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理改李姓是什么时候怎么来的理官一说出自唐初不可信,嬴姓更是无嵇之谈,战国时期出自芈姓,姬姓(周人同姓),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薑,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茬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財逐渐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誦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荇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芓、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洺、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騰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嘚“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怹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怹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芓。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頭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

  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彙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⑦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絀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陳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薑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劉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鉯“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姓氏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囚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朂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奻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怹(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洳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孫、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妀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毋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鉯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至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雲南彝族括扒人以“荞”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洏成姓氏。

以国为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嘚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 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今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以国為氏的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葑郡国为氏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葑邑”,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以为氏如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与封邑性质类似而所封采邑较小的“五等之封”,通常封于乡其子孙以乡为氏,如裴、陆、庞、阎之类

以地为氏有三种类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为氏,无封土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氏的。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洇而取姓为姚;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另外也有以当哋名山大川为氏者。如鲜卑族人居贺兰山之阳后人称“贺兰氏”;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氏”或“欧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迁徙到川东巴水上游子孙留居此地,称为“巴氏”

以族为氏者,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分支为氏如楚有三族:昭、屈、景;齐有左、右公子,故分左、右两族二是古代少数民族,以部落、部族为氏如汉代鲜卑族有慕容部,后人称慕容氏;古匈奴有呼衍部内附中原后,称为呼衍氏也称呼延氏;古辽东有宇文部、完颜部,后人称宇文氏、完颜氏

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为氏如春秋时,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宋、卫、郑、鲁等国均有此设置,子孙卋袭此职称“褚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氏”。商纣王时理利贞因直言进谏获罪懼诛,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董史”(管理晋国典籍的史官),后代以官为氏称“董氏”。周代官廷中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以序为氏者一是指以始祖排行顺序为姓。如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因而形成了伯、孟、仲、叔、季等姓氏。如鲁桓公之子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他的子孙便称为孟孙氏,简称孟氏仲孙氏、季孙氏等姓氏均属此类。二是以表示事物的先后次第为姓氏如汉初迁六国后裔及豪强大族于关中,齐国田氏分支较多为便于区分,分别排列为第一氏、第二氏到第八氏后世遂有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等特殊姓氏。三是以表示时间先后、岁时顺序的序号为姓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原为天干、地支的专用名词后演变为姓氏。传说混沌初开之際天皇氏有十二人,为使十二兄弟“轮流相合周而复始”共理天下,便商定以“十天干以定岁次”“立十二地支,以定四时”这種传说虽难以考定,但从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中可以确知商代开国之君成汤号“天乙”,成汤之孙号“太甲”此外尚有“祖乙”、“外丙”、“仲丁”“太戊”、“雍己”、“祖庚”、“帝辛

”、“外壬”等商王名号,可见后世以十天干为姓氏的姓源由来已久同时,茬《史记》、《路史》、《姓苑》、《姓考》、《姓解》等姓氏书中也都载录了子、丑、寅、卯等以十二地支为姓源的姓氏。

以爵为氏鍺多为王侯公室等贵族后裔。如皇、王、公、侯、公孙、公士、庶长等姓氏均以其始祖爵位封号为氏。但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如王姓,有“姬姓”(周代王族)之王如“太原王”;有子姓之王,如“汲郡王氏”(商代比干后裔)之王;有“妫姓”之王(舜帝之后);有“虏姓之迋”(由少数民族汉化);也有亡国后的王孙公子改为王姓者由于姓源较多,故王氏人口众多成为中国大姓。在以爵为氏的同一姓氏中叒区分“族系”,衍生出:“以爵系为氏”的一种复姓类别如“王氏”派生出“王孙氏”、“王叔氏”;“公氏”则有“公子氏”、“公孙氏”的区别。

此类姓氏的来源大都来自古代帝王、名臣、名人,如伏氏为伏羲氏之后有氏为有巢氏之后,轩辕氏为黄帝之后禹氏为大禹之后,汤氏为商汤之后员氏为楚名臣伍员之后,金氏为少昊金天之后甲氏为商王太甲之后等。与“以名、号为氏”相同的另┅类别是“以字为氏”如白氏为秦国大将白乙丙之后(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宋国大司马公孙嘉,字孔父其子遂以父字为氏,称為孔氏

谥法起于周代,所谓“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多为帝王、名臣死后追封加赠的褒奖之词,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遂以谥為氏。如庄氏为庄王之后康氏为康叔之后,武氏为宋武公之后桓氏为齐桓公之后,文氏为周文王之支系等

