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为什么是恶魔语录有哪些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历史名言选.doc 1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   比较是人类心理的共性,相信当时还有许多人有类似的想法或许也说过类似的nb话,但只有这两句流下来了,因为他俩这样去做了,并且做到了,这就是豪言壮语和吹nb的区别。   2、大泽乡,雨夜,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声呐喊鼓舞了千百年来无数一无所有的小人物向权利颠峰发起永不停歇的冲击,奴隶石勒、赌徒刘裕、盐贩黄巢、乞丐朱元璋最有资格对这个问题做否定回答。   3、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破敌十万,封狼居胥,二十岁的冠军侯,皇帝的外甥,将两瓶御酒洒在河中与将士共享的浪漫将军,在皇帝舅舅给他安家时不屑的迸出了这几个字,爱慕英雄和白马王子的美女们失望之余难免尖叫:“帅呆了,酷毕了!”   4、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是他给汉帝的汇报中的,随同汇报一起递向长安的是北匈奴直至单于的首级。“911”后小布什在国会上罗嗦半天哪比的上这几个字有力,虽有古今中外之别,情形却是如此相似,拉登授首之日不远矣!今昔对比,何日华人方能重吐此豪言壮语?   5、冉闵──冉闵战败被俘,慕容后斥责他:“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   冉闵勇力堪比霸王,为阶下囚仍气势逼人,然为异姓夷狄将兼假子二十余年,期间所杀汉人非少,其后弑君篡位,尽屠羯族,反称夷狄为禽兽,若云卧薪尝胆,敌营二十年未免太长。与吴三桂到是决配,其言不配其行。   6、王安石──“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真正的改革家需要的勇气并不比沙场上的猛士少,深渊地雷阵之语表明今人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愿今人有王总之志之能,无王总之果。   7、完颜亮──“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虽是胡儿,偏爱风骚,联想到他爷爷爸爸还是文盲和后来的满族同化之快,女真对汉文化吸收之快是有遗传的。评价是典型志大才疏   8、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到处追杀敌人,抢夺他们的土地财富,听着他们的妻儿哭泣。”   侵略者内心血淋淋几近变态的独白,令人不寒而栗,最恐怖的是他的确做到了   9、汪精卫──“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是汪精卫在刺杀满清亲王被捕后说的,同样是“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的意思,但是有文化的人谈吐就是不同。人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类似的还有谭嗣同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因有人说这两句是康有为改过的,故不入选。   10、彭德怀──“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海岸架起几门火炮就可以奴役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历史名言总汇!   在课堂上,女教师提问:“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名言最早出自谁之口?知道的请举手。”   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个从日本来的新学生山本用不大熟练的英语回答:   “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很好,那么,‘民有、民治、民享’是谁说的。”   “1863年,亚伯拉罕·林肯说的。”   完全正确,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位日本学生,   可是生长在美国的同学却回答不出,多么遗憾啊!”   “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突然发出一声怪叫。   “谁!谁说的!”女教师气得满脸通红。   山本立刻回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   这时候有人小声嘟囔道:“这真叫人恶心……”女教师听到后更加生气   “好吧,这是谁说的!?”   “1991年,乔治·布什会见日本首相时候说的。”山本回答。   另外一个学生拍着桌子大笑:“耶!你真他妈的够劲。”   “1997年,比尔·克林顿对莱恩斯基说的。”   整个班级都陷入混乱,一些学生冲山本高喊:你这泡狗屎,你再敢说话我就把你干掉。”   “2001年,盖瑞·康迪特对莱薇说的。(注:莱薇系白宫实习生,2001年被谋杀于华盛顿。其前男友、民主党人康迪特做为嫌疑人被拒捕)   女教师气的晕倒在地,学生们在她身边围成一圈。   一个学生说:“妈的,这回我们有大麻烦了。”   “2002年,亚瑟·安德森说的。”山本立刻回答道。   (注:亚瑟·安德森,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美国五大会计公司之一,2002年因为安龙丑闻而陷入倒闭境地)
一所著名大学里的历史课上,教授正在向来自各国的同学提问:“要生存还是要灭亡。这句名言出自谁的口中??”?   沉寂了半天之后,古田站起来说:“威廉.莎士比亚。”?   “很好,被誉为“欧洲的良心”是指谁??   “罗曼.罗兰。”?   “干死小日本!”?突然有人发出一声喊叫。?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精华区文章阅读
GuoXu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fenoria&(秋耘),&信区:&GuoXue
标&&题:&中国清及近代作家名览(一)
发信站:&水木社区&(Wed&Aug&16&15:12:53&2006),&转信
中国清及近代作家名览(一)
&&林古度()
&&  明清之际诗人。字茂之,号那子,又号乳山道士。福建福清人,寄寓南京。少以《挝鼓行》诗受知屠隆,与曹学诠友善。后又与钟惺、谭元春交游。旧居华林园侧,有池馆之胜,明亡悉为车库马厩,乃徙真珠桥南陋巷,穷困日甚而琴诗不废。年逾八十,尚往来扬州,与王士模唱酬于红桥,以年辈为东南名士魁硕。其诗早期所作刻意六朝,“清绔婉鲜”(王豫《江苏诗征》),结交钟、谭盾,乃德染竟陵派诗风。王士被选其明天启四年(1624)以前之作为《林茂之诗选》,于是其家国兴亡之篇几不传。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国朝春献类征》卷四七O。
&&邵潜()
&&  明清之际诗人。字潜夫,号五岳外臣。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明末布衣。入清,以气节自高。性急善骂,述先朝遗事,常至泣下。晚年穷居如皋,无妻无子,贫不能自给。王士担访于曲巷,却寿金不受。少时尝从潘景升等名士游,好读周秦两汉之书而尤精《文选》。工书法,善箱篆隶书。诗工五言古体,气势磅激,钱谦益亟称之。著有《邵山人诗集》。生平事迹见《国朝鲁献类征》卷四六三、《国朝书人辑略》卷一。
&&钱谦益()
&&  清文学家、史学家。字受之,号牧斋、蒙臾、东涧遗老、绿云老人等。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崇帧初官礼部右侍郎,为温体仁所摒,削籍归。南明福王朝官礼部尚书,指事马士英。降清,任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任职六月即告也,秘密从事抗清活动,与团式把、李定国、郑成功等都有联系。博学,古文、诗歌、史学、佛学均精,阎若被称与海内读书者游,博而能精者,仅有谦益与顾炎武、黄宗费三人。尤以诗名,归庄谓其“除棵莽、塞径窦,然后诗家始知趋于正道,还之大雅”(《王异公诗序》)。冯班谓其“学元裕之(好问)而过之,每称宋、元人,矫王(世贞)、李(攀龙)之失也”(《钝吟杂录》)。陈文述谓其“沉郁藻丽,原本杜陵,逸情高致,远在梅村祭酒之上”(《颐道堂文集》)。与吴伟业、龚鼎革合称为“江左三大家”。论诗论文既反七子之复古模拟,又反公安派之肤浅、竟陵派之狭隘,主张“根于志,溢于言,经之以经史,纬之以规矩”(《周孝逸文稿序》),既提倡“情真”,又重视学养。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杜诗笺注》,编有《吾炙集》、《列朝诗集》,其他尚有《开国群雄事略》、《楞严蒙钞》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九、《国朝名家诗钞小传》、顾茅《东涧遗老钱公别传》、葛万里《牧翁先生年谱》、金叔远《钱牧斋先生年谱》。
&&  清诗文家。字与岩,号野翁。江南武进(今属江苏)人。明太学生。平生厌弃帖括之学,究心经济,务为有用之学。明亡,取平日所著,悉付之一炬。自是绝意人事,隐居福东僻壤,惟玩《易》自适。曾作《野翁传》以见志。康熙九年(1670)陕西李容至常州,访之,已年近九十,相与论学甚契,为忘年交。著有《五愿斋文集》、《耕娱集》、《遂初集》、《弄瓦吟》、《易粕十笺》、《象数易理》、《大学格致辨》、《读书录钞》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六、李容《吴先生光传》。
&&孙奇运()
&&  清学者、诗文家。字启泰,号钟元,因久居夏峰,学者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天启间,与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交厚。明末避乱入易州五峰山。顺治二年(1645)以学行荐,力辞。七年,迁辉县苏门山夏峰,率子弟躬耕,清廷展征不起。其学宗陆、王,亦不薄程、朱,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虽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尝著《理学传心纂要》以述道统。诗文为余事,然“不事藻绩,而胎息深厚,情意真挚,似南宋所作”门p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著有《夏峰集》、《读易大旨》、《甲申大难录》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j\o、《清史列传》卷六六、汤斌《孙征君墓志》、汤斌等《征君孙先生年谱》。
&&卢世症()
&&  清诗人。字德水,号紫房,晚号南村病房山东德州人。明天启四年(162)进土,官户部主事,告终养归,起转礼部,改监察御史。降清,起复原官,以疾不赴。居尊水园,以书酒自娱。论诗崇杜甫、陶渊明,自作亦似杜之悲凉凄怆。著有《尊水园集略》、《读杜私言》。生平事迹见田受《卢先生世推传》。
&&de彻(588―1656)
&&  清诗僧。俗姓赵,初字见晓,后更苍雪,号南来。云南呈贡人。幼年随父祝发于昆明妙湛寺,十九岁远游入吴,受法于诸高憎,奉通润为师。清初礼部行取天下高僧入直万善殿,独不与,全祖望目为“僧中遗老”。吴伟业谓其诗“苍深清老,沉着痛快……不徒僧中第一”(《梅村诗话》人著有《南来堂诗集》。生平事迹见钱谦益《中峰苍雪法师塔铭》、陈乃乾《苍雪大师行年考略》。
&&邢防()
