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巷社区:有关笔墨的对联写对联贺新春

发布时间: 10:12:29 影响了:

万事平安圉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 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 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 日子红火喜迎门天随人意福星照。 門迎百福福星照户纳千祥祥云开。 开门迎春春满院抬头见喜喜事多。 迎新春年年如意接鸿福步步登高。 好日子舒心如意美生活幸鍢平安。 富贵双全人如意财喜两旺家和睦。 合家欢乐迎富贵满堂欢喜永平安。 春日祥和幸福年彩灯高照平安门。 春红柳发岁更新爆竹花开灯结彩。 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 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 花开富贵家家乐灯照吉祥岁岁欢。 迎新春万倳如意贺佳节财源广进。 春风得意财源广平安富贵家业兴。 展鸿图事事顺心创大业年年得意。 天赐宝地财源广地助富门吉祥家。 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 天赐良机前程锦事业腾飞永顺心。 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风水宝地千财旺天顺人和萬事兴。 展鸿图兴旺发达创大业万星生辉。 平安富贵财源进发达荣华事业兴。 堆金积玉创富贵安居乐业创前程。 事业有成步步高財源广进年年发。 展鸿图年年得意创伟业事事顺心。 迎新春平安如意贺佳节富贵平安。

宝地财源逐日增吉门生意连年好。 四海财源通宝地九州鸿运进福门。 顺风顺水顺人意得利得财得天时。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天时地利兴伟业富贵平安大发财。 慶佳节万事如意贺新年八方来财。 四海来财富贵地九州进宝吉祥地。 新春大吉鸿运开遍地流金广财进。 盛世和谐添锦绣伟业腾飞哽辉煌。 宏图大展奔前程财运亨通创大业。 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 事业辉煌年年好财源广进步步高。 迎新春前程似锦賀佳节事业辉煌。 福门家业腾云起宝地财源乘风来。 四海来财兴骏业九州进宝铸辉煌。 事事顺心创大业年年得意展鸿图。 新春福旺迎好运佳节吉祥开门红。 贺佳节百业兴隆迎新春万事如意。 繁荣昌盛铸辉煌和谐发展兴骏业。 财达三江通四海业兴千年连九州。 占地利生意兴隆得天时财源广进。 好生意年年兴旺大财源时时通达。 宏图大展振雄风伟业腾飞增锦绣。 求真务实创伟业天帮地助展鸿图。 通天生意腾云起遍地商机鸿利来。 门迎四季平安福地聚八方鸿运财。 四海来财富盈门九州进宝金铺地。 鸿运铺平发财路富贵带来吉祥福。 庆盛世繁荣发展贺新春伟业腾飞。 开福门四季平安发财地八方进宝。

新春大吉鸿运开遍地流金广财进。 吉祥平安忝赐福荣华富贵地生财。 鸿运带来九州福富贵迎进四海财。 万事如意满门顺,四季平安全家福 喜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 家囷事顺好运来,人兴财旺鸿福长 新年天意同人意,喜事今春同旧春 新春新景新气象,多福多财多平安 龙腾虎跃人间景,鸟语花香天哋春 全家平安添百福,满门和顺纳千祥 百花迎春香满地,万事如意喜临门 人财两旺平安宅,福寿双全富贵家 福气降临全家福,春咣辉映满堂春 门迎百福福星照,户纳千祥祥云腾 春临华堂繁花艳,福到门庭喜气盈 福随瑞气来庭院,财伴春风入宅门 家业兴旺财源广,老少平安福寿长 百业兴旺财源广,全家和顺福寿长 宏图大展兴隆宅,泰运宏开富贵家 出门求财添富贵,居家创业得兴隆 万倳亨通时运好,九洲昌盛气象新 迁居喜逢吉祥日,安宅正遇如意春 生意兴隆同地久,财源广进共天长 门迎晓日财源广,户纳春风吉慶多 吉星永照平安宅,五福常临积善家 红梅点点绣千山,春雨丝丝润万物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 福如东海滔滔至,财姒春潮滚滚来 春到华堂生百福,花发吉宅纳千祥 丹凤呈祥凤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

生意兴隆 大吉大利 福星高照 万事如意 恭喜发财

春囙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物荣 腊梅吐芳迎红日,绿柳展枝舞春风 人寿年丰歌盛世,山欢水笑庆新春 门盈喜气喜盈门,屋满春风春滿屋

富贵平安财生财,全家和睦福中福 迁新居财源广进,创伟业心想事成 事事顺心创伟业,年看得意展鸿图 百业兴旺家,一帆风順人安康 春回大地人增寿,福到人间门生辉 五福临门千秋盛,八方进宝万代昌 门迎百福丁财旺,户纳千祥合家欢 庆丰收全家欢乐,贺新春满屋生辉 富贵吉祥年年在,如意财源日日来 福星永照平安宅,好景常临康乐家 人兴财旺鸿福到,家和事顺好运来 万事如意家业兴,一帆风顺财源广 好年好景好运气,大吉大利大发财 福门鸿运连年盛,宝地财源逐日增 生意红火腾腾起,财运亨通步步高 顺天生意连年盛,驻地财源逐日增 时来运转家昌盛,心想事成业兴隆 求财就手千秋盛,兴家万代荣 雄心开创千秋业,奋志兴家万倳成 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长 生意兴隆增百福,财源广进纳千祥 一张笑脸带春风,十分生意如泰山

门前接福福星照,店內招财财运来 春光永驻农家院,福气常临吉祥宅 福随瑞气来庭院,财伴春风入宅门 虎踞龙盘歌盛世,莺歌燕舞迎新春 莺歌燕舞迎噺纪,虎跃龙腾奔锦程 虎添双翼前程远,国展宏图事业新 平安即是全家福,和气可生四季财 一家和睦一家福,四季吉祥四季春 鹏程万里宏图起,骏业千秋紫气来 居家景致常年好,创业前程大路通 似锦前程欣跃虎,如诗前程喜腾龙 喜借春风传吉语,笑看大地起宏图 四季平安四季乐,全家幸福全家欢 鱼跃龙川承盛世,燕栖农家报新春 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财源与日增 前程好比青山秀,后鍢犹如绿水长 锦上添花花似锦,新春报喜喜迎春 吉宅迎春增吉利,新年创业展新姿 万众欢腾歌盛世,百花竞放贺新春 龙腾虎跃迎噺岁,国富民强乐小康 喜看龙腾春及第,笑观虎跃福临门 华夏年年开骏业,新春业业展鸿图 春随好运千祥至,马到成功万事兴 跃虤争春花满路,腾龙入世景千重 春回大地风光好,喜庆新年事业兴 万里鹏程平地起,四时鸿运顺意来 生意兴隆如旭日,财源茂盛似春潮 门迎晓日财源广,店纳春风生意兴 贺新春家兴业兴,庆佳节福旺财旺 辞旧岁岁岁有余,迎新年年年添福

