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组选20,民间髙人算命方法手来

南岳 - 搜狗百科
&&最新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Mount Heng),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东南部,绵亘于衡阳、湘潭两盆地间,,主体部分在衡阳市和衡山、境内。衡山的命名,据志书记载,因其位于星座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衡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200多处。道教“三十六洞天,”,有四处位于衡山之中。衡山介于北纬27&4′-27&20′,东经112&34′-112&44′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北起,南迄衡阳县,西起,东止衡阳市南岳区,长38公里,最宽处17公里,总面积640平方公里。衡山主要山峰有、、紫盖峰、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1982年,衡山风景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名单;2006年2月,衡山入选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2007年5月,衡山风景区被评为首批;2007年8月,衡山被列为。
“海内名山,为最”,而南岳又被称为“五岳独秀”,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区。她象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盘亘于湘中大地的南岳,逶迤八百余里。其主峰座落在衡阳市境内,七十二群峰,层峦迭嶂,气势磅礴。素以“五岳独秀”、“宗教圣地”、“文明奥区”、“中华寿岳”著称于世。其高耸入云,巍峨雄伟,名得千秋。不仅是蜚名中外的避暑胜地,而且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佛法名山,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心醉神往。中外人士前来旅游和进香者,年达200万人次。南岳衡山始封于唐虞,享誉于九洲。相传唐尧、虞舜来些祭祀社稷,巡疆狩猎。大禹曾在此杀白马祭告天地,得“金简玉书”,立“治水丰碑”。则亲笔题赞为“天下名山”,清代康熙等六位帝王也遥颁七块匾额墨宝,凡此,均为名山增添了光彩。五岳独秀:南岳古木参天,幽径重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举,以“五岳独秀”闻名于世。历来是人们旅游、休闲、避暑胜地。景区1200多种,9处,其中珍贵树种150多种,有东晋时代的银杏、明代的古松、世界罕见的、富有神话色彩的摇钱树、。南岳衡山四季,春赏奇花、夏观云海、秋望日出、冬赏雪景,更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其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之奇,藏经殿之秀,禹王城之古,试心桥之险,龙凤瀑之雄,麻姑仙境之幽,号称“八绝”。这里松涛阵阵,云海翻腾,日出磅礴,景色迷人。春可看花,避暑,秋可观日,冬可赏雪,不失为四季之旅游胜地。还有仿建筑的屹立于山腰,供人凭吊,祭抗战英灵于永久。宗教圣地:南岳衡山文明历史悠久长远,文明内容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前哲名贤、骚人墨客、禅宗羽流、能工巧匠以至近代的仁人志士和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驻足南岳,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时代的帝王们炎、黄、尧、舜、禹都与南岳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汉以后,道教相继传入南岳,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名道高僧,创立了、、、、,佛史上称之为“五叶流芳”。南岳佛道共存,古刹如林,从“六朝古刹”到写经,南岳曾经是我国佛教、禅宗南岳、青原系之发源地及道教的洞天佛地。其信徒远及日本与东南亚,常来寻根问祖。规模宏大的,座落在山脚古镇,形同。久史载在隋末唐初时就已存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大庙为九进四重院落,正殿外侧还有众多寺观。其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布局严谨,为地方神与佛道神祗所共居。中华寿岳:南岳衡山源远流长,《》载:南岳衡山对应星宿二十八宿之轸星,轸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南岳故名“寿岳”。宋徽宗在南岳御题“寿岳”巨型石刻,现仍存于南岳金简峰皇帝岩。亲撰的《重修南岳庙碑记》首句即为:“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再度御定南岳为“寿岳”。历代史志也常以“比寿之山”、“主寿之山”等敬称历代南岳衡山。《》释“寿岳”即“南岳衡山”,南岳衡山因而誉称“中华寿岳”。文明奥区:从邺候书院到父子开创湘湖学派和的莲峰著述,南岳又是我国文化教育和传播的一个中心。在抗战时期,南岳衡山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政治军事中心,还有大专院校云集,名人学者络绎不绝,备受国人注目。翻开史册,南岳人文荟萃。从古至今,有李白、、韩愈、、、、、、、、、、、、魏源、、、、、、、、、、陶铸、、等历代众多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人学者慕名而来。他们在此或登临赋诗,抒怀咏志;或访仙觅古,悟禅论道;或建馆兴学,著书立说;或共商国是,挥斥时艰。他们留下的是满山唐诗宋词和,所以南岳享有“文明奥区”之盛名,是中化艺术的宝库之一。最早将“文明”与“奥区”二词合起来赞誉南岳的,是明代的湖广提学副使管大勋。1946年,南岳管理局局长胡荫槐在古镇南街口兴建大型石碑一座,请省主席亲书“文明奥区”四字刻在作为坊额,从此,南岳衡山这片神奇的地方,就被人誉为“文明奥区”。
