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为什么是4四大名著西游记简介

四大名著里,为什么《西游记》最为大众喜爱?四大名著里,为什么《西游记》最为大众喜爱?实话实说真的很难百家号
四大名著里,为什么《西游记》最为大众喜爱?一说起四大名著,大家都知道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近年来,这四部巨著也多次搬上电影电视剧的舞台,受到了大家的喜爱,而最让大家津津乐道妇孺皆知的却只有一部《西游记》。一部《西游记》电视剧,诞生于80年代,到现在已近30年,正是这部电视剧,创造了全世界所有电视剧都不曾有的辉煌,那就是重播有3000多次,是世界是重播率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现在正在申报吉尼斯纪录。 当我们津津乐道韩剧、美国大片之时,似乎没有想到真正播放几十年不衰的电视剧竟然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就是《西游记》!《西游记》何以能创造重播3000多次且老百姓看他千遍也不厌倦呢?这样神奇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先来看一看其他三个名著,是什么妨碍它们成为大众最喜爱的作品呢?《红楼梦》自不必说,这样的“阳春白雪”,本来就不是我们“下里巴人”的最爱,古代贵族的卿卿我我,超脱了我们的日常印象,“葬花吟”、“芙蓉女儿沬”更是需要一定的文学基础和文化积淀才能看出奥秘所在,也许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说,只有出现了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才让我们感到有趣和喜悦。《三国演义》英雄辈出,战神如云,谋士峥嵘,本来是一出精彩绝伦的好戏,却也跟我们隔了一层历史的迷雾,其中揭示的帝王将相,所作所为并没有君子之范,充满了尔虞我诈,即便是我们喜爱的刘备诸葛亮,也是偏居一隅,没有实现统一的伟大抱负,落得个郁郁而终。《水浒传》可能是我们大众也算喜爱的一部巨著了,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等情节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很是让我们喜爱,但越看越郁闷,待到宋江受招安,打方腊各英雄死的死伤的伤,我们真的看不下去了。相比以上三部,《西游记》却要轻松愉快的多!一路上斩妖伏魔,终成大业,这才是我们大众希望看到的理想结局,而其中的曲折情节和幽默语言,更是令我们欣喜。这部《西游记》脉络分明,主要人物鲜明形象,没有其他三部的人物繁杂难以分辨,可以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师徒四人身上,正义勇敢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勤勤恳恳的沙和尚,唠叨而意志坚定的唐僧,几乎是活生生出现在我们面前,更加让我们大众能够接受的,是其中雅俗共赏的语言,波诡云奇的仙佛世界,和千奇百怪可爱又蠢笨的鬼妖。这师徒四人的艰难求佛路,也寄托了我们向往成功奋发向上的精神,使我们有很强的代入感,我们佩服唐僧的百折不挠,羡慕孙悟空的上天入地,也喜爱沙和尚的踏实肯干,即便是猪八戒,我们也从他身上看到了我们的一些影子,甚至从他身上学到了实用主义和有趣的些许狡诈,即使是又懒又馋的他,也排除万难修成正果,更是激励了千千万万个我们。在四大名著里,《西游记》是妇孺皆知的好故事,通俗的语言,识别率最高的四位主人公,奋发图强的精神,使得它成为我们大众当之无愧最喜爱的巨著。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实话实说真的很难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实话实说真的很难////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四大古典名著,为什么值得反复阅读-中国社会科学网
四大古典名著,为什么值得反复阅读
日 15:0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孙逊
内容摘要:其中,四大名著就是明清小说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著作,以至于后人常常提及和争论“少读西游,老读三国。四大名著通常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因为四部名著代表相对不同的传统文化范畴,所以有一种说法:少不读《西游记》,老不读《三国演义》。然而,这正是这部小说的深刻之处——它不再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那种以情节取胜的传奇故事,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以反映生活真实的程度取胜,以刻画人物的真实性取胜。事实上,我们讲中国的文学文化“名片”,首先想到的是四大名著,其中又首推《红楼梦》。(作者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本文根据“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演讲速记稿整理)。
