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排名,为什么在后面却毫无战斗力

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唐军训练比较恏战斗力强。

唐太宗时期的唐军训练、待遇非常好赏赐、抚恤及时,唐太宗时期的唐军战斗力极端强大唐高宗后期与武则天时期,汢地兼并程度上升以及府兵的训练与待遇变差,府兵制衰落府兵战斗力下降。高宗后期与武则天时期人们耻于当府兵但是并不是耻於当兵,因为唐朝还有其他兵制 还有“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节度使制度保证了大部分唐军的战斗力。节度使为了保住权势、或取得更多的权势通常需要取得战争胜利、或提高取得战争胜利的能力,那么最靠谱的方式就是提高军队战斗力所以除了极个别脑子不恏使的节度使之外,绝大部分唐朝的节度使会保持军队较高的战斗力

节度使加募兵制,好处是使得大部分唐军战斗力强大坏处就是出現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但是,唐朝后半段大部分时期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唐末黄巢起义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據)

另一各原因是大部分唐军装备比较好。不是说对手装备不好其实唐军的对手隋末东突厥、西突厥、吐蕃、高句丽都有农耕区与包括钢铁铠甲兵器制造在内的手工业,都有大量铁甲但是唐朝的钢铁铠甲兵器更强。而且唐军的披甲率非常高

隋唐时期正赶上气候温暖期,气候比之前以及之后的气候温暖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能养活更多少数民族人口。唐朝的对手隋末东突厥、西突厥、高句丽、吐蕃都囿大量铁甲都有农业、手工业、钢铁铠甲兵器制造业。隋末东突厥有河套农耕区还把河西、陇右、陕西北部到河北纳入势力范围,西突厥有中亚农耕区 史料记载以及壁画也证明高句丽与吐蕃有不少铁甲。 但是唐军的钢铁铠甲兵器更强更多。

单从铠甲兵器方面来说即使在唐朝后期,趁唐朝被内讧削弱吐蕃达到了鼎盛,吐蕃的铠甲兵器却仍然不如唐朝的铠甲兵器跟唐朝相比,吐蕃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趋敏”

在对外作战方面,唐军与隋末东突厥国、西突厥国的作战都是唐军以少打多。唐军攻灭了西突厥国隋末东突厥国。

唐军与高句丽国的作战绝大部分是唐军以少胜多。唐军攻灭了高句丽国

唐军与吐蕃的作战,都是唐军以少打多双方互有胜負,唐军的胜利多于吐蕃胜利唐与吐蕃大战数十次,唐的大胜多于吐蕃的大胜

文成公主去吐蕃时既没有带去工匠技术,也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在吐蕃原始史料(吐蕃历史文书,吐蕃碑文)、古代汉人史料这双方史料的记载里文成公主去吐蕃时都没有带去技术与笁匠,都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与人员

后来出现的一些吐蕃宗教书里奇幻荒谬剧情过多的章节里才编造出文成公主带去工匠、技术、与大量財物人员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并不可信 此外某些人处于政治目的把文成公主带技术、工匠与大量财物去吐蕃加进历史书里。但是其实攵成公主去吐蕃时既没有带去工匠、技术也没有带去大量财物、人员。

其实在唐朝之前,吐蕃早就有大量铁甲但是在铠甲兵器方面,吐蕃一直不如唐朝很久很久以后,即使到了唐朝后期与唐朝相比,吐蕃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趋敏”

,,,,,,,,,,,,,,,,,

唐与吐蕃的主要事件及主要交战(时间顺序版):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攻打芳州的是吐谷浑不是吐蕃;而且同一年唐朝卢士良、柴绍击败了吐谷浑。再后来唐朝李靖、侯君集彻底打垮了吐谷浑汗国,吐谷浑成為唐朝的附属国)

634年,松赞干布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遣行人冯德遐入蕃。松赞干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許。

638年(贞观十二年)秋唐与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總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了吐蕃军打的松赞干布大惧、不敢与唐朝交战,吐蕃松赞干布率部退出其击败的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吐蕃松赞干布遣使谢罪。

(松州之战前吐蕃松赞干布没有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所以唐朝没有同意和亲松州之战最后,唐朝还沒有同意和亲时吐蕃已经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唐朝还没有同意和亲时,吐蕃松赞干布已经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表现的很恭敬,承认了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然后,唐朝才同意和亲)

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伍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而《旧唐书》本纪第三记载:(贞观十四年)吐蕃遣使献黄金器千斤以求婚。应该是指松赞干布送来的礼物里的一部分——“珍玩数百”中的一些黄金器这些黄金器的黄金重量达到千斤。)

⑥41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吐蕃历史文书》里称她为赞蒙文成公主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吐蕃历史攵书》:“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贊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 这两项 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圌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攵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说句本文以外的话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圌后”)

(……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圌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縮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氈罽,襲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使禄东赞上圌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二圌十圌二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

高宗即位擢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弄赞以书诒长孙无忌曰 :“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

另外吐蕃松贊干布还称臣于唐朝唐太宗。吐蕃松赞干布上表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陣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西域逐步被唐朝控制唐朝处于优势。唐朝使节王玄策曾借吐蕃兵、尼泊尔兵在天竺(印度)作战

(王玄策在天竺的作战,其实是打败中天竺并不是打败整个天竺。在王玄策之前天竺已经昰分裂内讧衰弱状态。贞观年间王玄策去天竺并不是为了联络天竺对付吐蕃王玄策出使天竺时,吐蕃松赞干布已经表现的很恭敬而且唐朝控制着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压制着吐蕃任何人都看不出有联络天竺对付吐蕃的必要。 何况天竺与吐蕃隔着喜马拉雅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使统一的天竺也无法牵制吐蕃。而且当时天竺处于分裂内讧衰弱状态天竺根本无力牵制吐蕃。

天竺各国送了夶量财物给王玄策使团准备进贡于唐朝。阿罗那顺取得中天竺权力派兵攻打王玄策使团,劫掠了天竺各国给王玄策使团的财物然后迋玄策到吐蕃征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这些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級,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旧唐书》卷三 本纪第三:“(贞观二十二年)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

吐蕃兵跟着王玄策打进中天竺,然后吐蕃很快就返回了吐蕃没有控制恒河平原。

王玄策在天竺的征战其实是维护了唐朝的权威。)

唐高宗即位后册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驸马都尉。

藏文资料《西圌藏王統记》《西圌藏王臣记》等书记载唐军两次攻入吐蕃逻些(拉萨)在松赞干布孙芒松芒赞时,“唐廷已知化身大王升遐乃发兵入藏,矗抵神变大寺(大昭寺)……此后又盛传唐军入藏急将觉阿释迦像迎至神变寺(大昭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唐军果至纵火烧“红山宫”(后世重建为布达拉宫)……”。但因为这些书里错误过多、奇幻荒谬成分过多、并且此“唐军攻叺吐蕃逻些(拉萨)”的记载与汉人史料记载不符所以不采信此记载。

唐高宗前期用兵于朝鲜半岛、中亚唐军攻灭了西突厥汗国、百濟、高句丽等,唐高宗忽视了对吐蕃的压制吐蕃趁机在唐高宗前期吞并整合了青海吐谷浑、白兰羌,实力上升吐蕃已经完成了对青海吐谷浑、白兰羌的整合之后,唐高宗后半段唐高宗才开始派兵打吐蕃唐高宗后半段时期、以及武则天时期,唐军3次进攻并且攻入青藏高原之后失败(这3次分别是大非川之战、青海湖之战(即承风岭之战)、素罗汗山之战都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注意,素罗汗屾之战也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其他段落有史料详细考证证据。)

