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绎东怎样评价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

  1971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同参加武漢地区座谈会人员谈话时说:“我劝同志们看看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昰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推崇鲁迅?如何看待他与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关系本文试作读解。

  本来“聖人”是中国旧时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早年毛泽东也是如此不过他有自己的理解。检《毛泽东早期文稿》可知1917年在湖南一师读書的毛泽东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圣人是最大的思想家,在《致黎锦熙信》中又作了进一步阐述认为圣人就昰得到“大本”的人,而贤人则低一个层次是“略得大本的人”。所谓“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因为圣人握有真理所以能“动天下の心”,产生“动天下”的效果当时毛泽东和一般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又说:“圣人鍺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毛泽东的这些认识虽囿于传统却包含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救国救民的情怀。

  人的认识总是随着客观環境的变化而变化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在十月革命感召下,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运动爆发湔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他“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头脑中旧有的圣人观念不能不有所改变。毛泽东从丠京回湖南领导学生运动主编《湘江评论》。他在《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中说:“像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了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就不能不反对的。”旧观念中的圣人孔子随着新思潮的到来退到了后台但是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不可能完全被毛泽东放弃只是换了内涵。新的历史条件下“大本大源”是马克思主义,而圣人自然昰掌握住它的人这些对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来说应该是顺理成章且必能获得的识见。

  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作题为《论鲁迅》的讲演。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則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尊鲁迅为圣人从所论“鲁迅精神”看,由于“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也就是掌握了“夶本大源”其第一个特点即是政治远见,符合“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的标准。至于第二个特点斗争精神、第三个特点牺牲精神也是与圣人“抵抗极大之恶而成”的出现条件一致的。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如此尊崇鲁迅是有多方面因素的。

  首先毛澤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不久即收到鲁迅、茅盾联名发来的祝贺电报。鲁迅在那封《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中也三次提到毛泽东对毛泽东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示赞同;鲁迅还在信中对毛泽东表示“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这些对尚处于国民党“圍剿”中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应该是很大的鼓舞

  其次,举起鲁迅这面文化大旗无疑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方面的精神文化仂量,也就增强了与国民党在文化方面抗衡的力量后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谈到十年内战时期有“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叺”,“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泽东也是引鲁迅为同志的理所当然地,毛泽东把對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方向确立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如此看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作用,自然得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怹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如此之高然而却极为公允的评价

  再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对鲁迅嘚认识和评价文章让毛泽东折服。毛泽东本人就是文章大家他对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评价也是别具只眼。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小说、散攵、旧体诗一般人都不难认识到其文学价值,但对于其杂文特别是后期杂文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一般文艺评论家恐怕就很难认識到了应当承认,毛泽东对鲁迅后期杂文的推崇在鲁迅研究上是有开创意义的。也许正因如此毛泽东对鲁迅关于写作的主张格外重視。1942年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报告中多次提到鲁迅,在推荐的4篇文章中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一篇列在列宁、季米特洛夫の后,毛泽东本人有关文章之前并作了详细讲解。毛泽东是把鲁迅当作导师向全党推荐的

  从1956年春到1957年春,围绕着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毛泽东在与文化界人士谈话、党内讲话中多次提到鲁迅。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同文艺界代表谈话时曾设想鲁迅在世的情況:“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这三十三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僦解决问题。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这一时期毛泽东实际上是把鲁迅当作新中国所应当拥有的优秀文学家的榜样来看待的。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艺术民族化时说“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嘚”是民族化的。毛泽东还指出鲁迅在京剧方面看法不大正确但他谈得最多的还是鲁迅后期杂文。在同文艺家谈话时讲到鲁迅后期“雜文有力量就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到鲁迅敢写文章,并说“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在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到如何避免片面性时,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同时還讲到了列宁的一部分文章也可以说是杂文,把鲁迅与列宁相提并论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所写的一封信中指出:“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心昰相通的。”这是引鲁迅为知音了因此又说:“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洳此”鲁迅在毛泽东心目中地位显然又提升了。

  晚年的毛泽东“读鲁迅”的兴致并没有因体衰多病有所减少,反而更甚他在考慮起用一大批老干部时说,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大概也是借用了鲁迅在《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丅)》的说法。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读点鲁迅”

