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与辽,夏势均力敌但是却向他们妥协

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_百度知道
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
我有更好的答案
宋夏之间的和与战一共五次:1、第一次:战:宋仁宗明道二年(1039年)六月开始,第一次三年之久的宋夏战争全面爆发。和: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宋夏第一次战争是因为元昊称帝引起的,宋朝直到灭亡也没向西夏称过臣)。2、第二次: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攻略庆州,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一年多后去世,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3、第三次:熙河之战4、第四次:战:绍圣三年(1096年),宋军攻克西夏洪州、盐州、宥州、平夏城、会州、青唐等地,西夏国势日衰,只好遣使向宋朝求和。和: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西夏发生政变,在辽国暗助下,小梁太后被设计毒杀,随後西夏以皇太后逝世为理由,向宋国遣使告哀并谢罪,是谢罪。宋国表示不接纳西夏的使节。不过辽国随即派遣签书枢密院事萧德崇,为宋夏两国“调停”,最後宋国只好接受西夏的求和。5、第五次:政和四年(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西夏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一、具体资料:第一次战争: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明道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宋夏战争全面爆发。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西夏虽屡胜,但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货币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辽国出现矛盾等各种主观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和谈,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宋夏第一次战争是因为元昊称帝引起的,宋朝直到灭亡也没向西夏称过臣)第二次战争 后来,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攻略庆州,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一年多后去世,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大规模战争。第三次战争熙河之战元丰四年(1081年)11月王韶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击溃夏军,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永乐城之战,元丰五年(1082年)9月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你没看错,是灭夏战争)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灭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宁夏境内)。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宋军战败,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沈括以及宦官李宪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种谔未予援救。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十多万士卒役夫阵亡。第四次战争平夏城之战绍圣三年(1096年),宋军攻克西夏洪州、盐州、宥州、平夏城、会州、青唐等地,西夏国势日衰,只好遣使向宋朝求和。(着重突出求和)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冬天十月,西夏小梁太后与夏崇宗李乾顺亲自率领军队,号称五十万大军,进攻宋国鄜延路,但各州县均守御完备,夏军只好进攻金明砦,将精骑留在龙安砦附近。夏崇宗母子亲临前阵,擂动战鼓,西夏军将士士气高涨,洪水般涌入金明砦,将守将皇城使张舆和二千五百名宋军几乎屠杀一空,只有五人得脱,并缴获大量物资。