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星占在古代政治统治者政治模拟4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日食与宋代政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日食与宋代政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中国古代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彗星记录,而且中国古人对于彗星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虽然有少数彗星被视作祥瑞,但"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
  中国古代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彗星记录,而且中国古人对于彗星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8/view-5900252.htm  虽然有少数彗星被视作祥瑞,但是大多数彗星在古人眼中都是灾祸的预兆。为了趋吉避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舞台上不知上演了多少与彗星有关的悲喜剧。   公元1075年,北宋王朝正由王安石主持变法。这次变法遭到了很多人的激烈反对。北宋是中国文化的高峰,但是迷信的“灾异论”也同样盛行。这年十月初七,出现了一颗彗星,按照“灾异论”,这是很严重的“天谴”。宋神宗为此忧心不已,加之对新政的疑虑,所以不仅避正殿、减膳食,并且下诏,命王安石率领大臣直言进谏,并“改修政事”。反对派抓住这一机会,对王安石等变法派群起指责。大臣吕公著说,这颗彗星的出现是由于皇帝用人不当;大臣富弼则劝神宗要择众说以执政,不能只听少数人的意见,实际上也是在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张方平更是直指“天变”是由新政所引起的;御史中丞邓绾则借此“天变”指责变法派干将章淳。   王安石的变法决心非常坚定,面对各种攻讦,曾经有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名言。这次面对彗星的“天变”和政敌的攻击,他再次奋起应战。他援引前代的历史,向皇帝说道:晋武帝的时候,彗星两次出现,权威的星占书认为这是帝王短寿的征兆,但是晋武帝却在位长达二十八年;春秋时,星占家裨灶根据天象,说郑国将会发生大火,建议执政的子产用财物向上天祷告,以求免除火灾,而子产不信星占,拒绝禳灾,结果郑国安然无恙。可见星占不足凭信,想要政通人和,关键还是皇帝恪守道德,臣工勤于政务。   然而,由彗星引发的对变法的攻击还是取得了效果。由于种种原因,王安石不得不在次年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变法很快中止。孙小淳先生指出:“变革成败与否固然是由许多社会政治因素决定的,但是关于‘天文灾异’的论说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   古人认为,天象关乎人事,通过星占可以预测未来、了解天命,所以勤于观测,在史书中留下了大量天象记录。彗星的星占含义特别重大,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也因此较为丰富。   有部分学者认为,在近代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彗星的记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兵略训》保存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彗星记录:商代末年周武王伐纣时,天上出现了一颗大彗星。人们认为这是有利于商朝的预兆,但是武王不为所动,毅然进军,最后获得了胜利。不过,西周以前的传世文献中,彗星记录非常少见。   春秋战国时期的彗星记录逐渐丰富,《左传》、《史记》等史籍中都有彗星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彗星记录一般很简单,除了时间,往往只有“彗星见”的寥寥数语。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记事记录了彗尾的指向。如武王伐纣时的彗星“柄在东方”,而晋楚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时,彗尾指向是“楚操其柄”,而“晋当彗末”。还有少数记事记录了彗星的出现方位或运动方向,如前613年,“彗星入北斗”;前525年,“彗星见辰”;前510年,“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等。齐景公时期(前547年~前490年)的一条记载还记录了彗星的可见期:“有彗星……十六日而星灭。”   秦汉时期,彗星记事不但更为丰富,而且对于彗星的出现时间、位置、运动方向、颜色、形态、可见期等特征,都有了更为详实的描述,记录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进步。例如,前148年六月,“蓬星在西南,在房南,去房可二丈,大如二斗器,色白;癸亥,在心东北,可长丈所;甲子,在尾北,可六丈;丁卯,在箕北,近汉,稍小,且去时,大如桃。壬申去,凡十日。”《汉书.天文志》的这段记载描述了彗星在不同日期,相对于房、心、尾、箕等星官的位置,彗尾从“二斗器”增长至“丈所”,至“六丈”,再“稍小”,最后缩至“大如桃”的变化过程,描绘了彗星的颜色是白色,形状如“蓬”,可见期前后共十日。   公元104年的一条记载,说四月丁未日“紫宫中生白气如粉絮。戊午,客星出紫宫西行至昴,五月壬申灭”。这条简短的记载,同样提供了彗星的颜色、形态、运动路径、可见期等详备的科学信息。   西汉末年至东汉,开始使用“度”的单位来描述彗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这反映了当时在实测天文学中球面距离单位和坐标系的实际使用情况。例如前12年七月辛未日,彗星在太阳后方“六度有余”;公元54年,“水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为彗”;公元65年六月,彗星出现于“柳、张三十七度”;76年八月,彗星“稍行入牵牛三度”,等等。   此后的一千多年,直至清末,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维持了这样的高水平,并有所发展。特别是元代,对于彗星位置的观测更为精确。如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八月甲戌日,测得彗星在“张宿十七度一十分”;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六月辛巳日,彗星“测在牛二度九十分”。   在古代,由于天文星占之学往往被帝王垄断,故而天象记录主要集中于二十四史等中央政府的官修典籍之中,所录的主要是王朝都城的天文官员进行观测的记录。   宋元时代是中国地方志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元代所修的《金陵新志》等地方志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可与正史相参证的宋元时期彗星记录。延及明清时期,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彗星记录不仅出现在各地方志之中,而且也出现在了各类私家笔记和著述之中,部分记录且为王朝中央的正史所不载。到了清代,地方志已经取代正史,可以看作彗星记录的主要来源了。   例如清初顺治时期,在《清史稿.天文志》中仅有顺治九年的一条记载。而通过《上海县志》、《重庆府志》、《福建通志》、《嘉禾县志》、《吴江县志》等十多种方志,我们可以知道,在顺治元年、二年、六年、七年、十年、十四年、十八年,也曾经多次出现过彗星。古人对于彗星的认识   有些星占著作中提出,彗星是由五大行星的“精气”所生,若在太阳旁边观察到出现何种颜色的“气”,就预示着某个行星将会生成彗星。我国的古代星占学书籍《黄帝占》说:“其彗星之出,以寅日见有青方气在日旁,此岁星(即木星)之精将欲为彗。以寅日见赤方气在日旁,此荧惑(火星)之精将欲为彗。各以五色气候之,是则五星将欲为彗之变,先见其气,后见其彗。”不过在“天人感应”的思想指导下,《黄帝占》所述的这类“预测”,还是归结为“彗星出见,……天下兵起”,“(彗星)见则天下乱”,等等。后来有些占星家提出“日旁见气”后数十日或数月就会有彗星出。