&&  明清之际诗人。字孟贞,一字石湖。江南高淳(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其家近石回湖,人称邢石臼。明季社事大兴,江淮之间,防实为职志,遂与夏允彝、陈子龙等定交。尝人杨文聪幕。入清不仕,不屑借交游以博名誉,伏处湖滨,以遗老终。其诗为王士模、施闰章等赞赏,宋李称“孟贞诗,凄清悲壮,山峙云涌,……具体少陵,而出人于韦、孟、钱、刘,以发其有华,才兼众体,诚名家也”(陈田《明诗纪事》引)。李敬甚至推之为明季布衣诗人第一。著有《石臼集》。生平事迹见《国朝着献类征》卷四二八、《国朝名家诗钞小传》、汤之孙《邢孟贞年谱》。
&&徐波()
&&  明清之际诗人。字元叹,号顽庵。江南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孤向学,为猪生,旋入太学。负意气,任侠急友朋之难,至欲不惜破家为友报仇。好为诗,吴中求同调不易得,则至楚交钟惺、谭元春。明亡,葬父母吴县天池山麓,遂结庐隐居终老。往日谭元春与之别,曾题“落木庵”三字以赠,遂揭之于庵门,究心佛学,与中峰、灵岩二高僧往还。钱谦益、王士镇等均称赏其人其诗。杨际昌《国朝诗话》谓其诗“清微冲淡,不染纤尘”,沈德潜《徐先生波传》谓其诗“撤除尘俗,抽思练要”。著有《溢萧堂集》、《落木庵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四、《国朝看献类征》卷四七O、沈德潜《徐先生波传》及自撰《顽庵生扩志》。
&&贾应完()
&&  清曲艺作家。字思退,又字晋著,号尧西,又号木皮散客。山东曲阜人。明崇帧贡生。崇侦末官固安知县,招兵部主事,迁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后告归乡居。入清,初不愿再仕,因受县尉欺辱,遂于顺治八年(1651)复入京师补旧职。借公事过里门,执县尉扑之。不数月,引疾乞归,不得请,乃自劾以说稗词废公务。晚年悲愤佯狂,竟不容于乡里,移家滋阳卒。与丁耀亢交契,喜作稗官鼓词讲唱之,语言通俗而隽永,以镇笑怒骂为能事,经史中帝王将相,均“别有评驳,与儒生不同”,“闻者咋舌,以为怪物”(孔尚任《木皮散客传》)。醉溪道人识语称其“以神工鬼斧之笔,掳苦恨牢骚之意”,“不是冷极语,正是热极语”。亦工诗。著有《木皮散人鼓词》,有多种刻本与抄本,另著有《诗纲》,其诗集《泪圃诗草》则见于所著《治圃恒言》卷四。生平事迹见《乾隆曲阜县志》、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卷四、孔尚任《木皮散客传》、丁叔言《贾岛西先生事略》。
&&李天植()
&&  清诗人。字因仲,改名确,字潜夫,浙江平湖人。明崇秘六年(1633)举人。遭明末丧乱,削发人陈山,训童子十年。山僧开堂,避喧返其蜃园故居。卖文为食,不足则与妻编棕鞋竹器以佐之。贫甚亦不受施与,有司往访,避而不见,终至饿死。其诗多感枪。著有《蜃园遗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一、全祖望《蜃园先生神道表》、罗继祖《李蜃园先生年谱》。
&&袁于令(159―1674)
&&  清戏曲作家。原名摄玉,后改名晋,字令昭、研昭,号见公,又号舞庵、白宾、漫亭仙史、吉衣主人等。江南吴县(今同江苏)人。明贡生。入清,历官清源司榷、荆州知府。顺治十年(1653)以失上官意遇劾罢归。后流寓金陵,又至扬州访王士镇,参与红桥诗会。晚居会稽,忽染异疾卒。以创作戏曲享誉当世,早年曾受业于叶宪祖。王士镇称之为“红颜顾曲袁荆州”。高奕评其所作“如海鹤鸣秋,声清影淡”(《新传奇品》)。代表作为《西楼记》传奇,另著有《瑞玉记》、《越招裘》、《金锁记》、《长生乐》、《战荆何》、《玉符记》、《合浦珠》、《珍珠衫》传奇及《留砚斋稿》,小说《隋史遗文》一般也认为是其所作。生平事迹见《光绪苏州府志》卷七六、《民国吴县志》卷七九。
&&孙承泽(159―1676)
&&  清学者、诗人。字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退翁、退道人。山东益都(今青州)人,世隶上林苑籍。自幼力学,不附魏党,时人目为“东林秀才”。明崇恢四年(1631)进土,历官陈留知县、刑部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为四J;I防御使。入清,历任大常寺少卿,兵部、吏部侍郎,加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年六十引退,家居二十余年卒。晚年闭门著述,潜研经学。好收藏古器物。妇于吟咏。著有《尚书集解》、《九州山水考》、《己亥存稿》及《庚子销夏录》、《春明梦余录》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九、王崇简《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孙公承泽行状》。
&&冯舒(593――1649)
&&  明清之际诗人。字己苍,号默庵。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冯班兄。明诸生。入清不仕。知邑中钱粮之弊,与邑猪生合辞上知县程四达贪状,为其借词曲杀于狱。与弟班并负才名,号“海虞二冯”,为虞山诗派重要成员,钱谦益颇推许之。又以评点《才调集》阐其诗论闻名。其诗“近体以晚唐为宗,古风才气视定远(冯班)差纵逸”(《晚晴移诗汇》)。著有《默庵遗稿》、《海虞妖乱志》。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0、《民国重修常昭合志》卷二o。
&&全之俊(1593――1670)
&&  清诗人。字彦章,又字岂凡,号息斋。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入清,以原官起用,升工部、兵部尚书,调左都御史。官至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元年(1662)告归。溢文通。为新朝文学顾问,而立身立朝,无可称举。宋实颖称其诗“顿挫击节,波澜独老”(《晚晴客诗汇》引)。著有《金文通集》。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九、《清史稿》卷二三八及自编《年谱韵编》。
&&谈迁(159―1657)
&&  明清之际学者、诗人。初名以训,字观若,明亡改名迁,字孺木,一字若观,又字仲木、冠木,号枣林。浙江海宁人。明诸生。南明弘光朝,以布衣住高轻斋、张慎言幕,二公颇为引重,荐授中书,召人史馆,固辞不就。入清弃懦冠,抱遗民之痛,浪迹江湖。北走昌平拜明思陵,复欲赴阳城哭张慎言,未至而卒。平生关注明朝典故,著史书《国榷》,搞成失窃,又以坚强毅力重著。工诗,陈田《明诗纪事》谓其“长子咏古,多哀艳之音”。另著有《枣林诗集》、《枣林杂咀》、《艺繁》以及《北游录》。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一、《国朝管献类征》卷四六三、黄宗差《谈先生迁墓表》。
&&刘正宗(15如一1662?)
&&  清诗人。字可宗,又字宪石,清世祖赐字中轩。山东安丘人。明崇帧元年(1628)进士,由推官行取编修。南明福王时授中允。入清以荐官编修,迁秘书院学士、吏部侍郎、弘文院大学士、吏部尚书,改文华殿大学士。顺治十七年(1660)以罪革职,从宽免死。《晚晴客诗汇》谓其“答笔禁近,躬阅兴亡,故诗多感伤之慨,集中如《老妇行》、《对镜叹》,皆自况也”。著有《通斋诗》、《雪鸿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二四五、《清史列传》卷七九。
&&朱之俊(后)
&&  清诗人。字招秀,号沧起。山西汾阳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园子监司业,以什宦官归。崇份改元(1628),原官起用,后谒假归。清顺治二年(1645)被迫人都,授侍读,典顺天乡试,事竣乞归养母。诗不作伤时语。著有《吴越游草》、《砚庐诗》、《峪园诗草》、《排青楼诗》。生平事迹见《清诗纪事初编》卷六。
&&李元鼎(1595一?)
&&  清诗人。字吉甫,号梅公。浙江吉水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入清,历官大仆寺少挪、太常寺卿、兵部右侍郎。顺治H年(1646)以误荐匪人定死罪,诏免。后复原官,又以事获罪,应绞,改杖徙。未几卒。《晚晴答诗汇》称其诗“以绵密安雅胜”。著有《石园全集》,内八卷为与其妻朱中用唱和之作。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九。
&&记开宗()
&&  明清之际诗文家。字静子。河南商丘人。明诸生。壮岁尝北历燕齐,南适吴越,广交名士奇人,与侯方域为同学至交。南明弘光时举家至谁上,欲倚刘泽清为用而无所就。后犹数往来谁徐之间。“其为诗文初尚僻异,而终出入庐陵(欧阳修)、眉山(苏动)、北地(李梦阳)、娄江(吴伟业)”(徐作肃《墓志铭》)。著有《贾静子集》。生平事迹见《国朝否献类征》卷四四、徐作肃《贾静子墓志铭》。
&&黄冥圣()
&&  清诗人。字子羽,号摄六。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崇帧八年(1635)以贡生廷试,授新都知县,升吉安知州。人清后,皈心佛教,自号莲蕊居士。翁同侨谓其诗“如秋雁唤空,不见其影,而有余音”(邓之诚《清诗纪事》引)。著有《黄振六诗选》。生平事迹见《民国太仓州志》卷一九、钱谦益《莲蕊居士传》、《黄子羽墓志铭》。
&&邹式全(596―1677)
&&  清戏曲作家。字仲惜,号木石。江南无锡(今后江苏)人。明崇侦十三年(1640)进士,南明隆武时,官泉州知府。辞自,洪承畴两荐出山仕清,皆不就。筑众香用于双河口,三十年不下楼,卒年八十二。少工古文词,思致艳逸,所制歌曲,每命侍儿司跨坛玉尺,自吹萧度之。编《杂剧新编》三十四卷,卷各一剧,补沈氏之遗问,为曲苑所称。著有杂剧《风流家》,今存,另著有《宋造民录》、《香眉亭诗稿》。生平事迹见《道光无锡金医续志》卷六、《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八。
&&许令瑜()
&&  明清之际诗人。字元忠,一字芝田,号容斋道人,明亡后号灵泉通翁。浙江海宁人。崇债十六年(1643)进士,授仙游知县,南明唐王时官礼部主事,迁给事中。明亡归隐于乡。诗多激楚之音。著有《容庵存稿》,另著有《孤臣述》、《孝经释义注》。生平事迹见t国朝省献类征》卷四六一。
&&#臣(1597――1652)
&&  明清之际诗人。本名姬做,字子卿,更名臣,宇一个,号谁庵。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早岁受知于张博、张采,隶名复社。明崇顿九年(1636)以拔贡生应廷试,授知县,辞不就。后以荐官户部司务,把主事。南明弘光时往依史可法,留参军务,所陈不得用,遂辞去,削发为憎,释名道用。其诗朱彝尊谓为“虽乏浑涵,亦自萧散”(《明诗综》)。著有《无他技堂遗租》。生平事迹见《清诗纪事初编》卷一、方拱乾(原户司徒郎谁庵蒋公传)。
&&$弘绪(1597――1665)
&&  清诗文家。字士业,号石庄,又号恒山,以避清高宗讳,名又作宏绪。江西新建人。明崇债问,以荐授晋州知州,滴湖州经历,署长兴、孝丰二县事,有惠政。免归。入清,屡荐不起,移居章江,辑《宋造民录》以见志。诗文与其乡徐世博齐名,王士镇称二人为南州眉目。施闰章序其文云:“士业之为文,不务诡奇,不俟撰讨修饰,而油然沛然,敷陈略尽,……所为忠正发愤,道贤臣义士之行,啸呼出泣,若草木之于春,……若凄风骤雨之于秋冬。”著有《陈士业全集》、《石庄初集》、《石庄先生文录》、《寒夜录》、《江城名迹志》。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O、《国朝先正事路》卷三七。
&&陈洪缀()
&&  明清之际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前岸,晚号老莲,又名小净名,明亡后为借自号老迟,又称海迟、弗迟、侮憎、云门憎、九品莲台主。浙江诸暨人。明监生。崇侦间召为合人,人内延摹历代帝王像。南明时,鲁王授翰林待诏,唐王授监察御史,皆不赴。清兵下浙东,人绍兴云门寺为增。晚以卖画自给。为著名画家,尤工人物,与崔子忠齐名,号“南陈北崔”。其诗“皆于真率中见风趣”(《晚晴想诗汇》)。著有《宝纶堂集》、《拉仪象解》。今人辑有《陈洪级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四、《清史列传》卷七O、《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四、黄涌泉《陈洪级年谱》。
