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二,一腔衷肠对谁说(其实

李白月下独酌全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李白月下独酌全集
&&生活娱乐
你可能喜欢戴智敏名师工作室
& 文章详情
作者:陈华发布时间: 07:37:50阅读(13)评论()
听长安夜书房诗词的力量,在于穿越千年时空,仍能引起万千知音共鸣的魅力;诗词的魅力,又在于花前月下、悲壮慨歌之时,去拨动你我内心深处或柔软或坚强的那根琴弦。琴瑟和鸣,共振的是美声;诗词唱和,共享的是心声。从古至今,虽然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链接并没有断裂。灵魂相通的时刻,诗歌就是我们的使者。今晚的《长安夜书房》将开启一段诗词之旅,在歌声中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智慧,也同样能够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曹轩宾《别君叹》前不久,陕西歌手曹轩宾亮相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陕西话演唱以王维诗作《送元二使安西》为蓝本的歌曲《别君叹》,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很多人赞叹:“陕西方言唱送别经典,简直惊艳了耳朵”。“渭城朝雨浥轻尘……”歌曲开始,曹轩宾就用地道的陕西话唱出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整首诗,由于陕西话的说话腔调本就犹如唱歌,再配以古琴声相伴,丝丝入扣,不绝如缕。这首歌由曹轩宾担任作曲人、制作人,从原诗到新词,从古韵到新曲,从唱腔到音色,咏唱出来的《别君叹》让不少人们开启了单曲循环模式。歌手曹轩宾说,这是他血液里最直接最纯粹的声音和唱腔。他在秦文化的音乐和戏曲元素中汲取养分,用秦人熟悉的古典秦腔曲牌里的一些特点,通过当代的思维逻辑、音乐表达、视觉呈现,让当代人用当下的眼光和审美来看待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曹轩宾运用其独到的匠心和非凡的音乐见地,潜心创作出的这首佳作一夜打动亿万国人。歌中道不尽的是离愁,说不完的是深情,千言万语尽付诸于一杯浊酒,一眼凝眸。111《月下独酌》当我们细细品味诗词的韵律时,总能找到发自内心的喜爱。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休闲,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还有归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清幽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李白与酒,是唐诗中说不尽的话题。酒与月,是李白终生一刻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把美酒、明月和诗人自己写到极致的诗篇,非《月下独酌》莫属。相传天宝三载,李白时在长安。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欲诉衷肠,唯有明月,心中块垒,以酒浇之。花间起舞,月下独酌,孤独苦闷,得诗四首。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无生命的月、影,在李白这里,成为最亲密的伙伴,真可谓此时无情胜有情。古往今来,李白的孤独也时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花间月下,孤影自盼,我们总也无法忘却自己心中的那个李白。一首《月下独酌》,在毛不易和廖俊涛的演绎之下,诗中情怀充盈还打破了“举杯邀明月”的孤独情感,仿佛与李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听者心里徐徐展开 “对影成三人”的画面。就像廖俊涛和毛不易都是十分容易感到孤独的人,却因为音乐相知相交,成为彼此最好的伙伴。在和诗以歌中,李白找到了知音,而我们则在经典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把这份期待与抱负在盛世经典的咏唱中传承下去。121《苔》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承载的是辉煌或失落,但都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相连接。《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生活情趣的人,诗人袁枚在园中遍植花草,偶然发现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藓,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生长在太阳也照不到的地方,但也能凭自身的力量开花结果,由此成就经典之作。这篇经典诗作只有20个字,却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传遍千家万户。“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让人们感动。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2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因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遇见梁老师则是一种幸运,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于是,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一首一首把它记录下来,“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些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这首《苔》乘着音乐的翅膀,还将流传到更宽广更久远的地方,再次照亮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它会让更多人看到,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的“梁老师,也有很多很多大山里的孩子们,像歌里唱的那样,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为什么只有二十个字的一首小诗,却听的让我们热泪盈眶,久久难忘,因为,它不光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它也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诗歌跨越千年到达现代,无论承载的是辉煌还是失落,都变成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或是经典最合适的传承方式之一。