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补钙好还是维生素d 补钙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老年人补钙有延缓衰老的功效 补维生素D最有效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老年人补钙有延缓衰老的功效 ]
  人体衰老是自然现象,当然人的衰老程度与衰老时间的快慢与自身的体质,外界的环境等等都是息息相关的。而最新的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衰老与缺钙有关。而老年人补钙可以减弱钙浓度梯度的变化,对延缓衰老的进程起到很大的作用。
  据专家介绍,老年人补钙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食补。二是服用专门的老年人补钙产品。
  先来谈谈老年人补钙之食补情况。提起老年人如何补钙,很多人都会想到喝骨头汤。的确,食补的特点是天然安全,但就现在健康理念来分析,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老年人补钙采用食补的话,补钙的量不好掌握,食物里到底有多少钙?吃了多少?并且常年吃同样几种补钙的食物,容易生腻也很难坚持。
  其次,难以保证钙质吸收。众所周知,钙需要维D才能很好吸收,否则都会浪费掉,而食物中的维D需要晒太阳才能被人体利用。老年人本身器官退化,维D已处于缺乏状态,“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国中老年人群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分别占69.2% 和24.4%;多么惊人的数字!老年人补钙不能保证同时补充维D,补钙效果必然低下。
  再次,含维D丰富的食物多含大量的动物脂肪,老年人本身就需要控制动物脂肪摄入,加上高血脂、高血压等,身体情况不允许摄入过多此类食品,因此维D必然缺乏,钙质也难以保证吸收。
(责任编辑:董海扬)
健康特别关注
医生要求先做CT,患者腹痛难忍跳楼…[]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805被浏览159,034分享邀请回答2753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3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维生素D:只是补钙吗?弱爆了!
想了解最新基因资讯、最新医学动态?请点击标题下的 解码医学,关注我们吧。 如同抗癌圣杯,维生素D在降低癌症的发生率方面所产生的效应远大于戒烟和其他已知的策略。” 1913年,美国科学家埃尔默·麦科勒姆(ElmerMcCollum)和玛格丽特·戴维斯(Marguerite Davis)在鱼肝油里发现维生素A,后来,英国医生爱德华·梅兰比(Edward Mellanby)发现鱼肝油可以预防佝偻病,于是认为是维生素A或者其协同因子在其中发挥了作用。直到1921年,麦科勒姆发现,被破坏了维生素A的鱼肝油同样具有预防佝偻病的功效,真正发挥该作用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由此浮出水面,作为第四种被发现的维生素而获名“维生素D”。随后,科学家发现,人体在阳光照射下能经由皮肤将体内的7-脱氢胆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因此,维生素D也被誉为“阳光维生素”。 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2和D3两种形式。其中,维生素D2也称“骨化醇”,由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过紫外线照射转化而成;维生素D3则由人和动物皮肤细胞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光化学反应转变而成,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D或经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进入肝脏后,在肝微粒体内经25-羟化酶的作用形成25(OH)D,并伴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在肾细胞线粒体中1a-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高生物活性形式1a,25(OH)2D。 在维生素D发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能够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平衡的“阳光维生素”与骨骼健康的关系受到了密切关注,科学家们系统而深入地对其生理学功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维生素D的生理学认知也在不断更新,近几年来,关于维生素D在免疫调节、肿瘤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预防以及细胞微环境调控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的报道不断涌现。美国《时代》杂志将“发现维生素D更多的健康益处”评为2007年全球医学十大发现之一,同时也将维生素D缺乏列入未被认识的流行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使得维生素D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肿瘤预防研究领域的热点。正如美国科学家丹尼斯·曼根(Dennis Mangan)所言:“如同抗癌圣杯,维生素D在降低癌症的发生率方面所产生的效应远大于戒烟和其他已知的策略。” 维生素D可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 早在1915年,美国科学家霍夫曼(Hoffman)发现,位于不同纬度城市的居民癌症死亡率与其所处地理纬度之间呈现阶梯式下降的趋势。1937年,美国学者派勒(Peller)等发现,增加阳光的暴露能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基于维生素D可经日光照射在皮肤中生成的科学基础,加兰德(Garland)等提出,低水平维生素D可能与结直肠癌的高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的假设。