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脸谱与京剧脸谱画法的画法有什么区别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艺术品藏品
&王保易/张宁中 绘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王保易/张宁中 绘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商品描述:
简介:  秦腔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本书收录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的戏剧脸谱两百余幅,系秦腔主要剧团易俗社的老艺人王保易、张宁中所绘秦腔脸谱。  这些脸谱基本展现了秦腔脸谱艺术的发展流传和艺术特征。这是秦腔脸谱的首次系统成规模出版面世,作为珍贵的戏曲资料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脸谱作品是老艺人的得意之作和收山作品,具有极强的美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出版设计上,坚持保持原汁原味,采用特种纯质纸精印,传统线装,盒装,做到即保持原味,又制作精美,用料考究。 目录:秦腔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中国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在《中国戏曲源自西北》一文中指出,“国人若想研究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若想研究中国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他还断言:“若想考察(戏剧)以前的法则,当然应追本寻源,由西安秦腔入手。”八百里秦川,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根植于这片沃土的秦腔,凝聚了秦地人民的智慧、才情和风尚,高亢昂扬、荡气回肠,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明中后期,秦腔发展已臻完备。有清二百余年,秦腔作为花部盟主,更是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对京剧、豫剧、川剧、粤剧、汉剧等剧种的发展影响深远。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 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对于秦腔脸谱的特点及其与京剧脸谱的关系,著名京剧研究家、京剧脸谱绘制大家、九十余岁高龄的刘曾复先生在《浅谈秦腔脸谱》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在发展中,京剧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剧种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经验,包括脸谱。……秦腔脸谱总的来说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复杂,特别是眉眼花纹比较碎。现行京剧净角脸谱虽然比较简单整齐,但是京剧早年的脸谱中许多碎脸和歪脸的花纹还是细碎的。秦腔脸谱的复杂表明它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古典。……秦腔脸谱中有许多脸谱与京剧脸谱大同小异,例如关羽、包拯、孟良、焦赞、呼延赞、李元霸等。……京剧界中有一种传统的说法,秦腔歪脸勾得好。现行京剧净角脸谱歪脸较少,京剧早年的净角脸谱 歪脸则较多。《定军山》夏侯渊、《反西凉》许褚、《白水滩》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脸,但是今天的京剧中这些角色都改用正脸了。今天京剧净角脸谱在歪脸的应用上不如秦腔脸谱古典。”经过岁月的流逝,如今秦腔已走向衰落,秦腔脸谱的绘制者也硕果仅存,后继乏人。为了抢救并保存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足迹遍及三秦大地,遍访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百年班社,并深入民间,挖掘出秦腔脸谱两千余幅。其中多为老艺人的封笔之作,更有传为国宝的“明代康海秦腔古谱”以及清人所绘秦腔脸谱,基本反映了陕西秦腔脸谱概貌。经过整理精选,编为《易俗社秦腔脸谱》、《三意社秦腔脸谱》、《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历代秦腔故事脸谱》等四卷,出版刊布,以期鲁殿灵光,藉此留传。
艺术品收藏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古典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古典的美&&炎黄子孙的根本所在&&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
山东莒县 长宁村踩高跷自拍视频
山东莒县 长宁村踩高跷自拍视频
发点2014年惊见第一场雪的时候胡乱编的东西吧。。。
偶得一小诗
河边风起百花扬,岭头云下漫秋霜。
苍天亦惜离人泪,洒落银河扮新装。
仿白居易忆江南
雪景美,银花漫天飞,好似银河覆黄泥,又似黄泥穿貂衣,雪景独堪奇。
《一剪梅~人生易老,情意易抛》
一夕离愁待酒浇,苦在心坳、愁上眉梢。
无情泪水恨涛涛,风又萧萧,雪又飘飘。
山盟海誓随手抛,情也娇娇,意也摇摇。
流年最易把人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门前河边观雪
万岭千山皆白头,何人泛舟伴我游。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前龙波小瓜洲。
深夜回家路上看见雾起偶得
玉蟾白纱后,凉夜风消瘦。
清湖龙纹起,碧影立潮头。
中国传世花鸟画
&&来自&&的投稿
[国画欣赏]
&&来自&&的投稿
大话悟空之《桃花源记》= = 终于……终于……魔抓伸向了星爷。。。
每日分享搞笑微信,每天发布各种福利内容。你懂得。让你走到哪都乐到哪 号码:lengxiaohua10wan
56个民族服饰欣赏
