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名字叫姜海鹏

全国2012年“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电类获奖课件、视频下载
全国2012年“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
电类获奖课件、视频下载
日—27日,由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的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课程“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在杭州圆满举办。
本次大赛选手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共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举办了选拔赛,决赛参赛选手共100余人,各地评委、领队以及观摩教师近50人。
本次大赛精彩纷呈,体现出了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为与会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比赛获奖名单及优秀课件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
鲁中高级技工学校
余姚职成教中心
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
十堰职业技术学校
福安职业技术学校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齐齐哈尔铁路职业技术学校
云南省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自贡市永安职中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中山市东凤镇理工学校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鲁中高级技工学校
承德技师学院
大连海洋学校
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鄞州职业高级中学
大连轻工学校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
河南省濮阳市职业中专
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
象山技工学校
济南第九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奉化职教中心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承德技师学院
晋江职业中专学校
陕西明德职业中专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乐山市计算机学校
成都电子信息学校
广东省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
桂林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农村电气技术专业)
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
濮阳县职业高级中学
河北省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
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
齐齐哈尔铁路职业技术学校
平凉信息工程学校
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
云南省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诸城市福田汽车职业中专
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
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职业中学
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安徽工程技术学校
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云吟职业中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
枣庄经济学校
重庆工商学校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
天津市南洋工业学校
江西省上高县职业技术学校
大连电子学校
安徽省霍邱县陈埠职业高中
长沙市信息技术学校
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
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
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胶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安徽机械工业学校
哈尔滨轻工业学校
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资料分类
&&&& &&&& & & &&&&
&&&& & &&&& & &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
华慧考博& &
姓&&&&名:&杨庆山出生年月:&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
性&&&&别:&男民&&&&族:&汉族职&&&&务:&副院长
职&&&&称:&教授办公电话:&通讯地址:&100044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电子邮件:&
教育简历1992年9月-1995年12月: 博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 沈世钊院士  专  业: 结构工程  论文题目: 悬索体系随机风振响应分析及抗风设计  所获学位: 工学博士  毕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1989年9月-1992年4月: 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 王光远院士、 谭东耀研究员  专  业: 结构力学  论文题目: 随机振动离散分析方法  所获学位: 工学硕士  毕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1985年9月-1989年7月: 本科生   专  业: 建筑工程  毕业设计: 体育馆设计  所获学位: 工学学士  毕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 作 简 历  2010年03月-2013年03月: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  2002年06月-2010年03月: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   2001年06月-2002年06月:Visiting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2000年10月-2001年06月: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   1998年05月-1998年10月:Research Assistance 香港理工大学   1998年01月-2000年10月:副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   1996年01月-1997年12月:博士后 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   1994年09月-1995年12月:讲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   1992年04月-1994年08月:助教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
自1987年至今本人先后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方)交通大学从事过结构力学、结构工程、地震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柔性张拉结构的基本力学性能及风致动力效应;2、空间变异地震场及其作用下长大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和延性抗震设计;3、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与日本科技振兴会(JST)联合资助国际合作项目‘风敏感基础设施的风致灾害基础研究()’(),本人为联合负责人之一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大跨空间结构的风致关键效应与动力灾变行为()’,本人为负责人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大跨屋盖结构的风致效应()’(),本人为负责人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薄膜结构的风振分析理论与方法及其抗风设计()’(),本人为负责人23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薄膜结构的风振分析理论与方法及其抗风设计’(),本人为负责人22 西藏三大工程办公室委托项目’布达拉宫参观客流合理控制值的确定’(),本人为负责人21 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专项支持项目‘装配式临时看台与人群荷载的耦合作用及其结构参数与性能的研究’(),本人为负责人20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高效能超高层钢结构体系’(),本人为负责人19 北京交通大学专项科技基金‘军用浮空器的形态分析、受力性能与姿态控制’(),本人为负责人18 铁道部科技开发研究计划项目‘隧道群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本人为子题负责人17 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委托项目“单轨列车通过关节型道岔安全性研究”(),本人为负责人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巨型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本人为子题负责人15 博士点基金项目‘近断层地震作用下中长周期工程结构的反应及其设计方法’(),本人为负责人14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张拉薄膜结构的空气动力稳定性’(),本人为负责人13 北京铁路局委托项目“框架式地道桥设计软件系统”(2004年),本人为负责人1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风振反应分析”(2004年),本人为主持人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跨空间结构抗风抗震关键理论问题()”(),本人为子题主持人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钢框架新型延性节点和结构体系的动力实验与抗震分析()”(),本人为主持人09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的“张拉薄膜结构的空气动力效应研究()”,本人为主持人08 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课题” 张拉薄膜结构全过程实验分析研究()” 本人为主持人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设计理论研究”,(),本人为专题“张拉薄膜及索―膜组合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分析和抗风设计”负责人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空间变异地震场作用下桥梁结构延性性能研究 ()”(),本人为主持人05 中国博士后资助金资助课题“高速铁路桥梁的延性抗震性能研究”(),本人为主持人04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高速铁路试验段线桥结构与技术条件(标准)的研究('95'-411-02-01)”。本人为其中两个子课题的主要参加者03 建设部‘八五’课题“悬索与网壳结构应用关键技术('85'-19-06)”。本人为该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该课题已完成并于1995年12月进行鉴定,该项目一九九六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九九七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柔性大跨结构风振反应()”。本人为主要参加者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课题“索网与薄膜结构的随机风振反应()”。本人为主要参加者