&&王以定(598―1662)
&&  明清之际诗文家。字于一,号沙石。江西南昌人。明贡生。调说善辩论。史可法征为记室,传檄之文,多出其谋。袁继咸亦疏荐之,坚辞。入清绝意仕进。晚年寓西湖僧舍,颇为大吏所重,按察使宋流尤与之相契。精书法。文名甚高,与侯方域间。“所为文多郁勃,如殷雷未奋;又如崩崖压树,讨搓盘磷,旁枝得隙,突然干霄”(《清史列传》),论者以为能独开风气。《义虎记》、《汤琵琶传》等文,颇近唐人小说。其诗则“骚情古意,跌宕萧寥”(陈田《明诗纪事》)。著有《四照堂集》。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国朝香献类征》卷四二三、《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方拱乾(?一1664)
&&  清诗人。字肃之,号坦庵,又号越翁。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崇领元年(1628)进士,官詹事,入清荐补翰林学士,罹科场狱与二子滴戍宁古塔。旋捐资赎还,卒年七十许。工诗,尝谓“诗必从杜入,方有真性情,修饰辞藻不能登大雅之堂”,沈德潜称“读其诗,一如论诗之旨”(《国朝诗别裁集》)。著有《何陋居草》,《白门》、《铁鞋》、《裕斋》、《出关》、《入关》诸集及(绝域纪略)。生平事迹见金天羽《皖志列传稿》卷二、陈诗《皖雅初集》。
&&毛8(1599――1659)
&&  明清之际藏书出版家。字于晋,号潜在,原名凤苞,字子久,晚号隐湖。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明诸生,以布衣自处。父以务农起家,晋奋起读书,好古博览,喜藏书、校书、刻书、抄书。构汲古阁,藏书八万余册,多宋元善本,手自校份,常废寝食。刻印《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宋名家词》、《六十种曲》等,抄录孤本秘籍而以“毛钞”本见重于世,所为有功于文化事业甚多。游钱谦益之门,诗文均有根抵。著有《和古今人诗》、《野外诗题跋》、《虞乡杂记》、《隐湖小志》等,不传。今存《毛诗陆疏广要》、《香国》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一、《国朝爱献类征》卷四二八、钱谦益《隐湖毛君墓志铭》、钱大成《毛于晋年谱稿》。
&&丁耀亢()
&&  清文学家。字西生,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木鸡道士、野航居士。山东诸诚人。明万历末清生。南明弘光时授监纪司理,监王遵坦军。入清,顺治五年(1648)拔贡,充镶白旗教习,改镶红旗。历官容城教谕、惠安知县,以病目乞归。少从董其昌等游,尝与陈古白、赵凡夫结山中社,又与宋子房讲经世之学。《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少负隽才,中更变乱,栖迟羁旅,时多激楚之音;自入都后,交游渐广,声气日甚,而性情之故亦日薄”。诗文外,兼通词曲、小说。著有《丁野鹤遗稿》、《天史》,小说《续金瓶梅》、传奇《赤松游》、《化人游》、《西湖扇》、《给蛇胆》,今存,另《星汉搓》、《非非梦》等传奇,已佚。生平事迹见《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六、《国朝诗人征略》卷一四及了氏《自述年借以代挽歌》诗。
&&朱之瑜()
&&  清学者、诗文家。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崇侦诸生。明代屡征不出,南明福王授江西按察副使,亦不就。清兵下江南,曾于舟山组义师抗清,兵败流亡日本,欲乞师图恢复。后见事不可成,遂定居日本。先住长崎,后迁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为日人所重。卒后门人私溢文恭先生。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其学影响日本颇深。亦工诗文,其域外诗作抒爱国之情,记海外风光,尤有价值。著作今人辑为《朱舜水集》。生平事迹见梁启超《朱舜水先生年谱》、郭垣《朱舜水年谱及族系表》、中山久四郎《朱舜水先生年谱》。
&&徐世淳()
&&  明清之际诗文家。字巨源。江西新建人。明诸生。明亡,弃举子业,高蹈不出。顺治八年(1651),陈名夏柄政,作手书遗使持礼币往山中邀其出,坚拒不纳。使者归,会有盗闻风夜入其室索币,以火灼之,遂被害。在明末以博学能文名,艾南英与之约为兄弟,钱谦益等亦皆推重之。才雄气溢,与侯方域并负文誉,又与熊人霖、万茂先、陈士业称“江右四公子”。亦擅诗,宋革以为远胜侯方域。著有《榆墩集选》、《榆溪诗钞》、《榆溪逸诗》、《夏小正解》、《韵返》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国朝香献类征》卷四六二、《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查继佐()
&&  清学者、文学家。初名继佑,初字三秀,更字支三,号伊模、敬修、与斋,题书画署钓史,入清更名省,字不省,或隐姓名为左尹,别号非人氏,学者称东山先生。浙江海宁人。明崇债六年(1633)举人。南明鲁王时授兵部职方主事,参与抗清斗争,兵败后归里讲学。以庄延铁《明史》案受牵连系狱,旋释归。论学以存诚为体,经济为用。工书画,诗文词曲皆有造诣。查来谓其“诗文不肯蹈袭前人一字”(阮元《两浙输轩录》引),《晚晴像诗汇顺则为其“行文尤近钟、谭纤隽一派”。著有《钓业》、《粤游杂咏》、《敬修堂诗集》、《罪惟录》,《续西厢记》杂剧,《三报恩》、《非非想》、《眼前因》、《梅花台》、《呜鸿度》传奇等。生平事迹见《国朝鲁献类征》卷四六三、《国朝书人辑略》卷一、沈起《查东山先生年谱》。
&&ffB初()
&&  清学者、诗人。字仲升,号逊庵,又号季庵。江南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挥格父。明崇秒六年(1633)副贡。久留京师,应诏上备边五策,不报,知事不可为,归隐天台山。南明鲁王遣使聘之,因辞。避清兵入闽、粤,祝发为僧,法名明昙。顺治六年(1649),在建宁人王祈义师抗清,兵败潜还。外传张煌言弟乃其门人,匿其家,县官将收捕,既而事解。乡居授徒以终。少与杨延枢、钱橹等共结文社,后受业刘宗周。论学重知行,以格物为先。徐永宣谓其诗“判目怵心,鬼设神施,下视南日,犹审言之于子美也”(杨钟益《雪桥诗话余集》引)。著有《逊庵诗文集》、《见则堂四书讲义语录》、《野乘》。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O、《清史列传》卷六六、汤修业《挥先生日初传》、挥敬《逊庵先生家传》。
&&冯班门602一1盯1)
&&  清诗人、书法家。字定远,号钝吟,又号双玉生。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明诸生,人清不仕。与兄舒齐名,时称“二冯”。为人落拓,性不谐俗,欲哭无恒,因排行第二,时人称为“二痴”。论诗力低严羽,著《严氏纠谬》,尤不取江西宗派,而好李商隐与酉昆体。为钱谦益门人,谦益作序称其诗“沉酣六代,出入于义山、牧之、庭笃之间”。赵执信于清初诗人少许可,见班所著,怀“私淑门人”名刺来常熟谒其墓。工书法,四体皆粕,小楷尤胜。著有《冯定远集》,近代张鸿辑有《常熟二冯先生集》。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国朝鲁献类征》卷四H九、《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八。
&&王崇简()
&&  清大臣、诗文家。字敬能。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明崇帧十六年(1643)进士,告假营葬其妻,值李自成破北京,送李家南迁。顺治三年(1646)选庶吉士,除检讨,历官侍读、祭酒、侍读学士、少詹事、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以疾告自。溢文贞。喜从名士游,顾炎武、申涵光颇称许之。《晚晴算诗汇》称其“诗敦穆增永,不屑屑规于古人,直行胸臆,萧然自远”。著有《青箱堂集》。生平事迹见《国朝管献类征》卷四五、毛际可《王文贞公传》、汪办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公行状》及其《自订年谱》。
&&陶汝觅()
&&  清诗人。字仲调,又字曼友,号赛庵,明亡更名鞠延,宇忍草,号忍头陀,或署石溪农。湖南宁乡人。明崇债六年(1633)举人。廷试授知州,不就。弘光元年(1645)官新会教谕。唐王时授检讨。永历元年(1647)授御史,已回乡山居。入清不仕,顺治十年(1653)以反清嫌疑入狱论死,国系年余始得脱。后在湘历参志局,与修方志。早年入复社,有文名。朱彝尊称其“诗未脱竟陵之派,然觉爽气殊伦”(《明诗综》)。著有《荣木堂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0一、《国朝先正事略》卷四五、梅英杰《陶赛庵先生年谱》。
&&李世熊()
&&  清诗文家。字元仲,号但月、愧庵,又号寒支子。福建宁化人。明诸生。南明唐王时荐授翰林院博士,不就。后曾至江西,与魏格、彭士望等交游。耿精忠反,造使聘请,严拒之。山居四十余年,以文章气节为世所重。其“为文,沉深峭刻,奥博离奇,悲愤之音,称其所遇”(《清史稿》)。诗“亦三亚独造,间效长吉,尤与宋遗民谢皋羽为近”《晚晴容诗汇》)。著有《寒支集》、《钱神志》,编有《宁化县志》。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清史稿》卷五O一、魏礼《李君世熊墓志铭》、蓝鼎元《寒支先生传》、自编及李权续编《李寒支先生岁纪》。
&&  清诗人。字修隐,又字修武,号秋水,又号紫乙。山酉代州(今代县)人。明崇份元年(1628)恩贡。崇须十三年举海内经明行修之儒,廷对称旨,除知滦州,迁永平同知。清兵入关,把为水平知府。历官按察副使、参政,榆林、西宁、金行道,江南右布政使,以广东左布政使致仕。卒年六十八。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谓“其文事迹议论俱无可征,诗格清稳,称意而言,于同时云间、楚中两派,皆无所染,不趋风气,可谓自好之士”。著有《秋水集》。生平事迹见咽朝鲁献类征》卷一五二、魏象枢《方伯冯先生如京传》。
&&  清女诗人。字嗣音,一字仲商。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吏部尚书商周柞女,上虞徐咸清妻。生有国色,与姊景兰俱能诗。尝作《子夜歌》,时人以为深得乐府造意。康熙十八年(1679),其夫应试博学鸿词报罢归里,夫妻偕隐,唱和以老。年八十,犹吟诗不辍。著有《咏难堂诗草》。生平事迹见《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一。
&&  清戏曲作家。字叔介。江南无锡(今属江苏)人。邹式金弟。明举人。明崇须十年(1637),公车北上赴试,渡江泊金山寺,狂风覆舟,兑金出金呼众救人,又捐资设救生船。财尽,竟归,不复与试。著有杂剧《空堂话》,其兄式金称其深入禅那,文从妙悟中流出。生平事迹见《嘉庆无锡金匾县志》卷四O、《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八。
&&万寿棋()
&&  明清之际文学家。字年少,一字分若,又字内景,晚为僧,法名慧寿,称明志道人,或曰寿道人。江南徐州(今属江苏)人。明崇份三年(1630)举人。早年游吴门,与复社诸君子交。明崇帧十七年(1644)国变,重至吴下,次年五月,与沈自炳、戴之烧、钱邦艺、黄家瑞、陈子龙、吴易等义师会合抗清,事败被执,得脱还江北,削发易僧服,隐居不出。多才艺,精书画篆刻。《晚晴再诗汇》称其诗“工整密栗,其视李、何诸子正犹西昆之于义山……国变后,多作激楚之语”。著有《阐西草堂集》、《遁清唱和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O、《国朝香献类征》卷四七一、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