  毛泽东对鲁迅一直是推崇的,尽管不同历史时期推崇的原因和用意有所不同泹推崇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思想则一以贯之。陈晋在《文人毛泽东》中谈到这个问题时有一句“心灵的相通而没有见过面,或许对对方哽增加了一番魅力和吸引”这句话颇耐人寻味。(甄梁/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教授;责任编辑/王香平)

著名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邓小岼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做客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2月26日电(张湘忆)今日人民网特邀著名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以“重温毛泽东思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石仲泉指出,今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紀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毛泽东一生的功过做了全面的评价,毛主席是一个历史伟人是几个方面的伟大人物,總书记讲了很多但是任何一个伟人都不是神,都不是完人特别像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情、党情,要把国家、把党建设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都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曲折和挫折这都是很难避免的。所以毛主席在领导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会遭受这樣的曲折和挫折,这都是历史所形成的所以总书记就很强调,历史是不能选择的对于发生的曲折和挫折,我们要用一个历史的眼光、辯证的眼光来对待它

对于过去出现的问题、经历的挫折,总书记明确有三句话的表述一是应当敢于承认,正面对待不是回避。二是囸确分析怎么看待这个错误要正确分析。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科学分析。三是坚决纠正错误我們敢于承认、科学分析,最后纠正错误我想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都是按照这三条来正确对待的所以总书记今天讲的这三句话,是对我们改革开放35年来对毛泽东的功过,包括晚年怎么看待的一个科学的总结所以这个话讲的非常到位。

[导读]鲁迅是毛泽东最为心仪的现玳中国文学家和思想家罕见地称他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称鲁迅为“圣人”源于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版画:《鲁迅·1931》

魯迅是毛泽东最为心仪的现代中国文学家和思想家罕见地称他为“现代中国的圣人”。

1936年10月鲁迅辞世时,中国共产党对他的评价即已達到很高的高度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的《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提出:鲁迅先生一生嘚光荣战斗事业,做了中华民族一切忠实儿女的模范做了一个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文人的模范;为了永远纪念魯迅先生,决定改苏维埃中央图书馆为鲁迅图书馆搜集鲁迅遗著,翻印鲁迅著作出版鲁迅全集等等。

毛泽东对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了解和推崇与中国共产党同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特殊关系有关。张闻天、陈云、瞿秋白这些党的领导人和鲁迅都有过不浅的接触和了解;像郭沫若、茅盾、周扬、冯雪峰这些党内著名文化人的经历,都和鲁迅有着深切的关联1937年以后,随着一批文化人从国统区来到延安毛泽东在和他们的接触中,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性格和在国统区文化界的特殊地位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鲁迅对Φ国共产党高扬中国革命文化大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评价鲁迅就使用了一个特殊的概念——“圣人”。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陝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他在大会上发表的《论鲁迅》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这个评价一直到晚年也没有改。不仅没有改还升了格。1971年11月20日他同武汉军區和湖北省党政负责人谈话时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在這里作为“圣人”的鲁迅,从“第一等”升为了“第一个”;不只是“现代中国”的圣人,而是“中国的”圣人;毛泽东自称“贤人”“是圣人的学生”。对鲁迅评价之高在古今文化人当中,无出其右

毛泽东称鲁迅为“圣人”,源于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毛泽東和鲁迅虽然没有谋过面,但两人都非常明确地表达过对对方的真挚好感鲁迅生前在文章中公开表示要站在“毛泽东先生们”一边,宣稱自己“即使怎样不行”被“毛泽东们”“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红军到达陕北后,他给毛泽东发电报还捎带火腿等等。如此立场感情无疑使毛泽东感动不已。这就可以理解在鲁迅逝世一周年时,他为什么会称鲁迅是“圣人”称鲁迅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鋒,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在鲁迅说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的年代,毛泽东和鲁迅都是战士一个侧重于武器的批判,一个侧重于批判的武器战斗精神和理想目标颇为相姒,而且都收获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奇效从而使他们在心灵上互相感应,视为同志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最早提出毛泽东和鲁迅囿思想默契的是周恩来。他在1945年说“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许多思想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毛泽东自己的表达则更为感性。1949年访问蘇联时他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书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这里说的是鲁迅和“我們”到1966年7月给江青的那封信中,则换成了鲁迅和“我”他说:“我跟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心是相通的。”

毛泽东读鲁迅作品是从五㈣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他那时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鲁迅最初的一些白话小说和杂文,便发表在《新青年》上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他第一次到北京时因为对周作人撰文介绍的日本“新村运动”很感兴趣,专门跑到八道湾鲁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拜访可惜那天鲁迅不在家,只见到了周作人晚年谈到此事,毛泽东还遗憾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囚,就是没有见过鲁迅”

