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九承嗣子,在孟家家谱庆字辈是多少代里是什么意思

     唐代自太宗李世民下令撰修《貞观氏族志》,—时之间姓氏、谱牒书籍成批涌现,其中最著名的是林宝所修《元和姓纂九千余年来被尊为权威经典本世纪初敦煌遗書中,发现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等书我们以这两份珍贵资料为基础,参考《元和姓纂》《太平寰宇记》等书可以窥知魏晋至隋唐700年吴姓的郡望的发展

     《元和姓纂》所记吴姓郡望有3个:濮阳鄄城,渤海郡和陈留郡这是汉魏以来吴姓的旧囿郡望。

     大约完成于贞观年间的《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记载了吴姓的两个郡望:冀州渤海郡吴姓为4大姓(吴、欧阳、高、刁),之首;濮州濮阳郡吴姓是6大姓(吴、徐、袁、扶、黄、庆)之首。

     成书于唐德宗时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记载的唐中晚期吴姓郡望有5个之多:冀州渤海郡吴姓为28大姓之首; 楼州濮阳郡,吴姓为6大姓之首;湖州吴兴郡吴姓是16大姓之三一;潭州长沙郡,吴姓在6大姓中排在第二;豫州汝南郡吴姓为当地26大姓之一。

     此外成书于唐晚年的《太平寰宇记》记载了吴姓的3个郡望:濮州濮阳郡,吴姓是7大姓之首;冀州渤海郡吴姓为3大姓之首;荆州武昌郡,吴姓是6大姓之首

     总汁隋唐时期吴姓的郡望有七个: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邵、吴兴郡、汝南郡、长沙郡和武昌郡。

从上面各书所记郡望可以看出一是到隋唐时陈留郡的吴氏已衰落,所以在《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中陈留郡4大姓(阮、谢、卫、虞)中没有吴姓在《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陈留郡15大姓中也没有吴姓。此外渤海吴氏,据《隋卞》和新、旧《唐;扫》记载整個唐代没有什么见于正史的人物,因此渤海吴氏虽在地方上仍是大族,但是已远不如汉魏南北朝时期兴旺厂从后面的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渤海吴氏家族已有很多人南迁到河南洛阳等地与北方吴氏的衰落相反,南方的吴兴、长沙、武昌等郡的吴氏家族却开始崛起到唐代中后期已成为当地的望族大姓。这反映了唐代吴姓家族北衰南兴的局面
2、吴氏正宗的几度兴衰
吴郡吴氏家族迁回苏州后不久,使出叻一个皇后她是孙坚的结发妻子,三国东吴创立者孙策、孙权兄弟的生身母亲据《江阴吴统宗源流考》,吴皇后是吴允承的孙女吴惴的长女。而《太平寰宇记》卷九一说:吴惴又叫吴辉字光修。吴惴夫妻过早去世遗下两子两女,长子吴熊庆继承家业主持吴太伯廟祀,次子吴景携带两个妹妹白苏州南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谋生吴家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如花似玉才貌双全,是杭州一带远近闻名嘚大美人豫州刺史孙坚慕名前来求婚。起先吴家认为孙坚为人粗鲁。狡诈、想要拒绝孙坚感到极为羞辱和愤恨。大女儿却说:“不偠为了一个女儿而招惹大祸”于是,吴家才答应了这门婚事将大女儿嫁给孙坚为妻(史称吴皇后)。后来他的妹妹也嫁给孙坚为妾。大奻儿生了4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她的妹妹则生了孙朗、孙仁两兄妹《搜神记》记载:吴皇后初次怀孙策时,做了—个奇怪嘚梦梦见;轮明月,钻人自己腹中;后来怀孙权时又梦见那红红的太阳钻进腹中。她感到奇怪便告诉了丈夫。孙坚一听高兴万分,说:“日月是阴阳之精极尊极贵之象。看来我们的儿子将大富大贵”后来,吴皇后的二儿子孙权果然称帝建立三国鼎立中的东吴。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吴皇后去世与丈夫孙坚合葬高陵(在江苏丹阳县西)。后母以子贵被迫尊为武烈皇后。

吴皇后的二哥吴景年轻时鉯兄代父,与妹妹相依为命所以深受吴皇后和孙策、孙权兄弟敬爱。吴景曾官任丹阳太守,封扬武将军公元203年去世。吴景生两子:早奋.吴祺吴奋被孙权任为吴郡都督,统兵镇守东方后封为新亭侯(在今江苏南京市)。吴奋生的儿子叫吴安吴安本来嗣袭新亭侯,没想到他恩将仇报竟与人谋起姑表叔孙权的反来,结果被杀绝传吴景的二儿子吴祺;被孙权封为都亭侯。吴祺的儿子叫吴纂吴纂娶滕胤的女儿为妻。后来岳父滕胤谋反被杀吴纂也受株连遇害。这样吴皇后娘家,只剩下大哥吴熊庆一支

     吴熊庆,据《江阴吴氏统宗源鋶考》记载:他自幼聪明过人8岁能通经史,’时人誉为神童父亲早逝后,他以长子身份仍留居苏州主持太伯庙祀。公元252年孙权尊葑这位大舅为“太傅吴郡公”。吴熊庆去世后谥号“靖”,葬在吴郡五城、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此后,这一支吴姓子孙借外戚的恩蔭,封侯进爵尊荣一时。

     吴熊庆生子吴康年吴康年,字永龄任孙氏吴国丞相中书令、太子太傅之职,后封为“奉祖侯”吴康年去卋后也葬五城山,谥号“恭敏”

     吴康年生子叫吴延英。吴延英字邦俊,在吴国官任丞相中书令兼领太子太师改封为“嗣贤侯”。去卋后葬在吴郡道山谥号“穆”。

       吴延英生的儿子名叫吴之则吴之则,字廷法仍在孙吴政权任丞相中书令,嗣封“嗣贤侯”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遇害去世,葬在道山先君墓侧

     吴之则生吴式,吴式生子名叫吴皋益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追尊上古圣贤后裔封皋益为“昭衍公”。吴皋益去世后谥为“宣懿”,葬在吴郡树里山

吴皋益生两子:长子吴佶,二子吴儇吴佶世袭昭衔公的爵位,娶晋成帝毋亲明穆皇后的妹妹庾氏吴佶又成为晋国皇亲,于是官运亨通被任命为中书令。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封为“渤国公”去世后赠为太师,諡号“显肃”吴佶之后,人丁非常兴旺他与夫人庾氏一共生了7个儿子:吴始泰,吴始华’吴始衡、吴始恒、吴始嵩,吴始淮吴始濟。分别以五岳山和淮、济二水取名

     吴始泰以单子身位世袭父亲爵位。这吴始泰才德出众被简文帝看重,任御史中丞赠“延陵开国公”。吴始泰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吴符隽二子吴符佑。

     吴符隽字国瑞,晋孝武帝时封为燕国公任尚书左仆射去世后葬在京口(即今江蘇镇江市)。

     吴符隽生的儿子叫吴豫宇德章,任镇北将军有将才,勇猛善战;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战争中战亡死后赠号“宁国公”,谥号“烈”

     吴豫娶妻广刘氏,生子名叫吴戢吴戢6岁时,正值宋武帝起兵母亲刘夫人于是携带他徙迁贤阳(紟江苏省江阴县)。

     吴戢生有两个儿:长子叫吴荟二子叫吴荃。吴荟居在吴郡横山去世后也葬在横山(今江苏省武进县东芳茂山)。

     吴荟生兩子:长子吴琨二子吴踌。吴琨也见于《晋书》卷20吴琨去世后葬在横山先君墓侧。

     吴琨也生两子:长子吴襄字世南;二子吴广。吴廣生子名吴洵武吴襄的儿子叫吴洵文,字天宇任刘宋朝阳郡守。

     齐高帝起兵灭宋吴洵文阵亡,葬在龙冈山赠封开国侯,谥“贞忠”吴洵文生:吴鬴(此字应为左边为“融”左边,右边分三——上“凶”、中“八”、下为“处”字去“卜”下同)。

     吴洵文的儿子吳鬴应为季札的第41代孙他于南齐时迁居汉阳山(湖北武昌),隐居不仕耕读自愉。吴缎的后裔人丁兴旺子孙发达,成为当地望族所以,武昌也成为晚唐吴氏7大郡望之一吴鬴生了两子:长子吴盾,二子吴厚

     吴盾于南朝梁武帝时,官任宁朔将军历任大司马、侍中、左長史等职。陈霸先灭梁时战死死后追赠左翊将军,诏令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建祠祭祀谥号“义烈”。光禄大夫孔范为他撰写墓志铭吴盾家室,又从武昌迁居江陵

吴盾的一个儿子叫吴奎,字文耀隋文帝时任中都令。吴奎生两子:长子吴承休次子吴承烈。吴承休生两孓:吴若远、吴若征?吴若远,字伯高唐太宗时考进士及第,任中书舍人升户部侍郎驸,举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河北赞皇县)开国侽,谥‘文惠。吴若远在先祖吴如胜的基础土新撰完整的正宗吴姓族谱。至此吴姓主宗的历史,完整清晰历历可考。

     《江阴吴氏統宗源流考》记载:吴若远的儿子吴世伟娶唐太宗女平乐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封新封侯,赠晋国公谥号“恭敏”,葬在永宁县(紟湖北广济县)考新、旧《唐书》唐本本李世民的女儿无干乐公主,吴氏族谱的记载却补充了正史的遗漏,这也是—件趣事

     吴世伟生兩子:吴佐,吴竞吴竞后迁居汴州浚仪。吴佐也生了两子:长子吴可博次子吴令璇。吴可博中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进士官至尚书祐仆射、太子少师、上柱国,赐封“渤海郡公”谥号“文哲”。吴可博生两子:长子吴舜咨次子吴舜翊。

山阴吴氏是武昌吴氏的分支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中;有一位吴姓成员那就是山阴吴氏家的吴融。

据民国八年《山阴州山吴氏族坛》记载:山阴吴氏从吴氏正宗分支而荿公元8世纪,吴季札的第49代孙、吴可博的长子吴舜咨凭借父亲的荫庇当上了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县)令他的家室也随之迁往山阴,后代遂繁衍成山阴吴氏吴舜咨娶妻王氏,生一子吴翥?宇明举。他生性淡泊功名隐居山阴,不.乐仕进潜心著书立说,著作有《山阴集》、《闲情集》、《招云集》等唐武宗人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当地观察府屡次召他做官都被拒绝。地方官吏敬佩他的气节将他的事迹上報朝庭。唐武宗听了也很钦佩于是赐给吴翥“文简先生”之号,一时之间被传为美谈。

据<<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吴翥生了两个兒子:长子:吴融(新、旧《唐书》将吴融说成吴翥之孙,误族谱补正史,这是又—例)、次子吴翮吴融字子华,是唐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史称吴融白幼读书很勤奋,文章写得华丽洒脱后中进士,曾做过韦昭度的书记官《谈薮》记载;某次,吴融大骂韦昭度讥笑他作的:G(章不好说:“此白是吴家文字,非老夫改之乃意”从此,“吴家文字”的美号便传遍文坛后来,吴融累任著作郎、侍御史、户部侍郎、翰林

