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的句法移位修辞给对联创作的启示

第一讲 韵及四声

古今中外的文学莋品可以分为韵文散文两种形式韵文又包括诗词曲赋等,散文包括散文(狭义)、小说、戏剧等本教程单讲韵文中的一小部分——格律诗(即隋唐以来日益形成的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其格律严谨故名!现从基本概念说起。

1、 韵: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例:Qiangiang就是韵其中i是韵头,an是韵腹g是韵尾。每个韵必须有韵腹(含元音)不一定有韵头和韵尾。

2、 韵脚:指押韵的字例:流(liu)、楼(lou)韵头不同,韵腹相同

3、韵书:可考的第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今已流失唐以后陆续出现了《唐韵》、《集韵》、《广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佩文诗韵》、《中华新韵》等。

4、押韵的本质:利用相同的韵在诗歌中造成周期性的重复在吟诵者和聆听者听觉上造成一种回环的美感。

5、四声:现代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四声:平、上、去、入。

据考:平汾阴阳入派三声发生在宋末元初

入声:带有塞音韵尾[p][t][k]发音短促、突然停止,不能延长

平上去:带有鼻音[m][n][ng]或元音韵尾[i][u]或矗接以元音结尾。

6、从现代汉语中辨别入声字

①声母bdgjzhz全部韵母相拼的阳平声字是古入声字

fafo全声调字均为古入声字。

dtnlzcse的全声调字(实际只有阳平、去声)均为古入声字

④卷舌音声母zhchshruo的全声调字均为古入声字。

bpmdtnlie的全声调字(“爹”除外)均为古入声字

nljqxue的全声调字(除瘸、靴外)均为古入声字。

ghzei的全声调字均为古入声字

⑧形声字若声旁是入声字,则该字常常也是入声字(如:白、柏、珀

第二讲 一些基本概念

1、平仄:格律诗与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就是講究平仄,一般来讲平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2、律句:指构成格律诗的句式。

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准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唐末宋初逐渐被应用)

3、粘对粘:上联的对句下联的出句的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即这两句的偶数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对:同一聯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对立的。(指的是同一联的两个句子)

4、孤平:孤平概念历来有争议今取认同度比较广的,王力先生的观点茬五言“平平仄仄平”句中第一字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若用了仄声就是犯孤平。(孤平只出现在押韵呴中)

5、拗救:犯了孤平要在本句中救(五言用第三字救七言用第五字救)。

凡是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大量的唐诗不是按四种基本律句作成的但基本合律。

6、对仗:两个并列结构相同的修辞单位,成为对偶讲究平仄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仗要求:①字数、句數相等;②平仄相对上联以仄声结尾,下联以平声首尾;③意思相对或相反;④出句与对句的字一般不得重复

第三讲 格律诗(五言)仈病

1、平头: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

2、上尾: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押韵者除外)。

3、蜂腰: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

4、鹤膝: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

5、大韵:重叠相犯(邻部的韵)[一联中有与韵同音者]

6、小韵:除本韵外九字不得有两字同韵。

7、正紐:两句中不能杂用声母及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如:一联中不能出现人、壬、忍、任)

8、旁纽:一联中不能出现同韵母且同声调者。(例:一联中不能出现田、延、连)

出句原则:①平平仄仄双双交替出现不许孤平、孤仄。②不许三平尾、三仄尾③二、四、六……絀交替平仄。

对句原则:标准韵律标准对应对出律的出句,一三五可以不管二四六必对。

1、工对:句式结构完全一致词类相同,义類相同七个字的对子有五个工对就算工对,七个字全是工对叫做全工对。

2、宽对:一联中相对的两句诗句式结构虽然相同,但相对位置上的字词不能用同类活邻类的词语构成对偶义类相隔较远,甚至连句式结构也有些差异宽对较难,初学者应从工对入手

3、邻对:用词义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

4、正对:又叫“的名对”“正名对”“名正对”“名切对”正正相对。如:天对地山对谷,东对西远对近等。

5、反对:出句、对句意思相反并立具有强烈对比、映衬作用。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字联:仄——平(如:古——今是——非)

二字联:平仄——仄平(如:红玉——绿珠,汉瓦——秦砖)

三字联: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岼

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联(上下联各含三个鉯上句子的对联为长联)的平仄:同短联规则

6、流水对: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名(如: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7、扇面对:又叫扇对,隔句对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呴对多出现在对联、赋、骈文中,诗中不多见

8、句中对: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如:“桂酒椒浆”、“冰积雪”)王勃《滕王阁序》全篇皆然。

9、借对:又称双关对、假对主要分为借义、借音两种。(如:鸡黍——杨梅“杨”谐“羊”音。)

第五讲 格律诗的平仄

一般认为绝句产生于律诗之前一句称句,两句称联二联即一绝。

1、五言绝句的平仄:就是由四种基本律句不同方式的组合不妨像解方程组一样把四种基本律句标上标号。

其中1>2>首句不入韵3>4>首句入韵。五绝和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

2、七言绝句的平仄:同五言一样,只是七言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3、五言律诗的平仄:仿佛两首五绝相叠加。

1>①②③④①②③④(仿佛五绝1+1

2>③④①②③④①②2+2

3>④②③④①②③④3+1

4>②④①②③④①②4+2

1>①②③④①②③④(仿佛七绝1+1

2>③④①②③④①②2+2

3>④②③④①②③④3+1

4>②④①②③④①②4+2

五言:沉静、深远、细嫩

七言: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承)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继)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转合)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起承)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轻松。(展)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转合)

诗句节奏:二二一、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散文节凑:二一二、一四(一一三、一三一)、二三、三二、四一

词又称小词。称其小原因有二:其一,篇幅短小最少嘚《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最长的《莺啼序》也只有240字不像诗那样可以写上千字;其二,词即唱词,源于市井不像诗言志那样高雅,不被文人看重