131《山居秋暝》苏轼曾在《东坡题跋》中这么评价唐代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足以突出诗人王维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歌手霍尊的的嗓音中有一股独特的气质,空灵而纯净很有韵味,恰恰契合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这首《山居秋暝》将王维与霍尊联接在了一起,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对自然之美的一脉相承。文字、歌声中无不感受出上古千年缥缈而来的灵动感。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象征自然之美的一大流派,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王维的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以境写心,景外有景,意外有意,以天人合一的中国式思维,表达中国人眼中的自然之美。一直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歌手霍尊有清亮空灵的嗓音极具辨识度,他选择了娓娓道来、悠然自得的方式描绘一个铺陈开的画面,动静皆有。清新怡人的山林小诗和霍尊沁人心脾的歌声,带我们走进“月下园林”,寻回内心的那片宁静。141《声律启蒙》通过经典的传唱,让人们得以与古人遥遥相望看见文人视界,回溯中华文化的元气时代。我们“和诗以歌”,让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我们当下的内心产生共鸣,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一般。当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琵琶、木鱼、尺八与赵照演绎的歌曲旋律响起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回到了三百多年前,孩子们端坐在课桌前,摇头晃脑地跟随先生一起诵读着朗朗上口的诗篇。清风拂过,云卷云舒。平平仄仄,抑扬顿挫。汉语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平仄、对仗和韵律,清初车万育编撰的《声律启蒙》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声律启蒙》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将五千年文化积淀浓缩进了这小小读本。在歌手赵照用歌声演绎的《声律启蒙》中,遵循着汉语独有的音律之美,探求着中华经典的足迹。将几个不同的年龄层和不同的人群,都通过乐器和旋律放到一个画面里。歌手将《声律启蒙》唱出来,一脉相承,和诗以歌,用那宫商角徵羽,重走声律启蒙路,既是欣赏中华语言之美的起点,也是中华民族一直秉承的天地人和的价值理念浸润人心的终点。151《明日歌》诗,是文字,也是印迹,它记录人间的悲欢离合,留下感人至深的诗情画意歌,是曲调,也是领悟,它唱出诗里的万水千山,谱写世人心中的源远流长。诗歌,传承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弥补遗留在记忆中的璀璨经典。前不久,青年歌手王俊凯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姿态为观众演绎了一首由明代诗人钱福所作的《明日歌》。这首诗的意思简单直白。但它所表达的却是从古到今大家一直想要杜绝的一种弊病。很多人都将“明日”当成一个借口,逃避眼下应该立刻解决的问题,而放任自己的懒惰,直到“万事成蹉跎”时才后悔不已。其实就像作者所说“百年明日能几何”,一生中其实能有多少个明日呢?最重要的不是明天,而是好好把握现在。要把古诗词唱出来,人们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要采用颇具古韵的曲调。可现在这种惯性思维被打破了——在百余位机器人伴舞,少年意气风发,大声唱着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的惜时名言,朝气蓬勃的画面让人感慨不已,仿佛 “人生就是这样,你越阳光,你就更阳光;你更阳光,你就是阳光”。歌手王俊凯以一曲《明日歌》跨越时空,在经典咏流传中对话诗人钱福。同是少年成名,同是以努力要求自己,在《明日歌》里王俊凯和钱福找到了共同答案。这首《明日歌》旋律简单轻快,郎朗上口的同时又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已然成为了2018年的流行金曲。161《墨梅》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是作者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近期,歌手谭维维的深情演唱,让这首《墨梅》再度被人们家喻户晓。字里行间以诗言志,无处不展现着中国风骨所带来的气魄。谭维维在咏唱中展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风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歌里不仅融入了流行唱法,还有琵琶、古筝、戏歌等中国元素纷至沓来,使得短短四句诗有了更丰富的意境。这首经典诗作经过谭维维的创新演绎,再次焕发光彩。从原诗到新词,从古韵到新曲,从唱腔到音色,咏唱出来的《墨梅》让不少朋友开启单曲循环模式。中国风骨就像墨梅一样,不要争奇斗艳的热闹,只需墨与白绽放的清气,就能让人赞为君子,景行行止。这不止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底气,而在今天的文化方位上,我们更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这曲《墨梅》可以说也是歌手谭维维20年沉淀交出的出色答卷。