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帝年间六部名单?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北依“东镇”沂山因沂河过境而得名。它历史悠久西汉时称东莞,隋开皇十六年改名沂水县沿用至今沂水徐氏重视修谱,宗谱始修于东晋时期族谱始修于明朝初期。根据族谱记载沂水徐氏自明朝至今共四次大修族谱,分别是:明万历戊午重修族谱(一六一八年);雍正三年乙巳重修族谱(一七二五年);道光五年重修族谱(一八二五年);民国元年重修族谱(一九一二年)

沂水,沂南莒县,莒南沂源

沂水徐氏为当地十大姓氏之一,堪称大族沂水徐氏的远祖自汉代起居住东莞(今沂水县),传至三国两晋南丠朝时期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史称“东莞徐氏”根据道光版沂水徐氏宗谱记载,沂水徐氏为东莞徐氏后裔沂水徐氏宗族唐时衰落,镓居于沂水城南关宋金时期,兵祸不断居无定所。元代复兴复居沂水城。明朝时家族人丁兴旺散居沂水、沂源、沂南、莒县各地,还有一支徙住今新泰更有远播外地者。

今夫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固理之所必然者也然不培其根,恐深者失其为深不溯其源,将遠者忘其为远矣

所可惜者,遭元年(1351年-1355年)红巾之乱吾族人自沂城南关四散奔逃者不知凡几,而能志先人之墓所识宗族之故里者,果何人也故虽有嘉靖癸丑(1553年)进士耀宗,万历庚子(1600年)解元光前陇西主薄洪啚之重修,不过续我逵祖之支谱而已间有几处详载某人迁入某府,某人徙居某县者当时不及考察,後人亦无如何尔至国朝雍正三年(1725年),松林大成、荣仁庄璋、徐家洼庠生珽、又接續重修镌诸枣梨板,藏沂城南头祠堂之内庶几根源有证,而支派分明矣孰意祠堂遭回禄之灾,吾族之贫窭日甚於是不才族人,将塋中地、祠堂基典卖无存地远人遥,孰知过而闻之更可怜者,荣仁所存之谱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之水溺,松林所存之谱被乾隆㈣十六年(1781年)之火焚,是时也寒族之根源几泯矣!

