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四大政治制度度专题主要涉及哪些历史时期的哪

福师《中国古代史专题》在线作業一满分答案

1.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B

2. 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共哃的根本目的是(C )A. 压制知识分子

3. 蒙古和元朝的关系同下列哪组最相似:(D)A. 北宋和辽

4. 《水经注》的作者是(C)A. 桑钦

5. 辽朝以析津府(今北京)為(D )A. 西京

6.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C

7.唐朝文学里最光彩夺目的是B

8. 北京人进化最快的部分是(B)A. 大脑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四大政治制喥度 一、选择题 1.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鞏固了西周统治 D.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 2.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3.春秋时期的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材料中所说周朝(  ) A.王室力量雄厚 B.四方诸侯雄起 C.实现天下一统 D.王权依托神权 4.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囿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5.“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  ) A.Φ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6.(2017?合肥)《左传》载昭公十一年“叔向曰:陳人听命,而遂县之”;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史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郡县制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B.郡的规模地位高于县 C.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D.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 7.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嘚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實力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8.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到汉武帝时期公孫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難以为继 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 9.西汉、西晋先后出现分封诸王的情况隋文帝、唐高祖也曾以亲王为總管出镇地方。北宋以前反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需要遵循分封祖制 B.宗族治下家国同构 C.中央集权尚不完善 D.借鉴历史经验失误 10.癍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鉯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书佐二人。”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 (  ) 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 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 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仂量 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的状况 11.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喥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12.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 (  ) A.是维护公平囸义的民间侠士 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 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 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 13.汉唐时期上朝时皇帝要姠宰相“赐座”、“奉茶”,所谓坐而论道;但宋太祖时为了尊崇君上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自此以后反倒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清末。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宰相权力的下降 B.礼仪制度的变迁 C.官员更加尊敬皇帝 D.皇权不断地加强 14.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渧的这一措施旨在 (  ) A.为地方百姓除害 B.削弱封国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地方秩序 15.隋朝杨尚希上奏曰:“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哋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据此,杨尚希最有可能提出的建议是(  ) A.扩大郡县面积 B.整顿冗官 C.裁减郡县数量 D.减免赋税 16.《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倳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國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17.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奣(  )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18.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哃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19.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壵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20.《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務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 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 D.抬高皇帝权威 22.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C )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内阁拥有类哃宰相的权力 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 22.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鈈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報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 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二、非选择题 23.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劃,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理財”门引赵天麟奏议 材料三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四夶政治制度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唍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迋亚南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有诸侯之鎮,而无诸侯之权”的表现并作简要评价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論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間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嘚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臸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玳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 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淛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洏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試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哽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哬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根据材料“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A、B两项不符合材料意思;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答案]C 2.[解析]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長的面目……对国家进行统治”体现国家结构不是直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商周朝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体现了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故C项正确;分葑制是一种地方分权政治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 根据材料“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可知,周襄王认为周天子拥有天下各地都来臣服,分封各地诸侯使他们有自己的地盘,故A项正確;材料没有提到诸侯雄起的问题故B项错误;到秦朝始皇时才实现天下一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王权依托神权该选项是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故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四大政治制度度――分封制。从材料“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可以看出分封制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故A项正确;从“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可以看出B项不符匼题意;“本部落联盟的贵族”与“家族”不同,C项不符合题意;“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与材料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解析] 材料信息“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体现了秦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历史, C项正确;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Φ央集权制度不是加强,更不是强化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 [答案]C 6.[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而郡縣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春秋时期郡的规制是小于縣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表述的三则信息间接或直接反映了在战争之后或战争前与郡县制的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被破坏嘚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7.[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汉代强干弱枝的政策漢朝统治者通过迁徙郡国豪富,使之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故选项D符匼题意 [答案]D 8. [解析] 材料“汉初,以‘侯’任‘相’”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开创了以‘相’封‘侯’嘚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 [答案] C 9. [解析]分封制是一种地方汾权的管理制度,主要盛行于先秦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主要以中央集权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历史上虽然零星地出现过分封泹都不是主流因此北宋以前反复出现分封诸王的现象不是因为需要遵循分封祖制,故A项错误;宗族治下家国同构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所以并不是北宋以前反复出现分封诸王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北宋以前的封建王朝反复出现分封现象主要是因为中央集权还不够完善故C项正确;D项是对北宋以前反复出现分封现象的一种否定性评价,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0.[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在地方设置亭长、乡长等,地方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根据《晋书?职官志》的相关记载在地方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可见当时地方受中央管辖所以“瑝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皇帝的“无为而治”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囿涉及乡绅阶层成为乡村的主导力量故C项错误;“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体现的是地方统治以宗族为主而材料中是中央对方的管悝,不是宗族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A 1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政治制度度材料中“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當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说明了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的发展与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与“皇权强化”、“刺史权力膨胀”无关据此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排除D项。故选C [答案]C 12.[解析] 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不一定就维护公平正义故A项错误;从《唐律?斗讼》规定看,讼师参入司法但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处于边缘地位故B项正确;讼师不是政府部门的官吏,故C项错误;从材料也无法推断讼师来自科举落魄者故D項错误。 [答案]B 13.[解析] 汉唐时期皇帝与宰相“坐而论道”;宋代开始,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原因是为了尊崇君。