祝融峰:这是一个高山景区,站在祝融峰顶,可以看到远村田园,近山云海;晴日可远眺湘波烟帆,夜晚可以看到渔火。迎日出,送晚霞,玩雪景,是这个景区三大胜事。景区有:、望日台、老圣殿、望月台、(俗名)、、不语岩、、、、黄帝岩等著名的景点。它还有近代设施的电视调频转播台一座。是湖南省一个高山骨干台,塔台高耸入云。似与共比高。坐汽车可以直上峰顶,饱览风光。如果想仔细漫游,少也得花两天。 在这个景区内,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诸峰之上,据新编《》载:祝融峰,海拔1289.8米,位于北纬27度18分6,东经112度41分05,是的最高峰和主峰。它是根据氏的名字命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的大臣,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因为他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让他永远光明。祝融峰顶有,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始建为祠。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北山风光尽收眼底。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辉。正如明代的诗所描绘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下令改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而另一景点会仙桥,俗名试心桥,又叫,位于祝融峰巅的,坛基是一片平坦的大岩石,可容数十人。岩下有大小两石,小石仅大石半,中有石桥可通,桥极险窄,仅可容步,人多不敢过,故又名试心桥。据道家言,青玉坛是乌青云所创,为第二十四福地,乃群仙聚会之所而名。站在会仙桥,还可望见祝融峰侧有一巨石,宛如乌龟,人称“金龟朝圣”。 沿上封寺向西的石径路向前行走,两旁夹道,不到一里地,便来到祝融峰旁边的不语岩。不语岩下边,有一个宽广二太多的石洞。洞壁上刻着“不语挂锡”四个正楷大字,还有四寸楷书“去中一笠”的题留。《南岳志》说,过去有一个和尚经常在这里打坐,终日不语,自号不语禅师。他在这里修行的日子很久。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灶里的火种熄灭了。于是,他在晚上,提着灯笼,踏着积雪到上封寺去求火种。上封寺的僧人说道:“大师灯内有火,何必相求”?不语禅师得此禅机,便作偈道:“早知灯有火,饭熟几多时。”从此他大彻大悟,修成正果。如今岩洞里十分开豁,洞中有石凳、石桌可供游人歇脚。洞口边题刻的小字有十余处,因,难以辨认,只有“跨岳桥”一尺大的三个行书字,还清晰可见。明代李郁曾作《试心桥》一诗云:“颓然岩石堕峰腰,下界烟云万丈遥。顾我未曾履艰险,扪心来过试心桥。”明人卢仲田的《会仙桥》诗云:“烂柯仙人久不来,一桥空对百花开。我来桥上寻遗子,云满空山月满台。”
方广寺:“南岳四绝”之方广寺之深。位于南岳衡山中央花蕊之上。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南岳高僧之一的惠海来到这八座青峰围绕的狭长山谷中,见此地与世隔绝,岩壑幽邃,就在这里结草为庵。据《》载:一天,惠海正在庵中诵经,忽然有五位身材伟岸的壮士求见。来人面容各不相同,分青、黄、紫、白、黑五色,都身穿白袍。五人请求惠海和尚允许他们听经学佛。惠海问他们是何方人氏,他们回答说是中的五位龙神,如果允许他们听经,他们愿意让出一块平地,献给惠海建造寺院。 惠海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当天晚上,山谷中乌去骤起,霎时雷声隆隆,大雨滂沱,传来阵阵“哗啦啦”的响声。第二天清早,惠海起来一看,只见山下出现一块宽敞的平地。惠海到处化缘募捐,在这块平地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名方广,寓佛法“十方广布”之意。这就是《南岳志》上记述所谓“五龙听经,平沙献地”的故事。据《南岳志》记述,这座六朝时的古刹,在唐代曾改名为方广圣寿寺,宋初又赐名方广崇禅寺。寺院经过隋、唐、宋、元、明五次修建,屡修屡废,屡废屡兴。明初,浩空和尚将寺院改建为板屋,盖上铁瓦,增设佛堂。并在寺院内雕龙绘凤,把寺院装饰一新。公元一五九四年,赐给方广寺一部佛经及佛像、宝幡,并专门建造藏经阁予以安放,后来寺院倒塌。在十六年(公元1634年),王夫之兄弟及夏汝弼等人受巡抚褚胤锡委托,再次筹款,重新修建。经过两年时间,方广寺焕然一新,雄伟壮观。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十月,王夫之在莲花峰下组织抗清义师,曾在方广寺内聚会。后来虽然失败,从此以后方广寺却声名远播。不久,方广寺毁于大火,“门庑不设,僧葺茅舍以居”。直到清道光年间,由曾国藩的曾任的弟弟重新修建,费资白银二万余两,才成为现在的规模。方广寺正殿中原有宋徽宗写的“天下名山”四字金匾。寺前有一条小溪,寺左有石涧潭,泉水从石上流下,成为瀑布,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钟鸣。