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硝难合京三棱有毒吗

中药到底有多“毒”?
编者语:从中药祛斑、中药补肾、中药止痛、再到中药调理,近年来,国民对于中药的热衷使用,可以说是几乎到泛滥的程度。很多中医也不禁感慨:是药三分毒,也不要乱用。这个毒性就究竟有多大威力呢?中药治病无毒副作用?是真的吗?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4-05-27 07:47
1,对症下药是中医,乱用药是另外的事情,
2,什么都是 中药,就是一个字:骗。
3,现在的 中医理论是错误的,中医院的中医生都在骗。
4,方舟子批的是现在中医院骗子中医。
发表于:14-05-27 08:05
白发究竟是什么病,或者说是什么引起的,到现在没有人知道,但是都说能够治疗白发,不对症下药能够治疗这个病或者说症状吗,骗子。
白血病中医无法治疗,为什么,因为现在的 中医理论是错误的,燥症现在的中医理论解释是错误的,所以现在的中医不能认识白血病,也就不能对症下药治疗白血病了。其实白血病就是中医的燥症,六味地黄就是治疗燥症的,吃就能够治疗白血病了。可是现在中医把六味地黄治疗阳痿。笑话。
发表于:14-05-27 08:36
人血馒头能够治病,这个简直是愚昧。谁还相信中医和中药呢。骗子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患者的生命,而是整个中医。
发表于:14-05-27 09:03
中药到底有都毒,告诉你们真正的中药一点不毒,毒中药是什么呢,那些骗不到真正的中药方,偷不到真正中药方,假冒的中药才是毒中药。
发表于:14-05-27 09:20
是药三分毒
结石、泌尿疾病在线解答
扫一扫解决疾病问题,您的贴身专家
发表于:14-05-27 09:23
从古到今有多少中药方,有几十万个中药方,其中只有1%不到可能有用,其他全部是胡说八道,骗子,你们说中药有多毒/
发表于:14-05-27 09:28
看看在讲台上说中医的真人君子,看看那些祖传十代八代的中医,都是骗子,因为他们的中医理论全部是错误的中医理论,你们说中药有多毒。
发表于:14-05-27 10:12
本人不是在打击中医,我号称标准中医,我 还靠中医吃饭,我教大家认识的是骗子,骗子中医。打着中医旗号骗人的中医。
发表于:14-05-27 10:15
喜欢看标准中医的贴的了
多种风格&材质家具&&高档家具品质中档价格销售
现代简约实木(胡桃木、红橡、楸木、榆木、白腊木、橡胶木、松木等)
中式仿古(非花、鸡翅、缅花、非酸、老挝红酸枝等)&&
美式乡村&地中海(白腊木、楸木等)&新古典&&简约欧式
发表于:14-05-27 10:16
有人谁,标准中医你又不卖药赚钱在这里捣什么乱。我在这里是卖知识。
发表于:14-05-27 16:46
中医院的中医生不是骗子吧,我肯定地告诉你们,现在中医院的中医生99%是骗子.因为他们学习的中医理论是错误的中医理论,他们不想成为骗子都不可能.
发表于:14-05-27 16:48
现在中医院的中医生不能治病,所以他们把责任全部推到中药上.
发表于:14-05-27 16:52
1,因为许多中药材根本不能治病,就是食材,
2:许多中药配方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不能治病.就是忽悠患者
发表于:14-05-27 19:58
现在的中医是骗子,我相信。但是古代,没有中医,中国人早就灭绝了。
发表于:14-05-27 21:28
建议各大医院埋汰中药,中药药效差制作工艺复杂,推广西药药效快又好,又前卫
你是不是也想有这样“美如画”的投篮呢?
发表于:14-05-28 07:27
昨天晚上焦点访谈介绍中医14年5月27日
发表于:14-05-28 07:30
回复 第15楼 的 @道之以德:
其他 国家没有中医也没有死绝
发表于:14-05-28 08:02
&&[第2版 05-28 08:02]
中药有十八反,十九畏。多看看药性赋.
