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低,中性粒细胞低降低

五分类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
患者信息:女
病情描述:五分类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五分类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单核细胞百分比增加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53366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你好,从你上传的结果上看,考虑可能有点病毒感染。不知道具体数值是多少?可以多喝水,建议一周后复查。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1812人
回答列表(3)
Ta帮助了1969人
病情分析:你好,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病毒感染的可能。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如果没有什么症状,那就不要紧。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578人
病情分析:恩,中性粒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升高的话一般考虑是有病毒感染;血红蛋白减低一般考虑是贫血。建议:可以咨询一下主治医生,医生会根据你的检查结果和你的症状,做出诊断。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1730人
病情分析:你好!从患者以上症状和检查结果分析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过敏性病寄生虫感染等有关。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症状判断分析
回答时间:
飘絮尽,近黄昏女
24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免疫性不孕如何治疗最好我自己有免疫性不孕的毛病,自己打算去医院里面治疗试试看,这个疾病怎么治最好呢免疫性不孕如何治疗最好
医生建议:你好,免疫性不孕,是指患者排卵及生殖道功能正常,无致病因素发现,配偶精液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但有抗生育免疫证据存在;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引起.近年对免疫因素的研究,认为主要有抗精子和抗卵透明带两种免疫性不孕,由于目前对后者的研究尚少,故临床所指的免疫性不孕多半指的是抗精子免疫性不孕.。导致免疫性不孕的原因有很多是需要患者及时去医院里面治疗,明确是什么样的原因形成免疫性不孕,针对治疗才可能让女性怀孕的。
爷继续嚣张女
32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治疗输卵管堵塞的方法哪个好结婚2年了。性生活一直正常,也在备孕期间,就是怀不上,到医院检查了,说是输卵管堵住了,治疗输卵管堵塞哪家医院好治疗输卵管堵塞的方法哪个好
医生建议:你好,治疗输卵管堵塞的方法哪个好输卵管堵塞常因流产、引产、剖腹产、产后感染、阑尾炎、取放节育环、结核病、长期阴道出血、不洁性交、盆腔感染、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输卵管管壁粘连,充血,水肿而致输卵管堵塞,导致精子与卵子不能结合,最终导致不孕症。了解了输卵管堵塞的原因后,平时只要主要保养就能较好避免,如已不慎患病,建议你到正规专业不孕不育医院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检查确定病因后对症治疗,祝你健康。您好,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有很多,最好是科学快速怀孕,建议对症治疗,不要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还要保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紧张。祝早日康复!
涵沫筱汐男
26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精索静脉曲张治疗方法
医生建议:精索静脉曲张多发生在左侧,极个别人发生在右侧。多表现为睾丸内蚯蚓状团块,个别人会出现疼痛,下坠感等不适,此病容易引起男性不育。。建议您到医院做下彩超检查,看一下曲张的程度,较轻的话,不需要处理。如果较重的话,需要手术治疗。
yjc900122男
32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郑州治输卵管积水的医院哪家好已婚怀孕过一次但是流产了,做过人流后到现在一年也没有在怀孕,上次检查医生说是输卵管有积水不好怀孕郑州治输卵管积水的医院哪家好
医生建议:你好,输卵管积水是因为输卵管有炎症引起的输卵管内积水,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输卵管粘连或堵塞,导致不孕。郑州治输卵管积水的医院哪家好?输卵管积水是可以治疗的的,但是要看你输卵管积水的多少与部位来选择治疗的方案。针对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38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排卵障碍应该怎样治疗在09年曾有过宫外孕,在监测排卵期间,发现排卵障碍,排卵障碍应该怎样治疗?我现想生个孩子,是否有没有机会?请问排卵障碍应该怎样治疗
医生建议:排卵障碍的影响怀孕的,需要先明确病因,在对症治疗,造成排卵障碍的因素有:中枢神经系统性无排卵;下丘脑性无排卵;垂体性无排卵;卵巢性无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黄素化不破裂综合征;其它:性腺以外的其它内分泌系统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失调和一些全身性疾病等均可影响卵巢功能的调节而导致排卵障碍。临床引起排卵障碍的原因较多如:下丘脑病变、垂体病变、先天性卵巢发育异常、卵巢早衰、多囊卵巢、卵泡黄素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等.建议先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7年整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docx 2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2017年整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小儿) ?