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千古传牛和什么生肖最配肖我以为是牛

&&&&孝為我國傳統文化之主要美德,為齊家治國之良箴。我國以孝為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頑,減少罪惡。孝,並非只對父母敬養而言,對自己德性、智能的修養,對國家社會的盡責,也都是孝的表現。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應用有連續性,人類上有祖宗,下有子孫,我們是聯繫祖宗與後代間的一環,我們應有的職責是:將歷代祖宗所辛苦締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發揚光大,傳之子孫,億萬斯年,代代如此。
&&&&不幸,近百年來,歐風東漸,國人咸知追逐物質文明,輕視固有道德,民德日簿,孝德益晦,實屬可痛。殊不知,我中華民族固有倫理道德及思想之準則,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經大本,得之則興,失之則亡。
&&&&總統&&蔣公在許多訓示中,昭告國人,重新認識孝之真義及其重要性,是以我們要奮起惕勵,認清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己之孝,即能致一家之孝,能盡一家之孝,即能為國家民族盡大孝,如人人能弘揚孝道,不僅可以齊家,且可以治國,故爰持蒐集格言,恭錄聖賢銘言,翻印新孝經二十四章,譯載二十四孝故事,以資救孝,勸孝之參考。
但願我們的子孫能代代相傳,使我國固有美德,歷久彌新。
中華民國六十年一月
&&&&雲林縣北港昭烈堂管理者&&陳向陽
&&&&五&&版&&補&&序
&&&&近年來,因由農業社會逐漸進入工商業社會,家庭組織由大變小,「養兒防老」的觀念漸難適用,對老人之安養已引起社會有識人士的關懷,是以要鞏固家庭組織,加強家庭責任,注重崇老教育,尤其是推行孝道,是刻不容捨之事,因此特再發刊第五版。
&&&&本第五版除略作修改外,只增加「新撰二十四孝」及「新撰二十四賢妻良母」故事,故可稱為「增訂版」。
&&&&「二十四孝故事」是自古流傳家諭戶曉的民間故事,我們中華兒女受其感化至深,然而我國有五千年悠久之歷史,歷代足與廿四孝媲美之孝子不乏其人,但如焉不詳,實有埋失孝賢之憾,且二十四孝之中部份故事,跡近童話,又類似寓言,本版增加之「新撰二十四孝」故事,全係列舉我國歷代先賢之孝行,現代為人子女者,當較易體會與效法。
&&&&我國幾千年的立固之道,自來皆以孝為本,欲期出賢孝子,須賴賢婦賢母之薰陶培育,因女子在家為女,出嫁為婦,生子為母,有賢女,然後有賢婦,有賢婦,然後有賢母,有賢母始能培育孝賢兒,因此本版增加「新撰二十四賢妻良母」故事,由歷代賢妻賢母中舉出二十四位,以供婦女借鏡,但願一般婦女都成為賢女、賢妻、賢母,而培育賢孝子,發揚我國固有倫理道德。
&&&&編者才疏學淺,見聞有限,未能充分表達&&諸先賢完美的善行懿德,殊感不安,故草稿編輯後,遲遲未敢付梓,後來拜讀前革命實踐研究院副主任任覺五前輩賜函:「大著蒐羅完備,譯註清晰易讀,對於復興中華文化發揚固有倫理道德,極其助益…。」受到莫大鼓勵,始提出勇氣,決定發刊本第五版,相信內容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祈賢達先輩多多賜教指正。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陳&&向&&陽
&&&&六&&版&&補&&序
&&&&教育部為紀念先總統&&蔣公的忠孝至德,自去年訂定四月份為「教孝月」以來,各方熱烈響應,紛紛展開教孝運動,實為可喜的現象。今又適逢四月,為「救孝」這一份神聖的工作,也想貢獻一份棉簿的力量,謹將新蒐羅的故事,增列本冊,發刊第六版。
&&&&宣揚孝道,如長篇大論,或以教條方式,過於生硬,不易收到「教孝」的效果,故事的可讀性高,當較易收效,因此本版增加「續選二十四孝故事」。推行孝道須要社會、學校及家庭各方面合作,始能奏效,尤其家庭婦女的教誨,較易被接受,是以本刊乃增加「續撰二十四賢妻良母故事」,祈望天下婦女皆成為賢妻良母,培育更多的賢孝子。
&&&&勸人行孝是編者所熱衷的工作,平素如對「孝」一有感觸,即賦詩敘感,本冊所載宣孝詩,乃集平素拙作,全無章則系統可言,而每篇故事所附之詩,可謂該故事之小標題,亦不成為詩,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諸賢達指正為感。自民國六十年發刊此一勸孝的小冊以來,索閱者甚眾,各方善士紛紛捐款,催促繼續發刊第六版,順比表示敬意,並申謝忱。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四月&&&&陳向陽
一、宣&孝&詩
民教孝居第一章&&五倫美德應宣揚
訓蒙眾庶力遵照&&家泰民安國永昌
雙親育子似春曦&&散發慈光沐樹枝
葉茂根深滋長大&&厥恩大哉莫能比
王侯將相本無種&&端賴親培始大成
宜悉恩深須厚報&&行功立德耀親名
親恩獨自細思看&&如海水深斗量難
云報終身期萬一&&任何行孝豈能完
父母至尊勝玉珍&&連城價值比親身
莫云珠寶堪為貴&&唯一孝親貴是真
父母育兒過苦勞&&恩深如海似山高
須知飲水思源意&&報答九牛之一毛
百善應推孝為先&&孝心可感格蒼天
人能行孝吉祥報&&財子壽臻福澤全
榮華富貴總由天&&行孝恰如耕孝田
力作終能收好果&&誕生孝子福無邊
親如活佛慈人物&&克盡慈悲垂照拂
人子虔誠敬奉親&&勝於入廟拜神佛
語曰守身即孝親&&正心端行慕完人
有如白璧無瑕處&&父母心歡樂至真
孝親誠懇不憂貧&&菽水承歡可事親
貧者尚能知孝義&&富家反是曷為人
事親之道重誠虔&&博得歡心宜作先
萬事順從尊敬奉&&徜然父母樂如仙
烏鴉反哺孝昭彰&&跪乳羊兒人頌揚
假令事親忘孝敬&&愧為萬物一靈長
父母視兒如寶重&&千祈萬禱早成龍
移當勉勵成鴻器&&以顯吾親光耀宗
家生孝子可安居&&可享清閒樂有餘
不孝爹娘求孝子&&恰如緣木欲求魚
妻子視同金玉珍&&人人深愛至情真
此心移笑行無怠&&可作人間第一人
父母翁姑同可比&&助夫行孝是賢姬
郎君徜有逆親意&&移勸回心作孝兒
父母仁慈子孝虔&&翁姑善事媳稱賢
融和相處天倫樂&&美滿家庭如月圓
養生名異實相同&&鞠育勝於生產功
曉得不分勤孝養&&天頒世代永興隆
男兒立志出雄飛&&盼你有成衣錦歸
莊敬自強謀發展&&達成親望答春暉
人應及時盡孝思&&晨昏定省繼毋虧
一朝不幸親仙逝&&風樹歎興悔已遲
親歿無須徒泣哭&&宜知為善如培水
善能滋木向欣榮&&可蔭亡親天享福
海水可枯石可爛&&雙親恩義不容斷
理當永遠刻銘心&&圖報劬勞行一貫
孝敬雙親眾所崇&&盡忠報國孝之終
世人遵此為家國&&忠孝方能全大功
二格言拔萃
世說格言義廣深&&蓄含五教醒人心
片言隻句宜珍守&&希作修身座右箴
&&孝者治世之經,立身之本。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孝為眾德之本、大道之基。
&&孝為培育道德之搖籃,推行政治之利器。
&&孝順為齊家之本。
&&小孝是孝親;大孝是孝國。
&&聖人以孝治天下。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忠臣出於孝悌之門。
&&親恩深如大海、高似泰山。
&&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成。
&&慈烏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奉而親不怠。
&&人能以待兒女之心待父母,乃是真孝子。
&&嚴父出孝子;嚴母出巧女。
&&無瑕之玉,可為國瑞;孝悌之子,可為家寶。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事死而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父不憂心,因子孝;夫無煩惱,是妻賢。
&&人子養親,必不可吝惜錢財。
&&不辱其身,不羞其親。
&&父母之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父母有過,諫如不逆。
&&人只想念父母的大恩,孝心即現。
&&為人子者,能時時博得父母歡心,亦是報答劬勞之一法。
&&守身,即是孝親。
&&孝子之事親也,禮卑伏如下僕,情委婉如小兒。
&&孝子事親,不可有沉靜態、莊嚴態、枯淡態、豪雄態、勞倦態、疾病態、愁苦態、怒怨態。
&&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怨心。
&&「和敬」二字,是孝之根底,處逆處順,無往不宜。
&&事親之顏色詞氣、必須和婉,不得失之嚴直,媳婦事翁姑亦然。
&&生事盡力,死事盡思。
椎牛而祭,不如雞豚逮親存也。
&&孝子,不順情以危親。
&&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
&&人之行,莫大於孝。
&&為子無他:孝其不忍陷親不義處便是孝;為父無他:慈其不肯聽子為惡處便是慈。
&&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孝父母不在乎他,惟以誠順為本:友兄弟不在乎他,惟以和敬為本。
&&「孝順」就是對父母的教訓要接受,對父母的心意要體貼,對父母的健康要留意,對父母的事業要協助。
&&善奉養者不必珍饈也,善供服者不必錦繡也,以己之所有盡事其親孝之至也。
&&逢食思親,過節思親,饑寒思親,疾病思親,安樂思親,憂患思親,嫁娶思親,誕日思親,出身思親,養兒思親。
&&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
&&生的撥一邊,養的功勞較大天。(台灣俗語)
&&打他在兒身,痛在娘身。
&&不當不知柴米貴:不生兒育女不知父母恩。
&&在生敬一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台灣俗語)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台灣俗語)
&&養親的不窮,欠債的不富。
&&要知親恩祇看爾養兒女要求子順必先爾孝爺娘。
&&翁姑樂得一孝婦,勝得一孝子。
&&叔伯汝之從父也,親疏雖有少殊,名分誠無二致,為子姪者當事之如父,不可有抗犯,為叔伯者亦當愛之如子,不可有凌辱。
&&嫡母繼母雖不生汝身,既然為父之妻即是子之母,汝母不好父必不悅,則是不孝嫡母繼母即不孝其父矣,以能孝順嫡母繼母其功加倍也,至於能孝敬庶母其功更倍,媳婦之事嫡姑繼姑庶姑亦然。
&&要聽你父親的教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聖經)
&&知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聖經)
&&愚妄人藐視父親的管教。(聖經)
&&智慧之子,聽父母之教訓。(聖經)
&&父母之愛,為諸德之基。(英國俗語)
&&親為其子劬勞。(日本俗語)
&&抱子而知親恩。(日本俗語)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俗語)
&&母親之愛,常在春天。(法國俗語)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法國俗語)
&&母親之愛情是最上之愛情;上帝之愛情是最高之愛情。(德國俗語)
&&一父對於十子之至情,較諸十子對於一父之至情為深。(德國俗語)
&&對凡人最甜美的聲音,從母親、家庭及天堂聽到。(猶太俗語)
&&子對於父母,應負最重大最永之債,當思所以償之。(布列滔)
&&不孝父母,而盡情於他人,無益也。(蘇格拉底)
&&母的心是兒女的天堂。(柯羅利)
&&大自然把一切安排得多麼美妙,嬰兒一闖入世界就發現有位母親隨時看顧他。(米西闌)
&&我們第一次感受和最早得到的愛,始於母親的心裡。(洛震)
&&一個嬰兒起初在母親懷裡長大,但常常在她心裡。(卑折)
&&母之淚滴,洗滌子之不平。(亞歷山大)
&&母之愛情,如天之愛情。(塔米爾)
&&母愛乃世上最偉大的勢力。(阿琴‧米)
&&母愛─那像是燦爛光輝之朝陽。(洛雨辰)
&&世間沒有像父母對子女的那種友善和愛情。(培克爾)
&&兒間的情景似夢般依稀,母愛的溫暖永遠難忘記;母親,我真想念你,恨不能夠歲月倒移!(文波)
&&噫嘻,為人子者乎,汝若不感父母之恩義,則將無人為汝之親友,蓋人皆知對於不孝父母之人盡其親切之誼,殊無益也。(蘇格拉底)
&&尊敬你的父母,他們生養你,在幼年時溫柔地撫育你,青年時教導你,一直愛著你:尊敬、服從、愛他們,這將會使他們的靈魂充滿聖潔的快樂,並將使上帝降福於你;在未來的日子,你的兒子也會尊敬你,而使你的生命充滿平安的。(愛德華茲)
△有趣的俚諺與故事▽
俚諺一則:草索拖阿公,草索拖阿爸。
&&&&這是一句台灣的俚諺,草索即草繩之意。俚諺的意義為:父若不孝祖父,子則不孝其父。據傳昔日有一個人的祖父死了,他的父親竟用草繩拖他的祖父素屍於山頭,田家時,他對父親說:「這條繩子應該拿回去。」他的父親說:「何必呢?」他說:「為什麼不拿回去呢?將來父親你死了,我好用這條繩子拖到此地來」。
故事一則:一報還一報
&&&&昔有一老人,年老氣衰,耳目聾瞑,且手痳痿,不勝捧碗,常將飯菜翻倒桌上,故兒媳深感厭惡,讓其單獨在爐邊用餐。有一天,天氣嚴寒,手痺乏力,致摔破瓷碗,其媳婦竟惡言責罵,老人未敢出聲,後改買一木碗供老人使用,以防再次打破。有一天,兒媳見其五歲兒子,在祖母邊拾集木片,該媳便問他說:「你拾集木片,要做何用?」兒子立刻答稱:「我要做一小木槽,等我長成後,可供爸娘用小木糟用餐!」兒媳聽了此話,驚愕萬分,大哭到爐邊將母親扶起,請上桌上共餐,好好侍奉,終成為孝順之兒媳。
上列二則俚諺與故事,正合太公的格言:「孝於親,子亦孝之,身己不孝,子何孝焉。」實值得吾人警惕。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移。
三、聖賢銘言
亙古及今推聖賢&&萬人景仰德無邊
一言一行足為範&&千載流芳永續傳
&&先總統&&蔣公嘉言
&&我民族為重視倫理之民族,其立國之精神,在於忠孝二字。
&&我們要行仁道於天下,必先行孝悌以事父母兄長。
&&如果對父母不能孝,則對他人必不忠。
&&凡我黃帝子孫,皆當忠於國家、忠於主義、孝於民族、孝於父母。
&&中國立國之道,自來皆以孝為本。
&&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又必先以孝順為根本。
&&先民之教,以孝為先。
&&無論齊家或治國之道,總是先要從孝順做起,孝敬父母,順是和順家庭,推此孝順之心,擴大為民族感情,那就是為民族盡大孝。
&&口體之養,世俗之譽,非所以盡孝,男兒惟以身許國,乃為無忝於所生。
四維八德以「忠孝」為根本。為國家盡全忠,為民族盡大孝,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實為我們中國教忠孝教孝的極則。