关键词:红楼梦;水浒传;四大名著;西游记;小说;女性;人物;文化;孙悟空;男性
作者简介:
  清代诗人赵翼有一句名诗:“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们通常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也有一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先秦是散文的黄金时代,汉代是辞赋的鼎盛阶段,唐宋是诗词的豆蔻年华,元代是戏曲的丰收季节,明清是小说的峥嵘岁月。其中,四大名著就是明清小说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著作,以至于后人常常提及和争论“少读西游,老读三国;男读水浒,女读红楼”的话题。  四张“名片”  代表不同的传统文化范畴  明清小说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远超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杂剧。同时,更主要地表现在质量上,很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如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通常是指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这是我们今天的讲法,但在历史上并非一贯如此,可能有六大名著、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再加上《金瓶梅》,就是明代的四大奇书。六大名著则是在四大奇书基础上,加上清代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还可以讲八大名著,上述六部长篇小说,再加上两部短篇小说,一个是《聊斋志异》,另一个是《三言二拍》。  所谓名著就是有着丰富内涵和高超艺术手法,能经得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反复阅读、咀嚼和探索的作品。四大名著每一部都代表一种文化。《三国演义》代表的是什么文化?可以讲是忠义文化,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讲到三国可能会想到很多计谋,里面有美人计、空城计、苦肉计,似乎三十六计都有描述,所以它又是一种智谋文化。《水浒传》是典型的江湖文化。水浒英雄的出身,实际上不是背朝天的农民,而是一种流民,所以它又代表一种流民文化。《西游记》是神魔文化,讲神仙和妖魔的对立与斗争。《红楼梦》是一种以情为本的文化。  因为四部名著代表相对不同的传统文化范畴,所以有一种说法:少不读《西游记》,老不读《三国演义》;男不读《水浒传》,女不读《红楼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西游记》讲的是神魔故事,读了《西游记》的年轻人容易想入非非。《三国演义》是讲智谋的,读了三国容易变得老奸巨猾。《水浒传》 里的江湖好汉常常一言不合便拔刀相见,火气很大,动不动就动手、动脚、动刀、动枪,所以男不读水浒。为何说女不读《红楼梦》呢?因为它主要是写爱情的,林黛玉哭哭啼啼,整天以泪洗面,女的读了会缠绵悱恻,情感变得极为细腻。以上四句流传的俗话,反衬四大名著分别代表了不同范畴的传统文化。  但今天,我认为正好相反,应该少要读西游。《西游记》里的想象太丰富了,上天入地,神仙鬼怪,细节那么丰富。像顺风耳、千里眼某种程度上都变成了现实,少年读西游,可以极大地激发想象力。成人要读三国,因为它可以教给我们怎样对待人生、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遇到任何事情要深思熟虑。男子要有阳刚之气,不能娘娘腔,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要读水浒,增加一点豪气。女子要读红楼,为什么呢?要感情细腻,而且要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红楼梦》的情,对女性的熏陶和培养非常重要。如果一位女性熟读红楼诗词,我认为她肯定有教养、有气质,一举手、一投足会和一般的女性很不一样。  这样讲,跟传统的说法完全不一样了。总的来说,四大名著里有我们今天值得提炼、挖掘乃至发扬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李中平)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为什么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名著_百度知道
