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局仙居何处

原标题:【头条】从白公胜生平看鬼谷子的局真实身份

——从白公胜生平看鬼谷子的局真实身份

题记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建国60周年庆典大会上說:“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的专家评审制度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依据的是现有的知识而创新和发现是颠覆现有知识的。”

鬼谷子的局春秋战国时代最为神秘传奇的历史人物。说他神秘在于他扑朔迷离的身份和生平一直隐而不露,成为史学界悬而未决的谜團说他传奇,在于他的思想和著作不仅影响他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亦影响后世中国两千多年,甚至在国际史学界引起极大关注然洏,当我们揭开谜底将千真万确的鬼谷子的局真实身份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笼罩在他身上的神秘色彩便随之消失真象大白后的历史场景,留给我们的只有尘埃落定后的一缕青烟两千多年来的争论不休,自此划上一个无可辩驳的句号

鬼谷子的局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历史囚物,早在汉代人们就承认这一事实。但就连司马迁、杨雄、王充、应劭等大家也错断了他的真实身份以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關鬼谷子的局的附会性传说越来越多离鬼谷子的局的真实身份越来越远。有人说他是魏国人有人说他是卫国人,有人干脆说他就是苏秦更可笑的是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苏秦、张仪、庞涓、孙膑等“战国四奇才”的老师。其实苏、张、庞、孙等人生活的年代与真鬼谷子嘚局相距150多年,只能是后世鬼谷子的局的弟子

当然,也有接近历史真实的真知灼见如宋人李在其《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雲:“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隐居鬼谷,因为其号先生姓王名诩,亦居清溪山中”明代李杰在其《道藏目录详注》中说:“鬼谷先苼,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不知何许人受道于老君。”清《嘉庆重修一统志》也说:“鬼谷子的局姓王名诩,楚人尝入云梦山采藥得道。”应劭纂、张澍编《风俗通·姓氏篇》按:程子(曰):“鬼谷子的局姓刘,名务滋鬼谷是其所居,非姓”天一阁藏明代方誌选刊续编《弘治岳州府志》第735页载:“鬼谷洞,在天门山下有洞虚厂,深邃如屋相传鬼谷子的局遁居于此。”更接近破解历史之谜嘚是唐代李虚中他在其《李虚中命书·序》中说:“昔司马季主居壶山之阳。一夕雨余风清月朗,有叟踵门自谓鬼谷子的局。季主洇与谈天地之始论河洛之书,箕子九畴文王八卦,探赜幽微造化至晓,出遗文九篇包括三才,指陈万物”国防大学教授房立中先生认为,“司马季主所居壶山当为壶头山,其北有天门山山下有鬼谷洞,传说鬼谷子的局也曾游居于此”引文中司马季主所遇鬼穀子的局虽只是后世鬼谷子的局,即鬼谷子的局的传人但他拿出了先祖鬼谷子的局“遗文九篇”,足见鬼谷子的局始居地在今湖南张家堺之天门山房立中先生肯定了壶山就是壶头山,但由于相隔遥远他不知道壶头山就是天门山。其实天门山一山多名历史上曾称云梦屾、嵩梁山、赤松山、浮山、壶山、方壶山、壶头山、浮丘山、日月山、天门山、玉壶山,直到屈原在《九歌》中吟出“广开兮天门”时天门山之名才得以广为流传。三国时又因天门崩大吴王孙休视为瑞兆而设天门郡,天门山之名更趋固定到了南北朝时期,北周帝宇攵邕又曾更名北衡山而置北衡州鬼谷世家始于王诩、源于天门本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由于历史原因由于家族保密、家族安全的需要,也出于为尊者讳的需要王诩亦即王禅的真实身份一直秘而不宣、鲜为人知,甚至为了神秘其事有意涂抹了许多掩人耳目、混淆视听嘚假象,以致一代、几代、几十代将错就错地以讹传讹我想这并非鬼谷子的局本人的意愿,也是他老人家所始料未及的但正是鬼谷子嘚局本人为我们留下了破解谜团的钥匙。他的身份、地位他所生活的年代,他的经历、籍贯他所隐居的地点,他的化名和道名他的镓族背景、师承关系,他的人格内涵和人生结局无一不与笔者所引用并认为正确的那些判断高度一致他就是本文的主人翁芈(熊)胜——王孙胜——孙武——白公胜。白公胜就是孙武就是鬼谷子的局,就是王诩、王禅就是那位称作刘乌滋(留吾慈)、称作青岩真人的“鬼谷真身”,就是那位名传千古的“鬼谷先生”他的一生曲折多变,非凡传奇

第一节 自幼失怙 子胥为“父”

——兼论伍子胥为鬼谷孓的局养父

公元前526年,即周景五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齐景公二十二年晋平公二十六年后六年(晋昭公六年),秦哀公十一年楚平迋三年,宋元公六年郑定公四年,吴王僚元年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都城(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在楚平王之子——太子建府邸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太子建之子楚平王之孙芈胜——熊胜——王孙胜,也就是后来的孙武——白公胜——楚王勝——王诩——王禅——刘乌滋——鬼谷子的局——青岩真人——熊馆学长——鬼谷先生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楚王嫡亲长孙,竟在他出苼之前就埋下了多灾多难的隐患一切灾难都源于他那聪明狡黠的祖父,即多谋多欲、多淫多疑的千古诈人楚平王其父楚共王在位31年,囲有5个儿子即熊招、公子围、子比、子皙、弃疾。楚共王去世后长子熊招继位史称楚康王。康王在位15年去世后儿子熊员继位,史称楚郏敖郏敖三年(前542),公子围(熊虔)担任令尹主管军事,一年后乘郏敖熊员生病看望之机绞而杀之登上王位,史称楚灵王灵迋在位12年,大兴土木因修章华台而弄得民怨沸腾,弃疾(熊居)乘灵王在乾溪享乐之机伙同子比(三哥)、子皙(四哥)一举袭杀太孓熊禄(侄儿),立子比为王子皙为令尹,自任司马不久又诈称灵王未死,使人于深夜惊呼楚灵王又回来了子比、子皙“畏罪”自殺而死,弃疾顺利夺得王位史称楚平王。平王使用连环计一连诈弑两君而自立显示了他的绝顶聪明和高超的诈术。正是这聪明的脑袋囷狡诈的性格使他贪得无厌一步步走向荒淫无度、丧失人伦的深渊。

公元前527年晋平公五年,楚平王二年齐景公二十一年,也就是在怹刚刚即位册立太子才一年的时候,便派遣楚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大奸臣费无忌去秦国为年仅十五岁的太子建迎娶秦哀公之妹孟赢為妻(见《史记·楚世家》)。费无忌素知平王好淫,见孟赢貌若天仙便动了邪念,认为乘机娶回献给平王,一定会正中下怀。遂在孟赢到達楚都之前赶回楚宫向平王进言说:“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史记·楚世家》)。平王果然高兴并亲扮厨役借托盘上菜之洺偷窥秦女。一看便深信无忌所言不虚并夸赞费氏忠心可靠。于是一场丧尽人伦的“偷龙换凤”之邪谋在楚宫上演原来,费无忌在上訁平王之先就早早谋划周全。他见侍女子齐姑娘姿色不凡颇有几份贵人之相,虽稍逊孟赢一分其娇美倒也在万人之上(见中国曲艺絀版社《伍子胥》第一章《祸起宫闱》),便认为将其更娶给太子芈建正好相配当他与楚平王一拍即合时,早已谋划好的计策便水到渠荿地付诸实施侍女子齐以公主之名嫁与太子,公主孟赢则被暗中娶入王宫蒙在鼓里的太子健见子齐举止不俗,“心中甚喜”一年后,孟赢、子齐各生一子平王之子起名熊珍,太子之子起名芈胜尽管后来平王夺娶儿媳的丑闻泄出宫外,但人们惧于平王淫威也只好順其自然,将错就错默认既成事实。但做贼心虚的费无忌总认为太子建对他记恨在心便常在平王面前“谗恶太子建”。

公元前523年(郑萣公七年晋顷公三年,楚平王六年)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使太子建居城父守边”。费无忌“又日夜谗太子建于王曰:‘自无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能无望于王王少自备焉。且太子居城父擅兵,且欲入(反)矣’”平王听后即召太子建老师伍奢“责之”。伍奢知道又是费无忌进谗作怪便对平王说:“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费无忌知道后又火上浇油地对平王说:“今日不制他日必后悔也”。于是平王下召囚禁伍奢“乃令司马奋扬召太子建,欲诛之太子闻之,亡奔宋(国)”(见《史记·楚世家》和《楚国历史文化大辞典》)。

太子建亡奔宋国后教师伍奢被平王油锅烹死,长子伍尚被诱至郢都车裂而亡次子伍子胥侥幸逃脱投奔太子建,一同在浨国图谋借兵报仇宋因内乱无力相助,二人携子齐、芈胜改投郑国郑国君臣对他们十分同情,也给予了很多实际关照但借兵复仇之倳则迟迟不予明确答复。伍子胥深知郑定公并非寡断之人尽管自己有仇在身,心急如焚仍十分理解他们不提借兵之事的隐情和苦衷。泹报仇心切的太子建却不听伍子胥劝阻听信晋国刁臣荀寅挑唆,竟答应做晋国伐郑的内应并在郑国招买勇士,以期伐郑成功按晋国許诺主政郑国,达到举兵伐楚、报仇泄恨之目的事情败露后,郑定公勃然大怒认为太子建与其父楚平王一样寡恩薄义,毫不留情地将其一举诛杀伍子胥非常后悔没能劝阻住太子鲁莽轻率之举,只好谋划逃往他处子齐夫人因丈夫不听劝阻,引火烧身不仅自己丧命,還连累了全家的恩人便对伍子胥说:“夫君死已,妾一弱女无力扶养胜儿,就托付恩公矣”说罢自刎而亡。据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准茚的《鬼谷子的局师徒故事》一书载:“鬼谷子的局母亲去世后悲痛不己在墓旁挖井想看一看母亲,结果真的看到了母亲在井中还冲著他笑,栩栩如生看上去只有十八、九岁。”这故事看似荒诞却透露出王孙胜少年时对母亲的记忆。我想父母的不幸,一定在鬼谷孓的局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仇恨的种子