&&為母親者,咸視教育子女為其對國家社會之神聖責任,而為子女者,均體念母愛之偉大,母愛之劬勞,各自奮勉,精誠報國,以對國家盡忠,為對父母盡孝之道。
&&孝順實在是促成家庭和睦,秩序整齊,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的基本條件。
&&唯孝莫大於尊親,其次曰不辱,所謂尊親,謂發揚光大吾祖先黃帝之遺緒:所謂不辱,謂當勿貽吾父母以隕越之羞。
&&以忠蒞事則孝,以敬事長則順。為國獻身,移忠則孝,乃謂之大孝。故順為孝之始,而忠為孝之終。
&&把自己的忠心去做事,就叫做孝,用恭敬的態度來奉事長上,就叫做順,而為國貢獻爭取光榮不惜自己的身驅,轉移孝行效忠於國家,就是孝,以上可以說是最大孝啊!所以做人的兒子對父母承順,就是行孝的起頭,而盡忠報國,就是行孝的終尾。
&&孝者,非晨昏定省,奉養無虧之節文而已,乃順意承志,委曲無違之篤行是也。
&&孝是非僅早晨則向父母請安問其安何如,晚則定其床席,竭盡奉養的有形禮節義文而已,要順從親意,秉承其志,委細不敢違背之切實行為就是。
古聖賢銘言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有子)
&&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卻喜歡作逆上的事,那是很少有的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
&&有才德的人,講求立身為人的根本,立定了根本的基礎,一切的事理、法則,就將從這裡滋生了。這孝和悌兩件事,也許就是行仁(做人)的根本罷!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孔子)
&&青年弟子們,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出外就要尊敬長上。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
&&當父母壽終時,能敬慎地盡哀成禮;對遠代的祖先,能誠敬地追念,祭祀;那麼人民的風氣、習俗,自然會趨向敦厚了。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
&&父母活著,要依禮去奉待他們,死了,要依禮去葬他們,以後春秋兩祭,也要依禮去祭祀他們。
&&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
&&父母,就只擔憂子女們有疾病,傷了身體。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
&&現在所謂孝順的人,祇能做到奉養父母的地步。就是狗和馬,也都有人去養它們的;如果沒有恭敬的心,去供養父母,那和狗、馬又有什麼分別呢?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
&&最難的,是在事奉父母時,能夠和顏悅色,使父母歡顏!如果只是在長上有事時,由弟子替他們代勞;將好的飲食讓父兄們先吃;何嘗就可以算得孝順呢?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
&&侍奉父母,如父母有錯,要和顏悅色地善言婉勸;看到父母的意志不肯聽從,還是恭敬地不拂逆他;雖然心裡很煩,卻不能有怨恨的表示。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
&&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可不記在心裡;一方面因父母的高壽而歡喜,一方面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而憂懼。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
&&人人能夠親愛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長上,那麼天下就能太平了。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其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父母愛子,本是天性,做人兒子如果不能行孝,雙親就感到不得安然過日子,這就算不能做人的,還有日常不聽父母的教訓,也不可能做人的兒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孟子)
&&凡人所做的事,是甚麼最為重要?就是奉事雙親,守法行善最重要。是甚麼為重大?就是遵守修身不失這些立身行道,能夠奉侍他的雙親的人了。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孟子)
&&沒有講仁的人,能拋棄他的父母。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戳,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世俗所說那不孝的有五種:懶得勞動他的手腳,不顧到父母的奉養,這是第一種不孝;賭博下棋,又喜歡喝酒,不顧到父母的奉養,這是第二種不孝;喜愛貨物錢財、偏私妻子、兒女,不顧父母的奉養,這是第三種不孝;放縱聲色的嗜欲,使父母受到羞辱,這是第是四種不孝;喜好逞勇、和人爭鬥,以致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不孝。
&&為人子,止於孝。(曾子)
&&做人女的人,該做到孝親的地步。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孔子)
&&仁的意志,就是愛人;親愛父母,就是最大的仁了。
&&君子不能不先修好自身;要修身,就不能不用孝順去事奉父母。
&&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不勇,非孝也;五者不遂,栽及其親,敢不敬乎?(曾子)
&&我們生活要嚴肅,報國要忠心,作官要僅慎,交友要信實,作戰要英勇,這五點有一點沒有做到便要辱及父母,便算不孝了。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
&&尊親:建基立業能夠揚名於後世,以顯耀自己的父母的意思。
&&弗辱:要謹言慎行,不要辱及父母的人格的意思。
&&能養:即為供養父母的意思。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孔子)
&&孝就是,能夠繼承先人之意志,能夠遵循先人之事業也。
&&惟順乎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祇有顧父母,才可以解憂愁。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
&&講到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各種教化都是由此產生出來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孔子)
&&一個人的身軀四肢毛髮肌膚,都是從父母稟受來的,不敢毀壞傷殘,這就是盡的第一步。立身處世能本著孝道行事,把自己的名聲顯揚於後代,使父母得到光耀,這就是盡孝道的最終境界了。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孔子)
&&孝道,是開始於奉事雙親,中要事君行道,最後要立身揚德。
&&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孔子)
&&天地中間,萬物各有天然的性,只有人性最重是尊貴,凡人日常所做善事,頂好的沒有超過這個孝道。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孔子)
&&為人父的,如果有些行為不端的話,有諫諍的兒子,勸他改惡從善,自然沒有過失,那麼一身,就不會墮落不義的臭名。
&&夙興夜寢,無忝爾所生。(詩經)
&&早起晚睡,努力學業,勿讓你的父母感到羞愧。
&&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其親。(孔子)
&&(一)日常在家裡的時候,要盡恭敬的孝心,早晚問候請安、一日三餐,還有以外的飲食,都要敬意,不可有些怠慢。
&&(二)養親的時候,須要和樂的心情,時常現出和顏悅色,言笑承歡,使父母沒有感到不安。
&&(三)父母患病須要盡那憂慮的心,求醫診治,以祈早日痊癒,如果還沒見效的話,必要繼續就醫,不可放任才好。
&&(四)萬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時候,當然盡著哀悼的心,悲痛哭泣,遵禮治喪,適合自己的力量。
&&(五)至於死後的祭祀,要盡人子女思慕父母的心,莊嚴肅靜,回想父母生前容貌,宛然如在其上。
&&以上五件,如果都做到,方才可以叫做能夠奉祀雙親啊!
&&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孔子)
&&孝道本是有關於天,天生萬物為心,普遍仁慈愛護,是永遠不變的,所以叫做天之經。孝道也是有關於地,地以繁殖養育萬物為懷,一切順承都是相同,沒有差別的,所以叫地之義。人生於天地間,上稟天的仁慈,下隨地的承順,那性質本是很好的,在少時候,就教導以禮文,自然曉得愛親敬長,對這百善孝為先的道理,了悟以後,無不行孝於父母,而力行善事了,為甚能得達到這麼良好的效果呢?因為孝道是天經、地義、民行,三才一貫的。
&&罪莫大於不孝。(孔子)
&&最大的罪惡,便是不孝。
&&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為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孔子)
&&不愛父母而愛他人的,叫做悖德。不敬父母而敬他人的,叫做悖禮。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孔子)
&&愛親的人,不敢和人交惡,敬親的人,不敢對人傲慢。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詩經)
&&父母生我,母親養我,憐惜疼愛的父母養育我盡了辛勞,雖欲圖報,然其恩德,如天廣不無邊,不知怎麼才能報答之。
&&無念爾祖,聿脩厥德。(詩經)
&&周公教訓成王說:你不記念你祖先文王,繼承和修習其德業乎。
&&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禮記)
&&為人子的,出門必告父母所到的地方,回來必見父母,說回來了,所遊必有一定的地方,所習必有專業。
&&為子者,聽於無聲,視於無形。(禮記)
&&為人子的,要聽父母無聲時的聲,要看父母無形時的形。
&&顯揚祖先所以崇孝也。(禮記)
&&顯揚祖先,便是尊重孝道。
&&事親,有隱而無犯。(禮記)
&&事親,要暗中彌補父母的過失而不冒犯。
&&父母之恩,云何可報,慈如河海,孝若涓塵。(孝思賦序)
&&父母之恩廣大,不知如何才能報答,父母疼愛子女,恰似河海之深,子女孝敬雙親,如水滴和埃塵之微小。
四、新孝經二十四章
著作孝經名改新&&內容還是宣人倫
旨遵先聖良遺教&&勸用教兒行孝仁
至聖先師孔子述作之孝經,因文深旨遠,後學進修頗費索解,新孝經二十四章,對於孝道之原理法則,闡釋精堪,且語文通俗,比較易解,可謂教孝勸孝之寶鑑也。&&&(編者謹識)
第一章:父母之懷孕我,生產我,抱負我,提攜我,保護我,指導我,此之謂「恩」也。若無受此恩惠,則不能生活。與我飲食,與我衣服,與我居住,與我醫藥,與我婚嫁此之謂「債」也。若無負此債務,亦難得生活。為子女者,既受父母如是重大之「恩、債」,應當報之還之,方合公理。若不報不還,則屬私愁。受人一飯之恩,尚且云報,欠人些少錢財,尚且償還,何況終身父母極大之「恩、債」而不報還乎?有受恩若不報,有負債若不還,則屬野蠻之行為,無文明之精神,乃違背公理公法,所謂違背天理良心,倫理道德,必能造成苦惱家庭,亦能造成社會邪惡風氣。凡為子女者,必須本乎良心,奉事父母,如愛惜子女一樣,曲從父母,如容忍子女一般,父母之愛子女,無所不至,子女之愛父母,亦無所不至,便是盡還報之責任,可謂孝矣。此即倫理道德精神之根本,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最重要之條件,若無依此理而實行者,則中華文化,不能復,社會不良風氣,不能改善,所有苦惱家庭,不能改造為幸福家庭,乃文明國民之大幸與可憐也。
第二章:十月懷胎,三年保抱,十年教養,萬古不變,是以孝道,亦如天地日月,萬古不變,謂孝道為陳舊腐敗者,非也。尚未養成文化精神之人,始敢誤認孝道為不合理不合法,此乃其自己本身之大差錯大誤謬。錢財思親,喜慶思親,安樂,相見甚歡,謂孝道為至情真性者、是也。中華民族文化之倫理道德精神,即在此也。
第三章:君即你,不論男女何人皆是。有不念父母否?君有不顧父母衣食,君有厭棄父母否?君有與父母鬥氣否?君有望父母早死否?君有不顧父母衣食,獨知自己快樂否?君有任父母勞苦,而自與妻子安逸否?君有偏縱妻妾,而罵父母苛刻否?君有拋棄家鄉,而累父母饑寒否?君有與兄弟相爭,而傷父母之心否?君有與邪人相聚,而貽父母之憂否?君有兇惡陰柔,而奪父母之財產否?君有顛倒昏迷,而敗父母之基業否?君恃自己之才能,而輕視父母否?君有不厚待繼父繼母否?若對於孝道之原則法則,無研究徹底分明,或對禮義廉恥之四維,不肯遵守實行之人,則時常有如此之行為狀態可出現。有一於此,不可為人,清夜細思,能無隱痛?回頭是岸,改過自新,猶足稱孝。不論何人,若有此之言行舉動,須自新。若不肯接受社會上之特別教化,或社會上無人肯特別教化,則大部份之人,不能改過自新,自古以來,多屬如此。
第四章:君之父母富貴乎?可賀,當建功立業。君之父母貧賤乎?可惜,當勤儉興家。君之父母康健乎?可喜,菽水承歡。君之父母衰弱乎?可憂,當培補元氣。君之父母雙全乎?可慶,當樂敘天倫。君之父母鰥寡乎?可悲,當代除苦惱。君之父母殘廢乎?可憐,當家意週全。君之父母早亡乎?可傷,當奮志成人。君之父母出外乎?可慮,當遵循規矩,君之父母無蹤乎?可哀,當萬里尋親。君之父母疾病乎?可危,速速懇切調醫。君之父母災難乎?可驚速速拼命救護此乃報恩還債之重大義務,不得推辭。
&&第五章:金錢可寶,父母更可寶,何也?金錢可復得,父母不可復得。妻子可愛,父母更可愛何也?職位可另尋,父母不可另尋。身命要保,父母更要保,何也?君之生命,由父母千辛萬苦養育而來也,如無父母?安有我身?是父母重於我身也。有合法否?須要特別詳細研究徹底分明,方能了解。若無詳細研究徹底分明,則不能了解。既不能了解,則能誤錯認為不合理不合法之可惜。
&&第六章:父母為生神活佛,庇我以最厚之福澤,你有受此種之特別庇蔭否?父母如良相名將,賜我以更大之保護。你有受此種之特別保護否?
