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中终南山望余雪古诗的意象有哪些

很多诗句提到终南山,它是意象吗?代表什么_百度知道
很多诗句提到终南山,它是意象吗?代表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令人陶醉。唐代诗人李白写道,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对联,东至陕西蓝田,千峰叠翠,莫如终南。”至于它的丽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谷幽雅,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武功,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说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道路崎岖,大谷有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终南山地形险阻终南山 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
采纳率:6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诗句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王维诗意书法的意义
在绚丽浮华的大唐盛世,在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之中。他像一个自由的精灵,游走在世俗和隐逸之间,用入禅的灵悟将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这个人就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王维的山水诗仿佛寻找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份清高,一份落寞,和一份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
&&&&&&&&&&&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巧妙地处理了景物主次大小和远近的关系。《终南山》第一句就点出了主体性景物——太乙峰。从构图上看,在整体背景中,一峰高耸,其他的景物都处于从属的地位;从视点和布局上看,一二句是近山前眺望远山,三四句是登临半山所见,四五句时已经是在太乙峰顶鸟瞰,待到七八句又走下主峰,步入山涧,诗人就是通过移动地展示自然景物的不同空间位置及其风光,使读者感到一种流动式的意识空间转换。而这种空间转换又是统合为一体的,因此才能够使人有种置身于一个画面流转的统一的整体空间中,而丝毫没有画面割裂分离的驳杂感。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句。 诗中选择的意象主要是
“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意象都非常普通,也没有新奇的修饰,“幽”、“深”、“明”都是很常用的词,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了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
表面看来,这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平淡无奇。但四句诗组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人所称道。我认为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诗人将一系列特殊的意象加以组合。这些意象本身在长久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就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即这些意象都是一些原型意象。茂林修竹、清风朗月,是高雅、圣洁的代表。弹琴长啸,是隐逸者钟情的日常活动,有着超然物外的洒脱,将环境和人物行为两者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显示了隐逸者心中向往的高洁清幽的佳境,成为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就在于可以通过意象的组合激发读者对整体意境的想象,从而感受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的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这首诗除了有明显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诗人选取的意象都是简单勾勒,主要是“桃”、“雨”、“柳”、“烟”等,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非常清新怡人。红色和绿色是对比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色彩鲜明但也未免过于耀眼,但是经过作者着色之后的进一层渲染,用“朝烟”和“宿雨”巧妙地为绚烂的红色和绿色增加柔和感,起了图片处理中的“柔光镜”的作用。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新鲜的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加袅娜迷人。无论是意象摄取,颜色铺设,还是上下渲染,都是围绕整个画面来进行的,所以才能最终形成像工笔画一样的整体画面美。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别墅)附近。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诗题为辛夷坞,但作者却没有写这里的风景,实际上是在咏物。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动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辋川诗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绘自然优美的景色,表现幽静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在这首诗中,山中的辛夷花默默开放,又默默凋零,既无目的,也无意识,更不需要人的赞叹和惋惜。而对于诗人来说,花开花落也仿佛可以完全无动于衷,既不乐其怒放,亦不伤其凋零。在这个宁谧的空间里,我们看不到人的一点影子,有点只是诗人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与自开自落的辛夷花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芙蓉花的盛放和凋零中,诗人已深刻地感悟到生命价值的根本所在:一个人既能充分展现自身的生命价值,以完成生命的自然流程,又何必在意世俗喧嚣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和世人“巧目盼兮”的殷切关注呢?所以才会有“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吟哦。在诗中,一方面构架了一个立体的形象,凝固成了空间景象,自成天地。另一方面,也是物的拟我化和人的拟物化的统一,是个人情思和自然景物的巧妙媾联结合。可见诗人已将自身完全融入到了自然外物中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物我的整体统一。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水。次句写山中红叶。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文人画系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大夫甲意画”。用书卷气作为一个评画的标准,意指诗意画或称诗卷气。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谈设色写意写为多。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维、元倪云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好画后又大多在画中题诗,或以诗作画,故以表达画意,亦以画表达诗意。被人称为诗情画意
西方的油画注重对型体的塑造,中国画注重造型的同时,更将绘画的重点放在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上。“遗貌取神”、“神采为上”、“借笔墨写天地精神”等等美学观点都是讲作画要反映创作主体的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总之,就是要追求所谓的“道”。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奇妙瑰丽的“道”既造生物象,又存在于物象之中。中国的艺术家将其心中的至高的理想“道”有形地施之于作品之中,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穷其一生甚至超越自身的生命之外而凝聚成了一种精神的永恒的生命。
“道非云水而云水观道”,这是中国画魂的主旨所在和血脉所在。
过去的画家如徐渭、陈淳、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以至于吴昌硕和齐白石等其本身即是书法大家,故而他们的线条功夫与笔墨的驾驭能力都是精绝的。但当代的国画家大多疏于书法更弱于篆刻,以致于不敢在画上题字或只好落个穷款的境地。这在无形中降低了他们作品的艺术含量,对国画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庄子说:“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小之微也;土孚大之殷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针对于艺术的境界而言,能道得出其中妙处的可列入能品,语言稀少却可以“意致”的可以列为妙品,不需语言阐述而意蕴不尽者则妙造神品的行列。
书法艺术最注重阴阳、刚柔、向背、虚实等对立关系的和谐统一,书法家能用至小的书法体现至大的宇宙,其精微性与涵概量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道”的思想和精神。唐代张怀瓘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卦象者,文字之祖,万物之根。”明代的潘之淙在其《书法离钩·原流》中也指出:“伏羲观象于天,取法于地,作八卦而字画萌;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俯察鸟迹龟文,穷天地之变,泄造之机而文字立。”其实,文字是谁创造的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作八卦而字画萌”点明了书画之间的同源关系。再者,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都取法于大自然的物象变化与启示。
中国的书法是线条交构的世界,可以说线条至上。中国书法是最具典型性的线条艺术。它既不依赖于强烈的色彩,也不依赖于光影,更不依赖于体块。它的一切都是由纯粹的,看似简简单单的线条组成的。因其至简,才具有了概括性与囊括力。这正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同理,在中国的《周易》中,一根横线象征着阳,两根并列的横线即象征着阴。这正是所谓的天地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玄奥所在。书法的线条最善于表现这种大气势、大精神、大壮美、大境界。