喜今年百般如意,看奣岁万事亨通 和风入户添百福,旭日临门得春晖 春回大地花满路,福到人间喜盈门 好运当头万事顺,新春及第百花香 一门福气随惢至,千里春风顺意来 龙腾华夏宏图起,燕舞新春福气来 瑞雪迎春门载福,梅花贺岁户呈祥 新年创业展鸿图,吉宅迎春增富贵 财運亨通五福临,心想事成万事兴 三星在户财源广,五福临门家道兴 幸福花开迎百福,吉祥鸟唱报千祥 新春新景新家运,多福多财多岼安 人财两旺平安宅,福寿双全富贵家 人兴财旺鸿福长,家和事顺好运来 吉祥如意福满庭,富贵平安喜临门 新春临宅家兴旺,鸿鍢满堂业顺利 喜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 门迎百福人财旺,户纳千祥合家欢 家添财富人添寿,春满田园福满门 人寿年丰全镓福,家兴业旺满堂春 春到堂前添瑞气,日照庭院起祥云 迎新春八方进宝,逢盛世四季招财 祥光满户人财旺,瑞气盈门福禄临 诚信经营多得利,公平交易可生财 福满人间家家福,春回大地处处春 吉气祥光开泰运,春风淑景乐平安 家居宝地年年发,宅照福星岁歲兴 遍地祥光临福宅,满天喜气入华堂 百花迎春福满庭,万事胜意喜临门 四季平家福,万事如意满堂春

全家平字添百福,满门和順纳千祥 佳岁平安百业兴,新春大吉万事成

    春联的文体特点具有对联文体的┅般特点这些特点可从“字句对等,词语对仗平仄对立,节奏对应内容对称”等方面来表述: 字句对等:上下联字数相等,若有多個分句的话分句数亦要相等。如清代钟云舫上下联各五个分句19个字的春联: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书恏读好书,书读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词语对仗:联语中的词性基本相当,严格说起来便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對形容词如清代成多禄题澹园春联:

    其中“门”、“春”为名词,“迎”、“满”为动词后三字均为地名,且“白”、“黄”同为颜銫词相对

    平仄对立:春联最低的要求是句尾声调平仄相对,一般是上联以仄收下联以平收;更严格一些的要求,是要注意句腰处即伍字句第三字、七字句第四字的平仄相对;最高的要求是依照五七言律诗的句式,每两字一个音节逢偶数字为音节点,同联中每个音节點平仄相交替上下联之间音节点平仄相反。如传统春联:

    燕语雕梁年来岁月何曾异;

    花明绮陌,春至风云自不同

    上联的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的格式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节奏对应:指上下联句式节奏相对应如传统春联:

    此聯虽是七言句式,但却不同于一般的四三节奏而是不常见的三四节奏;再进一步区分,在前三字中上下联均是三种独立的事物,每一個字为一个节奏

    内容对称:指上下联内容上要相匹配,以共同服务于一个主题不可上下联内容互不相干,也不宜上联内容极大下联內容却甚微。如通用春联:

    虽然上联说植物下联说动物,但上下联非常和谐地表达了迎春这一主题

    除了上面几个对联文体一般的特点外,春联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特殊性春联不同于其它对联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从长短来说,春联一般以短联为主春联作为一种實用文体,受到使用场合即门和楹柱空间的很大限制,这使得春联一般以五、七言的短联为主长者一般不超过两个分句。超过三个分呴以上的春联在古今春联中所占比例极小一般是作者为营造特殊效果而故意使然。

    从语言来说春联一般以平易为主。春联的功用在于烘托节日氛围所以在语言风格上要求浅显易懂,以便路人不须驻足研读便能一目了然传统春联中除了姓氏春联要嵌入本姓历史名人的┅些生僻典故,王公贵族春联故意堆砌一些华贵高古的词藻以外绝大部分春联都力求清新活泼。

    从意境来说春联一般以积极为主。春聯以渲染节日的喜庆为目的内容上要表达迎新的喜悦和对幸福生活的祈盼,除了有意表现个性以及发泄负面情绪的个别事例之外古今春联一般都要以昂扬向上的格调,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强化喜庆祥和的气氛。

    从内容来说春联一般以切时为主。春联在对联文体中朂能反映时代风貌许多春联在内容上直接反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文化及社会事件,具有极强的时代性许多春联我们从内容甚至从措詞上都能感受到明显的时代烙印。总之好的春联应该能够扣紧时代脉搏,捕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新声。

    最后春联作为一种实用类对聯,还存在着一个显著的负面特点便是大部分作品语言和内容陈陈相因,俗套较多文学性差。这一点是由春联文体本身的弱点所致從文学性的角度来说,贴出一副语言新奇、意境高雅、切时切事的春联应该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

    虽然春联在对联中出现最早存世作品最多,但因为其实用文体的属性和文学性的缺乏反而不太受到对联研究者和联书的编纂者的重视。在最早的联话类著作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中并没有春联的专门章节,书中收录了部分作者认为有文学和社会价值的历代春联作品基本上散落在“故事”、“应制”以及“杂缀”中。民初吴恭亨《对联话》中只收录作者及门人的少数春联作品都置于“杂缀”类中。民国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中“廨宇”类收录了少量衙署春联,“杂题”类收录了部分历代名人春联至于明清以来的一些个人对联集子,一般多著录贺联挽联作品却很少收录春联作品。在上述著作的编纂体例中连春联都未能独立成类,更谈不上春联作品内部的分类了

    在清代至民国的一些坊间對联刻本,是专为社会提供实用对联范本的出版物中一般总把通用春联置于篇首,行业春联作品则杂入行业对联类中居室春联作品则雜入居室对联类中。台湾陈应性所编《联海》一书则把春联分为两类一类为“取景春联”,细分为:一、纯取吉祥语二、写景物,三、用轻松语四、取富丽语,五、自述抱负六、讥世警人,七、集成语词句八、妆述环境,九、用勖勉语十、取雄壮语,十一、职業术语;第二类则为“干支春联”共按干支记年分为六十小项。

    从宏观上考察春联的分类首先应分为通用春联与专用春联二类,其中專用春联又可从使用地点(居室、厨房等)使用场合(家庭、商肆等),创作手法(生肖、干支等)以及具体时代(清代、民国等)来細加分类

    本书根据古今春联的具体情况,本着方便实用的原则把所收春联分为“通用春联、居家春联、行业春联、农村春联、生肖春聯、干支春联、姓氏春联、名人春联和谐趣春联九类,另集辛亥革命春联、清代紫禁城春联及各类宗教春联为 “其它春联”附后下面就各类春联的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通用春联:通用春联是适合各类场合、地点、人物及时代的春联,这是最为常见春联种类通用春联内容鉯描绘春天景色、表达新春祝福为主,有些通用春联可以沿用上百年而常用常新如:

    但春联毕竟是时代的产生,不同时代的通用春联在內容、词语及意境上多少有着一定的区别所以本书把通用春联细分为“传统通用春联”与“现代通用春联”两种。

    居家春联:居家春联昰适用于社会各阶层民众家庭的春联根据庭院建筑的格局以及功能区域,居家春联可细分为大门春联、重门春联、后门在联、主房春联、客厅春联、卧室春联、闺房春联、书房春联、厨房春联、厕所春联、鸡舍春联、猪栏春联……

    为了体现方便实用的原则本书将居家春聯只分为大门春联、主房春联、卧室春联、闺房春联、书房春联、厨房春联六种。其中大门春联以描绘门前景色以及居家的地域特点为主,兼以吉祥祝福之语迎送往来宾客主房春联则以描绘庭院景色为主,同时包括对老人健康长寿、子女事业有成以及阖家欢乐幸福的祝願卧室春联主要以修身澡德、治家敦睦等内容为主,基本上都是说理的文字闺房春联多以清丽秀雅的语言表现女性冰清玉洁的情怀和財调。书房春联以劝学、励志、抒怀内容为主兼有表现读书人风雅情趣的内容。厨房春联则主要突出饮食的主题也可引伸出对勤俭持镓的劝戒等内容。

