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柳枝风轻扬的玄幻小说下联

403 - 禁止访问: 访问被拒绝。
403 - 禁止访问: 访问被拒绝。
您无权使用所提供的凭据查看此目录或页面。四月 牡丹之城__新浪网
四月 牡丹之城
http://www.sina.net 日 18:48 洛阳市委宣传部
  (外二章)
  作者:& 王小朋
  阳光盛开的下午,牡丹正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悄然绽放。
  这是四月的洛阳,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空气里充盈着缤纷的色彩和醉人的花香。这座古老的历史之城、传说之城、诗歌之城,此刻终于变成了牡丹之城、花之城。寂静一年,突然喧闹,就像是已经迷失很久的青春,一夜之间重回了这个铅华洗尽、从容依旧的地方。
  一千年前的今天,花的艳潮也许正在盛世大唐的桥边陌上、宫内坊间肆意流淌。整个城市都在为它疯狂,市民们簪花而行,狂歌痛饮,醉卧丛下。诗人们酒气萦身,呼朋喝友,肥马轻裘,踏花归去,一路马蹄馨香,写下荡气回肠的句子。还有不远百里从各地赶到中原的王侯商贾,他们为求珍品,争相竞价,一掷千金,珠玉如土。甚至还有胡姬,那些容貌妍丽,装束奇异的外邦美人,三五一群,嬉笑而来,性感的嘴唇操着浓重的域外口音,火辣的腰肢撩着香艳的异国风情,故意挑逗着京都少年们炽烈如火的目光。那徜徉花海的人群里,或许还混迹着怀才不遇的青年李白,或许还夹杂着私自出宫的太平公主,或许还散落着你前世心仪的翩翩少年、纤纤少女……
  千年之后,一切浮华随时光剥落,唯有牡丹花开依旧。一个拥有与华夏文明等长历史的城市,一个十三朝的古都,如今只是在默默的从容与淡定之中迎接花开花落的四季轮回。千年的风尘,湮没了多少人物多少故事。李杜仙逢,长吉吟咏,数不清的文人雅士在此流连花丛,挥洒诗情。末了,与欧阳公同唱一曲“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饮下一杯薄酒,飘然而去。汉光武帝、则天女皇,还有无数的帝王将相,曾在这里粉墨登场,权倾一时。信步街头,一不留神就会与他们履印交叠,神思会通。而花,就是这贯通古今的载体。
  洛阳人至今还保留着养花看花的习惯,在他们的语言里,“花”就是牡丹的代名词。虽然没有了昔日“满城之人皆若狂”胜景,但依然对这个典雅艳丽的尤物情有独钟。离盛花期还有数周,就纷纷走进公园花圃,迫不及待地去一亲芳泽。然而与继承传统相比,在日益开放的今天,他们更愿意与天南海北甚至是地球另一端的朋友们共享这花神的恩赐。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一些失落的经典
  第一次听到“听风街”这三个字时,吃了一惊。
  “听风街”全称叫“勒马听风街”,这个名字从老刘嘴里跳出来,落在我耳朵里,让我失神地一愣,还以为它是出自于某部武侠小说。但它确实存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就在现在洛阳老城上窑。我曾经有据此写部小说的冲动――这个街名本身就能给人以无限地遐想。
  听说过几个版本的传说,但都不是很满意。惟一一个稍稍可信一点的故事是说,三国时关羽和曹军作战,在此察看地形,勒马听风。到底历史上有没有这个故事,也就无从考证了。
  听风街很窄小,跟老城其他的老街一样,蒙着厚厚的历史风尘,如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许他有过惊心动魄的往事,但他现在平凡而恬淡。去看听风街时,意外地听说在与之对应的下窑,也有一条老街――星星对窝街。
  这真是一个寓大雅于大俗的名字。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一个来自于遥远历史深处的场景:晴朗的夜空里,繁星闪烁,清风徐来--那些被风吹动的星星此刻就对着我的窗子,我的家,我的小窝。
  突然间,对洛阳一些街道的名字感起兴趣来。
  “爽明街”这个名字,本没有什么可以值得书写的,但当我明白了他的历史后,也不得不操起笔来――后唐明宗年间,某个秋天的夜晚,明宗李嗣源在光明亭边摆设香案,向天祝祷:“我本胡人,恰逢世乱,被推为中原之主,暂承唐统。虽兢兢业业,但自度德才不足以治天下。求上天早降圣人,一统海内。”明宗祷告毕,忽见城东夹马营中八孔窑一带腾起红光紫气,远望宛如火龙出世,甚至连天空也如同着火一般。在这红光紫气的笼罩中,降生了一个孩子。相传婴儿初生,赤光绕室,有一股异香凝聚,经久不散,所以又叫香孩儿。
  这香孩儿就是后唐留典禁军赵殷的儿子赵匡胤,后来皇袍加身,做了皇帝。因他出生时此处如同火烧,故名火街,后来赵家兄弟先后登上“龙位”,人们又把“火街”改为了“双龙巷”。
  相比之下,洛阳现存最有名的街道就数“定鼎路”了。鼎者,国之重器也。禹王治水,一统海内。铸造九鼎以传国,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商末,纣王无道,武王举兵讨伐。灭商后,武王决定把九鼎运回镐京(今西安)。九鼎极难搬运,据说仅一尊就要动用八多万人。花了数月的功夫,九鼎才到洛阳。当他们再向西进时,九鼎却像生根一般,定在原地岿然不动。武王闻知,感叹道:“上天莫不是要我迁都洛阳不成?果真如此,就先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
  武王殁,成王继位,在周公姬旦的辅佐下,汇集四方诸侯,在洛阳举行了定鼎大典,表示周已完成灭商大业,取得天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辅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在五贤街修建了周公庙,庙里的大殿叫做“定鼎堂”。今天洛阳所存的周公庙,是隋末王世充所建。建国后,周公庙附近纵贯南北的道路被定名为定鼎路。
  往事越千年,如今了解这些故事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希望这些传说仍然能够得以留存,不要成为历史的绝响。
  洛阳,在从容中被你沉醉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悠长的叫卖声里,有老人背着手打青石铺就的街道缓缓走过。曾几何时,这样的情景不止一次地在我眼前闪现,可我并不在意―一个拥有与华夏文明等长历史的城市、一个十三朝的古都,不该是这样的,洛阳太小。
  洛阳也不繁华,尽管她历史上曾经几次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为她在曾这里打了一个弯,可几经战火,几次重建,存迹已然不多。今天的洛阳城,与其他古都――北京、西安、南京――相比,小得让人心碎。
  我不是土生的洛阳人,我很恋旧,曾经执着地爱着生我的贫瘠土地。很多年来,一直觉得与成长的这个城市有着隐隐的隔膜。十余年过去,蓦然回首,我发现竟然已经爱上了她――是因为她繁华落尽的苍凉,是因为她余韵悠长的历史,也是因为我怀旧的古典情结,但最让我动心的,是她的气质――那份卓然独立的从容与淡定。
  整个洛阳城的节奏都很慢,一如雨中衣履尽湿仍不肯急行的诗人,让很多习惯了现代生活的人难以适应。洛阳没有骄气,很少有人夸耀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光辉历史,但只要你愿意听,他会坐下来,泡一壶茶,慢慢地对你述说……
  从容与淡定中,我已沉醉,无语。
  责任编辑 周 南
  唐 风 花 韵
  作者:&& 赵 曼   
  假如有一条时光隧道可以让今人回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洛阳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洛阳城的居民也经常唱外国歌曲,穿外国衣服,吃外国东西,跳外国舞蹈,而且可以结交外国朋友。喜欢饮酒作乐的人,恐怕更加得其所哉,因为可以跟随李白,在“细雨春风时,挥鞭直就胡姬饮”,正是“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盛世花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
  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唐?李白
  溢光流彩,雍容华贵,姹紫嫣红,泼墨洒金,……牡丹的风姿神韵已凝成一种文化,辉耀着中华文明之路。盛唐的辉煌和泱泱风范,透过历史的烟云,至今依然感动着后人。
  在牡丹的娇艳里,在牡丹的芬芳里,神游春风摇曳的唐朝洛阳。
  在清风里登上上阳宫的台阶,歌女舞姬甩出长长的水袖,那娇态那媚颜将画卷上的残片通过遐思修复;在柳枝新绿里走在古洛阳的街道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诱人的食物香味调动着胃神经:“那是什么?这味道怎么熟悉又陌生?”寻香而去,也许只是一只胡饼又或是一碗清茶。那递过来茶碟的红酥手是刚掐过牡丹还是才放下琵琶?佳人头上的金枝步摇,叮咚到人的心眼里去了,脸上的飞霞刚好与探头的桃花相映红。