在书法的诸多线条中,人们最感动和最崇尚的当属“屋漏痕”式的线条。也就是下雨之时,屋顶被雨水穿透后,在墙上留下的漏痕。这种漏痕所形成的线条诉诸视觉,既有强烈的中锋凸现的肌理效果,更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韵律。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
唐代的吴道子被后世誉为画圣。他早年曾经跟随草圣张旭学习过狂草,故而他的人物画运用了狂草的线条,磊磊落落,潇潇洒洒,如有天助,人称“吴带当风”。《古诗四帖》中大量应用的狂草线条。草圣张旭的狂草善于取法自然与生活。他在洛阳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则悟得书法的高昂低回,“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的神韵。他看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则悟得章法的避让与收放关系。对于日月星辰的运转,雷电交加的威力以及山川物态的气象,张旭均能寓之于怀,以至狂奔乱走后一决于书!情之所至,他使用自己的长发濡墨,在墙壁上狂书。难怪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赞誉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令人心醉神迷的鸟虫篆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当时诸侯都倍加珍爱和推崇。或是将其铸在编钟上,或是铸在鼎彝上,甚至篆成自己的名字铸在自己钟爱的兵器上。鸟虫篆的线条精细华美,镂金错采,溢着高雅而华贵的气息。论其工巧二字,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那种精工巧饰,它相近乎工细、工致、精巧、雕饰及华饰等等,这种书体的风格之美与朴拙、自然、野逸等风格之美是相近的或者说是超出的。鸟虫篆美则美矣,但由于其纷繁多姿,难识难学,故而后世很少有人借鉴它。
三国时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神光离合,能阴乍阳”是一种最诱人心神的意境。其妙处也最不易被人察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取法是高明的,是真正意义的取法乎上。罗丹说得好: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
计白当黑是高层次的书法美学境界。从美学的视觉感应而论,直线虽长而仍觉短,曲线虽短而仍觉长。中国诗人是推崇曲线的,如唐代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常建的“曲径通幽处”、岑参的“峰回路转不见君”以及李白的“千岩万转路不定”等等皆可谓“阳关之叠”,“曲尽其妙”。巧妙的书法家总是会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同时也饱读诗书,故而能深明直线与曲线所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能使起笔时直线所显示的平易渐次地过渡到曲线的离奇,从而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再者是节奏的丰富变化。这根汉简竖画式的线条起笔快、行笔缓、顿笔稳而收笔急。一根线条的旋律竟如“袖针”化了的一曲《春江花月夜》,其千变万化的纷至沓来,让人产生“寻声暗问弹者谁”(白居易诗)的强烈欲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终南山赵公明财神传说及其文化意象--《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终南山赵公明财神传说及其文化意象
【摘要】:终南山赵公明财神传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赵公明由汉代的日之精到晋代的督鬼之神人,元明时开始和财神联系起来了,慢慢变为今天普遍信奉的财神。关于终南山赵公明及其故里的传说广泛见于历代典籍和民间故事之中,其不仅是我们农耕文明求财祈富的符号,而且被塑造成愈来愈丰满的财神形象,成为中华文化中从人到财神的独有的文化意象,影响遍及海内外。赵公明财神文化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分类号】:I207.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皓政;;[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徐文蕾;;[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张晓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石志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江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张光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尹兴国;[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庄华峰,王建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郭振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丁成际;;[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超;;[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周及徐;;[A];“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8年
贺金峰;;[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1期[C];2010年
王守仁;;[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周凤五;;[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徐华龙;;[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刘克;;[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徐婵菲;姚智远;;[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马怡;;[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姚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邢培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刘宝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李国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尉博博;[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史兵;[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魏晓虹;[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刘明辉;[D];南开大学;2010年
曹利云;[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关学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鲁京京;[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许庆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英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刘晓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淑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张靖;[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范云峰;[D];郑州大学;2010年
范文娟;[D];郑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香兰;;[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陈一雷;;[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纪德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周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王建军;;[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梁莹;吉丽君;;[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曹亚明;;[J];求索;2011年07期
陈晓华;熊纯子;;[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8期
辛友;;[J];收藏界;2011年09期
胡香连;;[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芳;;[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周阳敏;;[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朱昱;;[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闫献伟;夏少敏;;[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新芳;;[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于元勋;;[A];学报编辑论丛(第二集)[C];1991年
管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巫锡成;匡邦郁;刘集生;匡海鸥;陈玉慈;;[A];海峡两岸第四届蜜蜂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孙在;黄震;王嘉松;;[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孙建民;邹慧君;田志斌;;[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辛文;[N];中国建设报;2001年
姜梅林;[N];科技日报;2001年
廖先旺;[N];人民日报;2001年
陈萌山;[N];人民日报;2000年
崔晓农;[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N];科技日报;2000年
兰扬;[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晓明;[N];福建工商时报;2001年
王白石;[N];黑龙江日报;2000年
单向前;[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国伟;[D];吉林大学;2005年