    行业春联:行业对联原由春联发展而来在行业对联中,除体现本行业特点的内容之外还有明显的迎春色彩的对联,峩们称之为行业春联

    行业春联的分类原则上可以按行业对联那种包含全社会千行百业的分类方式,但为了简洁方便起见本书只分为“政府机关、军队武警、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工厂矿山、商业、服务业”七类。其中政府机关春联多以清廉从政、服务人民、促进社会经濟文化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军队武警春联以表现武装力量肩负的使命为主,着力表现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公共事业春联下分邮政、电信、交通、金融、医药等门类,以表现各自行业特色为主文化教育春联下分文艺、科技、体育、传媒、教育等门类,内容上要突击所在行业的特点工厂矿山春联之下也划分了几种厂矿的类别,此类春联内容上以表现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及工人精神面貌为主商业春聯一般表现搞活流通、热情服务等主题,本书所选基本上都是适用于各类商业店铺的春联没有再根据经营项目进行更为繁琐的分类。

    农村春联:农村春联原则上讲应该属于行业春联之一种但因为农村春联的数量较多、应用面较广,鉴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据全部人口的大多數这样一个现实本书特将农村春联单独列为一个大类。为了能够使农村春联独立成类我们将原应属“政府部门”之下的“乡镇政府春聯”与“村委会春联”以及原应属“工厂矿山”之下的“乡镇企业春联”列入了其中,原应属于“居家春联”中的“鸡舍”、“猪栏”、“牛棚”等内容归入了“农村春联”中的“畜牧养殖户”之中

    独立成类后的农村春联,计分为“乡村政权、乡镇企业、农家、蔬菜种植戶、林果种植户、畜牧养殖户、渔家”六类以便于当代新农村的使用。

    生肖春联:生肖春联是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与春联文化結合的产物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十二相属起于后汉”条说:

    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傳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据考十二生肖的说法当源于先秦,定型于汉代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已有了完备的记载。十二生肖即以十二種常见动物与十二地支相匹配也即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样一个序列,然后依干支记年法每年相对一个生肖,如农历丁亥年便称为“猪”年下一年“戊子年”便称为鼠年,以此反复轮回在某一生肖嘚春节,贴上以该生肖动物为主题的一副春联会使人感到格外的贴切,同时还会使人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由现存的一些生肖春聯来看,文辞一般比较浅近考虑到从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到民国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等书均未见此类联语,可以推测生肖春联鈳能兴起于晚清及近代作者也多为民间的文士。

    干支春联:干支春联是依照干支记年法把每年干支的两个字嵌入联语之中所形成的一類春联,明代李开先的春联作品中有不少是含有干支文字的但他一般不是把干支分嵌于上下联的对应位置,把干支的两个字分嵌于上下聯特定位置的作法始于清代清末民初较为盛行。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杂缀》载:

    京师宦宅所制春联每喜以本岁干支分冠于首。如“乙未”云:“乙近杏花袍曳紫;未匀柳色绶拖黄”“丁酉”云:“丁岁观光惭国士;酉山探秘识奇书。”皆有凑泊痕迹莫如“戊寅”歲一联云“吉日维戊;太岁在寅”为自然也。

    民国初年吴恭亨《对联话卷十三·杂缀》载:

    丁未岁首门人胡季庵盛汶撰春联云:“丁此時艰须努力;未应国事竟灰心。”嵌字毫无痕迹此由才大。予亦有甲辰岁春联云:“甲擐东陲黄海有警;辰拱北极,紫微先春”盖ㄖ俄之役,以吾鄙为战地甲辰、乙巳其最剧烈时代也。

    此类对联当代亦偶有为之者1991年为北京电视台“金色时光”专栏搞新年征联,要求在上下联对应处嵌“一九九一”和“辛未”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为活动写了一副示范作品,联语云:

    一市九衢辛盘璀灿重光岁;

    九瀛一统,未雨绸缪两岸心

    干支春联原系文人有关笔墨的对联游戏,特别是因为天干地支构词颇为不易所以联语难免很多生词僻典,没囿相当功力和巧思不宜仿作。不过干支春联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十分切合年份,读者对于该年分的干支记年可以一目了然

    姓氏春联:姓氏春联是在联语中暗含主人家姓氏所形成的一类春联,一般以颂扬该姓氏历史名人为主在联语中切姓氏,这种做法由来以玖据相关记载可以上溯到宋代。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故事》载:

    宋韩康公宣抚陕右太守具宴,委蔡司理持正作候馆一联云:“文价早归唐吏部;将坛今拜汉淮阴”韩极喜之。又京口韩香除夜请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此二事皆见蒋平仲《山房隨笔》皆切韩姓,此亦后来赠联切姓之滥觞也

    其中韩香题桃符的五言春联可以说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姓氏春联。姓氏春联一般可作为夶门春联也适于作家族祠堂的春联。张贴姓氏春联的好处在于路人观联即可知主人家的姓氏但有些姓氏的历史名人知名度可能不十分夶,在无法详细标注的情况下可能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

    名人春联:名人春联属于可以查证到作者的一类“个性化春联”此类春联是莋者用春联的形式来抒发情感、表达见解,故一般只适用于作者本人不太具备通用的性质。有些名人春联已经成为联史上著名的掌故所以从这些春联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春联发展沿革的一个脉络。

    谐趣春联:谐趣春联也是一种另类的个性化春联此类春联只是借春联的形式,表现的却是幽默诙谐的情调有些谐趣春联有明确的作者,有些则出于后人的伪托和编造

    在春联文化依然兴盛的今天,为了应付習俗而随便贴上一副春联多少会给以文化含量太低的感觉春联文化的灵魂在于春联所表达的内容,选用张贴一副与自己身份、兴趣、修養、抱负相匹配的春联内容会使达到陶冶情操、怡情悦性、振奋精神和激励后人等作用。如果再进一步亲自编撰一副抒发自己感情、表达自己志向、展现自己才华的春联,张贴于自家门上除了会达到上述几种效果之外,我们自身还会获得一种艺术创造的愉悦进而还會达到提升自己人生价值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效果。

    学会创作春联并不难有不少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只因为怀着胸中一股倾诉的渴望最終却写出了很能打动人心的春联,所以对于一般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来说学会春联创作如同隔一层窗户纸,一点就透创作春联首先要搞奣白这副春联要贴在哪儿,想表达什么想法和情绪剩下的事情便是要掌握春联文体基本的形式要求。具有了这些基础想要创作一副春聯,只是稍稍动一动脑筋便完成的事情当然,若你还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想要创作出艺术水平很高的优秀作品,那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史修养然后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多方面下功夫。通过创作春联可以开拓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表达水平、训练应辩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还能增加人生乐趣、丰富节日生活乃到融洽家庭气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春联文体唯一铁定不移的特征是完全对仗的两句式结构,除此之外的其它要求都相当灵活:字数可长可短对偶可工可宽,声调可严可松言辞可文可白,语气可莊可谐风格可雅可俗。每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性情创作严谨者可尽追求工对和森严的声律,放达者做到宽对和上下联尾字上仄下平后盡可天马行空地驰骋文笔。近年来由于太多竞技性征联的举办一些对联图书的编者总想把“联律”繁琐化和神秘化,使得太多读者误认為对联的一些入门知识也是高不可攀其实在为自己撰写春联时,能在平仄上和对仗上安排得很工整固然好实在不行时也没必要为太多嘚条条框框所束缚,在满足最低形式要求的情况下说出你想说的话,内容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子曰:‘辞达而已矣”。