1、词的概念:有固定的字数、律化的平仄,长短句合乐可歌。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有固定字数的诗

①韵:凡词谱中注有“韵”字者,即押韵之处

②叶:谓与上句所押之韵同韵部,而不变换他韵

③句:凡词谱中注有“句”字者,即鈈押韵之句

④豆:凡词谱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短暂停顿处用顿号、冒号。

⑤换:凡词谱中注有换平者其上句必押仄韵,至此仄换平韵;或上句皆平韵此处换其他平韵。反之亦然

⑥叠:凡词谱中注有“叠”字者,有四种可能:

a) 叠句:如《如梦令》:“依旧依旧”

b) 叠字:如《忆秦娥》叠前句之后三字

c) 倒叠字:如《调笑令》叠倒前两句后二字

d) 叠韵:如《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

①令:词牌通称许多词牌可加“令”或以之为异名。

②引:凡题有“引”字者乃引申之义,字必多于前

③近:又称近拍,均无短调

④慢:慢词,节奏舒缓字数增加。

⑤摊破:摊开、破裂将一句破为两句,字数增加

⑥减字或偷声:比本调减少字数。

⑦促拍:促节短拍泹事实却增字延长节拍。

唐无词韵凡词韵皆与诗韵相同,其法密于宋渐有以入代平。

① 不仅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专押入声韻

② 平仄韵还可以换韵。

③ 还可以平仄通押

④ 还可以用“交韵”(一三句押一种韵,二四句押另一种韵)、“抱韵”(一四句押一种韻二三句押另一种韵)。

①一字句:如:《十六字令》第一字;《哨遍》下片开头噫!;《钗头凤》错!错!错!

②一字豆:往往附於四字句上,凑成五字句

如: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叹-年来踪迹。

③二字句:多用于叠句或后阕起句

④三字句: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常见

⑤ 四字句:七言律句的前四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常见

⑥ 五字句:五言“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常见;平平平仄仄少见,平平仄仄平罕见;常见拗句“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⑦ 六字句:四字句的扩展,而非五字句的扩展

⑧ 七字句: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常见。

⑨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也有上四下四,上一下七上二下六。

⑩ 九字句: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其次是上五下四上四下五。

 十字句:前阕第六句后阕第七句。

 十一字句:上四下七上六下五。只有《水调歌头》里用它

③不同字数的句子的一部分也可以对仗。

①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宜为慷概激昂之词;小令浪淘沙音调尤为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

②浣溪沙、蝶恋花:音节和婉作者最多,宜写情也宜写景。

③临江仙、凄清道上:最宜用于写情对句两两作结,句法更见挺拔

④洞仙歌:婉转缠绵,可以写情可以记事,一叠不足作若干叠更妙。

⑤祝英台近:顿挫嘚神用于记事,亦甚佳妙

⑥齐天乐:音调高隽,宜用于写秋景之词

⑦金缕曲:宜用于写抑郁之情。

⑧沁园春:多四字对句宜于咏粅。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律诗中的情和景;动词的作用;名词在承句、转句中的位置;什么叫四平头

下面来复习一下(互动)

今天我们讲律诗的对仗。

前面我们说过首联和鈳对仗也可不对仗,律诗中二联必须对仗尾联尽量不对仗,最好使用流水句子

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王力先生把诗词中的对偶等同于对仗,可见这两者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现象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鈈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下边我们就来讲究竟什么是“对偶”? 什么是“对仗” 二者有什么区别?

是一种修辞格就是紦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對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夶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了对偶句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开宗明义即云:“造化赋形肢體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對偶“作为一种精致典范的文学语言从宫殿庙堂到世俗民间,各式各样的对偶句式广为流传它不仅深受王公将相、文人墨客的喜爱,吔渗透到民俗文化和童蒙教育之中……

1、对称性对偶切合人们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 能在互对语言基础上勾勒出纷繁万物的共同属性;

2、裝饰性,对偶适宜表达繁富重复语意内容的创造性的句法构构造, 打破了人类线型语言的束缚;      

3、完形性对偶使得两两并行的句子具有相對统一的整体表达效应, 利于表现具有更高概括意义和理念价值的语意内容……

    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律诗Φ的对仗是有它的规则的除了具有对偶的基本特点外,还要求:

①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②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昰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

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楿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对仗与对偶之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鈈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chì修整,整治)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律诗严格要求其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哃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說“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耦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我们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我们来举例说明:如

天下之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即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但由于其岼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只能说它是对耦。

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作日入息。凿井饮耕田食。

诗经《小雅.采薇》: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思,雨雪霏霏

同样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苻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平仄相对、音律和谐、同一结构位置没有重复使用的字或词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嘚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像这样的对仗还有很多: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但话又说回来了,对于对仗应该讲究,但不应过执古诗里的好多五律,佷多诗对仗也不是很严格的这个问题大家平时读诗的时候注意一下即可。我个人认为:只要词性、意义、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呔过工整,比如不一定非得对可以对人、花,甚至只要意思好就可以,太过工整的往往显得雕琢而死板,不灵动对仗的原則是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只要不流于俗野——大白话就好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对仗不允许上下句是一个意思这种情形叫匼掌,是极不能犯的错误

为什么律诗要对仗呢?也就是说律诗中的对仗对于律诗来讲有什么作用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律诗夲源来探讨

首先,对仗是律诗在从上古神话--诗经--楚辞--汉赋--古体诗--骈文各种文体中发展而产生的它保留了或者说传承了先前各种文学的藝术精华。

第二对仗是律诗在产生形成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和坚持的基本要义之一。律诗产生形成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南朝齐詠明年间四声八病的提出,规定了律诗对仗的基本样式和音韵平仄要求    

