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中国比较著名的策展人人有都谁

他是中国最狂的策展人,也是中国最好的策展人
二十多年前,
少年邱志杰留着板寸赤裸上身,
在脸上写下一个红色的“不”字。
有点反叛,有点狷狂。
邱志杰少年成名,
他曾以专业和文化课双第一的成绩,
考入中国美院,
并早早获得了天才的头衔。
当代艺术家 - 邱志杰
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改变他,
现在,他是艺术家、策展人、博导,
也是工作疯子。
他曾经不加掩饰地说:
我是用勤奋来掩饰自己的天才。
用勤奋来掩饰自己的天才
毕业后的邱志杰,
做过很长时间北漂。
那些年,他的家成为年轻人的据点。
来往借住的朋友太多,
他甚至经常进不了自家大门,
因为不知道钥匙拿在谁的手里。
和年轻人一起玩耍创作
邱志杰对创作有着几乎狂热的痴迷,
他要把一辈子活成艺术品。
他常对年轻人说:
去混世界吧,不要混什么艺术界。
对创作有着几乎狂热的痴迷
北京的崔各庄,
邱志杰有个偌大的工作室。
和多年前一样,年轻人在那里借住、创作,
挣一份生活,高谈阔论。
出走半生, 依旧少年
这些年轻面孔,
勾连着邱志杰的青春记忆,
他出走半生,
归来依旧少年。
- 附. 邱志杰作品 -
01. 纹身2,摄影,1994
02. 重新发电地图,素描稿,2012
03. 想象地理学,水墨,2017
04. 上元灯彩计划-海风,装置,2015
05. 上元灯彩计划-权臣,装置,2014
首届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提名展
于日-9月15日
上海艺仓美术馆四楼举行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国际大咖来推荐:谁是上世纪最重量级的策展人?(上)
顶级策展人们,包括Thelma Golden、Harald Szeemann和Marcia Tucker等等
策展人是当代艺术界的摇滚明星,或者说更像是才华横溢、全方面发展的艺术领域的电台DJ。虽然当今很多策展人都与他们合作的艺术家地位相当,但其实并不总是如此。近几十年来,名人的地位随着艺术全球化、国际事件的多样化一同茁壮成长,难以定义的当代艺术需要有能力的亲善大使来主持公道。
artnet新闻邀请了过去百年间、艺术界鉴赏家以及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来说出自己心中的“摇滚巨星”。
(从左至右):Harald Szeemann。图片:Ingeborg Lüscher;Catherine David;图片:via Independent Curators I Lynne Cooke;图片:courtesy of the NGA; Okwui Enwezor:AndreasGebert,2011;图片:Courtesy Museum Folkwang
Tobias Ostrander迈阿密佩雷斯艺术博物馆总策展人
(我心目中)有很多策展人,但是如下这几位可以说是最厉害的了:展览“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的瑞士策展人Harald Szeemann、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Catherine David、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现代艺术特别项目高级策展人Lynne Cooke、慕尼黑Haus der Kunst的常务董事兼艺术总监Okwui Enwezor。
László Moholy-Nagy,“现在之屋”(The Room of the Present),这个作品在2009年建构,一句1930年的文献与设计方案,Van Abbemuseum, Eindhoven
Jens Hoffmann“前线国际:克利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联合艺术总监
由于每个人都会推荐策展人Harald Szeemann、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或Okwui Enwezor,所以我就介绍两位尚未非常有名的策展人吧。他们可能最重要的策展人在博物馆展示方面发起了许多新颖的概念,无论从传统的艺术史学家(负责监督、建立和解释博物馆收藏)转型到如今策展人身份,他已过世的艺术史学家、博物馆馆长Alexander Dorner()。策展人Dorner与艺术家El Lissitzky一同创作了“Abstract Cabinet”(抽象百宝箱),还和匈牙利艺术家Lazlo Moholy-Nagy创作了“现在之屋”(The Room of the Present)。如今这两件作品都呈现在德国汉诺威国家博物馆。它们都是等同房间大小的装置作品,可以被理解为艺术作品,其中形式包括胶片投影、家具、壁纸设计、雕塑、摄影和纺织品类等等。
德国政治家、担任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的约瑟夫·戈培尔(Paul Joseph Goebbels)带队参观“堕落艺术展”展览。图片:致谢维基百科
“堕落艺术展”展览图录。图片:致谢维基百科
策展人Dorner还在慕尼黑策划打击由希特勒御用画家Adolf Ziegler和纳粹政党组织的“堕落艺术展”(Degenerate Art)。他的众多观点在1958年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活着的博物馆:一位艺术史学家和博物馆馆长的经历》(The Living Museum: Experiences of an Art Historical and Museum Director)一书中得以全面展现。
