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套装说明书

四大名著分别说明了什么?【汉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82,628贴子:
四大名著分别说明了什么?收藏
《西游记》说明了:天上面有人;《红楼梦》朝廷里有人《水浒》江湖上有人;《三国演义》出主意有人 《西游记》说明了:神仙靠不住;《红楼梦》当官的靠不住《水浒》老大靠不住;《三国演义》英雄靠不住
《西游记》:一个会翻跟斗男人的故事
《水浒》:108个人的故事
《红楼梦》:;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
《三国演义》一群男人打打杀杀的故事
楼主,高见。西游记告诉我们:凡是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凡是没后台的都被一棒子打死了
水浒传告诉我们!
出来混的.得跟个好老大!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西游记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是要打怪升级,才可以终成正果。
红楼梦告诉我们:真心相爱的最后都分开了.但凡混搭的最后都在一起了!
水浒告诉我们:世界上的女子没有一个好东西。
感觉楼主的兴奋有什么目的,动机?疑问不多说,即来之,还是要说内容很画龙点睛。
《西 游 记》:艰难险阻都是领导下的套,美其名曰历练!!!《水&&&
浒》:大流氓都戴绿帽子。《红 楼 梦》:乱伦、同性恋的故事。《三国演义》:算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三打白骨精以前,孙悟空凭本事吃饭。三打白骨精以后,孙悟空凭关系吃饭。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西游记》告诉我们:大凡敢兴风作浪的,大多都和“上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这个神仙的徒儿,就是那个神仙的“坐骑”;只要关系硬,哪怕做了多大伤天害理的事情,孙大圣也会不了了之;那些被大圣一棍子打死的,都是没有关系的。
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回复:3楼如今的处事之道原来千年前就有了,还是古人智慧!
想找个快速挣钱的方法。!
《西游记》说明了:“猪八戒不成仙——着了嘴的祸了”;《红楼梦》说明了“好就是了,了就是好”,《水浒》说明了:“那厮鸟官就是该杀”;《三国演义》说明了“曹营的事情不好办”
《西游记》说明了:白骨精拼了性命也要吃口唐僧肉《红楼梦》说明了:薛宝钗就是难缠《水浒》说明了: 潘金莲爱伟哥是天性《三国演义》说明了:貂婵是睡在身边的糖衣炮弹有诗为证:个个争做白骨精,拉皮隆鼻赛貂蝉。人人效法薛宝钗,满城尽是潘金莲!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西游记》说明了:神有好坏,鬼有好坏,有些坏神坏鬼是上层领导故意放出的,神鬼都是自私的,何况世界上的人难免没有自私性呀!《水浒》说明了:108个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严重,把国家太平及富强的大利益放在一边,牟取个人小利益称霸逞强。 《红楼梦》说明了:有权优势就有一切,可以享尽荣华富贵, 无权无势就无一切,即使有再大的财富也会败落。 《三国演义》说明了:中国人窝里斗,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中国人为我自尊,根本就不会搞联合执政或联邦执政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书中的三个帮派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争夺天下,把国家太平及富强的大利益放在一边。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西游记》说明了:神有好坏,鬼有好坏,有些坏神坏鬼是上层领导故意放出的,神鬼都是自私的,何况世界上的人难免没有自私性呀!《水浒》说明了:中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严重,把国家太平及富强的大利益放在一边,牟取个人小利益称霸逞强。 《红楼梦》说明了:有权优势就有一切,可以享尽荣华富贵, 无权无势就无一切,即使有再大的财富也会败落。 《三国演义》说明了:中国人窝里斗,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中国人为我自尊,根本就不会搞联合执政或联邦执政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书中的三个帮派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争夺天下,把国家太平及富强的大利益放在一边。
中国人窝里斗,&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唉,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西游记里面,神仙造的东西也有假货,不然栓神兽的链子怎么老被弄断
<西游记>告诉我们:打狗要看主人,打妖还得看主人.<红楼梦>告诉我们:女人成天哭哭啼啼是要把家哭破的.<水浒传>告诉我们:没人逼梁山是出不了好汉的.<三国演义>告诉我们:说到底,还少不了女人的事.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西游记告诉我们;失去监督的权力总会惹祸!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每个人看到的层面是不同的…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西游记》说明了:天上面有人;《红楼梦》朝廷里有人《水浒》江湖上有人;《三国演义》出主意有人《西游记》说明了:神仙靠不住;《红楼梦》当官的靠不住《水浒》老大靠不住;《三国演义》英雄靠不住 <西游记>告诉我们:三界轮回的事<红楼梦>告诉我们:七情六欲的事<水浒传>告诉我们:男盗女娼的事<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争夺天下的事
《西游记》:有后台的妖,都会被接走,没后台的,一棒都打了死!
《水浒》:黑社会最后都会成为国家公务员;
《红楼梦》:少男少女不宜早恋,否则都会香消玉殒!
《三国演义》:分&裂势力无论多英雄,最终都被消灭!
《西游记》:小朋友看的!
《水浒》:年青人看的!
《红楼梦》:谈恋爱的人看的!&
《三国演义》:当官人看的!
登录百度帐号您好, []|
秋风:四大名著当重新定位
北京学者新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正在热播,成为娱乐界一大热点。这是四大名著在荧屏上第二轮登场了。 十多年前,四大名著已经有过一次集体亮相,并成为此后各大电视台的热播节目。据说,还有更多制片人准备翻拍四大名著,也许要为第三轮翻拍做准备。演艺界不断翻拍“四大名著”,显示了文化观念之浅薄与扭曲。这种扭曲源于所谓“四大名著”的神话。 四大名著神话之源头,在新文化运动。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虽曾提出过“六才子书”说法,但其中只有小说《水浒传》,大头则是《庄子》《离骚》《史记》《西厢》以及杜诗等文学之正宗。 四大名著初步形成,大约是胡适的功劳。胡适先生对新文化运动最大的贡献是倡导白话文,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他明确指出:“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一项。”在他眼里,过去三百年中文学的代表就是《水浒》《西游》《三国》,其理由是“言文合一”。后来出现了《红楼梦》热,胡适先生也侧身其中。可以说,在胡适手里,“四大名著”基本定型,并被捧为中国近世文学之巅峰。不过,四大名著的官号当时似乎并未诞生。上世纪50年代,胡适先生在大陆遭到猛烈批判,起因正是他的红学弟子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诡异的是,也正是从那个年代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其中包括胡适极力推崇的白话小说。官方组织撰写的文学史也开始把四大名著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认真地讨论。 出现这种诡异局面,原因并不复杂。整个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颠覆传统,激进知识分子认为,只有摧毁传统,才能改造国民性,塑造适应现代化的“新人”。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摧毁传承儒家价值体系之正统文体,也即经、史、子、集。顾颉刚等人发起的古史辩运动即致力于摧毁经、史传统,立白话文为文学正宗则是为了摧毁子、集传统。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文化、文学政策,与此一脉相承,而且更为极端。这个时期官方强调文学的人民性,从文体上则主张文学的通俗性,为大众喜闻乐见。四大名著合乎这个标准。当时,传统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几乎完全消失,四大名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陡然提高。“文革”结束后,传统获得局部恢复,“四大名著”优先进入人们的视野。各家出版社争相成套印刷四大名著,其名号也完全定型,俨然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应当承认,在明清两代,乃至于二十世纪,贩夫走卒确实热衷于《水浒》、《三国》。以白话文写作的四大名著确有其文学史的价值,四大名著所表现的价值也确实是传统的。但是,从文学、文化两个角度看,四大名著都不能算传统之“正经”。引用人类学的概念,四大名著只能属于“小传统”,而不在大传统的范围内。在古代社会,这一点是清清楚楚的,所以,他们的作者或者使用假名,或者是不入流的文人。这一点就决定了,从中国文学的大传统看,四大名著的文学形态是粗糙的。更不要说它所反映的价值也是比较庸俗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人从四大名著中发掘人生、职场智慧,包括百家讲坛大讲三国,都不免厚黑学倾向。 在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文化弯路之后,文学界、文化界、教育界恐怕有理由对四大名著的文学与文化地位给予重新评估。人们应当从四大名著头上脱下本来不属于它们的桂冠,让其回到在小传统中的正确位置上。 这一点,对于当下中国是十分重要的。过去一百年是国人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愈行愈远的时代,国人已为这一时代性错误付出了巨大的文化、社会与政治代价。鉴于这样的教训,民众、知识界甚至政府都已经产生了回向传统的意愿,尽管程度不等。若欲接续、发展传统,就应认准“正经”,即古人所说的经、史、子、集,以免浪费精力或误入歧途。
推荐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评论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新闻博客评论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 www.wenku1.com
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日期:
