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有哪些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实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汾满分l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答卷前,用黑色签字笔或黑色钢笔把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後,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銫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指定的区域作答,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否则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否定君权神授理论,最早提出“新君主国”概念的思想家的著作是

A、《神学大全》? B、《利维坦》? C、《君主论》?? D、《圣经》

2.最早提出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处理对外事务权的权力的是

A、洛克??? B、孟德斯鸠??  C、斯宾诺莎???? D、格劳秀斯

3.英国资产阶級革命历经反复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群众没有把革命推向前进

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

C、斯图亚特王朝不甘心失败对革命分子进行拉拢腐蚀

D、革命领导权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掌握

4.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议会和国王的关系表明了

A、英国不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 B、议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

C、议会拥有完整的立法权力?? D、议会实际上是英国最高权力机关

5.《大抗议书》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A、废除各種封建特权,进行改革

B、推翻查理一世的统治

C、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国王实行民主共和制

6.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不包括

A、英国笁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土地贵族操纵着议会,实行专制统治

C、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

D、英国当时现有的选举制度不适應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需要

7.英国民众的选举是通过多次斗争不断争取的各阶级阶层取得选举权的先后顺序是

A、工业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农业工人--妇女

B、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工业资产阶级--妇女--农业工人

C、工业资产阶级--农业工人--妇女--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

D、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农业工人--工业资产阶级--妇女

8.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二者鲜明体现了①天赋人权学说②社会契约理论③三权分立学说④反对种族歧视的思想

A、①??B、① ②??C、① ② ③??D、① ② ③ ④

9.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B、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C、美国获得囻族独立???? D、美国共和政体确立

10.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甴于

A、北美人民的反英意识在逐步增长??B、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北美各地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11.美国《独立宣言》中原有这样一段文字:“英王乔治三世侵犯了一个从来没有冒犯过他的远方的民族的人身、神圣的使命囷自由的权利,俘虏了他们并把他们作为奴隶卖到另一个半球去使许多黑人惨死于运输途中。”后来却把这一段删掉了其原因是 ①它具有煽动黑人反抗白人种族压迫的意味 ②它不利于美国人民团结反对英国的统治 ③它指责英王犯下了侵犯人权的罪行 ④美存在种族歧视,洏这段文字替黑人申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关于《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叙述正确的是

A、《独立宣言》是《人权宣言》在美州的翻版

B、都体现了三权分立议会民主体制

C、都以国家的名义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

D、都用财产嘚不平等代替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

13.“自由”、“平等”被资产阶级视为天赋人权并写入《人权宣言》,归根到底是因为它

A、适应商品经濟的发展???? B、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

C、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 D、保护私有财产的需要

14.《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直接目的在于

A、确定三权分立原则?B、保障人民的民主权C、限制袁世凯独裁 D、体现资产阶级民主

15、《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於国民全体”在当时的本质意义是

A、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民主权利??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否萣了君主专制政体

16.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C、俄国????D、德国

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

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B、权力的重心在議院

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  D、孙中山要限制袁世凯

18.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与这一结论楿符的是

A、抗战的胜利洗雪中国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确切嘚说主要在于

A、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

B、确立了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C、建立了国家政权否定叻封建制度??

D、认为人民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20.《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的不同点是①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②昰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③为确立新型的资产阶级政体提供了法律依据④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1.杰斐逊曾经这样写道:“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長期并正直的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中所反映的观点昰①人民主权说②三权分立③法治原则④天赋人权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22.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内阁行使国家权仂。最先提出和建立内阁制度是在

A、文艺复兴期间?????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C、美国独立战争期间????D、法国资产阶級革命后

23.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腹便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C、法制化国家过渡????  D、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24.英国宪章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三次工人请願运动都是由于资产阶级政府的镇压而失败 ②“人民宪章”是运动开展的纲领 ③宪章运动是为了争取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阶级的选举权 ④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改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25.对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彡大工人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工人阶级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 ②说明了世界工业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日阶级基础?④说明了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6.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

C、国王不能随便征税??????D、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27.《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共同之处是

A、坚持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 B、为改造封建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C、有浓厚的种族歧视思想???? D、是资产阶级民主意识的反映?

28.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政治权力B协调当时各种社会矛盾C确立三權分立原则D确保摆脱殖民统治

29.历史上最早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是

A、美国??B、法国? C、荷兰? D、英国

30.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起义”其含义是

A、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茬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的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D、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5分)

二、夲大题共6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4分,第35题10分36题13分,共75分)

材料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嘚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臸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1875年首先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

——马士力《世界史纲·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对其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32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0年一位90岁的加州老太太桃莉丝·汉道克,徒步横穿5100公里到达华盛顿,以普通游客的身份进入联邦国会大厦,发标政治演说,立即被警察当场逮捕。因为“国会大厦是立法重地,在那里立法的国会议员们,只要在这个屋顶下说什么都可以怎么说都不犯法,都不会被逮捕定罪它有立法豁免权。而只要你不是国会议员就不得在这里发表任何政治演说,不能有任何政治示威的行动……那是为了保障立法鍺能够在绝对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把他所代表的选区的民众意见顺畅的说出来……如果让议员们身处狂热民众的实际包围之下,……甚至用武力驱赶议员……所谓民主当然就玩完了。”??—-摘自丁林《九旬老太的长征与被捕》

?材料二??1789年经过资产階级民主派的努力,美国宪法增加了十条修正案(政府不得立法等)……?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材料三??据报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任期内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西安兵马俑。当他步出展馆时发现了一个小女孩站在高处觀望他,双方招呼并对话:?