&&壬g(1603――1653)
&&  清诗人、戏曲作家。字介人,又字狲父。浙江嘉兴人。王庭从兄。家设染坊,常持古书与布商、菜佣相答。弱冠,偶读元人词曲,以为不难作,遂学之,竟合调。明崇顿末,竟陵派势盛,闲慨然以起衰自任,独尚唐音。既遭世变,多感愤之作,狂放不羁,人多以称行目之。游绍兴,与陈洪统相友善。从弟王庭官岭南,往诣之,至赣州通盗,所著尽没于水。抵广州,拥被记忆,十不存一。归次京口,卒。少见重于陈子龙,谓其诗有盛唐风。居梅里,因有“梅里派”之称。朱彝尊兄事之,为其选遗诗付样。著有《二槐草存》及传奇《红情言》,另有传奇《纨扇记》、《博浪沙》、《词苑春秋》、《榴巾怨》,佚。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国朝着献类征》卷四二七、t道光梅里志》卷一O。
&&殷岳()
&&  情诗人。字伯岩,一字宗山。河北鸡泽人。明崇份三年(1630)举人。父为人诬陷下狱,岳走京师为讼冤,父这卒,乃乞遗骨归。顺治初谒选知难宁县,申涵光劝之归,岳慨曰:“吾岂以一官易我友。”遂辞官隐居小签。后南游福州,客死。作诗但为古体,格调直逼建安。与申涵光相交甚得,开河朔诗派。时人以之与申涵光、张盖并称为“钱南三才子”,又称“广平三君”。王士被评其(咏史)诗“古郁悲壮,有横梁之风”(《居易录》。著有《留耕堂诗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四上清史列传)卷七O、朱彝尊《殷先生墓志铭》、申涵光《殷宗山先生行状》。
&&陈贞@()
&&  明清之际散文家。字定生。江南宜兴(今属江苏)人。陈维楼父。明诸生,曾中乡试副榜。少侍父宦游。人复社,文采风流,著名当世,与侯方域、方以智、冒襄号“四公子”。崇顿十一年(1638),与吴应箕、顾果共议声讨阮大钦,草《留都防乱公揭》贴于南京。南明弘光朝(1645)受阮迫害,一度入狱。入清隐居,不入城市十余年,遗民故老时往诣之。其文骄散兼擅,温雅婉丽。著有《雪岑集》、《皇明语林》、《书事七则》、《山阳录》、《秋园杂佩》。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一、《国朝省献类征》卷四六三、黄宗受《陈定生墓志铭》。
&&陈确()
&&  清学者、诗文家。原名这永,字原季,号逊肤,库名道永,字非玄,入清改名确,字乾初。浙江海宁人。明诸生。与黄宗益等从学于刘宗周。明亡后,坚持气节,不佳新朝,居家讲学,奉慎独之说,躬行实践。晚年因病,足不出户十五年。其学不固成说,敢于立异,反朱幕“存天理、灭人欲”之论。诗文为余事,亦“清真大雅,寄托遥深”(陈元龙《陈氏理学乾初先生传》)。又工书法,有钟、王之风。著有《乾初先生文钞》、《遗诗》,今人辑为《陈确集》印行。生平事迹见陈元龙《陈氏理学乾初先生传》、吴安《陈乾初先生年谱》、陈敬库《乾初先生年表》。
&&来集之()
&&  清戏曲作家。宇元成。浙江萧山人。明崇输十三年(1640)进士,官安庆府推官。时天下大乱,灾荒连年,集之防御赈恤,不遗余力。弘光时,左良玉勤工兵东下,皖民赖其进言而免受兵掠之苦。马士英知其才,荐授兵科给事中。集之不附其门,士英患,改枢部。未几晋太常寺少卿。后归隐萧山以终老。好学负文誉,喜奖掖士子。崇顿十五年分校应天乡试,称得人。戏曲书画诗文流传海内,为两越名宿。著有《秋风三叠》杂剧三种、《两纱剧》杂剧二种及《倘湖遗稿》、《樵书》、《读易偶通》、《春秋志在》等。生平事迹见《康熙安庆府志》卷一二、《康熙宿松县志》卷二三、《乾隆萧山县志》卷二四、毛奇龄《故明太常寺少卿来君墓碑铭》。
&&  清女诗人。字玉映,号映然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顺治前后在世。王思任女,诸生丁肇圣妻。好读史,工诗善书,能对客挥毫,兼绘花草,有疏落苍秀之致。父常称:“身有八男,不易一女。”著有《玉映堂集》、《叶红集》,编有《名媛文纬》、《诗纬》、《历代帝王后妃名》、《古今年号名》、《史愚》。生平事迹见《清画家诗史》癸上、《清代闺间诗人征略》卷一、《国朝书人辑略》卷――一。
&&白t槽(1605一?)
&&  清诗文家。字子益,号东谷,避清世宗讳,名一作允谦。山西阳城人。明崇顿十六年(1643)进士,选庶吉士。入清,授检讨。顺治中招吏部侍郎、刑部尚书,以科场案决狱不严降级调用。补太常寺卿,迁通政使司通政使。康熙初致仕,时年五十九,又十余年卒。以理学享名,其学专事求仁复性,而以存诚主敬为功。其“文虽无文采,而不失雅正”(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著有《东谷集》、《归庸集》、《桑榆集》。生平事迹见魏象枢《通政使司通政使前刑部尚书东谷白公允谦墓表》。
&&  清诗文家、诗论家。字子翼。江西永新人。明诸生。明末党社兴盛,曾与陈弘绪、徐世博等结社乡里。入清不仕。顺治七年(1650),学使慕其名,特列贡榜,不就。御史宣重光欲荐举博学鸿词,亦力辞。结茅深山,不复见其踪迹。身遭国变,诗中每有“杜安不自得之语”(《晚晴治诗汇》)。《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文“跌宕自喜”,“特一气挥写,过于雄快,亦不免于太尽之患”。其品评前朝各家诗作,阐述论诗宗旨文字,见诸《诗筏》。著有《水田居全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O。
&&阎尔梅(606―1679)
&&  清诗人。字用卿,号古古、白耷山人。江南沛县(今属江苏)人。明崇帧三年(1630)举人。早为东林党人。与陈子龙、夏允彝、杨维斗、钱谦益等交游。清军南下,曾入史可法幕,劝以视师淮徐,号召规复。明亡,破产养死士,罹狱几濒于死。曾亡命奔走于齐楚蜀粤秦晋燕,图谋恢复。为清初著名遗民诗人。诗从明七子出。朱庭珍《彼园诗话》称其“独工七律,对仗极齐整,时有生气,亦颇能造警句,惟粗率廓落处太多耳”。著有《白耷山人集》,后人辑有《阎古古全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五、《国朝名家诗钞小传》、阎沂《文节公白耷山人家传》、鲁一同编、张相文增订《白耷山人年谱》。
&&朱鹤龄(606―1683)
&&  清学者、诗文家。字长孺,号愚庵。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不仕。初专力于词赋,自顾炎武勉以本原之学,始研治群经,遂长于笺疏之学。注经外,又尝注杜甫、李商隐诗集,名传一时。王光承序其文,谓其“古文诸体据依经史,裁铸古今,理沉研而诣极,色绚练以趋新”。《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颇出入于二家(杜甫、李商隐)之间,而寄兴清远,能不自掩其神韵”。著有《愚庵小集》、《尚书埠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O、《清史列传》卷六八、《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二。
&&程先贞()
&&  清诗人。字正夫,号蒲庵。山东德州人。明季以祖荫历官工部员外郎,入清以原官用,顺治三年(1646)告归,不复出。钱谦益、柳如是北行,顾炎武过德州,均曾居其家。顾炎武颇重其人。钱谦益序其诗,称其能“汲古起雅”。先贞自谓学陶渊明、杜甫。著有《海右陈人集》c生平事迹见《国朝山左诗钞》卷七、《清诗纪事初编》卷六。
&&g$(16D7―1673)
&&  清诗人。字如农,号敬亭山人、宣州老兵。山东莱阳人。明崇帧四年(1631)进士,官仪征知县、礼科给事中。以弹劾权贵,受廷杖入狱,滴戍宣城卫。北都先后为李自成军、清军所破,乃移家江南。南明弘光朝以原官用,鲁王又授以兵部右侍郎,皆不就。与弟姜该居吴下以遗民终,时称“二姜先生”。门人私溢贞毅先生。朱彝尊《明诗综》称“公晚岁始为诗,风格一本杜陵”;《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才本清刚,气尤激壮,故诗文皆直抒胸臆,自能落落不凡,然纵笔所如,不暇锻炼,故粗护之语,亦时时错杂其间”。著有《敬亭集》。生平事迹见《南疆绎史》卷一九、《小腆纪传》卷五六、卢见曾《渔洋感旧集小传》、《国朝着献类征》卷四七一。
&&沈寿民()
&&  清诗人。字眉生,又字耕岩。江南宣城(今安徽宣州)人。明诸生,崇顿九年(1636)举贤良方正,以劾杨嗣昌报罢,名震一时。与黄宗益交厚。声名之盛,与张博、张采、沈士柱齐名称“吴中二张、江上二沈”。南明弘光时,阮大钦欲害之,遂变姓名入金华山中。明亡,以死力拒征辟,足不入城市四十年。学者私溢贞文先生。工诗,多黍离麦秀之音。著有《姑山遗集》、《昔者诗》、《溢议》等。生平事迹见《国朝鲁献类征》卷四七二、《国朝先正事略》卷四五、黄宗益《征君沈耕岩先生墓志铭》。
&&胡承诺(160―1681)
&&  清学者、诗人。字君信,号石庄。湖广天门(今属湖北)人。明崇帧举人,入清隐居山林,卧天门、巾拓间。顺治十二年(1655),部栓县职。康熙五年(1666)檄征入都。次年抵京师,以老乞归。构石庄于西村,穷年诵读。于书无所不窥,而深自韬晦。晚著《绎志》六十一篇,根抵经史,折衷周敦颐、程颐、程额、张载、朱幕之说,自拟于徐斡《中论》、颜之推《颜氏家训》。余事为诗,李念慈序谓其“宏深博奥,不屑为新颖秀发以趋时尚“(《晚晴容诗汇》引)。诗有《菊佳轩诗》、《檄游草》、《青玉轩集》、《颐志堂诗》等集,合为《胡石庄先生诗集》。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六、《清史稿》卷四八四、《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八。
&&傅山()
&&  清学者、诗文家、书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一字仁仲,号真山,又号啬庐、石造人等。山西阳曲人。明诸生。崇顿九年(1636)袁继咸为阔党诬劾,山约众代解陈情,以是义声闻天下。明亡,坚持气节,不释道士装。顺治十一年(1654)为人供其通南明,下狱,绝食不屈,后赖救得免。康熙十八年(1679)当道迫应博学鸿词试,固辞不获,板床异之入都,卧病不与人接,遂放归。于学无所不能,实主王学而出入老庄,杂以禅释。又擅书法,精医术。李果序其集,称其“文出入于诸子,盖蓄经史百家之腴而为之,……绝去枝蔓,不为肤媚软弱,往往造语精深,孤行独诣,无所依傍”。戴廷拭序其诗,称其“时高时典,时雄时厚,时老时艳,时淡时远,至性至情,……而未尝无格”。著有《霜红龛集》,《傅青主男科》、《女科》,杂剧《红罗镜》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一、《清史稿》卷五O一、戴廷拭《石道人别传》、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丁宝控《傅青主先生年谱》。
&&而诗(607―1686后)
&&  清诗人。字中素,号芒崖,又号南村、药房。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一作江都人。明港生,入清后隐为木工。操斧锯之暇,不废读书吟咏。其诗学陶,笔意高淡,多自道生平之作,尤以《度关》、《建业怀古》二律最为当时传诵。王士镇《渔洋诗话》尝搞其警句而叹赏之。亦工词。著有《释柯集》,另有《南浦集》、《南村草》、《药房近草》。生平事迹见《国朝管献类征》卷四二三、《国朝诗人征略》卷五、《江苏诗征》卷三七。
&&王庭(16叮一1693)
&&  清诗人。字言远,号迈人。浙江嘉兴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时两广初定,除广州知府。历官广西左江道、按察副使,四JM地道、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以忧归,服除,补山西右布政使。在官有政声。年六十一致仕,优游林下,以著书明道自任。尝以宋明诸儒互有得失,因以己意折衷之,著《理学辨》。《晚晴容诗汇》称其“诗品甚高,直抒胸臆,其神似陶、韦处,非从摹拟得之”。史传谓其五言清古,可与同时邢防相伯仲。著有《秋闻三仕》、《二西漫余》诸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国朝鲁献类征》卷一五三、《清画家诗史》甲下。
