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儒基督教神职人员有证吗吗

上一篇: 下一篇:文昌吉言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昌吉言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8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儒教的教义是什么?_百度知道
儒教的教义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儒教的教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敬天思想;(2)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儒教的教义之一。(3)天命观:现代人的儒教,敬天,更要人和,对天尊重,也应该对人性关怀。儒教的礼和人性观,是人性的根本,所以心莫若和。中国文明有和谐性,天命地利人和是辩证合一的。(4)合于天理:宋代理学尊四书为孔门至精之文,是儒教“合于天理”的一种修行方法。(5)德行:《孝经》:“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6)生死观:儒教坚信一个人若成就了绝对的善,那个人就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会再有死亡。(7)政事:儒教强调“先王之道”,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尊王攘夷。
笃行之,则圣人制为祭祀之礼者非但以致吾之诚:   “三纲”,然教必以祭祀为主者,而实因之以设民之教。宦学事师,非礼不亲:1)明明德 2)亲民 3)止于至善 。
儒教“八目”,审问之,见贤思齐。概括而言就是“三纲八目”。班朝治军,莅官行法。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即人人友爱:1)格物 2)致知 3)诚意 4)正心 5)修身 6)齐家 7)治国 8)平天下   “三达德”:智、仁、勇 “博学之,孝亲,忠信,性善,弘毅儒教的主旨是“圣人神道设教”、报神之德而已也,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以神道设之使民知畏敬故也。由是观之,使咸安其分,其基本信仰是“仁”,仁义,崇礼。「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慎思之。」[29]「先儒有言,礼之始也则自天子出,礼之终也则与民由之。与民由之然后礼达而分定,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则必有以为之教者,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尽其职以报乎上焉。」[30]敬天,奉祖,明辨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笃行之,则圣人制为祭祀之礼者非但以致吾之诚:   “三纲”,然教必以祭祀为主者,而实因之以设民之教。宦学事师,非礼不亲:1)明明德 2)亲民 3)止于至善 。
儒教“八目”,审问之,见贤思齐。概括而言就是“三纲八目”。班朝治军,莅官行法。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即人人友爱:1)格物 2)致知 3)诚意 4)正心 5)修身 6)齐家 7)治国 8)平天下   “三达德”:智、仁、勇 “博学之,孝亲,忠信,性善,弘毅儒教的主旨是“圣人神道设教”、报神之德而已也,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以神道设之使民知畏敬故也。由是观之,使咸安其分,其基本信仰是“仁”,仁义,崇礼。「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慎思之。」[29]「先儒有言,礼之始也则自天子出,礼之终也则与民由之。与民由之然后礼达而分定,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则必有以为之教者,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尽其职以报乎上焉。」[30]敬天,奉祖,明辨之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内容就是一群人对人生某些根本问题及相应对策持有相同的观念,并用这些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群人就是宗教信徒,他们组成的团体是宗教组织,他们所持的观念是宗教教义,而宗教教义则是一个宗教的核心要素。   人在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渡过短短数十个春秋,尝尽人间的悲欢冷暖,然后在痛苦恐惧中死去。这一普遍的过程显得毫无意义。任何一个成熟宗教的教义都要对这一过程作出令信徒信服的解释,以使人生变得有意义,使信徒的精神得到慰藉。  印度教的灵魂转世说通过无限延长寿命,使人的眼前存在变成一条无穷长链上的小小一环,因而死苦都显得十分短暂,微不足道。  佛教教义告诉信徒,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因而使他们觉得尘世的忧虑和苦难无关紧要。  基督教教义则给人们指出了到天国中永得拯救的希望,以补偿他们在人间经受的折磨。  道教为人指出了一条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幸福之路。  而儒教教义是什么呢?除了使人颓废堕落的命定论还有什么?
仁义礼智信孝涕廉耻
它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信奉“天地君亲师”,“君亲”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人员。《四书》、《五经》是儒教的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规定的宗教仪式。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儒教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604b679f3f5fed0cdfdbe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604b679f3f5fed0cdfdbef_r.jpg&&&/figure&&p&所有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无法避开学术期刊。但绝大多数学刊都是付费阅读的,而且价格一直在大幅增长。&/p&&p&&b&业内不少人士认为,由于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由政府用税金资助的,付费学刊让科学成为了一个需要纳税人与科学家双重付费的产品。&/b&&/p&&p&可是,如果你不想为一篇论文付费,那么你的合法选择其实不多:你可以求论文作者给你一份(这是个灰色地带),试图在免费的开放获取学刊中找到这篇论文,或者在开放获取文库(比如 &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rxiv.or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rxiv.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中查看作者是否上传过预印版。但这些依然不是长久之计。&/p&&p&&b&许多人有所不知的是,把所有学刊的订阅费加在一起,一所大学每年要向出版集团支付 50 万到 200 万美元。&/b&&/p&&p&就连财大气粗的哈佛大学,在 2012 年也曾表示他们已经难以承担越来越贵的学刊,尤其是两个在 6 年里涨价 145% 的出版集团。德国康斯坦茨大学(University of Konstanz)甚至因为价格在 5 年里增长了 30%,在 2014 年全面停止订阅 Elsevier 的学刊。&/p&&p&&b&这些学术出版集团之所以可以大肆涨价,是因为该行业已经实现了寡头垄断。&/b&&/p&&p&&b&据研究显示,全球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都是由 5 大集团出版的:&/b&Reed-Elsevier(里德-爱思唯尔),Wiley-Blackwell,Springer(施普林格),Taylor & Francis(泰勒弗朗西斯),以及根据采取标准的不同,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学会)或 Sage Publishing(塞奇出版公司)。&/p&&p&要知道,在 1973 年,仅有 20% 的研究论文是由前五名出版公司所出版的;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只有 10% 出版于这“5 大”。如今,几乎所有学术领域都至少有一半的研究成果出版于 5 大出版集团,而一些领域,比如心理学,甚至有 71% 的论文发表于 5 大集团的学刊中。&/p&&p&与一切垄断一样,这种权利给这几大出版集团们带来了大量的利润:Elsevier 的市值已涨到 350 亿美元,其科学出版业务的净利润率更是高达 39%。相比之下,Facebook 与谷歌等科技巨头的净利润率仅有 20% 左右,利润极高的苹果公司也只有 30% 出头。&/p&&p&&b&不过,有垄断的地方,就有反抗者,如果反抗者拥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他/她又无疑会成为既得利益者们的公敌。&/b&&/p&&p&如今,有一个人正在遭受全球各大学术出版集团的敌视与攻击,她被这些机构视为小人,却又被认为是一名“侠盗”。&/p&&p&&b&她创办了全球最大的盗版学术论文网站 Sci-Hub,她的名字叫做 Alexandra Elbakyan。&/b&&/p&&figure&&img src=&http://pic4.zhimg.com/v2-d604b679f3f5fed0cdfdbe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pic4.zhimg.com/v2-d604b679f3f5fed0cdfdbef_r.jpg&&&/figure&&h2&&b&出版商视她为死敌&/b&&/h2&&p&在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里一间其貌不扬的宿舍中,住着四名学生与一只猫。而这间宿舍却又十分与众不同,因为与学生们同处一室的还有一台装有 13 个硬盘的服务器。&/p&&p&&b&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服务器,内含超过 6400 万篇全球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的研究论文,支撑着 Sci-Hub 的运作。&/b&&/p&&figure&&img src=&http://pic4.zhimg.com/v2-e7aeb111a115d8edb09df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9&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http://pic4.zhimg.com/v2-e7aeb111a115d8edb09dff_r.jpg&&&/figure&&p&在 2015 年 6 月,Elbakyan 因为 Sci-Hub 收到了一封来自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集团 Elsevier(爱思唯尔)的邮件。&b&这封邮件的抬头就是“YOU HAVE BEEN SUED”(你已被告)。&/b&&/p&&p&对于拥有超过 2500 个几乎覆盖了所有学术领域的学刊的 Elsevier 来说,断人财路的 Sci-Hub 是比其他竞争对手还要可恨的死敌:&b&读者需要为每篇属于 Elsevier 的论文支付 31.5 美元才能阅读,而 Sci-Hub 则完全免费&/b&。但对于志在通过一切手段推动科学成果的分享与发展的 Elbakyan 来说,这封电邮几乎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影响。毕竟,她人在哈萨克斯坦,而这场官司则是在美国。&/p&&p&2015 年的这场官司最大的后果,就是为 Elbakyan 与她的网站带来无以伦比的人气。这些人气,&b&使 Sci-Hub 这个仅成立了 6 年的网站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学术资源网站:它 6450 万篇论文代表了全球所有被发表的研究中的 2/3,并向所有人免费开放。&/b&&/p&&figure&&img src=&http://pic1.zhimg.com/v2-474cf3db3def522c469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pic1.zhimg.com/v2-474cf3db3def522c469c_r.jpg&&&/figure&&p&&b&但是,与 Sci-Hub 的人气随之即来的则是全球各大学术出版集团的持久战。