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死后为什么蒋经国和张学良还要软禁张学良

蒋经国是张学良在台湾的岁月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张学良曾经说过:“我和经国先生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们两个无话不谈!”显然,蒋经国从年龄上来看是张学良的晚辈,但是实际上两人年龄差距不大,蒋经国也不见外,乐于把张学良当作好兄弟和好朋友看待。他们两人相识很早,在1937年时就认识了。那年,蒋经国结束了在苏联的流放,回到奉化中的老家,和他的俄罗斯老婆。当时,蒋介石给蒋经国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前去探望软禁的叔公张学良。
于是,蒋经国带着自己的老婆前去见了张学良和陪伴在他身边的赵一荻小姐。看着这位温文尔雅的叔公,他甚是敬爱啊,但是却对父亲做过那样的事。两人虽然相处了短短几天,但是相互欣赏,谈的甚欢。不可否认的是,蒋经国和张学良是真的友情,不掺杂任何目的。后来,每逢过节蒋经国都会派人给张学良和赵一荻送一些私人物品。张学良偶尔会生病,蒋经国十分关心张学良,派最好的医生给张学良治病。
张学良和蒋经国的关系非常的好,按理说蒋介石死后,他应该放了叔公张学良才对啊。但是事实却相反,蒋介石死后张学良还是处于软禁状态,但是情况是有些好转。那么为什么还不肯放了张学良呢,只因蒋介石死前对蒋经国说了四个字。得知蒋介石去世了,张学良哭了,对着窗前坐了整整一个下午。过去了那么多年,张学良早已忘记了蒋介石给他治的罪,割舍不了的是他和蒋介石的那份缘啊。但是,蒋介石可不怎么想的,他把自己在大陆的失利归罪于张学良,恨透了张学良,死后都不愿意放了他。蒋介石在离开之前对着自己的继承人蒋经国耳语:“莫要放虎!”那个“虎”不是谁,正是张学良。就这样,到了蒋经国时代,张学良还是没有获得他想要的自由。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小飞聊史其它文章
张学良跟蒋经国之间什么关系?这还得从西安事变说起,当年张学良和杨虎城以及部下扣押了蒋介石。张学良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近代史的进程,还改变了远在苏联蒋经国的命运。当时中共派代表前去西安同蒋介石和张学良等人会谈,周恩来同蒋介石谈话时,他显得很焦躁,不愿意
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张学良此后一生的命运。同样,也改变了远在苏联一位男子的命运,他就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从留学苏联到被扣留,蒋经国的处境随着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政府对苏联的态度所转变。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和苏联的关系有所好转,苏联也送给了蒋介石一份大礼
蒋孝严,蒋经国和情人章亚若的孩子,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蒋孝慈。章亚若在广西桂林为蒋经国生下两个孩子不久,突然离世。关于章亚若的死因,有很多种传言:有的说是章亚若自己患恶疾身亡;还有的说是蒋经国派人下得手;最后一种传得最神的蒋介石派的杀手。但是根据后来
宋美龄,当蒋介石离世后,就一直在台湾省台北市和美国纽约两地到处跑。直到蒋经国病逝,这才对台湾没什么留恋,其后基本在纽约定居下来。在纽约的生活起居,也都是大姐和孔祥熙的后人在照料,先是孔令伟到后面的孔令仪,孔家后人一直在扮演一个管家的身份。而孔家晚辈对
随着蒋经国的去世,蒋家在台湾大势已去,其后人也纷纷离开台湾省远赴国外定居。“去蒋化”也在这时大肆放纵,蒋介石的雕像遭到人为的毁坏,例如泼油漆,更有甚者还将其脑袋也砍去了。面对这种情况,蒋家后人也是痛苦不已,但是丝毫没有办法去阻止这一切。蒋孝勇,蒋经国
日,蒋孝严乘着华航飞往香港,之后在从香港转东航飞赴宁波。期间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当天的台北因为台风的原因延飞了两个小时,蒋孝严心想肯定赶不上香港那边飞往宁波的航班了。但是令他意外的是,香港这边的东航为了等他,竟然在机坪上等了他两个小时,显然蒋