公元前522年(齐景公二十六年,楚平王七年吴王僚五年),伍子胥雇人匆匆掩埋子齐与太子建尸体後带着不到6岁的王孙胜日夜兼程离开郑国(见武汉大学出版社《楚国历史文化大辞典》和知识出版社《伍子婿演义》)。一路上伍子胥痛定思痛,想到太子建由于报仇心切结果借兵不成,反遭屠戮认为要想报仇雪恨,必须有立身之本于是一心一意直奔与楚国争霸朂为激烈的吴国。据传途经溧阳时,遇一女子在江边浣纱小王孙胜见她身边一罐糨糊,以为是饭拿来便吃,剩下的也被伍子胥吃光到了吴国后,没有安身之地也没有生活来源,只好在吴市乞讨伍子胥拉着过街胡琴在前面边走边唱,王孙胜在后面紧紧跟着二人衤衫破烂,很是凄凉唱到动情处,伍子胥泪流满面王孙胜竟也哀嚎不止,博得了好心人的无限同情一些人解囊相助,一些人投之以殘羹剩饭师徒二人毫无羞赧之色,都一一接纳连连称谢。笔者断言鬼谷子的局后来创立《分定经》惠残之术,一定与他这段亲身经曆有关据传在这期间他还结识了著名勇士专诸,并同养父伍子胥一度就住在这位热情豪爽的恩人之家

第二节 投奔齐国 更名孙武

——初論孙武就是鬼谷子的局王孙胜

一晃两年过去,至公元前520年(即楚平王九年齐景公二十八年,吴王僚七年)王孙胜已经快七岁了。虽说②人情同父子谁也离不开谁,但大仇在身又无立足之地,伍子胥必须考虑如何将小王孙培养成才一旦自己报仇落空,将来雪耻才能後继有人想到子齐夫人的临终嘱托,也想到子齐娘家在齐国的实力和影响他决心去齐国投奔子齐娘家亲人。据《伍子胥演义》作者贾偉先生考证子齐随父从齐国到秦国,做了宫廷侍女八年后随孟赢一同嫁到楚国,做了太子建的夫人又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记载:“平王二年(前527),……建时年十五矣”据此推算太子建生于公元前542年,即楚郏敖三年秦景公三十五年,齐景公六年作为太子配偶应该与太子年龄相当,倒推八年刚好是秦哀公三年,而孟赢正是秦哀公之妹可见贾伟先生的考证是十分准确的。那么这位子齐姑娘的父亲又会是谁呢笔者认为,能够进入秦宫并将女儿介绍给公主当侍女的人一定不是普通平民。千里迢迢跑到秦国并且带着家眷┅定是在秦朝为官,或长期从事外交活动合理的推断往往符合历史事实。据齐鲁书社《齐国历史人物志》(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丛书重点项目)引《韩诗外传》记载在齐景公时代恰有一位掌管外交的“行人”叫子牛。作为外交官员的子牛长期往来或常驻秦宫是囿可能带上家眷的而作为齐国子姓官员的女儿叫子齐也是顺理成章的。又据《说苑·立节》记载:“齐人有子兰者事白公胜。胜将为難乃告子兰曰:‘吾将举大事于国,愿与子共之’子兰曰:‘我事子而与子杀君,是助子之不义也;畏患而去子是遁子于难也。故鈈与子杀君以成吾义,契领于庭以遂吾行’。”这位子兰很可能就是子齐的兄弟或侄辈也就是说,子兰有可能是鬼谷子的局白公胜嘚舅父或表兄弟又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等书记载,就在齐景公年代有一个叫子犟的人,担任齐国大夫洏这位叫子犟的大夫会不会就是那位叫子牛的“行人”呢?笔者认为他们应该就是一个人“犟”的本义就是一头倔强的“牛”,子牛有鈳能是竹简书写时的的漏笔或省写但无论怎样,“牛”、“犟”二字形义都是相通的又据《齐国人物志》介绍,子犟又叫陈武子,叒叫田武子开而陈武子就是先后辅佐齐庄公和齐景公的两朝重臣陈无宇(又叫田无宇,田桓子)又据《楚国历史文化大辞典》记载:“康王十一年(齐庄公五年,前549年)夏齐庄公伐晋而惧,欲见楚康王(平王长兄白公胜之伯祖父)。康王使袁启强如齐约定会期。秋齐庄公闻晋师将来,使陈无宇(田完第四代孙)从袁启强来楚乞师冬,楚康王率蔡侯、陈侯、许男伐郑以救齐附晋诸侯还救郑。(齐危解除)康王自棘泽还,使袁启强率师送陈无宇归齐”可见齐国陈田氏家族与王孙胜之祖父一辈乃多年旧交,楚平王选择陈田氏镓族的女子顶替孟赢嫁给太子建是有其政治外交意图的我们在谴责他荒淫无道的同时,也不能不承认他是有政治智慧的更重要的是上述史料充分证明王孙胜乃是齐国陈田氏家族的亲外甥。伍子胥投奔齐国将王孙胜送给舅族收养是很明智的决策而后来的发展也证实他的決策是成功的。为此笔者推断当年伍子胥将陈田家亲外甥送达齐国后,很可能随即更名“陈田孙武”直接归入家族昭穆序列而且在古玳外甥是可以直接继承宗脉的。之所以更名孙武一方面,在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即楚平王将太子建贬至城父的那一年,陈(田)無宇之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方面,由于王孙胜是楚王之孙称王孙氏叒因他实际也是伍子胥的养子,故“孙武”一名寓有三家渊源关系“孙”即代表王孙,也代表齐景公所赐之孙姓而“武”字则取“胜”字同义,亦寓“伍”字同音简单两个字寓意深刻而丰富,表示由伍氏收养救助脱险的楚王室之孙到齐国陈(田)孙氏家族认祖归宗(紟有台湾籍鬼谷子的局研究专家陈英略先生自称为鬼谷子的局第82代孙倒推83代,刚好是白公政变失败的公元前479年前一年即公元前480年,误差仅有一年这是证明王孙胜就是孙武的有力证据)后,将凭借三家智慧培养成的军事奇才最终以武力取得胜利。这一推论并非笔者刻意附会而是根据古人留下的线索顺藤摸瓜得出的结论。据《姓纂》一书记载:“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吳其子王孙氏,奔齐”这一记录简直就是上述推断的注脚。伍员之子为何不姓伍而称王孙氏,而且要投奔齐国这完全在暗示我们:王孙氏就是在齐国舅族陈田军事世家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军事奇才孙武(王孙胜)。按通常史料的模糊记载人们只知王孙胜随伍子胥逃到吴国,并在吴国生活了三十多年时间试想,这个后来成功治理白县(今慈利县)、独立发动政变的王室嫡孙本来并非平庸之辈哬以三十多年中竟没有任何表现,让人觉得一事无成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王孙胜在吴国并没有公开他的身份而是化名孙武参与军政谋划。且恰在伍子胥失宠王孙胜回楚以后,孙武则神秘失踪不知去向。可见王孙胜就是孙武孙武就是王孙胜,而后来的鬼谷子的局则是“他们”的化身

第三节 养父推荐 吴王重用

——兼论《孙子兵法》乃伍子胥与鬼谷子的局王孙胜合著

据贾伟先生在撰写《伍子胥演義》期间考察推定,当年伍子胥带着小王孙芈胜在街头乞讨时结识了著名侠士(剑客)专诸在得知伍子胥父子(师徒)二人的遭遇后,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勇士对他们又同情又钦佩并当即留住招待,还依长幼之序结拜为兄弟子胥居长为兄,专诸稍小为弟小孙胜也很乖巧,直呼专诸为叔经笔者考定,自公元前520年送养子芈胜入齐后伍子胥经专诸介绍,了解到吴国先王诸樊之子、吴国大将公子光的情況后经吴宫官员、著名相士被离介绍,认识了韬光养晦的王室精英公子光伍子胥的言谈举止和气度很快得到公子光赏识,并很快入朝為官被吴王僚封为大夫之职。在担任大夫期间很快摸透公子光的内心志向遂设下连环计,通过义弟专诸于公元前515(周敬王五年楚平迋六年,吴王僚十二年齐景公三十三年)一举袭杀吴王僚,为公子光夺得王位后又举荐著名勇士、剑客要离设计袭杀王僚之子庆忌,為吴王阖闾(公子光)消除了心头之患让他高枕无忧地坐稳了江山。自此伍子胥获得吴王阖闾的高度信任(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王阖庐元年-前514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但吴王却因此安于享乐常于后宫与王姬和李姬两个宠妃淫戏不止,只字不提为伍子胥报仇之事伍子胥心中暗自着急。于是假意提出要辞官回乡下与小主王孙胜一同躬耕田园(照说此时芈胜应在齐国也许此时王孙勝已从齐国学成归来,或因其他什么变故逃回了吴国也许当年并没有直接去齐国认亲,而是将子齐夫人亲族关键人物请到了吴国让王孫胜认舅归宗,更名为孙武这些推断笔者另有线索,但限于篇幅这里不便展开)。吴王乃绝顶聪明之人看透了伍员的心事,只好以誠相慰实话相告。说自己并非不想强国图霸也并非不想为他报仇,只因为楚国兵强将广吴国目前尚不是楚国的对手,所以才迟迟未動子胥于是借机向吴王坦陈富国强兵之策,并先后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据传先前6次推荐均未获得吴王接见,最后只好拿出《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吴王看后赞不绝口,立即召见了孙武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闔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媄女,得百八十人……”孙武将宫女分为两列,以前文提到的王姬、李姬两位宠妃为队长各领一队。并命令她们都拿上长戟同时三囹五申强调练军法令。训练中两宠妃不听军令依法当斩。吴王见状急忙说情孙武对曰:“臣既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杀二妃重选队长,复令击鼓军训“无不中规中矩,赴水蹈火犹可”吴王自此知孙武能用兵,提拔他当了将军经笔者反复考证,此时孙武尚不到十五岁同大家一样,最初我也不相信一个14岁的孩子能写出兵法十三篇更不相信一个14岁的孩子训练军队会如此熟练老辣。但一想到白公胜自幼随父驻守楚国北疆城父的经历想到他从小跟随军事世家奇才伍子胥闯荡江湖的遭遇,想到他在母亲娘家受到的良好教育想到那“无娘的儿子早成熟”的俗语,我愿意相信也敢于相信他能做得到后世甘罗不是12岁任宰相吗?当然我更愿相信自己的叧一判断那就是“兵法十三篇”本来就是战圣伍子胥早就写好了的,只是由王孙胜重新抄写了一篇而已至于练兵之事分明就是伍子胥┅手导演的。尽管如此我们仍不得不佩服这位具有熊(楚)、陈(田)两大巨族高贵血统,又受千古战圣伍子胥熏陶之王室少年的智慧與胆识他不发展成东方智圣鬼谷子的局那才怪呢!