发表于:14-05-28 08:26
&&[第3版 05-28 08:26]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肝心;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与小肠。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温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毒热杀虫于贯众。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血气妇人之用。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白鲜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茇;用发散以生姜。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壮阳而医白浊。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胡芦巴治虚泠之疝气;生卷柏破症瘕而血通。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耳聋。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去风。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盖夫散肾冷、助脾胃,须荜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术。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白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痛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岂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消肿益血于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糜茸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而养血。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白花蛇治瘫痪,疗风痒之癣疹;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乌药有治冷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代赭乃镇肝之剂。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此六十种药性之热者也。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湿痰。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萝卜去膨胀,下气制面尤堪。况夫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山药而腰湿能医;阿胶而痢嗽皆止。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诚以紫菀治嗽,防风祛风,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羌活明目驱风,除湿毒肿痛;白芷止崩治肿,疗痔瘘疮痈。若乃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余;刘寄奴散血,疗烫火金疮之苦。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疗折伤之症则骨碎补。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尝闻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抚芎走经络之痛;何首乌治疮疥之资。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藁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乃曰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茴香治疝气肾病之用。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疴;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寸白虫;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当知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气之。金樱子兮涩精;紫苏子兮下气涎。淡豆豉发伤寒之表;大小蓟除诸血之鲜。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麻仁润肺,利六腑之燥坚。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芪;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脊。菟丝子补肾以明目;马蔺花治疝而有益。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以硇砂而去积;用龙齿以安魂。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原夫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天麻主头眩,祛风之药。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观乎商陆治肿,覆盆益精。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镇心而有灵。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甘松理风气而痛止;蒺藜疗风疮而目明。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蒲黄止崩治衄,消瘀调经。岂不以南星醒脾,去惊风痰吐之忧;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没食主泄泻而神效;皂角治风痰而响应。桑螵蛸疗遗精之泄;鸭头血医水肿之盛。蛤蚧治劳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尝闻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气,亦令胃和。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郁李仁润肠宣水,去浮肿之疾;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疴。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因知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椿根白皮主泻血;桑根白皮主喘息。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抑又闻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僵蚕治诸风之喉闭;百合敛肺痨之嗽萎。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连翘排疮脓与肿毒;石南叶利筋骨与毛皮。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紫河车补血,大枣和药性以开脾。然而鳖甲治痨疟,兼破症瘕;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乌梅主便血疟痢之用;竹沥治中风声音之失。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