王战和;[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张巍;[D];复旦大学;2005年
曾献飞;[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张卫星;[D];郑州大学;2005年
王春和;[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周金其;[D];浙江大学;2007年
沈惠平;[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胡克俭;[D];兰州大学;2008年
林安民;[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兰星;[D];四川大学;2005年
宋小伟;[D];山东大学;2005年
穆键;[D];安徽大学;2005年
冯越峰;[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王炜;[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李红玲;[D];青岛大学;2006年
成珊娜;[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李珍珍;[D];浙江大学;2007年
储桂节;[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郭玉振;[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高考语文备考古典诗词分类鉴赏精讲(6类)
我的图书馆
高考语文备考古典诗词分类鉴赏精讲(6类)
高考语文备考古典诗词分类鉴赏精讲(6类)
1.咏物诗词
鉴赏要义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经典诗词鉴赏
一、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鉴赏& 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分: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总: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鉴赏& 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
分: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总: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鉴赏& 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
分: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总: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总: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主旨)
分:1“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刺头”即埋头,寓生机旺盛之意。“而今渐觉出蓬蒿”,写小松逐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总: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五、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闭还开。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唤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的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破空而来,画出了漫天杨花,纷纷飘坠,一片迷离、凄苦的景象,并以之笼罩全文。“似花还似非花”,似问非问,似感慨又似彷徨,显示了“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深广忧愁;也表明了似花也无人惜,非花也无人惜,总之是酿就春色、装饰春光的美好事物都无人能惜而任其飘坠。句句写杨花,又句句写思妇,“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令人遗貌而得其神。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一语诉尽:抛家,无家可归,惶惶然丧其家、失其职;傍路,则流离失所,终不免于填沟壑。“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闭还开。”细而柔嫩的柳枝遭风折损,宛如辗转的思念愁坏女子的柔肠,而飘扬飞舞的柳叶,就像美人倦极时欲开还闭的娇眼。“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唤起。”杨花随风飞转,时起时住,正像美人梦中万里寻郎,忽被黄莺惊醒。留既难,去亦不可;人不见,梦也难成;是血、是泪,是离情、哀思,的确抓住了杨花的神魄。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句把杨花的命运和转瞬即逝的春色联系在一起。春天一过,“落红”遍地,杨花的命运更惨:“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风吹杨花入水,化为一池碎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三分之二的杨花飘落路旁化为尘土,三分之一随水流去,“三分春色”就这样消失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截然顿住,画龙点睛,余味不尽,发端于杨花,归结到离人,一鳞一爪,读者自可会心。
通观全词,感慨深沉,艺术高超,触物起兴极其自然,达到了人、物交融,物我莫辨的境界。以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把咏物和写人结合在一起,在描绘杨花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思妇形象的塑造。王国维曾称:“咏物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认为此作“和韵而似原唱”,评价极高。
六、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上片写幽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首两句既描写景物,又交待时间。“疏”字写景之惨淡,“断”字写夜之深沉。两句渲染出寂寥萧瑟的气氛。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却有“幽人独往来”。“独”字写其不得知音,“往来”写其因苦闷不能入寐而起身徘徊。“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孤鸿,其眷恋、怅惘、愁怨都凝结在看似悠然而缥缈的往来盘旋之中。“幽人”在昏暗的月光下,若隐若现,好似“缥缈孤鸿影”。以“孤鸿”喻“幽人”,启引出下片对鸿的描写。下片写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以“惊起”、“回头”两个外部动作,引出内心世界:深藏的苦衷无人理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出孤鸿的孤寂处境和傲岸孤寂的品格,暗示孤鸿不肯随人俯仰,屈身寒枝。“良禽择木而栖”,孤鸿的形象人格化了,个性化了。孤鸿曲,艺术化地写出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遭遇与心情,其实是诗人的心曲。
七、画眉鸟&& (欧阳修)
&&&&&&&&&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八、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2.咏史抒怀诗词
&  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
②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③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如此。
④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咏史诗的写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一、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主旨)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鹏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鹏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详的鹏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3.鉴赏要点
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二、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主旨)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即“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感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威风无比的汉武帝,也如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只留下虚幻的马嘶,拂晓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秋风客”,即秋风中的过客。汉武帝曾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出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特征。“夜闻”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夜”和‘“晓”前后照应,显出时代更迭的倏忽。这既是对上面“秋风客”一词最好的诠释,也为下句写汉宫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热闹无比,如今却是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袭人,三十六宫却早已空荡荡的,惨绿色的苔藓生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让人不忍目睹。
第二部分为中间四句,即“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之状。铜人亲见了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历史,而今又要被强行拆离汉宫,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交织一起,复杂难言。“魏官”二句从客观上写铜人依依不舍的心情。“指千里”,言路途遥远。从长安到洛阳,迢迢千里,一路之上定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而此时往东而去,霜风凄紧,直射眼中,教人不仅眼为之“酸”,心更为之“酸”。这是铜人主观的感受,把当时秋风的凛冽、惨烈、尖利巧妙地描绘出来。“空将’’二句,从主体上抒写铜人当时的情感:在魏官的驱使下,作千里之行。伴随着铜人的唯有天上的明月。说为“汉月”,是一种怀旧的情绪,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言:“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因铜人亲眼看到过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亲身感受过汉武帝的爱抚,对于武帝、汉宫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要长别故地,远离故主,抚今追昔,不禁潸然泪下。