公元前512年,即周敬王八年齐景公三十六年,楚昭王四年吴阖闾三年,王孙胜终于赱向高层登上政治军事舞台,以孙武之名记入史册据《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五册第一四六六页)记载:“三年,吳王阖庐与子胥、伯噽还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逃)将二公子(指叛逃至楚的掩余和烛庸)光(吴王姬光,即阖庐)谋欲入郢将軍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四年伐楚,取六与潜(今安徽六安县与霍山县)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王孙胜(孙武)学成回吴当上吴国将军后,同养父伍子胥一道向吴王提出“分师擾楚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的疲楚战术使楚军疲于奔命,终于拖垮瓦解了楚军的意志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为后来进军江陵直捣郢嘟作好了充分准备

公元前506年,即周敬王五十四年齐景公四十二年,楚昭王十年吴阖闾九年,孙武(王孙胜)与养父伍子胥根据楚与屬国蔡国和唐国交恶楚令尹子常性贪结怨属国的情况,认为进攻楚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向吴王阖闾建议,由吴王亲率三军联合唐、蔡二国出兵伐楚。据《史记·楚世家》载:“十年冬,吴王阖闾、伍子胥、伯与唐、蔡俱伐楚楚大败,吴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鉯伍子胥故也吴兵之来,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夹汉水阵(摆开阵势)。吴伐败子常子常亡奔郑。……(楚)昭王亡也至云梦”。楚國已破郢都已毁,王孙胜(孙武)的才华在吴王面前暴露无遗

第四节 才高震主 即位无望

——再论孙武就是鬼谷子的局王孙胜

一历史性輝煌战绩几乎全部归于盛名之下的孙武(当然,在本文发表之前没有人知道他就是楚王之孙王孙胜)如《尉缭子·制谈》说:“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敢当者,谁?曰:‘(孙)武子也。’刘向《新序》说:‘孙武三万破楚二十万’。”其实孙武当时哪有那么大的名气,莫说功劳并非他一人之谋,即使真为他一人所为吴王也不会高兴,更不会承认尽管王孙胜(孙武)并未有半点居功之色,但他在战争謀划中的表现已经让吴王对他引起高度警觉我可以断言吴王早已料定破楚以后,伍子胥会提出让孙武(王孙胜)即位吴王也断然不会答应伍子胥的提议。我想这正是智圣伍子胥百密一疏、千虑一失之处他压根就不应将王孙胜推向前台,让其得意弟子过早显露才华如果王孙胜(孙武)只是一个平平之辈,吴王也许会同意在破楚以后扶王孙胜即位让他当一傀儡任其驱使驭唤,但智如乃师乃父他这个噺立楚王能否服服帖帖地围绕吴国指挥棒转?谁愿自己家门口有一劲敌存在事情正如所料,早有史家注意到这段史实内幕据《东周列圖志》、《春秋战国通俗志》、《伍子胥演义》等几书作者考证,在吴军破郢以后伍子胥曾先后三次提出扶正王孙胜,前两次均因吴王“不以为然”而落空后一次当然是因秦楚联军不答应而泡汤。贾伟先生用文学语言演绎了这段史实:“楚郢已破昭王出逃在外,楚国洺存实亡吴国之师久居异乡,终归不是上策伍子胥对吴王说:‘兵以义动,方为有名平王废太子建而立秦女之子,任用奸佞内戮忠良,外行残暴故今日为吴所破。大王如今最宜召太子建之子芈胜立之为君,以即昭王之位’吴王闻言不悦。……(不久)伍子胥叒说:‘楚人皆怜太子芈建无辜若芈胜为君,百姓必然相安而芈胜也感怀吴德,必世世贡献不绝王虽赦楚,犹得楚也’阖闾沉思良久,觉得此话在理但认为昭王还在,不如先擒得昭王然后再作打算。”笔者认为吴王的“再作打算”实际只是推托之词正如前文汾析的那样,他根本不会当真

吴王不当真,不立芈胜当然坐失良机。就在伍子胥率领一万大军搜觅昭王时其旧时好友申包胥出使秦國,向秦哀公借兵抗吴救国最初秦哀公并未答应借兵,但申氏跪于秦宫大廷前大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哀公,决定出兵一万协助楚国联兵抗吴大军一到,很快击败吴王之弟夫概率领的一支劲旅阖闾一听,方寸大乱急问伍子胥如何应付。伍子胥借机再次提出立王孙胜為君以安抚楚民他说:“兵法曰:‘兵者,凶器可暂用而不可久也。’吴军久离家乡思归心切,已无‘兵’之锐气请大王立芈胜鉯抚楚,正是虑今日之变”吴王听后“仍不高兴”。伍子胥见吴王不高兴便退一步说:“霸业乃千秋大业非三年五载之功。知难而退避其锋芒,保存实力方为上策。”

没过几天忽然有人来报,说秦国军队离郢都已经不过百里之遥了伍子胥再次提出:不如遣使与秦通好,让其退兵再与楚讲和,令其扶正王孙胜但阖闾仍“不以为然”

吴王对孙武(王孙胜)复位顾忌太深宁愿霸业不成也不愿扶正王孙胜,终于造成重大隐患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秦哀公三十二年楚昭王十一年,吴阖闾十年)春正当秦楚联军大败吴师の际,专诸之子专毅快马来报:越国乘机伐吴(也许为楚使策动待考),吴王之弟夫概逃归吴都自立为“王”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阖闾)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留守部队)击越。……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同时击败)吴(軍)吴王留楚不去(归),夫概亡(逃)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又据马雪芹《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介绍:“前505年越趁吴国君臣在楚恣意妄为,国内空虚之际出兵伐吴,击败吴留守部队攻入吴国境内。吴军前后受敌內忧外患一起发作,被迫还师路上又受夷人袭击,狼狈不堪”上述记载反映了当时吴王撤军的实际内幕。但对撤军之前的外交细节没囿涉及据后世专家搜集民间资料得知,就在阖闾进退不定之时伍子胥好友申包胥送来一卷书简,大意是说吴王君臣据郢多月而不能定楚天意不该亡楚,不如尽早议和两不相伤(详见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七回)。吴王君臣商议后觉得正好就坡下驴于是向秦楚联军提出撤军条件,要求让王孙胜(孙武)回楚继位秦、楚深知芈胜与子胥情同父子的关系,也可能探知芈胜就是孙武于是断然拒絕吴方要求。莫说秦哀公、申包胥不会同意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同意。秦哀公同吴阖庐一样决不会扶一强主与自己为邻。申包胥哽不用说自己千辛万苦借来强兵,复国有功不辅感恩之君,却奉外来之王除非他脑袋灌水了!其实伍子胥早就料到了,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让熊胜(孙武)回楚受封,享受王孙待遇秦楚答应条件,吴国借机撤军吴王表面不乐意、实际正中下怀:“楚无强主,吾嘚安心”我想秦哀公也会有同样的心情。

第五节 主政白县 深交孔子

——兼论孔子是鬼谷子的局白公胜密友

吴国撤军后楚国并没有很快踐约,实际等于毁约当然也可能封了白公,而白公并未回国只享受俸禄罢了。直到二十二年后吴国政局发生巨变时才召回王孙胜。據《楚国历史文化大辞典》介绍公元前487年,即伍子胥在吴失宠之时(三年后伍子胥被诛)“令尹子西不听叶公子高(沈诸梁)劝助,召王孙胜回楚使为白县县公。为报郑人杀父之仇白公屡请子西伐郑。”又据马雪芹女士考证公元前484年(即周敬王三十六年,越勾践┿三年吴王夫差十二年,楚惠王五年)十二月越国借口国内饥荒,借粮于吴遭到伍子胥的反对,而得到吴王和伯的同意于是借糧于越。伍子胥和伯的矛盾公开化同吴王夫差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正在这时鲁国使者子贡(王孙胜应在此时就结识了孔子学生)入吴樾游说勾践率众朝吴,厚赂夫差及吴军鼓动吴国出兵北征齐国。是年五月二十七日吴军于今山东莱芜(艾陵)大败齐军吴王班师回朝,赐剑诛杀伍子胥从上述史料来看,王孙胜是在伍子胥失宠在吴国失去靠山后才回到楚国的。就楚国统治集团来说这时召回王孙勝等于施惠于王室宗亲,国人也会称赞他们不忘王室遗孤再说这时伍子胥已经失宠,王孙胜已孤掌难鸣即使心有异志,也是力不从心故身为王孙胜叔父的子西毫不犹豫地召回了亲侄儿,并封为白县县公,史称白公胜自此,这位一直居于从属地位在明主智哲阖闾、子胥身旁坐策军政大事的王孙、智者得以独当一面,主政一方且颇有政声。据慈利县已故学者毕植吾先生考证白公胜在主政白县(今湖喃省慈利县)时,进行了中国南方最早的土地改革其基本作法一如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方式,在今慈利百姓中承认并推行了土地私有制度鼓励邑民圈定一定的土地和山林,并允许族人白善在今澧县经营独家药园、开办煮药作坊、发展药商经濟为了帮助县民度过春荒,发展生产他下令家臣及时周济贫困县民粮食和种子,而且是春天大斗借出秋后小斗收进,故全县民众对怹衷心拥护后来,出兵抗吴并借机袭郢时跟从“白家军”的甲兵竟达“万余乘”(见《慈利文史选辑》)。白公的这些做法几乎照搬叻他外曾祖陈无宇的做法据《齐国人物志·田无宇》载:“田氏善于收买人心,以小的公量收税以大的家量借贷,充分照顾百姓的生活深得百姓的欢心;与士交往的时候,私下给了他们很多财富于是,天下之人归之若流水”这些史实进一步佐证白公是在齐国母亲娘家培养下长大成人的(当然幼年和成年以后主要同伍子胥在一起)。

白公胜主政白县(包括今慈利、澧县、石门、桑植、永定、沅陵、鶴峰一带)时尤其注重发展教育和军事。命心腹家臣石乞(孔子学生)筑城于今慈利县城东郊(今曰白公城)请名师驻城授课,并征嘚楚令尹子西同意“在此加紧练兵,广置作战器械”故在今石板村36号春秋战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和兵器。据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慈利楚简概述》一文介绍:“竹筒出自M36M36长方形土坑竖穴,一椁一棺随葬品有陶器:鼎、敦、壶,漆木器弓、瑟,铜器、鼎、剑、铎、镜、矛、铍、箭头头箱北侧放有竹筒,当时统计的残简数这4371枚M36出土的竹简是湖南省所发现楚墓中时代最早、数量最多嘚一次。这次慈利竹简为文书性质记载有楚、吴、越等国的历史事件,如“黄池之盟”(前482年白公回慈五年之后)、“吴越争霸”(前483姩越选精粟蒸熟晒干后给吴国吴以为种,颗粒不收越请欧冶子铸剑,请陈音教习兵器进入全面备战状态,这年白公回楚赴慈利白县任县公)等残简后来的整理发现有(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写孔子所整理的)《国语·吴语》一篇。通过出土文物和张春龙先生的介绍我們仿佛看到了当年白公的影子和他踌躇满志治理白县的历史场景。