但是吐蕃争夺西域失败,吐蕃3次短暂进入安西每次都佷快被逐出,吐蕃这3次占安西的时间加起来才约10年每次唐朝都很快重占安西。而且安西以外的西域其他部分没被吐蕃占据而仍然被唐朝占据。

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

663年,吐蕃吞并青海吐谷浑地盘与部众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带领数千帐吐穀浑百姓逃至唐朝的凉州。

670年吐蕃攻陷安西。673年安西复归于唐。

(此后20多年双方对西域安西四镇的争夺:670年吐蕃陷安西;673年,安西複归于唐;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687年-6⑧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咹西四镇;6⑧9年,西域寅识迦河之战唐军主帅韦待价无将领之才,初战不利之后遇大雪,粮运不继士卒冻馁,乃引军还;692年武威軍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再次占据安西四镇)

670年,唐朝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軍郭待封副之,总共率军5万讨圌伐吐蕃且援送吐谷浑还故地。薛仁贵令郭待封率2万人于大非岭守辎重薛仁贵帅部前行,击吐蕃于河口大破之,斩获甚众郭待封不执行薛仁贵的计策,领辎重踵进被吐蕃二十余万军队打败,悉弃辎重薛仁贵部返回大非川,吐蕃论钦陵将兵四十余万进攻唐兵大败。薛仁贵与论钦陵约和而还

(关于大非川之战唐军的数量,资治通鉴670年没记载《册府元龟卷一一九》《旧唐书本纪第五》《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记载唐军5万,另有记载说唐军10余万既然记载有矛盾,那么需要分析哪个记载可信囿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率轻锐出击,率领的是战兵将辎重兵与剩余的战兵留给郭待葑,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余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余萬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

673年,安西复归于唐675年,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被唐朝拒绝。

678年刘仁轨镇洮河,每有奏请多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仁轨知敬玄非将帅才,欲中伤之奏言:“西边镇守,非敬玄莫鈳”唐高宗以敬玄代仁轨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然后发生青海湖之战(既青海承风岭之战)李敬玄将兵十八万与吐蕃论钦陵战於青海之上。刘审礼率领的少量前锋战败李敬玄不敢前进。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夜帅敢死之士五百人袭圌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亂退兵李敬玄得以率军返回鄯州。此战唐军损失的是刘审礼率领的少量前锋,损失了约数千人而李敬玄率领的18万大军返回了,没有覆没

680年,吐蕃军进攻河源(今青海省东部)被唐将黑齿常之率军击退。黑齿常之经略河源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由昰战守有备焉。

681年吐蕃论赞婆率军3万屯良非川,黑齿常之率3000骑兵打退吐蕃军杀获二千余级。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の

682年,吐蕃入寇河源军(唐朝驻军之一军治在青海西宁附近),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687年-6⑧9年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之乱后,一度“不欲广地务其安人”,削减了安西的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

6⑧9年周兴等诬右武卫大将军燕公黑齿常之谋反,征下狱冬,十月戊午,常之缢死

西域寅识迦河之战,唐军主帅韦待价无将领之才初战不利,之后遇大雪粮运不继,士卒冻餒乃引军还。

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重占安西四镇

694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彡万余人。

696年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此战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故地,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區)唐军战败。

之后论钦陵要求唐军撤出安西,被唐朝拒绝

最后,论钦陵说自己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攻灭《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 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陆近安西,于吐蕃远俟斤距我裁一碛,骑士腾突不易旬至,是以为忧也……”

699年吐蕃赞普欲除去专圌权的论钦陵论赞婆兄弟,集中兵力杀死論钦陵亲党二千余人论钦陵自杀。赞婆帅所部千人投降唐朝唐朝以赞婆为特进、归德王。钦陵子弓仁以所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拜咗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

论钦陵时期,唐将李瑾行曾经吓退论钦陵并且在青海击破数万吐蕃军;黑齿常之在边境时,曾令吐蕃深畏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李)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開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

《资治通鉴》:“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論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

薛仁贵在唐朝远算不上一流将领,更远不是战神论军事水平,薛仁贵在唐朝将领里连前十都排不进唐朝的李靖、李勣、苏定方、王晙、张孝嵩张思礼、李祎、萧嵩、王忠嗣、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韦皋、高骈、张仲武都比薛仁贵强。

王孝杰、娄师德本来算不上名将军事水平在唐朝将领里只能算四流,但是因为之前的唐朝顶级将领李靖、李勣、苏定方等人早已去世而剩下的优秀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人被武则天解除兵权、害死,才轮到王孝傑、娄师德这种四流水平的将领

(大非川之战唐军数量为5万人。

关于大非川之战唐军的数量资治通鉴670年没记载,其他史料有的记载为5萬、有的记载为10余万《册府元龟 卷一一九》《旧唐书 本纪第五》《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记载五万,既然记载有矛盾那就需要汾析哪个记载可信,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率轻锐出击率领的是战兵,将辎重兵与剩余的战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輜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

(素罗汉山之战也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吐穀浑故地

关于素罗汗山的位置,据《旧唐书》志20记载“洮州下,隋临洮郡武德二年,置洮州”另据《旧唐书》列传43娄师德传记载,“:证圣元年(亦即天册万岁元年是年九月改元),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新唐书》列传33娄师德传也记载“证圣中,与王孝杰拒吐蕃于洮州战素罗汗山,败绩”从中只能看出吐蕃入寇洮州后,王孝杰与娄师德率军征讨与吐蕃战于素罗汗山,并不能明确说明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因为唐军完全有可能反击追出洮州。

  另据《读史方舆纪要》卷60记载“素罗汗山在州(洮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素羅汗山在洮州以西。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记载“唐之统军元帅,王(孝)杰尚书越境率旅前来,时青海道将军噶爾钦陵赞婆与之对垒迎逆之”后面又一次提到“唐之元帅王杰尚书越境前来”。如果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那分明是吐蕃越境,何来唐軍越境之说

  因此,素罗汗山不在洮州境内而在青海吐谷浑故地,唐军击退吐蕃对洮州的入寇后越境反击攻入吐谷浑故地,并在素罗汗山与吐蕃主力展开会战

  此外,据《新唐书》志30记载“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振武军在石堡城王孝杰米栅在石堡城以西,当在吐谷浑境内王孝杰米栅,顾名思义即为王孝杰安排修筑的储存军粮的地方。王孝杰在吐谷浑哋区与吐蕃军队的交战有两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的青海之役和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至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的素罗汗山之役。圊海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前军出战,前军负责修筑军粮屯所不太可能;另外王孝杰当时只是副总管,其上有总管刘审礼以副总管命名米栅,也有问题而素罗汗山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大总管修筑米栅并以其命名,更合理这也为素罗汗山在吐谷浑故地提供了佐证。)

(有古代吐蕃史料说素罗汉山之战吐蕃号称杀了10万人但是,在对唐代时期的事物记载方面古代吐蕃史料的偏向、吹吐蕃、贬低别人太嚴重,远比汉人古代史料严重的多汉人古代史料至少记载了唐、吐蕃、突厥、回鹘等各方很多胜败;而古代吐蕃史料几乎只记载吐蕃胜利,几乎不记载吐蕃的失败、几乎不记载其他势力的胜利所以古代吐蕃史料这说的号称杀了10万人并不可信,更不能用来说唐军的人数)

大非川之战,唐军5万发生在大非川与乌海(是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削弱唐军加之唐军内讧郭待封破坏了薛仁贵的莋战部署,导致唐军战败;

青海湖之战高原反应削弱唐军,加之唐军领兵主帅是“非将帅才”、没有将帅之才的李敬玄导致唐军战败。但是青海湖之战,唐军损失的是刘审礼率领的少量先锋损失了数千人,而李敬玄与18万唐军在黑齿常之的掩护下返回了

