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小仙女表情包们,有谁知道这本书 其中一本是橙色边框,白色为底色的封面,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情

想问一问吧里的小仙女们,能接受黑人吗_百度知道
想问一问吧里的小仙女们,能接受黑人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混球,你直接找个喜欢的小仙肉问就ok
看身体干净,健康吗。但是黑人,交往也就可以,结婚。这个得慎重
只要爽,是不是人都无所谓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维密秀搞事情 想问问霉霉跟宿敌和前任同台是啥感受|霉霉|水果姐|哈卷_新浪时尚_新浪网
维密秀搞事情 想问问霉霉跟宿敌和前任同台是啥感受
  导语:今年维多利亚的秘密大秀还真是能搞事情!随着今天第三位表演嘉宾的公布,水果姐凯蒂-佩里十年后再度加入维秘大秀的表演。而今年的维秘秀场上,我们不仅会看到霉霉跟前任哈卷同台,还将看到霉霉跟“宿敌”水果姐同台表演。这三个人的一台戏,比秀还精彩。
水果姐致电中国粉丝
  随着水果姐凯蒂-佩里宣布成为今年维多利亚的秘密大秀的第三位表演嘉宾。我们不仅将看到水果姐十年后的回归表演,还将在维秘的舞台上同时见证霉霉跟前任,霉霉跟宿敌的同台表演。维秘大秀这样搞事情,确定不会被这三个人抢走风头?!
两人曾经还真是好姐妹呢
霉霉和水果姐
  话说当年水果姐和霉霉还真是一对“好姐妹”呢。但因为都曾与同一个男人——人送“花心大萝卜”外号的约翰-梅尔纠缠不清,两人早有嫌隙。而到了2013年,霉霉与水果姐因为争抢舞蹈演员Lockhart Brownlie而展开骂战,姐妹情彻底玩完。
2010年维多利亚的秘密大秀:水果姐
  相比于霉霉,水果姐在维密大秀上的表演并不多。水果姐仅在2010年现身维秘舞台,光看她那身爆乳的造型,就知道她当时的表演有多卖力。
2013年维秘大秀霉霉
2013年维秘秀
2014维秘秀嘉宾泰勒-斯威夫特
2014年维密秀
  而霉霉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登上维秘舞台。身高180cm,本就是长腿女神的霉霉,走在维秘的T台上,气场丝毫不输超模。 而跟好闺蜜的携手更成为当年维秘T台的经典一幕。
水果姐2015年超级碗表演
水果姐超级碗表演
还跟鲨鱼共舞
水果姐超级碗压轴曲目《Firework》
  同样都在音乐上颇有成绩的两个人,各个方面都会被拿来比较。谁说在维秘舞台上,水果姐经验没那么丰富。但水果姐上过“超级碗”啊(霉霉至今可都没去过)!早在2015年,水果姐就登上了超级碗的舞台,骑着豹子出现,气场都快冲出地球表面了。所以在大舞台的表演和造型,两人基本是不相上下。
霉霉颁奖礼秀大长腿
霉霉2011年Met Ball红毯造型
霉霉2013年Met Ball红毯
霉霉2014年Met Ball红毯造型
霉霉2016年Met Gala红毯造型
  看过了舞台上的造型,再来聊聊时尚圈关注最多的红毯造型。霉霉和水果姐的红毯造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到Met Gala就作妖!早年霉霉还是红毯上的小仙女,从2016年开始,简直就是Met Gala红毯上的泥石流。
水果姐日常红毯造型秀美腿
水果姐2016年Met Ball红毯造型
水果姐2015年Met Ball红毯造型
水果姐2017年Met Ball红毯造型
  而水果姐显然作妖作的更过分。原本还是红毯上的高开叉女神,一到Met Gala的红毯上,就变得很奇怪,为了响应Met Gala那些七七八八的主题,还真是难为了两个人。
霉霉演唱会中门大开
霉霉演唱会放飞自我
  同样执着于音乐的两个人,在演唱会的造型上各有各的特点。长腿女神霉霉,恨不得纷纷把一双美腿翘到你眼前。所以黑色蕾丝短裙、超短连体裤都是霉霉的心头好。
水果姐演唱会穿亮片装
水果姐演唱会造型
  演唱会上水果姐则是个银色金属风的迷妹,动不动就是亮片贴满身。如果不能美哭你,那就一定要闪瞎你!不过好在,只要不发福,水果姐穿起银色亮片就还是美的。
霉霉出街造型
水果姐私服造型
水果姐街拍
  霉霉的私服造型依旧以“露腿”为主题,颜色以低调的黑白灰为主,这一点倒是跟水果姐很不一样。水果姐虽说偶尔也会穿穿黑色套装,但各种俏皮的马卡龙色才是她的最爱。
霉霉登封面
霉霉的时尚大片
水果姐登封面
水果姐的封面大片
  在音乐的领域里厮杀的相当惨烈的两个人,在时尚圈也是拼的不相上下。两人连登上大刊封面的次数都不相上下。听完音乐,八卦完狗血故事,再看过两人的造型PK,你们觉得霉霉和水果姐谁更有魅力?反正编辑是选不出了,这个世纪难题还是交给网友们吧。44,179被浏览5,731,724分享邀请回答6.2K3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3K16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情感答疑%1图集请教陈青莱教授的答疑
我的图书馆
情感答疑%1图集请教陈青莱教授的答疑
情感答疑%1图集请教陈青莱教授的答疑
作者:管理员 | 时间: | 浏览次数:24
文章标签:
基础一、1、04G101-3图集第6页关于“加腋”注写的规定:“b×hYc1×c2”,“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高”。但是,基础梁有两种“加腋”,一种是侧腋,另一种是顶腋。第6页没有说明此标注是侧腋还是顶腋?不过,看了第33页“基础主梁梁高加腋注写图示”与第38页“基础梁高加腋”的图形语言,我认为第6页说的是“梁高加腋”。——这个认识对吗?&&2、而且,我有这样的认识,对于“基础主梁加侧腋”,设计时,在施工图上是不必进行注写的,施工人员“自动”按照第31页“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来进行操作即可。——这个认识对吗?答:1.对.梁高加腋是计算加腋,需要标注.2.对.侧腋是加腋,由施工方面实施,设计不注.二、1、看了青来教授12月8日关于基础梁的一个回复:“表中基础梁数据应加以修正。在实际应用时,图集第38页已经明确规定最底层为基础底板,基础底板的钢筋已在表中明确规定()为40,而基础梁的钢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实际()将大于40。但对于高板位和中板位梁板式梁则应按规范执行”,再对比04G101-3图集第25页,感到现在有发布“勘误”的必要。&&2、第25页“保护层”表中,“基础底板”的数据表现方式是好的,就是分别对“顶筋”和“底筋”列出保护层的厚度。请教青来教授:括号里面的“防水:50”也是指底筋保护层的厚度吧?&&3、建议“基础梁”的保护层厚度也按“顶筋”和“底筋”分别列出。你看好吗?答:由于高板位应用不多(中板位更少),所以不计划在101-3的详图中公布高板位和中板位的构造,而25页的通用构造主要服务于本图集的构造,且由于38页的构造中已明确梁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应用中不存在问题.对于低板位筏基,即便上翻基础梁中也可能有回填土,但属于无水"封闭土",不象自然土对钢筋有侵蚀性,所以基础梁及梁顶的保护层不必采用40.就目前101-3所包括的低板位筏基构造,25页不存在勘误问题,但宜以加注解的方式适时修正以求全面.另外,防水为50系指低板位的板底筋三、&在高层建筑中,有很多采用桩基方案,但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底下室,此时的底板和我们常说的筏板有什么区别呢?在结构计算中一般采用怎样的计算模型呢?在这里柱下是独立的承台,承台之间设有拉梁,且底板的厚度也比较厚,一般都是500左右。(我所在的地方是温州,土质在3米以下一般是以淤泥为主)答:1、“筏板基础”的底板是“承重”的。&&2、“桩基础—独立桩承台”是“承重”的,而此时的“底板”主要起封闭和防水的作用。四、48米的钻孔配置了5节钢筋笼,底部钢筋笼不用可以吗,的受力情况是样的&答:根据不同土质与地震设防烈度,配筋可采用全桩配筋和按一定比例部分配筋两种方式.具体采用哪一种,应由设计者根据具体工程的情况按规范相应要求确定.五、04G101-3第25页关于基础梁的保护层厚度为“二b”以下≤35,而混凝土规范中规定基础纵筋保护层不应小于40mm,而且该条为强制性条文,不知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取值。&&另外,外墙迎水面的保护层,图集与《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规范》相差很大,《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为不应小于50mm。&&以上问题在施工图审查中经常认识不一,请陈总给与回复,谢谢!答:1、表中基础梁数据应加以修正。在实际应用时,图集第38页已经明确规定最底层为基础底板,基础底板的钢筋已在表中明确规定为40,而基础梁的钢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实际将大于40。但对于高板位和中板位梁板式梁则应按规范执行(总则第1.0.3条&要求“......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2、该图集的编制依据中未列入《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规范》,故施工尚应遵守该规范。图集修订时应考虑列入。六、hengzhena梁式筏基中的(底标高相同)筏基底层钢筋在其上同方向的JZL下还设置配筋否?CDF答:&1、梁式筏基中的(底标高相同):我把它称为“正筏板”基础。&&2、在“正筏板”基础中,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底层钢筋(即:与基础主梁JZL方向垂直的板筋),放在基础主梁JZL下部纵筋的下面。这就是“正筏板”基础的第一层钢筋。&&3、“正筏板”基础的第二层钢筋是:基础主梁JZL下部纵筋和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即:与基础主梁JZL方向平行的板筋)。后者在基础主梁JZL两侧50mm处开始布置。也就是说,在基础主梁JZL的内部不设置“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即:与基础主梁JZL方向平行的板筋)”。CDF1、目前,确实有一些施工人员,把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纵横钢筋)绑扎好之后,再把另外绑扎好的基础主梁的钢筋笼子往上面一放——这样的施工方法似乎很方便。