蒋纬国在口述自传称自己研究了父亲蒋介石的一生,发现他最大的哲学艺术就是“化敌为友”,说这是非常高明的艺术。蒋纬国经常听到别人批评蒋介石,说蒋介石不够心狠手辣,没有消灭和他那些敌对的人,如果蒋介石想要用特殊手段的话,那些人老早就被他消灭殆尽了。而他也说
根据蒋纬国的说法,蒋介石不仅会看风水,对面相和奇门遁甲还有点研究,还举例说了一件事。有一次,蒋介石同蒋纬国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也就是慈湖。他和蒋介石下车以后,步行到了慈湖的入口,还没进去,蒋介石就对他说这里面应该有个湖。于是,两人进去看了看,里面原先
到了1955年,蒋介石已然是68岁,而蒋经国这才45岁。这时的蒋介石变得越来越像一位圣贤了,很多事情开始交给蒋经国处理了。蒋介石每天有规律的生活,早起、祈祷和运动,吃过饭后,等着批阅儿子蒋经国的公文就行了。他还喜欢沉思,读一些古书,例如儒家的经典著作,保持着
蒋经国膝下共有四个儿女,三男两女,其中老大蒋孝文和女儿蒋孝章是在苏联出生的。这四个孩子中,蒋经国最疼爱的就是蒋孝章了。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作为蒋经国唯一的女儿,蒋孝章深得其宠爱。跟儿子个女子的教育方式,当然有所区别。蒋经国是斯巴达教育,看见蒋
1919年夏日的某一天,孙中山和蒋介石、戴季陶来到张静江家中,正是在这里,蒋介石生平首次见到了陈洁如。而那时,陈洁如也不过13岁。蒋介石见到陈洁如后,对其非常感兴趣,于是在张家的门口等陈洁如出来,跟她拿了地址以便有空去拜访下。陈洁如并没有把自己的地址给蒋介
李淑贤和溥仪共同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李淑贤后来回忆称:那是她这一生的黄金时代,也是她经历过最珍贵的、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溥仪同李淑贤刚恋爱那会,溥仪总是在见面时穿着一套笔直的制服,头发也是抹的发亮,给李淑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认为他是一个比较注重服装
武汉会战期间,宋美龄曾经历过五次死里逃生,曾担任宋美龄机要秘书的张紫葛曾在书中有所写道。第一次发生在河南的兰封县。这时正值武汉会战初期阶段,日军精锐师团由河北南下,打算合围武汉。由于守备疏忽,兰封这块军事要害之地被夺取了。蒋介石得知消息,大怒,命令其
抗日战争期间,宋美龄经常悄无声息来到后方医院,看望为国流血的伤兵们。她作为“妇指会”的总指挥,全程负责委员会的各项工作,武汉及大后方的妇女工作,在她的指挥下有序工作着。在医院,她拿着一块毛巾和罐头等物品,不时询问伤员的情况。不仅如此,宋美龄还曾亲自为
可能说起溥仪,很多人就会想起网上那张图片加配字:朕的大清都亡了,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当然这不是溥仪自己说的,纯碎是恶搞罢了。让我们回到1950年,经过中苏双方多次交涉,达成协议,决定将溥仪和他的随从以及伪满大臣等人移交中国。同年7月30日,苏联收容所的所长向溥
其实最早关注中国空军建设的不是宋美龄,而是孙中山先生。但是在军阀割据混战时期,是没办法组建强大的空军的,这是一项需要巨大财力和技术支持的事业。直到1928年南京政府统一全国时,军政部也仅仅拥有24架飞机,对于战争来说,这是及其微不足道的,而且能作战的飞机还
日,蒋家第五代人出生了,是蒋友松的孩子。蒋友松则是蒋孝武的孩子,而蒋孝武则是蒋经国的次子,同蒋介石的关系,说起来就有点远了,但是不说怕读者不知道其中的关系。消息传到了美国纽约,宋美龄已经是106岁的高龄了,都说四世同堂,宋美龄却等到了第五代,
根据曾经服务过宋美龄的一位女护士回忆,那晚是她永远不会忘记的。被一位官医领到宋美龄卧室后,有为操着上海口音的老太太过来跟她说,晚间如果宋美龄没有入睡,你就不能停下抓抓,抓抓什么意思,后来女护士才得知是按摩的意思。宋美龄在阳明山车祸中腿部受了伤,按摩的
溥仪特赦后,同李淑贤结了婚。两人常常接到出席各自文艺活动的邀请,溥仪生性好动,每次都是兴高采烈拉着妻子前去。1962年的中秋节,给李淑贤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他们参加了赏月会,这也是他们婚后第一次参加这样有趣的活动。桌上放着月饼和茶等,人们脸上挂满笑脸,有
1986年,宋美龄已然在美国居住了十一个年头了,也就是蒋介石去世那年离开台湾的。这时的宋美龄也已经87岁高龄了,她正在为一事烦恼,那就是要不要回到台湾。如今的她远离政治多年,喜欢清静的生活。台湾方面也报告了有关宋美龄回台的消息,因为这年是蒋介石百年诞辰。但汪荣祖作,孟绝子译:最长的软禁5(蒋介石为什么不肯放张学良?)