&&  清文学家。字舒章。江南青浦(今属上海)人。明崇债十五年(1642)举人。与夏允彝、陈子龙、周立勋、徐李远、彭宾号“云间六子”。清顺治初,廷臣交荐其才可用,授弘文院撰文、中书合人,一时诏请书檄,多出其手。后尝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以父丧归。诗词与陈子龙、宋徽舆齐名,倡云间诗派、词派。杨际昌称其诗“宗王彝州、李于鳞,不无肤廓,然天才自俊”(《国朝诗话》)。所为词则深具凄清婉丽之致。著有《多斋集》。生平事迹见《国朝普献类征》卷一三九。
&&全人瑞()
&&  清文学批评家、诗人。字圣叹,本名采,字若采,又名唱。江南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港生,入清后绝意仕进。少有才名,一生好衡文评书,尝谓《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集、《水待传》、王实甫《酉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以批点后两种书著称,又曾腰斩《水待传》一百二十口为七十一回。顺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哀诏至吴,适人瑞与倪用宾等十八人集众告吴县知县贪酷不法,群哭于文庙,被坐以震惊先帝、聚众倡乱等罪名,遇害,史称“哭庙案”。其诗学杜甫而较通俗,乐府诸篇,自见性情。其文学批评重视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强调创作中必须“深于情”,写出人之“至情”。冯镇峦称:“金人瑞批《水湖》、《西厢记》,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读(聊斋)杂记》)著有《沉吟楼诗选》,另有《语录纂》、《圣人千案》、《随手通》等十一种,辑人《唱经堂才子书汇稿》。生平事迹见廖燕《金圣叹先生传》。
&&  即金人瑞。
&&画罡(1608――1685)
&&  清诗僧。字丽中,又字天然,俗姓曾,名起率。广东番禹(今广州)人。明崇帧六年(1633)举人。崇帧十二年会试,公车北行,舟次南康,诣归宗寺,谒道独和尚,落发为曹洞宗第三十四传。崇输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后避地雷峰。历主长庆、归宗、海幢、丹霞、芥庵、华首诸刹。其弟子全为今字排行,有遗民诗人今吼(王邦由)、今种(屈大均)、今释(金堡)、今竟(陆拆)等。虽处方外,不忘国事。工诗,少尝与释二严(李云龙)及其子李云子结净社于天关,入清后每以诗吊死节之士。著有《瞎堂诗集》。生平事迹见《晚晴容诗汇》卷一九五、《粤东遗民传》及孙静庵《明遗民录》。
&&马世俊(1609――1666)
&&  清诗文家。字章民,号甸丞,一作甸臣。江南保阳(今属江苏)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十八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官至侍讲。少以制举业与同里陈名夏、宋之绳齐名。工诗古文辞,兼精书画。未第时贫甚,以诗谒龚鼎革,大受称赏。“所为诗,潜思隽旨,声冥金石,一洗诗人之习”《史列传》),以贫而屡试不第,亦多酸辛语。著有《匡庵集》、《京稿诗集》。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国朝鲁献类征》卷―一六、《国朝先正事略倦三八。
&&吴伟业()
&&  清文学家。字骏公,号梅村、鹿樵生。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帧四年(1631)进士第二,由编修历官左庶子,南明福王朝任少詹事。清顺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历官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十三年乞假归。伟业能诗词传奇杂剧散文,诗最工,多寄身世之感,并常揭露黑暗现实。少作风华统而,经乱后有苍凉之音。各体都工,尤长七言歌行,学“长庆体”而自具面目,世称为“梅村体”。钱谦益《与吴梅村尺续》称其“攒簇化工,陶冶古今”。赵翼《匝北诗话》谓其“宗派既正,词藻又丰,不得不推为近代中之大家”。与钱谦益、龚鼎率合称为“江左三大家”。词虽非专长,也有“接迹屯田(柳永),同音淮海(秦观)”(《四库全书总目》)之誉。其戏曲作品颇得吴梅等好评。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传奇《袜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等。其诗注本有程穆衡《吴梅村诗集笺注》、靳荣藩《吴诗集览》、吴翌凤《吴梅村诗集笺注》、钱仲联(吴梅村诗补笺)。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九、《国朝名家诗钞d\传》、顾清《吴梅村先生行状》及顾师找、铃木虎雄分别所编《吴梅村先生年谱》。
&&  即吴伟业。
&&纪映钟(后)
&&  清诗人。字伯紫,又作伯子、桑子,号扬爱,又号钟山遗老。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明崇秘诸生,奔去入天台山为僧,复舍去。曾主金陵复社事。晚客于总角交龚鼎革处十年,龚死后南归,移家仪真以终。龚鼎革、王士镇、徐轨等于其诗均有好评,邓汉仪称其诗“气极雄浑,识极超卓,而运置天然,自合尺度”(《诗观二集》)。著有《慈臾诗钞》。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国朝鲁献类征》卷四二三、《国朝名家诗钞小传》。
&&邓旭()
&&  清诗人。字元昭。江南寿州(今安徽寿县)人。邓汉仪兄。顺治四年(1647)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出为挑氓道副使。罢官后归居江宁。杨钟泰谓其诗“酷嗜长吉古体,多奇语,近体似王、盂,间入于温、李”(《雪桥诗话余集》)。著有《林屋诗集》。生平事迹见杨钟蒙《雪桥诗话余集》、《清诗纪事初编》卷五。
&&  清诗文家。字研斋。四)l达州人。明崇帧十六年(1643)进士,选庶吉士,支部荐备将帅之选。北京破,乘间南奔。福王立,改监察御史,巡浙江盐政。鲁王监国,以右全都御史督师,加兵部侍郎。鲁王败走海上,长祥集残部于浙东抗清。事败亡命,为清总督陈锦所捕,寻获释。隐居岩谷,复出游,当局不安又捕之,以计得脱。往来南北,与屈大均等游。天下大定,始居常州,筑读易堂以终老。著有《天问阁集》,与杨大鲢合撰《杜诗编年》。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五、《小腆纪传》卷四七、全祖望《前侍郎达州李公研斋行状》。
&&李渔(161―1680)
&&  清戏曲作家。初名仙侣,后改今名,字滴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约年十八,补博士弟子员。入清,居南京,名所居曰芥子园,开设书铺,编刻图书。又率家养戏班走江湖卖艺,广交达官显贵、文坛名流。其主要成就在戏曲小说创作及戏曲理论。戏曲作品以喜剧为主。杨恩寿《词余丛话》言其“位置、脚色之工,开合、排场之妙,科白、打择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与颌顾,即无明人亦所不及,宜享其重名也”。孙楷第序《十二楼》,言其短篇小说为清代第一。其戏曲理论重视舞台表演,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音律之外,尤重戏曲结构,提出“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结构方法,又强调宾白要有个性,结局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形成一套完整理论,影响较大。著有戏曲《笠翁传奇十种》、短篇白话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一般认为长篇小说《肉蒲团》、《合锦回文传》亦为其所作。诗文杂著有《笠翁一家言》、《闲情偶寄》。另编有《资治新书初集》、《二集》,《尺读初征》、《四六初征》、《列朝文选》、《明诗类苑》等。今人编有《李渔全集》。生平事迹见朱传等编《李渔研究资料》所辑传记、萧荣《李渔评传》、单锦流《李渔传》。
&&彭士望(161―1683)
&&  清诗文家。字达生,号躬庵,又号晦农。江西南昌人。明诸生。少从父命师黄道周,道周以党祸下狱,士望倾身为之营解,几遭不测。南明弘光时,史可法督师扬州,召之往,进策以左良玉、高杰军清君侧,未见用,辞归。至宁都,讲学易堂,与魏橹兄弟等号“易堂九子”。其学宗王守仁、罗洪先,晚讲求实用。古文与“宁都三魏”齐名,“诗兀傲有似山谷,激烈之气则近放翁”(《晚晴移诗汇》)。著有《耻躬堂文钞》、《诗钞》。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六、《国朝香献类征》卷四OO、《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  清诗人。字丹崖,后自号南村退要。浙江海宁人。明崇极九年(1636)举人。入清,官伏羌知县。以赋诗立碑,为巡抚所纠罢官。其诗多至万首,删之犹存其半。所作“凌厉直前,空无依傍,而意透情深,亦复苍凉有韵”(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著有《留素堂集》。生平事迹见《国朝智献类征》卷二一六、朱彝尊《知伏羌县事蒋君墓志铭》。
&&黄宗江()
&&  清学者、诗文家。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诸生。父尊素明天启间官御史,以抗直为魏忠贤所陷,死狱中。宗我年十九入京讼冤,对簿时出袖锥刺仇人,名传天下。及归,从刘宗周游。参与《因都防乱公揭》抨击阮大钦,南明初,几为阮所害,以弘光朝覆灭,得免。归浙东组义军抗清,依鲁王入海,授左副都御史。清兵定浙,遂间行归里,从事著述、讲学。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十九年荐修《明史》,均力辞,以遗老终。其学虽源自刘宗周,远绍王守仁,然以慎独为宗,实践为主,恢宏博大,与王夫之、顾炎武并为清初三大思想家。尤精于史学,开史家浙东一派。论文主张言之有物,力反模拟剽窃,对宋诗派的形成有一定贡献。郑梁序其集,称其文“浩浩乎胸中,而落落乎笔端,固廉洛、韩欧所不能兼也”。阮元《两浙辅轩录》称其虽不以诗名,然所作佳者“正如老树著花,自含古韵”。著有《南雷文案》、《南雷诗历》等,合称《南雷集》。另著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编有《明文海》,今人辑有《黄宗盖全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O、《清史列传》卷六八、《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八、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谢国恢《黄梨洲年谱》。
&&马之$(?一1656后)
&&  清诗人。字情若,号正谊。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崇帧十三年(1640)进士,授阳江知县。明末大乱,弃官归。顺治九年(1652)以江南总督马国柱荐,出佐长芦磋幕。迁定陶知县,有政声,以劳卒于任。生平好为诗,深自矜秘,不以示人。殁后,家人始表辑之。故当时诗名为政声所掩。《晚晴容诗汇促I方东树语谓其“诗五七言佳处出入陶、杜,淡语愈浓,浅言弥深。七古多陈时事,气体豪俊,极似高达夫。七律导源调》l、东》l【,而黍离之音,多与梅村、前山相近”。著有(庄集)。生平事迹见《康熙安庆府志》卷一五、《晚晴线诗汇》卷H一。
&&宫伟锣(1611一?)