软件:1 主持开发了张拉索―膜结构的分析设计软件CAFA, 主要参加人员有吕佐超、贾文颖、赵杰、谭锋著作1 杨庆山,姜忆南.《张拉索―膜结构分析与设计》.科学出版社.20042 杨庆山,姜亿南.《欧洲张力薄膜结构设计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12 张毅刚,薛素铎,杨庆山,范峰.《大跨空间结构》.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1论文2010年:221 Yang Qingshan, Wang Xiaofeng, A geometrical and physic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patial thin-walled beams with arbitrary section.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3(3),829-838(2010)220 Yang Qingshan, Wu Yue and Zhu Weili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een membrane structures and wind environment,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9(4): 523-532(2010)219 李玉学、杨庆山、田玉基,基于能量的大跨屋盖结构共振响应模态耦合效应分析,工程力学,27(3): 85-90(2010)218 李玉学、杨庆山、田玉基,大跨屋盖结构风振响应主要参振模态确定方法研究,计算力学学报,27(6): 10)217 申彦利,杨庆山,田玉基. 基于概率的多点激励地震场强度参数研究,工程力学,27(1):202-208(2010)216 朱伟亮,杨庆山,基于LES模型的近地脉动风场数值模拟,工程力学,27(9):17-21(2010)215 朱伟亮,杨庆山,湍流边界层中低矮建筑绕流的大涡模拟,建筑结构学报,31(10):41-47 (2010)214 朱伟亮,杨庆山,薄膜结构风致耦合作用数值初探,计算力学学报,27(3):422-427 (2010)213 张建,杨庆山,基于薄壳单元的薄膜结构褶皱分析,工程力学,27(8),021-028(2010)212 陈波,杨庆山,武岳.大跨空间结构的多目标等效静风荷载分析方法.土木工程学报.43(3):62-67(2010)211 李波、杨庆山、田玉基、陈新中.锥形超高层建筑脉动风荷载特性.建筑结构学报,31(10):8-16.(2010)210 李波、杨庆山、范重、田玉基.深圳京基金融中心风振响应分析.土木工程学报,43(8):30-36.(2010)209 田玉基、杨庆山,国家体育场屋盖结构的风振响应特点,土木工程学报,43(6):1-7. (2010)208 金玉芬,杨庆山,李启,轻钢房屋围护结构的台风灾害调查与分析,建筑结构学报(增刊2),31:197~201 (2010)207 金玉芬,杨庆山,朱伟亮,强风作用下轻钢房屋的风致破坏机理及风灾防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34(1):83-88(2010)206 Q.S.Yang, Y.F.Jin, J.W.Qing, Q.Li,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low rise steel buildings to typho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Shanghai, China: 287-291(2010)205 阎红霞,杨庆山,汶川地震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有效性研究,建筑结构学报(增刊2),30: 138-143 (2010)204 李玉学、杨庆山、田玉基,大跨屋盖结构风致动力响应高阶主导模态的识别,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89-942009年:203 Yang Qingshan, Li Bo, Aseimic behaviors of steel moment resisting frames with opening in beam web. J.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65(6): 09)202 Wang Xiaofeng, Yang Qingshan, Geometrically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Spatial Thin-walled Beams with General Open Cross Section.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2(1). 64-72(2009)201 张建,杨庆山,基于标准k-e模型的平衡大气边界层模拟,空气动力学学报,27(6),(2009)200 樊宝锋,章梓茂,杨庆山,杨娜,钢结构梁柱端板连接腹板开孔型节点的延性分析,工程力学,26(3).140-147(2009)199 李玉学,杨庆山,田玉基,大跨屋盖风致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的模态耦合,振动工程学报,22(6),(2009)198 朱伟亮,杨庆山,黄韬颖,数值模拟引导的低矮建筑风压系数规范比较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33(4).123-128(2009)197 刘国兴,杨庆山,温军,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建筑结构震害详查与分析,建筑结构,39(增刊).227-231(2009)196 Yang Qingshan, Zhang Jian,SIMULATION OF HORIZONTALLY HOMOGENEOUS ATMOSPHERE BOUNDARY LAYER BASED ON K-Ε VARIANT MODELS COMBINED WITH MODIFIED WALL FUNCTION,The Seven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Wind Engineering,ISBN号:978-986-,APCWE-Ⅶ,中国,台湾,淡江大学195 Li Jitao,Yang Qingshan, Seismic Damage Behaviors of RC Frame Building in Dujiangyan during Wenchuan Earthquake,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 ISBN号:978--0,ISISS2009, 中国,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4 李启,杨庆山,几种亚格子模型在方腔驱动流大涡模拟中的比较,工业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2009年全国工业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ISBN号:978-7-,中国,湖南韶山,中南大学193 Li Qi,Yang Qingshan,Comparison of Subgrid-scale Models in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flow over a rectangular obstacle,The Seven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Wind Engineering,ISBN号:978-986-,APCWE-Ⅶ,中国,台湾,淡江大学192 Yan Hongxia,Yang Qingshan,APPLICATION OF DAMAGED PLASTICITY MODEL IN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RC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Vibrations,ISBN号:978-7-03-/TU.696, ISEV’ 2009,中国,北京,北京交通大学191 Shen Yanli,Yang Qingshan,Parameters Observation of Spatial Variation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Vibrations,ISBN号:978-7-03-/TU.696, ISEV’ 2009,中国,北京,北京交通大学190 Shen Yanli,Yang Qingshan,Research on intensity measures of simulated spatial variation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 ISBN号:978--0,ISISS2009, 中国,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89 Shen Yanli,Yang Qingshan,Research on dynamic sensitivity response of nonlinear structures,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Computation,ISBN号:978-0-,ICEC2009,中国,香港,Society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 Hong Kong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Computation188 Yang Qingshan,Jin Yufen,Research on Wind Damage to Low-rise Steel Building,Cooperative Actions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nd Effects on Buildings and Urban Environme,Japan,Tokyo,IAWE, ISDR, UNU and TPU187 杨庆山,金玉芬,轻钢房屋台风灾害的风险分析和损失评估,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中国,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186 朱伟亮,杨庆山,近地脉动风场数值模拟的可行性研究,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中国,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185 李玉学,杨庆山,黄韬颖,中、美、澳风荷载规范关于风致动力效应规定的比较,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中国,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184 杨庆山,李启,亚格子模型在钝体绕流大涡模拟中的比较,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中国,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2008年:183 杨庆山, 王基盛, 朱伟亮. 薄膜结构与空气环境静力耦合作用的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19-25182 杨庆山, 刘文华, 田玉基. 国家体育场在多点激励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分析. 土木工程学报 ):35-41181 赵红华,杨庆山. 基于多因素耦合影响的薄壁梁材料非线性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63,68180 武岳, 杨庆山, 沈世钊. 索膜结构风振气弹效应的风洞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 ):8-15179 申彦利, 杨庆山, 田玉基. 模态应变能方法精确性和适用性研究 工程力学,);19-25178 王彬,杨庆山. CFD软件及其在建筑风工程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 2008增刊, 38(424): 328-332177 王晓峰, 杨庆山. 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的薄壁截面梁弯扭耦合分析. 工程力学(EI). ): 12-16176 王晓峰, 杨庆山. 考虑弯扭耦合的空间薄壁截面梁单元刚度矩阵.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 :83-87175 张建, 杨庆山. 薄膜结构褶皱预测. 第12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北京,中国,-14. pp. 189-194174李启, 杨庆山, 金玉芬. 基于ALE的膜结构绕流场大涡模拟方法. 第12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 北京. 2008年11月. pp.368-373173 宋月萧, 杨庆山. 气枕式膜结构的模态分析. 第12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 2008年11月. 北京. pp.217-222172 朱伟亮, 杨庆山. 薄膜结构风致耦合作用数值初探. 第12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 2008年11月. 北京. pp.321-325171 秦敬伟, 杨庆山, 谭锋. 索桁架结构形态分析及其动力特性研究. 第12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 2008年11月. 北京. pp.241-245170 秦敬伟, 杨庆山. 国家游泳中心内部气枕安装用脚手架体系的选型及分析. 第12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 2008年11月. 北京. pp.837-841169 Li Jitao, Yang Qingshan. Seismic responses analysis of long continuous rigid-framed bridge subjected to multi-support excitations. 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October 12-17, 2008. s10-027168 Yu-Xue Li, Qing-Shan Yang, and Yu-Ji Tian. Identification of Dominant Modes to Wind-induced Vibration Response of Large-span Roof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 China. October 19-21, 2008. pp.167 Bin WANG, Qing-Shan YANG. Numerical Wind Tunnel Technique for Coupling Algorithm of Wind and membrane Structure Interaction [A].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 China. October 19-21, 2008. pp.166 Wang Xiaofeng, Yang Qingshan. Elasto-plastic finite element model on thin-walled beam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ISTP). Changsha, China. October 19-21, 2008. pp. 165 Zhang Jian, Yang Qingshan. Prediction of wrinkled membrane structure by thin-shell el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 China. October 19-21, 2008. pp.224-228164 Yufen Jin, Qingshan Yang, Qi Li.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of Typhoon Disaster to Light Steel Building,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Beijing, China. November 4-6, 2008. pp.422-427163 Yufen Jin, Qingshan Yang, Qi Li. Risk Analysis of Typhoon Disaster to Light-weight Steel Building. The 3rd Annual Meeting of Risk Analysis Council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Guangzhou, China. November 8-9, 2008. pp.357-362162 Yuexiao Song, Qingshan Yang, Weiliang Zhu. A Coupled Fluid-structure Method in Load Analysis of Air-inflated Cushion Membrane Structure..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 China. October 19-21, 2008. pp.161 Zhu Weiliang, Yang Qingshan Nume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flow field to wind loading on low-rise building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ISTP). Changsha, China. October 19-21, 2008. pp.160 Baofeng Fan, Qingshan Yang, Na Yang.