胜后西夏向宋国上表称:「朝廷待我刻薄,本来要攻打鄜延,但因为我恭顺,所以只取金明,未失臣节。」。 宋哲宗听闻夏人入寇,对此处之泰然:「五十万众深入吾境,最多不过十日,攻占一二个砦子。」後来战事竟如宋哲宗所料。 其後知渭州章楶建议对西夏采取经济制裁与碉堡作战,为了实践这套战术,他在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修建二城,被赐名平夏城与灵平砦。 随后宋军在第二年进行军事报复,攻克西夏洪州、宥州、会州、青唐等地,环庆钤辖张存一度占据盐州,但他在胜利回师途中,被西夏军追袭并纵火,四面攻击。宋军蕃官承制赵宗锐等人被杀,盐州得而复失,不过西夏亦因为之前宋军的报复而元气大伤。 平夏城的修建,使得西夏军从没烟峡进攻宋国的通道被堵死,因此在公元1098年(绍圣五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李乾顺再次猛攻平夏城,但西夏军遇到大雪人困马乏,最终惨败。章楶遣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俘获西夏大将嵬名阿埋与妹勒都逋及其族人,史称平夏城之战。 大捷的消息传出後,宋哲宗亲自到紫宸殿接受大臣的祝贺,并擢章楶为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端明殿学士,进阶大中大夫。随後宋军兴建西安州与天都寨,打通泾原路与熙河路,控制横山大部分地区後,秦州变成内地,宋军取得对西夏战略上的优势。 宋朝控制横山地区後,西夏处境日益艰困。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西夏发生政变,在辽国暗助下,小梁太后被设计毒杀,随後西夏以皇太后逝世为理由,向宋国遣使告哀并谢罪,是谢罪。宋国表示不接纳西夏的使节。不过辽国随即派遣签书枢密院事萧德崇,为宋夏两国“调停”,最後宋国只好接受西夏的求和。第五次战争横山之战政和四年(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西夏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二、宋夏关系分析:宋朝初年,宋辽争战,最终形成对峙。西夏趁机崛起,既向辽称臣纳贡,又接受北宋封授,“虽臣事中国及契丹,然自帝一方”,保持着事实上的独立。至宋夏战争爆发前,西夏不仅疆域得以向西扩张,而且还通过与北宋、辽朝的贸易,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西夏的国力因此有了较大增长,依赖西北一隅与北宋、辽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是影响宋夏和战的关键因素。首先,从宋、辽、夏三国的国力来看,北宋不仅地处中原,人口众多,耕地广大,而且封建经济发达,是三国中国力最强的。辽朝地处北方,进入封建社会不久,是一个新兴的封建制国家,国土辽阔,面积几乎是北宋的两倍,但其人口、耕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较北宋为低,国力仅次于北宋。西夏在元昊统治时期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西夏的人口、耕地及经济发展水平是三国中最低的,国力远弱于北宋及辽朝。既然如此,西夏为何敢于先进攻北宋,而后抗辽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是三国鼎立,西夏的国力弱于北宋及辽朝。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凡三国鼎立或多政权并存时期,较弱的政权总是趋于联合(多以纳贡、联姻等途径),建立某种形式的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最强大的一个政权。同盟建立以后,其成员间固有矛盾会暂时搁置。一旦面临的共同威胁解除或者最强的一方遭到削弱时,同盟方搁置的内部矛盾就会激化,导致冲突发生。这是国与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宋辽夏三国鼎立时期当然也不例外。宋辽战争之后确立的对峙局面,因西夏的崛起而成为三国鼎立之势。作为国力最弱的一方,西夏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持宋辽平衡的砝码的作用,宋辽澶渊之盟后一百多年没有战事,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西夏建立后,既对宋辽同时称臣,又与宋辽争战,北宋与辽朝两强相互对峙,都不敢倾其全力去消灭西夏,所以西夏敢于先攻北宋,而后抗辽。但长期与辽朝争战将导致平衡被打破,危及自身,于是辽夏间很快恢复了关系,西夏转而继续与北宋抗衡。必须指出的是,西夏从来没有两线作战,同时向北宋与辽朝开战,从而避免了腹背受敌。其次,三国中北宋国力最强,虽经两度伐辽失败,但北宋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远比辽朝发达的社会经济,使辽朝统治者一直心存顾忌。