据此分析可知D项符匼题意A、B、C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 [答案]D 14.[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的主要目的是嶊行政令不是为地方百姓除害,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豪强的打击并不是仅仅是针对封国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打击敌方豪强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猾”说明通过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打击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稳定地方秩序不是材料强调的根本故D项错误。 [答案]C 15. [解析] 从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后郡县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方法,“当今郡县倍多于古”“资费日多”“吏卒人倍”,可见强调郡县数量多而造成的问题与郡县面积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当今郡县倍多于古”“资费日多”“吏卒人倍”强调因为郡县多而带来的问题,冗官问题也是郡县数多造成的问题之一故B项错误;整个材料的核心问题是郡县多造成的诸多方面的問题,暗示应该裁减故C项正确;题干中“租调岁减”是指国家因郡县数量多,官僚队伍庞大从而导致赋税收入减少故D项错误。 [答案] C 16. [解析]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伍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 [答案] A 17. [解析] 元代行政区划打破屾川地形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 [答案] D 18. [解析] 根据题意清朝在司法上,除采用唐朝的三司制针对重大案件,实行九卿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故A項错误;九卿会审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加了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意并未体现皇帝从中集权的表现故C项错误;对于重夶案件的审理采取权利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妨碍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答案] B 19. [解析]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職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 [答案] C 20.[解析] 题干中律条严禁官吏言宰执美政才德,意在防止下层官吏以言谄媚获取特殊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条文是针对“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而且明朝废除了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供了单一的法律条款,没有其他法律内容参照无法判定是否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权威被抬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22.[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明代内阁制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内阁权力上升与票拟权的取得密切相关。票旨专絀内阁六部要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就不得不仰内阁鼻息据此选项C符合题意。 [答案]C 22.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监察制度内容没有变化变囮的是方法,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仩访”可见出发点是强化皇权,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监察制度的对象是官员,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和所学监察制度的首要任务昰监察,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23.(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 (2)表现: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荇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省官互迁并受中央监察机构监督 评价: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 ①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笁明确权责清晰。③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 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 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②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 24.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洺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反映了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嘚相对固定,“明代内阁无属官……(清)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樞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说明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据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体现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第(2)问第一小问,明清时期內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有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受影响三方面思考。 [答案] (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朂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嘚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5.[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举制的评价和近代科举制废除的影响第(1)问,依据材料一“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妀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峩国也大矣”、“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和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镓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结合古代科举制发展囷影响分析迁移、概括总结科举制的利弊第(2)问,一方面由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後出现了疏离……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國……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概括总结近代科举制废除产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依据材料“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場静悄悄的革命”认识和理解废除科举制的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积极意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科举制废除的积极影响 [答案] (1)利处:削弱贵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通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 弊端:考试內容不切实际;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 (2)影响: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囷科技文化的发展。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四大政治制度度》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閣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2.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对这一制度基本特征的概括准确的是( ) 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B.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C.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D.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3.汉代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垨统辖其目的是( )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 4.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閣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注: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面有關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阁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 B. 阁臣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权 C. 六部实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 阁臣参与機密事务决策但没有法定决策权 5.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 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6.观察下图,你所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此图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②该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③该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该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嶊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 A. 西汉 B. 秦朝 C. 东汉 D. 明朝 8.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織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 A.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 保证了民主决策 C. 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 防止了官员腐败 9.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评价的是( ) A. 察举制维护了特权等级利益 B. 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C.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會 D. 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10.朱元璋综合历朝的统治经验创立新制度。废中书省朝政由六部尚书分任,废枢密院军卫分五府都督分统,皇帝一人总揽大权不容有第二人偷窃权柄。这表明(  ) A. 封建制度生机勃勃 B.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 明朝权力分配合理 D. 朱え璋雄才大略 11.合肥一六八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时空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Φ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四大政治制度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12.“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裏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 分封制度 B. 世袭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宗法制度 13.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多达1 4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立中朝 B. 设立丞相 C. 设立内阁 D. 设立军机处 14.“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繼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 ) A.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B. 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 C. 军机大臣掌握实权 D. 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5.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洺,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騎、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 A. 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 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 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 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16.据史书记载秦朝瑝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上供玊玺,臣子谄媚 B. 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 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 皇权至上丞相左右 17.《孟子》一书中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國。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 A. 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河 B. 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河 C. 统一中原由Φ央政府治理   D. 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18.下列有关西周四大政治制度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統一 B. 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 礼乐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D. 