& 感谢张吧吧主凤荻草将这段近17000字的长文敲打出来,作为2016年10月14日张学良先生忌辰的纪念。这篇文来自《李敖有话说6》41-90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07)。最长的软禁,也是一段特别长的解读蒋介石为什么要长期软禁张学良缘由的史论。在汪先生看来,蒋总统大可不必长期囚禁张学良,而揣测其心思,最要紧无非是“面子”二字。怕张少帅抢了抗日的风头,怕张少帅抢了统一的功劳,一切为着要证明:西安事变是“一时冲动,受人蛊惑”的,这样,西安事变的一切成果,尽可消失乌有,而事实上带给国民党的一切荣光,尽由蒋先生个人享有。汪先生是老派人,老派人看人,最“恶毒”莫过如此了。哪知今天的叫嚣的网人,比老先生们聪明多了,张学良如何费劲心思自求保命,老总统如何忍辱负重铁血救国,拨丝抽茧层层论证,只为证明,今天的世界全是错的,张学良全错了,不仅是错,还是苟且之错,贪生之错,不智之错。幻想中的民国,幻梦中的自由。谁颠倒了谁的世界?
蒋介石为什么不肯放张学良?
回顾起来,人才明白蒋介石监禁张学良的决心是多么强烈、多么坚定。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那天,蒋介石要求过张学良不要陪他去南京。人一定会怀疑蒋介石讲这话是否出于真心诚意。当初,蒋介石并没有把握如果他做了坏事是否会不受到报复,因为他一个人是去了,但还同他的几十个文武大员、五十架军用飞机和五百个空军人员留在西安。等到他知道在他掌理中的张学良,还能够有效地命令西安东北军指挥司令部,把他的部下和飞机迅速遣返的时候,他就再也没有放张学良的意思了。不过我并不是说是由蒋介石逼迫张学良下那些命令。更确切地说,张学良能够完全按照蒋介石的意思做,是因为他曾经保证过,如果他那抗日统一战线的愿望能够实现,他是愿意牺牲他自己个人的利益的。最后,由于张学良在身旁协助,蒋介石才能把东北军调离西安,并且进而在东南将之解散。做完这件事,蒋介石于是也才能够严格囚禁张学良,让他被世人忘掉。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当张学良扔在蒋介石的牢笼中时,为什么在西安的张学良部属要顺从地接受了他的命令?固然少帅与他的东北军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可是在那种情况下要他们接受他的命令,他们还是难以理解。事实上,以孙铭九、应徳田和苗剑秋为首的许多军官都主张:在他们的少帅返回西安以前,强烈反对释放蒋介石的部属和飞机。然而东北军中像王以哲和何柱国等更有力量的人物等,以同样强烈的态度赞成接受张学良的命令。他们相信他们更能理解少帅的心意,因为少帅一再誓言,一旦蒋介石停止内战而去抵抗日本侵略,他愿意支持蒋介石和中央政府,因此他们不愿违抗能领导各方面部队抗日的中央政府。他们也许还害怕他们的抗命会将少帅之得释变得复杂困难,所以他们决定立刻释放蒋介石的部属。释放之前,他们还像家庭饯别宴一样,以过分丰盛的筵席为那些人送别。几天之后,又让所有的军机离去。应徳田在他写的“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一书中回忆,除了那些反对的部属,原来就非常过分听从蒋介石意思而不听从张学良意思的王以哲和何柱国二将军,自愿自动地放弃了重要的讨价还价筹码,因而大大削减了少帅返回西安的机会。应徳田相信,蒋介石为了交换他的几十个高级部属和五十架飞机,是不会扣留张学良的。应徳田又说,等到那些官员和飞机一回到蒋介石手中,蒋介石立刻把张学良送交军法审判。当王以哲和何柱国进一步顺从张学良的指示,和进一步屈从蒋介石的军事压力,而同意不以张学良的自由为先决条件的情况下,撤走东北军时,反对的人们不能不怀疑王以哲和何柱国的动机了。例如,应徳田就怀疑王以哲和何柱国已经被蒋介石收买了。这种被出卖的感觉不断增长,它乃是一九三七年二月二日兵变的真正起因。“二二事件”本来是要杀掉王以哲和何柱国,但只有王以哲被杀。不过这次事件很短命,也很失败。毫无疑问,东北军内部的斗争便宜了蒋介石,让他的部队很快就把西安接管到掌握中。