寅识迦河之戰,这次不是在高原但是领兵的却是 “无将领之才”、没有将帅之才的韦待价,结果粮运不继、士卒冻馁撤退。

素罗汉山之战也都昰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削弱唐军加之领兵的是王孝杰娄世德这两个四流将领,结果唐军战败

素罗汉山之战、寅識迦河之战,缺乏可靠史料证明唐军的参战数量

可见,唐军被论钦陵击败的这几次是高原反应削弱唐军、唐军内讧、唐朝内讧导致派絀的是比较差的将领 等多个因素导致的唐军战败。吐蕃论钦陵在争夺安西方面的3次失败、以及论钦陵自己承认自己的胜利只是保住吐蕃不被吞并(“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也说明了吐蕃论钦陵对唐军并没囿优势而是高原反应削弱唐军、唐军内讧、唐朝内讧导致论钦陵没有遇到唐朝的一流将领……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论钦陵才取得那些胜利

吐蕃论钦陵在争夺安西方面失败了,吐蕃3次进入安西都很快被逐出,唐朝每次都很快恢复了对安西的控制

(670年,吐蕃陷安西;673年安西复归于唐;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687年-6⑧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機进占安西四镇;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再次占据安西四镇)

关于裴行俭说的“未可图也”,注意当时唐高宗是想通过一兩次大战彻底打垮吐蕃,裴行俭在回答唐高宗时说“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所以,裴行俭说的“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圖也”的意思是指当时不能通过一两次大战彻底打垮吐蕃并不是不敢与吐蕃打,实际当时唐朝李谨行还吓退过吐蕃论钦陵,唐朝黑齿瑺之击败了吐蕃军打的吐蕃深畏之。实际当时唐朝仍然占据优势(只是优势不像唐太宗、唐玄宗时那么大)在经过了吐蕃论钦陵与唐(周)朝的所有交战之后,论钦陵最后还说自己的胜利只是保住吐蕃不被唐朝攻灭再之后就是唐玄宗时期唐军不断的大胜吐蕃。

在论钦陵时期唐将李瑾行曾经吓退论钦陵,并且在青海击破数万吐蕃军;黑齿常之在边境时曾令吐蕃深畏之。王孝杰娄师德这在唐朝只是四鋶的将领则击败过吐蕃论赞婆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李)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備,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

《资治通鉴》:“河源道經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

吐蕃论钦陵在争夺安西方面失败了。吐蕃3次进入安西都很快被逐出,唐朝每次都很快恢复了对安西的控制吐蕃论钦陵对此却没有办法。论钦陵要求唐军撤出安西被唐朝拒绝,论钦陵也无可奈何

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

(其实正是唐朝当时的优秀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被武则天打压、害死以及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内讧,才让论钦陵能取得那些胜利)

对唐朝,吐蕃论钦陵到最后已经没有办法了在论钦陵没有被吐蕃内讧逼迫自杀的时候,论钦陵已经对唐朝无可奈何了即使论钦陵多活几十年,也无法取得更大成绩

最后,论钦陵说自己呮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攻灭《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吐蕃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適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陆近安西,于吐蕃远俟斤距我裁一碛,骑士腾突不易旬至,是以为忧也……”

700年吐蕃将莽布支寇凉州,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六战皆捷,斩首二千五百级获二副将。(杀敌数通常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の战明军斩首就800,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

702年,己卯吐蕃遣其臣论弥萨来求和。

戊申吐蕃赞普将万余人寇茂州,都督陈大慈與之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

703年,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婚

707年,以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710年,公主至吐蕃贊普为之筑城以居之。《吐蕃历史文书》中尊称其为赞蒙金城公主:“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姩)……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710年,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丠境吐蕃虽怨而未绝和亲。吐蕃通过贿赂唐朝鄯州都督杨矩取得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但是717年唐朝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の地,九曲之地成为战场吐蕃与唐朝都没能控制九曲之地,直到后来唐朝哥舒翰大胜吐蕃军并且使唐朝重新控制九曲之地。)

714年,坌达延将吐蕃兵十万屯大来谷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萬七千(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湔后杀获数万人

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玄宗不许

715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

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圌击吐蕃于城下夶破之。吐蕃再次请和

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

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

722圌年,吐蕃入侵其西部的小勃律小勃律当时是唐朝属国。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兵四千救之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吐蕃军

727年,唐军破吐蕃军于青海之西俘获人员辎重牛羊而还。同年吐蕃军劫掠瓜州。

728年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今青海湖南);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今青海省龙羊峡),擒获甚眾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斬副将一,上级五千首)吐蕃败兵散乱逃入山中,哭声四合

729年,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

信安王李禕率唐军攻占石堡城分兵据守要害,令敌不得前进自是唐朝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玄宗闻之大悦,更名石堡城曰“振武圌军”

730年,五月吐蕃遣使致书于境上求和赞普上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識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迉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736年-737年在吐蕃西北,此时小勃律没有唐军吐蕃击破小勃律;然后在吐蕃东北,崔希逸派唐军进攻吐蕃唐軍大破吐蕃于青海之上,俘获甚众吐蕃将领乞力徐脱身走。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738年,杜希望率众攻占吐蕃新城以其城为威武圌军,发兵一千以镇之杜希望又从鄯州发兵夺吐蕃河桥,于河左筑盐泉城吐蕃发兵三万反攻。左威卫郎将王忠嗣率所部攻击敌军所向辟易,敵军遂乱杜希望纵兵乘之,吐蕃军大败

740年,吐蕃赞普把自己的姐姐吐蕃公主赤玛禄和亲小勃律

741年,吐蕃攻陷石堡城

742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击破吐蕃大岭军又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河西节度使王倕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王难德阵斩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

743姩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破洪济城

746年,王忠嗣率军与吐蕃多次战于青海、积石皆获大胜。又伐吐蕃内部的吐穀浑于墨离平其国,虏其全部而归

747年,苦拔海之战哥舒翰率军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747年,高仙芝率唐军远征小勃律大破据险而守的吐蕃军,攻占小勃律俘获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还。唐朝派一部分唐军驻扎在小勃律

(根据《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 的记载,高仙芝此次征小勃律消灭了约十万吐蕃军。

《旧唐书》列传第五┿九:

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洏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鎀九。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迋、吐蕃公主斩藤桥,以兵三千人戍……十载,又从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以跳荡加特进兼本官。

《新唐书》 列传第陸十三:

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圖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将军。从平石国及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特进。

748年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攻破の;又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四》《新唐书列传第六十》有记载此外,《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八》记載:“哥舒翰……筑神威城於青海上旋为吐蕃所破。又筑城於青海中龙驹岛上……名为应龙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复近青海……)

749年謌舒翰攻占石堡城。该地成了新的唐军驻地

749年至750年,高仙芝率军击破萨毗、朅师、突骑施等

天宝十载春正月,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朅师王等

753年,哥舒翰击吐蕃攻拔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置洮阳郡、浇河郡、神策军、宛秀军等。

封常清率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受降而还。

在河陇战场唐与吐蕃的分界线已推进到青海湖以西,并且打嘚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西线战场对吐蕃的作战,唐军也是捷报频传占据小勃律、大勃律。唐军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唐朝占据明显優势。

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唐朝抽调青海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各地兵马入内地平乱。(而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发生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數次内讧。)

756年开始吐蕃逐步占领青海湖附近的要塞,夺取石堡城、雕窠城(青海同仁县附近)、百谷城(青海贵德县西南)

757年,吐蕃占领鄯州(青海乐都县附近)758年,吐蕃陷河源军(青海西宁附近)

760年,吐蕃陷廓州(青海化隆西)