  这是天朝盛世中再寻常不过的一个春日早晨,出游的人们刚刚起步,脚下的官道不比我们现在的胡同宽多少。作为唐朝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洛阳当年的繁华在2010年明媚的春光里若隐若现,阳光与一千年前没什么不同,牡丹花又开了,相信比唐朝时更硕大更艳丽。如果说唐朝的洛阳是梦幻般的粉红色,为现今的洛阳奠定了无法忽视的历史基础,那么今日的洛阳用它的发展速度、人居环境、人均GDP指数等多项综合性指标以火红色的上升趋势为自己重新标定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底蕴的丰硕来自于我们的认知与珍惜,那些点滴的过往与散落的遗珠被我们再次连起。
  《隋志?素问篇》中有“清明次五日,牡丹华”之文字,纪录了隋朝洛阳人赏花场面。盛唐国菪寺。煜绿健L迫顺缟形氯蟊ヂ⒆鹑俑还螅档さ挠喝莼蟆⒎犭楦哐诺淖颂系笔鄙缁崾鄙校阅档ど湍档け惴缑页ぐ玻墼锋晟娇倌档ぴ埃嘤档ね虮尽>萏迫耸嬖摺赌档じ场ば颉吩兀骸熬┕档ぃ赵虑奘裨蜃越虽┕偈穑庋邮渴遥致玢翡轮鳎恢渲瓜⒅亍C磕捍褐拢塾沃咳缈裱桑嗌瞎被皇乱病!毕钢碌拿杌妫媲榈男鹚担亚甑墓哦纪蚰甑哪档っ缆置累嫉卣瓜衷谖颐堑拿媲埃慷磐跽咧纭⒋笳咧
  又到牡丹花开时,桃花羞作无情死,一片幽情冷处浓。牡丹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面对即将怒放的的牡丹花,细数唐朝文明的粒粒珠玑,洛阳是唐朝最美的花朵。古时牡丹花开时的人头攒动,万人奔走,今日洛阳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不仅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这个城市繁荣和进步的象征,花会也是洛阳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在吸引众多宾朋来看花赏花的同时,也为我们这个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花会搭台,经贸唱戏”的平台,为我们这个城市更加的美丽和繁盛提供了契机。唐朝盛行到现在的牡丹花不单单为洛阳的文化留下了一笔春彩,也在所有的洛阳人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有唐朝魅影的种子,无论过多少个春夏它都会发芽。唐朝已经远去,新的盛世已经崭露头角,我们在盛世花开的时候回望唐朝,重温唐朝洛阳的魅力,让所有洛阳人爱洛阳的这份幽情在已经冷却的历史长河里找回它的热情。
  梦回唐朝,让我们再次领略唐朝的风情。
  千年踪迹千年心
  初春的细雨飘洒在中原大地上空,仿佛洗去了历史的尘埃,古都不再。
  夜幕下的洛阳显现的,有点寂寥。对于这个“居天下之中”,有“九州腹地”之称的城市来说,金戈铁马的嘶杀声早已远去,逐鹿中原的争战似乎也不再入梦,河山形胜不再有险可守,关羽成了神依然是身首异处。
  她最辉煌的时刻应是汉唐之际吧,作为陪都的那段美好时光。当时的她侍奉的是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的王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那时,她可能是世界最漂亮,最壮观的城市之一。“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依稀可见盛唐的洛阳。
  煌煌盛唐泱泱风,十万宫廷耀洛阳。似乎就在眼前,着宽袖、舞霓裳的“十万”宫廷乐舞队,着飘逸纱裙,绾高高发髻的尤物,胸前的丝带随着大唐古乐《霓裳羽衣曲》飞舞在洛阳城。在洛阳城内不断听见世人传唱着《长恨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洛阳是比长安更能激起人们对盛唐的遐想之城,那是因为真正贴近盛唐姿容的,莫过于洛阳的牡丹,盛唐的洛阳牡丹开得雍容华贵,国色天香。那倾城的牡丹,倾城的妖艳,像极了那个倾城嚣艳的时代。而盛开的牡丹亦如同唐代丰腴的女人,象征着强盛和富贵……
  唐朝盛世让人怀念。那影响了千年,把盛唐精神一度推上照耀千古的最高峰的唐诗。一个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芬芳的时代,一个文人纵横捭阖的舞台。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不尽长江滚滚来”,大师巨匠一个接一个地登场。我们也曾见洛阳,于万篇唐诗之中。&&&
  辗转于这个城市的角落,搜索,寻找,盛唐的旖丽风华和气宇轩昂。龙门,充满灵性的石窟静躺在古老的伊水河畔和唐朝的天空下,与其说是视觉的盛宴,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朝拜,历史的沧桑凝重与艺术的历久弥新;誉满古今、驰名中外,被称为“盛唐华衣”的洛阳“唐三彩”;一代女皇武则天极力推崇的洛阳水席,延续了千年的牡丹燕菜,那飘香的汤汤水水,映出一幅盛唐的如画江山。数千年历史长卷在脑海中浮现,洛阳的景观近在眼前。司马光如是写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穿越时空,找寻盛唐古都洛阳昔日的辉煌,而江河流转,斗转星移,蓦然回首,已是千年踪迹,千年心。
  食在大唐
  相传女皇武则天一次到龙门视察佛雕工程,适逢萝卜上市季节,有人献给她一个几十斤重的水灵灵的大萝卜,她令御厨做成菜,御厨把它切成丝,拌粉清蒸九次,配以鲜味汤汁,女皇食后赞不绝口。又看它形似燕窝,精莹透亮,即赐名“燕菜”,流传至今。1973年10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名厨王长生、李大雄精心制作燕菜招待,两总理食后同声称绝。因菜中雕有牡丹花,周总理风趣地称它为“牡丹燕菜”。从此洛阳“牡丹燕菜”誉满中外。
  古代文人,能吃善吃好吃,而写吃,往往一笔带过,惜墨如金,不肯详说细节。但是,我们从字典词书上还能看到“A”、“ 罗”、“焦槌”、“脯”、“不托”、“胡饼”、“冷淘”等食物,那花式品种,还是颇为繁多的。看来唐人不存在城市早点难的问题,但我不大相信唐朝的洛阳百姓,一早爬起来,揉着惺忪的双眼,走出里坊,来到路边摊点,也像当今洛阳的上班族,只有油条、胡辣汤、牛肉汤这永远不变的老三样可以选择,一路走,一路吃,满手油脂麻花地往公共汽车上挤去,若如此,还算什么中古时期世界上最繁华最富饶的都城!
  但是,“A”、“ 罗”之类面点,到底是什么样子?甜的咸的,蒸的烤的,油炸的水煮的?便不太清楚了。查《酉阳杂俎》、《齐民要术》、《梦溪笔谈》这类古籍,都说得十分含糊。幸好,宋代赵令的《侯鲭录》一书里,有一则《黄鲁直品食》,使我们能够略知距唐代不远的北宋时期,如黄庭坚等文人,他们是怎么样吃喝的。
  黄鲁直云:烂蒸同州羊羔,沃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抹;南京面,作槐叶冷淘,糁以襄邑熟猪肉,炊共城香稻,用吴人山浴<缺ィ钥低豕攘比朐佣菲贰I傺桑员贝跋拢谷怂卸鲁啾谇啊⒑蟾常嘧闵倏臁
  “食之以匕不以箸”,看似小事一桩,但对唐人来讲,这个突破,意义重大。
  世界上从来没有恒定不变的东西,民族特性也非铁板一块,饮食习惯并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所以,对付这只羊羔,除了一把锋利的刀,一副坚固的牙,一个强壮的胃,还需要那种绝非汉人所有,而是胡人天生的饮食心理,方能左手割肉,右手持杯,享咀嚼之趣;方能食膻啖臊,大快朵颐,得饕餮之乐。酒足饭饱之后,再加之一壶浓酽滚烫的好茶,沁入心田,那就齐了。
  放下筷子,拿起刀子,在唐代,便是不以为奇的事情了。
  作为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点,唐代的洛阳,便是当时整个社会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心,也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大唐盛世有极其良好胃口的集中体现。
  我们从诗人李白笔下的“胡姬”,在其诗篇中的出现频率,也可估计,或者想象,这座都城,是以怎么样的姿态,向全世界敞开怀抱了。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李白《白鼻m》)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
  从这些诗句所提供的意境,若能在冥思遐想中,神游一千多年前的古洛阳,那将是怎样一种体验啊!
  我很钦佩唐朝的这种广义上的好胃口,它意味着一份自信,一份豪壮,一份担当,一份敢把天下纳入我胸怀的大气。那些精神萎琐者,你就是打死他,他连这样想一想的勇气,也不会有的。自南宋至清末,中国之一蹶不振,吃亏就在胃口,都像林黛玉那样,只能夹一筷子螃蟹肉吃,小命都难保,焉谈爱?焉谈情?焉谈雄心壮志?焉谈民族复兴?
