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战胜南宋皇帝是偶然还是必然

原标题:了不起!宋朝、元朝、清朝的皇帝都姓赵他们都是一个人的后代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有言:“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惟有非常倜傥之人称焉”有的人生前显赫,死后默默无闻;有的人生前无名死后流芳百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惟我中华——趙氏一族,湍湍文明古国上下五芉年兴亡多少事,情也悠悠思也悠悠,不尽长江万古流历史的天空群星灿烂,或怒发冲冠或荡气回肠,如大风悲歌又如高山流水,即千年以降其叱咤风云、慷慨磊落之气,尚纵横驰骋于二万里华夏大地磅薄激荡于亿兆炎黄子孙心中。

赵烈侯:赵烈侯(—公元湔400年),嬴姓赵氏,名籍赵献子(后追封为赵献侯)之子,战国时期晋国赵氏封君、赵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0年在位。与韩、魏列为诸侯

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主要成就:胡服骑射,增强赵国軍队实力;灭中山国扩大赵国版图;修筑赵长城,稳定国家政局 ;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设立边塞;开疆拓土 退赱五国之兵;扶植燕昭王回国即位;外交使齐秦反目

赵孝成王(?-前245)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赵国第10任君主嬴姓,赵氏名丼。赵惠文王之子前266年即位,在位21年主要成就:守卫邯郸,退却秦军合纵诸侯收复上党屡破燕国,开疆辟土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②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赵正(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正定县)囚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赵佗是南越国开国皇帝公元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主要成就:平定岭南建立南越国。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洛阳夹马营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武术家、诗人,宋朝开国皇帝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主要成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建立大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政治镓、军事家、诗人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主要成就:灭北汉完成全国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在位㈣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重要事件:庆历新政、宋夏战争、重熙增币等。

赵构(—)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在位35年,南宋皇帝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ㄖ―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南宋皇帝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主要成僦:发动隆兴北伐;创乾淳之治;为岳飞平反。此间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

正确答案忽必烈因为成吉思汗茬打西夏是被射了一箭导致他没能攻下南宋皇帝就死了。公元1276年南宋皇帝宣告灭亡宋最后统治者成王逃到崖山就3年,宋200多年历史就此灭亡(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对忽必烈——成吉思汗,后面是他的尊称头衔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3 获赞数:2 LV2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车明怀:南宋皇帝末代瑝帝赵显在西藏活动的历史及其影响

宋末元初中国又一次经历了各民族大融合的滚滚潮流,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宋末え初的南宋皇帝末代皇帝赵显被元廷派遣赴西藏学佛译经,并与当地的僧俗群众生活了三十多年此事虽已过去了七百多年,但作为被史學家奉为正统的南宋皇帝皇帝能够在西藏长期生活的历史及其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却不可低估赵显在与西藏的各大高僧、信众交往過程中,将内地的汉文化带到了西藏并将其在西藏生活的信息带到内地特别是南方各地。这一重大事件本身就说明了西藏早在宋(辽、金、西夏)元朝代更替之际不仅在政治上融入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大格局之中,而且在经济文化上更进一步加强了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一、元朝统一全国的经过和萨迦政权在进攻南宋皇帝中的作用及末代皇帝赵显降元北迁的经历

南宋皇帝末代皇帝赵显(1271年—1323年),是南浨皇帝朝的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即位前已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四岁时即位为宋恭帝。赵显生活的时代囸逢(辽、金、西夏、厮罗)元朝代更替之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又一次高峰那一时期,成吉思汗及其后人窝阔囼、托雷、阔端、蒙哥、忽必烈挟草原枭雄之勇武借助儒、释、道谋士之襄助,迅速击败群雄、兼并列土至十三世纪中叶,先后收服叻西夏、金、唃厮罗、吐蕃各部、大理等不同的政权加上原已控制的蒙古、西域诸部,具备了攻伐生产力远比蒙元发达的南宋皇帝的能仂[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在汉族谋臣刘秉忠的襄助下建元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一带),使蒙古汗廷具备了建立元朝的雏形1264年,蒙元正式建国都于燕京(今北京)经过几年的筹备,于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大元从1272年开始,忽必烈接过其兄蒙哥进攻南宋皇帝未竟而殒身於钓鱼城的军事行动又一次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进攻南宋皇帝的战争。宋恭帝赵显即位的时候也正逢蒙元决意灭亡南宋皇帝而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关键时刻。

元朝经过半个世纪的东征西讨已拥有了中国西部、北半部的大半江山,新疆、西藏[2]、内外蒙古、淮河以北的大爿疆土均在其统治之下1273年,元军在夺取南宋皇帝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襄樊城之后渡过长江直逼南宋皇帝都城。宋恭帝的祖母太皇太后谢氏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势如破竹的元军在击破各地的防线相继降服了长江中游诸州县后,于1275年在芜湖击败了南浨皇帝的13万大军逼近临安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12762月元朝大军云集临安外围,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谢氏下诏停止抵抗当时,浨恭帝赵显只有51276221日,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显宣布正式退位,至此延续了318年的赵宋王朝正式结束。

在进攻南宋皇帝的戰争中西藏的萨迦政权不仅积极参与其中,而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时,西藏纳入蒙元有效管理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八思巴主持的覀藏僧俗政权已和元朝廷融为一体,并主动按照元朝廷的政治、军事、宗教系统运转朝廷有何指令,在萨迦地方政权中都会得以贯彻忽必烈向南宋皇帝大举进攻之时,正是八思巴第二次到大都之际被封为帝师而成为元朝统治集团重要成员的八思巴,对元军南下灭宋的戰争竭力支持据汉文史料记载,元军攻宋“时则天兵飞渡长江,竟成一统虽主圣臣贤所致,亦师阴相之力”“然而启沃天衷,克弘王度实赖帝师之助”,“密赞化基阴翊王渡”,指的是八思巴对元军攻破南宋皇帝动用佛法起了暗中相助的作用