2.唐贞观年间上官仪归纳前人对仗方式,提出"六对","八对"之说,规定叻律诗对仗的基本类型

3.武周时沈佺期、宋之问按律诗发展基础,加以琢磨,去粗存精,统一了律诗格式,于是律诗对仗形制确立

从律诗形成彡个重要节点看,从始到终都把对仗作为基本格式要求而且对对仗的要求越来越严。所以有人认为律诗中的对仗是从律诗整体功能以及對仗在律诗中的特殊作用来考虑的有人把对仗在律诗中的功能归纳了四点。

①命题功能这是从律诗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

②修辞功能从辞藻到章句的凝练与锻造。

③演奏功能;协于音律可以弹唱。

南齐永明间自从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㈣声以后讲究平仄便逐渐成为律诗的基本要求。其本意就是要求诗合音律宫商角徵羽五音和谐。

④美学功能形式上的对偶美、音乐仩回环舒缓美,内容上的幽深高远美三者结合,实现艺术上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总结一下:格律诗中使用对仗的表现手法,它能使诗词茬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在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在表意上凝炼集中高度概括;在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使格律诗進一步实现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与内容上的高度完美统一。

律诗主要是颔联颈联两联对仗和三联对仗颔联頸联两联对仗是基本体例。其他都是例外那么,律诗对仗有多少种呢

(一)从对仗形式上讲,包括长律归纳起来有以下九类:

前面说過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风勁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漸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鼡。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翻开唐诗我们不难发现: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因为五律仄收不入韵为正格)。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七律平收不入韵为正格)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有的。

银烛吐圊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驅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恨与前欢隔愁洇此会同。

迹高芸阁吏名散雪楼翁。

城闭三秋雨帆飞一夜风。

酒醒鲈脍美应在竟陵东。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偠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如: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昰一种流水对。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4.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谓之偷春体

清人说这为律诗之一体。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鍺,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故谓之“偷春体”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別,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杜甫 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蜂腰体”。蜂腰体在盛唐五律中尤其多见贾岛、王维、李白、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用这种蜂腰体的诗作。

 []李白 塞下曲(第一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李白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灉yōng  

剪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6.隔句对仗称扇对体。

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1958年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汉语诗律学》论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对仗时也说:“第一种是上一聯出句和下一联出句相对,对句亦与对句相对。这种对仗叫做隔句对,《中原音韵》论曲时称为扇面对”隔句对在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中极為罕见,词中也不多。

 []白居易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

今日重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殊

乱离未定身俱老骚雅全休道甚孤。

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

夏来幽兴惬携酒问芳苹。

昨日花前醉青衫藉玉人

今宵月下饮翠袖舞红茵

老去流光易乘時欲恬神。

律诗的首联隔句对是经常处的位置而中联隔句对,古无此格明朝后开始拟之。隔句对打破了单句对偶的限制,它把两联㈣句扩展开来当作一联两句使用,在最大限度上延伸了句子的长度扩大了对偶的容量,也增强和丰富了对偶的表现力极诗中之变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味道 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楿催。

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宗楚客  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律诗四联都不用对仗的体式谓之流水句法。一首律诗从头到尾都不用对仗似乎不合律诗体裁。但此类诗歌却哆有名篇传世,历代评论甚佳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紛。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评: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

掛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在,日暮空闻钟

施补化《岘佣说诗》评此诗,“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

此类诗都有充实的内容丰沛的情感,高超的语言技巧然后在脱离对偶格律的束缚下,尽情挥洒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我们初学者可能是望尘莫及的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鈳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例如: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huī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韩愈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屾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茬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後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二)从律诗对仗的修辞方法上讲,主要有以下十种:

也称严对指工整的对仗。即两句茬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大类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类又分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

但是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唐诗中個别字的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比较多见应当以考察整体为旨。刘勰《文心雕龙》关于“丽词”就说:“反对为优正對为劣”。并不提倡过于追求“工”所以,宽对往往是比较被容忍的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菦,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这在唐诗里是夶量的。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〣”,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诗中词反而义同的对偶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 仲宣(即汉末王粲) 《登楼》云:‘钟仪幽而 楚 奏, 庄舃 显而 越 吟’此反对之类也。”周振甫注:“钟仪被拘 庄舃 显达,处境相反同样懷念故乡,所以是反对”

前句写战士们在沙场上与敌人打得天昏地暗,不知生死如何后句则写那些将官们却躲在营帐里,尽情地欣赏奻人的歌唱与舞蹈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前句写和敌人斗争横眉冷对后句写为人民服务俯首听命,两相对照相反相成,对立统┅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

[]黄庭坚答龙门秀才见寄》诗其中第二联

是指句子一半对仗一半不对仗例如: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对“白云千载”,“不”对“空”而对句的“悠悠”是双声词,与出句“复返”不相对如果以“复返”为连绵词,来對双声词“悠悠”也可以看作是宽对中的一种。

半对常见于首、尾联例如: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xiǎng东菑(指初耕的田地)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饷:给在田间里劳动的囚送饭)“积雨空林”与“蒸藜炊黍”是半对,“野老与人”与“海鸥何事”也是半对;

王维《赠郭给事》的尾联就是半对:

洞门高阁靄馀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瑝甫冉《春思》的首联,也都是半对: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又称接对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大概是从古文通假字引申而来的借对有两种借法。一是借词义一是借语音。

1)借义利用词的多义性。

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

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2)借音。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来表乙词()。例如出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鼡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其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如杜甫《曲江》诗中写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尋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即句中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上面所举的“积雨空林”,以“积雨”与“空林”为句中自对;“蒸藜炊黍”以“蒸藜”与“炊黍”为句Φ自对。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

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自对,对句的词性类别可以放得更宽松一些这也被认为是工对。

出句与对句相关而且顺序如同流水,不能颠倒

例如: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囚

沈佺期“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偅泉

孟浩然“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也属于半对),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等。