  因为着眼于摄取更多的动物蛋白,膳食结构发生变化,使得国人的体质、气质、精神、心态,也在嬗变之中。肉食增多,势必带来某些人种学上的演化。唐朝男人的豪放自信,唐朝女人的妩媚可爱,也有这种食物结构成分发生了变化的结果。这个结论,很可能使有识者嗤之以鼻,但一杯牛奶,改变一个民族,却是发生在20世纪日本的事情,那是有目共睹的。
  好的胃口,包涵着宽容、博大,体现着接受、吸纳,意味着消化、摄取,代表着健康、活力。对一个人来说,足以雄壮体格;对一个朝代来说,足以强健精神;对一个城市来说,足以鼎盛壮大;对一个国家来说,足以生生不息。
  唐朝伟大,在于唐朝从不挑食的好胃口,这一点,很重要。
  胖妞妞也爱美
  小山重叠金明天,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王朝雍容的气度影响到每个天朝子民的言行,那个时代的气质在她的风俗中得到体现。唐代的女子自然会适合时代的潮流,从金光闪闪的花钿,到千姿百态的黛眉,她们用最华丽的装饰应和着时代的步伐。试想当初来华的外国商旅初来长安的时候,必定会为天朝女子的气度折服,正如同折服于大唐广阔的气度。艳丽的面妆与华丽的服饰一起,成为了唐代女性标志性的装扮。
  这华丽的面妆背后,隐藏着唐代妇女的时代精神,它充分体现那个朝代风貌及当时女性观念。
  在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她们的言行没有受到残酷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
  这种背景下,唐朝女子采取了一系列挑战传统和男权的行动。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同样,唐朝女性的面妆也变得更大胆,更奔放,更个性化。浓浓的胭脂铅粉肆意的在脸上涂抹,花钿要用黄金制作,黛眉的画法要与众不同……她们与现代的女性一样,追逐着时尚的潮流,同时又不敢与人雷同。《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出行图》、《捣练图》以及各类墓志壁画中的唐代妇女,无不浓妆敷面,然而化妆样式又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风貌。
  周P的《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濉肮呤奚腊肼缎亍钡仁骷疵杌嬲庵肿笆馐侵泄糯爸凶畲蟮ǖ囊恢郑阋韵爰笔彼枷肟诺某潭取L拼沟闹柿稀⑸屎脱骄蟠蟪按晌饺悍颊蓿謇龆嘧恕H缣剖兴婕暗闹疃嗳故接校骸吧舷沙踝糯湎既埂保昂梢堵奕挂簧谩薄傲饺颂鹨ㄈ埂薄爸褚度埂薄氨躺慈埂薄靶禄荒奚言律埂钡取L拼股嗖剩梢跃∪缛怂茫辔詈臁⑿踊啤㈢稀⒃虑唷⑶嗦獭F渲杏纫允裆餍惺奔渥畛ぁ@畎子小懊计垩盍叮苟适窕ā!蓖虺逵小懊槛於岬幂娌萆烊苟噬笔窕ā!逼淞餍蟹段е悖印堆嗑┪逶赂琛分锌杉笆窕钟伲粗η浣员涝疲磐蚧虿痪。=竞烊埂!笔袢棺畲蟮奶氐悖侨故细撸吓绦●嘁拢秸呖碚ざ绦纬上拭鞫员取U庵稚弦孪氯沟摹疤谱啊保嵌郧按暗募坛小⒎⒄购屯晟啤4诱逍Ч矗弦露绦《钩ひ返兀固逄缘妹缣鹾托蕹ぁ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花钿,是贴在眉间额前的装饰物,最是唐朝女子奢华的富丽的表现。相传南朝宋时,武帝的幼女寿阳公主在章含殿下小憩,数片梅花花瓣恰巧飘落在公主额头,花痕三日不落,宫女们竞相效仿。贴花钿在唐代及其盛行,各种出土文物及传世画作上的唐朝女子大都贴有花钿。她们常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锢片、云母片等裁剪成各种花卉、鸟、鱼纹样,贴在额头。最多的还是将金箔剪成梅花形。额黄与花钿类似,也装饰在额头,不过是用颜料涂黄,也称“佛妆”。由于当时佛教盛行,妇女们从给佛涂金中找到灵感,将面部涂黄。
  梦回唐朝,再见当年女子的面妆定会心意飘摇。那个伟大的时代缔造了那个时代女性光华艳丽的妆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记忆。
  梦回唐朝
  春风阵阵里,飘来牡丹馥郁花香,春潮涌动中,摇拽着牡丹唯美的倩影,燕子呢喃,纤细芳草,在这四月里我们狠狠的想了一把唐朝。梦回唐朝,飞身穿越千年,往事并不如烟。历史的残片留给我们的仅是对大唐盛世的怀念和幻想,今天,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去找寻、追忆这千百年盛唐的灿烂文明,似乎看到了那时的昌平盛世,看到了盛唐的丰富、厚重、鼎盛……唐朝是雄浑的、繁荣的,唐朝也是庄严的。唐朝已远,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与唐朝密切相关的大概就是国家强大,经济发达,盛装美女,华美诗歌……这些都属于那个燕过留声的唐朝,记忆的碎片留下的都是精华。
  一个华丽的时代不是只字片语就能说完全的。我们在现今的繁华里遥想曾经的鼎盛,那古老宫殿旧址上拔起的片片楼宇在牡丹花的映衬下仿佛衍射出昔日帝王的风度。唐朝的繁荣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在洛阳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洛阳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打造首屈一流的“新王者之都,文化之都”;我们注重城市硬件与配套设施的建设,丰富的天下信息知识与物质商品的交流,再造“商品周流天下的桥梁与枢纽”;以宜于人居的城市环境并举万国商贾蜂拥而至的“神仙天堂与财富之都”。千年前的洛阳就曾名震四方,何愁今日洛阳不会重振雄风。
  责任编辑 王小朋
  男 人 的 花 香
  作者:韩 风   
  12岁,也许不准确,准确的是那是一个中午,很热的中午。
  马路边停着一辆大卡车,上面坐着人,很多人。都高高兴兴的,像是要去吃桌的样子。我问他们这是要去哪儿?
  ――看牡丹。
  我没见过牡丹,那我当然要去看看。
  好像有好心人劝过我说你应该回家跟你家人说一声,我知道说了的结果,就像今天你的孩子跟你要求要去网吧打游戏一样,你会同意的话,那你真是个好爹。所以,我下车的时候就已经是洛阳城了。20年后回想起来,第一脚估计就踩在凯旋路跟王城大道交叉口附近。
  看着牡丹了,也听见王城公园的大喇叭吆喝着孩子找爹和爹找孩子的声音伴着那些站在楼梯口等着家长认领的孩子们嗷嗷的哭声。我用在老家电影院挤进挤出的功夫挤出人群老早就回到停车的地方一直等到天黑,那些人游玩归来,才蹲在卡车车厢一路忐忑地回去。
  没挨打――这是我记事起唯一不听话却没被打的事情,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牡丹花会的时候,我在洛阳电台实习,策划了一期《牡丹女子说牡丹》的节目,当时请到了洛阳牡丹杂志社的编辑韩晓玲、牡丹律师事务所的萧红、牡丹画派的领军人物王绣。节目好不好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这个革命小将跟牡丹的关系,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20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成了这个城里每天在大街上晃过来晃过去的一员。每年牡丹花会的时候,我总感觉洛阳就像全城人都在热恋一样的兴奋,春情荡漾。
  牡丹身上的品质有坚韧、不屈,更有逆境重生,往往说起牡丹,我们总觉得是要说几个如花似玉的女子才对。而今在我看来,却能看到这花魁的王性与雄性,由此就想到了很多身边的朋友,我自己也很难说清楚这些人怎么跟牡丹可以扯上关系?
  但是,一路走来,就这样走走停停,男人的花香就沉下来了。
  外  公
  我还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想好如果将来参加工作赚钱了,第一件事就是要带外公到市里来看看牡丹。看牡丹不仅仅是看花,洛阳城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后跟牡丹花一样也是年年有新意,岁岁添新枝。
  说起来可笑,我的外公有一个名不副实的地主身份,十来岁就被过继给人家做了儿子,一个气还没受够就迎来斗地主的光辉岁月的可怜人。老来的外公常常坐在院子里读一些日报晚报,冷不丁就会问旁边的人:洛阳城变化可大吧?
  1989年,这个在我生命中影响最大的人,猝然离世了。三四岁起就音容相伴的第一段人生故事戛然而止。这也是我人生中失去的第一位血缘的亲人。一个宽厚慈祥的老者对于一个叛逆倔强的少年,意味着什么?
  外公的人生不属于自己,运动主导一切的年代,人就是浪里的沙。外公的生命却属于他自己,他拒绝吃饭、拒绝喝水、拒绝子女披麻戴孝、拒绝在他的棺木上盖上红布、拒绝穿戴老式的寿衣、他拒绝不属于他的哭声。也是从那时起,我的眼睛彻底干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找不到第二个比失去外公更悲恸的理由。
  外公差不多一二十天就会去看一次他唯一的女儿,就是我的老娘。每次回去的时候都是我跟着他一直到镇上、去新华书店、买完书我往回走他往前走。这样的事情在我离开老家求学以前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几乎成了一个小孩子和一个老人的默契约定。
  看书不是坏事、买书不算乱花钱----这是外公的认识。
  30年后,我的外甥女过生日,我一样送给她的是一张新华书店的购书券。
  在批斗地主的岁月里,我的外公带着妈妈和舅舅住在村子南头的土窑洞里,家里的房子被挖地三尺,传奇的是,外公家分文没有。直到今天,我都要为我的外公感动,他全部的资产就是在外上学的三个大学生的儿子。尽管他已经逼着每个人都跟他划清界限,断绝关系。
  冬天的雪啊,温暖的外公。
  宪  平
  宪平比崔永元幽默――这是每个他的朋友的共识。
  遗憾的是,刚四十岁宪平就去世了。这使得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失去了两个生命中最好的朋友。
  在追悼会上,我听见有人悄声说:他不是不抽烟吗,怎么会得肺癌?
  宪平躺在那儿,一动不动。要是他醒了,一定会一下子坐起来说:不抽?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说:是说马宪平吗?
