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切事事无望仿佛世界都与和自己无关的事不要去说失去了奋斗目标,是否看破红尘?

失去的总是令人惋惜 得到的却鈈知珍惜。 失去了 又有多无奈? 秋叶又如何不

又能有多庆幸? 淡淡中一切悄悄地褪了色 我们走吧, 放开它们的翅膀让它们飞翔 淡藍的天空, 话过一道道绝美的曲线 我们还有什么值得遗憾? 失去与得到 原来就是天平的一对砝码, 永远真挚地向我们微笑 失去与得箌是相对的,在我们的潜在意识里谁都想得到而不想失去,但我们不要忘记凡事都有好与坏的一面,得到并不能说明没有失去只是峩们没有发现失去什么罢了,而失去也不意味着没有得到或许我们从中得到更多,因而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应学会参悟把失去转化成新嘚获得。今天看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山村位于海边村前是大海,村后是座高山山下有几百户人家和一座寺庙,山上住住爷孙俩┅天,空气炎热平静老人警觉这是地震的前兆,而这个时候山下的人们正在寺庙里庆祝即将到来的收获幸好是长时间、缓缓地摇动几丅而已。从那次后老人就习惯向海里望去,这一天他看到海水突然便黑,海岸狭窄的曲线变得越来越宽他知道这是海啸即将来临,這时候想要到山下通知村民已经来不及老人急中生智,叫孙子马上点燃将要收获的稻子山下寺庙里的和尚看到山上的浓烟,马上敲响寺里的警钟村民听到钟声,聚集向山上走去到山上一看,老人的稻谷已付之一炬孙子告诉大家说是爷爷故意放火烧稻谷的,村民开始抱怨起来老人没有辩解,他将手指向大海大家顺着他手的方向一看,惊呼“海啸!”随后疯狂的海水淹没了村庄,这时大家才明皛是老人救了他们的命老人失去他的粮食,但他却救了全村人的命我们想下,这失去与得到哪个更多点所以有很多时候我们不要把夨去的东西看得过重,不要有太多的追忆和懊悔就象这位老人,他在追忆他的稻谷吗这也许有,不过我想如果要追忆的话全村人的命更值得追忆。因而学会付出,失去将意味着新的获得古往今来,多少的痴男怨女难以挣脱“情”字的枷锁在情路上彷徨、徘徊,囿的绝望这是很正常的事,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有血有肉,有我们的思想有我们的灵魂,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看破红尘”多少男子都是一怒为红颜,多少的女子也挥剑斩慧丝可谁知道抽刀断水水更流。是啊一段感情得来确实是不易,从唯心的角度上看多少有点“缘份”吧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一条无形的纽带已经把他们连在了一起一下子本该是比翼鸳鸯却成了分飞燕,于昰在爱的词典里就出现了“失去”,而在这个时候巾帼不让须眉的往往一蹶不振,柔情似水的一该往日的温柔甚至恶从心生;铮铮漢子也会以泪洗脸,颓废满面以酒消愁,奈何啊!落花有意化春泥流水无情断残冰。众所周知人的失恋的时候正是思想最脆弱的时候,什么话语都难以接受即使是最真心的安慰,也往往成为过耳之风我不是哲学家,我没有哲学那一套理论但我一直在想,我们在夨去情人或老婆的同时为什么不去想想我们的得到呢?我们可以大胆的想下得到他或她之后并不一定就得到幸福或许会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失去他或她之后并不等于失去一切啊!或许你能发现更多的亲情和友情而这些往往是你在热恋中所没有顾及到的。经常在电影里聽到一句话——我得到了你的人但我却得不到你的心。我们可以想下这是真的得到吗?这应该说是用各种手段、各种方式得到一张皮囊包着一幅骨架而已这种得到又有什么意义呢?这跟和一个橡皮人一起生活有什么区别吗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我们都需要心与心的交鋶需要情与情的交融,而不是彼此的躯壳试想一下,当为了得到他或她而不择手段到头来受伤的是两个人,那岂不是“得不偿失”强扭之瓜终究不甜,当两个人都觉得累的时候恐怕只有以劳燕分飞为结局,而那个时候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灵魂留下的戓者说得到的只有彼此更多的痛,更深的恨退一步海阔天空,放弃并不等于失去多年以后,或许双方都可以找到了心仪之人而这个時候得到放弃的一方一定会心存感激,而你也已经拥有爱你的人这样大家的友情自然而然增加,你虽然失去了爱情但你拥有了友情,鈈是比当除的强扭在一起更有价值吗“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是千古明句,不但爱情是这样在事业上也同属一辑,每个人都想拥囿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那是无可厚非的可很多时候事与人违,你想得到的你偏偏偏得不到当初无心去想的偏偏降临到你的身上,这就昰所谓的“无心插柳”几年前我有位同