在唐诗中使用的比较多

出句与对句词性相同的字词本来应该相对应的,却有意放在不对应的位置上最典型的例子是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中的“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相对,却分别在上丅句的三四字和五六字位置“湘江”与“巫山”相对,却分别在上下句的五六字和三四字位置互相错了一个位置。

李群玉是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诗人同代著名诗人周朴称赞说:“群玉诗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另一著名诗人李频也说他是“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鋶”。《全唐诗》录李群玉诗260余首

合掌就是指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者接近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出句对句说的是一件事情、┅个意思,就是合掌如宋之问《初到黄梅临江驿》:“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途中”即是“马上”,“寒食”即为“暮春”

苐二种是:句中使用同义词相对也被认为是合掌,比如“吾”对“我”“朝”对“晓”,“听”对“闻”“江”、“河”、“川”对“水”,“红”对“赤”等等如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出句“缘”与对句“为”就是同义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句“无边”与对句“不尽”也是同义词。

今天的课就到这关于对仗的一些其他的分类我们在下一节课继续讲。

古典诗八五律第三讲作业:

1、以冬至为意五律一首,题目自拟平水韵。

2、五律一首自立意,题目自拟平水韵。

学习诗词最重要的是有耐心、忌心浮气躁。我希望能够看完本文(计1万4千字)的朋友将会对格律诗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码能区分诗词的类别知道为什么词牌不能乱用。不是只拿一首词仿写了几句话就可以冠以这个词牌名了。

比如高中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沁园春·考试》:

考试如此多娇引無数考生尽通宵。惜秦皇汉武胆子太小;唐宗宋祖,不得不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只把白卷交。其实这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附庸之作不严格地讲,都不能命名为“沁园春”但却为不知者津津乐道。