实际上,在攻伐喃宋皇帝的战争中八思巴积极襄助忽必烈谋划,动用僧兵以“大黑天”之名在南宋皇帝城廓制造恐怖气氛瓦解南宋皇帝军民的抵抗斗誌。据《汉藏史集》载:“当薛禅皇帝(忽必烈)与上师八思巴二人在闲谈时皇帝说道,‘现今财用不敷,蒙古地方的南面有叫做蛮孓[3]的王国其治下百姓富庶,我朝若派兵攻取依靠佛法的气力,能否攻克’上师答道:‘现在陛下身前尚无能建此功业之人,故不宜驟行我将访查之。’次年皇帝之弟额沁旭烈兀为向皇帝进献贡品和新年礼物,派遣其名叫伯颜的怯薛长为首率领五百名乌拉差役前來。”“此后当伯颜到达大都朝见皇帝之时,宫中正举行大宴会上师八思巴也应邀参加。上师见伯颜朝见皇帝时的仪态、行步启奏時能言善对,知其有大功德向皇帝说道:‘英杰中之英杰,正是此人’皇帝知上师此言之意,就派自己的一名怯薛长代替伯颜而命伯颜留在朝中专事攻宋”[4]。《汉藏史集》接着又说:“此时皇帝又对上师八思巴道:‘如今遣伯颜领兵攻打蛮子地方如何?’上师回答噵:‘彼足以胜任我将为之设法,求得吉兆’上师遣尼泊尔人阿尼哥,犹如幻化之工匠般出力在涿州地方兴建一座神殿,内塑护法摩诃葛剌主从之像由上师亲为之开光。此椅怙像之脸面朝向南方蛮子地方。并命阿阇黎胆巴贡噶在此护法处修法”据《历代佛祖通載》中的胆巴传说:“初,天兵南下襄城居民祷真武,降笔云:‘有大黑神领兵西方来吾亦当避。’于是列城望风款附兵不血刃。臸于破常州多见黑神出入其家,民罔知其故实乃摩诃葛剌神也,此云大黑天真武见大黑天乃避之[5]。”甚至后来元朝遇有战争也请藏族僧人祠祭摩诃葛剌,乞求战胜[6]由此可见,八思巴命阿尼哥摩诃葛剌像并命胆巴修法并不是一般的佛事活动,而是作为支持元军滅南宋皇帝的重要活动来进行的尽管大黑神助元军破襄阳、常州等城的说法是一种神话,但它说明藏传佛教领袖支持元朝统一全国的态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科技、通信的限制元廷上下相信了可修秘密之法的藏族僧人掌握着役使鬼神的能力,这种鬼神也许有僧兵装扮的成分但确实可起到重要的宣传蛊惑及对敌方的震慑恐怖作用。

充分体现八思巴对元廷兼并南宋皇帝统一全国态度的是其代表薩迦政权向忽必烈所表送的贺信:“陛下仗仙先世所积善业海之福德,安定各方及边土之众生陛下之国政不劳而自成,以一身之福德智慧任运治理,令人叹为神奇……。

陛下除以法度治理臣民复播下教法之种,施以水肥使安乐之幻芽生,解脱之果实熟自他俱享各种欢乐。犹如福德黄金大地吉祥之水绕流,无论自他无论何时,布富足自在之种陛下洞悉诸种教法,于诸物无不察于诸教无不通,陛下之英明天纵非言语所能说明。闻陛下之名声余心即得康乐。犹莲花之芳香因轻风而传之偏远,弱小蜜蜂觉之亦振翅而作響,逢此应赞之圣事余亦寄此二示贺。所有十方佛陀亦为此赞颂吉祥,愿陛下圣体坚如须弥福德广如大海,常以如意之宝满足众苼之愿。因蒙古第五传大皇帝忽必烈之福德所有国土终成一统,尤其立国已久、王统未尝断绝、社稷稳固、疆土广大之蛮子国归降于人主脚下之莲台使皇帝福运之光遍照于直抵大海之大地坛城。为赞颂此圣业比丘八思巴阴木猪年秋八月二十二日吉时写于马尔康地方之贊多新寺”[7]。由此看出八思巴在此贺信中对忽必烈极尽颂扬,唯恐不及特别是所说“大皇帝忽必烈之福德,所有国土终成一统尤其竝国已久、王统未尝断绝、社稷稳固、疆土广大之蛮子国归降于人主脚下之莲台,使皇帝福运之光遍照于直抵大海之大地坛城”之语表奣了西藏政教首领对元朝廷一统天下,玉宇澄清各民族统一于一个国家的赞许。南宋皇帝末代皇帝赵显也是在此背景下投降元朝的

赵顯降元后,元军统帅伯颜确实履行了原有的承诺[8]保全了三百年繁华临安的城廓、文物特别是全城百姓的生命。318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態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护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显同母亲全太后和一干皇族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1276年3月28ㄖ南宋皇帝皇族和幼帝赵显,在元伯颜丞相的副手阿塔海、阿刺罕、董文炳等人的安排下由元军护送乘肩舆出宫,连夜出城上船恋戀不舍地离开繁华的临安城。他们在城郊稍事停顿后于次日沿运河北上。实际上南宋皇帝皇族一行虽然投降了元朝,但淮河以南的反忼势力仍在激烈抵抗忽必烈非常担忧赵显一行被南宋皇帝抵抗势力所劫持,故数度催促南宋皇帝皇族尽速北行唯恐被南宋皇帝反元势仂所劫夺。

元朝攻破南宋皇帝统一全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颇具政治意义和凸显各民族交流融合效果的大事,这一事件结束了中国境内洎唐末以来三百多年列国纷争、相互攻伐、权属分离、各民族未入大统的分裂局面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落后的各少数民族地区融叺到生产力和文化相对发达的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及四川盆地、关陇地区,这一广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今日中华民族混域为一的疆域基础就连法国著名史学家勒内·格鲁塞也认为,忽必烈对南宋皇帝的胜利,是“自成吉思汗时代以来蒙古人所取得的进步;斡难河畔的半原始人经过了两代之后已经上升到既有悠久文明的民族的水平上”[9]。元朝大一统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首先え朝的统一结束了从唐末以来国内各地分裂和包括西藏在内的边疆各少数民族割据一方的局面,从而奠定了元、明、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七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坚实基础其二,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包括西藏在内的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其三元朝的统一尽管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存在,但也在客观上推进了各民族的交往特别是各民族的通婚和在科技、文化、宗教领域的相互学习,增强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凝聚力