承天太后之所以在澶州城下同意妥协,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因此,宋辽对峙的局面确立后,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害怕两败俱伤。同时,由于顾忌北宋巨大的潜力,耽心有朝一日北宋强大起来,危及辽朝的存亡,辽朝希望有能牵制北宋的第三方力量出现,所以对西夏政权的建立乐观其成。元昊称帝,辽朝容忍甚至支持,而北宋却视之为反叛。宋夏战争之所以爆发,与这种并非势均力敌的三国鼎立格局有直接关系。总之,宋辽夏鼎立是这一时期政权间关系的主导因素。任何一方的对外举措,都要受到这一因素的支配,宋夏间长达八十余年的和战史尤其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研究学者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说西夏王为李元昊的缘故。再后来赵氏衰落,辽国对宋屡屡取得胜利之际,西夏就趁火打劫也想分一杯羹。总而言之大夏元昊在宋辽之间多年的战争中浑水摸鱼,利用双方之间的矛盾和积极沟通自己与宋辽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未纳贡,反而是宋每年给夏大批粮食等财物,后赐元昊李姓,虽然说夏是对宋称臣,使两方为了利用夏来牵制对方承认其政权。夏对于宋的和是在宋还强盛的时候需要大宋的粮食布匹等物来用马匹交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宋拥有同时代先进武器,为何却被亡国?大宋拥有同时代先进武器,为何却被亡国?秘史特秦百家号甲午战争的刚开始的时候,打进朝鲜的日本陆军在单兵武器上远没有当时的清朝陆军要好,以至于当时很多西方列强都不看好日本这个蕞尔小国对东方巨人大清的这次挑战认为这是一场自杀,但是真当战争打响两军进入正面交锋,情况却让世界大跌眼镜,拥有良好武器的清军经常是在日军面前望风而逃,甚至出现几十个日军追着几百个清军跑的局面,清军如此的不济也让世界再次认清了大清朝这头纸老虎的真面目,同时也为日本后面对中国的多次侵略种下了更大的野心,所以说决定战争的从来都不是武器,而是使用武器的人。先进的武器优势的火力,在战争的世界里永远都是惹人注目的话题,谁想打赢一场战争谁就要拥有先进的武器,这在当今的世界更是深入人心的真理。试看那全球各地横着走的美军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样的道理放在古代也是不可置疑的,想当年大汉朝北伐匈奴,汉军上下清一色的铁甲铁刀强弓劲弩,单兵武器装备比基本身无寸甲手中武器也是不知道祖传了多少待的匈奴不知道要高到哪去了,就此汉军一路突飞猛进以风卷残云之势直接扫荡了整个大漠草原,直接端掉了匈奴人的老窝打出汉军几千年的威名。所以汉朝名将陈汤才会放话:一个汉兵可以吊打三个胡兵。一 大宋的高科技先进装备但这样的普世真理道理,到了一千年后的大宋朝忽然就行不通了,我大宋明明有着碾压周边游牧部落的先进武器,可为何就是赢不了呢?!这个先进武器,世人称之做神臂弓!一提起宋军,世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骑兵少的可怜,步兵装备强悍硬抗四方强敌,同时期宋朝所要面对的敌人基本都是骑兵大国,而已步兵硬抗骑兵还能保证大宋百年与辽金西夏的势均力敌之势这足以让宋粉们自豪满满,要知道步兵对抗骑兵拥着太多的劣势。而大宋之所以能以步兵维持此局势,这与大宋发达强悍的武器研发力量是离不开的,自立国以来,大宋的步兵就是长期强大存在,就拿大宋最精锐的中央禁军来说就知道了,一色的重装步人甲超长枪大朴刀,平均负重五十公斤,正面战场宋军步兵方阵一展开,一次次的以血肉之躯,硬是扛住了金辽西夏三国的铁骑冲锋。虽然也有人质疑说北宋禁军偏弱,很多都只是充人数送人头的,但是若只是充人数送人头,大宋能以这样的部队长期维持与周边敌国的均衡之势,恐怕早就一泻千里了。而在这后面,更能够让大宋维持不败之势就要属宋军的独家先进武器就是 &: 弩 !弩这种武器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宋军的前辈汉军就是靠着这个东西碾压了匈奴,而弩发展到大宋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巅峰的水平。当时宋军的弩,大致可分为轻型的踏张弩和重型的床弩,细分下去更是有几十种。除了花样多,杀伤力更恐怖,当年宋军北伐幽州时,宋军更是用重型床弩射出的弩箭钉入城墙做成爬梯,让宋兵攀着往上爬,吓得辽军直呼不得了。而当年更叫辽兵吐血的是,宋军的弩不但穿城墙厉害,穿起人来更是不得了。宋军大部分斩首辽军上万的大捷,全都是强弩万箭齐发的功劳。澶州大战,辽军元帅萧挞览由于太浪走到阵前更是被宋军床弩远程狙杀,直接撸死在原地。也正是这惨景在基于多方面因数,辽国最终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与宋议和,签《澶渊之盟》,宋军一弩撸出百年和平!二:神臂弓横空出世但这时的大宋弩,强悍归强悍,毛病也挠头:轻型的踏张弩操作轻便,射程杀伤却有限。床弩威力凶猛,可是好些都有几十人操作,十分粗笨难用。也就守城能指望,野战基本用不上。