&&2、但是,上述的做法是不是违反了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呢?如果设计师是根据“基础主梁下部纵筋的下面只有基础板的一根钢筋”来设计基础梁的钢筋的,那么,你现在往基础主梁下部纵筋的下面多塞进一根基础板(与梁平行的)钢筋,抬高了基础主梁的下部纵筋,减少了基础主梁的“有效高度”,降低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3、所以,奉劝坚持把整个钢筋网放在基础主梁下部纵筋下面的人,在施工之前,最好先问一下该工程的设计师可否这样做,免得独自承担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的责任。hanyanfei_1b不好意思,我还有个想法:依陈教授表达的意思,“与基础主梁JZL方向平行的板筋”和“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同为第二层钢筋,那么与基础主梁JZL垂直方向的基础主梁JZL放在它的上面,还是放在和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底层钢筋同一层呢。按陈教授说的是不是不能出现第三层钢筋呀,换句话说是不是我可以这样理解,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底层钢筋和同方向的基础主梁JZL做同一层绑,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和同方向的基础主梁JZL做同一层绑,把梁和板一起考虑,做成两层钢筋网片,有什么不对之处,还望见谅CDF答:&1、“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底层钢筋和同方向的基础主梁JZL做同一层绑”,……,“把梁和板一起考虑,做成两层钢筋网片”,这种理解不对。&&2、综合以往的讨论,一块“筏形基础”的钢筋施工步骤如下:&&(1)&首先确定出“强梁(JZL)”的方向——当纵横JZL为等截面高度时,以跨度小者为“强梁”;当为不等截面高度时,以高度大者为“强梁”。&&(2)&然后,布置与“强梁”方向垂直的筏板最底层的板筋。&&(3)&然后,在这层板筋之上布置“强梁(JZL)”的下部纵筋,并且在“强梁(JZL)”的两侧布置与“强梁(JZL)”平行的第二层板筋(这时,筏板的下层钢筋网布置完成)。&&(4)&然后,再在其上布置与&“强梁(JZL)”垂直的基础梁下部纵筋。&&&&……&&3、可见,最下层的基础梁下部纵筋的下面,有而且仅有一层板筋。wp1999&CDF先生:关于上面的回答,我认为这和以前在网上的讨论是一致的!但这和刚发布不久的04G第38页的说明是有点不同的!你认为呢?不知陈教授对此问题是怎样解释的啊~七、hxpti-3第25页关于基础梁的保护层厚度为“二b”以下≤35,而混凝土规范中规定基础纵筋保护层不应小于40mm,而且该条为强制性条文,不知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取值。&&另外,外墙迎水面的保护层,图集与《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规范》相差很大,《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为不应小于50mm。&&以上问题在施工图审查中经常认识不一,请陈总给与回复,谢谢!答:八、该图是从04G101-3中截下来的,在图中:如果该基础属于低板位梁板式筏型基础的话,那么在图中,筏板的下层钢筋无论是纵向或者横向,只要在基础梁宽部位的的筏板下层钢筋是否均不布置还是只布置一个方向(纵向或横向)的?如果按照后一种布置方法的话,那么在该图中应该在哪个方向的基础梁下部布置筏板钢筋?&图1答:请对照38页底部钢筋层面布置理解.最底层的板筋与同向梁底部纵筋不存在"同层面重叠"问题,所以应满布.只有另向板筋与梁底部纵筋有"同层面重叠"问题,所以应给梁底部纵筋"让路".九、当存在双向基础梁的时候,Y向基础梁(参图集39页)的下方的Y向钢筋是否满铺?实际施工的时候,底网底层钢筋是否不论是X还是Y向,均为满铺?答:底面一平的筏形基础,基础平板下部两向钢筋中只有最下层的钢筋满铺;其上另向钢筋与基础梁的下部纵筋在一个层面,遇到梁筋后给梁筋“腾空”,没必要实际也用不着满铺。十、请问青来教授:准备出版有关“桩基础”的平法图集吗?其中包括:桩承台、基础拉梁、防水构造等。答:“桩基础”的概念比较含混,一般称做“桩基”而非“桩基础”。因为桩基是一种人工地基,既人对天然地基进行了改造。地基与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而桩基是两种概念的复合。有“独立基础、桩基承台及关联构件”的编制准备,但要等“箱基及地下室结构”编制完成之后。十一、问题主要是:在JZL的下方与其平行的底网钢筋的布置与否?感谢您对此问题的解释;网片钢筋的排法第一根距梁角主筋的距离为网片筋的一半……!!!答:&1、基础主梁下部纵筋的下方只有与之垂直的“基础板底部最下层钢筋”,当然,也有基础主梁的(与板底筋插空布置),就是没有“与其平行的底网钢筋”。关于这一点,看看04G101-3图集第38页右下图及注,就明白了。&&2、“与梁平行的板筋在基础主梁JZL两侧50mm处开始布置”——过去有的设计院是这样说的,可能是来自楼板钢筋距梁50mm处开始布置——现在按04G101-3图集第39页应该做一更正:“板的第一根筋,距基础梁角筋垂直面为1/2板筋”。1、目前,不少设计和施工人士仍然坚持:“与梁平行的板筋在基础主梁JZL两侧50mm处开始布置”。&&2、但04G101-3图集第39页表示:“板的第一根筋,距基础梁角筋垂直面为1/2板筋间距”。&&3、还是请青来教授发表一下意见吧。柱一、汤仁海是我请问陈教授:在柱子基础部位定位&在04G101-3里,锚固在梁里的部位是至少要加两道定位的,请问,1、图集的定位箍筋写了矩形封闭箍筋而非复合箍筋,是不是定位的只要外面的“大箍筋”。而不用里面的“小箍筋”啊,(这两种箍筋的概念我不是清楚,呵呵,烦解释一下)2、在板式基础里(我把不是梁和双层筋,只是象板的基础叫板式基础不晓得对不对,因这没有这方面的图集,所以问一下,这方面的图集什么时候出。)定位箍筋是不是和筏式里一样的3、另外,如果定位箍筋实在不好布置(施工中,这种情况很多)是不是在保证定位的前提下,定位箍筋可以取消吗?谢谢答:jbye给点我的理解,不对请原谅(望陈教授海涵)re:Q1&是,只需要一个2肢箍箍住所有的柱筋即可.&&Q2&也对,基础按构造分类:1、独立基础&2、条形基础&3、柱下十字交叉基础&4、片筏基础&5、箱形基础.片筏基础也就是筏形基础,按构造不同又分平板式和梁板式.平板式是在地基上做一块钢筋混凝土板,柱直接支撑在底板上.梁板式按梁板位子不同又分为2类:一类是底板上做梁,柱子支承在梁上;另一类是将梁放在底板的下方,底板上面平整,可直接做建筑物的面层Q3:不能取消,04G101-3&45页明确说明.定位箍筋作用就是定位,防止浇灌混凝土时柱纵筋偏离.qlchen&1、是。2、与“板式筏形基础”要求相同。3、不可省。不仅仅是“绑扎定位”,更重要的是“浇筑定位”。二、柱子下面的筋小,上面的筋大,如何变径呀?在哪个地方变啊?我是钢筋工,这种事儿现在还发现了不少呢。答:1、你看03G101-1图集第36页右上角的“图2”,就是解决柱纵筋“上大下小”这个问题的。&&2、具体说是这样:第36页“左三图”是解决柱纵筋“上下一般粗”或“上小下大”的情况的。当柱纵筋“上大下小”时,下一层较细的柱纵筋就不能像“左三图”那样伸出上一层500(左右)和较粗的柱纵筋连接,只能把较粗的柱纵筋伸到下一层中间,在那里与较细的柱纵筋连接。&&3、在施工时,为了避免“下一层”柱纵筋出现两个连接点,我和陈青来教授于在本论坛讨论过这个问题,你可以打开看看。三、请问陈教授:在G101,P43页中边柱结顶筋在采用(一)类型进行锚固时,当直锚长度已达到1.5la时是否还要进行弯锚如果要进行弯锚,平直长度应为多少弯上部钢筋是否要弯至梁底在P44页中,中柱结顶钢筋在直锚长度已达到要求是否需伸至梁顶答:1、无论何种情况均应伸至柱顶。2、边柱外侧柱筋至少到顶部再弯钩12d。四、03G101图集第49页边缘约束构件的构造中直径小于28的竖向钢筋采用搭接连接,图中的示例是50%的率情况,标注的搭接长度为1.2LaE,但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有关规定,搭接长度与率有关,如为50%的率,则搭接长度应为1.4LaE。是否本图集的该标注有误?&勘误表中有:“钢筋连接和锚固必须遵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钢筋的锚固’与&#&钢筋的连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6.5钢筋的连接和锚固’的所有规定。”是否是对此情况的纠正?答:这事有些微妙.修正版为了与G329的规定保持一致,结果把原版的lle修正成了1.2la.不过混凝土的问题是模糊控制的宏观问题,如果采用非接触搭接,1.2倍比1.4倍都可靠.这个问题我早已备案,待研讨后再论.五、&接着12月10日关于03101-1图集“P36页的图2”的讨论。这里又发生一个问题:&&1、“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以后,如果在“下一楼层”现浇时把柱插筋留到这么高的位置,则施工会很不方便。&&2、但如果按“P36页左三图”那样,在本层柱根&#左右”的地方设置柱插筋,则在顶板梁以下&#左右”的地方又发生一个钢筋接头——这就造成“一个楼层内的一根柱纵筋出现两个接头”的问题(一般来说,一根钢筋是不允许出现两个接头的)——请教青来教授,是不是应该这样做?答:移至上端主要为了节约钢筋.如果太高不容易控制其稳定,可达中部亦可.无论如何应避免连接两次.六、hhhzz-1982上柱钢筋比下柱钢筋大时,图籍上规定的是上柱钢筋从下面层柱子底面下去Ll于下柱搭接,但是再图籍P42页的图2下面有句小字“注:将柱下端的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时什么意思?答:CDF&1、你说的“图集P42页的图2”是非抗震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构造。如果是抗震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构造,要看“P36页的图2”。不过,这两个“图2”的标注是一样的。