发表于:14-05-28 08:15
&&[第2版 05-28 08:15]
十八反歌十九畏歌
3&妊娠用药禁忌: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十八反歌”源自:张子和《儒门事亲》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笈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十八反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此后的《本草纲目》及《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
  “十九畏歌”源自:刘纯《医经小学》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焯莫相依。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相恶”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与“配伍”一节中所谈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2.3&用药说明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3&妊娠用药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斟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发表于:14-05-28 08:43
&&[第3版 05-28 08:43]
《汤头歌诀》,医方著作。一卷。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1&创作背景
  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汤头所由来也。仲景为方书之祖,其《伤寒论》中既曰太阳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矣,而又曰麻黄证、桂枝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不以病名病,而以药名病。明乎因病施药,以药合证,而后用之,岂苟然而已哉!令人不辨证候,不用汤头,率意任情,治无成法,是犹制器而废准绳,行阵而弃行列,欲以已病却疾,不亦难乎?盖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以为后人楷则。惟在善用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如淮阴背水之阵,诸将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旧本有汤头歌诀,辞多鄙率,义弗赅明,难称善本。不揣愚瞽,重为编辑,并以所主病证括入歌中,间及古人用药制方之意。某病某汤,门分义悉;理法兼备,体用具全;千古心传,端在于此。实医门之正宗,活人之彀率也。然古方甚多,难以尽录。量取便用者,得歌二百首。正方、附方共三百有奇。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此提纲挈领,苟能触类旁通,可应无穷之变也。是在善读者加之意耳。 清朝康
2&&汤头歌诀
  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老中医,整合古方编著了一本《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本书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一时成为医界的美谈。“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具有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此举方便了人们的识记,受到广大学医者的欢迎。
  编辑本段
3&歌诀一览
  补益之剂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祛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 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 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 甘桔桑皮劳热宜
  4.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 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 止嗽除蒸敛汗高
  5.秦艽扶羸汤
  秦艽扶羸鳖甲柴 地骨当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 肺劳蒸嗽服之谐
  6.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 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 咳血吐痰劳热久
  7.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 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 喘咳痰血肺家伤
  8.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 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 顺气生津嗽哽宁
  9.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虚劳腹冷服之瘥
  增入黄芪名亦尔 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 阴班劳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 麦夏苁蓉仔细哦
  10.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 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 耳聋目障服之清
  1.独参汤
  独参功擅得嘉名 血脱脉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 应知专任力方宏
  2.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最守真 补人三宝气精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 益寿延年实可珍
  3.保元汤
  保元补益总偏温 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 持纲三气妙难言
  4.还少丹
  还少温调脾肾寒 茱淮苓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巴枸 远志菖蒲味枣丸