为什么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名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坚强的孙悟空的形象,明年到我家”的口号、与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它告诉人们,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书过程以及作为小说情节主体的唐僧取经故事的演变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鲁迅 《西游记》其想像新奇,既让佛,相当于《三国演义》之于历史演义小说,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或大或小的,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而且读者面最宽,演述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出身传中的大闹天宫的故事、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情趣的小说,上天下地,出神入化。正像有人所说的、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对这样一部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叫做出身传,另一个部分叫做灵应传或降妖传、道,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融合了佛,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妙趣横生。这种特点。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从这中间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其中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里面写到儒。——(清代学者)张书绅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法国大百科全书》 似庄而谐的神魔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西游记》要算是最驳杂的一部书。它糅合进了佛、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北大教授)白化文 没读过《西游记》,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西游记》的结构也是这样。第一至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像得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彩夺目、道:为了寻找、追求,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相关评价】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在世界文学史上、儒三家之言。他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藐视腐朽无能的天宫统治者、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道三教、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这个本来是弘扬佛法的故事怎样会加入道教的内容,又怎样蜕变为富有文学魅力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要想做出比较确切的,喊出了“皇帝轮流做、释,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西游记》把二者巧妙地联系和结合起来,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
因为它的阅读人数 影响力和流传的程度
想象力丰富且有讽刺的意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四大名著 西游记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发现信息价值
《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是四大名著中最难真正读懂的
11:09 转帖发表在
《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是写唐僧在女儿国的经历。唐僧是小说《西游记》的主角之一,也叫唐三藏,虽说是小说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所有读者都公认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就是中国唐代德高望重的著名高僧、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法师。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任何关于玄奘法师与女性之间暧昧关系的记载或传闻,而戒色是对僧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明写唐僧对女儿国国王的爱情,人们肯定会认为他是在影射诽谤玄奘法师,是公然“谤僧”。“谤僧”的果报是什么,大家去在查一下就知道了。所以在吴承恩生活的时代,是不能明写唐僧的爱情故事的。 虽然不能明写唐僧的爱情,但吴承恩通过详细描写唐僧在特定场合下的表情、行为、状态,让心细的读者通过唐僧的表情、行为、状态去领会其内心世界。这些描写不仅写得极其生动传神,而且极具真实感。