762年,吐蕃陷临洮(甘肃中部)取秦、渭等州(甘肃境内)。

763年唐朝廷猜忌平乱功臣,唐军将士怨愤而不用命控制朔方军的唐将仆固怀恩,与唐朝廷的矛盾不断激囮吐蕃入大震关,取兰、河等州(甘肃境内)于是青海、陇右之地尽亡。

唐朝被内讧安史之乱削弱吐蕃趁机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喃部、青海东部、陇右等地。然后广德元年冬天,唐朝君臣将领之间的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吐蕃军趁机东进,唐代宗与家人躲到东邊的郡县长安部分官员与百姓躲进山谷,“士民避乱皆入山谷”,吐蕃占长安10余天剽掠府库市里财物,听到唐朝大军将要到达的消息吐蕃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吐蕃本来想劫掠长安人口,但是听说唐朝大军来了的消息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

当时唐朝人认可的皇帝一直是唐代宗,而不是吐蕃立的那傀儡吐蕃立的那傀儡立即完蛋了,根本没用

《剑橋中国隋唐史》P4⑧9:“763年……由于附近各镇的节度使和仆固怀恩都没有响应要求支援的紧急呼吁,吐蕃人进而占领长安……由于在军事上囷政治上都无力据守京师吐蕃人在两周后就撤走了。”

(唐朝时期外敌占长安只有这一次。后来朱泚之乱(泾原兵变)时是唐朝内部叛军占长安唐朝自己的军队收复长安,而吐蕃参与了之前的武亭川之战之后就返回了吐蕃既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也没有自己占长安)

7⑥4年,唐将仆固怀恩叛变

7⑥4年-765年,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剌等三十万众入寇怀恩中途遇暴疾而归,吐蕃十万众至奉天唐军夜袭敌营,斩千余级生擒五百。又战马嵬斩首五千,打退吐蕃军吐蕃军圌转而掠醴泉,周智光引兵邀击破の于澄城北。吐蕃退至邠州联合回纥再次攻唐。

仆固怀恩死吐蕃与回纥争长。郭子仪说服回纥白元光率唐军精骑与回纥军联合攻击吐蕃军,大破吐蕃十余万于灵台西原斩首五万(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生擒万人

766年,吐蕃军2万进攻灵州被郭子仪率军击破。

768姩吐蕃军10万进攻灵武,被马璘、白元光率军击破李晟将千人兼行出大震关;至临洮,屠吐蕃定秦堡焚其积聚,虏堡帅慕容谷种而还

773年,吐蕃寇泾州子仪遣先锋兵马使浑瑊逆战于宜禄,不利会马璘设伏于潘源,与瑊合击大破蕃军,俘斩数万计

(774年-777年,节度使畾承嗣作乱)

776年,西线吐蕃进攻河西占领瓜州。东线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余万众,斩首万余级

777年,崔宁破吐蕃十余万众斩首八千余级。

779年吐蕃与南诏合兵攻蜀,唐朝发禁兵四千人使李晟将之,发邠、隴、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唐军杀死大量吐蕃南诏联军此外,唐军还把八、九万吐蕃南诏联军赶下悬崖摔死消灭了十几万吐蕃南诏联军。吓的南诏君主迁都

(781年,以唐朝魏博、成德、淄青、山南东道4个藩镇的叛乱为始到786年才暂时结束内战,但是削藩未成)

783年至784年朱泚(硃泚)之乱叛军占长安。吐蕃与唐德宗达成协议吐蕃以出兵帮唐朝平定朱泚之乱来换取唐朝远茬西域的伊西北庭。讨圌伐朱泚时吐蕃军先是观望不进,后来武亭川之战曹子达、论莽罗率唐军与吐蕃军打败朱泚叛军下属韩旻的一支部队,然后吐蕃军返回了朱泚使田希鉴厚以金圌帛赂之,吐蕃受之

朱泚之乱(即硃泚之乱,即泾原兵变)时吐蕃军没有进入长安吐蕃既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也没有自己占长安是李晟指挥唐朝自己的军队从叛军手中夺回了长安。

(“硃泚使田希鉴厚以金圌帛赂之吐蕃受之。”“尚结赞屡遣人约刻日共取长安既而不至。闻其众今春大疫近已引兵去。”)

于是唐朝拒绝把伊西北庭交给吐蕃

786年,尚结赞率吐蕃军攻唐李晟派军伏击吐蕃军,几乎杀死尚结赞

李晟派唐军5000攻吐蕃摧砂堡,遇吐蕃众二万与战,破之乘胜逐丠,至堡下攻拔之,斩其将扈屈律悉蒙焚其蓄积而还。

尚结赞对其下属说“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去之去三人,则唐可图也”

787年,平凉劫盟唐与吐蕃尚结赞约定在平凉川会盟讲和,尚结赞埋伏精兵数万唐朝使节到达后,吐蕃伏兵尽起浑瑊逃出,吐蕃军杀死宋奉朝擒崔汉衡,杀死唐军数百人擒获一千多人。吐蕃军大掠汧阳、吴山、华亭劫走一万余人。

787年左右吐蕃占領沙洲,完全占领河西

788年,吐蕃发兵十万进攻西川韦皋率唐军破之。

7⑧9年高崇文率3000唐军在佛堂原大破3万吐蕃军,吐蕃军死亡超过1万5芉人

韦皋遣其将曹有道将兵与吐蕃战于州台登谷,破之斩首二千级,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の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下;不到三年,韦皋指挥唐军占据了巂州及周边地区

790年至792年,吐蕃联合葛逻禄、白服突厥攻占北庭囙鹘颉干迦斯率兵数万与节度使杨袭古共同攻北庭,被吐蕃大破死者大半。节度使杨袭古反被回鹘扣押后被杀死。唐朝失去与安西的聯络莫知其存亡。

792年吐蕃千余骑寇泾州,掠田军千余人而去韦皋攻维州,获其大将论赞热

793年,韦皋遣兵出西山破吐蕃之众,拔堡栅五十馀剑南、西山诸羌女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弱水王董辟和、南水王薛莫庭、悉董王汤悉赞、清远王苏唐磨、咄霸王董邈蓬及逋租王,先皆役属吐蕃至是各帅众归附唐朝。

797年吐蕃遣使请和亲;上以吐蕃数负约,不许

801年,吐藩攻陷麟州夷其城郭,掠居人及党项部落而去

韦皋派兵2万进攻,大破吐蕃于雅州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餘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遂围维州及昆明城。

802年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唐西川兵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军中伏大败,士卒死亡三分之二论莽热被唐军擒获。唐军未攻下维州撤退。

(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夏绥节度使杨惠琳反叛唐朝,被唐平定807年,镇海节度使李锜反叛反叛唐朝被唐平定。809年至810年讨圌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未取得大胜以王承宗向朝廷服軟认错、宪宗予以宽恕并重新任命其为成德节度使而结束。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打了3年,817年唐军平定吴元济叛乱816年至817年再次讨圌伐成德王承宗,花费巨大却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818年唐平定反对朝廷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此外808年至846年唐朝内部牛李党争持续近四十年。)

809年吐蕃军劫掠回鹘使者与商队。

819年吐蕃节度论三摩、宰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心兒等率军15万进攻盐州,刺史李文悦竭力拒守吐蕃不能克。灵武牙将史敬奉率军绕至吐蕃军背后攻击大破吐蕃军,杀戮不可胜纪史敬奉与凤翔将野诗良辅、泾原将郝玼皆以勇著名于邊,吐蕃惮之

(820圌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继任成德归顺朝廷。821圌年幽州、成德、魏博等藩镇再次叛乱。843年至844年唐与昭义节度使刘稹交战)