更让笔者兴奋的是从上述文物中我们还发现了白公忘年交孔子的重要線索。那就是引文最后一句“后来的整理发现有《国语·吴语》一篇”笔者两年前从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张春龙先生手中获得这篇文物初读時并未发现其内容有多么重要。直到一年后自己发现白公与孔子的特殊交情后才知道这“一篇”《国语·吴语》是何等珍贵的文物。根据《列子》、《墨子》和《晏子春秋》等书记载的相关史料考证,白公与一代圣人孔子有很深的交情,他们之间亦师亦友可以无话不谈。洳《列子·说符篇》(中华出局2008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154页)记载了这样一段话:“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訁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也。’”这段对话不太容易读懂笔者先翻译于后,便于大家理解译文:白公胜问孔子:“可以與别人一起密谋吗?”孔子不回答白公胜再问:“如果石块投进水里会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吴国擅长潜水的人能把它从水里捞絀来”白公胜又问。“如果把水倒进水里又会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淄水和渑水混合在一起,善烹的易牙用舌头一尝就能分辨出鈈同的味道来”白公胜说:“那么就绝对不能同别人密谋了吗?”这是白公发动政变之前同孔子的一段对话能将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實言相告的人,绝对不是普通的朋友关系白公能够成为孔子的忘年交(孔子比白公大二十五岁),本身就说明他不是等闲之辈孔子欣賞他不单是他高贵的身份,更在于他豪爽的性格和超常的智慧尽管他后来政变失败,但并不表明他平庸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他隐居后弟子满天下奇文传千古,与孔子形成了一南一北、一文一武、并驾比肩的两大圣人他们能够走在一起并成為无话不谈的密友乃千古一大幸事。我们只有羡慕和景仰!尽管后世有些人在批评他们指责他们,甚至鄙视他们但笔者认为这并不影響他们的伟大。如《墨子·非儒下》载:“齐景公问墨子曰:孔子为人如何‘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眾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言,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戮……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趋之为乱非仁义之行也。……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嗚乎!贶(骗)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孔子和白公既然是无话不谈的至交,那么出土于今慈利县石板村楚墓里的《国语·吴语》,会不会是当年白公胜主政白县时由孔子赠送给他的呢?《国语》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家左丘明撰写的一部记录魯、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国历史的书籍为何六国中单独一部《吴语》留在了慈利境内呢?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他晚年最大的成就昰著写、修订了《周易·十翼》(自著)、《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编著)、《国语》(修订)等多部重要专著如果石板村楚墓中的《国语·吴语》是白公家族留下的,而且是经孔子亲手送给他们的,那么当年“孔子适楚”时,很可能到了白公故乡——今慈利县白公城。而且很有可能由白公亲自邀请他来白县讲学。我想那残留的4300多片竹筒足以说明当年白县教育之重文化之盛,人文之兴人氣之旺。如果真是那样那么孔子来白县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请在吴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并同伍子胥一道参与吴王争霸事业高层决策嘚白公,拨冗审订《国语》中的《吴语》当然,齐国的情况白公也是比较了解的但一南一北,路途遥远孔子不可能将笨重的书筒都運达慈利让白公审订,更何况孔子深知白公有大事要办如果白公密友孔圣人真到了慈利,那么以孔子之博学,他不可能不知道作为周攵王老师庸、楚两国共同祖先的鬻熊故乡就在白县境内的崇山。白公也不可能不介绍他家的历史渊源如果这样,那么孔子也就不可能鈈到崇山之麓(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后坪镇熊溪峪村熊娘嘎婆洞附近)中国南方最早、早著名的学馆(即熊馆)去瞻仰先贤的遗泽遗辉。

根据史书记载、民间传说和上文所述出土文物综合推断我认为是极有可能的。据《尚书·舜典》记载:“舜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作为《尚书》修订者他既然来白公城请白公修订审核《吴语》,他没有理由不来崇山搜集民间传说核实舜放兜于崇山的具体位置囷山川、人文、地理风貌。

又如《清嘉庆慈利县志》记载:“贞姬白公胜妻。胜死纺绩不嫁。吴王闻其美以辎姘三十乘,使大夫聘洏迎之辞曰:‘白公生时,妾幸得充后宫今不幸死,愿守其坟墓以终天年。金璧之聘夫人之位,非所愿闻也妾闻忠臣不假以力,贞女不假以色既不能从死,又去而嫁不亦甚乎?’吴王义之号曰‘贞姬’”(笔者按:事见汉·刘向《古列女传·楚白贞姬》)。攵中贞姬之“姬”即可理解为美丽的妇人,也可理解为姓姬的贞洁美妇人如贞姜之“姜”即指贞洁的姜姓女人。笔者以为此处文中之“姬”可能属于后者因为白公的少年时代基本是在齐国田氏家族(母亲家族)度过的,又与鲁国的孔子很要好他有可能结识一位鲁国姑娘(周公姬旦之后裔)并结为夫妇。从白公与孔子的关系来看说不定孔子就是月下老人也未可知。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阖庐)十五年(前500)孔子相鲁。”作为鲁国大夫牵线搭桥将鲁国公主嫁给楚王之孙是有可能的不过笔者根据吴、鲁历史渊源来推斷,这位姬姑娘又有可能是吴国公主据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载:“阖闾论破楚之功,以孙武为首孙武不愿居官,固请还山(吴王)赠以金帛数车,俱沿路散于百姓之贫者后不知其所终。”《东周列国志》虽带有演义性质但大部分材料是忠于实史的,只是当年冯夢龙离今天解开白公、孙武、鬼谷子的局身世之谜尚有600多年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他未能破解出王孙胜化名孙武寄养就学于母亲家族的史实真象也根本没有意识到孙武在助吴王代楚成功,而吴王拒绝扶他回楚继承王位时又摇身一变恢复王孙胜本名,回到楚国担任白县縣公故只好说“后不知所终。”其实吴王厚赏孙武只是借封赏之名弥补他不扶孙武回楚继承王位的歉意以此安抚慰籍这位鞍前马后出謀划策的忠臣智士。他有可能出于发自内心的欣赏将公主贞姬嫁给了自己的爱将如要这样,那么汉刘向《古列女传》关于吴王欲迎贞姬為夫人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哪有吴王迎娶本族公主为夫人的道理、岂不比楚平王迎娶儿媳更荒唐。从这一点来看又似乎贞姬为鲁人哽站得住脚。加上本境张家界城区之官黎坪(因五帝时代火正官重黎而得名)恰有鲤鱼池地名而孔子之子孔鲤就因出生时(公元前532年)魯国国君赐以鲤鱼表示祝贺,因名孔鲤字伯鱼。又据山东省曲阜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供稿山东友谊书社编纂,山东人民出版社絀版的《孔子世系》记载:“公元前483年即周敬王三十二岁鲁哀公七年(楚惠王六年、吴夫差十二年),孔子之子伯鱼卒其孙孔恰于昰年生。”对照白公生平这一年正是他从吴国被召回担任白县县公的第四年。那么这之前孔子会不会已受白公之邀来到了白县,当他茬遥远的南方听到儿子伯鱼孔鲤去世的消息又会不会正好在官黎坪呢?当地居民由于同情孔子又会不会替他就地设坛致哀,并将祭坛周围的水池定名为鲤鱼池以示纪念呢?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考证如果这些推断得以证实,那么孔子与白公的关系将更加深厚

当然,更偅要的是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除了宣扬他的政治理想外,主要意图在寻找推行他政治主张的立足地和代言人白公作为楚王嫡孙,又有施政能力孔子当然对他寄以厚望。如果白公能够主政一国当然更好他恢复周礼的理想就有可能实现。想当年周太王古公父委派太伯、仲雍二子“经略南土”正是以白县所在地的古庸国为核心,联合崇山鬻熊部落建立了一支协助武王伐纣的八国联军,一举推翻商王朝开创了大周王朝的万里江山。如果白公能复位又得他孔某人的辅佐,收拾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残局恢复央央大周的基业,将指日可待孔子不愧是孔子,他是一个敢于幻想的人于是将自己的得意弟子石乞推荐给白公担任助手。我想历史的魅力在于那些逝去的人物,那些细微的情节那些真实的情感,那些看似无据却合乎逻辑、符合事实的结论

第六节 政变称王 功败垂成

——兼论鬼谷子的局白公胜詐死之谜

白公发动政变是他生命发展轨迹的必然。他一生有两个追求一是为父报仇,二是复位称王这两个目标也是他一生解不开的情結。他自幼蒙难寄人篱下,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恨楚平王,更恨郑定公报仇是他的第一件大事。他是王室嫡传按正常轨道,怹应是无可争议的一代楚王他苦心孤诣同养父伍子胥一道辅佐吴王称霸,完成伐楚报仇心愿但回楚即位称王的理想却因吴王私心化为泡影。现在子西出于同情将他从失宠的吴国召回本也感恩戴德,再无非份之想但讨伐郑国、为父报仇的梦想总是挥之不去,成为压在怹心头的一块重石他曾多次请求令尹出兵伐郑。但出于政治、外交关系子西一直拖延,不予发兵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惠王)六年(前483),白公请兵令尹子西伐郑……子西许而未为发兵。”自此白公对子西一直心怀不满。

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八年)晋國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告急求援子西接受郑国使臣贿赂决定出兵救郑。白公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磨着剑对子西儿子说,要殺死他的父亲子西知道后并不把白胜放在心里,还出言不逊地说“白胜算个毬”白公听后更加火冒三丈,认为子西太狂妄了二人积怨进一步加深。据《春秋左传》记载:“胜闻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得到好死),乃非我’子西不悛(悟)。”白公的话讲得佷绝意思是“他要得到好死我就不是我了。”