这里山峦秀美,处境幽静深邃,游人到此必有一种“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之说。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应湖南提刑张拭的邀请,到长沙讲学。就在这年冬天,他们踏雪来到南岳,朱熹此时不禁诗兴大发,七在之内,二人互相唱酬,作诗149首。其中三分之一的诗篇是在方广寺写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这次胜游,特意在方广寺旁修建了二贤祠,并将朱、张的神主供在祠中的嘉会堂上,让他们永享儒家的香火。方广寺的特点是:寺深、山深、林深,文化渊源深。注:宋徽宗亲笔所书“天下名山”四字金匾,已毁于之中。 下属景点:黑沙潭、原始次森林、莲花峰、石涧潭、方广溪、潜圣峰、天台峰、方广寺、二贤祠、十方紫盖禅寺等。 水帘洞:“南岳四绝”之水帘洞之奇,位于紫盖峰下南岳乡水帘村,距4公里。紫盖仙洞据《一统志》、《福地志》记载,水帘洞古名朱陵洞,相传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地方。唐朝人称朱陵洞为“紫盖仙洞”。道家认为它是道家的“第三洞真虚福地”,乃“朱陵太虚小有之天”,简称“朱陵洞天”,历来是神仙居住的洞府。《潜霍类书》说:相传远古时候,大禹治水,来南岳求金简玉书,曾在朱陵洞天举行祭祀的典礼,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曾派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从京师来到南岳朱陵洞投放金龙玉简。这一“洞天投龙”的盛况,详细地记载在《南岳志》上,后人在水帘洞投金龙玉简处写下一副对联:  北向独不朝,泻千尺银河,溅玉飞珠,相望源头来紫盖;  西巡应有恨,弃九重金阙,投龙续命,空寻洞穴向朱陵。源头,在紫盖峰的泉水。三支泉水汇集一起,流入水帘洞上方谷地。谷地阔三丈,原是梁朝的九位真人白日飞升的栖息之地,后建造九仙观。九仙观附近有太阳泉、洗心泉、洞真源、仙人池等。相传泉水深不可测。泉水从石壁上飞流直泻,发出般的声音,声传十里。明朝张居正游此地后说:“瀑泉洒落,水帘数叠,挂于云际,垂如贯珠,霏如削玉”。确实,它从绝壁上喷泻下来,宽达三太,高五十余米,泻珠溅玉,仿佛一幅巨大的白布帘,在石壁当中被乱石嶙岩挡住,然后再从石缝里屈曲折射,跳跃出来,满谷水花四溅,闪烁着晶莹夺目的光彩。水帘绝壁下的碧潭,天上的云彩和两边的苍翠的山峦,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明朝张居正作《水帘洞》一赞道:“误疑瀛海翻琼浪,莫拟银河倒碧流;自是深隐处,水晶帘挂五去头”。这首诗可说是写出了水帘洞的光、声、影三绝的奇景了。水帘洞右边,石壁陡峭。原先在岩上有石屋一幢,龙神祠。这祠堂是唐玄宗派内侍张奉国和道士孙智凉投“金龙玉简”的处所。距龙神祠相隔二十余丈的山涧对面,有一座麻石嵌镶建造的六角凉亭,叫雪浪亭。是清人在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时建成的。亭中有石桌、石凳。亭以涧水翻腾如雪浪而取名。当时坐在亭中,眼观碧潭里的珠玉跳跃,耳听甾声轰鸣,自能体会石壁上镌刻的“夏雪晴雷”四字所寓的情趣。如今龙神祠无存,只有雪浪亭依然存在。它为游人休憩,观赏水帘洞的奇景提供了方便。传说朱陵洞与山上的朱陵洞相通,在石鼓的为朱陵后洞,在南岳的朱陵前洞。水源来自南岳紫盖峰顶,流经山洞,汇入6米余宽、深不可测的石洞,水满溢出,垂直下泻,形成瀑布,高60余米,宛如水帘悬挂九天,故名水帘洞。每逢晴日当空,水帘上面,飞虹耀目,五彩缤纷,蔚为奇观。唐、宋、明、清各个朝代,都有不少诗人名家为之题刻赋诗。石刻有宋代的“南岳朱陵洞天”,明代的“”,清代的“夏雪晴雷”、“醉眠观瀑”。此外还有“飞琼溅雪”,“帘挂古今”等。水帘洞是唐代道教活动的地方。他们把它当做,称为“朱陵洞天”。唐玄宗还派朝廷内史带领道士们在投龙潭祭祀。 现在水帘洞上面的谷地,已于1964年修成了一座大水库,过去的太阳泉、洗心泉等都淹没在水库中了。水库的水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发电。瀑布象一层洁白的薄薄的细纱,轻盈地垂入潭底。所以“水帘洞之奇”,仍不失为南岳一绝。 下属景点:朱陵洞、紫盖峰、云密峰、隐真坪、、投龙潭等。
藏经殿:“南岳四绝”之藏经殿之秀。位于南岳祥光峰下,始建于南北朝光大二年(),原名“小般若禅林”,后因明太祖朱元璋赐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藏经殿。现殿是1933年重建的,是一座琉璃瓦红墙单檐翘角的古建筑,庙宇别致严谨,朴素淡雅,就象被嵌镶在含翠欲滴的丛林中一颗秀丽的明珠。八十 年代又加以修缮,殿内油漆彩画,技艺精湛,增添的雕刻,形象生动。特别是先生及夫人欧阳遇女士,在1980年秋赠送的金铜佛像,安放在殿内,佛名“毗庐遮那”,纯铜镀金,体态优美,耀眼夺目,为南岳的文物添上了新彩。藏经殿周围土厚水深,温度不太低,植物容易生长,有湘椴、、、、等,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混交的原始植被。在树木中,最使游人感兴趣的就是殿前坡地溪流旁边的摇钱树、同根生、连理枝三棵奇树了。经殿的古迹传说也很多,殿前有灵田,每当秋夜,飞光如烛,可以照见老林古殿的轮廓,疑似“”,实际上是萤虫聚舞,闪闪发光所致,人们又称之为“萤火虫朝圣”。灵田前有,相传为明的母亲陈太妃梳妆的地方。附近还有钓鱼台,传说系六朝后主的妃子钓鱼之所。 衡山下属景点:藏经殿、无碍林、梳妆台、允春亭、美人池、钓鱼台、、龙池等。
禹王城:这是一个正在开发的景区。寺座落在中心,毗卢洞古称禹王城。洞东南岳金简、石囷、紫盖诸峰兜绕,西南祝融峰、喜阳峰抱负,一条溪水从卧龙岭直泻而下,直下龙凤潭。原始次生林摇曳其右,新开垦的茶园在其左,风光葱郁而旖旎。卧龙岭侧有一条简易公路,约四华里,直达前,另从望日台畔修有一条石板游路直下龙凤潭。从望日台至文济寺前护龙桥一段石路,陡峭难行,过护龙桥,石板路沿溪铺筑,路随溪转,人在树底的水涧中行走,即在盛夏,亦是寒侵入骨。但野花喷香,蔓藤匝地,水流石上,草生水中,人就游行在水草花丛之中。下属景点:龙凤潭、龙凤溪、广济寺原始次森林、广济寺等。麻姑仙境:麻姑仙境麻姑仙境位于下,属于景区中的其中一个景点。相传此处为南岳侍女麻姑飞天祝寿的地方,它采取“点石成景,引水造景、修路出景、植树添景”的造景手法,使该景点成为名符其实的人间仙境。对外开放以来,游客络绎不绝,主要景点有麻姑祝寿、绎珠亭、盗桃石、卧虎石、灵芝石等。