等到西夏政权崛起,面对弓强马快且军工装备同样不弱的西夏军,宋军的传统优势,一下就被消解。早期的战争里吃了不少亏,最后也只能认了和约,眼巴巴看着西夏霸占河西走廊!也正是在这新挑战面前,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军事改革的热潮下,宋朝的军工科技,终于爆表突破:一款新型高科技弩风光登场,从此在各个战场上,成为两宋不同的敌人,共同的战场噩梦——神臂弓!神臂弓怎么来的?不同的史料,也争议很多。《宋史》上说,是由军工名家李宏开发的,而大科学家沈括却言之凿凿,是西夏叛将李定冒死献来的。甚至到了明朝,小说家冯梦龙也凑热闹,说是一个叫郑信的和仙女相爱,仙女送了这神器做定情信物。但无争议的是,这神器很强!强到什么地步?可以打个比方。如果说宋军轻便但杀伤有限的踏张弩,好比灵活的轻量级选手。笨拙但杀伤凶悍的床弩,更似粗笨的重量级拳手。那么神臂弓,却是兼有二者优势,既身法灵活,更杀伤力强大,完全超级战士!看看它的性能,就知道有多“超级”:长三尺二寸,单兵就能操作,专发射木羽的重箭,有效射程三百二十七米,就算对方是重甲,命中了就是个大洞,冲击力十分暴烈!战术也火速升级,发展到两宋年间,还有了“驻队矢”战术,就是射手分三排轮番发射,攻击源源不断,如此创新,也被看做近代火枪战术的前身。这款诞生于王安石变法年代的超级武器,也迅速装备在宋军改革后的最精锐部队——西军。这支驻扎在陕西的大宋禁军精锐,历经严格选拔与血火淬炼,辅以强悍神臂弓,战力也火速升级。最先被揍的叫苦连天的,当然是老对头西夏,先前和宋军还是相持,此后到徽宗年间,虽说也各有胜负,但总体说来,都是被宋军步步碾压,到了宋徽宗年间,连都城在西军眼皮底下。至于神臂弓的实战威力,听西夏人咋说:“若遇神臂弓,步奚自溃”。看实战真个如此,比如平夏城大战,宋军凭借神臂弓死守坚城,拖住西夏五十万大军,然后合围猛揍,将西夏打到全线崩溃。类似桥段,整个北宋中后期的宋夏战场上,基本是正常现象。三:神弓为何难救北宋?就这样,年头上已然是末代的北宋王朝,其实却拥有一支手握强大杀器且战力凶悍的铁血西军。可就是这看上去强大的状况,却自从“联金灭辽”弱智战略启动,正胖揍西夏的西军被调去“灭辽”后,一下就连番被揍蒙:先被苟延残喘的辽军狠揍,接着金军南下,靖康之耻,又被“满万不可战”的金军狠打。强如神臂弓,竟也玩不转!为什么玩不转?是神臂弓不行了?看过程就知道:联金灭辽本身就是瞎闹,从陕西横穿到河北打这不靠谱的仗,更是兵家大忌。但比这弱智战略更可气的,却是弱智指挥。先是原本铁拳般的西军,给拆成不相统属的六部分,零散的投入各个战场,遇上势头正凶的金军。就好比零散的手指头,碰上人家的铁拳,就算是金刚指,恐怕也悲剧。于是,西军悲剧了。最典型的,就是太原大战。负责救援的西军种师中部,还没完全做好补充,就被不知兵的上司制枢密院许翰一个劲催,赶鸭子上架似的上战场,连辎重给养都来不及带。果然陷入到金军打援部队的重围里。饶是这样,宋军依然顽强五战三胜,可关键时刻,大杀器神臂弓的弩箭都没带足,竟很快打光了。这支战斗到最后的宋军残部,最终在主帅种师中率领着发起最后进攻,全数壮烈阵亡!必须说的是,虽然没有力挽狂澜,但在南宋初年的陕西和尚原与四川仙人关大战里,西军余部依然发挥神臂弓优势,将金军打的头破血流。当时为了能对付神臂弓,凶悍的金军也拼了老命,每个人身穿两层战甲,而且人马相连,大有死也要冲过神臂弓箭雨的气势,结果一番血战下来,不但被打的全线崩溃。后来和大英雄岳飞死磕过的金兀术,更是夺路而逃,为了逃命,连胡子都割掉了!在后面的南宋年间,宋金战争乃至宋蒙战争期间,神臂弓的发展,也几乎是井喷式,还有了“克敌弓”“神臂弩”之类的升级版。而且不但陆地上风光,海洋上也十分霸道。装备神臂弓的大宋水师,在著名的唐岛海战上,开发出发射火箭战术,将野心勃勃的金国舰队全数揍沉,是为人类古代史上首次火器大海战!虽然没有光复山河,但为了保卫大宋,神臂弓也真是拼到家了。但为什么拼到家,却最好也只是半壁江山?打个比方就知道:一个浑身肌肉且战力凶悍的勇士,却长着一副智商低下的脑子。这样的蠢汉,又如何赢得了高手过招?升级装备却不长脑子,两宋的教训,神臂弓的绝唱,永远不是过去式!孙子兵法有云:上攻伐谋中伐交下伐兵,北宋的步兵装备虽然很好很强大,但是当权派缺乏全局战略意识和能行之有效的外交方法!王安石变法虽然富国但是寡民,虽然强兵但是弱民,仅青苗法一项,就让百姓苦不堪言,卖儿卖女!饿殍千里!择人而食!极大的削弱了北宋的民力,所谓富国强兵,也就是大肆民间的财富用于国库!国家表面强盛,实在外强内干!经不起长期的征战!民乃国之根本,民强则国强,民弱则国弱,经王安石变法,北宋已经无力与胡虏争夺天下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秘史特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宋及辽夏金元:儒学的转型_儒家文献资料汇编_国学导航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宋及辽夏金元:儒学的转型
  辽夏金元时期的儒学