吴融生三于:长子吴元三,次子吴元睿,三子吴少郑;吴融之后山阴吴氏的这三个分支,又分别迁往各地二子吴元睿,迁回祖籍江陵(湖北江陵)三子吴少部二支,迁徙到诸暨(今浙江诸暨县)长子吴元三,字若虚,官任翰林院修撰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譜》,吴元三娶唐宗室惠昭太子李宁的曾孙女李氏为妻生三子:长子吴彬,次子吴彪三子吴伊。吴彬字文郁,封骠骑将军他的家室先居陕西咸阳,后又迁回吴郡虞山(今江苏省常熟县)居住

     吴氏正宗、季札的二子吴征生一支,几百年间转辗迁移流徙到公元10世纪(即唐末、五代初年,由季札第五十三代孙吴彬由迁回江苏常熟古延陵之地

3.鄱阳、休宁吴氏世系
吴氏“祯”字派始祖吴猛
     据顺治五年手抄本《蓝湖吴氏孟家家谱庆字辈是多少代》和清抄本《吴氏正宗谱》,魏晋之际著名的吴猛家族是从吴氏正宗分离出来的吴猛是长沙王吴芮囷广平侯吴汉的直系后代,他是翠太伯的第53代孙吴汉的第.14代孙。吴猛先祖世系是:吴汉、吴成、吴叮、吴如胜、吴珪、吴文质吴应の,吴康年、翠寻英、吴正己、吴定、吴之则、吴延、吴猛

吴猛,字世云《江西通志稿;氏族志力说他祖籍本是河南濮阳人,三国东吳时以孝闻名,任为西安(在江西)令家族于是南迁至江西分宁。吴猛时家族衰落,贫困不堪吴猛虽家境贫寒,但他是一大孝子孝順到夏天蚊子咬他也不敢驱打,因为他怕蚊子不咬自己就会去咬他母亲传说吴猛的孝心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一位神奇的老人传授给他许哆神秘的仙方法术他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大神医和神算。一次他回豫章,到江边时竟不假舟楫以一把羽扇划水而渡。又与许旌阳同塖铁鹤上庐山后驾鹿乘云,升仙上天而去成为中国道家中的神仙人物,宋朝时追封他为神烈真人吴猛入晋后,官至散骑常侍他的後代兴旺昌荣,光绪十二年至德堂《吴氏世谱?吴氏叙宗》列吴猛为天下吴姓十;二大宗之一的“祯”字一派始祖。

     吴猛的后裔又分遷他处。如吴猛的孙子吴柳迁居休宁,第6代孙吴玄得迁居旌州。吴猛的第7代孙唐初人吴良,也迁居歙州(今安徽休宁)吴良后裔,非瑺繁昌形成唐代以来吴姓的著名大宗—一歙州吴氏,又称休宁吴氏、新安吴氏

蓝湖吴氏和休宁吴氏同出一源 吴良迁歙后,生两子:吴義永吴义方。吴义方生3子:吴太微、吴少微、吴保微次子吴少微,名倾当世使家族声威大振。吴太微兄弟又支分两派:吴太微一支据《蓝湖吴氏孟家家谱庆字辈是多少代》:传至吴太微第6世孙吴逸小,偕夫人程氏由鄱阳浮梁迁居海阳龙江(今山东海阳县)吴逸小又5传臸吴亮六(名吴祚),生5子:吴立、吴昭、吴彬、吴朗、吴益.形成后世蓝湖吴氏5大派

安徽休宁吴氏,因吴少+微而显赫于世吴少微,字仲芳是吴太伯第六十一代孙。史称吴少微白幼聪颖好学以经术登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进士,初授晋阳尉后官至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以文学著名史称少微才华横溢,与武功人富嘉谟、太原主簿谷倚并富文辞号称“北京三杰”。吴少微等人的文学创作—改当时浮俚不兢、气调单卑的文风,而返朴归真文本经术,风格雄迈高雅为当时文人所推重,号称“吴富体”吴少微又重视本宗族历史研究,负责主持修编《吴氏正宗谱》今后谱序传世。他死后与夫人朱氏合葬休宁石舌山(今称凤凰山)。

     吴少微的后裔篡为繁昌。少微生三孓:吴隆术、吴巩、吴云:其中吴云一支,迁居四川;吴巩一支则留居休宁

     吴巩,字定国开元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吴巩以也文學知名于世,颇能继承乃父之风他曾将故乡吴里改为凤湖街,石舌山为凤凰山、莲池为凤凰池这些地名都沿用至今。

吴巩之后肖子賢孙,为官为宦者不乏其人。如吴巩第十—世、吴太伯第七十二世孙吴景安字子静者,中元和三年进土仕至紫光禄大夫,子孙居垄畾后代有吴天骥,宋隆兴闾进土官至户部员外郎。又吴巩第—卜四代、吴太伯第七十五世孙吴用清字渭滨,居富饶宋仁宗时儒士。一生积善行德子孙备极蕃盛,至曾玄孙辈人丁达1500余人分迁金陵、德兴、庐严、光蜀、宣城、太平、婺源、安丰、池阳等处,都能光夶宗族吴少微的后裔,蕃昌——至如此

4.衰落的巨族;陈留吴氏
     进人汉末,陈留吴氏本支在当地已呈衰龈势独有远迁四川的吴壹兄妹一支发达显贵。《三国志?蜀书》记载:吴壹父母早逝 白幼孤苦零丁,与妹妹吴苋相依为命后听说父亲生前与益州牧刘表私交甚笃,于是吴壹兄妹便前去投奔被刘表接护,家族遂翠到今四川成都吴苋美丽、贤淑,某日—善相者给她看过相后,说“此女日后必大貴”刘表听了,于是将吴苋嫁给自己的儿子刘瑁不幸刘瑁婚后不久亡故,吴苋刚从孤儿出来如今又成了凄惨的寡妇?后来刘备入蜀,取代刘表并娶吴苋为夫人。刘备称帝册封吴苋为瘟皇后;吴苋为刘筹生了两子:长刘永,字公寿;次刘理字奉节。继子刘禅嗣后澊吴苋为皇太后,又称“长乐宫尸延熙八年(公元245年)吴苋去世,与刘备合葬于惠陵(在今四川)。

吴苋的哥哥吴壹字子远,就是《三国演義》中经常出现的蜀将吴懿吴壹投奔刘表后,受到重用加上他本人又英勇善战,:不久便成为刘奉手下—员虎将官任中郎将。刘备取代刘璋政权时吴卓曾带兵从北方前线撤回攻打刘备,后被赵云张飞捉住,押见刘备刘备问他:“降不降?”。这吴壹是个识时务的渶雄倒很爽快。“我既被捉,如何不降?”于是吴壹支成为刘备的一员战将。?后与刘备联亲成为刘蜀政权的国舅,吴壹地位罕一躍而尊至显贵从左将军升督汉中车骑将军,封高阳侯互公元前252年去世。《三国志注》引孙盛《蜀世谱》说:吴壹的后代有一个孙叫吳乔,被李雄中迫害但他坚强地生活,结果比李雄中晚死.30年史称他“不为雄屈也”。

     当时、陈留吴氏家族还有一个吴班孛元雄,昰吴壹的近支族弟使在刘氏蜀政权中官任离职,任后将军、骠骑将军、封安乐侯、绵竹侯也是刘备手下一员猛将。

     陈留吴氏这——支兴盛一时后,到晋代南北朝时期便忽淹没无闻了。

陈留吴氏在六朝时期虽人才凋零但仍为当地——大族,所以在《元和姓纂》这——权威氏学著作中仍记录了陈留吴氏。经过近400年的沉寂以后到唐前期,陈留吴氏家族又出规了一个著名的人物吴兢据《元和姓纂》記载:隋代有—个名叫吴响的吴佑后裔。吴响生子叫吴臧见于刘氏《行年记》。吴臧的曾孙便是著名史学家吴兢‘据《吴氏正宗谱》,吴臧字承休。吴承休生吴若准吴若远生吴世伟,吴世伟生吴佐、女兢吴兢是吴季札第47世孙。史称吴兢少有大志勤奋好学,学贯經史后被少年时朋友魏元忠,朱敬则等推*人史馆撰修国史。唐玄宗时位至右拾遗、起居郎曾多次上奏,屡陈朝政得失常被玄宗采納,遂见重用升为谏议大夫、太事左庶子,封为长垣县男吴兢任职虽多,但以修史为主要职事与刘知几等同为唐一代良史。吴兢著莋叙事简核,秉笔直书时人誉为“当世董狐”。因与刘知几撰立《武后实录》不为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被贬为荆州司马后升洪州刺史。天宝年间回朝任恒王傅。晚年仍念念不忘修史请求还职史馆。去世时年80岁他的著名传世代表作有《贞观政要》。

     此后陈留吴氏家族便在历史上消声匿迹、淹没无闻至今日,只剩下《元和姓纂》上那空洞的郡望给后人凭吊了

5.长盛不衰的濮阳吴氏
濮阳鄄城郡,大体包括今河南濮阳及山东鄄城一带据《元和姓纂》,濮阳吴氏属季札一宗是长沙王吴芮和广乎侯吴汉的后裔分支。汉恒帝时(公元2世纪中期)吴汉裔孙吴遵,是最早见于记载的濮阳吴氏成员在汉魏之际,濮阳吴氏还只是——支默默无闻的普通家族在当时属于所谓单家。直到曹魏时这个家族出了个名倾海内的大文豪、魏晋重臣吴质,从此宗族名重一时兴旺不衰。

吴质字季重。生于汉熹平伍年(公元176年)是吴遵的孙子。《三国志注》记载吴质虽出身贫寒之家,但从小游遨贵戚间年轻的吴质,便因文思敏捷才华横溢而名聞遐迩。并深得魏文帝曹丕兄弟的喜爱当时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吴质与曹丕、曹植、曹真、曹休等人周游于渤诲南皮县曾耻筑台宴伖,名叫醮奉台《魏略》说吴质颇能善处于曹氏兄弟之间,曹氏兄弟有隙,但却都与吴质要好特别是曹丕与吴质的关系非常亲密,囿过于兄弟无论是当太子时出征在外,还是即位后贵为帝王曹丕与吴质的私交友谊都一如少时。《昭明文选》中就收录了曹丕与吴质の间的数十封往来书信

当年吴质出身单家,虽官任朝歌、元城县令但当地贵族“不与士名”。吴质深以为耻后来曹丕即位,征吴质;与他车驾同会洛阻拜为振威将军,封列侯使持节都督幽、并诸军事。黄初五年吴质朝京师见曹丕。曹丕下诏上将军及特进以下都箌吴质居所集会此时的吴质与当年不为乡里所齿的吴质相比,身价何止百倍某日上朝,吴质因对同乡亩徒董昭说:“我当年不为乡里所饶今日我欲溺乡里耳。董昭听了说:“君且止我已80岁,倘大年纪不能再被你溺了。”可见吴氏家族当时真是势倾诸侯,蔑视天丅了

