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运用比兴手法的诗歌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当前位置: >>
诗歌的抒情手法
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至分水戍① 骆宾王 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 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阴岩常结晦,宿莽②竞含秋。 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 【注】 ①本诗为诗人早期作品,诗人入京 应试,结果名落孙山,乃出西京,至分水岭, 然后告别中原南下。②宿莽:经冬不枯的草。本诗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 答案:① 开篇直抒胸臆,用“离 忧”“怆”等词语直接抒写自己面对 分水岭时内心的忧伤。 ? ② 后文着重借景抒情。 颔联借浪涡回旋、曲涧深幽,表 现诗人惆怅和复杂的内心世界;颈联 描绘迥异的南北风景,借此表现诗人 告别京城、远离中原的哀伤;结尾以 “霜晨”“寒风”形象地表现诗人内 心的哀怨。 抒情手法(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象征) 借物喻理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吊古抒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 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的一种抒 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 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 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 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 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是直接抒情; 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直接抒情。 有的诗歌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兼有。 如唐代诗人高适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哪里是直接抒情?哪里是间接抒情? 诗的前两句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北国寒 冬图: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着归雁 大雪纷纷。以这暗淡的景色暗示送别友人时内 心无尽的伤感、凄楚之情。 后两句直抒胸臆,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 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抖擞精神去奋斗、 去拼搏,质朴而豪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 感情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通过景物描写 予以抒发。 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进一步推究,借景抒情又分为 触景生情、以情驭景、 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 触景生情:先看到景,由眼前之景引发 某种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作者心中已经先有了某种 感情,然后根据主观感情来选取景物。 以景结情: 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 中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 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 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 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 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 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 高秋月照长城。” 第三句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 字,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 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 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 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练习: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请你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妙处。 参考答案: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九 江的消息后的万般复杂感情融入一个写景的诗 句,是愤懑?是惋惜?是悲痛?全由读者去领 悟、体会,可谓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以乐景写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 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 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 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 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 反衬人物的欢乐。 练 习: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手法有什 么特点?参考答案: 全诗抒发了羁旅思乡的感慨。 诗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借助清新、 明丽、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 的感伤之情。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 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兴 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 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区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①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 或其它事物。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 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 托物言志的“志”指的是理想、志 向、情操、爱好、愿望等人格目标;借景 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思念、赞 美、快乐、悲伤、惆怅、失落、豪壮等情 绪。 例如: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借助写石 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练 习: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 法?请说说你会本诗主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 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 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卑微而 终成大业的思考,含蓄而尖锐地批判了世人 以身世取人得浅陋目光,隽永深刻。 (3)借物喻理把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对事物的描摹中。 练 习:观书有感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思考: 这两首诗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参考答案: (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所谓&源 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 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 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 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 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 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 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 怀古伤今还可以是“怀古”而“伤(悲) 己”,通过遥想古人古事,感慨或愤激于 自己功业未建、年华逝去、报国无门、怀 才不遇、遭贬被弃等。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练 习: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 的感情?参考答案: 这首诗借古讽今,前三句写越王勾践 打败吴国班师回朝后的繁盛景象,最后一 句写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 了这一凄凉景象,前后对比,蕴含着作者 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课堂小结:抒情手法(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象征) 借物喻理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吊古抒怀) 思考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 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②金络脑③,快走踏清秋④。【注】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②何当:何日。③金络脑:饰金的马笼头, 借器具的贵重象征马受重用。④踏清秋: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吴地所产宝刀。②关山 五十州: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地区。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 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④若 个:哪个。 问: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 么相同之处?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表达了制敌平叛、建立功业、报 效国家的远大抱负。 《马诗》托物言志,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 达不遇与世的感慨与愤懑,显得委婉而耐人寻 味。《南园》则直抒胸臆,以两个问句将渴望 身披戎装,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心情表现得 痛快淋漓。
赞助商链接
诗歌抒情_高一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一、 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不借助任何物,直接抒发情感。 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古代诗歌中常见抒情方式归类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抒情...1.常见的抒情方法 古诗常见的抒情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抒情手法(教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艺术手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抒情手法 2、学会分析...诗歌鉴赏抒情手法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2 ,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 - 诗中有真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情感的手法。 乃需细品评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2.通过典型的抒情手法类题目,...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 抒情方式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诗歌专题之修辞手法 一、主要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借代、 互文、通感...诗歌的抒情方式 - 诗歌的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就是抒发感情的 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 情两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分 4 种,分别是因事缘 情...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2、理解并能...抒情手法学生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方式 一、判断下列诗句的抒情类型 (1)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的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重要途径。古典诗 歌的抒情方式有多种...古诗词抒情手法 暂无评价 33页 免费 (教师)古诗鉴赏 抒情手法... 11页 免费...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鉴赏古典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第九讲.ppt 2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鉴赏古典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第九讲.ppt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鉴赏古典诗歌表达技巧之 抒情手法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答题 这首诗歌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叙事抒情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咏史抒怀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无穷。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的《[双调]?沈醉东风》 ???????????? 