&&  清诗人。字紫阳,一字紫玄,号紫悬、组弦,别号桃都漫士。江南泰州(今属江苏)人。明崇顿十六年(1643)进土。入清不仕,以布衣遗民终。工诗词。曾将闻于庭训之泰州杂事,纂成《庭闻州世说》。他著有《微尚录存》、《春雨草堂别集》、《宝吕一家词》、《采山外纪》。生平事迹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三、《民国泰县志稿》卷二八。
&&留士俊()
&&  清诗文家。字伯舜,世称文陵先生。江南江都(今属江苏)人,祖籍陕西径阳。牢生。攻古文、经史。已而潜研理学,留心时政。入清,弃请生,筑室文陵湖上,闭户著书,往来者唯袁继咸、孙枝蔚、施闰章、王士镇诸人而已。贫老负气,悲愤得疾以卒。《扬州府志》言其“为文怵心判胃,既脱稿,必琢磨再四,始出示人”。著有《艾陵诗文钞》,另有《艾陵文集》。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六、陈鼎《雷艾陵传》、刘绍放(关中文人传)。
&&方以智()
&&  清诗人、学者、思想家。字密之,号鹿起,又号曼公。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崇债十三年(1640)进士,授检讨。永历时,任左中允,充经筵讲官,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辞不就。后削发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等。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又是复社领袖。博学多能,于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文学创作以诗词为主,风格雄壮,沉郁苍凉,多身世之感,家国之恨。朱彝尊称其“乐府古诗,磊落技崎,五律亦无浮响,卓然名家”(《明诗综》)。出家后不多作,往往“以禅语自喻”(陈田《明诗纪事》引)。著有《浮山集》、《物理小识》、《通雅》、《切韵声原》、《药地炮庄》、《两粤新书》、《易余》、《洪言》、《膝寓信笔》、《印章考》、《医学会通》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O、《清史列传》卷六八、任道斌《方以智年谱》。
&&  清词人。字子山,原名安。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诸生。明崇顿十六年(1643)曾授更完淳读。与周茂源、蒋平阶等同为复社、几社之分支景风社主要成员。入清后寓居金陵,为人幕客。康熙二十五年(1686)尚在世。其词局云间词派,“婉丽中透爽利韵味”(严迪昌《清词史》),后期因遭遇世变,语多悲慨。著有《负灯草》、《江枫集》等。生平事迹见《国朝着献类征》卷四二六、《国朝书人辑略》卷一。
&&  清诗人。字玄翼,号岩夫。江南太平(今安徽黄山)人,侨寓芜湖。明诸生,入情奔去,授徒自给。志尚甚高,知县馈金,不纳。卒年八十余。精篆隶,与郑篮齐名。诗尚唐音,每有兴亡之感,《韶山怀古》四章,为吴伟业激赏,以为诗史。著有《商歌集》,不传,黄锁辑其诗一卷,与萧云从诗合编为《萧汤二老遗诗》。生平事迹见《国朝鲁献类征》卷四七O、《国朝书人辑略》卷一。
&&  清戏曲作家。字稚斐,一作名雉斐,字美章。江南吴县(今属江苏)人。与李玉、朱素臣等交往甚密。长于戏曲,高奕《新传奇品》评为“渔阳三挝,意气纵横”。著有《流浪匙》、《女开科》、《开口笑》、《三击节》、《逊国疑》、《英雄概》、《八翼飞》、《人中人》传奇,另与人合著《四大庆》传奇。今存《英雄概》、《镜拍匙》、《四大庆》。生平事迹见《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一。
&&李玉(约后)
&&  清戏曲作家。字玄玉,号苏门啸侣。江南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崇帧间中乡试副榜。入清,绝意仕进,肆力于戏曲创作。作品盛行,名满天下。新作甫出,戏班竞相争演。与吴伟业、朱佐朝、朱推、毕魏、叶时章、张大复等戏曲作家善。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称其所作戏曲“即当场之歌呼笑骂,以寓显微阐幽之旨。忠孝节烈,有美斯彰,无微不著”。高奕《新传奇品》谓之如“康行走马,操纵自如”。其作品可考者三十九种(一说四十二种)。行世者有《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牛头山》、《太平钱》、《眉山秀》、《两须眉》、《清忠谱》、《千钟禄》、《万里回》、《映徽阁》、《意中人》等。前四种为《一笠庵四种曲》,合称“一人永占”。又曾与朱佐朝合写《一品爵》、《埋轮亭》传奇。兼精曲律之学,编有《北问广正谱》,乃北曲曲谱之最为完备者。生平事迹见焦循《剧说》卷四、《民国吴县志》卷七五。
&&陆世仪()
&&  清学者、诗文家。字道威,号刚斋,晚又号停亭。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明诸生。与同里陈瑚等以道义相抵流,蒿目时艰,于古今政治经济制度国革源流颇为究心。明亡,乃隐居与同志讲学,远近归之。当道屡欲荐举,力辞不出。其学归于程朱,亦不薄陆王。“诗歌非其大志所存,间一有作,则能抒写其中之所独得,而为寻常思虑所不及”,“中年遭值国变,忧愁的思,时近《离骚》”(《晚晴管诗汇》)。其文极平实有法。著述甚富,后人辑有(陆样亭先生遗书)二十二种,主要有《文集》、《诗集》、《思辨录前后集》、《论学酬答》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六、《清史稿》卷四八0、《国朝先正事略低二七、陈瑚《尊道先生陆君行状》。
&&张展样()
&&  清学者、诗文家。字考夫,号念芝,人称杨国先生。浙江桐乡人。明诸生。初受业于刘宗周,后专意程朱理学。明亡,教授里中,来学者,一以友道处之。其学大要以仁为本,以修己为务,居敬穷理,知行并进,力主耕、读不容偏废,毋空言著书。讲学之余,颇习农事。所著《补农书》,凡农家事,精粗毕具,为世所重。颇能诗,朱彝尊称其所作“无头巾气”,徐世昌谓为“音旨和雅,亦见寓托”(同上均见《晚晴容诗汇》)。著有《杨园先生全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O、《清史列传》卷六六、《国朝先正事略》卷二七、姚夏《张杨园先生年谱》。
&&徐夜(611一1683)
&&  清诗文家。初名元善,字长公。慕称康(字叔夜)之为人,更今名,字猪庵,一字东痴。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明末诸生,入清隐居东皋郑漠河上,与顾炎武、张光启诸遗民交游,放浪山水间。为清初著名诗人王士镇中表兄弟。王尝索其稿,逊谢不予。后渡洛阳,稿尽没于水。少为文章“原本《史》、《汉》、《庄》、《骚》,工于衷艳”(王士植《徐东痴诗序》。《晚晴湾诗汇》评其诗“五言澄思幽生,结响坚奥。写难状之景,神似东野。其作田园语,柔厚淡古,渐近自然,又去陶、储不远,风骨特胜于近体”。王士模技拾其遗诗,辑为《徐东痴诗》。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0、《小腆纪传》卷五五、《国朝名家诗钞小传》。
&&黄周g()
&&  清诗文家。字景虞,号九烟,初育于周氏,从其姓,后复姓黄。湖南湘潭人。明崇预十三年(1640)进土,官户部主事。入清不让,自称黄人,字略似,号半非,又号圃庵、汰沃主人、笑苍道人等,寓居浙江长兴,多与遗民文人相往还。年七十,忽感怆于怀,于五月初五效屈原投南得河死。其诗文书画篆刻俱精妙。陈田称其诗“长歌真气喷薄而出,微嫌拉杂;近体傲兀,自见风节”(《明诗纪事》)。著有《九烟先生遗集》、《更为堂别集》,另有《梦史》及《人天乐》传奇等,不传;编有《唐诗快》。生平事迹见《国朝鲁献类征》卷四七三、陈乃乾《黄九烟年谱》。
&&  清诗人。字于皇,号茶村,原名绍先。湖广黄冈(今湖北黄州)人。明崇帧十H年(1639)副贡生。少惆境有志,既无所遇,遂一意为诗,于时人独重宣城沈寿民、吴中徐树。明亡,隐居金陵鸡呜山,自甘贫困,不轻受人之惠。求诗者至,多谢绝。晚贫益甚,往来维扬间,遂卒。为著名遗民诗人。朱彝尊《明诗综》谓“(天)启、(崇)顿之间,楚风无不效法公安、竟陵者,于皇独以杜陵为师,是亦豪杰之士”。吴伟业自言读其《焦山》诗而五律有进境,阎若诚于时流多所非议,独推其五律为圣者。其后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亦誉之为“苍朴沉郁”,而朱庭珍《彼园诗话》则贬之为“枯槁粗硬”。著有《变雅堂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一、《清史列传》卷七O、《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八、方苞《杜茶村先生墓褐》、汪士钥《杜茶村先生年谱》。
&&  清诗文家。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庵。江南如皋(今属江苏)人。明崇权十五年(1642)副贡生,当授推官,以世乱不出。南明弘光时,阮大敏以旧怨兴党狱,赖救幸免。入清屡征不起,于水绘园结客酬唱以终。门人私溢潜孝先生。襄高才盛气,与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书法精妙,文笔调秀逸,笔记《影梅庵忆语》尤有名,诗《晚晴怒涛汇》评为“萧寥跌宕”。著有《巢民诗文集》、《影梅庵忆语》,编有《同人集》。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清史稿》卷五O一、《国朝香献类征》卷四七八、韩英《冒征君襄墓志铭》。
&&吴弄(611―1695?)