【概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由于周围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ANC)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绝对值随年龄而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9/L(8000/mm3),早产儿为6×109/L,生后1~2个月低限为2.5×109/L,至1周岁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值直至成人期皆为正常低限。成人及儿童的ANC低于1.5×109/L,生后2周至1岁的婴儿ANC低于1×109/L时,即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ANC低于0.5×109/L时即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缺乏常并发感染甚至败血症。?【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一般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两类。也可根据粒细胞生成减少、无效增殖、破坏过多、复合因素以及假性粒细胞减少等分成五大类。一般而言,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原发性少见。(1)感染  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2)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化学品,如铅、苯、汞等;药物,如抗癌药、氯霉素等。(3)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贫血等。(4)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纯粒细胞再生障碍等。(5)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疟疾、慢性溶血性贫血、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原发性脾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6)遗传因素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即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慢性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期慢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伴发的粒细胞减少症、胰腺功能不全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网状组织生成不良等。(7)其他  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休克、营养不良等。2.发病机制?(1)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①骨髓遗传性粒系造血干细胞的缺陷或造血调节障碍:见于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伴免疫球蛋白异常及骨髓造血组织被破坏。②后天获得性粒系造血干细胞缺陷或异常以及骨髓造血组织被破坏: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因骨髓多能干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缺陷,或免疫因素使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障碍等,而使骨髓造血功能减低。白血病等,由于病变累及多能干细胞及造血组织,外周血表现为三系减少。X线、放射性核素、细胞毒药物、某些化学品及严重感染等,可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抑制细胞DNA和蛋白合成,影响细胞的增殖成熟,使骨髓有效储备能力降低。(2)中性粒细胞无效增生和成熟、释放障碍  见于营养物质缺乏、代谢紊乱相关性粒细胞减少,如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时,粒细胞无效造血。?由于造血异常,早期幼稚中性粒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成熟受阻,幼稚的粒细胞在骨髓内提前破坏,即无效造血,使骨髓成熟池和贮存池缩小,使释放入血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释放障碍,见于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3)中性粒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或消耗过多  多次输血、某些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使机体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和凝集素,通过免疫反应而破坏中性粒细胞。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大量逸出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导致外周血粒细胞丧失、消耗过多。脾明显肿大,中性粒细胞分布在脾窦数量增多且被滞留破坏,致脾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加。(4)粒细胞分布异常  疟疾、病毒感染、细菌内毒素等均可使循环池中的中性粒细胞转移到边缘池,附着于血管壁,使循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分布异常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转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其他因素引起粒细胞减少。?【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1.诊断步骤?(1)病史:有无药物、感染、毒物接触等病因;患儿种族;家族成员中有无慢性或反复感染史;检查家族成员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家系中有无1岁以下死亡原因不明者。