  经过两宋时期理学化的发展,儒学完成了一次新的转折,重建了儒学的新体系,此即人们常说的新儒学。不过,新儒学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北宋和南宋的统治区域,而当时与两宋先后处于分裂状态的辽夏金等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区域并没有受到新儒学的及时影响。他们所接受的儒学影响基本上还是儒学的那些传统内容,只是到了元朝的时候,情况才有些微改变,两宋的新儒学即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不仅开始在元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而且儒学本身也有了新的发展。
  一、辽朝儒学
  辽朝自916年立国,到1218年西辽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余年的时间。此期间,辽朝的统治者虽然也信奉佛教和道教,但儒学在辽朝依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似乎是儒家学说。 在辽朝立国之始,统治者就注意吸取汉族统治者利用儒学进行统治的成功经验,极力提倡儒学。尤其是辽朝的贵族群体,更加对儒学崇拜与信奉,尊孔子为"大圣",并不断向汉族统治区域派遣人员学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开主张祭祀孔子,以为孔子大圣,宜为万世所尊。
  与此同时,辽朝的统治者还注意吸收尊奉儒学的汉族知识分子加入他们的统治队伍,较早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巩固统治。976年,辽景宗时下令恢复南京礼部试院,计划实行科举考试。至辽圣宗时,正式实行开科取士。各地也纷纷建州学和孔子庙,举国上下一片尊儒之声,一派儒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到了辽朝的中后期,儒学的地位已有相当大的提高,基本上占据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各地的孔庙一般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儒家学说也随之提升为施政的指导思想,开始具有一种法典的意义,在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辽朝统治者的汉化过程。
  二、金朝儒学
  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立国。由于女真族素来具有崇尚汉文化的精神传统,因而建国之后便相当自然地尊信儒家学说,并自觉地以儒家学说作为官方的统治学说。这主要表现在:
  l.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使用。金朝历代统治者都相当重视儒家经典,他们不仅自己精心研读,而且于1164年下令将一些重要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论语》、《孟子》等译成女真文字。他们还强调学与行的结合,要求学者既能诵之,必须行之,将儒学视为进行统治的有效工具。特别是随着金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的理学开始在金朝的统治区域里流行,像周敦颐、程颐、程颢、邵雍、朱熹等人的学说,差不多在北方金朝的统治区域都能找到学术传人,只是学术水平没有宋代理学家的水平那么高而已。 2.实行科举制度以选聘人才。在金朝的统治区域里,建立了许多学校,有女真府学、汉儿府学等。1151年,建国子监;1166年,建立国子太学;1173年,建立女真国子学。由于这些学校以儒家经典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因而自然尊重孔子和儒学。另外,在各地还建立许多孔庙,按时祭祀孔子。
  金朝的儒学与辽朝的儒学稍有不同的是,由于金朝的文化素质相对高些,因而不像辽朝没有值得一提的儒家学者。在金朝,影响最大的儒家学者是赵秉文。他毕生提倡儒学,自称"韩愈第二",精研儒家经典,其学较为纯正,故被誉?儒之正理之主"。其实,他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二程的理学和韩愈的道统说,除了祖述先前儒学大师的一些见解外,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是继承了儒学民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即孟子所说过的所谓民贵看轻的思想。
  三、西夏儒学