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beam-to-column end-plate connections with web opening in steel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 China. October 19-21, 2008. pp.218-2232007年:159 杨庆山,李波,杨娜,梁腹板开圆孔钢框架梁柱节点的性能研究,《工程力学》 vol.24. No.9(9). 111-121,139(2007)158 Law, S.S., Yang Q.S. and Fang Y.L..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possible vortex shedding in a suspension bridge. Part I - Structur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model. Wind and Structures. 10(6), 543-554(2007).157 Law, S.S., Yang Q.S. and Fang Y.L..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possible vortex shedding in a suspension bridge. Part II - Results when under typhoon BABS and YORK. Wind and Structures. 10(6), 555-576.(2007)156 王彬,杨庆山,张群峰,膜结构风致相应的分区耦合算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vol.31 No.4 18-21 (2007) 155 王彬,杨庆山,RESEARCH ON COUPLING ARITHMETIC OF WIND-INDUCED REPONSE OF MEMBRANE STRUCTURE,《Proceeding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space & composite structures》,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Space & Composite Structures (2007) 154 黄韬颖,杨庆山,中美澳风荷载规范重要参数的比较,《工程建设与设计》vol.50. No.1 153 邢佶慧,陈爱国,杨庆山,连续结合梁桥负弯矩区处理方法的参数分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3. No.3. 372-376 (2007)152 邢佶慧,陈爱国,杨庆山,连续钢-混凝土结合梁桥负弯矩区处理方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9. No.6. 976-979 (2007)151 邢佶慧,宋月箫,杨庆山,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动力学问题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vol.7. No.11. 724-)150 田玉基,杨庆山,卢明奇,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模拟方法,《地震学报》,vol.29. No.1. 77-84 (2007)149 田玉基,杨庆山,卢明奇,Simulation method of near-fault pulse-type ground motion,《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vol.20. No.1. 80-87 (2007)148 田玉基,杨庆山,国家体育场大跨度屋盖结构风振系数研究,《建筑结构学报》,vol.28. No2. 26-31 (2007)147 田玉基,杨庆山,大跨度屋盖结构脉动风振响应的振型能量参与系数,《振动工程学报》,vol.20. No.3. 219-223 (2007)146 杨娜,龙丽华,杨庆山,H型钢楔形薄壁梁相关屈曲性能分析,《工业建筑》,vol.37. No.1. 96-100 (2007)145 李波,杨庆山,谭锋.张力结构的施工计算.《北京交通大学学报》,Vol.31. No.1,93-96(2007)144 Yuji Tian and Qingshan Yang, Simulation method of near-fault pulse-type ground motion, ACTA Seismological Sinica, 20(1):80-87 (2007) 143 田玉基,杨庆山.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模拟方法.《地震学报》,Vol.29. No1,77-84(2007)142 卢明奇,田玉基,杨庆山.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9.No.2,314-317(2007) (EI) 141 赵宏华,杨庆山.MATHEMATICA在推导梁柱单元刚度矩阵中的应用.《太原理工大学学报》,Vol.38.No.1,5-7(2007)2006年:140 Wenhua Liu,Qingshan Yang,Analysis under multi-support seismic excitations about nation stadium fo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Journal of IASS,-270 139 杨庆山,刘瑞霞.薄膜结构气弹动力稳定性研究.《工程力学》Vol.23.No.9,18-24(2006)138 Qing-shan Yang.Analysis of Tensioned Membrane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Vol.I410-416.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 137 Qing-shan Yang, Wei-liang Zhu.Numerical Simulation of Behaviors of Air-Inflated Cushion under Wind Excitation Based on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Wind Engineering.July16-19,2006.Yokohama, Japan136 谭锋,杨庆山,张建.薄膜结构褶皱分析的有限元法.《工程力学》,Vol.23.Sup. I,62-68(2006)(EI)135 谭锋,杨庆山,李作为.薄膜结构分析中的褶皱判别准则及其分析方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Vol.30.No.1,35-39(2006)134 李波,杨庆山.腹板开孔型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8.No.8,(2006)(EI)133 李波,杨庆山,杨娜.钢框架足尺试验模型抗震性能的评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7.No12,89-92(2005)(EI)132 范鹏涛,杨庆山,谭锋.索膜结构的分步计算与整体计算对比.《空间结构》Vol.12.No.2,56-60(2006)131 范鹏涛,杨庆山,谭锋.膜结构设计与施工.《钢结构》Vol.21.No.1,11-13(2006)130 谢晓栋,杨娜,杨庆山.钢结构腹板开洞型节点的参数分析.《工业建筑》Vol.36.No.5 ,79-82,94(2006)129 杨娜,龙丽华,杨庆山.残余应力对H型钢楔形梁相关屈曲的影响.《特种结构》.Vol.23.No.1,13-16(2006)128 杨娜,龙丽华,杨庆山.不同荷载工况下双段变截面H型钢梁相关屈曲性能分析.《建筑结构》.2006年10期127 Hong-hua ZHAO, Qing-shan YANG.The Coupling Effect Analysis on Warping of the Thin-Walled Beam.《Proceeding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Space & Composite Structures》409-415.15-17 May 2006, Kuala Lumpur, Malaysia126 Bo Li , Qing-shan Yang.Construction Calculation of Tensile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Vol.I222-226.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125 Yu-Ji Tian, Qing-shan Yang.Iterative Simulation of Non-Stationary Ground Motion.《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Vol.II.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124 Yu-Ji Tian, Qing-shan Yang.Phase-difference-based Simulation of Correlated and Non-stationary Accelerogram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Vol.I942-946.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123 Jie Zhao, Qing-shan Yang.Secondary Geodesic Line Method for Cutting Pattern Generation of Membrane Structure.《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Vol.I451-457.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122 Hong-hua ZHAO, Qing-shan YANG.The Coupling Analysis of the Thin-Walled Beam-Column Elements under the Multifold Factor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Vol.I432-438.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121 Hong-hua ZHAO, Qing-shan YANG.Geometric Stiffness Matrix of Thin-Walled Beam-Column Elements Considering Coupling Effect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Vol.I439-445.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120 Hong-hua ZHAO, Qing-shan YANG.Application of The Mathematica Software in Deducing The Element Stiffness Matrix of The Beam and Column.IASS/APCS .10,Beijing119 Hong-hua ZHAO, Qing-shan YANG.Material Nonlinear Analysis of Thin-Walled Beam Based on Diversified Coupling Factors.IASS/APCS .10,Beijing118 Bin WANG,Qing-shan YANG.Interaction Analysis of Membrane Structure and Wind Environment by CFD.IASS/APCS .10,Beijing117 Jian ZHANG, Qing-shan YANG, Bo LI.Form-State and Loading Analysis of Air-Inflated Cushion Membrane Structure.IASS/APCS .10,Beijing116 Feng Tan, Qing-Shan YANG.Dynamic Loading Analysis of Membrane Structures.IASS/APCS .10,Beijing115 LI Bo, Qing-Shan YANG.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ensile Structures .IASS/APCS .10,Beijing114 Wenhua Liu, Qing-Shan Yang.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nalysis methods for multi-support seismic excitation of large-span structures.IASS/APCS .10,Beijing113 Ji-Hui Xing, Ai-Guo Chen, Qing-Shan Yang.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ncrete Crack in Negative Moment Regions of Continuous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Bridge.《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Vol..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112 刘文华,杨庆山.结构多点激励时程分析方法研究.《第十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No.I336-340.2006.10,焦作111 张瑾,杨庆山.地震地面运动分析与人工合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4-211.2006.11,广东佛山110 王晓峰,杨庆山.空间薄壁截面梁元的弯扭耦合刚度矩阵.《第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钢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34-243.2006.11,上海109 王彬,杨庆山.风与膜结构耦合作用计算分析.2006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2006.7,大连108 王彬,杨庆山.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土-结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第四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2006.9,西安2005年:107 杨庆山.梁腹板开圆孔的钢框架抗震节点.《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年第2期,第十五卷 45-50(2005)106 杨庆山,田玉基,范重,刘先明.国家体育场风振系数的计算方法.《第十一届全国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南京.211-218(2005)105 杨庆山,刘瑞霞.薄膜结构气弹动力稳定性研究.《第十一届全国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20  05,南京.385-392(2005)104 田玉基,杨庆山.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反应的分析模型.