&&2、“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是这样的意思:先看看左三图,本来每个楼层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是距离本层柱根很近的地方(500左右,实际的计算是“三个数选最大值”),而在“图2”中,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点移到顶板梁以下很近的地方(500左右,实际的计算是“三个数选最大值”),这样,柱纵筋连接点就“上移”了。qlchen上移可以节省一点钢筋.CDF不过,这里又发生一个问题:&&1、“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以后,如果在“下一楼层”现浇时把柱插筋留到这么高的位置,则施工会很不方便。&&2、但如果按“P36页左三图”那样,在本层柱根&#左右”的地方设置柱插筋,则在顶板梁以下&#左右”的地方又发生一个钢筋接头——这就造成“一个楼层内的一根柱纵筋出现两个接头”的问题(一般来说,一根钢筋是不允许出现两个接头的)——请教青来教授,是不是应该这样做?七、&03G101-1图集第37页的(一)中,有个问题我想问问青来教授:“柱外侧钢筋弯折段放在梁筋上面”通过,那么,梁的端负筋就降低了高度(25mm+柱外侧钢筋直径),这就造成附近梁的有效高度的降低,对结构会不会产生不利影响?答:达飞先生能够注意到"图形语言",这很难得.但图形语言比文字语言的严格程度要低(数据语言最严格).梁筋只要在梁顶不与柱筋的水平弯折段相碰且与其有30的平行净距,两者应放置在同一层面.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梁筋宜按1:12缓斜向弯下再与柱筋完成弯折同向搭接,此时计算高度应在即做相应减小.但目前我国结构设计人员很少做到这样细致.八、融侨图集34页中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50%是为1.4。而竖向钢筋及约束边缘等构造却是1.2。请问陈青来教授这是为何?还有框架柱的搭接长度要乘以什么系数?答:qlchen你很心细,看出了“不一致”处。50%搭接取系数1.2是与《高规》“保持一致”,柱50%搭接应取系数1.4。柱搭接系基于“接触搭接”的试验结果,如果采用“非接触搭接”时,锚固效果更好,搭接长度可减小,但目前规范还没有做这方面的规定。融侨陈教授你好,你提出的非接触搭接按理论来说其效果更好,但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我觉得很难控制,因为其位置是要离开楼板位置。你说呢?还有就是图集中的“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的A作法当直锚长度大于等于锚固长度时伸至柱顶后截断,是否指当直锚长度够时,但还没伸至柱顶(梁很高)这时还是要到柱顶?对于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和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的名词能否解释一下。(上次听你的讲座时太吵,所以想再麻烦您一下)CDF&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整个柱的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2、屋面框架梁(WKL)“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梁的有效截面积为梁的截面宽度乘以梁的有效高度。&&&&&&&&而梁的有效高度为:梁的截面高度-35&&&(当梁上部纵筋为一排筋时)&&&&&&&&&&&&&&&&&&&&梁的截面高度-60&&&(当梁上部纵筋为两排筋时)hhhzz-1982两根钢筋搭接时不靠到一起,而是离开30MM的距离就行了,这个好象很容易控制。柱无论是否达到锚固都需要到柱顶弯锚CDF&楼上的朋友:我倒是同意“柱无论是否达到锚固都需要到柱顶弯锚”的说法。但是,你如何理解03G101-1图集第38页(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的“C图”呢?&(“当直锚长度≥LaE时”不弯锚)九、请教陈教授:当柱子下部钢筋与上部钢筋直径不相同时,施工中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时如何做到柱子钢筋中心对齐?或者有什么其他的办法?答:可在较细直径的钢筋上加外径与较粗钢筋直径相同的铅丝套环.但应注意两根钢筋直径相差最好不大于一档.十、一般的这种小情况不用讨论的,我们是施工单位,遇到较真的监理,我们也没有办法了,所以要请教陈教授!就是在框架柱子中:一般的箍筋的四个角都是圆的,这就造成了在实际绑扎中它们就不可能到角,比方就,现在有一500*500的柱子,保护层是25,箍筋是B10的,所以我应做成470*470的箍筋了,但是由于箍筋的四角是圆的,在实际绑扎中箍筋就不得到位,在量角到角之间的距离时,只有440长或者更少(实际上会更少一些)这就造成了四角的保护层不够的情况了,但是中中间的几根主筋是没问题的。所以请问,在这种情况我该如何做呢,是增大箍筋呢?(现在箍筋的保护层只有15,再大可能不合适了)还是有别的办法,我虽然认为没有事,但是有些监理是不行的,遇到这种情况,我该如何解释呢,请陈教授回复一下,好让我们有个权威的的说法!谢谢答:这个问题取决于箍筋内表面的弯折半径.如果弯折半径与柱纵筋截面半径相同,所有柱纵筋即可"各就各位",但实际做不到.这么小的弯折半径会造成箍筋开裂,所以柱四角纵筋总比中部筋的位置向内一些.十一、我在用鲁班钢筋软件时,发现当采用绑扎时,下部加密区的长度大小不是按照03g101规范布置的,请问陈教授,柱子的接头类型会影响到加密区的大小吗?答:1、你所说的箍筋加密区是指03G101-1图集第36页“Hn/3”那个加密区吗?对于“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来说,箍筋加密区就是“Hn/3”,但是对于“绑扎搭接”就不是这个数了,因为在钢筋绑扎搭接的范围内也要进行箍筋加密。&&2、但问题不止于此。看看第36页左边那个图,如果按φ25的柱纵筋计算,LaE设为44d=1100,假设Hn为3米,下端的“非连接区”就是1米,第一个搭接区LlE取作1.2LaE=1320,则“短插筋”伸出基础顶面的高度=20;“长插筋”比“短插筋”高出1.3LlE=1700,这样“长插筋”伸出基础顶面的高度=20。也就是说,“长插筋”伸出基础顶面的高度大大超出了“Hn”的范围!&而且造成了“长插筋”的搭接区落在顶板梁下面的“非连接区”内!&&&上面的计算是为了口算方便,取LaE为44d(C20砼),如果取LaE为38d(C25砼),其计算结果是:“长插筋”伸出基础顶面的高度为3620,也大大超出了“Hn”的范围!&而且造成了“长插筋”的搭接区落在顶板梁下面的“非连接区”内!&&&3、所以,我在讲课时多次提出,03G101-1图集第36页左边那个图并不实用。在实际施工中,当柱纵筋较粗时(φ20以上),不要使用“绑扎搭接”,而应该使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另外的原因是,“绑扎搭接”很浪费钢筋(对于粗钢筋尤其浪费得厉害),而且效果不好(质量不好)。因此,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采用了“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这两个方案。十二、一般的这种小情况不用讨论的,我们是施工单位,遇到较真的监理,我们也没有办法了,所以要请教陈教授!就是在框架柱子中:一般的箍筋的四个角都是圆的,这就造成了在实际绑扎中它们就不可能到角,比方就,现在有一500*500的柱子,保护层是25,箍筋是B10的,所以我应做成470*470的箍筋了,但是由于箍筋的四角是圆的,在实际绑扎中箍筋就不得到位,在量角到角之间的距离时,只有440长或者更少(实际上会更少一些)这就造成了四角的保护层不够的情况了,但是中中间的几根主筋是没问题的。所以请问,在这种情况我该如何做呢,是增大箍筋呢?(现在箍筋的保护层只有15,再大可能不合适了)还是有别的办法,我虽然认为没有事,但是有些监理是不行的,遇到这种情况,我该如何解释呢,请陈教授回复一下,好让我们有个权威的的说法!谢谢答:这个问题取决于箍筋内表面的弯折半径.如果弯折半径与柱纵筋截面半径相同,所有柱纵筋即可"各就各位",但实际做不到.这么小的弯折半径会造成箍筋开裂,所以柱四角纵筋总比中部筋的位置向内一些.十三、请问陈教授,在03g101第9页中,有“当为抗震设计时,确定箍筋肢数时要满足对柱纵筋‘隔一拉一’以及箍筋骨肢距的要求”是什么意思呢?答:即设置的箍筋至少隔一根柱纵筋拉住一根柱纵筋,不可以隔两根柱纵筋才拉住一根柱纵筋.十四、我们这儿有这样一种施工方法:&单层厂房的柱子经常在0.000标高处留设施工缝。是否合理?答:1、你说的“单层厂房”是什么结构?是“排架结构”还是“框架结构”?&&2、我做过几个“单层厂房”的施工,那都是“排架结构”。杯形基础都深埋在“±0.00以下”,预制的“工字形柱”插在杯口内,周边灌实混凝土。这样,没有可能发生“±0.00处留设施工缝”的问题。&&3、如果所说的“单层厂房”是“框架结构”,则施工缝留设在“±0.00处”是不够安全的。因为,在“±0.00处”要做混凝土地面,而混凝土地面是刚性地面,本身就在此部位对混凝土柱抵抗水平地震力带来不利影响。而如今又要在“±0.00处”的混凝土柱留设施工缝,则无疑是“雪上加霜”,留下了无穷的隐患。(03G101-1图集对“±0.00处”柱箍筋进行加密,就足以说明此部位的薄弱性。)&&“单层厂房”并不高,如果混凝土柱能“一次性现浇”是最好不过的。如果要留施工缝,留在&#柱高”处,也比留在“±0.00处”要好。十五、03G101—1第41页注中指出:“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这句话怎么理解?如有地下室则地下室的柱按不按柱根加密,如按柱根加密,此时一层柱也应加密。也就是说如有地下室的则地下室的柱和一层的柱都需要加密,是不是这样理解。如是这样理解,则03G101—1说法不明确,请问陈教授怎样理解对。谢谢陈教授的指点。答:1、首先要明确,03G101-1图集只适用于“±0.00以上”的结构。“±0.00以下”部分的结构,到目前为止,出版了一本04G101-3图集(筏形基础),可能将来还要出“箱式基础”等。&&2、“地下室”部分的结构应该属于“箱式基础”的范畴,现在还没有标准图集。不过,陈教授说过:“地下室内的柱归入‘基础结构’,箍筋宜全高加密。”&&3、03G101—1第41页注“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应该这样理解:&&(1)&“有地下室”的时候,“柱根”是指地下室的顶面。