&/b&针对这个死敌,这些集团开始调集一切资源,利用法律武器来压迫网络供应商,支付处理公司,域名管理公司等一切与 Sci-Hub 有业务往来的公司,试图把它杀死。&/p&&p&在这场卷席了全球大量的科学家,维权人士,媒体,以及出版方的学术研究所有权的争议中,人们几乎没有听到来自 Elbakyan 的声音。作为当下全球最大的侵权案的当事人,几乎没有人知道她是谁。&/p&&h2&&b&Sci-Hub 的前世今生&/b&&/h2&&p&在 Elbakyan 成为全球最大的“侵权者”之前,她曾是一位编程能力极强的科学家。当时还是俄罗斯科学院的一名研究生的她,遇到了全球所有学生在做研究时都会面临的一个难关:“付费墙”。“我是在 2009 年首次接触到研究论文的分配和共享”,Elbakyan 曾透露。&/p&&p&而 Sci-Hub 的前身正是出自于她在大学期间,为了绕开付费墙而编写的一个利用麻省理工的订阅权来下载神经科学电子书的脚本。她经常在俄罗斯的一个生物学论坛上分享这些电子书。这一举动为 Sci-Hub 日后的诞生打下了坚固的基础。&/p&&p&&b&“Sci-Hub 是作为对我之前人工操作所进行的一个自动化处理而诞生的”,&/b&Elbakyan 说道。而&b&“任何人都可以一键下载他们想要的论文”&/b&这一期望则成为了 Sci-Hub 成长的养分:该论坛的用户立即爱上了这款方便利民的工具,并开始向外部安利它。&/p&&p&&b&当 Elbakyan 在 2011 年正式成立 Sci-Hub 网站时,这仅是她的一个业余项目&/b&&/p&&p&实际上,最初的 Sci-Hub 是个十分低效网站:没有中央数据库的 Sci-Hub 需要为每个用户的每个请求重新下载一份论文;如果某个高校的订阅账户下载不了这份论文,用户还需要换个高校再次尝试。&/p&&p&在 2012 年,Elbakyan 与付费书籍盗版网站 LibGen 达成了合作关系,将 Sci-Hub 所下载的所有论文都上传到 LibGen 的服务器中,为 Sci-Hub 的扩张攒下了大量的弹药。&b&在 2013 年,Sci-Hub 在中国的人气迎来爆炸式的增长时,Elbakyan 直接将 LibGen 变成了 Sci-Hub 的数据库:先在 LibGen 里面搜索用户想要的论文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直接从 LibGen 中下载。&/b&&/p&&p&就这样,Sci-Hub 一直以与 LibGen 共存的状态运营着,直到后者因为一名网管因为癌症去世而被关闭。失去了数据库的 Elbakyan 这次选择自己干。她通过众筹捐款拿到足够购买大量硬盘的钱,建立起了自己的数据库,并反向复制了 LibGen 里面 2100 多万篇论文。其中,有 100 多万篇论文来自于 Sci-Hub。&/p&&p&&b&Elbakyan 一直不肯透露她是如何收集到如此海量的论文的,仅表示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利用图书馆与高校的订阅账号,并且手上有着“大约 400 多个高校”的账号。&/b&&/p&&figure&&img src=&http://pic3.zhimg.com/v2-d94ef5ca1a2ec988ac6da4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pic3.zhimg.com/v2-d94ef5ca1a2ec988ac6da42_r.jpg&&&/figure&&p&&b&有些人认为,Elbakyan 手上的大多数账号都属于被高校人员泄露,或是从他们手上骗取得来的。&/b&美国马凯特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的一名行政人员甚至表示,他曾见到过来自 Sci-Hub 的钓鱼邮件。&/p&&p&对此,Elbakyan 声色俱厉的进行了否认,表示许多高校学者甚至主动将账号提供给她用。这也可以解释她之前曾表示的,Sci-Hub 可以“直接从出版商那里下载一些论文”。&/p&&h2&&b&传统出版商的反击&/b&&/h2&&p&现在来看,2013 年似乎是 Sci-Hub 和 Elbakyan 的首个转折点。一方面,Sci-Hub 在中国人气的暴增使它迅速扩大,另一方面,Elbakyan 也首次迎来了出版集团的挑战。&/p&&p&Elsevier 向 Paypal,也就是 Sci-Hub 收取捐赠的支付处理公司提出了抗议。据 Elsevier 后来的当庭供词显示,他们已得知 Sci-Hub 曾向学生购买他们的高效账号,用来下载付费学术论文内容。此外,Elbakyan 还曾经通过 Paypal 收取多笔资金,用来购买将自己伪装成学生的代理服务器。当 Paypal 收到抗议后,他们主动关闭了 Elbakyan 的账户。&/p&&figure&&img src=&http://pic3.zhimg.com/v2-25a65fbd63e9a7bf618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51& data-rawheight=&4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1&&&/figure&&p&紧接着,Elsevier 也开始向网络供应商和其他支付处理公司施展压力。除了主动向各公司施压,Elsevier 还一直在寻求法律武器。他们与美国出版商协会(AAP)在美国国会进行了大量的游说。从希望国会通过可以让出版公司更轻易的要求网络供应商,搜索引擎,DNS 服务等公司屏蔽指定网站,或者要求广告公司和支付处理公司停止与盗版者业务来往的法案。从出版公司的角度来看,增加自己执行版权法的能力来维护自己版权是天经地义的。&/p&&p&&b&可惜,面对社会各界对于网络中立的要求,Elsevier 所求的法案并没有通过。&/b&&/p&&p&但是,无法从律法方面得到的,却还可以通过执法先例获取:在 2015 年,Elsevier 作为英国出版商协会的一员,与美国出版商协会和美国化学学会(ACS)成功的让法庭签发针对 6、7 家盗版网站的禁令,要求网络供应商向用户屏蔽这些网站。&/p&&p&对于 Elsevier“赶尽杀绝”的态度,由出版集团成立的“合理分享联盟”(Coalition for Responsible Sharing)的发言人表示,大型出版商们并不反对开放获取,因为“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开放获取学刊,并且允许科学家们向开放获取网站上传没有经过同行审批过得预印本”。&/p&&p&“联盟”的发言人表示,面临着大肆侵权,出版商们已经十分耐心了。&/p&&h2&&b&开始接受比特币捐赠&/b&&/h2&&p&如今,&b&Sci-Hub 越来越广的读者范围,也意味着 Elbakyan 所受到的敌视越来越凶。&/b&不过,当 Elsevier 剑指 Sci-Hub 之时,这个网站已经不再是 Elbakyan 的兼职项目了。&/p&&p&&b&它已经成为她的使命。&/b&&/p&&figure&&img src=&http://pic2.zhimg.com/v2-7bf046fd559df0a64ac17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3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http://pic2.zhimg.com/v2-7bf046fd559df0a64ac179_r.jpg&&&/figure&&p&Elbakyan 坚信,科学需要成果分享。毕竟,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他人所分享的成果中得来的。&b&对她来说,科学只能在一种环境里兴旺:当科学家们把他们的成功大声的向他人喊出来。&/b&&/p&&p&她发现:“通过 LibGen,我看到了收集上千万篇学术论文的可能。所以为什么我不能把目前交叉参考数据库中所有的论文都下载一遍呢?”&/p&&p&所幸的是,虽然她失去了 PayPal,但是她却恰好迎来了另一种网络支付手段的崛起:比特币(避开中央“强权”的控制也正是比特币的功能之一)。信息安全专业出身的 Elbakyan,同样继承了俄罗斯黑客的超强战斗力,她选择了启用比特币来躲避监管:因为诉讼,&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Sci-Hub.or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ci-Hub.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 的域名在 2015 年 10 月被迫关闭,但现在仍可以通过 &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sci-hub.i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ci-hub.io&/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 访问网站服务,同时 Sci-Hub 接受比特币捐赠。&/p&&p&除此之外,她还曾将 Sci-Hub 的数据库复制了多个备份,并且从头重写了 Sci-Hub 的代码:&b&用户也不再需要手动在新版的 Sci-Hub 上搜索论文,他们可以直接将 Sci-Hub 指向所需的论文,然后它会自动切换大学代理服务器来寻找可以下载所需论文的那一个,并自动下载。&/b&&/p&&p&面对财大气粗、影响力深厚、律师团庞大的 Elsevier 的诉讼,Elbakyan 表示她没有一丝打赢这场官司的可能。所以她不需要去和 Elsevier 斗,仅需要在远处冷眼观望。毕竟,Elsevier 的案子是场民事诉讼,为此从他国向美国引渡当事人是非法的。&/p&&p&不过后来,Elbakyan 想出来了一个更好的方式绕开高校屏蔽 IP 的手段。据 Elsevier 技术人员的证词,Sci-Hub 不再直接使用高校的代理服务器从 Elsevier 下载论文,而是仅用它们来获得授权密匙。&/p&&p&获得密匙后,Sci-Hub 会使用一个不同的 IP 地址下载论文,大幅度减少 Sci-Hub 手上高校账户被识别的可能。直到开庭,Elsevier 还没有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找到 Sci-Hub 另外一个痛点的他们也不需要技术手段了。&/p&&h2&&b&法律+釜底抽薪的双重打击&/b&&/h2&&p&&b&2015 年 6 月,Elsevier 赢得诉讼,Elbakyan 被判需向其支付 1500 万美元的罚金。&/b&&/p&&p&一周后,她发现美国化学学会(ACS)也对她发起了诉讼。ACS 是 Sci-Hub 覆盖率最大的学刊:其 98.8% 的论文都能在 Sci-Hub 上找到。2015 年 11 月,ACS 被判赢得 480 万美元的罚金。&/p&&p&其实对 Elbakyan 来说,罚金并不重要;因为不论是 1500 万,还是 480 万,在他国居住的 Elbakyan 都支付不起,也不需要支付。&/p&&p&但是,这两场诉讼却对 Sci-Hub 造成了巨大的影响:Elsevier 一案让 Elbakyan 失去了 &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Sci-Hub.or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ci-Hub.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 以及 Sci-Hub 推特账号的所有权,ACS 一案则让“&b&任何互联网搜索引擎,网页寄存服务商,网络供应商,以及域名注册商禁止一切可以让 Sci-Hub 运营的行为&/b&。”&/p&&p&&b&法律的大棒打下来了&/b&。&/p&&p&&b&对于这一判决,电子前沿基金会(EFF)等科技法律组织立刻发表了异议,表示这给版权所有方太大权力。&/b&成员包括谷歌,优步,微软等科技巨头的美国计算机及通信行业协会(CCIA)甚至递交了一份“法庭之友”(amicus brief),反对 ACS 一案的禁令。&/p&&p&在 ACS 结案后,多个 Sci-Hub 域名(.ac, .io, .cc,.bz)都被屏蔽了。Elbakyan 甚至需要在推特上公开告诉用户如何绕开域名屏蔽。&/p&&p&但是她表示,Sci-Hub 的命硬着呢:&b&她手上有大量的域名,并且对其数据库进行了多个备份&/b&。就算所有的搜索引擎都对 Sci-Hub 进行屏蔽也没关系,因为只有 25% 的 Sci-Hub 用户来自于搜索引擎的引导。&/p&&p&Sci-Hub 往往被成为“科学界的 Pirate Bay”(注:全球最大的 BT 种子网站),而 Pirate Bay 则在被警察突袭两次后最终倒闭。&/p&&figure&&img src=&http://pic4.zhimg.com/v2-fb1494aef7def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pic4.zhimg.com/v2-fb1494aef7defb_r.jpg&&&/figure&&p&图丨今年春节,Elbakyan 还在 Sci-Hub 上送出了她对中国读者的新春祝福&/p&&p&对此,Elbakyan 表示,“&b&只要我不出事,我就会将 Sci-Hub 坚持下去&/b&”。而就算她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无法继续下去,“这个项目的主要资源,即科学论文,已经被公布在网上了。”&/p&&p&至于出版商们,他们似乎已经将目光越过了盗版方,直接对科学家们“下手”。从 2015 年期,包括 ACS 与 Elsevier 在内的绝大多数出版商都发表了一份&b&“论文分享自愿原则”,&/b&告知在他们文刊上初版论文的科学家们如何可以分享研究成果。&/p&&figure&&img src=&http://pic3.zhimg.com/v2-c5cfb666e21e7acd5936c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pic3.zhimg.com/v2-c5cfb666e21e7acd5936c6_r.jpg&&&/figure&&p&乍眼一看,这些原则十分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分享与交流。但进一步的细读显示,这些原则只提到了科学家们如何可以在研究小组范围内分享论文,而非广大的科学社区。甚至 Peerj、Arxiv以及 bioRxiv 等大型开放获取文库都没有被提到一丝一毫。&/p&&p&不过,机关算尽的出版商们最终很可能得不偿失,因为他们的措施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最核心的所在:&b&科学家们对付费墙将他们成果隐藏起来的失望与愤怒。&/b&&/p&&p&&b&在另一边,拥有群众大势的 Sci-Hub 很可能获得公众与科学社区更大的欢迎。&/b&虽然 Elbakyan 目前处于法律的另一面,&b&但是谁能保证,失望之极的科学家们不会有一天直接把他们自己的账户直接交给 Sci-Hub 的“盗版女王”呢?&/b&&/p&