《工程力学》Vol.22, No.6(2005)103 Qing-Shan Yang and Rui-Xia Liu.On Aerodynamic Stability of Membrane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ace Structures,Vol.20, No.3,.Proceedings of The Six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Wind Engineering. 2005,Seoul,Korea.158(2005)102 李永梅,杨庆山,张毅刚。改进的复形法与索承网壳结构的索力优化。《建筑结构》35(2).58-60,71(2005)101 刘瑞霞,杨庆山,李作为.矩形平面双曲抛物面薄膜屋盖的动力失稳临界风速.《工程力学》  第二十二卷,第五期,105-110(2005)100 刘文华,付志一,杨庆山.考虑纵横弯曲的空间杆系有限元计算.《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  4年12期,第十四卷,62-66(2004)99 龙丽华,杨娜,杨庆山.纯弯状态下等、变截面H型钢梁的相关屈曲对比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增刊 95-100(2005)98 刘文华,杨庆山,郑庆祥.框架计算中纵横弯曲分析的影响因素.《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增刊 110-114(2005)97 李颖,杨庆山.张拉膜结构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分析.《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第1期.74-76(2005)96 刘文华,杨庆山,付志一.空间刚架纵横弯曲有限元的简化计算方法.《第十一届全国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南京.254-259(2005)95 Li-Rong Zhang and Qing-Shan Yang.research of resistance to vibration of MRFS connections with web openning.ISSS'05,3,10.422-429(2005)94 Bo Li and Qing-shan Yang.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RFS CONNECTION WITH OPENING ON WEB BEAM.Advances in Steel Structures,Vol.I.831-836(2005)93 LIU Wenhua and YANG Qingshan.A Simplified Method on FEM for Beam-columns Subjected to Biaxial Bending in Space Structure.PROF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V.515-200(2005)2004年:92 Qingshan Yang and Yuji Tian, Phase-difference-based Simulation of Correlated and Non-stationary Accelerograms, Proceeding of the Third PRC-US Workshop on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pecial Bridges, Shanghai, China, Oct 21-22;9(2004)91 刘瑞霞、杨庆山等, 小垂度薄膜屋盖的气弹动力耦合作用方程, 《工程力学》,21(6):41- 44(2004)90 陈俞、杨庆山、田玉基, 基于并联-纤维组合模型的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第1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工程力学增刊),-19日;247-250(2004)89 Ruixia Liu and Qingshan Yang, Instability critical wind velocity of hyperbolic paraboloid membrane roofs with rectangular plane, IASS symposium 2004, Montpellier, France, Sep20-24 3(2004)88 Menghong Wang and QingshanYang, Mixed-elastoplastic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3-D steel structure based on thin-wall structure theory,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Xi’an, China, August 20-23 8(2004)87 Na Yang , QingshanYang , shizhao Shen and Xudong Zhi,Studies on local-buckling behavior of tapered H-section members,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Xi’an, China,August 20-23 3(2004)86 Yuji Tian ,Qingshan Yang and Zongjian Lan,Megaframe Structures With Control Devices,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Xi’an, China, August 20-23, 3(2004)85 Zuowei Li, QingshanYang and Ruixia Liu, Wrinkling of membranes: state-of-the-art,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Xi’an, China, August 20-23 8(2004)84 Feng Tan and QingshanYang,Detail of secondary geodesic line method for membrane cutting pattern generation,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Xi’an, China, August 20-23 4(2004)83 Ruixia Liu , QingshanYang and Zuowei Li, Aero-elastic dynamic equation of wind-structure interaction of membrane roofs with small sag,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Xi’an, China, August 20-23 9(2004)82 Bo Li, QingshanYang ,Feng Tan and Menghong Wang,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tensile structures,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Xi’an, China,August 20-23 4(2004)81 张立荣、杨庆山、陈丽静,腹板开圆洞型钢框架梁柱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初步分析,《钢结构工程研究》(《钢结构》增刊), 548-554(2004)80 李永梅、张毅刚、杨庆山,索承网壳结构施工张拉索力的确定,《建筑结构学报》,25(4): 76-81(2004)79 田玉基、蓝宗建、杨庆山,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工程力学》,21(3): 118-122(2004)78 李作为、杨庆山、刘瑞霞,薄膜结构褶皱研究述评,《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4(7),16-20 (2004)77 刘瑞霞、杨庆山,薄膜结构的气弹动力失稳临界风速,《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4(6):95-99(2004)76 刘瑞霞、杨庆山,平坦二维薄膜结构的失稳临界风速,《钢结构》19(5):18-20(2004)75 卫东、杨庆山、沈世钊,张拉膜结构模型全过程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5(2):49-56(2004)74 茹继平、杨娜、杨庆山,翼缘削弱型钢梁柱节点的性能研究综述,《工程力学》, 21(1): 61-66(2004)73 谢晓栋,杨娜,杨庆山。钢结构翼缘削弱型节点的参数分析,《钢结构》,19(4).50-52,64(2004)72 王航,杨庆山。地震动的空间变异性对多支承结构的影响,《世界地震工程》,20(1).54-69(2004)2003年:71 杨庆山,王莉,王基盛,含孔洞封闭性薄膜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模型,《空间结构》,9(2),44-46 (2003)70 Yang Qingshan, M. Saiid Saiidi, Wang Hang, A. Itani, Influence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ncoherency on multi-support structur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1(2), 167-180(2003)69 杨庆山,王基盛,王莉,薄膜结构与风环境的流固耦合作用,《空间结构》,9(1),20-24 (2003)68 刘瑞霞,杨庆山。薄膜结构风致振动研究进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3(9).27-30(2003)67 谭锋,赵杰,杨庆山。索―膜结构分析设计程序――CAFA1.0,《空间结构》,9(4).33-38(2003)66 王基盛,杨庆山,武岳,张亮泉。薄膜结构附加质量的计算方法,《空间结构》,9(3).-38-41(2003)65 张凤娥,杨庆山。关于地铁工程防水的探讨,《甘肃科技纵横》,32(3).67-67,66(2003)64 郭金玮,杨庆山。地下室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理,《甘肃科技纵横》,32(3).76-77(2003)63 李永梅,孙国富,杨庆山。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可靠度刍议,《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3(5).68-71(2003)62 赵杰,杨庆山,膜结构裁剪膜片展开的二次测地线法,《空间结构》,9(2),56-60 (2003)61 郭玉娟,杨庆山,张拉膜结构的连接设计分析,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7(1),44-48(2003)60 王基盛,杨庆山,流体环境中结构附加质量的计算,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7(1),40-43(2003)2002年:59 杨庆山,薄膜结构的风致动力效应初探,《空间结构》,8(4),3-10 (2002)58 Qing-shan Yang, Hai-peng Jiang,Generation of Response Spectrum Compatible non-stationary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Phase difference Spectra,PRC-US Work shop on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pecial Bridges, 88-99(2002)57 杨庆山,姜海鹏,基于相们差谱的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地的反应谱拟合,《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1),32-38 (2002)56 赵杰,杨庆山,膜曲面裁剪及平面展开的二次测地线法,第十次空间结构会议论文集,454-460 (2002)55 王基盛,武岳,张亮泉,杨庆山,薄膜结构的附加质量及声致阻尼,第十次空间结构会议论文集,400-407(2002)54 谭锋,赵杰,杨庆山,张拉索-膜结构的分析设计及其软件化,第十次空间结构会议论文集,377-384(2002)53 邱宏刚,杨庆山,高层钢框架狗骨式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钢结构》增刊,74-78(2002)52 郭玉娟,杨庆山,张拉织物结构的连接设计,《建设科技》,70-72 (2002)51 谭锋,吕佐超,贾文颖,赵杰,杨庆山,张拉膜结构的设计过程及软件化,《空间结构》,8(1),29-36 (2002)50 M. Saiidi, A. Itani, Q.Yang, and T. Isakovic,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Retrofit of a 24-Span Freeway Bridge, PRC-US Work shop on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pecial Bridges, 140-151(2002)49 Jiping Ru, Hang Wang and Qingshan Yang, Influence of the Geometric Incoherency of Ground Motions on Multi-Support Structures,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92-99(2002).(ISTP收录)2001年:48 杨庆山,张拉薄膜结构与风环境的动力耦合作用,第十界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369-374(2001)47 杨庆山,姜海鹏,陈英俊,基于相位差谱的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生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3),10-16(2001)46 王基盛,杨庆山,流体环境中结构附加质量初探,第十界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352-357(2001)45 姜海鹏,王航,杨庆山,空间变异地震场作用下大型连续刚构桥的延性性能研究,铁道工程学报,37-45(2001)2000年:44 Qingshan Yang, Haipeng Jiang, Generation of fully non-stationary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phase difference spectru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rn Concrete Composites ― Infrastructures,Beijing,China, Nov. 30-Dec. 2, 2000, Vol.II, 163-169.(ISTP收录)43 杨庆山,吕佐超,姜海鹏,建筑膜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对结构分析的影响,工程力学增刊,2000年,423-432。42 Qingshan Yang, Yingjun Chen, A Practical Coherency Model for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s, Vol.9, No. 2(2000), 141-152.(SCI、EI收录)41 史守峡,杨庆山。