Mary Jane Jacob是我想隆重介绍的第二位策展人。在她策划下的“Places With a Past”(有着过去的地方)和“Culture in Action”(行动中的文化)在内的几个展览,重新定义了特定场景下艺术策展实践,并将其延伸至艺术领域。15年过后,这种观念升级成为一个特定名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这两大具备里程碑式意义的展览在查尔斯顿和芝加哥的历史和现实间构建起的桥梁,开辟了对传统策展概念以外的全新探索。独立策展人这个观念也是由Jacob引进至美国的。
作为身兼导师、作家和策展人身份于一身的Jacob,她立下的汗马功劳,是把完整的博物馆策展框架和具体运作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术背景下“转移”出来。
这里还有许多我所尊敬的策展人:Johannes Cladders、Pontus Hultén、Paulo Herkenhoff、Rosa Martinez、Germano Celant、Maria Lind、Adriano Pedrosa、Marcia Tucker、Jan Hoet和 Lucy R. Lippard。
Jenny Dixon
纽约市野口勇博物馆馆长
Dorothy Canning Miller。图片:via Wikipedia; (右) Henry Geldzahler by Robert Mapplethorpe,1979。图片:(C)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courtesy of Tate Museum
Dorothy Miller(1904-2003)是位女性策展人,从1934年起就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展览,是不是很厉害!她策划的包括“16美国人”和“14美国人”(16 Americans、14 Americans)等系列展览,向美国公众介绍了一批日后成为杰出艺术家的新星。
Henry Geldzahler(1935-1994)作为拥有广泛学识的精英,担任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洲艺术和二十世纪艺术部策展人,同时也是纽约市文化专员。
Bill Rubin(1927-2006)大概算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之一了。他对巴黎学派的预测、对立体主义的研究等等,不仅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设置议程,还影响了全球艺术博物馆如何向公众呈现艺术。
Almine Ruiz-Picasso
Almine Rech 画廊主
我选择的这些策展人,是因为他们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策划展览。做这些展览可是要花很大风险,因为不允许你犯任何错误。
泰特美术馆前任馆长Nicholas Serota,2016。图片:Niklas Halle’n/AFP Getty Images
Nicholas Serota:Serota做过许多展览,而他在泰特美术馆为艺术家Donald Judd策划的展览,着重展现了艺术家在20世纪下半叶作为重要的极简主义艺术家的地位。
“黑白毕加索”展览现场。图片:致谢guggenheim.org
著名毕加索学家Carmen Giménez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策划的“黑白毕加索”(Picasso Black and White)展览让人记忆犹新。她同样实现了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在伦敦泰特美术馆的辉煌,以及艺术家Richard Serra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览。
艺术史学家Yve-Alain Bois曾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的“L’Informe/Formless”(无形)至今让笔者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展览图录以文献为基础,跨越了整个20世纪。Bois和美国艺评人Rosalind Krauss一同介绍了介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第三种“空间”——这帮助观者去分析包含杜尚、杰克逊·波洛克、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辛迪·舍曼、克莱斯·奥登伯格、让·杜布菲和罗伯特·史密森等艺术家的作品。
Vilma Jurkute
阿尔瑟卡尔大道总监
Till Fellrath和Sam Bardaouil。图片:courtesy of Arter and I??k Kaya via Art Reoriented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得不推荐Sam Bardaouil和Till Fellrath策划的一场关于埃及超现实主义的展览,题为“艺术与自由:撕裂、战争和超现实主义在埃及”(Art et Liberté: Rupture, War and Surrealism in Egypt ,[1938-1948])的展览,全面呈现出五年的研究成果。该展览在包括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在内的五家博物馆进行巡展。策展人Bardaouil的著作在今年荣获现代主义研究协会(Modernist Studies Association)颁发的MSA书籍大奖。该展览将于今年11月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开幕。