蔡义江解读《红楼梦》 第一讲 《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一、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第五大?)二、《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一)以切身感受作为小说题材《红楼梦》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跨进了近代小说的门槛)当代小说中常见,e.g.《亮剑》作者肯定有部队生活的经验《红楼梦》之前,《史记》等史传文学→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民间传说→传奇话本等前人、古人、他人的故事,读者很少关注小说的作者《红楼梦》之前的小说多用古典主义写法,小说的作者与小说创作本身并无太大联系,与《红楼梦》大不相同(二)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红楼梦》之前的小说注重事件、故事而不是生活(方方面面)《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伦常关系,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三)突破传统方法描写人物(最初见于鲁迅)传统小说: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人物个性单一《红楼梦》:不掩饰,不隐晦,不讳饰,不讽刺,如实描绘(四)整部书是一个有机整体《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与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相比,可以说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三国演义》——历史框架,《水浒传》——板块结构),具有一种成熟的艺术性精巧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五)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作者以假存真,实录世情,把饱含辛酸泪水的真实感受,用“满纸荒唐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内涵和手法,自然都很值得研究。(六)中华文化的综合体现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中,要多方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就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以说,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小说能够做到。《红楼梦》却能在极大程度上综合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第二讲 脂评、脂本与脂砚斋批书人一、《红楼梦》版本两大系统:(一)脂评抄本系统(脂本)——最多八十回,脂砚斋,庚辰本(1761年)(二)程高刻本系统(刊本)——一百二十回,分为程甲本(1791年),程乙本(1792年)二、为什么依据脂本研究红楼:后人依据后加的四十回把前八十回里有矛盾的地方做了改动:1、石头(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转世为贾宝玉):后人把夹带的人和夹带的东西合二为一,实际并非同物,石头并非贾宝玉;2、调包计(把薛宝钗代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把薛宝钗写得很有心计城府3、“二尤”根本面貌; 4、晴雯之死; 5、姽婳将军诗需研究作者本来的意图、思想三、《红楼梦》批书人:脂评情况复杂,不可一概轮值,应用正确的态度,尽量分辨,了解不同人的角度、观点不同。1、曹雪芹家人:畸笏叟(曹父),曹棠村(弟);2、曹雪芹亲友:孔梅溪、松斋;3、合作者:脂砚斋(虽为重评,但评了4次);4、圈外人:鉴堂、绮园、玉兰坡,立松轩。四、脂评本的价值:1、提供了作者写作的情况:①原稿的回数(并未在写作中直接分好);②初稿已基本写成,末回是“警幻情榜”; ③很多地方未分回;④被借阅者迷失了五、六稿; ⑤前书《风月宝鉴》;⑥曹雪芹未修补完全书就已逝世(1764年);⑦脂砚斋于曹雪芹逝世半年后离世(1764年)。2、秦可卿情节初稿及回目;3、八十回以后后半部佚稿;4、人名、地名的寓意。 第三讲 索引派与自传说的谬误一、索引派的谬误:(一)索引派定义:索求曹雪芹隐去的事情索引派认为小说故事表面上讲的是这一个故事,隐去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是通过小说用荒唐言、假语把它说出来。方向有误,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牵强附会,错误地把文艺形象与现实的人相联系。(二)索引派示例:1、顺治皇帝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 2、明珠家事说; 3、张侯家事说;4、傅恒家事说; 5、和珅家事说;6、吊明之失,揭清之亡说——蔡元培《石头记索隐》; 7、宫闱秘事说。(三)索引派成因:《红楼梦》创作具有较强先进性,超越当时的文艺理论。(四)新索引派:新索隐派(刘心武的秦学):编造历史二、自传说的谬误:(一)自传说定义:自传说(自叙说):胡适——红楼实际上是作者的自叙传。成功将小说作品和作者自己的家世、背景相联系,但未深入了解小说的虚构本质,将小说与作者家世相对等,有失偏颇。(二)驳斥理由:1、小说本身并非始终以贾宝玉为主线; 2、政治环境不允许;3、伦理不通; 4、作者并无完全相似的经历。 第四讲 石头撰书与甄贾宝玉一、 石头是曹雪芹虚拟的原始作者:石头≈作者; 补天=科考,经国济世石头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石头记中更多是作者家中长辈的经历。石头记:石头写的故事,石头城的故事。书中多处文字以石头口气叙说,石头自称“蠢物”而不是“我”。二、石头通灵:“通部情案,必皆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脂砚斋三、虚拟石头撰书的主要意图:(一)强调“满纸荒唐言”的小说中所蕴藏之“真”;(二)兼备两种叙事方法之所长(第一与第三人称)第一:给人亲身经历的感受,增强真实性;第三:叙述方式自由,范围广。四、设置甄贾二府的作用:(一)提醒“真与假”; (二)“明写”同“暗点”。五、石头的转移:四大关键: 贾家之败;元妃之死;黛玉之死;甄宝玉送玉 第五讲 眼泪还债与黛玉之死一、眼泪还债的特定含义:1、林黛玉报答前生“甘露之惠”;2、切合故事情节;3、“潇湘妃子”雅号的寓意:(1)解释林黛玉心理; (2)暗示林黛玉命运。二、《终身误》&《枉凝眉》:《终身误》——薛宝钗;《枉凝眉》——林黛玉三、明义的题诗——“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四、林黛玉的花名签——“莫怨东风当自嗟”五、贾府中人看法(对宝黛二人关系)——府人皆知六、其他线索——林黛玉不断为宝玉牺牲,为宝玉痛苦。 第六讲 褒贬纷争的薛宝钗一、贬宝钗议论的出现及原因:贬宝钗的议论出现在120回本刊行之后,前八十回中宝钗不是宝黛之恋的障碍,后四十回众人集体“谋杀”黛玉(调包计),众人形象发生了变化。在一百二十回本中的宝钗,具有以下形象:1、 封建卫道者(但作者曹雪芹本身不可能具有明确的反封建意识);2、 主张仕途经济(但主张仕途经济并不一定就是封建卫道者);3、 恪守封建道德(但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避尊者讳也是封建宗法等级思想的体现)。综合以上三点及分析可看出,作者本身绝无适意贬宝钗之意。二、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关系:金玉良缘、木石前盟被后人误解成为三角关系,实与作者本意貌合神离。黛玉对宝玉——泛爱(因而难免会有妒忌)宝钗本身并未与黛玉争过宝玉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滴翠亭扑蝶”时,作者已经将宝钗的心理详细描述,并未有所遗漏,宝钗绝非恶意嫁祸。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薛宝钗)兰言解疑癖”中,薛宝钗劝导林黛玉少读如西厢之类的杂书;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想私下煮好中药给黛玉带来,免得外人说道,两人始得相知。从以上诸多情节都可以看出,原作者并不想把三人写成三角关系三、宝钗为人并不虚伪:金钏儿投井自杀,宝钗是安慰王夫人,以减轻其精神压力并非虚伪。四、作者态度:宝钗——“随分从时”; 梁鸿和孟光——举案齐眉作者写人并不是从某一种观念出发。从作者自身的角度看,他怀金悼玉,对薛宝钗一生的遭遇抱有同情。作者曹雪芹对现实不满,客观上对封建意识形态有很多冲击、批判,应将作者主观意图通作品客观意义相区分。作者本身绝无以贬宝钗来反封建之意。宝玉三大病:情极之毒、恶权、重情不重礼。 第七讲 对史湘云由来已久的误解一、史湘云的身世、性格、为人:身世:从小父母双亡,婶母待她不好性格: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憨湘云醉卧芍药裀),爱淘气(生烤鹿肉),不瞻前顾后(憨直点戏子),诗才敏捷(秋阴捧出何方雪,咏白海棠时压倒群芳),。娇憨可爱(醉卧芍药裀(青石板上)),襟怀坦荡“(史)寒潭渡鹤影,(林)冷月葬花魂。”一句诗昭示两人日后结局。二、史湘云和贾宝玉的关系: 青梅竹马,知己好友三、由来已久的误解及原因:(一)误解:认为最后宝钗早产而死,宝玉当更夫的时候遇到湘云,然后两人同湘云的忠婢翠缕不知所踪。(宝玉湘云结为夫妇)(二)误解根源:书中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双星”实为“牛郎织女星”:意为到老都分离,不能在一起(三)结局:嫁给皇孙公子卫若兰,又因为金麒麟的误会与卫若兰分离(四)脂砚斋评:“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个金麒麟,是间色(陪衬之意)法也。” 第八讲 王熙凤、巧姐与刘姥姥一、王熙凤: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写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最精彩的角色。情节、文字精彩纷呈,对话谐趣横生。(一)政治性很强的角色:贾府可以看做是封建宗法统治的缩影,作者更是有意识地以小喻大。“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第十三回中,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凤姐分析宁国府五大弊病: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执、临期推委;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解决方法:岗位责任制;规定制度、有令必行;领导以身作责。“裙钗一二可持家”——王熙凤管理宁国府,贾探春管理大观园(生产承包制)(二)王熙凤的是非褒贬:改革开放前,王熙凤是封建地主阶级权欲、贪婪的阶级本质代表。但将王熙凤当作是“反面人物”却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思想,曹雪芹笔下金陵十二钗,无一人是反面人物。在书中,虽有兴儿(仆人)对王熙凤的评价是“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又有别人对她的“胭脂虎”、“女曹操”、“阎王老婆”等评价。但是王熙凤其人相当复杂,更何况对于未曾侵犯其利益之人,王熙凤从未有过害人之心。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雨鉴 “毒”之一字并非完全是狠毒的意思,还有相思局设的绝妙的意思王熙凤虽爱弄权揽事敛财(弄权铁槛寺),但是她也有节制,讲身份。贾母给宝钗过生日说贾母小气,鸳鸯抗婚怪贾母,拿贾母头上的疤开玩笑等等情节更是体现王熙凤敢于和贾府高层开玩笑,见缝插针。(三)王熙凤的结局:结局:被拘禁于狱神庙与刘姥姥等人相逢,回家后被丈夫所休。“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二、刘姥姥和巧姐:(一)刘姥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一进”——借贷,为“二进”、“三进”埋下伏笔。