&&第七章:孝子待親,不可露自己之莊嚴態,不可露自己之枯淡態,不露自己之勞倦態,不可露自己之疾病態,不可露自己之愁苦態,不可露自己之怨怒態。若有此數種之態度,則屬不孝。孝子事親,不可使告親有冷淡心,不可使親有煩惱心,不可使吾親有驚恐心,不可使吾親有愁悶心,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不可使吾親有愧恨心。孝道之原則法則,多能使父母翁姑祖父母,有此數種之不安心。
&&第八章:盡孝無難,不過順其心意,厚其衣食,不缺錢財,不受恥辱,便是大賢。此亦普通之孝,可以建立普通之平安幸福家庭。至樂無難,但求有飯食飯,有粥食粥,兩無嫌怨,兩不憂愁,便是大福。此亦普通之孝,可以渡過普通之平安生活。
&&第九章:目中時時有父母在前,心中時時有父母牽掛,始謂之天性無虧。此即中華民族文化根本,倫理道德精神源頭。生前無半點厭棄,死後無一毫悔恨,始謂之人力克盡。如此,始竭盡對待父母翁姑祖父母之義務。
&&第十章:得一日、要敬一日,誠歡辰喜,但求無愧我心。須要良心有出現之時,始可以做標準。有一分、須盡一分,或富或貧,祇是各量己力。肯存天理良心做事,就可以。
&&第十一章:視於無形,聽於無聲,謂父母微有其意,人子已先知之,務求體貼週至,毋使吾親有難言之痛也。若能如此,始能符合精神上之孝也。小仗則受,大仗則走,如父母太過憤怒,人子宜暫避之,勿受意外之災,而使吾親有後悔之悲也。須能如此,始免致至現出不孝之行為。
&&第十二章:父母雖惡,能以仁義感動之,則化惡而為善,切勿激之生變也,尤不可棄之如遺也。此乃行孝道之義務也。父母雖嚴,能以和悅善事之,則轉嚴而為寬,切勿怨恨自傷也,尤不過憤激自盡也。此亦行孝者之義務也。
&&第十三章:勿謂無錢財難盡孝也,自己儉一分之財,則父母作十分之用,況儉積寬舒,雞豚更樂。欲行孝道之人,有如此之心性。須勿謂有兄弟可分勞也,人人存推諉之心,則父母受饑寒之慘,況私蓄詐偽,禽獸不如。誤認不須行孝道之人,則多有如此之行為。勿謂親心仁慈,我可自恕。勿謂世道澆薄,我猶勝人。勿謂今日不孝,尚有明日可孝。勿謂向來不孝,不必後來行孝。此皆不肯行孝道之人,故敢說出如此之話也。嗟乎,為此說者,真無良心矣。無差錯。知盡孝一日,可解雙親萬種愁。盡孝一時,不至終身皆忤逆。請改過自新。
&&第十四章:居安樂之場,當念疾病人的痛苦,必設法以銷除之。值少壯之日,須念老衰人的辛酸,必多方以安寧之。此乃行孝者之義務。所以盡孝勿辭勞,轉眼便為人父母,行仁休望報,回頭且看爾兒孫。欲盡義務以行孝道之人,請要詳細考慮。
&&第十五章:世間無不慈之父母,怨父母不慈者,必不諒父母之苦哀,及至諒之,而父母無限紅淚矣,晚矣。此種之人,自古已不少,近來則更多,真可憐。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罵父母不是者,必不知自己之罪惡,及至知之,而父母或歸黃土矣,悲哉。此即造成苦惱家庭,變成社會不良風氣之大原因。
&&第十六章: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盡孝,蓋婦常近親者也,翁姑得一孝婦,聖於得一孝子。為兒子之人,肯如此否?婦之孝,更當導孫以行孝,蓋孫能娛親者也,祖父母得一孝孫,又添一輩孝子。為媳婦之人,肯如此否?
&&第十七章:揚名聲即所以顯父母,雖遠遊亦孝。此即指對社會國家,有盡忠誠之義務,以工作貢獻之人而言。執干戈而真衛社稷,雖死亡亦孝。此即忠孝兩全。
&&第十八章:丈夫七尺身材,愛父母尤當愛祖國。此乃為家庭與為國民盡孝兼盡忠之義務。女子兩重責任,孝父母,尤要孝翁姑。此即為婦女應盡之義務。
&&第十九章:歲月不能久待,老人恐易死亡,為人莫背良心。為人子孫者,要存天理良心,以對待父母須早死。
&&第二十章:萬金空奠思親酒,一滴何曾到九泉,與其死後祭之豐,不如生前養之薄也。此乃對生前之奉養,比較死後之祭祀,更加重要。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蓋因習見其行為,自然盡學其舉動也。若恐怕將來,自己之子女媳婦孫兒,對待我不孝,自己則不可做出不孝之行為,與子女媳婦孫看樣。
&&第二十一章:君子有終身之喪,因本心不忘,故忌日猶哀痛。若能時常保存此種之良心,則終身不敢做出損身敗家之行為。君子有百世之養,因用情最厚,故墳墓必極安全。此即恐怕造成苦惱家庭之做法也。
&&第二十二章:女無不愛,媳無不憎,勸天下婦人,本愛女之心而愛媳。須常接受社會教化,始有功效。妻常於順,親常於逆,願爾曹兒子,將順妻之意以順親。此即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須對倫理道德精神,特別運動之社會教化上,最重要之急務。
&&第二十三章:父母慈,而兒女孝,兩者須全。翁姑慈,而媳婦賢,雙方兼重。此即中華文化民族精神根本,亦係倫理道德源頭,為建立幸福家庭之基礎。
&&第二十四章:凡逢親病,必多集有智識之親朋,詳細研究,定其寒熱,及何種病,然後信任名醫調治。如此始免致誤錯。尤必躬親湯藥,日夜不離。始免致看護不週至。又常留親朋在家,指點一切,必須自己或妻妾,或兒女,或兄弟,或姐妹,或伯叔,或姆嬸,或俾僕,或親朋,輪流看護。此亦有須要。有一分之望,必盡一分之醫,或蓋種種方法,以期挽救於萬一,甚至棄產借債,亦所不計。此乃為人子媳婦孫之義務責任。如慶生全,則是家庭幸福。可恭可賀。倘不幸死亡,不可因財嗟怨,蓋天理所當然也。既有盡義務以完責任,則免致違犯不孝之罪過。此為兒女媳婦,一生最大之事,當萬分注意。否則大錯特錯,終身悔之不及。為子女媳婦孫之人,須對理路研究徹底分明,始免誤錯反悔。
五、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是流傳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每一則故事之孝行雖不相同,但皆足以發揚我固有道德,故事中雖有些荒唐,且似不切實際,惟其孝德之崇高,精神之偉大,實堪為後世之範矣。
二四孝稱古昔賢&&萬難行孝感蒼天
事親克己真心志&&孝德流芳傳萬年
二四孝名天下知&&事親至孝足為師
後人效法行無怠&&能得並肩稱孝兒
孝&感&動&天
&&虞朝皇帝姚舜,是瞽瞍之子,天性至為孝順。父親是一位全然不懂禮儀的人,母親常出惡言,其弟名象,傲慢不悛,惟姚舜並不怨恨,仍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姚舜常在歷山下耕田,亦有鳥幫助其鋤草。當時的皇帝唐堯聞悉姚舜大孝,特別派九位男子服侍,並將其女兒娥皇及女英嫁與舜為妻,後來並將天下讓與,舜以一平民,居然一躍而為虞朝之皇帝,純因孝心所致。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親&嘗&湯&藥
&&西漢時代之漢文帝名恒,係漢高祖劉邦之第三子,尚未就帝位前,其父就封他為代王,文帝奉養其母薄太后,極為孝順,從不怠慢,有一次母親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親自殷勤看護,在側侍候,如非親自嚐試,未敢拿與母親服。文帝孝順母親失,因此仁孝聲名傳遍於天下,得到人人之贊頌。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齒&指&痛&心
&&周朝曾參,名子輿,奉養母親,極為孝順,有一次往山中砍柴時,家裡忽然有客來到,母親不知所措,盼望曾參速返,乃咬破手指,在山中之曾參,陡覺心痛,卜有預兆,急忙挑柴趕回家中,跪在母親膝前,問其緣故,母親說:因有客至,乃咬手指使你醒悟。曾參事母至孝,母親手指竟與其性靈相通。
母指方饞齒&&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早年喪母,父娶後母,生有二子,後母疼愛親生子,以綿絮類溫暖的衣服給親生子穿著,因拓恨損非其所生,竟以蘆花做的衣服給損穿著,有一天其父令損推推車出外,損因衣單體寒,捉不住牽車之繩索,其父察知係受後母逆待,遂欲驅出後母,損懇求其父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冷,若驅出母親,三位孩兒均將受寒」。後母深受感受感動,終於悔改。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負&米&養&親
&&周朝仲由,字子路,家境貧困,時常&&&&&&食藜與藿等野菜,子路為奉養父母,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負食米。父母逝世後,南遊至楚國,楚王敬慕其學問人品,給與封其官爵百乘之車馬,積存之米糧以萬鐘計,平時生活,以多層毛毯為坐褥,用膳時排食鼎食用,極盡榮華富貴,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勞,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負米奉養雙親,惜已無法如願。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賣&身&葬&父
&&漢朝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貧如洗,父死時無力辦理喪事,乃賣身貸錢埋葬父親。葬親事畢,往買主家償工途中,遇一婦女,求董永娶為妻室,並與之同往主家,買主令織縑三百疋以抵償貸借款項,因得該婦女之助,僅歷時一個月,即完成工作,歸途行至前相遇之槐樹下,該婦女遂辭別董永而去。相傳該婦女係仙女,因董永之孝心可感,乃得天助。
葬父貸孔兄&&仙姬佰上逢
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鹿&乳&奉&親