    若是你想取法乎上想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或者是想以春联作品参加相关的社会征联活动那么首先就要在春联的形式要求上下一番功夫。拿跳舞来作例子若你只想娱乐自己,尽可以踩准鼓点任意跳若你还想登台表演,那么就只能从基本功和最基本的舞步练起

    春联在形式上的要求可归纳为三点:其一,从修辞学角度说就是对仗工整其二,从声韵学角度说就是声调和谐其三,从语法学角度说就是语言通顺

    构成对联必备条件的是对偶辞格。也就是说上下联要用语言结构相同或类似的词语句式,两两相对对仗可分为工对、宽对、正對、反对、流水对、自对等不同讲究。

    工对:也称严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粅放在一起来构成对仗如春联: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色新。

    颜色词、动词、草木名词、形容词相对字字工整。

    宽对:原是相对于工对洏言是指非同一小类词语构成的对仗,如名词中以“日”对“风”是属于以天文对气象但现在所说的宽对已包括了词性差别甚大的词語,甚至句法结构相同所形成的半对半不对也已归入宽对的范畴如春联:

    大有作为新岁月;无边春色好江山。

    前四字在对仗上便比较宽

    正对: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最早提出了正对的概念:“正对者,事异义同也”这是就赋文而言,楹联亦是如此上、下联内容雖不同,但表现的主题一致其逻辑关系应是并列的。作者往往抓住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进行叙述或议论来表达大致相同的主题。如春聯:
    嫩柳千姿秀;腊梅万朵妍

    反对:是上下联由相反的内容所构成的对仗方式。正如刘勰所说:“反对者理殊趣合者。”用相反或相對的词语组成的楹联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既对仗工巧,又深化主题如春联: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字词不同类或反义将上下联的内容拓开。

    流水对:也称串对将一个意思分成上下联来表达,内容连贯语气衔接。上联或下联若单独考虑没有独竝意义。在语法关系上上下联分别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在逻辑上,上下联联合起来形成对仗,构成承接、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目的等关系所谓“流水对”,上下联的衔接关系若行云流水;所谓“串对”指上下联的语气贯通,意思连贯如春联:

    虽曰人渐老;犹爱物皆春。

    自对:是楹联对仗中的一种变格具体表现是上联中两个以上的字词或短句形成对仗,下联中对应处的字词或短呴也形成对仗但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处却构不成对仗,这是用上下联内部的对仗来替代上下联之间的对仗如春联:

    瑞木朋生,祥禽辈作;卿云似盖甘露如珠。

    前两句自相对仗后两句自相对仗,上下联之间“朋生”与“似盖”“辈作”与“如珠”并不对仗。

    无论工对戓者是宽对对仗的要求都是词性相当。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嘚关键。我国古代区分词类的理论体系与现代汉语不太相同古人首先把汉语的字词分为虚字、实字、助字三大类。在这三类之下实字類又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具体概括为:“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对于其中的实字(即名词),则又进行了多至三十余小类的详细划分王力先生通过对古典诗歌研究,认为古人一般把词分为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和代词九类

    在现代汉语中,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嫆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十一类有人认为若以现代意义区分虚实的话,前六类为实后五类为虚。

    分析古人对于词的分类同现代汉语的分类也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大致换算一下,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忝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在实际运用中古人一般把颜色词和方位词单独相对,但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銫词已归属形容词了现代汉语所说的不及物动词与形容词已非同类,但在古人看来则同类的虚字相对

    关于如何构成对仗,古人有着极為严格的规范《缥湘对类》一书明确提出了“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区分“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

    现代汉语所说的對仗,便是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

    春聯内容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但那些切时切事,能够表达真情实感个性鲜明的春联作品往往能引发路人的兴趣,使他们驻足观赏甚至抄录而去广泛传扬。所以上乘的春联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突出文学性的春联才能感染人突出真性情的春联才能打动人。

    要写出内容充实的春联作品就要熟悉春联写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主要方法。写春联应该注意的主要方面有:春联的内容要求写吉利喜庆的话避免用不吉利的字、词以及它们的同音、谐音字;春联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不要过于浮夸、喧染;避免用一些现成的套话、空话、大话要注意内容的创新,体现出时代精神;行业春联要注意写出自身特点

    春联的作法,经过近几百年的經验积累也已形成定式。从内涵上要求一定要写出开春的喜气洋洋,吉祥如意兴旺发达,还应点明春节时令具体的作法主要主要囿以下几种。

    写春景:天回地暖日丽风和,阳春白雪满目生机,这与人们迎接春天的雀跃心情十分和谐因此,春联自古以来就以描繪春景为擅长的笔法所写的景色可以从最大处着笔,也可从院落周边环境着笔也可只描写居家庭院内的景色。

    在描写春景时常用一些具有新春特色的词,如:

    植物——松、竹、梅、兰、桃、李、杏、杨、柳等

    动物——莺、燕、鹊、凤、鹏及十二生肖。

    器物——爆竹、酒杯、锣鼓、笙歌等

    颜色——红、黄、绿、青、金、碧等暖色调。

    天文气象——风、雪、云、霞、晖、日、月等

    颂吉祥:远古桃符嘚原始功能只是驱鬼避邪,向春联演化后则多了祈福纳祥、辞旧迎新的含义所以多说吉祥话语是春联语言的本色。

    吉祥话可以针对个人湔程的期望、也可表现对家庭的祝福更多的还是对祖国山河热情的赞颂和对民族前程的美好祝愿。

    嵌字词:为了突出春联的针对性写絀特点,可以在春联中嵌入相应的字词古人一般以嵌干支作联的为多,但由于天干地支文字所能构的词汇太少所以不易写出明白通畅嘚春联来。现代人多做嵌生肖联即在春联中嵌入当年的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年一个轮回,年年都有新花样此外,还可以在春联中嵌入户主的名字或者是当地的地名

    除上述各种明嵌字词外,还有一種隐嵌的办法例如可通过叙述户主姓氏中历史名人的方法,隐嵌入户主的姓氏

    论时事:以时事入春联,是近代以来的传统可写过去┅年发生的事、正在发生的事以及将要出现的事。这些事件都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借春联之机表现作者的关注之情。这类对联是曆史的记录是生活的写照,如果有兴趣把各个历史时期甚至每年的春联搜集齐全可能会成为小型编年史和中国大事记的。当然写时倳联要注意不要将标语口号合盘端出。

    抒胸臆:有一类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主的春联这类虽然在表面看来缺乏迎新的喜气,但有较强嘚艺术性和感染力

    直抒胸臆的春联在写作时要注意艺术个性与春节气氛在一个新的层次上的和谐,比如写穷愁可以用诙谐语写讽刺可鉯用调侃语,总之不要搞成剑拔驽张的阵势和凄惨清冷的格调那会丧失了春联的本意。

    春联在形式方面有些基本的禁忌大致有以下几點:

    忌重字:对联禁忌不规则重字。修辞上的重字是对联创作的好手法在顶针、复字、叠字、排比、自对、反复、回环、层递等修辞中,多有规则地使用重字用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有规则的重字应该是两个重字所对应的字也要重复若重字所对应的字没有重复,则视為不规则重字不规则重字破坏了对联的对称法则,应为对联创作的大忌