这一推论在随后开展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和多种肿瘤发生显著相关,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 以结直肠癌为例,格兰特(Grant)等在美国人群中开展的一项关于日光中UV-B 射线暴露量与癌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在1970—1994年长达24年的追踪调查过程中,每年约有23,600个美国人由于阳光暴露不足而分别死于13种癌症,其中,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与UV-B 射线暴露量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弗里德曼(Freedman)等开展的一项针对16,818例参与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与血清25(OH)D水平(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衡量标准)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清25(OH)D水平低于50 nmol/L(毫摩尔/升)人群相比,血清25(OH)D水平等于或高于80nmol/L的人群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了大约72%。研究人员运用荟萃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9项维生素D摄入量和9项血清25(OH)D水平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前瞻性人群研究结果分析发现,高剂量的维生素D摄入和高水平的血清25(OH)D分别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达12%和33%。这为维生素D在结直肠癌的预防方面所发挥的保护性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维生素D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同样呈显著负相关。上世纪70年代(1971至1974年)到1992年间在美国开展的第一项全国性健康和营养调查中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在长达17年的跟踪随访过程中,5009名受访的白人女性中,经常接受日光照射的女性比很少或几乎不接受日光照射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33%。迄今,多项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关注了维生素D摄入和乳腺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88,691名女性为研究对象的护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辛(Shin)等人发现,每天维生素D摄入高于500IU(国际单位)的绝经前女性相对于摄入量小于150IU的绝经前女性,其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了28%左右。病例-对照人群研究中,意大利学者罗西(Rossi)等利用包括了78种维生素D来源的食物频率问卷,对2569名乳腺癌病例和2588名正常对照人群的维生素D进行比较,维生素D摄入量高的妇女比摄入量低的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21%,每天摄入维生素D多于143IU,能有效预防乳腺癌。血清25(OH)D水平和乳腺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也有很多相关报道,结果表明低水平的血清25(OH)D和乳腺癌高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本课题组发表的一项关于维生素D与女性乳腺癌风险关系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处于最高水平的女性比血清25(OH)D处于最低水平的女性患有乳腺癌的风险降低近45%。因此,维生素D在预防乳腺癌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人群研究还揭示,维生素D与胰腺癌、肺癌、卵巢癌、食管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同样呈负相关。由12万名男性和女性参与的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和Nurses Health Study根据调查问卷采集到的饮食信息,对受访者的维生素D摄入量进行估计。在长达16年的随访中,共有365例确诊为胰腺癌。研究结果显示,饮食中摄入了较多维生素D的受访者与维生素D摄入量较低的人群相比,其胰腺癌发病率较低。美国学者还发现,血清25(OH)D水平高于44nmol/L比低于44nmol/L的非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降低了近50%。然而,现有的大多数维生素D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采用的是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观察性研究方法,随机干预人群研究报道较少。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拉佩(Lappe)等报道的在1179名妇女中开展的为期4年的随机对照实验,结果发现,每天同时补充1100IU的维生素D3和1450 mg(毫克)钙能降低癌症的发生率达77%。即便如此,仍亟待开展更多的临床干预研究来证明维生素D对多种肿瘤的预防作用。 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揭示“阳光维生素”的巨大抗癌潜能 癌症往往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多原因诱导下,经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形成的。正常细胞在转化为癌细胞的过程中需要获得癌细胞的十大特征:自给自足生长信号、抗生长信号的不敏感、抵抗细胞死亡、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持续的血管生成、组织侵润和转移、避免免疫摧毁、促进肿瘤的炎症、细胞能量异常、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另外,癌症细胞还具有招募其他正常细胞为其生长提供有利的肿瘤微环境的能力。目前关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的发展均是建立在清楚癌症发生发展的特点,针对癌症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将癌症细胞清除。 