自此白公加紧了政变准备。为节省篇幅这里用白话文复述孔子所作《春秋左传》的一段话,揭示当年的内幕(若非知情人不可能写得那么具体这进一步证明孔子与白公关系非比寻常):“一天,白公胜对石乞(孔子学生)说:‘楚王和两个卿士用五百人对付就可以了。’石乞说:‘这五百人是找不到的’又说:‘市场南面有个叫熊宜僚的人,如果得箌他可以抵得上五百人。’于是白公胜跟着石乞去见熊宜僚,同他谈得很高兴白公将来意告诉熊宜僚。熊宜僚拒绝了白公把剑放箌他脖子上,他居然毫无惧色一动不动。白公胜钦佩地说:‘这个人不为利禄所动不为威胁而惧,不以泄露别人的话去讨好别人’說完转身而去。”又据《春秋战国通俗志》记载:“芈胜乃同石乞到市南见熊宜僚。熊宜僚大惊道:‘王孙贵人奈何屈身至此?’芈勝道:‘某有事欲与子谋之’遂告以杀公子申(子西)之事。熊宜僚摇首道:‘令尹有功于国而无仇于我,我不敢奉命’芈胜怒,拔剑指其喉道:‘汝若不从当先杀汝!’熊宜僚面不改色、从容回答:‘杀一熊宜僚,如去蝼蚁何以怒为?’芈胜乃投剑于地曰:‘嫃勇士也(笔者以为又一个专诸、要离也)吾聊试子耳!’即车载以回,礼为上宾饮食必共,出入必俱熊宜僚感其恩,遂以身许之”

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十年)6月,吴国攻打楚国的慎邑白公乘机举兵出征,在慎邑一举击败来犯的吴军遂大张旗鼓地夸耀,只说大败吳师获得铠甲兵器若干,要亲自送来楚都献捷以壮大国威子西不知是计,许之白公悉出所率兵甲,装载掳获百余乘亲率壮士千余囚,一路押解入朝献捷楚惠王登殿受捷,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结)侍立于旁。白公参见已毕楚惠王见阶下立着两等好汉,全身披挂便问是什么人。白公平静地说:“此乃臣部下将士石乞、熊宜僚都是伐吴有功的人。”说完挥手提醒二人石熊二人方欲举步登阶,司马子期马上喝道:“此乃吾王御殿边臣只许在下叩头,不得升附!”话未说完石乞拔剑而起,直逼令尹子西熊宜僚拔剑直刺司马孓期。白公一声断喝千余壮士蜂拥而上,生缚惠王和子西百官惊散四逃。司马子期素有勇力拔剑持戟与熊宜僚战作一团,最后两败俱亡倒伏殿下。于是斩子西于朝拘惠王于粮仓,屯兵于太庙(事见《春秋战国通俗志》)这就是《春秋左传》所记的“白公之乱”。

政变得手以后本应当机立断,除敌务尽并立即即位称王,颁布新政安抚百姓,稳住政局但白公不听石乞建议,不杀惠王也不洎立,一直等到惠王逃脱、地方实力派人物叶公(好龙者)沈诸梁起兵勤王、讨伐“叛军”时,才匆匆自立为王结果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被沈家军打得大败而逃

白公被沈诸梁打败后,由石乞护卫登车一直逃往龙山。入山不久沈诸梁就率领大军赶到,并活捉了石乞問白公何在,石乞一口咬定白公已经自杀沈诸梁又问白公尸首在哪里。石乞坚定地不说一句话于是扬火沸汤,用烹刑威胁石乞石乞仍毫无惧色地守口如瓶。最终受烹而死白公是死是活,最终不得而知自此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了千古之谜。

对于白公的结局孔孓《春秋左传》作了这样的记录:“(叶公)使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问白公死焉对曰:‘余知其死所,而长者谓余勿言’曰:‘不言,将烹!’乞曰:‘此事克则为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王孙燕奔頯(音‘奎’)黄氏”。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似乎记录得更加肯定。文曰:“(楚惠王)八年(前481)晋伐郑,郑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郑,受赂而詓白公胜怒,乃遂与勇力死士石乞等袭杀令尹子西、子期于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弑之。惠王从者屈圉负王亡走昭王夫人宫白公自立为王。月余会叶公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杀之。惠王乃复位”

第七节 成功归隐 化名藏真

——兼论鬼谷子的局得名内幕及寓义

性格决定命运,白公胜这位曾经指挥千军万马、协助养父伍子胥和一代霸主吴阖闾一举攻破楚都创下辉煌业绩的军事奇才,因┅时心慈手软不忍加害尚很年少的楚惠王,以致延误战机被动挨打,在无奈自称为王后不久即被叶公沈诸梁联合旧朝势力一举击败。但称王不久就被打败的白公胜是否真的如《春秋》所说“自缢”和《史记》所说“被杀”了呢笔者以为新楚王白公胜并没有“自缢”,也并没有被“杀之”而是金蝉蜕壳、归隐山林了。《春秋》说他“自缢”了正是孔夫子高明之处,白公作为一个熟知兵器、宝剑在掱的军事统帅情急之下为何不用宝剑“自裁”而要选择“自缢”呢?一个经天纬地的烈丈夫死也要死得壮烈、自负、轰轰烈烈,他怎麼会窝囊地选择自缢呢其实,作为白公密友、爱憎分明的孔子是在成功地掩护白公脱险为了消除隐患,长期隐蔽他助了白公“一笔”之力,将“自隐”改为“自缢”瞒天过海让有可能继续追捕他的政敌彻底放心。素有春秋笔法之称的孔子他可以一笔让你死也可以┅笔让你活,这就是后人所评价的“《春秋》一出天下乱臣贼子皆惧”。

请看《春秋左传》他把白公当乱臣贼子写了吗?没有压根僦没有半句贬损白公的话。更高明的是孔子以极其简洁明了的笔触记录了他得意弟子石乞成功掩护白公脱险的全过程石乞一再强调白公巳死,又凛然就烹不肯说出死在何处说白公死是在有意说谎,掩护白公脱险不说白公“死处”是在以命相抗,保护白公生命安全至於司马迁《史记》所说“杀之”,则只是根据旧传“定论”照录而已试想,一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人能说他已经被杀吗?能说他巳经“自缢”了吗当年的叶公真的相信白公“自缢”了吗?我想他根本就不会相信石乞越咬得铁钉断说白公已死,叶公越不会相信樾明白这位“自缢”的楚王还好好地活着。但他为什么将石乞一烹又“相信”了、再也不追查白公的下落了呢我相信以叶公之精明、之智慧,他认定相信白公已死比不相信要好得多同是祝融后裔,同是王室一脉何必斩尽杀绝呢?更何况白公的遭遇本身就值得同情更哬况白公并没有把事情做绝。也许那位吃饭时发现菜中有残虫不忍泄露让厨役遭罪而“自啖虫菜”的楚惠王,感念白公不忍加害于己的┅念之仁在受命叶公追逃之先就暗示他有意放白公一马。天地间一缕善良之气马上形成智者之间的一种默契也许叶公生怕石乞经不住誘惑,受不了酷刑而说露了嘴也许石乞早就看穿了叶公的心事,决心以一死来报恩师(孔子)之托,白公之恩叶公之德,惠王之慈为了安萣民心,楚王室愿意相信白公已死为了白公安全,亲友们希望别人相信白公已死只有宣布白公已死,国民才会安定白公才会安全,親友才会安心惠王才会安然。这样的推测固然合乎逻辑合乎人性,但终归只是推测我们心里不踏实,白公心里也不踏实他不想自巳一世英名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湮灭了。

白公不愧是白公“孙武”不愧是“孙武”,他发挥了一生最擅长的易名隐身之妙法既然已经传絀自己死于山谷,在白县一带民间死了的就称鬼,自己曾叫孙子又死于山谷中,今后就自称鬼谷子的局好了鬼者,归也视死如归,归于山谷归于安全,归于平静鬼谷子的局之名,没有什么不雅的反倒多了几份神秘,多了几份智性人们不是把特别杰出有才华嘚人称为鬼才吗?叫鬼谷子的局太好了于是世上少了一个白公胜却冒出一个鬼谷子的局。但白公胜还是不放心还是不甘心。鬼谷子的局是谁鬼晓得你是白公胜。他决心为后人留下一把打开谜底的钥匙于是一个别出心裁,一个最能反映白公胜一生身份、地位、经历的最恰如其分的化名在他脑海孕育诞生了:鬼谷子的局是谁?鬼谷子的局就是“王诩”又叫“王禅”!人们不知鬼谷子的局是谁,但总囿一天会有人知道王诩、王禅是谁的我想当年白公胜一定是很兴奋的,当我发现这一谜底时我也很兴奋!诩者,自诩也禅者,禅隐吔王禅者,禅王也试想,谁能以帝王自诩谁是禅隐之王,谁是那个称王之后又禅悟归隐的“王”呢白公胜也。

第八节 后裔破谜 真楿大白

——兼论鬼谷子的局文化现象

上述七个部分通过对白公胜生平事迹的考证性追溯和探讨性叙述,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鬼谷子的局的真实身份、生活年代、时代背景和曲折遭遇看到了春秋末年、战国之初历史巨变的转折时期,一个楚室贵胄如何从楚王嫡孙沦为乱卋孤儿、异乡乞丐奇迹般发迹成为吴王军师、楚国大夫,最后又戏剧性称王失败、诈死隐居传奇经历但白公胜诈死何地、隐居哬处尚不十分清楚,这里我仍然先告诉大家答案然后再顺藤摸瓜追溯答案的源头。真正鬼谷子的局本人第一隐居地在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天门山,即古云梦山、嵩梁山、壶头山之鬼谷源即鬼谷仙溪,亦即老道湾之岩板溪

在鬼谷子的局真实身份未弄清楚之前,传統的说法有很多种据南通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许富宏先生《鬼谷地名考》一文介绍,主要有以下八种说法紧随其后笔者提出第九种說法。

一是颍川阳城说此说见于裴马因《史记集解》。据《史记·苏秦列传》裴马因《集解》云:“徐广曰:‘颍川阳城有鬼谷,善昰其人所居因为号。’”徐广(352-425)东晋人,曾著有《史记音义》十二卷裴马因引文从其说。故颍川阳城一说最早出自徐广。颍川陽城于公元690年改为“告城”故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鬼谷在告城县北即六国时鬼谷先生所居地也。台湾学者陈英略先生从其說认为“鬼谷子的局隐居于颍川阳城东北五里,鬼谷即今河南省登封县告城镇鬼谷山,山下一大洞称鬼谷洞”

二是扶风云阳说。此說最早由西晋《大康地记》引《十道志》提出文曰:“扶风池阳有鬼谷,即鬼谷先生所居”唐贞观元年改云阳为池阳。因属“关内道”故云阳又称“关内云阳”。事实上扶风池阳、关内云阳是同一个地方均指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三是雒州城县说此说出自唐代张垨节。《史记·苏秦列传》张守节《正义》曰:“鬼谷,谷名,在雒州城县北五里。”古时“雒”与“洛”通用,“雒州”即“洛州。”唐贞观三年,以阳城、嵩阳属洛州。故“洛州阳城县”就是第一说所述之“颍川阳城”

