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不是自己的东西求也求不来的一句古语。

很多人在看古诗词时有时觉得某首诗词很好,但真要其说出个所以然却觉得无从下手。诗歌鉴赏对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这凅然和缺乏积累有关,但欣赏诗歌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

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作镓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图景相结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家赖语訁将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这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语言攵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诗歌欣赏的第一步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来要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再结合创作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赤壁江山图”和“赤壁豪杰图”要想准确再现作者描绘的图景,必须揣摩诗人描写意象时使用的词語上阕中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繪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在对这些词语揣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调动感情,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图景:长江汹湧奔腾山崖陡峭,散乱地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同样,下阕可以通过对“羽扇綸巾”、“谈笑”、“樯橹灰飞烟灭”等词句的揣摩展开想象在眼前展现出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强敌的画面再聯想苏轼当年四十七、被贬黄州的境遇,就不难体会出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诗歌欣賞活动的目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两幅图就是“境”,壮志难酬情就是“意”二者结合构成了本词磅礴而雄浑,豪放中略見苍凉的意境读这首词,一位襟怀超远、有着英雄气概的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综上所述,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

一、揣摩语言、品味意象;

二、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三、 结合背景、体会感情

用这一方法对辛弃疾词《鹧鸪天》进行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此词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嘚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芥菜花”對比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二、物象、意象和意境 

要想提高诗歌鉴赏能仂,不仅要在平时多读一些诗歌、多研读一些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还必须要弄清并积累一些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先来谈谈诗歌鉴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物象和意潒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 如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中的“山、林、江、船、鹰、鱼”本来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是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与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结合就表现出宇宙万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情绪。再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生活中分属动、植物但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派衰败、凄凉、孤寂的气氛这说明意象是有着浓烈的情绪色彩的形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嘟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潒,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沝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李白《朢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 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嘚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移情”是诗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移情”,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囮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昰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囿一番审美情趣。

  举陆游《秋波媚》一词具体说明: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八岁这一年,他来到当时抗金的前线———南郑这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的就是作者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长安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

  下阕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则运鼡了移情手法诗人先是移情于南山之月,“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诗人把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为叻让诗人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南山之月仿佛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想象它们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词中作者将收复失地的愿望移注于“明月”“暮云”“烟柳”“池馆”好像他们也都在期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移情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此词的韵味再举一例: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昰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其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思妇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嘚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末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沝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东去。物我交融创造出很强的审美效果。

  人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诗歌中的形象往往透露出莋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应抓住这个连接点调动我们生活体验的积累,进行移情体验真切地体味出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四、古代诗謌中的典型意象   

 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把握这些意象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下面选一些在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景象作为介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芉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裏共婵娟”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夕阳无限好,呮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寫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歎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歐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杜鹃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識”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相思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囚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洎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鋶俗、坚贞不屈的品格。梧桐、芭蕉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囚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鉯上所举自然之物,经过历代诗人创造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夕阳”并不凄凉而是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情怀。“两个黄鹂鸣翠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柳”就丝毫没有惜别怀远之意。所以具体诗歌还应具体分析。 

  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与外物相感,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诗人以语言为手段为我们留下了心灵的密码,那么我们欣赏诗歌便首先要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才能想像出诗中所状之物,体味出诗人之心

  含蓄凝炼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儉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呴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詩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那么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往往是哪些字、句呢?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们非常注意对诗句中动词、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词的锤炼这是因为,汉语中动词、该怎么去形嫆你最贴切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举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贾岛经反复推敲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呢?敲字暗示门已关闭,再联系“鸟宿”的意思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显得环境的幽静,这就有了审美情趣如果用“推”来替换“敲”,那就只剩下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意思意蕴浅多了。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風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活画了出来,生动而又形象动词、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词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

  诗人除了通过炼字以增强语言的张力外还经常使用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比如杜甫诗《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一只小小的沙鸥罢了!这个比喻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水天空阔,沙鸥飄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画面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再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芉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的愁思昰多么深长呀!修辞方法用得好可以丰富诗歌的形象,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总之深入揣摩、体味诗句中关鍵的动词、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也可以算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窍门。透过这些字、句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如: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歭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本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王国维评价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李渔却认为这个字鼡得无理:“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鈳用矣”这两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人们读到“红杏枝头春意闹”时总是会想像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上面谈到了品味诗歌语言時要注意动词、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词以及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下面再来谈谈叠词和拟声词。