“二进”——答谢并游览大观园,透过刘姥姥的眼睛看出贾府的盛况。“三进”——看贾府之没落。刘姥姥进大观园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体验,但更加生动,更具艺术夸张。(二)巧姐:判词:“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情节更多应在八十回之后,被狠舅奸兄骗卖,流落烟花巷被刘姥姥救出,嫁给板儿第九讲 幸运的晴雯和不幸的袭人一、晴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一名):(一)幸与不幸:从出场到死亡完全出自曹雪芹笔下,未曾受到后人的续写改编,形象亦未发生改变,因而是幸运的。而袭人因为受到续写改编,在一百二十回本中饱受后人讥讽。(二)晴雯为人及性格:出身低微,反抗性最强(藐视王夫人为了笼络丫头施给小恩小惠,讽刺袭人讨好主子,给袭人取绰号“哈巴狗”),率直任性不收敛,嫉恶如仇。对赵姨娘虐待芳官被众小孩弄得狼狈不堪感到大为称心。抄检大观园时唯独晴雯不满。(三)几处重要情节:1、宝玉挨打之后支开袭人,让晴雯送手帕给黛玉显出晴雯——纯真无暇2、宝钗与宝玉说笑时,晴雯自己都要休息了嫌这些人天天往这跑,给黛玉吃了闭门羹——率直任性3、坠儿偷了平儿的手镯子,平儿只对麝月讲,晴雯知道后用钗子戳坠儿的手——嫉恶如仇4、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表现出晴雯作为奴才、最少奴性,希望宝玉与她平等相处,尊重她的人格5、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表现晴雯对宝玉真情切意,敢于牺牲自己。6、“寿夭多因诽谤生”,将晴雯之死借他人之口以真假两种不同的口吻叙述出来,既不失真实(喊娘亲),又不甚凄惨。7、宝玉以《芙蓉女儿诔》表现自己的愤慨,小说在最黑暗处显露一丝光明。二、袭人的为人和贬袭的倾向:袭人出身贫苦,在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与晴雯截然相反的思想性格。温柔和顺,随分从时,似桂如兰,让人可亲。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于奴婢的要求。受后四十回续书以及评书者的影响,读者多贬之(因参与调包计);更有强烈贞洁观的评点家认为袭人本失身于宝玉就应该始终相伴“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袭人或许奴性明显,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过多苛责。袭人进言只是其尽职尽责的表现,只是其对宝玉的关心、担忧之意,并无告密之嫌。第十讲 小说中的诗词曲赋一、曹雪芹是小说家还是诗人?在当时,写小说之人的地位并不如今日,周围亲友更多地将曹雪芹视作诗人。 友人敦敏在曹雪芹逝世后写诗怀念“逝水不留诗客杳”(比作阮籍)、“诗才忆曹植”(比作曹植)、 “狂于阮步兵” ,敦称的“鹿车荷插葬刘伶”(比作刘伶);友人张宜泉“谢家池塘晓路香”(将曹雪芹比作谢灵运);又有“直追昌谷破篱樊”——比作李贺,敦诚“牛鬼遗文(最早被杜牧用来形容李贺)悲李贺”。又有“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红楼梦》全书中以作者的名义写的诗只有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首,全书创作曾经五易其稿。脂砚斋评:“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意”,曹雪芹写曲:“语句泼辣,不负自创北曲”。书中写“葬花”与唐代诗人韩偓“哭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中人物越重要越虚,与西方小说大不相同,留给人最大的想象余地。 以上种种可体现曹雪芹即是诗人又是小说家。二、小说里的诗词曲好不好?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多数读者(年轻人)认为诗词写得好,少数读者(专家、学者)认为诗词写得不好。贬低书中诗词者问题在于衡量诗词优劣的标准不对,曹雪芹写《红楼梦》一书时写入诗词更注重真实性,不曾突破小说本身设定的限制,更接近“女儿笔墨”,“香奁体”、“初唐体”为主,更切合小说创作的本来目的。(春花秋月)小说中人物写的诗词要为形象服务,应切合每一个人物的性格、思想、修养。三、小说中作诗谁是第一高手?(“可叹停机德(钗),堪怜咏絮才(黛)”。)小说中作诗谁是第一高手?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史湘云——咏白海棠“秋阴捧出何方雪”林黛玉——咏菊“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曹雪芹自题)薛宝钗——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三、贾宝玉诗才如何?不愿与姐妹相争,实则诗才不弱。《芙蓉女儿诔》;“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不求大士瓶中露,但乞嫦娥槛外梅”;。第十一讲 续作与原著的落差前提:前八十回曹雪芹,后四十回后人续作。后四十回应该是由程伟元、高鹗收集后人续作增删补改。续书与原著落差:(一)变了主题,与书名旨义不符把家庭从荣华富贵到没落这一主要话题写成男女婚姻恋爱故事,把红楼梦写成良缘梦。(二)过于穿凿,求戏剧性而失真不符合作者美学理想(注重真实性)。作者本意是将自己生活中所见之悲欢离合按迹觅踪、合乎情理写出,“不敢稍加穿凿,徒然供人之目”续书中,“调包计”即是“穿凿”明显之例,婚嫁之时即是黛玉香消玉殒之时,明显失真。(三)扭曲形象,令前后判若二人续书中擅自更改人物形象:1、 贾宝玉:厌恶仕途——“道学先生”诗才风流倜傥——诗才平平2、 林黛玉:从未规劝过宝玉科考——劝宝玉读八股,取功名3、 贾母 ——势利4、 薛姨妈 ——奸诈(四)语言干枯,全无风趣与幽默续本言语干枯,幽默风趣尽失前八十回无论灯谜、“解妒”药方、“贾芸认父”皆风趣幽默(五)缺乏创意,重提或模仿前事续书中不断重提或模仿前书中的情节,缺乏自信,缺乏创意。诸如回忆海棠诗社,宝玉、凤姐回忆病情,两番入家塾时回忆秦钟,钗黛二人回忆海棠诗社,薛蟠再杀人,宝玉再忆雀金裘,再提太虚幻境,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等情节多是对前情的重提亦或是模仿,实在不高明。(六)装神弄鬼,宣扬封建迷信前八十回唯有秦钟死时,偶提鬼神之事,不过也是借此讽刺社会官吏的贪权畏势。 后四十回妄把通灵宝玉当作宝玉的灵魂,将其鬼神化;林黛玉死后大观园中出幽魂,潇湘馆听鬼哭;鸳鸯之死是由可卿引其上吊;赵姨娘恶有恶报,,,,鬼神之说纷繁复杂,毫无意义。(七)因袭前人,有时还难免出丑续书中“调包计”抄袭他人(《聊斋》);黛玉焚稿——抄袭明代才女冯小青;夏金桂害人自害——《窦娥冤》;八十七回“失意人逢失意事”——秦观《鹧鸪天》;八十九回“绿窗明月在”——崔颢;“瘦影正临春水照”——冯小青《焚余草》;“心病终须心药治”——《指月录》;宝黛二人谈禅时“禅心已作沾泥絮”——宋代参寥写给妓女的诗(“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第十二讲 红楼梦还是良缘梦以及改编等问题一、续书评价:《红楼梦》的续书虽然保留了悲剧的气氛,不过悲剧减弱了,性质也改变了,悲剧范围也缩小了。书中开篇即有作者本意:“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相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皆定”续书作者未能理解曹雪芹深意,将“红楼梦”理解成为描述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良缘梦”(金玉&木石)续书中对于封建婚姻的悲剧描写,在前书中已早有揭露(元春、迎春),且前书中蕴含的悲剧范围要大得多,不仅限于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恋爱悲剧。二、 其他改编版本:(一)1962年越剧版:1962年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版电影《红楼梦》(非常成功)出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词句;其实源于《红楼梦》的另一种弹词形式。 其思路是拿“良缘梦”统一全剧,主要表现的就是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恋爱关系,与之无关的所有情节(可卿之死、元妃省亲、“二尤”、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等)全部删掉,将宝钗在三人关系中的角色做必要的修正。但终究改变了原作者的思路,改变了原著的构思和主题。(二)1987年央视版:1987年由周雷(主要工作)、刘耕录、周岭改编,王扶林导演的电视剧版本,共36集。迄今为止重播了700多次,难以超越。思路:尊重曹雪芹原著的思路,遵从荣衰、兴衰、荣枯一条线。缺陷:未对书中语言、对话作适当修改,稍显不自然;八十回之后无统一意见,电视剧采用了史湘云结局。前八十回拍了30集,后四十回拍摄了后6集,但值得议论的地方有很多,但编剧尊重作者。(三)1989年北影版:1989年谢铁骊导演6部8集735分钟(四)改编《红楼梦》的问题:1、剧本问题;2、导演;3、演员。(五)现代续书者:现今已经不具备当时的环境、历史条件,续写《红楼梦》难以完成。如今更应注重研究曹雪芹原作的思路,科学总结艺术的经验。 侯会解读《水浒传》第一讲 《水浒传》的思想主题《水浒传》以全景式的宏阔场面艺术地再现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写出了这场起义如何以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继而衰败的过程鲁迅曾评价《红楼梦》为“时代精神之大宫阙”。那么《水浒传》就是“时代精神的阿房宫”。一、历来评价:大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批评诋毁:1、封建士大夫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说这是晦盗之书,明代田汝成认为此书:“奸盗脱骗,机械甚详”,“变诈百端,坏人心术”。(诅咒作者祖孙三代皆哑)2、当代孙述宇认为:(1)水浒是强人说给强人的故事;(2)水浒诸人造反的目的是图一时快活,劫富而不济贫,仗义疏财不过是一个好汉对另一个好汉的个人资助,并非用以救助广大的穷苦百姓;(3)好汉的心态是相当典型的法外强徒的心态,嗜杀成性,对妇女疑虑重重,只讲小圈子的道德,不值得歌颂。以上评价并非全无道理,不过很不全面,未能把握小说精髓。一、八方面分析评价:(一)从小说命名,看小说作者的立场小说以“水浒”命名背后有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水浒”一词源于《诗经·大雅》的一首周族史诗《緜》,叙述本来生活在滨地的周人为躲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由头领古公亶父引领,迁徙到今陕西岐山一带。由此可以看出小说作者罗贯中对梁山好汉的态度是充分肯定的。(二)开明文人对水浒的解读1、明代后期思想家李贽(号卓吾)为《水浒传》作序高度赞扬梁山好汉,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个颠倒的社会“小贤役大贤,小德役大德”,真正有本领有道义之人反而被逼落草为寇,梁山好汉皆忠义之士,其中宋江是顶尖人物“身居水浒,心在朝堂”。2、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提出小说的主题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1)在贯华堂本第一回的回评中提出写反面人物高俅的原因是“乱自上作”,错在统治阶级;若先写一百零八人则是“乱自下生”,错在老百姓;(2)从读者想不到的地方,挖掘作品深意,揭露社会黑暗:在小说第五十一回的回评中提出,把持朝堂、祸乱朝纲的赃官及其走狗层层延伸、上下勾连、渔猎百姓。