&&(2)&“无地下室”的时候,“柱根”是指基础顶面。(当基础梁高于基础板时,就是指基础梁的顶面)十六、zxd请教陈总,关于柱根的判断,如下图所示的判断是否正确?无基础梁的柱根系指基础的顶面,有基础梁的柱根系指基础梁的顶面,有地下室的柱根系指地下室基础底板顶面和地下室顶板的顶面。&图1答:qlchen对.地下室内的柱归入"基础结构",箍筋宜全高加密.zxd再次请教陈总,关于上图中左边有地下室的情况时,底层柱是否指的是-2层和首层?没有地下室的情况,底层柱是否指的是基础或基础梁顶面至首层顶板上皮?此时的柱净高(Hn)是否指的是从基础或基础梁顶面至首层顶板梁下皮标高?qlchen&1、任何一侧有地下室即按有地下室考虑。2、有基础拉梁,拉梁以下为“基础结构”。3、仅有基础,自然从“基础顶面”。十七、在框架结构中。柱中的砼等级是C35。而梁的砼等级是C30。请问梁的钢筋锚固按什么计算。并且梁柱的混凝土怎样浇筑比较合适。答:&1、这个问题确实普遍存在。设计院经常喜欢把柱、梁、板设计成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中却不容易实现。&&2、就拿上述提问来说,“柱中的砼等级是C35,梁的砼等级是C30”,而在施工中,往往把施工缝留在梁底,这样柱按C35砼浇筑了,在浇筑梁时,按C30砼把梁柱交叉节点浇筑了——等于降低了梁柱交叉节点这个最重要部位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此外,就算整层的梁柱同时浇筑,也很难划分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3、再有一个问题是:梁与板采用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设计要求是整个梁按高的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例如C30),而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例如C25),并要求梁的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混凝土向两侧(板)扩散。但这个施工要求和山西省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矛盾——该计算规则规定梁与板交叉部位的混凝土“算板而不算梁”——若按此规定,则梁上部的混凝土要采用板的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上述矛盾如何解决?请青来教授指教。十八、我在现场看到柱子直径22变25时搭接方法和101完全不同现场搭接是以顶板为基准面,上柱(25)纵筋往下伸一个La,下柱(22)纵筋往上伸一个La,然后绑扎。不知这样行不行?据说施工中基本上都是这样处理的答:应按照03G101-3做,否则上柱在内力最大的柱根部配筋严重不足。上柱配筋比下柱大是为了满足上柱受力需要,施工习惯源于不清楚柱子实际所受内力。十九、第36页图2勘误:加注将柱下端的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对吗答:03G101-1图集第36页图2的勘误,就是叫你增加一个“注”:&&&&注:将柱下端的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图2的“图”本来就是对的,没有什么错误。这个加“注”只是提醒大家注意,左三图的“连接位置”都在柱下端,而现在图2的做法是移至柱上端了。)二十、&边框架柱的外侧钢筋可以直锚吗?(满足1.5laE)答:&就算是满足1.5laE,框架柱(边柱)外侧钢筋也必须伸至柱顶,然后弯直钩12d&。二十一、Ccllong:&(&21:12:13)&&柱筋电渣压力焊的接头部位箍筋需要加密么?怎么计算加密范围?Qlchen&回复:&(&21:57:43)&&搭接长度范围箍筋加密的目的是增大混凝土对钢筋的粘接强度,焊接是一个“点”,不是一个“长度范围”,加密不起什么作用。一、请问陈老师:1、在剪力墙结构中,墙立筋离暗柱钢筋多少距离开始布置第一根钢筋?2、在剪力墙中,如两暗柱的净距为100(或者为50,150,200,250),而立筋间距为@200的时候两暗柱间是否设立筋,如果设立筋时几根?答:1、1/2墙竖向分布筋间距。2、两暗柱距离大于或等于1/2墙竖向分布筋间距时设置。二、如在剪力墙结构中竖向分布筋间距为@200,而暗柱跟暗柱之间为距离小于100,此时不设置竖向分布筋,那是否设置水平分布筋呢答:三、“墙体钢筋间距水平、竖向间距均为200,拉钩间距为400,形布置。”是按图1布置还是按图2布置?!答:1、墙体拉筋一般都是墙体钢筋间距的两倍,即“隔一拉一”: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都要做到“隔一拉一”。&&2、具体体现在施工中,就是:(我们按墙体水平钢筋和垂直钢筋的来说话)&&&&&&对于第一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1、3、5、7、9&……&;&&&&&&对于第二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2、4、6、8、10&……&;&&&&&&对于第三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1、3、5、7、9&……&交叉点;&&&&&&对于第四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2、4、6、8、10&……&交叉点;&&&&&&对于第五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1、3、5、7、9&……&交叉点;四、按3楼所说,就是两根拉筋的最大距离为400;如果按照矩形布置,0.16平米(400x400)的范围内才有一根拉筋,而按形布置则是0.08平米(282x282)的范围内就有一根拉筋,数量差了一倍!究竟这个“形”在哪儿有图示?答:我前面所说的拉筋布置方法就是“梅花形”:&&如果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来看,相邻两根拉筋的距离为400;&&但如果从斜角方向去看,相邻两根拉筋的距离为200*1.4=280五、墙体顶部的暗梁的宽度与墙体宽度相同。那么,暗梁的顶部钢筋是否应该做在墙体竖筋的顶部弯折端上面?答:暗梁箍筋与墙竖向筋在同一竖向层面,纵筋在墙竖向筋的内侧,因此顶筋与墙竖向筋的水平弯钩在同一水平层面。六、1.&小墙肢的长度怎么算?若是L型暗柱,墙厚是200,小墙肢的长度是净长还是净长加上200?2.&双连梁之间的墙体需要多宽,才按照双施工?若是双中间是一个暗柱(箍筋是100间距),那么这个双洞口连梁在暗柱处的箍筋可否取消?。。答:1、见48页注2,不能转折度量。2、墙顶连梁须设置,见51页。七、今天看到了03G101的增补、调整及勘误上提到了剪力墙的分布筋,那么剪力墙的竖向筋的水平筋哪个算是分布筋,哪个又是主筋呀?它们的保护层是以哪根筋计算呢答:构件中钢筋的重要性分以下等级:1、最重要:受力钢筋(如受拉、受压筋);2、次重要:构造钢筋(包括架立筋);3、一般:分布钢筋(如与板纵向受力筋垂直交叉绑扎的钢筋)。但是,剪力墙“竖向分布筋”是历史形成的术语,而其重要性与受力筋相同,所以应将“竖向分布筋”与一般的“分布筋”区别开来。除竖向分布筋外,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还有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等)中的纵向钢筋和洞口加强钢筋,这些钢筋都是非常重要的。八、请问在剪力墙竖向钢筋布置时,如果是和暗柱交接的,并且与墙的厚度一样,那墙体的竖向钢筋是靠暗柱50还是同剪力墙的间距一样?谢谢。答:剪力墙墙身第一根竖向分布筋在距暗柱边沿纵筋1/2竖向分布筋间距的地方布置。九、&上一次我提了一个问题:在第49页的暗柱“λn区域”倒是画出了一个“小箍筋”,是一个“大箍套小箍”的构造。小箍筋的高度当然是墙的厚度了,但是,图上看不出“小箍筋的宽度”是多少?现在就是请教陈教授这个问题:“小箍筋的宽度是多少”?&&您的回答是:“宽度图上已注明(为“三控”)。”&&看03G101-1图集第49页左上角那个图,现在的问题如下:&&1、图中大箍筋的长度是由“lc/2”、“≥bw”、“三个条件所决定(所控制),这就是“三控”。&&&&不过,我问的不是这个大箍筋的长度,而是被大箍筋套住的那个“小箍筋”的长度,没有尺寸标注?&&&&也许,回答是:“中间的小箍筋是勾住暗柱中间的纵筋的。”&&2、所以,问题就变成:对于“约束边缘暗柱”来说,是不是暗柱中间的每根纵筋都必须设置箍筋,而不是“隔一拉一”?&&3、对于“约束边缘端柱”也存在这个问题:(03G101-1图集第49页左上角第二图就给人这种印象)&&&&&&对于“约束边缘端柱”来说,是不是端柱中间的每根纵筋都必须设置箍筋,而不是“隔一拉一”?&&&4、另外,对于“约束边缘暗(端)柱”的“λn/2区域”上,是不是每根纵筋都必须设置拉筋,而不是“隔一拉一”?答:1、小箍筋的长度系根据设计者所画几根纵筋且其插在哪根纵筋间,按纵筋等间距设置而相应确定。2、不一定每根必设,但应隔一拉一,要看设计者根据配箍率如何确定。3、同上条。4、亦同第2条。十、陈达飞教授,在十一月十五日陈青来教授回答您所提问题时说:“宽度图上已注明(为三控)。这里的“三控”如何理解?再者,我们对“纵向”能否这样理解:就是我们的视线顺着或者平行于构件的轴线看,如果构件是水平放置的,那么前后方向为“纵向”;如果构件是竖向放置的,那么上下方向为“纵向”。答:&1、首先,你对“纵向”的理解是对的。&&2、至于陈青来教授回答我所提问题时说:“宽度图上已注明(为三控)。”&他所说的是03G101-1图集第49页左上角那个图,其中暗柱的箍筋长度由“lc/2”、“≥bw”、“三个条件所决定(所控制),这就是所谓“三控”吧。&&不过,我问的不是这个大箍筋的长度,而是被大箍筋套住的那个“小箍筋”的长度,所以陈青来教授并未解决我所提的问题,我还得继续问他十一、请问陈教授,剪力墙下部的梁上预留插筋是取一个锚固长度还是伸至梁底弯15D呢诚恳你的答复.谢谢!答:可视其为空中基础,应为04G101-3。十二、1、最近我看了一份图纸,上面除了构造边缘暗柱以外,还有约束边缘暗柱,而且除了暗柱周边的长方形箍筋以外,在约束边缘暗柱的“翼缘部位”(在λn区域以及在λn/2区域)注写设置“箍筋”,而且给出了箍筋间距。但是,没有给出箍筋的详细尺寸,也弄不清箍筋是如何摆放的。&&2、在03G101-1图集第49页“约束边缘构件构造”图中,暗柱翼缘部位“λn/2区域”只画出拉筋,没有画出“小箍筋”,因此上述问题没有答案。