那么,维生素D在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首先,维生素D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分化。其次,维生素D能促进癌细胞凋亡。再次,维生素D能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近来研究还显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直接抑制主动脉或肿瘤起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阻断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分支和延伸所诱导的血管生成。此外,维生素D还能调节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微环境,最终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 警惕维生素D缺乏,适当补充维生素D 既然维生素D有如此巨大的抗癌潜能,补充维生素D是否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样的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又该如何补充呢?通常,科学家以血清25(OH)D浓度作为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衡量标准,25(OH)D水平高于30ng/ml(纳克/毫升)视为维生素D充足,处于20ng/ml至30ng/ml之间为维生素D不足,小于20ng/ml则视为维生素D缺乏。以此为标准,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生物化学家诺曼(Norman)等估计,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维生素D缺乏。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人群分别占69.2%和24.4%之多。由此可见,维生素D缺乏是个相当严峻的全球性问题。老年人、肥胖者、孕妇以及一些特定的患病人群更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 晒太阳是最简单经济的获取维生素D的方式。每天进行足量的户外活动,适当地暴露于太阳光下能帮助皮肤合成能满足我们人体大部分需求的维生素D。值得注意的是,涂抹防紫外线的防晒霜或撑遮阳伞会使获得维生素D的量大大减少。另外,由于受生活区域的纬度、种族习俗、人种肤色、个人的穿衣习惯、季节变化等影响,以及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等)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单单依靠日光照射,很多时候并不能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此时膳食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美国医学研究院提出了最新的维生素D推荐膳食摄入量,1岁以下婴儿每天适宜摄入量为400IU;1岁至70岁每日推荐摄入量为600IU;70岁以上每日推荐摄入量为800IU。动物性食物是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如鱼肝油、含脂肪高的海鱼和鱼卵、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奶酪等。由于富含维生素D的天然食物并不多,所以,在从天然食物获取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维生素D强化食品或维生素D补充剂适当地补充也是必要的。 然而,上述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维生素D在维持骨健康及正常钙代谢的功能的基础上拟定的,很多学者指出这样的剂量并不足以使维生素D发挥包括抗癌作用在内的其他生理功能。为此,美国维生素D协会提出,在缺乏适量的阳光暴露的情况下,每日推荐补充维生素D3的量分别为:1岁以下的健康婴儿1000IU;1岁以上健康儿童1000IU/25磅体重;健康青少年和成人至少5000IU;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至少6000IU。癌症患者或肥胖者还应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补充量。当然,过高剂量地摄入维生素D也可能引起高钙血症等毒副作用,因此,美国医学研究院将维生素D的每日最高耐受量定为4000IU。但这个剂量的设定由于过于保守而备受争议,有研究表明,持续20周,每天摄入10,000IU的维生素D,并没有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实际上,在持续每天口服10,000IU的维生素D的情况下,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夏季长时间暴露于中纬度地区日晒后人体所正常反映出来的水平。不过,由于对维生素D的耐受可能存在地区和种族间的差异,因此,中国人群对维生素D的安全耐受量还有待确定。 总而言之,补充维生素D的最佳方案应该是,接受充足日光照射的同时,在咨询医师的基础上,酌情适当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最大程度地减少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并获取足量的维生素D,以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最大的益处。 作者:李绵 来源:癌症研究Team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 踊跃点赞吧。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欢迎【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欢迎访问:www.jmdna.com 或拨打:400-997-5889
泰康人寿福建分公司最新文章
微信号:gh_b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福建泰康---传递保险业正能量,打造八闽大地具有品牌实力的微信传播平台;为福建泰康人搭建资讯平台,提供展业助力;为千万八闽客户提供保险资讯,了解泰康文化,了解福建泰康和产品服务.保险让生活更美好,福建泰...