以上两位封建文人都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准确把握《水浒传》的思想脉络,了解小说家面对历史现实所产生的满腔的愤恨和强烈的不满,了解他们同情、歌颂造反者的根本原因,能够抓住小说的主题,肯定好汉造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三)水浒是农民起义的史诗还是“为市井细民写心”?将宋江等人的起义定位是农民起义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后半叶,由学者王利器在1953年写文《水浒传与农民革命》提出。其依据有:(1)水浒好汉的情感是农民式的(“智取生辰纲”时白胜所唱山歌);(2)小说第七回中形容起义者的联语“农夫背上添心号,渔夫舟中插认旗”;这一提法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对文学史教科书大有影响。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起义”的提法大受挑战,有学者认为《水浒传》更多地反应市民斗争。依据:梁山好汉大多不是农民,而是城镇市井的居民,其活动范围大多处于城镇市井的酒楼茶肆,没有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因而《水浒传》的主题应该是“为市井细民写心”(最早由鲁迅提出以阐述《三侠五义》的主题)这一说法并非毫无道理,在《水浒传》众多头领中:地主:晁盖 卢俊义 柴进 李应 史进 穆春 穆弘军官:林冲 鲁智深 杨志 关胜 花荣 呼延灼 秦明 黄信 凌振 徐宁 张清 董平 索超 孙立 孙新 单廷圭 魏定国官府吏役:宋江 戴宗 武松 朱仝 雷横 杨雄 蔡福 蔡庆 李逵普通市民:铁匠 屠户 裁缝 马贩子 摔跤手 放赌的闲汉 鱼牙 店老板文化人:塾师 郎中 兽医 会计 书法家 金石篆刻家软式三雄虽是渔民出身,但兼做走私生意,也不是最本分的劳动者。单纯的农民只有“九尾鱼”陶宗旺。一场农民运动由市井豪侠来领导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同时,水浒故事产生于市井说话,说话艺人的活动场所本就是城镇市井、瓦舍勾栏,更了解自身周边的生活环境,从而为好汉传奇增添了市民色彩。但是,小说主题仍然反映的是农民革命。(四)如何看待忠义问题《水浒传》的创作时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而书中所蕴含的思想也是复杂的、多层面的。早期版本题目一律是《忠义水浒传》,各版本《水浒传》始终以忠义为号召。1、如何理解忠义的内涵?小说为什么要标榜忠义?(1)小说高举忠义旗帜是时代主导思想使然。把“忠义”二字分开来看,“忠”是对国家和对君主而言的,是把国家和君主置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广大臣民应无条件臣服、奉献,梁山好汉始终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义”的内涵更为复杂,在民间指的就是下层百姓相互对待的伦理,就是“义气”。宋江是小说中“忠义”思想的总代表,忠义仍然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宋江等人虽然造反,但仍旧打的是“替天行道”的旗号,这个“天”仍旧指的是由封建皇帝所代表的那个天。(2)“忠义”主题是民族斗争的背景内涵。晚明万历时期,江南文人吴从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一个已经失传的《水浒传》版本。吴从先在《小窗自纪》第三卷中有一文《读水浒传》,吴读本与今版本差别:①吴读本中宋江起义推迟到了南宋初年,起义性质由反抗官府变为以抗金为主旨的民族斗争(南宋时期主要社会矛盾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女真人政权的民族矛盾);②地域位置由山东梁山转移到了淮河流域(淮上梁山泊);③吴读本中好汉已经发展到了108个,早期《忠义水浒传》中好汉只有36个。 吴读本的启示:早期水浒故事中民族斗争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甚至压倒了阶级斗争的主题。历史上,女真人入侵时,宋朝中央政府曾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抗金,其中带有抗金色彩的民间武装一律叫做“忠义民兵”(忠义人),其组织是“忠义巡社”,其驻地是“忠义山水寨”。“忠义民兵”的前身是北宋时的乡社民兵。强人最早是民兵的称呼,是当时在北部边境经常跟契丹人作战的民兵组织。在那个特殊时期,“忠义”成为听从朝廷号令、抗击金人的民间武装的专门称号。在南宋初年,官匪不分、兵民转换的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历史上,宋江等人的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而有关水浒等人的传说主要流行在南宋时期,是“忠义民兵”的活动时期,水浒故事在创作和传诵的过程中吸收了忠义民兵的素材。水浒创作大量取材于南宋初年洞庭湖钟相杨幺起义,其本就是“忠义民兵”。在今本中还保留有早期抗金内容的痕迹。例如民间好汉多次提到与异族侵略者斗争;大聚义时,宋江提出“保境安民”目标,唱出“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小说具体描写中也有相应的痕迹:① 曾头市武装应为金人武装;② 段景住所偷照夜玉狮子马是大金王子坐骑;③ “大破连环马”参照南宋战场刘奇大破金人拐子马的战役;④ 宋江受招安后征辽也有抗金的影子。站在小说成书的角度看,宋江等人接受招安正说明农民武装深明大义,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舍身为国、保境安民。此举绝非无耻投降、苟且偷生。不过在小说逐渐创作的过程中,历史背景不断发生变化,阶级压迫越来越明显,因而宋江等人的招安之举不大容易被读者所理解。(3)应对主流社会的舆论。儒家伦理体系的根本支柱之一是强调秩序,而水浒以反抗为主题,竟然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是文学史、思想史的奇迹。小说能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所接受,主要就是因为其不断高举的忠义旗帜。(五)水浒是一部“愤书”更是一部“快书”“愤书”由李贽在其为《忠义水浒传》所作的序中提出:《水浒》是一部表达愤恨、发泄愤怒之书。小说作者抱有民族之愤,对徽钦二帝“北狩”之愤,对南宋苟安杭州之愤。小说中好汉,各有愤恨。林冲的愤恨:受高俅父子迫害,目的竟然是抢夺自己的妻子;杨志的愤恨:空有本领,报国无门,反被奸臣迫害,泼皮欺凌;武松的愤恨:市井恶霸霸占嫂子害死哥哥,官府不肯为他伸冤做主;此外其他好汉各有各的愤懑。愤懑发展到极致,英雄豪杰以牙还牙、一些换血,便使得小说中出现大量报仇雪恨的情节,水浒因此变成一部喋血复仇的快意之书。“快书”之“快”,是指快意、畅快,包含三个层次:① 个人报仇雪恨之快——林冲(山神庙复仇)、武松(喋血鸳鸯楼);② 行侠仗义勇于助人之快——鲁智深(为他人丢掉自己的军官禄位和大好前程); ③ 打破一切束缚、开创一篇新天地之快——鲁智深。小说中的梁山泊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盗薮、贼窝,但在小说作者的营造之下,却成了忠义之士以及一切受压迫、冤屈者的乐土。在百回本第七十一回梁山英雄大聚义之后有一骈文粗线条地勾勒出了好汉们意气相投的情景,但仍旧未摆脱封建伦理忠义的范畴。到了袁无涯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书中,这一骈文内容大变,描述了来自梁山好汉来自五湖四海的场面,歌颂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从公子王孙到升斗小民,大家都和谐相处、平等相待,即使是性格不同的人也能相互包容、“识性同居”。通过这一韵文的更换,《水浒传》的主题思想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快书”的至高境界。(六)百姓乱世求活的悲剧内蕴梁山好汉与祝家庄有本质区别吗?(1)梁山好汉与祝家庄都是不受官府控制的民间武装,他们的头领都是地主豪强,基层成员都是贫苦的农民渔父之类,而这人员构成上并无本质不同;(2)二者政治诉求都是反贪官不反皇帝;(3)梁山好汉与官府联系更为紧密;(4)二者从背景上讲都属于“忠义民兵”组织,从宋江的“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等绰号明显可以看出他民兵武装领袖的身份;(5)梁山好汉和祝家庄的文学素材都来源于洞庭湖农民大起义,洞庭湖农民大起义分前后两个阶段,祝家庄武装取材于第一个阶段即:天子岗山寨(钟相和其子)阶段,梁山好汉取材于第二个阶段即:洞庭湖水寨(钟相弟子杨幺)阶段。洞庭湖起义发生的荆湖地区,战争破坏农业生产,粮食短缺,继而成为了重要物资。梁山与祝家庄征战的原因根本上是经济、粮食,是乱世民众为争夺生存机会而进行的殊死搏斗。(七)水浒的思想局限“中国确也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鲁迅鲁迅先生所说的“三国气” “水浒气”是不良的习气:无是无非、党同伐异、麻木不仁、漠视公权、蔑视生命、男尊女卑、不讲秩序等种种陈腐落后的习俗。1、漠视生命:杀戮和死亡是贯穿《水浒传》全书的不间断的主题,有时小说作者是甚至是以欣赏的态度描写杀戮。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情节中,作者用三个巧妙的比喻掩饰对生命的漠视,青少年读者容易接受不良暗示。古人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杀戮场面过多是水浒与现代理念(敬畏生命、悲悯、仁爱)的最大隔阂。水浒中对于生命的漠视根源在于统治者统治方式的残暴、无道,百姓只能以麻木应对,或是以暴易暴。2、对妇女的蔑视:正面女性或粗鲁无女人气,或形象苍白单薄;反面女性水性杨花道德败坏,皆成为英雄的刀下之鬼: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潘金莲,杨雄石秀合伙杀潘巧云。其原因可能是民间帮派对于女性的禁忌。3、其他:拔高“义”的道德地位,无视秩序和法度等等。中国当代作家阿城有观点:取其精华之时往往受其糟粕。(八)国外如何看待水浒的主题《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明代四大奇书。1、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早就有了《水浒传》的汉文版本和本国译文版本;2、日本十八世纪摹仿水浒的小说:本朝水浒传,说明日本人对水浒的认同与仰慕;3、在欧洲法德学者较早介绍和翻译《水浒传》。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法国最先有了水浒的节译本——《中国的勇士们民俗传奇小说》——内容仅限于鲁智深、林冲。上世纪七十年代,法国葛利玛七星出版社出版了《水浒传》全译本(最高规格),被推选为1987年年度之书,翻译者荣获当年法兰西文学年度大奖。4、《水浒传》在德国传播比法国略晚,被翻译成德文节译本《中国巨人历险记》《强盗与士兵》,全译本《梁山泊的强盗》(上世纪三十年代)。汉学家卫礼贤认为《水浒传》在本质上是一部道德反叛的古典作品。5、在英语世界,美国赛珍珠翻译七十回本全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七十回本的另一译者杰克逊认为《水浒传》反映的是人类灵魂不可征服的向上不朽的精神。《水浒传》具有跨越时代、超越民族界限、可以被全人类所接受的价值观念。 《水浒传》之于中国颇似希腊人的《伊利亚特》(荷马史诗)、印度人的《罗摩衍那》、日本人的《平家物语》、西班牙人的《堂吉诃德》、俄国人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讲 《水浒传》的作者一、关于《水浒传》作者的四种表述:1、施耐庵、罗贯中合著;2、罗贯中著;3、施耐庵著;4、无名氏著。原因:古人对白话小说的著作权不关注,古代小说家的地位十分可怜,无法和诗人、散文家甚至戏剧家相提并论——小说使用下里巴人的语言;白话小说出身低微;小说作者作者地位不高。e.g.