SH波对圆形夹杂与裂纹的散射及其动应力集中,《复合材料学报》,17(3).107-112(2000)40 贾文颖,吕佐超,索膜结构形态设计中的预应力分析,《结构工程师》增刊,101-106(2000)39 贾文颖,杨庆山,膜结构CAD系统前后处理的初步研究与开发,工程力学增刊,2000年,465-46938 吕佐超,吕晓寅,杨庆山,张拉膜结构的有限元基础,工程力学增刊,2000年,366-37237 姜海鹏,杨庆山,一种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生成及反应谱拟合方法,工程力学增刊,71999年:36 杨庆山,膜结构的风致动力效应初探,第九届全国结构风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5,温州。35 杨庆山,陈英俊,地震场迟滞相干函数的一种实用化模型,地震工程与工种振动,Vol.9,No.1,0。34 吕晓寅,杨庆山,改革凝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33 Shizhao Shen, Qingshan Yang, Wind-induced Response Analysis and Wind-resistant Design of Hyperbolic Paraboloid Cable Net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ace Structures, Vol.14, No. 1, .(EI收录)1998年:32 杨庆山,沈世钊,悬索结构随机风振反应分析,建筑结构学报,Vol.19, No.4, . 。31 刘振生,陈英俊,杨庆山,风向对桥梁结构抗风可靠性的影响,第五届全国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湖南张家界市,1998年。1997年:30 杨庆山,水平风荷载与竖向风荷载特性分析比较,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Vol.30, No.6, .(EI PageOne收录)29 Yang Qingshan, Shen Shizhao, Wind-induced Response Analysis of Cable Roof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ation of Shell and Spatial Structures, Taipei, Nov. 1997.28 杨庆山,沈世钊,椭圆平面双曲抛物面索网的风振系数分布,第八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庐山,1997年10月,3-23-30。27 Yang Qingshan, Chen Yingjun, Practical Formulae for the Coherency Model of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Civil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Seoul Korea, August -1276. 26 杨庆山,孙学东,椭圆平面双曲抛物面索网的自振特性,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Vol.30, No.4, .(EI Page One收录)1996年:25 杨庆山,沈世钊,悬索结构抗风设计的基础研究,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会议论文集,工程力学增刊,Vol.13, 0.24 杨庆山,椭圆平面双曲抛物面索网的静力性能,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Vol.29, No.4, ..23 Yang Qing-shan, Tan Dong-yao: Multi-long-span Bridges under Seismic Wave Excitatio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July, 0.(ISTP收录)22 杨庆山,沈世钊:悬索结构抗风设计(上),空间结构学报,Vol.2, No. 2, .21 杨庆山,沈世钊:悬索结构抗风设计(下),空间结构学报,Vol.2, No. 3, .20 Yang Qingshan, Shen Shizhao: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for Cable Roof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Wind Excit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Shell and Spatial Structures. Beijing, China, May, 1.19 Zhao Chenggang, Yang Qingshan: Some Basic Studies o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July, 9.(ISTP收录)1995年:18 杨庆山,沈世钊:悬索体系风振系数的计算,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Vol.28, No.6, 。17 杨庆山,沈世钊:悬索体系的风振系数,张相庭,刘大晖主编《结构风工程研究与进展(第七届全国结构风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228-234。16 杨庆山:含可选参数的混合有限元法及广义杂交变分原理,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Vol.28, No.3, 。15 杨庆山,赵臣:悬索体系的风振响应分析方法(I),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结构专刊,4。14 杨庆山,赵臣:悬索体系的风振响应分析方法(II),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结构专刊,2。13 Tan Dongyao, Yang Qingshan: Structural Random Vibration Analysis by Using Reccursive formul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babilistic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10 No.1, . (SCI EI收录) 1994年:12 杨庆山,沈世钊:悬索体系的有限元模式及其Newton型迭代法,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Vol.27, No.6, 。1993年:11 谭东耀,杨庆山:局部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Vol.13, No.2, 。10 谭东耀,杨庆山,赵臣:空间相关过滤白噪声激励下结构的随机振动离散分析方法,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Vol.10, No.2, 5。1992年:9 Tan Dongyao, Yang Qingshan, Zhao Chen: Discrete Analysis Method for Random Vibration of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Spatially Correlated Filtered White Noi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Vol.43, No.6, -1056.(SCI、EI收录)1991年:8 谭东耀,杨庆山: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第三届全国随机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泰安,5。1990年:7 杨庆山,谭东耀:随机荷载的时间相关性与空间相关性的统一处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Vol.24, No.4, 。6 Tan Dongyao, Yang Qingshan: Statistic Node Method for the Random Vibration Aanalysis of Non-linear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in Engineering, Wuhan-Chongqing, 6.5 谭东耀,杨庆山:时间相关白噪声激励下结构的随机振动离散分析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Vol.10, No.2, 。1989年:4 谭东耀,杨庆山:非线性系统动力分析的β递推式,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Vol.22, No.4, 。3 谭东耀,杨庆山:随机振动离散分析方法的实用化处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Vol.22, No.2, 。2 谭东耀,杨庆山:过滤白噪声激励下结构的随机振动离散分析方法,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Vol.22, No.1, 。1988年:1 谭东耀,柳沛,杨庆山:随机振动离散分析方法的稳定性证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No.1, 1988
招生计划2007年在结构工程、工程力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在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招生计划2-3名,硕士招生计划2-3名。特别希望具有一定流体力学,尤其是计算流体力学基础,愿意从事流固耦合作用(薄膜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效应分析)的同学加入。在读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010级:曹璞琳、刘磊(硕博连读)、夏春雨(硕博连读)、甄伟2009级:闫亚光、李鹏、彭熊2008级:王娟、马瑞(硕博连读)2007级:乔磊、秦敬伟、樊宝锋、闫红霞、郭庆生2006级:金玉芬、李启、李玉学2005级:申彦利、张建、李吉涛2004级:朱伟亮(直博)硕士研究生2010级:黄彦军、苏朋勃、孟晓烨、朱敏、胡维周、李丹煜、孙勇2009级:刘敏、翟欣欣、王婷婷、马佳、李静平2008级:王开飞、曾敏敏、田晨、计凌云、吕璇2007级:崔大鹏毕业研究生姓名   所获学位      论文题目          毕业去向2010年毕业生李玉学 博士 大跨屋盖结构风振响应和等效静力风荷载关键性问题研究 石家庄铁道大学曾敏敏 硕士 装配式临时架体的数值化信息模型研究 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王开飞 硕士 单层网壳结构中圆钢管滞回性能的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计凌云 硕士 单层柱面网壳结构抗风类型划分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田 晨 硕士 CFD风荷载数值模拟相关参数研究及下击暴流风场数值模拟 吕 璇 硕士 古建筑木结构斗拱节点力学性能研究2009年毕业生王 彬 博士 流固耦合作用的弱耦合算法及风与薄膜结构的耦合分析 王晓峰 博士 任意截面空间薄壁梁的有限元模型 同济大学单瑞增 硕士 KK型主方支圆相贯节点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崔大鹏 硕士 超高层剪力墙结构短连梁研究 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总公司刘 伟 硕士 装配式临时架体的抗侧刚度及承载力分析刘国兴 硕士 非平稳地震动场的模拟与汶川地震结构震害调查分析张晓腾 硕士 平移道岔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2008年毕业生李 波 博士 张拉索膜结构施工过程模拟分析研究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院回 忆 硕士 ADG装配式脚手架的性能分析与研究 中船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张海军 硕士 钢框架梁柱盖板连接的破坏机理及抗震性能研究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陶永莉 硕士 沿海地区轻钢仓库维护结构风灾调研及风荷载数值模拟 上海惠生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北京设计中心敖迎阳 硕士 平遥古城墙维修与加固工程 北京渤东博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范文达 硕士 带下部结构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动力破坏性能研究 河内建筑大学(越南)王长龙 硕士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钢框架结构响应分析 BESTWAY GULF杨 雪 硕士 中美澳三国冷弯薄壁型钢技术规范对比研究 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2007年毕业生谭锋 博士 张拉薄膜结构的褶皱和动力分析 北京建工集团刘文华 博士 大跨复杂结构在多点地震动激励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分析 华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张 瑾   硕士   地震动加速度模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北京钢铁设计研究院黄韬颖   硕士   中美澳三国风荷载规范比较 中轻国际设计院 赵 宁   硕士   梁腹板开圆孔节点设计方法的研究 北京寰球设计研究院秦敬伟   硕士   平面索桁架形态分析与张拉索膜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北京交大读博士吕秋鸿   硕士   弹塑性分析模型及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毕业生李波(小) 博士 北京交通大学范鹏涛   硕士   索膜结构的整体分析及施工 浙江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龙丽华   硕士   楔形H型钢薄腹梁屈曲性能研究     奥雅纳上海公司北京分公司田向阳   硕士   张弦梁结构静力和动力性能研究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05年毕业生李作为   博士   张拉结构松弛褶皱分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 俞   硕士   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 机械工业出版社张丽荣   硕士   钢框架削弱型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机械工业出版社李 颖   硕士   索网结构的施工全过程分析   计划出版社2004年毕业生刘瑞霞   博士   薄膜结构气弹动力稳定性研究的解析方法   建筑工业出版社陈丽静   硕士   平面梁柱单元弹塑性刚度矩阵分析   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饶正清   硕士   不等应力薄膜结构形态优化初探    今腾胜膜结构企业王 力   硕士   钢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设计方法     冶金建筑研究总院王 聪   硕士   张弦梁结构受力性能的研究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谢晓栋   硕士   钢框架削弱型节点的性能研究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3年毕业生郭玉娟   硕士   膜结构的连接构造 北京新兴建设集团邱宏刚   硕士   高层钢框架削弱型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谭 锋   硕士   旋转面薄膜结构的形态分析和薄膜曲面的   北京交大读博士             裁剪分析及其软件化王基盛   硕士   风荷载与薄膜结构的耦合作用参数分析及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试验研究 2002年毕业生王 航   硕士   空间变异地震动作用下长跨结构的响应分析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2001年毕业生姜海鹏   硕士   空间变J地震动的人工合成及其作用下 与夏禾教授合作指导   长大跨连续刚构桥梁的延性响应分析贾文颖   硕士   索-膜结构CAD系统前后处理的研制与开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吕佐超   硕士   张拉索-膜结构的形态与受力分析      中国电子工业部设计院