第三部分为后四句,即“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写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兰”,古人称为幽兰,属幽静之物。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恰如其《开愁歌》中的句子:“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著,意境深沉博大,实为千古名句。最后两句更进一步地抒写铜人恨离伤别的情绪。尽管铜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时间的推移,故都也越来越远。诗人从铜人的听觉落笔,用“波声小”反衬铜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既是波声邈远,也是前途漫漫。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
①语中含情,寄寓深刻。如风射眸子,知其酸楚;眼中流泪,忠君情怀;听觉细微,波声渐小等,情思绵绵。实际上寄寓了诗人自己仕途无望,离开长安时的痛苦心声。
②拟人手法的运用。写金铜仙人,把它写得如人一样有情有义,难舍汉宫,难舍故主,一片凄怆忠义柔肠。
③全诗摹写铜人神态,正面和侧面交互着墨,使诗意开阖宕荡,摇曳多姿。抒写时始终围绕一“愁”字,于错杂中见整饬。如“魏官”二句从侧面写,“空将”二句则从正面写。诗人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绘,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兼有人性和神性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新奇生动。
④比喻奇特。“泪如铅水”,不仅是正面抒写铜人对故主深厚感情,而且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
三、过陈琳墓& 温庭筠
这首诗怀古伤今,通过写诗人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主旨)
首联“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青史见遗文”,言陈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书中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暗含对陈琳的尊崇和仰慕。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透出诗人的感慨和际遇密不可分。
颔联“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这里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难言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有与陈琳虽隔数代但异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纪昀说:“‘词客’指陈,‘霸才’自谓,此一联有异代同心之感,实则彼此互文。‘应’字极兀傲,‘始’字极沉痛,通首以此二语为骨,纯是自感,非吊陈琳也。”(《瀛奎律髓汇评》)这里是说诗人怀才不遇且知音难觅,只能向早已作声的前贤倾诉,这是多么寂寞悲凉的心境。“霸才”,犹言盖世超群的才华,应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了曹操那样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的主帅,应是“霸才有主”,而诗人恰好相反,接下来着一“怜”字,意为欣羡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处境多么之不同,其中有对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时的不幸。
颈联“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深埋在萋萋的荒草之中。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正寓含着对当代才人难遇的惋惜、对小人横行之痛恨、对统治者任凭陈琳这样一代才子之墓荒芜的不满。由陈琳得遇曹操而联想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猜想当年是何等显赫的铜雀台如今也一定是独对黯淡的暮云了。这既是对曹操这位识才爱才惜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时代的向往。而“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永远消逝,诗人对身处弃才毁才时代之憎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尾联,“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文章无用,怀才不遇,诗人欲弃文投军,但时代不同,投军又能有什么遇合和机遇呢?无怪诗人临风惆怅,黯然神伤了。
这首诗巧用对比,将诗人怀才不遇的满腹怨情尽情抒发出来。诗人和陈琳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也就是诗人霸才无主和陈琳霸才有主的对比;陈琳青史垂名和自己书剑飘零的对比,写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3.即景抒情诗词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②&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明确: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  ②&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明确: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例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例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①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景?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第一句仰视,第二句府视。这两句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②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明确: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例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①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明确: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②&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明确: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经典诗词鉴赏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鉴赏要点
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二、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 “白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
“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3.鉴赏要点
全诗写景别具特色。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其中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
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理诗和言情诗。诗中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谛。
三、望月怀远& 张九龄
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主旨)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3.鉴赏要点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四、题李凝幽居& 贾岛
&&& 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
&&&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3.鉴赏要点
&&& 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4.山水田园诗词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经典山水田园诗词放送
一、宿建德江& 孟浩然
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主旨)
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3.鉴赏要点
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二、终南望余雪& 祖咏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3.鉴赏要点
这首诗炼字精准。
“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4.问题探究
为何只有雨雪初晴之时才能在长安城中看到终南山的真面目呢?除了实地考察之外,另有贾岛《望山》诗可证:“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是说久雨之后,终南山美景如画,如同在长安百万人家门前张开一张张翠绿的屏风。
三、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储光羲