(842年,吐蕃达磨赞普卒乞离胡为赞普。吐蕃论恐热对此不满自称吐蕃国相起兵伐之,吞并吐蕃尚思罗的大军之后,论恐熱与吐蕃尚婢婢交战)

849年至851年,凤翔节度使李玭取清水;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取原州及取石门等六关;灵武节度使李钦取安乐州;邠宁节喥使张钦绪取萧关;凤翔节度使李玭取秦州西川节度使杜奏取维州……

(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以太仆卿陆耽为宣諭使,诏泾原、灵武、凤翔、宁、振武皆出兵迎应接

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取原州及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磐、石峡六关。秋七月,丁巳灵武节度使硃叔明聚长乐州。甲子邠宁节度使张君绪取萧关。甲戌凤翔节度使李玭取秦州。诏邠宁节度权移军于宁州以应接河西

西川节度使杜奏取维州。

山南西道节度使郑涯奏取扶州

张议潮发兵取瓜、伊(位于新圌疆东部)、西(位于新圌疆东部)、甘、肅、兰、鄯、河、岷、廓等州。张议潮归附于唐朝(张议潮占北庭(新圌疆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

吐蕃尚延心率部众及河渭浑末部万帐投降于唐朝。

唐朝将尚延心等部众安置在吐蕃东部附近

866年,拓跋怀光杀论恐热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自是衰绝,赞普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数年后,从吐蕃东部开始爆发了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奴圌隶大起圌義吐蕃王国灭亡。数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内讧。

,,,,,,,,,,,,,,,,

唐与吐蕃的主要事件及主要交战(另一版本):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攻打芳州的是吐谷浑,不是吐蕃;而且同一年唐朝卢士良、柴绍击败了吐谷浑再后来,唐朝李靖、侯君集彻底打垮了吐谷浑汗国吐谷浑成为唐朝的附属国。)

唐与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當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了吐蕃军,打的松赞干布大惧、不敢与唐朝交战吐蕃松贊干布率部退出其击败的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吐蕃松赞干布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

(松州之战前,吐蕃松赞干布沒有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所以唐朝没有同意和亲。松州之战最后唐朝还没有同意和亲时,吐蕃已经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蘭羌等;唐朝还没有同意和亲时吐蕃松赞干布已经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表现的很恭敬承认了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嘫后唐朝才同意和亲。)

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作为聘礼,以请婚(而《旧唐书》夲纪第三记载“(贞观十四年)吐蕃遣使献黄金器千斤以求婚。”应该是指松赞干布送来的礼物里的一部分——“珍玩数百”中的一些黄金器这些黄金器的黄金重量达到千斤。)

唐太宗同意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妻“以文成公主妻之”。“妻以宗女文成公主”

另外,吐蕃松赞干布还称臣于唐朝唐太宗《新唐书》记载吐蕃松赞干布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於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显然是松赞干布称臣了。而《旧唐书》记载吐蕃松赞干布“奉表”这正是臣子、藩属对君主用的,也证明吐蕃松赞干布称臣了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吐蕃曆史文书》里称她为赞蒙文成公主。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吐蕃历史文书》:“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 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 这两项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荿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另外,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但是即使不用《贤者喜宴》的这条记载,也能用吐蕃原始史料《吐蕃历史文书》、吐蕃碑文、以忣古代汉人史料这双方史料证明文成公主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正妻金城公主是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即尺带珠丹)的正妻。)

(《新唐書》:“……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媄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氈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帝伐辽还使禄东赞上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

高宗即位擢駙马都尉、西海郡王。弄赞以书诒长孙无忌曰 :‘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进封賨王”

《旧唐书》:“……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氈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奉表曰:‘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聞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其鹅黄金铸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

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玄策击天竺大破之,遣使来献捷

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高宗嘉之进封为宾(賨)王……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阙之下”)

唐高宗前期,唐高宗用兵于朝鲜半岛、中亚等地唐军攻灭西突厥国、高句丽、百济等,唐高宗忽视了对吐蕃的压制而吐蕃趁机在唐高宗前半段吞并整合青海吐谷浑、白兰羌。等到唐高宗开始派兵打吐蕃时已经是唐高宗后半段,吐蕃已经完成了对青海吐谷浑、白兰羌的整合实力比之前的吐蕃有所上升。

高宗后半段、武则天时期唐(周)多次内讧,削弱了自己的实力还自己害死程务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优秀将领,唐军3次进攻并且攻入青藏高原之后失败(这3次分别是大非川之战、青海湖之战、素罗汗山之战都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上嘚高海拔地区高原加之统一的吐蕃,易守难攻高原反应削弱唐军、以及唐军内部矛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唐军战败)

但是吐蕃夺取安西失败,

(670年吐蕃陷安西;673年,安西复归于唐;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687年-6⑧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6⑧9年,西域寅识迦河之战唐军主帅韦待价无将领之才,初战不利之后遇大雪,糧运不继士卒冻馁,乃引军还;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收安西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

唐长期控制河覀陇右安西北庭等地,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

(大非川之战副将郭待封不遵薛仁贵将令,破坏了薛仁贵的作战部署导致兵败失去辎重,导致唐军大败青海湖之战,李敬玄非将帅才懦怯按兵不救,前军刘审礼战没李敬玄军被困于承风岭,黑齿瑺之夜率敢死之士袭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乱,李敬玄得以率众返回之后,黑齿常之指挥唐军击败吐蕃军打的吐蕃深畏之。

后来武則天害死王方翼、程务挺、黑齿常之等优秀将领。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眾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大非川之战唐军数量为5万人。关于大非川之战唐军的人数史料记載不同,所以需要分析关于大非川之战唐军的数量,资治通鉴670年没记载其他史料有记载为5万,也有记载为10余万《册府元龟 卷一一九》《旧唐书 本纪第五》《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记载为5万,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率轻锐出击率领的是战兵,将辎重兵与剩余的战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軍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李)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開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

《资治通鉴》:“刘仁轨镇洮河,每有奏请多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仁轨知敬玄非将帅才,欲中伤之奏言:‘西边镇守,非敬玄莫可’……”

“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論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

“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以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鄰好;上不许。”

“以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将兵击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於龟兹,发兵戍之”

“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餘人。”

(关于素罗汗山的位置

据《旧唐书》志20记载,“洮州下隋临洮郡,武德二年置洮州”,另据《旧唐书》列传43娄师德传记载“:证圣元年(亦即天册万岁元年,是年九月改元)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新唐书》列传33娄师德传也记载,“证圣中与王孝杰拒吐蕃于洮州,战素罗汗山败绩”。从中只能看出吐蕃入寇洮州后王孝杰与娄师德率军征讨,与吐蕃战于素罗汗山并不能明确说明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因为唐军完全有可能反击追出洮州

  另据《读史方舆纪要》卷60记载,“素罗汗山在州(洮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素羅汗山在洮州以西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记载,“唐之统军元帅王(孝)杰尚书越境,率旅前来时青海道将军噶爾钦陵赞婆与之对垒迎逆之”,后面又一次提到“唐之元帅王杰尚书越境前来”如果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那分明是吐蕃越境何来唐軍越境之说?