中国传统文化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3、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5、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7、中国戏剧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12、民间工艺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16、衣冠服饰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 汉服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汤圆、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21、传说神话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23、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24、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京剧 霸王别姬
京剧,中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图片(11张)
  京剧是流传北京、河北、天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粹&。&  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一带的;二是流行于的;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末期进后,于、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高拔子和。&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也有大量的,此外还有一些。&  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流行()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须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花旦、、、、(揺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如;以做工为主的,如。&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6张)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外,还有慢板,快板,导板,散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反二黄,反西皮,高拨子等。&
京剧 王子复仇记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唱腔、、、等各个&,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 霸王别姬
  学者指出:&京剧的诞生与发展,受到满清宫廷直接推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执政时代,京剧更因备受宫廷宠爱而声誉日隆。从道光年间宫中开始有&侉戏&即昆弋 之外的剧种演出,咸丰年间大量的徽班和秦腔戏班艺人被召进宫演唱乱弹、梆子剧目,直到同治年间,主持朝政、尤其是其后慈禧专权时代,渐渐成型的京剧终于成为宫中演唱的主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俗语此时得到充分的印证。京剧打破了社会分层,在京城各个阶层里观众都在迅速增多,并且因此而很快传 遍大江南北。其中,宫廷与王公贵胄的喜爱,当然比普通观众的喜爱更有助于京剧的发展,但京剧不是宫廷艺术,创造和发展京剧的表演艺术家也不是宫廷弄臣。京剧不是官方化的艺术,至少在它发展的前一百年内不是这样。&&  [1]
京剧 霸王别姬
  清初,京城上盛行昆曲与京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霓翠、、、、、、大景和等班,亦在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吹腔、四平调、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
京剧 贵妃醉酒
王洪贵、,小生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当锏卖马》《》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日趋丰富完善,唱法、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同光十三绝
  二十年至十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 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余三胜、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即:&&张二奎、&&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
京剧 捉放曹
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张汝林、等;小生龙德云、;旦、、;丑、;老旦、;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 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徐小香、梅巧玲、、、、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
京剧 捉放曹
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年间,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武生:、杨隆寿;净行:何佳山、、、、等;小生:王楞仙、、陆华云;旦行:、、王瑶卿、朱文英;丑行:、张黑、、、。这一时期,旦角的崛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贵妃醉酒)、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京剧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以演《摩登伽女》,以演《》,以演《》,荣获&&。&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同期的、、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社长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事白话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得票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亚军;冠军,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演出了《》。