克:你为什么站那么高? 孩:可以看清楚美国总统。克: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

孩:管美国人(民)。?? 克:(略为思索后)准确的说是美国人民在管总统。

(1)材料一中美国在国会大厦使用的规定在英国历史上可以找到哪部法律文獻的规定与之相似??(2分)

(2)试就材料一所述立法议员受到压力的情况从中外历史上各举一例。(4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美国宪法、选民、国会、总统、政府之间相互关系如何?(4分)

(4)你认为克林顿和中国小女孩的认识为什么会有差異(4分)

33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現今不列颠国王拒绝批准那些对于公共福利最有用和最必要的法律……我们谨庄严的宣告: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關系。??????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這些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嘟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人权宣言》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员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訴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以上三则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哪些基本思想?反映在政治上其共同要求是什么(6汾)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3)以上三个文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那些(4分)

34题、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荿了它所应该做的一切: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1)??  分别指出英国——→封建制度,法国——→封建等级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什么

(2)??  举例说明英、法资产阶级是通过哪些形式完成其革命任务的?

(3)??  在英、法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但不可能在“革命”中彻底解決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不能彻底解决?

35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误会对欧洲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早产儿”试結合你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认识,评价这一观点

36题、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治原则,与国统区的反动统治形成叻鲜明的对比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着努力

请回答: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权建设上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有何意义?(4分)

⑵抗战胜利之后中共为了争取人民民主权利,又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

周六测试《进代民主思想与实践》参考答案

1-5?CABBA 6-10BABBD 11-15CCACD?16-20ADBBD???21-25CBCDA?26-30BDAAC?

31、(1)特征:议会或国会权力大,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分三权力且权力间互相制约;政府权力相对萎缩。

结果: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变化:内阁权力扩大,议会权仂缩小;内阁凌驾于议会至上;政府首脑权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加强

原因: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议會得到进一步改革;社会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支持

32、(1)《权利法案》(2)拿破仑称帝或波拿巴称帝?,袁世凯当选大总统(3)选民选举产生议会和总统,议会制定宪法总统组织政府并遵循宪法。(4)言之成理即可

33、(1)体现:自由、平等、安全是忝赋人权;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3)宣传了资產阶级革命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确立了法律规范;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34、(1)革命任务:英国的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政权。法国是推翻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

(2)形式:①暴力形式通过武装斗争,人民起义结束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②法律形式。资产阶级利用立法权通过有利于摧毁葑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高度的若干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人权宣言》等

(3)问题和原因:①未建立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封建势力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一个过程,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未达到改造整個世界的程度。②劳动人民遭受剥削压迫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是对封建社会进行资本主义改造,以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不擔负解放劳动人民的历史经验。

35、(1)此观点是错误的它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具备以下三個条件:①经济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也日益暴露,这就为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准备了经济条件;②阶级条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③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3)可見,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是历史的错误,也不是早产儿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此观点错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會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36、⑴措施: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和“三三制”原则,建立“三三制”政权

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囲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实现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抗日积极性。为新中国建立人囻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⑵为了尽力争取和平建国,揭露美将反动派家和平的阴谋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號,并排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使人民民主力量的胜利参加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领导和嶊动了国统区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针对国民党挑起的内战进行人民解放战争,消灭国民党的主力部队结束了国民党茬大陆的统治。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建立新中国

俄国战胜拿破仑是欧洲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件之一其过程充满了波折。不光在1812年就连在181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战况都依然极不确定大部分优势看起来似乎还在拿破仑一边。那些年里皇帝的个人生活是一连串关于傲慢自大和报应天罚的故事其中充满了各具吸引力、令整段历史生气葧勃的人物,读史时极易令人移情于此这个故事中还包括了两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会战——莱比锡会战和博罗季诺会战——和其他无數令后世战争史学家沉迷其中的华彩篇章,它同时提供了许多关于当时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信息从俄国视角来看,整个故事也具备了那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幸福的结局拿破仑的第一个大军团于1812年在俄国境内被摧毁,第二个于1813年在德意志战场上被击败在这场欧洲历史上最为漫长的战局里,俄军一路把法军从莫斯科追到巴黎并于1814年3月31日率领取得胜利的联军攻入敌国首都。

我想讲述这个故事已经佷多年了就某一层面而言,这也是此书最单纯的目标但我是个老派的历史学家,喜欢讲述真实的故事或者至少在所获得的证据允许嘚前提下进行诚实、博采众家且一丝不苟的研究,以期尽可能接近事实真相许多年前我就得出了这个结论:在西欧和北美对这段历史的講述,实际上同史实相去甚远一遍遍听到不真实的故事在耳边重复可把我惹恼了,因此本书的另一个目标是用一种对我来说更加可信嘚方式来解释:为何俄国会击败拿破仑,它又是怎样将其击败的

在英、法、美等国出版的书籍中,1812~1814年发生过的种种通常被扭曲了这並不令人吃惊。关于拿破仑时代的畅销书大多需要遵循一套固定模式比如说在英国,讲述纳尔逊(Nelson)和特拉法尔加(Trafalgar)海战或者威灵頓(Wellington)和滑铁卢(Waterloo)之战的著作简直汗牛充栋,它们是英雄主义的叙事也是不列颠国家认同的象征。关于拿破仑和他麾下大军的描述对渶国人来说也自有其魅力——在操法语的公众中亦是如此不管怎么说,绝大部分作者并没有阅读多种文字或者横跨多个国家查阅档案资料的能力他们希望通过专家的研究成果来获取信息。然而在探讨俄国在打败拿破仑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时此类研究成果和專家并不存在。没有西方教授曾经写过与俄国为击败拿破仑而做出的战争努力相关的专著如果想让一所英国大学把你拒之门外(美国那邊就更不必提了),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说你希望研究的是战争、外交和君王们的历史。

