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过忽必烈汗 柯勒律治治的原著吗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老舟子咏》
出版日期: 1798
文学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
类型: 浪漫主义诗歌
超自然主题的实验式诗歌《老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创作,最早发表于《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1798),这是他和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合作创作的诗歌集。诗中,一名老水手讲述他的经历——他的船受困于南大洋的冰海,在脱困后,水手们把一只信天翁视为救星;可老水手却一箭把这只鸟射杀,厄运随之降临。船员责备他,把死鸟挂在他脖颈。悔痛交加中,老水手逐渐感受到自然的灵光,也因此获得慰籍,可依然不断向别人叙说自己的骇人经历。评论家不断尝试解读诗中的隐喻,但始终无法取得统一的定论。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职业: 诗人
《老舟子咏》的缘由
柯尔律治《老舟子咏》的核心情节——杀死信天翁——出自的提议,他在不久之前读过乔治·舍沃克(George Shelvocke)的自传体小说《经南大洋航路环游世界》(Voyage Round the World by way of the Great South Sea,1726)。日,在一次半是授权、半是违法的海盗劫掠中,舍沃克乘快速号在南大洋上航行,一只黑色信天翁一路跟随,被阴郁的副船长西蒙·哈特利射杀。很多种类的信天翁长着黑色羽毛,所以这只海鸟并不罕有。西蒙·哈特利觉得这只鸟带来了坏天气,而舍沃克和其他船员都把它看作“同伴,让我们多多少少遗忘自身,远离世界、身处不毛之地的现状”。
这片海域在火地群岛(Tierra del Fuego)以南,比南美洲最南端更偏远,确实是冰寒而危机四伏,还有个水手因双手失去知觉而坠海身亡。在柯尔律治笔下,信天翁被射杀的方位离赤道要近得多。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shelvocke-george-voyage-B80x747.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shelvocke-george-voyage-B80x747.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shelvocke-george-voyage-B.jpg" data-sub-html='标题: 《经南大洋航路环游世界》作者/创作者: 乔治&舍沃克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981.d.3.版权: Public Domain'>
标题: 《经南大洋航路环游世界》
作者/创作者: 乔治·舍沃克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981.d.3.
版权: Public Domain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017-36-.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017-36-.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017-36.jpg" data-sub-html='标题: 漂泊信天翁作者/创作者: 约翰&古尔德,H&C&里赫特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X.841 volume 7 plate 38版权: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标题: 漂泊信天翁
作者/创作者: 约翰·古尔德,H·C·里赫特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X.841 volume 7 plate 38
版权: (C)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柯尔律治的诗还包含其他元素,如圣经中的该隐、一生为赎罪流浪的流浪犹太人传说——托马斯·珀西 (Thomas Percy)编集的《英诗辑古》(Reliques)中收录了一篇相关歌谣,还有飞翔的荷兰人——因犯下了不可名状的罪行,这艘幽灵船被诅咒在海上永远航行。
《抒情歌谣集》
《老舟子咏》首次发表于《抒情歌谣集》,这是柯尔律治和华兹华斯共同经营的文学冒险。按两人最初的设想,此文集分两卷,第一卷含两部戏剧:华兹华斯的《边境的人》(The Borderers)和柯尔律治的《奥索留》(Osorio),但计划有变,最终成册以匿名发表,以诗作《老舟子咏》开篇。在序言中,华兹华斯坦言此诗的创作“公然模仿古代诗人的风格和精神”。诗歌题为“The Rime of the Ancyent Marinere”,共分七部。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wordsworth-william-lyrical-Bx1024.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wordsworth-william-lyrical-Bx1024.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wordsworth-william-lyrical-B20128-05.jpg" data-sub-html='1798年版《抒情歌谣集》目录。《老舟子咏》是其中第一首,也是最长的。
标题: 1798年版《抒情歌谣集》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威廉&华兹华斯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Ashley 2250版权: Public Domain'>
1798年版《抒情歌谣集》目录。《老舟子咏》是其中第一首,也是最长的。
标题: 1798年版《抒情歌谣集》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威廉·华兹华斯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Ashley 2250
版权: Public Domain
这篇诗歌和《抒情歌谣集》中的其他作品截然不同,难以被读者理解。柯尔律治使用古词和古拼写,经常倒置词汇,这样做显然是为了追求韵律:
水手们一个个拉绳牵缆,
对我视而不见;
视我轻如鸿毛——
眼中没有我。
The Marineres all ‘gan pull the ropes,
But look at me they n’
Thought I, I am as thin as air –
They cannot me behold.
