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浮世绘美术馆国立博物馆平成知新馆算是美术馆吗?

京都国立博物馆与谷口吉生
我的图书馆
京都国立博物馆与谷口吉生
这方建筑师事务所
2016年12月中旬,公司组织我们到日本关西旅行。在京都那天的行程当中,我们除逛了几处知名寺庙外,还特意去参观了谷口吉生在2014年完成的京都国立博物馆平成知新馆,以下是回国后整理完成的相关资料。京都国立博物馆平成知新馆1京都国立博物馆相关历史明治初期,日本社会在政府的主导下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在这股效仿洪流中,日本本国的传统受到轻视,古物、寺院、神社、佛殿所收藏的宝物等面临破坏或散失的危险。明治22年(1989年),为了保护本国文化遗产,政府决定分别在东京、京都和奈良设立博物馆,当时称为“帝国东京博物馆”、“帝国京都博物馆”和 “帝国奈良博物馆”。1900年,分别又改名为“东京帝室博物馆”、“京都帝室博物馆”和“奈良帝室博物馆”。二战战败后,根据修改的新日本宪法(也称“战后宪法”或“和平宪法”),三个博物馆名称改为现在的称号,即“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和“奈良国立博物馆”。三个博物馆场馆的建设都由不同时期的日本本土建筑师完成。明治时期,日本政府雇佣西方建筑师来日本执业和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建筑师Josiah Conder()。作为御雇建筑师,Josiah Conder不仅在日本设计了大量公共建筑(鹿鸣馆、三菱一号馆等),同时也在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西方建筑课程,为日本培养出第一批本土建筑师,包括辰野金吾,片山东熊,兽祢达藏等,因此他被称为日本现代建筑之父。这批建筑师随后就领导了明治时期日本建筑界,培养并影响了之后的日本建筑师。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辰野金吾,他创建了日本后来的建筑学会(当时称造家学会),并掌管建筑学会多年。辰野金吾(左)、片山东熊(右)日本最早一批建筑师的作品都以模范西方古典建筑为特色,片山东熊作为日本首批建筑师之一,就设计了前面提到的三大博物馆的最早的展馆,皆为西方古典风格。于1894年完成的奈良国立博物馆本馆、1895年完成的京都国立博物馆本馆和1909年完成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表庆馆,都是西方古典样式。截止至今,京都国立博物馆本馆已有122年历史,据说最初设计是按照三层考虑,由于浓尾地震缘故而变更为一层。该馆坐东朝西,东门(片山东熊设计)为博物馆的主入口。奈良国立博物馆本馆京都国立博物馆本馆东京国立博物馆表庆馆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日本这三大博物馆的西方古典风格的展馆都为东西朝向,形成一条东西轴线,皆为明治时期建成。而后建的本土风格展馆则形成一条南北轴线,且作为博物馆的主轴线,这个现象不知是否可以解读为日本明治时期已经为本土文化规划好位置了。因此,三大馆区都包含了从明治时期到日本当代的不同时期风格展馆,也反映出日本建筑的发展线索。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奈良国立博物馆回到京都国立博物馆,1965年,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分离派成员之一森田庆一设计了平常展示馆(后被拆除),方位坐北朝南,位于现平成知新馆位置。该馆在现代主义风格基础上加入了挑檐,墙柱,抬高地面等日本传统建筑元素。森田庆一设计的平常展示馆2001年,谷口吉生设计了博物馆的南门,其水平屋檐板与垂直片墙的穿插方式,像极了密斯的巴塞罗那展览馆。2014年,谷口吉生设计的平成知新馆在原平常展示馆的位置竣工开展,这是他独特建筑语言的成熟之作。很多细节延续了他1999年在东京完成的法隆寺宝物馆的设计。京都国立博物馆南门2建筑师谷口吉生谷口吉生生于1937年,父亲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谷口吉郎(年)。