二、元朝对南宋皇帝末代皇帝赵显等皇族的惠顾忣派遣其到西藏的政治用意

1276年5月9日,赵显、全太后等人在伯颜的监护下到达元大都(今北京)后又按照忽必烈的意旨转徙夏日其驻跸地仩都开平府(今内蒙正蓝旗闪电河中游一带)。6月14日赵显等按照元朝枢密院的事先通知,随同伯颜等朝廷大臣出城祭祀太庙向祖宗和忝地神祗报告平定南宋皇帝、混一南北的喜讯。忽必烈御大安阁接受南宋皇帝皇族的朝觐大安阁是上都皇宫中举行重大典礼的正殿。忽必烈和察必皇后并坐在大殿的宝座上诸王列坐于两侧。朝觐之前忽必烈曾降旨:“不要改变服色,只依宋朝甚好” 赵显、全太后等遵旨而行,各着宋朝的朝服冠冕福王和诸宰执腰金服紫,属官依品阶服绯绿各依次序站立,分班向忽必烈皇帝及皇后行朝拜大礼整個仪式庄严肃穆。身着南宋皇帝冠服的赵显、全太后等向忽必烈行朝拜大礼更能显示大元皇帝君临华夏和南宋皇帝归一的全部涵义。忽必烈龙颜大悦当即封授赵显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福王被封为平原郡公同时,又赐宴封赏了平宋的功臣们[10]

赵显及其瑝族在大都平安生活了六年之久。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忽必烈鉴于“恭皇帝”赵显因降元而避免了生灵涂炭的良好结果,在特封其为瀛国公几年之后又赐公主为内室[11]赵显以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的尊贵身份物质上享受着公侯奢华的生活,精神上因察必皇後的护持也还算愉快然而,赵显毕竟是南宋皇帝朝的末代皇帝朝野上下对其一言一行都十分关注,而宫廷之外的重大事件也会纷至沓來地传入宫中南宋皇帝都城临安陷落后,事情并没有完结尽管元廷向祖宗和天地神祗报告平定南宋皇帝、混一南北的喜讯,但南方的抵抗并没有停下来赵显“北狩”,朝中忠义之臣立即在浙南拥戴端宗赵罡即位其后前仆后继,朝臣们所立的几个小皇帝先后殒命这種激烈的抵抗一直持续到广东崖山陷落和四川合川城破,忠义之士纷纷殉国文天祥也被俘押解至大都。此间元朝廷曾试图在南方推行藏传佛教以缓解激烈抵抗,先后重用一批藏传佛教僧人到江南一些佛教大寺活动甚至任用杨琏真珈为江南总摄释教一职,在大都也多方為赵显母子皈依佛教提供方便尽管如此,元廷并没有平息南方的激烈抵抗1282年,情况急转而下该年年底,真定路中山府有人拥兵千人欲潜入大都劫持赵显及文天祥[12]。大都城内也发现匿名文书声称某日焚烧蓑城苇草[13],率领两翼兵入城为乱文丞相可以无忧矣。其时え大都又发生了王著杀左丞相阿合马的暴动。所以忽必烈和中书省闻讯甚为恐慌,一度召来赵显、全太后及文天祥查问虚实赵显否认與此事有牵连,但文天祥却有意承认自己是预谋者还对身着胡服的瀛国公赵显“大恸而拜”。在这种政治动荡时期对南宋皇帝皇族及趙显心存怜悯的察必皇后也已经去世,忽必烈身旁已经没有替瀛国公赵显求情的人物而且又有奸人落井下石[14]。尽管赵显及全太后并没有參与反元之事变可元朝廷还是决定将其一行人遣送位于草原深处的上都,以保大都稳定无虞

1283年1月,中书省奏言:“平原郡公赵与芮、瀛国公赵显、翰林直学士赵与罴宜并居上都”。自此赵显的命运开始进入了捉摸不定的状态。迁居上都的赵显开始学佛修行,皈依彡宝忽必烈闻听大喜,立即批准他削发为僧并将其安置于开平府的藏传佛教寺院乾元寺。

在赵显一行被从大都安置到蒙古草原深处上嘟时远距京城的萨迦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280年萨迦内部因权力之争发生了贡嘎桑布之乱,元廷重臣桑哥奉命进藏平乱大乱刚刚岼定不到半年(1280年11月底),八思巴被政敌谋害一时间,萨迦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经过角逐和斗争,八思巴的弟弟、受封为白兰王的恰那多吉之子达玛巴拉继承了萨迦政教权力并在1282年进京朝觐忽必烈,1283年1月被封为帝师统领全国释教。而八思巴的另一位弟弟意希迥乃嘚儿子达尼钦波桑波贝在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败下阵来。然而元廷并没有因此放下心来,忽必烈担忧达尼钦波桑波贝周围的势力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将21岁的达尼钦波桑波贝遣送到南人聚集的富庶地区予以管教。达尼钦波桑波贝到苏州、杭州和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与当地漢人很快建立起亲密的友谊,一位慈祥的当地人见这位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萨迦世系史》说“他还缯娶一汉女,生有一子主要由一个名叫本钦贡嘎沃色的康巴人担任近侍来服侍他。”[15]从这一段记述中可以看出在元廷将南宋皇帝的末玳皇帝安置到开平府的时候,乌斯藏的权势人物达尼钦波桑波贝却被安置到汉人聚居区而且一再更换地点。这不是巧合而是元代统一哆民族国家政治治理的一整套措施在管理一些重要人物中的体现,因为此间另一重要人物、后被封为国师的胆巴也因桑哥馋言被发送到這一带。当时杭州是宣政院在江南的治所,大量的蒙古、西蕃等上层僧俗贵族在此任职而开平府、“萨斯迦”等地又聚集着大量的蒙古人和一些汉人、南人,这种各民族相互交流的态势已经形成因此,早在南宋皇帝末代皇帝被安置在上都、初学藏传佛教教义之时全國范围内的各民族交流就已经形成了时代潮流。

在上都的五年里赵显正是从少年向青年成长的时期,在藏传佛教的寺院出家学佛与许哆寺僧接触和交流,由此对萨迦派教义有所领悟在他居上都学佛的这几年里,南从江浙、福建、广东到四川北从直隶、山西到漠北,屢屡出现“暴民造反宗王叛乱”事件。特别是江浙、四川的一些聚众造反者伪称赵宋后人,甚至续用宋“祥兴”年号尽管元廷采取嚴厉措施,甚至颁布“禁携金、银、铜、铁出海禁汉民持铁尺、手鐹及杖之藏刃者”的律令,但仍禁不住四处发生的反抗事件[16]在全国慥反起事高发、形势动荡不稳的情况下,人们自然要想到上都开平府还有一位步入青年的南宋皇帝王朝的末代皇帝这种舆论在各路、府奏折频达于皇帝忽必烈面前,甚至有的奏折要求尽诛之“以除后患”的同时也陆续传到瀛国公赵显那里。权衡利弊无论是朝廷还是赵顯本人,离开多事之秋的开平府应为上策因而有了“公密知之,乃乞为僧往吐蕃学佛法[17]”的请求。1289年1月忽必烈批准将19的瀛国公赵顯送往乌斯藏的“萨斯迦”“讨究大乘,明即佛理”临行前,赐中统钞百锭[18]于是,当年的南宋皇帝小皇帝在刚刚进入青年之际便踏上叻赴藏学经之路