  5.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 熟地淮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 引火归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 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 专治阴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 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 归芍参麦各分途
  6.右归饮
  右归饮治命门衰 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淮山枸杞子 便溏阳痿服之宜
  左归饮主真阴弱 附桂当除易麦龟
  7.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有奇功 归少芪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 别名止汗玉屏风
  8.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 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 专益肾肝精血虚
  9.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 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 远志茯苓共养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 劳心思虑过耗真
  10.虎潜丸
  虎潜脚痿是神方 虎胫膝陈地锁阳
  龟版姜归知柏芍 再加羊肉捣丸尝
  11.河车大造丸
  河车大造膝苁蓉 二地天冬杜柏从
  五味锁阳归杞子 真元虚弱此方宗
  12.斑龙丸
  斑龙丸用鹿胶霜 苓柏菟脂熟地黄
  等分为丸酒化服 玉龙关下补元阳
  发表之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伤寒服此汗淋漓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 太阳如疟此为功
  3.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 风寒两解此为良
  4.小青龙汤
  小龙青汤治水气 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 细辛半夏兼五味
  5.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 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 有汗加葛无麻黄
  6.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钱氏 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 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与阳斑 疽疹已出慎勿使
  7.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 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 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 加减临时在变通
  8.神术散
  神术散用甘草苍 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 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神术即平胃 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神术苍防草 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 太阳有汗此为良
  9.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 少阴反热曷能康
  10.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 加入消风治亦同
  11.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 阳虚无汗法当谙
  12.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 虚人外感服之康
  13.神白散
  神白散用白芷甘 姜葱淡豉与相参
  肘后单煎葱白豉 两方均能散风寒
  14.十神汤
  十神汤里葛升麻 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 时邪感冒效堪夸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 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 风温补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 热甚栀芩次第施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 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 热盛阳明入母膏
  3.防风解毒汤
  防风解毒荆薄荷 大力石膏竹叶和
  甘桔连翘知木枳 风温痧疹肺经多
  4.竹叶柳蒂汤
  竹味柳蒂干葛知 蝉衣荆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参甘麦 初起风痧此可施
  5.华盖散
  华盖麻黄杏橘红 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 表散风寒力最雄
  攻里之剂
  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厚朴大黄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2.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实黄 谵狂痞硬上焦强
  益以羌活名三化 中风闭实可消详
  3.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 甘缓微和将胃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 中焦燥实服之好
  4.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 枳柏茱连棱术随
  大黄黑丑兼香附 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实积能推荡 泻痢食疟用咸宜
  5.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 湿热积滞力能攘
  若还后重兼气滞 木香导滞加槟榔
  6.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 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 脐腹绞结痛非常
  7.蜜煎导法
  蜜煎导法通大便 或将猎胆灌肛中
  不欲苦寒伤胃腑 阳明无热勿轻攻