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四、游终南山& 孟郊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主旨)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鉴赏要点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5.送别诗词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例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①&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②&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①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明确:“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②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明确: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①&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明确: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②&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6.边塞诗词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国家的激情 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经典诗词鉴赏
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主旨)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二、蓟& 中& 作& 高适
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主旨)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写在边城所见景象。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
暗示手法的运用。“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主旨)
“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送君”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下,落在热海之滨;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3.鉴赏要点
这苜诗描绘了边塞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四、塞下曲& 李益
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主旨)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
这两个典故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二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贬。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前典出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觳……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原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后典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薛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这里是说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3.鉴赏要点
这首边塞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余韵。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不坠盛唐风格。”(杨慎《升庵诗话》)
此诗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对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张志祥: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课时安排:课时。课堂类型:复习课。教学步骤
第一讲:诗词鉴赏总起课
一、明《考纲》知考点统观全局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8分(2006年有很多省份高考诗歌鉴赏题赋分已升至8分)。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一)、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二)、景象:景观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景描写,色彩描写等等。
(三)、某些事物: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
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关注词性改变
例1、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例2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
例3、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例4、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明确: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二)关注语序倒装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无声冷月,波心荡”。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渔舟下使莲动”,
6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7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8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意思是“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时的山”,本来是宾语的“竹”和“山”,在诗中成了主语。
9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10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11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12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
13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
14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1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16《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花重)
17“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实际上“桃花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18杜甫《秋兴》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19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20更为典型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该为“欲目穷千里”。(三)关注四类语言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做客”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 “鸿雁”指书信。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平时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四)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效果: ⑴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谐音 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友情
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3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效果: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4纯用名词组合(列锦)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效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三、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分类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胜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比喻: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比拟: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表强调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附答案: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5、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6、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7、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8、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9、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10、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依考点、据命题逐一突破
第二讲:明常识、找意象、感画面、体悟意境
&(06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鹧鸪在古诗中的意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