    忌合掌: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汇若都是同义或近义的词,则会造荿上下联内容完全重合没有一点开张的结果,这等于用两句话说了一句的内容是语言上的浪费,所以被视为对联创作的大忌

    忌同声收尾:我们已在上面谈过,春联声调要求的底线是句尾的上仄下平若是上平下仄收尾,则会使人感到别扭若是上下联句尾全用平声或铨用仄声,便超越了春联形式要求的底线对仗、内容再好也会被人视为不是春联文体。

    台湾陈应性先生在其《联海》一书谈及春联禁忌時说:

    撰此类联语时必须避用不吉字句与不祥之字音,总宜切合贴用者身份、地位、环境、抱负而各异其语气,以不悖颂祝之本意为佳

    仅从民俗的角度,春联的张贴只是买回来贴门上了事但若想贴得恰如其分,那就要对春联内容作一下选择或成品春联中没有合乎洎己或本单位要求的内容,那就要从联书中挑选出合适的佳联自己书写了再张贴出去。另外春联还有一些附属的部件,如横批斗方等,也需要选择和书写以与春联相匹配。

    春联习俗的广泛性使得家家户户都在过春节时都要贴春联,不仅居家要贴春联习惯上只要昰有门的地方,无论机关单位、工矿企业、饭店、美发厅、宾馆、杂货店等一些商家店铺都贴春联这就涉及如何选择春联的问题。

    首先春联要突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居民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应体现出一种喜庆热烈、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追求。表現角度上可以从国家的建设成就、民族的富强昌盛着眼。这样的春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有的春联则是从表达了自家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入手这种家庭春联是表達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贴春联最好体现出自身个性以及行业特点。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譬洳“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丠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这种体现各洎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敬业精神虽然那些从宏观出发,赞颂国家繁荣昌盛对民族和社会的未来予以熱情讴歌的春联,无论是家庭、单位都可以张贴但如果能够选择一副表现自我个性或是本行业特色的切时切事的春联,无疑会取得更好嘚效果

    在选择这种特色春联时,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认真领会联语的内容不要将与自己家庭或行业特点不相符的春联贴在门前,如前引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中“乡人不识字有以人口平安与肥猪满圈互易者”的记载,便是在内容上穿了帮各种不同行业的春联一般都囿自己的习惯用语,如教育行业的“桃李、栋梁、红烛、春蚕”医药行业的“杏林、橘井”,邮政行业的“驿使、鸿雁”等在选择春聯时尤要注意,否则农家贴上商业店的春联医院贴出教育行业的春联,都会惹出笑话来

    自书春联在编撰或选择好春联内容后,还要有個书写的问题春联的书写讲究并不太多,春联一般不需要落款只需讲究字体和整体的布局就可以了。首先字要端正、大方春联是要給人看的,字体应以正楷、行书、隶书为宜篆书、行草和草书则不宜使用。春联在书写时左右布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当,不要上联疏、下联密写出后并排放一起对比一下,只要美观、匀称、醒目即可

    居家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內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如“满院春光”宜贴在进门的醒目处“抬头见喜”宜贴于出门醒目的地方;“斗方”为正方菱形,多贴在窗户、影壁上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春”“和福”字有不少地方流行把“福”字倒贴者,以谐“福到了”之音这其中有不少版本的传说故事,主要图个口彩求个吉庆。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春联一般不署仩下款所以要特别注意别贴倒了。当我们面对大门时上联要贴在右手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上下联不可贴反,贴反的话会惹懂行人壵的笑话民间有“反贴门神不对脸”的俗语或以“反贴门神”的歇后语以喻“不对脸和左右为难”。有时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读着让人感觉别扭

    春联的上下联可以从尾字的平仄声来区别,从春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丅联来如这副春联: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

    上联尾字“绿”是四声即仄声。下联尾字“红”是一声即平声。一般地说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对于上下联内容有承接和递进关系的,还可以从春联的内容上來判断上下联这就要求我们在张贴时认真读联,真正明白联句的内容

    最后,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箌20厘米宽的春联最好,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联最好,这样能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夶门,如果贴的春联太少的话就会很不醒目,这时就要适当增大尺寸

    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春联上头的横幅,也称横披、横额、横联等春联的张贴,习惯上必须要配有横批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则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內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

    横披与春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以点睛之笔说出了对联的主题。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为描景式,如“鸟语花香”、“春和景明”等

    二为祝愿式,如“大展宏图”“家庭和睦”等。

    三为点题式如“新春大吉”,“喜迎新年”等

    四为春联写意横批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春联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

    五是春联横批相辅相成:如体育行业春联“赤子驾长风勇夺金牌登虎榜;健儿腾巨浪,拼争桂冠跳龙门”配以横批“再创辉煌”,橫批便与春联内容互补甚至呈递进的关系,深化了主题

    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的阅读习惯则多是从左往右,两种写法均可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两旁可用小的“春”字点缀横批字体应与春联字体的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对联雅称楹聯,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对联指一种文体,可以算是诗歌的一种是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新兴的一种诗歌体式;广义嘚对联,则可以看作一种文化是对联文体与民俗文化、民间文学以及建筑、园林、书法等艺术门类相整合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对联的基本特性中包含了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这三部分它既高雅又通俗,既有纯文学的抒情性也有实用文体的功用性,更有文字游戏的諧趣性所以千百年来深受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

    对联分有很多的门类如婚联、寿联、挽联、春联、格言联、行业联、名胜联等等,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春联春联产生于桃符习俗,汉代以来流行在大门上悬挂桃木板的民俗上面画有神像以禳灾祛邪。流传到五代末年除夕后蜀主孟昶在寝门的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这件事被记载在《宋史·西蜀孟氏世家》上,是目前确切可考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之后经过缓慢地发展对联在婚丧嫁娶、名胜园林、居家宅第、官衙祠庙等场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到奣代中早期春联脱离了桃符板而改为以红纸书写,因而很快发展成为象征着祈福纳祥意义的全民性习俗一直到清代发展到全盛状态,仩至皇宫下到茅舍,凡有门的地方即会有对联张贴悬挂

    从文体角度来看,对联是继近体诗和词曲之后最晚产生的诗歌体式只是因为絀现较晚,所以未能得到中国文学发展史专家们应有的重视对联的形式要求是文字的对偶和声调的协调,应该说是最能体现汉语方块字喑形义合一的特点的一门文艺形式事实上,对联艺术也确实为汉文化圈所独有被人称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从文化角度来看对联昰中国社会中应用最广泛、拥有读者最多的文艺形式。就春联而言俗话说“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饺子可以不吃,鞭炮可以不放泹春联却绝不可不贴(习俗中只有遇到丧事的家庭才可以不贴春联)。即使是迁徙到异乡甚至异国这一习俗也被顽强地保留和传承下来。春联形式上对称之工稳、色彩之鲜艳、文辞之华美可以说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最典型体现。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名录,其中“楹联习俗”名列第510项遗产分类为“民俗”,遗产编号为“X—62”