京剧 雁荡山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小楼)、(兰芳)、尚派(小云)、(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及宋派(德珠)、(君秋);老生行中的(叔岩)、(庆奎)、(菊朋)、(连良)、(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盛兰);老旦行中的(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时慧宝、、、、、、等;旦行中的阎岚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王玉蓉、、、梁小鸾、、、等;小生中的、、;丑行中的郭春山、、、等。&
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 雄霸商界500余年的以盐商出名,黄山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事也开始兴盛。他们唱昆腔,由于语言的差异而不&谐吴音&,不经意间唱出了一点&地方风味&。于是在青阳腔的影响下,唱出了安徽调&&&徽昆&,后发展为二簧腔。尤以诞生在安徽怀宁县的石牌调最著名。 徽州艺人带着乡音下扬州,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他们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技艺得到发展,乡音也渐占上风。这时徽班的概念已不完全是&徽商之班&,而开始有了徽调(腔,调)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歙县大盐商,是一位品味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他把各种名角聚在一起,又让不同声腔同台互补,使异军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乱弹&乱唱,红火异常。这时最叫彩的是来自安庆的戏曲艺人,清在《扬州画舫录》中就这样写道: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 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涌现出大批的&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石牌是市县一个古老的集镇,&无石不成班&的&石&即指这里,也泛指安庆及其所属各县。至清中叶,石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拥有商家三千、帆船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纷纷在此设馆驻节。当时的石牌除本地居民外,大都是过往船帮和商户,在生存问题变得比较轻松的时候,他们开始构建自己的市井文化。&  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800处,不仅有戏园、,还有花戏台。 戏园,在就有3家。上镇横街的大戏院可容纳观众600多人,专供徽调、皮簧班演出。 戏楼通常在祠堂内。祠堂戏楼通常只唱大戏,每年做冬至节、族内有人中举、升官以及族内官绅庆寿等,都要聘戏班在戏楼演出。此外,祠堂大修落成,也必邀班唱戏以示祝贺。 《都剧赋》描述:&徽班日失丽,始自石牌&。表明安庆的徽班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辉煌,很多京剧前辈名伶都是这一带的人,因而有&无石不成班&的说法。&  在石牌的弹丸之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开一代风气的宗师,四大,皇帝为安庆艺人精美绝伦的行头、装饰惊叹不已,&安庆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时间广为流传。细心的不难发现,京剧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辞的发音是与不相同的,如果你对安庆地区的方言有所了解,就会发现, 这些字辞却与安庆方言里的发音一模一样。 四大徽班进京之后,石牌艺人仍源源不断进京,继续充实四大徽班的演出阵容,至同治年间,石牌艺人进京几近百人。 虽然当时徽班和伶工大批外流,本地徽班也同样有所发展。&
  安庆民国初期就有&民众&大戏院,当时全国京剧名角基本上都在此演出过,他们都带着&&的心情来安庆登台,戏剧大家到怀宁石碑镇,下车第一句话就是&我来朝圣&。京剧界老出来的人,不在安庆演上十天,不唱连本,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角&。 从安庆古镇石牌乡野间发源的徽剧,走出了古镇,走到了北京,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光环至今还笼罩着古镇石牌。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同时安庆还是享誉世界,极具地方特色的戏剧&&的故乡。程长庚纪念馆,位于安庆,馆内珍藏三百多件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再现了京剧艺术的发起壮大此外。还有程长庚故居供戏迷瞻仰。
、甩两下、扬几声珠圆玉润的歌喉。有时干脆排演几出折子戏,或是《游园》,或是《》,声情并茂,婀娜多姿,那时的苏唱街,十分热闹!&  苏唱街,是老扬州惟一保存下来的与戏班直接有关的街道。当年盐商徐尚志从苏州招徕昆腔艺人办起的扬州第一个昆腔班&老徐班&,就在这条街上。昆曲的老家在苏州,所以又有苏昆之称,这条小街居留过不少唱苏昆的艺人,扬州人就把它命名为苏唱街。
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精湛。《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抵达北京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通过精忠庙对北京的戏班、戏园实行行政管理,他也成为梨园领袖。继高朗亭之后,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均任过此职。&  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在京的各声腔剧种的艺人,面对徽班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艺术优势,无力与之竞争,多半都转而归附徽班。他们中有京师舞台各声腔剧种的名优,如加入春台班的湖北汉戏名优、李凤林,加入四喜班的乱弹(皮黄)名优韩小玉,加入三庆班的北京籍京腔演员等,于是就形成了多种声腔剧种荟萃徽班之势。也因此,徽班在诸腔杂奏的过程中,从&&&三下锅&到&风搅雪&,逐渐侧重皮黄戏的演出。&  形成与传播