谷口吉郎跟前川国男是同批东大毕业生,1928年东大毕业后,他因崇拜柯布西耶以至于毕业论文写的也是柯布西耶的前川国男,在毕业典礼结束当晚谷口吉郎就迫不及待前往法国追随柯布西耶,在柯布事务所工作两年后回到日本,随后又进入到Antonin Raymond(年)的事务所工作。Raymond是赖特的助手,是因帝国饭店项目来到日本并留下来的美国建筑师。虽然师从赖特,但他的作品却明显的表现出对柯布西耶的追随。他的事务所除出了前川国男外还有另一位重要的建筑师吉村顺三(奈良国立博物馆东西新馆设计者)。业界普遍认为,Raymond对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谷口吉生(左)、谷口吉郎(右)前川国男与柯布西耶Raymond设计的夏之家(1933),因与柯布1930年设计的Errazuris住宅极相似而被柯布称赞自己未实现的想法在日本得到很好的实施。Raymond设计的南山大学(1964)谷口吉郎东大毕业后则到东京工业大学(刘敦桢先生留学的学校)当了老师,成为教授一直到退休。他完成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两次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从他作品能看出,他早期也是追随现代主义:白色箱体、横向窗户、平屋顶、室外楼梯等,后来慢慢加入日本建筑元素:挑檐,坡屋顶,细密窗格,白窗扇等。晚期的作品则是简洁的日本建筑样式:大屋顶,低檐口,首层抬高地面,长廊等。1938慶應義塾大学日吉寄宿舎(谷口吉郎)1959石川県立伝統産業工芸館(谷口吉郎)1968东京国立美术馆东洋馆(谷口吉郎)1974飞鸟资料馆(谷口吉郎)东京国立博物馆中,1968年竣工的东洋馆即为谷口吉郎的作品。该作品在外观上表达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与不远处儿子谷口吉生设计的法隆寺宝物馆从抽象上表达日本传统相比,谷口吉生在建筑上的成就超越了他的父亲谷口吉郎,这也是父子同为建筑师中儿子超越名人父亲之少见的现象。1999年法隆寺宝物馆(谷口吉生)谷口吉郎致力于对建筑的传统表达,影响了学生清家清,以及随后清家清的学生筱原一男,筱原一男的学生坂本一成等,构成了日本建筑界重要的一支师承派系——东工大派系。谷口吉郎因对日本文化的贡献,1973年获得了“日本文化勋章”。获此殊荣的建筑师不多,其中还有:1943年伊东忠太、1964年吉田五十八、1967年村野藤吾、1980年丹下健三、1998年芦原义信、2010年安藤忠雄。日本建筑师系谱中的东大支系在父亲的光芒下,谷口吉生大学本科学的并非建筑学,而是机械工学专业,这也许对他后面建筑中呈现的极精致的细部有一定影响。他从小就受父亲熏陶,见过不少来往谷口家的日本著名建筑师,而没学建筑专业,其中原因不太清楚。但是他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上的庆应义塾大学没有建筑专业确是不争事实。庆应义塾大学是日本最早成立的私立大学,创始人福泽谕吉()也就是10000日元上印的那个人物。庆应义塾大学与早稻田大学是日本最知名的私立大学,林徽因先生的叔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毕业于此。福泽谕吉本科毕业后,谷口吉生到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据说是当时海外考察回来的清家清的建议,清家清在谷口家谈到了美国优异的现代建筑教育。谷口吉生在哈佛短暂的为格罗皮乌斯工作过(几年后的1969年,格罗皮乌斯去世,享年86岁),1964年毕业后回到了日本,进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丹下健三工作室,一直到1972年。1975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早期的几个作品他还打着父亲的名义做项目,直到秋田市立图书馆他才真正独立。谷口吉生早期作品以几何体量的穿插构成空间,到后面越来越简洁,最后只剩下简洁的矩形体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磨练自己的建筑语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语言的重复使用。