最早的评论认为其形式和内容都让人困惑,“更显德国诗人的轻狂,而非我大英古歌谣的简洁”——《析文》(Analytical Review)于1798年12月刊的一名评论者如此写道。当时,英国老歌谣重获世人关注,但这首诗却显得特别乖张。英国诗人罗伯特·骚赛(Robert Southey)有过著名的评价,“我们对故事理解不足,无法分析” (《批评》(Critical Review),写于1798年10月)。
次年,华兹华斯致信出版方,表示他觉得《老舟子咏》的收录对《抒情歌谣集》有不好的影响,建议在第二版中将其删除。
因此在第二版中,此诗从开篇位置移到第一卷倒数第二篇。
《老舟子咏》第1至28诗行;朗诵者:迈克尔·希恩;音频由 Naxos Audiobooks 提供。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0x845.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0x845.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20125-31.jpg" data-sub-html='戴维·琼斯(David Jones)所绘的《老舟子咏》插图(1929),为故事带来抒情气质。
标题: 戴维&琼斯所绘的《老舟子咏》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戴维&琼斯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C.100.k.20.版权: & Trustees of the David Jones Estate'>
戴维·琼斯(David Jones)所绘的《老舟子咏》插图(1929),为故事带来抒情气质。
标题: 戴维·琼斯所绘的《老舟子咏》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戴维·琼斯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C.100.k.20.
版权: (C) Trustees of the David Jones Estate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jpg" data-sub-html='标题: 戴維?琼斯所繪的《老舟子詠》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戴维&琼斯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C.100.k.20.版权: & Trustees of the David Jones Estate'>
标题: 戴維?琼斯所繪的《老舟子詠》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戴维·琼斯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C.100.k.20.
版权: (C) Trustees of the David Jones Estate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0x858.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0x858.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20125-33.jpg" data-sub-html='标题: 戴维&琼斯所绘的《老舟子咏》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戴维&琼斯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C.100.k.20.版权: & Trustees of the David Jones Estate'>
标题: 戴维·琼斯所绘的《老舟子咏》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戴维·琼斯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C.100.k.20.
版权: (C) Trustees of the David Jones Estate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0x864.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0x864.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2/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20125-34.jpg" data-sub-html='标题: 戴维&琼斯所绘的《老舟子咏》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戴维&琼斯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C.100.k.20.版权: & Trustees of the David Jones Estate'>
标题: 戴维·琼斯所绘的《老舟子咏》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戴维·琼斯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C.100.k.20.
版权: (C) Trustees of the David Jones Estate
《老舟子咏》的修订
《老舟子咏》是柯尔律治唯一一首对其持之以恒地修改的诗歌,修订工作一直持续到临近去世,也确有改善之效。面对认为该诗用词拟古不化、整体难以解读的广泛意见,柯尔律治修改四十来处拼写和用词,使之更贴近当代,又删掉四十六行原诗文并添加七行新诗文。第五和第六部改动最大,对“我听见咆哮的风声“(And soon I heard a roaring wind)至“死者们哼出声来”(The dead men gave a groan)的诗段修订尤为仔细,这段诗文原属于1817年版本中的第309-30行。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taylor-variant-Bx1024.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taylor-variant-Bx1024.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taylor-variant-B20150-86.jpg" data-sub-html='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笔记本(编号11)包含了1806年10月写下的一小段《老舟子咏》草稿,笔迹明显匆促(1817年版本的201-12行)。这些草稿笔记的内容如下:
Off shot the spectre ship:
And stifled words & groans of pain
Mix’d on each {murmuring / trembling} lip
[And] We look’d round & we look’d up
And Fear at our hearts as at a Cup
The Life-blood seem’d to sip
The Sky was dull & dark the Night,
The Helmsman’s Face by his lamp gleam’d bright,
From the Sails the Dews did drip
Till rose clomb above the Eastern Bar
The horned moon, with one bright Star
Within its nether Tip.
