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写古体诗不讲平仄词要讲平仄吗

一首作为冯向军泛有序对的电脑半自动诗作《秋景》
已有 325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冯向军泛有序对,喻家山电脑书法诗歌创作艺术,《秋景》|
一首作为冯向军泛有序对的电脑半自动诗作《秋景》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日写于美丽家乡【电脑半自动诗作《秋景》】 &本诗乃喻家山电脑书法诗歌创作艺术作品之一【1】,是人脑和电脑相结合的半自动诗作,以清华大学九歌计算机古诗词创作系统为工具经人脑优选获取主题句,并由九歌自动生成全诗草稿,再经人脑修改定稿。相对于九歌草稿只改了一个字,从海改成潋。那是因为湖南无海有江的缘故。从海改成潋平仄关系不变。船在青山顶上行夕阳斜照潋波平秋风万里芙蓉国橘柚黄时露始晴【《秋景》电脑书法】【赋比兴】【2】 &赋比兴是《》的三种主要。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称之为“”:“故诗有六义焉:风、赋、比、兴、雅、颂。”唐代《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秋景》的赋比兴》】 &《秋景》的赋是描述我们湖南家乡秋天美丽的景色。芙蓉国自古就是湖南的雅称。相对于湘江中青山的倒影,船的的确确是在青山顶上行。傍晚,湘江中的船儿相对于青山的倒影在江中前行,夕阳斜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早上,芙蓉国里则是秋风万里。橘子和柚子都熟黄了。正当此时,霜露也迎来了晴日初升的太阳。 《秋景》的比包括而不限于以夕阳比喻中老年人,以霜始晴比喻青春少年,又用橘柚黄时露始晴比作人到了中老年才成就一般年轻人才能成就的一番事业。 &《秋景》的兴则是指:有志就不在乎年高,最美青春心态无关年龄,夕阳最红,活在最美青春心态中的中老年人反而可以开始象年轻人一样勇攀高峰(橘柚黄时露始晴;船在青山顶上行)。【作为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的《秋景》】 &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的本质之一是一阴一阳之谓道【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本质的抽象。因此一切描述自然和人生的美丽诗篇均可视作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 &在《秋景》中,于整体:秋景下,写傍晚景色的前两句=A,而写早晨景色的后两句则=非A。前两句和后两句混合无间,对立统一。【鸣谢】 &本文的基础是子承父趣比较专业的诗人师弟刘庆新对本人的精心指点。特此鸣谢以表达感恩之真情实义。【参考文献】【1】冯向军,喻家山电脑书法诗歌创作艺术,科学网,日。【2】赋比兴,百度百科。【3】冯向军,一阴一阳之谓道与最大似然冯向军泛有序对,科学网,日。【附录1】蓝山湘江源“船在青山顶上行”实例【附录2】现代人写古体诗词要讲平仄吗?来源:【论】现代人写古体诗词要讲平仄吗?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独特、最精美、最有魅力的文学体裁之一。它的凝练、它的雅致、它的古典,会让任何一个有点墨水的人都心旌神摇。  中国的古典诗词,形式看起来简单明了,内容却像浓缩铀一样,巨大。这种形式的极简单和内容的极复杂的统一体,必然是一种事物发展的顶峰状态。中国社会向来注重、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使古典诗词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足够的营养,被历代文人尽心研究,从而使它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致,就像中国的封建体制一样,是一个“熟透了”的东西。走自己的路,别要求别人跟着:    正因为它是如此完美,所以给我们现代人学写带来很多困难,最主要的是它的格律、平仄。  讲究平仄是古典诗词的主要特征,我们的先人研究诗词竟然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一句诗中,第几个字发什么音是最美的;一句话中,音调高低怎样组合才是最悦耳的。这就是“韵律”。  我看到网上在品评网友写的古体诗词时,常常会拿平仄来说事儿。现在的人怎样写旧诗、填旧词,是不是必须严格依旧格律来写?我觉得没必要。只要鸡蛋好,管它红皮白皮。用古典诗词这个“旧瓶”装上现代的“酒”,只要酒好,怎么装是次要的。  我绝不反对有的人自己写诗填词讲究平仄,我反对的是要求或者建议他人讲评仄。如果喜欢,自己去做,别要求别人都那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向军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到博客首页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9被浏览1,229分享邀请回答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55被浏览12,257分享邀请回答47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0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和诗友们谈诗歌的形体分类
&&。和诗友们谈传统诗歌的形体分类(一)