发生粒细胞减少的缓急及程度、发病年龄、次数、发作规律和家族史。(2)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发病时间随病因不同而异,起病可急可缓。多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其临床症状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有关。轻者多为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炎、皮肤疖肿等:重者除皮肤、口腔黏膜感染外,可有肺、泌尿系感染,甚至败血症等表现及体征。体格检查应注意检查口腔黏膜、牙龈、淋巴结、肝、脾、肛周等。(3)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示ANC减少:婴幼儿ANC&1.0×109/L;儿童ANC&1.5×109/L,且无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即可诊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②定期检查血象:有家族史者应检查其家庭成员的ANC。在6~8周中每周2~3次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确定中性粒细胞减少周期。③骨髓涂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手把手教你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肖培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指口腔温度升高 & 38.5℃,或 2 小时连续 2 次测得体温 &38.0℃,同时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 0.5×109/L 或预期 & 0.5×109/L。发病率、死亡率和微生物群尽管预防与治疗措施已经取得很大进步,FN 仍是癌症治疗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造成化疗延迟和剂量减低而削弱治疗有效性。虽然 FN 的死亡率逐年稳步下降,但情况仍十分严峻。大多数标准剂量化疗方案会引起 6–8 天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而 FN 在接受癌症化疗的患者中发生率约 8‰。FN 导致 20%~30% 患者出现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并会使大约 10% 的患者死亡。存在菌血症的患者预后最差,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死亡率分别为 18% 和 5%。死亡率与 MASSC 预后评分相关(表 1): MASCC 评分 &21 时死亡率仅有 5%,但若 MASCC 评分 & 15 则可高达 40%。标准血培养的阳性率依赖于患者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素。FN 患者中有约 20% 存在菌血症,这显然有助于进一步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来治疗 FN。不同治疗中心的病原不同,因此,指南主要是为了根据流行病学,在不同的治疗中心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策略。化学预防抗菌素已经作为化疗患者 FN 的预防性使用药物,但预防使用作用有限,而且耐药菌会降级氟康唑类的治疗作用,因此不鼓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指南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建议临床医生应该限制患者使用抗菌药来预防 FN 的发生。但最近更新的 Cochrane Meta 分析仍然推荐在接受频繁化疗的癌症患者中使用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低风险组 FN 预防使用 G-CSF 的指征一些 Meta 分析表明一级预防性使用 G-CSF 会使 FN 的发生风险降低 50%。大多数的指南推荐当治疗中 FN 的发生风险大于 20% 时,应该预防使用 G-CSF。根据化疗类型的风险分类已更新。对于中危组患者,更多的是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尤其是有前面提到的存在合并疾病的患者。图 1 给出了关于初级预防性使用 G-CSF 的计算方法。图 1 初级预防性使用 G-CSF除了这种方法,G-CSF 适用于由于广泛的放射治疗而导致骨髓储备降低的患者或是 HIV 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最近的 Meta 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确定使用 G-CSF 或聚乙二醇非格司亭作为初级预防取得较大成功(& 50%)。随着化疗药物在肿瘤患者中的广泛应用,FN 在第一个化疗周期中的发生概率是最大的。因此,还是建议采取一级预防来降低患者的潜在风险,而不是较系统地采取二级预防。G-CSF 治疗相关并发症少见;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轻微或中度疼痛,通常可以用标准的止痛药处理。G-CSF 和聚乙二醇非格司亭剂量使用方案和给药途径化疗 24~72 小时之后皮下注射 G-CSF 5 μg/kg/day,使用大约 10 天,直到中性粒细胞稳定恢复到正常范围的最低值。聚乙二醇非格司亭单次皮下注射 100 μg/kg(个体化)或总剂量为 6 毫克(一般方法)具有同样的治疗效果。并没有数据表明隔日疗法代替标准疗法会影响使用效果。因此已经 EMA 和 FDA 批准的生物仿制药可以考虑这种方法。高风险组 G-CSF 的使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自体和异体干细胞移植(TPLs)更容易引起 FN 以及致命并发症的发生。高风险组 FN 最常见于自体、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 TPLs 和骨髓移植失败者;35%~48% 的新确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13%~ 3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诱导期患者。FN 相关死亡的 0%~10% 发生在自体 TPL,异体 TPL 的发生率变化较大,80% 发生在移植失败患者,20%~26% 为 AML 发生的前 2 个月,2%~10% 发生在 ALL 的化疗诱导期。