《西游记》最早版本的署名:华阳洞天主人;《醒世姻缘传》作者署名西周生;《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都是笔名。《水浒传》最早的最可靠的版本,是明代万历三十八年的杭州容与堂百卷版本,全称《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其实此书并非李卓吾评点,实际作者也并没有署名。明代学者朗瑛在其著作《七修类稿》中说《水浒传》作者是罗贯中;同时代文人田汝成也认为《水浒传》作者是罗贯中(道听途说)。明末胡应麟、金圣叹则认为《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明代嘉靖年间学者高儒的《百川书志》指出《水浒传》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编辑、加工),作者是两个人。二、施耐庵与罗贯中:施耐庵:浙江杭州人,小说家(其名字“耐庵”更像文号或是一名),《宝敦楼传奇汇考目》中指出施耐庵可能是施惠(元末明初戏曲家,著有《幽闺记》),但是孤证,不可考。施耐庵本人年纪应大于罗贯中,有人认为施耐庵是罗贯中老师(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其著作《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也有人认为二者只是隔代合作,还有人认为施耐庵并无其人,只是《水浒传》最后整理者的托名。罗贯中: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大约生于公元1330年,主要文学活动在杭州进行。有记载其雄心勃勃,有志图王;还有记载其曾在元末起义领袖张士诚手下做过参谋。罗贯中钟情于历史题材,相传其曾作了十七史演义,不过保留仅三部:《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此外还有《三遂平妖传》(北宋庆历年间一次士兵起义)三、水浒在嘉靖朝声名鹊起:今天的《水浒传》最早只有万历时期刊印版本(罗贯中死后200多年),有关百回版本的《水浒传》最早出现在嘉靖朝(公元年,罗去世100多年后),嘉靖朝官僚郭勋曾出资刊印《水浒传》(武定版,未曾流传)有关《水浒传》最早的评论也是出现在嘉靖朝,嘉靖上层文人李开先曾评《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之下,便是此书。”(包括当时先进上层文人崔铣、熊过、唐顺之、王慎中、陈束也都对《水浒传》大加称赞,“一事而二十册”前无古人)百回水浒在嘉靖之前一百多年为何一直没人提及?元末明初的兵荒马乱又如何给施罗二人提供一个写巨著的安定环境?四、一种可能性:百回本水浒大概是是嘉靖朝最后完成的:施耐庵、罗贯中写的水浒只是类似《全相平话五本》幼稚粗糙的短篇小说。《水浒传》的最后创作完成不在元末明初,而在明代嘉靖初年(鲁迅、胡适、郑振铎、聂绀弩、戴不凡等大家都如此认为)。戴不凡认为水浒的最后成书于郭勋有关,施耐庵是郭勋托名。依据有:1、 银子是明代中期货币特征(元朝、明初多用纸钞、铜钱);2、 明代特有武器——腰刀;3、 明代特有的兵役制度;4、 明代特有的地名等等。以上证据皆可证明百回本《水浒传》创作背景是明代中叶。但百回本水浒的主要创作者不是郭勋的门客(郭勋注重政治投机)。胡适先生认为水浒的作者是才气纵横的下层文人,其创作时间应晚于元末明初,但早于嘉靖初年,大约是明代宣德初年或稍前,约公元年。其创作前四十回才华横溢,之后可能是他人续作(或为郭勋门客)。 第三讲 《水浒传》的版本一、繁本系统(今日常见):百回本《水浒传》——可了解水浒的早期面貌;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内容最全的版本;七十回本金圣叹删削的《水浒传》——简练精彩。所谓繁本,描写细腻,文字繁复,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文本。时间顺序: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一)百回本《水浒传》——一个有疏漏的版本:万历三十八年,杭州容与堂版本《水浒传》最具代表性。虽名为李卓吾点评,实为叶昼代笔。百回本有一百回一百卷,以七十一回为界,之前演说好汉聚义,七十一回大聚义达到高潮,之后受招安、北征辽国、南平方腊。书中疏漏:1、 书第二十回,宋江把通贼的证据保留而不销毁有违常理;2、 第七十二回,柴进偷入皇宫禁苑,看到皇帝在御屏风上书写的四大寇: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王庆与田虎的结局却没有交代;还有带“天都外臣序”的版本、大涤余人序本、钟伯敬批评本等一二十种。(二)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一个更加完整的繁本:明末苏州刻书家袁无涯的一百二十回本,书名为《出像评点水浒忠义全书》(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附有李卓吾《读忠义水浒全传序》、《忠义水浒全书小引》、《忠义水浒全书发凡》以及插图一百二十幅,插增王庆、田虎故事,并弥补其他漏洞,可能是万历时期通俗文学作者冯梦龙增补了征王庆、田虎(征辽后、平方腊前)的二十回,他著有三部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还增补了《三遂平妖传》,整理了大量小说、笔记、民歌等。此外还有郁郁堂本、宝翰楼本等崇祯时的刻本。(三)被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繁本:金圣叹所认为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七十回繁本书名《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此书初刻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全书七十五卷七十一回,包括其所撰写三篇序文、《宋史纲目》、《水浒传读法》以及假托施耐庵名的贯华堂原序,截取百二十回本前七十一回,把第一回改成“楔子”,并进行润色加工和逐回点评。原因可能是金圣叹活在明末农民起义、遍地狼烟之时,作为封建文人不愿为强盗唱赞歌,让好汉有被招安的结局,故删削之。还有其他重刻本。 二、简本系统(今日难见)简本:情节丰富、描写简陋的本子。现存简本刊本:二十五卷本《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三十卷本《文杏堂批评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一十五回本《水浒传》、二十五卷一百一十五回本《全像水浒传》等等。其中《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是万历二十二年建阳余氏双峰堂所刻(比容与堂本还要早16年),前三十回有回目、回数,后文无回数,总数为一百零四回。此外还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合刻本(出于商业推销的目的),例如崇祯年间二十卷一百一十回本广东雄飞馆所刻的《英雄谱》,和清代的《汉宋奇书》等。三、繁简关系:学术界称呼:百回本——文繁事简本,简本——文简事繁本,百二十回——繁简综合本,七十回——“腰斩”断刻本。先后顺序:鲁迅等认为简先繁后(《中国小说史略》),何心、柳存仁、聂绀弩也是如此认为;胡应麟等认为繁先简后(《少室山房笔丛》);周亮工从经济原因出发认为简本应当取代繁本,胡适赞同。四、失传版本:清末学者缪荃孙曾收藏郭勋武定本《水浒传》;每回前言为妖异之语的版本;明人吴从先《小窗自纪》提到的版本。第四讲 《水浒传》的人物之一——宋江宋江:农民起义的军事统帅,一百丹巴将和十万梁山好汉的精神领袖,穿起水浒故事的一条主线。从小说第十八回登场开始,就始终处于小说中心位置。一、其貌不扬,才疏德浅的押司小吏:梁山事业的起落兴衰“成也宋江,败也宋江”。面黑身矮,绰号“黑宋江、黑三郎”。武艺平平,军事谋略一般,出身、职位低微。以德服人是宋江成为领袖的条件,作者意为树立宋江仁爱宽和的儒者形象和领袖风度,却引起读者的反感,“虚伪”成为读者对其的印象。二、金圣叹眼中丑陋的宋江形象(虚伪):举例:1、 身为英雄好汉,本应不近女色,却在他人撮合下,娶了疑似青楼女子做外室;2、 宋江当众发志不除行枷之后又接连九次提到行枷,口是心非、为人虚伪。连在好朋友面前都不披露真心。(小说第三十六回)金圣叹说宋江权诈不定,只会用银子笼络人心,对其大加贬低。三、宋江的价值所在:把握忠义的舵轮:“作者有意丑化宋江”这一看法并不准确,小说家不可能自相矛盾。宋江作为山寨一号人物,是起义军这条航船的舵手,始终把握着起义军的航向,使它不能脱离忠义的轨道。小说第三十二回中,宋江就曾规劝武松早受招安,保家卫国。宋江在大聚义时曾宣誓: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梁山诸人皆是被逼上山,林冲饱受欺凌、杨志家族梦想破灭等等不一而足,上山一途绝非轻松喜乐。人的思想受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的制约,其制约来自教育、舆论甚至是社会心理积淀。在当时摆在宋江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受官府镇压;二是跟官府妥协。义军最后接受招安是因为舍此之外,别无出路。宋江最终实现了对社会的回归,实现了做忠臣义士的理想。李贽等赞扬宋江是“忠义之烈”。结合《水浒传》初期版本,宋江最终接受朝廷调遣,是符合民族利益和时代精神的。小说家不可能处心积虑的贬低宋江。四、金圣叹为什么贬低宋江?1、宋江这个人物确实塑造得不够完美;金圣叹批判宋江有前人影响的因素,容与堂本序言有类似的评论;2、金圣叹批判宋江也有不得已之处。金圣叹对梁山好汉不吝赞美之词,武松——“天神”,鲁智深——“上上人物”,李逵——“一片天真烂漫到底”。金圣叹身处明末风雨飘摇、盗贼蜂起之时,不能做歌颂强盗之事,因而认为水浒不应冠以忠义之名,借批判宋江来表达对流寇的否定。“《水浒传》独恶宋江,亦是歼厥渠魁之意,其余便饶恕了”。用以应付当时的正统舆论。五、从小说成书角度看宋江矛盾性格的成因:不同版本中的《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有着不小的差异:1、 宋末元初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有强梁气概、不大注重名节操守;2、 “吴读本”《水浒传》中宋江行为谨慎、性情忠厚、正人君子;3、 今本在两套版本的基础上捏合而成,思想性格上接受“吴读本”《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故事情节上吸收《大宋宣和遗事》的内容。今本如此捏合人物形象,难免使之产生分裂感:宋江作为忠义之士却不顾朝廷法度,去给强盗送信;作为正人君子,却收养外室、虐杀人命。《水浒传》作为最早的章回体巨著,作者在创作时缺乏榜样的借鉴,因而在评价人物形象时,应多几分宽容。六、戴宗传假信:来自域外的故事情节《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戴宗传假信”的故事,来自南宋人洪迈的笔记小说《夷坚志》中的一篇《桂林走卒》。其实,在其他外国小说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例如德国《格林童话·有三根金头发的魔鬼》、俄国民间故事《富马尔科和倒运的华西利的故事》中都有类似情节。其中《三根金头发》和“戴宗传假信”二者的故事情节非常相似。中国“传假信”故事的源头,可能是三国时期,一名名叫康僧会的和尚,所翻译的西域佛经《六度集经》中的一篇故事《四姓害子》。七、弃子范型与江流儿模式:另一个来自域外的情节类型“屡经磨难、终有所成”的写法也是一种民间故事类型的表述模式,在《六度集经·四姓害子》中也有此情节,学者称为“弃子”神话类型。《诗经》中《大雅·生民》的主人公,周族始祖弃(后稷)也有类似经历。此种表述模式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两千年,是关于两河流域的萨尔贡国王的传说。此后在巴比伦文明中,关于英雄吉尔伽美什的传说里也有类似情节。希腊神话中也有不少弃子故事。《孟子》当中所叙述的大舜的成长经历,类似是“弃子”故事的延伸类型。英雄人物长大成人后,依旧屡遭磨难。痛苦经历也成为磨难、锻炼乃至造就英雄人物的条件。宋江漫长曲折的上山过程,又是其经受磨练、性格成长的过程。体现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传统儒家公式。