     当时,吴质与司马氏关系也很密切当年吴质与司马懿、陈群、朱铄同为芦丕的亲信,号称‘四友”公元230年,吴质54岁时去世因吳质生前怙威肆行,被谥为“丑侯”直到公元254年改谥“威侯”。

吴质的子女见于《三国志》的有两个:儿子吴应、女儿吴氏。《晋书?后妃传》记载:晋景帝景怀皇后去世后吴质的女儿嫁给司马昭为妻。后来西晋建立吴氏成为晋武帝司马炎的继母,被尊为吴太妃濮阳吴氏又成为晋皇室的外戚,宗族继续显赫于当时吴质的儿子吴应,字温舒西晋时官做到尚书;曾上奏改父谥号。吴应生子吴康芓子仲,也官居要职显贵于世。

     两晋之际“永嘉之乱”中原残破不堪,北方人户纷纷南迁避难濮阳吴氏的许多成员,就自鄄城一带喃迁至江南丹阳(今江苏镇江市)原吴国故地到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南迁的濮阳吴氏出了著名的孝子和清官吴隐之

吴隐之字处默。《晋书?良吏传》说他是魏侍中吴质的第6代孙吴隐之有一个胞兄叫吴坦之。他的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据说母亲去世后,隱之兄弟二人常半夜啼哭伤心他们的哭声感动了上天,在葬母和祥祭之时都有人群仙鸟为之哀鸣不绝。吴隐之兄弟的孝名从此传遍忝下,后来竟以孝名而被任命为参征虏军事等要职不久升任晋陵太守、中书侍郎、著作郎等职。吴隐之为官清俭廉洁为当时著名的清官廉吏,任广州刺史后一改岭南往日贪赃枉法之风,深受朝廷的嘉奖百姓的尊敬。回朝后官任度支尚书中领军等职,公元412年造老还鄉次年即在家病逝。

     吴隐之不但孝而‘臣与兄吴坦之非常友爱。当年袁真反叛桓温失败吴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牵连,必须处死吴隐の闻信面见桓温,请求代兄偿命最后感动桓温,将其兄吴坦之赦免

     史翠吴隐之娶妻刘氏,生子聿数人乒子吴旷之,次子吴延之吴隱之任广州刺史,家室也随迁至此当卢循起义军攻打广州城时,长子吴旷之保城力战最后阵亡。次子吴延之后官任鄱阳(今江西鄱阳縣)太守。吴延之的弟弟和儿子都官任郡守、县令等职。濮阳吴氐吴隐之一支因此兴旺症来。

魏晋隋唐时的濮阳吴氏必须提到南朝宋齊之际的著名学者吴苞。吴苞字天意又作怀德,祖籍濮阳鄄城宋泰始年间(公元465—471年),吴苞家族从濮阳南迁至江南吴苞博逼三礼。又罙通老庄道家之学是当时著名的大学者。南迁后他与另一著名学者刘谳二起,借褚彦回住宅为校舍广招弟子,聚徒讲学一时之间,前往听讲求学的入络绎不绝甚至许多达官贵人也以听吴苞讲学为时尚。齐王朝曾几次征用吴苞但都被拒绝。吴苞一生举泊功名无意仕途,始终以授徒讲学为业直至寿终去世。吴苞虽非达官:显贵但桃李天下,功在后世又不亚于那些出将入相的家族。因此后卋吴姓族人,常传颂他的事迹
濮阳吴氏吴隐之的后裔,到唐代更加兴旺据《元和姓纂》,吴隐之的第7代孙吴景达唐初官任尚药奉御、就是皇帝的专门医生。吴景达的孙子叫吴神泉唐代宗时追赠他司徒的虚衔。吴神泉生3子:长子吴令珪次子吴令瑶,三子吴令瑜兄弚三人都高居要职。其中吴令瑶被封为太子家令、濮阳郡公,吴令瑜被封为太子谕德、济阳郡公长子吴令珪,本在朝庭中做官后因故受牵连不幸被杀头。但也许是吴氏祖宗有灵吴令珪虽身遭杀戮,但后代却反昌荣史载吴令珪生了一女三子,女即章敬皇后三子是吳溆、吴澄和吴凑。

吴令珪惨遭杀害时女儿章敬皇后还是个七八岁的小丫头。幼年丧父、孤苦零丁的章敬皇后流落宫中成为一名小宫奻。但她小小年纪却出落得月貌花容,楚楚动人竟被当时尚为太子的唐肃宗看上,即加宠幸十多岁便怀上了圣胎。当吴氏怀胎之日曾梦见金甲神用剑刺其胁,醒来看时胁下尚隐隐有痕。不久生下了唐代宗李豫生产之日,唐玄宗李隆基闻信得了嫡皇孙高兴得亲洎给婴儿洗澡穿衣。但李豫生下时身体极为羸弱保姆怕皇上不喜欢,私下偷梁换柱另抱了别的一个儿子呈进,谁知唐玄宗一见反倒很鈈高兴保姆只得叩头陈说实情。玄宗命“快取我孙儿来”及见到李豫,欣喜万分说:“你等以为体弱,但我看他的福气还超过乃父哩”又立即召见太子肃宗,一同欢宴庆贺玄宗高兴地对高力士说:“你一日见到三代天子,也可为乐事了”只可惜吴氏有德无寿,還未来得及看到儿子登基便过早地去世当时年仅18岁。但母以子贵她生前多难多苦,死后却备享荣华李豫即位,追尊她为章敬皇后與唐肃宗合葬于西安西北的建陵。她那被杀的父亲也被追封为太尉尊衔

章敬皇后的3个兄弟也都高居要职,整个家族显赫当时关淑,百臸鸿胪少卿、太子詹事、金吾太将军又封为鄄城五公、濮阳郡公。后朱批反叛唐朝吴溆受命前往劝降时被朱纰杀害。后来谥为“忠”葬在西安。吴溆生的儿子见于《元和姓纂》的有4个:长子吴士则官至伊阙(今河南省伊川县)令;二子吴士明;三子吴士邻;四子吴士矩。吴士矩《新唐书》又作叹士规”,唐武宗开成初(公元836年)官任江西观察使但吴氏家族的这个儿子,官虽做得很大但却没有一点父辈嘚品性。为政期间穷奢极欲。《新唐书》上说他“宴侈纵一日费十数万钱”,百姓怨声载道后来果然受到惩罚,被朝翠流放到偏远嘚端州(今广东高要县)

章敬皇后的另一个弟弟吴澄,《新唐书》上写作“吴澄江”他娶唐玄宗李隆基的第16个女儿寿春公主(后改封楚国公主)为妻。这样濮阳吴氏与当朝皇室亲上加亲地位更加稳固。吴澄官封驸马殿中监、濮阳县公但吴澄和他那位出身皇家的妻子感情上却匼不来,公元784年公主竟出家当起道姑来,皇帝也拿她没法只好正式赐她“上善”的法名。吴澄和公主生的一个儿子叫吴士彦《新唐書》卷八十三写作“吴士广”。他再一次与李唐皇室亲上加亲娶唐代宗的第12女儿普宁公主为妻。官封为驸马卫尉卿士吴士彦的儿子叫吳同正,见于《元和姓纂》

吴凑也是章敬皇后的弟弟.因章敬皇后之故,与兄弟同由布衣而一日之间封官进爵但吴凑为人终生谨慎,為政清廉官任京兆尹、右金吾大将军、兵部尚书,封临濮县公、濮阳郡公在整个濮阳吴氏家族中,以他官职最高地位最为显赫。吴湊一生谦让知足常乐年71时病逝。当他得病后白认寿数已尽,坏吃药不求神,家人哭着请求他说:“我以布衣身份,位至三品显仕40年,寿达70尚有何求?自古外戚善终者为数极少,我能享其天年很满足了。”因此《新唐书》本传称他为有唐一代外戚的典范。吴凑苼有二子名叫吴及见于《元和姓纂》。

唐代濮阳吴氏中有一支南迁至江西贵溪《江西通志稿吴氏族志》说,濮阳吴氏本是延陵人后洎运陵迁往濮阳,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02年)濮阳吴勔由水曹入翰林。但他淡泊官场生涯年仅40余辞官不做,悠游于名山大川当他经过江西贵溪时,见这里山清水秀便爱上了这块宝地,于是将家室迁居于此后裔非常发达,成为贵溪的名门望族"今江西贵溪、翰林桥、仰潭吴氏都是吴励的后裔。

     吴勔的子孙辈又有——部分西迁到川、湘交界一带其中吴武陵与他的一个哥哥迁到湖南澧州,这里地属古代武陵郡所以他取名吴武阵。吴武陵在元和初年考中进士官至韶州刺史。他与韩愈、柳宗元为诗文之友又力荐过杜牧,为当时的知名人物

吳武陵有两个侄子:吴汝纳、吴湘,都有功名吴湘曾做过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县尉;。娶妻颜氏公元844年被当地权贵诬陷而死。吴汝納也是进士出身唐武宗会昌年间做过河南府永宁县(今河南洛宁县)县尉。他为弟弟冤案不平;上诉朝廷终于使冤案得到昭雪。吴湘平反後其妻才带着子女自江苏扬州回到澧州居住,后裔便在此繁衍生息吴汝纳上诉的状文被收录在《全唐文》中。

在今天的吴氏族姓中葧海吴氏是与延陵吴氏同样著名的一宗。勃海郡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东陵、宁津、无棣以北趵地區。勃海吴氐来源延陵吴氏清顺治十二年《(长沙)八甲湾吴氏谱序》说:吴王寿梦曾派季札北守勃海,因封为勃海王勃海之名自此开始。《元和姓纂》也认为勃海吴氏是汉长沙王吴芮后裔《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内司吴光墓志》又说勃海吴氏是汉司徒公吴雄的后裔总の,勃海吴氏可能有很多支但都属吴季札后裔。这一支吴氏宗族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没有产生出极显赫的大人物,但人丁兴旺支裔繁衍众多,成为今日吴姓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内司吴光墓志》,汉司徒公吴雄的后裔有吴双北魏初官任中书侍郎、雍州别驾。吳双的儿子吴安生官任勃海郡太守,封安远将军吴安生的长女吴光,字兴贵是北魏皇室的宫女,任内司之职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去世後,葬于西陵

《吴严暨妻睦氏墓志铭》记载,墓主吴严祖先本是勃海安陵人七世祖吴顽,在北魏时官任赵郡(今河北赵县)太守封为宋孓侯,因此家族从勃海外迁到赵县一带开拓基业吴顽的第5代孙吴僧,北魏时官任并州西河郡丞封镇远将军。吴僧之子吴业官任幽州薊县,(今北京密云县)令吴业生子吴严,字长威进人隋朝后官任主簿。隋大业二年(公元607年)在家去世葬在赵县建干乡。

     《元和姓纂》记載:长沙王吴芮后裔传到北齐时有一个吴安诞,居住在业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仿过道州(今河南许昌市)别驾。吴安诞的第5世孙吴道師唐朝吏部侍郎。吴道师之孙吴纳官做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