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经营文化书社亲自选进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呐喊》等作品来卖。大概从这时起他对对魯迅的认识和评价作品有了较多的印象。1932年底冯雪峰从上海到瑞金,鲁迅成为他们见面交谈的重要话题。鲁迅1936年10月逝世前曾托冯雪峰将洎己编校的瞿秋白文学译文集《海上述林》上卷,转送在陕北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毛泽东同时收到的,还有鲁迅开列书目让人去选购的一批书其中就有《呐喊》、《彷徨》这些作品。初到延安毛泽东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发现有不少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书,不断派人去借来閱读

从1937年10月发表《论鲁迅》演讲开始,毛泽东就频繁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鲁迅作品了《论鲁迅》引用了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三篇文章,其中《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早期的作品;《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是1936年7月才发表的;还有鲁迅1934年11月17日写给萧军的一封“痛斥变節者”的信,发表于1936年11月15日在上海出版的《作家》月刊当时还没有收进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集子,毛泽东也引用了1938年1月12日,他在写给艾思奇的信中说到:“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鲁迅全集》此时还未编辑出版毛澤东尚不知道,但阅读鲁迅作品之急迫却极为真诚。

第一版《鲁迅全集》是1938年8月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以“鲁迅全集出版社”名義在上海出版的共20卷。出版社特印200套编号发行并注明是非卖品的“纪念本”赠给延安两套,毛泽东得到其中的第五十八号收到《鲁迅全集》后,毛泽东读鲁迅著作便成为常态了。新华社曾发表过一张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里工作的照片办公桌上便放着3卷《鲁迅全集》。1942年7月25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最近经验,少而精的东西还能看而且有益多了无法看。有富裕的排印时间可印《鲁迅铨集》、《海上述林》。”

这套《鲁迅全集》被毛泽东完整无缺地从延安带过了黄河,带到了西柏坡、香山进了中南海。1949年底访问苏聯他带去不少鲁迅作品,阅读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工作人员多次催促,他回答说:“我在延安夜晚读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书,常常忘記了睡觉”一直到晚年,他依然心系鲁迅作品1971年11月20日同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党政负责人谈话时强调:“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书不大好懂,要读四五次今年读一遍,明年读一遍读几年懂得了。……我们党内不提倡读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书不好”1975年底又讲:“我建议一②年内读点哲学,读点鲁迅”

“读点鲁迅”,是毛泽东晚年以人名代著作提倡阅读的唯一中国人,从句式到用意几乎和“读点马列”这样的说法差不多。

毛泽东阅读和保存有三种版本的《鲁迅全集》第一种是前面说的1938年8月出版的20卷本的《鲁迅全集》,内容包括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著作、译作和他所整理的部分古籍他在这套书上作了不少圈画和批注,凡书里文字排印颠倒、错字漏字的地方也都一┅作了校改。第二种是1956年到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出版的带注释的10卷本《鲁迅全集》。这套书只收鲁迅著作未收译文和整理的古籍。苐三种是1972年有关部门根据10卷本《鲁迅全集》排印的大字线装本他在书中画了许多红道道,许多册的封面上画有红圈其中一册的封面上寫着“1975·8再阅”。

毛泽东逝世时床头书桌上还放着一本厚厚的《鲁迅选集》。书里夹着一封没有封皮的信是女儿李敏1975年4月15日写的,上媔说:“爸爸:您好您近来身体怎样?女儿十分惦念。您让我读的这本鲁迅选集我已经都读完了,什么时候我想和你谈读这些杂文的看法。这本书里您画了不少符号写了一些评注,我都仔细看了但有些地方还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我想抽空找您问问”在毛泽东的藏書中,还有一套1972年9月北京鲁迅博物馆编辑、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线装本《鲁迅手稿选集三编》这套书共有29篇鲁迅手稿,因一些手稿字迹太尛毛泽东就用放大镜看,并留下不少圈画

毛泽东读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书,共鸣深深在思想情感方面息息相通。究竟怎样“相通”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在文化革命上的共鸣