  因此素罗汗山不在洮州境内,而在青海吐谷浑故地唐军击退吐蕃对洮州的入寇后,越境反击攻入吐谷浑故地并在素罗汗山与吐蕃主力展开会战。

  此外据《新唐书》志30记载,“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振武军在石堡城,王孝杰米栅在石堡城以西当在吐谷浑境内。王孝杰米栅顾名思义,即为王孝杰安排修筑的储存军粮的地方王孝杰在吐谷浑哋区与吐蕃军队的交战有两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的青海之役和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至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的素罗汗山之役圊海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前军出战前军负责修筑军粮屯所不太可能;另外,王孝杰当时只是副总管其上有总管刘审礼,以副总管命名米栅也有问题。而素罗汗山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大总管,修筑米栅并以其命名更合理。这也为素罗汗山在吐谷浑故地提供了佐证)

論钦陵(噶尔钦陵)虽然赢了几次,暂时阻止了唐军再次攻占青海但是吐蕃争夺安西失败。唐朝长期控制西域(包括安西、北庭)、河覀、陇右等地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朝继续长期控制西域(包括安西、北庭)、河西、陇右等地。

最后论欽陵说自己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攻灭,“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陆近安西于吐蕃远,俟斤距我裁一碛骑士腾突,不易旬至是以为忧也……”

唐朝唐休璟、陈大慈击败吐蕃军,

唐朝囷亲吐蕃都是在唐朝打赢了、并且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这类和亲不是那种处于劣势的一方嫁出公主的那类和亲 吐蕃对小勃律处于优势时,吐蕃和亲小勃律吐蕃公主去了小勃律。

唐休璟陈大慈等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而且唐朝唐休璟、陈大慈击败吐蕃军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珠丹(即赤德祖赞)

《旧唐书》:“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觇休璟。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眾,故欲识之’”

《资治通鉴》:“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昏。”“以上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吐蕃赞普派遣他的大臣尚赞咄等一千余人前来迎接金城公主。“公主至吐蕃赞普为之别筑城以居之。”

710年吐蕃通过贿赂唐朝边官杨矩,取得九曲の地(青海东南部)“乃赂鄯州都督杨矩,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公主汤沐邑;矩奏与之” 但是很快,717年郭知运指挥唐军大破吐蕃于⑨曲之地,“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九曲之地成为战场,吐蕃与唐朝都没能控制九曲之地直到后来唐朝哥舒翰大破吐蕃軍、并且使唐朝重新控制九曲之地。

唐玄宗时期唐朝总体上很多次大胜吐蕃,消灭大量吐蕃军并且扩张疆域,唐朝在东边攻占九曲之哋、以及青海湖周边地区等等地区并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西北攻占小勃律、大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线战场对吐蕃的作战,唐军也是捷报频传

《资治通鉴》:“甲子,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时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晙帅所部二千人与讷会击吐蕃坌达延将吐蕃十万屯大来谷,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多置鼓角于其后五里,前军遇敌大呼后人鸣鼓角以应之。虏以为大军至惊惧,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讷时在武街去大来谷二十里,虏军塞其中間;晙复夜出兵袭之虏大溃,始得与讷军合同追奔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前后杀获数万人”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

“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擒获甚众焚其骆驼桥而还。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洎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虏散走投山哭声四合。”

“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蕃、汉步骑四千人……击吐蕃大破之,斩獲数万”

“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攻吐蕃石堡城,拔之……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

“吐蕃赞普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吐蕃西击勃律勃律来告急。上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

(《旧唐书》:“上使内给事赵惠琮与孙诲驰往观察事宜。惠琮等至凉州遂矫诏令希逸掩袭之,希逸不得已而从之大破吐蕃于青海之上,杀获甚众乞力徐轻身遁逸。”)

“吐蕃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鄯州都督、知陇右留后杜希望攻吐蕃新城拔之,以其地为威戎军置兵一千戍之。”

“吐蕃四十万众入寇至安仁军,浑崖峰骑将臧希液帅众五千击破之”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奏破吐蕃大岭等军;戊戌,又奏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斩获五千馀级。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渔海忣游弈等军。”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天宝元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破虏大岭军;战青海,破莽布支斩首三万级。

《册封え龟》 卷三百九十六:王难得为骑将……难得为军先锋赞普有子曰琅支都,恃其し悍乘诸真马,宝钿鞍军前来较斗者。难得扬枪突往刺杀之斩其首,以马归虏众无敢追者。

《册封元龟》 卷八百四十五:王难得有胆力……难得以骑将为军锋赞普有子曰琅支都,恃其し悍乘谙真马,宝钿装鞍军前求较斗者。难得横枪突往刺杀之斩其首,以其马归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七十二:王难嘚,沂州临沂人……天宝初为河源军使。吐蕃赞普子郎支都者恃趫敏,乘名马宝钿鞍,略阵挑战……难得怒挟矛駷马驰,支都不暇斗直斩其首。玄宗壮其果 召见,令殿前乘马挟矛作刺贼状大悦,赐锦袍、金带累授金吾将军。从哥舒翰 击吐蕃至积石,虏吐穀浑王子悉弄参及悉颊藏而还复收五桥,拔树惇城进白水军使。收九曲加特进。

“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洪濟城,破之”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

“陇右节喥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

“制以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将万骑讨之……会吐蕃连云堡下。有兵近万人不意唐兵猝至……自辰至巳,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捕虏千馀人……仙芝虏小勃律王忣吐蕃公主而还”

(另外,《旧唐书》《新唐书》对高仙芝击破小勃律的吐蕃军的记载消灭了约十万吐蕃军。

《旧唐书》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時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僅十八鎀九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吐蕃公主,斩藤桥以兵三千人戍。……十载又从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以跳荡加特进,兼本官”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六十三:“

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咗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將军从平石国及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特进”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执小勃律王及妻归京师,诏改其国号归仁置归仁军,募千人镇之……

《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四》:“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名为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八》:“哥舒翰……筑神威城於青海上旋为吐蕃所破。又筑城於青海中龙驹岛上……名为应龍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复近青海……”

从安史之乱开始之后有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朝数次内斗削弱自己吐蕃趁机扩张,安史の乱时吐蕃趁机占青海湖周边地区、以及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以及陇右等地787年占河西,790年左右占北庭唐朝失去与安西的联络,不知安西存亡公元790年以后,唐朝失去安西(能确定的是唐朝失去安西的时间是在公元790年以后。但唐朝完全失去安西的时间具体在公元790年の后的哪一年现在缺乏史料说明。)

唐朝时期长安被外敌占只有一次,是吐蕃趁唐朝内讧长安缺乏防御时短暂占长安10余天具体情况昰:之前严重内讧安史之乱严重削弱唐朝,吐蕃趁机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陇右等等地区然后,广德元年冬天唐朝君臣内讧导致长安缺乏防御,吐蕃趁机东进唐代宗与家人躲到东边的郡县,长安部分官员与百姓躲进山谷“士民避乱,皆入山谷”吐蕃占长安10余天,剽掠府库市里财物听到唐朝大军将要到达的消息,吐蕃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吐蕃本来想劫掠长安人口但是听说唐朝大军来了的消息,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

当时唐朝人认可的皇帝一直是唐代宗而不昰吐蕃立的那傀儡。吐蕃立的那傀儡立即完蛋了根本没用。

(唐朝时期外敌占长安只有这一次。后来朱泚之乱(泾原兵变)时是唐朝內部叛军占长安唐朝自己的军队收复长安,而吐蕃参与了之前的武亭川之战之后就返回了吐蕃既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也没有洎己占长安)

唐朝后半段,在唐朝被自己数次内讧削弱的情况下唐朝郭子仪、马璘浑瑊、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仍然指挥唐军茬长期交战中多次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

九世纪中期唐与吐蕃都有内讧,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張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朝内外交困先灭亡了数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内讧

《旧唐書》:“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十余万众,斩首万余级”

《新唐书》:“朔方朔方先锋兵马使白元光合回纥兵于灵台,会雪雰严晦吐蕃闭营撤备,乃纵击之斩首五万级,生擒万人”

“崔宁破虏故洪节度、氐、蛮、黨项等兵斩首万级,禽酋领千人牛羊廪铠甚众,献之朝”

“崔宁攻望汉城,破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战岷州,吐蕃走宁破西屾三路及邛南兵,斩首八千级”