One after one, by the star-dogg’d moon, etc.
标题: 《老舟子咏》手稿第 201-12行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Add MS 47508版权: Public Domain'>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笔记本(编号11)包含了1806年10月写下的一小段《老舟子咏》草稿,笔迹明显匆促(1817年版本的201-12行)。这些草稿笔记的内容如下:
Off shot the spectre ship:
And stifled words & groans of pain
Mix’d on each {murmuring / trembling} lip
[And] We look’d round & we look’d up
And Fear at our hearts as at a Cup
The Life-blood seem’d to sip
The Sky was dull & dark the Night,
The Helmsman’s Face by his lamp gleam’d bright,
From the Sails the Dews did drip
Till rose clomb above the Eastern Bar
The horned moon, with one bright Star
Within its nether Tip.
One after one, by the star-dogg’d moon, etc.
标题: 《老舟子咏》手稿第 201-12行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Add MS 47508
版权: Public Domain
梦境和想象
柯尔律治不仅是诗人,无韵文和议论文的造诣同样出色。他在1817年出版的自传《文学生涯》(Biographia Literaria)就是明证。
在《文学生涯》的一个著名的桥段中,柯尔律治提出一套创作理论(英文原著第95-96页)。他把想象分成一级和二级,第一级想象是所有人共有的,供我们察觉和认知世界。这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功能,因此而重复着具有神圣意义的创作行为。第二级想象让个体超越第一级想象,不仅能察觉关联,更能创造关联,也是催生诗歌和其他艺术的创造动力。
《文学生涯》中首次出现“暂时信以为真”(suspension of disbelief)这一个表述。提到他对《抒情歌谣集》的贡献时,柯尔律治称,虽然他笔下的人物都是“超自然的,至少也是浪漫主义的”,但他努力给这些人物形象一种“人的性情和真实的表象”,让读者“情愿暂时信以为真……从而形成诗化信仰。”
柯尔律治经常把诗歌与梦境联系在一起,坚称想象在梦境和诗歌中同样活跃,他有时会借助鸦片来营造梦境。一开始,柯尔律治为治病而食用鸦片,后来在一边想戒除鸦片、一边又依赖鸦片缓解病症的困境中挣扎多年。他做过很多纷扰不宁的梦,又把梦和身体状况联系到一起,从而构成生理/梦境/诗歌的三角模式。梦中的念头很容易“化作图景和可感知的印象”。 既然柯尔律治对幻象如此热衷,《老舟子咏》的强烈视觉意境便是自然的结果,这种意境也激起一些杰出插画家的创作欲望。戴维·琼斯()为1929年版本创作了一套铜板画,其中含有明显的基督教象征元素——如婚礼场景中的牧师和他的香炉,但也有强烈的凯尔特风格,从美而素雅的人物中得以体现。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20122-36.jpg" data-sub-html='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1875.b.5.版权: Public domain'>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1875.b.5.
版权: Public domain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20122-37.jpg" data-sub-html='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1875.b.5.版权: Public domain'>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1875.b.5.
版权: Public domain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20122-38.jpg" data-sub-html='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1875.b.5.版权: Public domain'>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1875.b.5.
版权: Public domain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20122-39.jpg" data-sub-html='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1875.b.5.版权: Public domain'>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1875.b.5.
版权: Public domain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20122-40.jpg" data-sub-html='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1875.b.5.版权: Public domain'>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1875.b.5.
版权: Public domain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20122-41.jpg" data-sub-html='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1875.b.5.版权: Public domain'>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1875.b.5.
版权: Public domain
<div class="slide" data-responsive="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480, 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x1024.jpg 800" data-src="http://www.britishlibrary.cn/wp-content/uploads/2017/03/coleridge-samuel_taylor-ancient-B20122-42.jpg" data-sub-html='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书架号: 1875.b.5.版权: Public domain'>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出版于1877年的德国莱比锡城。
标题: 古斯塔夫·多雷为《老舟子咏》所配插图
作者/创作者: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藏品存于: 大英图书馆
书架号: 1875.b.5.