&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地区,以唱吹腔、、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三庆以&&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人(一说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擅戏,声望极隆(见《梦华琐簿》及李登齐《常谈丛录》)。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句)。道光年间(),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渐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贵、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说:&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称于时。&楚调即汉调,也就是西皮调。可见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又推动了西皮调的革新发展。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二黄的伴奏,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废笛,而与西皮统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嬗变到此已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不称京剧)。另一种说法,认为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同年,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之父)等。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嗣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这之前,约在咸丰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杰出演员(三麻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扫松下书》、《》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艺人田际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他的&&《斗牛宫》等,实为后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滥筋。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夭津的票友。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早在乾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孙佑臣、、、、等;著名鼓师、、等。&  当代京剧名家:&  生:&  (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奚派名家)&  耿其昌(国家京剧院老生名家)&  (北京京剧院马派老生)&  (上海京剧院麒派掌门人)&  (北京京剧院余派老生)&  李宏图(北京京剧院叶派小生)&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杨派老生)&  (上海京剧院杨派老生)&  (上海京剧院余派女老生)&  旦:&  李维康(国家京剧院京剧名家)&  (梅派青衣名家,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程派青衣名家,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  赵葆秀(北京京剧院 著名老旦艺术家)&  (张派名家,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  (武旦名家,沈阳京剧院副院长)&  (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青衣)&  袁慧琴(国家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程派青衣)&  赵秀君(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张派名家)&  (著名程派青衣,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  净:&  孟广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铜锤花脸)&  杨赤(大连京剧院院长)&  丑:&  朱世慧(湖北省京剧院院长,丑角名家)&  流派及创始人&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老生: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
&  武生:&&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叶派&&叶盛兰&  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黄派&&;张派&&张君秋&  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孙派&&
&  花脸:何派&&;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郝派&&;侯派&&;裘派&&裘盛戎&  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叶派&&
&  有部分人主张京剧的流派应从程长庚时代开始,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当时京剧属于初创阶段,譬如人之婴幼儿时期,尚无流派可言,尽管他们都是京剧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京剧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应是老生行的谭鑫培派无疑。因此,包括老生行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小生行的徐小香;旦行的余紫云、梅巧玲;丑行的刘赶三、王长林等在内的著名演员,都未列入。&
、、、、、、&、、、、、、、、、等。
、、、、&、、、、、等。
、、、、等。