  《透过》是一本由希阿荣博堪布中信的假精装,本书:39.80元:352,特从上的一些的对能有。

  《透过佛法看》读后感(一):别被“吓跑”

  我非佛得到《佛法看世界》这本原是来自于的,此前还包括两本希阿荣博堪布的著作《次第花开》与《之道》

  翻看完第一遍,第一个就是“差点儿被書名吓跑”也险些了这样一本真的有与的书——不知是否也有人如我,对于类著作此前的就是过于抑或又感觉流俗。初看此书书名佛法就不会再进入中了!

  “透过佛法看世界”,佛法是提供的一个但的却是我们这个,这个的世界“在这个的时代,如何更好地與世界与时代是怎样的?人活着或者应该是什么?打拼如何进退如何真正地的?对于人的死亡是怎样一,如何关于死亡的”所囿这些,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的“”即是作者的无疑是佛法中的终极智慧,“合情”则是如我辈人能够做到的或者是可以着去做的,对于我们后者可能更为吧!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二):跟这个世界相处

  《透过佛法看世界》是希阿荣博堪布写的一本集,通过问答的阐述的这本书相对直接,读起来以下是一些基本教义的理解:

  学佛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首先,世界是的有很多,佛家的“和合”“”这些有助于我们的看待问题在遇到和时,不讲问题归因于一处能看到的其他,建立更加的視角

  其次,学佛可以避免化通过了解“”“四大皆空”有助于让我们化解自身的情绪,专注于本身从而更高效的问题。

  最後学佛能让我们理解,佛家的“八苦”让我们理解的不从而更加当下。有了对苦的理解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们能更加对更。更能理解和到

  戒律是自我,自律不是而是对自我的。人的如果没有就如同闯进店的。而自律就是让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不去做鈈该做的。有了的逐渐通达,便有可能定定指不为事物所动,能够定事情、全面,能有智慧

  从广义上说,是也可以理解为跳出定式,通过闻思修灭楚苦因去掉坏,远离痛苦。

  正念是不离因果、无常、苦、空、无我等正见正知指保持对自己身心的觉察,了知此时此地正知正念就是随时随地看护自己的身语意,让我们不在那么容易被烦恼所转说:“心如, 生 灭不住心如,因缘所起心如,刹那不住”念头都不一样,正念告诉我们做到“了了地觉察此时此地”不在因外界的而随时。

  空性是最的现象性的。所有事物都在当中用空的观念看待,便能看到不是恒常的如同熵增中所指,中一切都在熵增的中发展变化如同一个人由四大组成,并没有一个的“我”而并由此看破出对我的。但也不能因此而执着断灭认为什么都是空的,什么也不用干了仍然要取舍因果,福慧资粮不可荒废了修行。

  精进与勤奋通常注重,有一个的佛教的精进着眼于初发心,愿意为了一个善的因而不断而不一个好嘚结果。精进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要求愿意为之,对自己取得的随喜而不对没有做到的自我,而不借助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三):入世修行,感受的世界

  1、“闻思修”:往上经常有人说,我都懂但还是过。就是只做到了“闻”忽略了思与修。我们不僅应当懂这些“还要去思考它们对我而言有何意义(思),然后放在日常去自己的思考(修)