&&周朝郯子,天性至孝,父母年老,雙目均患眼疾,想食鹿乳,郯子就穿上鹿皮,往深山鹿群之中,取鹿乳供奉雙親,不料為獵人發現,欲舉箭射殺,郯子急忙告以:「為取得鹿乳供奉患有眼疾之雙親,始穿上鹿皮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獵人獲悉非鹿,始未予射殺,並感贊其孝行。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行&傭&供&母
&&後漢時有一姓江名革之孝子,幼年時喪父,單獨與母親生活,因遭地方暴亂,背負母親逃難,數度遇到盜賊,欲捉革同淪為盜賊,革向賊哭泣哀求:「尚有老母在,將無人奉養」,賊感其孝順,終不忍殺害,當逃至江蘇下邳時,窮至無衣可著,無鞋可穿的地步,每日靠做傭工以供養母親,江革雖裸體赤足,但母親須用之物品,全部均供給。
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
告哀方獲免&&傭力以供親
懷&橘&遺&親
&&後漢時有一姓陸名績,字公紀之孝子,於六歲時,往九江謁見袁術,術以橘子招待,績竟暗懷二枚橘子,告別跪拜時,橘子墮地,術責陸郎因暗懷橘子,績跪答稱:「吾母生性極愛橘子,欲持返孝鏡母親」。績年僅六歲即知盡孝道,術稱為奇事。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橘實&&遺母報深慈
乳&姑&不&怠
&&唐朝崔南山之曾祖母,長孫太夫人,因年齡高大,牙齒脫落,無法咬食,崔南山之祖母唐夫人,每晨梳洗後即走進堂上,以自己之乳餵飼她姑長孫太夫人。其姑雖數年不進粒食,仍能健康,實端賴唐夫人。有一日長孫太夫人患病,全家長幼齊集病榻前時,向子孫宣稱:「無以報答媳婦之恩惠,但願子孫的媳婦,亦能如此對賢媳孝敬,即於願足矣」。
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梳
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
恣&蚊&飽&血
&&晉朝吳猛,年僅八歲,即事親至孝,因家貧,臥榻無帳帷,每至夏夜,蚊蟲刺咬皮膚,吳猛竟任其恣意刺咬,蚊蟲再多,亦未敢揮趕,蓋恐揮趕後改往咬刺其親,其愛親之心,至為可感。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
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臥&冰&求&鯉
&&晉朝時有一姓王名祥之人,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之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欲食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乃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地無
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為&母&埋&兒
&&漢朝郭巨,家貧如洗,有一三歲之子,其母疼愛孫兒,時常減食分飼之,郭巨對妻說:「貧乏不能供養母親,而子又分吃母親之食,何不埋掉孩子?於是掘坑欲其子,掘至三尺時,得到一釜(量名,一釜可容六斗四升)黃金,上面書寫:「官不得取民不得奪」。終歸其所得。
郭巨思供親&&埋兒為母存
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搤&虎&救&親
&&晉朝時有一孝子性楊名香,年僅十四歲,時常跟隨其父楊豐往田間收穫粟穀,不料突然出現老虎,將其父啣去,適時楊香手無寸鐵,奮不顧身踴躍向前,緊扼虎頭頸,虎終於靡然逃走,其父始得脫出虎口,保全生命。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饞口中
棄&官&尋&母
&&宋朝朱壽昌七歲時,其生母劉氏,被其父之正室嫡所拓恨,而復出嫁,因此母子不相見達五十年之久。到了神宗朝代,朱壽昌放棄官位,欲往秦(今之陜西省)尋覓其母,與家人訣別宣誓:「如不能尋見母親,誓不復還」。後來尋至同州時,終得如願以償,斯時其母已七十有餘。
七歲離生母&&參商五十年
一朝相見後&&喜氣動皇天
嘗&糞&憂&心
&&南齊時代,庾黔婁官拜孱陵縣之知縣,到縣就任未及旬日,忽然心驚流汗,心知家裡有事,即棄官返家,果然父親患染疾病二日,醫師告以:「欲知病情,嚐糞即知,若苦則有希望」。黔婁嚐糞結果味甜,因而內心甚憂,當夜叩頭拜禱北辰(北斗星)祈求代替其父死。
到縣未旬日&&椿庭遘疾深
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戲&彩&娛&親
&&周朝之老萊子,天性至為孝順,奉養雙親,盡擇極其甘甜爽脆之食品。自己雖已行年七十,但從不自稱年老,且時常穿著五彩斑斕之衣服,在雙親之側扮裝嬰兒之遊戲,又常挑水至雙親堂上,故意跌臥地上,學出嬰兒啼哭之聲,以娛雙親。
戲舞學嬌癡&&春風動綵衣
雙親開口笑&&喜氣滿庭幃
拾&椹&供&親
&&漢朝有一孝子蔡順,自幼無父,侍候母親至孝。遭遇王莽篡漢,四方暴亂,年歲凶荒,無以供奉母親,乃拾桑椹充饑,而所拾桑分為二器裝盛,事為赤眉賊所見而問其故,順答以:「黑者味甜奉母,赤者味酸自食」。賊被所感動,憐憫其貧窮而又孝順,以白米三斗及牛蹄一隻贈與之。
黑椹奉萱幃&&饑啼淚滿衣
赤眉知孝意&&牛米贈君歸
扇&枕&溫&衾
&&&&漢朝有一孝子黃香,年僅九歲,母親去逝後,日夜思慕,鄉人稱讚他為孝子。黃香親自操作勤勞辛苦之事,一心一意侍候父親,克盡為孝子之道,夏天暑熱,為其父扇涼枕蓆,冬天寒冷時,即以身先行溫暖其父之被褥。其孝行被太守劉護得悉,以年僅九歲即知孝親,而人事加以表揚。
冬月溫衾煖&&炎天扇枕涼
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
湧&泉&躍&鯉
&&漢朝姜詩,侍奉母親至為孝順,其妻龐氏,更加孝敬翁姑,姜詩之母生性好飲江水,其妻不辭勞苦,前往汲取江水供奉母親,其母又嚐好魚膾,姜詩夫婦常作魚膾,並召來鄰舍老婦人陪其母食用。後來其屋舍之側,忽然有泉湧出,味如江水,且每日躍出兩條鯉魚,從此得以時常就近供奉母親。
舍側甘泉出&&朝朝雙鯉魚
子能恒孝母&&婦亦孝其姑
聞&雷&泣&墓
&&魏國有一王裒,事母至孝,其母生前,生性膽小,畏懼雷響,裒常趨前壯膽,逝世後埋葬於山林寂靜處,每遇風雨,聞到雷聲震耳之聲,王裒就奔往母親墓前拜跪,並泣告稱:「裒在此,母親勿懼」。
慈母怕聞雷&&水魂宿夜台
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迴
刻&木&事&親
&&漢朝時代,有一姓丁名蘭之孝子,自幼喪父,未得奉養,因思念父母養育艱劬勞苦之恩,雕刻父母木像,供於堂上朝夕膜拜,敬奉有如生前,但其妻因日久生厭,而不敬奉,且以針戲刺其指,竟能流出血球,木像見到丁蘭,眼中又會垂淚,丁蘭問得其中情由,憤而將其妻出棄。
刻木為父母&&行容如在時
寄言諸子姪&&各要孝親幃
哭&竹&生&筍
&&三國時代,有一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幼年喪父,母親年紀老邁,患疾沉重,時逢東月,風雪交加,未有竹筍,但母親思食筍煮羹,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因其孝感動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供奉母親,食畢疾病竟得痊癒。
淚滴溯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滌&親&溺&器
&&宋朝黃庭堅,號山谷,元祐年間中為太史,生性至為孝順,身雖為太史,富貴顯耀,然侍奉母親,卻極盡其誠孝之心,凡母親之事,不用奴婢傭婦,每夕親自為母親洗溺器,未曾有一刻不盡到人子之孝行。
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
不辭常滌溺&&焉用婢生嗔
&&&天&上&聖&母&孝&德
事親至孝感天人&&得道飛昇作聖神
護國庇民揚四海&&萬民崇拜顯雙親
孔子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們所崇拜的天上聖母(媽祖),就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的最佳榜樣。
媽祖誕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幼而聰穎,八歲時從師讀書,一讀成誦,悉解文義,十餘歲,學她母親,誦經禮佛,生性至孝,敬順父母,不敢稍違,務求親歡,又恭睦解兄,盡孝弟之道,十二歲時,窺井得符,遂通靈變化,能驅邪救世,屢顯神異,秋九月時,其父與兄渡海北上,遇江上狂濤,媽祖正在織布,忽於機上閉眼睫遊神,顏色頓變,手持梭,足踏機軸,狀若有所挾而恐失,其母怪而急呼叫,醒而梭墜,泣曰:「阿父無恙,兄沒矣。」頃而報至,果然如此,蓋媽祖閉眼睫時足踏者父之舟,手持者兄舵也。媽祖年二十九秋九月九日昇以來,威靈特著,捍災、禦患、水旱、疾疫,有禱立應,護國庇民,福佑群生,自宋代以來,歷代帝王,褒封有加,至清道光晉封為「天上聖母」,並敕封「積慶公」,神母王氏為「積慶夫人」,敕許「配享後宮」,即敕聖父母奉祀於後殿,每年與聖母同享春秋二祭,受萬民崇拜。
聖母之德行,正如孔子所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誠為一大孝女。我們崇拜聖母,身受聖母之恩澤,當應效法聖母「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之孝行,竭力孝敬父母,且為國家社會盡最大的力量,多多貢獻,如此,即使未能「揚名於後世」,亦算盡了行孝之心矣!