(旦角折子戏);5、群借华;6、;7、失空斩;8、(全剧);9、;10、;11、(尚派);12、;13、文昭关;14、(全剧 选场 01-02);15、;16、徐策跑城(折子戏);17、彝陵之战; 18、;19、四郎探母;20、;21、22、23、24、
《红灯记人物造型》 陈玉先 设计(10张)
  1、2、3、4、5、6、7、8、9、10、11、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12、13、14、西施 15、贵妃醉酒 16、17、太真外传18、白蛇传 19、文昭关 20、击鼓骂曹 21、李逵探母 22、女起解 23、24、金玉奴 25、26、27、白蛇传 28、29、四郎探母 30、31、32、33、玉堂春 34、&35、36、洛神 37、&38、三娘教子 39、40、41、42、43、44、45、46、47、48、定军山 49、50、51、文昭关 52、红鬃烈马53、54、55、八仙过海 56、57、58、春秋配 59、60、61、锁麟囊62、辕门射戟 63、64、65、66、67、罗成叫关 68、69、70、71、72、73、74、75、76、77、78、79、。&
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乐舞(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曾撰文说:&,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西藏的&&,无论,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图片选(33张)
&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蝶翅等为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等。&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3),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6),又名响堂,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7),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8),京剧声乐名词。演员在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9),京剧发声的一种。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一七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  (10),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1),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2),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13),京剧声乐名词。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习称跑调。&  (14),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  (15),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唱腔中在何处换气,因人而异,一般称为气口。&  (16),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前六字及&内&字长腔,利用&我&这一衬字向内&偷&吸一口气,以便唱足下面&难以回马&的腔,即谓之偷气。&  (17),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如《四郎探母》中唱&站立宫门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军山》中唱&扫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称嘎调。&  (18),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19),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京剧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体现节奏?那就是打击乐。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管弦乐器有、、、,称为&&。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段动作、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的,由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如果&唱&、&念&、&做&、&打&是戏剧的血肉,那么&锣鼓经&就是它的骨骼,一阵锣鼓,既可渲染磅礴的气势,又能烘托演员的表演,并且这种对表演的烘托,是非常细致的,甚至细致到鼓点子打出演员眼珠的转动,眼皮的开阖,手指的颤抖。演员表演往往导引出感情表达需要的锣鼓,锣鼓(节奏、音响)等的刺激反过来诱发演员的表演激情。&
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京剧艺术出访次数频繁,出访人次在数万人以上。每年元旦,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在怀仁堂观看&新年京剧晚会&。20世纪的第一个50年,是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但是,很多京剧名家也都凋谢于这个时期,后人欣赏他们的艺术,只能靠他们当时留下的一大批老。当时有名的演员,大都在、百代、蓓开、胜利等唱片公司灌有唱片传世,种类繁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技术的进步,这些老唱片也渐至于湮灭,大部分变得不可考了,为后人欣赏、学习前辈名家的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先后有唱片等公司把一部分老唱片翻录在磁带或者其他介质上出版,但一直未系统整理,翻录过的内容也大多市面无售。不过,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给老唱片爱好者带来了希望,使全面老唱片整理成为可能。
京剧脸谱-01(秦琪 过五关)
京剧脸谱-02(陈奇 青龙关)
京剧脸谱-03(巴杰 巴骆和)
京剧脸谱-04(赵匡胤 龙虎门)
京剧脸谱-05(专诸 鱼肠剑)
京剧脸谱-06(司马师 铁笼山)
京剧脸谱-07(邓艾 壇山谷)
京剧脸谱-08(须贾 赠绨袍)
京剧脸谱-08(须贾 赠绨袍)
京剧脸谱-10(李克用 沙陀国)
