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死了川军多少人吗?

滕州老人:川军个个都不怕死
腾讯·大渝网
图注:大渝网志愿者采访老兵重走川军出川抗战路系列(29)滕县保卫战十分惨烈,川军用几千将士的鲜血和生命,为徐州会战的整体胜利及台儿庄大捷打下了雄厚的基础,筑起了一道热血喷涌的长城。滕州百姓对川军的英勇顽强十分敬佩,对川军为保卫他们的家乡所作出的重大牺牲充满无限感激。当年一个十四岁的活泼少年,如今已是步履艰难的九旬老人,谈起当年的川军依然充满敬意和尊重,“喔,你们是四川的,为保卫滕州,你们川军死了好多人哟”,94岁的康曾申一听说腾讯·大渝网组织了记者和志愿者,重走川军抗战路,就高高的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地夸奖川军,“川军了不起,我们滕州的所有老百姓都知道川军打仗厉害,非常英勇,个个都不怕死”。图注:志愿者与抗战老兵康曾申交谈川军的吃穿待遇都不好6月16日下午,我们在滕州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时俊海的带领下来到康老家中时,他正坐在椅子上看书,见我们进来,还不知道我们的来历就先送过来一脸灿烂的微笑。单看这笑容,你会忽略他的年龄,但是,当他非常吃力地站起来,双手撑着拐棍缓缓移动时,你就会为他这么大的年纪还保有这种淳朴憨厚的笑容而特别感动。见他艰难起身,我们急忙上前搀扶,一步一步移到客厅,轻轻扶到椅子边坐下,才慢慢开始聊天。滕州保卫战时,康老还在读村小。他说,那时,战火弥漫,他和村里的很多人一起都躲到十里外的山里去了。晚上,就有很多乡亲出来搬理川军将士的尸体。“听他们回来的大人说,搬了好多好多尸体哟,老百姓听了都十分难过,这都是为保卫我们滕州牺牲的呀”,老人谈起这些往事,皱纹密布的眼眶都有些许湿润。“我们平时看见这些川军战士穿的、吃的都不好,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本来就很同情他们,这下还死这么多人,大家就更难过了。”在康老记忆中,川军待遇不好,吃的、穿的都没有别的其他部队好。图注:康曾申与画像日本人占领滕州后烧杀抢掠后来,滕州沦陷了,日本鬼子占领滕州后的前三天,日军指挥官竟然准许士兵胡作非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人谈起这事时,语气愤怒,干涩的眼中充满仇恨。“后来,我们躲藏的地方也被日寇占领,我们就只好回到村子,每次到县城去,走到县城城门口时,还得给站岗的日本鬼子鞠躬,才放你进去,不鞠躬就要挨打,还要强迫你跪在路边。”老人越说越气,我们就让他歇一会再讲。这时,我们在一旁画像的志愿者把画好的素描画像送给老人,老人双手接过一看,脸上一下又露出先前那种灿烂的微笑,然后转头向我们点头、摆手、送笑。图注:抗战老兵康曾申图注:志愿者为老兵康曾申素描画像望着那孩童般的笑容,我们又被再次感动,就是这么一张速成的画像,老人就有如此的欣喜和感激,那九十多年的风霜、坎坷、困难、艰辛似乎在那一瞬间全都在苍老的心海中沉淀,不留一点杂质,那么清纯,那么平静。顿时,我们对“返老孩童”一词便有了更深的理解。 将老人重新扶回卧室,我们注意到,床头挂着一幅锦旗,上书:抗日英雄、民族脊梁。方知,老人也是抗战老兵,问他的英勇事迹,老人淡淡一笑:“我是1944年才参军,驻守大别山,日本鬼子进不来,我们也打不出去,没有什么功劳”。面对这样的抗战老兵,我们的心中怎能不感佩翻涌?文/程闯 图片统筹/李开磊 图/杨德华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viniazha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抗战中川军一天伤亡1800人遭友军嘲笑:最糟的杂牌军|川军|122师_凤凰历史
抗战中川军一天伤亡1800人遭友军嘲笑:最糟的杂牌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山西平定县东回村首战中,北路川军一天伤亡1800多人。此后的晋东会战里,凭着一腔热血,拿着四川造枪支一个劲儿往前冲的川军,难敌日军的飞机、大炮,伤亡惨重,却大受委屈——友军嘲笑道:“川军是最糟的杂牌军。”