171《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唐诗之一。《登鹳雀楼》也是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诗人登上这座依山望水的鹳雀楼,一幅博大的、动态的图画就展现在他的面前,山是静的,落日余晖,水是动的,奔腾入海,苍茫大地,尽收眼底。视野顿时开阔,灵感也随之而来。“白日依山尽”是现实,“黄河入海流”是想象,想到了远方的博大和宽阔,也反思了人生和自我;“欲穷千里目”是理想,已经看得很远,想得很丰富了,可诗人还不满足;“更上一层楼”是境界,完善自我,还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接下来要分享的这首《登鹳雀楼》由不同的最有民族性的声音组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自己好像进入到一个既很空灵,又很简单,但却属于自己一个世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抒发“登高望远”情怀的诗,由果敢疯马乐队演绎融汇了中法印蒙四国乐风,成为了经典作品“国际化”最好的例证。旋律一奏响,空旷沧桑的蒙古呼麦声悠悠传来,天地苍茫的诗歌意境瞬间浮现在听者眼前。中国二胡和蒙古马头琴,印度萨朗吉、法国古典吉他相互应和,交融出最别样的民族画风。天真浪漫的童声传情达意、唱响经典,简单纯粹的声音里,我们听到了经典传承最有希望的力量。这一曲《登鹳雀楼》的英文版出自“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老先生之手许老笔下,诗词传情达意从未因语言的隔阂而打折,音美、意美、形美,三美合一,浑然天成让人无不感叹其妙笔生花之处。《长安夜书房》编后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荡气回肠,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我们开启的咏唱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那些曾经背过的存在心里的诗词,仿佛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忽然理解了那首诗词和画面要传达的深意。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我们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随着人生的成长和历练,我们总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们终将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们必定会懂得什么又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生命之中,一些缱绻,无论素净还是喧哗,都被诗歌赋予了独特的韵味。润物细无声,也正是经典诗词的魅力所在。不管是清新还是淡雅,我们回味、吟咏的隽永诗歌总会在某一个回眸的时刻,醉了流年,濡湿了柔软的心。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长安夜书房
诗词的力量,在于穿越千年时空,仍能引起万千知音共鸣的魅力;诗词的魅力,又在于花前月下、悲壮慨歌之时,去拨动你我内心深处或柔软或坚强的那根琴弦。琴瑟和鸣,共振的是美声;诗词唱和,共享的是心声。
从古至今,虽然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链接并没有断裂。灵魂相通的时刻,诗歌就是我们的使者。今晚的《长安夜书房》将开启一段诗词之旅,在歌声中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智慧,也同样能够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曹轩宾《别君叹》
前不久,陕西歌手曹轩宾亮相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陕西话演唱以王维诗作《送元二使安西》为蓝本的歌曲《别君叹》,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很多人赞叹:“陕西方言唱送别经典,简直惊艳了耳朵”。
“渭城朝雨浥轻尘……”歌曲开始,曹轩宾就用地道的陕西话唱出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整首诗,由于陕西话的说话腔调本就犹如唱歌,再配以古琴声相伴,丝丝入扣,不绝如缕。这首歌由曹轩宾担任作曲人、制作人,从原诗到新词,从古韵到新曲,从唱腔到音色,咏唱出来的《别君叹》让不少人们开启了单曲循环模式。
歌手曹轩宾说,这是他血液里最直接最纯粹的声音和唱腔。他在秦文化的音乐和戏曲元素中汲取养分,用秦人熟悉的古典秦腔曲牌里的一些特点,通过当代的思维逻辑、音乐表达、视觉呈现,让当代人用当下的眼光和审美来看待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曹轩宾运用其独到的匠心和非凡的音乐见地,潜心创作出的这首佳作一夜打动亿万国人。歌中道不尽的是离愁,说不完的是深情,千言万语尽付诸于一杯浊酒,一眼凝眸。
《月下独酌》
当我们细细品味诗词的韵律时,总能找到发自内心的喜爱。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休闲,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还有归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清幽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
李白与酒,是唐诗中说不尽的话题。酒与月,是李白终生一刻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把美酒、明月和诗人自己写到极致的诗篇,非《月下独酌》莫属。相传天宝三载,李白时在长安。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欲诉衷肠,唯有明月,心中块垒,以酒浇之。花间起舞,月下独酌,孤独苦闷,得诗四首。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无生命的月、影,在李白这里,成为最亲密的伙伴,真可谓此时无情胜有情。古往今来,李白的孤独也时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花间月下,孤影自盼,我们总也无法忘却自己心中的那个李白。