初步评估和调查癌症的感染谱对于不同患者是不同的,同一个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关注当地的流行病学对于 FN 至关重要。详细追问病史,包括化疗、预防性抗菌素、是否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近期手术史以及是否有过敏史。通过阅读临床记录发现既往阳性微生物感染史很重要,特别是以往曾有过抗菌素耐药的微生物或细菌感染,以便进一步指导治疗。首先要评估循环和呼吸功能(表 2),如有必要应进行复苏治疗,随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存在潜在感染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经验性选用治疗 FN 的抗菌素有时并不能覆盖某些感染(如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性粒细胞缺乏而感染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不明显,特别是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任何有风险发生 FN 的患者出现不适、低血压、低热时都要警惕可能会发展成为革兰性阴性菌败血症,需要迅速进行治疗。结果风险评估大部分 FN 病例,根据图 2 的流程进行处理后,对经验性治疗反应都较为良好,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现在有工具可以预测出现并发症的高危病例,最广泛使用的工具是 MASCC 评分表,临床医师在明确中性粒细胞计数前就能快速风险评估,无需了解基础疾病状态。具体标准及得分情况见表 1,低危病例得分 ≥ 2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6%,死亡率低于 1%。如果感染明确,抗菌治疗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图 2 FN 的起初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采用口服抗生素,门诊治疗以及今早出院的政策。对于MASCC 评分高危的 FN 患者(&21),或是由医师判断具有高危特征的患者,因为细菌感染的风险非常高,应立即收入院并开始广谱静脉抗菌素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管理重点建议摘要列于表3。除了采用标准的广谱抗菌素治疗,很多机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案。治疗的持续时间变化较大,此时应遵循当地的抗菌素治疗指南。当出现道观相关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肺炎,肺浸润,或者怀疑病毒感染,脑膜炎,蜂窝织炎 ,腹腔或盆腔内脓血症,腹泻和念珠菌病时,一定要现根据感染的原因来选用敏感抗生素。随访、评估治疗反应临床随访频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对需要复苏的患者可能每 2~4 小时一次。每天都要评估发热趋势,骨髓和肾功能,直至患者不再发热并且中性粒细胞超过 0.5×109/L,对持续发热的患者应进行影像学复查(图3)。图 3 评估治疗反应及后续治疗持续时间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 0.5×109/L,且患者无症状,停止发热 48 小时,血培养阴性,可停用抗菌素。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不足 0.5×109/L,但患者无并发症,不发热已达 5~7 天,可停用抗菌素,除非高危患者如急性白血病采用高剂量化疗,此时抗菌素可继续使用 10 天或直至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 0.5×109/L。粒细胞计数恢复但仍持续发热的患者需接受 ID 专家的评估,并考虑抗真菌治疗。整体响应和后续管理的评估算法在图 3 中表示.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文章
肺炎相关文章
蜂窝织炎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严重感染(1)
我的图书馆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严重感染(1)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严重感染(1)重症行者翻译组 子木 译综述的目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严重感染会快速进展至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衰竭,其死亡率高。本文中我们探讨目前的实践、新兴的趋势以及争议,包括预防性和经验性抗微生物制剂的治疗,以及细胞和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 近期的研究成果:中性粒细胞减少不再是入住ICU血液病患者的一个预测预后不良的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严重感染通常是多重微生物混合感染,其病原菌耐药依然是一个挑战。侵袭性真菌的感染仍然预示着不良的预后。对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在可获得的诊治模式方面已经有了快速的进步。生长因子、多价免疫球蛋白以及细胞治疗的应用,对于某些患者似乎有重要价值。在这部分患者中,废弃无创呼吸机支持,而改为应用高流量经鼻吸氧是一种新颖的呼吸支持策略,这种策略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总结: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感染患者,为了帮助临床床旁处理,在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方面,目前在抗微生物、细胞及免疫治疗、以及诊断的进展方面意义是重大的。前言中性粒细胞减少定义为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小于1.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感染的患者,因为严重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衰竭更多地需要收入ICU治疗,相关的病死率和病残率高。大约半数有发热且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合并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需要入住ICU,其病死率在35%-50%。