Peter MacGill
佩斯/麦吉尔画廊创始人和主席
美国策展人John Szarkowski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Arbus,Friedlander, Winograd:New Documents” 展览开幕现场,1967。图片:Museum of Modern Art Archives, NY
当约翰·扎科夫斯基(John Szarkowski)任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时,他通过努力,改变了人们对摄影的思考和观察方式。在对摄影艺术挖掘之前,摄影作品是被放在地下室展示的。但扎科夫斯基为这些作品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为其争取到在地上一层进行展览的机会。
Susan L. Talbott
纺织工房博物馆执行董事
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作品《学着思考》(Learning to Think)(1991)从策展人Mary Jane Jacob’s “有着过去的地方” 展览现场,斯伯拉图艺术节
在九十年代,对于我们今天所要接触的问题,Mary Jane Jacob在定义就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1991年,她为美国斯伯拉图艺术节(Spoleto Festival)策划的标志性展览“Places with a Past” (有着过去的地方)涉及到了地方概念,亦变成后来的社会实践的概念。展览“Culture in Action” (行动中的文化)则拓宽了这层含义。Jacob奠定的艺术氛围能帮助解决关于种族、性别、真实性和社会影响等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并且高度关注艺术的变革。
二十至三十年代,沃兹沃思学会(Wadsworth Atheneum)总监Arthur Everett Austin(1900-1927)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为伟大的欧洲现代主义艺术举办展览。Everett为毕加索在美国举办首次回顾展,并首次把《三幕剧中四圣人》(Four Saints in Three Acts)搬到了剧场,早于百老汇首演。Austin对于“新事物”有一种直觉,他把艺术延伸至音乐和舞蹈领域,并为美国博物馆买了第一幅Balthus油画,还把“芭蕾之父”George Balanchine带回了美国。
Philip Hewat-Jaboor
“伦敦大师杰作精品展”主席
前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Philippede Montebello。图片:Courtesy of the Hispanic Society Museum & Library
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Acquavella画廊馆长Philippe de Montebello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策展人之一。他知识渊博且很有远见。我觉得他对于“标准”有敏锐感,这一点特别重要。有好与不好的艺术,有美与不美的艺术,所以质量仍是重要的衡量工具——我们不可忽视。他对各个时期和各类艺术品都具鉴赏能力。没有一家博物馆可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深度及全面性方面媲美。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将一个世纪的艺术与另一个世纪的艺术,一种艺术学科与另一种艺术学科区分开来。我们应考虑到其独特的美,我们应该睁开眼睛来判断艺术作品,而不是专注于类别。我们绝对不应该认为“我只是喜欢当代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本身就是融合的结果。
请继续关注即将于明日推送的国际大咖来推荐:谁是上世纪最重量级的策展人?(下篇)
文:Caroline Goldstein
译:Weixin Jin
编:Cathy Fan
#关于上述提及的这些策展人,你最钦佩哪一位呢?请在留言中与我们分享你的原因。
artnet微信平台是由Artnet全球有限公司独家授权的平台,任何出版机构或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artnet微信平台或翻译来自artnet News网站的文章,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策展人是个什么样的职业?策展人是个什么样的职业?爱拼滴答百家号专业的策展人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策展人是个什么样的职业?在展览里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展开工作?................................................种种疑问,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文章中得到一些答案。全文如下: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的陆蓉之遇到第一个有策展人的国际展,想了两晚上,第一次将curator译成策展人。她做梦也想不到,此后20多年,中国的策展人会如此之多。