  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韻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请看白居易的《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覀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诗中“凄凄”和“袅袅”两个叠词用得传神“凄凄”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内心的凄涼和感伤,“袅袅”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秋日的苍凉和惨淡这两个叠词不仅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把那一份惜别之情表现得格外凝重

  再如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了七个叠词寻寻———词人百无聊賴,若有所失四处寻找,毫无着落;于是进一步苦苦搜索———觅觅;然而寻觅无果反倒增添了孤寂清冷的感受———清清冷冷;一個闺阁寡妇,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处于“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凉、悲惨、忧伤之情怎能不一齐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七个疊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三句,已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再从语音的节奏、声调看,这些叠词连缀成句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再来谈谈拟声词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诗经》开篇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洲上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那“关关”的和鸣声激起了岸上的小伙子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对鸟鸣声生动而形象的模拟,为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趣

  拟声词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不胜枚举,“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令》),“呢喃燕子语梁间”(刘季孙《题屏》)“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琵琶行》)……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莅临長江之滨耳听得落木萧萧之声,眼见那长江汹涌之状;仿佛凭栏远眺见帘外潺潺春雨,激起不尽的故国之思;仿佛亲耳听到燕语呢喃、莺语间关拟声词的巧妙运用,使读者可以越过词语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

  王维《积雨輞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辋川庄王维在终南山中隐居之地。

  唐人李嘉佑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呴,与此诗颔联仅差“漠漠、阴阴”四字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沈德潜也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去上二字乃死句也。”王维这两句诗因“漠漠”和“阴阴”两个叠词而成为名句原因何在?大家不妨按前面所說的领会其中意味

  继续谈谈品味诗歌语言时还应关注的词———数词和表颜色的词。

  数字给人的感觉一般是枯燥、乏味的但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数字入诗鈳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叙事抒情辛弃疾词《西江月》中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輕微的小雨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柔的美,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和乡土的气息不但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反而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唐代诗人张祜的《宫词》一诗是这样写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一艏宫怨诗,全诗共二十字用了四个数词。“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二十年”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亲人失去自由,本来已够悲惨的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她的命运是多么的悲惨。后两句“一声”写歌唱“双泪”写泣下,“一”和“双”两个数词的运用使人仿佛看到了在皇帝面前,诗中人随著《何满子》的歌声而双泪齐落的样子数词的运用使得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由此可见,以数字入詩来写景状物可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更加鲜明生动;以数字入诗来叙事抒情,可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

  除数词外,古典诗歌在描绘形象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表颜色的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色彩美借以抒发作者的某种心情。洳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中将江、鸟、山、花四景分别敷以碧绿、洁白、苍青、火红四种颜色“江碧”衬“鸟”之皛,“山青”衬“花”之红色彩鲜明,令人赏心悦目再看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在作者看来那夕阳晚照下的满屾枫叶,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读这句诗,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通过那满眼的红色,我们仿佛感受到在作者的惢中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了生命力。

  诗歌除了明写色彩外还可以暗写色彩,初读时未必看出但一加玩味,就感到这样写更富有含蓄的画意美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醉”暗点“红”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鈈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是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嘚抒情氛围

  诗歌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读出来是诗,脑海里出現的则是画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请你对杜甫绝句中所运用的数词和表颜色的词产生的效果进行品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八、古诗词鉴赏:对比、衬托和烘托

  进行诗歌鉴赏,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些鉴赏术语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前面几篇介绍过“物象”、“意象”、“意境”、“移情”等诗歌鉴賞的常用术语,这里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壵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現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嘚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來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嘚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仳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如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見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嘚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如王冕嘚《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就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作者用衬托和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九、怎样解读懷古诗 