核心提示:山西平定县东回村首战中,北路川军一天伤亡1800多人。此后的晋东会战里,凭着一腔热血,拿着四川造枪支一个劲儿往前冲的川军,难敌日军的飞机、大炮,伤亡惨重,却大受委屈&&友军嘲笑道:&川军是最糟的杂牌军。&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日14版,作者:佚名,原题为:《&烂部队&转战山东增援李宗仁》王铭章,日出生于四川新都县泰兴场。参加川军后,因作战勇敢,他由排长逐级晋升为师长。1935年,王铭章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122师师长,授陆军少将,不久晋升为中将。 袍哥将军率草鞋兵开赴山西王铭章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王铭章及手下很多士兵参加了袍哥,特别讲义气,敢作敢为。因此,他的身后总是跟着一群忠勇的袍哥壮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王铭章等川军爱国将领纷纷请缨抗战。八一三事变后,川军各部编为第二路预备军,下辖两个纵队,出川抗战。王铭章所在的41军与45军、47军编为第一纵队(后改称22集团军。47军抵达山西长治后改隶14集团军),徒步千里经川陕公路开赴抗日前线。王铭章离家之时立下遗嘱,如果他战死沙场,就将他历年俸薪积蓄,连同抚恤金在内,酌情留下部分养家和子女教育所需,其余的全部拿出来开办学校。全家人闻言当场大哭。 10月上旬,22集团军到达宝鸡,因晋北忻口与晋东娘子关受日军猛攻,战况紧急,行营奉转蒋介石命令,要22集团军立即由宝鸡乘火车直开潼关渡河,驰援晋东,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当他们进入山西时,士兵们仍然是单衣、草鞋,粮食又接济不上,每人只背了一杆步枪和两个手榴弹,要在敌人的飞机大炮下浴血苦战,困难之多,不难想象&&山西平定县东回村首战中,北路川军一天伤亡1800多人。此后的晋东会战里,凭着一腔热血,拿着四川造枪支一个劲儿往前冲的川军,难敌日军的飞机、大炮,伤亡惨重,却大受委屈&&友军嘲笑道:&川军是最糟的杂牌军。& 从日军手上光复平遥县城太原保卫战打响后,有守城将军之称的傅作义没能守住太原,11月9日,太原沦陷。差不多同时,日军还通过榆次直插太原以南150公里的平遥。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落入敌手。 这时,川军受命移至洪洞县城休整。没过几天,川军接到命令,要求迅速占领洪洞西南方向100多公里的韩信岭,并派部队在平遥一带阻敌南下。122师驻地最靠近平遥城,意欲收复平遥,得到41军军部同意。王铭章派出的侦察部队掌握到,驻扎在平遥县城的日军骑兵,实际上是警戒性质的太原城外围哨兵部队。这些骑兵,一般都不外出,只是偶尔分成两个小队行动,一队守在城里,一队在周边出没。王铭章得报后,一面派部队换上老百姓衣服,在城外村庄埋伏,一面设法联络地方政府,组织力量到附近去拆卸铁路,破坏平遥日军逃跑之路。 11月中旬的一天,平遥城内日军小股部队出城找粮,122师游击部队在老百姓的配合下予以伏击。日军逃回城后,负责人中村少佐听说中国军队只有一个骑兵连,随即改派一个小队长带一队骑兵赶来追杀。这股100多日军遭到王铭章一个步兵团的伏击,伤亡惨重。中村方知形势不妙,打算据城墙固守待援,结果电话打不出去了。紧接着,川军源源不断开到平遥城周围。日军只好弃城,从北门逃走,又遭到川军伏击。这一仗,川军最终消灭了日军400多名骑兵,有200多名骑兵逃走。平遥是整个山西战场从日军手上光复的第一座县城。
[责任编辑:唐智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107905
播放数:54448
播放数:175224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川军抗战人数为何居全国之首?