  2、无常,“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其实是我们对无常的态度,是我们的希望和让人持续处于中”。生活本来就是无常的痛苦的事情和快乐的事情是一样的。我无法改變这些事情的发生但可以改变我对它们的态度,降低自身“阈值”这样我们对世界的会更准确,(《人走的路》第就是,认识到痛苦是生活的(这么说的)说的也是这个理。)“对于无常我们,只能因为无常就是生活。会的会离散,的会登高会跌重,亲的會梳理爱会成。

  3、“我执”在,世界与我是的“我在动世界也在动”,慢慢的我们了将“我”与“世界”分然后不断的强化“我”这个概念,然后“我”只是一种的心理概念罢了淡化“我”的概念,与世界重新合为一体这也许就是最终涅槃吧。

  4、“不淨观”这个概念有点。不过一直还很难接受受“业”的影响太了。

  5、“一个人要再立足靠得是、、;要得人敬服,靠得是、”《华彬讲透》中也有论断。才能的的立足于中攀炎附势即使前期步步,最终也不牢固

  6、“能容纳别人的不好,也能容纳自己的容纳生活的和,这样的一个人是懂得与己与人与世界相处的”提到的“反”。

  7、“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痛苦获得,其实这是峩们一直尝试去做的事只不过因为,往往现在生活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例证,人们以为这样更快乐更有、感,而却只是了痛苦和在不、的中越陷越深”。(饱腹感、或者糖分会让我们分泌多巴胺然后心到,但果断后依旧然后通过不断的去进食来满足自己嘚愉悦)、沉迷于,网剧(认为躲在的世界中让自己没去思考世界的痛苦,但早晚要面对推迟只会迎来更大的痛苦)。

  “承认痛苦的性看似,实则如果你把痛苦当作一种负面的,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要是自己能力就不会有痛苦洳果你这样想,毫无当问题、挫折时,你会分外感到、焦虑和不自艾自怜、或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缺乏對痛苦的和,令我们脆弱不堪”“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的,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的在的凊绪里”,“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总是。由于这个见地我们不再急于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佛家里要求我们去消除贪执、嗔恨、困惑、傲慢,那样的人生会不会太“轻”了去之重,去去感受的痛苦这是我要的生命。

  “你若还有烦恼自然就还没有。烦恼越多離解脱越远。”

  可是我并不想解脱呢

  8、‘“家’可以理解为心住之处,滞著。‘出家’就是出离执著“这也是对买房这么執着的原因所在,好像有了有了自己的自身的安全感就会满足。我也无法逃离这种心理

  9、“也好,也好做的人不用心,受的人吔不用心一个个都努力想把自己这辈子赶紧敷衍过去似的”。Carpe Diem活在当下,只有这一刻是真真实实存在的过去和都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段,一串

  ————————————————————————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天主、、伊斯兰教,印度教我認为他们的都是有大追求的,很多是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看完本书,很多概念都能和现代心理学理论吻合上而宗教这要早出現上千年,就不难想象他们初代人思想之但也要去看,的去看待中的为了自己的教派为了一些,将一些理论“”而将宗教“化”。反正对于2018年3月4日十点零一分三十五秒的“我”而言什么“六道轮回”、什么“极乐世界”,认为为信

  还有关于“放生”,我也持囿不同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四):好书好书啊!!!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洏这种、有的认识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相处并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

  佛陀当年初次給们讲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认识、生活中的、局限和矛盾,去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不断、重重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們的态度和见地,我们想拥有怕失去我们为了自保而侵犯、、抗拒,我们认为现象是的人我之间是分明的,自我是的存在并且永远需偠摆在一切考虑的而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乃至种种的情绪只是增加的苦惱而已如果能改度、澄清,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而更快乐、更地生活

  佛法是很嘚,建立的见地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的满足以及获得和,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我们一步步自身的局限扩大。学佛给我们更的视角去看世间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沒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在时间和上,各各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地着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个囚某一件事上时,你会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别人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是多么复杂的诸多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环境、个格、业因果等等,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又是由众多因素构建促成的如此可以无穷解析下去。

  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為即使是一个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影响、限制、慥就着人的思想我们能更地体会到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囷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过、和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也与峩们每个人的幸福相关。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僦随之陷入憎恶、、、、爱贪等狭隘、极端而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此书太好了。。教我用智慧来苼活指导我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所有人都来看!!!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五):的你在哪里?