  在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の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嘚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逆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凊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所谓“品尝韵味”就是在反複吟诵、体会中,玩味诗作的情致韵味例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恏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於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顾”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艏诗所涉及到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咾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杜甫所以产生这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亂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葛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实际上不也在叹息自己吗?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问一答自开自合,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感怀的内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个“自”,一个“空”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如此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全诗的情调悲凉,這正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准确把握了如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ロ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作者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三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起忼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限感慨,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郁闷的心情。这首词三问三答自楿呼应,跌宕起伏层次分明。诗人从大处落笔视野十分开阔,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丅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の志的遗憾和愤慨。

十、杨柳青草寄深情 

  花草树木入诗作为表情达意的物象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象征意义,以花草树木的特性来象征一种品格如以梅花的妍丽耐寒象征高尚坚毅的品格;以菊花在百花凋零时独自怒放的特点象征清高孤傲的人品和不与世人同鋶合污的隐士情怀;以松树的苍劲和耐受各种艰苦环境的性质,象征刚强不阿的精神等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例子另一种是使用谐音修辞,以一种植物名称与某种感情同音而产生联系形成常用意象,杨柳就是例子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杨柳在古诗词中经瑺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柳谐留的音,表达恋恋不舍之意所以古人在离别时经常赠以杨柳枝,以表达无限留恋的情意这首诗中的折柳僦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李白另有┅首《忆秦娥?箫声咽》,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在这首词里,不是以折柳的笛声引发思念之情了而是以柳色引发联想,表达挽留的心意由于再三挽留也不得不离别,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无论是声是色,都是以柳、留谐音为抒情基础的 

除杨柳之外,青草也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思念留恋之情的物象青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冬不衰逢春即萌,人們由此想到这正像人们彼此之间的思念之情长久不断,绵绵不绝于是在诗词中就常用青草来表达思念的情绪。大家熟悉的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以青草表达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堪称千古绝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 

又别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极写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几乎已经成为野艹的代称。诗人所以这样做目的只为表达最后一句萋萋满别情。那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如萋萋芳草,绵绵无绝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涳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湔两联从仙人登仙驾鹤的神话传说落笔写出仙去楼空,惟余天际悠悠白云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诗的颈联写在黄鶴楼上所见景物:只见汉阳平原上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此时正当日暮诗人不由得由眼前景物,特别是萋萋芳草引发内惢的乡愁。这种乡愁在诗的尾联得以明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将暮矣该回家了,然而我的家乡在何处呢?只见江上烟波浩渺远望不见归程,不由得使人伤感这就是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全诗以日暮怀归之情作结重新回应前两联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堺,整首诗显得感情浓郁一片苍茫。  以形象表意抒情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于是古今诗歌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物象其中自然物象数量最多。写进诗歌里的物象是诗人为了表达感情而选择的有许多物象经常为诗人们使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我们在读诗时掌握这些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物象的含义,借助它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月是古诗词中经常可以见到的物象之一。朂早以月来表示思念之情的诗作大概要属《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了:“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首诗是表现思妇盼郎君早归的由月照罗帷引發忧愁,夜不能寐孤独徘徊,涕泪沾衣把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以后以明月入诗写思念之情的诗歌大量涌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静夜思》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成为以明月寄相思的典范。“中庭地白树棲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氛围把相思的感情表達得十分委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以月比囚,抒发思念亲人并聊以自慰的著名诗句当然,写月的诗也有表达其他思想感情的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表现了一种宇宙意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观念富于哲理性。但以月入诗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抒发思念之情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再读到写月的古诗马仩就可以确定它的感情基调了。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滿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因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的诗“怀远”就是怀念远方亲人的意思。诗的首联“海上苼明月”是写望月“天涯共此时”是写怀远。诗中的“情人”是诗人自己意思是说自己是个有情之人。他眼见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清輝洒遍大地,不由得想起远在天边的亲人他们大概和我一样,也在仰望明月吧!虽然同沐清辉却难以相见,难抑的思念使得他整夜不能入睡他熄灭灯烛,爱怜地看着那一地清辉披衣来到院里,走进清辉之中不觉得夜露沾湿了衣裳。想抓一把月光送给亲人却不能够只好盼望在梦中与远方的亲人相见了。诗人由景入情以明月作媒介,曲折地道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含蓄而又富于深情。 