Copyright2017.杨邱自媒体资讯站,让大家及时掌握各行各业第一手资讯新闻!钙和维生素D到底要不要补?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钙和维生素D营养与骨质疏松症工作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骨骼健康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骨质疏松症作为影响骨骼健康的主要疾病,致残和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钙和维生素D作为骨骼的主要营养素,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一些研究对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骨健康是否获益提出不同的观点。鉴于此,我们对钙、维生素D与骨骼健康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指南推荐和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议,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与骨骼健康相关的疾病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2006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者约6944万人,约占50岁以上人群的20%;骨量减低者约2亿人,约占61%1。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巨大,尤其是髋部骨折,是中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髋部骨折1年之内,约20%患者可因各种并发症死亡,50%患者因此致残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2-3。
钙和维生素D是维护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一直是国际学术机构所推崇的维持骨骼健康、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措施,但目前一些研究对其补充是否获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也给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困惑,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骨质疏松症负担沉重的大国,有必要对此进行解析,理清疑惑,规范防治策略。
钙、维生素D与骨骼健康及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1.1 钙是骨骼的基本组分,骨代谢与维持钙稳态密切相关
钙约占成人体重的1-2%,99%的钙与磷结合成羟基磷灰石结晶,储存于骨骼和牙齿中。骨中的钙盐发挥维持骨骼结构的完整性和硬度,进而支撑人体的作用。剩余1%的钙存在于内环境及其它组织细胞中,起着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肌肉收缩、神经递质和腺体分泌等作用4。
人体内血钙的调节主要受甲状旁腺激素(PTH)和1,25-双羟维生素D 【1,25(OH)2D】两种激素的影响。 PTH可促进骨钙释放及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1,25(OH)2D则主要促进肠钙吸收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并对骨骼有直接作用;PTH可通过促进肾脏1α羟化酶的合成来升高1,25(OH)2D的水平,PTH又同时受血钙水平负反馈调控,机体这个完整的调节系统使血钙维持稳态。当食物中钙缺乏时,机体为了维持血钙的平衡,通过升高PTH和1,25(OH)2D来动员骨钙释放,使骨质分解。
1.2 保证足量的钙营养对获得峰值骨量及维持骨骼健康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骨骼生长发育的情况,将人一生中的骨代谢特点分为三个时期:成年前骨骼处于骨的生长发育期(约20岁之前),钙摄入量大于排出量,称为钙正平衡,此时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持续增长。成年期(20-40岁),为人生骨骼生长发育顶峰期,摄入钙和排出钙相当,钙代谢处于零平衡,骨形成等于骨吸收,骨量维持在骨峰值。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钙吸收和摄入减少,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钙排出增加,形成慢性负钙平衡,骨量开始丢失。女性绝经后迅速出现骨量丢失,男性50岁后开始出现骨量丢失,骨量丢失到一定程度后,骨折风险明显增加5。
在人生的各年龄段,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是维护骨骼健康的重要的基本措施之一。在30岁之前,如果膳食钙摄量不足,达到的峰值骨量就会偏低,而如果膳食钙摄入量充足,达到的峰值骨量就会较理想,峰值骨量越高,最终的骨量就越高;而在30岁之后,如果钙摄量不足,形成负钙平衡,也会处出现骨丢失。因此,摄入足够的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基础措施。
1.3 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
老年人常见维生素D缺乏及慢性负钙平衡,是引发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5。50岁以后,由于小肠钙吸收功能减退,皮肤维生素D合成减少,加上肾功能生理性下降,体内1,25(OH)2D的合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钙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易引起PTH分泌增加。PTH 能刺激破骨细胞增殖并增强破骨细胞活性,从而使骨质溶解和骨钙释放入血,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这种代偿反应虽然能使血钙维持稳态,但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也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5。
钙和维生素D的营养标准及我国钙和维生素D的营养现状
2.1 各国权威指南均给出了不同人群(包括一般健康人群和骨质疏松症患者)钙和维生素D的营养标准
制定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标准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因为一生中骨代谢特点的不同,对钙的需要量也有所不同。在成年之前的骨生长发育阶段和中老年人骨开始流失阶段钙的需要量相对更高。