&&3、在第49页的暗柱“λn区域”倒是画出了一个“小箍筋”,是一个“大箍套小箍”的构造。小箍筋的高度当然是墙的厚度了,但是,图上看不出“小箍筋的宽度”是多少?现在就是请教陈教授这个问题:“小箍筋的宽度是多少”?&&4、从第49页的暗柱“λn区域”的“小箍筋布置图”看来,这个“小箍筋”是水平放置的,和我所看到的图纸上的画法一样,但是“小箍筋”不止一个,因为暗柱的翼缘长度比较长,而且图纸上注写了小箍筋的“间距”。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小箍筋的间距”是如何定义的?因为如图所示,“小箍筋”是水平放置的话(假设由左向右摆放),那么“小箍筋的间距”是指相邻两个小箍筋的净距离——即第一个小箍筋的右肢到第二个小箍筋的左肢的距离?还是指第一个小箍筋的左肢到第二个小箍筋的左肢的距离?&&5、如果“小箍筋”不是水平放置,而是垂直放置——即垂直于暗柱周边长方形箍筋平面来放置“小箍筋”的话,那就更难以理解“小箍筋的间距”的含义了——因为,除了水平间距以外,还有垂直间距的问题。&&说了半天,不知道陈教授理解了没有?敬请答复。答:1、应有箍筋规格。2、该处采用拉筋即可(拉筋蒹有箍筋功能),如改箍筋亦可,但多用钢材。3、宽度图上已注明(为“三控”)。4、间距是指顺构件轴线布置的尺度,对墙柱是上下分布的距离。5、箍筋是固定纵筋的横向钢筋,只有在水平构件中才垂直放置,竖向构件必须水平放置。十三、我想请教下CDF教授,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有何区别?是否是剪力墙加强区的为约束边缘构件?还有我所看到的图纸他们并不区别的标注YAZ、GAZ,而是统一标AZ。能给我解释下吗?谢谢!答:1、“边缘构件”位于剪力墙墙肢的两端。在水平地震力到来的时候,“边缘构件”(比起中间的墙身来说)是首当其冲抵抗水平地震力的。&&2、当“高抗震等级”时,采用约束边缘构件(其λn/2区的钢筋构造较为加强:见图集);当“低抗震等级”时,采用构造边缘构件。&&3、具体的工程设计,哪个构件为“约束边缘构件”,哪个构件为“构造边缘构件”,应该由设计院(设计师)来决定。你所说的暗柱编号不规范问题,是设计师的问题。所以,我常说,推广“平法”要抓源头——这个源头就是设计院。十四、柴兴化上次有位朋友提到墙外侧水平筋遇到带耳的端柱时直接绕过去到另一墙处进行搭接,但是墙与端柱不平,怎么绕过去?答:hck转角墙情况时,外侧水平筋绕过暗柱在墙身搭接,内侧钢筋伸至暗柱边加15D&柴兴化HCK先生,你上次不是贴了一副图吗,陈教授当时回复了,但是我还是不明白,剪力墙外侧水平筋绕不过去啊&?CDF1、标准图集不可能包罗万象,许多施工的实际问题只能根据一个总的精神来灵活解决。&&2、目前这个问题是:端柱比墙厚,角部端柱比墙“鼓出来了”一块。所以,墙外侧水平分布筋不可能贴近(h边)端柱拐过(b边)来,再弯两个短小的直角弯,最后伸到对面的剪力墙上去。(这样做要拐三个直角弯,没法施工。)&&3、有一个“只拐一个直角弯”的方法,就是墙外侧水平分布筋穿过端柱角筋和(h边)第一根纵筋的伸出来,伸到对面的剪力墙上去。十五、对于剪力墙连梁处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但对于此处剪力墙竖向筋是否还有?我的同事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有些糊涂了,请陈教授回答一下。答:剪力墙连梁外侧有水平分布筋,其内有箍筋,没有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十六、墙体在两端柱之间,端柱有柱耳,请问水平筋锚固长度是从柱耳处开始计还从端柱边开始计?附图:答:&1、剪力墙的墙身和端部暗柱、端柱是一个整体。其基本原理就是剪力墙暗柱、端柱与墙身本身是一个共同工作的整体,不是几个构件的连接组合,不能套用梁与柱两种不同构件的连接概念。所以,不存在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锚固”在暗柱或端柱的问题。&&2、“剪力墙墙肢”就是一个剪力墙的整个直段,其长度算至墙外皮(包括暗柱和端柱)。&&3、剪力墙水平分布筋配置按总墙肢长度考虑,并未扣除暗柱或端柱的长度。这一点在03G101-1图集第47页能看清楚。当为转角墙时,剪力墙外侧水平分布筋要连续绕过端柱外侧,通到另一侧的墙身上进行搭接;剪力墙内侧水平分布筋也要伸到对面柱纵筋的内侧,再弯直钩15d&。(对于“暗柱”也一样:当为转角墙时,剪力墙外侧水平分布筋要连续绕过暗柱外侧,通到另一侧的墙身上进行搭接;剪力墙内侧水平分布筋也要伸到对面暗柱纵筋的内侧,再弯直钩15d&。)柴兴化“我还是不明白,外侧水平筋怎么饶过去到另一墙身进行搭接啊?墙并不跟端柱平啊?并且外侧钢筋不能因弯折而有阴角啊?”十七、我有一个具体的问题要问一下,就是暗梁是如何布置啊,我说的是节点部位哦,又不好按框架梁柱相互锚固,是不是要和一们转角走啊,要是那样的话,可是太不好施工了,那么粗的筋没法转角呀,若不是,那我们应如何处理呢,希望陈教授及各位高手指教&答:暗梁的纵筋伸到墙肢端部暗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再弯直钩15d&。十八、03G101-1图集第47页“注5”——剪力墙钢筋配置若多于两排,中间排水平筋端部构造同内侧钢筋。请问:这里的“内侧”指的是什么位置的钢筋。答:请看03G101-1图集第47页上方的“转角墙”:&&1、外侧的水平分布筋是绕过转角墙暗柱的外侧,到另一面墙上与对面的水平分布筋搭接;&&2、内侧的水平分布筋是伸到对面墙暗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再弯直钩15d&。&&3、本页“注5”的意思是:如果剪力墙钢筋配置若多于两排,中间排水平筋端部构造同内侧水平分布筋的做法,也就是“2、”的做法。十九、&现有很多的设计人员在剪力墙的板下设置暗梁,请问设置的目的和作用.能否考虑取消呢本人认为剪力墙的纵向刚度已经够大了,纵向应该可以把剪力墙看成刚性构件的,每层的板下设置暗梁确实没什么意义.答:当地震发生时,剪力墙可能发生竖向开裂,暗梁可有效阻止裂缝的延伸.二十、呵呵。是这样呀,但是我有一个具体的问题要问一下,就是暗梁是如何布置啊,我说的是节点部位哦,又不好按框架梁柱相互锚固,是不是要和一们转角走啊,要是那样的话,可是太不好施工了,那么粗的筋没法转角呀,若不是,那我们应如何处理呢,希望陈教授及各位高手指教答:&暗梁的纵筋伸到墙肢端部暗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再弯直钩15d&。二十一、700宽的暗柱,设计只在暗柱图表上注了一个拉钩,而墙身的拉钩间距是600*600。。我想请教一下:此暗柱上的拉钩是按每600高一个拉钩设置,还是按照暗柱图表的位置沿高度每钢筋交接点设置?答:沿竖向间距与暗柱箍筋间距相同.700高暗柱设一道拉筋很可能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请提醒设计者再核实一下.二十二、墙钢筋下层是HPB10&,上层是HRB12如何处理?谢谢!答:应在下层完成搭接连接.二十三、假若对该暗梁处的侧向构造筋没有设计,那么墙体的水平筋就布置在暗梁的箍筋外侧?答:对二十四、剪力墙暗梁箍筋的外侧(暗梁高度范围内)连续布置剪力墙水平分布筋后还需要布置构造纵筋吗(在暗梁箍筋的内侧)?答:&剪力墙暗梁箍筋的外侧(暗梁高度范围内)连续布置剪力墙水平分布筋后,不需要布置侧面构造纵筋(在暗梁箍筋的内侧),因为已经有水平分布筋承担其力学功能了。二十五、1、在G101P48中,在注第一条里,抗震竖向钢筋参见抗震kz,如果不是端柱和小墙肢,那么普通暗柱钢筋的非连接区是否还按KZ,如果不是那按什么要求施工;2、直螺纹接头中一级接头,可以不受连接位置的限制吗?答:1、03G101-1图集第48页“注1”说的是“端柱、小墙肢”的处理规则。至于“普通暗柱”,应该按第48页的各图执行。&&2、图集第48页中,没有关于暗柱“非连接区”与“连接区”的规定。&&3、从03G101-1图集第49页、第50页看,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的连接方式与第48页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连接方式没什么两样。&&4、从原理上看,剪力墙暗柱是墙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墙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起着抵抗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剪力墙墙身没有划分“非连接区”与“连接区”,所以,剪力墙暗柱也没有划分“非连接区”与“连接区”。&&5、“直螺纹接头”也是一种钢筋连接的方式,当然应该受到连接位置的限制。梁一、&1.在抗震等级为二级的结构中&,的锚固长度是不是也为12b2.两跨交叉时箍筋怎么,有没有具体的规范或图集作参考答:1、“次梁”(非框架梁)不考虑抗震,所以使用“La”而不是“LaE”,下部钢筋的锚固长度也都是12d&。&&2、“两个次梁交叉”——总有一个是较“主”,另一个是较“次”的。“主梁”和“次梁”是相对的概念,没有永久的“主梁”,也没有永久的“次梁”。(你看看03G101-1图集第31页例图的右上角部分,有一道“横”的梁,它对于上面“竖”的小梁来说是“主梁”,而对于左面的框架梁来说,它又成“次梁”了。)&&3、“主梁”的箍筋满布,“次梁”的箍筋在主梁外侧50mm处开始布置。二、请问各位:规范规定的"同一根钢筋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头"这句话中的同一根钢筋是指定尺钢筋长度范围内还是指只能焊接两根定尺钢筋本人认为是只能焊接两根定尺钢筋,然后锚固.答:对于规范规定的"同一根钢筋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头"这句话,我的理解是:&&1、一个楼层范围内的竖向钢筋(例如柱纵筋)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头。&&2、一跨之内的水平钢筋(例如梁纵筋、板钢筋)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头。三、根据03G101-1,梁上部钢筋到柱子里面的锚固长度是要求》=0.4Lae,然后弯折断是加15D,并没有要求0.4Lae+15D》Lae,&但是在图纸中有这样的规定,这样规定以后呢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柱子宽度很小,平直段到柱边后加上15D不够Lae,监理和质检的人都要求将弯折段加大,比如加到20D,但是我认为这样是没必要的,不过图纸中又这样要求,请问如何处理?