  他不抽瞎烟,只抽好烟。
  说完,就会掏出一根递给你,今年过节不抽烟,要抽就抽红双喜啊。
  宪平的烟都只在一个人的时候才抽,一个晚上抽两包烟那是常事。虽然已经做了电台的所谓副台长,但是为了贴补家用,他每周还要在外面做音乐课的家教来赚些钱。弟弟妹妹还在上学、爱人没有固定工作、孩子已经长大了……所有的压力在他脸上却始终展现出开心的微笑。
  宪平做主持人做过很多节目,我最喜欢的是《老歌老调》。
  在牡丹盛开的季节时候,他会在节目里安排整期都是跟牡丹有关的老歌。我帮他选歌,还要跟他一起把每首歌的起始位置卡紧,只要音乐一推,节奏衔接得很舒服。
  那时候我已经离开了电台,但是在行驶的车上听他讲故事的节奏真的很是享受。那阵子的市面上流行什么《老照片》、《老房子》等系列的丛书,整个时代的人似乎一下子进入了世纪末综合症候群。
  只不过与那些略显沉重的怀旧系列相比,宪平在节目当中的歌声更自由。
  马老师走了,很多人都感到惋惜。因为他的幽默,也因为他的快乐。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走进他的内心。到都来都只能说一句:好人啊,可惜了。
  六零后的现代人对于快节奏的生活,感觉像似在麦地里拾麦穗的农民直起腰看见时速300的子弹头列车,那种来不及适应的感觉,实在是难受。
  陌生的城市漂着也好,经济还是家庭的压力也好,挑得起更要放得下,堵得上更要扒得开。
  快乐的马老师,在天堂照顾好自己。
  宁  毅
  宁毅是金谷园小学的老师,很喜欢书画。无奈工资有限,还要养家糊口,所以常常是看着那些稍有名气的所谓名家作品,只有啧啧感叹,无法收入囊中。
  做老师当然要先把书教好,所以常常在饭桌上,我就会空发很多有关学校教育的牢骚,包括素质教育要尽量并行等等。
  我最讨厌的是那样的老师,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几页,然后就要求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长城》,孩子们开始读:远看长城,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你都没去过北京,你都没见过长城,你凭什么要求你的学生声情并茂?
  去年五一吧,我记不清楚了。他一个人去了北京。
  回来以后,我们又坐下来聊天的时候,他甚至提出来“小范围轮讲”的实验模式。
  譬如我看过长城,你看过丽江,那就这样等到我们学生学丽江的课文,你来讲;等到你们学校学长城的课文,我来讲。还可以再增加几个人,这样再加上我们拍回来的照片,做成多媒体不是就会好很多吗?他这样的想法,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一定会实现。
  前段时间,他给学生讲一节好像有关蝈蝈的文章,又找我借一些影视的资料。
  好的朋友在一起,就是这样,可以互相的认同做事的态度,并且互相的提升与帮助。宁毅是目前为止,我认识的朋友里唯一一个愿意为了教好学生,主动把思想解放到校园外面,并且自掏腰包,实践教学的好老师。
  要说我的收获,因为书画理论的积淀不深,在做节目采访的前期阶段,很多次宁毅都是跟我一起去接触采访对象,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切实提高了自己的这方面修养。
  去年经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他出手术室的时候,我跟他父亲一起托着把他从手术床上抬到病房的床上。出院没多久,我收到他亲笔的第一幅小楷,诗很押韵,字很用心。
  怎么回报呢?等我也住院吧,我得先练练字再说了。
  后  语
  武及帝,冬苑赏雪,酒酣有诗云:花须连夜发。
  众芳皆绽,惟牡丹抱守枯枝。武大怒,火烧为焦灰。连根拔出,贬至邙山,沟壑凄凉。及来年,雍容怒放,自然气节。闻有感,乃为花魁。
  责任编辑 周 南
  牡丹语?花开的期待?与花有缘
  牡丹语
  作者:含 嫣&
  三月过半,柳色尚轻。今年的春天,动作确实迟缓了些。
  每天路过的街心花园里,玉兰半卷,迎春未落。乍看去,整个世界还着一点由冬初醒的迷蒙。花园里种植了数十株牡丹,虬枝如书,细芽露怯,点线皴染似写意水墨。
  街边花园种植的牡丹,其花色品种都算平常。无非是红的性格,白的气质,再加点白里透红的气韵,对于洛阳的百姓其姿态深浅早已见惯。年复一年,春来又去,牡丹花开,再随风落去,仿佛只是为洛阳城增添了一个生动的表情。其实不然,花开虽相似,难得的却是那份赏花的心,爱花之情,早就融在每位洛阳人的血液!
  历史和传说赋予牡丹坚贞不屈的性格。牡丹,如此芳华,以至她无需如此坚强。牡丹如此不屈,以至她无需如此倾城。每逢春暖花开,纵樱花碧桃春色满园,牡丹却只需一个细微的表情,世界便立刻安静下来,聚焦所有目光。纵然不动声色,枝横叶展,含苞不启的牡丹仍然从容大气,尽现绝代芳华。
  洛阳百姓又把牡丹爱得纯朴。屋前檐后,院内盆边,光影明暗中常见牡丹。此时的牡丹远离了亭阁楼榭,淡化了历史传说,却是另一番的大方得体,进而化身为家庭一员。
  也许,去冬漫长,今春步缓,花园内的牡丹面不改色,倒似失约一般。心念一转,桃李未芳,乍暖还寒,或一夜东风,牡丹如约怒放,千朵万朵。
  花开的期待
  作者:弦 直
  生自洛阳,长自洛阳,没有被国色所倾倒,没有为牡丹所着迷,似有遗憾,自己却也不以为然。我的籍贯是穷僻的农村,偏也被那个“冠洛阳”的古曹州辖着。有时友人们在面前提起时总说,你和牡丹真有缘啊!我笑而不答,无可强辩,也许“近处无风景”是个很好的籍口。知道那个有缘的是荷,并没有刻意地去爱荷,只不过那是本性,是缘。
  提笔文字,抑或涂鸦水墨时也总是厚此薄彼,把牡丹抛依傍路,心中悠然自生出一朵莲花。斗室方丈,荷自是种不下的。寻寻觅觅,有一年在花卉市场终于得到了她――叶片如金钱大小的白色睡莲养在家里,虽然年年生出些孑孓的烦扰,但每每在午后将期待放在吐露真言的花瓣里,心也就禅定了。
  前几天,在上海已工作滞留两年的妻在QQ中询问,家乡的牡丹开了吧,开的好吧!带女儿去看看牡丹花,我好想家。是的!我答应休息时要带女儿去看牡丹花,再拍些照片,发给妻。
  三岁的女儿住院病了一周。周五晚下班回来,岳父岳母已将女儿接走度周末了,听说是去乡下一位远亲家去玩了。是的,我的心挂念着,去的乡下那里没有牡丹花开。
  此时,坐在驶往岳父家的9路公交上,今天该去接女儿。移动的车窗外人潮如织,延安路、中州路上的牡丹花早已开过,也香过,现几近败落了。此时心中似有一眼泉水涌来,彷佛有些觉得,牡丹也许早已隐性在那缘中,生缘自血中,自情中,我还未及自觉。
  告诉妻,也许明年是一次花开的期待……
  牡丹,你也准备好了吗?
  与 花 有 缘
  作者: 郭晓辉
  身居洛阳,最有幸的,莫过于与花有缘;与花有缘,莫胜于与花会有缘。
  我,就是一个有缘人。今年,洛阳牡丹花会是第二十八届,我也恰好二十八岁。
  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我就曾“赏花”,不过当时我尚在襁褓之中。据母亲讲,牡丹花会诞生时声势极大,在偏远的乡村都引起轰动。村里人包了一辆拖拉机,载了满满一车人奔赴洛阳。我也在母亲的怀中挤进了王城公园。当时情形,已无半点记忆,只听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讲过:“人很多,花品种也多,都很好看。”概括的很简单,似乎也挺全面。另一个细节就是,母亲带了五毛钱出来,付车费买门票加上吃饭,居然还没花完,让今天的我感慨良多。
  此后的二十多年,我再无见过牡丹。虽说家离洛阳不算远,但当时没有要紧事,农村孩子还是很少进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再带我去看牡丹。每年四月,偶尔有家境富裕的同学进城看牡丹花会,回来免不了炫耀一番,我每每心生羡慕,缠着父母也要去看。母亲总打趣说:“咱不是早都看过了嘛,没啥稀奇的。”我虽不情愿,却也无奈。这样年年岁岁吵吵闹闹,一直到十五六岁上了高中。
  记得高二那年,班上几个同学结伴去看牡丹花会,回来后极言花会的繁盛热闹。我星期天回家时又跟母亲谈起此事,母亲复笑着打趣想岔开话题。但已有独立想法的我却不依不饶了,几番争执,母亲终于恼了,冲我吼道:“你看家里现在这样子,你也不小了,要去自己想办法去!”当时我和弟弟都正上学,奶奶瘫痪卧床在家,正是负担最重的时候。母亲的话令我一阵愧疚,此后我就不再提看牡丹的事了,把这想法按捺心底。
  终于考上了洛阳的大学,学校距离几个牡丹园不过是一张公交车票的距离,但大学几年,我没去公园看过牡丹。一则数十元的票价对我依然是负担,二则身边的景点迟早要去看的,何必着急,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心理。那几年我其实也看了一些牡丹,是街边花坛里随处可见的洛阳红,花朵红中泛紫,虽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却有一种泰然自若的从容和亲切平易的气质,在闹市的喧嚣中兀自绽放,如同貌不惊人的大隐。
  真正着意去看牡丹,还是在工作几年后的2006年。距第一次“参观”牡丹花会已有20多年。那是在白马寺对面的神州牡丹园,姹紫嫣红的牡丹令我恍若身处梦境。在一丛茂盛的“赵粉”旁,我驻足良久,不由被震撼了。那牡丹花朵硕大,白中透粉,露珠晶莹,令人有心驰神醉,我甚至怀疑它是不是真的,幸好扑鼻的芳香和肥嘟嘟的蜜蜂提醒我,它是自然界造化的杰作。
  似乎是为了弥补以前的缺憾,随后的几年,我看遍了洛阳的各个牡丹园,感觉各擅胜场。比如王城公园品种齐全,游乐设施也多,适合全家出游,国花园依洛河清秀绵长,适宜边散步边观赏,神州牡丹园距白马寺近在咫尺,观赏累了刚好踱进去静聆梵音。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国家牡丹园。那里的千年牡丹花开时洁白如玉,身姿轻盈,犹如凌波微步的洛川神女。风起时,恍若碧叶丛中一群白蝶翩翩起舞,沁脾芬芳袭人衣袂,走出园门,脚步飘飘,只觉自己成了武侠小说家古龙先生笔下的楚留香一般。
  含香独立应无恨,此花只待有缘人。去年花开前夕,我认识了女友,谈及去何处看花,我们不约而同提到了国家牡丹园,提到了那几株白牡丹,然后是会心一笑,携手同游。现在,她已经成了我的妻子。
  二十八年,我的成长经历似乎与牡丹有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花香中走过,回首望去,小径悠长,一路芬芳,如同我走过的人生之路。
  我对牡丹的认识,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最早接触关于牡丹的文章,就是中学时学过的课文《爱莲说》,周敦颐认为莲花高洁清丽,牡丹富贵俗艳,这种说法也曾影响我,使我有几年对牡丹产生了偏见。
  后来对于牡丹的故事传说了解的多了,知道牡丹不肯奉迎武则天才被贬至洛阳,且到洛阳后生根发芽,欣欣向荣,以致甲于天下。这分明是不媚权贵、铮铮铁骨,怎么就成了俗艳的代表了?