大多数读者由于没有留意,所以没能领会。在小说中必须要直接叙述唐僧对女王的态度场合,吴承恩只能使用政治正确的文字在表面上把唐僧写成似乎是不近女色的形象,这样也导致绝大多数读者被说中那些政治正确的叙述给误导了。 明白了《西游记》的时代背景之后,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西游记》第五十四回的唐僧与女儿国国王的爱情故事。 为了讲清楚这个爱情故事,先要把相关的背景资料交待清楚。这个爱情故事的主人公——《西游记》小说中的唐僧的背景: 1、来历非凡——唐僧本是金蝉子的转世,金蝉子是佛祖的二弟子,因为不听佛祖讲经,被贬下凡尘,唐僧就是他的第十世转世。 2、出身高贵——是大唐帝国开国宰相殷开山的外孙。 3、身份显赫——大唐皇帝的御弟。 4、顶级美男子——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 5、佛学界顶级大师——唐僧从小出家皈依佛门,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成为绝世高僧,佛经造诣极高,精通“经、论、律”三种,所以又被人称作“三藏法师”。 6、超级大腕主持人——被唐太宗从全国无数高僧中选中,主持一场有一千二百名高僧参与旷世规模的宗教活动——“水陆法会”,皇帝及文武皇亲国戚,俱至期赴会,拈香听讲。 小说中的唐僧到达女儿国的时候应该是30岁左右。在到达女儿国之前,他经受住了多次生死劫难的考验,毫不费力地抵御各种美色的诱惑考验,西天取经的决心丝毫未动摇。他的上述经历就足以证明唐僧有着非凡的勇气、心理素质和定力,否则他是绝对不敢接西天取经这个任务的,如果是一时冲动接下这个任务,他也绝对走不到女儿国。 在这个取经的四人团队中,唐僧是团队的精神领袖,有着不可动摇的志向,但是由于他没有心机、不懂谋略、更没有神通,凡事都要依靠孙悟空出谋划策和执行,遇到困难和陷入困境时都要孙悟空给拿主意,而且孙悟空最了解唐僧的心思,所以孙悟空在某种程度上是唐僧的知己、军师和开路先锋。 孙悟空为唐僧制订“假亲脱网之计” 到达女儿国时,孙悟空设想了一个非常恐怖的前景:他们将会遇到一个意恶心毒的女儿国国王,强行招唐僧做性伴侣,如果唐僧拒绝,这个女王会立刻露出意恶心毒的嘴脸,“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 针对这个设想中的意恶心毒的女儿国国王,孙悟空制订了“假亲脱网之计”,计划的内容和步骤是:第一步,答应与女儿国国王的亲事;第二步,由唐僧骗取女王的信任和好感,完成倒换关文的工作,并把女王君臣哄骗到城外;第三步,孙悟空对女王君臣施以定身法,然后师徒一起离开女儿国。 “假亲脱网之计”的第一步,答应与女儿国国王的亲事,孙悟空在没有得到唐僧同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实施了。 唐僧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个“假亲脱网之计”,是因为他被孙悟空的设想的恐怖前景吓着了,而他又没有任何根据来否定孙悟空设想那种可怕的前景。这条计策显然犯了佛家的“不打妄语”的戒条,但是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也为了完成去西天取经的大业,最后为了避免把“这一国的人尽打杀了”,他不仅接受了“假亲脱网之计”,还对孙悟空大加赞赏。 大家一定要记住,唐僧接受这条“假亲脱网之计”时,他还没有见过女儿国国王。 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初次见面,彼此一见钟情 女王对唐僧一见钟情就不多说了。唐僧对女王一见钟情是这样写的: 【女王看到那心欢意美之处……呼道:“大唐御弟,还不来占凤乘鸾也?”三藏闻言,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 请注意,这是唐僧在整部《西游记》中绝无仅有的一次“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唐僧是一个30岁左左的成熟男子,经历多次生死劫难,经历过无数大场面,毫不费力地抵御各种绝色美女、女神和女妖的诱惑,来历非凡、出身高贵、身份显赫、顶级美男子、佛学界顶级大师、超级大腕主持人,拥有非凡的心理素质和定力。要想让唐僧这样人的出现激烈的羞涩反应,可不是随便一个美女说一些香艳的话就能做到的,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让唐僧怦然心动、倾心爱慕的女人,第二,必须在唐僧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初次见面最有效),第三,必须是突然当众表白爱情,才能使唐僧因为猝不及防而把持不了,立即 “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小说里女王向唐僧表白爱情的情形,刚好符合上述第二和第三。有经验的读者根据女王表白爱情的情形和唐僧激烈的羞涩反应,立即就心知肚明——当唐僧一看见女王,他的心立即就沦陷了! 在小说中有没有其他地方写唐僧对女王的爱呢?有!在后面作者写了一大段叙述唐僧对女王不感兴趣的政治正确的废话来掩护一句真话——圣僧“牢藏情意养元神”。如果唐僧真的对女王没有情意,他还用得着“牢藏”?这句话真实意思,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还在有在最后唐僧向女王告别时的行为——“长老慢下龙车,对女王拱手道”,此时他是以一个男子的身份向女王道别,而不是以僧人的身份道别,这里面意味深长。 