答:&1、请注意:“直锚水平段长度&#LaE”只是一个检验梁纵筋在端锚固的条件,并不是说可以取定“直锚水平段长度=0.4LaE”。&&2、03G101-1图集第54页规定:计算梁纵筋在端支座锚固的时候,首先是“伸至柱对边(柱纵筋内侧)”,然后才比较“直锚水平段长度&#LaE”。当“直锚水平段长度≥LaE”时,可以不弯15d的直钩;反之,则必须弯15d的直钩。&&3、这样,当柱子宽度较小时,“直锚长度水平段+15d≤LaE”是可能发生的,只要满足“直锚长度水平段&#LaE”,就是正常的情况。&&4、“直钩长度”为15d就足够了,因为到15d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内力作用了。把它加大为20d,只是浪费钢筋而已。&&5、把“直锚长度水平段+15d”和LaE比较,本身就是概念错误。陈青来教授说过:&&LaE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等于LaE的错误方法。zyx7774007&“CDF老师:关于梁钢筋在框架柱里的锚固,陈青来老师在一个帖子里说过“过了中线再加上5d即是内侧”,与您的说法好象不一致。不知该怎样理解”四、03G101-1第66页各类梁的悬挑端A-C图中,第一排筋在端部弯下长度&=12d,请问弯下长度是梁高减保护层还是按12d计算?答:1、根据“图形语言”,第一排筋在端部的“直钩长度”应该是“梁高减保护层”,当然必须保证其“≥12d”。&&2、第一排筋在端部弯90度直钩不能说“弯下”。因为,业内行话“弯下”是指45度斜弯。例如:&&&&&&03G101-1图集第66页引注:当L<4hb时,不将钢筋在端部弯下就是指“不弯45度斜弯”,而不是“不弯90度直钩”。五、&1、有的施工人员有这样的施工习惯:梁下部钢筋一律按“单跨”在中间支座锚固。这种做法对吗?&&2、也有的人有一个看法,即:集中标注的下部通长钢筋是贯穿通过中间支座,而原位标注的下部钢筋是在中间支座锚固。这样的认识对不对?&&3、如果相邻跨的同一规格的下部钢筋都在中间支座锚固的话,这必然会增加支座的钢筋密度,对结构是不利的,这也违背了“能通则通”的原则;但如果采用一根钢筋贯穿通过中间支座,又受到钢筋定尺长度的局限,这时,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什么位置连接为好呢?(这个问题是施工实际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平法梁”实际应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答:1、对。2、前错后对。集中标注的下部通长筋与原位标注的构造相同。3、“能通则通”通常指支座上部钢筋。下部钢筋的问题不在于锚入支座,而是一方直锚固,另一方要“翘起”锚固(见35页)。由于施工习惯并不科学,所以改革要逐步实现,在04G101-4中就提出了宜采用“非接触”搭接的概念,就是逐步改变已经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施工习惯。六、我想请问陈青来教授:是否梁的下部钢筋都作为单跨处理,锚入支座里才是正确的做法?我问过我们工地上的施工员和监理,他们的回答是:集中标注的通长筋是伸过去的,但是原位的就是作为单跨处理的答:1、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的连接是一个难题,在于“连接点”很难确定:不能在支座内连接,也不能在跨内连接。所以,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还是以“在每跨支座处锚固”为好。&&2、或者是“在满足定尺长度的前提下,相邻两跨的下部纵筋作贯通处理”。(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3、对于非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可以在跨内靠近支座的1/3跨度范围内连接,所以做成“通长筋”是可行的。七、CDF1、经常有人问:设计院的图纸在“非框架梁”的箍筋标注上使用了“φ8@100/200(2)”这种形式,但又没有给出“箍筋加密区”的长度。此时,箍筋加密区能否按“三四级抗震等级”的1.5倍梁高或500mm来执行?&&2、如果不行的话,按什么标准来计算非框架梁“箍筋加密区”的长度?——还是必须由设计师来给出?答:八、做通长的可能是费事点儿,在支座处锚固费料点儿,倒底是哪一种好呢?答:zxl-lm我认为还是通长的好,主要考虑经济效应。汤仁海是我是的,但是有的监理竟然不准,说下筋一定要通长的,我问他,如果跨度是14米,怎么做,不回答我。气呀CDF1、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的连接是一个难题,在于“连接点”很难确定:不能在支座内连接,也不能在跨内连接。所以,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还是以“在每跨支座处锚固”为好。&&2、或者是“在满足定尺长度的前提下,相邻两跨的下部纵筋作贯通处理”。(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3、对于非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可以在跨内靠近支座的1/3跨度范围内连接,所以做成“通长筋”是可行的。九、请问陈老师非框架梁的箍筋加密区是怎么规定的?答:1、非框架梁无“抗震箍筋加密区”。2、设计者可以设计两种箍筋(现在这样做的例子很少),例如剪力较大的梁端部位箍筋配置较大,但与抗震箍筋加密概念无关。十、陈教授,03G101图集中,35页梁、柱、剪力墙箍筋和拉筋中,“拉筋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钢筋”这一规定只是适合框架结构中吗?在其他结构(如砖混结构)的梁中适合吗?答:这样做比仅拉住一个方向纵筋效果好,应该也适用于砖混结构中的梁(但梁中箍筋肢数为单数时,那一根竖向单肢箍无必要这样做).十一、汤仁海是我1、&有的梁两边的板是不一样厚的,这样就出现了梁的一侧是大于450MM,而另一侧则小于450MM,这样的梁要不要布置腰筋呢?&&2、如果梁两边的现浇板一侧是与梁底边齐,而另一侧是与梁上口齐,这样的梁腰筋是不是也都要满足小于等于200的要求呢,如果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多布置一道腰筋了!答:qlchen各边各算.汤仁海是我陈教授您好,各边各算的话,那么拉勾就不好拉了啊?那样就要斜着了十二、POWER框架梁主筋18,锚固长度30D。端支座为框柱和暗柱,框柱端锚固为0.45LAE+15D,暗柱端锚固是进去一个锚固长度还是到柱纵筋边+15D&,还是到柱纵筋边即可(因为直锚满足锚固长度,且)0.45LAE。答:qlchen锚入暗柱必须伸至外侧柱纵筋内侧再弯钩15d,不与直锚长度挂钩。请仔细看图中相应规定。POWER谢谢陈教授的回答,我知道在P47页对于剪力墙水平筋的锚固有明确的节点,但我请教的是框架梁在暗柱端的锚固,暗柱肢长1000,锚固长度500。是否可以直锚?P54页第六条没有说明是框柱还是暗柱端。hhhzz-1982实际上你的柱子可能要不了那么宽的qlchen墙厚大约700厚时通常才要这么长的暗柱,可能设计有些问题.框梁比暗柱宽时,就不属于"锚固"问题了.可以参考按剪力墙水平筋的构造将框梁纵筋伸至端部边缘弯折15d.CDF&1、框架梁伸入剪力墙区域,不就变成了“边框梁”吗?“边框梁”的纵筋是应该一直伸到墙肢端头的。&&2、青来教授说“墙厚大约700厚时通常才要这么长(肢长1000)的暗柱”,而在03G101-1图集第19页的工程例子中,墙厚300的剪力墙转角暗柱的肢长就达到1050了。(不过,与之相接的梁是“连梁”。)十三、框架梁下部钢筋的锚固计算中,既然可以&=0.4Lae+15d,为何还要伸至柱子纵筋内侧?答:过了中线再加5d即为内侧.十四、请问陈教授:1,当梁的hw&=450时,要求加纵向构造钢筋,且纵筋间距&=200,由此则当hw=450时应加两排纵向构造筋(如果一排的话,间距大于200),而当hw=440时则一排也没有,在设计中是否应该严格按此进行设计呢在纵筋的加与不加之间个人感觉差距很大,请问,有没有需要改进标准图集的地方呢&2,当加构造纵筋时,图集中要求按箍筋的两倍间距设置拉筋,但在03G101-1图集中并没有关于拉筋的标注方法,请问如何标为好呢答:&1、“构造钢筋要么不加,一加就要加两排”——这个问题我也有同感,而且在这个论坛上向斑竹提出过,未见回答。&&2、&#-1图集中要求按非加密箍筋间距的两倍设置拉筋”。这就是说,梁侧面构造钢筋的“拉筋”不需要在施工图的“结构平面图”上标注,拉筋的直径和间距都是由施工员和预算员根据图集第62-64页的有关规定来计算。十五、haier8281梁底主筋是否允许有接头?????????梁底主筋是否允许有接头?如允许有接头位置请明示。???答:小小草梁底主筋允许有接头,φ28不采用搭接,可以采用闪光焊,焊接接头不超过净夸的1/3.haier8281那为何不象贯通筋一样明示汤仁海是我下部筋是可以有接头的,但是要按规定位置,具体的应是(下部筋)要避开跨中的三分之一且要避开箍筋的加密区,haier8281按GB50240是可以的,但是按G101的示意图,好象是没有接头的.CDF&1、所列举的“当贯通筋d&28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等强对接焊接长,其要求见具体工程的设计说明。当d≤28时,除按图示置搭接外,也可在跨中Lni/3范围内采用一次搭接接长。”——为“上部通长筋”的接头规定。&&2、至于框架梁的下部钢筋,一般采用“在中间支座锚固”的办法。当满足钢筋的“定尺长度”时,可把相邻两跨直径相同的下部钢筋做成“局部贯通筋”。&&3、当为“简支梁”时,除了跨中的Ln/3范围内不允许接头外,可以在两端Ln/3范围内接头。但是,抗震框架梁下部钢筋就复杂多了,有时在“在两端Ln/3范围内”有可能成为弯矩很大的地方,所以很难找到合适接头的位置。十六、请教各位,在高层房屋设计中长悬臂梁如何定义?在某个资料里看到这样的定义:8度地震区悬挑长度大于2.0m的梁为长悬臂梁,9度地震区长悬臂梁大于1.5m的梁为长悬臂梁。我不知道这样的定义是否准确,在高规中也未找见准确的定义,请各位赐教!答:1、请注意03G101-1图集第66页在“悬挑端”有一个引注:“当L<4hb时,不将钢筋在端部弯下”&&2、其含义为:“当为短悬挑梁时,不将钢筋在端部弯下”(L为挑出长度,hb为梁根部截面高度)&&3、这样,“长悬挑梁”的条件就清楚了。