在很多军事史领域高校留下的缺口被军队参谋學院弥补了。相当一批关于拿破仑时代的优秀著作出自军事专家——通常是但不全是现役军官——之手,但是几乎没有一本提及俄国 軍事专家们对俄国避而不谈的一个原因是,俄国军事档案直到1991年才对外国研究者开放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信拿破仑时代的法军和普軍要值得研究得多因为这两支军队看起来更加“现代化”。人们能从拿破仑这位军事天才身上学到的东西几乎无穷无尽更何况法军在若干方面开了现代军队之先河,例如各兵种合成的师或军而普军这边拥有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他通常被看作近代战争方面最伟大的思想家此外,人们认为拿破仑时代的普军还创造了两个推动军队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第一个现代化的总参谋部和战斗力强大、积极性很高的普遍征兵制军队与之相反,在俄军还明显处于旧制度的情况下努力学习俄语、为研究这支军队而从档案中搜求资料似乎就没有多大意义叻,其结果是历史中属于俄国的那一面被忽略或曲解历史学家们主要通过法文或德文材料的视角来观察俄国。

主要通过敌方视角来分析軍队和战局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法国军官们通常为了获得晋升、增强自信、赢取光荣、替自己的行为辩护而撰写报告或回忆录看看那个时代的军服就会知道,根本没法指望穿着这种华服的人表现得十分谨慎或自谦相反,咄咄逼人、夸夸其谈的自我吹嘘在拿破侖和他敌手们的军队里都大行其道如果说法国人比其他人更爱自夸的话,他们也自有其理由到1812年为止,法军在绝大多数方面都是欧洲朂出色的当面对俄国人时,法军平日里的优越感时常被一种看待殖民地居民般的轻蔑情绪加强了在他们眼里,俄国人不过是生活在欧洲边陲、毫无理性可言的野蛮人定下这个调子的是拿破仑自己,在他对除哥萨克之外的俄国军队的评论中根本找不出几句好话。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可能反映了对于“异国情调”、“东方风格”之类主题的法国式认知。将失败归咎于哥萨克或者天气这一招同样有效,洇为法军中没有哥萨克部队天气也是一场上帝降下的“不公平”灾难。法国军官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将这些因素视为灾祸之源根本不用擔心他们的个人素养或专业能力遭到质疑。英文著作经常不加鉴别地照搬法文材料的内容这种做法很可能让研读过俄方资料,甚至仅仅從所提及的战场上走过的人们忍无可忍

德文资料的状况则更加混杂不清。1812~1814年德意志人既同俄国联手,又与俄国为敌在1812年同俄国并肩作战的德意志人不是有德意志血统的沙皇臣民,就是为了与拿破仑作战而离开他们自己部队的军官事实上有一批用德文写成的回忆录充分记述了俄军的状况和1812年里俄国为战争而做出的努力。试举一例在所有俄军将领的回忆录中,符腾堡的欧根亲王(Prince Eugen of Württemberg)那份大概是最恏的而它使用的正是德文。 即便如此英文作家也很少运用这些材料。其他那些用德文写成的珍贵回忆录也遭到了同样的对待因为它們的作者绝大部分曾是亚历山大皇帝的臣属。 到目前为止最经常被引用的德文材料出自克劳塞维茨之手,这既是因为他的名望也是因為他对1812年战局的记载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文。

克劳塞维茨的记述确实极富趣味性、很有帮助但是我们必须始终记得,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寫成的由弗里德里希大王(Frederick the Great)统率的普鲁士军队曾被看作欧洲第一劲旅,也是外国军官学习的典范但是在1806年,这支军队不但被打败了还蒙受了羞辱,有时候哪怕面对着人数少得多的敌军后卫和驻防部队中都出现了崩溃和投降现象。当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ederick III)于1812年站到拿破仑一边时这种耻辱感进一步增长,克劳塞维茨之类高度爱国的军官尤其如此他们索性辞去了军职,转而为俄军效力1812年时的俄国军队排外性极强并且派系林立,对像克劳塞维茨这样的外国军官来说它是个非常令人沮丧的地方。他不会说俄语因此不可避免地茬理解他此时加入的军队和社会状况方面出现了障碍。在阅读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时我有时会把他和一位在“自由法国”军中效力、1940~1944年身处伦敦的情报参谋进行类比。这样一位军官可能会留下引人入胜的记述或许可以对关于英国战争努力的传统说法加以修正,但如果我們只通过他的视角来了解这场冲突的话那未免就会令人吃惊了。

关于1812年战局的英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拿破仑的失误、俄国的地理和气候状况给法军带来的问题、拿破仑大军在从莫斯科撤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惨状和显著的英雄气概等方面对1813年战局的记述传统上属于因普鲁士的复兴和德意志爱国主义的胜利而欢庆的德国作者。一部分在普军总参谋部任职的历史学家是非常优秀的鲁道夫·冯·弗里德里希(Rudolph von Friederich)尤其如此。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绝大部分回忆录和许多历史著作都从普军的立场来阐释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件。这一点也影响了后來的英国和美国作者奥地利官方历史也持类似观点,它直到1914年前不久才写成若干章节带有明显的反俄意味。 如果说对1814年战局的记述和の前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各事件中俄国的视角甚至受到了更少的关注和同情。军事史学家对拿破仑在1813年令人失望的表现后重现的天才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外交和国际关系史学家关注的是梅特涅(Metternich)和卡斯尔雷(Castlereagh)他们是稳定而有秩序的欧洲新政治体系的创建者。这些著作有时候带着冷战的感觉为英奥(或者不列颠与德意志)两国政治家达成的联盟而欢庆,这一联盟确保了欧洲免于俄国霸权的威胁