  1.芍药汤
  芍药芩连与锦纹 桂甘槟木及归身
  别名导气除甘桂 枳壳加之效若神
  2.香连丸
  香连治痢习为常 初起宜通勿遽尝
  别有白头翁可恃 秦皮连柏苦寒方
  3.更衣丸
  更衣利便治津干 芦荟朱砂滴酒丸
  脾约别行麻杏芍 大黄枳朴蜜和丸
  涌吐之剂
  1.瓜蒂散
  瓜蒂散中赤小豆 或入藜芦郁金凑
  此吐实热与风痰 虚者参芦一味勾
  若吐虚烦栀豉汤 剧痰乌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烧盐方 一切积滞功能奏
  2.稀涎散
  稀涎皂角白矾班 或益藜芦微吐间
  风中痰升人眩仆 当先服此通其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 吹鼻得嚏保生还
  和解之剂
  1.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2.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邪成郁逆 敛阴泄热平剂扶
  3.黄连汤
  黄连汤内用干姜 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 寒热平调呕痛忘
  4.黄芩汤
  黄芩汤用甘芍并 二阳合利枣加烹
  此方遂为治痢祖 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 前症皆呕此能平
  单用芍药与甘草 散逆止痛能和营
  5.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 调经八味丹栀着
  6.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 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 感伤岚瘴并能驱
  7.六和汤
  六和藿朴杏砂呈 半夏木瓜赤茯苓
  术参扁豆同甘草 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 伤寒伤暑用须明
  8.清脾饮
  清脾饮用青朴柴 苓夏甘芩白术偕
  更加草果姜煎服 热多阳疟此方佳
  9.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演并用理肝脾 若作食伤医更错
  1.何人饮
  何人饮治久虚疟 参首归陈姜枣约
  追疟青陈柴半归 首乌甘草正未弱
  若名休疟脾无虚 参甘归乌甘草酌
  四兽果梅入六君 补中兼收须量度
  更截实疟木贼煎 青朴夏榔苍术着
  2.奔豚汤
  奔豚汤治肾中邪 气上冲胸腹痛佳
  芩芍芎归甘草半 生姜干葛李根加
  3.达原饮
  达原厚朴与常山 草果槟榔共涤痰
  更用黄芩知母入 菖蒲青草不容删
  4.蒿芩清胆汤
  俞氏蒿芩清胆汤 陈皮半夏竹茹襄
  赤苓枳壳兼碧玉 湿热轻宣此法良
  表里之剂
  1.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 妙法内攻并外攘
  柴胡芒硝义亦尔 仍有桂枝大黄汤
  2.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 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 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 外科疡毒总能消
  3.五积散
  五积散治五般积 麻黄苍芷归芍芎
  枳桔桂姜甘茯朴 陈皮半夏加姜葱
  除桂枳陈余略炒 熟料尤增温散功
  温中解表祛寒湿 散痞调经用各充
  4.三黄石膏汤
  三黄石膏芩柏连 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热服 表里三焦热盛宣
  5.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甘草四般治二阳
  解表清里兼和胃 喘汗自利保平康
  6.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 内伤外感此方推
  参前若去芎柴入 饮号芎苏治不差
  香苏饮仅陈皮草 感伤内外亦堪施
  7.茵陈丸
  茵陈丸用大黄硝 鳖甲常山巴豆邀
  杏仁栀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
  时气毒疠及疟痢 一丸两服量病调
  8.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即九味 已独知连白术暨
  散热培阴表里和 伤寒两感差堪
发表于:14-05-28 08:41
回复 第21楼 的 @lzwsnd:
回复 第20楼 的 @lzwsnd:
口口相传,一派胡言。
发表于:14-05-28 08:44
回复 第23楼 的 @标准中医:
发表于:14-05-28 08:47
《伤寒论》,《伤寒论》全书10卷,22篇。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着。张仲景吸取了《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法,以六经为纲,将病者的病状、脉候,根据其虚实表里寒热来划分为六个不同的病类。三阴三阳内连脏腑,外属经络,由于邪气强弱以及病人体质的不同,又有不传、直中、循经传、越经传以及合病、并病等不同情况,确立了伤寒病辩证的纲领。该书以条文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伤寒病不同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及立方用药规律,在诊断方面,强调四诊八纲的综合运用,对病者的病状脉候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其疾病部位与病理。在治疗方面,依据其四诊八纲所得的资料以及病因病理认识,确定治疗大法,将汗下吐和温清补消八法灵活地运用于治疗过程之中,或单用,或同用,立法谨严,然后选方用药,用药80余种,其方剂多选药精当,配伍有度,主治明确,疗效显著,被后世为尊为“经方”。由于《伤寒论》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约有成无已系(《注解伤寒论》),方、喻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钱塘二张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三大注本体系。历代包括日本等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等670余家,足见其影响之大。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发表于:14-05-28 08:59
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二卷,傅山撰,约成书于十七世纪,而至道光七年(1827)方有初刊本:后收入《傅青主男女科》中,合刊本多《傅氏女科全集》,后附《产后篇》2卷。故或又为《女科.产后编》、陆懋修《世补斋医书》收入之校订本、将女科析为8卷、八门。改称《重订傅徵君女科》、《产后编》改名《生化编》。今本《傅青主女科》(《女科》)上卷载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等五门,每门下又分若干病候,计38条、39症、41方。下卷则包括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诸症,亦五门,共39条、41症、42方。《产后编》上卷包括产后总论、产前产后方症宜忌及产后诸症治法三部,分列为17症;下卷继之而分列26症,并附补篇一章。全书文字朴实,论述简明扼要,理法方药谨严而实用,重视肝、脾、肾三脏病机,善用气血培补、脾胃调理之法,故颇受妇产医家推崇。