一首《月下独酌》,在毛不易和廖俊涛的演绎之下,诗中情怀充盈还打破了“举杯邀明月”的孤独情感,仿佛与李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听者心里徐徐展开 “对影成三人”的画面。就像廖俊涛和毛不易都是十分容易感到孤独的人,却因为音乐相知相交,成为彼此最好的伙伴。在和诗以歌中,李白找到了知音,而我们则在经典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把这份期待与抱负在盛世经典的咏唱中传承下去。
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承载的是辉煌或失落,但都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相连接。《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生活情趣的人,诗人袁枚在园中遍植花草,偶然发现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藓,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生长在太阳也照不到的地方,但也能凭自身的力量开花结果,由此成就经典之作。
这篇经典诗作只有20个字,却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传遍千家万户。“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让人们感动。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2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因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遇见梁老师则是一种幸运,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于是,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一首一首把它记录下来,“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些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
这首《苔》乘着音乐的翅膀,还将流传到更宽广更久远的地方,再次照亮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它会让更多人看到,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的“梁老师,也有很多很多大山里的孩子们,像歌里唱的那样,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为什么只有二十个字的一首小诗,却听的让我们热泪盈眶,久久难忘,因为,它不光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它也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
诗歌跨越千年到达现代,无论承载的是辉煌还是失落,都变成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或是经典最合适的传承方式之一。
《山居秋暝》
苏轼曾在《东坡题跋》中这么评价唐代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足以突出诗人王维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歌手霍尊的的嗓音中有一股独特的气质,空灵而纯净很有韵味,恰恰契合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这首《山居秋暝》将王维与霍尊联接在了一起,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对自然之美的一脉相承。文字、歌声中无不感受出上古千年缥缈而来的灵动感。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象征自然之美的一大流派,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王维的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以境写心,景外有景,意外有意,以天人合一的中国式思维,表达中国人眼中的自然之美。一直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歌手霍尊有清亮空灵的嗓音极具辨识度,他选择了娓娓道来、悠然自得的方式描绘一个铺陈开的画面,动静皆有。清新怡人的山林小诗和霍尊沁人心脾的歌声,带我们走进“月下园林”,寻回内心的那片宁静。
《声律启蒙》
通过经典的传唱,让人们得以与古人遥遥相望看见文人视界,回溯中华文化的元气时代。我们“和诗以歌”,让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我们当下的内心产生共鸣,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一般。当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琵琶、木鱼、尺八与赵照演绎的歌曲旋律响起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回到了三百多年前,孩子们端坐在课桌前,摇头晃脑地跟随先生一起诵读着朗朗上口的诗篇。清风拂过,云卷云舒。平平仄仄,抑扬顿挫。
汉语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平仄、对仗和韵律,清初车万育编撰的《声律启蒙》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声律启蒙》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将五千年文化积淀浓缩进了这小小读本。在歌手赵照用歌声演绎的《声律启蒙》中,遵循着汉语独有的音律之美,探求着中华经典的足迹。将几个不同的年龄层和不同的人群,都通过乐器和旋律放到一个画面里。歌手将《声律启蒙》唱出来,一脉相承,和诗以歌,用那宫商角徵羽,重走声律启蒙路,既是欣赏中华语言之美的起点,也是中华民族一直秉承的天地人和的价值理念浸润人心的终点。
《明日歌》