上世纪60年代策展人出现,鼻祖就是曾连任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辞掉伯尔尼美术馆馆长一职去纽约策划 “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而策展人在中国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是坐标,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尽管这个词当年还没从台湾传过来,但谁又能否定高名潞、栗宪庭、周彦、费大为、范迪安、王明贤、侯瀚如、殷双喜的策展实验呢?90年代是中国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时,策展人绝对是一个新鲜词。因为制度内的美术馆没有专门设置策展人一职,所谓策展人,大多是在制度外独立策展的艺术批评家。1995年,留学意大利的黄笃回国后,名片上赫然印着“策展人”三字,那是杨卫第一次看到这个词。他当时很纳闷:这也是一种职业?而正是差不多那时起,中国策展人时代开始来临,王林、冯博一、黄笃等新一代策展人崛起。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NBA“大鲨鱼”奥尼尔2010年年初很炫地当起了“大小确乎关系重大”展策展人。37岁的他挑出39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甚至从华盛顿希尔斯伯恩博物馆借出雕塑家罗恩·穆克的《无题(胖人)》。当然,奥尼尔的策展人身份或许只是主办方的噱头。而在中国,艺术家、画廊经纪人、画廊老板客串策展人却是实在发生的事。客串也引来风波。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定为艺术家卢昊时,朱其马上撰文质疑:“为何选一个二流艺术家当中国馆的策展人?”其实,早在2000年,日本评论家栗山明就问过艺术家张小涛:“你怎么看待艺术家当策展人,比如邱志杰策划的‘后感性’?”张小涛说艺术家跨界是好事,如果他的能力允许的话,是对批评和策展工作的补充,但自己不会当策展人。做装置和空间作品的史金淞和巫鸿、冯博一、范迪安合作过。“策展人的工作很重要,艺术家的工作更靠感觉,他们需要策展人,就像开车的人要有个GPS。方向盘在艺术家手中,但需要理论指导。”侯瀚如认为策展是很专业的事:“策展人要能挑出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研究文化环境,地理位置,这是很复杂的一个研究过程。展览的形成就像艺术作品的形成。”而冯博一也认为展览是策展人创作的作品:“策展人通过展览的策展理念、主题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布展等,提示出策展人对艺术的观点。”1980年开始做独立策展人的张颂仁,后来成立汉雅轩画廊,1993年在香港举办“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他希望在市场上推出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也乐意当策展人。“90年代张颂仁、乌里·希克、程昕东等对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舞台有推动作用,我认为他们是活动的组织者,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展人。”张小涛说。张小涛认为策展是有门槛的,“不要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我敬重那些真正独立的、‘干净’的策展人。”艺术国际网站主编吴鸿也策划了不少展览,他说:“现在策展人的概念有些被泛化了,所以,很多策展人实际是一个‘召集人’、‘出资人’的概念。相当于在电影行业,‘制片人’、‘投资人’都要来当导演,肯定是不正常的。”吴鸿强调策展人被泛化,对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都没什么好处。“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人家要挂策展人的名头,你有什么办法?!”王林说道。尤其是把持大批艺术品的人,通过展览推出,带来的市场增值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策展人最容易成为投机分子圈钱圈地运动的遮羞布。所以,就算策展人可以是艺术家,也绝对不能是画商或收藏家。真正的策展人不倒买倒卖艺术品,他们通过展览推出艺术家,即使作品卖出天价,却没自己一点关系。总之,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独立策展人活得很艰难《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测:博物馆策展人将成为2010年50个最佳职业之一。策展人数量有望增长23%,高于所有职业的平均水平。策展人年收入中等水平是4.7万美元。50% 策展人的收入在3.5万—6.4万元之间。10%年收入超过8.3万美元。人在美国的周彦也承认策展人在美国很体面、受人尊敬,但他说美国一般的博物馆策展人应该也就3万—5万年薪左右,而这个年薪只是保证基本温饱而已。中国真正的策展人大多独立于美术馆制度外,吴鸿说:“目前的条件下,策展人是一份临时工,你能说临时工是份好工作吗?”冯博一最近刚在何香凝美术馆为徐冰策划了个展“木林森”。已经策划了70多个展览的他,是没固定工作的独立策展人。“我的收入主要是文案策划的稿费和策展费,也许这个月策划了一个大展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下个月就不那么理想了。”冯博一说。“全球独立策展人也就那一二十个人吧,能走到今天的不多。靠这个生存还是蛮难的。”刚忙完里昂双年展的独立策展人侯瀚如已经策划了七八十个展览。