各国权威学术机构制定的钙和维生素D推荐摄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如美国医学研究所(IOM)6设立钙和维生素D的RDA(每日膳食推荐供给量),即满足97-98%的健康人群的平均每日摄入量7,钙的RDA:9-18岁为1300 mg,19-50岁为1000 mg,70岁以上男性和50岁以上女性为1200 mg;维生素D的RDA:9-70岁为600 IU;&70岁为800 IU。中国营养学会8对不同年龄段钙和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较IOM低,钙的RDA:7-14岁为 mg,18-50岁为800 mg,50岁以上为1000 mg;维生素D的RDA:65岁之前为400 IU;≥65岁为600 IU。各权威组织的骨质疏松防治指南以各国既有的RDA为参考标准,特别强调并适当提升了中老年人及骨质疏松症患者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还建议膳食不足或日照不够的情况下使用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见表1
表1、国际骨质疏松症权威指南对钙摄入的推荐
2.2 我国人群钙和维生素D摄入显著低于营养标准,需要额外使用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
2.2.1 我国人群膳食钙摄入状况及需要的额外补充量
2017年一项系统性回顾对全球74个国家成人膳食钙摄入量进行了分析13,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膳食钙摄入量为175-1233 mg/d,在各个国家和区域差距较大,只有北欧国家膳食摄入量超过了1000 mg/d,非洲和南美为400-700 mg/d,很多亚洲国家膳食钙都低于500 mg/d,中国人群由于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很高,奶制品摄入较少,饮食中的钙含量仅为338 mg/d, 显著低于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所推荐的摄入量(建议成人钙摄入量为800 mg/d,50岁及以上人群为 mg/d)。对于我国普遍存在缺钙人群,首先积极倡导服用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制品等。如果食物中钙摄入不足,则建议成人需额外补充500-800 mg/d的元素钙。
2.2.2 我国人群膳食维生素D摄入状况及需要的额外补充量
有研究建议老年人血清 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应达到或高于75 nmol/L (30 ng/mL)14,以降低骨折风险。这是基于全球大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的建议,如果老年人血25OHD低于这一水平,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当前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IOF根据系统性回顾所描绘的全球维生素D地图显示中国的25(OH)D水平为25-49 nmol/L (10-19.6 ng/mL),显著低于全球多个区域的水平15。另有对我国7个省份的调查报告显示16:55 岁以上女性血清 25OHD 平均浓度为45 nmol/L (18 ng/mL),61%的绝经后女性存在维生素 D 缺乏。推荐积极正确晒太阳以保证机体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比如在温暖并且阳光充足的季节,暴露四肢及面部皮肤于阳光下15-30分钟(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每周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17,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如果不能充足日照或老年人则建议适当补充维生素D。普通维生素D可耐受剂量较高,每日剂量可达2000 IU /d~4000IU/d。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5推荐维生素D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剂量为 800-1200 IU/d。
充足钙和维生素D摄入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和地位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充足钙和维生素D摄入是其中的基础措施。骨骼健康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骨折的高危因素,而骨折会增加致残率和/或致死率,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包括: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 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
3.1 补充钙和维生素D能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仍不明确
许多研究显示,单独补充钙或维生素D并没有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作用。而对于联合补充钙和维生素D降低骨折风险的研究一直在探索中,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但研究结论未完全一致(见表2的五项Meta分析)。对这些研究产生不一致结果的原因并不清楚,受试者基线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不同、阳光照射的影响、社区居住或养老机构居住、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和干预治疗的依从性差别等可能是造成这些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阴性结果多来源于欧、美人群,这些人群的钙摄入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基线较高,所得出的结论是否适合钙摄入和维生素D营养状态相对不足的中国人群,需慎重对待。
表3、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否有益于降低骨折风险的Meta分析
3.2 充足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减缓骨流失、增强肌力、避免跌倒。
充足的钙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这是其基本生理作用所决定的,也是国际权威指南的共识。临床研究也对其减少骨丢失的作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一项纳入超过20项研究的综述发现23:绝经后妇女单纯补充钙剂,骨量丢失仅0.014%/年 (而未补充者达1.0%/年)。一项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纳入17项研究24,分析结果发现:钙阻止骨流失的效果与年龄、钙摄入量及钙摄入时间呈正相关。钙剂在提高骨密度的作用上,较抗骨质疏松药物弱,但钙剂和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可增加后者的作用。
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研究表明,钙和维生素D联合使用组,跌倒风险较单独补钙或安慰剂组明显降低,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25。
3.3 充足钙和维生素D摄入是骨质疏松治疗必不可少的基础措施