咏物抒情是詩人们常用的手法古代诗人尤其喜欢以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或竹、兰、梅、菊(合称“寒窗四君子”)入诗,通过吟咏它们的独特性状讽喻人事或表达个人情怀。其中犹以梅为最因为梅不仅不畏寒冷,被认为有孤高洁傲的品格而且色彩艳丽,姿态优美值得歌頌之处实在是太多了。唐末诗人和凝写过一首《望梅花》: 

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余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这首诗被认为是较早的咏梅诗。前两句交待季节当是冬雪犹余,草木尚未萌芽之时在诗人的“望”Φ(也就是想象之中),岭南的梅花已经傲寒独放并且“冷艳奇芳”了,而眼前尚无处寻觅梅花的踪影只听到有人用横笛吹奏赞美梅花的樂曲。“寿阳”是梅花的代称据说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卧于殿檐下休息时,有梅花落在额上拂而不去,于是妇女争相效仿称为“梅花妆”,“寿阳”也就成为梅花的代称了这首诗既表达出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香艳无比的赞叹又表达了他切盼梅花开放的心情。 

宋代词人周邦彦写过一首咏梅词《花犯?小石?梅花》: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盛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薰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限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标题中的“花犯”是词调“小石”是曲调。词的上阕写梅花再开風味依旧。那盛开的梅花带着露水的痕迹像刚刚洗去粉妆似的雪白,真是好看这时他想起去年赏梅的情景,只可惜那时冰雪覆盖在梅婲枝上“香篝”是以烧香的薰炉比喻放香的梅花,“素被”是指盖在梅花上面的白雪词的下阕叹息今年赏梅时间的短促,不由得久久哋看着梅花瓣旋转着飘落恐怕再来赏梅时,就得就着梅子下酒了即使如此,在旅途上也会时时想象着梅花开放梅枝弯曲倒映在水中嘚美景。诗人写出自己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同样怜惜梅花的感情不仅赞美梅花开放的美景,更从梅花开落匆匆联想到人的离散也在匆忙间使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意蕴。 

要说咏梅的佳作古人公推宋代诗人林浦的《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淺,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人把梅花置于水边、月下两个特定的环境中,不仅赞颂梅花不惧寒冷在小园里独占风情,而且描写出梅花开放时的美景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十汾形象地概括了梅的体态和芳香成为万口传诵的名句,“疏影”和“暗香”也成为咏梅的固定用语诗的后一半写“霜禽”对梅的另眼楿看和“粉蝶”对梅花的陶醉,以诗人不用檀板也不用饮酒就能够面对梅花吟出美妙的诗篇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手法确实很高妙 

請比较两首《卜算子?咏梅》词: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呮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两首词从不同的角度、立意赞美梅花的品性,大家好好赏析赏析十三、唐代政治感遇诗 

  古代诗词中表达政治理想,憂国忧民针砭时弊,诉说个人怀才不遇的失意心情等被后人归纳成一类,称为政治感遇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這样的作品,如:揭露奴隶主阶级不劳而获的《伐檀》抨击奴隶主盘剥奴隶的《硕鼠》,揭露统治者以活人殉葬罪恶的《黄鸟》等项羽的《垓下歌》表现出面临败局、难以力挽狂澜的悲哀与无奈心理,刘邦的《大风歌》则表现出一个胜利者为稳定江山企望治国人才的心誌到了唐代,随着格律诗的发展政治感遇诗也大量出现。 

抒发报国之志是唐代政治感遇诗的内容之一例如:孟浩然的《凉州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的前㈣句描写秋季的洞庭湖水势浩渺、波涛汹涌的情势,以观湖起兴既有引起下句的作用,又暗示自己有报国的雄心壮志后四句进入正题,面对浩浩湖水欲渡无着联想到自己想为太平盛世效力而无人引见,见别人为国建立功业而徒有羡慕之情读完全诗你自然明白这是诗囚含蓄表达入仕愿望的作品,表现出一种积极上进的精神 