  唐代的李淳风在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了彗尾指向的背日性:“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这段话说明:1、彗星是一个天体;2、彗星本身不发光,只是因为太阳的照射才发光;3、彗尾指向总是背向太阳的。而在欧洲,直到第谷仍然认为彗星虽比月球为远,但仍是大气现象;直到1540年,才有德国天文学家阿比安提出彗尾指向的背日性。马王堆帛书的惊人成就   1973年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件关于天文、气象占卜的帛书,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20世纪中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经发现朝鲜存有公元1664年的手绘彗星图,他饶有兴致地问道: 北京钦天监的彗星记录里,是否还保存有手绘的彗星图?”马王堆帛书出土后,已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科学顾问席泽宗先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但明清档案中保存有清代钦天监手绘的彗星图,而且于公元前168年埋在地下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就有二十九幅图,画着各种形状的彗星。”并称之为“世界上关于彗星形态的最早著作”。席泽宗等学者通过其中的文字避讳、战国时期国名,以及吴楚柏举之战等史实,考定这件帛书的成书年代不晚于西汉初年(前200年左右),应当“出自战国时楚人之手”。   这件帛书尽管出土时已有部分腐朽,但经修复,仍然可以恢复原貌。它全长1.5米,宽0.48米,从上到下分为六列,每列又从左至右分为若干条。原件没有标题,学者们根据内容,将其命名为《天文气象杂占》。全图共分为约250个图幅,其中在第六列的中部,有29幅彗星图像。除一条文字磨灭外,其余部分都很完整。这29幅图的文字注释保存着战国时期对于彗星形态的18种分类,其名称分别为:赤灌、白灌、天箭、槐、彗、蒲、耗、秆、帚、厉、竹、蒿、苫、苫发、甚、蔷、?、干、蚩尤旗、翟。   在对甲骨文进行的研究中,有人发现甲骨文的“彗”字有四种字形:短尾型、长尾型、有头型和分裂型。这可能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古人对于彗星形态的分类。在唐代李淳风所撰《晋书.天文志》对彗星形态有非常细致的划分,如:彗、孛、长、天槐、天桔、天枪、蚩尤旗等等。这一分类可能引用了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的《荆州占》。而在汉代的传世文献中就已经有了对彗星的初步分类:“孛星”、“长星”、“彗星”。   现代天文学将彗尾分为三大类:离子气体组成的气尾,尘埃组成的尘尾和直指太阳、呈短锥状的反尾。而汉代的分类,则恰与此暗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孛星”,具有反尾或无尾的彗星;“长星”,或日“笔星”,具有气尾;“彗星”,具有尘埃尾。在尘尾中,有一些弯曲程度特别剧烈,则称为“蚩尤旗”。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为汉代文献中的彗星分类提供了实物证据。   1943年,苏联天文学家奥尔洛夫按照彗核中气体的多寡,把彗头分成N、C、E三类:N类,彗核中气体成分稀少,只能看到彗核和彗尾,没有彗发;C类,气体较少,有彗发但无壳层,彗头呈球茎形;E类,有丰富的气体,彗发很亮,有抛物面形状的壳层,彗头呈锚形。而在马王堆帛书的彗星图中,这三种类型都能找到:有的在圆形的头部中心还有一个小圆,应为E类;有些只有一个圆,应为c类;有些仅有一个黑点,应该就是N类。   在另一件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一句话是“喷者虞喷,上如彗星”。19世纪有西方天文学家提出,暗而冷的彗核接近太阳时,由头部喷出物质,形成彗尾,到了1949年,这一想法被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发展为“脏雪球”模型。《五十二病方》的这句话,是对彗星本质的正确认识,被席泽宗誉为“不能不说是惊人的猜想”。古代彗星记录与现代科学   在17、18世纪,宋君荣等来华耶稣会教士将中国古代天象记录资料传往欧洲,引起了开普勒、拉普拉斯、毕奥等科学家的注意。宋君荣曾撰有《中国所见彗星表》。1846年,毕奥在法国发表了《1230年至1640年在中国观测的彗星表》,向西方学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   张钰哲院士曾经指出:“古代的天象观测记录对今天的天文学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哈雷彗星为例,早在前613年,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回归记录。这些记录中有着哈雷彗星出现时间、出现位置、运动情况等丰富的科学信息。20世纪初,英国人克罗密林和科威耳将中国古代哈雷彗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回推的过近日点时间和回归周期相比较;1850年,有人根据中国史料进行计算,发现哈雷彗星的轨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在逐渐变化,这对于研究彗星起源和演化有着重大意义;1972年,美国的J.L.B rady应用中国彗星记录研究哈雷彗星的运动,提出太阳系中存在第十大行星的假说;1971年,旅居爱尔兰的华人天文学家江涛重新审查了有关记录,提出了非引力效应的存在;1978年,张钰哲应用中国古代彗星记录进行研究,提出在离太阳50天文单位处可能存在一个环状的、总质量与地球相当的彗星云。   张钰哲院士在研究哈雷彗星的运动时,曾经提出过一种历史年代学假说:如果《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的彗星是哈雷彗星,那么就可以利用现代天文方法回推其时代,由此可以定出武王伐纣的年份为公元前1057年,从而解决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年代学谜案。这一假说在历史学家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人以为这个年份就是现代天文学给出的确凿的武王伐纣年代。实际上,张先生反复强调,这只是一种假说,须以那颗彗星被证实为哈雷彗星为前提。近年来卢仙文等的研究,证实了以现有史料无法证明武王伐纣时的彗星就是哈雷彗星,它是哈雷彗星的可能性非常小。   这些研究的结论虽然未必一定是正确的,但至少证明了古代彗星记录至今仍有科学价值,能够为现代天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所用。   1846年比拉彗星回归时,人们发现了彗核分裂现象。而在《新唐书?天文志》中,就可能有一条公元896年的彗星分裂现象记录:“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虚、危问,乍合乍离,相随东行,状如斗,经三日而二小星没,其大星后没。”以现代天文学知识重新审视这段一千多年前的客星记录,显然这很可能就是一颗分裂的彗星。唐代史书中还可能记录了彗星亮度突然大幅度提高的罕见现象。而在欧洲,这种现象很晚才为天文学家们所认识。   所以,利用现代天文学方法,结合新的天文发现,古代的天文学记录今后仍有可能带给我们新的启迪。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星占历法与宋代政治文化--《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星占历法与宋代政治文化