  西夏王朝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的,曾长时期与北宋、南宋及金朝对立。正是由于这一背景,因而西夏王朝便较早、较自觉地吸收汉文化的思想和传统,崇尚儒术,尊孔子以帝号,称"文宣帝",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称帝之始。礼事孔子,极其尊亲;又仿行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采纳儒家思想以治国。早在酉夏立国之初,其统治者就极为注意儒家经典的翻译,尤其是儒学的启蒙读物《孝经》,不仅译成西夏文字,而且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一律要作为主要的教材来使用,并借此强调以孝治天下。他如《论语》、《孟子》、《尚书》、〈左传》、《贞观政要》等,也都先后译成西夏文字,并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 西夏建国之初,就在其境内广置学校,并在蓄学之外,建立国学,使之成为专门传授汉文化的高等学府。国学设教授,选弟子员三百人入学。1145年,创设大汉太学。1160年,设立翰林学士院迸一步确立了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前后又令各州、县设立学校,增子弟员三干余人。1147年,设立唱名取士法复立童子科。 西夏儒学的另一特色是儒士云集,人才辈出。像创立西夏文字的野利仁荣,以及翰道冲等,都对儒家经典有极深的造诣,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均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四、元朝儒学;朱陆合流与理学的转折
  元朝是由兴起于漠北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由于它是一个落后民族单纯依靠军事征服的办法而建立的统一帝国,特别是被征服民族汉民族的文化水准毕竟要进步得多,因而征服之后必然被被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元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便不得不与汉族士人结合,借鉴中国传统的统治方法和意识形态,以巩固自已的统治。于是儒学在元朝便自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
  早在成吉思汗和蒙哥从欧洲回师东向,征战中原的时候,蒙古统治者就注意网络汉族知识分子或已严重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为己用。像耶律楚材、元好问、郝经、郝枢、杨惟中等。蒙古人通过他们接触了儒学,从而有助于蒙古族的汉化。到了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儒家学说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怎样的重视,当时尽管赵复、姚枢、刘因、许衡等人大力倡导程朱理学,但并未立即被官方认可。只是由于这些汉族知识分子的极力鼓吹,元蒙统治者便顺理成章地进一步推行汉化,适度地尊重儒学,并具有一种相当自觉的意识。忽必烈本人对儒学大师尊礼有加,除了任命这些儒学大师一些相当重要的职位外,还欣然接受"儒教大尊师"的称号,并真诚地接受那些儒学知识分子向他传授儒家的"三纲五常"、"正心诚意"等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儒学的地位在元朝获得真正的确立,还是在仁宗的时候,即1313年设立的科举法,由此开始以经义取士,程朱理学才终于上升到官方意识形态的至高地位。
  当然,在任命汉化知识分子参与统治的同时,元蒙统治者也曾格外注意对儒家思想的宣传与推广,逐步意识到孔孟之道有利于化民成俗。忽必烈即位以后,接受姚枢"立学校以育?的建议,迅即任命许衡为国子祭酒,使贵族子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随后又增设蒙古国子监,以儒家文化教育蒙古贵族弟子。1313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规定中试者可选聘为官。这既增加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仕宦途径,也使得儒家思想在蒙古、色目人中进一步得到传播。1287年,立国子监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生员,初一百二十人,后增至四百人。
  国子监之外,元朝在各路府州县也普遍设立了学校;元朝的书院活动也很活跃。书院以讲授儒家思想为中心,或以儒学讲学相标榜。当时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如吴澄、金履祥、许衡等都曾在这类书院中讲过学。南方的理学家在宋亡之后不愿出仕元朝,也大都退除书院,以讲学为尚。对此,忽必烈不加制止反而予以引导,并由官府委任书院的山长或直讲,从而使书院在传播理学时,也能维护元朝的统治。
  随着儒学在蒙古贵族中的传播,儒学经典开始大量的被译成蒙古族的语言,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大学衍义》等,当时都有蒙古语译本。文宗时,在大都建奎章阁学士院,以精通汉文化的翰林学士为奎章阁大学士,又设授经郎二员,讲授经学。凡此种种,不仅聚集了人才,而且有助于汉文经史和儒家思想在蒙古和色目官员中传播和发扬。
  2.理学在元朝的传播及重要理学家