任何一座名山总是免不了要跟历史名人结下不解之缘,翻开史册,纵览古今,南岳也不例外。这座集、佛教文化、福寿文化、抗战文化以及书院文化于一体的海内名山,千百年来之所以为人们所心醉神往,与这些古今无数名人的偏爱是分不开的。相传唐尧、虞舜来此祭祀社稷,巡疆狩猎;大禹在此得“金筒玉书”,“立治水丰碑”;宋徽宗则亲笔题写“天下名山”,封神赐号;清代康熙等六位帝王 也遥颁七块匾额墨宝,立碑勒石。千百年来,前哲名贤、骚人墨客、禅宗羽流、能工巧匠以至近代的仁人志士和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驻足南岳,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其中有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朱熹、张拭、欧阳修、黄庭坚、张、徐霞客、王船山、曾国蕃、彭玉麟、魏源、谭嗣同、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叶剑英、罗荣桓、宋哲元、郭沫若、田汉、陶铸、胡耀邦、王震等。(722-789):假托神仙学子房从沿着登山公路往上攀约二公里,旁边有一座邺候书院,这是后人为纪念唐代著名宰相李泌而修建的。书院是幢花岗石砌墙的建筑物,屋宇的琉璃碧瓦掩映在松柏环绕之中。门前平坦开阔,有一个花圃。书院古朴、清幽。在书院阶亭的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
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李泌,字长源,生于公无722年,卒于公无789年,享年67岁。原籍辽东襄平,后迁居陕西京兆(今)。他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时,官至宰相,封邺县侯,世人因称李邺侯。李泌是南岳第一个钦赐的隐士。肃宗为李泌在南岳烟霞峰下侧建房,李泌住房名为“端居室”。李泌到南岳后,过着修身养性、纵情山水、博览群书的生活。韩愈在《》诗中有句“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可见其在南岳藏书之多。自肃宗至德2年(757)“李泌归衡山”,到代宗大历3年(768)“上召李泌于衡山”,(:《》),李泌在南岳一直隐居了12年,为时颇久。李泌死后,他儿子李繁曾任随州(今)刺史,在左建书院,称南岳书院。千百年来,李泌一直是南岳名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游人往往在此凭吊怀想,留下不少佳篇。如南宋o张拭《邺侯故居》诗说:“石壁 岩径已荒,人言相国旧书堂。临机自古多遗恨,妙策当年取范阳。”清o袁枚《咏邺侯》诗道:“调停骨肉同田叔,假托神仙学子房;一品衣披紫微令,半生心在。”郭沫若在抗战初期来南岳的题诗中也有“犹有邺侯遣迹在,寇平重上读书堂”的诗句。李白(701-762):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生于所属(在今中亚细亚),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一生游历江湖,纵情诗酒。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对南岳向往已久,于肃宗乾元元年(758)秋取道长沙,溯湘江而上,以游衡岳。宋代陈田夫撰的《南岳总胜集》和清代光绪年间编修的《》及李元度《南岳志》都收录了李白写的一首《游》诗。诗是:“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诗中描绘的情景正是名山古刹的深秋景况。肃宗乾元2年(759),李白遇赦,第三次到湖南。这年,他在武昌写了《》诗,诗前有序。诗的前四句:“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星。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用夸张手法极写南岳之高。这是诗人在先一年秋天实地游历南岳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而凝成的名句。八百年后,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在登上顶,环视诸峰,极目远眺时,曾感叹说:“太白五峰晴雪飞花洞庭之句,盖实景也。”杜甫(712—770):潇湘之山衡山高据《新唐书o杜甫传》载:“大历中(766—779),甫出矍塘,,泊沅湘,以登衡山。”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带着全家离开四川,出三峡。三月到达,冬末到达湖南岳州(今),大历四年(769)正月到达潭州(今长沙市),春末离潭州赴衡州(今衡阳市)。过衡山时,写有《》这一著名诗篇。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祝融、紫盖、天柱、芙蓉、石廪五峰的形势:“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接着他又写道:“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由于长途旅行所拘限,他们没有时间拄杖登山游览。杜甫这次入湖南,意在奔老友——衡州刺史韦之晋。到衡州后,始知韦已改任潭州刺史,于是又折回潭州。五年(770)四月,湖南兵马使臧杀潭州刺史兼湖南崔 (韦之晋时已逝世),潭州一片混乱。