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介学视角看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战略

抒情中国文学的现代美国之旅:汉学家视角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抒情中国文学的现代美国之旅:汉学家视角
《抒情中国文学的现代美国之旅:汉学家视角》是201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类书籍。是李涛。
抒情中国文学的现代美国之旅:汉学家视角内容提要
建构日益成为国家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对外正是其具体内容之一。美国文化市场上由驱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投入不多而效果不俗。2012年莫言获得,2014年麦家作品《》在英美等主流英语国家销售颇佳,《》周刊将其列为2014年度五强小说之一。这些都是由汉学家主导译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被国际社会接纳的极好例证。  本书有意于探索中国文学在美译介之得,以文学社会学和译介学的双重视角对汉学家驱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译介进行了一次全过程分析,五个传播要素成为要点:传者、信息、媒介、受者及效果。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决定性作用、其选材原则、翻译策略、美国媒体的宣传特点、读者阅读偏好及作品接受情况等都在书中得到具体剖析。[1]
抒情中国文学的现代美国之旅:汉学家视角图书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美关系改善   (二)“”升温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   (四)中国文学译介效果欠佳   (五)汉学界开始重视文学研究   二、国内外相关分析   (一)跨领域视角   (二)国内外关注点的不同  三、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者:汉学家为主的编译者与赞助人  一、传者主体:汉学家   (一)传者的构成:赞助人与编译者   (二)汉学家在传者中的核心地位   (三)汉学家的类型   (四)汉学家发展趋势   二、译者扩容   (一) 潜在的译者队伍   (二)发展译介者队伍的初步结论  三、赞助人运筹——蒋经国基金会案例分析   (一)中美译介赞助人现状   (二)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的译介赞助人模式   (三)蒋经国基金会的译介赞助人经验   (四)我国赞助人建设的合理路径   第二章 信息:基于抒情现代性原则的选材   一、美国汉学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   (一)“去政治化”的意识形态与“注重个人体验”的诗学   (二)、、对中国文学抒情现代性的论述   二、美国汉学界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译介   (一)——抒情的传扬   (二)——现代性的渐进   (三)——抒情与现代的杂糅   第三章 媒介:翻译文本与介质创新   一、翻译文本中的翻译规范与策略   (一)与《》——“文化她者的再现”   (二)陶忘机与《中国短篇小说集》——文化与实用的共生   (三)与《》——文学与文化交流   二、介质创新:美国文化市场电子载体的快速发展  (一)美国电子书市场发展总体状况   (二)美国读者电子书阅读器拥有情况   (三)Amazon Kindle及其他主要电子书供应商的超常规发展  (四)美国读者电子书阅读习惯悄然形成  (五) 电子图书快速发展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美译介   第四章 受者与接受  ——汉学家译介的推广与效果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的受者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的目标读者   (二)不同读者群体分析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在美国的接受情况分析   (一)判断市场接受度的几个标准   (二)白睿文、陶忘机及葛浩文译作的市场接受情况   (三)基于图书馆收藏量的分析   第五章 汉学家驱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译介综合案例分析  ——以《解密》为例   一、传者:汉学家译者与出版巨头的邂逅  (一)汉学家主译者米欧敏   (二)赞助人——国际权威出版机构   (三)出版机构的强力营销   二、信息:“红色”抒情与“现代”写作   (一)《 解密》的“红色抒情传统”   (二)《解密》的现代性书写   三、媒介:成功的文本翻译和载体选择   (一)翻译策略——注重可读性,文本异域再生   (二)载体   四、受者与效果:准确的受者定位和良好的市场接受   (一)受者群体的扩大   (二)接受   五、Decoded成功发行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启示   (一)如何选材:抒情与现代的共舞   (二)赞助者选择:权威机构,强力营销   (三)充分发扬汉学家的“传者”作用   (四)重视译者培养,加大翻译投入   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锐汉学家白睿文访谈录   附录二 “中国文学是我此生之选”:资深汉学家、翻译家陶忘机访谈录[1]
抒情中国文学的现代美国之旅:汉学家视角作者简介
李涛,外语系副教授,博士,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翻译与口译学院访问学者。访美期间,对汉学家执笔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美国及海外的接受情况产生强烈研究兴趣。花费一年时间,对John Balcom(陶忘机)、Michael Berry(白睿文)等汉学家进行系列访谈,形成初步观点,整理成文,希冀找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点。[1]
.复旦大学出版社[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非主流”英语文学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研讨会举行_中国作家网
“非主流”英语文学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研讨会举行
  日前,上海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和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举办的“‘非主流’英语文学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视角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出版研究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开幕式上,上海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提到,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正彰显了英国本土之外英语文学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当前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非主流”英语文学进行探讨以及从翻译视角出发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进行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发掘话语处于相对弱势的文学文化的贡献和魅力,并为其找到走出去的途径。
  围绕着“非主流”英语国家文学的勃兴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视角两大主题,本次会议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黄源深指出,就文学而言国无论大小,都有可能为世界贡献大家和经典,介绍小国文学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因为只有精品才能弥补小国文学在传递时缺乏“大国文学优势”的弱点。
  《中国比较文学》主编谢天振则运用译介学理论的视角阐述了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他认为目前存在把“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简单归结为翻译的误区,指出翻译受到译入语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时代语境、民族审美情趣等许多因素制约,要让翻译产生应有的影响,那么必须关注到翻译与文化的跨国、跨民族、跨语言的传播方式、途径、接受心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虞建华则以新西兰小说为切入点,提出了对民族文学和当代全球化的认识。他认为当代新西兰文学正在以包容、杂糅、多元、开放的态势,逐步取代原来作为前提的对作家的民族身份、作品的地域特色、语言的当地色调、人物的社会环境等的要求和制约,从写新西兰小说转向写“国际小说”。虞建华认为,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了“文化混血儿”,作家应该走出本质主义,走向文化杂糅。
  对中国文学的英译策略研究也是会议的焦点之一。复旦大学的王建开认为评价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成就应参考国外公开发行的丛书和各类英美文学选集编入的英译作品所收录的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不能简单以文学译作的销量来评判英译作品的质量,因为文学作品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读者都是小众,翻译作品更是如此,但一些英译作品在国外的研究领域早已经久不衰并有着深刻影响。《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翻译界的共识,因此要在跨文化和跨语际的框架下讨论文学翻译,重视翻译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可传播性、可影响性,让文学翻译从概念走向生命。在文学作品外译中还应注意到翻译赞助人和译者的选择及培育。
  在会议主旨发言之后的分会场讨论同样精彩纷呈,学者们围绕着大洋洲原住民文学的研究现状、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书写策略、加拿大英语文学译介史以及印度、非洲英语文学的发展和代表性作品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文& 亮)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字体:大 中 小
市社联第11届学术年会文学学科专场在上外举行
12:42:53 &&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 作者:缪迅 张聪