所有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无法避开学术期刊。但绝大多数学刊都是付费阅读的,而且价格一直在大幅增长。业内不少人士认为,由于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由政府用税金资助的,付费学刊让科学成为了一个需要纳税人与科学家双重付费的产品。可是,如果你不想为一…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dfb586d8d2a2abc76c1d24cc9b2a1a7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dfb586d8d2a2abc76c1d24cc9b2a1a7_r.jpg&&&/figure&&p&作者|罗兰&/p&&p&简介|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学硕士&/p&&p&兴趣|宪法、政治哲学思想史&/p&&p&编辑|黄麒瑄&/p&&p&&br&&/p&&p&&br&&/p&&p&&br&&/p&&h2&&b&编者志&/b&&/h2&&p&&br&&/p&&p&  本文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左派名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的年代部曲(《极端的年代》、《革命的年代》、《帝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的介绍。为求较佳阅读体验,本文作者以图片形式呈现。&/p&&p&&br&&/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pic2.zhimg.com/v2-6ae0eb532b4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pic2.zhimg.com/v2-6ae0eb532b49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pic2.zhimg.com/v2-6eac5d0cde4fcc1a221d38a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400& data-rawheight=&118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0& data-original=&http://pic2.zhimg.com/v2-6eac5d0cde4fcc1a221d38a9_r.jpg&&&/figure&&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pic3.zhimg.com/v2-2add3d23eb175ae4f6b7ceb9ba3cfb1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5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pic3.zhimg.com/v2-2add3d23eb175ae4f6b7ceb9ba3cfb12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pic4.zhimg.com/v2-f77b24b32f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400& data-rawheight=&61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0& data-original=&http://pic4.zhimg.com/v2-f77b24b32fb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pic2.zhimg.com/v2-c4de29e336d1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400& data-rawheight=&7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0& data-original=&http://pic2.zhimg.com/v2-c4de29e336d11_r.jpg&&&/figure&&p&&br&&/p&&p&&br&&/p&&p&&br&&/p&&h2&&b&往期相关文章&/b&&/h2&&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5分钟批判性读完“神作”《人类简史》&/a&&/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卡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书评&/a&&/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政治的美学问题:从本雅明到阿伦特&/a&&/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书单推荐:自由主义诸议题&/a&&/p&
作者|罗兰简介|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学硕士兴趣|宪法、政治哲学思想史编辑|黄麒瑄 编者志 本文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左派名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的年代部曲(《极端的年代》、《革命的年代》、《帝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的介绍。为求…
&p&&b&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没人觉得开心&/b&&/p&&p&Everything is amazing, and nobody is happy about it.&/p&&p&&br&&/p&&p&&b&注意力经济学Attention economy&/b&&/p&&p&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面,信息都是稀缺的,所以,那时候“信息”主导竞争。然而当信息饱和开始饱和的时候,商家主要争夺的,就是人的注意力了----一个人一天就24小时,刨去生存必要的活动剩下的时间,乘以阅读速度,就是一个人所能处理的信息量。竞争的方向从“&b&争取最好的信息,创造最好的内容&/b&”变成了“&b&尽量使用手段黏住用户,占用他最多的时间&/b&”。&/p&&p&&br&&/p&&p&让事情变得丑恶的是,我们人类是从长时间信息匮乏的时代进化过来的,这一过程导致的心理缺陷可以被毫无羞耻的商人加以利用。事实上他们也就是这么做的。&/p&&p&Veritasium的主创Derek Muller在分析自己为什么总是强迫式的刷新闻、新鲜事时间线----即使没什么好看的也抑制不住一直刷的冲动这一行为时,提出了“&b&肥胖理论&/b&”:&/p&&p&他认为,我们对于信息的渴求就和
已经肥胖的我们对于食物的渴求,和飞蛾扑火是一样的-----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界中的光源大多来自日月---光源离我们非常远,因此可以近似为平行光,于是采用和此光线成固定角度的定向策略对于飞蛾来说在几亿年中都是成功的。然而人类文明出现后,对于路灯、烛火此类过近的光源,光线不再是平行的,飞蛾沿用原策略导致的结果就是绕着光源兜圈子,越飞越近,最后一头栽进去。在最长的时间里,食物是匮乏的,自然选择下,我们的胃口大于我们需要的能量,我们的身体储藏多余的食物的热能,这种策略几百万年间都是成功的;物质丰裕之后,我们依然如此,所以我们肥胖;最长的时间里面,信息是匮乏的,我们尽可能的摄取信息以增加存活的概率,所以我们渴望信息------这是我们的本能。所以不管我们理智层面有多清楚我们摄入这些信息是无用的、多余的、浪费时间的,我们下次还是会下意识的拿起手机,去刷新时间线。&/p&&p&商人们利用这种心理缺陷的方式非常隐晦,facebook 和 twitter 控制消息涌上你时间线的频率和速度来最大限度的消耗你的注意力,之前专栏文章中提到过的网游中广泛运用的“斯金纳盒子”的&b&奖励/刺激&/b&放送手法,就被这些网站熟练运用:&/p&&blockquote&Skinner 盒子,或者更加正式的名字:自发反应调节室&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Operant_conditioning_chamb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perant conditioning chamber&/a&&br&美国行为学家BF Skinner发明了这个实验:&br&在Skinner box 中,受测试的对象(老鼠/鸽子/灵长类动物),被要求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按下按钮。&br&&b&实验条件1:&/b&若成功完成,测试对象将得到奖励(食物)。在这个实验条件下,受测试对象马上学会了机制如何运作,会在饿的时候按按钮,吃饱了休息,下次饿的时候再按按钮。没什么问题,很正常的反应,对吧?&br&&br&&b&实验条件2:&/b&动作必须对应一个信号才可以释放奖励:盒子里面加一盏灯,只有灯亮期间按按钮才有奖励,灯灭期间按按钮没有任何奖励。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受测对象会吃下远远超过实验条件1下的量。这就是“自发反应调节”。所以,你知道鹅厂手游“体力值”机制背后的逻辑了吧?它可不是高尚地让你不要沉迷游戏----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个设计就是让你沉迷的。&br&&b&实验条件3:&/b&相比实验条件2,这次加入了惩罚机制:当测试对象在一个亮灯周期中没有按下按钮,那么不仅仅没有奖励,还有惩罚(如电击)。这次,受测对象吃下了比条件2下更多的量。对应到游戏设计里,没错,那就是“日常任务”机制了,这个看似是“奖励”的的机制实际是惩罚机制&b&:如果你不做,别人都有的你没有&/b&。当然,MMORPG和MOBA类有着更加严酷的惩罚机制:&b&伙伴/同侪压力&/b&----大家都去开黑/刷boss/下副本,就你不去,团队里没了坦克/治疗/输出,大家都没得乐,扫兴鬼!有一个游戏把这个机制发挥到极致-----我不说名字,大家都知道是哪个。这个游戏的玩家,审视一下你那1000+小时的游戏时间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快乐着的?&/blockquot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563faedfc847c36396ca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82&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563faedfc847c36396ca6_r.jpg&&&/figure&&p&不仅仅是如何分配刺激,信息的图标、提示音,页面分布和设计背后,都站着一群收入不菲的专家研究着如何最大化多巴胺释放,一次把你黏在他的页面上。你说的时间有价值?不存在的!世界上总有人为了自己取暖,不惜把你的房子点了,而一般手握资本的,都是这种人。&/p&&p&&b&内容网站&/b&也实行对信息的&b&筛选排序&/b&,不要在感叹Youtube/知乎/reddit不复当年质量----就连我,一个自我感觉言之有物的人,翻到我的页面,最流行的、点赞最多的文章和答案中占比多的还是&b&嬉笑怒骂&/b&而不是认真写的东西。