【摘要】:星占历法知识在古代社会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古代政治运作中,天文星占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决策和政治斗争。本文着重探讨天文历法与政治间的互动,特别关注星占在政治运作、军事斗争等方面是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也探讨政治权力对天文历法知识确立过程的影响。论述了宋代官方天文星占的理论与方法,朝廷对异常天象的反应模式,天文历法在宋代王朝政治运作中的功能和角色,并以个案说明在具体的政治事件、军事斗争、对外关系上天文历法知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讨论宋代士大夫天文历法研究背后的政治动机,考述了宋代士大夫对汉唐天人观的发展和改造及其对士大夫政治的作用,并在唐宋变革的大背景下辨析了宋代儒家之历和历家之历间的争论,进一步揭示士大夫天文历法关怀背后深厚的文化忧患感和使命感。还论述了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各种权力如何介入并影响这种知识的确立,最终确立的知识形态如何体现利益集团的诉求。本文既研究天文、星占对政治的影响,也讨论现实政治中诸种权力如何影响天文历法知识的形成,这样就展示了天文历法与政治互动的两个方面。本文希望能够通过星占历法这一个视角,透视宋代的文化政治的特点,加深我们对这一时代的理解。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K24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潇;;[J];中外法学;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卓嘎;[D];西南大学;2011年
汪小虎;[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焦海燕;[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孙继辉;[D];河南大学;2012年
陈嗣;[D];河南大学;2012年
汤绍辉;[D];复旦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成兴;[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江晓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01期
江晓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02期
江晓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03期
江晓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04期
江晓原;;[J];大自然探索;1991年01期
曾秋潼;[J];广东史志;1998年04期
刘永明;[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刘永明;[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陈久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贞;[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克生;[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陈尚胜;;[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刘贵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邓小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任文召;;[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赵舒雯;;[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04期
李秀莲;;[J];北方文物;2010年04期
于翠玲;;[J];编辑之友;2011年04期
杨晓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2期
刘扬忠;;[J];长江学术;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秀莲;;[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刘浦江;;[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岸本美绪;;[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邓小南;;[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续)[C];2005年
刘永明;;[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史金波;;[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吕凌峰;;[A];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陈怀宇;;[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方玲;[D];南开大学;2010年
杜芝明;[D];西南大学;2011年
卓嘎;[D];西南大学;2011年
孙旭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夏利亞;[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振华;[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王朝阳;[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王连旗;[D];河南大学;2011年
吴冬梅;[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王和君;[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滕亚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山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欧阳秀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韩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吕诗尧;[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尤汪洋;[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徐晓炜;[D];西北大学;2011年