摄入足量维生素D和钙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措施,是必要但不是唯一措施。对于已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必须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一起治疗,才能显著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在临床试验设计时基本都联合了钙剂的补充,见表2。研究也提示,联合钙和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26-28。
表2、临床试验中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联合的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量
综上所述,钙是组成人体骨骼的主要元素,充足钙和维生素D营养,对维持人生各个阶段的骨骼健康均发挥重要作用。而针对骨质疏松症的人群,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措施,需纳入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全程管理。现阶段中国大部分人群仍处于钙摄入不足状态,加上维生素D 缺乏或不足,建议人群积极食物补钙和充足日照,对食物中钙摄入不足、日照不足或老年人则需额外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以达到合理的钙和维生素D的营养标准,维持骨骼健康和防治骨质疏松症。也期待未来有更多针对不同人群的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严格设计的、以骨质疏松性骨折为终点的前瞻性研究,为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提供更多证据。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钙和维生素D营养与骨质疏松症》工作组
组 长:夏维波
副组长:廖二元、章振林、林华、金小岚、余卫、付勤
执行组长:刘建民、谢忠建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悦、王鸥、宁志伟、邢小平、朱梅、刘建民、李玉坤、李梅、吴文、张克勤、陈德才、岳华、金小岚、侯建明、姜艳、袁凌青、夏维波、盛志峰、章振林、董进、程群、谢忠建、廖二元、裴育
执笔:夏维波、谢忠建、刘建民、袁凌青、丁悦、岳华、盛志峰
1.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54.
2.Keene GS, Parker MJ, Pryor GA.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fter hip fractures.BMJ.4):1248-50.
3.Osnes EK, Lofthus CM, Meyer HE, Falch JA, Nordsletten L, Cappelen I, Kristiansen IS. Consequences of hip fracture 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nd residential needs. Osteoporos Int. ):567-74.
4.Cashman KD. Calcium intake, calcium bioavailability and bone health. Br J Nutr. 2002;87 Suppl2:S169-77.
5.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413-443.
6.Ross AC, Manson JE, Abrams SA, Aloia JF, Brannon PM, Clinton SK, Durazo-Arvizu RA, Gallagher JC, Gallo RL, Jones G, Kovacs CS, Mayne ST, Rosen CJ, Shapses SA. The 2011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 what dietetics practitioners need to know. J Am Diet Assoc. ):524-7.
7.Cano A, Chedraui P, Goulis DG, Lopes P, Mishra G, Mueck A, Senturk LM, Simoncini T, Stevenson JC, Stute P, Tuomikoski P, Rees M, Lambrinoudaki I. Calcium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EMAS clinical guide. Maturitas. -12.
8.程义勇.《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 修订版简介.营养学报.): 313-16.
9.Compston J, Cooper A, Cooper C, Gittoes N, Gregson C, Harvey N, Hope S, Kanis JA, McCloskey EV, Poole KES, Reid DM, Selby P, Thompson F, Thurston A, Vine N; National Osteoporosis Guideline Group (NOGG). UK 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Arch Osteoporos. ):43.
10.Camacho PM, Petak SM, Binkley N, Clarke BL, Harris ST, Hurley DL, Kleerekoper M, Lewiecki EM, Miller PD, Narula HS, Pessah-Pollack R, Tangpricha V, Wimalawansa SJ, Watts NB.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 2016. Endocr Pract. 2016;22(Suppl 4):1-42.
11.Cosman F, de Beur SJ, LeBoff MS, Lewiecki EM, Tanner B, Randall S, Lindsay 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Clinician's Guid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Osteoporos Int. ):2359-81.
12.Khan A, Fortier M; MENOPAUSE AND OSTEOPOROSIS WORKING GROUP. Osteoporosis in menopause.J Obstet Gynaecol Can. ):839-40.
13.Balk EM, Adam GP, Langberg VN, Earley A, Clark P, Ebeling PR, Mithal A, Rizzoli R, Zerbini CAF, Pierroz DD, Dawson-Hughes B;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Calcium Steering Committee. Global dietary calcium intake among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Osteoporos Int. ):3315-24.