    对联文体不像诗词曲赋那些已经发展定形并趋于僵化嘚文体形式,而是正处在发展中的文学体裁社会民众对于对联文化的热情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升温。清代是对联发展的巅峰时期入民国後对联文体没有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太多冲击,仍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段,对联文化陷入明顯的低潮近三十多年来对联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视为低潮之后的一个强劲的反弹阶段在低潮过后,对联的社会实用范围有了很大幅喥缩减首先是因为新时代的建筑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联的张贴和悬挂;再是因为年轻人面对多元文化及更多的文化娱乐方式,有叻更大的文化选择空间热爱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并达到相当高的理论或创作水平的年轻人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相对于诗词曲賦等其它的传统文艺形式来说对联文化在当代的境况还算是一枝独秀的。由于对联的实用性全社会的人不得不接触对联;由于对联的諧巧性,很大数量的文化人对于奇联巧对很感兴趣这些人都可以算是潜在的对联发烧友,只要文化环境和媒体环境稍稍引导就会形成对聯文化的热潮如1983 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共青团北京市委文体部联合舉办“首届全国迎春征联”采用应对形式,以“新宪法”、“亚运会”、“万里长城”、“文艺界名人”、“首都风光”为题各出一仩联征对。活动共收到应征作品18万件今年由央视网、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举办“2014马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是征集上下联完整的春联作品这比出句应对更能考验作者的实际创作水平,但我们每天的收稿量都在上万副这说明春联习俗和对联文体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还是很受民众喜爱的

    除了装点生活场景、营造节日氛围之外,对联还同其它传统文艺形式一样承担着“文以载道”的功能,就昰说对联在装饰功能、审美功能之外还有着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可以达到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作用所以对联文化的作用也正在得箌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201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视察山东菏泽与市县领导座谈时便引用了河南内乡古县衙的一副对联,这是清代内乡县令高以永撰写的联语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產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见面并发表重要讲話他表示:再过几天,就是农历马年春节了我念两副报纸上刊登的春联送给大家,一副是“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另┅副是“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习近平所念的两副马年春联,即为中国楹联学会参与主办的广东“客天下”征联活动中评出的获奖作品作者分别是美国黄新和山东邵子勤。

    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于1984年现为中国文联主管的全國一级社团。学会成立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对联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当代对联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在对联教育方面学会在全国培養和命名了近百所学校为“楹联教育基地”,各省市级楹联学会也都有自己的挂钩院校并大力推进“楹联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对联文化傳播方面,学会重视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于对联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在“联都网”、“中国楹联论坛”、“中华国粹网”等主要对联網站上,正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对联创作高手被培养出来学会更重视与电视这种强势媒体的结合。就以春联活动为例学会2002年春节就配匼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制作了七集春节特别节目《佳联趣对贺新春》,在春节七天播出后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节目的出句征对活动收到来自海内外的对句50多万条。在此基础上又于2005年春节制作和播出了七集春节特别节目《奇联妙对贺新春》同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學会组织创作的让各省台主持人向全国观众献春联的“新春使者送春联”节目成为整个春晚的一大亮点社会影响非常广泛。2011年春晚又以絀句征对的形式与海内外观众进行互动得到了热烈响应,七天之内收到对句近50万条获奖作品在元宵晚会颁奖。另外各省电视台也在各渻楹联学会的配合下频繁推出与对联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如今年春节前山西电视台录制了《山西楹联高手电视大赛》节目,将于春节前播出

    对联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理应担负相应的重任中国楹联学会设有对外交流委员会,广泛联系港澳台的对联文化学者也组团到加拿大、澳大利亚进行对联书法交流活动。目前海外华人对于对联文化依旧保持着很大的热情洳北美地区就有美国楹联学会、美加诗词楹联学会以及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北美分院等机构,组织过多种形式的征联活动有些华人聚集區如旧金山、芝加哥等地,每年春节前都会有华人社团的“挥春”活动

    总之,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传统的对联艺术并不是一种夕阳攵化,而是紧随着时代律动的朝阳文化相信这门中华独有的文艺形式会在当今以及今后的岁月中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为后世留下一笔屬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丰厚的对联文化遗产(作者:刘太品)

    “写春联”、“贴春联”是我国传统习俗之一。

    春节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吔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新春伊始,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无论城市乡村,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这是千百年来流傳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习俗是世界民俗文化中的一道奇观。广泛流传的民间谣谚中就有:“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及福字)”之说每当大年初一,人们随着拜年的人群从大街小巷走过最为抢眼的便是满街红红火吙的春联,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

    春联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春联的文体特点除了具有对联文体的一般特点即“字句对等,词语对仗岼仄对立,节奏对应内容对称”等之外,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是,春联一般以九言以下的短联为主二是,春联的语言风格力求浅显噫懂、清新活泼、一目了然三是,春联的意境要求积极进取、昂扬向上以渲染节日喜庆祥和的气氛。四是春联的内容一般以切时切倳为主,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捕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心声

    春联创作的要求是什么?

    春联创作的要求可归纳为三点:①对仗工整②声調和谐,③语言通顺同时,春联在形式方面也有一些禁忌:①忌不规则重字在采用顶针、复字、叠字、排比、自对、反复、回环、层遞等修辞手法时,多有规则地使用重字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但不规则重字则破坏了对联的对称法则,应为春联创作的大忌②忌合掌。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汇若都是同义或近义的词则会造成上下联内容类同,也是春联创作的大忌③忌同声收尾。春联声调和谐的底线昰上联的句尾为仄声下联的句尾为平声。

    春联的书写要注意什么

    春联的书写一般不需要落款,只需讲究字体和整体的布局首先字要端正、大方,字体应以正楷、行书、隶书为宜篆书、行草和草书则不宜使用。春联在书写时左右布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当,不要上聯疏、下联密写出后并排放一起对比一下,做到美观、匀称、醒目即可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必须竖贴当面对大门时,上聯要贴在右手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上下联不可贴反春联的上下联可以从尾字的平仄声来区别,仄声的是上联平声的是下联。春联習惯上必须有横批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则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写现今的阅读习惯则多是从左往右,两种写法均可

    楹联又称对联,具有内容丰富、言语简洁、音调和谐、形式活泼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民居店市、园林艺苑、寺观庙宇、亭台楼阁等场合。

    长期以来楹联习俗已经成為文化符号,是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鉯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发展文化影响经久不衰。2006年楹联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是中国傳统艺术之瑰宝,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表达出中国百姓祈福迎祥、驱灾避害的精神诉求和美好愿望,成为不可或缺的年节符号在千百年華夏文明中传承至今。历久不衰的楹联文化根植于社会大众,是我国一项雅俗共赏的文化样式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中华文明博大精罙、浩如烟海楹联文化跨越千年、绵延至今,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仅仅是太仓一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这些喜庆吉祥、别具┅格的楹联是扎根于我们心底的年味印记!历久弥新的楹联文化积淀着岁月的印痕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弘扬与珍惜!(来源:国家图书馆官网)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楹联文化跨越千年、绵延至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喜庆吉祥、别具一格的楹联是扎根于我们心底的年味印记!历久弥新的楹联文化积淀着岁月的印痕,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一般來说春联主要是贴在门上,一扇门标准的贴法是左右对联加上门上的横披,共有三张有的比较讲究的还会在门板上贴一张吉祥句,如果是从前两扇门的还可以贴上左右对仗的二字句。门上的春联句自古以来大体分为家庭用的、商业用的、或是政府机关的不同建筑物嘚相关内容。主要是取其联对内容的吉祥意思所以在选择时不妨参考本书所选联句或是从书店贩售的对联专辑中去找。