[摘要]根据档案记载,抗战八年四川出兵总计约340万人,正面战场抗日军队每五六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郑光路说:“抗战时期城乡青年多是勇于报国参军服役的,四川热血青年请缨出征的事例不胜枚举。” 《告成都市壮丁同胞》征兵传单 摄影/张士博抗战八年,四川出兵总计约340万人,川军将士转战7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3个省市,参加了中国战场抗日的28个大型会战、战役,守卫全部前线战场五分之一的国土,伤亡失踪64.6万余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位居全国之首。这340万人之中,绝大多数为征召的“壮丁”。1937年,一份特殊的传单《告成都市壮丁同胞》张贴于成都的大街小巷。东大街上,一家钟表铺老板的大少爷突然失踪了。72年后,他才“回家”。独子失踪东大街出了名的“费头子”不见了1937年的一天,成都东大街一位老板的大少爷失踪了。老板叫陈子馀。那时的东大街是成都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繁华热闹。陈子馀在下东大街开了一家钟表铺。四十多平方的铺子,不但卖瑞士钟表,还卖电器材料(灯泡电线等)。雇了两个伙计,一位叫杨世民,一位叫饶锡民。陈子馀在东顺城南街53号买了座四合院。堂屋的方桌上铺着缎子,摆着盆景。柜子里,随意丢着银元和金银首饰。陈子馀坐在太师椅上,又说道:“费头子喃?”陈建康是东大街上出了名的“费头子”。“和几个娃娃搞一些恶作剧,在学校里打架。”陈子馀曾向后人回忆。那一年,陈建康27岁,未婚,“就是喜欢在外面耍”。父子俩似乎不太像。陈子馀最早是四川兵工厂(国营南光机器厂前身)的钳工,善修理钟表。娶妻吴氏,生下陈建康。吴氏得病去世,陈子馀在创业钟表铺之余还痛学医术,通过考试,后来竟成了附近有名的中医。“每逢庙会,他被请去坐诊,义务给市民看病。还常常在家里给别人开药方。”陈子馀的后人陈戒权回忆。陈子馀只有一个姐姐。他再娶李氏,又生了个儿子,就把儿子送给了姐姐。“所以,陈建康当时可以说是陈子馀的独子。”陈戒权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而这个独子,竟在1937年的这一天失踪了。征兵传单极具鼓动性,没查到是谁写的陈子馀怀疑,“费头子”应征当兵去了,因为“当时征兵布告贴满大街小巷”。“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地方部队为补充兵源就近招兵;上前线一打仗,兵力迅速损耗,开始大规模招兵,尤其川军。”成都市档案馆调研员姬勇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见过很多四川的征兵布告,数一份警察局发的传单最特别。这是一份由四川省会警察局1937年印发的传单,名为“告成都市壮丁同胞”。在姬勇看来,其大白话、排比、假设、推理等多种风格,令人过目难忘。比如第一段中,“假如,我们看见一个老人家和一些可怜的妇女小孩,正在被一群强盗打抢的时候,我们强壮的男子,究竟站在旁边看吗?”,“这是假设”。比如第二段中,“要是杀到我们的身上才动手的时候,那就‘后悔迟’了!那就‘后悔迟’了!”,“这是推理加排比”。还有最后一段:“壮丁同胞呀!人生必有死,就看生得有乐趣不?就是看死得有价值不?我们上前去吧!我们上前去吧!”尤令姬勇动容的是,文末还有括号里的一句:“请识字的同胞念于不认字的同胞一听。”姬勇说,当时很多人不识字,官方指定的布告栏旁还站有宣讲生,宣讲生将布告念出来并作解释;宣讲生类似于现在的志愿者,受聘于警察局。“当年的警察局比现在的警察局职能范围大得多,比如还管路灯、税收、食品卫生、社团、报纸、公共厕所等等。”姬勇说,这份传单正是在几万卷四川省会警察局的卷宗里被发现的;原存档文件显示四川省会警察局共向各分局派发5000份。成都商报记者在成都市档案馆,见到了这些存档文件。一份盖有四川省会警察局总务科公章的信笺上,用毛笔写着“将所编传单在所辖区茶社或散发或张贴”等字;另一份文件显示,警察局还要求各保甲分头向住户壮丁分发、讲演传单。姬勇说,1988年他和同事发现了这份传单。“此后再没发现可以与它媲美的征兵传单,极具有鼓动性。我当年就很好奇是谁写的,反复查没查到。”