六、新撰二十四孝故事
亙古孝兒數萬千&&唯憂傳失埋前賢
從中選拔德高大&&崇奉集為孝子編
每章故事盡賢良&&純孝令名流世芳
寄望人人精細閱&&效其善行孝爺娘
世風日下敗倫常&&孝道視輕實可傷
藉此廣宣增孝德&&復興文化更光揚
一&日&三&朝
趨候日三問樂康&&探詢父食有如常
經年累月行無怠&&大孝流傳四海揚
&&周文王名昌,殷代諸侯之一,商朝紂王封其為西伯,領導西方諸侯,及至武王滅商,被追尊為文王。文王係一賢明君子,亦為聞名之孝子。每晨必先到父母居室,詢問內侍,父母玉體安康否,得知無恙,始放心離去,中午又去問安,夜晚復去一次,每日必趨前問安三次,如父母欠安,即憂戚戚,坐立不安,直至康復,始能釋然。又每日三餐,餐後必探詢廚師,得知父母食慾未稍減,始欣然重返皇居。經年累月,不論朝夕,不問寒暑,對雙親起居,關懷備至,克盡晨昏定省之職,其子孫代代相繼承孝道,是以周朝相傳三十七代歷八百三十七年之久,此乃孝格蒼天之賜佑也。
上&書&救&父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楓宸
詔寬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淳于意,漢朝臨淄人,拜齊為蒼令,其師逝世後,棄官改而行醫。因為人剛直義氣,行醫時開罪一有權勢者,致被陷害,押往京城治罪,其幼女名緹縈,雖為弱女子,竟不辭勞苦,長途跋涉,隨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其陳情書闡明肉刑之害,並陳訴其父任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今遭不白之冤,實係遭人誣害,願當婢女,為父贖罪,漢文帝感該女孝心,特赦其父,並詔天下,廢除肉刑。
註:肉刑是我國古時囚犯切斷肢體或割裂肌膚的刑罰。
哺&乳&寬&過
生恩原喻大如天&&乳哺情深非淺鮮
帝念斯情施恕過&&史稱漢武帝明賢
&&漢武帝之乳娘,於朝外觸犯法規,武帝震怒,欲予治罪,乳娘知悉,焦慮萬分,乃向侍中東方朔求救,朔授與一計曰:「切忌與武帝爭辯,亦不必求饒,祇須於臨去時凝望武帝,作依戀狀即可,如此或有希望。」乳娘晉謁武帝時,東方朔冷言對凝望武帝之乳娘稱:「何必妄想,皇上豈尚能憶及當年哺乳之劬勞?」武帝雖為才雄心忍之人,東方朔之言,喚醒其良知,思及哺乳之恩,特收回成命,下詔赦罪。
跪&讀&父&書
家書接奉如尊親&&諄切訓教勝寶珍
跪讀誓堅遵父示&&興家立品答生身
&&顧悌、字子通、三國吳雍人,年方十五,即任郡吏,嗣又晉升偏將軍,因性剛毅,研事切直,招致同僚拓忌,而辭官返鄉,時其父尚任縣令於他省。顧悌每接其父家書,必先潔身整衣,更設几棹,放置華翰,跪而恭讀,讀畢復行叩拜,以表尊敬。後其父歿,哀慟欲絕,奔喪百里外,下設神座,供奉果品,從未間斷,且早晚跪拜追思,其孝心可謂至矣盡矣。
棄&官&奉&親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
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享天年
&&晉朝時代,潘岳字子安仁,榮陽中牟人也。少時才華非凡,被譽為神童。武帝時任河陽令,迎母至任所侍奉。潘岳性喜愛花木,公暇之餘,栽植桃李,錦繡成林,花盛開時,扶母出遊承歡。嗣後母病,思鄉情切,潘岳毅然辭官,上官力加慰留,亦不改其志,答以:「屬下母患病,欲歸故里,若貪戀祿位,不肯歸養,將何以為人子?」其孝心令人感佩不已。歸里後,因家貧,躬身耕農,種菜出售,得資買甘旨供母,又餵養群羊,取乳奉母,是以母病痊癒,享樂晚年,其力孝足為後人之範矣。
傷&指&念&親
孝道首先重保身&&克珍身體可怡親
傷微非疼還憂泣&&年幼早知孝感人
&&晉朝陳留有一孝子范宣,十歲時即能領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孔子聖訓,珍惜身體甚謹,且平素奉事雙親溫順孝敬。一日削尖細竹作箸,因持刀不穩,致刺傷左手食指,雖僅表皮割裂,滴出小小血珠,竟驚慌異常,頓時臉色發白,流淚不知所措,旁人關注,問其是否劇痛難忍,范宣竟搖頭答以:「痛、有何難忍,是因毀傷父母所賜身體心感不安而已!」小小年紀,即知愛惜身體,孝順父母,誠令人嘆服。
焦&飯&貽&母
菽水承歡孝不虧&&腰懸焦飯供親怡
晨昏不怠多粒積&&天報孝心免餓饑
&&南朝宋,吳郡郡吏陳遺,幼年喪父,與老母相依為命。陳遺事母至孝,奉養甘旨不缺,惟其母嗜好鍋底焦飯,乃特備一囊中,以奉母親食用,因日積月累,焦飯剩餘甚多。逢孫恩作亂,刺史率兵討伐,人心惶恐,又鬧饑荒,餓死者甚眾,其時陳家幸而積有焦飯,得以輕易渡過難關,此誠乃行孝所得之善果。
珍&遺&懷&母
晨昏思母情難移&&尋扇珍留當玉姿
奉帶讀書堅學志&&成名顯達慰先慈
&&南北朝時,有張敷其人,出生未幾,其母即歿。張敷賦性至孝,自幼稚時,即覺無母之悲,屢向親戚探詢其母相貌,或生平起居言行,日夜思念不己。迨十餘歲時,思及尋覓母親遺物,多已散失殆盡,僅尋得一扇,視為家寶珍存,每見該扇,念及母親,時懷悽側,並為報答母恩,立志奮發,奉置母扇於書棹前,埋頭苦讀,未敢懈怠,終於功成名就,累官黃門侍郎。
葡&萄&奉&母
葡萄恩賜便思親&&足見至誠孝過人
自古忠臣由孝子&&果成唐代輔賢臣
&&唐朝,武德初年,黃門侍郎陳叔達、事母至孝、其母患熱疾、口渴不止、思食葡萄、雖遍尋各地,欲購之奉母,均不能得,正為此發愁時,適蒙皇上召見,君主以外國進貢之新鮮葡萄賜食,竟未敢取用,帝問其故,乃對曰:「臣有老母、病中口渴、思食珍果、遍尋不得,祈能帶少許歸以奉母。」帝對其孝心,至為嘉許,除賜與大量葡萄外,令獎賞綢緞數十疋。叔達喜出望外,攜歸奉母,其母如得甘露,食之果然渴止,熱疾霍然痊癒。
望&雲&思&親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
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群臣不愧民
&&唐朝名臣狄仁傑,家貧苦學,求得功名,歷任丞相,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莫不敬仰,垂為典範。曾有同僚某,奉詔出使邊域,適其母老且病,因如遠離,無法隨侍在側,而悲痛萬分,仁傑獲悉其苦情,特奏請聖上,念其孝心,改派他人,使其同僚得克盡子職。一日當仁傑出巡,途經太行山,上登高峰,俯瞰白雲,回顧隨從,慨嘆曰:「吾親住舍,正在雲下。」徘徊良久,未敢即去,狀極思親,誠哉純孝也。
行&乞&養&親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采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唐朝,楊乞者,圩橋人,生性至孝,家貧如洗,靠行乞養其父母。所乞食物,悉攜歸奉親,親未嘗,雖饑餓亦未敢先嘗,如有酒時,跪而捧進,待父母接杯,即起立舞蹈唱歌,如小兒嬉笑,以樂父母。有人憐憫其窮困,勸其為人傭工,以所得工資養親,楊乞答以:「父母年老衰邁,若為人傭工,遠離膝下,則無人奉侍。」聽者益感其真孝。後父母相繼去世,求乞募棺安葬,每逢朔望,即攜佳肴赴墓前哭祭,其孝行實堪嘆佩。
殺&雞&供&母
奇緣相遇請留宿&&奉母殺雞酬客粥
孝感客忱勸學文&&功名成就盡人祝
&&後漢時,陳留有一孝子,姓茅名容,字季偉,四十餘歲時,曾有一日耕田於郊野,途遇大雨,躲於大樹下,適有郭泰者,途經該處,見眾人或斜坐,或仰臥,喧嘩爭吵,獨茅容一人,恭謹端坐,莊重異眾,遂心生矜慕,與之攀談,是夜郭泰留宿茅家,翌晨,茅容雖囑其妻殺雞,然僅以草菜款待郭泰,並致歉告以殺雞係為供奉母親,郭泰欽佩其孝行,與之結交為良友,後茅容受郭泰勸勉,專心向學,終於業就成名。
註:郭泰字林宗,博通經典,弟子眾多,名馳遠近。
籠&負&母&歸6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競競
重重危難益堅忍&&孝勇絕倫足可矜
&&鮑出,字文芳,後漢時代新豐人,天生魁偉,稟性至孝。時值賊亂,賊掠其母,鮑出髮指,追殺賊眾十餘人,終見其母及鄰居老嫗同受捆綁,遂奮勇衝前解救,賊見來勢凶猛,勇不可擋,乃釋其母與鄰居老嫗。嗣後以世情動蕩,乃奉母避難於南陽,數年後賊亂平定,本欲以轎扛抬其母返回故居,卻因恐跋涉危險,遂編製竹籠,肩負其母歸鄉。其母享年逾百始逝世,時鮑出已達七十餘高齡。
孝&傳&五&世
至孝事親世頌揚&&子孫代代仰遺芳
同居五世人崇仰&&感動楓宸詔表彰
&&陳侃,字君和,宋朝永嘉人,事親至孝,名遍四方。其事雙親,溫順恭敬,百依百順,竭盡所能,以博歡心,遇親有病,則自奉湯藥,日夜在側奉侍,既卒,哀慟欲絕,克盡「生事盡力,事死盡思」之聖訓。其孝行,家人引為典範,是以代代子孫,相連效法,人人弘揚孝道。陳侃以一己之孝,引導全家成千的大族,上慈下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妯娌和合,滿堂春風,和氣藹藹,得以五世同居,傳為佳話。朝廷特旌表其門閭門:「孝門陳君」,鄉人咸稱其門為:「陳孝門」。
遂&成&母&願
母囑築橋志必堅&&晨昏耿耿操心田
耐勞克苦完親願&&今古頌稱至孝賢
&&宋朝,蔡襄(世傳蔡端),自幼秉性至孝,未敢違悖母命。宋仁宗時,其母攜蔡襄乘小舟經洛陽往惠州途中,遇強風翻落江中,幸被救,始免淹沒。其母盧氏經常述及此一遭遇,勉勵祭襄力學,求取功名,將來在洛陽江上築造大橋,造福人群。及其長大,不負母願考中進士,任端明殿學士,耿耿於懷,後苦思妙計,終獲派為泉州知府。回鄉後,謹遵母意,積極籌款造橋,不眠不休,親自督工,克服萬難,終能築成洛陽橋利濟後世,完成母願。
跪&父&留&母
一片孝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勸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宋朝時代,有一孝女姓張名菊花,七歲時生母病逝,其父續絃,菊花未分生養之別,事繼母恭敬溫順,未敢悖逆,然其繼母存心狠毒,乘其父外出營商之際,出賣菊花,致淪落他鄉為婢女。一日,其父經商途中,巧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集,問明緣由,立將菊花贖回家共聚,其父忿怒,欲逐出後妻,菊花竟跪下,哀家求留其繼母。其父續絃,未育男兒,去世後,菊花奉待繼母,較其父生前順敬,其純孝足與閔子騫媲美矣。