如梦令?????????严蕊 ???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问:简要回答末句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冲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 [注]①徂(Cú):过去。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2、“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2)忧国忧民,报国无门。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联系诗文说说这个手法的具体运用。 (3)说说用这种手法怎样有效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参考答案 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作者通过写满眼的山林,夕阳残照,和归家的乌鸦这一组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自己思归之情。 其中,归巢的乌鸦与自己的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05
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 ??? 参考答案 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有直接抒情,如“心共马蹄轻”中的“轻”字,体现了环境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 有间接抒情,是寓情于景,因为自己心情愉快,使得青山流水皆有情,令人赏心悦目。 汝果要学诗,工夫在诗外 ——陆游 谢谢
大家! * * “汝果要学诗
先懂诗家语”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抒情手法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优点:感情直白显露,让人一目了然,
感染力强 。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高考诗歌抒情手法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高考诗歌抒情手法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07:09:4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高考诗歌抒情手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图文】诗歌抒情方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诗歌抒情方式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高三年级&&语文组&&&&闫玲
1、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常用抒情手法。
2、规范答题思路,提高运用能力。
导入:以问题:(A.2013广东卷(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B.“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设置的考察方式导入。
抒情手法(两名学生板书抒情方式有哪些)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2&,&借物: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借物抒情&
&&3,借事(典,史,):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借事抒情&
A.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乐景哀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例如:《淮上有怀》姚鼐(2014皖北协作区)&
&&吴钩结客佩秋霜①,临别燕②郊各尽觞。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注:①秋霜,这里用来形容吴钩的锋利雪亮。②燕,通“宴”
后两句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注意:鉴赏诗歌的景和情,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案: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借事(典,史)用典,使用典故,史实,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和学生一起回顾必修和选修课本中学过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宗悫的典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的典故)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抒情
借史实抒情(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同桌之间讨论,学生自由回答)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直接抒情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借景抒情哀景哀情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触景生情
4&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借事抒情
5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托物言志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寓情于景
7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用典抒情
8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托物言志
9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乐景哀情
10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直接抒情
1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史抒情
高考链接(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练习(学生板书,分组展示,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鹧鸪天(宋张炎)2013广东卷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的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①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②结合具体诗句说明怎样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③渲染了什么气氛或者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总结答题步骤)
&&完成滚动练习4的诗歌鉴赏部分,加强诗歌抒情手法的训练。
&&&&准备了一周的公开课今天上午告一段落,中午我对这节课了进行了反思: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与完成情况&&&本节课课题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根据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拟定两个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常用抒情手法。2、规范答题思路,提高运用能力。从课堂的达标反馈来看,本节课完成了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也算基本完成,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当堂联系的不够。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课堂容量、节奏把握情况
&&&从教学设计的环节来看,主要分以下几部分进行:首先让学生对抒情手法的类型有明确的认识,并通过相应的诗歌进行阐释;其次是让学生判断一些诗句使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然后让学生了解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最后通过两首诗的鉴赏,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答题步骤。本节课整体设计还算合理,由于本节课内容特点,涉及诗歌达八九首,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加之对对课堂节奏没有做出合理调整,导致设计的第二首诗的联系没能明确答案,留了一个尾巴在第二节课(两节连堂)解决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作为考点复习课,我在举例解说抒情手法的时候,尽量的联系课本中所学过的诗歌,采取讲练结合形式,为增加容量,借助课件、投影等辅助教学。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应该再选择一两道典型题再练一下。
四,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和平时的课堂截然不同,安静的我都喘不过气来,课下学生说不敢说怕说错了,因为后面有摄像机的,当然这应该是我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有限,下次如果还有这样&机会我一定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
&&&&公开课结束了,我在此对给我耐心指导的袁春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临指导的领导同事表示感谢,对积极配合我的学生表示感谢,谢谢大家的帮助,我还有很多不足,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的抒情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