我收到的稿件中,有的诗稿标明是七律,但诗句却不讲平仄。有的诗友在稿件上标明他写的是一首《沁园春》,但除了字数和句数与词谱相同外,也不讲平仄。说明我们有些诗友,对传统诗歌各种形体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还不太了解。
我们现在流行的诗歌,一是自由体新诗,或称白话诗。这是五四运动以来,学习西方文化,在中国流行的一种诗体,它没有任何音韵和格式要求,故称自由体。从胡适写第一首白话诗到现在,也只有九十多年的历史。现在,年轻的诗友们大多写这种诗。我们现在的民歌,流行歌曲的歌词,大多是这类诗体谱成的。因为它没有任何音韵格式限制,容易掌握,所以,写此种诗者人多。但是,中国是诗歌文化发展得最早的国家,编辑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可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的诗集。中国的传统诗歌,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其独特的极其高超的艺术品位和特色。我们的年轻朋友们,应当努力学习和继承我们祖国灿烂的诗歌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要把这二者对立起来,而要相互学习相互渗透。有人提出传统诗歌现代化,和自由体新诗民族化的口号。我看,也值得我们诗歌爱好者思考。
传统诗歌又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论平仄的古体诗类;二是讲究声律平仄的格律体诗词。
&&&&在南北朝以前,所有的诗歌,只讲究押韵,并无声调平仄之说。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诗人沈约,周顒二人,创立了四声平仄学说,发展到唐朝,逐步形成了讲究平仄的格律诗体。所以,从唐朝起,把讲究平仄的诗称为近体诗(也称今体诗),而把不讲平仄的诗,称为古体诗。这里说的古体和近体,并不是指诗的写作时间,而是两种形体的区别。&其中古体诗,包括不讲平仄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骚体诗等。哪怕是现代人写的这类诗,也称为古体诗。而写诗时要严格遵守平仄韵律格式的七律、五律、七、五言的排律、七绝、五绝等。都称为近体诗。在唐代兴起,而在宋朝最为流行和成就最高的各种词牌的词,也是有平仄格律的。所以,词的写作,称为“依声填词”,也就是要按照词谱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填写。王力教授说:词是律化了的长短句的,有固定字数和句数的诗。它和古体杂言诗不同,就是有平仄格律。我们想写律诗和词的朋友,必须学习平仄韵律。否则,你就只能写古风体诗
和自由体诗,。不能把古风体的八句型的七言诗称为‘七律’。也不能把貌似而神不是的杂言诗,就随便加上一个词牌的名称。词必须依照词谱的平仄声韵格式来填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浅谈诗词的平仄
律诗成型于唐朝。那时候诗圣杜甫写的诗被后人奉为韵典,所谓入律不入律需要照着杜甫诗的用字去规范自己。唐朝距现在有近1500年,现在诗人们仍然按照那时候所写诗的规范要求自己,即所谓的律诗要讲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的发音要合乎古时候的音调,不然就不是律诗,即古体诗。
古体诗是不按平仄写的,只是押尾字韵脚,专家们认为如果不按平仄就会造成读起来不是朗朗上口。那么我想请问,被学者定名为古体诗的“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锄禾日当午……”还有许多著名的古体诗应该是不合辙押韵了,不朗朗上口了,那为什么这些古体诗还流传千古呢!有谁能说这样的诗读起来很蹩口吗?应该没有这样的人吧。郭沫若的水调歌头“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我没有按平仄去比照,但我想这样的词会合乎平仄吗?如果合乎平仄也只能是巧合!那为什么郭沫若硬要标上水调歌头词牌呢?这不就是现在一些学者们所批评的不能凑够字数就是某某词牌从而不讲平仄吗!我所理解现代的人写律诗,就是把杜甫老先生周起来让他给批卷子,让他给挑出来哪个地方不合辙。中国幅原广大,南北方语音千差万别,发音混乱,同一首诗不同地方的人朗读定会产生不一样的音调,就是都说普通话发音也是不一样,还有平,翘舌之分,何苦难为自己呢?因词废意,因调换词,我感觉很伤脑筋。
据说有一个人写了好多诗,平仄当然他不遵守了,够字数就标上七律或者五律。后来被专业人士所指教,这样标注当然不妥,因为毕竟律诗和古体诗不一样。我认为评价一首诗的水平高低首先还是应该看诗中有没有警句,即所谓名句。“欲穷千里目”那个王之涣存诗仅六首,同样名垂千古。乾隆据说写了两万多首,谁知道他有什么名句被后人们记住了或者传诵呢?所以评价诗的水准还是应该以诗的意境为主。苏东坡的江城子词比较多,但最著名的也就是两首“老夫聊发少年狂”和“十年生死两茫茫”。现代也有词人,为了某一个事一口气写了十首江城子,且语调平仄绝对合乎词牌要求。但我感觉还是有些雷同或者有堆砌之嫌。穷求平仄,累了自己,给读者的感觉并不突出。历史上谁能超过苏东坡呢?现代人就是写一百首合辙的江城子也不会流传,这就是历史的高度问题,唐诗宋词那时候已经写尽了。有学者说过,从明清以降都是抄手,都是仿写。我的观点是不要苦伤脑筋追求平仄只要注意起码的律诗规范就可以了,比如词牌子的平,仄声韵;比如律诗的颔练,颈联的对偶;比如各个联之间的轻重含义区别;比如诗意的起承转合等等。
最后说一下押韵脚的问题。这个事还是很重要的。诗不押韵不成为诗,如果韵脚乱套了那可真是不朗朗上口了!就是自由诗也该押韵脚。这是不能改变的铁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讲究平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