领导“二二事件”的孙铭九、应徳田和苗剑秋,并不是想要与蒋介石开火打仗的顽童。由于他们和他们的“抗日同志会”一向主张把枪口转向日本侵略者,他们也不会挑起内战。他们只是坚持把释放张学良回来,作为任何谈判协议的先决条件,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他们个人的忠心,也是为了统一战线和东北军前途。他们不相信这一态度会引起战争,也把蒋介石的军事威胁看做是恫吓而不加考虑。应徳田说:“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敢发动另一次内战。”在应徳田和他的朋友看来,东北军团结一致的强硬态度,乃是使少帅恢复自由的最后机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采取现实主义态度的人,不是激进派分子,对付蒋介石,他们只相信现实政治。王以哲和何柱国,像少帅自己一样,是理想主义者,不是保守派分子,他们相信用好意和牺牲可以获得蒋介石的信任。当时,理想主义者力量大、占优势,现实主义者却看得对。把东北军从西安撤走以后,六个东北军将领飞到奉化县去探望被监禁的少帅,每人被批准与他谈二十分钟。最后都挥泪而别。蒋介石并没有因东北军的良好行为而放张学良。
令现实主义者们惊奇的是,“二二事件”之生效,相当大的程度是由于共产党人之漠不关心。西安事变期间,共产党的红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十七路军)支持东北军,并与东北军结成三位一体的团结整体。三者中,以东北军力量最强。主要的决定是东北军做,不过为了团结一致的行动,这些决定都少不了红军和西北军的同意。在“二二事件”以前,共产党人为了他们自己的原因,已经在表示比较赞成王以哲和何柱国的主张。可是他们又以外交的口气说,为了团结,他们会附和任何一种决定。很显然,他们将统一战线的优先重要性放在少帅的自由之上。这样,他们不会冒重燃任何形式内战的危险。例如,周恩来对苗剑秋说,坚持释放少帅为先决条件会引起战争,这种战争会把中国造成另一个西班牙。实际上,为了巩固与昔日的敌人所结成的统一战线,共产党人背着三位一体中另外两个伙伴,在秘密地与蒋介石打交道。苗剑秋因此就曾经以文件证明为凭,愤怒地责备周恩来。不过,不难理解,当与国民党的和解已经在望之际,共产党对三位一体的团结已经不再有兴趣了。如果在事件发生以前共产党人就得到了消息,他们会尽力阻止的。怪不得潜伏在“抗日同志会”中的许多共产党人,并不支持“二二事件”的行动。时间之后,共产党人帮助事件领袖人物孙铭九、应徳田和苗剑秋离开西安,到彭德怀将军的总部去避风,其目的也是为了解除紧张的爆炸性。讽刺的是,就这一事件来说,共产党人似乎成了反动分子,而不是革命分子。要是发现共产党和国民党是在联合起来拆少帅的台,张学良的忠诚部属很可能会大为震惊。至于第三个合作伙伴杨虎城,他曾经经由不同的关系受到共产党人的影响。他同情张学良的忠诚部属,但实质上帮不上忙。陪蒋介石离开西安时,张学良对杨虎城说:“要是我回不来,你接手领导。”然而,杨虎城承认,他无法领导“三位一体”。
对少帅所遭遇到的不公平扣留,“二二事件”可以说是最后一次的武力抗议。此后,出现的只是请愿了,大多数是张学良的同乡们所做的。他们是在乞求“不能得到的”宽恕。为什么蒋介石宽恕是那么难以得到?蒋介石不会没有注意到,他扣留张学良之举,即使不是完全非法的,也是完全不道德的。一定有一些强有力的原因,使他宁愿问心有愧也要囚禁张学良。当然有报仇的成分。吴天威教授曾经指出:“蒋介石信奉自大和报仇,也信奉个人交往中的相互关系。”换句话说,为了他以前和以后从未经历过的几乎被杀的危险折磨,他要张学良受到惩罚的报应。但我不认为“因为少帅破坏了他消灭共产党人的计划”,蒋介石就那么不能原谅人。蒋介石和他的史学家们,的确有时候为“失去大陆”而归罪张学良。不过他们也知道这样指控是无法辩护的谎言。第一,一九三六年蒋介石还没有明确的消灭共产党之计划,可以让张学良加以破坏。西安的“剿匪总司令部”并没有打赢仗,更不用说消灭敌人了。第二,蒋介石根本不认为他的消灭共产党之计划,因西安事变而中断;蒋介石的消灭共产党之计划,真正破坏的时间是一九四九年。那时候,张学良已经被蒋介石监禁了十二年矣。
也许蒋介石不肯宽恕的主要原因,须在蒋介石想要把西安事变弄的看起来像个什么这件事里去找。他显然想要把西安事变弄得像是一种失败——一次没有意义的扶持,没有达到任何正面积极的结果。“外界看来这一政变显得是一次失败”乃正是蒋介石所想要的情况。当时有欧美各国的观察家在西安,不过没有几个像贝特兰(James