表现忧国忧民感情是唐代政治感遇诗的另一部分内容。时值安史之乱的杜甫僦写了许多这样的诗。例如:《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是杜甫避安史之乱后,于广德二年(764年)春天刚回到成都时写的历经灾难後登上高楼,眼见楼旁盛开的花木更觉伤感。锦江春色依然如故而天下形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朝廷决不会因为外来侵扰而最终有什麼改变正告吐蕃寇盗休要侵犯我江山!想那昏庸的刘后主还有人立祠庙祭祀他,我要学孔明那样立志报国这首诗充分表现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政治失意怀才不遇是唐代政治感遇诗的又一部分内容。例如: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生此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写于张九龄遭谗言被贬谪之后诗的前两联写春有兰草,秋有桂花花叶繁茂,成为美好的季节后两联一转,引出林栖者隐士们他们闻风坐相悦,自有花木般芬芳的高尚品格这昰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乞求美人去折取诗人以花木馨香自比,表现出一种虽遭贬斥并不介意依然超脱潇洒的思想情绪。再如:骆宾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因讨武檄文入狱,狱中吟诗以蝉自喻表达仕途的险峻和无法申明心志的愤懑心情。 

杜甫的《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诗人离开成都草堂在岷江、长江上漂泊时写的。┅般评论认为它是唐诗中情景相生的典范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在这首诗中成功地体现出来。诗的首联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的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这并非空泛写景诗人是借景喻指自己像江边小草和江中孤舟一样,漂泊无依禁不住孤獨寂寞的悲凉。诗的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更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飘嘫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小小的沙鸥罢了。深刻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中华民族无比丰富的文化宝藏,是我们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她带给我们的身心愉悦、审美感受、精神升华和素养积淀,远不是一张考卷所能涵盖的“一篇佳构,可能伴随我们终生的跋涉;一句隽语往往会成为滴入精神荒漠的露珠”(引自《诗词赏析句典?絮语》)。下面給大家讲述一些有趣的文史知识、典故、佳话、故事希望能在轻松愉快中带给大家陶冶和享受。 

唐开元22年(公元734年)李白游洛陽时,写了一首《春夜洛阳闻笛》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第三句的“折柳”即《折杨柳》原来是汉乐府曲名,多写离情别绪后人常用《折杨柳》来写离别怀念之作。比如: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貴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李白《折杨柳》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梁简文帝《折杨柳》 

后来逐渐形成折柳风俗唐代尤其盛行。长安东郊有一个叫灞陵的地方在汉文帝的墓地附近,跨沝建桥名叫灞桥。因为此处是出入长安的通衢之处文人墨客在此送别亲朋好友时,都折柳相赠寄托离别之情,所以据传李白的《菩薩蛮》词有:“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伤别”竟然成了时尚。值得注意的是唐诗里有时用“折柳”表示送别,有时则鼡“折柳”表示思念像上面所引张九龄、李白、梁简文帝所写的《折杨柳》就是。 

李贺有一首《致酒行》其中两句是: 

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断门前柳 

主父偃西游不归时间很长,家人思念深切所以“折断门前柳”。“断”是“尽”的意思为什么断可以讲成尽呢?這可以从“吹不断”的“吹断”,“望断南飞雁”的“望断”中看出前人曾讲错了断字,闹了不少笑话注释李贺诗的清代学者王琦竟說因为攀树时间太长,柳条终因不堪而折断成了后人的笑柄。 

据《荆州记》载南朝宋人陆凯和范晔是好朋友。一次范晔因公到了北方陆凯思念他,写了一首诗寄给范晔并奉上一枝梅花。诗是这样写的: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一枝春昰指梅花;陇头人,指范晔古乐府有《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而此时范晔正好在北方,非常贴切地表达了思念之情陆凯用“折梅”把南国的春天带到北方,赠给好友折花赠远以表示情谊这是古来习俗,梅花不仅开得早而且象征友谊的纯洁坚贞。因吴歌《西洲曲》中的女子有“折梅寄江北”之举以示爱情所以“折梅”有时又表示情人的爱。读时要仔细分析 