他告诉《新周刊》:“欧洲独立策展人机会多一些,有各种双年展资源。而美国大都是大博物馆、画廊,没那么多机会。”1990年费大为在法国策划“献给昨天的中国明天”展,陈箴、谷文达、黄永砯、蔡国强、杨诘苍、严培明等汇聚起来,成为西方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侯瀚如去帮费大为,结果在那认识了女友,就一直留居巴黎。那时,也不可能马上进美术馆做策展人,于是侯瀚如就成了独立策展人。因为经济原因,侯瀚如90年代在自家过道办展览,那时他的孩子刚出生。每个月请不同的艺术家,持续13个月,邀请了世界上13位艺术家。这招让他在法国很快有了名。有趣的是,今天很知名的法国策展人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那时也在自家厨房办展览。共同的经历让他俩合作很默契,1997年“运动中的城市”展和2004年广州三年展都口碑不错。策展人必须是批评家重大国际展的策展人都是批评家:策划过威尼斯双年展、横滨三年展的南条史生是日本批评家;策划过光州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奥奎·恩威佐是美国批评家。肖戈曾任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的策展助理。她说桑福是个人缘极好的工作狂,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奥利瓦和桑福是朋友。“奥利瓦更像批评家,学术性更高;桑福更像活动策划者,领导、外交部官员都会参加他的展览宴会。”肖戈说。中国好的策展人也都是带有批评视角的。高名潞的每个展览都与他的研究分不开。“我策划的展览不多,不超过10个,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Inside Out、极多主义、墙、无名、公寓和意派等,还有前卫四人和全球观念主义等。”而其中他比较满意的就只有中国现代艺术展和巡展了好几个国家的 “蜕变与突破——中国新艺术展”(Inside Out),因为这是艺术批评的实体展示。侯瀚如是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策展人,也是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策展人之一。可他更愿意被称为批评家。“我做的展览针对各个条件不同的地方,绝大部分都和现场发生关系。”侯瀚如认为策展人首先要懂专业、懂艺术,构思有意思的、合乎文化语境需要的计划,具体组织、研究艺术。“不是批评家做什么展览?对艺术没有看法做什么展览?”侯瀚如认为国内策展很蓬勃,但最关键的是学术深度欠缺。“策展人对国际的了解不够,绝大部分还是中国艺术家展。没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和深入的研究。”侯瀚如说。批评家王林2007年在广东美术馆策划的“从西南出发”反响不错。他告诉《新周刊》:“策展和批评是两个相交的圆。策展是批评的实践活动,我只愿意在两者重合的范围内做策展人。”正在筹备今年3月广东美术馆个展的张小涛说,大多数艺术家缺少批评家具有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建构,因此策划的展览往往很碎片化,缺乏视觉的逻辑和思想谱系。“优秀的策展人应兼具批评家的思想,他们能把艺术家想不到的东西提升出来,把碎片重组在一个有序的结构里。”2008年,巫鸿为张小涛策划了个展“微观叙事”,准备了两年,文献就编了一年多。“西方的策展人更注重细节,如:作品和展场空间的融合、文献编辑、版权。中国策展人更注意文章、概念,不注重展场和空间。巫鸿先生更像西方的策展人。”张小涛说巫鸿从访谈、布展、研讨会到文献都非常细致。行为艺术家马六明和国外策展人接触多。他发现就算国内的双年展,策展人和艺术家沟通也很简单。1996年他第一次去国外参展是日本国际行为艺术节。“方案沟通非常多,作品怎么实施,甚至想办法帮我办到签证。”1999年塞曼来北京邀请马六明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花了一个下午坐在他工作室看行为录像带,也许国内策展人还缺少这股认真的劲。艺术圈不会消失的十大职业艺术家中国史上第一位可考的艺术家是东晋顾恺之,斯人已逝上千年,但他的《女史箴图》人类还在仰慕。只要不发生《2012》那样的悲剧,艺术家将与人类永存。策展人(批评家)无论上海、北京双年展,还是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批评家)促使艺术家的再认识与再创作,赋予他们意义,为他们在历史中寻找坐标点。画廊小姐哪怕是最小最穷的画廊,可以缺展厅、缺艺术家,但绝不能缺少一位忠心耿耿的画廊小姐。她们是进门第一眼,是画廊的生招牌。艺术经纪人没有经纪人的时代,艺术掮客、艺术中介并不少见。西方上百年历史的艺术经纪人,正在中国以惊人速度增长,而买画的人越来越依赖他们的顾问。收藏家收藏家也分三流九等,有的是真喜欢艺术,有的是真喜欢钱。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流通中的艺术品永远不差接盘手。拍卖师中国拍卖业只有20多年历史,拍卖公司却已有3000家。在槌起槌落间敲出数字神话的拍卖师,是拍卖游戏中的体面荷官,是拍卖公司专业性的保证。画廊主佩斯进驻北京时,坊间就传言:它一来,中国画廊要倒一片。可是这两年新开的画廊数远远多于佩斯办的展览数。商人开画廊的速度超过了倒闭速度。考前班老师艺术家发达了,艺考热起来了。考生们相信,一旦考上全国八大美院,离名利双收的艺术家生活就近了一步。作为艺术家梦想的第一步,考前班永远有生意。美术馆馆长美术馆馆长少不了被艺术家簇拥,他们是执钥匙的看门人,是决定游戏规则的裁判。在最近的全球美术馆裁员潮中,绝对不会被裁的就是馆长。艺术媒体人不管是Hi Art,还是No Art,不管办杂志的是谁,艺术家永远需要展示平台,哪怕经济最萧条时,艺术媒体也有广告。