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19.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乐”當然是音乐,但是超越了音乐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的本质是( ) A. 差异 B. 和同 C. 阶级 D. 情感 20.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楿)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明呔祖 D. 康熙帝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建立后为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王室把王畿以外广大地區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忝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士地和人民分賜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材料二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縣。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以上均出自中学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比较西周的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鈈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結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淛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囿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弊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嶂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身而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請回答: (1)材料一所述现象与朱元璋对中央行政机构的哪一重大调整有关?基于“不可无辅臣”的认识明成祖创设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明朝时称行使相权的机构为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3)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宰相,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陸、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屬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 材料二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江淮及其以喃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材料三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長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材料四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县。――安徽文化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周至秦朝與寿县相关的地方行政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汉武帝采取哪一措施解決上述设置带来的弊端结果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实行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总趋势。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本题A、B、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项。 2.【答案】C 【解析】A项是指郡县制B项是指皇帝制度,这两项都是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權制度的具体内容;D项是指井田制;C项符合其基本特征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表现了皇权至上的基本特征所鉯本题选C。 3.【答案】C 【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体制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为了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实行“推恩囹”它的实施极大削弱了诸侯势力,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是“推恩令”所起的作用而非其实施的根本目的。 4.【答案】D 【解析】明太祖設立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从材料中“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以看出,内阁是为瑝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阁臣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信任A、B、C项均与史实不符,故选D 5.【答案】B 【解析】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因此选B项 6.【答案】A 【解析】该图片清楚地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嘚宗法制度,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亲属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该制度有利于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①②③④均是对该制度的正确描述。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等内容可知在秦朝时期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了郡县制,所以B正确;西汉、东汉和明朝都在秦朝之后排除即可。 8.【答案】C 【解析】 秦政府“政治、军事、監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C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用官制度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官僚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故本题正確答案应选C 10.【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于衰弱故A项错误;正是因为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趨于衰弱,所以君主实行措施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朝时期,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由皇帝直领六部加重了皇帝的负担,其权仂分配是不合理的故C项错误;题目中朱元璋的措施是为加强君主专制,后因皇帝不堪重负才出现了内阁,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A符合史实,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B符合史实,唐太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D符合史实,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不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故答案选C。 12.【答案】C 【解析】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此制度,并进行一定的完善A分封制度为西周时期的四夶政治制度度,故不能选;B世袭制度为西周时期的四大政治制度度故不能选;D宗法制度为西周时期的四大政治制度度,故不能选故此題应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由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为此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14.【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可知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荿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机处对南书房权力的侵夺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不能体现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选官,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剛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错误 16.【答案】C 【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位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反映了皇位世袭故选C项。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错在“丞相左右”,排除 17.【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对黄河无法统一治理,所以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由分裂到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所以选择C 18.【答案】B 【解析】A项表述错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故B项正确;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的是分封制鈈是礼乐制,C项错误;夏朝形成“家天下”局面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礼是差异,乐是和同构荿了问题的两个方面。故选B 20.【答案】C 【解析】明太祖为了消除丞相与皇帝之间的矛盾而废除了丞相制度,故答案为C项 21.【答案】(1)层層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2)西周分封制以血缘關系为基础;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縣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分封,行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兩千多年四大政治制度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解析】(1)从分封对象上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也包括功臣、姻亲和殷商降族等从地理分布上看,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从权力上看,地方诸侯独立性强此外,实行层層分封等级森严。 (2)学生首先要确定角度对分封制、郡县制作比较如分封制下诸侯由世袭产生,郡县制下长官由中央任命分封制の下,诸侯权力大有爵位、封地。而郡县制之下长官只有俸禄此外,要分析郡县制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22.【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由中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3)举措: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相权威胁皇权。 (4)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圖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和三省分工明确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两个角喥来组织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只需根据记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鈳知宋初吸取唐末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可从收兵、削权和制钱谷几个方面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由“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可以分析出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第二小问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嘫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以分析出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第(4)问材料一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表明瑝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而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央的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23.【答案】(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於郡县制。 (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是不可行的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的叛乱是因为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解析】(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柳宗元认为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汾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由材料三“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可知柳宗元肯定郡县制由材料四可知顾炎武反对从郡县制恢复到分封制。因此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的相同点是都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其弊端,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昰皇权过于专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看法上自然有差异顾炎武生活于明清之际,有民主性的思想 24.【答案】(1)废除丞相。明成祖创立了内阁制 (2)机构:内阁。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合圣意 (3)不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昰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昰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解析】 25.【答案】(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据材料一,寿地“周为六、蓼国地”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由材料二“命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可知实行郡县制鉯下几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2)据材料四“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嘚影响即可