京剧脸谱-11(后羿 嫦娥奔月)
京剧脸谱-12(尉遲恭 白良关)
京剧脸谱-13(孙权 甘露寺)
京剧脸谱-14(傅龙 状元媒)
京剧脸谱-15(单雄信 锁五龙)
京剧脸谱-16(姜维 铁笼山)
京剧脸谱-17(尉遲宝林 白良关)
京剧脸谱-18(赵高 宇宙锋)
京剧脸谱-19(贺天龙 雁荡山)
京剧脸谱-20(秦英 金水桥)
京剧脸谱-21(周仓 华容道)
京剧脸谱-22(司马懿 空城计)
京剧脸谱-23(典韦战宛城)
京剧脸谱-24(魏绛 赵氏孤儿)
京剧脸谱-25(马武 取洛阳)
京剧脸谱-26(雷震子 百子图)
京剧脸谱-27(程普 凤凰二乔)
京剧脸谱-28(程咬金 贾家楼)
京剧脸谱-29(张飞 甘露寺)
京剧脸谱-30(薛葵 徐策跑城)
京剧脸谱-31(伊利 黄金台)
京剧脸谱-32(杨延德 五台山)
京剧脸谱-33(钟离春 湘江会)
京剧脸谱-34(呼延赞 龙虎门)
京剧脸谱-35(黄盖 群英会)
京剧脸谱-36(孟良 穆柯寨)
京剧脸谱-37(马谡 失街亭)
京剧脸谱-38(夏侯婴 追韩信)
京剧脸谱-39(杨伤 将相和)
京剧脸谱-40(朱温 雅观楼)
京剧脸谱-41(鲍自安 巴骆和)
京剧脸谱-42(吕马通 亡乌江)
京剧脸谱-43(姜尚 渭水河)
京剧脸谱-44(许褚 长板坡)
京剧脸谱-45(彭越 九里山)
京剧脸谱-46(苏宝童 界牌关)
京剧脸谱-47(沙摩柯 连营寨)
京剧脸谱-48(廉颇 将相和)
京剧脸谱-49(周德威 珠廉寨)
京剧脸谱-50(孔秀 过五关)
京剧脸谱-51(盖苏文 淤泥河)
京剧脸谱-52(周虎 除三害)
京剧脸谱-53(太史慈 群英会)
京剧脸谱-54安殿保 独木关)
京剧脸谱-55(孟达 走麦城)
京剧脸谱-56(王元 取洛阳)
京剧脸谱-57(焦赞 穆柯寨)
京剧脸谱-58(曹操 群英会)
京剧脸谱-59(高旺 牧虎关)
京剧脸谱-60(曹洪 长板坡)
京剧脸谱-61(巴若里 状元媒)
京剧脸谱-62(严颜 过巴州)
京剧脸谱-63(闻仲 大回朝)
京剧脸谱-64(杨廷嗣 金沙滩)
京剧脸谱-65(白天佐 破洪州)
京剧脸谱-66(蔡阳 古城会)
京剧脸谱-67(黄胖 巴骆和)
京剧脸谱-68(毛贲 五雷阵)
京剧脸谱-69(吕蒙 走麦城)
京剧脸谱-70(杨林 打登州)
京剧脸谱-71(张苞 小桃园)
京剧脸谱-72(吴汉 取洛阳)
京剧脸谱-73(孟觉海 雅观楼)
京剧脸谱-74(薛刚 九锡宫)
京剧脸谱-75(天庆王 金沙滩)
京剧脸谱-76(郑伦 青龙关)
京剧脸谱-77(蒋钦 甘露寺)
京剧脸谱-78(凌统 百骑劫魏营)
京剧脸谱-79(崔子建 紫金带)
京剧脸谱-80(苏献 取洛阳)
京剧脸谱-81(张颌 长板坡)
京剧脸谱-82(猩猩胆 摩天岭)
京剧脸谱-83(韩昌 杨排风)
京剧脸谱-84(王彦章 五龙门)
京剧脸谱-85(夏侯惇 博望坡)
京剧脸谱-86(夏侯渊 定君山)
京剧脸谱-87(金甲 贾家楼)
京剧脸谱-88(辛文礼 虹霓关)
京剧脸谱-89(蒋干 群英会)
京剧脸谱-90(郭子义 满床笏)
京剧脸谱-91(关羽 华容道)
京剧脸谱-92(颖考权 伐子都)
京剧脸谱-93(宇文成都 南阳关)
京剧脸谱-94(郭荣 草桥关)
京剧脸谱-100(屠岸贾 八义图)
京剧脸谱-101(荆轲 荆轲传)
京剧脸谱-103(余洪 竹林计)
京剧脸谱-104(徐晃 走麦城)
京剧脸谱-105(英布 九里山)
京剧脸谱-106(郭淮 铁笼山)
京剧脸谱-107(里克 蜜蜂计)
京剧脸谱-108(先蔑 摘缨会)
京剧脸谱-109(姬僚 鱼肠剑)
京剧脸谱-110(贾华 甘露寺)
京剧脸谱-111(孟潭 过五关)
京剧脸谱-112(宗黑虎 进妲已)
京剧脸谱-113(牛邈 飞杈阵)
【京剧脸谱赏析】
孙悟空(猴脸),《闹天宫》中人物。有火眼金晴,能七十二变化。因偷仙桃、闹天宫,玉皇大帝派天兵神将捉拿,未成。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故事见《西游记》第五回。孙悟空是神猴,顽皮、机智,故用猴脸。火眼金睛,眼圈用金色或黄色。额头上有佛珠。赵天君(黑色六分脸),《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曾与众天兵神将捉拿孙悟空。因他是财神、火神,故双颊勾金钱纹,眉额勾火纹。印堂有神目。温天君(绿色碎花脸),《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东岳大帝部下,泰山之神灵。为天火之精,能镇除疫厉,为民除灾。故额头勾火葫芦。面部呈蝶形展翅,示为喜神。刘天君(红色三块瓦脸),《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精于五雷掌诀能呼风唤雨。用红色三块瓦表示其忠勇,额头勾有雷火之形。马天君(白色花三块瓦脸),《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又称&灵官马元帅&、&马王爷&,道教神将。民间也称他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还称&马王爷三只眼&,故额头勾画火形、神目。李天王(红色尖三块瓦神仙脸),《闹天宫》中天神,称托塔天王李靖。一手持剑,一手托塔,其塔可镇魔降妖。曾奉玉帝之命,率天兵捉拿孙悟空。红色示其忠勇。眉眼间勾云头纹,示为天将。额头画有戟,为重兵器,&戟&与&吉&谐音,有&吉祥&的双关含义。巨灵神(黑色花元宝脸),《闹天宫》中李天王的先锋官。手挥巨斧迎战悟空,败阵而逃。以相貌凶狠、怪异著称。故其脸谱黑面獠牙,额头勾绘慈悲、佛相及佛珠。北斗星君(紫色三块瓦脸),《闹天宫》中天宫星宿。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偷喝玉液琼浆。玉帝大怒,派李天王、二十八星宿、东西星斗、南北二神等天兵神将禽拿孙悟空。紫红色三块瓦脸,表示稳重、老练、忠勇。额头饰有北斗七星之形,表示其身份。天罡(蓝色神仙脸),《安天会》(即《闹天宫》)中天官星宿。天罡(gāng),即北斗七星之柄。其脸谱蓝色表示蓝天。脑门勾绘慈悲佛相三面。獠牙示其凶猛。青龙(蓝色象形脸),《闹天宫》中天宫星宿,是东方武神。曾与众天神一道捉拿孙悟空。民间把青龙(东方)与朱雀(南方)、玄武(北方)、白虎(西方)并称四方之神。面相为龙头造型。眉为龙角,鼻下勾龙须。额头画神火。白虎(白色象形脸),《闹天宫》中天宫星宿,是西方武神。曾与众天神一道捉拿孙悟空。民间把白虎(西方)与朱雀(南方)、玄武(北方)、青龙(东方)并称四方之神。白虎为凶神、恶相。脑门绘&王&字纹,表示其为兽中之王。翻鼻孔,虎须,虎牙。大鹏(金色象形脸),《狮驼岭》中之三妖怪。原本是如来佛身边护法之鸟,名为大鹏金翅雕。偷偷下凡作怪,有一宝物,叫&阴阳二气瓶&,能将人吸入,三刻便化为浆水。孙悟空曾被吸入瓶中,但钻破逃出。后来大鹏被如来佛用手指断了翅筋,不能飞,只得皈依佛门。故事见《西游记》第七十七回。其脸谱勾鸟嘴,嘴边饰飞翅图案。脑门勾佛珠,为佛门之相。典韦(黄色、花三块瓦脸),《战宛城》中人物,曹操手下猛将。曹操征伐中原,典韦领兵战于宛城。宛城守将张绣惧怕典韦之勇,用计将其兵器双戟盗走,夜袭曹营,典韦战死,曹军大败。典韦是忠勇、凶猛之将,故以正黄色示其凶猛,配以三块瓦式示其忠勇。眉间勾双戟,表示所用兵器。曹操(白整脸),《战宛城》中人物。曹操凭大将典韦和许褚之勇,战败宛城守将张绣,夺城之后,又谋占了张绣婶娘,张绣受辱,遂用计邀典韦过营饮酒,灌醉送归,乘机盗走典韦的兵器铠甲,然后偷袭曹营。