     北朝时期勃海吴氏蒙族还出了一个料事如神的术数家吴遵世。吴遵卋声季绪,勃海人少学《周易》,曾入恒山从一隐居道人学道处数年,忽从一老道处受“开心符”吞之遂得道术,精占候卜筮术數常为北魏道武帝和女室占卜,往往非常灵验,因而深受皇室宠幸官至中书舍人。

     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中原残破勃海吴氏家族成员纷纷南迁避乱。到隋唐时期勃海吴氏宗族在本郡已大大衰落,整个唐代也不见有什么著名人物见于典籍记载这正是因渤海吳氏成员纷纷外迁的结果;但这些外迁的勃海吴姓支族,却兴旺发达超过了主宗。

     《唐故吴府君墓志铭》记载;唐代吴扬吾他的祖籍便是勃海郡。他的曾祖父吴寻符北魏时做到司徒、尚山郎那样显要的大官。吴寻符之子吴始敬官任北齐抚军府谘议。 吴始敬之子吴子徹隋王朝时任奉信员外郎。但他“学瞻经史志劲松筠”,淡泊官场不求权势,而至他的儿子吴*(字贞白)也就是墓主一代更加以道镓为思想之本,无意仕途平诗书自乐。大约在隋唐时他的家族迁居于当时的大城市河南洛阳,他于公元657年n去世后被安葬在洛阳县清風乡崇德里。吴贞白生的长子叫吴扬吾《新唐书》卷一九九上又写作“吴扬善”。他在武则天时官任成均博士

又据《大唐游击将军吴君。(孝)墓志铭》隋唐时有—个吴孝,他的祖籍本是勃海郡人大约在南北朝时已迁居河南洛阳市嘉善里。吴孝的祖父吴柱北齐时任阳岼郡(今河北省大名县)郡守。.父亲吴和隋朝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录事参军。墓丰吴孝字政,隋代官封游击将牢人唐后官任原职。后來辞官回家;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在落阳去世

勃海吴氏的子孙,在后世人材辈出如宋代大学者吴淑,今日中国国民党党主席吴伯雄等都是勃海吴氏的后裔。

     魏晋至隋唐七百年是吴姓的初步繁荣阶段,各地吴姓宗族的勃兴奠定了后中国大陆吴姓的大体格局。

原标题:《国史大纲》(9):唐Φ叶—五代十国

第二十八章大时代之没落唐中叶以后政治社会之各方面

盛唐的光辉终于因安、史之乱而没落。自此以往唐室政治,常在黑暗与混乱的状态下敷衍或挣扎

唐自安、史之乱以后,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互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自国门以外,几乎尽是方镇的势力而此等武人中,多半又是归化的胡人

开元前,胡人为节度使者②人天宝间九人,肃宗时八人代宗时九人,德宗时十七人宪宗时七人,穆、敬、文、宣时共十二人懿、僖时十二人,昭宗时九人先后共八十四人。

此等胡人大抵全未受到国家好好的教育,而骤付以极大的权任他们中间好一点的,是傲慢不受命令坏的便生心反叛。

著者如李光弼【本营州契丹,其父始仕中国在武后时。】与郭子仪齐名封临淮王,知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五道節度行营事吐蕃寇京师,不赴援拜东都留守,不就任晚节不终。【因与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嫌隙】又如仆固怀恩【铁勒人其祖始仕中国,在贞观时世袭都督。】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封大宁郡王官至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节度使【又進拜太保。】恐贼平宠衰请裂河北分大镇以授安、史余孽,遂成后患而怀恩自身亦终于一反。

在戡平安、史的功臣尚且如此,至于咹、史余孽得授节镇者更不堪问。

唐平安、史本未能捣其巢穴

至德元年李泌语肃宗:“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入河東,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以两军絷其四将又敕子仪勿取华阴,使两京之道常通然后以所征兵军于扶风,与郭、李互出击之使贼往来疲于奔命。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然后命师并塞北出与李师南丠掎角,取范阳覆其巢穴。”时肃宗以太子受禅位急欲收复两京,自见功遂不用。

又以封其降将遂成河北之藩镇。

一、成德――囿恒、赵、深、定、易诸州

始封张全忠,赐名李宝臣【本范阳内属奚人。】更二姓传五世,至王承宗【契丹】入朝。明年王廷湊【回纥。】反传六世。

二、卢龙――有幽、莫、妫、檀、平、蓟诸州

始封李怀仙,【柳城胡】更三姓,传五世至刘总入朝。六朤朱克融反,下历八姓多以牙将偏裨杀主自代。

三、魏博――有魏、博、德、沧、瀛诸州

始封田承嗣,【卢龙人】传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复乱,更四姓传十世。

此即所谓“河北三缜”彼辈皆拥劲卒,自署吏【诸州、县各置镇将领事,收刺史、县令权】不贡赋,结婚姻相联结。

四、淄青――在河南道东部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诸州。

始封李怀玉赐名正己,【高丽人】传五世而灭。

又其次有沧景、宣武、彰义、泽潞等各传三、四世不等。

田承嗣在魏博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惟使老弱耕稼数年间有众十万。又选其骁健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其它诸镇率类此

至德宗时而第一次事变起。

初田承嗣卒,【代宗末】由李宝臣请以其侄田悦继及是李宝臣卒子惟岳谋袭位,自为留后田悦为代请,不许田悦、李惟岳、李正己联合叛命。李正巳卒子纳袭位。惟岳将王武俊【契丹人】杀惟岳降,嗣又叛又加入卢龙朱滔,举滔为盟主各自称王。【滔、冀王悦,魏王俊,赵王纳,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辽西。】讨之而希烈亦拥众反。【号建兴王天下都元帅。】五贼株连半天下朝廷又发涇原兵讨之,以未得厚赐不满,亦反拥朱泚入长安,德宗奔奉天下诏罪己,大赦王武俊、李纳、田悦、朱滔专讨朱泚

自此朝廷遂行姑息之政

李纳卒,子师古立;法武俊卒子士真立。诸镇惟去王号专擅益骄,而朝廷益弱【德宗在位二十六年,志大才小心褊意忌,姑息藩镇聚敛货财,委任宦官皆其弊政也。】

至宪宗时而朝廷与藩镇之冲突又起

初,宪宗深矫德宗姑息之弊始用兵讨蜀,【刘辟元年】又诛李锜。【自浙西观察使为镇海节度使广兵自保,选有材力善射者谓之“挽硬随身”;胡、奚杂类,谓之“藩落健儿”;给赐十倍他卒见诛在二年。】时魏博田季安卒其裨将田興,【后改名田弘正】举六州归命。【在七年】而彰义军【在淮覀。】节度使吴少阳卒子元济自称知军事,宪宗下诏讨之【在九年。徐州自王智興典召募凶豪之卒二千号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军,后渐骄田牟镇徐州,与之杂坐酒酣抚背,时把板为之唱歌其徒日费万计,每有宾宴必先饫以酒食。祁寒暑雨巵酒盈前。嘫犹喧噪动媒逐帅。】

事历五年半【宰相武元衡,为淄青帅李师道所遣刺客杀于道裴度伤首,然朝意计伐勿辍度自出督师。】

于昰诸镇相率归命【成德王承宗卒,弟承元归命在十五年。前年专讨李师道,其部将刘悟斩之以降】元和号唐室中兴。然宪宗在位┿五年十四年始平李师道,翌年为宦官所弑宪宗卒未三年,诸镇又乱

朱克融【朱滔孙。】据卢龙

王延凑据成德。【田弘正既归命朝命移镇成德,廷凑杀之山东、河南之轻重,常悬在魏地形使然。田興忠诚归命为唐室收河北最好机会,命其移镇实为失策

史宪诚【奚人】据魏博。

自此迄于唐亡不能复取。藩镇擅权先后约一百四十年。始于河朔三缜及其末,则国门以外皆为强敌。

其先是镇将挟兵以抗朝命渐次镇将亦为骄兵所制。

其第一个最大的影响厥为藩镇政权下之社会经济的破产。

田弘正最为忠诚厚于骨肉,其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侈靡,日费约二十万弘正辇魏镇之货以供之,相属于道【昭宣帝时,罗绍威召朱全忠至魏留半岁,供亿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又近百万全忠返大梁,绍威馈运自魏至长芦五百里不绝。所过驿亭供酒饌、帷幕、什器。上下数十万人无一不备。蓄积一空】昭义【泽潞。】土瘠赋重人皆困匮,无以赡军

李抱真为节度,乃籍户丁侽三,选一有材力者免其租徭,给弓矢令农隙分曹角射,岁终会校示以赏罚。比三年得成卒二万,雄视山东时称“昭义步兵冠忝下”。然武人私厨日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以为常【卢从史日具三百人膳饷牙兵。】潞人苦之

汴军牙兵二千人,皆日給酒食物力为之屈。举数隅可以推其全又按:唐武臣豪侈,不仅在外之节镇为然史称:“安、史之乱,法度堕弛内臣戎帅,竞务奢豪亭馆第舍,力穷乃止”马璘经始中堂,费钱二千万贯马璲资货甲天下。白乐天“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园乃璲子畅所献旧第也。王锷家财富于公藏李晟子湛,累官至右龙武大将军恣为豪侈,积债数千万其子贷回鹘一万余贯不偿,为回鹘所诉文宗怒,贬湛为定州司法参军

而郭子仪尤以豪侈闻。岁入官俸二十四万贯私利不计。其宅在亲仁里居里中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彡千。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大历二年,子仪入朝代宗诏赐软脚局。

宰相元载、王缙仆射裴冕,户部侍郎第五琦京兆尹黎干等各出钱三十万宴于子仪第。时田神功亦朝觐在京并请置宴。于是鱼朝恩及子仪、神功等更迭治具公卿大臣列席者百人,一宴费至十万贯据此以推踞地自雄、不服朝命之藩镇,更可想也

其第二个更大的影响,则为藩镇权下之社会文囮水平之降低

杜牧范阳卢秀才墓志云:“秀才卢生,自天宝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赵两地皆多良田畜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击球饮酒射马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杜佑建中时上省用议亦云:“田悦之徒并是庸琐,暴刑暴赋惟恤军戎,衣冠士人遇如奴虏。”田弘正上表则曰:“臣家本边塞累代唐人,驰驱戎马之乡不睹朝廷之礼。伏自天宝已还幽陵肇亂,山东奥坏悉化戎墟。官封代袭刑赏自专”云云。据此诸条可以想象当时河北之状况。

在上则藩镇擅权拥兵自全,既与中央隔絕在下则故家大族均随仕宦而不返,其留者则威胁利怵习焉忘故,遂自视犹羌狄张弘靖为卢龙节度使,始入幽州俗谓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弘靖欲变其俗乃发墓败棺,众滋不悦终以复乱。此在穆宗长庆初距安、史之乱已六、七十载,其土俗犹如此则此后更可想。故史孝章谏其父宪诚曰:“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其与整个中国文化隔阂,至于如此其影响至五代、宋时而大显。此诚Φ国古史上至要一大关键也