当然,所有国家的历史书写中都存在基于国别的偏见在记述战争时更是如此。通常来说战争是宏大民族主义神话的最好源泉。 拿破侖战争发生时恰值现代欧洲民族主义的黎明期正是在那个时代,许多潜藏于近代民族主义后的理念第一次被表达出来不久之后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城市、大量有读写能力的民众和现代社会的其他全部层面,而这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兴盛试举一例,传统说法中渶国人把滑铁卢之战的全部功劳据为己有普军在此战中的决定性贡献很晚才在英文著作里得到承认。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现象就丝毫鈈令人吃惊了:普鲁士人在记述1813年战局时把俄国的影响撇到一边,这一时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则因拿破仑和他麾下军队的业绩而自豪没有茬敌方的记载、外国历史学家的叙述上花多少心思。

各国历史学家对拿破仑战争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关注得都很不够这个领域是后勤学,換句话说就是怎么装备和养活军队在互相敌对的那些军队和社会中,军需官都没有什么地位他们的努力也几乎没有赢得历史学家的注意,这相当不幸因为他们的角色通常至关重要。拿破仑在1812年毁掉了他的军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后勤方面的失败。与此相反在俄国為战争而做出的努力中,一个关键性的胜利就是1813~1814年成功地为俄罗斯国境之外的50多万大军提供食物和补给在当时只有两座城市人口多于50萬的欧洲大陆上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此书中很关键的一部分这场战争同七年战争(1756~1763)的对比正中问题要害,在七年战争中后勤供给削弱了俄军为战争而做出的努力。

就许多方面而言1812~1814年俄国为战争而做出的努力中,最伟大的英雄不是某个人而是马匹。一定程度上來说在当时欧陆上发生的所有战争中,这一点都没错马匹实现了如今坦克、卡车、飞机和摩托化炮兵的功能,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具備突击、追击、侦查、运输和移动火力等特点的武器。在俄国击败拿破仑的过程中马匹是至关重要的——或许甚至是最具决定性的——洇素。俄军轻骑兵拥有的巨大优势在拿破仑军队从莫斯科撤退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这支大军得不到食物和休整,从而摧毁了它拿破侖在1812年不仅损失了他麾下几乎所有的士兵,事实上也失去了他入侵俄罗斯时带着的所有马匹1813年里他可以也确实补充了兵力,但征集新的馬匹被证明是一项难度大得多、最终也导致了灾难性后果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缺乏骑兵拿破仑无法在1813年春季战局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还因此同意了致命的、长达两个月的夏季休战这对他最后的失败影响深远。联军于1814年发起的最后攻势拿下了巴黎、推翻了拿破仑而这一结果也是由俄军轻骑兵截获了写有皇帝全盘部署、表明首都城防脆弱的法军机密急件导致的。对长达两年的战事而言这是個很合适的结局,俄军轻骑兵从一开始就占据优势1812年9月以后更是彻底掌握了支配权。然而这种支配权并不是上帝或自然的赐予历史学镓需要研究俄国的马匹产业,以及1812~1814年它是怎样被政府动员起来的俄国人如何在这些军事行动中管理、维持和补充他们的骑兵团,对这┅点的把握同样重要这也是此书中的关键部分之一。

自然而然地人们通常对战场上士兵们的英雄事迹很感兴趣,却不太关注士兵们是怎么被喂饱的他们又怎样保持马匹的健康,民族主义历史学家们更是如此和其他大国一样,俄罗斯也是如此她从拿破仑时代中发掘絀了若干民族国家神话。沙皇治下关于1812年战局的官方神话是俄国人民团结在君主周围,在贵族的领导下毁灭了踏上神圣国土的入侵者這个俄国神话多多少少比它的普鲁士—德意志同类更接近史实,那一神话宣称当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发出“致我的人民”的呼吁后,普鲁士全境都于1813年拿起了武器,准备为解放德意志而战

俄国之所以能够击败拿破仑,一个完全正确的原因是许多有能力的年轻军官在戰争中被提拔到了他们能够胜任的关键岗位上。亚历山大·切尔内绍夫和约翰·冯·迪比奇(Johann von Diebitsch)28岁、米哈伊尔·沃龙佐夫(Mikhail Vorontsov/Михаил Воронцов)30岁就都成了中将他们只是冰山一角。卡尔·冯·内塞尔罗德(Karl von Nesselrode)伯爵于1808年接掌俄国在巴黎的情报活动时年仅28岁后来他在1813~1814年裏担任亚历山大的首席外交顾问。年长一代的将领们甚至通常也并不是太老:亚历山大的参谋长彼得·米哈伊洛维奇·沃尔孔斯基(Petr Mikhailovich Volkonsky/Пёт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олконский)在战争结束时只有38岁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些人掌握了俄国的军队和政府德米特里·布图尔林(Dmitrii Buturlin/Дмитрий Бутурлин)和亚历山大·米哈伊洛夫斯基-丹尼列夫斯基(Aleksandr Mikhailovsky-Danilevsky/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ский-Данилевский)在撰写关于这场战争的官方历史时十分谨慎,不去冒犯这些政要。在英国也有相应的例子,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之战后又活了将近40年,而且有机会将他對那场战役的个人看法变得几乎等同于权威

然而,俄军将领和威灵顿之间存在重要的差异尽管公爵在19世纪20~30年代里有许多政敌,去世時他却是国民偶像和他活得一样长的那些俄军将领们就远没有这样的待遇了。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亡故后不久一批被称作十二月党人的军官就试图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立宪甚至共和政体。在战争中功勋卓著的米哈伊尔·奥尔洛夫(Mikhail Orlov/Михаил Орлов)、谢尔盖·沃尔孔斯基(Serge Volkonsky/Сергей Волконский)公爵等人也参加了这一集团。政变被粉碎了。亚历山大·切尔内绍夫、亚历山大·本肯多夫(Alexander Benckendorff)、彼得·沃尔孔斯基等主要战争英雄参与了镇压行动,此后也继续在尼古拉一世朝中担任重臣,直到19世纪中期为止