十七、在03G101图集里面要求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长时要乘以系数,那面筋在跨中1/3范围内搭接是不是属于受压钢筋,是否不用乘以系数呢?答:1、“跨中1/3范围内”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也许在跨“正中1/2”处的梁上部是受压区,但在“跨中1/3范围内”这个很大的范围内很难判断每一个位置是否为“受压区”。&&2、你所说的“面筋”,在这里应该是梁的“上部通长筋”,如果其直径在20以上的话,还是不要采用“绑扎搭接”,而采用机械连接或闪光对焊连接。十八、KL集中标注为2根螺纹20,原位标注中间支座为2根螺纹25+1根螺纹20,请问陈教授应如何理解答:&这种标注方法是符合“平法梁”规定的。应该这样理解:&&1、“KL集中标注为2根螺纹20”,表示上部通长筋为“2根螺纹20”,它们布置在箍筋的两个角部。&&2、“原位标注中间支座为2根螺纹25+1根螺纹20”,表示:&&&&(1)&“加号”前面的“2根螺纹25”放在箍筋的两个角部;&&&&(2)&“加号”后面的“1根螺纹20”放在箍筋的中间处;&&&&(3)&那“2根螺纹25”的支座负筋与“2根螺纹20”的上部通长筋在Ln/3处进行连接。(直径在20以上的钢筋,最好不要采用“绑扎搭接”,而采用机械连接或闪光对焊连接。)十九、我想请教一下:有一个框架结构,中到中为每跨为8000长三跨梁,三级抗震,C25砼,中跨集中标注KL-1(3)350/800&φ10-100/200(4)&2φ22+(2φ12)&N4φ14。&下排标注为4φ22,柱子为600。我计算底筋长&*35*2=8940,而对方为=10172。问1、底筋长按规定应如何计算?2、上排(2φ12)架立筋,其长度如何计算?3、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ξ&1.2&1.4&1.6&是如何确定的即如何知道纵向钢筋搭接头面百分率是&=25%,&50%&nbs在线答疑系统p;,100%答:1、框架梁的下部钢筋,一般采用“在中间支座锚固”的办法。当满足钢筋的“定尺长度”时,可把相邻两跨直径相同的下部钢筋做成“局部贯通筋”。&&本例中间跨的底筋长度应该这样计算:&&&&&&&&底筋长度&=&净跨长度&+&2&*&锚固长度当三级抗震,C25砼,d≤25&时,锚固长度为&35d&,&所以,“底筋长度&=&*35*2=;是对的。&&2、架立筋长度&=&(上部跨中负弯矩筋伸不到的那段距离)+&2&*&150在本例中,&&&架立筋长度&=&(净跨长度/3)+&2&*&150&=&(&8000&-&600&)&/&3&+&2&*&150&(你在上例中没有给出负弯矩筋的规格和数量)&&3、“纵向钢筋搭接头面百分率”根据施工现场钢筋的实际搭接情况而定。当然,要符合设计上的规定。对于20mm以上的“粗钢筋”来说,不适宜采用“绑扎搭接”,而应该采用机械连接或闪光对焊。&&4、以上那些问题,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中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建议试用一下该软件。&&5、寄去的那份资料是去年编写的,今年又有不少改进。判后答疑我们的同志也和你通过电话,你们单位的情况也略为了解,建议进行大范围的“平法”培训,不仅仅是做工程预算,对于钢筋工、施工员、监理员、审计员等,都适合培训。(今年又出版了04G101-3图集)二十、现有一设计在集中标注有侧面钢筋:G2Φ12,在原位标注有N4Φ18,请问原位标注的钢筋是否在代替集中标注的钢筋?抑或共存?现在与审计出现认识的分歧。敬请陈教授评判,谢谢!答:1、侧面构造钢筋和侧面抗扭钢筋都是梁的“腰筋”,即都是在同一个部位的钢筋。&&2、执行“原位标注优先”的原则,原位标注18”完全可以取代集中标注的12”。&&3、从钢筋的总截面积来说,N4Φ18也完全“包住12了。二十一、我在帖子中发现一贴“KL中集中标注上部筋为2根18螺纹,而在原位标注支座处为4根20,是否意为通长筋为18螺纹与20螺纹在支座Ln/3处连接而成.”。CDF先生回答为“是”。&&但我们这里有争论:一说“是”;一说“否,支座处有6根。”,并列出一例:KL中集中标注上部筋为2根25螺纹,而在原位标注支座处为4根22,是否意为通长筋为25螺纹与22螺纹在支座Ln/3处连接而成?答:&1、对于“上部通长筋为18螺纹与支座负筋20螺纹在支座Ln/3处连接而成”的答复是:“是”。&&2、你们细看一下03G101-1图集第54页,在支座Ln/3处各有一处“搭接点”,这就是当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本例为“18螺纹”)直径小于负弯矩筋(本例为“20螺纹”)时,就在这里进行连接。&&这里的“道理”是:根据抗震规范要求上部通长筋为不小于两根14直径的钢筋,现在设计为“18螺纹”,已经足够了。而且,上部通长筋不要求一根筋贯通,由几根钢筋的连续作用也可以。&&3、实际设计中,更多的情况是上部通长筋与支座负筋直径相同,大安法师答疑此时,可以做成“一根筋贯通”。但由于钢筋定尺长度的限制,此时上部通长筋可以在跨中Ln/3范围内一次性连接。&&4、比较少见的情况是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直径大于支座负弯矩筋直径,你们举出的例子“是否意为通长筋为25螺纹与22螺纹在支座Ln/3处连接而成”,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回答也是:“是”。因为,支座负筋有&#”足够了,没必要再增加&#”;而上部通长筋有&#”和&#”的连续作用也足够了(见上述的“道理”)。二十二、对于您的回答,我认为有些还是不能解释:设当前跨为3跨,通长钢筋为:螺纹25,从1跨到3跨,另外在中间支座(两边的暂时不考虑)有6根钢筋,其中两根为25的通筋,4根为螺纹22的负筋。如果按照您的意思,在支座处标注2φ25+4φ22,不能标注成4φ22。是否与图籍(03G101-1)的规则不符。答:&1、就你所举的例子来说,当“中间支座有6根钢筋,其中两根为25的通筋,4根为螺纹22的负筋”时,支座的原位标注25+4φ22”是对的。这正是符合03G101-1图集的精神。&&2、“平法梁”钢筋标注的精神是:某支座如果不作原位标注的话,就认为是执行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的配筋值。但是,只要你在该支座上进行原位标注,那么,所作的“原位标注”必须“包含”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二十三、陈教授,我听过你讲的课,许多东西都是很有价值的,许多争论的东西在你那里得到了解决,可是在实际施工中许多监理、甲方在这些争论的地方要求怎样怎样做?可是又没有依据,怎么办?并且你解决了的这么多问题是否可以和陈青来教授以书面的规定给个依据!答:&1、只要是03G101图集有规定的,可以拿图集来说话。&&2、要是&#系列图集”尚未有规定的,可以在这个论坛上,向“平法”创始人陈青来教授提出来,看看能否出一些“补充规定”。(在这里,我也向陈青来教授建议,这样做对解决争议有好处。)&&3、如果“在实际施工中监理、甲方在这些争论的地方要求怎样怎样做”,最有权威的办法是找设计师。因为,无论标准图集是否已有规定,注册设计师都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解决方案。(至于监理工程师,他的职责范围是保证工程按设计执行,而无权修改设计。)二十四、有一kl.集中标注:300*600,B8-@100/200(2),2B22;2B20,Lae=31d.左边原位标注4B22+2B20。3/3。左边支座柱:450*450。请问陈教授:2B22的下料是否=跨度-保护层-d22-间距25-弯曲调整值?弯曲调整值答:1、所提问题不明确。如果是上部通长筋,可考虑贯通下料。如果超出定尺长度,在跨中Ln/3范围内进行连接。&&2、至于“上部第一排中间的2B22”,如果是“端支座”的话,可按下面的方法计算下料长度:&&&&&&15*22+450-30+Ln1/3-直角弯的弯曲调整值&&3、至于“上部第二排的2B20”,如果是“端支座”的话,可按下面的方法计算下料长度:&&&&&&15*20+450-30-d22-间距25+Ln1/4-直角弯的弯曲调整值二十五、1、关于在图集54页图示中,某一跨梁的Ln/3中分别有两个搭接LlE,请问这二个搭接是那根钢筋的接头啊?究竟是指上部无通长筋,架力筋与支座负筋的搭接位置?还是指上部通长筋采用两次绑扎搭接的位置?2、还有“当支座上部纵向钢筋与通长筋直径相同时,也可在跨中1/3范围内采用一次性连接”,请问一下是不是在1/3的范围内也能有一个连接接头啊?不能有两个或以上的接头(我这里指绑扎搭接接头)?答:1.是通长筋的跨中部分与支座上部非贯通筋连接.2.当通长筋直径与支座上部非贯通筋相同时,由两端非贯通筋再向跨中延伸在跨中1/3范围任意位置连接一次即可.二十六、二级抗震框架梁,上部筋在端支座柱中的锚固长度为0.4lae+15d,柱为700,锚固长度为290,此长度不超过柱中,请问这样配筋合适吗?答:&1、框架梁的纵筋在端支座上的锚固,首先是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见03G101-1图集第54页)&&2、然后,看看其“直锚水平段长度”是否超过LaE?&&3、如果“是”,则不用弯15d的直钩;&&4、如果“不是”,则必须保证“直锚水平段长度”不小于0.4LaE,并且弯15d直钩。二十七、KL中集中标注上部筋为2根18螺纹,而在原位标注支座处为4根20,是否意为通长筋为18螺纹与20螺纹在支座Ln/3处连接而成.答:&问:“KL中集中标注上部筋为2根18螺纹,而在原位标注支座处为4根20,是否意为通长筋为18螺纹与20螺纹在支座Ln/3处连接而成?”&&答:“是。”以上观点是正确的。原因如下:&&1、支座负筋&#”,其伸出支座的长度为Ln/3&,上部通长筋&#”,就在“Ln/3”处与左右两侧的那两根支座负筋进行连接。&&2、上部通长筋可以不是“一根筋”通到头,而可以是几根不同直径的钢筋的连续作用(例如:本例)。&&3、只有当上部通长筋与支座负筋的直径相同的时候,上部通长筋才可以“在跨中Ln/3范围内”进行一次性连接。二十八、&框架梁的锚固在柱内,要达到Lae+15d,且伸到对面,这两者是不是要取大值呀?就是达到了锚固,是不是也还要伸到对面呀,答:1、框架梁的纵筋在端支座上的锚固,首先是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见03G101-1图集第54页)&&2、然后,看看其“直锚水平段长度”是否超过LaE?&&3、如果“是”,则不用弯15d的直钩;&&4、如果“不是”,则必须保证“直锚水平段长度”不小于0.4LaE,并且弯15d直钩。