唐僧被“假亲脱网之计”弄得进退维谷、痛苦不堪 《西游记》原著中是这样写的: 【只见那女王走近前来,一把扯住三藏,俏语娇声,叫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这长老战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行者在侧教道:"师父不必太谦,请共师娘上辇,快快倒换关文,等我们取经去罢。"长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两抹,止不住落下泪来,行者道:"师父切莫烦恼,这般富贵,不受用还待怎么哩?"三藏没及奈何,只得依从,揩了眼泪,强整欢容,移步近前,与女主同携素手,共坐龙车。】 “这长老战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多数读者读到这里都误以为这是描写唐僧害羞得手足无措的样子,这是因为这些读者把唐僧想象成一个十几岁的腼腆的小男生或小鲜肉。唐僧是什么人?看看前面的唐僧的背景资料,唐僧是一个30岁左右有丰富阅历的成熟男子,拥有非凡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力。前面他被女王突袭过一次,对女王后面的行为早有思想准备了,此时他可能有些害羞,但是绝对不至于害羞得手足无措。 一个有着非凡的勇气、心理素质和定力的30岁成熟男士,什么样的内心状态才能让他“战兢兢立站不住”?——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极度恐惧,要么是极度痛苦。唐僧此时绝不可能是恐惧,真正原因是,唐僧此时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中了,内心痛苦不堪。 此时有两件事让唐僧痛苦不已,第一件,他对女王一见钟情、倾心爱慕,但他必须在取经大业和他最至爱的女王之间做出取舍,由于他不可能放弃取经大业,所以只能割舍他至爱的女王了。他肯定要离开女儿国的,而且是一去不回,为了不给他至爱的女王带来生离死别之痛,他不仅不能向女王表白,甚至不能有丝毫流露。
女王在见到唐僧之前,只是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丈夫,与东土大唐建立姻亲关系,唐僧的条件完全符合她的要求。但是当她见到唐僧之后,情况立即发生变化,她对唐僧是一见钟情、爱慕至极,以致于完全忘了自已的国王身份和应有的礼仪,竟然情不自禁地当众表白示爱,还径直走过来拉扯唐僧,小说里这些都是明写的。早已对女王一见钟情的唐僧怎么可能感觉不到女王那种如痴如醉的爱恋。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唐僧当初拒绝这门亲事,这位女王会不会“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呢?此时唐僧心里面是有答案的——绝对不会!所以当唐僧见到女王之后,心里肯定在暗暗叫苦——“假亲脱网之计”不但纯属多余,更要命的是,由于孙悟空自作主张答应了女儿国国王的亲事,现在已经是作茧自缚了。 第二件,“假亲脱网之计”给唐僧带来更大的痛苦,这条计策原本是用来对付一位设想中的意恶心毒的女王;此时才恍然发现实际上针对的竟然是唐僧自己一见钟情、倾心爱慕的女王,而且这条计策的第二步要由唐僧亲自来实施! 用“假亲脱网之计”对付这位女王,虽然唐僧可以从女儿国脱身,但将会给这位深爱唐僧的女王带来沉重的打击和伤害,唐僧于心何忍?其实,如果唐僧是个有点心机的人,完全可以果断中止“假亲脱网之计”,另外想计策,既能从女儿国脱身,又不伤害他至爱的女王。偏偏唐僧就是个没有什么心机的人,在孙悟空已经自作主张答应了与女王的亲事的情况下,如果中途放弃“假亲脱网之计”,他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能够从女儿国脱身。而此时女王就站在他身边催促上车,他无法跟孙悟空商量新的脱身计策。 西天取经的志向是不可动摇的。如果中途放弃“假亲脱网之计”,他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从女儿国脱身;继续实施“假亲脱网之计”,又肯定会给他至爱的女王带来打击和伤害,唐僧此时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让唐僧极度痛苦、心乱如麻、精神恍惚——“这长老战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 在唐僧旁边的孙悟空丝毫没有觉察唐僧对女王一见钟情,也不知道他的“假亲脱网之计”害得唐僧陷入困境,还以为唐僧是畏惧女色,或者是害怕女王“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想临阵退缩。所以孙悟空不但没有帮助唐僧寻找解套的办法,反而坚决阻止唐僧临阵退缩,催促唐僧开始执行“假亲脱网之计”的第二步。 面对孙悟空的催促,唐僧的反应是——“长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两抹,止不住落下泪来”。“长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两抹”,这很自然,因为唐僧与孙悟空正在实施一个针对女王的阴谋,而女王就站在他们身边,所以只能用手势交流。 前面说过,孙悟空很有心机,而且最了解唐僧的心思,以前最困难的时候都是孙悟空给唐僧出谋划策,使唐僧转危为安。此时,唐僧心里肯定急切地盼望这个最了解他的心思徒弟给他出一个既能从女儿国脱身,又不会伤害他深爱的女王的两全之策。唐僧绝没想到孙悟空不但对他陷入困境毫无觉察,反而催促他开始执行“假亲脱网之计”的第二步。唐僧心里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极度痛苦和绝望的唐僧支撑不住了,立即崩溃——“止不住落下泪来”。