发表于:14-05-28 09:04
  叶天士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
1.1&少年时代
  叶天士少承家学。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名时,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叶天士才十四岁。叶天士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他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
  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1.2&行医事迹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想去学但没人介绍。一天,那位名医的外甥赵某因为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就来找叶天士。叶天士专心诊治,几帖药就治好了。赵某很感激,同意介绍叶天士改名换姓去拜他舅舅为师。叶天士在那里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刘医生诊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发现孕妇是胎儿不能转胞,痛得不省人事的。就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后胎儿果然产下。刘医生很惊奇,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叶天士,心中很感动,就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了他。
发表于:14-05-28 09:08
  叶天士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天士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杂病方面,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方法;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他还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精研古籍,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除精通医术外,叶天士在其它学问的研究中也具严谨精细的治学精神,博览群书、学究天人,使医术和学术相得益彰。他觉得“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虽身享盛名,而手不释卷,体现了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后人也说他“固无日不读书也”。他在医学中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也体现在他的待人接物方面,故后人赞其“内行修备,交友以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拯之,无所顾藉。”
发表于:14-05-28 09:09
回复 第22楼 的 @lzwsnd:
如果你想学习组方,你只学习六味地黄组方就行了,因为这个药方能够接受古代和现代科技的检验。
发表于:14-05-28 09:15
回复 第29楼 的 @标准中医:
四十年前在祖父,家父带领下,就接触学习了。
发表于:14-05-28 09:15
回复 第25楼 的 @lzwsnd:
因为现在气是什么不知道,& 你研究伤寒论你就不知道二阴二阳病是什么,什么是气旺,什么是气衰。你的药方是治疗什么,你不知道,就是一笔糊涂帐,就不是对症下药。
发表于:14-05-28 09:16
回复 第26楼 的 @lzwsnd:
对不起,女科不懂。
发表于:14-05-28 09:18
回复 第28楼 的 @lzwsnd:
回复 第27楼 的 @lzwsnd:
针灸是骗子,一个骗术。
发表于:14-05-28 09:22
回复 第30楼 的 @lzwsnd:
人人知道六味地黄,有几个人研究它呢,连药厂的说明书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你们不懂什么是中医。
发表于:14-05-28 09:23
第34楼 的 @标准中医:
发表于:14-05-28 09:25
傅青主的妇科很好
发表于:14-05-28 09:28
针灸不是骗子,那你告诉我针灸治疗什么症状。
你知道你说的药方治疗什么症状吗,
什么是气郁,什么是气滞,什么是气实,什么是气虚。
发表于:14-05-28 09:28
少妇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发表于:14-05-28 09:32
气滞:气的不畅或阻滞。多因邪气侵犯,或七情所伤,或痰饮水湿停留,或淤血积滞所致。气郁:指肝气郁结。多由情志郁结,以致肝气不舒。
发表于:14-05-28 09:33
正气是个大体的概念,正气包括很多,如营气,卫气等,你可以详细了解。当邪气入侵的时候,正气就与邪气斗争,就像敌我之争,当正气弱的时候,邪气就进了人体,正气处于弱势就得病了,比如感冒就是因为寒邪入侵的原因。后来当人体恢复的时候正气又强了,把邪气赶出了人体,这就是得病后恢复的原因,
正气虚于上,不全对,因为一些正气在体表,一些不在体表,正气是个很大的概念, 邪气也分很多种,有寒热暑湿燥等。
发表于:14-05-28 09:37
★ 血瘀者,体形多偏瘦、多妇人,如果女性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必是血瘀型,忧郁气滞,久病入络,性格易烦、急躁、健忘、不耐受风寒,不愈容易中风偏瘫;
饮食宜食黑豆、黄豆、山楂、香菇、茄子、红糖、米酒等,注意保暖驱寒;补药川穹、丹参等;
★ 气郁者,性格敏感多疑、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思虑重、易受惊吓、所欲不遂、不耐受精神刺激、不喜阴雨天气等;注意戒酒戒烟,多食柑桔橙、佛手、大蒜等;补药香附、乌药、小茴香等;
多参加旅游、疗养,多交朋友;(注意气郁≠气虚)
★ 气虚者,先天本弱,后天失养,病后气亏,气短懒言,瘦羸乏力,性格内向,畏寒怕热,动辄感冒; 饮食调摄宜食红枣、糯米、鸡汤、牛肉、猪肉、大豆制品、白扁豆等;
补药黄芪、补中益气丸等;
发表于:14-05-28 09:38
气滞:气的不畅或阻滞,
今天就教你一下玩玩,气是什么,气滞表现的症状是什么,它是怎么不畅的,怎么通畅它。
发表于:14-05-28 09:45
回复 第41楼 的 @lzwsnd:
回复 第39楼 的 @lzwsnd:
你说的气郁和中医的气郁不是一个概念,中医的气郁是白发的一个病因。慢慢教你
发表于:14-05-28 09:48
回复 第43楼 的 @标准中医:
哈哈,谢谢不想学,要学早就成名成家了。
发表于:14-05-28 09:55
回复 第44楼 的 @lzwsnd:
你就是想学习也成为不了名家。不是什么人努力就能够成功的。
发表于:14-05-28 09:57
血瘀者,和气郁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堂。
发表于:14-05-28 10:02
回复 第40楼 的 @lzwsnd:
回复 第39楼 的 @lzwsnd:
这两条说明你不懂中医,
发表于:14-05-28 10:07
回复 第47楼 的 @标准中医:
发表于:14-05-28 10:09
发表于:14-05-28 10:11
共2页 到第页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牙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