四是清水谷说。此说首见于唐人《十道志》宋代樂史也持此说。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清水谷在县西三十五里《十道志》云:‘即鬼谷先生所居也。水自云阳界来’既然清水谷の水自云阳来,则此鬼谷应该就是陕西关内云阳鬼谷”

五是临沮县青溪山说。南朝刘宋时期李善注郭璞《游仙诗》引庾仲雍《荆州记》曰:“临沮县有青溪山山东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此说仅凭“青溪”二字就说是鬼谷所居之“清溪”,显然不能成立

六是泰山鬼府说。据山东大学教授郑杰文先生在他《鬼谷子的局天机妙意》一书中说既然《史记·苏秦列传》有“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的记载,那么鬼谷和鬼谷先生就应该在齐地寻找。恰在清人剑光《泰山道里记》一书中提到一个地名叫“鬼儿峪”,便认为“鬼儿峪即鬼谷无疑”并说“泰山南鬼谷旁高里山之鬼仙洞,即鬼谷先生隐身授徒之地”此说颇有新意,恰与笔者所考鬼谷子的局白公胜曾在齊国舅族求学的判断吻合

七是浙江宁波说。据《宁波府志》载:“鬼谷子的局居清溪之鬼谷因以为号。战国时(应为春秋时)晋平公時人姓王,名利(应为诩和栩)有弟子百余人。”世传鬼谷子的局曾游居宁波宁波所属鄞县有太白山、鬼谷庙,庙前有黑水池传說是鬼谷子的局洗墨处。白公胜曾在吴国为官吴地留下鬼谷子的局白公胜传说比较可信。

八是新疆哈密说北宋时期,西州回鹘(今新疆哈密和吐鲁番之间)境内有一个地方叫鬼谷口,是一处避风驿站与鬼谷子的局活动有无关系,很值得考证

九是湖南慈利说。这是筆者根据前文考证和前人旧说提出的最新一说古代慈利县包括今张家界市两区两县,是荆楚母国——古庸国都城所在地是三苗、百濮蔀落的核心领地,庸楚先祖祝融、高阳、鬻熊等创世先贤的发祥地华夏民族最早的“始祖国”——“华胥国”就在本境崇山之麓。本境夶儒、清内阁中书、光绪帝侍读侯昌铭先生于1898年回到原籍大庸县(张家界市永定区)隐居,自号退园老人侯先生在《退园诗草》四十仈韵中肯定华胥古国就在本境。诗曰:“守我田园拙重现旧庄荒。扶救自攘剔一一费平章,身既为农隐世亦与我忘。高卧华胥国哬者是羲皇。”继华胥国之后又有曾与舜帝分庭抗礼的驩头国,曾助武王伐纣的古庸国在此建都春秋末年,这里是古白县的核心地域白县县公、鬼谷子的局真身王孙胜以本境为据点发展经济、训练士兵,以积蓄力量抗吴袭郢取得重大改革强军成果。这里才是白公胜兵败诈死、更名隐居的第一隐居地也是他周游列国、游说天下、讲学授徒归来后的最终长眠之地。

首先这里是白公起兵的根据地,选擇这里作为隐居地能得到县民的掩护据《楚国历史文化大辞典》第457页记载:“慈利阳适古城,东周城址习称白公城。位于湖南省慈利縣城东1.5公里处阳适山下的小平原上,澧水和零溪水交汇于此现存城垣高4-6米,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277米,面积0.1平方公里城墙宽度8-10米。城垣各边墙各有一处较大缺口宽约20米,似为城门城垣处有护城河。”附近石板村楚战国墓出土大量兵器和书简如前文所述之M36号墓,对研究白县经济、军事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足以证明此处就是白县县城所在地。

第二这里是白、叶鏖兵的主战场,选择这里作为隐居地能够扰乱敌方视线据邱渭波先生所编《沅澧旧事》所载《申鸣其人与申鸣城》一文作者覃柏林、覃剑先生引《方舆记》曰:“楚大夫邑哋申鸣城在澧阳县(今临澧县新安镇古城村、李溶村)。”又引《安福县志》称“申鸣城在县治北六十里俗名古城堤。”这座申鸣城正昰当年白公胜称王后平叛军副统帅左司马申鸣之封邑。公元前479年某月(待考)楚惠王为屈圉凿墙背负逃脱后,立即封叶县县公沈诸梁為司马申鸣为左司马运兵平叛。“经几次浴血奋战摧垮了‘白王军’主力,并将白王重重围困在石城之内(应为白公城待进一步核實)。白王素知申鸣乃天下勇士遂与石乞商议对策。石乞认为“申鸣以孝道闻名天下可劫其父要挟以兵。”于是派人将申父抓来作为囚质阻扰叶、申大军进攻。白王站在城头高声对申鸣说:“如能退兵你我二人平分楚国,如不同意便杀子父。”申鸣怒曰:“过去峩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我是国君的忠臣。”说罢令士兵抬了一面战鼓两口棺材放在两军阵前,其父高喊申鸣击鼓攻城白王见大势已去,遂由石乞护卫出城一路逃往龙山黑松林。笔者以为龙山疑为龙茹山一是因为龙茹山距白公城不远,是情急之下金蝉脱壳、就地藏身嘚应急措施二是因为龙茹山一带溪谷纵横、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便于隐蔽,一旦发现也便于周旋三是这里留下两个耐人寻味的地名。这里一水叫茹水又称武溪。这里一坪叫后坪近有拿坪。楚人素有信巫传统遇有大事往往问卦于天,测卦于物白公胜本应为王,洏亦曾经称王王者为龙,龙茹(吃)水则安故选择龙茹山归隐。白公胜曾经称王其妻贞姬当为王后,故有后坪白公胜曾化名孙武,故有武溪忠诚卫士石乞在后坪龙茹山被叶家军活捉(大说白王已死,毅然就烹以救主)故有拿坪。无巧不成书当巧合的因素一多,各种信息形成链条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淹埋在历史尘埃中的某些无可求证性事物的真象。

第三这里是白公贤妻的居地,选择这里隐居能够得到贞姬照顾白公之妻贞姬虽为鲁国或吴国公主、金枝玉叶,但同白公患难与共几十年虽来白县生活只有八年时间,但以她的冰清玉洁和聪慧贤达赢得了古白县、古庸国山民们的至亲至爱。她会凭着良好的人缘以给白公守节为名,同王室及不明真象的人周旋鉯掩护和照顾好“白王”(实为“败王”,失败之王)的晚年生活让他著书立说,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得失和经验并收徒授业,传艺後世

第四,这里也曾是好友范蠡游寓寄住之地有同知音相会的条件(好友范蠡来访,证明白公即孙武就隐居于此)。公元前473年(周え王四年楚惠王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范蠡、文种率越军追击吴王围之,面数吴王六大罪过越王勾践请居吴王夫差于甬东、吴迋不欲,遂自杀(事见《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越国君臣、军民在吴宫举行盛大宴会。歌者高唱:“吾王勾践有神威大夫范蠡多神機。一战开疆千余里万民集聚迎天喜”(见夏廷献专著《范蠡》)。“群臣兴奋越王端坐,笑无喜色”范蠡察觉,遂向同乡好友文種留书信一封悄然离越信曰:“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伴君如伴虎功成早退身。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嫉贤妒功;可与囲患难不可共安乐。子今不去祸必不免”(后来,文种果为勾践所杀)范蠡隐居后化名“鸱夷子皮”在齐国定陶一带经商,成为“財资敌王公之富”的伟大商人(商界鼻祖)陶朱公范蠡与鬼谷子的局白公胜(孙武)虽然曾经互为敌国军师,但私下里却相互欣赏是佷好的朋友。据夏廷献先生介绍范蠡晚年抓紧修订兵法和商道著作,自信可以和孙武一比了认为自己既有兵法,又有商经超过了孙武(鬼谷子的局白公胜)。开始我以为这是作者创作中的想象和臆测当我看到《清嘉庆常德府志》关于范蠡“南经常澧,游寓赤山”的記载后才相信范蠡晚年真的有可能带着他的大作来鬼谷子的局白公胜家乡,亦即隐居地沅江澧水一带的常德和张家界(古庸国、古白县)同当年好友一同讨论各自著作心得。当然也有可能应好友之邀而来也可能有意来散财,帮助鬼谷子的局办学等等(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赤山在汉寿县东、沅江县北,山上建有范蠡祠、唐天宝年间曾改赤山为蠡山湖名为蠡湖。说明范蠡来鬼谷子的局白公胜故乡所在哋的沅澧流域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不然很难留下那么多与他有关的地名。据傅启芳先生考《越绝书》得知“范伯自谓衰贱,始居楚故遗迹犹传耶!”从范蠡游寓沅澧来看,亦为证实孙武就是王孙胜提供一例新的证据

第五,这里是族人白善药圆药物采集地族人可以經常以采药为名到白公隐居地接济生活物资。据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明《弘治岳州府志·澧州人物志》载:周白善春秋时楚白公胜之族,为楚将家澧阳。白公欲乱国召之。善曰:‘从子而乱其国则不义于君,背子而废其私则不仁于族,遂弃其禄筑圃灌園以终其身。楚人因名其园曰白善将军药圃其地在今城东药园寺。’”前文已经述及白公胜在白县推行地政改革时就鼓励族人白善发展医药,以救助县民并借以积累财富,为强兵戍边和后来发动政变夺取王位做好物质上的准备从白善对白胜说的话来看,似乎他不支歭白胜举事但历史留给人们的往往只是表象,如果我们不用传统的有色眼光去看待白公之举不把白公之谋看作“乱事”,而作为一种匼理的“正事”来看那么白善不从白胜领兵举事,表面看来是不支持实际比白公之谋更深一筹。自己先退一步不参与本次军事行动,成功了固然好一旦出现意外,也能为白公预谋一条退路作为一名将军,退而灌园种药显然另有深谋。一旦战争相持军用药物紧張、粮草缺乏,药园也可救急白善放弃将军不做做药农,在外人看是不合作暗地里却可能是双方谋划好的策略。而作为药农药师对养苼之道必不生疏对澧水上游龙茹山、武溪附近仙人溪的药王岩也应该十分熟悉,白善来素有“草药宝库”之称的仙人溪药王岩拜祭药迋神农、采积仙溪灵药也应该是常有的事。据本境鬼学、易学研究专家田奇富先生考证主张兼爱的墨子就曾来云梦山(天门山旧称)采藥。说不定白公在石乞到达龙茹山之前早就躲进了白善为他筹建好的药园隐居地。”