体现了“弃子”模式。宋江堪称“盗之雄者”,他作为封建正统社会的“弃儿”,自第十八回露面到第四十二回落草,无一刻不处在危险当中,终于百炼成钢、千琢成器。类似于后稷、大舜、徐偃王、唐僧、萨尔贡、摩西等等“弃子”圣雄。“江流儿故事”的深层含义意为“水中之新生”。宋江等一百零八将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百零八将落草后又受招安,正类似于投水而又上岸,整部“水浒”也类似于一部“江流儿传”。评价历史人物、文学人物,应当选择当时的历史视角,抱着理解的、体谅的态度去考察人物、评骘历史。 第五讲 《水浒传》的人物之二——林冲林冲,是和小说“逼上梁山”的主题相紧密联系的,这一概念也是从其遭遇中提炼出来的。林冲作为中下级军官(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即教官、教练),生活富足而安定,俸禄稳定、家庭美满、前途光明,本不具有上梁山落草的理由。一、高俅父子对林冲的五次逼迫:1、 岳庙调戏林娘子;2、 陆家欲玷污林娘子;3、 白虎节堂施毒计加罪林冲;4、 野猪林欲杀害林冲;5、 草料场想烧死林冲二、林冲心理变化:1、第一次受逼迫时,林冲心理复杂。向鲁智深解释不打高衙内的理由:不知者不怪,给上司留面子,经济命脉掌握在人家手里。与其说是给鲁智深听,倒不说是自我安慰;2、第二次受逼迫时,林冲不再隐忍,满腔愤怒。然而却内心怯懦,不敢直面强大的对手,只能向陆谦撒火;3、第三次受逼迫时,林冲虽欲报仇,已是无能为力,却仍心地善良;4、第四次受逼迫时,仍心存幻想,不愿与社会主流决裂;5、第五次受逼迫时,终于满腔愤恨地与丑恶社会彻底决裂,完成了从顺民到反抗者的彻底转身。三、林冲人物分析:林冲对他人凌辱一忍再忍,遇事瞻前顾后,疑虑重重,性格怯懦,优柔寡断,却心地善良。他不是超人,他更接近于普通人,过于平凡乃至于平庸。林冲更像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乃至于我们自己。当身心受伤,只能隐忍、妥协,用时间冲淡愤怒、平复创伤。林冲安分守己,息事宁人,面对灾祸,往往手足无措,久而久之往往由悲愤而麻木,只有逆来顺受、屈从命运。只有在无法忍受时,才会一次性爆发。一个最不可能造反的人,最终被逼上梁山,从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窳败已经无可救药。林冲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旨。四、林冲绰号:“豹子头”这一绰号暴露了林冲形象成长的秘密。清代学者程穆衡在其文章《水浒传注略》中解释“豹子头”应是豹群首领,其实存在误解。“豹子头”应当是头如豹子,强悍凶猛,是对张飞肖像描写的借鉴。林冲和张飞的形象描写相似、使用武器相同;在《水浒传》第四十八回出场诗中:“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第七十八回,有一篇赋:“林冲燕颔虎须,满寨皆称翼德”;山寨五虎将中,林冲对应的便是张飞。林冲人物外貌与内心的错位,或与小说创作笔出多门有关。早期形象苍白、模糊:南宋画家龚开所绘水浒三十六将并无林冲;《大宋宣和遗事》中并无过多情节,不过已经有了“豹子头”的诨名(可能早期作者想要创造“张飞”式的人物);后经人改写,林冲内容增多,形象却大为改变。第六讲 《水浒传》的人物之三——杨志一、人物生平:和林冲有共同点:同为下级军官;开始都无心造反;最终被逼上梁山。逼迫杨志的不仅有官府奸佞小人,还有市井泼皮、民间豪杰。杨志一开始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翻了船不敢回京交差,恰逢天下大赦,打点财物回京准备复职。被太尉高俅排挤,盘缠用尽。杨志无奈上街卖刀时,不堪泼皮牛二挑衅,将之杀死。后被发配大名府,被梁中书看重一身武艺,押送生辰纲。途遇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只得上山落草。纲:成批运输货物的一种组织,也代指货物。花石纲:成批的花木奇石。生辰纲:大宗的生日寿礼。杨志的官衔是“指使”(均对的训练官,品位较低)而不是“制使”(全称制置使,掌握数路军务的高官)。二、人物评价:读者对林冲充满同情,而对杨志评价不高。上世纪五十年代多用阶级眼光评价文学人物,有人称“《水浒传》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部分学者批评“杨志做官心重”,更有甚者,指斥杨志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然而这些评价并不符合小说家塑造人物的初衷。《水浒传》成书之前,已有单篇话本《青面兽》流传。《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和《大宋宣和遗事》中皆有杨志的身影。今本《水浒传》中,杨志自第十二回登场,在第十三、十六、十七回中都是主角,戏份仅次于宋江、武松、鲁智深、林冲等几位好汉。杨志本人更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作者将其定位为名族英雄杨家将的后代,本就是要肯定、歌颂这个人物。学者陈寅恪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抱着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学者钱穆也有近似的看法:“在了解本国历史时,应该带有一种温情与敬意”。有人曾指出:“一部西方小说史,就是一部不断淡化英雄的历史”。此言同样适用于中国小说史。在古代,做官是人们择业谋生、施展抱负、实现自我的一个正当途径。在那个时代,杨志的追求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以做官心重来批评他,显然于理难通。杨志替梁中书押解生辰纲,一方面讲是因为:1、 杨志很难摆脱感恩遇、求知己的旧式报恩思想的束缚;2、 封建时代的上下级关系往往被打上人身依附的深深烙印,杨志很难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3、 杨志急需完成一次艰巨任务来证明自己; 4、谋求保举。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让杨志执此鹰犬之役,是另有深意。原始的《水浒传》资料《大宋宣和遗事》中押送生辰纲的人员并非杨志。作者如此安排意在指斥统治者有眼无珠、作践人才,抒发心中的悲叹。梁中书提拔杨志貌似求才爱贤,实则是为自己网罗爪牙。金圣叹在《水浒传》第十五回评批中指斥梁中书“视杨志过轻,视十万过重”。从十五回中老都管辱骂杨志的话:“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中,可以看出作者下笔时感慨悲愤,眼含同情之泪。“智取生辰纲”中,作者虽也有意展示吴用的才智过人,但押送生辰纲之失却失在队伍内部,并非杨志之失。杨志才干过人,对时局把握准确,应对计划周密,若非都管查收干扰,绝对万无一失。可以看出“小贤役大贤,小德役大德”的时局。杨志故事的核心主题——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替报国无门的英雄感慨悲叹——水浒的主题之一。三、杨志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杨志志向高远本想光宗耀祖、保家卫国,却不想屡屡碰壁、屡遭厄运。造成悲剧,也有杨志自身的原因:1、 不能审时度势,看不透官场的腐败,社会的堕落;2、 过分自信,恃才傲物,难以跟周围人相处。 第七讲 《水浒传》的人物之四——鲁智深一、学者评价:金圣叹评《水浒传》曾称鲁智深是阔人(即性格豁达大度,思想广阔辽远)。鲁智深是梁山英雄当中写得最好的一位:1、 艺术形象饱满生动;2、 思想境界高出其他好汉。学者分析鲁智深:具有豪侠仗义、嫉恶如仇、豁达大度、率性而为、心胸坦荡、粗中有细等许多优点。二、人物性格:鲁智深这一人物的精神优点:无私、无畏。跟其他好汉相比,鲁智深上山落草的动机有所不同。林冲、武松、杨志等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官府的逼迫。晁盖、宋江等人是因触犯法律而逃亡江湖;另外一些人如阮氏三雄是因贫困所逼。鲁智深俗名鲁达,本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麾下提辖官(中级武官),前途光明。却有一副一副热心肠,喜欢揽事上身。无论是对陌生人金翠莲,还是对好友林冲,鲁智深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小说描写鲁智深的联语“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就是对侠义精神的阐释,即可代表鲁智深的精神境界,又可代表梁山的精神内涵。鲁智深是梁山好汉的代表。小说作者将鲁智深和林冲两人放到一起描写,有对比之意。鲁智深从小说第三回登场到第七回和林冲结识,在此后两回集中写两人的交往。通过对比,写出两人性格的截然不同:林冲性格平和,遇事谦退礼让,主张息事宁人;鲁智深直截了当。一方面有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一个人的天生性格有关。三、人物分析:鲁智深是一个纯乎赤子之心的人,一生打抱不平,眼不揉沙,看不得持强凌弱。救援林冲一方面是尽朋友之义,另一方面是对弱者伸以援手。他到处闯祸却很少杀人,与嗜杀成性的李逵、武松形成鲜明对比。鲁智深的口头禅“杀人须见血,救人需救彻”虽有杀气,却蕴含深刻联系,总有着帮人救人的目的,显现出鲁智深内心深处的一种大爱,一种悲悯情怀。故古人称其“活佛”。鲁智深的率性而为、不受拘束。心思灵活、粗中有细,甚至还有一点儿的诙谐幽默,使得这一人物愈加丰满可爱。例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的小心思;受桃花山的小霸王周通之邀上山做客,却打包金银、不辞而别,都是鲁智深赤子之心的体现。鲁智深还有一种倔强之气,蔑视一切规矩,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1、怒打镇关西——挑战市井规矩;2、惩罚周通——挑战山大王规矩;3、救助林冲——挑战权势规矩。这种蔑视规矩的思想在其于五台山为僧时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鲁智深呵佛骂祖、亵渎佛门的描绘,正是阐发佛理、颂扬佛门。鲁智深是在以特殊的形式表达对佛理的理解和修行。鲁智深平时“不礼《梁皇忏》,不念法华经”,却是禅宗和尚的杰出代表。四、其他莽和尚形象:晋代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中,替张生送信的普救寺和尚法聪就是个武艺高强的莽和尚。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中的莽和尚换成了慧明。杨家将故事中的杨五郎,应该是最早的、对鲁智深影响最大的莽和尚形象。五、鲁智深的孤寂与悲哀:鲁智深精神境界超越梁山诸人,甚至超越时代,因而稍显形单影只。最终在杭州六和塔下、钱塘江边,听潮而寂,带有一定悲剧色彩。清代邱园所作的戏剧《虎囊弹》中,有一出《山门》,中有一曲《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是后人对鲁智深的孤寂和悲哀所作的诠释和延伸。这一曲受到小说大家曹雪芹的赞赏与认同,他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通过笔下人物薛宝钗之引、贾宝玉之赏,表达了自己的致敬之意。 第八讲 《水浒传》的人物之五——武松一、人物在书中地位:武松是《水浒传》中形象最突出的好汉之一。百回本《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到第三十二回,集中写了他的故事,长达十回,号称“武十回”,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之一。二、人物生平:武松和鲁智深同是因为干犯法纪,而半路出家的僧人,人称“行者”武松(行者:佛门中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叫头陀)。武松于书中第三十一回,在张青夫妇帮助下打扮成行者,前八回写的是世俗武松的故事,武松回家探望哥哥,却因在景阳冈勇打猛虎,而被阳谷知县任命为都头(州、县的捕快头目)。武松之嫂趁其外出公干之际,与当地恶棍西门庆合谋害死武大。武松得知实情欲为哥哥申冤时,却被西门庆钱财所租,只好自己动手,手刃仇人后被刺配孟州。