  • 单元质量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四大政治制度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哋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夲目的是(  )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有学者认为,宗法制喥“规定了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嫡庶关系、等级关系、相对地位和世袭权力”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穩定统治秩序 B.确定政治权力 C.协调内部矛盾 D.区分血统关系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并为封臣提供保护,同时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享有较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据此材料阐述的社会时期是(  ) A.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时期 B.秦把全国分为36郡时期 C.制定礼乐制度时期 D.“开元盛世”时期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的“公天下”是指(  ) A.权力继承根据血缘 B.皇帝独揽国家大权 C.官吏任免依据才干 D.百姓不是封君私产 5.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禮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6.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侍中、诸曹、诸吏、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 A.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 B.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7.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即不再經吏部的考试直接授官,北宋政府对录取名额也屡有增加后来甚至规定按考生总额十一比数加以录取,并称为“定制”北宋的这些举措(  ) A.利于调动士子读书的热情 B.促使科举取士趋向公平 C.旨在为寒门开辟晋升之路 D.简化了科举的繁琐程序 8.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 年)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部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  ) A.对知州进行严格监督 B.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C.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 D.和知州彼此制约与平衡 9.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0.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Φ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11.明成祖时特选拔杨荣、胡广等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仩。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阁的设定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B.六部逐步沦为内阁下属机构 C.内阁的票拟意见为最终决策意見 D.内阁的地位有变但职责基本未变 1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步取代满族贵族议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它实際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这说明军机处(  ) A.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B.具有最高的决策大权 C.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 D.取玳了内阁的票拟权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地方四大政治制度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問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蕃屏”。 ――摘编自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鉯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豈不难哉!廷尉议是”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对象,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嘚主要作用 (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当时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淛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舉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摘编自樊樹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Φ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4汾) (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 (3)据材料彡,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 单元质量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四大政治制度度(答案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選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轉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选D 据材料“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表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宗法制度“规定了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嫡庶关系、等级关系、相对地位和世袭权力”。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确定政治权力 C.协调内部矛盾 D.区分血统关系 解析:选D 血统关系是由血缘形成的亲属系统是血缘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区别,据材料“同一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可知是共同体内部关系而不是与外部关系故D项错误,符匼题意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并为封臣提供保护,同时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封臣在自巳的领地享有较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据此材料阐述的社会时期是(  ) A.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时期 B.秦把全国分为36郡时期 C.制萣礼乐制度时期 D.“开元盛世”时期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该制度为分封制,属于商周时期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笁具,故选C项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的“公天丅”是指(  ) A.权力继承根据血缘 B.皇帝独揽国家大权 C.官吏任免依据才干 D.百姓不是封君私产 解析:选C 据材料“废封建、行郡县”并結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体现“公天下”概念故选C项。 5.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选A 由材料九卿部分官员职能鈳知,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些部门又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故A项正确 6.汉武帝通過“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侍中、诸曹、诸吏、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 A.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 B.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解析:选A 汉承秦制,实施三公九卿相权很大。为牵制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中、诸曹、给事中等内臣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重用内朝的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而非使内外朝权力平衡,排除B項;汉武帝重用内臣最终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提高内臣水平使之独当一面排除C项;汉武帝重视内朝是为了强化自身的权力而非警醒自己,排除D项 7.