版权: Public domain
分享此文章
谢默斯·佩里博士介绍《老舟子咏》的创作缘起,以及柯勒律治如何通过这首诗探讨罪恶、受难和救赎。
斯蒂芬妮·佛沃德博士阐述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影响,并从华兹华斯、布莱克、雪莱、济慈等作家的作品中寻找浪漫主义的痕迹。
本诗又名《水仙》,是英国最著名、最精美的“浪漫主义”诗歌之一。虽然诗行内容与地上的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像是花、水、风),但诗文本身仿佛是天上的清音。华兹华斯决心要给诗歌一片幻想的空间,突破真实世界的局限,探索多种元素(大地、水和空气)间的和谐共鸣,并在诗篇高潮中突破时间和人类思想的极限。我国的穿越小说是不是起源于网络,以前都没有的。阿吧高手【阿森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33,509贴子:
我国的穿越小说是不是起源于网络,以前都没有的。阿吧高手
我的意思也是说,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就没有人写过穿越文学。我就是没想明白,在古代,好像只有外国人写过穿越诗。——忽必烈汗。
天猫「一起来电」阿仙奴,小家电两件7.5折,还抢百元券,更有家具1元秒杀!&惠&购全场!天猫,有&惠&才&购&嗨!
寻秦记 是我看的第一部穿越小说
寻秦记也不是网络小说吧
寻秦记应该是报纸连载的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十张灵感源于小说的摇滚专辑  摘 要:作为几乎同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哥特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虽然一“俗”一“雅”,但二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审美旨趣上多"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浪漫主义诗歌和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哥特元素
  摘 要:作为几乎同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哥特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虽然一“俗”一“雅”,但二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审美旨趣上多有重合,在布莱克、柯勒律治以及济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哥特小说的影子,而其地位上的殊异更多的来自于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以及浪漫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意运作;作为一种通俗的非现实主义小说,哥特小说的诸多技巧和情节也在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得以重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以及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等小说中都可以清晰地发现哥特小说的痕迹。可以看出,哥特小说的出现拓宽了当时文人的创作思路和审美趣味,并不断把其身的影响渗透到各种文学形式中去。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5745753.htm  关键词:哥特小说;浪漫主义诗歌;维多利亚小说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6   ※项目基金: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基金项目“英美哥特小说的文化解读”项目编号:W2009Z08   作者简介:李会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化。   引 言   在英国文学史上,哥特小说无论是与同时期的浪漫主义诗歌还是后来的维多利亚小说相比都处于绝对边缘的地位。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们所高举的浪漫主义意识形态一直试图澄清自己与哥特小说之间的关联,狄更斯、夏洛特?勃朗特等人所创作的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似乎也与荒诞不经的哥特小说相距甚远。一直以来,关于这些作品之间的承继关系一直众说纷纭,本文拟对浪漫主义诗歌和部分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哥特元素进行分析,以期发现这些作品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一、浪漫主义诗歌的哥特趣味   熟悉英国文学史的人都会知道,哥特小说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自己的第一个高潮的同时,也是英国文坛上的另一股潮流浪漫主义诗歌的出现和繁荣期。但无论是在当时的文学界还是在后来的文学史中,浪漫主义诗歌的地位都要比哥特小说要高出很多,相对于人们对浪漫主义诗歌介绍的长篇累牍,哥特小说似乎一直都属于被一笔带过的文学类型,更少有人想起去发现和探究这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关系。但现在随着对哥特小说研究的深入,很多人都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但正如罗伯特?