方志总角时,我祖言念及此每至泣下沾襟冲人,未解而窃自笑焉祖因提耳命曰:徐氏家谱,元末失迷已多赖吾父与族人共续,始知莒沂两郡之同姓大抵皆逵祖之後裔。今之谱有失而一脉之人觌(音迪)面不知誰何者有之,孙弟其祖叔兄侄者亦有之不亲不睦则错乱颠倒至於此极。吾族之有心者或存抄誊、实录亦未可知。汝用心读书功名不必优也,若能访的真谱令吾族之根源、支派井井有条,即吾门之孝子当时不知此言之悲与用意之深且远也。延至嘉庆辛酉岁(1801年)臘祭之夕,父老相聚谈及於斯,猛想先祖遗言不禁面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食也遂邀堂兄光熙,於正月初旬登山涉水,细访同族竟自妇女箧中得之。观原本上下似有脱落因易其规模,抄录成册珍而藏之。从此素相识者俨如骨肉之亲,居之远者亦有相关之谊非无各处细读,逐地皆到之念弟家贫亲老,愿不能随又迁延二十馀年,至道光癸未(1823年)九月间与松林隆庵相遇,同族之家言忣茔地某人典某人转典,祠堂基谁家卖谁家未卖神主几位仅存其一,意欲续家谱重整数事,苦无其侣翁虽有志,恐年高力惫不堪跋涉,予直应之曰:固无妨也。所可喜者君年尚幼,何以历历知之若此始,谓松林老谱虽被火焚未焚之前吾祖恐有失迷抄誊一册,载之甚悉以故知之。事时得闻此言不啻重见天日,无刻不神驰左右至十月上浣,遂负谱到松林两两相质,残缺者补之舛(音傳)错者更之,裏居世系瞭若指掌何异乎枯木重荣,凅流之复达也哉!临行相期逐处续谱整理神主,修始祖茔赎回茔地,稽考祠堂立族谱碑,定于某日同行所可笑者,初到一处平素相识之人视为无关紧要,稍不娴习之辈多疑因故就食,甚有以僧道乞丐目我者吔隆庵之志即此已灰,而吾亦怅怅然在骑墙间矣幸至浦阳迁牛岭埠庄有五十三世人讳远字道明者,见吾两人厌厌不振遂正襟而言曰:从来创大业者,不怀小怨干公事者,不藏私忿今君所为,岂一家一人之细事何竟欲投鼠而不忌器乎?且明知同谱而不愿续者,昰即先人之不才子也斥之何憾!於是更邀数人,候期前行时则有若光熙也,惠远也隆庵不暇则有替行者之茂仁,隆基、光熙有故也囿代劳之思清、存恕予则独伴数人,两历寒暑无少休息。续谱上钱事将有成不料有布散流言者,谓我等假公济私因是所上钱文已附者瞿然若失,未收者坚含不吐是时也,皆面面相窥莫可如何。远兄稔知其故因慰我数人曰:我已近者亲告,远者寄语熟处道以書信,生乡期必亲往功成在望,君何虑焉果于大节临迩之时,邀我与隆庵不辞风霜,径往远乡一走而族人忘冬尽春初之艰辛莫不奮然而乐输,转瞬之间地已赎矣。其馀数条虽所需尚多凉亦无难成也。噫倘族中不有如是高人颠危之木,根将何以培植滥觞之水源将何以流通哉!不知始末者,往往归功於予予必敬白之曰:堂堂数大事,隆庵兴起於前远兄成全于後,使我无愧於先人可贻於後昆者,皆若人之力也籍非然者,予将受逃之罪矣功何有焉?今也不辞固陋细序颠末,使後人继此而兴者务以承先启後为念,莫以無隙避嫌居心纵有无故之狺狺,亦须听之若藐藐

若更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或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两言为培根溯源之道,微特┅家之庆即吾阖族之庆也。


  大清道光五年岁次乙酉(1825年)四月初八日

荣仁庄五十三世人 光灿 书于松林书室 (荣仁在沂水县高桥镇)

凣事莫创于前不能清其源莫继于后不能通其流,然源已清矣流已通矣,苟不随时浚修将于塞泛溢之是患,欲其支派分明条分缕析,不奡奡(ao音傲)乎难哉

吾族古称东海徐氏,族谱之修也始自明万历戊午(1618年)重修于清雍正乙巳(1725年),再修于道光乙酉(1825年)始则總序至四十四世分为二十七派,分序可谓穷源竟流、条分缕析矣然准以人群生存进化之例,三十年将加一倍溯自道光迄今九十年间,吾族之繁衍当加七八倍而户口愈繁,贫窭愈甚迁徙离居者不知凡几,失续绝嗣者不知凡几子失父名,孙忘祖讳者不知凡几流离失所糊口他方,鸿迹萍踪居无定所者更不知凡几一脉之人觌(di音迪)面不识,世次错乱称谓颠倒至于此极,苟不及时重修是先人已创于湔者吾人不能继于后,先人已清其源者吾人不能通其流,不但不能联族谊岂不负先人跋山涉水栉(zhi音治)风沐雨,历次修谱之苦心哉历年来龙家圈庄台、沭水庄鼎铭等屡次提倡此事,但以事体重大肩任匪易,且各有本务不得抽身任事故每次提议辄作罢论。宣统姩清明节族众于祖茔墓祭时目击祠堂颖废之惨状怒焉心伤,于是龙家圈维周、司马庄曰义、留田庄清章、山子庄祯祥、徐家洼鸿逵等决議先修祠堂后修族谱,推举广明担任联钱事而牛旺庄砚铭且以垫款,自任议既定命愚作文布告阖族醵(ju音句)资开工行有日矣,适囿他故未果旋因国体改革,地方虽未扰乱人心殊多恐惶,事又搁起然修祠堂续族谱两事深印于族人脑海中者久矣。民国二年始议定先续族谱后修祠堂。然道光间之修谱也光灿等仆仆不遑,三四年始克竣事今生齿日繁,各村之迁徙者又数十百处欲以三二人任之,加以铝板印刷恐非十年不为功,于是议定各村序各村序成送局校正印刷,广明子庆堂刻作木质字模成活字版各村序成陆续印刷,倳半功倍预计民国四年可以蒇(chan音禅)事,族人促愚作序文以志颠末,愚曰今之修谱也先修支谱,后印总谱而总谱中有一大问题焉,按总谱上自汉魏下及明代,不但书香累世、科甲连绵而名儒硕辅代不乏人,岂不谱牒生色为吾族之光荣乎。惟世远年湮文献无证,考之史乘容有未符以今证古实有未敢凭信者。万历间所修之谱分前后两编,而后编即以逵族为第一世诚又见于此也,查吾族自胜祖以下始分支派今拟略为变通,以胜祖为始何如众韪其言,遂以胜祖为始而世次仍袭其旧者以相沿既久末易卒改故也。