王丹丹;[D];西北大学;2011年
贾连港;[D];西北大学;2011年
张乐;[D];河南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史玉民,魏则云;[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方潇;;[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周宝荣;[J];编辑学刊;1995年03期
曹之;;[J];出版史料;2007年03期
勾承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杨胜宽;;[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鲁碧华;[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唐春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阿旺次仁;;[J];中国藏学;1988年01期
石硕;;[J];中国藏学;199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贞;[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白华;[D];郑州大学;2004年
王美华;[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孙林;[D];四川大学;2007年
徐迎花;[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仇鹿鸣;[D];复旦大学;2008年
李富强;[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书雷;[D];河南大学;2005年
欧阳傲雪;[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小虎;;[J];科学与管理;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凯;[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王冬敏;[D];西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德金;;[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1期
邓文宽;[J];敦煌学辑刊;1989年01期
余欣;[J];敦煌学辑刊;2001年01期
刘永明;[J];敦煌学辑刊;1997年01期
,台建群;[J];敦煌研究;1992年02期
刘永明;[J];敦煌研究;2002年06期
萨莫秀克,谢继胜;[J];敦煌研究;2004年04期
廖旸;[J];敦煌研究;2004年04期
江晓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04期
江晓原;[J];大自然探索;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单世联;;[J];文艺研究;2006年05期
刘泰然;陈雪;;[J];天中学刊;2010年04期
姚文放;;[J];求是学刊;2011年02期
蒙文通;;[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5年02期
柳奇;;[J];读书;1957年11期
黄增庆;;[J];考古通讯;1955年05期
孔泾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林若琳;;[J];学术研究;1984年05期
梁文骏;;[J];文物;1984年12期
雷时仲;;[J];考古;198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柯资能;顾植山;;[A];中医五运六气学术研讨班讲稿汇编[C];2008年
周兴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袁冰;石东平;;[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尚虎珊;;[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曲如意;孙文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凌德祥;;[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申秀云;;[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运气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杨文新;;[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党化民;;[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陈立旭;;[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璐 谈洁
肖骏亮;[N];南京日报;2010年
吴增祥;[N];中国气象报;2003年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王松交;[N];中国旅游报;2001年
钱峰;[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本报记者 孙超;[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余仁;[N];科技日报;2002年
余仁杰;[N];科技日报;2001年
杨彬镛;[N];中国测绘报;2002年
;[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韦兵;[D];四川大学;2006年
赵贞;[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王钟杰;[D];河北大学;2006年
高楠;[D];河北大学;2005年
陈雨前;[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陈战峰;[D];西北大学;2005年
廖寅;[D];武汉大学;2005年
王福鑫;[D];河北大学;2006年
陈志英;[D];河北大学;2006年
刘缙;[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永娟;[D];河北大学;2005年
鹿军;[D];河北大学;2005年
刘慧;[D];河南大学;2005年
王治华;[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黄敏捷;[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苗玉勤;[D];郑州大学;2005年
弋杨;[D];四川大学;2005年
胡坤;[D];河北大学;2006年
姚青华;[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华春勇;[D];西北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中国人古代如何识天象_百度知道
中国人古代如何识天象