从第二十七回起,写武松在孟州结识好汉施恩,替其收拾恶霸蒋门神,却又遭蒋门神陷害,武松奋起报仇,血溅鸳鸯楼。不得已改换行者装束,亡命江湖,最后上山落草。三、学者评价:金圣叹对武松称颂备至,说鲁达是“上上人物”,武松是“天神”。武松一人集结了梁山好汉的所有优点(“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堪称“梁山第一人”。(一) 武艺高强:徒手斗杀山间猛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单臂擒方腊,孟州牢城营前力举石墩。(二)耿直刚烈,敢于跟一切恶势力单打独斗,毫不怯懦:在景阳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阳谷县,欲替兄报仇,便不惧市井豪强与官府法纪;初到牢城营,受打杀威棒,毫不躲闪、毫不拖延。不同于鲁智深那种“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那种灵活的作风,亦不同于李逵式的鲁莽。(三)鲁莽中又有机警和精细:e.g.替兄报仇的过程:本欲先走法律程序,无奈官府贪赃枉法。只好自行解决, 事先准备:①笔墨纸砚,酒肉菜蔬;②以做断七为名,留住潘金莲;③请来王婆和邻居;④命令手下把手门户,不准出入;⑤威逼王婆、潘金莲当场招供;⑥有旁人作证,录写供词;⑦杀死潘金莲,斗杀西门庆;⑧到县衙自首——有理有力有节。(四)人物瑕疵:发配孟州后,武松醉打蒋门神、勇夺快活林、血溅鸳鸯楼的等等行为并不值得赞许。 施恩在快活林借官营私,在赌坊、兑坊(钱庄)等地收取保护费,干的是相当于黑社会的勾当,施恩和张团练其实是一丘之貉。武松受这个施恩的酒食款待,又禁不住施恩几顶高帽子吹捧,早存图报之心。此时此刻,感恩遇、酬知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这种报恩思想,完全控制了武松的思维和情绪,他已然丧失了是非分辨能力。同时,武松的是非分辨能力也并不一定正确。武松所讲的“道德”,是指一种市井道德,不分是非、不论曲直,无所谓正义邪恶,只讲这个利益的归属、势力范围的划分。武松并不考虑施恩和张团练有什么本质区别,施恩之父老管营的缘饰之词也实在言不由衷。而武松一旦答应父子二人的请求,也便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狗咬狗”的争斗。至此武松自降身份,不再是那个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也不再是替兄报仇的义烈好汉。他把自己降低到跟蒋门神等同的一个打手地位,这无疑是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哀。再受张都监等人联手迫害,武松于绝地反击之际,已然是近乎癫狂,与曾经正直刚强、冷静理智的英雄形象大相径庭。(五)瑕不掩瑜:武松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南宋末年,瓦舍勾栏之中说话艺人的演说。为了迎合底层听众某些不健康的思想口味,这些作品有时候也存在着思想情调上的不足。因而可能会对武松形象的塑造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些不能掩饰他作为小说正面人物,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和感动。武松的反抗精神无人能比,武松对侵犯己身的一切恶势力,毫不畏惧、决绝还手。他对旧时代被压迫者、被摧残者的振奋鼓舞之功不能忽视。 第九讲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一、人物塑造《水浒传》一书人物众多,有名姓者多达500多人。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不同。一部西方小说通常只有一个主人公: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西方文化更着重于强调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国文化更着重于强调群体、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国小说很少有突出个人形象,塑造的是群像,诸如《说岳全传》、《西游记》等书,看似要讲一个人的经历或者来源是一个人的故事,实际上都是以群体人物为描写对象。(一)《水浒传》中人物刻画的成功之处:1、避免千人一面:《水浒传》也是如此,宋江看似是小说的主线、主人公,但是水浒故事并不是一部宋江传,其他的好汉,像武松、鲁智深、林冲、杨志等人,他们的故事无论就所占篇幅而言,还是就精彩程度而言,都超越了宋江。同时,《水浒传》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弊病,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鲜活的个性。金圣叹曾评价:“《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虽然带有夸大成分,但在《水浒传》全书中,性格鲜明之人不胜枚举。写的好的起码还有李逵、石秀、吴用、阮氏三雄、燕青、花荣、雷横、朱仝、张顺、秦明、柴进,乃至于焦挺、时迁那样的着墨不多的人物。2、在共性中写出细微的个性差别:古代评点家在容与堂本第二回中曾评说:“《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金圣叹曾在《水浒传读法》评说:“《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束,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例如武松和鲁智深同是粗鲁,但是待人处世的具体表现却大不相同:鲁智深打死镇关西以后,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武松却是十足的硬汉,面对酷刑绝不服软、杀人还要题壁留名,表现得十分倔强。究其原因在于,武松的表现是基于个人主义的,对个人的尊严和荣誉看得重;鲁智深的种种行为纯粹是利他的,他的基本原则是同情弱者、打抱不平、为民除害,只要目的达到了,不必付出多余的代价和牺牲。3、开始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以及性格的发展变化:不同于《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单色的带着脸谱化的特点,例如张飞始终就是个鲁莽暴躁的角色。这是源于传统的民族风格,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民间习惯以道德评判来代替人物评价,喜欢把人分成善恶分明的两大类。这样做往往容易忽视人性的复杂性,不注意人的性格是会发展变化的。《水浒》人物虽然也有类型化的倾向,但是作者已经开始在尝试刻画更为复杂的、变化着的人性。例如林冲曾经在在突如其来的侮辱和迫害面前,进退失据、内心矛盾,小人物的心理和英雄豪杰的潜质相互纠结、起伏隐显,难以定夺。但是自从林冲的性格一旦产生质变,他的举止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例如雪夜上梁山的途中在柴进庄园的种种举止,还有上梁山后又火并王伦的行为,展现的是浴火重生的新的林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豹子头”林冲。(二)《水浒传》刻画人物的手段:1、夸张写法: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武松徒手打虎、力举石墩,李逵力杀四虎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夸张特征。但是《水浒传》的夸张恰到好处,并不曾流于荒诞。2、通过对比来突显人物性格的不同:书中除了林冲和鲁智深之外,李逵和宋江也形成对照映衬。金圣叹曾认为写李逵完全是为了反衬宋江。他说:“只如写李逵,岂不段段都是妙绝文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紧接出一段李逵的朴诚来,做一个形击(对比)。其意思自在显宋江之恶,却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这一评论中固然带有金圣叹个人的偏见,但也说明书中人物对照和映衬的关系。中国古代小说常有这种不同性格形象的对比和组合。在三国故事中的刘备、张飞;在说唐故事当中的秦琼、程咬金;在杨家将的故事中的杨六郎、焦赞;在说岳故事中的岳飞、牛皋,都是这种搭配。宋江、刘备等人相当于戏剧舞台上的正生,李逵、张飞相当于舞台上的大净。李逵未经文明熏陶的原始气息,浑朴自然、天真未凿的一种气质。和宋江慎重稳健、儒雅谦恭、性格平和、思想细密的儒家气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心理描写:《水浒传》是通过人物外在的行为、语言间接地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林冲在岳庙对鲁智深的解释,体现着他矛盾交织的痛苦心理;武松在孟州牢城营力举石墩,体现着他自信、骄矜、不服输的心态。4、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往往是小说的生命。武松力举石墩本是夸张,小说作者却通过逼真的细节描写,大大增强了其真实性和画面感。二、叙事艺术以及小说结构(一)《水浒传》的叙事艺术:《水浒传》基本上使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多数的时候呢,选择限知视角。当然也穿插着少量的第一人称、全知视角的主观叙述。学者石昌渝先生《中国小说源流论》里对此有很清晰的描述。中国古代小说,同时包括中国现代小说,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叙述。很少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有个别作品,比如文言作品中有一篇唐代张文成的《游仙窟》是一篇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传奇;白话小说中,清代的沈三白所作的《浮生六记》,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现代小说当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也不多,除了书信体、日记体等小说之外,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叙述。《水浒传》的情况比较复杂,它绝大多数时候使用第三人称叙述,偶尔使用第一人称,是叙事人直接跟读者的对话。例如小说第二十四回开头,写武松在阳谷县遇到了哥哥武大时就插入这么一段话。同时,这也是主观叙述的特点。即指在小说的叙述过程当中,读者能感觉到叙事者的存在,在叙事时叙事者不断站出来向读者交待情节的来龙去脉,或者对人物、事件作出评论。而客观叙述则是叙事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不会在叙事过程中交代或者评论什么,只是给读者呈现故事本身的场景。在叙事视角方面,《水浒传》是掺用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尤其是对限知视角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水浒传》的叙事特色之一。在全知视角的叙述当中,叙事者就如同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以知道人物和事件的过去、未来、前因、后果,但是容易破坏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难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而限知叙述中,叙事者只是通过一个特定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如果这个特定视角是小说中某人的眼睛,那么叙事者所讲述的就是这个人的所见所闻,至于书中其他人的心思,或者这个人见闻以外的事情,他就无从了解、无从描述,读者也就无从知道。