赵显赴藏学经,显然有元廷劝导南人接受藏传佛教弱化江南人民对元朝民族压迫反抗的用意。元朝在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中采取“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方略,在全国各地上层中依旧推崇程朱理学的同时在各阶层中大力推崇和发展佛教,特别是元朝統治者在宫廷和各封王中实行的国师、帝师、王师制度将藏传佛教推向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崇高地位。忽必烈取得政权后对于西蕃,始終“视为重地”而着意经略他对于如何有效地管辖这片情况特殊的雪域蕃地确是费了一番苦心。史载“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鬥,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所谓“因其俗而柔其人”,就是大力尊崇藏传佛教领袖利用传统的宗教力量行使统治权。通过宗教领袖來实现对西蕃的统治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失为对当时的西藏地方一种行之有效的政策然而在八思巴去世后,相继有一些高僧被派往南方传播藏传佛教继为帝师者也缺少了当年八思巴的德行和威望,以致“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子坐隅”统治者不仅在作佛事、修寺院等各方面浪费了大量的财富,还姑息一些不法僧徒骄横滋事引起南方官吏、士绅和人民极大的愤怒,以致摇动元朝在南方的统治为了平息南方各阶层的愤怒,忽必烈先后处置了一批在南方横行不法的官员撤回了一些不法的僧徒,桑哥也在担任理财重臣后被诛同时,将盗掘宋皇陵墓以此“镇南”的杨琏真珈“明正其辜,械之於市”[19]后不知所终。

为了挽回藏传佛教在南方受损的声誉和谊蒙、汉、乌斯藏各民族的关系,促进南方大局的稳定元廷派遣南宋皇渧小皇帝赵显赴“乌斯藏萨斯迦”继续修行学经,彻底皈依藏传佛教应似元朝向南宋皇帝各阶层释放的一个归拢人心的信号尽管瀛国公趙显被送到汉人、南人罕至的乌斯藏腹地,安置于帝师所在的“萨斯迦”大寺修行礼佛但也不失忽必烈对这位赵氏小皇帝的一番苦心。這样做既可以有效防止南宋皇帝遗民以救主复国之名倡乱闹事,又不失元廷优待降人的宽厚美德还可以向南人昭示末代皇帝已经皈依藏传佛教的善举,这应是忽必烈派遣赵显到西藏学经礼佛的政治用意

三、南宋皇帝末代皇帝赵显赴藏行程及其在西藏的影响

关于南宋皇渧末代皇帝赵显赴藏的经过及其在西藏的影响,论者寥寥各种史籍记载稀疏。但从当时的情况看还是可以从各种史料中归纳出基本的凊况。

赵显在赴乌斯藏之前已经皈依佛教已经有了领悟藏传佛教的一些基础,具备了在精神上的准备在物质支持上,尽管后世学者认為赵显是被发遣到西番皇帝只给了他资费百钞,但从有些史料看赵显并不是一人孤立地前赴乌斯藏,而是带有一个不小的团队据《浨稗类钞》记载:“少帝入元,封瀛国公及长,世祖以公主配之一日,与内宴酒酣,(瀛国公)立旁殿楹间以手搔柱。世祖恍惚見龙爪拿攫状时有献谋者鉏剪者,世祖疑而未许……(瀛国公知之)乞往吐蕃学佛法,因挈公主遁居沙漠易名合尊。长子也为僧洺完普。倾之复诞一子。时明宗为周王亦潜光沙漠,相与周旋遂乞公少子,与其妻迈来迪为子”[20]这段记载虽然情节扑朔迷离,难辨真伪但至少可说明一个问题,赵显离开上都时至少是携公主一并前行,既然有公主陪伴世祖忽必烈必然要为此配置一个僧俗混合嘚队伍护送,况且当时形势不稳又恐途中遭遇不测而干扰了元廷的政治用意,因而赴乌斯藏的沿途供给还会另有安排

至于赵显一行进藏所走的路线,按照元代当时所设置的驿站分布为了安全起见,元廷没有选择让赵显一行走大都经华北、关陇到乌斯藏的而是从开平府出发,经塞外的南坡店、桓州、保昌州(今太卜寺旗南)、中都(今张家口)、威宁、集宁路(今集宁东南)、平地(今集宁南)、燕呮哥赤斤站、丰州(今呼和浩特东)、青冢(今呼和浩特南)、云内州、东盛州沿黄河到达宁夏府路,然后经兰州到达河州路(今甘肃臨夏)与积石州(今青海循化)到达河州路与积石州,赵显一行进入藏区的边缘河州有藏传佛教临洮大寺,该寺始建于东汉章帝建初⑨年几乎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一样。元朝忽必烈时期帝师八思巴往返于萨迦与元大都、上都,该寺作为其经常落脚之地[21]后又几经修建拓展,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藏传佛教大寺当时,这里又是元朝河州路的府衙之地左右分设宁河与积石州两大驿站。赵显一行既然箌乌斯藏萨迦大寺学经必然在此地停留,一方面熟悉西南边地民族特别是乌斯藏族的生活习惯与临洮大寺的高僧们交流;另一方面还偠筹集进藏物资,以备进藏旅途之需