诗,是文字,也是印迹,它记录人间的悲欢离合,留下感人至深的诗情画意歌,是曲调,也是领悟,它唱出诗里的万水千山,谱写世人心中的源远流长。诗歌,传承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弥补遗留在记忆中的璀璨经典。
前不久,青年歌手王俊凯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姿态为观众演绎了一首由明代诗人钱福所作的《明日歌》。这首诗的意思简单直白。但它所表达的却是从古到今大家一直想要杜绝的一种弊病。很多人都将“明日”当成一个借口,逃避眼下应该立刻解决的问题,而放任自己的懒惰,直到“万事成蹉跎”时才后悔不已。其实就像作者所说“百年明日能几何”,一生中其实能有多少个明日呢?最重要的不是明天,而是好好把握现在。要把古诗词唱出来,人们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要采用颇具古韵的曲调。可现在这种惯性思维被打破了——在百余位机器人伴舞,少年意气风发,大声唱着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的惜时名言,朝气蓬勃的画面让人感慨不已,仿佛 “人生就是这样,你越阳光,你就更阳光;你更阳光,你就是阳光”。
歌手王俊凯以一曲《明日歌》跨越时空,在经典咏流传中对话诗人钱福。同是少年成名,同是以努力要求自己,在《明日歌》里王俊凯和钱福找到了共同答案。这首《明日歌》旋律简单轻快,郎朗上口的同时又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已然成为了2018年的流行金曲。
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是作者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近期,歌手谭维维的深情演唱,让这首《墨梅》再度被人们家喻户晓。字里行间以诗言志,无处不展现着中国风骨所带来的气魄。谭维维在咏唱中展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风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歌里不仅融入了流行唱法,还有琵琶、古筝、戏歌等中国元素纷至沓来,使得短短四句诗有了更丰富的意境。这首经典诗作经过谭维维的创新演绎,再次焕发光彩。从原诗到新词,从古韵到新曲,从唱腔到音色,咏唱出来的《墨梅》让不少朋友开启单曲循环模式。
中国风骨就像墨梅一样,不要争奇斗艳的热闹,只需墨与白绽放的清气,就能让人赞为君子,景行行止。这不止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底气,而在今天的文化方位上,我们更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这曲《墨梅》可以说也是歌手谭维维20年沉淀交出的出色答卷。
《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唐诗之一。《登鹳雀楼》也是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诗人登上这座依山望水的鹳雀楼,一幅博大的、动态的图画就展现在他的面前,山是静的,落日余晖,水是动的,奔腾入海,苍茫大地,尽收眼底。视野顿时开阔,灵感也随之而来。“白日依山尽”是现实,“黄河入海流”是想象,想到了远方的博大和宽阔,也反思了人生和自我;“欲穷千里目”是理想,已经看得很远,想得很丰富了,可诗人还不满足;“更上一层楼”是境界,完善自我,还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接下来要分享的这首《登鹳雀楼》由不同的最有民族性的声音组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自己好像进入到一个既很空灵,又很简单,但却属于自己一个世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抒发“登高望远”情怀的诗,由果敢疯马乐队演绎融汇了中法印蒙四国乐风,成为了经典作品“国际化”最好的例证。
旋律一奏响,空旷沧桑的蒙古呼麦声悠悠传来,天地苍茫的诗歌意境瞬间浮现在听者眼前。中国二胡和蒙古马头琴,印度萨朗吉、法国古典吉他相互应和,交融出最别样的民族画风。天真浪漫的童声传情达意、唱响经典,简单纯粹的声音里,我们听到了经典传承最有希望的力量。
这一曲《登鹳雀楼》的英文版出自“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老先生之手许老笔下,诗词传情达意从未因语言的隔阂而打折,音美、意美、形美,三美合一,浑然天成让人无不感叹其妙笔生花之处。
《长安夜书房》编后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荡气回肠,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我们开启的咏唱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那些曾经背过的存在心里的诗词,仿佛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忽然理解了那首诗词和画面要传达的深意。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我们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随着人生的成长和历练,我们总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们终将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们必定会懂得什么又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生命之中,一些缱绻,无论素净还是喧哗,都被诗歌赋予了独特的韵味。润物细无声,也正是经典诗词的魅力所在。不管是清新还是淡雅,我们回味、吟咏的隽永诗歌总会在某一个回眸的时刻,醉了流年,濡湿了柔软的心。
文字编辑、初审:小黎
排版:吕卓培
复审:郭伟玲
终审:摆卫军
FM106.6 /AM693陕西新闻广播
23:00---00:00
《长安夜书房》
每天读好书
听直播APP蜻蜓FM|企鹅FM|搜索 陕西新闻广播
微信公众号|搜索 陕西新闻广播
新浪微博|搜索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
广告与节目合作请致电:029-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下独酌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