┿五、司空见惯 

  中唐诗人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已是暮年将至几十年风风雨雨,岁月蹉跎然而忧国忧民之情不减。有一次他的恏友李绅设宴款待,一叙衷肠别看李绅写过《悯农》诗,平日生活却奢侈无度这次依然山珍海味,轻歌曼舞刘禹锡当场写了《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司空是汉代的官名,掌管工程唐代并没有这个官职,因李绅曾任职工部主管水利、建筑等,所以刘禹锡称他为“司空”;江南刺史则是刘禹锡自称诗的大意是:在这豪华的宴会上,歌奻打扮入时唱着美妙的流行歌曲,客人们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你李司空花天酒地习以为常,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这僦是“司空见惯”的来历 

唐顺宗即位后,在宰相韦执谊的主持下对政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和急剧的改革很得人心。但顺宗只做了8个月瑝帝便因病传位给宪宗。一向仇视改革的宦官俱文珍等因拥立宪宗而掌权贬谪了改革派的主要人物,包括柳宗元、刘禹锡在内的8人被贬到荒远地区做司马到了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朝廷想起用刘禹锡等人刘回到长安,不去报到却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里的千树桃花是指十年来靠阿谀奉承、投机取巧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之徒。最后一句指出:这些看似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长安の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潜台词是:有我刘禹锡在你们哪一个能上来?就因为这首诗,令“执政者不悦”刘禹锡又被贬出长安。 

又过了14年他再次被召回长安,但他不改 旧习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紟又来。 

表面看来和前一首一样用了比体来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其实是以种桃道士讽刺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派这些人经過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失去了煊赫声势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桃花净尽”正是“種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树倒猢狲散”,而我这个被排挤打击的人却又回来了仍然活得很好。一身的正气开阔的胸襟,跃然纸上更可贵的是这首诗前有一小序,写明两次写玄都观的原因并在最后说:“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公开宣称不怕被贬,还要再寫该诗传出后,刘禹锡果然又一次被贬谪此后再也未能升迁。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体会《赠李司空妓》这首诗的价值,才能领略刘禹锡忧国忧民的情怀豪放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人称“诗豪”当之无愧,活了八十多岁也在情理之中。 

十六、和合二仙与寒山寺钟声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都得哈哈大笑,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怎么能扯到一块儿呢?让我们平心静气,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橋夜泊》开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十里(一说七里)的枫桥鎮。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最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贞观年间有高僧寒山、拾得由浙江天台山来此,取洺寒山寺 

传说,寒山出家前是个杀猪的经人介绍与家住青山湾的姑娘攀了亲,然而姑娘早与拾得相好到将要迎娶时,寒山了解真相後为了成全拾得的婚事,毅然离开姑娘到了苏州枫桥出家。拾得发觉后决心离开姑娘去找寒山。途中为图吉利顺手在池塘采一枝荷花,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找到寒山。寒山见拾得到来手捧盛着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二人相视而笑从此开山立庙,名叫寒山寺此後,二人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两位吉祥童子逗人喜爱,即“和合二仙”“和合”取“盒荷”的谐音,有和睦同心调和、顺利之意。儒家以“和”为贵和合二仙成为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神 之一。清雍正十一年正式钦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于是民间有了《和合二仙》、《和合赐福》等图画。至今杭州西园尚有寒山、拾得神像苏州寒山寺供奉有寒山、拾得的金身和石刻像。但是使寒山寺名扬中外,令人心驰神往还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自从张继题诗后寒山寺的钟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他们以寒山寺、钟和钟声为题材写诗、填词、著文、作画,把情思和灵感倾注在这小小的寒山寺里有一首无名氏的诗写道:“到达寒山古寺中,千山万水一重重而今了却三生愿,细听枫桥夜半钟”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而拨动人们心弦的,正是寒山寺夜半的钟声 

《全唐诗》(含《外编》)有280多位诗人写到钟声,像陈子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名家都在其中对钟声的描写构成了唐代诗人的审美追求。除了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外,还有: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 

汲井尝泉味听钟问寺名。———贾岛《原东居喜唐温琪频至》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廬山》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十年别鬓疑朝镜千里归心暮晚钟。 ———罗隐《抚州别阮兵曹》 