到后面的法隆寺宝物馆,铃木大拙馆以及平成知新馆,他的独特的建筑风格已经成熟,轻盈、精致且优雅,既现代又传统!1976福邦銀行 成和支店 1978年:资生堂企业资料馆 &1983年:土门拳纪念馆1983年:秋田市立中央图书馆明徳馆1989年:長野県信濃美術館?東山魁夷館1991年:丸龟市猪熊弦一郎现代美术馆 &1995年:丰田市美术馆 &1995年:筑波capio &1999年:法隆寺宝物館 &2004:東京倶楽部&2005:香川县立东山魁夷美术馆&2005:纽约现代艺术馆新馆2011:鈴木大拙館3京都国立博物馆参观照片京都国立博物馆位于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东山七条街北侧,对面是三十三间堂。京都国立博物馆位置平面图南门南门回望,对面是三十三间堂平成知新馆主入口主入口侧向公共休息廊外景东侧院通往老主馆的走廊平成知新馆大厅大厅旁开放楼梯(左)大厅二层(右)首层展厅未布展前室内首层展厅布展后室内二层展厅布展后室内二层展厅走廊入口大厅通往公共休息长廊的二层平台公共休息长廊休息长廊向外看4精致的细节水池边精致的不锈钢栏杆栏杆转角细节精准的完成度:地面铺装分缝,大门铝板分缝,玻璃隔断,玻璃分缝,立面石材分缝精准的在一条直线上门廊地面石材细节与水池下圆形细节呼应了丰臣秀吉时代方広寺旧址柱子位置石材转角细节建成时南门屋面雨水管的处理(左)现状雨水管的改造后方案(右)白色透明玻璃细节楼梯扶手细节次入口室外护栏一处交接失误成为本次行程发现的唯一槽点5传统的意向从日本的传统建筑能看出来,谷口吉生的很多细节与空间跟传统建筑有很多相通之处,是对传统的现代演绎。(部分图片来源为网络)
馆藏&26970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
消除语言隔阂 日本博物馆推出眼镜翻译器
扫描到手机
09:58:09 & & &
《日本新华侨报》于当地时间14日刊发文章称,对于许多外国游客而言,语言仍是在日本参观的障碍。近日,日本地方博物馆专门为外国游客推出了一款“黑科技”,眼镜翻译器。帮助外国游客无障碍游览博物馆。  文章摘编如下: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江户东京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西洋美术馆、民族学博物馆……要说到日本的博物馆,恐怕说上一天也说不完。在中国的旅游网站上,有关日本博物馆的专题也时不时地冲上首页。然而,对于大多数游客们而言,语言仍是在日本参观博物馆的障碍。纵然博物馆的展品再珍贵、有趣,如果看不懂介绍的话,就只能如同盲人摸象、靠着汉字瞎猜了。近日,日本地方博物馆专门为外国游客推出了一款“黑科技”——眼镜翻译器。据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1月11日,在日本大阪府堺市的博物馆,外国游客可通过一款眼镜阅读翻译后的展品说明。该眼镜是由NTT西日本开发,支持英文、中文、韩文三种语言。游客只要带上眼镜,就能看到显示在眼镜镜片上的文字。大阪府堺市介绍,2016年度,住在当地的外国游客约为十九万人,这个数字是五年前的六倍。为了方便外国人在大阪府旅游,当地组织了多次志愿活动,希望更多精通外语的日本人,或当地的外国留学生能参与到旅游事业的发展建设中来。可是,即便如此,志愿者的人数永远也赶不上游客数的增加。于是,大阪府堺市政府决定采用最新的科技,应对源源不断的“游客潮”。与普通的耳机解说器相比,翻译眼镜拥有更加显著的优势,它轻便,让外国游客和本国游客一样,不需要再多占一个感官。大阪府堺市的相关负责人在媒体上表示:“如果这个眼镜的翻译设备反响不错的话,我们还将把它纳入仁德天皇古墓附近的观光点。”中国某社交媒体上的一位旅行达人在接受《日本新华侨报》采访时表示,经常看到日本博物馆的旅行攻略,但自己去过几次之后,就因为语言障碍放弃了后期的计划。他认为,日本博物馆里满眼的日文让人眼花缭乱,而英文的介绍往往只有笼统的叙述,完全无法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希望眼镜翻译器可以在全日本的博物馆普及起来,这样他就可以尽情地参观各色博物馆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推荐:
为您推荐: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旅行札记|日本,无处不“匠心”
此为东岛之行的第六日,一直想写些什么,可无从下笔。