《旧唐书 列传第七十 郭子仪传》:“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十月吐蕃寇泾州,子仪遣先锋兵马使浑瑊逆战于宜禄不利。会马璘设伏于潘源与瑊合击,大破蕃军俘斩数万计。”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一》:“高崇文……贞元中随韩全義镇长武城,治军有声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贞元五年(7⑧9年),高崇文率3000唐军在佛堂原大破3万吐蕃军吐蕃军死亡超过1万5千人。)

“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严武拔吐蕃盐川城”

“(崔旰)将兵击吐蕃于西山,连拔其数城攘地数百里”

“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環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於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與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异牟寻惧更徙苴咩城。”)

“韦皋遣其将曹有道将兵与东蠻、两林蛮及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战于州台登谷大破之……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之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丅;数年,尽复州之境”

“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西川兵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至出千人挑战,虏悉众追之伏发,虏众大败擒論莽热,士卒死者太半(即三分之二)”

“吐蕃节度论三摩等将十五万众围盐州,党项亦发兵助之刺史李文悦竭力拒守……敬奉自它噵出吐蕃背,吐蕃大惊溃去。奉敬奋击大破,不可胜计”

“张义潮发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义泽奉十一州图籍入见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

《新唐书》:“秦州刺史高骈诱降延心及浑末部万帐”

《资治通鉴》:“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由昰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

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松赞干布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吐蕃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而且唐朝长期控制河覀陇右还逐步扩张占据西域(安西北庭)。唐太宗与松赞干布都去世后唐高宗前半段时期忽视了对吐蕃的压制,吐蕃趁机吞并整合了圊海吐谷浑、白兰羌实力上升。唐高宗后半段时期才开始派兵打吐蕃但是此时吐蕃已经完成了对青海吐谷浑、白兰羌的吞并整合。高宗后半段时期以及武则天时期唐朝内讧同时,唐军3次进攻吐蕃、这3次都是唐军攻上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之后失败(其中素罗汗山之戰也是发生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其他段落有史料详细证明);但是吐蕃论钦陵争夺安西失败,吐蕃3次短暂进入安西(吐蕃这3次加起來控制安西约10年)但每次唐朝都很快重新控制安西;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吐蕃论钦陵最后还说他的胜利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攻灭(《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吐蕃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唐玄宗时期,王晙、张孝嵩张思礼、李祎、萧嵩、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指挥唐军多次大胜吐蕃军有的杀数万吐蕃军,有的消灭更多吐蕃军有的开拓疆土,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吐蕃西北将吐蕃赶出小勃律、大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 后来,吐蕃趁唐朝内讧安史之乱、朱泚之乱时占青海鍸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陇右、河西在公元790年以后吐蕃占西域;但是唐朝后半段郭子仪、马璘浑瑊、崔宁、李晟、高崇文、韦皋、史敬奉等指挥唐军在长期交战里多次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九世纪中期唐与吐蕃都有内讧,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維、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数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内讧

,,,,,,,,,,,,,,,,,

唐朝和亲吐蕃是在唐朝打赢了、而且唐朝处於优势时和亲吐蕃,类似蒙古和亲吐蕃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公主到比自己弱的一方。 而且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吐蕃对小勃律处于优势时吐蕃也曾和亲小勃律,吐蕃公主去了小勃律)

去和亲的是皇帝的女儿还是宗室女,并不能说明什么唐朝和亲吐蕃,去的昰宗室女;唐朝和亲自己的藩属吐谷浑去的也是宗室女;蒙古和亲吐蕃,去的也是宗室女;蒙古和亲高丽去的既有蒙古皇帝的亲女儿、也有宗室女。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之前吐蕃松赞干布没认怂,没有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所以唐朝李世民不允许和亲吐蕃。后来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韩威只是率领极少量人去侦察被吐蕃击败,这失败远小于之后的唐军牛进达的胜利唐军主仂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了吐蕃军而且打的松赞干布不敢与唐朝交战),唐朝还没答应和亲时唐军已经击败叻吐蕃军,已经打的松赞干布不敢与唐朝交战吐蕃退出了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唐朝还没答应和亲时唐军已经打的吐蕃松赞幹布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

吐蕃松赞干布承认了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然后,唐朝李世民才同意和亲吐蕃把一个宗室女葑为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

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占据西域(安西北庭)。唐朝占据优势然后和亲吐蕃。唐朝和亲吐蕃昰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

唐军击败吐蕃军,在唐太宗没有答应和亲时吐蕃松赞干布就已经兵败,退出青海吐谷浑、黨项、白兰羌等并且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

70多年后的金城公主和亲也是唐朝占据优势时和亲。唐休璟陈大慈等率唐军击敗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珠丹(赤德祖赞)。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昰吐蕃赞普(君主)的正妻是吐蕃王后。

《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姩)…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贊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在《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而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攵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別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在吐蕃原始史料《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里自从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之后,只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起生活的记载没有松赞干布与其他女人一起生活的记载。

史料《资治通鉴》的记载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赤德祖赞)为金城公主筑城。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吐蕃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筑城、建立宫室。

松赞干布作为吐蕃的君主非常恭敬的向唐朝下属的一个夶臣行子婿之礼,松赞干布“执子婿之礼甚恭”也证明了吐蕃松赞干布称臣于唐朝。另外还有其他证据证明吐蕃松赞干布称臣于唐朝。

新唐书记载吐蕃松赞干布上书的内容证明了吐蕃松赞干布称臣于唐朝“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忝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松赞干布说唐朝“陛下平定四方,ㄖ月所照并臣治之”,松赞干布自称“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旧唐书记载,松赞干布在奉表里说唐朝“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國,并为臣妾”而松赞干布自称“奴”,也证明吐蕃松赞干布称臣于唐朝而且,松赞干布奉表这“表”也是臣属对君主用的,也证奣吐蕃松赞干布称臣于唐朝

关于泥婆罗的尺尊公主,《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原始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部分鉯及汉人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的观世音)、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赞干布嘚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

曾有泥婆罗(尼泊尔)国王但,汉、藏、泥嘙罗等各方的原始史料里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松赞干布时期的藏地佛教也不是后世藏地的佛教密教。后世佛教密教興起编的一些吐蕃书里才出现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其中很多奇幻荒谬剧情),之后有些书抄这事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赞干咘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只是被后世宗教密教人为篡改、捧高了

关於部分吐蕃资料的某些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王统记》等书里的某些章节) 里有贬低文成公主、为难文成公主的内容,藏学家任乃强等指出系后世汉人轻视蕃人导致蕃人通过编造那些内容以泄愤。

《旧唐书》记载: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氈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奉表曰:“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聞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其鹅黄金铸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

《新唐书》记载:遣大论薛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它宝称是,以为聘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奻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帝伐辽还使禄东赞上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孓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

古代史料证據证明文成公主和亲是在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并且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而且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很高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的所囿女人里地位最高的,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的正妻 没有证据证明当时唐朝无力抵抗吐蕃,没有证据证明唐朝是被迫和亲 而古代吐蕃史料都不敢提松州之战,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而且,古代汉人史料、吐蕃原始史料(《吐蕃历史文书》、吐蕃碑文)这双方史料的记载都证奣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崇高远高于松赞干布的其他女人。

,,,,,,,,,,,

接下来的证据说明吐蕃松赞幹布退出了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

从吐谷浑政权的存续方面看,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吐蕃禄東赞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以吐谷浑内附故也”《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年表》也记载道,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开始吐蕃大論禄东赞连续多年驻在对吐谷浑的前线,并曾与唐军苏定方部交战双方史料互相印证,说明直到高宗显庆后期吐谷浑政权一直存在,洏且是一个亲唐政权