“把行者抹了两抹”——到底是唐僧在绝望地向孙悟空暗示他现在已经陷入困境?还是埋怨孙悟空的“假亲脱网之计”害苦他了?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或者还有别的意思?读者可以自已去揣摩。 孙悟空仍然以为唐僧是畏惧女色,再次催促唐僧行动。对于没有心机的唐僧来说,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三藏没及奈何,只得依从,揩了眼泪,强整欢容,移步近前,与女主同携素手,共坐龙车。” 《西游记》原著中的这段不到200字的描述,向读者揭示了隐藏在唐僧心里的对女王非常真诚的爱情。唐僧的痛苦的根源是由于他对这位女王一见钟情,此时唐僧内心有多痛苦,他对女王的爱就有多深。 唐僧与女儿国国王温馨甜蜜而又短暂的爱情之旅 《西游记》原著中,作者用这样一段文字直接叙述唐僧与女王坐在车上时的各自的心情: 【同携素手,共坐龙车。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这长老忧惶惶只思拜佛。一个要洞房花烛交鸳侣,一个要西宇灵山见世尊。女帝真情,圣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谐同到老;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一个喜见男身,恨不得白昼并头谐伉俪;一个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时脱网上雷音。二人和会同登辇,岂料唐僧各有心!】 很多读者都被这段文字给误导了,以为唐僧对女王毫无感觉。小说写到这里,需要直接叙述唐僧与女王一起坐在车里的心情,为了避免“谤僧”之嫌,吴承恩别无选择,只能使用政治正确文字在表面上把唐僧写成不近女色、一心只想去西天取经的模范高僧。 “这长老忧惶惶只思拜佛” 、“一个要西宇灵山见世尊” 、“只思量即时脱网上雷音”——这些全都是作者不得不写的政治正确的废话。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志向任何时候没有动摇过,不然他就不会有前面那些痛苦了。 关键是这一句——“女帝真情,圣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谐同到老;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多数读者都误以为是在说唐僧在逢场作戏,应付女王。下面仔细分析,“女帝真情”这个好理解,女王一看见唐僧就情不自禁地当众向唐僧表白过了。“圣僧假意”是什么意思?——是指唐僧答应女王的亲事是假意的。“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的真正意思是:虽然唐僧答应与女王结婚是假的,但他心里对女王的爱情却是真诚的,他把这种爱情“牢藏”在自已的心底,不让女王察觉。 唐僧与女王在一起,虽然不得不把对女王的爱情埋藏在心底里,但他对女王是百依百顺,相敬如宾。唐僧与他至爱的女王耳鬓厮磨、恩爱缠绵,度过了一段温馨甜蜜而短暂的美好时光。 《西游记》原著中写唐僧与女王分手的过程是这样的: 1、唐僧下车向女王道别,女王反应非常快,一把扯住唐僧并质问; 2、猪八戒和沙僧误以为女王准备加害唐僧,冲到车前惊吓女王,女王受惊放开唐僧; 3、沙僧把唐僧抢出人丛,伏侍上马; 4、妖怪趁乱把唐僧劫走。 上述过程迅雷不及掩耳,唐僧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妖怪劫走,从此离开了女儿国。 作者吴承恩写猪八戒对女王恶语相向——“粉骷髅”,是为了向读者交待清楚,唐僧的三个徒弟完全没有觉察唐僧与女王一见钟情,由于女王与唐僧始终形影不离,唐僧没有任何机会向他的三个徒弟说明真实情况,所以这三个徒弟始终把唐僧至爱的女王当成原先设想中的那个意恶心毒的女王,当女王最后扯住唐僧质问时,他们误以为女王准备“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所以冲过去强行把唐僧从女王身边抢走。 吴承恩写唐僧下车向女王告别时“对女王拱手”——唐僧以一个男子的身份向他一生中唯一深爱的女人道别。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唐僧的三个徒弟看出唐僧对女王一见钟情的话,唐僧就不可能离开女儿国了,女儿国将成为唐僧西天取经之路的终点。因为这三个徒弟的使命只是保护唐僧性命,而女儿国国王虽然不会放唐僧西去取经,但丝毫没有伤害唐僧性命的意思,这三个徒弟绝不可能强行拆散这对有情人。 还有,如果不是妖怪在最后出现把唐僧劫走,唐僧也是不可能离开女儿国的。看看女王是怎样对待唐僧的,如果在没有得到女王许可的情况下,唐僧自已强行离开,那唐僧就是一个狼心狗肺之徒,用唐僧自已的话来说——狼心狗肺之徒,取经何用?狼心狗肺之徒,何以成佛?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大家都在看
花想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名著西游记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