那些著名的国际策展人阿基尔·波尼托·奥利瓦(achill bonito o1iva):他是意大利评论家,因1979年推出意大利超前卫三C声名显赫。他是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在栗宪庭帮助下挑选中国艺术家,但他感兴趣的只是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温琴佐·桑福:他是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1988年起参与策划威尼斯双年展和威尼斯电影节,策划过伦勃朗、雷诺阿、毕加索个展,并连续三届担任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他说“策展人做展览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南条史生:他是日本独立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策划过卡耐基国际展、台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横滨三年展。1995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策划“超国度文化”展,推出了两位艺术家:除了伊朗裔的纳莎特,就是蔡国强。奥奎·恩威佐:他是美国批评家也是活跃在世界各地的知名策展人,现任旧金山艺术学院常务院长和资深副校长。他是第11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2008年,他策划了第七届光州双年展。丹尼尔·伯恩鲍姆:他是法兰克福美术学院院长,同时担任学院Portikus画廊总监。过去十多年间,从意大利都灵到日本横滨,他在世界各地组织了多场大型展览。2009年,45岁的他成为威尼斯双年展史上最年轻的总策展人。罗伯特·斯托:他是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他说“展览不再作为一个导师向观众灌输任何知识或真理,而是不发一言地向观众袒露自身,听从审美直觉的裁断”。定义策展人奥尼尔:作为策展人,我要对艺术家们负责,他们就像我的队友,我们要保证每个人发挥出状态——这跟打篮球其实没什么区别。高名潞:好的策展人就是不把自己看成策展人,这样才能策划好展览。周彦:策展人是一个文化人,是文化的开拓者和守望者。侯瀚如:策展人是艺术家和观众的保姆。王林:所谓策展人,就是掰着指头计算还有哪些艺术家没有嫁出去的和尚尼姑。冯博一:像贫下中农一样辛苦!现在是个人就能当策展人。杨小彦:就是一个厨师嘛,配一桌好菜,送给社会尝一下。张小涛:策展人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是学术的发动机。吴鸿:一个在展览中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人。杨卫:策展人就相当于艺术界的政治家。肖戈:策展人就像制片人、导演和领袖。史金淞:策展人就是人肉GPS。原标题:专业的策展人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爱拼滴答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中国著名策展人 如何策展_百度知道
中国著名策展人 如何策展
我有更好的答案
能不能精细点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策展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博宝艺术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资讯
冯博一 策展人:艺术圈最后消失的职业 在中国晚30年策展人这个舶来词在中国泛滥了。策展人是什么人?是导演,是制片人,是保姆,是GPS,是超级奶妈或奶爸。很全能,然而,策展人是有门槛的,策展人也将是艺术最后的标准和底线的坚守者。绝非谁都可以成为策展人,侯瀚如认为,他们必须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评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的陆蓉之遇到第一个有策展人的国际展,想了两晚上,第一次将curator译成策展人。她做梦也想不到,此后20多年,中国的策展人会如此之多。  上世纪60年代策展人出现,鼻祖就是曾连任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辞掉伯尔尼美术馆馆长一职去纽约策划 “当态度成为形式”展。  而策展人在中国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是坐标,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尽管这个词当年还没从台湾传过来,但谁又能否定高名潞、栗宪庭、周彦、费大为、范迪安、王明贤、侯瀚如、殷双喜的策展实验呢?  90年代是中国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时,策展人绝对是一个新鲜词。因为体制内的美术馆没有专门设置策展人一职,所谓策展人,大多是在体制外独立策展的艺术批评家。1995年,留学意大利的黄笃回国后,名片上赫然印着“策展人”三字,那是杨卫第一次看到这个词。他当时很纳闷:这也是一种职业?而正是差不多那时起,中国策展人时代开始来临,王林、冯博一、黄笃等新一代策展人崛起。  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  NBA“大鲨鱼”奥尼尔2010年年初很炫地当起了“大小确乎关系重大”展策展人。