今日上午,天气晴好,独游京都国立博物馆,感触良多,随于下午邀友人再来,在博物馆庭园茶屋,读书写字、品茶赏景。
京都国立博物馆建于明治时期,大概是1985年前后,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百业俱业,现代工业文明开始在这个小岛全面兴起。
反观此时中国,正值清末,历经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洋洋中华已潦倒到赔地求和的地步。甲午海战中,清军全面败北,由此,中国——这个日本长期的老师,不得不向他的学生,通过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以求暂且的生存。
及至后来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中国成为日本全面侵略的对象,多少生灵在日本的铁蹄下成为鱼肉刀俎。历经八年抗战,我们虽在国际力量的支持下求得战争的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何其巨大,以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在追赶世界的夙愿中匆匆前行。
很长的时间里,我是憎恨日本的,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我曾长久沉思,为这个民族的惨无人道而愤愤不平,也曾在青春的岁月中摇旗呐喊,为抗日行走街头。
及至今几年,越来越多的朋友从日本归来,开始谈及这个民族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以及日本在东方文化的留存中所做的美好记忆。或是出于对传统文化,以及朋友多提及的日本茶道、花道、瓷器、园林等方面的喜爱,渐渐地,也就有了亲自看一看的想法。
此次成行,也缘于德迈国际林建勋先生及维斯比设计朱星海先生的热情推荐,作为多年的挚友,能与他俩同行与交流,一直是我所期待的。
没有“哈日”与“媚日”,我只是一个平静的观察者,五日下来,对日本国民的印象大多是正面的。一是举目可见的清洁,二是约定俗成的秩序,三是无处不在的匠心。
在此,自言自语,记录东岛之行的所思所想,只是以文字的方式留存稍纵即逝的思考罢了。
曾在国内看到不少的博物馆、美术馆,但记忆深刻的大多是其中的馆藏文物,而非建筑本身,但在京都国立博物馆,我将不少时间消磨在对博物馆空间的欣赏中。
京都国立博物馆南门入口是灰白建筑,入口即有青池,透过方正低稳的检票口门楼,即见庭内一株迎客松屹立。整个庭院仅此一株,颇显孤傲与禅意。
入院落,即见落成于2013年的平成知新馆,蓝与黄、灰与白构成建筑的肌理,低调中透是奢华。院落之右侧,即是题记所讲的博物馆主楼——那个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典型特殊的巴洛克建筑。
让我倍感意外的发现是,藏于主楼东侧山岗上的庭园。或是来者人稀,碎石的路面长满青苔,路边即是白色的条椅以及石雕人面像。睹此景,顿想起《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名句。曲径通幽处藏一茶寮,名曰“堪庵”。庭院虽小,但朴素雅致,青苔、松树、樱花,掩映茶屋,一片静谥。
两天前,我们亦曾在京都二条城清流园中的茶室——和乐庵久坐。园中松舞石语,屋前曲水和畅,院落樱花欲放,阶前苔痕满地。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不饮茶,看景足以沉醉了。
行走京都、大阪多日,美的享受不止这些。此行走街串巷,所见每一绿地、街巷、庭院、居屋,以及街铺、餐所、门店、特产,均透着设计的烙印。然,这些有意的设计,却藏于无形之中,毫无堆砌之感。
整体而言,京都及其周边城市的色调是清雅的,黑、白、灰、褐,构成了整个城市的肌理。行驶在大街上的汽车,大多是黑、白二色的,个性鲜明的色彩在这里很少见到。至于此行最在意的食品包装,黑、白色亦是主调,品牌的印记,存留于细小的纸张纹理或文化符号中,轻奢极了。很大朋友讲,在日本购买特产手信,大多不为食物,而是因其包装欲罢不能罢了。
或是因为多为私地,在京都、大阪、奈良等市,均未曾看见中国连片的住宅区以及那些千篇一面的居屋。街巷之中,每一栋建筑新旧有别、风格有异,但不同中透着协调,黑、白、灰、褐构成为了街巷的主色,很少见及其它杂色。