二十九、在集中标注处为4根25螺纹,原注位为8根25螺纹在计算时集中标注的4根钢筋是否也为单跨锚固计算,如果是的话后面详图和前面的说明是否矛盾.答:qlchen梁下部钢筋通常不采用集中标注,如果采用,则先注上部通长钢筋,在“;”号后接注下部通长钢筋。如果集中标注了梁下部通长钢筋,又在原位标注,则原位标注取值优先(取代集中标注的同类筋)。CDF&&&1、“原提问”有一个问题:集中标注的&#螺纹”为下部通长钢筋,是否也是按“单跨”在中间支座锚固?&&2、人们通常有一个看法,即:集中标注的下部通长钢筋是贯穿通过中间支座,而原位标注的下部钢筋是在中间支座锚固。这样的认识对不对?&&3、如果相邻跨的同一规格的下部钢筋都在中间支座锚固的话,这必然会增加支座的钢筋密度,对结构是不利的,这也违背了“能通则通”的原则;但如果采用一根钢筋贯穿通过中间支座,又受到钢筋定尺长度的局限,这时,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什么位置连接为好呢?(这个问题是施工实际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平法梁”实际应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上述这些问题,敬请青来教授解答。三十、框架梁锚入剪力墙,25的筋,墙只的200宽,无论我想什么办法都没法按要求做,怎么办呀,陈教授说过,差多少再弯过去多少是不行的,就是行的话,如果我的梁不够高还是不好做,这个问题我问好多人,在论坛上也问过了,就是没有好办法,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呀答:CDF1、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许多以剪力墙作为支座的梁纵筋的锚固长度不能满足要求。
以前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KL和L的受拉钢筋在剪力墙的锚固长度如何计算?qlchen&回复:&(&18:02:57)&&与锚入框架柱相同。墙的厚度较小时,需要将梁的受拉筋调细。
&&2、标准图集不是万能的。标准图集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本工程的设计师应该解答(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工程施工来说,最权威的、或最后的技术决定权在于工程的设计师。&&3、陈教授曾经说过,框架梁伸入剪力墙就成了“边框梁”。&&&&又说过,有边框梁就有“端柱”。——端柱的截面尺寸是较大的。chinafootman我对此问题执不同的意见.1首先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其的传递为板至梁至柱至基础.梁应传至柱(无论框柱,暗柱).梁下应有柱或作为次梁放于剪力墙暗梁处.若梁下无柱无边梁.则可视为连续梁在边跨处的悬挑.只是悬挑至剪力墙处罢了,若悬挑至墙力墙外,我想你不会问这个问题.即不存在锚固问题,只是悬挑梁的封头摆了.汤仁海是我楼上的那位的意见我不赞同,现在锚固在剪力墙的梁很多,按你的意思,那就是不用做的锚固了,而且,就算是悬挑,有的也实在看不出来呀三十一、chinafootman1.单向现浇板中的分布筋的搭接长度它划分为受力筋中的受拉筋还是受压筋2.现浇板中的圆钢分布筋是否增加弯钩3.200*500梁箍筋的放样中,如8个圆钢的放样长度为外包尺寸+60mm或内包尺寸+120mm(按6.25d),在03G101中10d的平直段弯钩.其放样长度为多长上面8个圆钢的长度为外包尺寸+60mm是怎么计算的答:CDF1、单向现浇板中的分布筋,它是一种构造钢筋,在设计时不计算受力(既不是“受拉”,也不是“受压”),如果分布筋在施工中要进行搭接的话,其搭接长度可按150mm来执行。(参考:03G101-1图集第54页,梁的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同时,请注意,现在施工中基本上没有“单向板”了,其原因是:长宽比为&#”以内的板必须做成双向板,长宽比为&#”以内的板宜做成双向板。&&2、现浇板中的圆钢分布筋:下部主筋的分布筋必须做180度的小弯钩(每个弯钩的预算长度为6.25d);板负筋(扣筋)下的分布筋也提倡做180度的小弯钩(不过,现在很多施工单位都不做弯钩)。&&3、关于箍筋的长度我们是这样计算的,供参考:&&&&在箍筋的净内周长尺寸的基础上,增加下列数值:&&&&&&&&&&&&抗震箍筋:增加&26d(注)上述公式可以有下列旁证:&&&&&&对于“直钢筋(光面钢筋)”两端加180度弯钩是“增加12.5d”,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上述的&#度弯钩”&含有3d的直段长度。&&&&&&&&&而现在是10d的直段长度,所以,每端需要增加7d的钢筋长度。&&&&&&合起来就是26d&。(135度与180度略有区别,所以小数就不要了。)chinafootman&CDF,再次感谢您的解答.对第三个问题的地方,我有小小不同的理解.现提出以便商酌.冒昧之外请谅.3.首先对26D的箍筋增长值在预算中,我表示赞同.下面观点基于外包尺寸的定义.在实际钢筋下料中,26D的箍筋增长值现象并不普遍.因为180度的箍筋弯钩存在较少,而135度的箍筋存在较多.那么135度的箍筋增长值应=14D+4.9D*2-3D(箍筋调整值.3D为近似计算,实际为3个90度弯钩组成的调整值为3*1.75D=5.25D)=20D.箍筋内净尺寸+26D的长度若下料的话(基于180度弯钩).确切说法应为下料尺寸(即中轴线尺寸)+26D.用内净尺寸表示应为内净尺寸+26D+5D(3个弯钩)=内净尺寸+31D.用外净寸应为外净尺寸+20D来制作箍筋.三十二、KL中集中标注上部筋为2根18螺纹,而在原位标注支座处为4根20,是否意为通长筋为18螺纹与20螺纹在支座Ln/3处连接而成.答:&是。三十三、03G101指明最小锚长为Lae,而图集中又采用0.45Lae+15d锚固方式,按35d锚长计算.0.45Lae+15d小于Lae是怎么回事难道弯锚就可以小于最小锚长答:&LaE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等于LaE的错误方法。三十四、KL梁配筋中集中标注指明上部通长筋为2根18螺纹,而在原位标注指明为6根18&2/2/2,请问第2个2的长度,第3个2的长度.答:1、03G101-1图集只规定了梁上部纵筋为“两排”的情况,第一排支座负筋为Ln/3,第二排支座负筋为Ln/4&。&&2、如果设计图纸上有三排支座负筋,其“”应该由设计师来决定(在理论上,支座负筋伸出长度与弯矩包络图有关)。3、所以,这件事最好问设计师。如果设计师问不出来,而又要做预算的话,第三排支座负筋伸出长度可按Ln/4计算。三十五、1、一直有不少人问梁腰筋(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的设置问题:是不是“要么不设置,要设置就至少是两道”?&&2、现在03G101-1图集第62-64页是要求“小于等于450设置”腰筋,又要求腰筋“间距小于等于200”,则只能是“至少是两道”了。&&3、有没有“只设置一道腰筋”的情形?&&4、梁的侧面构造钢筋是不是不须经过计算,而只根据梁截面高度来决定其根数的&&5、我最近看到一份图纸,梁高为600,只设置12”——即每侧一道构造钢筋。对不对?&&6、还是那份图纸,另一个梁,梁高为900,却设置12”——即每侧七道构造钢筋。是不是太密了?对不对?&&7、该图纸在另一个梁上设置抗扭钢筋的时候,梁高也是900,却设置12”——即每侧七道抗扭钢筋,直径和上条所述的构造钢筋(只是锚固长度多一点儿)。对不对?&&&8、还有,“φ12”当抗扭钢筋,直径是不是太小了一点,换成直径大一点的钢筋(根数少些),好不好?答:1、G101-1中的规定取自GB《混规》10.2.16,这个规定值得再研究,尤其是规范中用词为“应”字更值得再考虑,其中配筋截面面积要求根本不适用于宽扁梁。但是,由于2000新规范刚推出,宜先让实践和时间作出评判。2、问题有误:是“大于”而不是“小于”。按规定是“不配则已,配则两道”。3、有。工程师有权决定仅配一道,规范对间距的规定用词为“宜”。4、要经过计算,规范规定:“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有效截面面积的0.1%,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5、无对错之分,按设计即可。6、工程师系根据梁所受扭矩配置,因不知其实际扭矩,所以不好评判。7、同上条。8、要根据实际梁的高宽比综合考虑,采用小直径钢筋并非不妥。“柱筋宜粗,梁筋宜细”。三十六、如果0.4lae+15d不够相应标号的锚固长度,是否可按0.4lae+15d长度计算,还是应按一个锚固长度计算?答:1、不要拿&#LaE+15d”与“LaE”来比较。&&2、框架梁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要求是:尽量外伸,伸到柱纵筋的内侧,然后看看其“直锚水平段”是否大于LaE?如果大于LaE,则不需要再弯直钩;如果不大于LaE,也要大于0.4LaE,再弯直钩15d&(此时,可能发现&#LaE+15d”还不足“LaE”,也不要紧)。&&3、但是,如果“直锚水平段”不足0.4LaE,那是不允许的。有的人想象,此时把“LaE-直锚水平段”全部弯到直钩长度上去,就能“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这是错误的。三十七、悬挑梁下部钢筋、次梁下部钢筋、构造腰筋、抗扭腰筋等锚固值都 应满足>250的最小锚固值?答:是。三十八、什么是抗扭箍筋?一般用在什么部位?是不是只要是弧形梁上的箍筋都应该是或必须是抗扭的答:CDF&1、只要在梁的集中标注或原位标注的侧面纵筋是带“N”的,则是抗扭的。梁两边的不一样引起扭矩,例如,连接雨篷的就是抗扭的。&&2、可以这样认为。钢筋工liuwei一般都是做成四肢箍或多肢箍来抵抗偏心所产生的扭拒三十九、次梁的上部纵筋是放在主梁上的,板的钢筋是放在次梁上的。当保证了主梁的保护层厚度,次梁的保护层就不能保证,更不用说是板的保护层。请问陈教授该怎么处理?答:两种办法:1、次梁上部钢筋要在主梁上部钢筋之下,其保护层多厚出一个钢筋直径;2、次梁上部钢筋与主梁上部钢筋在同一层面,按1比12斜度弯到主梁钢筋之下锚入主梁,这样其保护层不厚,但次梁计算高度减小一个钢筋直径。四十、图上是要间距小于等于200,又要求小于等于450设置腰筋,这么一算,我们就要设两道啊答:1、原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仙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