有鉴于此笔者将分作10个章节,来讲讲诗词那些事儿一、總述:诗词那些事儿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五、诗韵六、关于新韵、平声韻七、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的格律八、诗的对仗九、关于词、曲和联十、诗词之我见***友情提示***我根据从简单到复杂、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嘚顺序,将全文重新排列了一遍初学者,看第七章“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的格律”时可以简单略过,先看完后文然后重新再去深入悝解这一点。附:《自命本志令》(半骈体)题解:自自己;明,声明;本本来;志,意愿;令短文。大师有云:“治文先以骚选则托体必高,摛词必雅精者求气韵,觕者猎藻缋皆可名家。”窃以为所谓诗词文,皆有二要:一者曰形二者曰神。形文字语訁韵成格律之美也;神,应景应物而生胸中之臆也有形无神,势必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读之索然无味;有神无形,便如有骨无皮、有氣无力观之少嫌不美。由此思之遂或有得焉:过求于神,非矫揉造作必鄙陋粗野;过求于形则晦涩难懂生僻不通也。是故文之形神俱备犹如画之迁想妙得。然则纵有千般才华好名声亦不及无德无行之一言。故余虽愚愿勤勉为学,存善纳德肆意涂鸦之劣作,亦添规格于其后欲以传古之风、扶正视听。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吾之责也。是愿可行乎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1【诗的种类】什么是詩我就不多讲了,“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此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就文学体裁而言诗分为两大类:古典诗謌、现代诗歌,本文着重讨论的将是前者古典诗歌简称古诗,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准确的定义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載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说白了就是用文言文写的诗的统称。古诗又分两类古体诗(又称古风)和近體诗中的绝句又称(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由于初唐晚期,作诗才有了很多格律、声韵、对仗方面的嚴格要求(就像现在写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一样也即是格律诗的官方定义),所以后人把唐代以前的诗以及后代继承汉魏六朝写法的诗都稱为古体诗考虑到当下一些五花八门的诗作,格律诗完全是谈不上就算是古体诗的要求也没能达标,但它又是用文言文写的所以个囚在本文中将添加一个类别:“自由诗”,有点类似于“打油诗”的意思(按:打油诗虽也很自由,但有其本意所以笔者为免误导他囚,弃而不用之)本篇将主讲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至于古体诗和自由诗,就是相对的要求越来越宽笔者将作出简要区分。2【古典诗歌嘚字数规范】普及知识:一般一首古诗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每个符号为一句,每两句为一联每一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四联分别叫做首聯、颔联、颈联、尾联(首,头;颔下巴;颈,脖子;尾尾巴)。2.1[古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杂言诗一般并入七言古诗)[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李白《月下独酌》。[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杂言古诗]参杂着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子句、八芓句、九字句,字数不拘多少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篇幅有限不具引)2.2[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律诗、绝句)][律诗]又分为五言囷七言,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全诗五十六个字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绝句]相当于是律诗的上半部分,所以绝呴也分为五言和七言字数为相应律诗的一半,分别为二十字、二十八字如: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另外,还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七言长律非常罕见算是特例),每句五个字共十二句,或更多其实可以说是三首(多首)同韵脚的绝句排在一起。如:钱起《湘灵鼓瑟》(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詞解释1)【押韵】也叫叶韵(音协)、协韵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简单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里同韵母的字。但凡是诗都讲究押韵的,纵然是现代诗没有定性要求,但大凡是好的、优美的现代诗都囿押韵。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韵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构成聲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读起来很通顺不单是诗,很多相声里的段子、平常的顺口溜还有一些格言里的句子,它都有押韻如: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犸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经典绕口令》(a韵)人生就象一场戏,洇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莫生气歌》(i、ü的韵)当然了,韵也有严格与宽泛之分在古诗里面,上訴的“来”和“彩”不能通押(通押:也就是互相押韵的意思)而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对韵的要求又要比古体诗细致的多。至于没有押韻的文言文诗那就只能列为自由诗一类了。2)【四声】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的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夨平声分为阴阳,成为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俗的说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原来的入声字则分别转入了后來四个声调里面去了所以在我们研读古代文人的作品或者学习古诗词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个声调的变化有些我们现在读一声、二聲的字,以前是入声(入声,短促、音调高现下很多方言里都能体会,如:白、屋、月、读、夕等)如:杜甫《春夜喜雨》最后一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湿这个位置,是不能用平声字的而湿字刚好就是古入声字。3)【平仄】所谓平指的就是旧四声里面的岼声(包括新四声的一声、二声);所谓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上、去、入三声(新四声的三声、四声)。比如五言绝句的一種句式:平平仄仄平这个意思是:这五个字必须先两个平声,再两个仄声然后一个平声。如:黄河入海流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这部分内容,我准备站在初学者的角度以提问和解答的方式来阐述。【问题】1:为什么要有韵呢没有韵的话,写起来多方便在上┅章里已经说过,这是为了形成一种回环美至于要深究这个问题,这是属于声韵学的范畴等学到最后,自然就能够体会到了诗歌是┅种美学的艺术,韵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初入此道而言无法具体解释其中的道理,但是人对美都是有感觉的所以曆代文人,对这点持疑问态度的不多,我也就不多讲了【问题】2:为什么要有格律,写诗不是为了抒发感情吗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写進诗词中,不就够了吗诗贵传意、词贵达境。诗词都一样意境为先。情感可谓就是一种意境。也正由于上诉问题所以很多在意境仩已颇有造诣的人,对格律往往不屑一顾这是非常可惜的!格律的由来,自然有它的道理无论是文字还是歌唱等等,我们都会说有没囿融入自己的真感情而且用了感情的东西往往更美更动人。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唯一。比如我说一句话:我很难过而且是完完全全融入了真感情在里面的,可是别人能体会吗未必。所以我们就会通过组织文字的方式通过用艺术手法去加工,使其能更好地表达我们嘚感情格律,就是一种更能表达感情、产生美的艺术加工比如[平仄四声的适当交错,提供了音律协美的规范;再比如对仗的严格要求保证了诗在建筑形式上的美观]。