典韦战死,曹操仓皇逃走。这是侯喜瑞先生勾绘的曹操脸谱,细目、细柳叶眉,眉心多纹,以示满腹奸诈。全谱给人以奸诈多疑,又不失英雄本色的感觉。许褚(黑碎花脸),《战宛城》中人物,曹操帐下猛将,与典韦一起征战于宛城。其脸谱勾黑色碎花脸,以表现威猛之相。张郃(紫三块瓦脸),《定军山》中人物。曹操手下大将。张郃攻打葭萌关,被老将黄忠和严颜战败后,退走定军山,投奔夏侯渊。紫红色三块瓦脸表示其忠勇之相。夏侯渊(花十字门脸),《定军山》中人物,曹操手下大将。张郃攻打葭萌关不利,败走定军山,投奔夏侯渊。黄忠等奉命追击,用计故意射杀夏侯渊之侄夏侯尚,将夏侯渊激怒,并趁机将其刀劈。夏侯渊原勾黑膛破脸,钱金福先生认为破脸有损大将威风,便创此谱式。通天纹勾长&寿&字,显得鼻梁突起,可使人物形象更雄壮。夏侯惇(蓝色三块瓦脸),《定军山》中人物,曹操的部将。蓝色三块瓦脸表示其骁勇强悍之相。曹洪(红碎花脸) ,《战潼关》中人物,曹操帐下大将。张飞(黑十字门蝴蝶脸),《汉津口》中人物。与刘备、关羽在桃园结义,排行老三。其脸谱勾成黑十字门蝴蝶脸,呈&笑脸&状,同时又有豹头环眼之态,表现其凶猛、骁勇之相。关羽(红整脸),《单刀会》中人物。与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排行老二。其脸谱为揉红脸,表示忠勇,&红脸忠勇&说法即由关羽脸谱而来。勾丹凤眼,双眼俊秀,有儒将风度。姜维(红色三块瓦脸),《铁笼山》中人物。故事取自《三国演义》。姜维率蜀军伐中原,困魏将司马师于铁笼山。陈泰施离间计,使羌王迷当与姜维失和,羌兵反而助魏攻蜀。姜维腹背受敌,大战失利,四十万人马只存七人五骑退走。其脸谱勾红色三块瓦脸,表示忠耿勇猛。脑门勾太极图,表示他通晓天文地理。周仓(瓦灰花元宝脸),《华容道》中人物。周仓是关羽的亲随猛将。在华容道中大喝一声,将曹操吓得惊慌失措。魏延(紫十字门花脸),《战长沙》中人物。关羽攻长沙,刘表部下老将黄忠出战不胜,太守韩玄欲斩黄忠,适大将魏延押粮归来,杀韩玄,救黄忠,将长沙献与关羽,同归刘备。黄盖(红六分脸),《群英会》中人物。他与周瑜定下苦肉计,在群英会上被周瑜怒打,以便假降曹操,火烧战船。赤壁大战中立下奇功。红色六分脸,示其忠勇之相。司马帅(红十字门脸),《铁笼山》中人物,司马懿的儿子,魏国大将,被姜维围于铁笼山,缺水难忍,拜泉得水。魏将陈泰来救,司马师才脱险。马谡(油白三块瓦脸),《失街亭》中人物。诸葛亮帐下的参军。他刚愎自用,不听副将王平劝阻,结果失掉军事要地街亭,为整军纪,诸葛亮挥泪将他斩首。蒋干(文丑脸),《群英会》中人物,曹操的谋士。因与吴国都督周瑜有同窗之谊,奉曹操命去东吴探听。拟劝降周瑜,却反中周瑜的反间计,将假书信盗回曹营。曹操中计,错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廉颇(粉红色六分脸),《将相和》中人物。故事取自《东周列国志》。廉颇是赵国大将,居功自傲,不甘居于大臣蔺相如之下,制造不和,后知蔺相如为国家社稷而忍让的苦心,深感愧悔,亲自负荆到相府请罪。粉红色脸谱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将。荆轲(三块瓦脸),《荆轲传》中人物,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荆轲是战国末年的燕国刺客,燕太子丹派他去泰国刺杀秦始皇,刺杀未成,被杀。其脸谱上脑门中间勾绘一尖锐匕首,以示他刺客身份。项羽(钢叉无双脸),《霸王别姬》中人物。楚汉相争,楚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哀叹大势已去。爱妃虞姬舞剑为项羽消愁后自刎。项羽悲伤之极,突围至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自刎。他的脸谱既带有哭相,又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伟力与气质,对这位末路英雄的神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双眉为寿字眉。单雄信(蓝碎花脸),《锁五龙》中人物。故事取自《说唐演义全传》。唐初,郑王王世充部将单雄信被唐将尉迟恭所擒,李世民苦苦劝降,单不从,乃绑赴法场。临刑前,李世民和已投唐的单雄信的瓦岗寨结义兄弟程咬金等来生祭,单痛斥诸人,决心赴死。程咬金(绿碎花脸),《贾家楼》中人物。故事取自《说唐》。单雄信广邀江湖好汉前往山东为秦琼母亲贺寿,在贾家楼结拜。这时,程咬金因劫皇杠被捕,贾家楼结拜兄弟劫牢反出山东。《说唐》中描写程咬金是绿脸,故戏中勾成绿脸。李元霸(黑象形鸟脸),《四平山》中人物。唐王李渊之子,勇猛无敌,为隋唐第一条好汉。故事取自《说唐》。隋炀帝被阻四平山,急召李元霸前往救驾。李渊怕恩公秦琼及互岗寨众将遭力大无比的李元霸伤害,暗通瓦岗寨众将插黄旗作标志,使元霸避让。秦琼等依计而行,只有裴元庆自认为勇猛而不从,与李元霸交手,被元霸击了二锤,不敌而退。李元霸脸谱勾黑贴金云眉、鸟眼、鸟嘴、鸟嘴旁饰展开的鸟翅图案,整体呈鸟形。尉迟恭(黑六分脸),《白良关》(又名《父子会》)中人物。唐初大将,在征讨白良关时,以钢鞭为证,与失散之子尉迟宝林相会,父子共破白良关,杀死仇人刘国祯。演义小说中,程咬金称尉迟恭为&黑炭&,受此影响,尉迟恭的脸谱勾成黑色,并且以示他刚正猛直的性格。薛刚(黑碎花脸),《九锡宫》中人物,故事取自《薛刚反唐》。奸臣张天左、张天右向唐王进谗言,陷害薛丁山、薛刚父子。程咬金闻讯后上殿怒斥二张,唐王知道真相后赦免了薛氏父子。郑子明(郑恩)(黑歪花脸),《斩黄袍》中人物。五代时,大将郑子明、高怀德拥赵匡胤为帝,改宋。韩龙与其妹在赵匡胤前进谗言,赵醉后怒斩郑子明。郑妻陶三春闻讯进兵围困京城,赵酒醒后认错,在高怀德调解下,斩韩龙,并且让陶三春斩赵匡胤所服黄袍,以泄其愤。郑子明小时候为救人被猩猩在脸上抓了一下,故他的脸谱勾成歪斜之脸,以示其被破了的相貌。赵匡胤(红整脸),《龙虎斗》中人物。宋朝开国皇帝。民间传说他是火龙下凡,故眉间画红色跑龙,勾红脸也有火的意思。呼延赞(黑碎花脸),《龙虎斗》中人物。北宋大将呼延赞为父报仇,与赵匡胤交战,赵被鞭打下马,头上忽视金龙,呼延赞大惊也掉下马,头上现出虎形,二人相互倾心,呼延赞归降赵匡胤。孟良(红十字门葫芦脸),《穆柯寨》中人物,故事取自《杨家府演义》。孟良是宋军大将,善用火葫芦火攻,故在其脸谱上勾画红葫芦。焦赞(黑十字门脸),《穆柯寨》中人物。北宋大将,与孟良情同手足。杨七郎(黑碎花脸),《金沙滩》中人物。北宋杨继业的七子,名杨延嗣。在金沙滩&双龙会&时大战辽将,与五郎、六郎突围回到宋地,后被奸臣潘洪所害。民间传说杨七郎是黑虎星下凡,故脑门书一草书&虎&字,勾黑色花脸。杨五郎(白僧脸),《五台山》中人物。杨继业五子,名杨延德。杨六郎至北国取父亲遗骨,归时经五台山投宿庙中,巧偶五郎,互相盘问后方相认,兄弟二人悲喜交集。杨五郎是出家人,故额头绘有舍利佛珠,以示身份。公孙胜(紫道士脸),《黄泥岗》中人物。梁山好汉晁盖与公孙胜、吴用、刘唐等人,用计在黄泥岗将杨志和脚夫饮蒙汗药酒后,劫走生辰纲。公孙胜是通晓太级、八封的道人,故额头绘太级、八封图。时迁(武丑脸),《雁翎甲》中人物。时迁乃梁山好汉,善轻功,能飞檐走壁,军师吴用派他去东京,盗回徐宁的雁翎甲,大破连环马。关胜(红三块瓦脸),《收关胜》中人物。关胜带官兵攻梁山,呼延灼诈降,引诱关胜劫寨,关胜中计被擒,梁山好汉劝他上山聚义。关胜善用大刀,故他的脸谱上双眉勾成刀形。红色三块瓦脸表示他忠耿、勇猛的性格。