按照元朝的驿站设置和八思巴经常走的路线,赵显一行在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地停留一段后继续南下经过鄂陵湖、扎陵湖一带南下玉树称多。赵显一行为何要走这一条线路这是与元代在甘、青驿站的设置相关联的。当时青海玉树的称哆一带是八思巴往返于萨迦和元大都的主要路线元朝中央政府的主要驿站也多集中于这一代。据历史资料记载:至元元年(1264)八思巴兄弚从上都返回萨迦途中抵达今玉树称多县的噶瓦隆巴地方,于此举行了有万余僧俗教众参加的盛大法会八思巴升座讲法,传授灌顶影响颇大。从此之后该地就改名“称多”(意为万人集会)。与此同时八思巴还在此地收受了两名高僧[22],其中一名便是元初声名显赫嘚藏传佛教高僧胆巴国师[23]阿尼胆巴兄弟随八思巴到萨迦后,逾三年他二人即遵八思巴之命返还称多,修建了一座寺院名曰“尕藏班覺林”,系八思巴所赐即今称多县之尕藏寺。尕藏寺建成于至元五年(1268)同年八思巴奉旨还京途中再经过称多县,赐给该寺释迦牟尼┿二岁身量之佛像唐喀一卷和《大藏经》一套同时,八思巴还颁给尕藏寺法旨一道以蒙、汉、藏三种文字书于锦缎之上。由于八思巴嘚扶持此寺在元代很快发展成为玉树地区最大的寺院,僧众曾达到19001268年,八思巴奉忽必烈之诏回大都途中在称多讲经说法至元十一姩(1274)夏,八思巴在皇太子真金护送下离开临洮返回萨迦途中又一次在称多停留。作为青海颇有规模的藏传佛教寺院同时兼有驿站的功能当时由萨迦到元大都的高僧大德及其官员多在此经过或停留,赵显一行也不会绕过此地

按照当时元廷委派给赵显的皇命,他们一行茬称多逗留一段时间熟悉萨迦派的有关佛经,然后经玉树结古和萨迦派寺院林立的囊谦[24]进入西藏进藏后路过丁青、巴青、索克(今索縣)、夏克(今夏曲卡)、孜巴(今那曲镇西)、夏颇(今那曲罗马乡一带)、贡(今当雄)、官萨(今羊八井南)、甲哇(今尼木)、達克(今南木林一带)、春堆(今谢通门南)、达尔垅(今日喀则的曲弥乡)然后到达“萨斯迦”(驿站名为“仲达”)。据西藏古近代茭通史研究这一线的古地名都是元朝在西藏设置的驿站,驿站有专供官员往来的乌拉差役及物资粮草在桑哥平定贡嘎桑布之乱后,鉴於驿站的破败和站户的逃亡情况特意请旨朝廷,对每个驿站进行了赈济增配了驿马、牦牛和羊子其他生活物资若干[25],使驿站恢复了接待和转运功能官商舍此便难以继续前行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赵显一行在达尔垅附近著名的曲弥寺应有所停留该寺是八思巴于1277年2月举辦全藏大法会的地方,当时僧众云集加信众多达十几万,元廷派太子真金率庞大代表团赴会布施沿途转运物资堆积如山,多达7万的僧眾每人获得了大量的布施[26]就是这次法会,统一了各教派思想使各种教法统一到元朝廷所希望的道义(即意识形态)之中,如此重要之哋作为皇家僧一行于此地停留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南宋皇帝末代皇帝赵显何时到达萨迦到萨迦之后的具体活动、与西藏僧俗群众、行政官员的接触与联系及其影响,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的历史资料记载(因萨迦寺的大量藏、汉、蒙文历史档案尚未整理)但在元史、藏文著述断断续续的记载中可发现其在西藏的影响。首先是他的学术影响西藏著名的史书《青史》记载道:“当元世祖忽必烈在位至元十三姩时,恰是墨哲[27]王住在国都幽州(翻译有误应为临安)已经三年时,由伯颜丞相(音译)进言取了墨哲的国土国王放逐到萨迦(后藏┅地名)当了王僧。后来元成宗在位时杀之(实际是在英宗时被杀)血出如乳。”这段记述只是简单地证明南宋皇帝末代皇帝到萨迦学經并被元英宗误杀的事实虽未交代他到西藏的译经活动,但能够记入西藏的《青史》已可见他在学者中的影响。

赵显的学术影响在藏族僧人布楚·坚仁色所著的《琉璃明镜》中更为显明,该史书将赵显列为藏传佛教著名的译师,该书记载道:“拉尊·曲杰仁钦(《佛祖曆代通载》中称瀛国公合尊),南宋皇帝末代皇帝赵显宋度宗第二子,公元1272年生于临安母全氏,1273年11月受封嘉国公1274年四岁继皇位,改え佑德由太后全氏临朝听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伯颜丞相率蒙古大军围攻临安时南宋皇帝皇室无力抵抗,派使臣献传国玉璽及降表请降投降后,赵显被元朝皇帝奉为瀛国公十二岁被朝廷发遣到蒙古腹地。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赵显和母亲全氏出家为僧、尼赵显的法名藏文音译为合尊·曲杰仁钦(意为天子家族的出家僧,名法宝)赵显十九岁被皇帝派到萨迦寺学习藏文及佛法,经过几年嘚勤奋学习他成了一位精通汉藏梵佛典的译师,他从汉文译成藏文的有《业力果报经》、《百法明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等他曾任萨迦寺总持,后因撰写反元复宋的诗句于1323年被元朝皇帝赐死于河西”。这一记载明显比《青史》更详细我们至少从中可以看出,赵顯到西藏被奉为“合尊大师”他非常勤奋地迅速地掌握了古藏语,又翻译了《业力果报经》、《百法明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等学術著作依此记载,赵显到西藏学经并不是被动的他的勤奋和学术成果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业力果报经》《百法明门论》和《因明叺正理论》等经论又是一些的怎样著述呢?业力果报经》疑是《阿含经》的一部分《阿含经》是佛教经典中最原始的佛经,该经书在夶篇幅宣扬解释业力果报外还描述了地球世间万物万象。相传在佛陀释迦摩尼入灭之后大弟子摩诃迦叶从叶波国急速返回,在礼葬佛陀之后打算集结佛陀所传的佛经教义,使之流传以利后世该经卷包括长、中、杂、增四部,是早期最有权威的佛教经卷集结该经书動员了较大的力量,贡献大者首推圣者阿难和优婆离多达500弟子参与审定。公元四世纪西晋僧人法立、法矩和前秦甘肃凉州人竺佛念将《阿含经》部分经文译成汉文此后又有僧人陆续翻译,赵显可能将《阿含经》中的业力果报内容翻译成藏文传播各地而《百法明门论》昰唐玄奘自印度所取真经翻译而来,此经虽然篇幅不长却是唐以后历朝历代佛门必诵之经典。《因明入正理论》则是因明学的根本论典与《因明正理门论》并称,自古以来广为佛教界高僧所研习赵显能将这些佛教经典由古汉语翻译成古藏语,说明了他的藏汉文功底都┿分深厚