37岁的他挑出39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甚至从华盛顿希尔斯伯恩博物馆借出雕塑家罗恩穆克的《无题(胖人)》。当然,奥尼尔的策展人身份或许只是主办方的噱头。而在中国,艺术家、画廊经纪人、画廊老板客串策展人却是实在发生的事。  客串也引来风波。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定为艺术家卢昊时,朱其马上撰文质疑:“为何选一个二流艺术家当中国馆的策展人?”其实,早在2000年,日本评论家栗山明就问过艺术家张小涛:“你怎么看待艺术家当策展人,比如邱志杰策划的‘后感性’?”张小涛说艺术家跨界是好事,如果他的能力允许的话,是对批评和策展工作的补充,但自己不会当策展人。  做装置和空间作品的史金淞和巫鸿、冯博一、范迪安合作过。“策展人的工作很重要,艺术家的工作更靠感觉,他们需要策展人,就像开车的人要有个GPS。方向盘在艺术家手中,但需要理论指导。”  侯瀚如认为策展是很专业的事:“策展人要能挑出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研究文化环境,地理位置,这是很复杂的一个研究过程。展览的形成就像艺术作品的形成。”而冯博一也认为展览是策展人创作的作品:“策展人通过展览的策展理念、主题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布展等,提示出策展人对艺术的观点。”  1980年开始做独立策展人的张颂仁,后来成立汉雅轩画廊,1993年在香港举办“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他希望在市场上推出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也乐意当策展人。“90年代张颂仁、乌里希克、程昕东等对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舞台有推动作用,我认为他们是活动的组织者,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展人。”张小涛说。  张小涛认为策展是有门槛的,“不要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我敬重那些真正独立的、‘干净’的策展人 。”  艺术国际网站主编吴鸿也策划了不少展览,他说:“现在策展人的概念有些被泛化了,所以,很多策展人实际是一个‘召集人’、‘出资人’的概念。相当于在电影行业,‘制片人’、‘投资人’都要来当导演,肯定是不正常的。”吴鸿强调策展人被泛化,对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都没什么好处。“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人家要挂策展人的名头,你有什么办法?!”王林说道。  尤其是把持大批艺术品的人,通过展览推出,带来的市场增值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策展人最容易成为投机分子圈钱圈地运动的遮羞布。所以,就算策展人可以是艺术家,也绝对不能是画商或收藏家。真正的策展人不倒买倒卖艺术品,他们通过展览推出艺术家,即使作品卖出天价,却没自己一点关系。总之,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  独立策展人活得很艰难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测:博物馆策展人将成为2010年50个最佳职业之一。策展人数量有望增长23%,高于所有职业的平均水平。策展人年收入中等水平是4.7万美元。50% 策展人的收入在3.5万—6.4万元之间。10%年收入超过8.3万美元。人在美国的周彦也承认策展人在美国很体面、受人尊敬,但他说美国一般的博物馆策展人应该也就3万—5万年薪左右,而这个年薪只是保证基本温饱而已。  中国真正的策展人大多独立于美术馆体制外,吴鸿说:“目前的条件下,策展人是一份临时工,你能说临时工是份好工作吗?”  冯博一最近刚在何香凝美术馆为徐冰策划了个展“木林森”。已经策划了70多个展览的他,是没固定工作的独立策展人。“我的收入主要是文案策划的稿费和策展费,也许这个月策划了一个大展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下个月就不那么理想了。”冯博一说。  “全球独立策展人也就那一二十个人吧,能走到今天的不多。靠这个生存还是蛮难的。”刚忙完里昂双年展的独立策展人侯瀚如已经策划了七八十个展览。他告诉《新周刊》:“欧洲独立策展人机会多一些,有各种双年展资源。而美国大都是大博物馆、画廊,没那么多机会。”  1990年费大为在法国策划“献给昨天的中国明天”展,陈箴、谷文达、黄永砯、蔡国强、杨诘苍、严培明等汇聚起来,成为西方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侯瀚如去帮费大为,结果在那认识了女友,就一直留居巴黎。那时,也不可能马上进美术馆做策展人,于是侯瀚如就成了独立策展人。  因为经济原因,侯瀚如90年代在自家过道办展览,那时他的孩子刚出生。每个月请不同的艺术家,持续13个月,邀请了世界上13位艺术家。这招让他在法国很快有了名。有趣的是,今天很知名的法国策展人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那时也在自家厨房办展览。共同的经历让他俩合作很默契,1997年“运动中的城市”展和2004年广州三年展都口碑不错。
博宝声明:博宝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策展人手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