铁血川人不少人自愿入伍,奔赴延安现已无法确定,陈子馀是否看到了这份传单。不过他怀疑“费头子”去当兵是有原因的。陈建康失踪前曾向他提起,想报名当兵,他没有同意。“他心里很着急。”陈戒权说,陈子馀派人在成都到处找陈建康,最终找到他的几名同学家里,“这几名同学都已报名参军,家里人是知道的。”陈子馀于是更肯定“费头子”是偷偷当兵去了。“这对他打击很大。”陈戒权说。从1938年11月至1944年11月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成都被日机轰炸了至少21次。一次“跑警报”时,陈戒权亲眼看到,陈子馀将钟表铺的名贵钟表背在身上跑。又一次,钟表铺的伙计杨世民将铺子里的贵重物件一卷而去。钟表铺由此倒闭。几年里,征兵的布告越来越多,伙计饶锡民也去当了“壮丁”。据四川省档案馆(局)编的《抗战时期的四川》一书:抗战八年,四川壮丁配额3193807人,实征壮丁数为2609748人,数量全国第一且占全国20%以上。另据《抗战期间各省理念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四川实征壮丁数从1937年的103837人开始,逐年增加,到1944年竟达到391112人,1945年还有283086人。作家郑光路在《被遗忘的历史——四川大抗战》一书中分析,1938年9月武汉广州沦陷,中国抗战转入最艰苦的持久阶段;沦陷地区越来越多,可征兵的区域越来越小,大后方四川的征兵任务越来越重。1939年国民政府将军政部兵役司扩充为兵役署,署长为四川隆昌县人程泽润;地方兵役三级机构,开始更大规模征兵。据郑光路研究,四川各县市的兵役,由县军事科负责,协助乡镇保长、甲长负责具体完成征兵任务;依各地人口分摊各县,采取抽签等征兵办法;政府制定《出征军人家属优抚条例》,“为实行这些措施,所需经费最多的时候几乎与全省预算相当,说明各界民众到地方政府,优待征属可以说是竭尽全力。”郑光路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抗战时期城乡青年多是勇于报国参军服役的,‘西充八百壮士’、安县‘死字旗’等四川热血青年请缨出征的事例不胜枚举。”另据《抗战时期的四川》书中记载,1941年双流县自愿入伍人数达千余人,双流、华阳还有不少人奔赴延安。据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冉绵惠研究,现代战争愈需文化素质高的官兵掌握现代武器装备,加上扩大兵源的需要,1943年国民政府发动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成都地区首批从军的知识青年就达8000人;至1945年1月四川计有5万余名大中学生和公教人员志愿报名从军,这一数字在全国(共约登记15万人)也是第一。根据档案记载,抗战八年四川出兵总计约340万人,正面战场抗日军队每五六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川军将士转战7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3个省市,参加了中国战场抗日的28个大型会战、战役,守卫全部前线战场五分之一的国土,伤亡失踪64.6万余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位居全国之首。陈戒权手拿牺牲的哥哥陈建康烈士阵亡。摄影/张士博阵亡通知“爸,你牵挂的费头子找到了”这340万人之中有多少成都人,姬勇说未见统计。2005年,成都市档案馆公开了580多份成都籍抗日官兵的“阵亡通知书”。至2009年3月,有37份无人认领。其中一份显示:陈建康,30岁,母吴氏;47军178师533团1营2连下士班长,日山西陵川附城镇五虎山,弹中头部抗日阵亡;通讯地址,成都下东大街陈子馀钟表铺。这年的4月2日,陈戒权来到成都市档案馆,拿起陈建康的《阵亡通知书》,“手都是抖的”。据媒体公开报道,陈建康所属的川军第47军(军长李家钰)178师(师长李宗昉)的抗日战绩振聋发聩。出川后,178师徒步千里至宝鸡,坐火车经西安、郑州、新乡到博爱县时已是隆冬,才改换冬装。又徒步行军经晋城、高平、长子到上党。1938年日寇西犯东阳关,川军178师御敌,誓言“与东阳关共存亡,血战到底,决不后退”。敌人用飞机大炮轰炸,178师以仅有的四挺机枪英勇还击。