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国家体育场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序7)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之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薄膜结构成套技术与风致效应及工程应用,排序1)太阳膜结构优秀青年奖(2005)詹天佑科技奖北方交通大学专项奖(2001)教育部青年教师奖(2000)北方交通大学优秀教师(200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悬索与网壳结构应用关键技术,排序7)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悬索与网壳结构应用关键技术,排序7)
北京市人民政府‘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风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委员会委员;《世界地震工程》第三届编委会委员;多个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姓&&&&名:&王元丰出生年月:&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性&&&&别:&男民&&&&族:&汉族职&&&&务:&院长
职&&&&称:&教授办公电话:&通讯地址:&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学院电子邮件:&
( 个人详细信息见主页: http://doctor.njtu.edu.cn/wangyf/ )一九八五年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系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斜拉桥式大跨度体育馆设计。同年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八八年八月获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的题目是:钢管组合柱刚度折减系数的研究。一九八九年三月考取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系博士生。研究组合结构、边界元方法。 一九九二年三月完成博士论文:非线性大变形与薄板大挠度弯曲的边界元法,获博士学位。 一九九二年四月开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所做博士后,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应力波传播、 复合材料高阶非线性理论、直升机复合材料桨叶气动弹性响应的研究。一九九三年参加由英国皇家哲学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举办的“Summer School of Philosophy(暑期哲学学院)”,学习现代认识论,得到上述双方颁发的具有国际认证的证书。一九九四年四月至一九九九年三月在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桥梁车辆系统动力学、钢管混凝土构件动力性能、薄壁钢构件的动静力分析、钢―混凝土组合梁、板壳的动力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一九九六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首批出国留学基金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于一九九七年八月至一九九八年二月在美国Duke大学(一九九七年在全美大学排名第三位)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进行访问与合作研究,与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金属结构分委会柔性构件委员会主席J. F. Wilson教授、T. A. Laursen教授合作,进行多跨曲线桥在瞬态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学问题及大变形下摩擦接触热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其工作受到美国方面合作教授的高度评价,DUKE大学的“国际之家新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新闻简报”分别对他的工作进行了报道。二OO一年十二月至二OO二年三月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在德国Hannover大学与P. Wriggers教授(国际计算力学杂志主编,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副主编)合作从事计算结构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二OO二年七月至二OO二年八月参加联合国开发署(UNDP)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结构可持续安全设计研讨班。 一九九九年一月至二OO四年十二月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导师;二OO四年十二月至二OO七年一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科建设与条件装备处, 处长,教授、博士导师;二OO七年一月至现在 北京交通大学发展规划处 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 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导师。其间:二OO五年七月至二OO六年七月任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助理。 欢迎有远大志向的本科、硕士应届学生前来深造!联 系 人:韩冰电 话:电子邮件:bhan@center.njtu.edu.cn
主要研究方向 1、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1)钢管及FRP约束混凝土徐变2)混凝土结构徐变对结构动力性能影响研究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2、FRP约束增强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结构3、土木工程结构全寿命数字化监测技术4、混凝土结构损伤5、建筑材料动力特性6、新型组合桥梁结构7、桥梁性能评价8、工程标准研究及应用
科研工作 主持国家项目8项、部委高水平项目40余项,总经费2000余万元。 自然科学方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管混凝土应力相关非线性材料阻尼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芳纶复合材料约束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变形性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非线性摩擦――接触的热机械相互作用的能量守恒算法”;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全寿命周期数字化监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既有建筑性能的综合评定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村镇区域防洪技术研究”;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复合材料约束混凝土的徐变性能研究”;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高性能钢管混凝土构件徐变的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高强钢管混凝土构件徐变性能的研究”;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多跨曲线梁桥--车辆系统动力学”;铁道部科技基金重点项目“新型复合材料在铁路桥梁加固中的应用”;铁道部科技基金项目“钢管混凝土徐变的研究”;交通部西部科技重点项目“混凝土桥梁 耐久性与徐变长期性能研究”;交通部西部科技重点项目“震后桥梁评价及加固技术研究”;交通部西部科技重点项目“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建设成套技术研究”;交通部西部科技重点项目“波纹钢腹板桥梁 静动力性能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地铁车站结构健康监测新技术研究及应用”;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桥梁抗震评价及加固技术研究”;山东省交通厅项目“芳纶复合材料在公路桥梁加固中的应用”;内蒙古交通厅项目“复合材料 加固公路桥梁综合性能研究”;中科院非线形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非线形摩擦接触热--机械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北方交大校基金项目“钢管混凝土构件应力波的传播”与“曲线梁桥在车辆荷载下的动力响应”;管理科学方面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既有建筑综合评定技术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 “小城镇交通规划及安全管理研究”;建设部项目 “气候变化对工程建设标准的影响研究 ”;建设部项目 “编制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基本术语标准》”;建设部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影响研究”;国家电监会项目“电力行业从业人员资质管理体系研究”;国家电监会项目“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及管理的研究”;国家电监会项目“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内容的研究”;国家电力公司战略发展项目“铁路改革对电力改革的借鉴与启示”;建设部项目“投资评价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北京市 轨道建设管理公司项目“建设技术标准对降低地铁造价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学校基金项目“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政府宏观管理问题”;辽河油田勘探局战略发展项目“辽河油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柳州地区交通局战略发展项目“柳州地区交通与物流管理”;横向课题“几类特殊城市城市经营与管理研究”;“工程建设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的关系研究”。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两部,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50余篇文章被SCI、EI检索。著作:王元丰,AFRP约束混凝土柱性能理论,科学出版社,2011. 王元丰,钢管混凝土徐变,科学出版社,2006SCI检索论文目录:1, Wang, Yuanfeng, Wu Han-Liang, Size Effect of Concrete Short Columns Confined with Aramid FRP Jackets, 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 2011,http://dx.doi.org/10.1061/(ASCE)CC.001782, Wang Yuanfeng, Ma Yishuo, Creep of FRP-wrapped concrete columns with or without fly ash under axial load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 697-7043, Ma Yishuo, Wang Yuanfeng, Creep effects on dyna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arch bridg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 ): 55-65 4, Zhang Dianjie, Wang Yuanfeng Ma Yishuo, Compressive behaviour of FRP-confined square concrete columns after creep, Engineering Structures, ): 5, Wang Yuanfeng, Wu Han-Lian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Square High-Strength Concrete Short Columns Confined with AFRP Sheets, 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 ): 346-3516, Wang Yuanfeng, Wu Han-Li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inforced high-strength concrete short columns confined with AFRP sheets, 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 ): 501- 516 7, Wang Yuanfeng,Zhang Dianjie, Creep effect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ncrete confined by FRP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