Betram)那样能够看出“事实上它成功了”,因为“中国已经得到了一种新的统一”。很显然,对蒋介石来说,放张学良就是使西安事变在外界看起来显得是一次成功:张学良自由,因为他造成了中国新的统一。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所揭起的全面战争以后,为了抗日救国,蒋介石是应该放张学良的。张学良和东北军很久以来就一直痛恨日本,他们去打日本侵略者,一定会是最狂热的战士。但就蒋介石个人的利益来说,他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统一抗日战争中活的象征,他怎么能愿意让他以前的副总司令和扣留他的少帅成为全国的英雄,分享他的抗日光荣?更糟的是,承认张学良长期的抗日态度,再加上他一定会在抗日战场上所做的英勇表现,会很容易暴露出蒋介石原来竟然是个迟到的抗日战士;又会暴露出现在被国人拥护为爱国政策的统一战线政策,事实上也是张学良强迫蒋介石接受的!因此,蒋介石为了他个人的声望,不得不“不让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之中担任任何角色。对张学良来说,他期待抗日战争已经那么久了,为之而做的牺牲是那么大,把他排除于抗日战争之列乃是最重的惩罚。”据说,当战争延伸到上海南京一带时,囚禁张学良的房子突然失火了,警卫人员怀疑是张学良放的火。这很可能是真的。正如一位传记作家说,张学良放火是要表示他的失意和愤怒。当全国都在为抗日战争而忙碌时,他被蒋介石悄悄地在华南各地搬来搬去,像个普通罪犯一样。张学良在西安事变期间的伙伴杨虎城,遭遇到另一种命运。在西安事变完全尘埃落定以后,他出国去。当中日战争爆发后,他自愿回国,要去参加对日作战。可是一回到中国,就被蒋介石的特务头子戴笠扣押起来。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和战争结束以后,他一直被蒋介石囚禁着。然后,在共产党胜利的前夕,他神秘地死在监狱里。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促成抗日统一战线,是那是尽心尽力,是那么不顾一切,然而他们二人却都被排拒在对日作战行列之外,这看起来固然讽刺,但却并不完全令人感到惊奇,因为这乃是蒋介石故意要把事情弄成这样的。
&蒋介石应该让张学良在全国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贡献心力,他却没有这样做。即使张学良参加了抗日工作,不管怎样,他的贡献对战争的结果都不会造成重大的改变,因为日本侵略者,虽然仍然侵占着中国一大片土地,但在日本本土遭到两个原子弹的轰炸后就投降了。蒋介石可能没有认识到在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战争中,张学良可能会造成的不同情况。假如当时张学良被放回西安,他必定会在西北领导一支强大的军力,东北军也会在抗日战争中成长得更为强大。当时机来临,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部队会在战争结束时成功地进入东北。这个方案,至少对国民党来说,比被共产党打下东北,会好得太多太多了。蒋介石用“先调查后解散”的方法解决了东北军,固然会享受到消灭了一支地方性军队之后的满足,然而他却无意中在中国的一个地区造成了权力真空,让共产党的红军在中日战争开始后填补进去了。碰巧,战争结束后,在废墟中出现的红军比以往更为强大,林彪率领他成千上万农人军队进入东北时,实际上没有遇到阻挡。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时,张学良仍然能够为国民党做出有益的贡献。国民党的领袖人物中,蒋介石想要派人到东北担任复原工作,还有谁比张学良更适当?担任过张学良副官的李金洲相信,如果张学良被派去接收东北,东北的民众一定会热情欢迎他,也一定会成功地支持他与共产党竞争。战争结束时过分自信的蒋介石可能相信,不必要有张学良的帮助,他就能够得到东北。共产党人就聪明多了,他们任命张学良那位声望远比不上他的弟弟张学思,为东北的一个省主席。