杜甫又被迫南下衡州。过衡山时,写下《题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一诗;到衡州后,又写了《》一诗。诗曰:“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杜甫借描绘象征南岳的朱凤,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奸邪恶人的怨恨。臧乱平,杜甫决定自衡州回棹北归潭州。暮秋,过衡山,病逝于潭(州)岳(州)之间的旅途中。韩愈(768—824):五岳祭秩皆三公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是唐代著名诗人、、思想家,又是的倡导者。于贞元19年(803),韩愈任时,因关中大旱,上疏请求减免赋税,反对宫市,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县令。永贞元年(805),韩愈遇赦离开阳山,在待命三月,至八月始调任湖北江陵府法曹参军,他于是访郴州,经耒阳、衡州到南岳一游。韩愈游岳之时,恰逢秋雨连绵,巍娥险峻的衡山为阴云雾气所笼罩,不识衡山真面目。于是他向衡岳神祈祷晴朗的天色,希望感通神明,使愿望得以现实。恰逢云开雾散,天朗气清;衡岳诸峰,突兀高耸,直插碧空,他遂以为是自己精诚所感,后人亦附会称为“韩愈开云”。他在《》这首纪游诗中对他此种心情与岳庙景物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诗中有句云:“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迳趋灵宫。”柳宗元(773—819):正是峰前回雁时“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识,正是峰前雁回时。”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杰出思想家和散文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写的《》七绝。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人。生于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06年,因与刘禹锡等积极参与、王丕领导的运动而遭贬谪,为永州司马。其谪居永州达10年之久,其间三度往返于长安、永州都从衡山经过。在南岳衡山,柳宗元不仅写有《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诗,还撰写过《南岳阿弥和尚(即承远)碑》、《南岳大明和尚(即惠升)碑》、《南岳般舟和尚(即日唔)第二碑》、《南岳云峰寺和尚(即法证)碑》,并亲自书石;还撰写了《南岳云峰寺和尚塔铭》、《衡山中院大律师(即希操和尚)塔铭》。此外,他还在南岳衡山结识和方及、浩初、文约等和尚,与佛界人物建立了友谊,成为朋友。其曾奉诏回京,但不久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并在任职4年多后去世。当时刘禹锡正解官北上护送年近90的去世的母亲灵柩回原籍洛阳守丧,11月途经衡阳突然闻此恶噩,其尽力克制伤悲,为柳宗元料理了后事,并写了《》诗来寄托哀思。在为编篡柳宗元遗稿所写的《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中说:“初,贞元中,上方向文章,昭回之光,下饰万物。天下文士,争执所长,人望而敬者,五行而已。河东柳子厚,其人望而敬者!”意思是说,贞元的时候,皇帝正提倡文章,仿佛日月遥光芒,装点着万物。天下文人,争着施展着自己的才能,趁时奋起,就象灿烂的群星点缀在天空中。群星中光芒清冷、颜色纯正、人们望而起敬的,只有金、木、水、火、土五星而已。河东人柳子厚,就是人们望而起敬的人呢!这是对柳宗元的评价,也包含着对柳宗元本人的评价。刘禹锡(772-842):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字梦得,原籍洛阳,出生并长于苏州一个中小地主家庭。父亲刘绪,也是读书人,天宝末年考过进士,接着碰到安史之乱,全家东迁,躲避战祸,被东诸候所任用。刘禹锡22岁中进士,在淮南、渭南做小官,有机会了解当时社会现实。后任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常与柳宗元、吕温等“讲疑考要富强之术”,研究前辈法家的法治思想,寻求解决社会危机的途径。34岁时和柳宗元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王丕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任,判度支盐铁案,是这次政治革新运动的骨干。革新失败后,王叔文、王丕被杀,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司马。 素与刘禹锡友善的吕温,也是一王叔文革新集团重要成员。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道州(今)刺史,后又再贬为衡州()刺史。到衡州第二年(公元811年),年仅40岁便与世长辞。当时,刘禹锡谪居朗州,闻噩耗,悲痛万分,写了《哭吕衡州时余方谪居》一诗: 一夜霜风凋玉芝,苍生绝望士林悲。空怀略,不见男婚女嫁时。遗草一函归太史,旅坟三尺近要闻。朔方徒步行当满,欲为君刊第二碑。诗中“苍生绝望”,表达了衡州百姓对吕温的悼念深情。其实,刘禹锡当时还没有到过衡州。他到衡州游南岳,是公元815年四五月间的事。那年正月,刘禹锡、柳宗元怀着惊喜交加的心情,从贬地奉诏赴京,渴望得到重用,实现自己革新的宏愿。回到长安,他目睹保守势力把持朝政,权倾京师,内心无比愤慨。