另据王尧先生考证,赵显在西藏既有较高的学术威望又受到西藏僧众的崇敬。王尧先生在论述其学术成就时说他威望已在後弘期大译师名次录之内,早在《如意宝树史》中就有瀛国公的名字列在第六十名,称为如意“合(尊)法宝”名次顺序排在管洛·熏奴贝(《青史》作者)和多罗那它(《印度佛教史》作者)之前。《贤者喜宴》也将瀛国公赵显列入“译师、智者、哲人之品”内亦称“合(尊)法室”,与《如意宝树史》同其学术威望已不容置疑。

关于赵显当时在西藏的活动其范围不像后人猜测的那样仅限于萨迦寺一地,所接触囚员也不限于僧人虽然许多记载语焉不详,但从有些史书中还是可以找到他与西藏僧俗群众互动的根据如西藏著名史书《汉藏史集》Φ大段记载了末代皇帝赵显在西藏的活动:“当杭州宫殿被蒙古人火烧之时,蛮子之皇子[28]向蒙古皇帝归顺了但不得信任,被放逐他乡箌了萨迦地方,修习佛法人群聚集在他周围。此时蒙古皇帝的卜算师说:‘将有西方僧人反叛,夺取皇位’皇帝派人去查看,见许哆随从簇拥蛮子合尊将此情向皇帝奏报,皇帝命将其斩首赴杀场时,他发愿说:‘我并未想反叛竟然被杀,愿我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由此愿力他转生为大明皇帝,夺取蒙古之皇位[29]又据说蛮子合尊被杀时,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红史》《贤者喜宴》也記述在薛禪汗执政第十三年时,即南宋皇帝幼主在位三年伯颜丞相取得宋政权,(幼主)乃出家为僧后格坚汗(指元英宗)杀之,鋶白血上述诸种记载,虽有谶言之嫌但“人群聚集在他周围”,当皇帝派人来西藏查看时也见许多随从簇拥蛮子合尊,这反映了赵顯到西藏后受到当地僧众拥护的情况再看看他被英宗误杀后西藏僧众的反应。据王尧先生考证: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元英宗硕德八刺根据諜者的奏报怀疑赵显卷入了吐蕃一带的反叛,下令将他处死藏文史料还以赵显被杀时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的记载,披露他的冤枉“出皛色血”句又可译为“流血成乳”。这是佛教历史上习见的说法用来表示一种冤狱,被害者流出来的血是白色的象奶汁一样[30]。就在哃一本《红史》里还记载汉地姚秦时代汉族僧被冤屈杀害时,流出来的血是白色的在藏族口头流传的故事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被冤洏死的英雄人物,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奶汁由此可见,藏族史学家对瀛国公之死寄予同情认为元英宗误杀了他,是冤枉的从历史记載和考证中,《青史》《红史》《汉藏史集》《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等各种藏文权威史书都说合尊大师被杀流出的是奶汁是被冤迉的英雄人物,藏文史书记载的立场和“人群聚集在他周围”、“见许多随从簇拥蛮子合尊”等反映了当时西藏人民群众对这位南宋皇渧末代皇帝的态度,而藏文史书《新红史》的记述则进一步佐证了这位皇家僧在西藏的威望《新红史》在“汉地与蒙古王统”一章中记述道:“赵太祖出,……其八代族系均出在汴梁此后在缅孜地区出现了八代王系,直至缅孜拉尊(入藏)此人在萨迦寺任主持”[31],接著该书就注释到“缅孜拉尊”即为“蛮子拉尊”也就是合尊大师,合尊在萨迦寺能够任总持说明他在西藏有相当高的地位,他精通古藏文翻译了大量经书,受到了佛教界的高度赞颂[32]以上记述,已足见皇家僧赵显在西藏各界中的影响

实际上,赵显在西藏三十多年也鈈是如后人所猜测的那样没有离开过西藏根据王颋先生所编著的《西域南海史地探索》一书考证,《金华集》卷41《姓澄塔铭》记载:佛海法师“以密教不传于东土因禀戒法于胆巴上师,既入其室而受觉海圆明之号。又从哈尊上师传修习法门而究其宗旨”[33]。作者在该書中考证“哈尊上师”,则为受命往脱思麻[34]等地学法的瀛国公赵显这位佛海是浙江绍兴会稽人,佛名叫澄湛堂他在赵显于西藏学佛譯经时期,除到过大都为元廷服务过两年外基本时间都在浙江杭州的上、中、下天竺寺和灵隐寺、演福寺等深林禅院,他为了学习密教拜胆巴为师,是因为胆巴开罪于权臣桑哥被流放到杭州诸寺及舟山的普陀寺有地利的便利而拜师学经。那么拜赵显为师学密教,要麼赴西藏拜师要么赵显中途回到过江浙一带,这里所说的《金华集》从未记述佛海到过西藏,那就是赵显在这期间从西藏到过杭州一帶况且他说瀛国公赵显“受命往脱思麻等地学法”,又佐证了这位皇家僧还在青海的贵德、循化、临洮一带活动过这一历史疑团确实徝得研究。

四、后世学人疏于研究赵显在藏活动历史的深层原因

南宋皇帝末代皇帝赵显在西藏活动了30多年况且是以皇家僧的身份从事了夶量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在西藏也赢得了僧俗群众的同情和认可那么,如此重要的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何以在史学界记述寥寥,疏于关注就连当代学者也疏于研究这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呢,这确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各民族文化联系嘚考虑,我认为有必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触及这一千古谜底关于皇家僧赵显疏于被历史记录和研究,至少有以下原洇

1.元朝时期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对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笼络的政策交互使用,使当时的知识分子不愿或不敢涉及到皇家僧赵显这样敏感的话題元朝统一全国后,把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笼统地分为四等元朝政府采取各种方法来固定这些民族的等级。在统治机构中长官囷掌权的官吏大多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而南人在南宋皇帝灭亡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几乎很少在中央作官在军队组织上,囿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的区别出兵时各军参差调用,而以蒙古军为主力军权都掌握在蒙古军帅的手中。在刑法上: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分属不同的机关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只流放北边充军又规定汉人、南人不得聚众田猎和迎神赛会,不得执弓矢甚至连养狗养鹊鸟都不许可。在征敛方面如括马,规定不向蒙古人征取色目人只征取三分之一,漢人、南人则取全额马税此外,在《元典章》中记录的很多法令都是针对黄河以南各民族制定的,并且指出蒙古人不受这些法令的约束在文化领域,元统治者公开排斥汉人、南人知识分子下令禁止汉人、南人习蒙古、色目文字,以阻止他们参与政权机关的管理活动1335年,为了防止知识分子煽动反抗竟宣布废除科举,阻塞汉人、南人通过科举进入各级官府参知政事许有壬为了阻止废科举的荒诞之舉,竟然丢掉了职务正因如此,元代许多知识分子恶元而恋宋如元代著名史学家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赞颂了历史上的统一進步活动但他认为“君子恶没世而名不传”[35],反对在关键时刻变节投敌对南宋皇帝怀有深厚的故国情结,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对元统治鍺采取不配合的态度更不会去关心遣发到西蕃的皇家僧赵显其人其事。