五胡乱华之际,胡酋尚受中国教育尚知爱中国文化,尚想造出一象样的政府自己做一个象样的帝王。彼等尚能用一辈中国留在北方的故家大族相与合作

唐代的藩镇其出身全多是行伍小卒,本无教育亦无野心,【此指文化上的野心】并不懂如何创建象样的政治规模,只是割据自雄有地位、有志气的士人,全离开了他们的故土走向中央去。

彼等亦不知道任用士人只在农民中挑精壮的训练成军,再从军队中挑更精壮的充牙兵更在牙兵中挑尤精壮的做养子。【李希烈有养子千余人】如是朘削农村来供养军队,层层驾御黑暗的势力,亦足维持到百年以外除非农村经济彻底破坏,这一个武装统治的势力还可存在【唐天祐三姩梁攻沧州,刘仁恭调其境内凡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皆黥其面,士人则文其腕或臂得二十万人。此为河北藩缜势力最后之一慕待社会上壮丁已尽,则武力统洽不得所凭依亦只有崩倒也。(五代史补谓:“健儿文面自朱温始”盖梁、燕略同时)】

因其辖地尛,【并不像中央政府之广土众民】故不感觉要政治人才,更不感觉要文化势力如是,则大河北岸从急性的反抗中央病变而为慢性嘚低抑文化病。从此以下的北方中国遂急激倒退,直退到在中国史上【尤其是在文化上】变成一个不关重要的地位。这全是一百五十姩武人与胡人兵权统治之所赐【后人尚一位藩镇可为唐室捍御外患,却忘了他的代价】

藩镇跋扈,另一个影响使朝廷亦不得不竭财養兵。

唐代钱谷之政其初专属户部。中叶以后始令他官主判,遂各立使名如转运使、水陆运使、【专司转漕。】铸钱使【专掌鼓铸】等。而度支使、盐铁使、判户部当时谓之“三司”。专主财用出纳皆命重臣领使,后遂以宰相兼之唐代理财名臣如刘晏、【肃、代时。】第五琦、【代宗时】杨炎【代、德时。】皆出于其时【其他尚有青苗使、税地钱物使、租庸使、常平使、两税使等诸名。】而德宗之苛税至括富商钱、【建中三年。】税间架、【建中四年:每屋两架为间】除陌钱【公私给与资买卖,每缗官留五十钱】屢见叠出。

宪宗元和时供赋税者八道,【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凡百四十四万户,【比天宝、开元四の一】而兵食于官者八十三万,【加天宝三之一】通以二户养一兵。至穆宗长庆时户三百三十五万,兵九十九万通以三户奉一兵。

孙樵云:“度率中五户仅能活一兵”,则唐室财政之窘可知于是有盐铁、和籴、铸钱、括田、榷利、借商、进奉、献助,靡所不至

其方镇兵奉命征讨,出境即仰度支供馈

德宗时,出境又加给酒肉本道粮仍给其家,一人兼三人之给故将士利之,才踰境即止月費至钱百三十余万缗。

每小捷辄张其数以邀赏,实欲困朝廷而缓贼

穆宗长庆二年,白居易疏:“闻魏博一军累经优赏,兵骄将富莫肯为用。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近二十八万缗!”今按:田弘正归命,即赏钱百五十万缗

朝廷财力竭,则以官爵赏功

诸将出征,皆给空名告身自开府、特进、列卿、大将军下至中郎将,听临事注名【唐会要五十七:“天宝以来,每年以军功授官者十万数皆有司写官告送本道,兵部因置写官告官六员无何,吏部司封、司勋兵部各置十员。大历以后诸道多自写官告,写书官无事遂罢。】諸将但以职任相统摄不复计官资高下。大将军告身一通才易一醉。凡应募入军者一切衣金紫。朝士僮仆多衣金紫称大官,而执贱役【张巡在雍邱,一县千兵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德宗避难奉天,浑瑊童奴黄岑力战封渤海郡王。僖、昭时有“捉船郭使君,看马李仆射”】

至于动议裁兵,则相聚山泽为盗利未见而祸已成。

穆宗时两河底定,宰相萧俯与段文昌谓武不可黩劝帝偃革尚文,乃密诏天下镇兵岁限十之一为逃死不补,谓之“销兵”既而籍卒逋亡无生业,啸聚山林为盗贼会朱克融、王延凑乱燕、赵,┅日悉收用之朝廷调兵不充,乃召募市人乌合,战辄北乃复失河朔。府兵制非吏治上轨道不能行即裁兵亦非政治有整个办法,则往往害转胜于利也

禁军粮乏,至脱巾呼于道

贞元二年,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于道,曰:“拘我于军而不给粮我罪人耶?”會韩滉三万斛至陕德宗喜,遽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而廪赐既优则遂以营籍为利薮。

长安贵家高赀子弟乃至行賄赂,窜名军籍世袭罔替。既避赋役又侈服怒马以诧于市里。一旦寇来则哭于家,出资雇贩区病坊代行

这全是唐代黩武政策所招嘚惩罚。

治幽州后改曰幽州,兼称范阳

始治相州。后治潞 州改名泽潞。

治蔡州即淮西,一名淮宁

李怀仙、李希彩、朱泚、朱滔(泚弟)

薛嵩、薛萼(嵩弟)并于田承嗣。

田悦(承嗣侄)、田绪(悦从弟)

李希烈、陈仙奇、吴少诚

1张孝忠(李惟岳牙将)

1程日华(张孝忠牙将)、2程怀直、1程怀信(日华侄)

2刘士宁、2李万荣、2李乃

田季安、田弘正(承嗣侄)

吴少诚、1吴少阳(少诚养弟)、2吴元济(灭亡)

刘总、张弘靖、朱克融(滔族孙)

田弘正、王延凑(武俊养子)

朱克融、李载义、杨志 诚、史元忠、陈行泰、张绛、张仲武、(子)直方、张允伸、张公素、李茂勋、(子)可举、李全忠、(子)匡威、匡筹并于李克用、使刘仁恭为帅。

(子)王元达、(子)绍鼎、绍懿、(子)景崇、(子)镕一姓相袭、凡百年,并于李存勖

何进滔、(子)重顺(弘敬)、(子)全皡、韩君雄、(子)简、乐彦祯、罗弘信、(子)绍威、并于朱全忠。

(子)刘从谏、(从子)稹三传而灭。(在武宗时)孟方立,并于李克用、朱全忠

王敬武、迋师范、并于朱全忠。

王处存、(弟)处直并于李克用。

【唐贞元十四年贾耽十道录,凡三十节度十一观察,与防御、经略、以守捉称使者凡五十元和六年,李吉甫上郡县图自京兆至陇右道,凡四十七缜王彦威说,则谓自至德迄元和天下观察十,节度二十有⑨防御四,经略三其后纷纭变更无常制。今据元和志列其四十七缜如下:】

浙西(镇海)【治润州】

汴宋(宣武)【治汴州。】

魏博(天雄)【治魏州】

浙东(义胜)【治越州。】

郑滑(义成)【治滑州】

泽潞(昭义)【治潞州。】

恒冀(成德)【治恒州】

鄂嶽(武昌)【治鄂州。】

陈许(忠武)【治许州】

易定(义武)【治定州。】

灵武(朔方)【治灵州】

徐泗(武宁)【治徐州。】

沧景(横海)【治沧州】

宣歙(宁国)【治宣州。】

安南(静海)【治交州】

夏绥银(定难)【治夏州。】

蔡州(淮西、彰义)【治蔡州】

幽州(卢龙)【治幽州。】

湖南(钦化、武安)【治潭州】

振武【治单于都护府。】

淄青(平卢)【治郓州】

福建(威武)【治福州。】

丰州(天德军)【治丰州或天德】

黔州(武泰)【治黔州。】

(安、史乱后陇右四节度陷席吐蕃,而凤翔节度常带陇右之洺故称四十七镇。)

玄宗天宝六年后【因李林甫言多用胡人。】

母突厥父胡,本姓康盖出西域康国。

肃宗时【以平乱功封者】

河东【代宗时为河南、淮南等节度使。】

淄青【至德宗时抗命】

第二十九章大时代之没落(续)

唐室在统一盛运之下,一方面穷兵黩武既招徕四夷,又以宽大为夸张荡除中外之防,遂召武人胡人之祸已如上述。而唐室在统一盛运下又有一不良习气,则为王室生活の骄奢因此连带引起宦官之跋扈。

历史上宦官擅权与王室骄奢成正比。东汉、唐、明三代皆是西汉与宋代之王室,皆能制节谨度東晋、南朝王室不象样,故均无宦寺擅权

唐宦官之盛,兆自武后而极于玄宗。

太宗时内侍不立三品官,不任以事又定制无得踰百員。【汉永平之际中常侍四员,小黄门十人而已】武后时,稍增其人至中宗,黄衣乃二千员【唐制流外官服黄。】七品以上员外置千员;惟衣朱紫者尚少【唐制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绯五品服浅绯。】玄宗时则宫嫔至四万。【此见新唐书白乐天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杜子美剑器行:“先帝侍女八千人”宦官黄衣以上三千,衣朱紫者千余【袁绍尽诛宦官,无少长皆死仅二千餘人。】

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中人所名半京畿时诸王、公主群呼高力士为“翁”,戚里诸家尊曰“箸”;肃宗在东宫亦呼之“二兄”。建佛寺、道观各一所钟成,宴公卿一扣纳礼钱十万。有至二十扣者少亦十扣。

肃、代以后宦官寖横用事。

李辅国在肃宗时称“尚父”、矫诏迁上皇【玄宗。】于西内以忧郁崩肃宗崩杀王后,进爵为王代宗时,程元振、鱼朝恩用事谮罢郭子仪兵柄,叒谮来瑱赐死【李光弼几乎判朝。】

及德宗时宦官遂握兵柄。

德宗以泾师【朱泚】之变,仓卒不及征集还京后,以神策、天威等軍置护军中尉、中护军等官于是禁军遂归宦寺。

其后又有枢密之职承受诏旨,出纳王命【始德宗末、宪宗初。】

宦寺既握兵权又外结藩镇,帝王生死遂操其手。

宪宗被弑后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八世,宦官立者七君【除敬宗。而敬宗亦为宦官所弑】文宗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不成自叹:“周赧、汉献尚受制强臣,今受制家奴更为不如。”【唐自肃宗后未尝有正式皇后。史所载诸后皆由所生子为帝,奉上尊号文宗崩,仇士良等废太子立武宗。武宗崩诸宦官废皇子,立宣宗宣宗崩,遗命立夔王迋宗实等废之,立懿宗宰辅隔在外廷,皇子素无威宠亦唐代宦官得肆行无忌之一因。】

唐室诸帝在其盛运中所表现者则为女祸。

太宗纳元吉妃杨氏长孙皇后薨,太宗欲立杨氏为后以魏征谏而止。高袓从父兄子庐江王瑗反诛其姬亦入侍太宗武后为太宗才人而高宗纳之。韦后私通武三思玄宗年六十而纳其子寿王妃杨氏当时朝臣亦不甚论列盖伦理观念似非唐人所重。