休谟(Robert Hume)所言,“哥特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很明显的,但说出这个事实要比充分地论证它要容易得多。”(Hogle, 2002:85)潘特(David Punter)也提出哥特小说并不是一种凭空出现的怪异的文学类型,而是一种混杂了多种文化影响的文学形式,“其中的一个伴随物就是年间的大多数重要作家――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多数重要诗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深受哥特的影响。”(Punter, 1980: 99) 而盖瑞?凯利(Gary Kelly)也把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哥特小说列为“浪漫主义小说(Romantic Fiction)。”(Curran, 1993: 106)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这些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尽管形式不同,但它们二者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共通之处。尽管很多学者认可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但作为整体的浪漫主义与所谓的哥特主义(Gothicism)并不完全相同,浪漫主义无疑有着更为广泛的主题和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阅读这个时期的哥特小说和诗歌,确实可以发现一些浪漫主义诗人的某些作品的确带有强烈的哥特小说气息,这种哥特气息具体表现在人物形象、故事主题、超自然现象以及神秘恐怖气氛的营造等诸多方面,而涉及的作家包括从布莱克到柯勒律治,从司各特、雪莱、拜伦到济慈的诸多浪漫诗人。   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布莱克的诗歌带有某种神秘倾向,其审美趣味也区别于古典主义的优美,而追求一种北方的粗野和直率。他的很多诗歌作品如《老虎》 (The Tiger)、《大门钥匙》(The Keys to the Gates, 1818) 等以及他的雕刻和绘画都带有一种神秘痛苦的气氛,具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   另外一位经常被与哥特小说联系起来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柯勒律治,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一方面体现在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谴责哥特小说,另一方面他的某些重要诗歌却带有明显的哥特式特征。例如给柯勒律治带来巨大声誉的《老水手行》(《古舟子咏》)就与哥特小说的情节非常类似:一只信天翁追随着一艘从南极冰带返程的船,但水手却射杀了这只鸟,随后天气大变,海上充满奇异可怕的景象,船只无法行进,淡水也逐渐短缺,这时开过来一条载着“死”和“死中之生”两个女鬼的船,两个魔鬼开始为船员的命运赌博,200名水手全部死去,只有犯下罪恶的老水手幸免于难,被留在了甲板上,随后他独自经历最难熬的七天七夜,并在忏悔后得以重回人间。这首诗不但描述了各种超自然的现象,如生死女神和各种仙灵,还竭力描写各种恐怖怪异的景象,如船无法行进时的白天和夜晚:“中午,滚烫的黄铜色天上,/毒日头猩红似血”,“夜间,四处,成群,飞舞,/满眼是鬼火磷光;/海水忽绿忽蓝忽白,/像女巫烧沸的油浆。”作者对可怖画面的描绘似乎并不输于他所谴责的刘易斯:“这么多一表堂堂的汉子/ 都死了,木然僵卧;/成千上万条黏滑的爬虫/却活了下来,还有我”,“死者肢体上冷汗已消失,/身躯不腐也不臭;/瞪我的眼神仍然恶狠狠,/一如临终的时候。”老水手最后的感悟也与当时大多数哥特小说结尾处的惩戒也很相似:“再见吧,再见!贺喜的客官!/请听我一句忠告:/对人类也好,对鸟兽也爱,/祷告才不是徒劳。”(华兹华斯 柯勒律治 杨德豫译,2001: 291-322) 除了《老水手行》,柯勒律治的另外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克丽斯德蓓》也具有明显的哥特式特征,这里不再赘述。   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也似乎和哥特小说颇有关联,他的妻子玛丽?雪莱曾直接创作过一部影响巨大的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而关于这部小说创作过程的轶事似乎也证明了诗人早年对哥特小说的喜爱,他自己的早期作品《罗莎琳德和海沦》(Rosalind and Helen)也有着明显的哥特情调。与雪莱相比,拜伦的哥特情结似乎要强烈地多,《唐璜》中海上食血求生的场面甚至超过了柯勒律治的《老水手行》中所描述的恐怖程度,但他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诗歌是他的《曼弗雷德》(Manfred),很多人更认为其笔下的“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形象就与哥特小说中的恶棍式主人公非常相似。