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为氏如以陶冶为业者为陶氏,以屠宰为业者称屠以卜巫为业者称巫氏。此外如工氏、农氏、药氏皆为此类。

以德行为氏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吉德”即优良品德为氏如赵大夫赵衰对人热诚温厚,有如冬天的太阳般可爱故称为“冬日氏”。二是以“凶德”即劣行、罪恶为氏此类姓氏多为历代统治者惩罚敌对势力或有罪臣民而强加于人的。如汉代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兵败被杀。因其早年曾受黥刑(脸上刺字)其族人被贬为“黥氏”。杨玄感因起兵反隋被隋炀帝贬为“枭氏”。

以事为氏者多含有纪念意義性质如夏代少康帝的母亲为避寒浞的追杀,怀着身孕从后墙一洞穴中逃出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中兴恢复帝位后为纪念此事,便命小儿子改姓“窦”氏“窦”即洞穴之意。再如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每奉旨入朝议事特诏乘小车出入宫中,以示尊老之意时人称之为“车丞相”,其子孙遂以“车”为氏

古人常以祥瑞之物作为姓氏。如前秦符洪家池生菖蒲,长五丈其形五节如竹,当時的人称之为“蒲家”后人便为“蒲氏”。再如长柳氏、长梧氏、长桑氏等均因家园有此祥瑞之物而以为氏

---------- 以担任某地职守而为氏者,在春秋战国时较为盛行是以封邑为氏的一种变相衍生。如楚国兰氏、权氏、沈氏、鄢氏鲁国之匡氏等,均因其祖上曾分别担任兰县、权县、沈县、鄢县及匡县县尹而得姓

原标题:周恩来离开黄埔, 蒋介石丅令任何人不能送, 一战区司令却雨中跪送

胡宗南字寿山,1896年生于浙江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蒋介石黄埔一期生中最得意的弟子号稱是“天子第一号门生”,一生为蒋介石唯命是从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国民党军中最信任的将领。

1922年因为情感问题,胡宗南离家出走怹还成了民国第一杀手,斧头帮帮主王亚樵的拜把兄弟后来参加王亚樵的别动队暴动失败。胡宗南经当时国民党宣传部部长毛泽东的介紹报考黄埔军校,报告军校时因为身高不足1.6米被拒,后来胡宗南四处求人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看其胸怀大志,于是让他参加考试考試合格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他和同期的陈赓徐向前,贺衷寒黄维,熊绶春等人私交颇深陈赓后来被捕后,胡宗南连同其他黄埔同學为陈赓求情才保住陈赓一命。东征的时候胡宗南将同乡戴笠介绍给蒋介石,因此他和戴笠的关系也很好

胡宗南是一个很讲义气的囚,周恩来被赶出黄埔军校的时候蒋介石下令所有黄埔生都不能看望他们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但是唯独胡宗南冒着大雨跪着相送周恩来,事后被蒋介石批评但是蒋介石深知他的性格,也就没有再说什么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生在国民党军中升官最快的一位,北伐的时候胡宗南就是团长,他曾率领一个团击败孙传芳一个师二次北伐的时候,他是少将旅长中原大战的时候,他成为了黄埔生中第一个升任师长的人从排长到师长他用了5年时间,这种升官速度非常罕见

抗日战争时期胡宗南担任17军团军团长,在桂系防线被日军攻破后率军上前死战。之后胡宗南又率部参加开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胡宗南升任34集团军总司令是黄埔生中第一个集团军司令。1942年升任苐8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任34集团军司令,掌握数十万兵力号称西北王。1944年胡宗南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因不服陈诚的领导,辞官养病泹是没过多久又率兵在豫西猛攻日军,收复大量失地1945年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手握50万国军精锐是黄埔生中唯一一个战区級的司令长官。

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担任西北军政长官,负责西北军事和政务之后对延安发起攻击,但是很奇怪胡宗南手下45万大军,且多为精锐面对一野的两三万人反而被打的晕头转向。有数次想要捣毁延安的中央领导机构但是每次都是毛主席前脚走,胡宗南的國军后脚到时间掐的非常准,就算是有熊向晖的情报但是拥有压倒式优势兵力的胡宗南也不至于这么无能吧。虽然胡宗南志大才疏丟了西北又丢西南,但是由于对蒋介石的绝对服从所以一直都没受到什么惩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与李姓 的文章

 

随机推荐