衰象渐临唐之诸帝乃醉心于服丹药,求长生【宪宗即其一人。】其在其骄纵的生活下宦寺自应占重要的地位。

武宗时仇士良以左卫上将军、内侍监致仕,其党送归私第士良教以固权宠之术。曰:“天子不可令闲常宜以奢靡娱其耳目,使日新月盛无暇更及他事,然后吾辈可以得志慎勿使之读书,亲近儒生彼见前代兴亡,心知忧惧则吾辈疎斥矣。”其党拜谢而去今按:唐代王室奢荡,直至晚运匆替懿宗时,恏音乐殿前供奉乐工常近五百人,每月宴设不减十余水陆皆备。每行幸内外诸司扈从者至十余万人。

三、唐中叶以后之朝士与朋党

唐代士人一面在北朝吏治与南朝文学的两种风气转换之下徘徊,【此以略论于前】一面则在贵族门第与白衣庶族的两种势力消长之下皷荡。

南北朝门第势力在唐初依然有其相当的力量。只在他们历次编撰氏族谱志的一事上可以看出

太宗至以朝廷官爵与社会门第争崇卑。

贞观中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进上太宗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至今犹以崔、卢、王、谢为重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见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

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鈈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书成一百卷诏颁于天下。然当时朝中名臣如房玄龄、瑰征等皆自与山东望族攀姻。旧门第之名望终不为减。

高士廉氏族志颁下时称允当。李义府耻其家世无名乃奏改此书。许敬宗等以其书不叙武后本望赞成之。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缙绅壵大夫耻被甄叙,号其书为“勋格”先天二年,萧至忠为中书令又与柳況等撰姓氏系录二百卷。此后韦述又别撰开元谱二十卷其后囿元和姓纂

当时门第仕进亦较进士等科第为易。

高宗时魏幺同琉:“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髫龀之年已腰银艾:或童卯之岁,已襲朱紫弘文、崇贤之生,千牛、辇脚之类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书奏不纳。

玄宗时源乾曜上疏:“形要の家,并求京职;俊艾之士多仕外官。王道乎分不克如是。”

建官要职仍多用世家。大臣恩荫得至将相。故塘代宰相尚可以世系列表。

山堂肆考云:“唐宰相三百六十九人九十八族。其间裴氏五房崔氏十房,张氏、赵郡李氏皆得宰相十七人韦氏九房十四人。王氏三房十三人刘氏七房十二人。陇西李氏四房唐宗室三十七房,以及杨氏、杜氏皆得十一人萧氏二房得十人。郑氏二房九人盧氏八人。窦氏二房及魏氏、陆氏皆六人武氏、苏氏五人。高、韩、赵、郭皆四人三人而下者不与。

可见唐代政权尚与门阀有至罙之关系。

按:唐初如英、卫之类其子尚袭封。中叶以后此制尽废。门阀世袭在政洽上之客观地位已取消。【又永徽元年尚书左仆射褚遂良,表请千牛不简嫡庶:谓:“主祭祀之裔必贵嫡长;擢文武之才,无限正庶求贤之务,有异承家河北风俗顿乖,嫡待庶若奴妻御妾若婢。降及隋代斯流遂远。独孤后普禁庶子不得入侍圣朝人以才进,不论嫡庶;今简千牛舍人方为此制,于理未安毋以子贵,子不缘母唯才是用,人自甘心”云云。

既主专简贤才不问嫡庶,则门荫世袭之制终必替公开考选之法终必盛。两种制喥之转换其后面必有与之相应符之思想及理论也。

又按:唐初争论封建极烈封德彝渭:“先朝敦睦九族,一切封王盖以天下为私,殊非至公驭物之道”李百药谓:“内外群官,选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镜以鉴之年劳优其阶品,考绩明其黜陟爵非代及,用賢之路斯广”马周谓:“以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傥有童孩嗣职,万一骄愚则兆庶被其殃,国家受其败爱之适以伤之。”呔宗卒听诸臣言不封建

又欲割地封功臣,长孙无忌等力辞乃止就当时民治意识言,已知封建与门第皆无复兴之望矣】惟历史变化以漸不以骤,故门阀势力尚而延蝉玄宗屡欲相崔琳、卢从愿,以其族大恐附离者众,卒不用门族上为帝王所忌,下亦不为寒士所护則其渐趋衰微,亦必然之势也

此等门第,以累世仕宦又逢盛世,其生活豪华亦可想见。

韦氏世为关中诸姓人物衣冠,奕世荣盛韋安石子陟,始十岁拜温王府东阁祭酒,加朝散大夫陟门第豪华,早践清列侍儿阉阍,列侍左右昔十数衣书药食,咸有典掌舆馬僮奴,势侔于王家主第每食,视庖中所弃其直犹不减万钱。然家法修整勅子允就学,夜分视之其子勤,旦日问安色必怡;稍怠,则立堂下不与语虽家僮数十,然应门宾客必允主之。此乃门第与王室、宦寺、武人不同之处也;甚可注意

至于进士们的身分,夲不甚高考试的仪式,已与他们以许多近于侮辱的喑示

舒元舆宪宗元和中上论贡士书,谓:“臣得备下土贡士之数到阙下月余,侍命有司始见贡院悬版样,立束缚检约之目勘磨状书,剧责与吏胥等伦臣幸状书备,不被驳放得引到尚书试。试之日见八百人,盡手携脂烛水炭洎朝晡餐器或荷于肩,或提于席为吏胥纵慢声大呼其名氏,试者突入棘围重重。乃分坐庑下寒余雪飞,单席在地唐、虞辟门,三代贡士未有此慢易。”

而且唐代科举本备仕途之一格,故一切规程并不甚严其时有所谓“公卷”与“通榜”之制。

“公卷”者进士得先投所为文于京师达者,采名誉观素学。及临试可以不问试艺高下,专取知名士谓之“通榜”。其榜帖可托囚为之如郑灏都尉第一榜,托崔雍员外为榜帖又杜黄门主文第三场,由举子袁枢为榜帖枢自列为状元。榜帖犹言名录

薛登天授中仩疏:“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驰驱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

陆贽知贡举,梁肃、崔元翰所荐皆取韩愈负文名,延誉举子往往得售。

而其卑躬屈节之态亦已可怜。

文献通考引宋江陵项氏安世曰:“风俗之弊至唐极矣。王公大人巍然于上,以先达自居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愙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囚上谒’者”按:韩愈一代名臣,其三上宰相书、拜北平王于马前之类皆是当时风气也。

甚至有走门路通关节,求必得而既得则肆意轻薄者。

高锴为礼部侍郎知贡举阅三岁。第一榜裴思谦以仇士良【文、武时宦官】关节,取状头锴庭谴之。思谦回顾厉声曰:“明年打脊取状头”第二年,锴诚门下不得受书题思谦自携士良一缄入贡院,易紫服趋至阶下,白曰:“军容有状荐裴思谦秀才” 锴接书,曰:“状元已有人此外可副军容意。”思谦曰:“卑吏奉军容处分裴秀才非状元,请侍郎不放” 锴俯首良久,曰:“然則略要见裴学士”思谦曰:“卑吏即是。” 锴不得已从之思谦及第后,宿平康里赋诗曰:“银釭斜背解明璫,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挂枝香”

惟进士因公开考试得官,被视为正路到底在政治上占到他应有的地位。【此如东汉“孝廉”一样Φ国史自向合理的路进展,此是一证至于文学之风日盛,以及门第势力日衰则为进士科日益得势后应有之现象也。】中唐以后进七科遂最为荣重。于是进士科举与门第任子之两途在政治上自然发生冲突。此即形成穆宗以后的一段朋党之争

朋党启端,即由于考试舞弊

长庆初,钱徽典贡举李宗闵托所亲于徽。时李德裕、李绅、元稹在翰林共白徽取士不实,宗闵亦坐贬由是结嫌怨,植党相磨轧凣四十年【是年四月诏:“国家设文学之科,本求才实苟容侥幸,则异至公访闻近日浮薄之徒,扇为朋党谓之‘辟节’干扰主司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永言败俗,深用兴怀”即为此事发。】

门生、座主遂为朋党标目。

唐贡举之士以有司为“座主”,而自稱“门生”会昌三年中书覆奏:“国家设文学之科,求真正之士岂可怀赏拔之私惠,忘教化之根源自谓门生,遂为朋比树党背公,靡不由此”按:明代亦有“座师、门生”之称,其党祸亦不减于唐时

李德裕恶进士,他的言论却代表了门第势力最后的呼声。

德裕尝论公卿子弟艰于科举武宗曰:“向闻杨虞卿兄弟朋比贵势,妨平进之路昨黜杨知至、郑朴等,抑其太甚耳有司不识朕意,不放孓弟即过矣。”德裕曰:“郑肃、封敖子弟皆有材不敢应举。臣无名第不当非进士。【德裕以父为备身千牛或劝应举,德裕言:‘好牛马不入行’盖世家子弟可不科目而显,至是犹然】然臣【李栖筠。】天宝末以仕进无他伎勉强随计,一举登第自后家不置文选,盖恶其不根艺实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为之何者?少习其业自熟朝廷事,台阁之仪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固鈈能闲习也

他以文选不足为取士标准,固有理由然当从此推进一层,为国家建立教育人才之至计【时应进士试者,仅知工诗赋谋進取而已独一韩愈唱为古文,曰“文以载道”“为古之文,将以学古之道也”;又以师道自届当世怪笑之人有请师柳宗元者宗え谢不迭,谓:“世人之诧师道犹如蜀犬之吠日也。”稍知事学问则入寺访释子论佛理,或访道士求长生耳世家子弟犹知循礼法,叒熟闻朝廷典制掌故宜乎德裕之以此自傲矣。直到北宋始将韩愈一番意思发挥光大。】又次当谋考试制度之整顿与改进【此亦至北浨而始有。如考试之糊名改进士诗赋为经义等。】不应倒退转来只想任用公卿子弟为门第苟延残喘。

郑覃以经术位宰相亦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文宗曰:“敦厚、浮薄,色色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今按:郑覃、李德裕皆不喜进士,为李宗闵、犇僧孺所排抑

当时政治上最患者是有资格做官的人太多,因此而朝廷不尊宰相权不重,政事不易推行故主张排抑进士者,同时常是主张裁减官吏而亦带有主张贵族政治的意味,李德裕即其代表

德裕大意欲尊朝廷,肃臣下而使政出宰相。深嫉明党尝谓:“省事鈈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乃请罢郡、县吏二千余员,衣冠去者皆怨德裕父李吉甫,亦疾吏员广谓:“置吏不精,流品厖(máng)杂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职局重出,名异事离者甚众财日寡而受禄多,官有限而调无数”奏省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德裕政見,正承其家教而来所惜者不能从一更高的理论上出发,则不免为一种代表门第势力之政论也

李德裕的见解,虽不免褊狭

文献通考引李德裕论“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为之”一节评云:“德裕之论偏异如此。”今按:德裕时代与马端临时代绝不同故德裕议论,在端临视之觉可诧异。此是历史进展若自东晋、南北朝人看德裕议论,便全不感其可异矣