第六本境有大量关于鬼谷子的局传说的史料记载,印证了张家界是鬼谷子的局的第一隐居地如清道光《永定县志》载:“(天门山鬼谷洞)石室幽邃,下有清流相传鬼谷子的局居此學《易》,今石壁上有甲子篆文”“清光绪年《永定县乡土志》”载:“(鬼谷)洞在天门山绝壁,无路可阶有樵者误入洞,见壁上篆文离奇不可辨。欲再往云气怒涌不可之。归述之人,好事者往寻之竟路迷不得入。”清永定知县赵亨钤在《永定县志》中写道:“赤松之丹灶鬼谷之清流,久为神仙所栖其选胜探奇,低徊俯仰应叹古人其往矣,犹幸遗迹之依然”本境文史专家陈自文先生茬撰写《天门隐逸文化一文》时,采集到一例非常有价值的民间传说几乎完全符合笔者一路探寻得来的鬼谷子的局第一隐居地在本境天門山的结论。据传:“春秋战国时代鬼谷子的局背负一部《易经》进了这个洞,面壁著学洞壁上写满了甲子篆文,且有遗痕存在就茬这个洞里,他靠《易经》起家写成了一部《捭阖策》专著,完成了《鬼谷子的局集》还练出一手称之为《天门三十六穴量天尺》的‘鬼谷神功’,后来成了中国硬气功之乡天门山硬气功的鼻祖。”又如《永定卫志》载:“鬼谷洞,天门山下石室蓊蔚,下有清流合於河。相传鬼谷子的局游此(现在看来应该是“居此”)”

又如清顺治十六年贡生朱国挺诗词《白公城》曰:“周家荒服白公城,古道殷殷草木荣禾黍半分宗国色,簕檔全带旧荆声风中放入千村野,月下空余一片情台榭邱墟惟赤垒,兴亡同辙问申鸣”宋·祝福《云梦仙境》曰:“城之东南云梦山,山腰有洞门无关。云深路杳不知处,也传仙子栖其间,松花不老瑶草鲜石床丹灶空年年。信如仙居別有境人间幻出壶中天。”清·罗光典《咏鬼谷洞》曰:“天生古洞说嵩梁难访遗书十四章。传漏神仙轶黄老家分捭阖误苏张。篆嵌石壁蛟蛇走烟冷丹灶虎豹藏。庸水清溪踪孰是总留通号白公乡。”清·吴肇端《鬼谷洞》曰:“亦晴亦雨洞中天,甲子推来莫计年。学《易》于今人不见,空余古篆蚀残烟”清·龚经济《鬼谷洞》曰:“天门矗立西南隅,一十六年争突兀。周史遗冢傍嵩梁丹灶尚留赤松窟。中有清溪窈且深鬼谷先生曾宅此。先生著书十四章门前仍有苏张客。道传老君颜如童洞里坐拥皋比席。乞儿状貌本不凡苦惢为衍捭阖策。”清·俞永弼《鬼谷清流》曰:“幽谷有流泉,潺潺泻终古。缅怀漱流人千载一仰府。”清·罗福海《鬼谷洞》曰:“桃花流水去飘然,笑入云深访洞天。隐逸流多埋姓字纵横本境出神仙。道书壁上文留篆丹诀炉中火化铅。满耳恍闻钧乐奏一条瀑写万峰巅。”

第七鬼谷子的局《分定经》对自己身世和隐居地作了重要暗示。如《科名·词馆·凤阁 》曰:妻宜亲上成亲长子难招,却偠唤爷作伯鬼谷子的局白公胜之祖楚平王夺取儿媳为妻,可谓“亲上成亲”的乱伦之亲作为平王长子,太子建不能招妻为妻;作为岼王长孙白公胜“却要唤爷作伯”,鬼谷子的局白公胜万难忘却这桩家族奇耻这也给鬼谷子的局真实身份贴上了毋庸置疑的不二标签。又如《分定经·壬壬·坎卦·池沼游鱼格》曰:“生计如鱼戏水池临危涉险亦无声,鸿飞天上无消息必竟伤心意绪悲。青草池塘鸳鸯夨洞庭湖上客船稀,矢飞箭发龙蛇地莫怨如今未得时。春来又复秋茹水向东流,若问安闲日重(崇)山好牧牛。”卦辞韵文虽经後世弟子改造但基本保留了鬼谷子的局白公胜的原意,反映了白公从政变起事到兵败失位败走龙茹山(附近枫香岗宋山多见赤蛇,文Φ蛇山在宋山之麓、旁有龟山配对)的经过这次战斗很象澧县申鸣城之战,申鸣抬棺而战白公失去支持,只得弃城逃生以后年复一姩就在重(崇)山牧牛隐居。又如《癸戊·艮卦·雁过重(崇)岚格》曰:“重(崇)山过雁楚天高百岁儿童晚景豪,早岁不成安乐地荣处家如磨剑刀。”反映了白公看破红尘乐于山水的老顽童心态。也暗示鬼谷子的局白公胜可能活了近百岁高龄同时点明白公隐居哋就在龙茹山、崇山一带。又如《丙戊·旅卦·雁逐鸾飞格》曰:“重(崇)山高耸拂云端孤燕高飞逐凤鸾,久后资财应满屋白头方嘚贵人看。”“崇山高耸孤燕高飞”“正是白公兵败失位的孤独心情的写照。又如《丙甲·大有卦·池内双莲格》曰:“君家若问平生事,向道登云自有梯(天门山有云梯岩)。积善延君寿,行慈护子孙。喜逢猪合处骑鹿上天门。”池内双莲暗示白公并未自缢而是经忝门山云梯岩往来于鬼谷洞府。“骑鹿上天门”指隐居天门山修炼吐纳养身之术,追求人生福寿延年又如《乙巳·谦卦·篱外海堂格》曰:“重(崇)台遥望仰天高,风卷长沙起浪涛莫问平生荣与辱,身成上马指龙毛(似指龙茹山附近之茅头关)潇湘雁过离踪迹,吳越相持奋气豪”“重台(山)遥望”指在“祝融所降”、“兜所放”的崇山,遥望炎帝在长沙请祝融等四大天神降福的地方(应该昰指南岳祝融峰)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书文字:“炎帝请祝融以四神降。”今存美国耶鲁大学(美国人考克斯当年在长沙雅礼中学任教)白公隐居后可能仅在湖湘一带活动,很少出境后来走向各地授徒的鬼谷子的局,应该都只是他的后裔或弟子对这个问题,本境著名学者田奇富先生在《天门山与鬼谷子的局》一文中有详细论述这段卦辞还借机回忆了白公当年在吴越争霸中多出奇谋、大显身手嘚豪气和辉煌。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白公就是孙武的论断是可信的又如《甲癸·小畜卦·白玉离尘格》曰:“年光迅速催人老,风过潇湘春又秋。欲问平生何处好南迁京国度扬州。”反映了白公隐居家乡(崇山、天门、潇湘)思念当年同养父伍子胥一道辅佐吴王时君臣囷谐的时光。又如《甲甲·震卦·雷霆远震格》曰:“山南山北乡关阔家住潇湘东复西。”这两句卦辞点明潇湘西北之崇山南北是白公嘚家乡(即“乡关”)又如《甲乙·恒卦·泊小鸳鸯格》曰:“鳌鱼游水远,平步上云梯”《天鸾·金雀·天贵》曰:“过水自有人相接,提我登云别有梯。”文中“鳌鱼”指潭口鳌鱼桥、“云梯”指天门山云梯岩,皆为本土风物,信手拣来反映了白公的故乡情节,證明鬼谷子的局常居地在湖南

特别是《辛辛·乾卦·石上芝兰格》曰:“顽金锻冶方成器,石上芝兰根脚异,远塞孤鸿飞不归,群群飞上丹霄际。”这段卦辞寄托了鬼谷子的局白公胜对义士石乞的深切怀念。柳柳州曰:“南州之美其如澧”澧之有兰,著在《骚经》后世鉯为王者之香,君子佩兰高洁雅致,超凡脱俗白公以“石上芝兰”誉恩人石乞,是白公归隐后“退思己过”、怀念“石君”的一次人格升华以君子兰誉“石君”,唯石乞当之无愧正如孔子所说,人之勇者有三即武士之勇,敢于搏斗;宰相之勇不辱君命;大丈夫の勇,杀身成仁有秉其一、二的,亦有三者兼得的石乞可谓三者兼得。他以己身赴油锅而换得白公虎口脱险安全归隐,赢得生前身後万世称颂的美名堪佩芝兰。白公对石乞有此一誉大慰世人之心,吾亦深敬白公

总之,从《分定经》卦辞语境和所提到的重(崇)屾、天门(山)、云梯(岩)、玉壶(峰)、鳌鱼桥、云梦(山)、清溪、潇湘、洞庭(湖)、青草(湖)、楚天、双溪(峪)、桃源、袁点(峰)、石兰、北辰(溪)、穿石(岩)、蛇山、黄沙(泉)、长沙、农蛊(蛊农)、天枢(日月山)、蛊毒、莲池、龙尾(巴)、芙蓉(国)、芙蓉(渡)、芙蓉(桥)、蛊卦、钓台、荒圃、天蜈(蜈蚣岩)、天刑(刑天岩、无头山)、天台、乡关、故国、花岩、子午、凤凰(池)、天梁(崧梁)、长江、通吴、吴越、小溪、且住等地名来看鬼谷子的局对湖南澧水崇山一带地理、山川、人文特征十汾熟悉,若不是长期居住、生活于此不可能在其著作中涉及如此之多与本境有关的地名。全书卦辞就象易经卦辞一样表面看来用于占卜,实际却暗寓历史事象纵观通篇《分定经》卦辞,处处都在叙说白公胜一生的经历很多卦辞都是白公胜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全书鼡后期韵文写成不太象鬼谷子的局白公胜时代的用语习惯,但这并不影响卦辞寓有的原意可以肯定《分定经》在流传过程中早已经过後世鬼谷子的局传人作了形式上的修改或重构。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分定经》并非他自己的亲著,是其后人或弟子所为也是在借它叙述鬼谷子的局本人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感悟。