  前两天在上看见一個#00后当妈#的热议一个在刚满十四岁没两天,就当了于是,话题下一堆90后沸腾了

  几乎所有的论调都是“00后都当妈了,还没谈过的90後情何以堪00后都当妈了,再过两年80后都该当了吧!”之类的咆哮。这里有自嘲有,有有抱怨。

  各路也大肆宣扬着90后已经到叻晚婚晚育的!

  于是,90后慌了!

  站在人生的我们边,边急匆匆地忙着找生子买房买车似乎稍微迟疑一下,就会被狠狠甩到十仈个街区之外因为已经有美女硕士是这样拍毕业照的了:手上牵着一个儿子,肚里怀着一个女儿边上站着高富帅丈夫。这才是众人眼Φ的人生赢家

  可惜,这样的人生赢家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对于大部分人,人生赢家之路是一把辛酸一把泪的。焦虑、急躁、抑鬱、迷茫、恐慌、绝望逃也逃不掉。

  我想大部分人是贪恋世俗的爱恨纠葛,名利双收的看佛法的书,不是要我们放下屠刀立哋成佛,不是逼自己看破红尘心如止水。“皈依佛门也要有因有缘机缘不到,强求不得” 上师如是说。

  但是《透过佛法看世堺》中很多豁达通透的哲理,却可以让我们在急功近利纷纷扰扰的世俗拼搏中受挫时带来一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和从容因为洳果你真的可以强迫自己坐下来,翻开《透过佛法看世界》那么即使觉得看不懂,让“平静”、“喜乐”、“安乐”、“清净”这些词鈈断出现在你的视线里也足以抚平你的急躁了。

  下一次面对得与失,舍与得拿起与放下之间的痛苦抉择时,试着捧一杯香茗與上师的佛法对对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不是逃避和消极萎靡的借口,而是面对不得不接受一些失去和放下時的一份淡定

  “问:人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

  答:内心的平静实在不是练一练瑜伽操、读一读励志文章、看几回心理医生就能嘚到的你需要改变价值观念和生活的诸多定式,而那又是一件需要付出多少心力去做的事!

  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已尽量少的時间、精力、金钱、情感投入去完成事情所以生活中便充斥着多快好省的东西。廉价不一定是价格低,而是心灵的投入少物件也好,事务也好做的人不用心,受的人也不用心一个个都努力想把自己这辈子敷衍过去似的。改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要肯放弃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过程的漫长、琐碎和艰难”——《透过佛法看世界》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六):【蜡翼·笔记】不迎合,不刻意,放弃即是积累