  牡丹初到洛阳时,其实无所谓俗雅,只因花朵硕大香气芬芳为人所喜爱,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竞相观赏,“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而文人,向来是以清高自许的,既然清高,就要领新标异,特立独行。所以你们观赏牡丹,我就独喜莲花,给牡丹按上一顶“俗艳”的帽子。素雅是很主观的东西,牡丹本身并无所谓俗雅,全在于观赏者的心境。
  牡丹俗雅之争持续已久,因为《爱莲说》等,好多没有见过牡丹的人也先入为主地认为牡丹“俗”,比如曾经的我。其实环肥燕瘦,各有所好,人民群众都喜爱的未必俗,阳春白雪也不一定雅。还是作家孙荪说得好:“是花,就要拼命吸取自然的雨露精华,让人工尽情地培育打扮,让自己出奇的美,不是为争取王位,列仙班,而是为的让潮水般的人们悦目、赏心、醒神、益智。”
  洛阳牡丹兴盛于唐宋,此时洛阳分别为东都和西京,又恰遇文学史上的巅峰时刻,所以写牡丹的诗文不胜枚举。我读过的不多,最喜欢的是唐代诗人裴摹栋啄档ぁ贰俺ぐ埠拦笙Т翰校拖瓤夏档ぁ1鹩杏癖新独洌奕似鹁驮轮锌础!庇腥怂蛋啄档す路甲陨停胰淳醯谜馐资吹冒Ф簧耍奕斯凵鸵廊患拍牛灰彩且恢咒烊鞫疵髀穑
  写牡丹最令人震撼的,我以为当数张抗抗在《牡丹的拒绝》中对落花的一段描写:“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去年暮春时节,我在国花园拍照,一阵风过,落英缤纷,牡丹的凋零犹如张抗抗写得那般潇洒旷达,毫不拖泥带水,给我久久的震撼。
  对于牡丹的俗雅之争该终止了。从唐宋至今,回望千年的历史烟云,不论褒贬荣辱,牡丹都盛开如故,年年四月香透洛阳。在历史的长河中,洒下一路芬芳。
  唐宋以来,历代文人歌咏牡丹从未停止,诗词曲赋,各种文体俱全。到了明朝,汤显祖的旷世杰作《牡丹亭》横空出世。
  牡丹亭全称《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并称“玉茗堂四梦 ”,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言,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迤逦而来。
  之所以提到《牡丹亭》,一则与牡丹有关,只看这个名字“牡丹亭”,就给人一种优雅华丽之感。二则,今年第二十八届牡丹花会期间,获得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剧《牡丹亭》将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在洛阳演出。
  只欣赏牡丹,对于洛阳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还不够,与牡丹相关的文化产品还等着我们去发掘,去感受。《牡丹亭》在洛阳演出,迈出了探索的一步。我们欣赏牡丹还是习惯于每年春季去观赏,而文字中、戏曲里,甚至是电视剧里的牡丹也都各有风采。去年九月,电视连续剧《牡丹亭》在洛阳中国国花园举行开机仪式,千百年来《牡丹亭》已被演绎成昆曲、京剧、话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但是将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该剧拍摄完成后将在央视播出。可以想见,电视剧播出后对于弘扬牡丹文化将起到巨大作用。
  牡丹雍容娇艳,象征富贵荣华,许多牡丹画也冠以《花开富贵》之类的名字。市场经济的今天,牡丹及相关的文化产品既应该作为洛阳的城市名片,也应该为钟爱它千年的洛阳人带来真正的财富,在这方面,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可资借鉴。四年前,白先勇开风气之先,启用年轻的演员,排出了一整本昆曲《牡丹亭》,并且对原著“只删不增”,这份魄力和严谨让人肃然起敬。如白先生所愿,青春版的《牡丹亭》,十分成功地重现了汤显祖笔下的梦境,也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这让我们思索,在请进外地剧种演出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创作自己的艺术形式,比如豫剧版《牡丹亭》、舞蹈诗版《牡丹亭》等?大胆突破尝试,才真正符合牡丹文化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秉性,这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努力。
  琐碎地说了这么多,无非希望洛阳除了拥有牡丹和牡丹花会,更拥有响亮的牡丹文化品牌,像平乐农民的牡丹画,牡丹三彩壁画和牡丹饼,让牡丹真正走出去,光彩熠熠。
  从实物牡丹到精神的牡丹,从花卉到艺术品,随牡丹一路走来,越发显得她光彩璀璨,含蕴无穷,祝愿这国色天香,驻留在每个游人心中。
  责任编辑 维摩诘
  牡丹与中国人的审美
  作者:& 孟玉璞  
  牡丹,做为中国特有的植物,究竟有什么魅力引得历代中国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沉迷痴狂?究竟有什么样的姿容称得上是国色天香,究竟有什么样的气度被列为雍容华贵的品质,国人为什么把牡丹视为国花?她的被认识和被赏识,又是怎样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廊一点点找寻牡丹在中国人心理和审美中的成长轨迹吧!