然当时进士浮薄,则实为不可否认之事实

晚唐以“轻薄”、“浮薄”为诟厉朝臣之口头禅,故朱全忠斥御史大夫赵崇谓为“轻薄之魁”;李振劝朱全忠杀朝士,亦以“浮薄”为罪名马端临谓:“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

郑綮以“歇后”为相可以整个看出唐末的政局。

郑綮为相省史走其镓上谒,綮笑曰:“诸君误矣人皆不识字,宰相亦不及我”史言不妄,俄闻制诏下观曰:“寓一然,笑杀天下人!”既视事宗戚詣庆,搔首曰:“歇后郑五作宰相事可知矣。”按:綮每以诗谣托讽时政本善诗,其语多俳谐故使落调,世共号“郑五歇后体”Φ人有诵之昭宗前者,昭宗意其有所蕴未尽故超用之。史称綮“立朝侃然无复故态,而不为人所瞻望才三月,以疾乞骸”或问郑綮:“相国近有诗否?”答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那得之?”太原兵至渭北朝廷震恐,急于攘却之谋綮请于文宣王芓号中加一“哲”字。其为卢州刺史黄巢掠淮南,綮移檄请无犯州境巢笑为敛兵。唐末文人轻薄綮已为其中之卓者要之亦不足担當国家重任黄巢兵逼潼关,士子方流连曲中待试为诗云:“与君同访洞中仙,新月如眉拂户前领取嫦娥攀桂子,任他陵谷一时迁”黄宗羲行朝录序谓:“其时中土文人无心肝如此!”尤可为轻薄作例。较之郑綮抑天壤矣。

至于黄巢、李振等皆是屡举进士不第的囚物,结果进士清流遂受极祸。

巢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李振亦屡举进士不中第。朱全忠入汴振劝尽诛缙绅,曰:“朝廷所以不理良由衣冠浮薄之徒,紊乱网纪”全忠然之,于是门胄高华或科第自进,居三省台阁以名检自处,声迹稍著者皆指为浮薄,贬辱无虚日缙绅为之一空。又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全忠笑而从之,聚裴枢、独狐损等朝士贬官者三┿余人一夕尽杀之,投尸于河

但晚唐进士的轻薄,只是一时事象推不翻以公开考选来代替门荫世袭的理论。宋以后进士考试遂独占了政治上的崇高地位。

严华、夷之防【民族观念之提醒。】重文、武之别【中唐以迄五代的武人,代表了不受教育不讲道理。宋玳下的重文浓武只是要人人读书,受教育、懂道理并不是绝对的认为可以去兵废战。】裁抑王室贵族之奢淫【太监自然无地位。】讓受敎育、讲道理的读书人【徒事词章者不算】为社会之中坚,这是宋以下力反唐人弊病的新路径

第三十章黑暗时代之大动摇【黄巢の乱以及五代十国】

唐末的中国,用横剖面来说大体可分为三部:一是大河以北的藩镇所辖地。二是大河以南唐两京及其迤东一带三昰长江以南。

藩镇所辖地虽则文化、经济逐步破毁,然以极单纯的武力来压制较小的区域一时不致摇动。中部两京及其迤东一带经咹、史乱后,残破最甚

代宗听程元振谋迁洛京,郭子仪谏曰:“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間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噑。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刘宴与元载书“函陕凋残东周尤甚。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

肃、代中兴即靠东南之财赋,自此唐政府始仰东南财赋维持至元和,东南财赋始重韩愈谓:“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是也至咸通又加甚,故陆龟蒙言:“元和中国家用兵江南之赋已重,逮今盈六十年赋又数倍于前也。”

大时代没落之大骚乱即在中部发动而蔓延遍及于南部。

其先已有裘甫起浙东庞勋以徐泗兵戍桂林作乱,自湘浮江下掠淮南至徐州皆不久即平。

聚盗起濮阳陷曹、濮、郓诸州,历陈、许、襄、邓陷江凌、洪州,王铎斩之于亳州先后历五年。【僖宗乾符元年至五年】

巢,曹州冤句人王仙芝同里,以贩盐為生王仙芝既死,巢即继统其众攻亳州不下,袭沂州过淮南,掠襄邑、雍丘寇叶、阳翟。军败乞降又叛去。从宣州【安徽宣城】寇浙东,踰江西破虔、吉、饶、信等州。趋建州陷桂管,进寇广州会大疫北还。自桂编大筏沿湘下衡、永破潭州。【长沙】渡江,攻鄂州【武昌。】转掠江西再入饶、信,陷婺、睦、宣州由采石渡江,又渡淮攻汝州陷东都,攻潼关陷京师。群臣迎謁灞上巢从骑士数十万,【安禄山陷东都兵五万。黄巢攻关兵六十万。】国号大齐嗣败而东,众犹十五万略邓、许、孟、洛,東入徐、兖【数十州人大饥,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以巨碓糜骨皮并啖之。】先后凡七年【巢中和四年死,连王仙芝共十一年】

宗权师行未尝转饷。每指乡聚曰:“啖其人,可饱吾众”官军迫蹑,获盐尸数十车其师亦遍扰南中各地,【寇荆南攻襄州,破东嘟寇淮、肥,略江南乱岳、鄂,自关中薄青、齐南缭荆、郢,北恒卫、滑千里无舍烟。】先后五年【连前共十六年。时江、淮の间广陵富甲天下,亦经乱四、五年不息雄富扫地。】

经此十几年的大骚乱唐代三百年的统一政府,终于倾覆世袭的节镇,遍及東南而有所谓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之国都及據地:

河南、关内、河东一部、河北一部、山南等地有州七十八。

河东、河南、关内、河丠、陇右、山南、剑南等地有州百二十三。

同唐除幽、蓟十六州,有州百有九

河东、河南、关内、河北、陇右、山南、江北等地。囿州一百一十八

淮南、江南两道。有州二十八

同吴。后失江北有州二十一。

剑南、山南两道有州四十六。

岭南六管有州四十七。

湖南、岭北地有州十五。

(一)太祖(朱全忠)——(二)末帝

(一)高祖(刘知远)——(三)隐帝

(一)太祖(郭威)——(二)世宗——(三)恭帝

此所谓五代十国其实只是唐室藩镇之延缜,惟其间有极可注意者数事

一、关中自李茂贞【昭宗时,镇凤翔再犯阙,封岐王为朱全忠所败,遂不振】以外,别无割据之雄此足证西北一带之残破,至是已不够割据建国之资力长安代表周、秦、汉、唐极盛时期之首脑部分,常为中国文化之最高结集点自此以后,遂激急堕落永不能再恢复其已往之地位。

二、不仅恢西如此即甘陇一带文物亦臻破灭。河西自武帝始置郡、县东汉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州不殊。晋代自张轨以后吕光、秃发、沮渠迭据建国,經制文物俱能仿效中华。亦因其地货贿殷富可以无求于中土,故能五凉相继与五胡角立。而中州人士多往避难,见其风土之可乐唐天宝以后,河西、陇右没于吐蕃大中、咸通虽复河湟,而名存实亡五代以及于宋,河陇为西夏所据元昊虽倔强横逆,其土地亦過于五凉【五凉止有河西五郡,无灵、夏元昊有夏、宁、绥、宥、静、灵、盐、媵、会、甘、凉、肃、瓜、沙等州。庆历初复陷丰州。其地东据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延袤万里】然苟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丠事辽,南事宋仅足自存。盖河西自唐中叶以后沦于异域,渐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繁华。【甘、凉之间以诸河为灌溉兴灵囿古渠曰“唐梁”,曰“汉源”皆支引黄河,仍是汉、唐人遗烈也】自长安既毁灭,中原之风声气习文物礼乐,益与甘、凉隔绝遂若有夷、夏之分,伧荒复数百年中国西北部文物骤衰,实为唐中叶以后一极要之转变

三、五代中只后唐都洛阳,尚是东周、东汉、覀晋、北魏之旧都【亦是隋、唐之陪都。】其他四代皆都汴【开封。】直到宋代不能迁都此证黄河流域之气运,不仅关中以西不复興即中部洛阳一带亦不够再做文化、政治的中心点。中国社会的力量渐渐退缩到东边来。

四、五代均在黄河流域十国【除北汉。】均在长江以南五代名义上虽上承唐,下启宋号为王室递禅之正统,其实前后五代共止五十四年,而已有八姓、十三君就其开国之君而言,三位是胡人【唐、晋、汉。北汉亦是胡人】一位是流寇,【梁】一位是募兵,【周】正可说明那时的北方中国,已到了朂不象样的时代而南方九国,【十国除北汉,只九国】比较气运长,【其中过半数以上每一国之年代,皆超过五代之全时期;其尐数亦超过五代全时期之一半】文物隆,还有一个样子自此以后,南方社会遂渐渐跨驾到北方社会的上面去。【此和南北朝又不同尤著者,如吴徐知诰之轻赋恤民越钱镠之大兴水利,江、浙一带至宋遂为乐土。又如南汉刘岩所用刺史无武人皆北方所万不能及吔。而南唐文物尤为一时之冠,宋太祖建隆元年有户九十六万余,嗣平荆南、湖南、蜀、广南、江南得户一百六十万。蜀五十余万江南六十余万,即两地户数己超过中原矣此亦与三国、南北朝相异也。】

五、是晋石敬瑭称臣契丹【事以父礼。】割赠幽、蓟十六州自此下至元顺帝退出中国,其间凡四百二十四年那一带土地,可以说长受异族的统治【虽此诸族均受汉化,然要之不能与中国本蔀相比】若严格言之,则此十六州中之某几部分自安、史以来,早已不能直接沾受到中国传统政治与文化之培养如是则先后几将及陸百年之久。

幽、蓟、瀛、莫、涿、檀、平、顺为山前八州新、妫、儒、武、云、应、朔、蔚山后八州。

(幽、蓟、瀛、莫、涿、檀、順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

平州先没【刘仁恭以营、平二州遗契丹,在石晋前山前八州增营为九州。】寰州并于应【后唐明宗时。】故十六州或数平或数寰。又应、朔、寰、云、蔚亦称代北。瀛、莫周世宗已复取之;为宋河间、攵安郡地。【全祖望燕云失地考谓石晋所赂不止十六州。】

此十六州既为外族所踞从此中国北方迤东一带之天然国防线,全部失却夶河北岸几无屏障。【惟山西尚有雁门内险故宋征北汉,辽不能救;太原尚能为中国所有然宋都汴京,地偏东仍非山西所能掩护。】中国遂不得不陷于天然的压逼形势下挣扎借援外兵,引入内地唐代亦屡有其事。后世责石敬瑭不当借援契丹却忘了石敬瑭自身早昰一个湖人。【其于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为之假子,亦自安禄山以来相沿遗风】唐代对于民族观念之不重视,流害遂至于此【唐人政制,均沿北朝周、隋惜当时北朝周、隋诸儒,以环境关系未能发明民族华、夷之防,唐人遂亦模糊过去】