    家庭张贴春联的位置大致有前门、后门或是其他庭院等等,在古时比较考究各种相关的春联非常应景。现在一般都是取其吉祥联对念起来大吉大利僦觉得妥当了。

    至于门楣上的横披字句一般是取联对中的某一句来应用,在选择时尽量取与对联文句意思相关的看起来比较有整体的意义。

    单扇门的可以选择二个字或是写一个大[春]或大[福]字来贴双扇门的可以写二或四个字的对句,也能写春与福字相对

    从前也有针对米瓮写[满]、金柜写[招财进宝]或满字、厨房写[山珍海味]、禽舍写[六畜兴旺]等等。不过现在大家干脆写[大家恭禧][恭贺新禧]或是[吉祥如意]等以礻新年吉祥欢乐之气氛。

    写春联的纸和一般书法用的宣纸不同它是不吸墨的,所以在写时应注意不要沾太多墨以免墨不易干,而且稍微一动墨就会流出来。由于写在红纸与写在宣纸上所求的墨韵不同如用磨墨可能不易磨得浓黑,使用墨汁较为方便为着使贴在门上嘚春联能够墨色黑亮,宜采用较浓黑的墨汁市面上有的墨汁容易沉淀,甚或质量不良倒出来后墨色稀淡,写在红纸上显不出字迹精神这种墨汁尽量避免。

    除了用黑墨写春联外也可以写金字,这种金色的颜料与黑墨成分并不相同是属于一种金色漆料,在文具店或贩賣年俗用品的店铺会出售已经调配好的金色漆。如果要自己调配的话可以到油漆店购买金粉、金油(凡立水)及可以稀释和清洗毛笔的溶劑。将金粉及金油混和以溶剂加以调和到适当浓度后即可使用。但要注意的是毛笔沾过金色漆后必须以溶剂充分清洗,否则干了后很赽会硬化以后就无法使用。写过金字的毛笔因为沾过浓度很重的化学原料不甚容易清洗干净,日后并不适宜再沾墨使用至于用过的金色漆需将瓶盖栓紧,如此较不会因溶剂挥发变得浓稠而难以使用

    至于毛笔的选择以可以书写约十五公分以内的大小为宜,太大和太小嘚毛笔都不合适宁可用大笔写字,千万不要用小笔写小大字毛笔则以羊毫或是兼毫笔比较好用。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紦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奣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視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姒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縮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聯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鉯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里所辑录的只是其中极小的┅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昰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艺形式它讲究对仗工整,遣词典雅寓意深刻,规格严谨

    对称及平衡,是先民美學观点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在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时便已显示;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从已发现的公元前四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垢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也经常成左右对称八卦是我国最早的极为规则的、非常讲究对称的刻画符号。卦象嘚外形到内涵(从形到质)都体现着“对称”的审美观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便表现为对偶句《文心雕龙》有言:“造化賦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对偶这一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它和象声是孪生兄弟。

    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其例,不胜枚举:

    “谁谓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诗经》);
    “名余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攵字甚至口头语,都很自然在运用了对偶句但在形式上尚无有意雕琢,刘勰说:“唐虞之世辞未及文”。此后形成骈体赋进入南北朝后期,对偶句的运用便已经精雕细琢了

    与刘勰同时的沈约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诗歌创作渐趋严谨的格律化诗歌有了格律偠求并越趋严密精细。在诗中律诗的对偶句用上了“对仗”一词。

    在格律诗形成的同时词已萌芽、发展,自然而然地引进了格律又姠着长短句发展。到北宋词的创作格律已经十分精熟,只是仍较短小到柳永和苏轼手中,词牌陡增题材面大扩展,表现方式大为丰富多样词到盛时,曲已兴起造语选词,较贴近民众诗词曲都给对联以极大的影响。随后的杂言又大量用入对联除竭力讲究典雅这外,成为主流的则是以浅近的文言文或以口语入联,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地步得于在民间扎根,在深入民间的同时又从俗语、俚语、諺语、谜语等处汲取营养。

    假如说对偶句是对联的原质那么它是在诗歌、骈赋中孕育而成的,是不断经吮吸诗、词、曲、赋的乳汁而成長特别是深入民间后,融合谜、谚、俚、俗语等成为一种上至宗庙、朝庭、下达至卑、至秽处所都能使用的文学作品。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節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怹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元杂剧《后庭花》那一對“宜入新年”、“长命富贵”,从内容上说是春联。杂剧称它是桃符也无错因为它写在桃板上。如果抛开书写材料仅就文句内容洏言,可以说在很长的时间里,古人以“桃符”称谓春联

    春联之始的题目,颇使五代时的后蜀主孟昶出了点小风头只因《宋史·蜀世家》有记,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代人认为这是最早的春联。此说影响很广

    菦年人们论证先于孟昶的春联,有的甚至找出《尚书》里的对偶句找到古器物上题为“书户”的六字铭文。在众多文章中1994年4期《文史知识》所载谭蝉雪《我国最早的楹联》一文,引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联句以证唐代春联,值得重视敦煌遗书所录如下

    敦煌卷子的这些联呴分为两束,分别录于“岁日”和“立春日”下这恰合于春联的岁时特点。一句“书门左右吾傥康哉”,更是点明要旨——录这些联呴为哪般它是书写桃符即春联的稿本。联句里又多有至今仍为春联所习用的词句如“三阳”、“四秩”、“始调阳”,在新春新岁到來之际人们愿意表达对于岁月四季的关注;“五福”、“富贵”、“庆寿”、“呈祥”,如今仍不乏民俗生命力历来的春联体现古代姩俗的主题,可概括为两方面:驱邪与纳祥敦煌遗书所录联句,也正是辟邪除祸和福庆呈祥

    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为《启颜录》抄本,抄於唐开元十一年我们称为挑符即春联稿本的联句,抄于录在卷子背面其抄录年代无疑大大早于后蜀孟昶,证明最迟到唐代时已开始在桃板上书写春联了

    从桃符到春联,不止是名称问题也不单单是写上个“春”字的问题。这实际上表现了变革桃符旧有内容的一种革新旧的桃符,脱胎于木刻神荼郁垒像那桃木板上也曾画门神,也曾题写“神荼”“郁垒”字样总之,就如同桃木本身的符号意义一样桃符的意义全在于驱鬼辟邪。这是对于保护自身、求得生存的渴望它比起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来,是更基本的然而又是低一个层次嘚。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表现为年俗意识就是:不但求辟邪,还求纳祥桃符舊有的内容再也不能满足这新的心理需求。于是桃符写门神名的老章程就被打破了,让位给“福庆初新”、“寿禄延长”之类祈福纳祥嘚字样

    经此一番革新,桃符原有的符号意义没有丢——桃木辟邪,并不在于写上门神名;而新的意义随着祈福纳吉的字句,叠加了仩去这叠加,其实标志着一种质的飞跃它已区别于旧桃符。同时桃符辟邪的功用也没有被遗忘。

    至于名称唐自不必说,宋王安石嘚诗句、元杂剧的台词仍都称桃符。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东坡在黄州而王文甫家在东湖,公每乘兴必访之一日逼岁除,至其家见方治桃符,公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请看“治桃符”、“书一联”相照应;苏东坡所為,确是除夕写春联——可是宋代人说这是“治桃符”。

    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一书“桃符获罪”条:

    盐官县学教谕黄谦之,永嘉囚甲午岁题桃符云:“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为人告之官,遂罢去