  秦汉之前,只有芍药的名称,没有牡丹。因其药用价值的发现,才将牡丹与芍药分离开来。而在2500年前,野生牡丹遍布于郑州一带的沟沟野野,人们把牡丹当作青年男女互表爱情的信物,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美丽的姑娘为表达自己的爱情,对看上的意中人“赠之以芍药”,据考证这芍药就是牡丹!《诗经?郑风?溱洧》如下:
  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这首诗以青年男女在新郑的溱、洧水旁采兰(该“兰”类似泽兰,但不是现在所说的兰花,当时在郑州地区居住的人以此沐浴、泽头、佩身,以拂除不祥)赠药(芍药)为场景,歌唱了他们之间那火辣辣的爱情故事。“采兰赠药”也因此作为一个成语被固定下来,表示男女互赠礼品以示爱情,成了中华民族表达爱情的一种特有的形式――兰草是为了消灾求福,芍药是为了表示爱情。正是牡丹被我们的先人视为爱情之花,才有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里,曹植恍惚间看到的飘逸于洛水之上的洛神和她脚下巨石旁边数株盛放的牡丹,并以此来表达曹植对洛神的爱慕;才演绎出了昆曲《牡丹亭》那牡丹亭下牡丹花丛里的游园惊梦式的生死至性的经典爱情,才有后世的“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浪荡才子式的谑语。
  一个民族的审美代表一个民族的智慧和胸怀,一个民族对一花一草的观照反映着这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步形成和积淀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气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牡丹注入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可以这样说野生牡丹时代,正处在我国的先秦时期,这个时代的人们,刚刚摆脱奴隶社会,走在封建社会形成的初期,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中还没有形成主流意识,我们的祖先只是从生活所需和人性的需求上,很纯粹地打造或发现牡丹的精神价值或物质价值――牡丹是爱情的信物,是治病救人的良药。
  而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确立和成熟,尤其是经过了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这一入世的哲学的确立,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巩固和发展,从而也形成了儒家思想“一枝独秀”的局面,牡丹正好契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哲学含义。所以,到了隋唐时期,便有了隋炀帝在洛阳西苑引种牡丹的行为,这时候,牡丹从众花之中脱颖而出,第一次从乡间俚野搬进了皇家园囿,与皇家的审美相契合,与封建君主思想相契合,开始跻身于富贵行列。
  而到了唐代,封建社会也进入了繁盛时代,尤其是经过了“贞观之治”之后,实现了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加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畅通,和中亚、西亚、东亚、南亚各国的往来,又使得这个王朝拥有了开放雄阔的气度,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更增添了这个王朝雍容华贵的气质,使得这一时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唐朝,像一朵盛开的繁花似锦的牡丹,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时候,人们的心理安定从容,处处都流溢着一种大国的气派和风采,而本身就是“一朵盛放牡丹”的女皇武则天,用她那男人也无法相比的气度和胸襟、才华和能力从从容容将唐朝社会继续往前推进和发展;也正是这位女皇对牡丹的喜爱,她诏告洛阳百姓大量栽培牡丹,实现了牡丹的规模种植。
  但是这个喜欢牡丹的女皇和牡丹之间却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武则天贬牡丹传说的故事核心,是一首这样的诗: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
  这首《腊日宣诏幸上苑》,确为武则天所作,被收录在《全唐诗》中。也正是这首诗,后来被流传为一个故事:武则天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把牡丹由长安贬到了洛阳,所以才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但此诗写于691年,此时已是武则天在洛阳建立“大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中曰:“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这一说法表明,武则天以其睿智才干,不仅挫败了一场意图颠覆大周王朝的政治阴谋,还将计就计,一面宣诏“花须连夜放”,一面“名花布苑”……结果,自然是唬得群臣目瞪口呆。而作诗《腊日宣诏幸上苑》,那纯粹是政治宣传的手段――看我武则天宣诏,大自然――也就是“天”,都要听命,你们这些凡夫臣子,还闹腾什么呀。况且《腊日宣诏幸上苑》就是武则天在洛阳所作,她已经称帝,还谈什么“武后大怒”?还谈什么幸长安上苑呢?更谈不上什么把牡丹贬出长安、安家洛阳了。
  唐代诗人舒元舆在《牡丹赋序》中说:“天后(则天)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从此可以看出,武则天爱好牡丹,并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栽京城。虽然这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带点文人的穿凿附会,带点民间对权贵的戏谑、反叛和不满,有点借题发挥,更缺乏认识的高度。女皇的胸襟和气度又怎么是文人骚客、凡夫俗子们揣度得了的?武则天本人就是一朵盛放在盛唐里的牡丹,但是传说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它赋于本来娇媚柔弱的牡丹以铮铮傲骨,使牡丹文化性格臻于完美。也正是这一传说的炒作,增加了人们对牡丹的喜爱。
  而另一位唐朝皇帝――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时代不仅是社会的盛世,也是牡丹的盛世。武则天在洛阳推行的牡丹大规模种植政策,催生出“种艺术”的“花师”宋单父;宋单父捧给充满蓬勃艺术创造力的“醉态盛唐”的,是“变易千种”的牡丹花,是他的“幻世之绝艺”――“洛人宋单父,字仲儒,善吟诗亦种艺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亦不能知其术。上皇(玄宗)召至骊山,植花万本,色样各不同。赐金千余两,内人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这是柳宗元《龙城录》中的记述。而唐玄宗李隆基不仅因为拥有了种花绝世之国手,而且还拥有了“回首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跳得一支令人迷幻的霓裳羽衣舞,还拥有了旷世诗才的“诗仙”李太白,才有了牡丹花前那一挥而就的千古绝唱《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所有这一切把牡丹炒作得空前响亮,这所有元素汇聚在一起谱写了一曲盛世牡丹曲,把牡丹煊染得无与伦比,把牡丹富贵雍容推崇到了极至。而这一时期的人们,在繁盛的物质生活浸润下,真正地体现了雍容华贵的含义:富足自由、从容安定、开阔雄劲、大胸怀大气魄!这是一个与牡丹相匹配的朝代。
  而到了宋代,封建时代已从高峰处滑落。宋朝是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仓促中获得,又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使得刚刚建立起了的宋朝未老已呈先衰状。“靖康之耻”使徽宗、钦宗两帝被金人掠走,而为了坐稳朝堂,宋高宗又使用投降妥协政策,杀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使得金军大举南下。大宋朝的小皇帝,不得不迁都临安,过着“只把杭州做汴州”的醉生梦死得过且过的生活,应该说这样一个王朝根本不配种植牡丹这样的富贵花,但是恰恰相反,这个时代对牡丹的热爱与唐朝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时期的洛阳,大兴名园建设,洛阳就有名园十九处,名园之内必种牡丹,比如天王院花园一无池塘二无亭榭,独有牡丹10万株,由此可见宋人种植牡丹的疯狂程度。不仅如此,宋朝继续秉承了隋唐以来以牡丹花瓣的多寡和经济与社会地位挂钩的风气:谁家牡丹开的花瓣越多,谁家的社会地位就越高;谁家牡丹开的花瓣越多,谁家的金钱财富就越多。所以,宋代时期每当牡丹花开的时候,达官贵族与文人雅士都会邀朋聚友,在自家的花园里摆下酒桌,玩弄赏花的游戏。这个朝代的人们崇尚牡丹真是到了崇拜的地步!人家唐朝人有资本,而你大宋呢,如此追捧牡丹实在是太盲目了。这一点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早已看得很清楚,他在《洛阳名园记》里清醒地发出了:“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的慨叹。所以宋人之爱牡丹,只慕其富贵,难得其精髓,仅知其代表富贵而不知何为富何为贵地连根本的概念都没搞明白,又怎能使昏昏之思想引领出昭昭之行为?所以宋人之爱牡丹不叫爱,是对唐朝的跟风,也是狂热的迷信活动,迷信就是不自信,不自信何以自立又何以立事!所以从牡丹花事可以窥见宋朝走向衰亡的一斑,而这个朝代的胸襟气度已无法与唐朝相比。
  宋朝以后,粗犷野蛮的元人对于牡丹的崇拜走了味。因为牡丹的花朵之大花瓣之繁迎合了元人游牧民族粗犷雄浑的性格,所以在讲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元人眼里也只有花朵大大的牡丹才能入眼,所以与汉人儒家文化赋予牡丹的内涵大相径庭;明朝这个暗弱的王朝,在宦官和大臣争斗中,连最高统治者皇帝都不能真正安然地享受尊贵的生活,都不能如历朝历代皇帝那样居高临下理直气壮行使自已的权利,一国之中,又有谁还有富贵而言?所以,这两个朝代,富贵牡丹在国人的眼中几乎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人们赞牡丹,颂牡丹,画牡丹,穿牡丹,连家家户户棉被上都印上了花团锦簇般的牡丹。牡丹似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与人们息息相关,但是也因为如此,人们对于牡丹的美,便熟视无睹,不求甚解了。久而久之,牡丹便被世俗化平庸化了,这样以来,牡丹与人们似乎很近,又似乎相隔很远。
  而到了清朝,经过了“康乾盛世”,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又如花团锦簇的牡丹那样繁荣,和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一样,牡丹依然是皇家花苑里的主角。与历朝历代不同的是,清朝人和唐朝人一样对于牡丹的追求更为大胆。牡丹堂而皇之地成了清朝贵妇们头上的饰物,再配上她们清式高跟鞋妖娆的走姿,雍容华贵的牡丹就这样艳压群芳开放在或美或丑的贵妇们的头顶。而到了清末,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在摇摇欲坠之即,慈禧太后这个将清朝家底败光的女人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在八国联军的炮轰中,将牡丹定为“国花”。这是历史对牡丹的讽刺,也是牡丹对这个没有世界胸襟却是钩心斗角高手的女人的巨大讽刺。心中向往安定雍容的富贵,却将手中的富贵折腾得一净二光,使中国彻底走向了黑暗羸弱的渊薮!
  中国人的审美再度与牡丹契合应该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和牡丹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春天,也迎来了牡丹的春天。但是,也许是因为她的产地,只有洛阳和荷泽才有大面积种植,很多地方牡丹金贵得像宝贝一样深养在花苑的温室里,人们经常看到的牡丹大都是画家笔下之物,睹其真容者少之又少。所以久了,大家似乎都知牡丹,都绘牡丹,却因为缺乏了活的实体,常常觉得牡丹的美还不如随处可见的小花小草可爱鲜活。人们在赏玩小草小花时,沉浸其中而对牡丹的美淡忘了,甚至偏见了!国色天香,艳压群芳,富贵之花的种种美称,不仅没有给牡丹之美增色,倒让人觉得牡丹庸俗了!当然这一时期,对牡丹的偏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偏见,这是那个提倡越穷越光荣的年代过去后流下的余孽和影响,国人还没有达到理直气壮地言说富贵的胸襟和气魄,还不可能一下子把心里真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牡丹大胆地诉说出来,眼光也不是一下子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经过时间的冲刷,伤痛的弥合和痊愈必须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牡丹的规模性的恢复也必须靠时间去完成,而1983年这一时机终于到来,洛阳在捉襟见肘的局促和迎接新生活的幸福喜悦中举办了首届牡丹花会。餐馆空前火爆,出现“断炊”窘态;旅店爆满,学校拼起课桌安排客人……但是就是这样也接待国内宾客250万余人,牡丹再次以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姿容迎着八方的来客,谱写了牡丹花开富贵的新篇章,让国人再次重睹牡丹的真容!使牡丹再次与盛世一并开放!再度把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和繁花似锦的牡丹结合在了一起!