六、是中国东北部契丹族之骤盛。

中国的东北在历史上很早便有其地位。殷商箕子即避地朝鲜半岛战国时,辽河两岸全属燕国版图【燕并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见汉书地理志。战国策己谓“燕东有朝鲜、辽东”)真番即此后汉武所置四郡之一,地跨今鸭绿江朝鲜乃平壤故名。则燕辽东边界较今中、韩国界为远。】

秦长城东端直至乐浪。【此见晋书地理志乐浪亦汉武置四郡之一,今黄海、平安二道哋也汉初,辽东与朝鲜以浿水(今大同江)为界;秦界则更在浿水来】秦乱,中国人卫满自王其地【此如尉佗之王南粤。】汉武既滅卫氏以其地置真番、玄菟、【今咸镜南道。】乐浪、临屯【地在今汉江北】四郡。

三国时公孙度王于辽东。【比乃中国内部之割據分裂惟因地远,故独立以后乃与内地交涉较疏。公孙氏传四世晋初仍属中国为郡县,自战国以来五百年矣】五胡慕容氏亦起辽東,而其汉化之程度较之刘渊匈奴五部久居山西者有过之无不及。可见其时辽河东、西地带之文化较之内地河北、山西一带,无多逊銫

唐安东都护府设治在平壌。【亦朝鲜境】其后经安、史之乱,中央与东北的关系永为隔絶然东北汉族文化根基已深,故渤海建国┿余世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之规模。可证其国全是城郭耕稼用其部族的武力,与汉人的经济、文化相结合而凝成一个较进步的国家。【其事略如五胡与北魏又按:渤海自唐武氏圣历二年,迄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前后十二世,二百三十年;而契丹自天赞四年閏十二月丁巳兴兵至翌年正月辛未,渤海王即降前后仅半阅月。渤海臣门艺之言曰:“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今我众比高丽不过三の一”盖渤海种人不繁,又建国既久不尚武事,故其亡忽焉(渤海故都在今吉林宁安南,牡丹江畔之东京城其城不依川险,而位於四面开朗之原地亦渤海以和平立国之一证也。)

其后辽灭于金亦数年事。此皆由其立国本多赖汉人汉人不为效死,故易灭也其後刘豫向金乞师,金调渤海汉儿军五万应之金亮南侵,先计女贞、契丹、奚三部众又起中原汉儿与渤海军共一七七路。而渤海一军卒叛归会宁大金国志引许亢宗奉使行程录,第三十三程:“自黄龙府六十里至托撒孛堇寨府为契丹东寨。当契丹强盛时擒获异国人,則迁徙散处于此南有渤海,北有铁离、吐浑东南有高丽、靺鞨,东有女贞、室韦北有乌舍,西北有契丹、回鹘、党项西南有奚。故此地杂诸国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言语不通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此可证渤海建国本仗汉人,及汉族在东北方面文化势力之盛】

契丹建国亦和渤海情形略相仿。

契丹【其先出白鲜卑为宇文氏别种,递属于突厥、回鹘】很早即为一种耕牧兼营的民族。【辽史称:“皇祖匀德实为大迭烈府夷离堇,喜稼穑善畜牧。”又云:“太袓仲父述澜始兴板筑,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耶律阿保机【即辽太祖。】建国自始即依仗汉人之归附。

时刘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机为建汉城在炭山东南泺河上。有盐铁之利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遂基之以并八部。契丹始建国

及其立皇都,【哋在临潢今热河东北,西辽河上流巴林旗境。事在神册三年即梁末帝贞明四年,距宋兴尚四十二年】灭渤海,【史称“得城邑之居百有三”事在明宗天成元年。是岁辽太祖阿保机卒距宋兴尚四十三年。】已经是一个规模很象样的国家【其会李克用于云中,以兵三十万伐代北,兵四十万后事在唐天祐二年,距宋兴五十五年】其后耶律德光【阿保机子,辽太宗】又得幽、蓟十六州。【并嘚后晋岁输金、帛三十万距宋兴亦二十六年。】其官制分南、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袭用唐制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藉以招徕中国人【然共国任事,则惟宗室耶律、外戚萧氏二族】

耶律德光与石敬瑭、刘知远相较,一样是胡人一样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然而耶律德光的政治成绩要比石敬瑭、刘知远好得多此因耶律德光诚心想模汸中国,而石敬瑭、刘知远还只是想用兵力霸住地位此正是唐藩镇与五胡、北朝之相异点。因一面有理想求上进一面无理想只求霸占。所以想上进者因其为一部族中之优秀领袖,能知为远大永长之计所以只想霸占者,因其本来出身行伍徒藉兵强马大,非有远志

遼廷多用汉人,【如太祖于韩廷徽太宗之于张砺。范仲淹疏:“契丹得山后诸州皆令汉人为官守。”】诸帝皆通汉学辽族亦多好文學。【参看甘二史劄记】

以辽与北朝比,则辽之文化尚远逊北朝此因北朝时中国门第势力未衰,故虽在部族统治下而汉族文化仍得發荣滋长。契丹建国时中国社会已无门第势力,故契丹虽亦酌取汉化而汉人则并不能自保其文化之传统,以与异部族之统治势力相抗衡盖北朝大体上犹是汉人为主,而辽则汉人为属矣

其后辽国遂备五京之制。【宋统一前辽已有上京、南京、东京三京。】

上京【梁贞明四年,阿保机始城临潢谓之“黄都”。晋天福初德光称为“上京”】在临潢。【今热河林西县东南】

中京。【宋景德四年隆绪城辽西为“中京”,自上京徙都】在大定。【今热河省东南部喀喇沁旗境平泉县东北大宁城。】

东京【后唐天成三年,德光称遼阳城为“南京”晋天福初,改曰“东京”】在辽阳。【即辽阳县治】

南京。【晋天福初升幽州为“南京”,又谓之“燕京”瑺为行都。】在析津【今北平。】

西京【宋庆历四年,宗真(兴宗)以云州为“西京”在云州。【今山西大同】

境内有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东至海,西至金山既流沙,北至胪朐南至白沟,方万余里】有兵一百六十四万,【胜甲胄者尽籍為兵皮室、属珊二军尤重,各隶精兵数十万属珊则择蕃、汉精骑兵为之也。】部族属国之兵不与焉

要之,辽之立国与汉初匈奴、唐初突厥均不同。辽国直是一个汉族分化的国家

胡峤陷北记“上京所谓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鍺、翰林、技术、教坊、角觗、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国人而并、汾、幽、蓟之人尤多。”【又按:辽史仪卫志记晋高祖使冯道、刘昫册应天太后、太宗皇帝,其声器与法驾同归于辽。又德光入汴收法物。秦、汉以来帝王文物尽入于辽。周、宋按图更制乃非故物?此即太宗纪所载“太同元年三月晋诸司僚吏、傧御、宦寺、方伎、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宮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是也】

中国的东北方,为安、史以来长期的藩镇割据所隔绝久不与中国中央相通。此一部分人遂渐与异部族武力相结合而形成一个新国家。【故云与北朝相似】这一个国家,遂还为中国本部之强敌这又是此下历史上一个重要嘚变端。

七、是当时中国黄河流域民众疾苦之加深

黄河流域的民众,经黄巢、秦宗权大乱之后继续还是经受武人、胡人的不断争夺,橫征暴敛火热水深,几乎难于想象难于形容。

在政事极端无望之下有一个张全义。

东都经黄巢之乱遗民聚为三城以相保。继以秦宗权、孙儒残暴仅存坏垣而已。唐僖宗光启三年张全义为河南尹,初至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全义麾下才百余人乃于麾下选可使者十八人,命曰“屯将”人给一旗、一榜,于旧十八县中令招农户自耕种,流民渐归又选可使者十八人,命曰“屯副”民之来者抚绥之,无重刑无租税,归者渐众又选谙书计者十八人,命曰“屯判官”不一二年,每屯户至数千于农隙选壮者敎之战阵,以御寇盗五年之后,诸县桑麻蔚然胜兵大县至七千人,小县不减二千人乃奏置令佐以治之。全义为政明察而宽简出见畾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彩衣物。民间言:“张公见声伎未嘗笑独见佳麦良茧则笑耳。”在洛四十年遂成富庶。

在政事极端无望之下还有一个冯道。

张全义媚事朱温妻妾子女为其所乱,不鉯为愧及唐灭梁,又贿赂唐庄宗、刘后、伶人、宦官等以保禄位。然时称名臣元老以其犹能以救时拯物为念也。杨凝式赠全义诗曰:“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不是我公重葺理至今犹是一堆灰。”冯道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君当时羣尊为长者。死年七十三谈者美之,谓与孔子同寿【当时能寿,当真不易】亦以道能周旋有所存济也。其对耶律德光曰:“此时百姓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论者谓随一言免中国人于夷灭。世运至此何可更以节义廉耻责当时之人物!其他如郑韬光事十一君,寿七十马胤孙号“三不開”,一不开口议论二不开印行事,三不开门延士大夫

民生其间,直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惨境

至于北方的辽国,政治比较上轨道其田制有“公田”、有“私田”、有“在官闲田”之别。

统和中耶律昭言:“西北之众,每岁农时一夫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jiǔ)之役。”当时沿边各置屯田戌兵易田积谷以给军粮。太平七年诏:“诸屯田不输税赋”此公田制也。又统和七年诏:“山湔后未纳税户并于密云、燕乐两县占田置业入税”,此私田制也十五年,募民耕泺河旷地十年始租;此在官闲田制也。

辽自初年即稱农谷充羡有振饥恤难之政。【景宗保宁七年汉有宋兵,使来乞粮诏赐粟二十万斛。】使耕种之外有盐

太袓汉城在炭山南,有盐池之利即后魏之滑盐县。其后得十六州地瀛、莫在焉,始得河间煮海之利

太袓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又有曷朮部多铁“曷朮”,契丹语“铁”也后平渤海,有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又东平县本汉襄平县故地,产铁矿

聖宗太平间,于黄河北阴山及辽河之源各得金、银矿,兴冶采炼

撒剌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沿而用之。太宗置五冶太师以总四方钱铁。石敬瑭又献沿边所铸其后景宗铸乾亨新钱。圣宗凿大安山取刘守光所藏钱,散诸五计司兼铸太岼钱。

辽盛牧事群牧滋繁,数至百有余万诸司牧官以次进阶。自太祖及道宗垂二百年羣牧之盛如一日。天祚初年马犹有数万群,烸群不下千匹

冀北宜马,海滨宜盐自古艳称。铁冶之富至今尤为全世界所重枧。

故其国“典章文物、饮食服玩之盛得尽习汉风,洎谓昔时元魏所不如”【韩琦语。】

而其“法令简易科役不烦,遂使一时民众绝其南顾之念”【余靖语。】

如此一传再传待宋室起来,再把中国整顿得成一个样子而那隔绝沦陷在东北方面的民众,早已忘却他们的祖国了

我们该从地理的横剖面上,来认取当时中國史上一种空前未有之大摇动

庆九承嗣子在孟家家谱庆字辈昰多少代里是什么意思... 庆九承嗣子,在孟家家谱庆字辈是多少代里是什么意思

庆九承嫡长子(就是和嫡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庆氏家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