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11届学术年会“中国文学走出去: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10月23日下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本场学术研讨会由市社联主办,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承办。
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外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宋炳辉主持开幕式。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谢天振教授和上外文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体武教授致词表示,中国文学、文化和学术精品“走出去”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文化输出与文化侵略,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与交际,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来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当下需做好”深刻领悟本国文化”、“推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培养优秀翻译家”等三项准备工作。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苏州大学季进教授、上外王有勇教授相继以《从莫言获奖看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意义》、《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当代文学的英译与传播为例》、《上海市中华学术精品外译项目设立的意图与目的》为题,发表学术见解。谢天振教授以《从译介学视角谈中国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去”》为题,透过有代表性的具体案例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文学交流传播中获得的启迪。
在以《作者与译者:一种不安、互惠互利,且偶尔脆弱的关系》为题的英语演讲中,美国圣母大学教授葛浩文以幽默而富有说服力的方式,介绍了他与莫言等中国当代作家的密切联系,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热爱,尤其是通过译者的亲身体验,细致阐述了译者与作者的微妙关系。葛浩文表示:“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让世界文学成为可能”。上外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张爱玲担任了葛浩文演讲的同声传译。
责任编辑:宋硕
微博关注:
相关内容:香港《译丛》杂志与中国文化翻译出版——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 万方数据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香港《译丛》杂志与中国文化翻译出版——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对香港《译丛》这一份成功将中国文化翻译传播到西方的英文杂志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它41年的文化外传历程凸显了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兼收并蓄、适合国外读者需要的译介选材;具备多重文化身份的中外译者群体;受众意识关照下的文化翻译与诠释策略;国际视野下的独立运营与多渠道出版发行举措.《译丛》的成功案例对于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宏伟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淮北,235000/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75
中国文学&走出去”不只是个翻译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
Chang Eileen.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Renditions,
翻译《海上花》.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Gerard Genette.
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hir-G(u)r aglar Sehnaz.
What Textsdon't Tell:the Uses of Paratext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David Hawkes.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从译介学视角看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中国社会科学报,
Li Chon-ming.
Renditions,
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香港的翻译事业.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文学的“小耳朵”:访《译丛》杂志主编孔慧怡教授.
台北:业强出版社,
翻译?传播!中国当代文学拓展欧美市场的调查.
中华读书报,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
北京:群言出版社,
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LIANG Feng
LUO Yi-kui
(C)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pdf 1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14年 5月 第 37卷第3期 外 国 语 Journal ofForeign Languages Mav 2014 Vo1.37 No.3 文章编号:(06—12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 关于葛浩文的翻译
刘云虹,许 钧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摘 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媒体、学界和翻译界围绕翻译的重要性、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翻 译策略与方法以及翻译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和作用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这一背景下,莫 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删节”、“改译”甚至“整体编译”等翻译策略被视为葛 浩文翻译的标签,部分学者和媒体进而将葛浩文的翻译定性为“连译带改”的翻译,并将这种“不忠实”的翻译 方法上升为译介中国文学的唯一正确方法,甚至是唯一正确模式,并据此对以“忠实”为原则的翻译观念提 出 了质疑。对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的翻译方法甚或翻译模式等相关问题做出进一步思 考,从翻译忠实性、翻译观念、译者责任以及文化接受的不平衡性等与翻译方法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澄清一 些模糊的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翻译模式;中国文学译介;葛浩文
Literary Translation Model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O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LIU Yunhong,XU 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Since Mo Yah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12,expea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been enthusiasticaly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writing,trans—
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and the influence of translation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known for his editing,including deleting and rewriting of Mo Yah’S texts,becomes
the focus of this discussion.Some scholars even regard Goldblat’S translation of Mo Yan’S works as the only right
model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tart to question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discuss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models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should he based on a tho—
rough reflection on 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translation approaches,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ies,and the imbalance
of cultural acceptance.
Key words:translation model;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Howard Goldblatt
一 、 引言 2012年l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 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了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至此,纠结了中国作家甚至包括普通读者 在内的整个读书界大半个世纪的“诺奖情结”终于得以释放或缓解。然而,随着所谓“后诺奖”时代 的到来,国内学界的氛围也由以往的焦虑和渴望转变为疑惑与反思。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莫言获诺贝尔奖主要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从深沟往外走出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