  牡丹之美究竟蕴含了国人的哪些哲学内涵和精神气质呢?“花卉蕃芜于天地间莫牡丹,其貌正心荏,茎节带蕊,耸柳捡旷,有刚柔克态。远而视之,疑莫丈夫女子俨衣冠当其前地。”这是清人愚叟丘璩《牡丹荣辱志》里的话。说的是牡丹内心柔韧外表端庄,有刚柔相济的完美性格,远远看去,看起来好像是男人或女人穿着整齐端庄的站在你的面前。而清人赵世学在《牡丹富贵说》:“但即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亦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而实亦隐逸者也。”牡丹真有这样的美吗?只有目睹了牡丹真容后,才能验证他们的看法。所以只有去到洛阳看过牡丹后,才理解国人推牡丹为国花的真正原因,才能消除对牡丹的种种偏见,才能真正体会到牡丹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这么说,牡丹在人们心理中的回归,也是传统文化的回归。
  所以有幸站牡丹花丛中,不觉已成花痴:“洛阳红”红得发紫,“紫斑白”白得圣洁,“渡世白”则如一捧雪,还有那增之一分则太红,减之一分则太白的“赵粉”,温馨地让你无法想象,只觉得粉里有着一个不嗔不怪大家风范的女子,温和地坐在你的对面,明眸皓齿间,轻轻地一笑,那温暖便迎面而来;还有那种花芯间由深及浅的牡丹,我一直在想,牡丹为什么会有雍容华贵的感觉,为什么会称富贵牡丹!牡丹之雍容、之华贵、之富贵的地方表现在何处,难道一朵盛开的牡丹里蕴含着文雅大方、从容不迫、华丽珍贵的姿态吗?我细细品味着:桃花之美在于她的简静,简约而文静,凡事都是在简约中才能沉静,在低调而又平凡中才能安静,这样的静只能算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平凡之静,而能在荣华之中,繁盛之时,热闹之所,艳丽之极,在众人皆以为珍贵之时,还能从容不迫地自我安然,这样的静才是高极的静,才是真正的高境高界,处在繁华丛中,还能自持自守不被世俗捧杀捧晕,这样的品性才是经过繁华之极的陶冶,才是真正至美至善至高至贵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大富之家、大贵之人所应拥有的大静。富贵之中有精神,富是精神充盈和物质的丰富相通领;而贵呢?贵在唯一,在衡定,在雍中的和谐,富由贵统领着,才真正称为富,贵由富做为底基才能真正能够称得上贵!而牡丹之美,正是映照了这些,首先,其色正。正里有着一种从容和纯正,且看那红,真正是斜阳点点,层层尽染,有着深遂的温暖在里头,红得艳,却不姿肆泼洒,总有一份“收”含在那里,让你看了又看,越看越厚重,越看越耐看,似乎那红深深地有了多种表情和含义,并不是一味地张艳扎眼,只觉得有一份慰贴润在那红里,那份拿捏得准准的恰当就映进了你的心里。有点像一个安静的玉面女子穿大红的衣服,热烈里倒有几分安静和收敛。竟然连那红也静静的给人以爽爽的感觉!而那粉更是安静,那增至一分则太白、减之一分则太红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恰当的从容,像是一位不嗔不怪的大家女儿稳稳地坐了,抬手举足间那份镇定从容,那份温柔自若,就荡进你的心里去了;而那冰雪一样的白,更是晶莹里有着高山雪一样深遂莹致,那晶莹里有一份灵性,有一份纯美、纯净的至性,有着一份坚守和执拗,有着一份自持自守的尊严,凛然不可侵犯,还有那紫斑白,那紫是冷静的凝重,是凝重的冷静,就那么在那一片莹白上恰如其分地成了一个中心,那白由此便有了魂魄,成了冷静的外延,似乎静静之中有着些许忧郁!还有那中心粉粉的牡丹,虽然深浅不一,但是却因为那颜色也是一点点递进,一步步细染的,没有博杂,只有安静,只有一份从容和淡定在那繁花锦放里,这是何等的优雅从容。其次是形,从来没有见过如牡丹的花朵之大、花瓣之繁的花,可是这大而富丽的花,要么团团相拥,不紧不疏,相间里总有一份和谐,相拥里总有一份秩序,相守里总有一份制约,花护着蕊、蕊映着花,或者干脆各自竞相绽放,大大方方,从从容容,没有一点妩媚和过份、神秘和诡谲,总是张驰有度,这样的花,能不称得上是雍容华贵、华丽珍贵的花吗?
  责任编辑 徐根鹏
  桃李开花不是花
  (外二章)
  作者:&&& 何文玲
  我想,我的前世一定是个司花仙子,才让我的今生对花还有如此的痴迷。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是乡间那些最朴实的花草儿伴着我长大的。老家院落里那块土地,成了我栽花种草的乐园。记得是从六、七岁开始吧,每到春天的时候,我都会小心翼翼地把花籽、苹果籽、杏核、桃核儿规规矩矩地埋进土里,希望来年小院里能姹紫嫣红桃粉李白。埋下那些花籽果核后,好多次都梦到它们破土发芽,开花结果。虽然我满怀期待地每天都要看上几回,可眼前却始终没有出现满庭花团锦簇的景象。我不死心,便将田野里或邻居家一些生命力顽强的串串红、指甲草、烧汤花等花草移栽到院子里,如果某一天能在绿叶间看到一丁点儿嫣红,我就会高兴得又喊又跳,叫来小伙伴们欣赏一番。
  跟着母亲在地里摘豆采棉花时,我会给田野里各种没名的花草起个好听的名字,摘下几朵黄色或紫色的小菊花,随意地插在发间。一天,父亲移回来一棵桃树苗栽在家中的院子里,从此,为它浇水、松土的任务就被我包揽了。劳动之余,我常常轻轻地摸着它细细的树干和它说话。从春天到夏天,一天天看着它绽出绿芽,抽出新枝。我暗喜,也许明年五月我生日的时候,会有满树的花朵为我露出笑脸呢。谁知,一天放学后,却发现桃树被拦腰截断,家里的老母猪悠闲地卧在桃树旁,嘴里还哼哼叽叽津津有味地嚼着半截青树枝,我气得抓起扫帚满院子追打起来。为此,我哭了一场,半月里拒绝给猪喂食,一树桃花梦就这样破碎了。
  此后好一段时间,看到上学路上一堵土墙外伸出的半树粉色木槿花,我便会呆呆地瞅上半天,觉得那应该是世上最美最大的花了。那时候,我还没有看过真正的牡丹,只是在邻居大婶的被面上看到过大红大绿的牡丹图案,觉得充满了富贵之气。一次在村里麦场上看了电影《红牡丹》后,那首《牡丹之歌》便萦绕在脑海里再也挥不去了。那以后听许多人说,牡丹才是人间最美的花,而且就开在只有60里外的洛阳城里。
  从此,便有了一个要一睹牡丹芳容的心愿。终于,长大后,沿着村里的乡间小路,嗅着一年一度的花香,我来到了牡丹盛开的洛阳。站在一个大墙里种满牡丹的公园门外,看着蜂拥而入的人群,听着人们夸赞着牡丹的雍容富贵,再瞅瞅观赏牡丹不菲的价格,就觉得牡丹带些皇族的雍容,尊贵了些。那一刻,我想起了乡间那些散发着自然清香的花草,像我这等在田野里长大的乡间女子,倒觉得那些朴实的雏菊、清雅的百合才是我的最爱。就这样,我的脚步最后一刻停在了一个叫王城公园的红漆大门外。那一次就这样和牡丹擦肩而过,而且多年没再和它亲密接触过。
  此后 , 虽然看过几次零零星星的牡丹,但真正喜欢上牡丹,是在去年的春天。在我们开车到离市区几十公里的荒郊野外,翻过一片逐渐返青的草坡后,扑鼻的花香袭面而来,我竟然置身在一片花海之中。站在花丛中的一瞬间,那种极致的美令人眩晕。那一刻,我才明白,牡丹并非只在人的百般宠爱下才开的,这些盛开在野外的牡丹,不也经受了寒冬的侵袭和考验,不也历尽了漫长的孤寂与遗忘,待东风一吹,它依旧把最美丽的颜色带到人间,哪怕无人来赏,无人来嗅....。.