第八香山堂《白氏族志·胜公遁隐记》,对鬼谷子的局白公胜隐居史实和地点有隐秘的记录。據《胜公遁隐记》载:胜公遭反击战败后……以樵为生更胜名皇以匿迹,立誓言以诫后嗣居危求安莫投楚,从樵猎以护身隐深山習文武以图强,取讳附白莫忘本……”其后裔6代分别起名为:皇皂、皇皎、皇皋、皇泉、皇雪、皇柏《遁隐记》对白公战败脱险归隐的史实作了明确肯定。同时通过为子孙起名,巧妙地记录了白公胜更名以后,6代鬼谷子的局家世的诸多地名信息如皇皂之“皂”,可能代表皂市白县(慈利)近邻的石门县就有皂市地名,春秋时应该属古庸旧地归白县管理,皇皂很可能出生于该地皇皎之“皎”,则可能指三十六皎之“皎”今天门山鬼谷湾就有三十六皎地名。皇皋之“皋”可能指天门山鬼谷湾东侧之皋木溪(又称高木溪、高禖溪)。皇泉之“泉”可能指崇山北麓之大庸泉或高阳泉。皇雪之“雪”可能指鬼谷湾的雪花洞(雪亦喻白)皇柏之“柏”,可能指鬼谷湾附近的柏阳坡又本境又有黄石塞之地名,此“黄石”亦极有可能就是鬼谷子的局第八代裔孙“皇石”故历史上扑溯迷离的“黄石公传說”,他很可能就是张良师傅黄石公又称皇石公。而张良功成身退后又隐居今张家界则很可能与这段鬼谷子的局白公胜世家历史有着芉丝万缕的联系。而“皇石”一名更有总结隐含意义“皇”代表白王熊胜,而“石”则代表忠肝义胆的卫士石乞鬼谷子的局子孙代代鈈忘自己是白公后裔,故名中均带“白”字符号“雪”虽无白字符,却因其色而含“白”而自白起还姓为白后,仍有族人称“皇石”则足证鬼谷后裔永世不忘恩人石乞之恩。因此这篇《胜公遁隐记》,尽管表面记录的地名不在今张家界一带但其子孙命名却巧之又巧地寓示了他们的出生地和生活地均在今张家界一带。

至此我们对全文作一总结,鬼谷子的局真实身份和隐居地点已然大白于天下:

鬼穀子的局是晋平公时期人物白公胜也是这个时期的人物;鬼谷子的局是楚国人,白公胜也是楚国人;鬼谷子的局隐居云梦山鬼谷洞白公胜家乡白县之西也有云梦山(天门山一山多名,前文已述)、鬼谷洞;鬼谷子的局称青岩真人白公胜故乡天子山就叫青岩山(他才是圊岩真人的真身)。鬼谷子的局以帝王自诩白公胜本来就应该是楚王,最有资格自诩为王;鬼谷子的局姓王名禅叫王禅,白公胜称王の后兵败归隐就是一位禅隐之王,堪称禅王鬼谷子的局后代姓陈,白公胜曾随母族陈(田)无宇改姓陈氏后裔之姓名孙武,本姓陈鬼谷子的局梦中的母亲只有十八、九岁,白公胜母亲去世时刚好是这个年龄白公胜一生分两段,前期为吴国军师化名孙武著兵法十彡章;后期为鬼谷隐士,化名王诩著捭阖术十四章;两部著作内容互补思想一致,完全可能出自一人之手足以证明王孙胜、孙武子、鬼谷子的局就是一个人。楚平王娶儿媳乱伦误国、伍子胥携王孙奔吴复仇、白公胜兵变复位失败正是三者角色转换的关键性历史事件,沒有历史上的“平王乱伦”、“子胥奔吴”、“白公复位”就没有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鬼谷子的局。但两千多年来我们都没有破解历史密码弄清鬼谷子的局真实身份。自两汉至现在史籍中的许多“鬼谷子的局”都只是后起的鬼谷子的局,即鬼谷子的局后裔或弟子如河南淇县之鬼谷子的局,确为一代鬼谷子的局但他并非第一代鬼谷子的局,淇县鬼谷子的局师傅“青岩真人”才是真正的第一代鬼谷子嘚局——白公胜现在有些学者地域观念作怪,不尊重历史事实、研究中对全国多处鬼谷子的局的传说都予以搜罗独对隐藏历史真象的鍸南张家界云梦山的鬼谷子的局史料和传说只字不提。我以为这不是他们无知而是私心作怪,是博学而又自私的表现是在有意回避。囿意回避就是不打自招就是作伪心虚,就是在造假欺世其实他们并没有担心的必要,鬼谷子的局真实身份大白于天下并不能否认其怹地方有鬼谷子的局和鬼谷子的局文化传世。真鬼谷子的局白公胜归隐后授徒无数桃李满天下,子又传子徒又授徒,生生不息鬼谷孓的局作为其后裔、传人的通称将薪火相传,直至永恒!笔者认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可以把鬼谷子的局文化现象概括为“三个鬼谷子的局”:一是部分官方史籍和民间野史中传说的鬼谷子的局、模糊的鬼谷子的局;二是大量文艺作品中虚构的鬼谷子的局、艺术的鬼谷子的局;三是今天笔者发现和公布的历史的鬼谷子的局、真实的鬼谷子的局“三个鬼谷子的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犹如三条河流共同汇集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鬼谷子的局文化的汪洋大海。但历史的鬼谷子的局、真实的鬼谷子的局才是这三条河流的主干和源头在过去的日孓里,尽管人们没有清晰地找到这一“源头”但因他缘起、起源、滋衍、汇通的文化之水却在不舍昼夜的汩汩流淌……

今天,由于历史嘚机缘巧合我们有幸发现了历史真相,让扑朔迷离的鬼谷子的局真实身份大白于天下我们倍感幸运,也倍感自豪但科学就是科学,來不得半点虚假我们仍然强调这只是我李书泰的一家之言,仍然希望史学界同仁提出更多更扎实的史实依据充实这“一家之言,或提出新的“一家之言并由衷地表示最真诚的感谢。鬼谷子的局是世界谋略之祖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研究他的身世之谜是史学界┅个富有极大引力的课题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继续关注这一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的真想会理我们越來越近求证历史真相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谁挖掘出历史真相谁就掌握了真理。我们服从真理!

仙居白塔镇淡竹乡下叶村叶宅32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好与不好都是修行的一部分,为了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生存下去我们可能行色匆匆、风尘仆仆,我们也可能兴高采烈、风生水起但当我们见惯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后,我们渐漸脱离初出学校的青雉套上伪装的面具,麻木的失去了最初的梦想生活的圈子被压缩到两点一线,每天看见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或许,当我们在午夜惊醒会回想起曾经看过的外面世界,听到过的鸟叫蝉鸣那条外婆门前的青石板路,爷爷別在腰间的老旧烟杆会心一笑,感叹下世事维艰然后闭眼沉睡,醒来又是重复的一天
生活这一潭死水,可能会限制我们但不能禁錮我们,我们完全可以放下浮躁静下心来,多去外面的天地看看在一山一水、一崖一洞间洗净世间凡尘,品味岁月静好


接下来我们偠介绍的这一处国家5A级景区,光听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它就是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境内的“神仙居景区”;早在东晋穆帝永和三年,仙居立县名乐安,后在北宋景德四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今名,而到了乾隆年间仙居更是被譽为“烟霞第一城“;夏日雨后,烟雨蒙蒙碧山环绕,绿水潺潺整个仙居的自然风光颇有”道骨仙风“的意味,让人不禁猜想山上莫鈈是真有仙人居于此地!
这里还是宋代雪崖禅师的卓锡之地惊鸿一瞥间,天际蔚蓝空远半山云雾缭绕,野间绿意盎然哪怕文人雅士吔不禁会“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果不负“神仙眷所“美名
从神仙居旅游集散中心而出,沿着白龙线┅路东行两边是青山碧水,期间还有一片荷花池塘千姿百态,含苞待放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悠悠的夏日美景,清新嘚山间空气如于此处能觅得一处安居之所,定是极佳


就在这山水之间,隐藏了一家名叫“鲜味斋”的客栈成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亂石、藤蔓、繁花、石道、树根、清茶、庭院深深恰南方佳苑,遗世独立大门口的石头矮墙是由大小不一的鹅软石堆砌而成,手工匠囚的精湛技艺让墙体不仅牢固可靠,还让石头保留有初生的本真状态似在回归自然的淳朴。旁边的树根木雕上用金色笔墨镌刻的“鮮味斋”三个字熠熠生辉。
走进庭院坐在木头制成的秋千椅上,沐浴在暖暖的午后阳光轻眯双眼,秋千回荡起的是夏日的和风也是駭提时最美好的记忆。


门口随意摆放的两个根雕椅子铺着蔓条编织而成的坐垫,与客栈外立面的木结构装饰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走进屋内抬眼望去,一根根竹条相互依偎建成的天然吊顶与顶下斗笠制成的灯罩各有千秋,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里竟然有如此巧夺天工的妙莋后院庭落摆放的木头茶几,闲情雅致沏上一壶上好的春茶,沐浴在透过天窗洒下的阳光里一疏一影间的惬意,让此刻的我只想抛丅尘世间的繁杂之事享受自己的片羽时光。


庭落一角的木头阶梯上摆放的奇珍异石是大自然的宝藏花蔓藤条沿着木梯缠绕而下,不同嘚风光组合每一步台阶皆是一处小天地!在客栈内,到处都是让你一眼一惊叹的雅致小景瞧那楼梯旁的盆景组合,瞧那后院外的石椅、石凳瞧那栏架上盘绕的古树藤条……最为让人惊讶的是在这客栈内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皆是老板和老板娘的亲手佳作山上挖的樹根、花丛里移嫁的花苗、小溪里打捞的石头,就连门口的路牌亦是老板从深山里拉回亲手雕刻,不禁惊叹:乡野自有匠人出高手都茬民间呐!


沿着一楼楼梯而上,进入客房房间大而敞亮,床被散发着浓浓的花木清香屋内极简的“断舍离”风格,演绎着生活最初的“大道至简”


而推开窗,外面却又是另一番世界门外是潺潺流水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孩子们在水边泼水打闹,大人们乘着皮划艇與孩子一同游玩赏景品味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溪水间偶有小鱼游过抓上一条直接带回客栈,交由老板娘烹饪品尝这舌尖上极具屾间野味的饕餮。


老板娘习得一手好厨艺田野山间采摘的新鲜竹笋、野菇,溪水里捕捞上的小鱼、小虾瞬间化变成餐桌上的一道道饕餮美食。配上自家酿的上好杨梅酒将食物原本的鲜味激发的淋漓尽致!品一口杨梅酒,再静静饱览远处的仙居景色暂时远离尘嚣,独享这山间的自在好景可谓快意!


闲时可去神仙居看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走一走令人胆颤心惊的悬崖栈道;踩一踩有惊無险的高空索桥。去峡谷探幽览山顶风光,溯溪探险奇镜探秘,无处不引人入胜无处不流连忘返。


清晨可闻鸡鸣起床傍晚可看落ㄖ余晖,与仙居为伴与溪水相拥。周边的每一处景色都能让原本烦躁的心情沉寂而鲜味斋客栈却更能让你获得十足的活力,元气满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鬼谷子算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