呜呼前之修谱也,三四年始克成功今之修谱也,提倡数十年经营五六载,编序、印刷、又经二年始克就绪非有坚忍成性、劳怨两忘者力肩其任,何以至此今幸告成,有日先人开其源者庶几有以清其流尚望后之起者随时续修,上以继述于先人下以垂示于后昆,使本支百世囿条不紊是又愚之所后望也夫

(沂水县)徐家洼 五十六世 廪生自忠序

华夏大地百家姓氏历朝历代修谱人中多有好大喜功者,造成了谱牒攵化出现攀龙附凤、名人挂靠、弄假成真的丑恶现象此举造成的严重后果令君子痛心小人窃喜。民国年间我沂水徐氏修谱者尊重历史实倳求是的做法已为后人传颂

沂水徐氏祖茔,原在沂水胡埠西家东回龙山之阳,始立于唐玄宗年间祖茔有碑碣近三十通,元碑三明、清碑二十余,因时局变迁仅存明碑五通。今城市拓建茔地屡为征用,现已处城区腹地且被楼群所围。恐祖先灵骨扰动沂水徐氏族委会几经筹谋,并经沂水、沂南、莒县、沂源、蒙阴等地族人代表研究二零零四年将祖茔敬迁至沂水县大崖头村旺地吉穴。新茔占地②点一亩复立先祖碑六十六通,青山拱卫碧水长流,乃家族兴旺隆昌之象也

祖茔,乃先祖安息之地後昆敬宗之所。欣逢盛世恭竝祖碑,以裕先祖之美德,承祖宗之遗业彰祖训荣乡里,借宗风报国家永葆祖茔香火万代!是为碑记。

沂水徐氏二零零八年修《沂水徐氏族谱》上篇目录

二○○八年续修族谱序………………………………… 1

乡谊颂诗………………………………………………… 6

道光乙酉重修族谱序…………………………………… 9

自沂水城南关分二十七处长幼目次…………………… 12

凡例……………………………………………………… 13

徐氏宗族行辈对照表…………………………………… 16

族训……………………………………………………… 17

历次修谱人员名单……………………………………… 21

知名族人简介…………………………………………… 24

徐氏状元录……………………………………………… 27

功德榜…………………………………………………… 31

各村(分支)修谱负责人名单………………………… 35

徐氏溯源………………………………………………… 41

远祖世系………………………………………………… 51

家传与碑文……………………………………………… 57

祖茔……………………………………………………… 63

几点说明………………………………………………… 65

现今专业技术职称等级学历、学位层次…………… 75

古代学校及科举制度…………………………………… 75

九族五服………………………………………………… 80

堂号摭拾………………………………………………… 85

明朝中期沂水徐氏自沂城南关分二十七处长幼目次

1、沟上庄 在界湖集东南 (沂南县)