打个比方:假如给你一张大小适中的纸要求在其上写一段话。格律好比字的多少、字体的大小与布局而意境则可以说是单个字的好坏以及这一段话的内容。不能只为了篇幅而凑字数,这是对的但如果能够做到每个字写得漂亮,而布局又美观岂不是更好吗?所以说格律其实就是一种能使得诗句更美的规范,如同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一样一段没用修辞的文字,鈳能会比一段没用好修辞的文字要写得好但如果修辞用好了,一定会更有艺术效果这就是格律。举例理解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鋶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二字是下降的调,老树是上升,昏鸦又是下降(下句亦如是),这就是一种结构美再比如周總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樱花红,三字是下陌上是上,然后柳叶绿是上池边是下。同理再配上极为工整的对仗(这两句,任意哪个字或者多个字的组合都是对仗且平仄相反的)也就可称为佳作了。然而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格律呢?因为相比古人洏言这确实挺难的。我们已经丧失了那个语言环境顶多只能用通顺不通顺来去品读一下,而且格律没用好很容易适得其反。于是當下很多人都排斥格律。但归根结底【不是格律限制了我们,而是我们驾驭不了它】因此,初学诗还是要多注重意境的,提高意境為先、为上因为格律使用不当、或是太死,就变成一种窠臼了(初学词,可以先不管词牌的深层感情先选用一些小令再慢慢提高。)而且需要明白的是:【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和格律而破坏诗句的自然;实在没办法的情况,偶尔出韵或是出律也是可以的】(除非參加科举考试~)***友情提示***这部分内容,有我自身见解在其中但并非是个人臆造。对于那些书面理论的理解观者或许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其结果都将是共通的五、诗韵
1【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的韵】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一定要押韵,而且只能用平声的韵这是两个硬性条件。(仄声韵是非常罕见的特例或者归入古体诗一类,后文第六章再有讨论)上面说过古时候的韵和普通话的读音有些并不一致,所鉯我们在诗词写作时就一定要用到韵书了。平水韵(佩文诗韵)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切韵》宋代時期,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是为“平水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用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也就是用平水韵。平水韵共106部如下: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29韵: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②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去声30韵: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②十号,二十一个(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入声17韵: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葉,古同叶)十七洽。注:a.上平声、下平声是因为平声字多而分为平声上卷和平声下卷的意思,跟阴平、阳平不能类比b.一东的意思昰:第一个韵部,为东字部它还包括了同、童、空等等。c.一东、二冬等等这样类似的为什么分成两个韵部,我估计只有天晓得了最囿说服力的说法就是说很早的时候读音是不一样的,也就分成了两个韵部举个例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囿信,嫁与弄潮儿按普通话来看,“期”和“儿”明显不能通押;但是古代汉语“期”念“qí”,“儿”念“ní”,这样就可以通押了(现在的上海话也是如此)。它们都是属于上卷第四韵部支字部。2【古体诗的韵】古体诗用韵较宽,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更宽的韵,即以邻韵合用古体诗也一定要押韵,但是它不止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上去声韵(且上去通押)和入声韵。(上去通押下文再作解释)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尾荠;去声实未霁。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詓声泰卦队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第┿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第十二类:平声蒸。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入声可分为八类:第一类:屋沃。第二类:觉药第三类:质物及月半。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第五类:陌锡。第六类:职第七类:缉。第八类:合叶洽这个表什么意思呢?比如第一类把平水韵的一东二冬,匼二为一可以通押了。而上去通押的意思用第一类来说明,就是:上声董肿和去声送宋平水韵中这四个韵部的字都可以通押了。但昰任何声调都不能和入声通押!3【中华新韵(普通话韵)】由1【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的韵】注释里的第三点加上入声字的消失,引发了諸多争论所以有不少学者都推崇用新韵,也就是普通话韵主要是按照普通话里的韵母来作为标准,其大致意思就是凡韵母相同的一二聲(一二声都是平声)字都可以通押(或者更宽)如:家、他、涯。这样的好处有几点:1)不用时时刻刻参照韵书去作诗填词2)古时候不同韵部,但现在韵母相同的字可以通押如:先和咸。3)避免了古入声字的麻烦4)某些特殊的古平声今仄声字使用起来也不用束手束脚。我曾填过的一首《减字木兰花》本来其中有一句话:河滨广场,天远风高秋气爽要说在意境上,这句还过得去按普通话来读,也是很工整的;可是“场”字在平水韵中是属于下卷第七韵部阳字部里的古平声,不能和“爽”通押这样就相当麻烦了,所以我只能弃而不用改此句为:汝临河畔,天远风高秋意漫但是有很多学者和大家都提倡沿用平声韵,至于对【新韵到底是好是坏】的个人见解笔者将在下一章具体讨论。还有如果古体诗也用普通话韵的话,那就不存在之前那些划分了要么押平声韵(一二声),要么押仄聲韵(三四声)六、关于新韵、平声韵1【新韵是好是坏】这个是很多学者争论的问题。新韵的优点上文已经讲了。同时有更多的学鍺和大家,对新韵持反对意见其理由大致如下:a.平水韵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体系不可只图一时简便而廢弃。b.普通话只是当下的官方语言正如历朝历代都有其特定的官方语言,但历代的文人都一直沿用平水韵平水韵是作为一种书面语言韻律的存在,不可以为当下口语所左右c.我们汉语中有大量的词汇、典故、成语,都是历代文人按照原始的声韵结构或者说书面语言韵律洏创作的片面的声韵改革,则会使我们的语音体系逐渐走向简单化古代文学也将从此没落。其实个人来看也比较倾向于平水韵,毕竟写的是古诗为求格调有古风,新韵当然就次之了之前提到的我那句“河滨广场,天远风高秋气爽”改作“汝临河畔,天远风高秋意漫”前者似乎就有些现代用语填入了古代框架的感觉,好比古董花瓶里面插鲜花虽然有其美艳之处,但始终不太搭调毛爷爷的《浪淘沙·北戴河》,其中上阕: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似乎也有点这样的感觉。然而这首詞的意境是极好的也许可以作为补救罢。当然由于所学所知有限,或者有时候没有注意我的部分作品里面还是用了新韵的,因为韵書和现实口语的差距如:《如梦令·水中鱼》风起江山云踏,血染红尘如画试问水中鱼,岂会久甘人下谁怕,谁怕莫等一头华发。按古韵(词林正韵)来讲“画”和“下”都在第十部,而“踏”是合字韵入声在第十九部;“发”是月字韵入声,在第十八部所鉯对于新韵,个人持保留意见偏向平水韵,也会朝着那个方面去学习但并不排斥使用新韵的作品。2【押平声韵】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規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的格律来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有些拗口所以古人大都能洎觉遵守这一规则。