我不在乎赞和阅读量,但如果我在乎了,必然会影响我输出内容的方式。放大到网站,就不难理解内容网站的信噪比总是在下降的内因了。&b&最受欢迎的内容,永远是最大基数观众能消化的最低共同点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b&&/p&&p&之前我的回答中举过这个例子:&/p&&blockquote&在差不多三年前,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是有创意的短小喜剧、卡通、原创音乐和科普视频。这些节目的背后是一个个才华横溢的创造者,单纯靠自己的热情给大家输出内容,那时候依靠youtube赚钱的人不多。但是,youtube想赚钱,youtube上的很多创造者也希望通过youtube赚钱,所以youtube改变了自己的推送算法,从favor点击率转化为了favor页面停留时间----为了广告营收。于是大家都看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内容大转向,最火的内容变成了游戏视频、日常Vlog、利用规则灰色区域盗用其它创作者内容的人、每日新闻评说(主要靠贩卖情绪)。为什么呢?以往大家最喜爱的卡通、科普视频、原创音乐,这些内容的制作很麻烦,10分钟的播放时间的背后可能需要几百个小时的工作量----就算精力充沛的创作者,一周能制作1~2个视频已经是极限了;与此同时,游戏let's play、日常Vlog这类内容,一人一机一镜,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出成小时的视频,加上youtube的自动序列连续播放,这些内容很容易就能赚到用户上百倍于以往的页面停留时间。&br&即使用户自己说:“不不不,我明明更喜欢科学频道Vsause啊!”你说没用,广告商已经给你钦定了,根据你的页面停留时间,你最喜欢的就是这些卖人设的每天输出几个小时信噪比极低内容的youtube主播。&/blockquote&&p&&br&&/p&&p&一年前的知乎大家还对充满戾气的《致贱人》《致low逼》口诛笔伐,转眼间知乎最流行的问题都是以婊朋友、婊同学、婊室友、婊父母为主题的。这些问题盛产万赞答案,然而都只是千篇一律文笔很差的《致贱人》《致low逼》翻版。我的上一篇回答批判了一下大学教育,立刻被理解为“婊教师”,评论区里一篇欢腾,答案两天七千赞,我也是哑口无言。&/p&&p&我并不是想借此证明知乎用户的不理性-----一年时间内不可能发生用户习性大变样,内在原因是推送算法更加聪明了,他们知道贩卖不理性是最有利可图的。不要觉得你自己是情绪的主人,人的心理远比我们想象得弱。&/p&&p&在知乎时常写答案,你能清晰的感觉“推送机制”的价值观在不断变化,我有几个常青树答案----在编辑数月甚至整年后还能出现在用户时间线上,借此,什么样的答案获赞频率突然高了,我就能大概体会到知乎“喜好”最近又发生了什么变化。&/p&&p&游戏、漫画、电视、电影、图书&/p&&p&又有哪种媒体不是这样呢?这种争抢注意力的经济下,&b&所有的内容消费者的的体验都是在下降的&/b&,他们不是被&b&吸引&/b&去消费这些产品,而是被一定程度上&b&“被制约”(be conditioned to)&/b&去消费。&/p&&p&Everything is amazing, and nobody is happy about it.&/p&&p&自由市场便是有权重的民主,权重就是手上的票子。在这个构架里,被选出来的,会是《战争与和平》、《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么?&/p&&p&&br&&/p&&p&当我们谈论资本主义的恶毒与残酷,我们总是说资本的游戏是零和游戏,残酷在于分配;很多人乐观的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由市场最终会自我优化为双赢的结果;但是事实是,技术革新反而让很多领域变为明显的负和,比如这里,而且情况只有恶化的迹象。&/p&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没人觉得开心Everything is amazing, and nobody is happy about it. 注意力经济学Attention economy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面,信息都是稀缺的,所以,那时候“信息”主导竞争。然而当信息饱和开始饱和的时候,商家主要争夺的,就是人…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062c13cfca00bdfc74c6fe_b.jpg& data-rawwidth=&937& data-rawheight=&5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62c13cfca00bdfc74c6fe_r.jpg&&&/figure&&p&&b&移民与悲惨&/b&&/p&&p&尼采在考证Misery(悲惨,凄惨)这个词的词源时,发现它最初来源于“living in other country”(活在别的国家)。可以说移民本质上是一件非常艰巨,非常悲惨的事情。&/p&&p&在外很多年,每天都在想,早点回去投入国内水深火热的搏杀中的我,最近经常在各种朋友圈里跳出“趁早移民吧”这样的话语。&/p&&p&与此同时,学院同僚中国女博士,前几天聚会偶遇一个白皮,厚着脸皮跟她开玩笑:你们中国女人是不是都想找个老白男人嫁了留这里?&/p&&p&我听了她转述,觉得非常愤怒,可是想想自己,在那么多夜晚被醉鬼叫:Chink,滚回中国。或者在每次过关,海关盘问带着一副防贼怕你打黑工的语气。似乎白人也都天经地义地认为,每个黄皮肤都是绞尽脑汁也要赖在他们的国家。同样的,中国的同胞,某些贵乎的成功人士们,也是理所应当地觉得移民才是唯一正确光荣的选择。&/p&&p&既然移民本质上是一件悲惨的事情,为什么国人和白人都觉得你中国人就是想着念着必须着得移民呢?&/p&&p&首先,这件事不做道德评价,中国强不强大也还真不是靠着个把移民的升斗小民,你移民跟卖国或者荣誉一毛钱关系没有。移或者不移,都是纯粹个人意志与能力的选择。移民不代表什么,你回国建设边疆也不见的伟大。&/p&&p&其次,我也不想洗地。中国什么样,大家都活了这么多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看法也非常清楚,不需要我再科普什么空气质量,素质,奶粉之类的话题了。国外,我指西方世界,美国和欧洲的确在很多软硬方面都还强一节。单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过小日子,西方目前肯定要比中国舒服一些。&/p&&p&但我仍然认为,移民是一件悲惨的事,而且逐渐变成了一场旁氏骗局。&/p&&p&&br&&/p&&p&&b&适合移民的三类人&/b&&/p&&p&我觉得,有些人是适合移民的。&/p&&p&第一,不同看法的人士。我在国内国外都认识一些,有些人很固执,也很极端,他们做的那些事,确确实实让他们无法在中国生存下去,移了对彼此都好。&/p&&p&第二,国际人才。我说的国际人才,不是指技术移民,或者跨国二道贩子。而是那种在自己领域做到顶尖,把他们扔到清华北大是学霸,扔到一个市医院是头牌,扔去研究数学,没几年研究能解决一个重大猜想……在中国的确池汤太小,局限太多。做科技做学术甚至做商人,像林毅夫这样的人才,只有在大的池汤里才能发挥才能。这样的国际人才,即便不移民在国内也能混到行业顶尖,而在国际上,则做成国际顶尖人。&/p&&p&他们做的东西是有助于全人类的,比如发明一个新的算法,一个新的医疗器械。他们是我们当代文明的建设者的一份子,这样的人才应该哪里能发挥最大值就在哪里发挥,因为他们的贡献是惠及人类的。&/p&&p&西方客观有更好的条件与资源发挥这些人的最大值,回到国内可能真的池塘小不够他们飞的,这些人在西方发展为中国间接带来的效益,可能比他们在中国发展还要大。&/p&&p&很多移民,想要移民的人,甚至做了一些跨国生意的人,都自以为自己是国际人才。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大多数人都不是我说的“国际人才”。&/p&&p&第三,LGTB。&/p&&p&而大多数移民的人,都非这三种的人,他们是我讨论的主流移民人口。&/p&&p&&br&&/p&&p&&b&旁氏骗局&/b&&/p&&p&据我在英国的观察(美国情况我不知道,也许那里的移民都是贵乎上的华尔街硅谷精英),这些主流移民人口,大多融入不了本地文化的,仍然混在自己的华人圈里。一种是年纪大点,完全说不好英语,每天最多去去教会,其他时间都窝在家里带孩子,而他们的收入依旧是国内原有的企业,事业重心依旧在国内,生活方式依旧是国内的。移民,在他们口中,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p&&p&另外一种是年轻点,留学留下,或者后来各种机缘巧合留下,或者是黑工翻身的。他们完全脱离了中国的生活环境,在英谋生,而他们大多数是找不到非常本土的工作的,比如在英国政府里工作,或者纯粹本地的商业。他们进公司,也都是公司的基层,几乎没有几个本地朋友,或者在做和中国企业相关的服务。&/p&&p&而我见到最多的行业,律师,房产中介,留学中介,会计,旅游,代购……&/p&&p&律师,在帮下一波中国人移民打官司,搞移民咨询。&/p&&p&房产中介,在帮下一波中国移民买房子卖房子看房子。&/p&&p&留学中介,在帮下一波中国人留学,小孩读书,提供监护。&/p&&p&会计,在帮下一波中国移民做投资审计,出各种证明。&/p&&p&旅游,在帮下一波中国人来旅游,做旅游。&/p&&p&代购,在帮下一波担心奶粉的中国人买奶粉。&/p&&p&……&/p&&p&也就是说,他们还是在赚中国人的钱,介绍新一波中国人移民。如果明天中国都不出来移民,都不出来留学,都不出来玩了。这群移民的中国人大部分要没工作了。也就是说,他们的移民以后的生计完全指望着下一波移民。而下一波移民来了,又继续做这个行业。&/p&&p&据我观察,这群人是鼓吹卖房移民,晒朋友圈,把欧洲吹成天堂,或者在各大国内网站把自己包装成跨国精英的主力。当然,他们利益相关,也在所难免。&/p&&p&而这个移民产业,这样看来,怎么都像一场文化上的庞氏骗局。&/p&&p&但这个庞氏骗局是一时半会破不了的,因为只要还有奶粉和空气,还有各种新闻,就是他们最好的广告。&/p&&p&&br&&/p&&p&&b&歧视&/b&&/p&&p&对了,我忘了说,另外一个移民人口主流,就是开中餐馆的。他们的来源身世复杂,勤劳刻苦……在我看来,怎么说呢?&/p&&p&我上次回家,路过一家新疆烤肉,因为钟爱大盘鸡就进去了。老板是个维族,讲话沟通半天听不明白,一直在沉默寡言的串串子,表情带着生无可恋的神态,结账收钱像是跟我有仇。他老婆也是维族,稍微热情点,我一直对少民比较友善,就闲聊了两句,一问发现他们已经在本地定居了12年了。&/p&&p&12年,却无法说好普通话,也无法和本地人闲聊,生意冷清,做一单是一单。当时我就想到了在外开中餐馆的那些老板们,是否他们生活得悲惨(miserable)? &/p&&p&而这些所有人,大部分在欧洲移民的主流人口,无论他们朋友圈晒得多漂亮,无论他们在英多少年。无疑,全都是社会的边缘,活在文化边缘,活在被歧视的境地。&/p&&p&有的朋友说,哪有什么歧视?你都接触的什么人呐,你自己生活地位low。好,我前段时间去参加了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在座的全都是博士及以上,全是人文学者,全是你们口中的白左,谁要是歧视,分分钟钟被开除出学术圈。&/p&&p&演讲者是白人,主题是关于“唐人街的中国性(Chineseness)”,反正说的大概意思就是,文艺作品里唐人街舞龙舞狮,甩清朝辫子,耍猴乞讨,卖大力丸……各种表演,是为了满足西方人猎奇的消费心理,唐人街文化事实上是一种文化消费品。&/p&&p&到了提问环节,一个剑桥毕业的金发女士提问:“请问,现在中国大陆的人,是不是也在塑造这种异域风情,为我们表演从而吸引我们去观赏?”&/p&&p&我的天啊,我从小到大就没见过甩清朝辫子,胸口碎大石了,也没见过卖大力丸耍猴的。这些充满义和团式的风光,早就在大陆消失了。这位金发女士无知就算了。&/p&&p&但她的问题里,“为我们表演”,真是洋大人的姿态啊,我们中国人什么不干,就等着你们来这旅游给你们表演?我们中国的GDP难道是靠旅游业?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给你们洋大人表演中国性? &/p&&p&如果是中餐馆的路人问这个问题,也就笑笑算了。人文博士能问出这种问题(要知道人文理论后殖民早就分析烂了)简直就是歧视。而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觉得这个问题有所不妥。这种无时无刻全方位的隐形歧视,在欧洲生活无所不在。你不学人文没感觉,读了人文,完了,满街都是隐形歧视,更不要说那些开口闭口Chink的醉酒chav了。&/p&&p&&br&&/p&&p&&b&帝国主义与白人至上&/b&&/p&&p&为什么歧视是一种必然存在的事?&/p&&p&欧洲近代的成功,是因提早工业革命。而欧洲的工业革命,也不是因为他们人种杰出,而是发现了新大陆随后刺激来的。新大陆也不是人类的曙光,而是几千万甚至上亿无法计数的印第安人土著被虐杀,被天花毒,被绞死烧死而来的。&/p&&p&《唐顿庄园》里的英式优雅与《简爱》里的独立自主是建立在北美奴隶庄园和东印度鸦片公司之上的。欧洲文明的发展,全面进步,是伴随着殖民奴役全球85%的土地来的。今天大英帝国优雅议会上的每一块转,也许就是从圆明园里掠夺而来的白银增盖的。&/p&&p&欧洲文明的核心基石是:帝国主义与殖民。&/p&&p&而帝国主义与殖民的伦理核心是:&u&你们第三世界的人不善于管理与治理你们的国家,我们白人有权力和义务教你帮你开发,我们帮你开发是帮你开化成文明国家。&/u&&/p&&p&&u&换句话说,也就是白人天生比你黄皮肤更优秀,更有素质,更聪明,更知道如何把一个国家建设成为文明开化的高尚国家。