賊&窟&救&親
文子遇賊似臨淵&&求釋老親泣悌漣
賊感孝誠遂許放&&全家安返樂團圓
&&孫抑,元朝山西洪洞人,希武年間,賜進士出身,官拜刑部郎中,但因不滿朝政,且為克恭子職,辭官歸鄉,俾能盡力事親。時逢家鄉兵亂,欲帶雙親往南陽逃避,途中遇賊兵,因勢難兼顧二老,毅然決定,先行負母躲避,致父被擒,孫仰誓死救父,安頓其母後,不顧艱險,隻身侵入匪巢,欲救其父,致被捉拿,孫抑涕泣哀求釋放其父,匪首以孝行感人,遂釋放之。
兄&弟&力&孝
母喪廬墓盡哀悲&&父疾遍祈山寺祠
佛化老僧施妙藥&&病除復健事稱奇
&&元朝時代,偃城地方,有文忠、文孝二兄弟,以孝聞名。其母和氏病,侍奉湯藥,夜以繼日,及至仙逝,廬墓三年,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不幸未久,其父又患惡疾,雖耗盡家財,遍尋名醫,卻百藥罔效,二兄弟以求醫既然乏術,遂祈能仰賴神佛庇祐,乃建造輪車一輛,二人共同推載其父,遍訪遠近名山古寺,虔誠祈禱。一日,僕僕風塵,行至一山麓,偶遇一老僧,賜贈丹丸二粒,其父服後,霍然痊癒,實二兄弟孝心所感也。
勸&姑&孝&祖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
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明朝,紹興山陰地方,楊家一童養媳,名劉蘭姐,年僅十二,即見理透徹,事姑躬勤。其姑王氏好犯上,經常罵其祖母老而不死,是為厭物,言詞極其不敬。一日深夜,蘭姐進入姑房,跪泣不起,姑驚問何故,蘭姐答以:「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媳婦如引為榜樣,日後婆母年老,亦被視為厭物,則何以堪!太婆母長壽,誠吾家之幸,請三思之。」王氏聞諫,頓然悔悟,含淚嘆曰:「良言教我多矣!」遂痛改前非,溫柔卑順,極為孝順,而蘭姐事其姑王氏,亦克盡孝道。
忠&孝&雙&全
狂寇攻城鼓義兵&&娥眉汗馬賊遂平
父仇國恥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明末,湖南道州府守備沈至緒,有一獨生女兒雲英,自幼聰慧,從父學得武藝。崇禎年間,張獻忠作亂,圍困道州府,沈至緒決死領兵出戰,奈因寡難敵眾,戰死沙場。時雲英年近十七,登高一呼:「吾雖一介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遺志,決與匪一決死戰,希全體軍民協力殺敵,保衛妻兒鄉土。」眾人深受感動,誓死跟隨,出城奮戰,賊兵遂告潰散,解除包圍。雲英尋得其父屍體,撫屍痛哭,全城軍民均著孝服,參與厚葬。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並任雲英為游擊將軍,繼守道州。後州民建雲英祠於麻灘,紀念忠孝雙全的沈雲英。
孝&感&繼&母
後娘苛毒迫離家&&一片孝心毫不差
慮母逢饑迎奉敬&&超群大孝足堪誇
&&明朝時代,有一著名孝子,姓歸名鉞,嘉定人,早年喪母,父續絃,生有一子。因繼母搬弄是非,鉞遂失父愛,遇其父鞭打,繼母不但不勸阻。反持大仗給其父,恨不將鉞置於死地。由於家貧,日食不足,繼母與其子飽食,獨鉞饑餒。後繼母變本加勵,唆使其夫遂鉞出家門,鉞離家後,販鹽謀生,常以所得微資,買佳肴託其弟奉其父母。及父歿,又逢年荒慮其母無法過日,欲迎奉養,繼母慚愧,未敢接受,鉞下跪懇求,百般孝順其母終百年,可謂孝之至也。
行&孝&得&福
渡臺尋父病綿纏&&十載護看常廢眠
孝感祝融災得免&&安居樂業福連綿
&&清朝時代,福建晉江有一孝子,姓丁,名克家,其父渡臺在鹿港經商。克家年十三時,隻身來臺省親,時父已年老且半身不遂,飲食便溺,皆賴人扶助,克家朝夕侍護,夜睡於身側,聞聲即起,悉心侍奉十數年。一日,近鄰失火,延燒左右,克家驚惶,負父欲逃,然火勢凶猛,迫至門前,寸步難行。詎料未幾,火突熄滅,幸免受災,人人稱奇,謂係純孝之報。克家後繼父業,日益振興,每悔自己讀書不多,延聘良師教導諸子,六子壽泉考中進士,其餘亦多成器。克家年近七十而善終,有子七人,孫二十餘人,皆明詩達禮,家業興盛,令人羨慕。其純孝事蹟傳達上天,特降旨建坊,入祀孝悌祠。
棄&子&乳&姑
自古孝親出孝兒&&可稽有據莫懷疑
請觀周婦乳姑孝&&棄子復歸盡孝思
&&清朝,江蘇嘉定有一周士晉,事母至孝,妻李氏亦善事姑。士晉母久病,身體虛弱,大夫告以唯飲人乳,方可維生時,適鄰村殷氏無子,欲乞養一子傳宗接代,士晉夫婦,為以李氏乳供奉母親,斷然將出生僅九月之愛兒,送與殷氏扶養,其母飲李氏乳,身體逐漸康復,但李氏竟不再懷孕。迨至其子長大,殷氏欲擇吉為其完婚,因不詳養子生辰,往周家查詢,周家夫婦,憶及往事,思子情切,不禁淚流滿面,殷氏憫其處境,以此子傳兩家香火,並將實情告知養子,子深感親生父母至孝,對親生父母亦克盡孝道,奉養終年。
兄&弟&爭&孝
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
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渾歸妯娌賢
&&清朝,長江口外之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因家貧困,幼年時,皆被雙親賣與富戶為僮僕,及長大,各自節儉勤奮,自力贖身返鄉,毘連建宅娶妻。四兄弟不忘親恩,爭相供養父母,議定每家輪流供養一月,惟妯娌皆不贊同,認為如比,須經三月之久始能輪流,乃改議一日換一家,後復以按日輪流,亦須三日之久,終以決定一家奉養一餐,長房供養早餐,二房午餐,三房晚餐,四房早餐,依次輪流,並定五日一次,共烹佳肴款待,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合家歡樂異常。其雙親享福近百歲始終。
孝&子&釘&故&事
不遜壽昌盡孝思&&尋親萬里歷難危
參宮釘石徵神佑&&果賜團圓靈應奇
&&清朝道光年間,福建泉州南安,有一孝子姓蕭,因家境清貧,其父隻身來臺謀生,經數年毫無音信,蕭孝子時尚年幼,思親心切,隨母渡海來臺尋父。
&&當時清廷在笨港置水陸訊兵防止偷渡,母子在外海沙汀下船,涉水登陸,同遭急流捲散,蕭孝子幸由漁夫救回。一日蕭孝子隨漁夫笨港查尋父母,因聞悉朝天宮天上聖母顯赫靈驗,乃參宮奉香跪拜,虔誠禱告:「聖母如肯庇祐尋得父母,鐵釘則能貫入石中」。禱畢,即於殿前石階上釘一鐵釘,易彎曲的鐵釘,竟輕易沒入堅硬青石之中,人人稱奇,稱為孝子釘。
&&當地一花生油行主人,聞悉蕭孝子之事,特予傭用,俾使便於尋親。皇天不負苦心人,不久,麥寮一商人來購油時,言及數月前一小船救了一婦人,蕭孝子隨該商人往麥寮探詢,果然母子重逢,即迎回北港同聚。
&&偶然,彰化一商人來港進香,聞知「孝子釘」之事,由於好奇,乃往探訪蕭氏母子,出於意外,竟是表親,且其表親知蕭父往所,乃相偕往中部相見,親子三人重逢,恍然如夢,悲喜交集,終於達成數十年來子思親,親思子之心願,享天倫之樂。
&&現在如到北港朝天宮,在觀音佛祖殿前之石看到「孝子釘」,可知此一故事並非虛傳也。
七、續撰二十四孝故事
中華文化萬邦崇&&重孝尊親播外中
美德宜揚光更大&&全民齊倡孝親風
教孝忠言難格心&&宏宣故典感尤深
續編典範孝賢子&&供作事親座右箴
每一孝兒善事親&&歷辛嘗苦感人神
自欣效法行無倦&&讒是中華忠孝民
孝&感&君&悔
承恩賜食叩遺親&&孝感悔君淚下頻
迎母回朝遵子道&&如初奉待樂天倫
&&穎考叔,春秋時代鄭國人,事親篤孝,且明邪正,善勸人遵孝道,受鄭莊公任為穎谷封人。鄭莊公封其弟叔段於京,惟其母偏愛叔段,欲助其當國,密謀造反,引兵襲攻鄭都,而由其母內應開域,因事洩未能得逞,莊公忿而放逐其母。考叔知悉此事,認為子絕母非人也,乃思計策,感化君王,一日莊公賜食野味,孝叔謂:「臣有母未嘗君賜之物,欲持歸奉母」。莊公流淚慨嘆:「汝有母我則無。」悔恨當初,不該與母誓約不到黃泉,永不相見,考叔建言:「若挖墜道,泉水湧出,相見於該處,則與黃泉無別。」莊公從之,母子終於得相見,感情恢復如初。
忠&孝&兩&全
父訓應遵任楚臣&&討平賊亂致亡親
哀呼欲絕殉親死&&全孝存忠無比倫
&&春秋時代,楚國申鳴,事親至孝名聞全國,楚王聞悉,商聘為相,申鳴以須奉養父親為由,拒絕應聘,其父勸以應為國效勞,始遵父命赴任。任相三年後,白公勝叛亂,其父阻止申鳴前往討伐,以免涉險,然申鳴以君國有難,為臣豈可置之度外,毅然辭別父親出征。白公得知申鳴至孝,卻持其父威脅:「如肯歸順,則分與國土一半,否則殺汝父」。申鳴覆以:「吾前為父之子,今乃王之臣,既然未能成為孝子,亦應盡忠臣之貴」。遂進攻殺死白公平亂,不幸其父亦遭敵砍殺,申鳴悲痛未能盡孝,自刎身死。申鳴顧全忠孝之事蹟,誠令人嘆佩。
挨&杖&傷&老
體念母親情至忱&&母箠輕重甚關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漢朝韓伯愈梁人,秉性純孝,係一著名孝子。其母管教甚嚴,稍有過失,即舉仗揮打,伯愈從未埋怨,下跪任母打擊。一日有過,挨仗時竟反常,傷心哭泣,其母覺奇,問以:「往日挨打皆能喜悅承受,今日為何哭泣?」伯愈答稱:「往日打我,常覺疼痛,知母尚有氣力,身體健康,但今覺不疼,知母力衰體弱,故傷心不禁流淚,非因痛不甘受也。」如此關懷母親,乃是出於孝心,堪為人子之借鏡。
順&夫&奉&姑
矢志柏舟守節貞&&家貧紡織以維生
奉姑行孝傳遐邇&&彤管休揚千載名
&&漢朝孝婦陳之少,年十六而嫁,未生子,其夫要至邊疆當兵,囑其妻說:「我此去不知生死,家母年老,又無兄弟,我若不還,你肯養我母乎!」。孝婦答稱諾。夫果死不還,姑性躁急,常打罵交加並無怨言,養姑敬愛愈篤,日夜紡織以度日子,居夫喪三年後,其母欲改嫁之,孝婦曰:昔日夫囑妾要養老母,既然許之,今棄託是失信,背夫是不義,必欲強我改嫁,我惟死而已,於是其母不敢再勸,姑至八十餘歲而卒,賜黃金四十斤,號曰孝婦。
投&江&殉&父
慟父溺江千古悲&&決然躍水覓親屍
幽靈有感雙屍現&&孝女格官立頌碑
