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个人是喜欢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翻译的文学作品而喜欢上

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和历史中的曹操,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_百度知道
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和历史中的曹操,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要说明理由呀~!!!
我有更好的答案
历史中的曹操是伟大的军事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统一了北方,为晋朝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他还写下了很多乐府诗,在当时留下了有历史最强音,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诗,千百年一直被人们所称道。而在文学作品中,曹操则是奸诈无比人物的代表。所以,我喜欢历史中的曹操
采纳率:47%
我更喜欢历史中的曹操,小说中的曹操太过奸佞了,作者毕竟是站在蜀国的角度写的,在他的眼里,曹操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可是,历史上的曹操,虽然也有他的邪佞的一面,但是,不能否认,他是有能力有才华的。至少,比起刘备来,不知道好多少。先不说他政治上的是非,至少,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同时,他也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站在后人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就算你不承认曹操时个英雄,但至少,他也是一代枭雄。
...........都不喜欢。。
我喜欢历史上的曹操,三国演义中作者是站在蜀国这边来写的,自然对蜀国外的人物写的不如刘备等人.历史上的曹操其实也有十分好的一面,他年轻时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治世才华,而文学作品中对他许多故事没提到.
人无完人.不管是历史中还是文学中的曹操都有他不可否认的好的一面,那就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文学才华以及管理统治的能力. 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一面.若一定要在历史和文学中选,我会选历史中的.因为文学中的他已经覆盖了作者个人的思想,我个人认为有点夸张,而且丑化了他的缺点,减少了他的优点.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家都喜欢读三国,但是你对真正的曹操了解有多少
回眸耀眼夺目的中国文学史,不能不提到历朝历代文人所喜好的诗歌,而两千多年来诗坛更是人才辈出,星光灿烂。他们中有的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有的词旨清捷,怨深文绮;有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的奔放潇洒,清新飘逸;有的沉郁顿挫,细致入微??然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歌苍凉深远,吞吐天地,大气雄浑,不仅抒王者之心胸、之抱负,而且其刀笔合一,在众多的诗歌大家中,别有一番风骨。
这位诗人就是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曹操。无疑,曹操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正是他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且善于知人善用、用人唯才,使其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并在官渡之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步统一并实际统治了中国北方。
在统一的过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一方面广纳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自己身体力行,创作了不少流传后世的诗作。正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代表。
魏武风骨,气韵沉雄
曹操诗歌现存二十六首,从艺术形式上说,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词,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史家说他“御军卅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所谓“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诸言”,因此从内容上看,曹操的诗作或抒发其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或表露其济世安民、统一国家的雄心和抱负,或反映汉末动乱、民生疾苦、战争艰难以及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或传递了其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
◎抒发政治理想。曹操有两首诗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一首是《度关山》。诗中云:“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曹操从“人为贵”入笔,从“立君牧民”写起,通过叙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并且强调“俭为共德”,才能废止奢靡之风。在这基础上,曹操提出“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另一首是《对酒》,诗中描述了一个太平的环境里人们的生活景象:“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在曹操看来,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监狱空虚、路不拾遗、老有所养且以寿终等就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而曹操正是愿意为了这样的政治理想而不断追求之人。
◎表露雄心壮志。曹操诗作的一大特点是善于直抒胸臆,直陈其事。他在《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这三首代表作中,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前两首诗是曹操在平定北方豪强乌桓,胜利回师途中所作,其英雄气魄令人慨叹。《观沧海》中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眼中”的景和“胸中”的情交融中,借由描绘大海来比喻自己的博大襟怀和征服天下的雄心,颇有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再如《龟虽寿》透过神龟、腾蛇的比喻,表达了生命终有尽头的观点,但却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著驰骋千里的豪情。也就是说,虽然到了晚年,但他那颗勃勃的雄心永不会消沉,对宏伟政治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
而《短歌行》则作于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之时。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认为:“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诗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歌伊始便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这大概是因为业已54岁的曹操感到年事渐高,时日见浅,但统一大业却仍旧未完成。为此,他求贤若渴。诗中表达道:对于已经“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则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
曹操那爱才、惜才、礼贤下士的政治家的宽广胸襟,以及渴望“天下归心”的宏大志愿和信心,无不从此诗中传递,而这样意境广阔、大气的诗歌,也只有像曹操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诵出来。