这逻辑的背后的核心就是:“白人至上”。&/u&&/p&&p&不要说“白人至上”是过去式了,时至今日,美国及其附庸依旧在“帮助中东人民走向幸福民主富强”的殖民逻辑中,打了伊拉克,阿富汗……&/p&&p&&u&白人至上就必须歧视,你否认了歧视,就否认了欧洲安逸发达生活的基石。&/u&&/p&&p&&br&&/p&&p&而我们中国人,亚洲人,必然在这个语境里是一个&他者&。不要说左派有用了,就前几天BBC《Chinese Burn》里,依旧在复制着这种歧视和优越感。&/p&&p&一个中国移民,如果不能接受白人至上,那么他将被孤立边缘出欧洲文化的中心,最终成为边缘人。&/p&&p&一个中国移民,如果接受了这种白人至上,那么他就承认了被歧视被孤立的正当性,别人也就随意边缘打压孤立你。&/p&&p&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这个国家必将被孤立被边缘,必将成为“悲惨的”。&/p&&p&&br&&/p&&p&而很多人说西方尊重人权,社会福利好……客观的说,这里的福利只是让贫穷变得体面,有饭吃,有病看,有房住,而穷依旧是穷,底层依旧是底层。而能移民的,谁指望吃他们的救济金?谁在国内沦落到看不起病?&/p&&p&资本无处不在,欧洲依旧如此,如果你不够强,在这里依旧是资本手上的玩偶。不过社会福利让你过得稍微滋润点,但这个你,是必须承认“白人至上”的。你一个亚洲人,自然就被边缘被,不可能混到资本的上游。永生永世地成为资本的环节的下游,穷极一生混成小中产。这个瓶颈是牢不可破的。&/p&&p&&br&&/p&&p&&b&自我内化歧视&/b&&/p&&p&当然,作为一个移民还是有办法,去融入本土文化中的。首先把英语练好,无论是头悬梁锥刺股地练,还是一炮炮打着练。然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文化换血。也就是彻底拥抱帝国主义与白人至上。白人怎么歧视中国人,你就怎么歧视中国人。还要带着皈依者的狂热,也就是白人骂中国人Chink,你要骂地更厉害,骂支^那^琢。正如澳洲那个老师,通过留学留下来,拿到身份第一件事烧护照,并称呼自己中国学生为支那猪。正如很多留学生在会遇到那种嫁了洋人改姓的女行政,然后见到白人学生春风满面,见到中国学生百般刁难。&/p&&p&这融入的方法难道不“悲惨”吗?&/p&&p&当然,西方某些优点抵消了中国的本来就有某些歧视。比如女权,比如同性恋群体。如果一个女性或同性恋,&u&在西方感受到的人种歧视 &/u&& &u&在中国感受到的性别歧视&/u&。那么她自然会觉得无所谓,西方更好。而在英国,留学生留下来的人口大概也是9女1男,LGTB几乎都想留下来。因为可能他们在国内出生遭遇更悲惨。&/p&&p&而这个比例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在文化自卑的与白人至上的高压下,立即把后殖民主义给内化了。国内大家都抱怨海外留学生如何风生水起,出了国抵制这种诱惑与高压也就更难了。很多男男女女跪倒在洋人的裤裆下,转而对中国充满仇恨,言语充满诋毁。而他们也是无法融入西方的,依旧在边缘,靠着贩卖中国网上的消息在各种节目和群体里讨生活。&/p&&p&说到底,他们就是那位金发女博士希望见到耍猴,胸口碎大石的贩卖“中国性”的可悲中国人。&/p&&p&&br&&/p&&p&&b&最后,关于中国的希望与未来&/b&&/p&&p&我自认为作为一个真左派,对资本在哪个国家都是没有好感的。我不觉得西方的资本高贵,或者中国的资本就更合理,我同样对某些工业党令人发指的言论深恶痛绝。在国内工作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到资本在我身上摩擦的切肤之痛。&/p&&p&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资本,起而反抗,或者转身拥抱,都是无关道德的选择。而在中国,我至少还能做这个选择,很大的可能是耗费能量一无所获,或者转身拥抱资本,成为一条好犬儒,收一波智商税成为人生赢家,也能有机会在知乎上吹吹牛逼。&/p&&p&总之,如果你像我一样,认知自己不是那种能打破阶级局限的国际人才。就不要听从那些移民做着中介,律师,会计,旅游……的那些&同胞&忽悠什么卖房移民,你只会成为这庞氏骗局的下一环节。&/p&&p&发发牢骚,希望自己早日顺利毕业,早日回国搏杀。&/p&&p&&br&&/p&&p&&br&&/p&&p&&b&专栏人文阵线,欢迎投稿,接受各种人文科普及观点。&/b&&/p&
移民与悲惨尼采在考证Misery(悲惨,凄惨)这个词的词源时,发现它最初来源于“living in other country”(活在别的国家)。可以说移民本质上是一件非常艰巨,非常悲惨的事情。在外很多年,每天都在想,早点回去投入国内水深火热的搏杀中的我,最近经常在…
&p&单纯从做学术角度出发的话,实际最重要的是快速浏览和大量阅读,很少需要在论文上做笔记,一个工作最后真正精读的不过个位数,所以最重要的其实是归档及亮点提取。&/p&&p&虽然不是说认真读做标记不好,但是真实的科研,往往是看到一个方向好像还不错,然后需要短时间(几天或者一周)就对这个领域以前做过什么,目前的前沿进展以及局限性了解清楚,所以没时间课文式阅读。或者是一个方法不确定怎么做,就找一堆文献看看人家怎么做的,或者怎么表征分析的,那样也只需要看对应的那部分就够。&/p&&p&因此最方便查找的方式往往是调研的每个方向一个夹子,里面N个文献,标题甚至可以改成亮点内容,将来回头写文章要找的时候一目了然。假如有20篇文献,你要挨个打开看这篇是什么那个说什么,就很繁琐了。&/p&&p&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没什么比电脑更实用。而如果是为了路上看pdf方便,那就买大屏,越轻越好的,毕竟太重的背多了就懒了。mini那种小屏看英文文献就算了吧。&/p&
单纯从做学术角度出发的话,实际最重要的是快速浏览和大量阅读,很少需要在论文上做笔记,一个工作最后真正精读的不过个位数,所以最重要的其实是归档及亮点提取。虽然不是说认真读做标记不好,但是真实的科研,往往是看到一个方向好像还不错,然后需要短时…
&p&对于经济学的理论文章,Joel Sobel给了下面这几个阅读方式:(以下为我意译)&/p&&blockquote&1. 线性阅读,搞清楚每个细节;&br&2. 浏览引言(introduction)部分,搞明白作者准备解决的问题,想一想自己会怎么建模,看一看作者想的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致;&br&3. 直接读定理,看到不清楚的定义再返回去看,最后再去看看引言,看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这些结论重要;&br&4. 直接看自己需要的结论。&/blockquote&&p&Sobel的建议是最好使用第二种阅读方式,因为它会逼着你主动思考。如果你猜对了(哪怕只是大方向上),那也可以大大加快你的阅读速度;如果你猜错了或者没猜出来,那么读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一拍大腿恍然大悟的欢喜。&/p&&p&我个人的感觉是,读教科书或者特别经典的开山之作时,可以用第一种方法,方便建立大的框架和感觉;之后熟练了之后可以多使用第二种和第三种阅读方式,取决于自己对这个领域文章的熟悉程度,是一个非常好的建模练手的方式;自己写作业/写文章的时候第四种用的比较多,因为很明确就是为了找定理XXX,有时候可能要连续翻Google Scholar上的好多篇文章,要加快效率。&/p&&p&不过我自己因为懒,还是常常使用第一种阅读方式…… 得治……&/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conweb.ucsd.edu/%7Ejsobel/208f07/07references.pdf&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conweb.ucsd.edu/~jsobe&/span&&span class=&invisible&&l/208f07/07references.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
对于经济学的理论文章,Joel Sobel给了下面这几个阅读方式:(以下为我意译)1. 线性阅读,搞清楚每个细节; 2. 浏览引言(introduction)部分,搞明白作者准备解决的问题,想一想自己会怎么建模,看一看作者想的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致; 3. 直接读定理,看到…
&p&英国top10纯哲学本科在读。&/p&&p&&br&&/p&&p&更新:再来更新一些书单(再次强调一下这份书单只是【老师推荐的】【导论性质的】或者领域内特别有名的书好嘛,真实每周读个几百页好嘛,每节课每节tutorial前要读的reading【不在这里】)&/p&&p&————————&/p&&p&更新:过百赞了嘿嘿,我再补充一些书和paper。(有许多人问我要pdf资源,很抱歉我这里没有。就算是本校图书馆也只有实体书和一部分只允许在线阅读的电子版。比较好的做法是:选择一个自己特别感兴趣也特别想学习的方向,选一本书仔细阅读,看看自己是否愿意继续学习。)&/p&&p&————————&/p&&p&每门课的教授都会给reading list,可能是一篇/几篇journal,可能是一本书里的某个/某几个chapter,可能会要求买教材,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地回答有哪些教材。三年下来教材我只买过两本,基本上跟着reading list读就好了。&/p&&p&这份书单对于想要用【英文】【系统】地学习【西方哲学】的朋友们是特别有帮助的。(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只是系统性的导论,并不是所有的reading。每次上课或tutorial前我们还需要读针对这节课/tutorial的readings)&/p&&hr&&p&大一修了五门专业课,四门必修一门选修:&/p&&p&&b&Intro to Logic:&/b& &/p&&p&老师说了lecture notes are sufficient,但如果自己想看点书的话推荐&/p&&p&Colin Howson's &i&Logic with Trees&/i& (Routledge, 1997),&/p&&p&Wifrid Hodges &i&Logic&/i& (Penguin, various editions), &/p&&p&Peter Smith &i&An Introduction to Formal Logic&/i& (CUP, 2003), &/p&&p&Paul Tomassi &i&Logic&/i& (Routledge, 1999).&/p&&p&&br&&/p&&p&&b&Ethics and Values: &/b&&/p&&p&不需要买书, 但是推荐&/p&&p&Piers Benn's &i&Ethics&/i& (London: UCL Press, 1998) &/p&&p&Julia Driver's &i&Ethics: The Fundamentals &/i&(Oxford: Blackwell, 2007).&/p&&p&除了以上两本书,以下也推荐:&/p&&p&o Cooper, David E. (ed.), Ethics: the Classic Readings (Oxford: Blackwell, 1998) - includes readings from both Western and Asian philosophers. Each section has a helpful preface.&/p&&p&o Rachels, James.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2003) – a lively, uncomplicated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p&&p&o Shafer-Landau, Russ (ed.) Ethical Theory: An Anthology, 2nd ed.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3). A collection of classic essays on moral philosophy. Not easy reading, but a good buy if you intend to continue studying ethics in your second year.&/p&&p&o Singer, Peter. (ed.), A Companion to Ethics (Oxford: Blackwell, 1997) – an excellent collection: lucid entries on a variety of topics by som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in the field.&/p&&p&o Sterba, James. (ed.), Ethics: the Big Questions (Oxford: Blackwell, 1998) – a very good anthology.&/p&&p&&br&&/p&&p&&b&Knowledge and Reality: &/b&&/p&&p&需要买两本书, &/p&&p&Dan O'Brien's &i&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i& (Polity, 2006). &/p&&p&John Heil's &i&Philosophy of Mind: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i&(Routledge).&/p&&p&&br&&/p&&p&&b&Reading Philosophy&/b&: 这门课任务是读四本书然后探讨。Plato的Protagoras,Hume的The Standard of Taste,萨特的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Nagel的The view from nowhere&/p&&p&&br&&/p&&p&&b&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b&&/p&&p&Peter J. Bowler and Iwan Rhys Morus, Making Modern Science: A Historical Survey (Chicago:
2005). &/p&&p&Philosophy of science : the central issues / Martin Curd, J. A. Cover.&/p&&hr&&p&大二修了五门专业课,四门必修一门选修:基本上没有教材了,都是根据老师的notes,handouts和reading list读&/p&&p&&b&Philosophy of Mind: &/b&&/p&&p&这门课是我三年里最喜欢的一门课。没有教材,跟着老师给的reading list走就好了,很多文章library都有电子版。 &/p&&p&Intro类的教材有:&/p&&p&Armstrong, The Mind-Body Problem: An Opinionated Introduction (Westview Press, 1999).&br&Churchland, Matter and Consciousness (MIT Press, 1988).&br&**Crane, T. Elements of Mind (Oxford UP, 2001) (Crane是校友,嘿嘿)&br&Heil, The Nature of True Minds (Cambridge UP, 1992)&br&**Heil, Philosophy of Mind: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Routledge, 2004)&br&*Kim, Philosophy of Mind (Westview Press 2006)&br&Lowe, Personal Agency: The Metaphysics of Mind and Action (Oxford UP, 2008)&br&*Low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ind (Cambridge UP, 2000)&br&Smith and Jones, Philosophy of Mind: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P, 1987)&/p&&p&(标星代表非常推荐)&/p&&p&&br&&/p&&p&&b&Moral Theory: &/b&没有教材&/p&&p&推荐的书有:&/p&&p&Benn, Piers 1998. Ethics London UCL Press &br&Bennett, Christopher 2010.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Ethics? Abingdon: Routledge &br&Blackburn, Simon 2001 Being Good: an introduction to ethics Oxford. OUP &br&Cooper, D. E. 1998 Ethics: the classic readings Oxford. Blackwell &br&Copp, David 1995: Morality, Normativity and Society. Oxford. OUP &br&Copp, David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thical Theory New York. OUP &br&Cullity, B. & Gaut, B (eds.) 1997 Ethics & Practical Reas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br&Darwall, S. (ed) 2003 Deontology Oxford. Blackwell &br&Darwall, S; Gibbard, A and Railton, P ‘Towards Fin de Siècle Ethic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92 &br&Dreier, J (ed.) 2006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Moral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br&Driver, J. 2007 Ethics: the Fundamentals Malden, MA. Blackwell &br&Dworkin, R. 1978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London. Duckworth &br&Foot, P. 2001
Natural Goodness Oxford. OUP &br&Frankena, K. William 1958. ‘Obligation and Motivation in Recent Moral Philosophy’ in Melden, A. I. (ed.) 1958. Essays in Moral Philosoph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br&Harman G, Thomson J J 1996. Moral Relativism and Moral Objectivity. Oxford. Blackwell. &br&Hooker, B and Little, M (eds.) 2000 Moral Particularism Oxford. OUP &br&Kagan, S 1989. The Limits of Morali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br&Korsgaard, C 1986. 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 Cambridge. CUP &br&Lazari-Radek, K and Singer, P..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Univer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br&LaFollette, H (ed.) 2000 The Blackwell Guide to Ethical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br&Louden, J. 1992. Morality and Moral Theory New York OUP &br&MacIntyre, A 1976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London. Routledge &br&Nagel, T 1986 The View from Nowhere Oxford. OUP &br&Nozick, R. 1981.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br&Oderberg, D. 2000 Moral Theory: a non-consequentialist approach Oxford. Blackwell &br&O’ Neill, O. 1996. Towards Justice and Virtue. Cambridge. CUP &br&Rachels, J (ed.) 1998 Ethical theory, Vols I and II New York OUP &br&Rachels, J (ed.) 1993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McGraw Hill &br&Raphael, D D. 1981. Moral Philosophy Oxford. OUP &br&Rawls, J. 2000.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Moral Philosophy. Cambridge MA. HUP &br&Ridley, M. 1997. The origins of virtue. London. Penguin &br&Shafer-Landau, R. (ed.) 2008. Ethical Theory: An Anthology. Blackwell &br&Sher, G (ed.) Essential Readings in Moral Theory. Routledge. &br&Singer, P (ed.) 1991 A Companion to Ethics Oxford. Blackwell &br&Sterba, J (ed.) 1998 Ethics: the big questions Malden MA. Blackwell &br&Schneewind, J. B (ed.) 1996: Reason, Ethics and Society. Chicago and La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br&Skorupski, John (ed.) 2010.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Ethics. Abingdon: Routledge. &br&Scheffler, S. 1994. Human Morality. New York. OUP &br&T?nnsj?, T. 2002. Understanding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theory. Edinburgh. EUP &br&Unger, P. 1996 Living high and letting die: our illusion of innocence. New York. OUP &br&Van Hooft, Stan (ed.) 2014. The Handbook of Virtue Ethics. Abingdon: Routledge. &br&Waldron, J (ed). 1984. Theories of Rights Oxford. OUP &br&Wiggins, D 2006 Ethics London. Penguin &br&Williams, B 1976 Morality Cambridge. CUP &br&Williams, B 1985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Fontana &br&Williams, B. 1998 ‘Ethics’, in Grayling, A C (ed), Philosophy 1: a guide through the subject. Oxford. OUP&/p&&p&&br&&/p&&p&&b&Language, Logic and Reality:&/b& 没有教材。但是老师给的reading很多,难度够够的。&/p&&p&&br&&/p&&p&&b&Political Philosophy: &/b&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 Jonathan Wolf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p&&p&&br&&/p&&p&&b&Modern Philosophy I:&/b& 没有教材&/p&&p&但是必读的Primary Texts有:&/p&&p&- Descartes’ Medita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Both included in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umes I-II. Translated by John Cottingham, Robert Stoothoff, and Dugald Murdo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CSM]&br&&br&- Elisabeth of Bohemia’s letters to Descartes. Printed in Shapiro (e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rincess Elisabeth of Bohemia and René Descart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br&&br&- Spinoza’s Ethics. In Edwin Curley (ed.)