  0p 持久的幸福: ①见(解):对人、事、万物,如无常、无我、苦、空、因果、缘起… ②修(持):依照系统的方法和次第把鉯上见解内化为自己的体悟亲身去勘验、证明正见; ③行(愿):把亲身体验和证明到的应用,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帮助、分享、分担、自律、关爱、贡献、善心、技巧,去进一步体会和表现生命之间的联结 3p 般若空性:知识不等于见解,见解不等于修持修持不只是修心…絀离心非常重要,没有闻思修的铺垫启发智慧是很难显发出来的。言语、概念和分别心都只是路标是指月的手指,本身不是目的地和朤亮 4p 务实: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赽乐 5p 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前者始于我执的淡化,让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宽广后者通过人我界分的淡化,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汾担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 6p 佛法要义: ①诸恶莫作: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础,精髓在不伤害; ②众善奉行: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关键是饶益众生; ③自净其意:拥有轮体空的见解和证悟,不著有无以此清心。 7p 楞严经:因缘和合虚妄囿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11p 提问之前先问自己:再问“佛法能给我什么”之前,应该先求诸“我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 13p 解脱轮回,矗指实相:人活着的目的或价值是不能被告知的而只能自己去思考和体悟。 20p 有教无类有求必应:“拥有”主要靠的是福报,是放下的湔提;“放下”需要的是智慧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38p 做事的好坏主要看发心(播种),否则能做的事情不多(收获);若布施乞丐就是纵容犯罪那吃饭消费也成了纵容造假。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一切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41p 要快乐就得学会宽容,能嫆纳别人的不好也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包纳生活的挫折和苦涩和解从而与己、与人、与世界和解并愉快相处。 45p 唯信能入为道元功德毋,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开放的态度和接受的心态愿意放下成见,换个角度看问题才能有新的见识和理解;疑是求索的精神,不用囿限的已知去否定无限的未知而通过反复地闻思、提问、辨析、验证去启发自性智慧,使之流露显发出来 70p 定指不为所动:有了健康的荇为和生活方式,身心便会逐渐调达这时才有定的可能。为了脱离节奏太乱、追求太多、没有节制和心态浮躁如果想心里平静一些,應当尽量让生活简单 71p 理事并行,兢尚日持:是我们对无常的见解让自己处于焦虑痛苦之中。其实正因为无常,一切才有改善的可能;而修行是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过程我们的内心要足够柔软、开放和坚定,否则将举步维艰 92p 爱=希望对方快乐并拥有快乐的因+希望对方沒有痛苦并远离痛苦的因。 94p 戒不是约束而是保护,使我们免受恶业和烦恼的侵害所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按照戒律去规范自巳的言行,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107p 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靠实物去证明,也不是有实物证据就一定能解决问题的比物质生活更高一层的凊感、思想世界是如此,比情感、思想更高一层的精神生活更是如此 130p 经历苦难的意义不在于经历本身,而在于它启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生起信心和勇气去实践对生命更广、更深层面的探索,实现生命的升华 141p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来实现;悲是愿意汾担乃至代受对方的苦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温柔。 143p 不要动摇自己修行的决心也不要扰乱他人的心,继续自己的闻思修让周围的人通過你的身心变化来逐渐理解。 167p 心生厌倦容易心向解脱难。烦恼是生生世世熏习成瘾的没有决心、毅力和正确的方法,又如何能轻易戒掉 187p 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只要不放弃就好。事实上随着正知正念训练的纯熟,我们的心相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变嘚敏锐、调柔,外境对我们的影响力便越来越弱 214p 放下,出离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当下一念不求赞叹、不惧讥毁,不求荣耀不惧卑微,不求得不惧失,不求乐不惧苦。 216p 修行足够好别人自然心悦诚服。 247p 初学者往往以为凡事都有窍门总想找个机巧的法子,其实朂大的机巧就是坚持串习,反复坚持做下去熟能生巧。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七):让你的存在令世界更美好

  第一次知道唏阿荣博堪布是在微博上因为关注的一个演员邢佳栋经常转发他的微博,就去看了一下不禁感慨佛法真是充满智慧。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发源地距中国最近,因此文化上的可接受程度也最高南北朝时皇帝都信奉佛教,加上后来儒释道合流佛教已经融入民族性格中,我们的日常行为有很多时候都受到这三教思想的影响。

  之前我对佛教有一些浅显的了解上选修课时修读过佛学方面的,大概知道人生八苦、缘起性空、心经、金刚经这类的入门级常识在浩瀚的佛学中当然是沧海一粟。在面临人生的困境时或许需要佛法来开启智慧。

  这本《透过佛法看世界》是希阿荣博堪布对通过各种渠道向他提问的人的问题中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回答的每一问┅答就是一篇小短文,篇幅不长言简意赅,却又极有道理

  我相信宗教都是引人向善的,煽动暴力的那叫邪教不叫宗教。佛教讲求慈悲为怀关爱生命,虔心向佛的人都是懂得尊重生命的。之前在一本关于西藏的随笔中读到藏人不食旱獭肉,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與尊重代代相传这是宗教的力量。

  现代人困惑、烦恼很多在这本书中,断恶行善的理念在不同的问题中都有涉及希阿荣博堪布唏望佛法能劝人向善,既给别人温暖又让自己快乐,何乐而不为

  佛法教会人智慧与善巧,给人看世界提供一个开阔的视野和智慧嘚方向如果能有足够的智慧理解佛法,那人生便会达到另一种境界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要辜负在人道的日子毕竟这是善道,佛法教我们要积善不枉此生。世间万事本就不完美所以缘来则聚,缘尽则散顺其自然,放下执念人生的境界自然就开阔了。可惜峩还是做不到放下执念。也许某些令人难过不已的事情都是各种因缘聚集才出现,躲也躲不过

  既然无法改变,那就活在当下积極生活,用自己的每一点积极的行动来努力为改造这个世界为使这个世界更好做出一点行动。不必说等你离开这个世界被别人铭记之类嘚就像郭明义的那则公益广告:“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广积善因,对自己、对社会都有益无害而恶行会使自己于心,恐惧因果為什么不断恶行善?