于是借看花为题,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这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短诗,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不几天,便被贬到更边远的连州(今)去任刺史。柳宗元也再次被贬,到柳州(今)任刺史。同年三月,二人结伴同行,从长安到他们改贬的连州、柳州赴任,达到衡州分手。分手前,二人结伴同游南岳,柳宗元的佛界朋友,也成了刘禹锡的朋友。谪居连州期间,刘禹锡与方及、浩初、文约等保持着密切联系,建立了友谊。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游南岳分手时彼此都非常难过,柳宗元写了《》一诗,而刘禹锡亦写诗回赠。在赴任途中,刘禹锡还了《》和《衡岳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他在《望衡山》一诗中写道:“东南倚盖卑,维岳资柱石。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青冥结精气,磅礴宣地脉。还闻肤寸阴,能致满天泽。”后来,刘禹锡还写《寄南灵彻上人》和《》两诗。事实上,刘禹锡确实没有保持沉默,在连州度过5年后回到长安,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田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结果又遭贬谪,直到公元826年54岁时,才奉召回到洛阳,在朝廷做了官。 朱熹():随处留情随处乐  穿林踏雪觅钟声,景物逢迎步步新,随处留情随处乐,未妨聊作苦吟人。这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游南岳时所写的一首诗,题为《道中景物其甚佳,吟赏不暇,敬夫有诗,因次其韵》。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或,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世称紫阳先生。朱熹一生三次当过监南岳庙的祠官,紫阳学略中这样记载:以亲老食贫,不能待次,请奉祠监潭州南岳庙。三十三岁时,孝宗即位,高宗内禅,复差监南岳庙。三十六岁时,以时相方主和议,复差监岳庙。但这三次都只是食俸,却并未亲临南岳。乾道3年(1167)8月,朱熹听说张栻得南岳名儒胡安国之学,特从福建崇安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访问张栻,共同探讨《》的义理,谈了三昼夜,认识没有统一。留住两月后,他与张栻、林用中同游南岳。他们于11月6日自潭州渡湘水。10日过石滩,忽然大雪纷飞。11日抵衡山岳北,宿草庵。12日在草庵休息,雨雪到傍晚未止。这天,湘潭彪居正(胡宏弟子,张栻好友)来会,认为不能登山,但朱张游意坚决,决定次日冒风雪而行。朱熹在庵中吟诗遣兴,有句云:“不须疑吾言,第请视明旦。”张栻也唱和道:“决策君勿疑,此理或通贯。”夜半雨止,13日拂晓,天色放晴。朱喜又赋诗曰:“急须乘霁雪,何必散银杯。”后人附会“朱张霁雪”与“韩愈开云”这两椿巧合的为天助,并为纪念此事,在岳北白山书院前建“霁雪楼”。朱张登山这天,彪居正因畏寒辞归,他们一行三人从岳山后马迹桥登山,经莲花峰,夜宿方广寺。14日,游览了、南台寺、马祖庵、、高台寺、登祝融峰,夜宿上封寺。15日,胡实、范念德来会,同游仙人桥,再登祝融峰。是夜,风雪交加,16未明,即被惊醒;因石磴冰结,不可行走,他们急由前岭下山,路已滑甚。原拟访邺侯书堂,因林深路绝,无法前往。是日步行30里,到达南岳市,夜宿胜业寺。此行从10日到16日,历时7天,虽冰封雪冻,但他们游兴甚浓,诗情大发,一路上泉场、霜月、、晚霞尽皆入诗。他们相互唱和,共得诗149首,归后编成《南岳唱酬集》,张栻写了序言。清代,诗集被收入《》。据朱熹所写《南岳游山后记》一文说,他们一行三人下山后,休息了两天。19日,和范念德(朱熹弟子)从胜业寺出发,拟同游水帘洞,因雨阻未成行。接着,赵师孟、胡实等在枫木桥云峰寺设酒宴送行,剧论所疑而别。23日至株洲,朱熹、林用中、范念德取道东归,张栻则自此西还谭州。这次南岳之游,使朱熹对南岳的泉石之胜、竹树之奇、雪月烟霞之态,产生了兴趣和眷恋的感情。光宗绍熙4年(1193),朱熹以荆湖南路转运作潭州知府。这次,他为培护南岳的风景林木,发布约束榜。这是南岳历史上的政府布告。
范成大():祝融峰下两逢春 范成大,南宋杰出诗人。字,号,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历任广西、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素有文名,尤工诗。诗清新朴素,题材广泛,与、、齐名,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他由吴郡出发到广西静江担任知府,次年二月,经过潭州,曾游南岳,乾道十年(1174)又,写有《骖鸾录》,记述沿途旅游经过。公元1173年2月,范成大从湘潭乘船至衡山,二月七日夜宿衡山县城,西望岳山,重峦叠翠,乃赋诗《》: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墨染浓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八日他行至南岳市,宿衡岳寺;九日庙,对岳庙的布局结构和壁画都有所描述;特别描述了在胜业寺登御书阁,仰望祝融诸峰的情景:“胜业寺在庙前,登御书阁以望岳;晚晴,众山云尽卷;石廪、紫盖、峋嵝诸峰毕见,惟祝融在云气中。”他在《谒南岳》一诗中,也有晚晴乃尽见诸峰之句:避雨胜业阁,晚晴留凭栏。石廪映岣嵝,望眼增孱颜。上封眇孤绝,南台半云烟。碧岫有灵药,朱陵巢洞仙。公元1174年范成大从桂林返回吴郡路经湖南,第二次重游南岳。他冒雨登山,游了南台寺、福严寺,到了瑞应峰、掷钵峰、天柱峰,因天气寒冷而身体有病而未登祝融峰,感到很遗憾。他在《重游南岳》一诗中写道:竹嫌硗确老逾瘦,松畏高寒蟠不起,癯儒尚病怕深登,幽讨未穷行且止。