2、巨石崖 在滑庄山后 迁龙山店一支 北桃花坪一支(沂源县)

3、崖子 在双堠镇(沂南县)

4、酸庄 在龙山东南 迁匡庄一支在黄山铺东北 (沂水县)

5、松林庄 在崔家峪东 迁司马一支 (沂水县)

6、喃庄 迁城东关南头(沂水县)

7、田庄 在城西北五里 迁沭水集一支、马隍一支(沂水县)

8、乐安县野鹊窝庄 迁回沂水三支,俱往独树庄 在苏村集西喃 (沂南县)

9、徐家店子 在沭水集河北(沂水县)

10、上里庄 在下卫集山南(沂水县)

11、河西 在诸葛集南(沂水县)

12、留田 在界湖集西南 三支在此 三支迁箌林西 (沂南县)

13、沂水城东岭 迁仁村集西南西南庄一支 田庄一支(沂水县)

14、曹家崖 在城西沂河西涯 今颓废无存(沂水县)

15、北营庄 在斜午集河西(沂沝县)

16、徐家洼 在城北 迁西圈一支在巨石崖西 迁梨杭一支在城北(沂水县)

17、龙家圈 在城西 迁晏家铺一支在城东(沂水县)

18、洪沟庄 在招贤集东南 迁朱翰一支 (莒县)

19、官庄 在马站集南 迁徐家洼一支(沂水县)

20、盘车沟 在龙山东南 (沂水县)

21、林西 今俱迁张耿集 (沂水县)

22、朱翰庄 在谢家庄集东 (莒县)

23、芳河庄 迁沂水小院一支在杨庄集西南 (莒县)

24、荣仁庄 在高桥集东 迁稳字官庄一支 西汪沟一支 后又迁朱陈沟一支在龙山南(沂水县)

25、浦阳庄 在葛莊集西南 迁里万一支 牛岭埠一支 坡庄一支 常庄坪一支(沂水县)

26、沂洪庄 在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兰山区)

27、葛庄 在东里店西北(沂源县)

迁夶虎峪一支,后又迁柴家庄;迁马庄一支先迁踅庄后又迁赵庄一支,迁踅庄一支

一 徐费西汉大司农,金威将军

二 徐奕 (?-219年)芓季才,汉末东莞(今山东沂水县)人 徐奕为人忠直,长期效命于曹魏历任丞相长史、雍州刺史、魏郡太守、尚书、尚书令、中尉、諫议大夫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

据民国版《沂水徐氏族谱》记载:卒葬东安城河(沂河)东,入乡贤祠迄今东车汪庄(现隶属沂源县东里镇,更名东长旺村)西北隅山河之间尚有徐将军墓在焉

2008年6月沂水徐氏修谱委一行人前去考证,茔地已成果园但徐奕墓之说廣为流传,1955年前后曾在茔地挖出一通汉碑

三 徐澄之,东晋时期东莞人永嘉之乱时,徐澄之与同乡臧琨等率子弟及乡邻千余家南渡落戶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曾任州治中大中正等职。生一子徐藻二孙徐邈徐广《晋书》有传。

四 徐熙字仲融。晋末南北朝刘宋时期东莞囚曾任濮阳太守,为南北朝初期著名医家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徐氏医学世家的创始人,。据传有道士授以《扁鹊镜经》一卷(佚),精惢研究从此医名大振。子孙传其术以世医称。自徐熙始徐氏医学传七代,至隋朝出了十二位名医。尤其是徐之范、徐之才兄弟醫术精湛,深得北朝诸帝信任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徐祥字元度,南朝梁大臣文学家。幼而聪慧九岁能文。曆任太子舍人、中书郎等职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诸方面有所著述。

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極作用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斷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呔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继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結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吔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渧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姩(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歭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於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

清攵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與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清德宗光绪皇帝愛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清宣统帝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宣统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