&&漢朝曹娥上虞縣人,生性至孝。其父曹盱善巫之術,建安二年五月五日,施法術於江上,迎神逆濤而上,因舞劍高歌,不慎失足溺斃,屍體流失。曹娥時年僅十四,仰天慟哭欲絕,沿岸奔走,哀號十七晝夜不絕聲,後躍入江中殉父,其英靈不沒,經五日,竟負父屍浮出江面,縣長度尚感艱其純孝,乃改葬於江南道旁,並立碑歌頌。嗣後世人將江名改稱曹娥江。自古以來,凡談及此事者,莫不揮淚,其孝行永留青史,萬古流芳。
孝&格&盜&走
事親順孝博心清&&夜半盜臨恐母驚
設宴待誠慚嘆去&&風聞遐邇益知名
&&後漢趙咨,字文楚,東郡燕人,幼年失父,事母至孝,晨昏定省,供奉甘旨不缺,鄰里莫不稱讚。趙咨出身貧窮,苦學有成,官至敦煌太守,後因病辭官,歸里率子孫耕農,以維生計。一夜深更,盜賊前來搶劫,趙咨深恐母親驚懼,乃先至門口迎賊入室,設宴殷款待,席間向群賊稱:「老母年屆八十,身弱多病,須靜養,請勿喧嚷,以免驚動老母。」盜賊甚受感動,跪地叩頭嘆曰:「敢犯孝子,定無善報。」言畢奪門奔出,趙咨持物欲贈,追之已不及,事傳四方,趙咨名氣益盛。
傷&父&立&志
時聞老父叱年聲&&感嘆年衰尚作耕
立志用功成大器&&顯揚父母震聲名
&&晉朝趙至字景真,山西代郡人,自幼即有至性,聰慧非凡,鄉里稱其為神童。十二歲時,鄉民遮道爭觀新任縣令,人人稱羨,趙母勸勉至讀書,期能出人頭地,以慰父母。不久趙至入書塾拜師就讀,一日誦讀時,忽聞其父在田耕作叱牛之聲,不覺悲泣不已,師問其故,答以:「弟子自愧年幼,無法奉養雙親,致令老父幸勤耕作,今聞老父叱牛之聲,情不自禁,傷感泣耳。」至後往洛陽游學,刻志礪行,果成為名儒,得以揚名顯父母,誠為大孝矣。
辭&官&乞&養
祖恩未報失倫常&&豈可擅拋出遠方
惋拒任官非得己&&史稱賢孝永芬香
&&晉朝李密字令伯,武陽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其祖母撫育長大,雖家貧,好學成名,且奉侍祖母至孝,鄉里莫不稱讚。晉武帝聞其賢孝,欲聘為太子洗馬,但令伯因顧慮祖母年老,須侍奉身邊,不忍遠出他鄉,乃上書懇辭:「臣若無祖母養育,無法成器,而祖母若無臣奉侍,無法安享餘年。」其言詞情深意切,武帝深受敢動,乃許其所請,並賜奴婢二人,助其奉侍祖母。因顧及祖母而辭顯職,其孝難能可貴矣。
以&死&護&父
護親避亂如蹈荊&&賊至臨危不顧生
哀泣叩頭求父命&&狠心凶賊感留情
&&潘綜,晉朝吳興烏程人,平日事親極盡孝敬。逢孫恩作亂,盜賊峰起,惟潘綜一片孝心,不忍置父於不顧,堅不逃生,坐地抱父大哭,瞬間賊至,潘綜求賊勿傷老父,其父亦哀求曰:「吾兒為老朽不肯逃生,請勿殺之。」賊仍橫心,舉刀砍殺四刀,致潘綜悶絕倒地,幸有一賊勸阻,謂:「此兒不怕死,捨身護父,殺孝子必遭天誅,豈可殺乎?」賊乃手下留情,父子終免於難。因孝感鄉里,後人將該里地改稱純孝。
終&身&慕&親
思慕雙親無息時&&吟詩作賦示追思
築宮朔望行親祭&&孝感臣民天下治
&&南朝梁武帝,姓蕭名衍字叔達,孝慈恭儉,博學思親,感嘆欲奉而親不在,故得天下為時,在鍾山下建愛敬寺,清溪邊建大智度寺,以追思親恩,並在宮內造至敬殿奉祀二親,每逢朔望,即親自奉呈饋奠祭祀,因猶未能抑制思慕之情,乃作「孝思賦」以表達悲思之苦。孝思賦真情流露悲思哀嘆之至情,令人流淚。孔子曰:「生事盡力,死事盡忠。」孟子曰:「大孝終身慕父母。」梁武帝之不忘親恩,虔誠奉祀二親,誠大孝也。
孝&親&愛&族
侍看母疾不辭努&&日藉笑談除痛苦
愛敬族宗如敬親&&超倫純孝流今古
&&崔沔唐朝長安人,為人爽直,深明禮儀,歷官秘書監。素極孝順,力求親之歡心,其母患眼疾,遍尋名醫,不惜耗盡家財醫治,每夜在榻前,言趣譚、講故事,使母忘疾苦,如此隨侍三十餘年,母歿,深艱欲奉而親不在,乃將孝心移為敬愛其母生前惦念之族人,以奉親之心奉其兄姐,極盡敬順,以愛己子之心照顧姪甥,無微不至,且頃所得俸祿分贈族人,自穿布衣,居住陋室,過儉樸之生活。夫孝子之事親─「親之所愛亦愛之,親之所敬亦敬之。」如崔,親在盡孝,雙後敬愛親之所愛,豈非大孝乎。
純&孝&流&芳
明君有道重倫常&&揭發親生母枉亡
自責追封頒大赦&&孝仁光史萬年芳
&&宋朝仁宗名禎,真宗帝之第六子,係李宸妃所生。當時劉德皇后當權,因無生子,奪仁宗為自己之子,人人怕其威勢,未敢透露真相。仁宗幼年繼位,因天性仁孝,尊劉后為皇太后,事事承命奉行。嗣後人宗獲知宸妃為親生母,係遇害含冤而死,遂命啟棺親自驗視,數日不眠不食,哀傷欲絕,深感不孝,乃下詔追封宸妃為莊懿皇太后,並大赦天下,向萬民謝罪。因此史稱仁宗帝為仁孝皇帝,宋朝第一名君誠非偶然也。
朝&夕&拜&像
聞說母親早喪亡&&朝思暮想獨悲傷
堂懸肖像如生拜&&孝行感人足頌揚
&&宋朝時代,有一孝子姓趙名宗悌,輕財好義,生性純孝,令人欽佩。宗悌出生不久,其母即不幸與世長別,全不識母顏。稍長時,每見鄰人母子相愛狀,即暗自流淚,感歎無母之悲哀,因思慕母親,屢次對其父及家人等,垂詢其母之生平,諸如面貌、體形、言行等,聽聆後,即泣不成聲,令人鼻酸。後並懇求父親,託畫師繪畫母親肖像,懸掛廳堂,朝夕跪拜,事之如生,其一片孝心,實可欽佩。
還&母&孝&養
生母棄兒獨歎嗟&&屢求父許請回家
奉承二母欣同事&&知本報恩實可嘉
&&元朝,黃道賢,泉州人,自幼善事父母,以孝聞名鄉里。其嫡母因無子,父乃娶蘇氏為妾,生道賢。道賢出生未幾,生母即因疾離開黃家。道賢長大後,聞悉此事痛感有虧孝道,日夜難抑思母之情,一再懇求父親接生母返家,父受其孝心感動,遂召回團聚。道賢不分生養,殷勤奉侍,頗得二母歡心,父疾時,日夜看護,親奉湯藥,遍求名醫,仍無起色,乃焚香禱天,願減己年以添父壽,果然父病得癒,續享壽十二年,父歿悲慟,數日不食,喪後築茅舍於墓側,廬墓至終制。有司感其孝心之厚,將情稟奏朝廷特下旌表曰:孝子黃氏之門。
求&父&返&家
娶妻奉母出尋親&&露宿風餐歷苦辛
拒認跪求迎返里&&晨昏奉侍似延賓
&&元朝時代,江西建昌地方,有一孝子姓高名必達,五歲時其父棄家遠遊,不知去向。及長大,日夜思慕,乃娶妻侍奉母親,而獨往四方尋父,經十餘年查尋無著,益感傷悲。偶然獲悉:黃州全真道院有一道人,道號虛明子,學道已三十年,係建昌人,僅知姓高不知本名。必達知係遍尋無著之父親,喜出望外,趕往拜見,詳述家世及自己出生年月日,哀號叩頭,求父返家,但虛明子堅不承認係其父,必達不離左右,流淚哀求甚切,虛明子終於動情,隨必達返家,受孝養,誠一孝子也。
築&室&奉&親
奉父安居築雅堂&&晨昏定省禮行常
侍尊繼母如親母&&孝感全鄉佩頌揚
&&元朝王思聰,延安安塞人。事親至孝,鄉里人皆稱讚。因家境清寒,耕農為生,農閒時,教鄰里子弟讀書,以所得微資奉養雙親。其母歿時,哀慟欲絕,後勸父娶楊氏為繼室,思聰事之如親母,極盡孝順,因幼稚弟妹多人,常爭奪父食,又喧嘩吵鬧,思聰乃築一清幽雅室曰養老堂,供父怠忽,一有空閒,則陪伴父側,慰其無聊,博其清心。後其父失明,常口舔其目,終得復明。有司將其孝行達,朝廷特下旨旌表。
死&守&祖&祠
祖祠盜犯不哀鳴&&兄弟爭求代捨生
賊感憐心雙釋放&&堪稱孝友永流名
&&元朝時代,興化莆田,有郭道卿、佐卿兄弟,出於孝悌之家。其第四代祖義重至孝,朝廷下詔表旌,鄉里建立孝子祠崇祀。元朝初年,盜賊蜂起,鄉人皆竄匿,獨道卿兩兄弟守於孝子祠,不忍離去,致被盜逮捕,道卿向匪盜哀求曰:「吾有兒已長大,弟之兒尚年幼,須賴吾弟養育,請殺吾而釋放吾弟」佐卿亦哀求曰:「吾家全賴兄長治理,請殺吾。」而爭相引頸待斃,盜賊相顧感嘆曰:「孝門之家,兄弟如此友愛,何忍殺害。」遂釋放兩兄弟。
為&父&辯&冤
為父雪冤赴帝鄉&&呈章冒死訴君王
幸蒙感孝得寬赦&&孝比緹縈流世芳
&&明朝安陸地方,有一孝子姓吳名一魁秉性至孝。其父遭人誣告陷害,押往安城治罪,一魁方十二歲,知父親受不明不白之冤,決心為洗雪冤枉,歷受千辛萬苦徒步到京城。幸逢肅宗帝為郊祀出城,一魁冒死跪於駕前,呈上陳情書訴冤,帝閱後,知係冤情,下詔釋其父,並嘉許其孝心,厚賜金帛,派員護送其父子歸鄉里,成全其孝行。以一童子不辭勞苦,冒死罪之險,為父辯冤,令人欽佩。
註:郊祀:古時天子冬至祭天之典禮叫「郊」。
負&母&避&難
事親苦孝最艱辛&&請看盲人孝母親
逢亂負行兼賣卜&&孝心無比感神人
&&明朝鈞州有一孝子,姓張名宗魯,四歲時即失明。二十歲時,盜賊蜂起作亂,為免禍害,由其妻其母,其妻即採野菜度日。不幸途中遇賊,欲奪其妻,宗魯向賊叩頭,流淚哀求曰:「余自幼失明無法善侍母親,端賴吾妻奉侍年老身弱之母,如擄吾妻,將絕吾天年,祈請赦免。」賊全感其孝,咸認如奪其妻即為不義,遂釋放之。亂平後,宗魯奉母還鄉,竭力供養母親享度百年。朝廷聞知盲人之孝行,特厚賜金帛表彰。
罄&產&贖&父
晨昏遙拜淚流頻&&蹈上險途歷苦辛
營釋父歸甘旨奉&&俾能安逸樂天真
&&明朝有一姓劉名謹者,浙江山陰人,賦性至孝。其父因罪被遣往雲南服役,謹方六歲,即知詢家人雲南方向,而朝夕向雲南跪拜。十四歲時,因思父心切,不顧家人勸阻,奮身起行,前往雲南尋父。翻山越嶺,歷盡艱辛,經六個月跋涉,始抵其地。遇父擁抱欲絕,因父患瘋痺,求官吏准代服役,惟依國法,十六歲以上始准替代,而謹尚未成丁,乃歸家變賣家產,雇他人前往,其父始獲免役還鄉,雖家貧如洗,勤儉奮發,以甘旨奉養其父終身,可謂孝之至矣。
孝&感&繼&母
不尤繼母逐離鄉&&母病返家侍藥湯
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悟變慈祥
&&清朝李應麟,雲南昆明人,秉性至孝,其母不幸去世,勸其父續絃,以賣卜所得,奉養雙親。應麟奉侍繼母雖甚孝順,但繼母視其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藉故鞭打,應麟皆跪而挨杖,未敢抗拒,其父聽信繼母言,遂被逐出家門,然應麟毫不怨恨,每逢雙親生日,即購甘旨持歸祝壽。後聞繼母生病,返家侍護,並為繼母數次遠赴三十里外求醫藥,直至痊癒,且待繼母所生三弟友愛備至,繼母終於悔悟,善視之。
輪&侍&母&親
兄弟輪傭以養親&&高謳舞躍侑清醇
寒天負母曝庭院&&母樂如仙脫凡塵
&&清朝,江南和州地方,薛文與薛化禮兩昆仲,皆有至性,事母至孝,朝夕問安,出入必告,凡事必依母命,曲意承歡,未敢違逆。
&&薛家貧困,端賴兩兄弟出外謀生,為不忍棄母於不顧,議定輪番外出為傭,留一人在家,陪伴母親,不使孤寂,為傭者以所得悉購甘旨奉母。兄弟常舞躍謳歌,以博母歡笑,寒天即負母出戶外曝曬取暖,極盡孝敬,今母樂享天年。
袁君載云:「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薛家兄弟,遵此一格言,誠孝子也。
高&歌&娛&母
天雪穴居不覺寒&&高歌母壽舞狂歡
縣丞感孝為營室&&嘉獎孝心母子安