  元蒙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主要表现为对孔孟和宋明理学的崇奉。成宗即位时,便沼中外崇奉孔子。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仁宗时以宋儒周敦颐、程颓、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拭、吕祖谦及许衡从祀孔子庙庭。文宗时遣儒臣去曲阜代祀孔子。又诏修孔庙、建颜回庙。1330年,加封孔子父母及诸弟子,如颜子、曾子、子思等,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封程颢豫国公、程颐洛国公,以董仲舒从祀孔庙,位在七十子之下。
  至于元蒙统治者所尊奉的儒学思想内容,大体说来不外乎是宋朝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思想内容。从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看,基本是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中设问,而标准答案只能是朱熹的《四书章句》和《四书集注》。他如加试《诗经》,也用朱熹的注释本。加试《周易》,兼用程注及朱注。科举考试明文规定使用朱熹的注释,实自元朝始。这样一来,程朱理学便开始上升到官方学术的地位,思想文化界实际上完成了从经学向理学的重大转折,理学的独尊地位开始确立。
  元朝的重要理学家首推赵复和许衡。作为南方的儒士,赵复被元朝所俘。后经姚枢的救护,被送至燕京,遂居燕,讲学于太极书院,后隐居并终老于北方。赵夏至燕,以所学教授学子,从学者百余人。并将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以付姚枢,解决了南北之间因道路隔绝,不通载籍而带来的困难,实际上他是将程朱理学传至北方的第一人。在其之前,蒙古人所接触的儒学只是从亡金儒士那里得到的章句之学,而赵复所传基本上是南方最新的学术,即程朱的理学宗旨。朱熹的学术思想之所以能在元朝立为官方学术,主要还是因为赵复的传播。至于他本人的思想见解,由于史缺有间,不太明晰,大体似乎是主张简易,以直求文王、孔子之用心;主张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椎一,允执厥中"为君子之学,以得圣人之心,以上于王道,而不应孜孜于流俗之事功;以国难家仇,严华夷之辨,隐居不仕,独善其身。
  赵复在元朝的影响颇大,尤其是他将所记程朱的诸经注释交付姚枢后,便便理学的传播有了明晰的线索可寻。姚枢退除后,将赵复之学传授下来。北方儒士许衡、刘因、郝经等才得以阅读程朱的著作并进而研究之。
  至于许衡,实为北方的一大名儒,但其先前所爱的儒学教育则基本上是金之落第老儒的"句读"之学。后来,他从姚枢处得读程朱遗书,大有所得,遂与姚枢、塞默相讲习。他长时期位居国子祭酒,以儒家六艺教授蒙古弟子,这对于保存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意义。另外,他极力劝元朝的统治者力行汉法,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进程。故而可以说他对元朝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宋儒的理学传播影响甚大,死后获得了从祀孔庙的殊荣。
  许衡的学术宗旨大体上是以朱熹之学为依归。他格外重视朱子的《小学》和《四书集注》,强调迸学的次序和践履力行。在为学方法上,他强调"慎思",以为视之所见,听之所闻,一切都可归为一个思宇,"要思无邪"。在理欲问题上,他以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以为直求本心即可得天理,表现出依违于朱陆之间的思想倾向。当然也意味着朱陆的合流或者说是理学的转折"。
  在当时,与许衡齐名的名儒有吴澄,人?南吴北许"。吴澄是江西人,世代业儒,自幼用力于圣贤之学,直系宋代理学的端绪,自以朱票学术的传承者自居。其学也更加精微,尤其是他的道统说,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突出圣贤之传道本于天的思想。他还根据《周易》元亨利贞的说法,排列道统的历史顺序,表现了其儒学的正统思想。吴澄在儒家经学上的贡献,主要见于他所著的《五经纂言》,这部书"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之言。"特别是其中的《三礼》研究,实是完成朱熹的未竟之业,将《礼记》重新分类编次,从而使流传干年之久的历来号称难读的《仪礼》之着得见大概,确为经学史的一大贡献。至于其理学思想,主要以折衷朱陆为特色。他曾说?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学问不本于德性,则其蔽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据此可见其对朱陆分歧的基本看法。当学者执经问难时,吴澄往往先令真主一持敬,以尊德性,然后令其读书穷理,以道问学,其意图在于使学者先反之吾心,而后;求之五经。其于天道,讲理气,认为理在气中,原本不离,理是气的主宰。而又以为为学之要在于心,主张反之吾心,体仁之本,敬为要;用仁之用,孝为首。孩提之童无不爱亲,此良心发见之最先者,苟能充之四海皆准。此处?良心发见"说,多少透露出王阳明心学的信息。