14.Dawson-Hughes B. What is the optimal dietary intake of vitamin D for reducing fracture risk? Calcif Tissue Int. ):184-90.
15.INTERACTIVEMAPS ONVITAMIN D LEVELWORLDWIDE. FOOD INGREDIENTS BRASIL N 23 - 2012
16.Li M, Lv F, Zhang Z, Deng W, Li Y, Deng Z, Jiang Y, Wang O, Xing X, Xu L, Xia W. Establishment of a 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parathyroid hormone in a large healthy Chinese pop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ts relation to bone turnover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Osteoporos Int. ):1907-16.
17.Holick MF. Vitamin D Deficiency. N Engl J Med. ): 266-81.
18.Chung M, Lee J, Terasawa T, Lau J, Trikalinos TA. Vitamin D with or without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for prevention of cancer and fracture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Ann Intern Med. ):827-38.
19.Tang BM, Eslick GD, Nowson C, Smith C, Bensoussan A. Use of calcium or calcium in combination with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fractures and bone loss in people aged 50 years and older: a meta-analysis. Lancet. 8):657-66.
20.Bolland MJ, Grey A, Gamble GD, Reid I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falls: a trial sequential meta-analysi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573-80.
21.Weaver CM, Dawson-Hughes B, Lappe JM, Wallace TC. Erratum and additional analyses re: Calcium plus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risk of fracture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from the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steoporos Int. ):2643-46.
22.Zhao JG, Zeng XT, Wang J, Liu L. Association Between Calcium o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Fracture Incide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466-82.
23.Nordin BE.Calcium and osteoporosis.Nutrition. -8):664-86.
24.Wu J, Xu L, Lv Y, Dong L, Zheng Q, Li 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fficacy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calcium intake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Osteoporos Int. ):2003-10.
25.Dukas L, Bischoff HA, Lindpaintner LS, Schacht E, Birkner-Binder D, Damm TN, Thalmann B, St?helin HB. Alfacalcidol reduces the number of fallers in a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opulation with a minimum calcium intake of more than 500 mg daily. J Am Geriatr Soc. ):230-6.
26.Han SL, Wan SL. Effect of teriparatide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fracture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nt J Clin Pract. ):199-209.
27.Carmel AS, Shieh A, Bang H, Bockman RS. The 25(OH)D level needed to maintain a favorable bisphosphonate response is ≥33 ng/ml. Osteoporos Int. ):2479-87.
28.Peris P, Martínez-Ferrer A, Monegal A, Martínez de Osaba MJ, Muxi A, Gua?abens N. 25 hydroxyvitamin D serum levels influence adequate response to bisphosphonate treatment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Bone. ):54-8.
29.Gonnelli S, Cepollaro C, Pondrelli C, Martini S, Montagnani A, Monaco R, Gennari C. Bone turnover and the response to alendronate treatment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Calcif Tissue Int. ):359-64.
30.Watts NB, Harris ST, Genant HK, Wasnich RD, Miller PD, Jackson RD, Licata AA, Ross P, Woodson GC 3rd, Yanover MJ, et al. Intermittent cyclical etidronat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N Engl J Med. ):73-9.
31.Reid DM, Devogelaer JP, Saag K, Roux C, Lau CS, Reginster JY, Papanastasiou P, Ferreira A, Hartl F, Fashola T, Mesenbrink P, Sambrook PN; HORIZON investigators. Zoledronic acid and risedronat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HORIZON):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double-dummy,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1):1253-63.
32.Orwoll ES. Toward an expand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periosteum in skeletal health. J Bone Miner Res. ):949-54.
33.Chesnut CH 3rd, Silverman S, Andriano K, Genant H, Gimona A, Harris S, Kiel D, LeBoff M, Maricic M, Miller P, Moniz C, Peacock M, Richardson P, Watts N, Baylink D. A randomized trial of nasal spray salmon calcitoni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stablished osteoporosis: the prevent recurrence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study. PROOF Study Group. Am J Med. ):267-76.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生素ad滴剂补钙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