相关书籍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伺候历书众多。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宇宙概念等多方面,尤其是恒星部分价值更高。① 《五星占》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份帛书,专讲五大行星运动和一些天文知识,共有九部分,八千字。书大约写于汉文帝前元年间(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64年),书中对五大行星运动有详细的描述,成为后代历法中“步五星”工作的先驱。书中对金星、土星的会合周期定得比较准确,对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间木、土、金三星的动态有逐年的记载汉代还有两本重要的天文著作应该提到,这就是《天官书》和《周髀算经》。《天官书》是《史记》中的一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编写星象著作,其中包括许多天文知识、行星运动,交食古人经过长时间夜观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早在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从观察天象来计算每天的潮汐涨退和日出时间,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曾有这样的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魏国石申所著,曾经为古人使用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星占术曾超过它独有的作用。正是因为星占术的需要:“斗柄东指,恒星出没,天空分区,内容涉及太阳、月亮,天下皆春,斗柄南指:一是实际观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等等。因此、恒星、古代天文名词。书的原名叫《天文》,古代许多星占家大量观测记录天空现象,天下皆冬。”这是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晷影,漏刻,来判断当令的季节。而这种观察天象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就叫做“观象授时”。在没有历法的时代,比如说将日食和月食等现象视为天象示警,认为这些现象是将有大灾难降临的预兆,必须举行祭祀仪式才能平息上苍的怒火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途径;二是经验积累和对比分析。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不少迷信的成分,常常对当时无法解释成因的天文现象穿凿附会、月。所以中国古代不少天文著作都同星占术结合在一起。 《石氏星经》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占著作,公元前一世纪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著、行星、交食,可算是当时有关天文知识的总结。所以古人认识天象,发现星座移动的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气候变化相吻合的。所以在4000年前中国的古书《鹖冠子》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采纳率:41%
曾经为古人使用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斗柄东指,来判断当令的季节。而这种观察天象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就叫做“观象授时”。在没有历法的时代,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冬。”这是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书有《甘石星经》、《通志天文略》、《淮南子一书卷三&天文训&quot其实星座位置是按一定规律运行的,而且和地球上气候变化是相对应的。中国的老祖先经过长时间观察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很长一段时间后的经验,古人观天象的夜景,星座移动方向是有规律的,一致的,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所以,有4000年前的古书中鹖冠子记录:“柄东指世界上的弹簧柄南指,世界上所有夏季西指柄下秋季柄北指的是世界上所有冬季。”观察斗的位置,以确定换季时节的晚上。这个观察占星术有规律的变化的四季,被称为“大象的时间。日历时代,人们一旦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几千年前,中国人们已经学会从观察天象,以计算每日的潮汐和日出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含有大量的迷信成分,往往穿凿附,例如,是无法解释的天文现象的原因日食和月食等现象的天文馆警告说,这些现象将是一个大灾难的预兆必须举行一个仪式,以平息神的愤怒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它包括不仅年,月,日,小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打破日晷的影子,滴漏,明星来来去去,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日历的本质是今天的年历。据传说,现在保存的最古老的经典之作“夏小黄历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服务多年历。 有超过其独特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天文学,占星术。也正因为占星术的需要,古代,许多星占家了大量的意见记录下来,写了占星术的著作,包括一些天文知识的天空现象。因此,许多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占星术的著作。 世星现在看到的第一个占星术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沉卫师写的著作中。这本书的原始的名字是“天文数字”,涵盖了太阳,月亮,行星,打破明星,古代天文长期的,多方面的宇宙概念,尤其是恒星部分价值较高的。 ①“占星术”是一个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更具体的五大行星的运动和一些天文知识,分为九个部分,八千字。这本书是写的关于前的第一年的皇帝文汉(179 BC到164 BC),一个详细说明的书5行星运动,成为一个先驱的后代日历“步骤五星级工作。书,金星,土星的会合周期设置更准确,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46年),汉武帝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的木,土,金三星的动态一年一年记录汉,有两个重要的天文著作应该提到的是,这是天官书“,”周髀算经“。天官书是“史记”,公元前一世纪,司马迁的“前145或135 - ?)前进,可以被视为天文知识的总结的时候。BR /&古人的理解天文馆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的观察和记录,积累的经验和比较分析。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天象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