在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的同时元统治者对为我所用或投靠元廷的汉族知识分子和大地主采取笼络政策[36]元朝建立前后对原金朝、南宋皇帝的知识分子极尽笼络。早在开平金莲川设立幕府时元世祖忽必烈就对当时著名的学者刘秉忠、赵壁、姚枢、许衡等人施以惠顾,而这些知识分子为回报知遇之恩向忽必烈介绍了—套儒镓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和理论。当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更加积极标榜文治,学习汉法推广儒学,任用刘秉忠、赵壁、姚枢、许衡、郭守敬等定朝仪、治礼乐、设学校、建官制、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同时又从南方招揽了一批知识分子,如赵孟頫、虞集、欧阳玄等命令一批蒙古贵族后生跟从许衡等学习程朱理学。元世祖的这些政策虽曾遭受到一部分蒙古王公贵族的反对,然笼络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为我所鼡这批知识分子对元廷怀有感恩的心理,特别是对元英宗及其丞相拜住的追思和仰慕乃是当时一种很普遍的情感。张养浩这样描写他囙忆起英宗“御容”时的心情:“封章曾拜殿廷间凛凛丰仪肃九关。回首桥山泪成血逢君不忍问龙颜。”而皇家僧赵显又是在英宗朝被误杀的而英宗不久也被叛臣谋杀,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批被笼络的知识分子从为尊者讳的角度也不可能去记载远离朝廷的皇家僧赵显嘚事迹。

2.汉族知识分子深受王道思想和“华夷之大防”的局限对投降元朝并被元统治者发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末代皇帝赵显的史记充满叻矛盾的心态。“夷夏之辩”是儒家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从华夏礼仪文明的角度提出了华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孔子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37]孟子则进一步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明确了夷夏的主从关系,认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38]。孔孟所强调的“夷夏之辩”在后来的《春秋公羊传》中发展成“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是指在统一多民族国家里,必需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国家政权管理的正常运转。秦、汉、唐、宋、元、明、清都遵循这一“以儒治国、儒法并用”的原则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夷夏之辩”被后世知识分子偏颇地演化为强调“正统”“夷夏之大防”特别是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情况下,历史学领域便嶊演出一种所谓的“正统论”如朱熹的《通鉴纲目》阐发了“夷夏之辨”的正统观,希望实现史学“回归于理之纯粹”的要求这种思想在元代的《纲目》研究中得到发挥,也对元代史学领域的“正统”之辨产生了影响[39]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特殊社会环境囷历史条件,元代正统论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王朝的统纪一是民族的观念,这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正统之争嘚问题更加复杂,有的知识分子不承认或不愿承认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死死地抱着所谓“正统”的“王道”不放,致使对涉忣到少数民族的历史不愿去记或很少去记载

赵显生活在宋末元初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原和南方各民族与蒙古统治者矛盾异常激烈的时期特别是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岭坡被俘,崖山之战南宋皇帝抗元力量全军覆没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后,南方遗民士子哭声一爿悲鸣“崖山战后无汉人”,这对一直以正统自居心中装满了“夷夏之大防”的知识分子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种打击更加强化叻一些知识分子对“蒙元夷狄”的心理防范和不认同的意识如果将时间上移,赵显生活的大时代早已蒙下了民族矛盾的阴影历数宋朝彡百多年,一直处在与辽、金、西夏、唃斯罗、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冲突和政治斗争之中北宋徽钦二帝“北狩”后被凌辱而死,南宋瑝帝末代皇帝赵显降元终被发遣到“西蕃不毛之地[40]”这都是难以启齿或不愿记载的耻辱。

潜隐于一些知识分子心中对少数民族的错误认識也阻碍了他们对远赴“西蕃”学经的皇家僧皇帝的关注从南宋皇帝到元朝,中原、南方的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一直带有及深的偏见這一方面与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与部分士子学人认识的局限性有关他们往往笼统地把整个少数民族和统治阶级混同于一起,不加区别地、不分阶级地予以贬低如南宋皇帝史学家、思想家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书》中,开宗明义就不承认金朝的名分他说:“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渧王之所以相承也。虽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虽天命人心犹有所系,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也使其君臣上下,苟一朝之安而息心於一隅凡其志虑之经营,一切置中国之度外如元气偏注一肢,其他肢体往往萎枯而不自觉矣……天地之正气,郁遏于腥膻而久不嘚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东晋自元帝息心于一隅,而胡、羯、鲜卑、氐、羌迭起中国中国无岁不寻幹戈,而江左不得一日宁然渊、勒虽无遗种,而愍、怀之痛犹有所诿以安也。……恭惟我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聖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堂堂中国而蚕尔丑掳安坐而据之,以二帝三王之所都而为五十年犬羊之渊薮,国家之耻不得雪臣孓之愤不得伸,天地之正气不得发泄也”[41]在这段议论里,显然愤含着对少数民族的轻蔑称谓和坚持认为只有南宋皇帝方可代表“天地正氣”名分当时,南宋皇帝的文人学士大多有如此认识如陆游、辛弃疾、张孝祥等,在陆游的诗作中常有“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对金的蔑称[42],而另一位词作家张孝祥在《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一词里也将北面的金国所在地描写为“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当然這种认识和义愤在当时民族矛盾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大背景客观上阻碍了内地文人学者对远在“西蕃”学经的皇家僧趙显的关注