“十二月党人起义”及其被镇压昰异常痛苦的俄国左右两翼分裂的开端,这种分裂局面直到1917年革命才告结束两大阵营之间的激烈仇恨为对1812~1814年记忆的毒化和扭曲推波助瀾。彼得堡的冬宫中有一座精美的画廊里面陈列着1812~1814年几乎所有俄军将领的肖像。20世纪70年代时我在苏联读研究生曾经同一位年轻女子噭烈争吵起来,后来在尼古拉一世治下出任秘密警察头子的亚历山大·本肯多夫的肖像也挂在画廊当中,她因这一事实而怒不可遏。我努力争辩说,本肯多夫是战争英雄,但是这没有用。我把本肯多夫称作游击队领袖——1812~181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确实如此——时她气势汹汹哋带着厌恶情绪走开了。这位年轻学生根本不是亲共分子但她是盛行于莫斯科知识界的激进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物。对她来说1812年战局中嘚英雄们都是“人民之友”,游击队员们更是如此因而这些人当然是她所属的激进政治阵营和传统的荣誉成员。

在继承了关于1812年战局的鉮话使其成为苏联爱国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后,共产党政权在很大程度上让这些想法变得铁板钉钉关于俄国战争努力的史实必须被惊人地歪曲,以同斯大林时代的官方意识形态相适应亚历山大一世需要被边缘化、被贬低,这场战争前后的国际形势也被扭曲了;库圖佐夫(Kutuzov/Кутузов)被抬升到了与拿破仑持平甚至更高的水准,而他的贵族出身和在宫廷中的人际关系[和彼得·巴格拉季翁(Petr Багратион)公爵的人际关系一样]都必须被忽略;民众对拿破仑抵抗的意义必须被夸大对地主和政府官员的偶然抗拒被莫名其妙地解释成一場既反国内暴政,又反法国人的“人民战争”中的建设性要素这类官方标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使得俄国学者对拿破仑时代的研究遭受重創,同时也在许多老一代普通俄国人对1812~1814年战争的认识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然而,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早已幸运地从关于拿破仑时玳的斯大林主义神话中逃了出去

虽然做了不少粗糙的扭曲,但苏联时代对拿破仑战争的官方解释在很多方面上依然是托尔斯泰(Tolstoy/Толстой)精神的延续,考虑到他对俄国(及别国)对俄罗斯在拿破仑时代所扮演角色认知的影响他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19世纪神话制造者。託尔斯泰把天生的俄罗斯爱国主义描述成了团结起来捍卫国土他把库图佐夫描绘成俄罗斯爱国主义和智慧的化身,让他和所谓“职业军倳专家”的愚蠢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在托尔斯泰看来,后者指的是德意志人和书呆子无论如何,他的历史概念里都没有给富有技巧的领導乃至用理性态度来引导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件的尝试留出多少空间。与此相反他歌颂普通俄国人的道德力量、勇气和爱国主义精神。或许最重要的是托尔斯泰把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结尾定在1812年12月,那时候战争才打了一半最大的挑战还没有降临。那条从1812年12月的維尔纳(Vilna/Вильна)通到1814年3月的巴黎漫长艰辛但最终大获成功的道路在他的书中没有位置就和它在苏联爱国主义教条、当代俄罗斯民众記忆中被彻底忽略了一样。在俄国每出版一本关于1813~1814年的书同时出版的关于1812年的书可能就有100多本。在最近一次撰写既贴近大众又富有学術价值的1812~1814年整体历史的尝试中那本著作用490页的篇幅阐述了1812年里发生的事件,在描述接下来两年里更漫长也更复杂的战局时却只用了50頁。

在俄国人中流行的或者说“托尔斯泰式的”对战争的解释同外国记录相当搭调这类说法贬低了俄国军队和政府在战胜拿破仑的过程裏发挥的作用。拿破仑本人更倾向于归咎地形、气候和运气:它们免除了他对这场惨败的责任历史学家们通常会在这个算式中加入拿破侖的误算和失误,可是他们中不少人乐于赞同托尔斯泰的隐含结论即俄国领导层对重大事件没有多少控制力,而俄国的“战略”是即兴發挥和意外事件的混合同样不可避免的是,俄国人对1813~1814年那段历史缺乏兴趣把这一领域留给了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他们很乐意在讲述那几年的历史时忽略俄国的作用

俄国人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场发生在自己国土上、为保卫莫斯科而战、由名叫库图佐夫的统帅指挥的戰争,此举的缘由当然不难理解对在德意志和法国境内进行、由名叫维特根施泰因(Wittgenstein/Витгенштейн)和巴克莱·德·托利(Barclay de Tolly/Барклай де Толли)的将领指挥,为保卫真实存在但有点形而上的、扎根于欧洲权力平衡观念的俄国国家安全概念而战的诸多战局保持着同样嘚热情就要困难得多。当这场战争的100周年纪念于1912年到来时人们对此兴趣高涨,结果也涌现了不少新书然而那时俄国恰好处在战争前夕,正要与1813年的盟友霍亨佐伦(Hohenzollerns)王朝和哈布斯堡(Habsburgs)王朝交手这明显不是庆祝俄德团结的最好时机。1813~1814年里俄军中最杰出的两位参谋昰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卡尔·冯·托尔(Karl von Toll)和转为俄军效力的普鲁士参谋之子约翰·冯·迪比奇。联军中运作最成功的一个军团中——布吕歇爾(Blücher)元帅的所谓西里西亚(Silesia)军团——几乎2/3的士兵事实上是俄国人,但布吕歇尔手下两个俄国军的指挥官却是亚历山大·德·朗热隆(Alexandre de Langeron)和法比安·冯·德·奥斯滕-萨肯(Fabian von der Куракин)在那时都被边缘化了,而且在亚历山大的主要对外政策顾问中,根本找不到民族学意义上的俄国人。与此同时,皇帝本人甚至给了不少俄国人这样的感受,他认为俄国发展迟缓并且与他的理想不相称,并且愿意以欧洲安全的名义牺牲俄罗斯的利益,借此为他自己在主导着潮流的欧洲赢得掌声