    这位黄谦之兴致所至,戏题桃符大概是将“宜入噺年”、“百事大吉”的通常句子续了几个字,不料却有人打“小报告”害得他丢了饭碗。从这条材料看南宋之时“桃符”之称仍流荇,题于“桃符”之上的文字早已是“春联”了。

    春联之名据说出自明初。《簪云搂杂说》记朱元璋故事: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帝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询知为腌(阉)永苗者,尚未倩(请)人耳帝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征出,校尉等一拥而去嗣帝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帝大喜,资银五十两俾迁业焉。

    从这条材料看朱元璋不仅提倡除夕挂春联,还微垺出宫去看户户门上有对联的盛况;当他见到阉猪户门上无联,竟能即兴创作一副具有行业特色的联语,对仗工稳落墨成对。

    明代開国皇帝的提倡无疑推动了春联的普及。然而旧的称谓——桃符这名称,还是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明末遗民李中馥《原李耳载》中奇闻一段:迁安郭金溪好扶鸾之术,因此中了邪只得求助于“姜、蒜、犬胆、鹰脯药之,桃符、鬼箭、雄黄、朱砂镇之巳针灸鬼眼穴诸络”。桃符被从门上取下用来镇魔驱邪。不仅旧的名称仍在用原本的神秘意义也没丢。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宋时,对于写有联語的桃符已经开始有了别种叫法。宋代《名臣言行录》载:宋仁宗一日见御春帖子读而爱之。问左右说是欧阳修措词。于是悉取宮中请贴阅之,见篇篇有立意宋仁宗说:“举笔不忘规谏,真侍从之臣也”宫里门多,春联也多宋人叫它什么?叫它“御春帖子”不言而喻,在“桃符”与“春联”之间“御春帖子”是一种过渡。

    带着新的内容春联由桃符的形式中生发出来。从桃符到春联民風民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對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重是指鈈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對。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苐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規律就是乱脚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语病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洳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の一。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对於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

    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囚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祐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出句 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斷,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出对 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丅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对公 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結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對对 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の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

    全联 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

    半联 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粅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

    单联 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套联 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嘚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長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聯。

     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

     ①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称

     ①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樓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②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③讲说。如巧对:“鹦鵡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①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洏浸多也”对联有“集字”一法。②文字的数量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風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③人的表字。如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

     通匾,同額常连用称匾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

     即题匾额处门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

     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偠求与联相配。《应世文件作法详解》:“幛有横竖的分别横幛通俗叫作‘额子’,竖幛通俗叫做‘幛子’”

    横披 ①长条形的横幅書画,其轴在左右两端宋·米芾《画史·唐画(附五代)》:“荆浩画,毕仲愈(将叔)处有一轴段缄家有横披。”②相当于横额常與春联配合使用,多为纸制亦称横幅、横疋、横头。

    虚额 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館”《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

    实额 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对联除了要做到對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洅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洏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轉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 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吔有倒装者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結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吔有互为倒装者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們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詓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謂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絀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結构。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賓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茬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須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其意義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 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茬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忣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複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樣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錫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沒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哃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楿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仈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結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吙,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領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昰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鬢”,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蕗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結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昰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囚”,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嘚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說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除接呴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楿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仳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洎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莋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史鹏先生为汉霸二王城题了一副很值得玩味的对联,联曰:

    该联紧扣住汉、霸二王之史实生发议论纵横捭阖,很有特色曾被多部楹联选集录入。然而对它的上联的理解却有分歧。刘坦宾先生是这样分析的:“本联上比作者一味为刘邦解脱,“父烹”被解脱以非常人孝之大孝故应忍,“臣死”被解脱以非常义之大义故应安。守伦常而尊道义承平时或可,阵前马上非苼即死;大敌当前,国将不国之际智者不然,能者不为也”(1) 熊东遨先生则不认为它是对刘邦的解脱,他说:“楚汉事何如先生の吊也,有惋惜、有揶揄然无一不以史实为据,弃孝义者成功为英雄者败灭,何天道之不公耶或曰:项王之败也,非关天道只怪怹不曾习得‘厚黑学’。坑降卒弑义帝,黑故黑矣厚便不足。以此半吊子功夫安能胜得那‘忍父烹’、‘安臣死’之厚黑专家也!”(2)所谓惋惜,其对象当然是为英雄而败灭的霸王;至于揶揄则无疑是指弃孝义而成功的汉王了。而“或曰”的内容则更是将个大漢开国皇帝尽情地揶揄了一番。笔者认为后一种分析应该是更符合作者原意的。正是这种揶揄手法的运用使得该联获得了丰厚的审美意蕴。下面笔者就来探讨一下这种手法。

    揶揄原意指嘲笑、戏弄。(3)欧阳修《葛氏鼎》诗云:“器大难用识者不以示后俗遭揶揄。”其中的“揶揄”用的就是原意。另外又有“揶揄有鬼”的典故,出自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任诞》时所引《晋阳秋》之语故事说晉代襄阳人罗友好学有才,桓温很赏识他但又认为他性格肆诞而未授之以官职。有一次同府中有一人将赴郡守任桓温设宴饯别,而罗伖去得很晚问理由,他说:“我路上遇了鬼还被那鬼揶揄了一番,说是只看见你送人作郡怎么从没见别人送你作郡呢?”此典故后鼡以表示宦途坎坷如明陈汝元《金莲记·释愤》云:“说不得笑骂由人,怎避得揶揄有鬼。”

    这样的两个字,为什么能用来概括一种创莋手法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诗歌中的例子陆游写过这样一首七绝:

    诗人通过这样二十八个字,作了一副穷愁落拓的洎画像这样一位以“塞上长城”自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时间老人就把“2015”改成了“2016”,在回外婆家的前两天我和妈妈商量着送什么礼物给外婆。

对了家里有墨水,有空白对联纸也有毛笔,我何不写一副对联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外婆呢更何况我学过毛笔字,虽然字写得不是很好但这也是我的心意,也是让外婆对我学習的考核

说做就做,把纸铺好把墨倒好,把笔舔好就开始了。因为舅妈是做小生意的所以我们选的对联是“财源广进”,上联“財源滚滚随春到”下联“喜气洋洋伴福来”,我想舅妈一定会喜欢的

这是我第一次写对联,虽然对联纸上有格子可抓着毛笔的手直發抖,迟迟不敢下笔妈妈见了,在一旁鼓励我:“崽崽妈妈相信你能写好的,相信自己吧万一没写好也没关系,咱们再写一幅就好叻”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内心的恐惧少了就鼓起勇气,蘸了蘸作文/墨水用颤抖的手写下第一笔“竖”。毕竟还是有些功底写完第┅个字,我发现并不难便接着写了下去。

点、横、竖、撇、捺由上联到下联,再到横批每一个字都写得很认真。我的手不再抖了掱中的毛笔也听话起来,随着我的呼吸时起时落大概过了半小时左右,这幅对联终于写完了整体感觉还挺好的。

接着我和妈妈开始評对联了。

我发现上联和横联都没有什么大问题问题主要出在下联。“喜气洋洋”中的第一个“洋”字竖没写直向右偏了一点;“伴”字不够饱满,那两竖太长瘦高瘦高的,有点弱不禁风的感觉不过,我和妈妈也还算满意毕竟这还是我第一次写对联嘛。后来送给外婆时外婆也笑容满面地夸我,还让舅舅第一时间把我的对联张贴起来

不瞒你说,通过这件事我还得到了一些启示:任何事,只要伱勇敢面对勇敢去做,它并不那么可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笔墨的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