本综述探讨目前的实践,兴起的趋势以及争议,包括预防性和经验性抗生素的治疗,以及就新颖的细胞和免疫治疗的作用加以小结。对于预后,中心粒细胞减少有多重要?1981年,多中心队列研究提示,合并严重感染或者感染性休克的ICU患者,存在中心粒细胞减少的危险比为1.7。一些研究显示,在恶性血液病或者血液病干细胞移植的重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本身与其预后差不存在一致的相关性。在这些患者中,与有创机械通气、骨髓抑制条件下、器官衰竭、以及急性肾脏损伤相比,中性粒细胞减少似乎不是影响生存的重要预测因子。对于发热且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国际指南采纳危险分层的策略:即就具体的患者,主要根据癌症或者是血液干细胞移植术后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加上运用ICU处理方面的进展,通过早期识别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脓毒血症患者,有助于改善存在严重感染且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预后。可疑细菌感染的处理在入住ICU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严重细菌感染仍然是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血症性休克的主要病因。感染源的控制经常充满了挑战,因为发热可能是仅有的初始症状,炎症介质细胞缺限,通常炎症特征不典型。多种微生物合并感染常见,而大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仅仅培养出一种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伴随着致命性革兰氏阴性菌发生率呈增加趋势。多重耐药病原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假单胞菌属、埃希氏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鲍曼不动菌属、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耐利奈唑胺肠球菌属、MRSA、耐甲硝唑梭状芽孢杆菌属、超广谱的内酰胺酶类、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菌属;这可能是因为原位通路器械的定植和感染,常规氟喹诺酮抗菌预防性应用,以及经验性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在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多重耐药(MDR)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病死率增加,其OR值3.8,95%的可信区间 1.2-1.8。然而,有趣的是,从血液病干细胞移植受体中分离出来的一些MDR定植菌,对活率似乎无影响,至少近期单中心的来自德国的队列研究结果是这样。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国际指南推荐,对于发热且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经验性给予抗假单胞β内酰胺类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者碳青霉烯类药物(如,美罗培南,特别是怀疑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类微生物感染时)。头孢吡肟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尽管在有一些研究中应用头孢吡肟其生存更差。通常不必覆盖厌氧菌,除非怀疑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者肛周的感染。经验性的双重抗生素制剂通常被应用,尽管无强证据支持。对于严重脓毒血症或者怀疑抗生素耐药的患者,推荐加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于怀疑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伴有肺炎的患者,推荐加用糖肽类抗生素。对于怀疑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属和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的细菌感染来说,多粘菌素或者替加环素可能是有用的。对于怀疑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来说,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或者替加环素是有用的,尽管常规应用利奈唑胺未显示出生存率的改善。考虑到病人人群和当地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特点,当选择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时,提倡多学科参与的策略。脓毒血症休克患者,无明显的其它感染源,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是应该考虑的。但是,当认为不必要时,拔除导管不必作为一项常规策略。与之类似,对于长期留置的导管通路,不支持常规抗生素预防。肝素封管和抗生素封管可能是有益的,特别是在高危患者中。血液病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感染危险和类型是时间依赖性的,由具体的因素决定。其因素包括条件致病菌的成份和强度(粘膜炎和器官毒性),供体来源(细胞类型,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的程度,性别失配,巨细胞病毒(CMV)失配),疾病类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时间长短)以及疾病状态。据一项纳入1412例患者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报道,用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预防,使得卡氏肺囊虫肺炎感染率减少了85%(相对危险 RR 0.15,95%的可信区间0.04-0.62),死亡风险也显著降低(RR 0.17,95%可信区间0.03-0.94)。然而,当与安慰剂或者氟喹诺酮相比,总生存率无任何改善。