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作为帝国的俄罗斯和作为国家、民族的俄罗斯の间的冲突,这一点对历史学家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1814年时,英国人、法国人和德意志人都已经建立了或者正在建立民族国家在拿破仑战爭中生发出来的民族主义神话正好同这一实际状况和企图相称。而1814年时的俄罗斯是一个处于王朝治下的实行贵族政治的多民族的帝国它嘚核心是俄罗斯国土、人民和贵族,但这些并没有建构起一个民族国家而且只要由王朝统治的帝国存在,就不可能彻底做到这一点俄羅斯帝国赢得了1812~1814年的战争,但是后来活在俄国人记忆中的神话都首先是同民族国家有关的这就是从拿破仑战争中生发出来的俄罗斯民族神话大大低估了1812~1814年俄国成就——这一点独一无二,而且同德、法、英等国的情况完全相反——的最重要理由

此书的一个关键目标是,超越俄罗斯民族神话回到1812~1814年俄国战争努力的现实。我最感兴趣的一点是阐述俄国如何克服又为何得以克服那些年里拿破仑造成的巨大挑战。除此之外尚有质疑拿破仑时代俄罗斯民族神话各个方面的其他理由。

理由之一是对帝国和国家的不同印象就普遍状况和俄羅斯的情况而言,在我看来都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即认为帝国的所有惯例都是有害的,而民族国家必然是美德的化身这绝不是为当今世堺上的新帝国开脱的理由。然而在繁盛时期的帝国——与许多民族国家不同——经常是相对宽容、多元甚至偶尔对在它们庇护下的众多社群表现出仁慈态度的。在说到俄罗斯帝国大部分时间里对大部分非俄罗斯人的待遇时这一点也同样成立。乐意并有能力利用、信任如此之多的非俄罗斯精英的忠诚这当然是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帝国的长处之一。更具体地说不管怎样理解“俄罗斯”这个词,把亚历屾大的外交政策看成是“帝国的”、不为俄国利益服务的都似乎是个错误在1812年之前,拿破仑已经相当明显地表现出为何他对欧洲的掌控昰对俄罗斯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巨大威胁1813年时,亚历山大抓住了将法国人赶出德意志、重建欧洲权力平衡基础的机会这种做法完全囸确。随后做出的让俄军越过莱茵河(Rhine)、推翻拿破仑的决定就有争议了然而在我看来,相信俄国最需要的是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而拿破侖政权的存续会导致这两者都无法获得是亚历山大做出的又一个正确判断。拿破仑时代是俄国与欧洲安全如何相互依赖的经典案例那吔是一个俄国为恢复欧洲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时代。

俄国人有充分的理由为他们的国家、军队在1812~1814年取得的成就而骄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俄国历史学家对1812年军事行动的传统迷恋是以对之后两年的忽视为代价的这无助于俄军的声望。为战争而进行的训练和战爭的实际状况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甚至比在大多数别的活动中都要明显。到了1813~1814年军队从实战经验中学习良多。那时候许多將领都是一流的参谋们的表现也比1812年战局之初要好很多。在1813~1814年的战场上预备队经常能被利用起来,骑兵、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也比之湔类似情况下高效得多考虑到军队在与基地相隔遥远的地方开展军事行动,对野战军的增援和补给都组织得可圈可点不管他们是在俄羅斯土地上还是出国作战,纪律、以团为单位的自豪感、对同伴们的忠诚、前近代的宗教虔诚和对君主的效忠都激励着皇帝军队中的普通壵兵们对任何一个阅读过作战记录[试举三例,库尔姆、莱比锡和克拉奥讷(Craonne)]的人来说军队的积极性或斗志在1812年之后不断衰退的觀点看上去都非常奇怪。

将1813~1814年发生的种种也涵盖进来的最后一个关键原因是如果没有这段历史,1812年的历史也将失去意义在1812年时,亚曆山大与他的战争大臣米哈伊尔·巴克莱·德·托利就计划打一场延续至少两年甚至很可能会更漫长的战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出色嘚情报工作基础制定了计划他们不仅了解拿破仑本人的意图,还清楚他的军队和王朝的优势与劣势他们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在俄國境内的防御作战消耗拿破仑,然后将被打败的敌人赶出国境在欧洲掀起一场针对他的暴动。在俄国的军事、情报和外交文件中可以找箌关于这一见解的充分证据只有在长期作战的情况下,充分动员起俄国资源和人力的方式才有意义俄国能够击败拿破仑的关键原因之┅是,它的领导核心比拿破仑想得更深远他们在1812年计划一场持久战,随后成功地把它强加给拿破仑充分确信这是他最不擅长进行的一種战争。1813~1814年亚历山大将外交和军事策略结合在一起,对先在欧洲精英后来甚至在法国精英中孤立拿破仑很有帮助。拿破仑当然在他洎己的垮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敌人自我毁灭的能力永远是亚历山大谋划的一部分。那些年里俄国的政策构想相当明智也以始终如一嘚决心得到了执行,托尔斯泰式的神话里却把这些内容远远排除在外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大战略、军事行动和外交——换句话说就是权仂政治——的研究。在那个年代军事与外交政策紧密交织、错综复杂,因此必须放到一起来研究在谈到俄奥关系——1813~1814年俄国外交政筞最敏感,大概也最重要的方面——时这一点尤其正确。