  同时对哥特小说深感兴趣的浪漫主义诗人还有济慈,他曾公开称赞当时的哥特小说作家拉德克里夫夫人,在他的作品《伊莎贝拉》(又译《罗勒花盆》)中,处处弥漫着的哥特小说的气氛:富家女伊莎贝拉与自己家的下人罗伦佐相爱,她的两个哥哥发现后设计杀害了罗伦佐并把他埋在一个森林里,后来罗伦佐的幽灵进入伊莎贝拉的梦中告诉了她事情的真相,伊莎贝拉随后找到了情人的尸体并把他的头颅带回了家,她把头颅放在一个罗勒花盆里每天用泪水浇灌,她的哥哥偷走了花盆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可怜的伊莎贝拉   在“谁偷走了我的罗勒花盆!”的哀诉中去世。在这部作品中,苍白面孔的幽灵以及女主人公对情人尸骨的挖掘尤其令人毛骨悚然。   尽管以上提到的这些浪漫主义诗歌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哥特色彩,如神秘离奇的事件和阴森恐怖的画面以及各种各样的幽灵和魔鬼,但与哥特小说相比,诗歌对这些内容的处理要含蓄地多,很大程度上,诗歌是依赖读者的想象来达到恐怖的效果的。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倾向于把“哥特”作为一种审美趣味,它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各种文学类型和艺术媒介中传播,现在这种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浪漫主义诗歌与哥特小说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学渊源,如它们中共同出现的浪漫传奇、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以及后来的偏重阴暗死亡的墓派诗歌的影子等;其次,某些诗学原则的相似。我们知道哥特小说作家如沃波尔等都极力强调想象力的作用和作品的感染力,而这也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这种对想象力的倚重必然会催生超越现实的意象产生,而重视作品的感染力必然会倾向于描写人类的极端情感和肉体感受,哥特小说和某些浪漫主义诗歌中共有的感官主义倾向就说明了这一点;再次,共同的审美取向。哥特小说和很多浪漫主义诗歌都舍弃了优美而接受了壮美,一种类似于朗吉弩斯(Longinus)的“崇高”(sublime)的体验,这些作品不屑于描写美景或人间的和睦场景而更喜欢描写丑恶和宏伟、冲突与抗挣,他们对精雕细琢、华丽规则的拉丁趣味不再留恋而更崇尚于粗犷热情的自然本色。因为哥特小说元素的大批出现要早于这些浪漫主义诗歌,因此二者的这些类似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为浪漫主义诗歌对哥特小说的吸收,这一点也得到了大多数文学史家的认可,很多学者都把哥特小说当作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影响力量。   尽管很多浪漫主义诗人借鉴了哥特小说的很多因素,但因为文学体裁的不同,诗歌不可能如小说一样对所有的事件经过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一方面赋予了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道德批评家对这些诗歌进行抵制和毁谤,因此浪漫主义诗歌对哥特元素的借鉴不但没有使自己沦为低俗,反而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情致。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18世纪早期英国小说出现直到19世纪初,小说的地位都要远远低于诗歌,而“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任何种类的散文作品都被认为是一种会危及意识形态的,无论在道德、艺术还是智力上都很不足的作品”(Curran, ),因此很多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等都很小心地划清了自己与哥特小说的界限。这样也人为地造成了哥特小说和浪漫主义诗歌的分离。但事实上,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哥特小说和某些带有强烈哥特色彩的浪漫主义诗歌(有人称为哥特诗歌)不过是贯穿着同一种精神的不同文学形式,因为这些诗人的巧妙构思和精心选词使得这些诗歌作品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性,因此一直被归入“高雅”文学的领域,而同时期的很多哥特小说因为结构的重复、描写的大胆直露而被谴责为“垃圾”。因此盖默(Michael Gamer)认为通过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发现“一种倾向于‘高雅’的文学形式和审美是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和产生于其他‘低俗’的审美形式和观点的。”(Hogle, )   二、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哥特式人物及哥特模式   尽管19世纪的前20年是浪漫主义诗歌独领风骚的时期,但哥特类小说的创作仍在继续,进入30年代以后,《黑檀》(Blackwood)杂志和《新月刊》(New Monthly)杂志仍在继续刊载哥特小说,当时的哥特小说作家主要包括布尔沃?利顿(Bulwer Lytton, )、詹姆斯(G. P. R. James)、艾因沃斯(William Harrison Ainsworth)以及雷诺兹(G. W. M. Reynolds)等,但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相比,成就并不突出。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文坛的统治力量是具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维多利亚小说,尽管维多利亚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与哥特小说作家所追求的娱乐化倾向截然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很多维多利亚小说作家在自己的小说中有意识地穿插某些哥特元素,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摆脱了单纯的写实主义而具有了一种神秘的韵味。而在这些作家中,成功地把哥特与自己的作品结合起来的作家就是狄更斯和勃朗特姐妹。   勃朗特姐妹开始创作的19世纪40年代,哥特小说的流行高峰已经过去,但她们的少年时代正是玛丽?