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Spinoza Vol I.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br&&br&- Anne Conway’s Principles of the Most Ancient and Modern Philosophy. Recent translation by Taylor Corse and Allison Coudert. Cambridge, 1996.&br&&br&- Leibniz’s Monadology and the Leibniz-Clarke Correspondence. Collected in Leibniz: Philosophical Essays (1989). Edited by Roger Ariew & Daniel Garber. [AG]&br&&br&- Locke’s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975 edition edited by Peter Nidditch.&br&&br&- Berkeley’s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Reprinted in Berkeley: Philosophical Writings, edited by Desmond M. Clarke, 2009. [PHK]&br&&br&- Hume’s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Recent edition edited by Tom L. Beaucham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br&&br&- Hume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 Recent edition edited by Dorothy Colem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p&&p&&br&&/p&&p&【以上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arlymoderntexts.com/text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arlymoderntexts.com/te&/span&&span class=&invisible&&xts&/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都可以找到】&/p&&hr&&p&大三因为要写毕业论文修了三门专业课:&/p&&p&&b&Metaphysics: &/b&A survey of metaphysics / E. J. Low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门课。&/p&&p&Introductory (*) and general books&/p&&p&&br&*B. Aune, Metaphysics: The Elements (Blackwell, 1986)&br&*J. A. Benardete, Metaphysics: The Logical Approach (Oxford UP, 1989)&br&*W. R. Carter, The Elements of Metaphysics (McGraw-Hill, 1990) &br&J. J. E. Gracia, Metaphysics and its Task: The Search for the Categorial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SUNY Press, 1999)&br&*R. Grossman, The Existence of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Ontology (Routledge, 1992)&br&*D. W. Hamlyn, Metaphysics (Cambridge UP, 1984)
&br&J. Heil, From an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Oxford UP, 2003)&br&C. B. Martin, The Mind in Nature (Oxford UP, 2007)&br&*M. Jubien, Contemporary Metaphysics (Blackwell, 1997)&br&*M. J. Loux, Metaphys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Routledge, 1997)
&br&E. J. Lowe, The Possibility of Metaphysics: Substance, Identity and Time (Oxford UP, 1998)&br&E. J. Lowe, The Four-Category Ontology: A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for Natural Science (Oxford UP, 2006)&br&*P. van Inwagen, Metaphysics (Oxford UP, 1993) &br&P. van Inwagen, Ontology, Identity and Modality (Cambridge UP, 2001)&br&J. Westerhoff, Ontological Categories: Their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xford UP, 2005)&br&&br&General collections of papers, etc.&br&&br&H. Beebee & J. Dodds (eds), Truthmakers: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Oxford UP, 2005)&br&T. Crane & K. Farkas (eds), Metaphysics: A Guide and Anthology (Oxford UP, 2004)&br&P. A. French et al. (eds),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IV:
Studies in Metaphysics (Minnesota UP, 1979)
&br&R. M. Gale, The Blackwell Guide to Metaphysics (Blackwell, 2002)&br&S. D. Hales (ed.), Metaphysics: Contemporary Readings (Wadsworth, 1999) &br&F. Jackson & G. Priest (eds), Lewisian Themes: The Philosophy of David K. Lewis (Oxford UP, 2004) &br&S. Laurence & C. Macdonald (eds), Contemporary Readings in the Foundations of Metaphysics (Blackwell, 1998) &br&H. Lillehammer & G. Rodriguez-Pereyra (eds), Real Metaphysics (Routledge, 2003)&br&M. J. Loux (ed.), Metaphysics: Contemporary Readings (Routledge, 2001)&br&M. J. Loux & D. W. Zimmerman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taphysics
(Oxford UP, 2003)&br&J. Kim & E. Sosa (eds), A Companion to Metaphysics (Blackwell, 1995)&br&J. E. Tomberlin (e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I: Metaphysics (Ridgeview, 1987)&br&M. Preger & F. Siebelt (eds), Reality and Humean Supervenience (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essays on the work of David Lewis]&br&D. W. Zimmerman (ed.), Oxford Studies in Metaphysics, Vol. 1 (Oxford UP, 2004) & Vol. 2 (Oxford UP, 2006&/p&&p&&br&&/p&&p&&b&20th Century European Philosophy:&/b& 没有教材。这门就是现象学。&/p&&p&General Reading (relevant to all the Phenomenology lectures)&/p&&p&&br&D. Cerbone (2006) Understanding Phenomenology. Acumen.&br&D. Cooper (1999) Existentialism (second edition). Blackwell.&br&S. Critchley & W. Schroeder eds (1999) A Companion to Continental Philosophy. Blackwell.&br&H. Dreyfus & M. Wrathall eds (2006) A Companion to Phenomenology and Existentialism. Blackwell.&br&M. Hammond, J. Howarth, & R. Keat (1991) Understanding Phenomenology. Blackwell.&br&R. Kearney & M. Rainwater eds (1996)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ader. Routledge.&br&C. Macann (1993) Four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ers: Husserl, Heidegger, Sartre, Merleau-Ponty. Routledge.&br&D. Moran (2000)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Routledge.&br&F. Olafson (2001) Naturalism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Against Scientism. Routledge.&br&M. Ratcliffe (2008) Feelings of Being: Phenomenology, Psychiatry and the Sense of Reality. Oxford University&br&Press. J. Reynolds (2006) Understanding Existentialism. Acumen.&/p&&p&&br&Primary Sources&/p&&p&&br&Husserl, E. (1960) Cartesian Medit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Trans. D. Cairns). Nijhoff.&br&Husserl, E. (1970)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Trans. D. Carr). Evanstr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br&Husserl, E. (1989)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Second Book (Trans. R. Rojcewicz and A. Schuwer, A.) Kluwer.&br&Husserl, E. (2001) Analyses concerning Passive and Active Synthesis: Lectures on Transcendental Logic (Trans. by A. J. Steinbock). Kluwer.&br&Heidegger, M. (1962)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Macquarrie, J. & E. Robinson). Blackwell.