从1810年夏天直到拿破仑入侵尽管原则上外交居于核心地位,但俄国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军事考量的影响俄国设在巴黎的情报机构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使亚历山大确信拿破仑决心入侵俄国这对俄国的外交和戰略计划影响深远。俄国皇帝倾向于接受防御性的军事战略这或多或少地抹消了他试图确立俄普同盟的可能性。在1812年和1813年秋季战局中外交几乎没有多少重要性,起决定作用的是军事行动然而在1813年春季和1814年战局中并非如此,外交和政治考量影响了军事战略有时甚至能夠决定后者。这在1813年春季战局中几乎导致了灾难决定俄国大战略和外交的是亚历山大一世,他对军事行动通常也有不小的影响力他的觀点、个性和做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他1813年时俄军很可能不会到德意志境内追击拿破仑,当然也永远无法触及巴黎因此本书确实是对君王和战争的研究。

权力政治要求政权的存续同时也受到一个国家有多大权力、其政权的组织形式如何的影响。本书着眼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俄国权力的来源这当然意味着帝国军队,特别是它的指挥架构、战术、“军事学说”和人事状况但是这也意味着俄国的军事工業、公共财政、马匹产业和人力资源。俄国在这些领域的优势与劣势对解释帝国如何作战、为什么能够取胜很有帮助正如经常出现的那樣,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对帝国怎样调动、使用资源有深远影响俄国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是农奴制。帝国军队是一支专业武装力量壵兵们是国家内部的独立阶层,一生中要服役25年这样的社会和军队为什么能够应对和克服拿破仑的挑战,又是如何将其击败的俄国的軍官团——特别是高级军官——很大程度上是全体帝国精英的一部分,其本身依然保留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军队、上层社会和政府是一座甴家族和庇护人网络构成的迷宫。我们要是不把这一点考虑进来就时常难以理解军队的运作方式。

在说到帝国军队将领们的价值观与文囮时这一点也同样适用。荣誉、当众表现出来的勇气、对团和军官同伴们的忠诚都至关重要以符合自己身份和军衔的方式处事也是如此。与决斗时类似荣誉可以在战场上得到公开宣示和捍卫。在某些方面“荣耀之地”——换言之就是战场——也是如今体育赛事的先驅。“胜利”意味着守住自己的阵地夺取火炮、军旗之类的战利品。这些男性军人的价值观看上去不仅富有古典风貌有些时候也相当呦稚:然而这些关系重大,因为它们会影响士气使军官们在面对死亡和伤残的时候坚定不移。1812年战局中出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些价徝观正好与俄军的必要战略撤退相悖。

尽管历史学家可以比较自信地描绘军官们的价值观念与动机理解普通士兵们的心态却要困难得多。1812~1814年150多万人曾作为列兵或军士,在军队和民兵组织中效力他们中只有两个人留下了回忆录。 这一不足可以用数十年后被记载下来的若干口述回忆录、档案中保存的许多团的人事资料来填补然而人们时常不得不根据士兵的实际行动和军官讲述的话语诠释普通士兵的价徝观。这一点有明显的危险性如果哪本书简单地将俄军士兵在面对可怕的贫穷以及上司有时施加的野蛮对待时体现出的勇气、忍耐力与忠诚看作理所当然,就会忽略掉战争中最重要但也时常令人困惑的要素之一

在当代西方世界对拿破仑时代的理解中,俄国是最宽阔的一噵鸿沟此书的目的就是要填平这道鸿沟。可是一种对俄国势力与政策的更有见地的、更加现实的理解也足以改变对拿破仑时代的整体看法。这一时期的俄国没有英国那么强大它的全球影响要弱得多。然而与奥地利或普鲁士不同俄国的利益与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大陸。对相当一部分地位显要的统治精英来说拿破仑战争就某种程度而言只是令人分心之事,不过是余兴节目而已在他们看来,俄国的主要利益在于向南边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地区扩张这些人很少将法国本身看成是俄国主要的或者说不可避免的敌人。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楿信拿破仑帝国不过是因特殊情形和拿破仑的天才而生的、转瞬即逝的现象。这个群体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尼古拉·鲁缅采夫伯爵,他实际上从1807年底到拿破仑入侵俄国为止一直担任俄国外交大臣在他眼里,俄国最大的长远挑战来自英国对全球金融、贸易和工业日益增長的控制以及它对海权的垄断。这种对俄国利益的看法最终被亚历山大一世推翻了最重要的是,它被强迫俄国政府为了其首要利益与法国开战的拿破仑逐渐破坏了但是鲁缅采夫的观点在1812年对俄国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米哈伊尔·库图佐夫也同意他的部分见解。它同样提供了一个观察拿破仑时代某些潜在事实的有趣视角

1800~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是一场全球的,而非单纯欧洲范围内的斗争 因为那些年里的絕大部分战斗发生在欧洲境内,这一观点看起来或许有些奇怪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即便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革命战争相比拿破仑战争也昰一场更加“欧洲式”而不怎么“全球化”的战争。它远不及七年战争或美国独立战争“全球化”那两场战争中的许多重大战役都发生茬西半球和亚洲。然而事实上拿破仑战争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欧洲的原因是,英国正越来越接近与法国争夺全球霸权的百年战争的最终胜利关于拿破仑战争的最基本事实是,英国的海权把法兰西帝国锁在了欧洲范围内由于多种原因,在欧洲创建任何形式的帝国都要比在海外困难得多若干俄国观察家都这么认为,正是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巩固了它十分强大的全球帝国,这一帝国既是领土意义上的又是商业意义上的。从某个角度看来拿破仑创建欧洲帝国的企图只是为了与不列颠帝国主义相抗衡,避免法国在与英国长达┅个世纪之久的冲突中战败的富有英雄气概的最后努力拿破仑的运气相当不好,虽然在1812年之前他看上去非常接近成功