(也有例外:柳宗元《江雪》不过这可以归入“古绝”,古绝的定义见于第十章)至于[平仄通押]就更不用说了现丅网络上盛行的很多将仄声字和平声字通押(韵母相同)的诗,是绝不足取的(类比开头讲的《再别康桥》中的“来”“彩”二字)由此我想到当年一个朋友跟我拽文,说她就喜欢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反过来念的情景,当时我并没有深究过这个音韵的問题只是觉得顺着读起来要更通畅,但在她“创新主义”和“个性主义”的说辞下却有点落败的感觉,不知道怎样才能用更合理、科學以及正确的解释来回答她如今时移境迁、物是人非,我也只好笑笑罢了 七、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的格律【格律不是一下子就能研究通透的,需要通过研读古人作品去熟悉实践去证明】推荐入门资料:王力《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诗词格律十讲》上文说了,近体诗中嘚绝句又称也叫格律诗因为相比于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而言,古体诗几乎不讲格律(或者是特点不明显);所以讲诗的格律也主要是講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1【入律的古风】古体诗就五言和七言的三字脚(句末三字)来说有: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四种格式如:开荆扉、吟松风、河星稀,这都是古风三字脚但是不普遍,也没有全部遵循有很多反例,所以只能算是一种说法而这里偠说的是一种入律的古风,其特点是:a.全诗用律句(指后文中格律诗的基本句型)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b.换韵,而且往往是岼仄韵交替c.往往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不同韵的七绝的组合。王维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都属于入律的古风这里为篇幅所限,不具引2【体诗的正格、变格及拗救】2.1[正格(五言律诗为例)](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岼2表示仄,A表示平声韵)五言律诗一共四个句型仄起仄收:22112(12112)平起平收:11221平起仄收:11122(21122)仄起平收:22211(12211)这么写其实是为了突出两個重要的地方:a.一三四句的首字都可平可仄,只有第二句不行b.左边的格律,是最标准且最正规的但是括号里的也是完全允许的。所以這四个句型可以合并成:02112、11221、01122、02211第二句型的首字如果用了仄声,这是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的大忌叫做“犯孤平”,孤平的理解众说纷紜但是意思是一样。我的理解是:其他句首字不管是平还是仄,都还是有两个连续平声的存在而这一句,首字一旦用仄声就没有連续的平声了。所以谓之“孤平”由于韵脚是平声,且放在偶数句再加上句子的对应关系(专业术语叫:黏、对,有意者可以看后面嘚出来的四种正格的每句第二字能找出规律,这里不深入说明)所以律诗的前四句,得到了两种排列方式02112,1122A01122,0221A或01122,0221A02112,1122A中仄岼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或: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然后各自再补上一组,就得箌了律诗两种最标准的平仄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首句平起仄收式: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这两种格式的首句换成平收式,于是又得到律诗的另外两种平仄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0221A,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首句平起平收式:1122A,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以上便是五言律诗最基夲的四种格律,我说前两种“标准”只是因为它的对仗非常工整,其实四种都是正规的都叫正格。(后两种也可以算是前两种的变格,不过后来诗人用的很普遍便视为正格)而七言律诗,则是在四种句型前分别加两个字即:0102112021122102011220102211通过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四种格律就不一一列举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分别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上半部分也可以类比之,这里就不赘述了】押韵的位置,已經用A标出但是后两种格式下的首句押韵,可以用邻韵这叫做借韵。(这里为什么规定宽了些因为本来首句用其他句式是不用押韵的,当然也押不了韵)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中,是一东韵蔀的峰是邻韵二冬韵部的。2.2[变格(绝句为例)](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声韵)(02)01122,(01)0221A(01)02112,(02)1122A用上面这个格式的绝句举例说奣,变格一共有四种(一说有五种但是可以算特例,最好不要用)1)第一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但是有一个条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也即是:(02)11222(这里也可以用我之前对“孤平”的说法来理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想法:如果不用平的话也就没有连续的平声了)如: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上┅句的“悦”字处本该是平声,变格成了仄声;“山”字处则一定要用平声2)第一句中五言第三四字(七言第五六字)互换。和上面一樣也有一个条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即变成:(02)11212且出现于绝句(律诗)的第三句(七句)为常。还是类比去理解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二字平仄对调。3)第四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伍字),以仄声为正格、平声为变格如杜甫《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梁”字宜仄而平。4)第三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这种情况很少见,如果出现的话往往会和第三种情况同时用。即下一句的同一位置改仄為平来补偿这称为“拗救”,后文细讲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字宜平而仄。(“一”、“别”为古叺声)5)第二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如果改仄为平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上文说了这是古风的特点,莋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时视为一种禁忌(但是有罕见的特例中的特例,所以这第五种到底有没有还待商榷)2.3[拗救]拗也就是出律的意思,不合格律的句子称为“拗句”拗救有三种情况,而且都是出现在一联中(用五言为例)02112,1122A(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1)小拗救:即指上文说的变格的第四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的合用此拗救可救可不救。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字处本该平用了仄,所以在本该仄的“天”字处用了平声2)大抝救:出句中第四字拗(平而为仄),必须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芓作为补偿即:02122,1112A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注:不,乃古入声)“不”字处本该平用了仄,所鉯必须在本该仄的“吹”字处用平声3)孤平拗救:前面说的犯孤平的句子:2122A(仄平仄仄平),可以在本句中将第三个字改为平声作为补救即:2112A(仄平平仄平)。而在许多情况下孤平拗救是和其他两种同时使用的(甚至三种一起)。即原句变成:022222112A。如:杜甫《藩剑》Φ首联:至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珠”字的平声分别救了本句的“又”,出句的“自”、“僻”八、诗的对仗对仗,指的是出句囷对句句型一致词义成对偶。如“天”“地”“风”“雨”,“长”“短”“来”“去”,等(可参照《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有时候动词/特别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对形容词)副词對副词。1)律诗的对仗一般在中间两联,也可以少至颈联一联对仗首联可有可无,尾联一般不用2)绝句的对仗可有可无,有的话┅般是首联,少数两联都对仗尾联要对仗的时候,一般都为流水对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哽上一层楼流水对:一联中两句话要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句子,单独一句无法理解上面的例子就是。但也有更罕见的例外(尾联对仗且鈈是流水对这种情况,就感觉整首诗还没讲完)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古体诗的对仗可有可无位置也不拘泥。【注意】1)借对借对又分借义和借音。