&br&Heidegger, M. (1982) 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 (translated by A. Hofstadt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br&Heidegger, M. (1993) Basic Writings (ed. D. F. Krell). Routledge.&br&Sartre, J.P. (1948) 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 (translated by P. Mairet). Methuen.&br&Sartre, J.P. (1989) Being and Nothingness (translated by H. Barnes). Routledge.&br&Merleau-Ponty, M. (1962)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lated by C. Smith). Routledge.&br&Merleau-Ponty, M. (1964)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br&Merleau-Ponty, M. (1964) Signs (translated by Richard McClea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erleau-Ponty, M. (1974) The Prose of the World (translated by John O’Neill). Heinemann.&br&Merleau-Ponty, M. (2004) The World of Perception (translated by Oliver Davis). Routledge.&/p&&p&&br&&/p&&p&&b&Modern Philosophy II: &/b&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及很多二手&/p&&p&&br&&/p&&p&基本上就是这些啦。这么一看我本科读下来还读了挺多书呢哈哈&/p&
英国top10纯哲学本科在读。 更新:再来更新一些书单(再次强调一下这份书单只是【老师推荐的】【导论性质的】或者领域内特别有名的书好嘛,真实每周读个几百页好嘛,每节课每节tutorial前要读的reading【不在这里】)————————更新…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68aa886a3b_b.jpg& data-rawwidth=&526&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68aa886a3b_r.jpg&&&/figure&&blockquote&写在前面的ps:继续近期主题,再转王人博老师于日腾讯燕山大讲坛上所讲内容。&br&【要点1】“共和”是什么?共和追求以个人、公民、个体自由为基础的一种基本制度,保证这样的制度能有效运行,实用于混合型政体。再往前延伸,共和可以表达为“没有君主的公民自治、自我管理的一种国家框架”。&br&  【要点2】现代共和主义人物当推马基亚维利,他认为一个共和国肯定是没有君王的,人民自治,自我管理。给“共和”概念重塑含义的是美国总统麦迪逊,他认为共和就是代议制。麦迪逊把代议制与联邦制结合在一起,称之为“复合型共和国”。&br&  【要点3】自由主义跟共和主义最大区别:在一个共和国的框架下,我们作为一个公民个体,除了每个人的个体自由、权利、义务之外,还涉及公共利益、公民德性。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德性除了智力、理性外,还必须具备国家德性,即慷慨,大度,节制,审慎。&br&  【要点4】近代中国人的问题在于只从君主制的对立面理解共和。没有皇帝是中国近代以来所追求的共和价值。“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就是共和的标志。中国共和革命是在没有完善、清晰的政治纲领指导下冒然进行的一场革命。&br&  【要点5】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对西方抱着非常大的热望,认为旧中国只有一条道路,即把“德先生”、“赛先生”请进来。结果二位先生没来,反而在巴黎和会上失去青岛,被西方“给了一巴掌”。恰好在这时列宁苏俄伸出了援手,他们表现出的强烈反帝色彩,让中国知识分子感到特别温暖,这是导致他们集体转身“往左转”的重要事件。&br&  【要点6】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1917年列宁所领导的工农共和国的诞生,使中国没有走向西方意义上的公民共和主义,走向了人民共和主义。中国的启蒙没完成,还是要回到梁启超,回到新民说。把五四后就中断了的香火接续过来是中国要走的路。百年之累,我们还在路上。&/blockquote&&p&&br&&/p&&p&&br&&/p&&h2&  西周“共和”跟西方的共和内涵完全不同&/h2&&p&&br&&/p&&p&  王人博:谢谢主持人,在座各位大家下午好!鸦片战争到现在已有170多年,但是中国仍然在路上,或者说中国就像历史的三峡,还在三峡里并没有冲出、流入大海,“在路上”是这样的概念。&/p&&p&  今天的演讲有两个原则:第一,中国近代170多年的历史很多事件、人物不能回避,回避历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回避历史最坏的方法是篡改历史,无论何种篡改都是回避历史的一种。所以讲一百多年的历史首先是不要回避历史,这是一个原则。第二,一百多年来中国最关涉的一个问题是西方,所以这一百多年来如果离开西方谈中国,恐怕很多问题是谈不清楚的,最起码是不完整的。正是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强行侵入中国,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以西方为方法来认识中国,我们不得不戴着西方的眼镜观察中国。所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百多年来走着“以强者为师”的路,这是为什么西方会受到如此多关注、让中国人花费了那么多心血的原因。中国近代史、中国共和一百多年跟西方有内在密切关联,撇开西方谈共和,恐怕谈不清中国问题。&/p&&p&  “共和”概念中国自古就有,大家知道西周有一个有争论事件:周公、召公共和。还有一个事件共伯和。这两个事件是一个矛盾的说法,按照司马迁太史公的说法,认为所有召公、周公共和就是共和元年,即召公和周公的共和行政。这个问题暂且放下不谈,主要是告诉大家“共和”一词中国自古就有。很多中国人包括中国杰出的史学家认为既然“共和”在中国产生,中国有这个词,所以把西周表达为“西周共和国”,对这样的观念我们不做过多的评述,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古老的“共和”词汇在近代之所以被激活是因为西方,正是因为西方“Republic”概念使中国想到了自己古老的传统、古老的词汇,即西周共和的概念。按我的看法,西周汉语世界里,“共和”词汇可能跟西方“Republic”有语义上的关联,但概念内涵完全不同。我们在近代以来所使用的“共和”一词实际是对西方英文“Republic”的汉语翻译而已,是一个异词,并没有西周“共和”的原初含义。我把话说得直白一些,如果没有西方的参照系我们不会在意西周“共和”一词,正是西方激活了我们古老的语词,有了这样的语词就对应英文的Republic。那共和和西方有什么样的概念和含义?按我自己比较狭隘的阅读范围,发现“共和”概念在西方是最具歧义性的概念,比宪Z、民主的歧义都要大。&/p&&p&&br&&/p&&h2&  西塞罗:共和就是人民自己组织政权&/h2&&p&&br&&/p&&p&  “共和”在西方大体分为两个含义:一个是古典的共和;还有一个是现代共和主义之下的共和。讲古典大家都知道,西方最早讨论共和的,在古代意义上讨论共和的就是西塞罗,他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中文《论共和》。这本书在中国有很多译法,其中一个主要翻译可以翻译成《论共和》,另一个翻译可以翻译成《论国家》。在西塞罗笔下,他把“共和”和“国家”作为同一个事物对待。那共和到底什么意思?西塞罗“共和”概念来自于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的笔下,亚里士多德包括他的老师柏拉图用得最多的概念是“城邦”。我的理解是希腊“城邦”概念到拉丁文被西塞罗转化成“共和”概念,“共和”跟希腊时期的“城邦”概念相同。换句话说西塞罗是在“城邦”的框架下思考共和问题。&/p&&p&  按照西塞罗的定义,认为共和就是人民自己来组织政权,另一个表达就是“人民主权”。西塞罗认为如果要实现人民自己管理的政体,有几种混合形式:比如贵族、平民、王政。认为能保持一个共和国稳定、长盛不衰最好是混合制,所以一部分权力给贵族,一部分权力给平民,分为贵族共和和平民共和(或者人民共和)。所以西塞罗在混合政体的意义上讨论过共和,这些都是西塞罗在“城邦”的框架下所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近代以后的国家概念在西塞罗的思维方式里是不存在的。大家知道讨论现代国家概念的,被称之为国家现代性的一个人是后来出现的,叫马基亚维利。简单说,西塞罗的“共和”概念一方面由人民或者公民自己管理国家,就像希腊城邦制度。另一方面西塞罗发现贵族制、民主制混合在一块也不错,所以考虑到混合政体的概念,这个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时间关系,关于西塞罗就说到这儿。&/p&&p&&br&&/p&&h2&  孟德斯鸠:没有君主的国家就是共和&/h2&&p&&br&&/p&&p&  现代共和主义人物当推马基亚维利,在他《论李维》这本书里着重讨论共和国的公民概念、公民德性。马基亚维利理解的共和是从君主制的对立面理解的,认为一个共和国肯定是没有君王的,就是人民自治,人民自我管理。所以共和概念既是一种政体概念,也是一个国家的框架概念,跟政治学密切相关的,所以歧义很大。跟民主有没有关联?也有关联,特别是后来美国的联邦制,好像这样的共和制跟联邦又关联在一块,所以要完全剥离清楚在西方很难,不只是在中国。&/p&&p&  真正从现代意义上讨论共和概念的是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最初也是从君主制的对立面出发,也就是说一个共和国肯定没有君主,有人称之为“君主的怯儒”(没有君主的国家就是共和)。所以马基亚维利继承了西塞罗的传播,一般从君主的对立面理解。但孟德斯鸠发现英国这样一个国家结构好像不能这样理解,他说英国是混合政体,有国王,有贵族,有平民,平民院行使一部分权力,贵族行使一部分权力,英国国王行使一部分权力,所以王制、贵族制、民主制混合在一起,英国表面上是君主国家,但实际是共和制。这是孟德斯鸠比较模糊的表达,本来就很模糊,一方面要从君主的对立面理解,但发现英国有贵族制、平民制,可又特别像共和国,所以他说混合制的政体可能更符合共和的概念。&/p&&p&  之后最典型的人物是英国的哈林顿,从孟德斯鸠到哈林顿。&/p&&p&&br&&/p&&h2&  麦迪逊:共和就是代议制&/h2&&p&&br&&/p&&p&  我认为给“共和”概念重塑含义固定下来的是美国国父,美国有两个人物对共和概念做出很大贡献,最主要的是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对共和概念的解释最有代表性,说共和就是代议制。从这个意义上把民主制区分开,认为民主制只能是直接民主,像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那就是民主制。美国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广袤、人口相对比较多的国家只能实行代议制,或者只能实行共和制,不能实行民主制,这是麦迪逊一直强调的。后来美国很多人接受了共和概念:代议制。但麦迪逊把代议制与联邦制结合在一起,所以把美国共和国称之为“复合型共和国”。现代共和主义基本上从马基亚维利到孟德斯鸠、哈林顿,到美国的国父基本有这样的思考。&/p&&p&  共和在西方不光是古典还是现在都有两个含义:一是君主制的对立面,这没有问题,这一点恰好被中国的共和主义接受过来。但中国人可能忘了一点:从西方的古典到现代共和(关于混合政体的因素)。大家知道波考克(当代共和主义者),他认为美国是典型的混合政体,特别符合共和概念。他说法官就是贵族,总统像国王,美国宪法除了总统不能世袭之外,权力很大,而参众两院特像民主,分析很到位:美国是典型的混合政体,类似于英国。中国从西方接受“共和”概念时,中国人从君主的对立面来理解这样的概念。后面会专门谈这个问题。&/p&&p&&br&&/p&&h2&  公民德性:自由主义跟共和主义的最大区别&/h2&&p&&br&&/p&&p&  现在我谈一下当代共和主义的语境,这方面我了解得不是太多,但阅读了一下材料。当代公民共和主义有几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剑桥学派的波考克,还有一个是澳大利亚学者佩迪特,还有美国的桑德尔、斯金纳。这些都被称作为当代的共和主义者。当代共和主义者从自由主义旁边升华出来,我要告诉大家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英语世界,自由主义跟共和主义最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教对现在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