  与许衡齐名并同列为"元北方两大儒"的是刘因。他终生未仕,隐居乡野,授徒以终。初从国子司业砚弥坚习经学之章句,但不满章句的训话疏释之华,以为圣人精义决不在于此。及得赵复所传宋儒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朱熹、吕祖谦等人的著作,深为折服,以为邵雍至大也;周敦颐至精也;二程至正也;朱熹,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遂转向理学,推崇邵雍和朱熹,极力发挥邵雍的象数学和观物思想。至于其理学思想,虽自谓上承朱熹,属于朱学定的范畴,但他在服膺程朱理学的同时,并不严守门户,实也杂入陆,九渊反求诸已、自求本心的思想因素。如言天道,则把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归于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理,认为由理而有世界万物和人的生命,由理产生伦理纲常。主张人欲化为天理,其方法是当求于已,无待于外。其在经学上的贡献是提出返求六经及与此相关的古无经史之分的见解,以为《诗经》〈尚书》〈春秋》原本是史,只是后来由圣人删定才变成大经大典,此种议论实开明清儒家学者论经史关系的端倪。他一方面看到理学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也清楚地看到理学家易患穿凿附会的毛病,即往往脱离经典原义而发空论,故而主张读书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肯定汉唐疏释的合理价值,并欲以此来纠正宋儒的空疏。 元朝著名的理学家除上述之外,还有郑玉和许谦。他们都是隐居不仕的儒家学者,思想及学术贡献也不尽相同。郑玉的理学思想与吴澄大体相同,折衷朱陆而又有点偏向于朱。他以《太极图说》和《西铭》作为学问的本原,以为《太极》之说是即理以明气;《西铭》之作是即气以明理。天地之大,人物之繁,无出理气的范围,故而二书之言虽约,但天地万物无不在其间,即以理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至于谈到朱陆之间的异同,郑玉认为,两家备有利弊,陆九渊之质高明,故好简易;朱票之质骂实,故好邃密。各因其质之所迸,故所大之途不同。至于仁义道德等人的方面,两人似乎并无太大的差异。因此,郑玉主张调合朱陆,欲吸收陆九渊的简易之说,以补朱熹后学忽视力行的毛病。他说,朱熹之学是教人为学之常,陆九渊之说,是才高独得之妙。前者之流蔽是缺少力行的功夫而流于空谈;后者之流蔽是有点像佛教之谈空说妙,而不能尽致知之功。 许谦乃朱熹后学,由黄干传至何基,又传至王柏,而由柏传金履祥至许谦。何、王、金、许因人又被《宋元学案》称为北山四先生,实为宋元之际金华学派的基本构成。何基从学于朱熹及问弟子黄干,得闻程朱学术之渊源,确守师说,是朱熹的忠实信徒。其宗旨是熟读《四书》,而《四书》又以朱熹的注释为主。以为朱熹的注释义理自足,若添入诸家的思想,反而显?缓散"。王柏与其师不同,好问难,不太盲从,对《尚书》、《诗经》、《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朱熹的解说,多有怀疑,并不以朱注为不可更易的定本。至于金履祥,对经史多有研究,也多有心得,毕生训释《尚书》,成《尚书表注》,搜集旧说,损益折衷,成一家之言。他如《大学》、《孟子》、《论语》等书,也对朱注多有核补。
  至于许谦,则坚持朱熹门户,以为儒学传至朱熹已大体完备,他曾说,圣人之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人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嘉。照他的说法,要理解圣人之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地读《四书》,故而被视为朱子学的正传。由于他长达四十年讲学于东阳,从学者干余人,对于推广和传播朱熹的学术思想功劳甚巨,在当时可与北方的理学大家许衡齐名,故有南北二许之称。死后被后世统治者极力褒扬,并被列为理学的正宗。所着《四书丛说》,以阐发朱熹学术思想为主旨,并用绘图的方式以明其说,在当时影响颇大。 综上所述,元朝儒学的基本特色,是以程朱理学为基本内容而又有所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实际上是以陆九渊的心学去补充朱熹学术思想之不足。这样一来,元代理学便呈现出调和朱陆的倾向,为此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元代理学虽然没有多少新的思想贡献,但其在理学史、儒学史上的转折意义却值得重视。
Powered by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宋夏金元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