8, Wu Hanliang, Wang Yuanfeng ,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n High-Strength Concrete Circular Columns Confined by Aramid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Sheets, 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 ): 125-1349, Wu Hanliang, Wang Yuanfeng, A multi-scale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concrete cylin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rraspa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0, Wang Yuanfeng, Han Bing, Du Jinsheng, Liu Kewei, Creep Analysis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Arch Bridg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 1-1211, Han Bing, Wang Yuanfeng, Age-adjusted Effective Modulus Method for Creep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 12, Han Bing, Wang Yuanfeng, Long Term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Eccentrically Compresse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Member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3-69913, Pu Junping, Wang Yuanfeng, Contact Position Controlling for Two-Dimensional Motion Bodies by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Journal of Mineral Metalluery and Materials, 8-14414, Wilson J. F., Wang Y. F., Response of Near-Optimal Continuous Horizontally Curved Beams to Transit Load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565-578EI检索论文及其它:1, 张电杰,王元丰, 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徐变模型研究(EI检索), 土木工程学报, 2010,43(Z):1-62, 潘玉华,王元丰, 含复阻尼振动系统的逐步积分法稳定性研究(EI检索), 土木工程学报, 2-5073, 张辉东 王元丰, 复阻尼模型结构地震时程响应研究(EI检索), 工程力学, ): 109-1154, 张辉东, 周颖,王元丰, 基于复阻尼理论的流固耦合地震时程响应研究(EI检索), 振动与冲击, ); 194-1985, 张辉东,王元丰, 一种精确的结构损伤程度估计方法(EI检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584-5866, 王元丰 ,文捷,潘玉华, 钢管混凝土轴压构件耗能计算及单位体积耗能公式建立(EI检索), 振动与冲击, ): 12-167, 王元丰,韩冰, 极端气候条件对桥梁安全性影响分析(EI检索), 土木工程学报, ):76-80.8, 王元丰, 李鹏, 材料阻尼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EI检索), 土木工程学报, ):39-439, 文捷 ,王元丰, 素混凝土轴压构件单位体积材料耗能公式建立(EI检索), 土木工程学报, ):77-8010, 田坤, 李鹏,王元丰, 结构等效复阻尼模型对钢梁及钢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EI检索), 振动与冲击, ):118-12111, 文捷, 王元丰, 素混凝土轴压构件单位体积材料耗能公式建立,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79-3212, ZHANG Hui-Dong, WANG Yuan-Feng, Seismic time history and nonlinear analysis of large-scale power house structure(ISTP检索),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 513, Wang Yuanfeng, Hanbing,Zhang Dianjie, Advances in Creep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Members and Structures(ISTP检索), CONCREEP 8,Pub.by Taylor & Francis Group, Japan, 14, 韩冰,王元丰, 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徐变影响系数回归分析(EI检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506-50915, 文捷, 王元丰, 钢筋混凝土轴压构件材料阻尼计算及应用公式(EI检索), 振动与冲击, ):14-1616, 李鹏, 王元丰, 黏性阻尼与复阻尼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的分析(EI检索),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54-5717, 张辉东, 王日宣,王元丰, 大型水电站厂房结构地震时程响应非线性数值模拟(EI检索), 水力发电学报, ): 96-10218, 周耀, 王元丰, 考虑徐变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动力分析(2006全国土木、水利学科博士论坛优秀论文)(EI检索),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82-8719, Wang Yuanfeng, Lei Yang, Han Bing, Creep Analysis of Axially Compressed High-strength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EI检索), Proceedings of 8th ASCCS, Harbin, 120, WangYuanfeng, Wen Jie, Advances in Study on Dynamic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EI检索), Proceedings of 8th ASCCS, Harbin, 321, 余流, 王铁成,王元丰, 抗震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柱纤维布加固量的分析(EI检索), 天津大学学报, ): 806-81022, 王元丰, 储德文, 精细时程积分法在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EI检索), 土木工程学报, ):20:2323, 郭薇薇,王元丰,韩冰, 钢管混凝土大偏心受压构件的徐变分析(EI检索), 工程力学, ):90-9524, 王元丰, 储德文, 结构动力方程的精细与差分耦合时程积分法(EI检索), 固体力学学报, ):469-47425, 储德文,王元丰, 结构动力方程的振型分解精细积分法(EI检索), 铁道学报, ):89-9226, WANG YUANFENG,HAN BING,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TATION(EI检索), ICTTS’2002 Published by ASCE, 27, 储德文, 王元丰, 精细直接积分积分方法选择(EI检索), 工程力学, ):115-11928, 蒲军平, 刘岩,王元丰, 赵成刚, 基于精细时程积分的的结构动力响应降维分析(EI检索), 清华大学学报, ): 29, 王元丰, 蒲军平,姚振汉, 子域边界元法分析摩擦接触闭合裂纹问题(EI检索), 固体力学学报, -14830, 王元丰, 储德文, 结构动力方程的精细与差分耦合时程积分法(EI检索), 固体力学学报, ):469-47431, 韩冰,王元丰, 钢管混凝土小偏心受压构件的徐变分析(EI检索), 工程力学, ):110-116,13332, 王元丰,韩冰, 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徐变分析(EI检索), 中国公路学报, ):57-6033, 王元丰,许士杰, 桥梁在车辆作用下空间动力响应的研究(EI检索), 中国公路学报, ):37-4134, 王元丰, J F WILSON, 多跨连续曲线梁在移动荷载下的动力响应(EI检索), 土木工程学报, ):33-3635, 韩冰, 王元丰, 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的徐变分析(EI检索), 铁道学报, ):87-90 报刊媒体文章26, 王元丰, 单靠科技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 《环球时报》, 25, 王元丰, 谨防教育改革“空心化”, 《科学时报》, 24, 王元丰, 频发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敲响警钟, 《科学时报》, 23, 王元丰,对中国科研应该有信心, 《环球时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技导报》期 转载)22, 王元丰,中国发展面临土水气三条“红线”, 《科学时报》, 21, 王元丰,“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值得深入总结 , 《科学时报》, 20, 王元丰,对我国博士生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思考 , 《学习时报》, 19, 王元丰,中小学生课业压力过大是迫切需要清除的顽疾 , 《科学时报》, 18, 王元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几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 《科学时报》, 17, 王元丰,关注人类的发展问题应成为教育的长远方向, 《科学时报》, 16, 王元丰,科学发展挑战人类科研能力 , 《科学时报》, 15, 王元丰,管理体制才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 《科学时报》, 14, 王元丰,建设绿色北京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 《北京观察》, 2010-513, 王元丰,新法实施影响深远 , 《中国能源报》, 12, 王元丰,建筑业应对气候变化任重而道远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11, 王元丰,北京应全面应对气候变化 , 《北京观察》, 2009-0810, 王元丰,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绿色出行 , 《北京观察》, 2009-079, 王元丰,明确目标 改革创新 整合资源――关于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建议 , 《光明日报》, 8, 王元丰,信息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中国教育报》, 2001-027, 王元丰,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046, 王元丰,交通工程的内禀性研究, 《铁道学报》, 2001-065, 王元丰,工程历史、工程事故与工程教育, 《混凝土结构教学研究与探讨》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054, 王元丰,土木工程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铁路高教研究》, 1999-023, Wang Yuanfeng, Culture connotation educ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1st century education in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published by China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Press, 1999-052, 王元丰,计算机、因特网的现代性,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021, 王元丰,开展科技、工程的文化内涵教育, 《光明日报》, 媒体访谈 1、日,座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议政论坛谈北京绿色建筑发展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81&start=002、日,作为专家参加上海第一财经频道-宁夏卫视《头脑风暴》节目――“低碳经济时代离我们有多远”。与王石、施振荣等低碳领域的企业家、专家,讨论发展低碳经济问题。http://www.brsbox.com/filebox/down/fc/5d3b981d7a62fd6bdc3dc4ca435c1752  文学与哲学工作简介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攻读学士学位期间,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学习,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以散文《呼兰河,家乡的河》获学校国庆征文二等奖。 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二年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先后在《中国青年报》、《新青年》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其中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困惑的研究生”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年华”节目全文播出。九二年以“博士梦”一文获首届全国“我的人生”征文荣誉奖。 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及在北方交通大学工作期间,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中国青年研究》、《中国教育报》、《中国博士后》、《大学生》、《海外文摘》、《未来作家》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其中有关中国博士后制度的文章被《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采用,而在《海外文摘》上的文章被《青年文摘》转载。 一九九三年参加由英国皇家哲学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举办的“Summer School of Philosophy(暑期哲学学院)”,并以英语撰写的哲学论文获优异成绩,得到上述双方颁发的证书。并在《科学技术与辨证法》等杂志上发表哲学论文数篇。 一九九五年在北方交通大学工作期间发表第一本小说《心役》(华夏出版社)。这本小说是我国第一本由自然科学博士后撰写的反映博士后工作、生活、思考的小说。 二一 年发表第二本反映高等学校教师工作生活的小说《而立之年》(华艺出版社)。第三本小说《欲望与忏悔》,正在联系出版。这些工作引起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研究》、《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界的关注,中国中央电视台青年节目“十二演播室”在一九九六年年底,就科学、文学等问题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 一九九六年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并作为特约嘉宾主持了两期纪念茅以升先生百年诞辰的中央电视台节目“桥梁之旅”。
