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味图片越过越淡,是传统文化不受重视

亦淡亦浓皆年味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晓兵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而又重大的节日,在以前,贴春联、放鞭炮、宰牛羊、买新衣、给孩子压岁钱等成为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习俗,每年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也成了固定的传统,而如今那浓浓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在对待春节的态度上,有近7成的人认为现在春节年味太淡,缺少传统文化,希望能过一个传统型的春节,也有部分市民表示,现在的春节简单轻松,比传统春节要好,甚至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现在的春节和“十一”长假没什么两样。(详见1月18日《兰州日报》11版)
    “年味”淡了!一年又一年,这样的感觉已伴随我们多年。所谓“淡了”,自然是和以前相比。和什么时候相比?和小时候相比。小时候的年,一进腊月就可以闻到越来越浓的味道。那时候过年,是“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放鞭炮,没人舍得一挂一挂地放,都是揪下一个放一个;穿新衣,过年的另一大收获,只可惜很多时候这件新衣会变成“礼服”,只有等来人或去串门才能穿。那时候的年味儿,在年越发临近的期盼中,凝结在孩子们的新衣裳上,凝结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凝结在一家人团坐一起包饺子时,凝结在香喷喷的年夜饭的味道里,凝结在寒风飞雪走亲访友的路程中……年的味道,像浓浓的化不开的糖水,那么快乐,那么兴奋,那么甜蜜。
    而今,日子不再紧巴巴,兜里有钱了,房子宽敞了,出门有车了,却总是感觉,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年过得越来越没劲儿了?甚至有人感觉年过得有点烦。于是很多时候就都会想,咋就找不到过年的味道了?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人认为是传统文化承袭的越来越少了,老习俗越过越少,没了过节的气氛,自然年味就淡了。也有人说,现在人都忙着赚钱,生活节奏太快了,没时间好好过个年。确实,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沿袭已久的过年风俗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走亲戚变成了网上拜年,比如燃放鞭炮被禁止了,比如年夜饭的吸引力比不上KTV嗨一晚,等等。这些变化折射的都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过渡时期的种种不适应。以前吃穿用稀缺的年代,一顿年夜饭、一件新衣服可能都让人期盼小半年。如今物质生活好了,人的期盼,物质的成分少了,精神的需求多了。拿今天和昨天对比,感觉“年味”变淡了,其实更多是在怀念童年时光,怀念那一份再也不会回来的纯真年代。年味缺少的背后,是现代社会的具象,你不知道这算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化,夹在这文明的裂隙间,是“物质更浓,精神更淡”的迷惘,是“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
    说到底,“年味”,其实只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受。形式和载体没那么要紧,只要团圆喜乐的气氛在就好,只要家在,就有了那一份不辞千山万水也要回家团圆的期盼,有了这样一份期盼,也就仍然可以过出属于自己的浓浓“年味”。
兰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或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社和兰州新闻网所有。已经与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并且不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兰州新闻网联系。
路面拓宽 通行能力提升兰州新区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整治迎新春送春联大红灯笼高高挂建筑垃圾怎么随处丢平安春运交警同行西固区干部职工上街大扫除整治剪影年味越过越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年味越过越淡
&&关于年的看法的论文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春节 年味不该越来越淡
字体:[][][]
  羊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无论这一年你过得快乐还是伤心,收获或者迷茫,春节的到来总有理由让你放松一下。一桌好菜,三五亲友,几挂鞭炮,这一年所有的不如意都将在新年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消逝。常听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但窗花、春联、灯笼等传统新年元素依旧以其古老的魅力点缀着春节。
  春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已传承了2000多年,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它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和梦想。虽然它起源和流传于农业社会,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本身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推陈出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过去,人们十分看重春节是因为经济条件差,人们为了“丰衣足食”终年劳作,好容易熬到新年,忙里偷闲,咬紧牙关,给家人买上一套新衣,给孩子做上一顿有肉的饭菜,这种“忙年”当然年味就浓了。可是现如今人们不愁吃,不愁穿,平时的生活就像过年,当然就把传统的春节淡化了。年味变淡不仅在城市比较突出,在农村也有迹象,人们除了沿袭过去贴春联之外,几乎看不到过去过年的习俗,即使是向长辈拜年,也大多通过电话的方式,春节前也没有“忙年”的习惯了,在年货的置办上,少了些盲目,这是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必然体现。