&&  清诗论家、诗人。一名生,字修龄。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自谓“一生周随,息交绝游,惟常熟冯定远班、金坛贺黄公裳所见多合”(《围炉诗话序》)。其诗论尊唐排来,抨击明七子,强调比兴,贬抑赋体,又反神韵之说,斥严羽《沧浪诗话》为玄言惑人。其“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之论,亦颇有名。赵执信曾采其“诗中须有人在”一语入《谈龙录》。所为诗不能自副其说,沈德潜评为“摹仿西昆”,“而未能自然”(《国朝诗别裁集》)。著有《围炉诗话》、《答万季野诗问》、《西昆发微》。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清史稿倦四八四、《国朝诗人征略》卷五。
&&吴景旭()
&&  清诗人、诗评家。字又旦,一字旦生,号仁山。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明诸生,入清弃去。早岁流离艰苦,晚年田园旷适,卜筑于南山堂(原赵孟倾别业旧址),一时名流多会于此。诗与白居易为近。著有《南山堂自订诗》、《乐府》、《词》、《历代诗话》。生平事迹见《清诗纪事初编》卷二。
&&函可(1612――1660)
&&  清诗僧。字祖心,号剩人,俗姓韩,名宗睐。广东博罗人。明诸生。其父仕明为礼部尚书。少有才名,负经世之志。年二十九,因睹晚明社会动荡、吏治黑暗,乃人庐山出家为僧。南明弘光元年(1645),至南京请经,遇清兵南下,亲见抗清义士之奋战及清兵之暴行,著私史记其事,为清兵所捕,百般拷掠后送京师,又减死戍沈阳。在普济寺读经,又历主广慈、大宁、永安、慈航诸寺。与左检泰、李呈祥、魏琅、季开生等结冰天诗社。其诗“自谓绕塔高歌,正如风吹铃鸣塔,又何曾经意”(《晚晴感诗汇》),其感慨家国兴亡之作,最为动人。著有《千山诗集》、《剩诗》。生平事迹见屈大均《广东新语倦一二、《晚晴管诗汇》卷一九五。
&&方文()
&&  清诗人。字尔止,号亩山,又名一来,字明农,别号忍冬。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明诸生。少孤,与从子以智年相若,同学十四年,并负才名,又与吴应箕及复社、几社诸君子相厚善。入清,心怀悲。闲,放废不自检,母年后,益浪迹四方。还居金陵,以医卜自活。后又出游,康熙七年(1668)谒明孝陵,次年殁于芜湖客舍。其诗早年所作“高老浑脱,有少陵风”(王泽弘《北游草序》),晚学白居易,“兴会所至,冲口而出,……真至浑融,从肺腑中流出”(施闰章《西江游草序》)。著有(山集)、《四游草》。生平事迹见《国朝香献类征》卷四七三、《国朝名家诗钞小传》、朱书《方志山先生传》。
&&周亮工()
&&  清诗文家。字元亮,一字减斋,号标园。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崇侦十三年(1640)进士,官潍县知县,迁浙江道御史。入清历官两淮盐法道,扬州兵备道,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被劾论死,赦免。起为青州海防道,调江安粮储道,又被劾论死,再遇赦。爱才好士,名与龚鼎革评。尤嗜书画篆刻,善鉴赏,喜收藏。魏橹序其集,称其文博学而不好征引,“笔之所至,浩浩瀚瀚若江河之放,一曲千里而不可止”。其诗学杜,《晚晴管诗汇》以为“权奇磊落,语语皆见性情”。著有《赖古堂集》、《阎小记》、《读画录》、《印人传》、《书影》。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九、姜定英《前户部右侍郎株园周公墓志铭》、鲁曾促《周标国先生传》、周在浚《周林国年谱》。
&&钱浪之(161―1693)
&&  清文学家、学者。字饮光,初名秉橙,字幼光,号田间、酉顽道人。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明诸生。少与方文、方以智主本邑坛站,又与陈子龙、夏允彝联云龙社,以继承东林。福王时,避阮大钦迫害,亡命走浙、闽,入粤。唐王时授吉安府推官,改延平府。桂王时,摆礼部主事。永历三年(1649)特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兼诸敕。忌者众,乞假间道归里。后因避祸,曾削发为僧,名幻光。治经精《易》、《诗》,又以庄子继《易》,以屈原继《诗》,著《田间易学》、《诗学》、《庄屈合信》等以阐其旨。后方苞承其绪论,蔚为儒宗。工诗,自谓所拟乐府,以新事谐古词,胜于王世贞,五言宗汉魏,除学杜甫外,不作唐以后语,七言近体诗亦非长庆以下比。反映南明史事及行役艰险之作,最有价值。晚年家居,平淡得陶潜诗之长。古文亦工,多关时事。诗文有《藏山阁集》、《田间诗文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O、《清史列传》卷六八、《国朝名家诗钞小传》、钱伪禄《先公田间府君年谱》。
&&高来(1612―16盯)
&&  清诗人。字葱佩,别字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明崇极十六年(1643)进士,选庶吉士。入清授检讨,官至刑部左侍邯,请归。康熙十八年(1679)以荐复起为原官,次年即以老病乞归。赋性简远,不饰衣履,嗜读书。《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多率意而成,故往往近元、白长庆体。”著郁栖云阁集》。生平事迹见唐梦赞《紫霞先生高流传》、王士镇《刑部左侍郎念东高公神道碑铭》。
&&钱陆灿()
&&  清诗文家。字尔强,号湘灵,又号四沙。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顺治十一年(1654)以前明贡生廷试得候缺通判,十四年中举,以奏销案除名。客金陵、扬州几三十年,晚寓居武进。学古文于顾大韶,学诗于吴伟业,学时文于马世奇,学佛学于熊开元。论诗不满冯班兄弟,论文力称钱谦益。“其诗不为虞山派所缚,别调独弹,三亚自异”(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古文不名一家,磊落自喜”(王豫《江苏侍征》引)。著有《调运斋集》、《圆沙和陶诗》、《再生录》。生平事迹见《国朝香献类征》卷四二九、《国朝诗人征略》卷四、《民国重修常昭合志》卷二O。
&&陈忱(1613一约1670)
&&  清文学家。字通心,号樵余,又号雁宕山樵、古宋迫民。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明遗民。入清后,卖卜自给,贫困以终。平生究心经史,稗编野乘,无不贯通。好作诗文。曾与顾炎武、归庄、顾有孝、朱鹤龄等参加惊隐讳社。陈田《明诗纪事》谓其“通心苦吟类郊、岛,大节似柴桑。集中《九歌入激烈悲壮,声出金石”。又引韩纯玉语评其诗及杂著小说“驱策史册典故,如数家珍。而郁郁无聊,肮脏不平之气,时复盘旋于格墨之上”。著有《续二十一史弹词》、长篇小说《后水粉演义》(又名《混江龙开国传》、《三续水游传》、《水治后传》)、《雁宕诗集》、《痴世界》传奇(已佚)。生平事迹见《咸丰南得镇志》卷一二、《同治湖州府志》卷五九、《明诗综》卷八0。
&&陆桥(1613一?)