例如《水浒传》中,小说第三回写鲁提辖登场,就是通过史进的眼睛来看出的。不过《水浒传》作为一部百回大书,在叙述过程中,其视角并不固定。很多时候存在视角不断转换的情况,有时是由限知视角转为全知视角,更多时候是从一个人的现知视角转到另一个人的视角,即限知视角的不断转换。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提辖一共打了三拳,用了三个比喻。第一拳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这里采用的是镇关西的视角;第二拳:“就眼眶边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裂缝、眼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这就换了鲁达和旁观者的视角;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开了一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到这又转回到镇关西自己的感受。三拳变换了三次叙述视角,从而就造成了一种眼花缭乱的阅读效果。《水浒传》还有大段运用限知视角,其中穿插着全知视角的例子。小说从第十三回末开始讲述“赤发鬼”刘唐的登场就采用以雷横的视角为主,穿插全知视角的这一套路。它的好处是让读者随着书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始终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关注这个形迹可疑的人。到水落石出时,读者也通过这段悬念迭出的叙述获得了一种阅读的快感。在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中,始终采用的是杨志的视角。这种写法完全是现代西方侦探小说惯常使用的手法,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水浒传》中最终解决谜题的并非侦探,而是小说的叙事者。然而《水浒传》最迟在16世纪就已经问世,比西方最早的侦探小说,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至少要早300年。(二)《水浒传》的结构1、无机结构:有学者认为《水浒传》属于无机结构,即由情节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相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小说前七十回明显像是由若干人物传记构成的,移动不同人物的故事情节并不会对小说产生影响,《水浒全传》正是基于《水浒传》的无机结构才能形成的。而后世的小说,诸如《金瓶梅》、《红楼梦》属于有机结构,众多人物、线索交织、穿插,形成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无机结构的形成原因:早期的“水浒”故事是口传文学,属于说话艺术,本身具有商业演出的性质,更长的篇幅可以使说话艺人获得更多的收益。《武行者》、《花和尚》、《青面兽》本就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短篇英雄话本,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但也因此使得武松等人的形象在《水浒传》中太过突兀。2、有机结构:有学者认为《水浒传》是有机结构,好汉的个人传记之间并没有过多的联系,却都突出了小说逼上梁山的中心主题。金圣叹在小说第七十回曾评:“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也就是第七十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三、语言艺术《水浒传》所使用的语言属于近代汉语,是一种古白话。小说史上评价《水浒传》是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是白话文学的里程碑。《三国演义》使用的并不是纯粹的白话文,而是一种浅近的文言;而宋元话本所使用的虽然也是白话文,但就其篇幅而言,明显属于短篇小说。《水浒传》的白话语言,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融入江浙、西北方言词汇而形成的一种白话语言。水浒传的故事最早是在南宋时期流传的,其中心区域是杭州。这里曾在南宋初年接纳了大批从北方迁徙而来的衣冠士族、商贾军人,同时也传承了北宋都城开封的文化,包括官方语言、民间艺术等。因此杭州瓦舍中的说话语言仍以北方官话为主,但是也吸收了江浙以及其它地域的方言词汇。这种语言经过说话艺人和文学家的提炼运用体现出了通俗顺畅、简洁明快、准确生动等特点,非常富于表现力,并且这一语言在描写过程中最擅长以白描的手法叙事写人。白描,最早用于形容绘画手法,指纯用墨线勾勒轮廓,不用色彩涂抹渲染。用来形容写作,即是平白如话,不事渲染。鲁迅曾解释为:“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在武松打虎一节,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细致描写,白描的效用被发挥到了极致;大聚义后,面对宋江提出的招安想法,通过对武松、李逵、鲁智深人物不同语言的描写,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性格和思想;第二十四回,在武松和潘金莲对话中,通过对潘金莲语言的描写,塑造了市井妇女的形象。对话不但有塑造人物的功能,有的时候还有推进情节烘托场面的作用。小说第十二回汴京城杨志卖刀一段中,情节的推进、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刻画完全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小说人物对话的增多是衡量小说技术进步的一把尺子。在《三国演义》中,即使是“诸葛亮舌战群儒”这样展示人物辩才的情节,论辩之词仍都是三言两语式的。到了《水浒传》中,小说描写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动,人物对话的频率明显增多。在之后的世情小说中,专门展示家庭生活的,风格也进一步转化,对话更是明显的增加。四、写作技巧和手法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曾总结诸多《水浒传》中写作手法的名目。诸如正犯法、略犯法、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背面铺粉法、弄引法、獭尾法、极不省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等等。有人批评金圣叹是故弄玄虚,用的是八股文评点式的陈词滥调。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所有与八股文相关的内容都是封建糟粕。金圣叹的点评至少可以引起读者对于《水浒传》中写作手法的关注,但在其点评中,有不少手法,稍显牵强。例如草蛇灰线法:“骤看之,又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其意为:叙事中的小道具,有可能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的事务或者线索。例如景阳冈上武松的哨棒,和阳谷县中潘金莲的帘子。潘金莲的帘子或有其作用,但哨棒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金圣叹在此处刻意夸大,稍显虚张声势。但金圣叹的某些分析却对人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有极不省法:例如宋江杀阎婆惜一节中,作者为了写“杀惜”这个结果,不吝笔墨,铺垫因果,由此及彼啊,一步步推进,终于最后水到渠成,引人入胜;再有极省法:例如武松与武大在阳谷县见面,并没有详细叙说武大之前的事,以总观之,有详有略;还有横云断山法:宋公明二打祝家庄时,插入解珍解宝与毛太公争虎,进而越狱的一则故事,同时引入了其他人物,为三打祝家庄提供外援,既巧妙地避免了情节的重复,又推进了故事的发展。金圣叹对小说原有写法加以点评的同时,自己也对小说文字加以修改、润饰,有夹叙法:“急切里两个人一齐说话,须不是一个说完了,又一个说,必要一笔夹写出来。”例如瓦官寺中,鲁智深和小僧崔道成的对话。金圣叹最为得意的是对正反法和略犯法的总结。其中,正犯法是指同一题材类型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却又写的各有千秋。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何涛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林冲起解后又写卢俊义起解,朱仝雷横放晁盖后又写朱仝雷横放宋江。略犯法则指的是两段情节略有相似之处。如林冲买刀与杨志卖刀,唐牛儿与郓哥,郑屠的肉铺与蒋门神的快活林,鲁智深瓦关寺试禅杖与武松蜈蚣岭试戒刀。金圣叹将正犯法和略犯法总结为:“特犯不犯,将欲避之,必先犯之。”其中犯指的是触犯,就是故意写这个同类题材的作品;避是指在内容上相互避让,绝不雷同。但是,在诸多情节上,金圣叹的点评属于过度阐释。例如三个打虎的例子除了题材相同之外,内容毫无共同之处。此处可以看出金圣叹有时只顾追求这个文字的热闹,不大重视这个逻辑。然而对于一些情节、内容都十分相似的例子,像林冲发配和卢俊义发配这种情节之触,很明显是抄袭,此类情节最早出现于《三遂平妖传》中。唐牛儿和郓哥的人物形象也是相互抄袭得来的。金圣叹对正犯法、略犯法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确,他所认为的作者有意为之的雷同之处,其实是早期的不同说书者相互之间的启发、借鉴,乃至于抄袭。雷横、朱仝先后放晁盖、宋江,鲁智深在瓦官寺试禅杖与武松在蜈蚣岭试戒刀等等情节都带有很明显的抄袭、借鉴的痕迹。至于其他诸如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的情节,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打虎故事。前者来自《存孝打虎》,后者来自宋代洪迈《夷坚志》中的一篇《舒民杀虎》的故事。读古人的书,要进行思考、消化,不能随意听信一家之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第十讲(一) 《水浒传》与三国故事一、《水浒传》成书:水浒故事最早是口头文学,是以民间说话这种艺术形式出现的,类似于今天的评书。这种说话艺术至迟出现于唐代,当时名为市人小说。曾有记载白居易及其弟白行简曾请说书人讲“一枝花话”,白行简据此创作著名唐传奇《李娃传》。说话艺术到了宋元时期格外发达,一些大都市中有着繁华的闹市——“瓦舍”,瓦舍中又有剧院——“勾栏”,说话艺术正是在勾栏中表演。说话分为:讲史,讲经,小说。小说篇幅短,多半取材于市井故事或是爱情故事;讲史篇幅较长,为后面分回叙述的章回小说打下基础(“章回”一词最早出现于《红楼梦》第一回),《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北宋志传》(杨家将)、《精忠岳传》等等小说几乎都是历史题材。在宋代说话人口中:三国故事——说三分,五代故事——五代史,岳飞故事——中兴传。不同说话艺人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模拟。例如从三国故事中的关羽这一角色,就借鉴出了水浒故事中的关胜和说岳故事中的关铃。水浒故事出现较晚,因而在其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三国、五代、说岳杨家将等等故事的影响。同时水浒故事还受到文人的史传笔记的影响。二、《水浒传》和三国故事:首先,《水浒传》作者之一罗贯中同样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两部作品之间必然会存在互通之处。三国故事早在隋唐时期已经风行民间。宋代东京的瓦舍勾栏中,说话艺人霍四究专讲三国故事。宋代文学家苏轼曾在其笔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漫四大名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