◎反映现实社会。曹操写的反映汉末社会现实、百姓疾苦的诗篇读来也让人心有戚戚焉,代表作有《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薤露行》等。
《蒿里行》写于曹操讨伐谋逆的董卓时。诗歌描写了战争带来的危害:“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其传递的是曹操对陷于苦难中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苦寒行》写于曹操征讨袁绍之甥高干时,描写了委曲如肠的阪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羊肠阪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由此将士产生了“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思欲一东归”的思乡情。曹操的现实描摹让人犹身临其境,可感却不可言说。
《却东西门行》则描写了久戍在外的将士们怀乡思归之情。诗风与《苦寒行》接近。诗歌悲凉中不显得过于柔绵,反而回荡著刚健爽朗之气。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道家歌赋,诗中主要描绘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传说,同时表现游仙境与仙人共乐的景象。(网络图片)
◎游仙诗。曹操的诗作中有一些是游仙诗,计有《秋胡行》二首、《气出唱》三首及《精列》、《陌上桑》等共七首,占其诗歌创作的三分之一,比例甚高,基本属于晚年之作。这表明晚年的曹操对于另一世界的探求。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道家歌赋,诗中主要描绘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传说,同时表现游仙境与仙人共乐的景象。如《气出唱》三首就描写了仙界的美妙景象:“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玉女起,起舞移数时。”“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
在代表作《精列》中,素怀统一华夏之志的曹操,因尚未完成其志向,于是想到要去昆仑、蓬莱寻求长生之术,“思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但是,正当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时,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又使他发出了“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
此外,曹操的诗歌中还有赞扬周文王事殷、齐桓晋文框扶周室事迹,以及历史上的贤德帝王、名臣的作品,如《善哉行》、《短歌行?周西伯昌》。曹操借此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忠义之心。因此,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取代汉室称帝。
对当世和后世影响
清代诗人沈德潜曾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汉代崇赋而轻诗,以致诗歌创作日渐没落。而曹操继承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以现实生活为写作素材,尤其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写,都是重大突破,而其对建安文学形成慷慨悲凉的特质、对建安风骨的形成,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不仅定下了基调,也是开创者。不少建安诗人紧随曹操身后,创作了不少优秀诗作。建安文学上承西汉,下开盛唐,独领风骚数十年,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此外在语言风格上,曹操使四言诗再度大放光彩,是“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而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五言诗,在曹操成功用其反映社会生活后,五言诗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基本形式。
历代文学家对曹操诗歌也多有评论,如南朝锺嵘《诗品》中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熬陶孙《诗评》中言:“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中道:“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而千百年后,当我们再读曹操的“梗慨而多气”的诗作时,我们的心灵依然受到震荡。遥想当年,魏武风骨,当世无双。
彭祖真的活了800岁吗?10年间与3000男子有染的民国女作家是谁?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无风起念微信号:wfqn888。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林二狗、)
(魂归故里)
(YY在猫本)
第三方登录:曹公和子建的带动下,产生了什么文学_百度知道
曹公和子建的带动下,产生了什么文学
我有更好的答案
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曹植父子最为明显。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已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此文学开始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儒学式微,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改变了人们看待社会、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蔡文姬,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突破了儒家思想道德观念的束缚,极有切身的感受,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赋,「奉天子以令不臣」,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又追求个人的精神和享受。他们喜好文学,对文士自然礼遇有加,不同於过去的统治者将之视作「俳优」,相反却是一同从事创作,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屡屡遭到播迁,需要仰仗权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许。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与统治者的态度有莫大关系。最後,建安文学的兴盛,实际也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两汉文学为建安之兴起了准备作用,诗、赋等等,皆启发了建安的作家们。例如建安文学的现实精神,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以至建安七子,常以乐府旧题名篇反映现实,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在这样无意识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在建安时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改变,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争奇斗艳,齐头并行的状态。无论是从文化的进化还是演变的角度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都是一件值得我们给予其充分赞扬和肯定的事情。正是有了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才使得各种文化思想能够纷纷登场以及流行。建安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以至于人民怨声载道,威风尽丧。而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则在东汉末年的战火纷纭中轰然倒塌,刺激了文士的创作欲望。建安时期的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由于他们的提倡、蔡文姬、天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汉献帝已经成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影响1,纷纷应时而出。