截止到2010年9月指导博士后3人博士生15人硕士研究生40名工程硕士4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硕士6人工商管理硕士(MBA) 12人
所 获 奖 励 2010年获得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2006年获得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工商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授予突出贡献奖2005年在九三学社建设60周年表彰活动中,被九三学社中央评为优秀社员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2002年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六)2002年分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一)2001年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评为优秀社员2000年获北京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北 京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规范》、《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等4项国家规范的编委,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项。
社会兼职北京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中心特约研究员联合国开发署与中国政府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兼职中国公路学会理事国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理事北京市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基本信息
姓&&&&名:&朋改非出生年月:& 毕业院校:&香港理工大学
性&&&&别:&男民&&&&族:&汉族职&&&&务:&无
职&&&&称:&教授办公电话:&010-,通讯地址:&北京,西直门外,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邮编:100 044电子邮件:&
朋改非 教授,博士。 博士生导师。朋改非,男,教授,博士,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安徽太湖,生于1966年3月、安徽安庆。现工作于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系。电话:010-(O),010-(H) 传真:010-E-mail: gfpeng@bjtu.edu.cn学习简历:1982.9 - 1987.7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5年制),获学士学位1989.9 - 1992.4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7.4 - 1999.12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工作简历:1987.7 - 1989.8 北京海淀区华青特种陶瓷厂, 助理工程师1992.4 - 1997.4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助教, 讲师2000.1 C 2002.10 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讲师,副教授2002.10 C 2005.10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特二岗,特聘教授2006.9 C 今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教授2006.9 C 2007.3 荷兰,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访问学者2007.7 C 今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的火灾高温性能、纤维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与环保透水路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正在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生骨料缺陷演变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耐久性的影响机理,项目号:11.1 - 2013.12,主持。(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火性及其改善机理的研究,项目号:10.1 - 2012.12,主持。(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超高强混凝土的抗火性特征研究,项目号:14。2011.1 - 2013.12,主持。曾经参加或主持过的主要研究项目:(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纤维增韧高性能混凝土的高温断裂性能与抗爆裂性、抗热冲击性的研究,项目号:万元经费,2005.1 - 2007.12,主持。(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纤维增韧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火性与改善机理的研究,项目号:万元经费,2002. 1 C 2004.12,主持。(17)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研究与应用(国家建设部研究项目,C07I0030),,主持。(16)深圳地铁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技术研究(深圳地铁有限公司横向项目),85万元,2003.12 C 2004.8,参加,主持材料研究。(15)《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起草编制,3.6,参加。(14)特大断面隧道结构体系耐久性研究,7.4,参加,主持材料研究。(13)混凝土防腐阻锈外加剂的研究,7.12,参加,主持材料研究。(12)高性能混凝土的火灾高温损伤与抗火性改善(教育部项目),2001.1 - 2002.12,主持。(11)青藏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抗冻耐久高性能混凝土(铁道部科研项目), 18万元经费,2001. 9 C 2008 .10,主持。(10) 昆明-石林高速公路高性能喷射混凝土(云南省科研项目),20万元经费,02.8,参加。(9)铁路隧道盲管排水系统用无砂大孔混凝土(铁道部科研项目),4万元经费,03.8,主持。(8) Effect of Fire on High-Strength Concrete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项目),5.5,参加。(7)轻质硅酸钙保温材料(国家建材局项目),1992.4 C 1992.12,参加。(6)硅钙合成轻质材料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 ,参加。(5)《天然沸石粉在混凝土与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编制(建设部项目),6.11,参加(4)《用于混凝土与砂浆中的天然沸石粉》编制(建设部项目), 7.11,参加。(3)Characteristics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Exposed to Elevated Temperatures (V496) (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委员会项目), 9.4,参加。(2)Effect of Fire o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Q079) (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委员会项目), 0.1,参加。(1)铁路工程防水混凝土抗渗性的研究(铁道部项目),2000.5 - 2001.4,参加。
截止2011年6月,先后发表论文94篇,主编一部教材、参编几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发表SCI检索国际期刊论文16篇、EI检索期刊论文9篇、国际会议论文16篇(获ISTP检索3篇)、国内会议论文12篇,参编国家行业规程4项。其论文在SCI中被他引达118次。主要论文如:50. Gai-Fei Peng, Yi-Rong Kang, Yan-Zhu Huang, Xiao-Ping Liu and Qiang Che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fire resistance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Accepted by the 9th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Rotorua, New Zealand, 9-11 August 2011.49. Peng Gai-Fei and Li Chong-Zhi. Prefac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1, Vol. 477. (Indexed by EI and ISTP)48. Peng Gai-Fei and Teng Yan. Fire resistance of ultra-high-strength concrete: A review.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1, Vol. 477, pp. 333-339. (Indexed by EI and ISTP)47. Peng Gai-Fei, Liu Qi-Bin, Guo Zhu-Bo, Hou Qiao-Xing, Cao Si-Qi, and Zhang Jiu-Fe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ermeability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at low water/binder ratio.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1, Vol. 477, pp. 16-22. (Indexed by EI and ISTP)46. 朋改非,黄艳竹,张九峰。骨料缺陷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筑材料学报,2011年1月,已录用。45. Juan Yang and Gai-Fei Peng. The Mechanism of Explosive Spalling and Measures to Resistant Spalling of Concrete Exposed to High Temperature by Incorporating Fibers: A review.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168-170, 2011, pp. 773-777. (Indexed by EI and ISTP)44. G.F. Peng, P. Chen, S.Q. Cao, Q.B. Liu, Q.X. Hou, and Z.B. Guo.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ermeability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at low and high water/binder ratio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CSU 2010), ISBN: 978-988-, Hong Kong, China, 15-17 December 2010, pp. .43. 朋改非,郝挺宇,李保华,蒋玉川。普通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高温性能试验研究。工业建筑,2010年,第40卷,第11期,27-31。42. Gai-Fei Peng, Yan-Zhu Huang, Jiu-Feng Zhang. Influence of gravel damage and mortar attached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st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and Civil Enginee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CWEM 2010), Rilem Proceedings PRO 73, ISBN: 978-2-, eds. J.Zh. Xiao et al, Tongji U., Shanghai, China, 13-15 Oct., 2010, pp. 466-474. (Indexed by ISTP)41. G.F. Peng, X.J. Duan, X.C. Yang, T.Y. Hao. Effect of steel fiber on explosive spalling and permeability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after exposure to high temperatur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rete under Severe Conditions: Environment & Loading, CONSEC'10, M&ERIDA, YUCAT&AN, MEXICO, June 7-9, 2010, pp..40. 朋改非,王金羽,Chan YN Sammy, Anson Michael。火灾高温下硬化水泥浆的化学分解特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 2009年,pp. 76-81。39. Gai-Fei Peng, Yu-Chuang Jiang, Jia Zhang. Comparison between Normal-Strength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and High-Strength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Exposed to High Temperature. 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CRETE FUTU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