&&清朝張乞人,順天永清人,失其名。張乞人早年喪父,家貧無屋,掘地為室而居,行乞以養老母。某日,天寒降大雪,適縣丞路過,偶聞歌聲出自地下,怪而呼出張乞人詰問,張乞人答稱:「因逢老母生日,喜而高歌祝壽,勸母加餐耳。」縣丞感嘆其孝心,命車載其母子至縣衙,縣丞母特賜粟及布給其母,縣丞嘉勉其孝,賜銀與張乞人,乞人叩謝曰:「官母賜我母不敢不受,惟官賜官我未敢受,我母年八十,我年六十一,為清白百姓足矣。」縣丞遂改為其母子建室,得以樂天倫。
勸&父&止&博
孝本感天格鬼神&&豈難化被壞爹親
至誠跪勸父知悔&&改賭革新重作人
&&清朝江良緒,江蘇吳江人,生性至孝。其父不務正業,沉迷賭博,其母規諫,竟被逐之,乃奉往岳家寄居。未幾其父蕩盡家產,亦前來同居,然猶不知悔改,將良緒以妻奩資所購田地賣盡,復撤良緒之帳惟等充賭債。其母憂忿致病,良緒為維持生計,往外鄉設塾教書,每夜必趕回看護其母。一日深夜,良緒冒風雪返家,其父深受感動,謂:「如此風雪,何必回家。」良緒跪勸其父:「母因父生病,請父親脫離賭海,以解母煩憂,使其早日康復」。父聞諫,頓然醒悟,遂痛改前非,父子同心協力,重建家業。
聰&明&的&孝&孫
天資靈敏智超倫&&知祖患難苦亂神
謹赴帝前依理論&&解消祖患受封臣
&&戰國時代,有一甘羅者,賦性聰明,又知孝義。其祖父甘茂係秦武王左相,某日,王故出難題,命甘茂獻出三個公雞卵,時甘羅年僅十二,聞悉祖父之憂,乃奮勇求見秦王,王問:「你係何人?」答以:「甘羅,係甘茂之孫。」王聯想前事,追問:「甘茂因何未來?」甘羅從容容以:「家祖父在家生產,故未克前來。」王發怒斥以:「胡說!男人豈能生產!」甘羅並不恐慌,反問:「男人既不能生產,公雞焉能生卵?」王被駁啞口無言,感其聰穎過人,不再為難其祖父,且封甘羅為宰相。
八、二十四賢妻良母
妻賢夫貴理明正&&內助厥功不謂輕
幸有良妻為內輔&&夫榮子秀振家聲
家有賢妻家道齋&&國倚良相惠群黎
須知出世盡人是&&端賴妻賢史可稽
明&廉&重&義
官不清廉家不昌&&涕流抱子返娘鄉
夫殃復返奉姑老&&重義令名千古揚
&&周朝陶答子任陶大夫三年,名譽不興,而家富三倍,其妻屢加勸諫,均不置理,五年後竟成大富,退隱歸家,族人互趨致賀,其妻不惟不樂,反而抱子飲泣,其姑發怒,責其不祥,婦闡明因由曰:「夫子不能而官大,是謂禍根,無功而家昌,是謂積殃。昔,楚相子文治國,家貧而國富,上受君重,下受民敬,積福於子孫,名傳至今。今夫子官為大夫,家富國貧,君不器重,民不敬服,是敗亡之豫兆也。」姑聞此大怒遂棄之。一年後,答子家果遭盜賊襲攻,全家遭誅滅僅其母因賊愍其老而幸免於難,婦聞悉,遂歸家奉侍其姑至老終,誠一有遠識又重義之賢婦也。
相&夫&稱&霸
善諫君王狩獵游&&謹勤國事策鴻猷
尤希令尹進賢士&&霸業功成統眾侯
&&樊姬,春秋時楚莊王之夫人,賦性賢淑,善察是非。王酷愛狩獵,疏忽國事,樊姬屢次勸諫,未被接納,乃拒食鳥獸之肉,終使莊王中止獵游,而勉國事。莊王嘗稱令尹虞丘子為賢,樊姬聞掩口而笑,王問因何而笑,樊姬答以:「虞丘子為相十年之久,從未薦引賢能之士,退除不肖之徒,蒙蔽王君,閉塞進賢之路,君王竟以為能,因而笑也。」虞丘子聞及自愧,即請離去,並薦孫叔敖為相,莊王用之,施教導民,朝無姦臣,野無盜賊,僅三年遂統一諸侯,完成霸業,此皆樊姬賢助之功也。
婦&節&堅&貞
豈因顯貴易鸞鳳&&作曲彈箏婉拒王
王感女貞欣釋放&&依然恩愛侍君郎
&&羅敷,戰國時代趙國人,天生麗質,知慧過人,嫁王仁為妻,其夫為趙王侍中郎,時各國相互攻伐,王仁隨趙軍出征,留羅敷獨守家門。春天某日,羅敷往陌上採桑,路人見之,莫不讚嘆其豔美,趙王亦驚賞其美,宣召入宮,欲納為妻,羅敷至感為難,因倘從之,則背夫失義,如不從者,則恐牽累其夫,進退之間生出一智,作陌上桑一曲,彈箏自唱,曲中抒述其夫出征,為國效勞,夫妻恩愛,斷不背夫,趙王聞歌感志節堅貞,令其歸家,夫婦姻緣未被拆散,實羅敷智敏志貞使然也。
激&夫&獲&貴
眼看丈夫滿為御&&害羞感嘆求離去
夫慚懇解竟提升&&不遜樂妻賢內助
&&晏嬰,戰國時齊景公之宰相,體軀短小,惟才幹超人,名聞諸侯,而其御者(車伕)體甚魁梧卻為俗子。一日御者揮馬鞭過其門,意氣揚揚,狀甚自得,其妻窺狀,至為感嘆,是夜求御者離去,夫聞其故,答以:宰相身高不及六尺(約今之四尺二寸),名聞天下,備受諸侯敬仰,尚能謙虛,而君身高八尺,為晏嬰驅車,竟揚眉得意,前途豈有可為!御者愧甚,從而改變,謙虛和藹,晏嬰稱奇,追問其故,乃告以受妻激勵之實情,晏嬰以知過能改,遂題升御者為大夫。
夫&唱&婦&隨
三從美德莫能比&&悉返婢奴勞自為
教子相天稱得上&&淑賢令譽邇遐馳
&&漢朝鮑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春秋齊國鮑叔牙之後,家境清寒,幼少時,求學於桓氏,師以其清苦而有節,將其女名少君許嫁,並送豐盛粧飾為嫁粧,鮑宣至感不悅,以家貧未敢高攀婉拒,少君即將女婢及貴重服飾,悉還娘家,更換布衣,與夫共挽鹿車回鮑宣故里,克苦勞碌,事姑至孝,鄉人咸稱其為賢婦。鮑宣後累官至司隸校尉,其子永,孫昱皆位司隸,顯係少君相夫教子之功也。
勵&夫&成&名
遺金不受壯夫志&&斷織激夫成大器
內助功高頌古今&&汗青彤管有明記
&&樂羊子,東漢時代河南人,一日途中拾獲萬金一塊,攜回以取悅其妻,其妻反而不悅曰:「路上拾遺,顯係不義之財,實大丈夫所不應為,豈可據為己有?」樂羊子愧甚,將黃金送官招領。其後樂羊子聽從其妻親勸,離鄉遠遊求學,僅及一年即返,其妻執刀切斷織機上布匹曰:「求學若半途而廢,何異斷此織?」樂羊子感其言,復遠遊苦學七年未返,其妻躬勤養姑,並經常遠寄食物與樂羊子,樂羊子終於成為飽學之士,誠賴賢內助也。
敬&親&感&賊
能事嚴親值佩欽&&請看龐氏奉姑心
寄鄰紡織猶懷敬&&感動赤眉不敢侵
&&漢朝姜詩,事母至孝,其妻龐氏,敬順尤篤。母好飲江水,龐氏每天必往六七里程外取江水,煮羹烹茶奉姑,一日因遇強風遲歸,母因渴甚,而有微詞:姜詩大怒,遂離棄得,龐氏寄住鄰家,日夜勤苦紡織,以所得微資,經常買佳肴,託鄰嫗始以實相告,其姑慚愧,即令其回家團聚,姜詩夫妻之孝行,因而名傳四方。時有赤眉賊路過該地,賊首呼喊:驚大孝者必觸鬼神之怒,眾賊未敢搶劫而過,其孝感豈不大乎。
貞&孝&可&嘉
斷髮誓孀慕女貞&&奉姑教子至勤誠
含辛茹苦不尤怨&&婦德堪誇百世聲
&&俞新之妻,元朝紹興人,聞氏之女,事姑至孝,出嫁未久,其父即去世,家境清寒,且遺下一孤兒,其父母以俞家貧困,且尚年輕,促其改嫁,然俞妻流淚堅拒稱:「忠臣不扶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況姑年老,子又幼小,豈能失去依靠,故寧死亦不改嫁。」當即斷髮表明意志,其父母遂未敢再提改嫁之事。其姑年老體弱又失明,聞氏勤謹奉侍,為眼疾得癒,常嗽口舔其目,諒係為天佑竟得復明。及姑卒,因家貧未能厚葬,忍慟與子肩負埋葬,朝夕哀號,狀極悲慘,令人心酸。
分&家&勸&夫
同胞手足莫傷情&&善勸夫從忍不爭
美德蔭其三桂子&&名題金榜顯華榮
&&明朝常州吳子恬之妻孫氏係一賢婦。子恬之繼母唐氏對待子恬苛薄異常,子恬難忍,孫氏屢次勸慰,阻其犯上,迨父歿,繼母私藏千金,悉交其親生子,並將良田分給其子,子恬僅分得少許壞田,子恬憤懣,與弟爭論,孫氏力勸其夫,勿因分產忤逆母親,家雖貧,如肯勤耕當能生活,其後子恬茹苦含辛,努力耕耘,不出十年,家財大發,而其弟好賭,田產變賣一空,無法過日,孫氏再勸其夫,迎繼母與舍弟合家生活,孫氏因有賢德,所生三子皆學業成功,金榜題名。
奉&姑&育&嗣
未婚夫歿實堪傷&&守節奉姑辛苦嘗
嗣立傳宗承接代&&兩全節孝永流芳
&&大甲鎮鎮瀾宮奉祀貞節媽。貞節媽係清朝大甲人余榮長之養媳林春娘。於十二歲時,未婚夫榮長即去世,為肩負繼承余家之重任,誓不他嫁,日夜辛苦紡織,侍奉其姑。姑患眼疾,春娘常嗽口舔其目,且朝夕求神庇佑,不出半年終得痊癒。姑因拘攣臥床,春娘亦不分晝夜殷勤看護。春娘為免余家絕嗣,抱養嗣子,未久卻夭折,乃再立之,不幸於娶妻生子後又去世,春娘悉心撫養幼孫接代,終使余家不致絕嗣,因其貞孝卓著,鄉人尊稱為「貞節媽」。道光十三年朝廷下詔建坊入祠,表旌其貞孝。
佐&治&建&功
林家閨秀智越群&&佐治相天樹立勳
遇難臨危能善處&&婦功垂史永流芳
&&林普晴,清朝名臣林則徐之次女,沈葆禎之妻,既善文又習武,尤精通韜略,富有膽量。咸豐年間,其夫任江西府廣信知府時,太平天國大將楊輔清率大軍來攻,官兵惶恐大亂,普晴登高一呼,令士兵堅守城池,其夫葆禎往總兵處求援時,鳳禎代夫職,指揮若定,援兵至時,傾府中全帛稿軍,且親自炊飯養兵,全軍深受感動,士氣大振,七戰皆捷,遂擊退敵軍,終得保全廣信城。葆禎守城有功,升為江西巡撫,累遷至兩江總督,屢建大功,皆賴普晴佐助也。
名&節&為&重
遺書未見恨郎詞&&命薄自甘別世離
懷念姑兒夫悔過&&千秋節烈孝賢姬
&&清朝乾隆時,江南宣城一女子焦烈婦,幼受庭訓,知書明禮,其父去世後,嫁陸姓秀才,夫婦融和,不幸好景不常,其夫年少得志,性情輕浮,沉迷賭海,蕩盡家財,高築債臺,被迫決定售要抵債,焦婦聞悉,竟賦一絕夢詩,自縊而死,最難能可貴者,遺詩中毫不怨尤其夫,僅盼望其夫痛改前非,孝順老母,照顧幼兒,誠一明義貞烈之婦也。時乾隆帝御駕江南,聞悉此一慘事,降旨革除之秀才,切斷其八指,並樹坊旌表焦烈婦之貞節。
有趣的賢妻故事
將詩寓意勵君知&&反正非為使妾悲
幸蒙賢官規立志&&功名成就振當時
&&昔有一秀才,賦性純直,不顧家計,專一讀書,其妻賢淑,又能詩文。適逢端午佳節,因家貧未能備酒肴過節,其妻慨艱之餘,吟詩一首:「姜身不幸嫁貧夫,欣遇端陽件件無,佳節如何空度過,讒將清水浸菖蒲」。將該詩置於書桌上,秀才偶見,至感慚愧為籌借家費,是夜往鄰村竊盜一牛,不幸被捕,送縣治罪,縣令詰問:「知書明禮之人,何以作此穢行?」秀才俯首答稱:「因妻賦詩諷刺,一念之差,致出此下策。」縣令乃傳訊其妻責問:「你夫因你為賊盜牛,感想如何,務應以詩回答。」其妻立刻誦吟:「滔滔江水向東流,難洗今朝滿面愁,自愧妾身非織女,吾郎何故學牽牛」。吟畢滿臉羞愧而垂頭,縣令感其才智非凡,且情有可愿,遂寬赦其罪,並賜銀二百兩,勉其專心求功名,秀才蒙縣令嘉惠鼓勵,愈加發奮用功,翌年考舉人,顯耀一時,令人艱羨才有賢妻。
龍生龍子實相宜&&鳳善訓飛凰鳳兒
自古英雄豪傑士&&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古英雄浪淘尽打一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