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对于疑似的弓形虫属、奴卡菌属、卡氏肺孢子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也是有用的,特别是在血液病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患者。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处理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IFI的风险为2%-40%。在欧美国家,分离的真菌中,95%是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危重症患者经常出现非特异的症状或者持续性发热,尽管抗细菌治疗。IFI的风险依赖如下几个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间期,潜在的疾病和状态,年龄,合并症,抗真菌预防,糖皮质激素,中心静脉导管存在,低γ球蛋白血症,肠外营养,血液透析,多种广谱抗生素使用,大手术,以及免疫调节剂的暴露。T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1检查点抑制剂----易普利姆玛(一种T细胞膜表面抑制性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与曲霉菌感染相关。而且,新近的资料显示,患者存在IFI易感性遗传的风险,该易感性临床上是重要的。接受有长穿透素3(h2/h2)单倍型(调整的OR 2.78,P=0.03)或者toll样受体4单倍型S4(调整的危险比 6.16,95%可信区间1.97-19.26;P=0.002)供体的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肺部曲霉(IPA)感染风险特别高,部分因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受损。真菌感染呈增加趋势,对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如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也呈增加趋势,与常规应用氟康唑预防相关。在大多数血液病干细胞移植中心,曲霉菌属的发生率是念珠菌属2倍。目前指南推荐,仅仅高危患者接受抗真菌预防性治疗。在中性粒细胞减少且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随机研究中,与三唑类药物相比,口服泊沙康唑预防性治疗更为有效,尽管报道有更多的胃肠道副作用。一期的临床试验显示,静脉用泊沙康唑有良好的耐受性。艾沙康唑是一种新注册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目前正被试验性用于预防和治疗阶段。总体上,当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已经解决,且血液病干细胞移植术后3月,抗真菌的预防可以中断,除非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者出现移植物对宿主疾病(GvHD)。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尽管给予抗真菌预防,干细胞移植术后每20例患者中,有1例将发展为IFI。一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报道,在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对于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脂质体优于伏立康唑。伏立康唑对于侵袭性真菌为首选(尤其是,如果怀疑有土曲霉时),而对于念珠菌首选棘白菌素(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或阿尼芬净)。对于毛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以及镰刀菌属,建议也可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于严重或者顽固性感染,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还有争议,且花费更高,但是随机试验中显示改善生存率。对于局限性病变内科治疗无反应者,外科切除作用有限。有报道,体外烟曲霉对于三唑类药物耐药,但在大多数病例,临床不一定耐药。对于侵袭性曲霉感染,新型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爱沙康唑效果不低于伏立康唑,对于毛霉菌也是有用的(网址:http://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Origls0001b1.pdf)尽管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侵袭性曲霉感染或者念珠菌患者的病死率仍然很高,非移植病人高达30-60%,而在干细胞移植患者,这一比例高达90%。IFI的诊断挑战对于微生物学诊断,优先选用直接显微镜、组织学、或者培养。但是,感染和定植之间鉴别是一个挑战。在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曲霉菌抗体存在着假阴性。利用PCR技术进行核酸检测是可行的,已经有超过10年以上的历程,但是还需要推广到常规的临床实践中。对于ICU的高危病人,曲霉菌抗原试验常规应用,特别是在连续实验室监测的患者。半乳甘露聚糖是含呋喃半乳糖残基的细胞壁多糖,不仅存在于曲霉菌,而且也存在于青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和丝状子囊菌术(如,镰刀菌)。当抗原交叉反应、严重黏膜炎、胃肠移植物对宿主反应,以及某些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药物、头孢曲松和头孢吡肟)。然而,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以视觉能够分辨的浓度0.5ng/ml作为截断值,对于超前诊断和检测是有用的,与血液标本相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标本更有价值。β-D-葡聚糖分析法检测1,3β-D-葡聚糖,它是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成份,但是该方法对曲霉菌属无特异性。在曲霉菌属、念珠菌属、以及卡氏肺囊虫感染,其结果均可阳性;而在毛霉菌和隐球菌感染,其结果可阴性。β-D-葡聚糖对于排除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请点赞,给译者一份鼓励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性粒细胞低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