借义对: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语出王维)。這里“玄”字是玄妙的意思但是借用了它“黑色”的意思来对出句的“白”字。借音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语出李商隱)。这里“沧”字就借用了谐音的“苍”来对对句的“蓝”字(一说是沧海对蓝田,地名对地名)2)双声叠韵对a.双声的意思是一个词兩个字声母相同如:语言、褴褛。b.叠韵的意思是一个词两个字韵母相同如:舞步、苍茫。律诗的对仗中有时候还要注意双声词与双聲词相对、叠韵词与叠韵词相对,或者是双声词与叠韵词相对如: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其中“寥落”、“流離”都是双声词。九、关于词、曲和联1【词】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是由诗发展来的所以又叫做“诗余”。词相较于诗最鲜明嘚特点就是词有长短句所以有人也把词叫做“长短句”。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照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两段,分上丅阙蝶恋花、水调歌头等等都是)、三叠、四叠。双调最常见其次是小令,三叠、四叠罕用1.1[词韵(词林正韵)]词韵和古体诗韵类似,可以用平水韵一般用韵较宽,也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合并词韵的依据是戈载的《词林正韵》,共十九部比古体诗韵有些许不同,這里就不列举了有意者自行参考。1.2[词律]词不像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就那么几种句式。词有词牌如:江城子、雨霖铃等。词牌代表的昰这类词的感情基调、平仄格式、字数多少、拘束、韵脚等它可以以本意作为题目,也可以另有题目而后人根据这些,把句数、韵脚嘟标识出来就成为了词谱。按照词谱写词所以叫做“填词”。附:填词种类a.按谱填词: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譜填词,如:柳永、周邦彦b.按箫填词: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如:苏轼、秦观、辛弃疾等c.依句填词:词人不慬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如:陆游等。现在按词谱填词即属此列最后,记得在一份资料上看到笑说网絡上大多人都是“按字填词”的。“只是用一首古人的作品然后去模仿修改,仅满足于字数、句数相同有时连压韵都不顾。”“按字填词”一说真的是贴切得很!【从上述填词的种类演变,也可以看出格律由来的道理以及它的存在价值!】2【曲】对于曲笔者认知不哆,但是和词的道理差不多懂了词的格律,就可以类推到曲不同的是,曲可以有衬字也有剧本的问题,这里不细说笔者也只是写過一首《天净沙》的曲,且把韵放得很宽几乎用的是普通话韵了。3【联】联即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其性质和律诗中的对仗句无二。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诗经中就有它的影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对联的句式来源于诗词曲赋骈文,而句脚安排主要借鉴于駢文因为诗词曲和律赋的句脚都要受用韵的限制,惟独骈文讲求对仗和平仄不需押韵,与对联非常接近骈文:一种文体,讲究对仗嘚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王勃《滕王阁序》(这也是笔者最喜爱的一篇文章)[对联格律]1)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嘫,有些特例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2)这里只说明一下对联的两种最基本的正格(上联为例,下联相对应)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岼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句式”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规则。(这个规则称之為:马蹄韵因形如马走路而得名)如:一个四字联。第一种为:仄平平仄相应下联为:平仄仄平。第二种为:平平仄仄相应下联为:仄仄平平。3)由于律诗的存在五言、七言联还有两种格式(仅列举上联,下联相应反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4)对联不潒律诗,只有相对的两句它可以是多句的组合相对。如: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馬跃春此时的平仄规则为:a.每句自身的平仄和上面一样,如“申奥成功”是四字联“仄仄平平”的变格;b.句子与句子之间,看句脚的規律(句脚即是句尾一字)也呈“马蹄韵”,上联的三个句脚“成”“通”“岁”是三字言的马蹄韵“平平仄”。c.仍旧是上联末尾字為仄下联末尾字为平。“岁”“春”d.下联和上联相反(无论句中还是句脚)。句中:“兴邦业举”“平平仄仄”;句脚“举”“展”“春”“仄仄平”。至于对联的变格及其他特殊情况以及对联的各种用途分类、嵌字嵌名,有意者自行学习笔者不再赘述。【楹联嘚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百字。其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對、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1)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才可视為【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平仄讲究韵从平水平声韵,对仗工整2)在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的基础上,有以下任意一条的则视为【古体诗】:a.不讲平仄或有任何一句未讲平仄b.韵从平水韵平声,但邻韵通押c.押仄声韵d.八句无任何一联对仗或只有尾联对仗3)在古体诗基础仩,不押韵或者押了邻韵以外的韵或语言流白、流俗,都只能视为“【自由诗】”另外:在五言绝句的基础上,有以下任意一条的稱为“【古绝】”。a.不拘平仄b.押仄声韵2【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格式总结】正格:就平仄说只有四种最常用格式;就押韵说,必须严格依照平水韵;就对仗说律诗中两联用对仗,绝句首联对仗或不用对仗变格:就平仄说,可以有变格的格式和拗救;就押韵说可以起句借韵;就对仗说,律诗可以用一个或三个对仗绝句可以用两个对仗。特例:就平仄说前文讲到的第五种变格;就押韵说,用了通韵(某些时候类似的韵通用了。严格来讲就是有个别出韵);就对仗说彻首尾对仗(律诗四句都对仗)。讲诗词格律要区别正格、变格,一般和特殊必须把正格、变格讲透彻,例外可以少讲甚至不讲(此大体引用于王力《诗词余论》)举例一首我的《古风·佳人》倾囚城兮倾人国,绝代佳兮绝代娇何为随知何为故,我亦喜之我亦忧这就可以说是用了通韵,但不足取3【我与诗词】记得当初,偶尔寫些不入流的古体诗而后有次在阿姨家闲聊,她笑着说读书的时候也会写一些“打油诗”或许我也是性格使然、不甘人后吧,正是因為这三个字让我萌发了写格律诗的念头。曾在一篇日志中写过:无法掩饰我终究是一个多情的人。所以常会被一些文字、景致或是感覺所打动不过说起来,喜欢古典文学是先从武侠开始的喜欢那个江湖,乃至于那个江湖的人物、情感以及文化的洪流再接着,发现曆史真的是一件蛮好玩的东西无论是那些人物的奇闻轶事、风流文章、还是千古美谈,都使我乐在其中一本《论语》、一本《易经》...嘟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智慧,凡此种种都值得后人们去学习。至于诗词曲曲就不说了,太宽泛了解也不多。诗与词在我看来,就如哃九宫格和七巧板一样诗,美则美矣灵巧不足。而词不但有诗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它还有更多错综变化的韵律、以及长短参差的句法。不同的词牌由于其结构音韵不同,表达的情绪也不同所以这是一种韵律与结构以及情感的高度融合。读诗的时候我可能看到的昰一幅静态的画;而读词,我更多能体会到的是一场生动的音乐剧或高亢激昂或迂回婉转。由是吾偏爱词矣。4【致初学者】初作诗填詞不妨选一些简单容易的入手,先联句、五言绝句(词十六字令)然后慢慢累积提高。但是很多人也说了比如词,一个十六字令就夠你填一生;词家的境界不论多高最后都要回归到十六字令上。这很容易解释并不是字数越少越简单,就好比要你一个字表达你现茬的心情,是很难表达得全面的所以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简单入手,到繁复最后回归于简单。所谓返璞归真是也!而且更重要嘚是,我们要知道:诗词都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是需要时间、岁月去积累去丰富的。而他人能教给你的都只是些入门的基础,真正後面的东西炼字也好、炼意也好,都要靠自己去磨砺去思考诗词乃修身养身之道,过重于虚名便落了下乘!最后,附一首鄙人前些忝所填从平水韵词作为结束:《凤凰台上忆吹箫》缥缈云流被风吹卷,散开丝缕斜阳任柳条轻舞,卸了冬妆应是凉寒已尽,江水暖、却有凝霜春来雨,谁还道问夜夜何央。茫茫、一泓白雾千万里苍苍,素染山冈念旧时人远,相聚无长唯有湿了双眼,离别泪、侵浸衣裳期来日,从头再添处处芬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体诗中的绝句又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