  其次,大家觉得过年没年味,是因为物质生活没有欠缺的同时,恰恰是精神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春节是民族文化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是我们民族对丰收的纪念,是我们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标志。春节作为希望的象征,是整顿一年情绪,向美好未来重新出发的最佳时机,应该引发对年和春节的特殊认识。春节体现的是人们严冬过后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它是人性的回归,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美国总统布什曾经在对美国华裔人民进行新年祝福时就说:“农历新年是感恩与欢庆的特别时刻。自古以来,农历新年一直是家人辞旧迎新的时刻。在欢度新春佳节之际,诸位也在发扬继承你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确保你们的家庭价值观、信仰和对传统的珍视世代相传。”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过年形式不断涌现,旅行、健身、读书……虽然总有人说“年味淡了”。但无论怎样过年,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因而珍惜和保存传统文化不容质疑,复兴传统节日文化更是不容质疑!让我们共同寻找年味,实际也是在寻找过年的传统文化,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让春节的“年味”更浓,这是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之琴)
责任编辑:何志兵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年味越来越淡 春节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记忆里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文化名人访压岁钱“水涨船高” 年味为何越过越淡?_网易新闻
压岁钱“水涨船高” 年味为何越过越淡?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压岁钱水涨船高,离去了本意;拜年送礼兴起攀比,成了一种负担;本是团圆节日,一些晚辈却要外出旅游;春联越贴越少,麻将棋牌越打越多……大量的春节民俗已慢慢消逝或变味,让人们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原因何在?又如何看待春节等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消逝和保护现状?本报昨日专访了相关专家和文化学者。
  过年为何越过越没年味?
曾数次在全国“两会”上提议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庆市作协主席黄济人直言,现在的春节已经变了味。春节原本发端于人际交往关系,是家庭家族团圆的社会产物,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相关文化载体消失了。“这有客观原因。”黄济人说,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家庭结构分割的细小化、个体化,家庭作为社会生产单位的功能在弱化;另外,人们的交际方式受网络等的冲击发生了变化,这样,作为春节的核心功能,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失去它的传统地位。
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持有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春节原本对人们来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节日,人们对来年寄予很大期望。这种期待感,相对于农村,现代城市已经减弱了,变化比较大。“在城市里,你会发现贴春联的越来越少,祭祖的也不多,大家都把春节当成一个普通的放松假日。”王川平认为,之所以如此,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春节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观念越来越弱了。过去一过年,就会有舞龙灯等活动,大家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信仰少了,相关的文化习俗也就随之消失了。
  呼唤传统文化理性回归
王川平认为,对春节的传统文化缺少认识和尊重,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文化自觉的缩影,“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到了泯灭的状况,民族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中国的传统佳节浓缩了很多文化,当下亟需呼唤这些日渐消逝的精神家园。”
在重庆市民俗学会会长余云华看来,如何增强传统节日的节味和文化味,在现代语境下实现对传统的回归,已迫在眉睫。“国家日益富强,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后,我们应该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和谐社会需要政治结构的和谐,需要经济结构的和谐,同样需要文化结构的和谐。”余云华说。
他认为,韩国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借鉴。韩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也走过弯路。但在社会各界的大声疾呼下,韩国政府迅速采取了行动。此后,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得到延续,韩国政府也提倡各种民俗文化节,有意识地保存、继承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需兼容并蓄
黄济人称,对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不能排斥其他文化。需要有兼容并蓄的态度去融合,去创新形式和内容,才能形成多元、自由和开放的民俗风尚,使传统文化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排斥。”余云华说,当前,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很多实在的载体。重拾传统节日是必要而有效的手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文化具有传承性,只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能够代表本民族的核心价值,就具备被传承和吸收的条件。“但不是说恢复春节传统就得穿唐装,那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
王川平也认为,当今人际关系复杂,人际成本提高,人们呼唤亲情友情,渴望团结与交流,重拾传统节日记忆已具备客观条件。但要改变社会的文化态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从经济、社会、教育、文学等多个方面入手,用潜移默化的方法解决观念问题。
他建议,结合当前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休闲特点,为春节等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文化因子,提供新的节日消费环境,“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火爆,就是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休闲特点结合的典范。”记者 胡顺涛 何恒
本文来源:重庆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舌尖上的年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