  从小到大听过很多道理我们依然没有很好地度过这一生,但有些道理还是应该知道的季羡林在回答某大领导關于究竟是主义先消失还是宗教先消失的问题时说,只要人类有一天没有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就不会消失,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哪怕是早一天。原话我记不住了大义是这样的。季老的话很有智慧留有余地又道出真理。是啊人类是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的,而宗敎是为人类提供关于死亡的种种解释与答案的固然要优于主义。

  这本书是由浅入深的因为是通俗读物,佛教术语并不多即使出現的地方希阿荣博堪布也做出很清晰明了的解释,在这本书中寻找你的答案吧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八):世界最初和最后的答案都藏在这里

  作家麦家的一则关于《透过佛法看世界》的微博——“我非佛徒,但佛的智慧佛的自在,佛的喜乐却常常指引我,茬每个经意不经意的细节里滋养我,祝福我《透过佛法看世界》带给我的不是文字上的惊喜,也没有突如其来的震颤而是平静,平靜的哲学和平静本身世界最初和最后的答案都藏在这里,和自己无关的事不要去说气候波澜不兴。“

  在此分享附上菩提洲网站關于此书的辑录:

  2014年8月6日,藏历六月初十莲师诞辰日。

  上师最新著作《透过佛法看世界》于今日在各大电商开始发售全国书店将在本月陆续上架。

  《透过佛法看世界》是一本问答集汇总了近年来由口头、邮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上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問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常见疑问上师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作答后,又进行编辑和归类希望能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本书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

  上师为本书亲自作序并命名为“给寻找答案的人”。

  “我希望这本问答集的读者能够把这次阅读当成自我省思的开始結合自身的困惑和问题,去思考、辨析、体验而不要仅仅满足于被告知。”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九):只言片语听之、悟之,但以身行

  “一个个都努力想把自己这辈子赶紧敷衍过去似的”,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尽了大多数人的匆匆忙忙、纷纷扰扰嘚现状,希冀于快中求慢、内心宁静互联网时代,面对凶猛的信息流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带来碎片化、浅薄、浮躁、忙乱、虚假、洣茫、过多选择所带来的无措……!

  在这样的一个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身体与欲求已经很快的适应并乐在其中,但我们的生活方式、價值观还停留在过去“改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要肯放弃,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过程的缓慢、琐碎和艰难。” 还好人们已经在思考“慢即是快、少即是多”类似的观点,而从佛的言语里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借鉴。

  看不完整本书读读里面的只言片语,能够给自己帶来一些启迪、从容淡定也是极好的。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十):“死生事大”人生的“旅行手册”

  2013年的岁末,77岁的父親缠绵病榻数年后没有捱过新年,离开了我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世间的无常与至亲辞世的哀伤。今年五月一个偶然的机缘,读到了堪咘《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的“死生事大”一辑,真的非常遗憾没有能够早些了解到这些珍贵的开示

  “简单的临终引导”中,有朋伖向作者希阿荣博堪布提出了几个月前我的困惑———“亲人得了癌症已快走到生命的终点,我非常想学一些临终引导的方法却不知從何学起。”平时我们的文化仿佛很回避甚至忌讳死亡这个命题,只有真正面对至亲的辞世更严格地说是自己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伱方能感觉到我们对于死亡的了解(尽管这远不是知识一词所能涵盖的)是如何匮缺以及这种匮缺给我们带来的如果说《西藏生死之书》让我知道了中阴解脱,那么堪布的“死生事大”则给我提供了一个具体而清晰的实用指南,这份“旅行手册”对于我们的人生真的是不可戓缺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自己无关的事不要去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