儒家思想不但已经失去了权威,而且不再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当时的社会,一切都处于失范状态之下。人们纵情任性,特立独行,突出自我意识。曹氏父子招才之馀,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刘桢)。另外,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就是师承於汉代乐府诗「感於哀乐,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当时领袖的提倡,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洒笔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是以文学风气变得活跃,建安文学兴盛、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讨论文章,相处如宾如友,儒家思想的坍塌,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平定冀州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学士人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在建安时期。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提升了人们的个性意识,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其诗歌委婉悱恻,以及各种应运而生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兴盛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东汉末年州牧割据。诗、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曹丕的《典论&#8231。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材、阮瑀、应玚,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不得不说的是。东汉末年、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中涓弄权,朝政昏暗无比。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王粲、徐干。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正由於社会纷乱,而且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再一次认识、思考问题的层面。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重大影响。儒学的衰微亦助长建安文学的兴盛,缘事而发」的传统,三祖陈王。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蔡琰。概况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如曹操,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尤以曹操,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论文》正是当时最举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曹丕、曹植,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古诗十九首等亦为建安抒情诗提供了借鉴。文学崛起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著统治的地位。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只是经学的附庸,窒碍了文学的自由发展,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建安文学文学特点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安三曹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七子孔融孔融(153-208) ,字文举,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陈琳陈琳(? -- 217), 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王粲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有三首)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徐干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得一往情深。阮瑀阮瑀(?-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是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应玚应玚(?-217) ,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刘桢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如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评价&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王粲《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诗辞诗歌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辞赋&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作品集&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曹丕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存诗约八十首,前期作品多吐露自己的志趣、抱负和对于建功立业的热烈向往,如《白马篇》。后期由于生活遭遇的折磨,诗歌所反映的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都比前有所加强,较多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抒写了自己遭受压抑、打击,有志不得伸的悲愤情绪,如《赠白马王彪》。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王粲“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七子中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王粲(177-217),字仲宣,今存(2008年)诗23首,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七哀诗》三首是他的代表作。刘桢刘桢(?-217),字公干,今存(2008年)诗20余首,分为赠答诗和游乐诗两类。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写松树在风霜冰雪摧残下仍然“端正”挺拔的英姿本性,最为豪迈俊逸。七子中的其他诗人也都有一些著名的作品,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借秦代民谣写繁重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写一位孤儿被后母虐待的情状,从侧面反映出汉末残酷的社会现实。徐干《室思诗》写思妇忧愁苦闷的心绪,哀怨缠绵,堪称佳作。除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中孔融、陈琳、阮瑀的文章亦文气充沛,辞彩壮丽,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遗风。总的说来,建安时代优秀的散文作品。大多情怀慷慨,文质彬彬,气势飞动流宕。刘桢蔡琰蔡琰,字文姬,即蔡文姬。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董卓之乱中被胡兵掳至南匈奴,嫁给左贤王,生有二子,后被曹操用金璧赎回,重嫁同郡董祀。作品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的感染力和隽永的艺术魅力。,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曹丕、曹植,如曹操。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
建安文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