雪莱、司各特和利顿等人的作品流行的时候,而按照她们的弟弟布朗威尔(Branwell)所提供的资料,她们在成长阶段非常喜欢阅读经常刊载各种恐怖小说的《黑檀》和《弗雷泽》(Fraser)杂志,这些无疑都对她们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而在她们的成名作品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哥特小说的影子。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1847)一直被认为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马克思把她和狄更斯、萨克雷列在一起给予了高度评价,“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他们描写了资产阶级的各个阶层……”(马克思, ) 但即使是这样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很多哥特小说的痕迹:首先,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外貌言行都与哥特小说中的拜伦式英雄非常相似,“黑黑的”“悒郁”“粗暴”“骄傲”“冷酷”“专横”等都是女主人公对他的印象;其次,小说中多次出现与拉德克里夫作品相似的神秘事件:夜间的笑声、莫名的火灾、凄厉的叫声、可怕的梦境以及撕碎面纱的的神秘女人等;而故事的真相也的确与哥特小说非常类似:罗切斯特先生居然有一位仍然活着的妻子,他把她长期锁在阁楼上。但他并不是暴君式的哥特恶棍,因为他是被骗结婚的,他的妻子家族有着遗传的疯病,正如他反复强调的,事实上,他才是命运的受害者。因此,夏洛特的《简?爱》中的哥特情节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对传统哥特小说的戏仿:貌似凶恶的男主人公是女人阴谋的受害者,而被囚禁起来的疯女人才是真正破坏幸福的人。当然,夏洛特崇拜的人是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但她所创作的故事里的哥特痕迹却泄露了哥特小说对其创作的无意识影响。
  与《简?爱》中大量出现的社会现实相比,艾米丽的《呼啸山庄》(1847)如同散文体的诗歌一般充满了激情,其中的哥特色彩更加强烈。首先,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被塑造成一个纯粹的野蛮邪恶的化身,他除了对儿时的玩伴凯瑟琳怀狂热的激情以外,对身边的任何人都冷酷无情,其中包括对他自己的儿子和恋人的女儿小凯瑟琳,如同大多数的哥特恶棍一样,他很享受虐待别人的快感;其次,掠夺和复仇,因为希斯克利夫认为是亨得利剥夺了他成为上等人的机会而林敦又从他那里抢走了凯瑟琳,所以他毕生的目的就是要报复这两个人包括他们的后人;另外,在环境描写上,突出描写呼啸山庄的与世隔绝以及黑暗空旷的原野和狂风暴雨等恶劣的自然气候。国内研究者蒲若茜也认为这部小说在其主题、人物塑造以及环境刻画和情节构造方面具有明显的哥特小说特征。尽管故事和人物与哥特小说非常类似,但《呼啸山庄》显然实现了对传统哥特小说的超越:首先,它并不以渲染恐怖气氛作为主要目的,书中虽然涉及到梦境和鬼魂描写,但在整个小说中的比例微乎其微,这也正是蒲若茜所说的“其哥特风格绝不仅仅是为了刺激,而是要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特殊的情愫”(蒲若茜,2002: 52);其次,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并不是发生在恶人和柔弱的少女之间,相反,希斯克利夫的仇恨对象是两个男人。而有着强烈激情和复杂的爱情心理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更是超越了以前任何哥特小说的范围,她在书中的形象与希斯克利夫一样令人难忘;另外,从叙事上看,故事主要通过房客洛克乌德和家里的仆人莱莉(Nelly)的叙述来完成,事实证明,这种限制性视角赋予了作者巨大的叙事自由。无疑,艾米丽从哥特小说中所吸收的元素使她获得了一个有利的创作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倾注进自己所有的激情,从而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诗歌一样的感染力。   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狄更斯的创作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他对哥特小说同样非常熟悉,在他的小说里,维多利亚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与哥特小说的悬念和怪异实现了意想不到的结合。与勃朗特姐妹一样,狄更斯也很喜欢阅读哥特小说,他对利顿和艾因沃斯本人和作品都非常   熟悉,自己也创作过哥特小说《闹鬼的房间》和《发信号的人》,而他的早期作品《雾都孤儿》(Oliver Twist,1838)中对恶棍、强盗、杀人犯等人物的描写也显示了哥特小说对他的影响;另外,他似乎也从拉德克里夫夫人身上学到了制造悬念和恐怖气氛的技巧。但狄更斯并不把制造恐怖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终极目的,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每一个跌宕起伏的情书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批判意识,而他对哥特式人物和结构的借鉴只是他吸引读者的一个策略,而这个策略在19世纪中期是极其有效的。   