  去年,有机会到名品荟萃的“国家牡丹园”赏花,还没进园,就有一股扑鼻的花香迎面扑来。行走间,前方呈现出一片姹紫嫣红迎春怒放的牡丹。扑进牡丹花丛中的一瞬间,牡丹那种极致的美令人眩晕。眼前的牡丹盛开得如同花海,似霞的粉,如雪的白,绛红浅紫,一堆堆一簇簇,乍一看去,以为是摆的假花呢。可走近一看,身边所有的游人都禁不住深吸口气,张开双臂惊喜地“啊”了出来。一朵朵花盛开得丰满而富贵,片片薄如蝉翼的花瓣在风中轻轻地抖动,如同有了生命要飞起来一般。& &&&&& 花海中,每一株开放的牡丹前面都标注着品名。“姚黄”、 “魏紫”、“豆绿”、“黑海撒金”、“二乔”等不胜其数。“二乔”的品名出自三国,传说是大乔、二乔姐妹俩的化身。走近“二乔”,只见此牡丹一花两色,姐姐紫衣妹妹粉衫,羞答答将娇艳的脸庞藏在枝叶间,微风轻拂,片片薄如蝉翼的花瓣像姐妹俩的纱衣一样随风轻扬,如同有了生命要舞起来似的,让人顿生怜爱之意;再看姚黄,花瓣层层叠叠,重瓣起楼,鹅黄与乳黄交错,瓣如着蜡,美艳夺目。难怪有诗曰:姚黄一枝开,众艳气如削。亭亭风尘里,独立朝百萼。不愧为帝王富贵之色。
  我徜徉在霞红雪白之间,忽然发现几株青绿色牡丹矜持地绽放于墨绿色的枝叶间,绿玉似的花瓣在阳光的抚摸下润泽如古代女子头上的碧玉簪。那种端庄与雅致,自有一种不可侵犯的清雅高贵之态。原来这就是罕见的、有“绿玉值千金”之称的稀有品种“绿牡丹”呀。
  有游客摆出POSE,乐此不疲地和牡丹合影。看每个人的架势,都想用镜头把这满园的春色揽走。& 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我在花丛中流连,“夜光白”、“出水洛神”、“二乔”,每一个花名里,都蕴藏着一段段美丽的故事和传说。低头想想所有我喜欢的花,竟没有一种花,能像牡丹这样将雍容与华贵、优雅与端庄淋漓尽致地绽放在枝头,一时间,花丛中的我为这么多年疏远牡丹生出一丝深深的悔意。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如今,我才理解并不是因为牡丹以尊贵自居而挑剔环境,实在是对这方土地的眷恋与偏爱,如一位脉脉含情的女子,对心上人那种不离不弃、执着纯真的爱恋一样,而将最美的花朵开在她钟爱的土地上。“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真想,就这样静静地坐在花丛间,任那香气将衣襟浸透,感受她对这方厚土那矜持而热烈的凝视与低语。
  那一晚,枕着邵雍“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的诗句我睡着了,梦中,回到儿时的小花园栽种下满园的牡丹和百花,那一刻,我梦见自己真的变成了一个司花仙子。&
  花落亦从容
  “牡丹四月开,花香满洛城,花开满园香,花落亦从容。”这是一位刚刚看了牡丹的朋友写给我的小笺。
  因身体有恙,没有赶上观赏今年盛花期的牡丹,心中已经落下了一份遗憾。五月暖暖的风逼得春天不得不恋恋不舍地渐行渐远,园子里那些花期短暂的牡丹姿容依旧么?看了朋友的小诗后,顾不上病体初愈的虚弱,我急急地约了朋友,奔向牡丹园去探寻芳踪,晚了,可就又是一年的相思呀……
  来到位于邙山的牡丹园,人们摩肩接踵的赏花盛况虽已经不再,但那火红的灯笼及五彩缤纷的绢花牡丹一如既往地绽放着笑脸,彷佛在诉说着人们赏花时的盛况。虽然感觉到牡丹的芬芳还余香缭绕,可在园子里走了一段,却没有看到一处牡丹盛开的壮观场面,大片的牡丹田一片沉寂。
  “看,那里还有开放的牡丹!”朋友惊喜地叫着。顺着朋友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大片绿浪叶海中,几丛艳如朝霞的“牡丹”正在风中向我们点头致意。急急地奔过去一瞧,却失望地连连摇头,这哪是牡丹呀,分明是芍药。虽然芍药开得如火如荼艳丽至极,但我却无意欣赏。朋友不解地问我:你不是什么花都喜欢吗?这么好的芍药你怎么不看了呢?是啊,常常感叹自己:平生自是爱花人。平日里哪怕碰上路边一朵小小的野花,都会让我惊喜不已。可眼前如此娇艳的芍药,却为何让我了无心境?难道真的是“今春一见洛阳红,人间再无花颜色”?
  我笃自知道,在我的心中,已经深深痴迷上了牡丹,没有一种花,能像牡丹这样,开出国旗的红,五星的艳;艳而含蓄,媚而端庄,雍容华贵中寄托着寻常百姓美好的祈盼。
  “照相了,照相了,一分钟取相。”一声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和牡丹合个影吧。”在园子里摆照相摊儿的师傅拿着几张游客和牡丹合影的照片,和我打着招呼。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花开时游人如织的盛况。而现在,照相师傅那充满期待的脸上明明写着“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落寞和无奈。“牡丹都没了,还照什么相呀。”我失落地说。
  “那边有晚开的海黄,还有盛开的‘杨贵妃’呢。”“真的吗?”我兴奋地往前跑去,果真还有几株黄牡丹娇羞地绽放着,像在花园里游玩的小公主一样,着细腻如绸的黄袄,如同裙袂的绿叶在轻风中摆动。对面的“杨贵妃”已经“醉”得一塌糊涂,低垂着晕红的脸颊,埋藏在枝叶间,好像不愿醒来。分明已经是美人迟暮了。再看那边的牌子上写着:如花似玉。可眼前这朵朵“如花似玉”已经难觅芳踪,许是经了前天雨水的缘故,一朵牡丹已经抱香枯萎在枝头,我凑上前去,只留一缕香魂依旧萦绕,让我不忍看那“如花似玉”四个字。
  走在曾经游人如织的蹊径,放眼望去。曾经“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壮观已是“花去空留满枝绿”的寂寥景象。牡丹丛下,一片片胭脂的粉,似雪的白,如血的红,一片片,一堆堆,一簇簇,粉得如同贵妃脸上洒下的胭脂泪;白得似梨花带雨,落英缤纷;残红如血,如同虞姬那决绝凄美的转身,洒下花瓣一样的落红成阵。
  和朋友在落花丛中好一阵感叹,真真是“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虽是感花,却实实是感叹青春的飞逝。“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其实,又何必如此地感慨,国色天香的牡丹,开得从容,走得决绝,做到了宠辱不惊。而我们,又何必为青春不再而借花伤感?再看牡丹丛下的落红,心情豁然开朗。完全没了“眼望群芳今又落,挥锄含泪是何人?”的忧伤,那种“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情致让人感叹、让人佩服,就如牡丹一样,花开时努力地绽放,花落时从容地褪红,不为曾经短暂的繁华宠爱去感叹,只要装点了最美的春光,就了无遗憾!
  洛城四月摄影人
  “阿姨,我们是洛阳新闻网的义务摄影师。这是我们的摄影卡,您回去后可让孩子按这上面的网址找自己的照片。如果不能上网,您留个地址,我们可以洗印出来给您寄去。”
  “是吗?那太好了,哎呀,洛阳的牡丹真好看,洛阳人也像花一样好!”四月的洛阳,在不少芬芳馥郁的牡丹丛和赏花的人群中,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怀着好奇,回到家登陆“洛阳新闻网”的“摄影天地”板块, “某某地的游客请接片”,“某某地的姑娘看过来”等帖子时不时会飞入眼帘,这些都是新闻网的摄影人为没有相机的游客提供的免费拍摄服务。&&&&&&&&&&&&&&&&&&&&&&&&&&&&&&&&&&&&&
  洛阳的四月,是牡丹的世界。闭上眼,深吸口气,空气中弥漫的是牡丹的芳香;目光所及处,全是牡丹的倩影,广告牌上、公交车里是浓墨重彩的牡丹画,公园里、花池中是怒放着的姚黄魏紫。花开似海,游人如织,白居易曾感慨地吟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想那若狂的赏花盛况自唐朝就有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古诗,多少清高不羁的诗人画家,多少五湖四海的游客汇聚洛阳,皆为牡丹而狂。
  花开十五日,赏花意恐迟,古人赏花的盛景我们只能想象。赏花千年到今天,年年最为花狂的恐怕要数那些扛着“长枪短炮”,每天追逐着花开的河洛摄影人了。你看活跃在新闻网里的那些摄友们,像是与牡丹有什么约定似的,每天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赶场子一样奔波在各个公园,赴着一场又一场与花的相约。天不亮就守候在花丛,等着拍摄晨光中含露的花容。看那一个个魁梧的汉子,面对满园的牡丹,一会儿蹲,一会儿站,一会儿趴,一会儿卧,耐心地用不同的姿势和角度,拍下一幅又一幅摇曳多姿的国色天香。有时候,为了拍一个蝶飞蜂舞的镜头,一蹲就是几小时。夕阳西下的时候,依然留恋在花丛中,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天中光影最好的时候,易出好片。&
  赏花一日,带着一身花香徜徉在老城的古街,又与一批摄影天地的“色友”不期而遇,摄友们虽然一脸倦意,却透出一份掩饰不住的喜悦,说刚从神州牡丹园赶回来,正好跟上拍古街夜景。他们兴奋地回放着相机里的片子,让我欣赏他们拍的牡丹。只见烟雾缭绕中,一丛牡丹花宛如仙葩,折射出夺目的光彩。上面的一轮光圈既像月亮又像明珠,让我疑惑得不知是那珠子散发的光晕,还是牡丹的奇异现象。可那宛如来自仙境的烟雾又是从何而来?看我不解的样子,摄友们呵呵一笑,神秘地说,这全是人工制造,几个人配合完成的。
  看着他们那疲惫却绽放着笑容的脸庞,我被这些摄影人感动了。这些摄影人,孜孜不倦地用镜头表达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牡丹的痴狂。他们白天废寝忘食挖空心思地创作,为各地游客拍照留念,晚上还要把拍摄的牡丹发到网上,让各地游客通过网络也能看到美丽的洛阳、美丽的牡丹。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执着?如此痴狂?那一定是洛阳的美,牡丹的艳,才让他们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将家乡的美好、牡丹的美丽定格在镜头里,传递到全世界。
  洛城四月摄影人,皆为古都爱花人。美丽的牡丹钟情于洛阳,洛阳人就更痴迷于牡丹。这些用镜头捕捉城市最美的景致,凝固牡丹最美的姿容,展示洛阳文明热情的摄影人,又何尝不是开在河洛大地那一朵朵美丽的“洛阳红”呢?
  责任编辑 乔仁卯
 相关链接
                      
行业投资项目
| 商务/广告:010-9/
媒体支持/内容合作/网友投稿/新闻报道:010-5/6786
  电话:010-8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轻扬夏未央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