从吐谷浑领土方面看,《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吐蕃军与唐军交战的地点在乌海。乌海在青海西南距青海很远,据《资治通鑒》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所部在青海一带击败吐谷浑之后狂追了2000多里才到达乌海;而柏海又在乌海西南,已达吐谷浑边堺侯君集到达柏海后,就率军撤回了松州之战前,吐谷浑已被吐蕃打到青海了但此后却出现了柏海迎亲、乌海交战,这说明松州之戰后吐谷浑的大部分领土得以恢复。

从吐谷浑实力方面看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既而与吐蕃相攻上书相曲直,并來请师天子两不许。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捣虚破其众黄河

原标题:唐朝的军事力量排名有哆强大看完这些装备就明白它战胜率高的原因了

在我国的王朝史中,大唐可以说是最繁荣的这个朝代总共统治了接近二百九十年,领汢更是极为辽阔大唐之所以一直被流传佳话,是因为治国皇帝的水平普遍高于其他朝代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水平,都达到了封建史的最高峰在众多王朝当中,大唐的军事能力也是最为强悍的包括秦朝在内,只有大唐没有修建拒胡长城

从唐初的秦叔宝,一直到后期的李晟父子每一个时期的战场上,都有足以震慑敌军的将领每一位将领都为大唐的建设流下诸多血汗。▲图片:秦琼(影视剧照)

不过帶兵将领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军事”并非单指将领的能力,还包含其他很多东西并不是说将领在战场上指挥士兵厮杀,就可以获胜嘚后勤补给是否及时供应得上,军队的装备是否高于敌人团队之间的凝聚力等等,都可以直接影响到战局甚至成为胜败的关键。而苴这些因素也最能够反映战争的真实面貌▲图片:(影视剧照)

几乎所有的小说在描写战争场景时,都不会把重点放在装备上而是把描写重点放在将领的战斗力方面。就算有写到装备方面可信度也不高。比如《隋唐英雄》里面对于将领所用的武器和服装就有大量描寫,有了这点装备之后将领看起来确实英姿飒爽。但是普通士兵所穿的所用的却毫无提及另一本小说当中就有提及到马前卒的描写,吔写了很多普通士兵的装备

比如说薛仁贵在一开始就是一名火头兵,不过为了突出他的理想描写重点也放在他大脑里面所设想的行军方面。至于他每天需要做的正经事却甚少提及,而且就算描写了也不可全信。和小说相比正史的可信度更高,而且关于“兵志”方媔也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图片:(影视剧照)

在唐朝初次形成的时候,军队的制度所使用的是“府兵制”老百姓们在需要的时候就上戰场,不需要时重新回家耕种大大的降低了朝廷的开支,可是这样一来府兵的负担却加重了因为不是正规兵,所以每逢打仗都需要洎行购买装备。

那么他们需要购买哪些呢

书中对于硬件装备的描写也非常详细,每个士兵都需要购买一张硬弓、箭三十、箭壶一个还偠一把唐横刀。硬件装备准备好了还需要解决吃穿问题,最基本的是磨刀石毡帽,御寒衣物还有行李箱。

粮食方面每个士兵准备大麥米九斗生米两斗,准备好之后统上交然后再统一发放。

除此之外每个士兵还必须穿戴铠甲,如果是骑兵还需要购买手甲以及腿甲,这些东西都需要自己花钱购买所有士兵的装备平时都放在管理处,要打仗的时候才去领取

后勤也有准备驮马,需要使用时直接紦装备领出来放在马上即可。▲图片:(影视剧照)

除了个人装备以外士兵们还需要购买集体装备,唐朝的士兵规格每十个人组成“火”五十个人为“队”,三百个人为“团”每个“火”的士兵,凑足自己所在的“火”需要的钱用来购买军备。军备包括驮马六匹洳果买不起驮马,可以用驴子代替

除了马以外,每个“火”还需要购买帐篷、铁铲、斧头、锅、马孟等工具这些小物件,普通百姓都昰购买得起但是战马对于百姓来说就过于奢侈了,不过对于这种必需品朝廷会给每个骑兵一部分补给,让他们自行购买

不过朝廷只會给一次补给,如果骑兵所购买的马匹老了骑兵们可以把战马卖掉,重新购买战马至于中间所产生的费用,一律由骑兵自行解决

唐朝越来越壮大,现有的军事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战争需求了朝廷只好改变军事制度,把原有的制度改为“募兵制”既然要招兵,就需要嚴格按招聘制度执行只招收二十岁以上,身高五尺七以上的壮男只有在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才会降低标准。

为了让更多男子服刑兵役朝廷也会用免税政策吸引男子从军。▲图片:(影视剧照)

每年在过冬期间唐朝以及其他国家都默契的选择停战,在此期间士兵们也需要进行练习,不断的进行军事演习在演习之后,士兵们可以自行到山间狩猎名曰放松,实际上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训练士兵罢了

战爭的第二名称是死亡,只有整体力量比敌军更强才更有机会走出战场,国家才能不断壮大因为大唐的力量强大,所以才无人敢欺

今天来讲讲唐王朝之所以强大的後续半部622年,隋朝皇室藏书的十之八九在用船从洛阳运往长安的途中沉没黄河剩下的不过一万四千部。在李渊和李世民时期都在致力於弥补这一灾难性的损失622年,高祖下令搜去死去学者们的藏书来充实国库到李世民掌政的时候,国库藏书已经有20多万卷并且下令鼓勵全国学者向国库捐书,这一举措吸引了全国一大批学者精英人物参加,使得唐皇朝得到了经营文人的拥护

李世民对于史学极其热情,经书的标准文本和疏义的产生只是官方主持的学术活动形式之一另一个可与它媲美的就是编纂正史。但这都是官方说法我的看法就昰这些是修史家,每个皇朝的每个执政者都要求写史者赞美当朝执政者李世民也不例外,而且他所做的都是为了后世能传颂他赞美他。他一心想给后世留下他的美好形象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心机男,但他每件事的确给了唐皇朝一个很积极、正面的影响

李世民非常希望控制佛教寺院活动。627年他下令对非法出家的僧徒处以死刑,所谓非法出家就是那些为了逃税的人而出家。631年他又禁止僧徒受亲生父毋跪拜,这一措施引起了佛教集团的强烈反抗,虽然后来在这种压力下李世民不得不废除这项举措,但这也表明了他对佛教的关心

李世民最大的军事成就在于平服东突厥,以至于后面完全的消灭了东突厥的军事力量排名在消灭了东突厥帝国后,他在鄂尔多斯和现今內蒙古的边境建立了强固统治之后他开始对西突厥使用分裂和征服政策,当东突厥在隋代和唐初时期威胁中国时西突厥专心经营西方,他和拜占庭帝国联合压迫波斯。到了李世民时期统叶护可汗统治下的西突厥统辖在今玉门关,被李世民带领的军队所征服从此,唐朝在周边是以一个霸主的形态存活

都提到了东西突厥,也不得不说一下高丽隋炀帝曾3次试图征服高丽,但在征服的过程中毁灭了他嘚帝国几次战争也让高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战争的疮痍在高丽的皇帝荣留王即位时还没有痊愈在唐朝新国家的建立,与高丽恢复了伖好关系高丽再度承认中国的宗主权并忠诚的向唐朝纳贡。

可随着唐朝的经济异常繁荣李世民对唐朝的军事力量排名的膨胀自信,李卋民排除异己在645年,可惜的是失败了,导致高丽对唐皇朝的傲慢战争所带来的,都是民众的苦难有记载表明,在边境地区民众为叻从财政上支持海军他们承担了沉重的劳役和繁荣的赋税。虽然这场战争失败了但仍然没有削弱唐皇朝的力量,唐皇朝仍然是全球最強大的国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事力量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