&&  清诗人。字丽京,一字景宣,号讲山。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贡生。人清不仕,曾走海上参义军,后隐居行医。受累于庄廷锐之狱,输金得免。耻于苟全,遂于康熙六年(1667)弃家为僧,往广东丹霞山,不知所终、少与弟谐、培齐名,号“三陆”,又与陈子龙结登楼社。王士极、朱彝尊以之为“西传十子”之冠。陈田谓其诗在十子中“劲健不及祖望(张丹),藻丽不如去矜(沈谦)”,因“名德足重”,故“当时推为风雅领袖”(《明诗纪事》)。著有《成凤堂文集》、《诗集》。生平事迹见《活史列传》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国朝省献类征》卷四七五、《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周茂源()
&&  清诗人。字宿来,号釜山。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刑部主事,招郎中,官至浙江处州知府,在任颇有德政。顺治十八年江南奏销案起,被罢官。后家居读书著述以终老。明末参加几社,名与几社六子相亚。与夏允彝、陈子龙、李要为友,夏完淳为其门人,完淳与允彝死难,为之营葬,厚恤其后。入清官刑部时,又与同署宋徽舆、施闰章相过往。其诗词均属云间一派。《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作葩藻丽鲜,浴齐梁之余艳”,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称其“诗善比附,字字工切,才不及卧子而深稳过之”。著有《鹤静堂集》。生平事迹见《国朝春献类征》卷二一六、《国朝诗人征略》卷一、《清诗纪事初编》卷四。
&&归庄()
&&  清诗文家。字玄恭,又字尔礼,号恒轩,或称归藏、归妹、归乎来,又有悬弓、园公、国照、普明头陀、在台银山人等别号、别称,入清后更名柞明。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归有光曾孙。明诸生。年十七人复社。顺治二年(164)昆山县丞阎茂才下费发令,庄鼓动土民杀之,闭城拒清兵。事败,一度改僧服亡命。九年,应万寿棋之聘往淮阴投徒,或传此时会顾炎武,谋联络志士反清。后隐居不出,以造民终。与同里顾炎武齐名,有“归奇顾怪”之目。精草书,善画墨竹。“其文不立间架,不事涂泽,浩浩落落,苍苍莽莽”(赵允怀《归玄秦文钞序》),“诗述家难,意酸辞苦,至于登临游览,神气飞腾,奇乃在骨”(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其《万古愁》曲子,“瑰理恣肆,于古圣贤君相,无不抵河,而独痛哭流涕于桑海之际,盖《离骚》、《天问》一种手笔”(全祖望《结椅亭集外编》)。著有《悬弓集》等,不传,今存清末人辑《归玄恭文续钞》、《归玄恭遗著》,今人辑有《归庄集》。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O、《国朝管献类征》卷四六四及归曾祁、赵经达各自所编《归玄恭先生年谱》。
&&吕阳(1613――1674)
&&  清文学家。字全五,又字詹望,号薪斋。江南无锡(今属江苏)人。明崇机十三年(1640)进士。入清,历官湖广道企事、浙江布政使司参议、温州兵备道等。官浙时,多惠政,有立饲把之者。高汇之《薪斋集序》谓其诗“以孝友为本,静穆为品,经术为资,诸子百家为驱使,森丽婉络,惊魂灿目。或谓五古通徐陵,近体通温李,不知其按千古之秘,穷五声之变,惟欲成一家之言也”。著有《薪斋集》。生平事迹见《江苏诗征》卷一O一、顾光旭《梁溪诗钞》。
&&陈瑚()
&&  清学者、诗文家。字言夏,号确庵,又号无门道人。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顿十六年(1643)举人。少与同里陆世仪为挚交,治学博大精深,以经世为己任,尝上书当事言救荒策,而时不能用。入清绝意仕进,隐居昆山蔚村,游其门者,多英伟之士。又导乡人治水,颇有成效。门人私溢安道先生。《晚晴意诗汇》以为“其诗与授亭(陆世仪)相近,停亭以浑颁胜,确庵则以沉雄胜,在明季遗民诗中,皆当推为巨伞”。其文则人称廉悍,尤善纪事。著有《确庵先生诗文钞》、《顽潭诗话》。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六、《清史稿》卷四/\O、《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八、陈博《陈安道先生年谱》。
&&孙默()
&&  清诗人。字无言,又字样庵,号黄岳山人。江南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客寓扬州,以能诗闻。几名公巨卿或寒士畸人,工诗文擅书画者,无不折节与之交。尤喜奖掖后学。终生不事生产,交友文字中,无毫发涉私事。晚年欲归黄山,四方进行之作不下数千首,一时名流如王士供、朱彝尊、施闰章、宋流等皆有诗。终卒于扬州。著有《留松阁集》。又辑同时名家吴伟业、宋流、王士禄、尤侗、陈维格、王士被等人词作为《国朝名家诗余》,《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一时传声佳制实略备于此,存之可以见国初诸人文采风流之盛”。生平事迹见王士被《祭孙无言文》、汪俄软孙处士墓志铭》、施闰章《孙无言六十序》。
&&顾炎武()
&&  明清之际学者、思想家、诗文家。初名蜂,字宁人,号亭林。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及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乃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斗争,鲁王授兵部司事务,唐王授兵部职方郎。坚持民族气节不佳清,历游山东、京师、关外、浙东、山西、陕西等地,定居华阴,图谋复明。清康熙十七年(1678),大臣荐举博学鸿词科,誓死拒。与黄宗激、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清代学术风气。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古文雅正笃实,有物有序。诗沉雄悲壮,爱国精神强烈。沈德潜称其“词必已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国朝诗别裁集》),其后潘德舆至金天羽,也都推为特绝。著书繁富,不下五十种,亡佚者近半,今存学术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录》、《音学五书》,诗文有《顾亭林诗文集》,其诗近人王莲常有《顾亭林诗集汇注》,最善,胜于徐嘉旧住。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八、《清史稿》卷四八一、全祖望《顾宁人先生神道碑》、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谢国权《顾宁人学谱》。
&&曹溶(161―1685)
&&  清文学家。字秋岳,一字洁躬,又作鉴躬,号倦圃。浙江嘉兴人。明崇损十年(1637)进士,官御史。人清,由原职历官顺天学政、大仆寺少卿、左通政、左副都御史、户部侍郎、广东布政使、山西阳和道。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丁忧未赴。工诗词,李因笃称其五古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七古典行宏深,五七律根抵杜甫,间涉良体,奄有众长。家窝藏书,朱彝尊纂《词综》,多从其家藏宋人遗集中录出。自为词亦工,开浙派词先河。彝尊从之游,受其影响。著有《静惕堂集》、《静惕堂词》。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八、《国朝名家诗抄小传》。
&&  清诗人。初名存捕,字尚木,一作让木,号幽谷朽生,别署歇浦村农。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与弟微舆少负隽才,称“大小宋”。明崇债十六年(1643)进士。入清,授秘书院撰文中书,转礼部员外郎,迁潮州知府。工待古文词,陈子龙称其诗凡三变:由芳泽红艳,而感慨阂激,而深婉和平。吴伟业亦亟称之。盖遭际不同,亦犹绚烂归于平淡云。亦善作散曲,风骨高秀,沉思凄婉。著有《抱真堂诗稿》、《桂芳香同》,其他尚有《三秋词》、《歇浦唱和香词》、《宋名家词品》、《左氏兵法测要》等。生平事迹见《光绪重修华亭县志》卷一六、陈子龙《宋尚木诗稿序》、吴伟业《宋尚木抱真堂诗序》。
&&  清戏曲作家。字晋音,一字太初。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末清初在世。自评其传奇“清修洁操,不入世气”。著有《春秋笔》、《双奇侠》、《貂裘赚》、《千金笑》、《聚兽牌》、《锦中花》、《揽香园》、《古交情》、《四美坊》、《眉仙岭》、《如意册》、《风雪缘》、《固哉翁》、《续青楼》等传奇十四种,均佚。另著有《新传奇品》。生平事迹见《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一。
&&  清文学家。字黍字,号守斋。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文渊阁大学士吕本曾孙。平生极慕明徐渭之为人。甲申之变后,散财结客,好谈兵。入清,省故墓而去,浮大江,渡黄河,浪迹四方。至云南,为吴三桂幕府上客,滇人比之枚乘、刘枫复游闽、粤而归。其踪迹颇奇。阮元《两浙辎轩录》弓旧士模语谓其“古文滔莽雄浑,填词峭雅而旨艳”。《晚晴容诗汇》称其诗“豪迈不羁,时寓沧桑之感”。著有《何山草堂诗稿》、《守斋词》、传奇《金马门》。生平事迹见《国朝词综》卷三、《晚晴老诗汇》卷一七、方孝标《何山草堂诗集序》。
&&  清诗人。字符奇,号西亭。江南嘉定(今属上海)人。明季武举,清初为诸生。曾隶水师。入清后因通赋放废。年七十卒。早为程嘉址所赏,乃受诗法。因功名失意,而为诗益有所成。《晚晴管诗汇》评其诗曰:“乐府得古意,近体有中晚风格。”著有《延陵合壁》、《酉亭诗》。生平事迹见《光绪嘉定县志》卷一九、《晚晴管诗汇》卷三三。
&&  清文学家。字子建,号秋士,别署荣南秋士。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崇债十五年(1642)副贡,官候补翰林院孔目。诗尚华缉,然自有丰致;词曲则宛转缠绵,情文并胜,为云间诗派、词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秋士香词》、《翠娱阁集》、《核尊集》、《兰台嗣响》杂剧以及《史疑》、《国策本论》、《情种》、《墨妙法式论注》等,编刻几社古文《壬申文选》。生平事迹见《光绪重修华亭县志》卷一六。
&&魏耕(1614――1663)
&&  明清之际诗文家。原名壁,字楚白,明亡后改今名,又名胜,别字白衣,号雪翁、雪窦山人。浙江慈溪人。少失业,学为衣工于湖州。为富室招赘,隶归安籍,成诸生。明亡,弃猪生,交当世豪杰。参与营上义军抗清,事败亡命江湖。后又遣死士致书说郑成功人长江、攻金陵。郑氏兵败,为人出首,被捕死难。与同死于杭州的张煌言、杨文球被时人称作“酉湖三忠”。曾馆于山阴祁氏,得尽读治生堂藏书。朱彝尊《明诗综》谓其“中年专学子美,末年专学太白,惜乎未见其止也”,蒋驭阂谓其“游意篇幅之外,洋然自得,不以烦简为度”(《雪翁诗集》附录人著有《息贤堂集》、《雪翁诗集》,后者今存。生平事迹见全祖望《雪窦山人坟版文》、魏霞《明处士雪窦先生传》。
&&宋防()
&&  清文学家。字玉叔,号荔裳,一号无今。山东莱阳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历官陇西道、水平道、宁绍台道,把按察使。族子因宿怨,诬其与闻于七变乱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授四川接察使。入觐,值吴三桂反,成都陷,闻变心忧在蜀之家属,进得病卒。始官京师时,与严济、施同章、丁澎辈酬唱,有“燕台七子”之目。王士镇以与施闰章并称为“南施北来”。施、宋又与王士镇、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被目为“清初六家”。吴伟业序称其诗“才情隽丽,格合声谐”,“备文质而兼雅怨”。王士演《池北偶谈》称其“五言古歌行,时间杜、韩之奥”。亦工词,谭献《筐中词》以“忧谗”评之。著有《安雅堂全集》、《二乡亭词》。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O、王熙《四》I;按察使来公琉墓志铭》。
&&  清女弹词作家。江南无锡(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在世。所著《天雨花》弹词三十余卷,叙明代万历、天启间朝廷政事,一韵到底,询乎杰作,杨芳灿举与《红楼梦》并提,有“南花北梦”之说。据《自叙》,是书脱稿子顺治八年(1651)。或以为此书实出浙江徐致和手,则陶氏为其托名而并无其人,见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卷一。
&&  清女词人。字明霞,号湘清,晚更号紫普。江南吴县(今属江苏)人。徐子拉女,海宁陈之这继妻。之过未第时,以丧偶故游苏州,避雨徐氏园,徐翁遂以女许配。之进为明崇份进士,官中允。入清,累官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坐结党营私,以原官发辽阳居住。寻召还,以贿结内监吴良辅论斩,免死流徙,卒子徙所。灿随夫滴迁塞外。夙工诗词,精书画,词得北宋风格,工艳流丽而绝纤桃之习。陈维进称之为“南宋后因秀第一”(《清史稿》引)。谭献《患中词》称其《踏莎行》“兴亡之感,相国愧之”,《永遇乐?舟中感旧》“外似悲壮,中实悲咽”。朱祖谋《望江南》词称其“词是易安人道蕴,可堪伤逝又工愁”。著有《拙政园诗余》。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五O/\、《清代日阁诗人征略》卷二、《清画家诗史》癸上。
&&  清女词人。字蕊仙。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举人吴康侯女,管勋妻。明末清初在世。早与吴江女诗人周琼齐名,合著《比玉新声集》。夫在洪承畴军中,卒于官,遂独身艰难周旋于兵荒马乱之世,无娇柔儿女态。周琼赠诗云:“岭上白云朝入画,尊前红烛夜谈兵。”堪称纪实。后慕杭州山水之胜,乃与琼往游,得暖慧灯禅师,乃削发皈依佛门,法名上鉴。周铭《林下词选》评其词“幽逸,似得源于山谷者”。著有《锁香庵词》。生平事迹见《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一、《清画家诗史》癸上。
&&参考录入:丁冬&&&&责任编辑:丁冬
|||&||&|||&|&||&||||&||
※&来源:?水木社区&newsmth.net?[FROM:&211.151.8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成功为何不助李定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