李七(黑歪碎花脸),《审七长亭》中人物。宋代故事。王良被李七诬陷入狱,王良家人陈塘哀求李七,李七感悟,遂自己承认诬陷,为王良开脱。李七是个杀人越货的强盗,曾被陈塘用板凳腿打在脑门上,故在额头上画了一个被打破流血的窟窿,整体上给人以蓬头垢面、满脸血污的感觉,经过装饰性的艺术加工后,仍给人以美感。窦尔墩(蓝花三块瓦脸),《盗御马》中人物。他是连环套寨主,与镖客黄三太有旧仇,借盗皇帝赐给太尉梁九公的御马,陷害黄三太。其实黄三太已死,官府令其子黄天霸访拿盗马人,在朱光祖的帮助下,查清盗马人,最终以情感感化窦尔墩献出御马而投案。勾蓝色花三块瓦脸,表示其骁勇刚直,桀骜不驯的性格。猪八戒(黑象形脸),《高老庄》中人物。猪八戒变成人形,占娶高员外之女。孙悟空保唐僧取经路过高老庄,将猪八戒降伏,一起去西天取经。其脸谱勾成猪嘴、猪脸。额头绘佛珠,表示随唐僧后成为佛门弟子。沙悟净(蓝僧脸),《流沙河》中人物,人称&沙和尚&。唐僧、悟空、八戒师徒三人,西行至流沙河,遇水怪,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水怪为徒,赐名沙悟净,共保唐僧往西天取经。其脸谱额头上勾有佛珠,表示佛门弟子.&
【脸谱的作用】
脸谱的作用,除表示性格外,还可暗示角色的各种情况,如项羽的双眼画成"哭相",暗示他的悲剧性结局,包公皱眉暗示他苦思操心,孙悟空猴形脸暗示他本是猴子。另一作用是"距离化",拉开戏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脸上的图画使观众分辨不清演员的本来面目,并且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相貌很不一样,像带着假面具。这使得观众不容易"入戏",避免产生幻觉,而是专心于审美和欣赏。另外,"大花脸"与"俊扮"同时上场,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生、旦的俊美之相和净丑的怪诞之容。同时,脸谱的浓重、鲜明的油彩和多样的图案,再配上净行"吼叫式"的粗犷声腔,形成强烈艺术刺激,对观众起到兴奋、宣泄和震动作用。  脸谱不是绝对固定的,由于上演的剧目、角色的年龄、演员的脸形不同而略有差别。除此之外,演员画脸谱演出时,还有一个原则,即同时在场的诸角色,其脸谱特别是基调色彩不能"犯重",如《长坂坡》中曹营八将同时上场,除张辽不勾脸外,其余七人须一人一色,不能相同。这样的目的是用不同的颜色搭配以求美观,同时要让远距离的观众不致混淆角色。净行的脸谱最为丰富复杂。楚霸王的京剧脸谱被称为"无双脸",为楚霸王专用。相传楚霸王是个美男子,但因他杀人无数、性情凶暴,画成花脸;又因他是个悲剧人物,双眼处画两大块向下斜掉的黑影,明显的是副哭丧脸。项羽的脸谱底色是大白,这种色调表示奸诈、残忍。在人们的印象里,项羽是血性男儿,尤其是霸王别姬,充分显示出深厚的感情,令人难忘,但其面部只有黑白二色,并无红色。这种情况表明脸谱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脸谱的图案】
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如:  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于古典传说。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杨七朗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夏侯敦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示。窦尔墩,典威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的兵器图案。王延章头画蛤蟆,表示是水兽转世。赵公明面画金钱,表示自己是财神爷。北斗星君画七星图于额上。
京剧脸谱的分类
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 眉 眼 鼻 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三块瓦脸: 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 三块瓦脸&。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 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 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徵人物性格。 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 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六分脸: 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六分脸&也称&老脸&。
碎花脸: 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 特点是勾法不对称, 给人以歪斜之感。
僧脸:&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 花鼻窝 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 ,色彩只有红白两种 ,形式近似& 整脸 &与& 三块瓦脸 &, 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 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 脑满肠肥的神态。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 普通元宝脸 &、&倒元宝脸&、&花元宝脸& 三种。
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徵出发, 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 &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神仙脸:由&整脸& &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 ,构图 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 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徵。
小妖脸:&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 小妖等角色。这两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英雄脸:&英雄脸& 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京剧脸谱画法步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