尽管这次他因身病天寒未登上南岳的最高峰,但他居南岳市看到了当时“环庙而市”的繁荣景象,岳市者,可容十万人,有一半以上的货物来自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和四川等地,经商的人也来自这些地方。可见当时市场经济之活跃。在岳市中,范成大遇到了四明的一个朋友董峄向他索诗,他欣然命笔,写了一道 《董峄久居岳市》:祝融峰下两逢春,雨宿风餐老病身。莫笑五湖萍梗客,海边亦有未归人。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张居正,小名,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因而又被称为。他10岁时已熟读《》、,12岁中秀才,16岁考取举人,22岁成进士,享有“神童”的美誉。他历仕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即宰相),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万历十年病死后却落了个抄家的下场,其长子被逼自杀,弟居易、次子嗣修和几个孙子都被充军发。直到明崇祯三年(1630),这一冤案才得到平反昭雪。所以,与张居正同时代的在《太师张文忠集o跋》中,叹其“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清人说他“愚忠”。张居正游南岳的时间,据王夫之《》及有关资料来推算,大约在嘉靖三十三、四年间他任国子监司业或更早一点任翰林院编修时请假回江陵的那段日子里。那是张居正才30来岁,正好如他在《游南岳前记》中所说“齿健力壮”,他《谒朱张嗣祠柬诸同志诗》,勉励同游的人,“欲骋万里途,中道安可留。”“顺翁负,有志力不遒。愿我同心侣,景行希令猷。”这种心情,又与《明史·列传》中载他在国子监司业任中和祭酒高珙很好,两人均以将来任宰相作一番事业而相互勉励的心情是相符合的。张居正游南岳共住了8天。当时正是十月金秋,又碰上了好天气。他在岳庙开云堂住了一晚,第二天就沿,经半山亭上祝融峰,夜宿。他在观音岩“夜观天垣诸宿,大者或如杯盂,不类平时所见”,“晨登上封,观海日初出,烁烁,若丹鼎之初开。”(张居正《游南岳前记》)以后他经南台寺,游黄庭观,再去方广。他在方广住了三天,宿二贤祠。恰遇雨雾天气,三日都住在云雾中。他在游记中说“云蔼窍冥,前峰咫尺莫辨,经道亦绝。了不知下方消息,自谓不复世中人矣。”三日后冲云下山,下面却是晴天。于是游水帘洞,再回岳庙开云堂。张居正在南岳边游边写诗文,在方广寺就写了一首、三首五言律诗。他在观音岩住时写的《祝融峰诗》,极写祝融峰之高,如“彩虹挂丹壁”、“举手扪太微”、“璀璨,垂珠当我胸,俯瞰六合内,氵光(一字)漭烟云重。”在朱陵洞游时所写的《水帘洞诗》,则浪漫主义的写了水帘洞之奇,如“自是湘妃深隐处,水晶帘挂五云头”等。张居正游南岳时留下来的文章有《游南岳前记》和《游南岳后记》。前者是记游、写景、抒情的,后者是记游发议论,阐述对“理学”的心得。南岳之游,既是他遍游山水胜地的开端,也是结束。黄庭坚():绝顶寒松叶不凋万丈祝融插紫霄,路当穷处驾仙桥。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螺簇山低青霭霭,线拖水远绿迢迢。当门老桧枝已长,绝顶寒松叶不凋。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偎岩老衲针常把,度夏禅僧扇懒摇。龙向池边施雨泽,鸟于窗外奏箫韶。游人未必常居此,暂借禅房宿一宿。这首诗选自明代弘治元年《》和清代光绪六年《南岳志》。在这首诗里,黄庭坚把祝融峰的雄伟气势、四时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如身临其境 ,给人以美的享受。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字,号,又自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自幼纵览六艺,博学多闻。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历任著作佐郎、鄂州知州等职。与、、秦观均为苏轼门生,称“”。其诗在形式上模拟杜甫,提倡“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等,在宋代影响很大,开创。擅行、草书,取法及,受影响,用笔纵横奇崛,自成一格,与、米芾、齐名,称“”。宋徽宗崇宁元所(1102)六月,他在太平(今安徽境内)只做了九天知府就被罢官,崇宁二年(1103)十一月,被贬往宜州(今广西宜山)。三年(1104)正月,路过衡山,曾游南岳。他曾写《南行录》,记叙了游历南岳的经过。黄庭坚从江西修水出发,进入湘江,由衡山起坡,到达南岳镇。先游览了和胜业寺(今),在寺内参观了悦亭,仔细看了柳宗元写的《般舟和尚第二碑》,连称柳宗元撰写的碑文和书法,并题诗一首:苦雨已解来,诸峰来献状。不见白头禅,空倚紫藤杖。此后,他从南岳镇沿山而上,经半山亭到磨镜台,游览了福严寺。福严寺在南岳半山腰,气候变化无常,与山下大不相同。黄庭坚在《》一诗中写到:山下三日晴,山上三日雨。不见祝融峰,还沂潇湘去。但数日后天又突然放睛,他最终登上了祝融峰顶,留下了开头咏《祝融峰》这首不朽的诗篇。