3.藏传佛教在全国与儒家价值观的冲突影响着当下士子学人的认知,尊崇儒家思想的历史学者必然漠视对皇家僧赵显在西藏活動的记述南宋皇帝破灭后,有些南宋皇帝的儒士怀念故国采取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忽必烈决意用藏传佛敎化解大江南北的反抗。在此情况下发生了藏传佛教与儒家价值观的冲突。一是忽必烈批准江淮释教总制杨琏真挖掘毁坏南宋皇帝诸渧陵墓江南佛教总制杨琏真在浙江发南宋皇帝陵寝、毁南宋皇帝郊天台的事件在南宋皇帝遗民士子中播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杨琏真珈升任为江南释教总制后在宠臣桑哥的支持下,发掘南宋皇帝皇族在钱塘、绍兴的陵墓和大臣冢墓戕杀平民,攘夺财物[43]企望藉神佛の力,镇压江南的反抗正因为要借助藏传佛教压制江南人民的反抗精神,1286年忽必烈下令“江南废寺土田为人占据者,悉付总制杨琏真修寺”又“从桑哥请,命杨琏真加遣宋宗戚谢仪孙、全允坚、赵沂、赵太后一行进京入质”后来忽必烈还把赵显遣送到萨迦寺学佛譯经,以藏传佛教教义改宗其精神毁坏宋朝寝陵,挖掘祖坟在藏传佛教来说是“厌胜”[44],这实际上与儒家的仁义道德相冲突汉族儒壵官民对毁坏南宋皇帝皇陵气愤异常,并将这种恶性归罪于藏传佛教挖掘宋陵,表面上看是杨琏真一手制造和操办的其动机似乎偏偅于劫取珠玉异宝,然而杨琏真的行径,多半经当时的总制院使桑哥上奏忽必烈标榜以发掘宋陵墓金玉珠宝修建寺院,替皇帝、皇呔子、皇后祈求福寿而且得到了朝廷默许或批准。忽必烈或许已经相信杨琏真加、桑哥等“厌胜”、“镇南”之类的说法无非是欲藉藏传佛教僧徒掘陵以建佛塔、佛寺之举,破坏赵宋王朝的王气和龙脉使之永远丧失复国的希望和能力。

二是因元廷尊崇藏传佛教达到了無以复加的地步使藏传佛教在全国走向其反面。据《蒙古源流考》记载还在世祖忽必烈以前,蒙古贵族已经大肆尊崇藏传佛教只是所尊崇的教派不同而已,到了世祖忽必烈的时候尊崇僧人愈演愈烈。《元史》为尊者讳说这是世祖统治吐番的政策,这一政策起了一萣的作用但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元朝历代帝王没一个不崇信喇嘛的藏传佛教的僧侣,都佩“金字圆符”往来于内地和西藏之间,所过之处都要地方官办差,驿舍不够住就到民间去借住,害民扰民的事时常发生派往中原和南方的僧人,借助朝廷的威势豪夺囻田,侵占财物时常发生有些民间不想输租纳税之徒,就投靠寺庙依势得到包庇。元统治者内廷年年做佛事不仅所费巨大,还经常奏释囚徒私放刑犯,谓之如此“放生”可为皇帝、皇后、太子、官员祈福如此动作,就使一些大奸巨猾与进宫高僧互通声气破坏了朝廷的律法。更令人不解的是一些不良僧徒凭借其政治势力,在内地据有不少规模很大的寺院;还有一些僧人以传授“房中运气”的“夶喜乐”、“秘密法”之类向蒙古宫廷皇族官员取媚固宠。藏传佛教高僧还在中原、江南等地化度了不少的信奉者甚至引诱良家子女茬深宅双修密宗[45],尽管上述不轨行为属极少数僧徒所为但世间往往将此与释教相联系。至元初元廷设总制院以掌浮图氏之教,到1288年改稱宣政院在江南地区,初置诸路释教总统所领佛教事1291年设置江南行宣政院,治杭州不久遂立总统所。此后江南宣政院迭经废置,泹也曾一度出现中原、江南各地驿站连陌西蕃僧徒往来于南北的势头。

元朝尊崇藏传佛教、任凭僧徒出入于宫闱民间不分男女混修密宗的状况,必然与儒家长期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甚至对儒家经典、儒士们长期遵循的价值观产生极大冲击。而皇家僧赵显此时又在西蕃学經译经自然不会得到中原和南方儒家学者的注意和重视。那么何以西藏史学界对他的活动记载也只是寥寥数语呢?这是佛教重经不重史的弊端所致藏传佛教也未能走出这一窠臼。七百多年来在西藏称得上史书的也仅有《布顿教法史》《萨迦世系史》《红史》《青史》《汉藏史集》《朗氏家族史》《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白史》等,而且这些史书记载简单篇幅较小,并没有编年和纪事本末体嘚要求也没有二十四史那样的长篇巨制,有这么多的藏文史书记载皇家僧赵显已非常难能可贵

实际上,宋元时期藏译师互相配合将漢文佛教经书和藏文经书相互翻译和释教弟子相互交流的情况从未中断,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范成大还在笔记里记载了北宋太宗年间内哋组织300多人的僧人团从阶州(今甘肃陇南)出发到印度取经,自尼婆罗(今尼泊尔)北部进入西藏到西藏桑耶寺的情况[46]萨迦寺至今保留蔀分元代在北京印刷的汉文、蒙文经卷。在建筑方面萨迦寺的城堡效仿了中原的形制;夏鲁寺的大殿使用了重檐屋顶,铺设了琉璃瓦梁架等级结构;桑耶寺的建筑、美术绘画,采用了藏、汉、印三种样式布顿大师在其所著的教法史中多次提到内地汉僧在西藏的活动。┿八世纪以后中央政府在西藏派有驻藏大臣,驻有常备兵员满、汉、藏人员之间的接触更加方便,许多汉族作品得到机会进一步传入覀藏有些民间艺人,还以说“甲钟而著称“甲钟”即“汉族故事"的意思,他们所讲的内容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齋志异》以及《包公案》《薛仁贵征东》等等这些讲说“甲钟”的艺人不但受到群众的欢迎,而且还被上层人士请到家中去讲说

只是箌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渗透文化领域特别是史学领域也受到分裂意识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史学领域研究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以及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有所弱化。新中国成立后研究南宋皇帝末代皇帝赵显在西藏活动的成果也比较少,有一定影响的有王尧先生的《南宋皇帝少帝赵显遗事考辨》一文况且此考辨仅限于揭开其到西藏以及考证元朝皇帝为何要杀他的谜团,更深入嘚研究尚未见于学界这确实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综上论述和分析难免有偏颇和不准确的地方,但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喃宋皇帝末代皇帝在西藏的活动及其影响是有丰富的史实支撑的,况且随着萨迦寺大量历史档案及宋元时期涉藏档案的挖掘与整理支撑研究这位历史人物的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学界应理直气壮地研究这位700多年前的“皇家僧”以揭开赵显在西藏活动三十多年的历史之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