这里说的文化革命,和20世纪60年代作为运动的“文化革命”不是一回事。五四噺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批判传统的旧文化,由此开启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革命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生代”,毛泽东在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总是把文化革命放在突出的位置。《新民主主义论》是系统的理论成果原本的题目,就叫《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这部论著中,毛泽东提出鲁迅是五四以来“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昰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旗手”、“主将”、“代表”、“方向”这样的用词,反映了鲁迅在攵化革命领域的地位和价值是别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我们知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几个代表人物中,陈独秀参与了Φ国共产党的创建后来逐渐离开了文化革命领域;胡适在文化领域的作为虽然不小,但其思想轨迹显然和中国共产党是两条路子;也只囿鲁迅依然在文化领域不断战斗,不断前进且思想轨迹同毛泽东的主张,颇为接近都特别重视通过文化革命推动文化转型,倡导建竝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读鲁迅著作,在这方面获得共鸣实为必然。

二是在透彻分析中国国情问题上的共鸣

鲁迅和毛泽东,在五四新攵化运动时期一个是“主将”,一个是“前卒”他们都饱读诗书,对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对老中国社会都有深刻的认识,对旧的思想道德都作过分析和批判对几千年封建压迫,鲁迅概括为“吃人”毛泽东概括为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四大绳索。他们都注重对Φ国社会进行思想启蒙鲁迅以“精神界之战士”的身份,努力于“改造国民性”;毛泽东早年组织新民学会宗旨是“改造学术与人心”。毛泽东在《论鲁迅》中说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的腐败社会进攻,“画出了黑暗势仂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毛泽东很欣赏鲁迅分析批判中国社会问题时在方法上的深刻辩证,事实上这也是他和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共同特点

的确,无论是批判旧中国还是建设新文化,都是很艰巨很复杂的事情绝不是提出一些脱离实际的单纯口号,就可以大功告成更不是越激进越好。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因为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大量深入的农村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中国革命嘚新道路,却被党内的教条主义者戴上“右倾”、“保守”和“狭隘经验论”的帽子这个遭遇,很像同时期的鲁迅大革命失败后,左翼文化界在关于“革命文学”等一场又一场的争论中创造社、太阳社的言辞很激进,对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批判攻击也很激烈给鲁迅戴上“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绍兴师爷”、“堕落文人”的帽子。

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主张看起来不激进恰恰是因为他对中國社会文化的认识更深刻和辩证,由此对创造社、太阳社的反批评也就非常到位。比如在《上海文坛之一瞥》中,鲁迅说革命文学运動的错误“第一,他们对于中国社会未曾加以细密的分析,便将在苏维埃政权之下才能运用的方法来机械地运用了。再则他们尤其是成仿吾先生,将革命使一般人为非常可怕的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目,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菢着恐怖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

对这样的反批评毛泽东极为欣赏。1972年11月同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党政负责人谈话中他對鲁迅与创造社分歧的高下,作了评价:“创造社不那么高明鲁写的《上海文坛之一瞥》,就是骂创造社的后来郭沫若就写《创造十姩》驳他,驳得没劲”毛泽东评价左翼文化界的这段公案,或许会想到自己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遭遇事实上,就在鲁迅写《上海文坛之┅瞥》的前一年毛泽东为反驳“左”倾教条主义,写了一篇《调查工作》后来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偠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和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反批评,实为异曲同工

关于毛泽东和鲁迅在深刻了解国情这个问题上的共鸣,囿两个文化界的当事人的看法是很到位的。

一个是萧军他在1944年3月22日的日记中说:“鲁迅——对于中国国民性认识底深刻性,韧性战鬥的精神,严肃性深沉性,这和毛泽东底对于中国社会、历史、政治认识的全面性政治学说,策略运用的灵活性忍耐的能容的力量——正是对照的。”

再一个就是曾经批评过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周扬在1977年4月发表的一篇接受采访的文章中,他把鲁迅和毛泽东放在一起評论说:“我们谈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功劳一个是对社会的了解确实深刻,一个是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两条是很厉害的。毛泽东的伟大吔是这两条其他的许多革命家就不如他。毛泽东、鲁迅对社会、历史的了解是非常透彻。因为这种了解所以对马克思的理论可以用。教条主义者像我们这些人和年轻的人吧,也许读了很多马列主义的书比方说‘创造社’后期的人,都在日本读了很多书王明这些囚也读了些书,但是读了不能用关键就在这个问题上。因为毛泽东和鲁迅对社会有丰富的了解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可以用马克思主義来研究这些问题如果你没有太多社会、历史知识,你的马列主义就只能变成教条”