蒋介石可能担心,让张学良到故乡东北,会出发起太多不愉快的往事,尤其是失掉东北的事和有关抗日战争的整个问题。为了失掉东北,张学良一直是在一个人担当全部责任。一九四五年,蒋介石“民族救星”的威望和荣誉达到最高峰。这时际,他更不愿打开烦恼的囚笼,放出“妖怪”张学良,来减损他伟大胜利的光彩。因此,战争结束后,在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蒋介石把张学良以囚犯的身份移囚到台北,而没有任命他为官员去接收东北。很不幸,蒋介石所享受的胜利之陶醉,是短命的。国民党在东北垮台之后不久,整个中国大陆就从国民党手上到了共产党的手上。命运的嘲弄是,逃亡的蒋介石与被囚禁的张学良在台湾聚会了。
有一件轶事可以在此一提。为了处理战后中国问题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时,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东北籍政治家周鲸文趁机发动起援救张学良自由的运动,征求大家签名呼吁。令他惊讶的是,周恩来当时的答复很不合作,认为在讨论国事问题时,他们中共不能为任何人的个人利益如何而发言。周鲸文听来很不受用,反向周恩来说:“难道你们认为西安事变一幕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吗?”当时周恩来却以外交辞令说:“我们是很愿意帮忙,不过你知道,我们的帮忙事实上很可能会危害到张学良重获自由的机会。”在那个时际对共产党人来说,既然张学良被释放后,会成为他们在东北获得权力过程中的障碍,他们为什么要对促使张学良重获自由的运动有兴趣?
&&&国民党政府搬到台湾以后,张学良即使得到释放,政治舞台上也没有适当的角色他可以担任了。他仍然得不到释放,原因无他,只是蒋介石故意要湮没这一页历史而已。一直到一九七五年蒋介石死了之后,报纸上才刊出了简短的新闻,报导一下张学良的近况。又是十年过去了,在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蒋介石儿子蒋经国控制下的国民党政府,很不可能让老囚徒少帅重获自由。默默地忍受了半个世纪的囚禁后,张学良会逐渐凋零,但绝不会被蒋家政府恢复名誉和地位。
已投稿到:张学良被软禁为什么没人救他
张学良自曝:墨索里尼的女儿曾经喜欢我(图)这是张学良藏在心中的腹稿少帅张学良相关新闻_图片张学良:我 为什么 不抵抗日本人张学良终身之恨:我的一生是被日本人毁了
上一篇:  下一篇:蒋介石临终前, 特意交代蒋经国“莫要放虎”, 虎是谁?|蒋经国|蒋介石|西安事变_新浪网
蒋介石临终前, 特意交代蒋经国“莫要放虎”, 虎是谁?
蒋介石临终前, 特意交代蒋经国“莫要放虎”, 虎是谁?
蒋介石为了给蒋经国铺路,对蒋经国有威胁的人,基本上都被清理了。唯有一人不便清理,但也不能释放,而且这个人和蒋经国的关系还不错。蒋介石担心蒋经国难以掌控他,临终前,特意交代“莫要放虎”。??这个虎,说的就是张学良。张学良对蒋介石的作用确实可以说是“虎”。遵从蒋介石时,不管是统一东北,还是中原大战,都帮了蒋介石的大忙,可以说是“虎将”。在西安事变时,也可以说是“虎”,一口咬住了蒋介石的咽喉,蒋介石不得不抗日。而出乎人意料的是,西安事变的另一个作用是蒋经国回国了。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和苏联的关系有所缓和,蒋经国被允许回国。蒋经国回国后,回老家看望自己的母亲,当时张学良软禁的地方距离毛福梅的住处不算太远,蒋经国也顺便看望了张学良。这两个人见面后,聊的很开心,几乎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蒋介石也没有过分的干涉蒋经国和张学良的交往,二人关系一度十分亲密。?蒋经国可能也曾想过释放张学良,但是蒋介石临终前交代他“莫要放虎”,蒋经国权衡再三,还是觉得无法掌控张学良,因此也不敢贸然放他。一直到蒋经国去世后,张学良才慢慢获得自由,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将近百岁的老头了,再也没有什么能量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