鏖战三昼夜,数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手榴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子弹打光了,就在皇后岭与日寇展开激烈的白刃战,苦战三昼夜,消灭日寇500多人,营长周策勋等千余人阵亡。日至20日,178师在高平、陵川、晋城与日寇激战8次,毙伤敌1000余人。又在博爱、焦作等地,与日寇作战6次,毙敌200余人。4月20日,日寇两万余人分6路进犯晋东南,另股日寇3000余人由博爱北犯晋城,李家钰亲率将士整日搏斗,卒挽危局。4月25日,178师协同友军攻克陵川县城。4月26日,178师进攻晋城,毙伤日寇1000余人。陈建康于4月24日在攻克陵川的五虎山战役中头部中弹阵亡。令姬勇吃惊的是,成都市档案馆保存的这些阵亡通知书中,有三个成都人与陈建康属同一团(两人与陈建康同一营同一连)且在同一天、同一地点阵亡。他们是:吴少成,18岁,47军178师533团1营2连二等兵,日山西陵川附城镇五虎山对日作战,因头部被子弹击穿阵亡,原家住成都新东门马道街8号;赖华云,28岁,47军178师533团1营2连一等兵,日山西陵川附城镇五虎山对日作战,因弹穿腹部阵亡,原家住成都东门外水井街40号,父赖鼎力;张绍武,22岁,47军178师533团2营6连一等兵,日山西陵川县马鞍山对日作战,因弹穿胸部阵亡,原家住成都庆云南街8号,女儿4岁,儿子2岁。吴少成、赖华云、张绍武的阵亡通知书,至今无人认领。陈戒权是陈子馀的三儿子,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陈建康牺牲那年,陈子馀钟表铺在成都下东大街已不存在,陈子馀此后专注于中医,多年来对“费头子”念念不忘。领回陈建康的阵亡通知书原件,陈戒权将它拿到陈子馀的墓碑前,“爸,你牵挂的费头子找到了。”(文/牛亚皓)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katrina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二战中国最能打的军队:川军只能排第三!第一名无人不服
日,日军悍然进攻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迎来了艰苦的抗战。在此后的8年里,无数的中国人付出了生命,贡献了所有,只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中华民族的骄傲。多难兴邦,越是到了艰苦的时候,越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气节。在这段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无数的华夏儿女表现出自己勇敢和气节。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无数战斗力惊人的军队,如今这些军队俨然成了荣耀的代名词。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些军队当中最能打的是哪支呢?别急,下面笔者就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第三 川军川军威名远扬,抗战时期,300万川军出川,奔赴全国各地的战场。他们用着最差的武器,却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歼敌无数。1938年,王铭章师长率领川军战士,在藤县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恶战。这场惨烈的战斗,打出了川军的气势和军威。从师长王铭章到川军普通士兵,无一人后退。他们靠着顽强的意志硬是将装备精良的日军阻挡在了藤县,为徐州会战扫清了障碍,也为台儿庄大捷打下了基础。但是川军却损失惨重,师长王铭章将军壮烈殉国。
阅读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军刘湘死后谁做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