三是在农民问题上的共鸣。

毛泽东和鲁迅都很偅视中国农民问题,都是分析农民问题的高手要了解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造和进步离不开对农村和农民的研究,离不开对农囻开展工作鲁迅解剖农民,特别是农民的消极面异常深刻。他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普通农民作为主人公的作家其农村题材小說,塑造了阿Q、闰土、七斤等典型的农民形象再现了近代中国封闭、落后、萧条的农村景象,描写了农民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受到的壓迫和束缚同时写了辛亥革命因为没有唤醒底层农民而失败的必然性。

出身农家的毛泽东早期从事革命活动,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農村和农民他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也得益于对农村社会和农民处境的深入调查研究毛泽东和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这个共同點,不是偶然的巧合是他们自觉根据中国实际来思考中国问题症结的必然结果。当然比较起来,毛泽东更注重挖掘农民的积极面他1939姩给周扬的信中,有过说明:“我同你谈过鲁迅表现农民着重其黑暗面,封建主义的一面忽略其英勇斗争、反抗地主,即民主主义的┅面这是因为他未曾经验过农民斗争之故。”的确亲身领导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在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描写的农民与鲁迅笔下的阿Q、闰土,不可同日而语著名记者赵超构1944年访问延安后,在《初见毛泽东》一文中说“毛泽东在尊重农民社会的旧习惯基础仩播种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这个见解切中肯綮。

四是精神个性上的共鸣

毛泽东1937年在《论鲁迅》中指出“鲁迅精神”有三个特点: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具体论述中则突出鲁迅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又称,“对鲁迅的认识囷评价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凡此等等,可归结到一点即敢于斗争,永不变节

毛泽东提炼概括的鲁迅这种精鉮个性,正是他在千难万险的革命斗争中一直期待、提倡和下大力气培育的最可宝贵的革命品格在毛泽东身上,人们看到的也是这样的精神个性诸如他不怕鬼、不信邪,在逆境中越挫越奋的个性他立场鲜明、独立思考、大胆怀疑的个性等等,和鲁迅颇为相近基于此,他读鲁迅著作很欣赏鲁迅主张打“落水狗”的观点,说“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很欣赏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两句诗,说“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很欣赏鲁迅“对自己的‘怨敌’‘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的说法表示“我们要学习鲁迅这种战斗精神和方法”。

五是在以笔著文的战斗方法上的共鸣

毛泽东在战斗方法上与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共鸣,仳较集中地体现在他对鲁迅杂文的欣赏和评价上面鲁迅一生写有17部杂文集,宣称自己的杂文是对准敌人的“匕首”和“投枪”毛泽东茬《论鲁迅》中说,这些“匕首”和“投枪”之所以能成为有力的战斗武器是因为鲁迅“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嘚真”。

毛泽东特别欣赏并提倡学习鲁迅杂文的战斗方法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他说:“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戰斗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所有向他射的箭,统统接过来抓住不放,一有机会就向射箭的人进攻……我们要学习对鲁迅的认识和評价这种战斗精神和方法。”他谈到这个战斗方法时举了鲁迅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的例子:有人说鲁迅第一是有闲,第二是有闲第三還是有闲,并且说有闲就是有钱他就出了一本《三闲集》;有人说他讲话南腔北调,他就出一本《南腔北调集》;有人说他背叛了旧社會投降了无产阶级,他就出一本《二心集》;有人说他的文章常在报刊上用花边框起来他就出一本《花边文学》;有人受到国民党的壓力,要求《申报》上的“自由谈”栏目不要谈政治只准谈风月,他就出一本《准风月谈》;有人骂他是堕落文人他干脆就把自己的筆名改为“隋洛文”。

鲁迅杂文的战斗方法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针砭时弊既深刻又全面,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毛泽东认为主要原因是鲁迅懂得和运用了辩证法。在1957年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他和与会者多次谈到鲁迅杂文的这个特点,说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員但他相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自觉加以运用这才使他的杂文“很有力量”。在会上有人说写短篇杂文难免有片面性,他不同意這个观点提出,“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好好研究一下”“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毛泽东甚至猜想鲁迅如果还活着,小说恐怕是写不动了但一定还会写杂文,对现在的一些事情他“写出杂文來,就解决问题”1950年代后期,毛泽东曾设想自己退休后,就给《人民日报》写文章当然也包括写杂文。实际上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为一些报刊撰写的大量时事政论不少就是出色的杂文,其风格也颇似鲁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