大自然是充满了奇迹,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故事,南岳这座名山自然也不例外。因为众多的赋予了它更多的神奇和美丽:竹米的传说:南岳遍山遍岭的竹子,有楠竹、斑竹、毛竹、、还有箭竹、水竹和紫竹。这里的竹子能够结竹米,可以吃。 相传很久以前,祝融峰北面中山沟有栋茅屋,住着一个名叫刘二的人,全靠打柴为生。一天,他扛着扦担、带着弯刀上山去砍柴。看见一只大野猪正在拱竹笋吃。他冲上前去,举起扦担向野猪猛刺。野猪惨叫一声,没命地逃跑了。他走过去,只见那又大又嫩。刘二连忙把笋子扶正,用松土培好,还砍了几根杂树棍钉在四围,才又上山去砍柴。 不久,那只竹笋长成了一根楠竹,青枝绿叶,又大又好看,刘二就把它移栽到自己的茅屋前面。第二年又发了许多竹笋,很快成了竹林。刘二非常喜欢,一有空闲,就给竹子培土送肥。竹子越长越多,把刘二的屋子围得严严实实。 有一年,南岳大旱,一连七七四十九天没下一滴雨,禾苗都变成了枯草,老百姓日子很难过。刘二也饿得头昏眼花,每天以野菜、树皮度日。但是,再难他也舍不得砍竹子换粮吃。一天夜里,他似睡非睡,听到一个声音:“我是您亲手栽的那根大竹,名叫竹仙,您救了我的命,多年来,精心栽培,为了报答您的恩情,我们在竹子上结了竹米。”刘二将信将疑,第二天一早,他走到竹林一看,一棵棵竹子上真的结了厚厚的一层竹米。竹米有麦粒那么大,长长的,,中间圆,淡黄色。他摘了两升,拿回去煮成稀饭,一尝,啊呀!香喷喷,软绵绵,就象稻米那么好吃。刘二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周围的乡亲。于是乡亲们成群结队地上山来了,遍山遍岭的竹米帮他们度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饥荒。至今,南岳的老百姓对竹子特别有感情。他们经常垦竹山,赶野猪,保竹笋,使南岳山的竹子长得越来越茂盛。彩霞的传说:如果你去,一定要登上主峰祝融峰。在祝融峰的西南面,你会看到一座翠绿的山峰。这山虽不高,可上面覆盖着世界上最美丽的云彩。每到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云彩就会变得五光十色,一会儿象丹凤戏牡丹,一会儿鹿会灵芝,一会儿象巨龙吐着火舌,一会儿又象百鸟欢腾跳跃,更多的时候,它象万条彩缎在空中飘舞,越飘越高,美妙极了。你知道这儿的彩霞为什么这么美吗?传说,原来有个昏庸的皇帝,嫌他的宫殿不够华丽,竟异想天开地要摘下天上的云彩作装点。他下令,全国所有的州县,一个月之内各交出一片彩霞,交不出的杀头。州县就把这事摊在老百姓头上,百姓们都非常不安。 南岳山边一户农家,有一个独生女儿叫秀妹子。秀妹子开始也发了愁,后来忽然想到,每天砍柴都会看到山边一口深潭中,有金蟾在吐彩霞,天边的彩霞就是从他们嘴里吐出来的,于是,她有了主意。第二天,秀妹子很早就起了床,来到深水潭边,静静地等着。一会儿,东方露出一线亮光,潭水的水面泛起圈圈涟漪,接着浮出了七只金蟾。它们游到潭边,其中一只先吐出一道红光,接着又一只吐出一道,这样一只接一只,一共吐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道霞光,把天空涂抹得美丽无比。霞妹子看得都入迷了,却忘了改办的事。一连几天,秀妹子都去潭边看金蟾,可一看到金蟾欢跳起舞的美姿,她就忘了向金蟾借彩霞的事,眼看交彩霞的期限只剩一天了,父母愁得生了病,秀妹子很难过,暗暗责怪自己贪玩误了大事。这天她比平时更早地来到潭边,可是,直到天大亮,金蟾也没出来。秀妹子急得哭了起来。她哭了一个白天,又哭了一个晚上。泪水化进了深潭的碧波,感动了金蟾。东方发白时,潭水忽然变得晶莹透亮。七只金蟾一下,一起跳进秀妹子的怀里。它们轻生安慰她说:“别哭了,我们可以出一把力。”它们答应跟秀妹子去京城,但秀妹子必须在33天后,赶到京城的护城河外,把它们送回南岳山。秀妹子依照金蟾的吩咐,把它们送给了县官,县官连夜献给了皇帝。昏君看到金蟾真能吐出彩霞,喜出望外,在宫里专门建了一座“金蟾楼”,把金蟾藏在里面。过了32天,正是皇帝的生日。为了显示威风,皇帝派人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酒喝到兴头上,他下令把金蟾放出来,为自己吐彩。金蟾一只只张开嘴,但吐出的不是彩霞,而是火舌。火舌伸向四周,把宫廷烧得精光,昏庸的皇帝也被烧死了。金蟾喷完火就跳进护城河,秀妹子按时等在河边。她小心翼翼地抱起金蟾,昼夜不停地赶到南岳,把它们放回深潭。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潭边天空美丽的彩虹,还得多谢秀妹子呢!
《与诸公送陈郎入衡阳》(作者:李白)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望岳》(作者:杜甫)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恭闻,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朱凤行》(作者:杜甫)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曹,翅垂口噤心劳劳。下愍百鸟在罗网, 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作者:韩愈)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瞳胧。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步入衡山》(作者:范成大)应有人家住隔溪,绿荫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墨染浓云犹是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谒南岳》(作者:范成大)湘中固多山,夹岸万马屯。坡陀无敢高,似逊乔岳尊。晓投望云亭,众丘拱墙藩。浓岚忽飘荡,积翠浮云端。天柱已峻极,祝融更高寒。紫盖郁当中,冈势汹崩奔。峙为峰,下直宫壖垣。角楼捧双阙,圆方模九阍。炎符抚中兴,南正实司天。草木薰协气,山林奠神奸。妥灵有备物,龙卷鸾旗轩。走忝桂林伯,与神俱南辕。上谒礼亦宜,为国忧元元。心空祸福相,古井寒无澜。杯珓不用掷,但愿归田园。相传壁画好,拂拭尘埃昏。弓刀立壮士,剑佩班灵官。後宫行乐处,窈窕千云鬟。锦地舞月书,珠栊侍春闲。武氏笔已绝,梗概犹清妍。旋车阖庙去,颇厌山市喧。胜果招客游,径排集贤关。梵庋绚杂组,锡杖锵古鐶。避雨胜业阁,晚晴留凭栏。石廪映岣嵝,望眼增孱颜。上封眇孤绝,南台半云烟。碧岫有灵药,朱陵巢洞仙。病倦懒幽讨,山僧镌我顽。松樛唐季枝,柏局隋初根。奇事不胜纪,重游当细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昧髙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