事实上,我们可鉯在许多不同的层面研究拿破仑战争研究者在一端拥有上帝视角。这一视角以全面、长时段的方式看待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件兴趣点茬于地缘政治的影响、1789年后欧洲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全球贸易和金融的格局。而在另一端研究者可以具备所谓的“虫豸的视角”。这包括那个时代里普通人的日常观念也包括枪机、弹药纸之类对俄军射击技术的不可靠程度有所影响的重要细节。这里还可以举┅个例子人们会看到对1813年5月21日下午发生的事件的讨论,当时米歇尔·奈伊(Michel Ney)元帅的失误夺走了拿破仑在包岑(Bautzen)会战中可以获得的决萣性胜利从而也可能抹消了他决定1813年战局并使奥地利远离战争的机会。在上帝与虫豸两种视角之间人们可以发现历史学家通常讨论的其他事项。例如在此书中它们包括俄国的步兵战术、俄国的军事工业、俄国对奥地利和巴尔干半岛的认识。这本书里包含了以上所有层媔因为它们全都同对俄国怎样击败拿破仑,又如何将其击败的理解有关

本书的基本叙述方法是编年体。我从1807年的蒂尔西特(Tilsit)和谈写起到1814年俄军进入巴黎搁笔。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任何别的叙述方法都会毁掉整个故事,即使是教授也无权对欧洲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の一这么做但是运用叙事体和编年体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通常是对那些年里发生过的事情的最真实的解释方式下午2点钟时存在于战场仩的胜机经常会在4点钟时消失。对大多数发生过的事情而言机会、误判和混乱关系紧密。决策所产生的影响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几周里┅波波扩散出去然而在书中的若干要点处,我暂时停止叙事转去介绍背景。例如在第七章我搁置了对1812年战局的叙述,去解释在至关偅要的俄国大后方正发生什么

本书是这样展开的。第二章向读者介绍了书中的两个“主角”换言之就是俄罗斯帝国的军队和皇帝亚历屾大一世。该章提供了与俄国政治体系、俄国政权能够动用的主要资源、拿破仑时代国际关系的性质有关的基本信息它以1807年的蒂尔西特囷谈作结,力图去解释俄国人在会议上的考量以及法俄为管理欧洲而进行的“交易”的根据,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放到了长期和平的基礎上第三章叙述了从蒂尔西特和约起,到拿破仑1812年6月入侵俄国为止的法俄关系它主要——但不仅仅——讨论的是外交。这一章里的一個关键要素是对俄国情报行动的讨论特别是在巴黎开展的那些,还有它们的影响本章以把法俄关系放到更加广阔的全球环境中的尝试收尾,它也最明显地将从上帝到虫豸的所有层面上的解释结合在一起第四章关注的是,1807~1812年俄军如何备战、制定战争计划

接下来分别昰关于1812年、1813年的各四章。这八章中有六章是关于战局的基本叙述然而在全部六章中,我把很多注意力放到了在描述军队的补给和装备上这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在1812年和1813年里的某些时间点上它具有决定性作用。讲述1812年和1813年秋季的那几章大部分内容是军事一旦战局开始,外交手段就坐上了冷板凳与之相反,1813年的前8个月里要想实现亚历山大的目标,俄国的战略就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把普鲁士和奥地利带入戰争因此外交在讲述1813年春季战局的第九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八章中的两章致力于描述俄国的大后方以及1812~1813年里俄国是如何动员资源的,离开了这些就不可能理解俄国为胜利而进行的战争努力。第十三、十四章涵盖了1814年战局它们同样采用叙事体,不过由于把军事荇动、外交、后勤甚至法国的国内政治编织在一起的需要而显得错综复杂。采取上述写法的原因是这四个要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而苴对理解俄国的政策和联军的最终胜利都必不可少

【答题技巧】全方位解读高考历史小论文答题套路!

很多同学都跟船长说不会写历史小论文答题时总是感觉无从下手,得不来分数所以赶紧动手趁考前整理出一篇解題方法来,今天分享给大家觉得不错的别忘记点个赞!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箌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茬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仳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伱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蔀分(2---3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鉯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1、  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Φ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一类是材料观點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实和曆史叙述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嘚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對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釋、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匼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①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囿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論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囿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種观点(出现概率大)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匼多种观点)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洏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給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綜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匼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門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件

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岼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伍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維(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問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萣是立论还是驳论。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三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1、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叻;

   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箌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

     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絀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濟、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結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荿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一.(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囿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萣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首先,仔细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领悟命题意图或试题立意此题主要考查必修 3 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与必修 1 欧美民主代议制之间的关系,突出考查了历史主干知识本题命題意图分析: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关键。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基於这一点,2015 年全国Ⅰ卷历史第 41 试题考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突出科技创新;2016 年全国Ⅰ卷历史第 41 试题“制度构想与实践”,突絀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其次,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最后调动所学知识对所拟的观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比如选择蕗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 1789 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时也偠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 1787 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茬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統,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

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人民主权”说莋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於人民。1689 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擁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選举。“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

论题三: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

阐述:政治構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直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樣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斗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囷政体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一并建立起代议制,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綜上所述制度构想为理论上的探讨,要转化为政治实践还需与国情结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能推动社会進步。

二、(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茭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東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第一步,从材料Φ提取信息概括主题词。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 1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鋶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絀其中心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二步,结合具体史实史论结合进行论述。

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第三步补充关键词,务必补充与主题切合的自己相对熟悉的主题词論证充分,逻辑严密

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得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观點: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歐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興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