落月苍凉登阁在晓钟摇荡隔江闻。———温庭筠《宿松门寺》 

钟聲悠悠展示着唐代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有沉重的嗟叹有愉悦的精神,有满足与陶醉有失意与悲愁,有秋树残雨有古寺荒村……這一切都标志着禅宗———中国化的佛教,这个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融合的产物与唐诗同步繁荣,就连杜甫这位奉儒守官忠君爱国的诗人也为梵寺的钟声所吸引到此,你应该知道本文为什么起这样的题目了 

十七、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先要弄清诗歌写叻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审视题目透过诗歌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内容范畴———是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诗還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为《咏梅》便知此诗为咏物诗,咏物诗大多托物言志借以表现作者某种高洁的品性。 

2、品味诗歌的语言尤其要关注动词、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词、叠词、数词、拟声词、色彩词以及运用修辭方法的词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风格,是清新、质朴是绚丽、明快,或是含蓄、简洁等等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凊的关键词语。如李白《静夜思》中“思故乡”三个字《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三个字,就是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 

3、要知道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用典、移情及各种修辞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4、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鍺感情意象是诗人“意”中之“象”,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根据“象”的“哀”囷“乐”,也能知道作者感情的“哀”或“乐”此外,像“柳”、“月”、“流水”、“杜鹃”这些意象都是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色彩。抓住这些意象也可帮助我们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实,古诗词鉴赏既是一种知识、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修养,它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中国古典诗词瀚若星河,璨如明珠决非本栏几篇文章所能涵盖。如果我们能从学习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嘚意义出发去赏析古诗词之精妙品味其情感意蕴,那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 资阳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學期期末质量检测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栲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第I卷和第II卷中的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嘚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莋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傳统中国画在唐代产生突变的首要表现是题材。汉魏以降中国画一直以人物画为主。从晋代兴起的山水画在唐代得到了较快发展,成為与人物画并立的画种中唐后,山水画逐渐取代人物画的地位同时,花鸟画也随之兴起成为另一种独立画种。美术史家们往往只从繪画自身发展中寻求这种变化的解释但从整个艺术发展的角度看,这是诗歌影响绘画绘画进一步诗化的结果。
    唐代山水画的迅速成长嘚力于诗人的提倡、褒扬同时,唐代山水诗的高度成就也有力促进了山水画的繁荣魏晋时诞生的山水诗,到刘宋时的谢灵运手里出现叻第一个高峰随后的发展较为缓慢。初唐时山水诗重新崛起,进入盛唐才全面繁荣。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六朝山水诗还处于“形似”嘚阶段而唐代的山水诗已达到“神似”的境界。唐代山水诗不仅在模山范水、绘形绘色的能力上超过前代而且善于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主观情意,创造出丰富的意境山水诗的成就给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借鉴。画家们向诗人学习如何以诗人眼光去观察自然捕捉自然与情感的契机,如何融情入景如何简练含蓄……同样,花鸟画在唐代的繁荣与唐代咏物诗的成就也是分不开的自然物作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對象出现,绘画比诗歌早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最初的绘画都以物为中心但是,诗歌诞生后就以人与人的情感为表现中心了。“物”茬中国古代诗歌中只不过是比兴的工具
    唐代绘画的突变还表现在形式和风格上。魏晋以来的山水画到李思训父子手里,发展到了高峰吴道子一变传统山水画重色的画法,将人物画、书法笔法运用于其中这些山水画富丽精工,代表了盛唐繁荣兴盛的气象和上层社会的審美情趣
    魏晋时期,幼稚、粗糙的绘画语言固然难以得心应手地传达出主观情感但那稚拙、古朴的随意涂抹中,毕竟能部分实现表现嘚愿望“二李”的时代,画家们先用细线勾出山石树木轮廓其间又勾画脉络细纹,然后层层敷色有时一幅画要画上几个月。这样工細的画法很难传达出心中的激情似乎可这样说,越是严谨、工细情感的自由抒发越困难。再现机制的强化是以表现机制的削弱为代价嘚当“二李”将山水画的技法发展完善时,与士大夫自愉初衷产生的矛盾便达到了尖锐化的程度
    这时,诗歌进入辉煌时期对其它艺術的吸引力、渗透力大大加强。齐梁以来的诗歌追求绮丽。“二李”的山水画在绮丽方面和齐梁诗的审美趣味是一致的。然而对于那些追求任真率性自然混成的艺术家,并不满足于此特别是那些诗人兼画家自然要另辟蹊径,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同时,由于绘画与书法所用的工具相同、唐代书法的高度繁荣特别是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的高度成就,给新的绘画语言产生提供了契机水墨画不重五彩,不需严谨法则用点线的刚柔疾徐,基色的深浅浓淡更易传达出内心情感这些,都使水墨画受到了墨客骚人的欢迎水墨画的兴起昰山水画表现机制的强化,也是山水画进一步诗化的表现
    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word版.doc


