典认识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天后,过度疲劳的李晓红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 展开
邓练贤 汉族,日出生,广东省台山市人,中共党员,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1968年2月 - 1969年12月,在广东省台山市冲萎白岗大队卫生站工作;1970年12月 - 1973年12月,在中山医科大学读书;1973年12月 - 2003年4月,任中山大学附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其中1977年-1981年,任传染病科党支部副书记;1983年-2003年4月,任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年4月,任传染病科副主任;年4月,任传染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年4月,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委员. 日因抢救&非典&病人而染病,于日下午5时40分抢救无效,光荣殉职.他临危不惧... 邓练贤
汉族,日出生,广东省台山市人,中共党员,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1968年2月 - 1969年12月,在广东省台山市冲萎白岗大队卫生站工作;1970年12月 - 1973年12月,在中山医科大学读书;1973年12月 - 2003年4月,任中山大学附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其中1977年-1981年,任传染病科党支部副书记;1983年-2003年4月,任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年4月,任传染病科副主任;年4月,任传染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年4月,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委员. 日因抢救&非典&病人而染病,于日下午5时40分抢救无效,光荣殉职.他临危不惧的奉献精神,待病人如亲人的情操,脚踏实地做人的品德,先锋模范的大无畏精神受到高度称赞.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23日作出重要批示:&德江同志:请转达我对邓练贤同志不幸逝世的沉痛悼念,对邓练贤同志亲属的亲切慰问,我坚信,有广大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战胜疫病.&4月2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座谈会.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要求,以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动力,在全省掀起学习邓练贤等抗击&非典&英雄的热潮,团结一致,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全力以赴投身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直至最后胜利.
[编辑本段]感人故事
邓练贤,汉族,日出生,台山市人,中共党员,生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日光荣殉职.
邓练贤是广东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身后被广东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除夕夜又食言
&我清楚地记得,大年除夕我们吃完年夜饭,他笑着对我说:&我10多年来都没陪你好好过过春节,今年我决定陪你出去走走!&&不过,这个让邓练贤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的羊年春节,并没有如愿.邓练贤话刚说完不到20分钟,医院的电话就来了,等他回来时已是凌晨3时.邓练贤又对妻子食言了.
两名非典病人都是由外院转来的,病情十分危重.
那时,非典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
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的呼吸衰竭并心力衰竭的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家一起进行了紧急会诊.在抢救过程中,他和其他4位专家轮流上阵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长达4小时,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脏3次恢复跳动.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传染病科的医护人员度过了一个几乎不眠的除夕之夜.
向邓练贤学习
大年初一是传染病科的医护人员难以忘怀的一天.这天,先后传染了一个又一个医护人员的&毒王&被送到了中山三院.当时病人处于高热状态,呼吸困难,命悬一线.邓练贤马上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在对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时,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邓练贤常说:&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妻子朱秀娟提供了一个时间表:1月31日晚9时接到电话便立即赶到医院抢救病人,直到2月1日凌晨3时才回到家;早上7时又接到电话赶到医院,直到下午3时才回家吃中午饭;晚上8时电话又来了,他又工作到深夜12时才回到家.2月2日早上8时,他又赶往病房,2月3日晚上7时,他感觉到全身酸痛,发烧至38℃,但他仍坚持工作,2月5日下午,他高热不退,肺部出现炎症阴影,这才住进了医院.
邓练贤倒下了
&对他我相对比较放心,因为他在传染科工作了30多年,有防护知识!&出乎妻子朱秀娟意料的是,邓练贤病倒了.4月21日中午,邓练贤病情突然恶化.&我每天去看他,他不能说话,我们就写纸条,可能他已经感到自己不行了,那天他什么也没写,我看见他流泪了&&&邓夫人悲痛不已.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姚集鲁教授对爱徒的离去痛哭 不已,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是个老实人.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
初一抢救&毒王&
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批示.4月2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在全省开展学习战斗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通知指出,邓练贤等人的先进事迹是&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的生动体现.4月25日,卫生部追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中牺牲的邓练贤等同志&人民健康好卫士&荣誉称号.4月28日,广东省政府举行仪式,追认邓练贤、叶欣同志为革命烈士.4月29日,邓练贤追悼会举行那天,原计划不超过200人的追悼会,最后竟来了700多人.他的台山乡亲自发租用了4辆大客车,载着200多名村民赶到广州.村民邓先生说:&他是个好大夫!&4月30日,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决定,追授邓练贤等为模范共产党员.4月31日,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邓练贤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5月6日,中共广东省委隆重举行仪式,追授邓练贤等为模范共产党员.日前,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授予邓练贤等&白求恩奖章&.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决定赶制出邓练贤泥塑,并将在7月1日向中山
《邓练贤、叶欣、王晶、丁秀兰、李晓红感人故事简介》由“ZYSW”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世奎的感人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