另一个突出的特质是,这些大小各异或高或矮的建筑,均保有一个小小的庭园,或植几棵松柏,或种几束花草,精巧幽雅。细心留意你会发现,这些花草树木,均是被细心修剪过的,一草一木中充满了禅意。
或与经济的发展,乃至人口的构成有关,中国城市的整体色彩是张扬的、夸张的,而这里则是内敛的、低调的。若从历史溯源,日本传统文化源自唐宋,而中国传统文化经元、明、清北方游牧文化挤兑,与唐宋之雅致与禅意相去甚远了。至于近现代,我们拆掉了祖宗留下的大部分遗产,剩下的就只有来东瀛岛国,或前往宝岛台湾追思祖宗的美好境界了。
日本有“美术馆之国”之称,从国立到地方,从企业到私人,各类美术馆与博物馆林立,而在世界各地,日本人也是最喜欢逛美术馆与博物馆的,美学的基因已藏于他们的血液中。
追赶的路很长,非金钱所能左右,自当慢慢修为。
曾在国内媒体读到中国游客国外抢购马桶盖的新闻,当时读来却也笑笑罢了。十余日下来,让人记忆深刻的空间亦或物件,确也要算马桶盖了。
对生活在中国大部分的地区的伙伴们来讲,大冷的冬天入侧是件纠结的事。尽管也加上了马桶坐垫,但不时的水溅,也使清洗成为一件麻烦的事儿。在国内,我也曾在一些高端酒店享受过自动加温加热及清洗马桶,可日常生活中,亦或公共场所能享受这等待遇的机会不多。
但在日本之行的十余日内,此等待遇自始至终,无论是宾馆酒店,还是公共空间。大冷的天,坐在温热的马桶上面,确也享受,再加自动清洗干燥,颇感愉悦。
其实,在日本入厕享受的不只是这些,小小半方空间里处处体现着日本人的用心。例如,两个站厕之间,置有挂钩,方便你入厕时悬挂雨伞或手包。坐厕之侧,会有电源插头,你大可一边入厕,一边为手机充饱电源。还有,手纸之上会设放置书本或手机的平台,方便放置随手携带的实物。
另外,公共场所的坐厕之左右会设置手扶拉杆,以方便体弱者入厕时起坐;此外,坐厕对面的角落,一般都设置悬挂式的婴儿坐椅,方便你一边入厕一片照顾小孩
或将空间扩展到浴室,惊喜就更多了。比如,梳妆台前的玻璃,会使用防雾化玻璃,免得你洗完澡湿淋淋地出来,又不得不擦半天玻璃。梳妆台一般会多了几个电源插口时,方便你多用途使用。
淋浴用的水龙头支架会设置高低两个,方便大人小孩,或身体的高处低处,更方便我淋浴。之于调节温度的龙头设置也精巧的很,上移喷淋,下移龙头,40℃水温的优化设置,让你免去半天调温的麻烦。
曾在东京逛到“松下的生活体验中心”,更为他们的无微不至的思考赞赏有加。比如浴室中,会设置氧气置换系统,开启置换系统,你呼出的二氧化碳即刻清除;卧室玻璃达到新风置换的同时,有效预PM2.5及防雾霾的侵袭;厨房灶具的墙面嵌入的防水显示屏,方便你一边做菜,一边看电视,或按投影介绍的方式烹饪佳肴。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性化设置体现在日常的公共这间中。例如,公共汽车的车内把手,会在金属支杆外,加一层手感舒适的胶层,防止大冬天手放上去,冷得透心。地铁的坐椅都设置有加热功能,大冷的冬天坐上去,舒服得很。地铁站台的指示牌设有文字和数字两重指示,即使不识日文,只要记住你到站的数字,也可安全的到达目的地。
商场的手扶梯口的地面,会标示你所在楼层数字,方便你很快知道自己所在的楼层数;公共空间亦或家里的玻璃会内嵌网络纹路,对我这种老被琉璃碰头的人来讲,真是太好的解决方案。
走在大街,喜欢看人家的下水盖,不仅花纹漂亮,而且会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盖内不同管道的功能。倘若你遇到正在修葺的建筑,定不会为嘈杂脏乱而皱眉。建筑物纹丝平整的防护网,及其简约的说明,不差于一个完美的建筑本身。
事实上,这一走路来,看到的还有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我们常讲“细节决定成功”或“以人为本”,但很多时候,感觉还是嘴上的功夫,能否将此执行贯彻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确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们该向这个民族的“精细”,亦或“人本”学习。
& & & & & &
& & & & &&(日
记于京都))
梁学斌,北纬三十八度纯净食品品牌创始人、历史文化爱好者。
农村孩子、山里长大,知识改变命运。从事媒体策划工作十余年,小有所获。
2012年,创建北纬三十八度品牌,重做责任农民。致力于向更多朋友提供来自北纬38°的有机纯净食品,倡导并推动建立“阳光、绿色、健康、智慧、可持续”的自然生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