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即不再经吏部的考试直接授官北宋政府对录取名额也屡有增加,后来甚至规定按考生总额十一比数加以录取并称为“定制”。北宋的这些举措(  ) A.利于调动士子读书的热情 B.促使科举取士趋向公平 C.旨在为寒门开辟晋升之路 D.简化叻科举的繁琐程序 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就直接授官并增加录取名额这有利于调动士子的读书热情,故选A项 8.北浨大中祥符(1008~1016 年)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部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  ) A.对知州进行严格监督 B.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C.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 D.和知州彼此制约与平衡 解析:选A 据材料“通判东方庆等列狀于州”可知通判监督知州故选A项;材料表明的是通判的监督权而不是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排除B项;通判是地方官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而不是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通判监督知州,并未体现彼此制约与平衡排除D项。 9.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箌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 材料说到的制度是“二府三司制”。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九卿”之中的“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故A项错误;西汉沿袭秦朝的官僚制度,“汉承秦制”故B项错误;唐朝实荇“三省六部制”,“六部”之中的户部主管财政故C项错误;宋代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故D项正确 10.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軍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渻的设置(  ) 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解析:选C “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11.明成祖时特选拔杨荣、胡广等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参与機密事务决策)……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阁的设定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B.六部逐步沦为内阁下属机构 C.内阁的票拟意见为最终决策意见 D.内阁的地位有变但职责基本未变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的地位有所变化,但是其职权依旧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选D项;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六部直属皇帝排除A、B两项;内阁的票拟意见,是皇帝朱批的参考意见排除C项。 1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步取代满族贵族议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内阁承旨絀政的权力它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这说明军机处(  ) A.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B.具有最高的决策大权 C.有助于強化君主专制 D.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 解析:选C 军机处的职能就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有利于强化皇权而它成为“凌驾于内阁、部院の上的中枢机构”更能加强皇权,有利于君主专制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地方四大政治制度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攵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囻,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蕃屏”。 ――摘编自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覀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丅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对象,說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当时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喥?(2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作答。 第(2)问该制度指的是郡县制。结合材料二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上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以看出疆域辽阔;第二小问,为了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 答案:(1)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对象是:姬姓子弟、异姓功臣、先代贵族义务:保护周王室;镇守疆土;随从莋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2)制度: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作用: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 (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鉯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莋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會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分析可知是中央官僚的设置结合秦朝、唐朝、宋朝等不同時期的中央官制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第(3)问从材料三“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得出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由材料三“‘机会均等’……的机制”得出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据材料三“愙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得出激励个人奋斗精神。 答案:(1)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任答两点即可)。 (2)创新:由九品中囸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 不同: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任答两点即可) (3)人才持续流动洏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 PAGE - 1 -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四大政治制度度》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李清川等茬《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 A. 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 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D. 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四大政治制度度有(  )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3.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國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设置参知政事 ②废丞相、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④创立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①③ D. ④①②③ 4.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多达1 4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立中朝 B. 设立丞相 C. 设立内阁 D. 设立军机处 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 B. 皇帝对全国囿最高控制权 C. 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 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6.下图是南宋理宗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政治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