在狄更斯的很多小说中都可以发现哥特小说的影子,除了以上提到的两部作品,《荒凉山庄》(1853)、《小杜丽》(1857)、《老古玩店》(1841)以及《远大前程》也都被认为与哥特小说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以《荒凉山庄》这部作品为例,单从题目上看,这部小说就很容易被认为是传统的围绕着古老城堡展开故事的哥特小说,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对英国19世纪的阶级状况和社会习俗做了真实细致的描写,因此,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痕迹是非常明显的,但仍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对哥特小说的吸收和借鉴。首先,是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小说创作中,从拉德克里夫夫人的哥特小说开始才出现艺术性安排故事悬念以抓取读者的注意力,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与此类似,故事一开始就谈到这个万众瞩目的案子以及女主人公埃斯特?萨默森的神秘身世。随着一系列看似无关的神秘事件的出现,越来越接近事件的真相;其次,某些哥特元素的出现:如古老的宅第、德洛克家阴暗的先人画像、林肯郡庄园那条神秘的雨道、深夜里的谋杀等都是哥特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这部小说尽管不乏恐怖气氛,但其主题并不是恐怖,而是与夏洛特的《简?爱》较为相似:一个出身低微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并得到了美好的爱情,当然,狄更斯表现出了比夏洛特更为广阔的社会视野,他笔下的芸芸众生早就超出了传统哥特小说狭窄局限的空间,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包括没落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律师、社会慈善家、侍女、军人、医生在内的一个丰富人间气象,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孤立的,他们总是生活在一个与别人发生关系的世界里(女主人公埃斯特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她既受到富有的监护人的保护,又与不同阶层的女人和男人交朋友,有着很大的活动空间,而哥特小说中并没有这样的人物),而且,这些社会阶层之间也不是隔绝的,而这也是传统哥特小说所没有包涵。   尽管勃朗特姐妹以及狄更斯的某些作品具有一些哥特色彩,但它们一般并不被归为哥特小说,在19世纪中期时,与上个时代的哥特小说更为接近的是当时被称为是煽情小说(sensation novel)的一些通俗文学作品,这种小说的代表人物有威尔基?柯林斯()和法努(Sheridan Le Fanu),他们都是维多利亚时期极负盛名的作家,前者的代表作是《白衣女人》(1860)后者的代表作是《塞拉斯叔叔》(Uncle Silas, 1864),他们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对哥特小说传统的一种直接延续。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的哥特小说与作为文学经典的浪漫主义诗歌和宣扬塑造中产阶级道德的维多利亚小说并不遥远,甚至还有很多重合之处,这一方面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前后承继关系,一方面也说明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的互动借鉴。可以说,哥特小说的出现不但为当时英国的中产阶级提供了一种新奇刺激的小说类型,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一种新的审美选择,这种思路拓宽了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写实主义和教化性,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把自己的影响渗入到诗歌、小说以及后来的电影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而正是这种渗透和结合使得哥特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从而成为西方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Jerrold E. Hogl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Gothic Fic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 Stuart Curran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ritish Romanticism[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David Punter.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Longman Group Ltd, 1980.   [4] 华兹华斯 柯勒律治.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诗选[M].杨德豫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二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6] 蒲若茜. 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M]. 外国文学评论,2002(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睡眠的痛苦 柯勒律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