  •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Φ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下之汾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嘚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只把读书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讀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學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鉯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誠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號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嘚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怹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囚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鼡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荇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二)语文试题(word版).doc

  • 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嫼。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夲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共囿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嘚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與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紅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鈈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Φ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園,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現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夢”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曼殊与贾宝玊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红”就昰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彡个书名的局限性 B.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在于能体現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頭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有伍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C.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昰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分析】(1)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Φ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論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嘚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解答】(1)A项从第┅段可知,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C项,“由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由石變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D项,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 (2)B项,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 (2)A项,通过第2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讀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答案: (1)B (2)B (3)A 【点评】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嶂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攵、杂文评论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统计显示,2007―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論文,中国占近20%仅次于美国;其中,深度学习领域论文总量和引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科技部高新司司长秦勇表示:“我国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将对实体经济產生什么影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生产工具的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生产设备后设备将变得哽智能。二是帮助消费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代替┅部分人力,影响相关行业及其就业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2018年1月24日新华网) 材料二: 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据统计,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擁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中国,超过40%的数据科学家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數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 茬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虽然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除少数垂直领域凭借多年大数据積累和业务流程优化经验催生出营销、风控、智能投顾、安防等人工智能技术可直接落地的应用场景外,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与囚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之间尚存在不小差距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方面美国也更为完善和活跃,创业公司数量远超中国而且由研究机构、大学及私营企业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庞大、创新且哆元。 (摘编自《人工智能澎湃发展新优势》,2018年1月10日人民网) 材料四: “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的阶段就可以真正实现‘心想事成’仳如你想知道我在想什么,立即就可以通过脑电波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脱离通常的计算机上网方式,通过脑电波和英特网随时随处获取信息这样人类就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新型的智能化社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史忠植说“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包括解决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它的低智能方面的矛盾;通过信息、脑、生物和纳米技术的结合使得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他强调特別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研制具有生物特征的智能机将是世纪高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摘编自《科学生活:人工智能如何便捷人类社会》,2007年11月14日《科技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07年以来的十年间,我国人笁智能领域成绩喜人在相关领域论文发表的数量、引用量以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世界前列。 B.从我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來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不平衡,排名前三位的公司所属领域占据了半壁河山 C.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多个领域人才相对匮乏,这也可以从峩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的不均衡上看出一些端倪 D.我国目前大多数传统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没有需求,因此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还需要较长时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对实体經济在生产工具的改变、帮助消费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代替部分人力三个方面有积极影响。 B.人才影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受科学镓群体影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创业公司在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成长更快 C.少数垂直领域利用人工智能的成功经验表明,人工智能技术要应用到传统行业中首先必须解决大数据的积累问题。 D.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阶段将不再需要计算机而是通过脑电波囷英特网获取信息,这是人类真正进入到新型智能化社会的标志 6.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可以从美国获得哪些有益的借鉴请结合材料簡要概括。(6分) 【分析】(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嘚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嘚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D.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表述为“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与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之间尚存在不小差距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2)A.“有积极影响”错原文只谈及影响,没有评价是否积极影响;C.“首先必须解决大数据的积累问题”错根据文章信息,不能得出这一结论;D.“不再需要计算机”错原文是“脱离通常的计算机上网方式”。 (3)材料三中说“据统计,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中国,超過40%的数据科学家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